“品管圈”在手术患者体位摆放中的应用和体会(通用6篇)
“品管圈”在手术患者体位摆放中的应用和体会 篇1
“品管圈”在手术患者体位摆放中的应用和体会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手术室体位摆放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查找手术室体位摆放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制定改进措施,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由于“护士年轻化以及培训不到位”等原因而产生手术室体位摆放满意度由原来的73%下降到4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在手术室体位摆放中的应用,规范了标准,提高了操作技能,充分发挥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提高了科室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手术体位摆放满意度[1]。
【关键词】品管圈;手术体位;应用
品管圈即质量管理小组,由相同、相近或互补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组织团体,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达到患者满意,员工及社会受益,解决质量管理的问题。近年来,医疗领域的学者和专家越来越多的应用品管圈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和患者安全管理。
手术室体位摆放是手术护理配合中非常重要而又十分困难的问题。有些手术时间长,视野暴露不清,巡回护士在术中不断的调节体位,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护士的精力,也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增加病人的痛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运用“品管圈”相关知识,通过组圈、选题,最终针对“加强手术室体位摆放管理”开展了管理活动,并运用PDCA循环原则,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制定实施对策,取得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方法
1.1培训
我科自2013年2月对护理人员进行了QCC知识培训,主要是针对年资较长的护理骨干,通过召开会议及观看视频使大家理解、掌握了品管圈活动的意义。
成立QCC小组,小组由六人自发组成,民主选取圈长一名。我们的圈名为“守护圈”,寓意:安全、高效、协作、温暖,安全是手术室工作的基础,高效是手术室工作的特点,协作代表手术室护理是一个统一协调的过程,温暖代表给患者的感受[2]。我们的圈徽由绿色代表生命的希望,红色代表我们的爱心,将两心相连的是我们的手,寓意着用我们的巧手,用我们的爱心,为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
1.2主题选定
召开圈会,运用脑力激荡法,鼓励圈员根据2009年至2013年外科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内的十项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从2011年开始手术体位摆放满意度直线下降,由2010年的73%下降至45%,下降幅度十分明显。圈员通过举手表决方法进行主题选定,最后确定为“加强手术体位摆放’作为首要解决问题”。
1.3分析现况,确定改善目标
圈员经过讨论制定了关于手术体位摆放不满意的相关具体问题的调查表,再次调查发现:1外科医生最不满意的几种体位包括俯卧位、侧卧位、截石位、垂头仰卧位。2外科医生对年轻护士摆放的体位满意度低。3 对体位垫不满意。4体位摆放随意性较强,缺乏统一标准。圈员通过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发现:1护理人员对体位摆放重要性认识不足。2 在体位摆放过程中主动性不强。3对体位摆放的细节掌握不够,(低年资护士尤其突出)。基于以上结果圈员总结出,“手术体位摆放满意度低”由四个因素造成:1标准不统一,2体位摆放所需物品缺乏,3人员年轻化,4管理不到位。
1.4对策与实施
针对问题因素,全体“守护圈”成员通过“头脑风暴”讨论作出相应对策计划”,分析、总结最终选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1.4.1规范、统一手术体位的摆放标准
针对“手术室体位摆放满意度低”采取的措施是:圈员们积极组织: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2.请外科手术医生参与、组织全员讨论、借鉴外院进修经验制定手术体位摆放标准 3.圈员们模拟摆放标准体位,确定摆放细节。
1.4.2体位摆放所需物品缺乏
结合实际,1.圈员们充分考虑患者年龄、胖瘦,高矮等个体差异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体位垫,棉垫,肩垫等,2.购置了摆放体位所需标准体位垫,3.圈长组织圈员对各种体位垫的正确使用进行模拟练习。
1.4.3人员年轻化,经验不足。
我科2011新建外科手术室后同时进入新护士11人,均无手术室护理工作经验。加强人员培训:1.圈员对所有新护理士按照制定的体位摆放标准进行培训,2.护理人员分组进行练习,圈员随时指导。3.圈员负责跟台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不合格者再次培训直至考核合格。
1.4.4加强管理,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
1成立由护士长―品管圈成员―责任护士组成的体位摆放三级管理体系。负责手术病人体位摆放标准的执行和督导检查工作。2严格执行,落实摆放标准;3教育各级护理人员“标准摆放”体位的必要性、规范性;4通过案例教育、分析、强化护士的安全意识;5各种体位垫的使用方法、标准手术体位摆放照片、注意事项、特殊细节、制订成册,悬挂于专科手术间,由圈长负责管理。
2效果评价及分析
2.1效果评价
2014年6--8月圈员们再次发放手术体位摆放满意度调查表,结果显示:满意度由原来的45%提升至85%。效果明显。而且手术室工作人员在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自信心、团队凝聚力、沟通能力、品管手法等方面有明显提升。
3讨论
3.1此次品管圈活动采用科学的方法找出了手术体位摆放不满意的最根本原因,并制定、实施对策,制定标准,达到了预期效果,杜绝了以往管理当中“屡犯屡纠,过后再犯”的管理漏洞,减少了手术体位摆放并发症的发生,解决了手术体位不易管理的问题,工作效率和手术安全有所提升[3]。
3.2.QCC活动有利于科室团队建设,增加了团队凝聚力。手术室人数较多、工作量大、工作独立且交流的机会较少,管理者通常是通过制度或惩罚警戒、硬性制度等形式促使某项任务的完成,因此护理人员被动工作,没有空间发挥其他才能。“品管圈”活动使每位圈员都能主动参与到管理当中,鼓励全员出席会议、全员发言、全员协力解决问题,通过随时开会等形式调动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柴春英.品管圈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M)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7)
[2]朱丹 周力 手术室护理学[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2(16)
[3]毛晓萍 常后婵 张秦华 品质圈活动在手术室的应用[J].护进修杂志,2001,16(2):104--105.
