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护理模式

2024-09-21

品管圈护理模式(精选12篇)

品管圈护理模式 篇1

高热惊厥是儿科比较常见的急症之一,常用以高热惊厥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年发病率超过5%,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6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是其他年龄段的15倍[1],并且其复发率非常高[2]。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先发高热,随后12h内生出现惊厥,随着患儿体温骤升之后,常伴有意识丧失,多伴有大小便失禁,如不及时有效地处理,严重者诱发癫痫及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3],因此为了提高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将品管圈护理模式干预应用于高热惊厥患儿,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140例。其中男80例,女60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2.7±2.2岁;临床表现均符合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4]:先有发热体温均≥38.5℃,主诉伴随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双侧眼球固定、斜视、凝视或上翻,突然发作发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口吐白沫,口唇紫绀,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惊惕症状;基础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44例,急性扁桃体炎32例,支气管肺炎28例,腮腺炎12例,腹泻12例痢疾8例和低血钙4例。所有患儿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儿中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儿抽搐时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立即采取平卧并且头偏向一侧,防止惊厥发作时意外事故的发生,及时准确有效地使用镇静止惊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及时吸氧,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控制基础疾病感染,及时给予对症支持临床治疗;对照组患儿给预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给预常规护理基础上再实施品管圈护理模式干预:(1)创立品管圈团队,以护士长为品管圈队长,选举一位高年资及高职称德高望众的护理副主任技师为品管圈辅导员,其他护士均为品管圈队员,成立儿科护理品管圈团队;活动的管理和统筹安排由品管圈队长负责,活动的指导与监督由品管圈辅导员负责;(2)拟定活动主题,按品管圈活动流程召开定期品管圈团队会议,选定“提高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品管圈活动主题;(3)计划拟定,制定品管圈活动计划,活动周期为2013年1月~2014年12月,绘制甘特图,每周召开品管圈活动分析会议一次,每月召开品管圈活动总结会议一次;(4)制定工作流程,将小儿高热惊厥护理工作进行归纳总结,提升护理知识技能,优化配置护理资源,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工作责任心,绘制并优化流程图,完善记录表格,便于查找原因和制定对策;(5)设定质量目标,并量化评价各个关键项目,提高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效果。护理后对两组患者对治愈率、复发率、患儿体温、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儿体温和住院天数试验组都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试验组都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高热惊厥是由各种非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感染引起,常好发于年龄5个月~6岁,是成年人的10~15倍以上,其基础病以上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肺炎多见[5]。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在出现发热高温体征时,脑部组织细胞代谢性紊乱,导致神经元过度放电而引起高热惊厥[6],在临床表现为,惊厥多在病初高热时突然发生,抽搐多呈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持续时间短、神志恢复快;小儿高热惊厥如不及时有效地医治,惊厥时间过长或反复多次复发可使脑组织细胞坏死,引起严重后遗症,最终导致智力障碍甚至癫痫,甚至可能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7],因此,有效优质的护理配合在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通过品管圈团队内成员的互帮互助,找出护理工作中问题来源及分析它们问题所在,优化护理流程[8],设定调整护理工作质量目标、制定相应措施并检验实施效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可控性有效的质量护理管理系体,促进护理人员服务质量的持续性改善[9]。本研究结果发现,品管圈护理模式干预在高热惊厥患儿临床护理中,能明显降低患儿治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体温和住院天数,缩短惊厥的康复时间并能提高护理满意度,这是因为:在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后,高热惊厥患儿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不再是护理人员的个人任务,而是以科室全体成员为品管圈团队积极参与共同实施的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非常好开拓品管圈团队积极优质的力量[10],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大大加强并提高护理人员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充分利用品管圈鱼骨图模型,把护理缺陷、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范于未来,并能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医疗护理理念,坚持严格督查各工作质量环节,由局部到整体的质量管理活动,并将这种理念渗透到了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的管理工作,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及时评估整改措施[11];提高小儿患者疾病相关的认识,并给予相对应的心理治疗支持,消除负性心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充分地调动了护患双方在战胜疾病信心、提高医疗效率,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程度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12]。

综上所述,对于高热惊厥患儿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品管圈护理模式干预措施,不仅能增强疗效,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摘要:选取我院儿科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140例。将他们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给预常规护理基础上再实施品管圈护理模式干预。结果治愈率、复发率、患儿体温、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试验组都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高热惊厥患儿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品管圈护理模式干预措施,不仅能增强疗效,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品管圈,护理模式,高热惊厥,患儿,应用,效果