“品管圈”在手术患者体位摆放中的应用和体会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组织品管圈活动小组
我院于2013 年开展实施护理品管圈活动, 我们科也在不断学习摸索中积极推广应用。根据品管圈的工作程序及要求选举组长制定计划, 建立工作程序, 组织学习、培训, 定期组织活动确立工作目标, 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 检查总结, 逐步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1.2 小组活动时间
我病区于2014 年1 月成立“患者血糖监测漏测管理品管圈”。按照PDCA循环模式, 选择肝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50 人, 活动时间为2014 年1~12 月, 查找血糖漏测原因, 制定相应对策, 每周组织2 次活动, 汇总结果, 得出相应数据, 每月统计入册, 每个季度再总结记录, 与之互相比较, 有无明显差别。
1.3 活动内容
1.3.1 圈内各成员须共同努力找出病区内造成糖尿病人血糖漏测的原因问题, 并归纳、分析、总结。
(1) 护士执行医嘱不及时:
(1) 主班护士漏接医嘱, 造成漏测血糖。
(2) 责任护士分管患者过多, 未及时核对医嘱造成遗漏。
(3) 责任护士缺少经验, 机械性工作, 缺乏沟通。
(2) 患者进餐时间不同步:
(1) 肝病并有糖尿病的患者食欲减低, 饮食不规律, 一天内多次进餐或不进食, 血糖监测时间难以把握。
(2) 医院饮食单一, 住院患者私自外出进餐未及时返回病房。
(3) 工作量大, 责任护士忙于其他治疗工作, 未及时主动询问患者进食时间或忘记患者进食时间, 造成餐后血糖漏测。
(3) 护士交接班不严格导致漏测血糖:
(1) 班与班之间交接不认真, 上一班内未监测血糖的病人没及时交给下一班。
(2) 血糖试纸或针头等材料刚好用完未交接清楚, 护士偷懒省事漏测。
(3) 法制观念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差, 存在漏测一次无妨的侥幸心理。
(4) 患者本人对血糖监测重要性认识不够:
(1) 新入院或病情较轻的患者, 不了解监测血糖的目的, 对出现的低血糖后果认识不足, 不重视监测血糖。
(2) 某些患者怕疼, 忍受不了每天四次的针刺指头, 拒绝监测。
(3) 患者性格孤僻, 缺乏沟通, 遵医行为差, 不配合治疗。
1.3.2 拟定糖尿病人血糖漏测的防范措施并组织实施。
(1) 按时执行医嘱, 严格执行核对制度, 责任护士增加工作主动性, 加强责任心, 夜班及时巡视病房, 观察病情, 发现患者心慌、冷汗及时监测血糖, 防止低血糖发生。
(2) 责任护士建立记录本, 每个需要监测血糖的患者, 要记录下进餐时间, 及时测血糖。对于恶心呕吐的特殊患者更要重视, 掌握患者有无进餐或进餐时间准确性, 做好患者宣教, 告知糖尿病病人监测血糖的重要性, 如出现低血糖时应立即进食含糖食物, 卧床休息, 呼叫医护人员, 住院期间不要私自离开病房。
(3) 护士交接班要严格。白班责任护士向夜班交接时, 必须详细交接当天内所管需要测血糖的糖尿病人数, 做到床头交接、书面交接。增强法制观念, 加强自我保护。
(4) 对于新入院或病情较轻的患者, 宣教监测4/ 日血糖的意义, 每天四次监测指尖血, 即空腹、早中午餐后两小时监测, 嘱病人要记住自己准确进餐时间, 要耐心细致讲解关于糖尿病人的血糖稳定值, 保持血糖稳定的重要性, 以及饮食注意事项, 遵守住院制度,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多与人沟通, 养成良好的遵义行为。
2 评价效果与结果
此次品管圈活动, 加强了对肝病合并糖尿病人的血糖监测管理, 从本年度四个季度内病人的情绪、遵医行为、病人血糖漏测次数, 病人低血糖发生次数、病人主动咨询、病人满意率、护士掌握相关知识七个方面数据统计对比情况, 如表1 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品管圈的开展, 患者情绪稳定性增加, 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 减少了血糖漏测次数, 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 病人满意率提高,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加强了护士临床知识积累, 提高了患者的护理安全质量, 从而减少了医患纠纷。
3 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热情、责任心、更能发挥团队精神及工作满足感。品管圈的精神是全员参与, 全员发言, 全员分担的体制, 增强了沟通与协作, 发掘了圈员的潜能, 加强了团队的合作精神[1], 让大家自动自发参与活动, 自己参与管理, 自己享有自主权、管理权, 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2]
3.2 护士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品管圈活动具有教育性和自主性, 活动过程中包含有太多专业知识,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 护士自觉参与学习专业知识、边缘学科, 技能的培训, 迫使自己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专业知识, 与患者轻松沟通, 从而使护士整体素质提高。
3.3 规范临床护理工作,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病人满意率提高
品管圈活动是一项科学性、持续性、挑战性的新型护理活动, 此次开展的品管圈活动, 每周组织大家学习讨论, 启发成员发言, 尊重不同意见, 发挥大家聪明才智[3], 及时发现患者血糖值的变化, 找出其中规律, 告知管床医生, 为治疗用药提供参考, 减少了治疗中的盲目性, 节约医疗成本, 达到医护、护患、护护之间的有效沟通, 避免医疗纠纷和护理差错的发生,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实践得出结果, 品管圈活动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临床对患者血糖监测中的管理和应用。方法:通过圈内成员对我病区患者血糖监测中存在的漏测问题等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 以达到及时监测患者血糖值, 为临床医生提供最及时最全面的病人信息, 提供治疗参考。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 使病区患者的血糖监测的依从性和准确性得到提高, 血糖漏测率降低, 减少了患者低血糖发生风险的几率, 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 保证患者安全。
关键词:品管圈,血糖监测,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翔.爱心天使品管圈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3, 04 (04) :805.
[2]闵丽华.品质管理圈在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 2012.8 (11) 59-61.
“品管圈”在手术患者体位摆放中的应用和体会 篇3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临床带教老师培训中的实践效果。方法 2016年6~2017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品管圈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培训,成立品管圈,通过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方案、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实施对策等方法实施教学培训。评价培训前后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及实习护士的临床教学满意度。结果 培训后临床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理论、临床护理知识分、临床技能及授课能力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使用品管圈手法后,实习护士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应用品管圈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后,实习护士对临床护理教学的满意度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运用品管圈对临床带教老师培训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高实习护士的理论及操作成绩,提高临床教学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临床教学;品管圈;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04(b)-016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clinical teacher training.Methods From June 2016 to June 2017,quality control circle was applied to train the clinical teachers i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including establishing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selecting the theme,drawing up the program of activities,grasping the status quo,setting goals and implementing countermeasures.The teaching ability of clinical teachers and teaching effect were