品管圈护理模式 篇2

【摘 要】品管圈是现代护理质量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从品管圈的概述、品管圈在护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及实施方法方面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护理管理工作。

【关键词】品管圈;护理管理;护理质量;综述

【中图分类号】R1971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97-01

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国内多称之为质量管理小组。全面品质管理和“品管圈”在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到医院管理领域。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地医院中开展广泛,效果显著。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更新,近年来国内各地护理管理者将品管圈引入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有效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1]。概述

1.1概念: 品管圈(Qquality Ccontrol Ccircle,QCC)简称QCC 小组,是由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的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集团。

1.2品管圈的优势

品管圈活动强调让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2】。近几年,随着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一种具有护理特色的、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群体文化正在护理队伍中萌生,这种内生性的意识激起广大护士的聪明才智和管理热情【3】。它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品管圈活动已经在护理管理、护理操作技术、护理人员培养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

1.3 我国现状:1978年,1.4 品管圈走进中国,1.5 称之为“质量管理小组”。到目前为止,1.6 我国每年有1 000多万1.7 员工参与品管圈小组活动,1.8 每年举办一届全国优秀品管圈小组成果发表及表彰大会。北京于1997年8月30日一9月1日成功地举办了国际品管圈大会(ICQCC一97北京),1.9 共约有20多个国家、数千人参加,1.10 大会主题是“品管圈一人才、质量、效益”。品管圈在护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2.1品管圈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应用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是护理管理的核心【4】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疾病的康复和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龚敏、熊萍【5】等通过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选定提高晨晚间护理工作质量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晨晚间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将活动前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使活动后健康教育不到位率从17.9%下降到4.73%,床头柜凌乱率从13.16%下降到3.16%,输液架未归位率从6.05%下降到2.11%,床单元不洁率从5.53%下降到1.32%,口腔皮肤护理不到位率从3.16%下降到0.52,陪伴床未收发生率从2.11%下降到0.陈雪妹【6】等,以提高急诊观察室护理质量为目标,建立入观察室流程卡,用五常法管理观察室的环境、仪器设备,操作中主动安抚汇总情绪,为患者制备康复出院的联系卡,通过品管圈活动后,护理文件书写、重症质量、病房管理、抢救药物、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及操作理论成绩与实施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切实提高了护士的综合能力,完善了对患者的服务流程,也提升了优质护理质量的内涵。

2.2品管圈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医院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工作环节的疏漏极易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7】.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点,护理风险管理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时的消极处理变成了发生前的积极预防,达到与患者互利的效果【8】.李红【9】等在晚期肿瘤患者压疮预防中,确立主题为“压疮预防”,运用品管圈制定计划,对护士进行培训,开展小组护理查房和专题讲座,全院每日跟踪并记录压疮高危患者的皮肤管理情况,对于发生压疮的患者有护士及时上报,组织案例分析讨论,每月1―2次,每次1―1.5 h。结果表明,成立压疮品管圈,实行品管圈压疮管理后,对照组难免压疮发生率33.3%,观察组难免压疮发生率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减少高危人群压疮发生率,避免了因压疮问题导致的护患纠纷发生。时克,谢景峰【10】等通过成立品管圈,按品管圈活动的l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比较活动前后中药饮片配发差错件数,发现品管圈活动能显著降低中药饮片发药差错件数,目标达标率100%,进步率73.85%,并且培养了科室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室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2.3 品管圈在提高护士业务素质中的应用

有研究显示,通过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护士业务素质,如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氧气雾化护理质量、提高ICU护理质量等。崔海霞【11】等在全院30 个病区以自愿报名的方式自每个病区选拔一位护士入圈,然后选出一名圈长。对QCC成员进行培训,要求所有成员掌握QCC活动的原则、方法及所需资料等,并建立QQ 群,进行学习、交流。使得临床留置针的规范使用推广得到有效的监督,使钢针的使用率从43.9% 降至12.4%,敷贴的规范固定减少了敷贴下皮肤发红,敷贴下气泡、卷边及肝素帽下皮肤压伤及留置针内液体渗漏及导管脱落,提高了留置针使用效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品管圈的实施方法