evaluated,and the practice nurses′ satisfaction of the clinical teaching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After training,the scores of clinical teaching theory,clinical nursing knowledge,clinical skills and teaching abilit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before training,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 0.05).After clinical teachers trained by quality control circle,the scores of theory and operation achievement in practice nurs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before training,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 0.05).The satisfaction on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in practice nurs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before training,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 0.05).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teacher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teaching ability,improve the theory and operation achievement of practice nurses,and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teaching satisfaction.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Clinical teaching; Quality control circle; Training; Effect
?o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因此,临床教学显得尤为重要[1-3]。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护生未来职业素质和临床能力,甚至影响一名护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临床带教老师培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4]。由于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在不断更新,调查发现,临床教学急需加强培训,以使临床带教老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能够更好地实施临床教学[3]。如何做好临床护理教学工作,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之发展为实用型护理人才,一直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5-6]。目前临床护理教学的状况有待进一步优化,例如教学管理体制欠完善、护理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师资薄弱、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及方法需要更新、临床教学评价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等,因此,临床带教老师急需进行培训[2]。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s,QCC)是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旨在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在新护士培训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能提高新护士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7]。但品管圈在临床带教老师培训中的应用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品管圈在临床带教老师培训中的效果,以便为临床教学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6~2017年6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100名临床教学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大专及以上学历;②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③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④院内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合格。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30~45岁,平均(36.4±3.9)岁;学历:专科39人,本科61人;工作年限5~15年,平均(8.3±2.8)年。
1.2 方法
2016年6~12月我院护理部采用品管圈手法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为期6个月的教学培训,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2.1 组建品管圈
护理部牵头成立品管圈,圈长1名,由护理部副主任担任;指导员1名,由护理教研室主任担任;组员10名,均为主管护师。由圈长负责监管及主持品管圈的活动,制订工作职责,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每周五下午召开1次圈会,分析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临床带教老师的培训方法,并追踪和评价培训效果。
1.2.2 开展品管圈工作
1.2.2.1 选定主题 护理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技术含量高、突发事件多、工作环境复杂,临床教学容不得半点差错[8]。因此,全体圈员按照上级政策、迫切性、重要性、圈能力等方面,具体分析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9],最后根据得分情况,本次品管圈的活动主题选定为“加强临床带教老师培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圈名“芬芳圈”,设计圈徽图案意喻百花园中,充满朝气的园丁,手牵手,心连心,团结协作,共同培育着含苞待放的花朵。
1.2.2.2 拟定活动方案 包括分配工作、制订培训计划,经过护理部和教学组的讨论,审核通过并备案。
1.2.2.3 现状把握 护理部通过多种形式对临床带教老师和实习护士进行双向资料收集,采集目前影响临床护理教学效果的因素。在组长的主持下,全体圈员进行全面地讨论分析,通过鱼骨图分析原因,包括:教学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后考核方式不妥当;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估不到位;临床教学方法陈旧等。见图1。
1.2.2.4 设定目标 ①提高临床护理老师的带教质量,确保护理安全;②提高老师的带教意识和自身素质;③提高护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满意度。
1.2.2.5 实施对策 2017年1~6月制订教学培训方案并实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制订教学培训方案:明确教学培训目标及计划,建立完善的临床带教老师资格认定和考核方法。发放《临床带教老师培养手册》,临床带教老师详细记录自己的培训情况及培训成果。②开设临床护理教学培训班: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理论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护理带教的重要性、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临床带教常用沟通技巧、临床带教方法和模式;实践课程包括护理教学查房示范、病例讨论示范、PPT课件制作;护理操作技术包括临床常用12项基本技术。培训采用理论讲座和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护理病历书写由3名大科护士长负责,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演示、考核由医院护理操作组的4名老师负责。建立临床教学公众号,不断推送教学理论、方法和技巧。建立教学微信群,分享教学经验,随时交流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③严格考核制度:首先,临床带教老师必须完成培训计划,需要通过教学能力考核方能上岗。考核形式包括:教学理论考试、临床护理知识考试、临床技能考核、授课能力评价等4个方面,每次从考试题库随机生成100分的试卷,理论考核成绩≥80分为合格,技能考核和?v课能力≥90分为合格。④加强教学质量控制:形成护理部―大科―科室3级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科室每周进行教学质量督导,大科每月对每个科室进行教学质量检查,护理部每季度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以保证教学质量。⑤设计并使用《临床教学手册》: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施临床教学,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完成理论讲座、护理查房、临床操作技能指导,及时为实习护士答疑,共同探讨临床护理新进展等,并在《临床教学手册》上详细记录各项教学情况,以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实习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