3.1培训

让全体护理人员认识到品管圈活动的重要性,护士长首先对圈长个别培训,理论结合实践,使圈长掌握品管圈的理论知识并能实际应用到活动小组中,带动小组全体成员集思广益,学习必要的理论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2组圈

根据成员的不同特点合理搭配,组成品管圈,选出圈长,由圈长带领圈子成员实施工作,并选出记录员,记录品管圈平时工作情况。圈长填写“品管圈活动组圈登记表”,成立品管圈。

3.3主题选定

每期由品管圈成员讨论,确立一个活动主题,结合科室实际情况,每人提出2~3个问题及解决措施,主题的选定以品管圈活动能在3个月左右能解决为宜。

3.4制定活动计划

由圈长制定活动计划,全体成员讨论确立活及进度,并明确圈员职责及分工。

3.5数据收集和整理

设计数据收集表格,由记录员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一定要真实,不得经过人为修饰和造假。本阶段对上次品管圈活动中中所发生的难点进行改进。圈长负责落实责任人及统计数据。使用QC手法,找出影响问题点的关键项目。

3.5评价

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后圈长负责汇总,通过集体讨论,对该活动做出评估和反馈,并对参与其中的护理人员进行综合评分。

4讨论

在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人,一切管理活动都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品管圈活动让普通护士从受管者变成了管理的实施者,圈长首先自我约束提高,开拓思路,积极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同时积极调动圈员的积极性,让她们的工作目标和重心由个人主义转移到集体责任感上,所以此活动非常适合在护理人员中开展。

参考文献

[1] Ulaskas CJ.Deftly manage your most precious resourse【J】.Nurs Manage,2005,36(3):14.[2] 黄群,周凯群.品管圈在提高烧伤病人床单元舒适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4):1692―1693.[3] 王惠琴.品质管理中的护理文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F0003一F0004.[4] 翁庐英.我国临床护理质量评价现状与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8,8(5):30―31.[5] 龚敏、熊萍.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晨晚间护理工作质量中的作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 11(29):251--253

品管圈护理模式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75-01

品管圈全称为品质管理圈,起源于1950年Deming教授的统计方法课程和1954年Juran教授的质量管理课程。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创立品管圈活动,在持续改进企业质量中效果显著,后被用于医院质量管理。品管圈活动是指为解决工作岗位上的问题,由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人自发组成圈(小组),针对所选定工作中的问题,本着自动自发的精神,结合团队力量,发动群体智慧,活用品管七大手法(QC777手法),探求有效对策,改善工作流程,实现操作规范化,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与管理,以激发成员的参与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解决工作场所关键性问题,使成员因解决了问题而体验到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随着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形成了具有护理特色、促进社会发展的群体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激起广大护士的聪明才智和管理热情,对构建护理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保证护理服务达标 和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品管圈活动经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不仅有利于发展和整改临床护理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全体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建立和医院管理文化的形成。

1. 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1 品管圈培训方法 目前,品管圈在各医院逐渐开展,纷纷取得良好效果。培训过程结合专题讲座,集中授课,或外派参加省内外品管圈学习班等途径进行,方式灵活多样,全方位,多元化传授相关知识,保证结果最优化。培训内容丰富充实,主要涉及品管圈的相关概念、发展现状、新旧七大手法及应用技巧、实施步骤及关键点等方面。从纵向来看,主管部门通过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品管圈活动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旨在传达观念、开导思路,明确圈长、圈员职责,从而建立组织体系,实施活动内容,进行过程反馈管理,梳理结果,肯定效果,记录阶段性评价,总结经验。从纵向来看,成立品管圈推行委员会,在履行小组成员职责的同时,讲授培训课程,秉承理论与实际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实施前指导和实施中指导相结合、全员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来开展活动,以达成想做、要做、学会做之共培训对象从上层到下层,从护理骨干到低年资护理人员,全面覆盖,全员学习。

1.2 应用

1.2.1 解决临床护理问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学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进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发展阶段,并进一步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完成基本操作,还要求其应该从患者角度从发,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服务水平,促进患者健康。我国开展品管圈以来,最早将其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后来应用于质量的范围不断的扩展,均有显著效果,充实了临床护理文化,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了相应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目前,品管圈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被应用于手术患者运送,基础护理,饮食管路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包括预防医院感染、加强护理操作技术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有诸多研究指出,品管圈可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成金焕等研究显示,开展品管圈后,产房医护人员的洗手认知得以加强,洗手合格率及洗手率、正确率均有显著提升,明显增强了员工自律性,从而洗手依从性维持在一个高标准的层面。此外,曹敏等指出品管圈活动对急诊科护理人员手卫生有推动作用。

1.2.2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持续质量改进是现代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护理质量改进的是为了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适应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的要求。应用和推广品管圈可推动医院质量的持续改进。

有学者通过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品管圈的相关知识,成立活动小组,及时分析、评价活动結果,使其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中来,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完成了52项质量改进项目并全部达到目标值,同时建立或完善流程58项。

1.2.3 提升临床护理教育的质量 在临床带教老师中展开品质管理小组活动,护生对总带教老师的满意度由89.6%上升到了94.2%,增强了老师的带教意识和带教能力,提高了带教效果。杜丽等在骨科低年资护理培训和教育中实施品质圈活动后,其专科理论与操作成绩、患者满意度较常规组有满意提升,形成良性互动,取得较好效果。李丽指出,在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大大降低了因业务水平差、疏忽大意、医护沟通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差错,护理差错的构成比远低于活动前。袁强等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理论考试及格率由52.6%提高到100%,取得了满意效果。

2 展望

通过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做到对每例患者护理程序均由参与护理的所有人员共同制定,将每位护理人员的建议融合其中,使护理效果更好。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眼于宽度、广度和深度三方面,着手于推广应用,并做到动态、持续地实施、评价、反馈、再实施、再评价循环,统筹全局,细分层次,如护理管理中需不断对质量改进和提高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再者,可拓宽至护理安全管理角度进行挖掘深入调查。 品管圈在中国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的医院中广泛开展,收到较好效果。我国于1978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品管圈活动,目前在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但尚未广泛推行,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未及欧美、日本等国,且应用的灵活性有待提高,如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中尚属于萌芽阶段。通过建设品管圈护理文化,凝聚护理人员的品管圈思维,提高他们将品管圈方法运用于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中的能力,针对每例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与解决问题,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保证护理质量,体现护理质量全面而持续的改进。

参考文献

[1]石晶,程青虹,王子迎。品管圈在国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农垦医学

[2]刘莲风 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品管圈护理模式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我院诊治的120例骨科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60例,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30例、女性30例, 年龄25~91岁、平均年龄61.5岁。观察组中, 男性30例、女性30例, 年龄23~88岁、平均年龄62.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科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品管圈的组成

圈员12名, 设圈长1名, 圈辅导员1名, 组员中主管护师5名, 护师5名, 护士2名。圈长负责组织和策划整个小组活动, 每月开展活动1~2次, 1~2 h/次。并设定圈名和圈徽, 选定圈名为青竹圈。

1.2.2 确定主题

运用头脑风暴法, 全体圈员各抒己见, 每人提出3个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根据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圈员能力4个方面, 采取5分、3分、1分进行评分, 最后选定“如何建立疼痛管理体系减轻骨科患者的疼痛感”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1.2.3 原因分析

小组成员对调查结果从人、物、方法、环境等4个方面运用头脑风暴法逐层分析, 并通过鱼骨图体现出来, 全体成员论证, 确定其中的4个原因为主要原因:护士评估能力不够, 医生未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认知合作程度不足, 科室不够重视。见图1。

1.2.4 制订对策

(1) 掌握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是规范性疼痛处理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从患者入院评估到出院期间实施一个系统、持续、动态的过程[2]。在患者在入院8 h内首次评估, 以后每天20:00进行疼痛评估;手术患者术前疼痛评分1次;术后6、12、24、48、72 h进行评分。具体评估项目包括疼痛的时间、疼痛部位、性质、发生的频率, 持续的时间、影响睡眠情况、处理措施、不良反应等。评分≥3分时, 护士报告医生, 给予镇痛处理。治疗后护士进行追踪评估 (静脉注射30 min后, 口服给药1 h后) , 以后每4 h再评分, 直到评分<3分, 并记录。 (2) 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 和医生一起实施疼痛干预: (1)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 (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关心、体贴患者, 对不良的心理反应及时疏导, 耐心解答疑问。 (3) 避免加重疼痛的因素:将患肢置于功能位;绷带、石膏固定不宜过紧;治疗护理操作不宜过频繁。 (4) 根据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当疼痛评分≤3时, 给予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音乐治疗、转移注意力、暗示疗法、放松疗法等;当疼痛评分>3时, 实施非药物和药物干预措施, 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多模式、超前的镇痛方案。 (3) 实施疼痛教育:向患者讲解镇痛的新观念, 教会患者疼痛的评估方法和非药物镇痛措施, 告知为患者制定的镇痛方案的作用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使患者放下顾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疼痛管理中。 (4) 在疼痛管理中, 护士起着最直接的作用, 因此必须加强对护士疼痛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3]。除了对护理人员知识培训外, 也针对不同的患者做好疼痛的健康宣教, 讲解疼痛的评估方法, 如何正确服用止痛药, 如何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接受无痛治疗前后疼痛评分, 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与语言模拟疼痛评分 (verbal rating scales, VRS) 评分方法并结合Wong-Banker笑脸评分方法进行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采用调查表进行调查, 80~100分为满意, 70~80分为较满意, 50~70分为一般, <50分为不满意, 总满意率=[ (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接受疼痛管理之前, 疼痛评分一般为5~7分, 在接受疼痛管理之后疼痛评分多为1~2分, 两组患者疼痛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降低 (P<0.05) 。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总满意率为66.67%, 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6.67%,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开展品管圈活动使患者疼痛减轻, 功能锻炼加强, 更早出院。