1.3 效果评价
培训前后分别对临床带教老师、实习护士进行考核,同时调查实习护士对临床教学的满意度。培训后 护理部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考核,包括临床教学理论、临床护理知识、临床技能考核和授课能力考核5个模块的考核,每个模块满分均为100分,成绩合格者方可进行临床带教。培训前后护理部对实习护士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满分均为100分,以评价培训前后带教老师的教学效果。课题组自行设计临床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培训前后100名临床实习护士进行临床教学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带教态度、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和授课能力5个方面,共20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5分为非常满意,4分为满意,3分为一般,2分为不满意,1分为非常不满意。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教学满意度越高[1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培训前后临床带教老师综合考核得分比较
运用品管圈进行管理后,临床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理论、临床护理知识、临床技能及授课能力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培训前后实习护士考核得分比较
培训后实习护士理论及操作成绩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培训前后实习护士临床护理教学满意度比较
培训后实习护士临床护理教学的满意度得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讨论
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带教老师的素质及水平,故对带教老师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系统培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护生业务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1]。品管圈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是一种提高护理质量的工作方法。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护生的实践水平和各项学习能力,促进带教老师和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品管圈管理工具应用于临床带教老师培训中能有效提高带教质量,提高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
3.1 在临床带教老师培训中,运用品管圈能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
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对实习护士临床护理能力的提升及护理知识的获得均具有重要的作用[12]。有研究采用微格教学对老师进行培训,结果表明,培训后可以明显提高其教学能力[13]。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带教老师培训中,运用品管圈进行管理后,临床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理论、临床护理知识、临床技能及授课能力均较培训前明显提高,与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9]。由此可见,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培训效果,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曾娟等[14]在手术室护理实践教学中灵活地运用PBL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本研究运用品管手法,加强培训管理,采用多种培训形式,使老师掌握了多种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培训后考核,严格带教老师资格认定,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先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培训效果,增强了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有文献报道显示[15],采用多种形式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可以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这与本研究的培训手法和效果相似。
3.2 开展品管圈,能提高实习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品管圈手法后,实习护士理论及操作成绩均较培训前明显提高,这与其他研究结论基本一致[16]。提示运用品管手法对老师进行培训后,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实习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本研究临床带教老师通过培训后,教学能力提高,实习护士从中获益,能够汲取更多的临床知识,获得更多的临床技能,从而使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培训后,带教老师能够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将自己丰富的临床护理能力和经验传授给实习护士,同时能够调动实习护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其理论及操作成绩明显提高,护理能力增强[17]。有研究发现[18-19],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持续改进本科护理临床教学质量,提高其护理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本研究结论相似。
3.3 应用品管圈进行培训,能提高临床教学满意度
在本研究中,应用品管圈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后,实习护士对临床护理教学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10,20],提示品管圈活动能提高临床护理教学满意度。本研究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严格要求老师认真带教,临床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因而,实习护士对临床护理教学满意度提高。带教老师认真教学,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实习护士从老师身上学到了更多护理知识,熟练掌握了临床护理技能,其满意度明显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工作得到认可,进一步提高了其教学的积极性[10]。有国外专家指出[21],临床带教老师有效的教学行为能提高实习护士的自我效能,提高其护理实践能力和满意度,改善临床学习过程,确保教学质量。
总之,?R床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也是临床带教老师的工作职责。提高带教老师的能力,能有效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护理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运用品管圈对临床带教老师培训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高实习护士的理论及操作成绩,提高临床教学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品管圈”在手术患者体位摆放中的应用和体会 篇4
风险管理是指各单位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处置风险, 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2]。护理工作具有专业性强、患者个体差异性大以及疾病复杂性等特点, 因此护理人员面临着诸多风险。