品管圈活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打破了传统的指令性、任务性模式。圈员积极性高, 问题的根源挖掘比较透彻, 对策制定的可靠且执行力高。国内许多文献报道, 认为品管圈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4]。在圈活动中, 圈员按先进的疼痛管理体系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知识教育, 推广对疼痛的规范化管理治疗, 本着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一切为了解除患者的疼痛的服务理念[5], 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 尽快开展功能锻炼, 提高生活质量, 早日出院。

3.2 品管圈活动使患者的满意度提升, 护患关系更和谐。

通过开展疼痛管理体系, 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治疗, 控制疼痛, 提高患者的手术质量, 促进患者的身体快速康复, 让服务更温馨, 患者更满意, 护患关系更和谐。

3.3 品管圈活动提高圈员管理意识, 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品管圈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优势是全员均享有更高的自主权, 参与权和管理权, 管理不再是护士长和科主任为主, 而是全员积极参与[6]。活动中激发护士潜能, 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措施不断完善, 提高了护理质量, 使护士获得并享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桂红民, 谢静, 陆烈红.品管圈活动提高儿科年轻护士留置针置管的成功率[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23) :66.

[2]文春盈.创建骨科无痛病房的体会[J].云南医药, 2012, 33 (6) :610.

[3]单红兰, 朱文峰, 陆汉芹, 等.骨科无痛病房管理中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学, 2013, 41 (4) :269-271.

[4]章飞雪, 于燕燕, 徐枝楼, 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2) :127-129.

[5]殷铁梅.建立疼痛管理体系对减轻术后疼痛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3, 34 (23) :4808.

品管圈护理模式 篇5

【摘要】目的:对品管圈应用在提升神经内科病房优质护理质量的作用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与对照两组各43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品管圈活动,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健康教育内容知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和推广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护理质量有显著效果,同时还能够减少护理投诉率,增强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情况。

【关键词】品管圈;神经内科;护理质量;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09-02

品质管理圈简称为品管圈,是指同部门人员自发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应用品管圈各种统计手法,以全员参与的方式对分析自己所在工作场所的质量管理品项,发现并解决现存和潜在问题,从而达到维持和改善工作现场的目的[1]。品管圈流程步骤组主要包括组织品管圈、主题选择、计划、现状分析、目标选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检查讨论、效果确认、标准化、改进。我院为研究品管圈对提高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做了临床对比试验,现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将其分为试验与对照两组各43例。试验组患者有男28例、女15例,年龄介于24~46岁间,平均年龄(29.5±1.4)岁;对照组患者有男24例、女19例,年龄介于23~47岁间,平均年龄(31.4±1.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性资料上均匹配(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包括一般性护理、生命体征的全面实时监测等。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品管圈活动,具体包括:

(1)成立品管圈小组。首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为QCC相关理论知识,然后采取自愿原则,成立品管圈小组。圈长由学历和资历高的护士来担任,进行统一管理,其它护理成员为圈员。圈长负责对整个小组的管理和协调、上传下达,对圈小组的工作情况随时向医院汇报,把小组的诉求及时传达给上级,对于小组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请求医院其他部门帮助[2]。护士长同时担任组织协调工作,配合圈长。