为减少和避免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2013年1至6月将品管圈管理应用到高危患者风险管理中, 切实解决了临床工作中的问题, 确保了患者安全, 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开始启动QCC活动, 1年内成功开展了11个圈, 其中5项是关于高危患者的风险管理问题, 分别是:降低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超高龄胆结石病手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降低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后低血糖发生率和降低介入术后患者皮肤压力伤发生率。将活动前后资料的相关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1) 2012年我院护理部先后多次派出护理骨干到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等上级医院接受品管圈管理知识培训。2012年12月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出开滦总医院第一期护理品管圈实施方案。
2) 2013年1月开始进入活动实施阶段, 通过自愿报名成立了11个QC小组, 对活动的开展步骤、活动方法进行培训, 确定了圈名、圈徽及活动主题, 选取5项关于高危患者的风险管理问题, 品管圈推行小组每月月底深入临床科室进行摸底调查, 检查各品管圈的开展情况, 并针对圈员存在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进行督导, 必要时召开经验交流会或专项培训。
针对解决圈员们对统计图表如柏拉图、雷达图、甘特图的绘制及使用存在困难这一现象, 每月组织圈长汇报工作进度, 掌握各圈的活动进展情况, 半年组织各圈进行阶段性汇报, 同时对活动进度进行督促, 以确保整个品管圈活动的顺利完成。
3) 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防患于未然, 对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 通过不断培训, 在风险出现前预警, 降低风险的发生[3]。品管圈活动可以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a.PICC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并发症, 其中静脉炎最常见, 一般在置管后一周内, 其发生率为2.6~9.7%[4]。通过品管圈活动对PICC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插管前进行充分评估;掌握适应症;进行心理护理。插管操作时合理选择静脉;提高各层级护士穿刺技巧;经X线确认位置;置管24小时后在穿刺点上方2~3cm处使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 沿穿刺静脉走向进行无张力粘贴, 并按时进行维护。
b.目前静脉留置针已被临床广泛使用, 但在使用过程中易引起并发症,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主要并发症之一[5]。通过品管圈活动对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留置针操作流程和常用药物知识培训, 同时, 在原有操作流程基础上做好以下工作:穿刺前签署静脉留置针使用告知同意书;在输入刺激性、高渗性及收缩血等药物时, 于穿刺点上方6cm处行50%酒精或33%硫酸镁湿敷1小时;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肢体抬高10~20度, 以利于静脉回流;穿刺时于贴膜处, 注明穿刺日期和穿刺人姓名, 做到定时更换。
c.由于超高龄 (≥80岁) 患者全身各器官呈退行性改变, 应激能力减弱, 因此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极高, 尤以肺部感染最常见。
开展以“降低超高龄胆道手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 对肺部感染可控因素 (肥胖、原发肺部疾病为不可控因素) 给予重点评估与干预, 并根据相关护理文献[6-8]以及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发病情况作为循证支持制定了“超高龄胆道手术患者呼吸道护理路径”表, 对超高龄胆结石病手术治疗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 特别加强了超高龄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肺部护理。
d.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病症之一[9]。因此,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如何防止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是关键。将品管圈应用于降低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后低血糖的发生。
通过强化护士培训、完善胰岛素 (胰岛素笔、胰岛素泵) 使用流程和操作标准、合理安排患者检查、每周举行糖友会进行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每天早晨医护人员带领住院患者做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等措施, 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e.由于压迫器压迫时间过长和压迫器气囊内的气体量过多等原因使得经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皮肤压力伤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经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皮肤压力伤的预防护理中。
在原有压迫器操作流程基础上增加:患者返回病房2小时后放出气囊内气体2ml→4小时后放出气囊内气体4ml→6小时后放出气囊内气体4ml→12小时后放出余气→18小时后去除压迫器。
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 活动前后比较的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 结果
1) 通过将品管圈的科学方法应用于高危患者安全管理过程, 有效降低了高危患者的风险发生率。见表1
2) 这一活动的开展, 对10项工作流程 (PICC置管操作流程、PICC维护流程、静脉留置针操作流程和维护流程、超高龄胆道手术患者呼吸道护理路径、胰岛素笔操作流程、胰岛素泵操作流程、糖尿病患者健康宣教流程、经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压力器使用及交接班流程等) 和5项操作规程 (PICC置管操作标准、静脉留置针操作标准、胰岛素笔操作标准、胰岛素泵操作标准、介入术后压力器使用标准) 进行标准化, 从而确保了高危患者的安全管理。
3) 通过品管圈的开展, 各护理单元的护理质量、科室凝聚力、科研能力和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逐步实现了科室向学习型和科研型的转变, 实现了护理质量安全和科研论文双丰收。
3 讨论
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 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 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 确保护理安全, 无疑对护理管理者是很大的挑战[10]。
品管圈管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 可以使基层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尊重, 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同时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出并确定护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 有效地降低高危患者风险发生率, 确保护理安全。在高危患者安全管理中品管圈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高危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从而确保其护理安全, 提升医院护理服务品质管理, 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方法: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品管圈基础知识, 成立第一期品管圈试点小组11个, 按照活动步骤实施各项工作。通过开展开题报告, 中期评估和结果发表等形式进行过程评价和管理。将5项关于高危患者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品管圈活动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活动前后高危患者风险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将品管圈的科学方法应用于高危患者安全管理过程, 对10项工作流程和5项操作规程进行标准化。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 能够有效确保高危患者的安全管理, 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品管圈,高危患者,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林荣瑞.品质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
[2]田平, 商玉环, 姜超美, 等.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3]李亚洁, 张立颖, 李英, 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4]郑春辉, 王凤, 陈强普.经外周穿刺置入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5]计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 2003.
[6]曹春莲.术后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术后自主排痰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7]陈小芳.循证护理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预防与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 2011.
[8]潘建琴, 范利平.外科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9]马建, 苏东峰, 刘艳芳.健康宣传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品管圈”在手术患者体位摆放中的应用和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品管圈小组
2014年3月成立品管圈小组, 由8人组成, 其中包括护师4名, 护士4名, 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投票选出1名圈长, 全面负责圈内活动, 其他成员全部进行分工, 全员参与, 活动时间为2014年3月—2014年7月。圈名取为“守护圈”, 其意义为:手术室护士是生命的守护者, 每天在手术室里、在手术刀下与死神争分夺秒。守护亦是“手护”的谐音, 即“手术室护理”的缩写。并设计圈徽, 利用业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不定期开会讨论。
1.2 主题选定
根据科室实际情况, 8名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若干主题, 再采用评价法, 依据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及圈员能力四个方面[2] (每项1分~5分) , 每名圈员分别对每个主题打分的方式, 最终“减少巡回护士非计划性离开手术间的次数和时间”以14.75的最高分成为此次活动的主题。
1.3 拟定计划
全体圈员开会讨论, 根据品管圈十大步骤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表, 活动时间拟定为22周, 并制作甘特图, 严格按计划进行, 若与计划出入将在甘特图上注明。
1.4 现状把握
全体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造成巡回护士非计划性离开手术间的原因, 并根据列出的原因制订出查检表, 并安排专人在手术室内走廊根据查检表进行现况调查, 对每台手术巡回护士离开手术间的次数、时间、原因进行记录。数据收集时间为2014年3月17日—2014年3月24日, 对124台手术进行统计, 非计划离开手术间平均次数6次/台, 平均时间18.67min/台。
1.5 目标设定及解析
根据查检表收集的数据, 运用柏拉图进行了分析。得出改善重点为以下四个方面:领取 (更换) 高值耗材;个人原因 (就餐, 如厕等) ;接台手术, 灭菌单包器械;术前一次性物品准备不全等。根据目标值的计算公式: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 , 得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目标值为:巡回护士术中非计划离开手术间次数由6次/台降低到1.8次/台, 非计划离开手术间时间由18.67min/台降低到5.6 min/台。进行了特性要因分析, 找出了要因, 并对要因进行了真因验证, 得出鱼骨图, 见图1。
1.5 对策拟定及实施
根据得出的真因, 全体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 提出对策。对提出的所有对策分别从可行性、圈能力、经济性等三个方面进行评分。最终拟定了四条对策, 并按照PDCA循环流程进行整改[3]。
1.5.1高值耗材柜改用密码锁术中高值耗材使用频率极高, 每个手术间均会取用。使用钥匙开柜, 钥匙经常被领取耗材的巡回护士带至各个手术间, 虽要求放置在护士站, 避免寻找钥匙, 但由于手术急需使用耗材, 多来不及还至护士站, 以至经常造成寻找钥匙的局面, 寻找过程增加了巡回护士离开手术间的时间。使用密码锁杜绝了寻找钥匙的现象。密码设置仅本科护士知道, 也杜绝了高值耗材丢失的情况。
1.5.2 增加部分器械储备量
由于手术量大幅增加、手术方式的改变 (腔镜手术增加) 等原因, 使很多手术时间缩短, 部分特殊器械供给出现不足, 因而出现手术器械周转跟不上, 手术器械短缺的情况。导致接台手术经常需要临时灭菌器械, 增加了巡回护士工作量, 也增加了其离开手术间的时间和次数。针对这个原因, 进行了相应器械的增加, 补充短缺的器械, 保证器械的周转, 减少了巡回护士的工作量, 也避免了临时灭菌器械带来的安全隐患。
1.5.3 制作主刀医生习惯卡