(2)每月进行问题总结。小组要坚持定期召开会议,在一起互相交流,对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报,然后一起互相交流,讨论出解决方法和对策。然后到下一次会议的时候,再对上一次会议所讨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反馈,看是否成功解决,解决方法是否得当。总结有效的改进方法并做好记录。

(3)改善护士的待遇。小组成员可以一起讨论奖励制度,并按照这种制度来激励自己。由圈长像医院提出申请,取得医院的财务支持,然后圈长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协调和考核,充分利用奖金的激励作用,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进行人性化管理。由小组人员对目前的近况进行讨论,对遇到的问题,比如职称晋升、培训机会、奖励制度等进行汇总,由圈长统一向医院汇报。为圈员争取更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加强对护士的关心,让护士感受到医院的关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采取t检验,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3]。

2、结果

健康教育的知晓包括患者对责任医护人员知晓的情况,对疾病知识以及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具体如下表1:

两组运用Likert量表进行患者护理满意度的评比。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项,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x100%。结果显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1.2%,远远低于实验组的93.0%,两组差异明显(P<0.05),具体如下表2:

3、讨论

品管圈管理措施的应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质量管理活动,品管圈的有效实施能够让护士发挥主体作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规章制度,而是参与到管理中来。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然后定期召开会议,由小组成员一起,首先对上次会议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汇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本阶段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并互相探讨,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对需要协助的由圈长统一向医院汇报。这样,每一个护理人员都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改善护理工作中来,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价值,激发了问题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

在本次实验中,经过品管圈管理措施实施的试验组对象,其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团队协作更默契,护理投诉率明显减少,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同时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情况显著提高,减小了临床护士的护理难度。所以说,品管圈对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和主动性,提高自我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提高医院门诊的整体护理水平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品管圈护理模式 篇6

一、品管圈概述

品管圈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50年和1954年分别在Deming教授的统计方法课程和Juran教授的质量管理课程提出来的,其全称为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品管圈活动起源于1962年,日本石川馨博士首次将其运用于持续改进企业质量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3]。

二、品管圈的应用现状

我国品管圈活动始于1978年,目前在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效果,但尚未广泛推行[6]。品管圈活动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尚属于萌芽阶段。

(一)在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品管圈活动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成金焕等[7]研究显示,在产房医护人员中开展品管圈后,加强了医护人员的洗手认知,显著增强了员工的自律性,员工洗手率、洗手合格率及正确率均有明显提升,从而使洗手依从性维持在一个高标准的层面,同时,圈内成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王春英等[8]、吴毓新等[9]研究也显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ICU医务人员洗手的正确率和护工洗手的依从性。此外,吴晓霞等[10]研究发现,通过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老年患者鼻饲管非计划性拔管率,而且提升了全体圈员对品管圈的认识、运用能力和制度执行力,有利于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服务。孙莉等[11]研究发现,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可以有效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且提高了住院患者术前宣教的知晓率;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实现了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的持续改进,促进了护理团队的文化建设。

此外,品管圈活動还被应用于基础护理、手术患者运送、饮食管理、健康宣教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可见品管圈活动是持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

(二)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目前较多的是用于提升临床护理教育的质量。黄美清等[12]在临床带教老师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其带教意识及带教能力都得以增强,护生对总带教老师的满意度由89.6%上升到94.2%,提升了带教效果。杜杏利等[13]将品管圈活动运用于骨科低年资护士培训和教育中,结果显示,与常规组相比,品管圈组的专科理论与操作成绩有所提高,且患者满意度也有显著提升,形成良性互动,取得良好效果。黄潇湘[14]通过在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因业务水平差、医护沟通不到位、疏忽大意等原因造成的差错得到大大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远低于活动前。袁琦等[15]研究发现,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理论考试合格率由52.6%提高到100%,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于品管圈在学校的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石镁虹等[16]研究发现,在《护理研究》课程中开展品管圈活动,QCC组护生科研能力总体高于非QCC组护生,表现在护理研究知识的运用程度高,经常参加护理科研活动的比例高,在论文发表数量及质量、课题项目立项方面均要优于非QCC组学生。彭鹏等[17]在儿科护理技能教学中融合品管圈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结果显示将品管圈理念应用与教学中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感状态、达成状态均有所提高。赵君环等[18]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发现品管圈活动组学生的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学习能力成绩均优于非品管圈活动组学生。