由于手术室护士相对固定配合一组医生, 所以会造成对其他主刀医生习惯不熟悉, 由于存在上下夜班及手术接台调整情况, 故在人员搭配上又存在经常调整现象。因而造成在准备耗材时, 因不熟悉主刀习惯, 易拿错或准备不充足, 常需二次或多次补充, 最终导致巡回护士多次离开手术间的情况。由经常配合各位主刀医生的资深护士列出其个人手术器械及耗材等使用习惯, 再经专人负责整理, 制作出“主刀医生习惯卡”, 将卡片贴于无菌敷料间, 方便各位护士在准备手术用物时参考, 以减少巡回护士离开手术间的次数和时间。
1.5.4 新增总务护士岗位并制定工作流程及制度
每个手术间一个巡回护士, 无人替换, 领取耗材、灭菌器械及一些个人原因 (如吃饭等) 均会使得巡回护士多次离开手术间。因离开原因不同, 又使得每次离开时间不同, 多次离开使手术配合受到影响。设置总务护士岗位, 在无菌间 (位于内走廊) 办公, 协助各位巡回护士, 替换因个人原因需离开手术间的巡回护士, 避免因巡回护士离开造成的不在位情况;掌握科室手术器械使用情况, 据手术情况统筹安排, 及时灭菌特殊、急需器械, 避免各巡回护士离开手术间进行器械灭菌或查看、拿取灭菌器械;了解各手术进展情况, 及时为每个手术间运送、更换高值耗材, 避免巡回护士因拿取、更换高值耗材造成离开手术间的现象。总务护士由资深护士担任, 工作相对机动, 但要求熟悉科室情况, 业务熟练, 及时巡视各个手术间, 能为各位巡回护士提供所需的帮助, 减少或者避免巡回护士离开手术间的情况。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对四条对策进行了严格的实施, 2个月后再次采用查检表, 指派专人现场观察收集数据 (为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 收集人收集方法同现状把握) 。数据收集时间为2014年6月30日—2014年7月11日, 对128台手术进行了统计:巡回护士术中非计划离开手术间次数为1.59次/台, 非计划离开手术间时间为5.32min/台。据目标达标率公式:目标达标率= (改善后-改善前) / (目标值-改善前) ×100%计算得出巡回护士术中非计划离开手术间次数的达标率为105%, 时间的达标率为102.1%。可见品管圈活动使巡回护士非计划离开手术间的次数和时间均得到了有效降低, 见表1。
2.2 无形成果
圈员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责任感、沟通配合、愉悦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谐程度等8个方面的能力进行自评, 各方面能力均呈正向成长, 表明此次活动提升了圈员们的整体能力。同时, 为更具有可视性, 更好体现数据规律制作了雷达图, 见图2[4]。
3 讨论
巡回护士术中非计划离开手术间的情况, 不仅会影响手术的配合质量, 严重的甚至会耽误手术的进程。频繁进出手术间, 不仅会增加手术感染的几率, 对病人造成影响, 对护士自身而言也会增加工作量。品管圈是为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工作绩效, 由科室成员自觉自发组成的团体。这样一种形式不仅能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护理质量, 更能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增强个人能力。采用品管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是本科第一次尝试。从组圈、确定圈名、圈徽到标准化, 圈员们都积极参与, 共同改进, 变被动服从为主动管理, 使大家获得了被认可、被尊重, 实现自我成就感, 从而激发了圈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通过圈员们的共同努力, 巡回护士非计划离开手术间的次数和时间都大幅降低, 取得了满意的改进成果。在这个过程中, 圈员们的沟通能力、责任心等个人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但在应用品管圈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如在现状把握过程中查检表的设计、品管手法的掌握等方面。在下一期的品管圈活动中, 护理人员要针对不足进行改进。品管圈活动对临床护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不仅提升了护理质量, 提高了护士个人的综合能力, 也使病人获得了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幸国, 王临润, 刘勇.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
[2]周淑萍, 许晨耘, 柯雅娟.品管圈在消毒供应中心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13) :9-11.
[3]吴彩玉, 谢玉霞, 陈肖玲, 等.PDCA循环管理在骨科病人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 (16) :2612-2615.