(三)品管圈理念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应用的探讨

基于品管圈理念的《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将进行以下改革:1.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首先教师要较好地把握学习内容和品管圈理念,在选定学习内容后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小任务,再分别布置给各品管圈,各品管圈圈长再进行分工,结合圈员的特长布置相应学习任务。通过品管圈活动,不仅可以让每个圈员在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掌握知识,还可以促进圈内成员相互讨论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形成团队意识,并且同时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也能充分利用护理团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问题。2.自主学习,合作共赢。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学习所需的资料将不再局限于教材,他们将更多地去查阅相关文献、与教师和圈内成员交流,不断学习护理新理念和新进展,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共赢。让圈员在原有基础上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3.采取综合考评方式。一方面,教师和其他品管圈小组要依据考评表对品管圈内学生的发言和表现进行整体评估;另一方面,品管圈内同学之间也要进行相互督促、相互评价,促进共同进步。这种综合考评方式能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接受和提高,培养学生建立以解决课堂问题的思维指向及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圈内合作意识,从而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技能教学;同时,教师应对整个品管圈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在课堂中不仅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逐步提升临床思维,为临床护理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欣,张颖,刘微,等. 对不同学习阶段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05): 496-498.

[2] 桑东青. “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01): 78-79.

[3] 张幸国,赵青威,李盈,等. 品管圈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Z]. 中国湖南长沙:20097.

[4] Wang L R,Wang Y,Lou Y,et al. The role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s in sustained improvement of medical quality[J]. Springerplus, 2013, 2(1): 141.

[5] 伍勇军. 品管圈操作实务与案例[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53-59.

[6] 刘婷芳,刘勇. 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7] 成金焕,温穗文,陈俊凯,等. 品管圈对提高产房医护人员工作前后洗手依从性的效果[J]. 广东医学, 2012(16): 2532-2534.

[8] 王春英,黄淑群,房君,等. 应用品管圈活动提高ICU医务人员洗手正确率[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10): 2408-2409.

[9] 吴毓新,林晨毅,陆烨,等. 应用品管圈活动提升医院ICU护工洗手依从性[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12): 2554-2556.

[10] 吴晓霞,董敏,吴玲燕.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老年鼻饲患者非计划拔管中的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18): 1649-1651.

[11] 孙莉,尹安春. 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實践与探索[J]. 医学与哲学(B), 2013(08): 94-97.

[12] 黄美清,陈玉英,林平顺. 通过品质圈活动提高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的满意度[J]. 现代护理, 2007, 3(13): 235.

[13] 杜杏利,詹雪,吴明珑,等. 品管圈活动在骨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实践[J]. 护理学杂志, 2013(18): 73-75.

[14] 黄潇湘. 品管圈活动降低低年资护士差错发生率的效果[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10): 59-61.

[15] 袁琦,黄燕.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护理理论水平[J]. 护理研究, 2010(19): 1761-1762.

[16] 石镁虹,章桦,肖建磊,等.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15(19): 2386-2388.

[17] 彭鹏,赵萍. 品管圈活动在儿科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医技杂志, 2014(02): 196-197.

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濮阳油田总医院全体护理人员, 共232例, 最小年龄20岁, 最大年龄37岁, 平均年龄27.3岁。学历:12人为硕士学历, 120人为本科学历, 100人为专科学历;职称:5人为高级职称, 107人为中级职称, 120人为初级职场。同时选取同期住院患者320例。

1.2 方法

1.2.1 品管圈理论培训

自2012年1月起, 定期对本院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相关知识培训。首先应对护士长及护理骨干进行培训, 其次, 应对全员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然后对新近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从而确保本院全体护理人员都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使其明白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目的、作用及意义, 从而确保其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品管圈护理管理中。

1.2.2 实践方法

以各病房护士长为圈长, 将品质圈应用到实际的护理管理中, 同时通过圈员的共同讨论, 提出护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及目标。同时向选取的320例同期住院患者发放由本院自行制定的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表主要包括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表两部分, 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四部分;护理质量评分表则主要包含输液观察、导管护理、安全护理、巡回工作、病情掌握与健康教育、患者卫生等几部分。