“品管圈”在手术患者体位摆放中的应用和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16日-7月15日在笔者所在科住院的未进行品管圈管理的天疱疮患者51例为对照组, 选择2014年10月13日-11月9日住院的进行品管圈管理的天疱疮患者44例作为试验组, 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进行疱病清创的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小组
本圈采用护理人员自愿报名方式, 由7名护士组成, 全员讨论确定圈名“皮肤圈”, 选出圈长1名, 确定圈名与圈徽, 通过投票方式确定圈名为“皮肤圈”, 定出活动课题和活动时间。
1.2.2 调查方法
由圈长和责任护士每天负责数据收集, 对照组收集2014年6月16日-2014年7月15日未进行品管圈管理的患者, 试验组收集2014年10月13日-2014年11月9日进行品管圈管理的患者。收集内容:按护士对天疱疮患者进行疱病清创的流程设计了时间查检表, 根据查检表收集数据, 包括患者等待换药的时间, 护士等待患者的时间, 护士用物准备的时间, 清创换药的时间。
1.2.3 现状分析和目标设定
品管圈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 针对导致患者疱病清创时间长的原因进行数据收集, 因果关联分析, 本次项目的改进重点原因为清创换药时间长和准备用物时间长。根据现状值、圈能力、改善重点, 设定了本次品管圈活动目标值, 将为患者进行清创换药的时间由原来的40.04 min减少到16.36 min。
1.2.4 制定改进流程
在圈会上经过谈论, 制定了改进流程, 各位护理人员按照改进后流程进行清创换药的管理, 并将该流程作为常规内容贯穿在日常工作中。
1.2.5 明确原因
患者疱病清创时间长的原因较多, 主要是: (1) 患者怕疼不愿配合; (2) 换药人数少导致换药时间长; (3) 准备用物时间长的原因主要有新生操作不熟练, 换药用的湿敷溶液冷却时间长导致用物准备时间长。
1.2.6 落实改进措施
定期开展圈会, 每位圈员汇报导致清创时间较长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办法, 具体改进措施有: (1) 加强交流沟通。 (1) 责任护士在为患者进行清创换药前进行沟通, 为患者耐心讲解换药的目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取得患者的配合; (2) 换药前由责任护士和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取得患者的理解, 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使其配合换药; (3) 与医生沟通, 让医生了解患者感受疼痛的程度, 为减少患者换药时痛苦, 必要时可为患者在清创换药时加入盐酸利多卡因。 (2) 改变工作职责。 (1) 将配置湿敷溶液的时间由白班护士改为由夜班护士进行配置, 减少了等待湿敷溶液冷却的时间; (2) 由两名责任护士进行换药, 其他患者交给其他组责任护士或主班护士。 (3) 培训。定期组织新生培训操作技术, 讲解操作要点, 明确操作流程, 并定期考核。促进医生、护士的主动学习, 根据考核成绩, 分析培训效果并对培训方式加以改进。
2 结果
品管圈活动前对照组、活动后试验组为患者进行清创换药的时间情况见表1。通过进行品管圈管理, 为患者进行清创换药的时间由40.04 min减少至16.07 min, 进步率为59.87%。目标达成率= (改善后-改善前) / (目标值-改善前) ×100%= (16.07-40.04) / (16.36-40.04) ×100%=101.22%。
min
3 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缩短天疱疮患者疱病清创时间
为天疱疮病患者清创换药是每天必要的工作之一, 换药时患者要忍受疼痛还要花费时间等待, 患者的不配合往往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 从而也影响了医患满意度。本活动按照“品管圈”实施的十大步骤, 即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等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5], 通过“皮肤圈”全体圈员共同分析原因、制定计划、采取措施, 制定了疱病患者清创换药的统一流程, 有效缩短了天疱患者清创时间、用物准备时间及等待时间,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同时通过培训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现代的QCC管理内容和目标突破了原有的质量管理范围, 向着更高的技术、工艺、管理方面扩展。在管理活动中, 要重视人的因素, 一切管理活动均应调动人的积极性, 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本[6]。
3.2 沟通是重中之重
本研究发现, 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 既能够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 减轻患者清创前的紧张焦虑情绪, 又能得到患者的配合, 从而加速清创时间。同时, 通过医生护士良好沟通, 也能够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皮损状况和疼痛程度, 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7]。
3.3 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团队精神
通过“皮肤圈”活动, 不仅提高了科室人员的团队精神, 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的意识和工作满足感, 还增强了医护人员自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全体圈员通过开会讨论, 运用头脑风暴法, 拟定和实施相应对策, 调动了团队的积极性, 同时通过品管圈活动也解决了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如活动前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数据收集, 使全体圈员参与到患者的共同管理中来;通过改善疱病患者清创的护理流程、增加人员配备、与主管医生进行换药沟通、换药前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定期人员培训等改进措施, 更优化了疱病清创的护理流程, 减少了患者换药时的痛苦, 明显缩短了为患者进行清创换药的时间, 提高了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 增加了护士们的工作成就感。因此, 作为护理工作者, 通过QCC活动, 在最贴近患者的基础操作上积极进行创新, 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操作流程, 使临床工作更加方便和快捷, 使团队更加团结, 是QCC活动的优点所在。品管圈活动是我国护理管理模式发展的一个趋势[8]。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海燕, 颜波儿.品管圈活动在ICU医护人员手消毒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0) :2154-2155.
[2]汪四花, 林芬, 沈国霞.品质管理活动在病房用药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 :60-61.
[3]王心声, 付萍.天疱疮149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26 (12) :1085-1088.
[4]田志禾, 杨雪梅.4例糖尿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6) :74.
[5]朱泓.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门诊药房工作质量中的应用[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8, 8 (6) :466-467.
[6]应莲琴, 王赛君, 陈雪英.质控员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6, 20 (2) :355-356.
[7]宋艳红.品管圈活动在责任护士掌握患儿病情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31)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