2 结果

品管圈实施前, 共发放320份问卷调查表, 回收301份, 回收率为94.06%。其中非常满意51份, 占16.94%, 较满意65份, 占21.59%, 满意43份, 占14.29%, 不满意142份, 占47.18%, 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52.82%;护理质量评分为 (85.24±3.69) 分;品管圈实施后, 共发放320份问卷调查表, 回收320份, 回收率为100%, 其中其中非常满意120份, 占37.5%, 较满意98份, 占30.63%, 满意74份, 占23.13%, 不满意28份, 占8.75%, 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1.25%;护理质量评分为 (96.46±4.3) 分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 (P<0.05) , 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实施前 (P<0.05) 。

3 讨论

品管圈即通过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方法, 确保相应的管理方式得到有效的落实, 同时对自己的工作场所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从而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的一种管理方式[1]。其主要是在尊重工作人员的基础上, 以轻松愉快的管理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使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获得一定成就感[2]。

护理团队多是由医疗机构工作性质相似的基层护理工作者所构成的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职责的队伍, 其与品管圈工作方式对其成员的要求相同[3]。第一, 护理人员不但要具有一定的管理意识及相应的管理能力, 同时还要了解戴明循环 (PDCA) 的相关知识, 从而为品管圈在护理管理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提供保障。而且通过全员护理人员共同对护理质量进行管理的方式可有效的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 使护理人员的管理潜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且通过这种护理管理方式还有利于上下级沟通, 使领导更加了解护理人员的需求,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提供了保障。第二, 品管圈小组通过自愿的方式为解决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提高护理质量而成立的小团体, 其具有相同的目标, 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结果等都是工作人员自愿参与的,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护理人员间的共同及交流。第三, 在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后, 应由全体圈员进行充分讨论, 在听取护理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加以落实。所以, 将品管圈应用到护理管理中可有效的提高措施的执行力度及执行效果, 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从而有效的提高管理效果。

将品管圈应用到护理管理中通过各病室护理人员对患者卫生、安全护理、患者护理满意度、病情掌握与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考虑, 可更好的发现实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探讨制定相应的解决方式, 其不仅能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 同时还有助于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沟通交流, 使护理人员更好的了解你患者的需求, 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从而可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本次研究表明品管圈实施前, 共发放320份问卷调查表, 回收301份, 回收率为94.06%, 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52.82%, 护理质量评分为 (85.24±3.69) 分;品管圈实施后, 共发放320份问卷调查表, 回收320份, 回收率为100%, 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1.25%;护理质量评分为 (96.46±4.3) 分, 分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 (P<0.05) , 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实施前 (P<0.05) 。这就说明将品管圈应用到护理管理中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品管圈”管理方式, 在实施前后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患者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展开对比。结果 “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 (P<0.05) , 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实施前 (P<0.05) 。结论 将“品管圈”应用到护理管理中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品管圈,护理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洪素菊, 胡伟玲.品管圈活动在术中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7) :132-134.

[2]莫妮娜.品管圈模式在产科病房新生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32) :143-145.

品管圈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急诊科共有床位37张, 护士22人。护士均为女性, 年龄23~52岁, 平均 (30.0±3.3) 岁。护龄1~30年, 平均 (9.0±2.1) 年。共记录2012年2—5月在该科室进行治疗的患者共43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品管圈的组建

在该科室组建品管圈前, 对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讲授品质圈活动开展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并进行品质圈活动相关知识考试, 确定品管圈的具体内容与具体方法。然后根据科室情况进行组圈, 以护理小组为单位自发组圈, 以6~8人为一圈, 圈长以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形式产生。每圈配辅导员1名, 由护士长或圈员投票产生;督导员由护理部专职质控员担任。

1.2.2 开展品管圈活动

在进行QCC活动前, 首选根据本科室情况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根据护理质控资料中反映的问题为基础, 收集各种护理质量细节中的问题, 同时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关键因素为依据, 确定“如何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为此次QCC的主题。并根据科室的情况确定活动计划:①计划并实施和现状把握;②项目:根据目标设定、问题解析及拟定对策;③实施与探讨;④效果确认与总结[4]。

1.2.3 要因分析与对策实施

急诊科病人具有病情危、急、重以及不可预见性、风险性大、流动性大、病谱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等特点, 导致致残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如何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 一直是急诊科护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 由于患者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 如何使患者尽快康复出院, 也是护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5]。

1.3 评价方法

统计在实行QCC期间的患者满意度和住院时间, 与施行前的护理资料进行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相关因素分析和改进措施

通过圈员对护理资料的分析, 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析和归纳, 提出改进措施, 具体内容, 见表1。

2.2 开展QCC后患者满意度及住院时间比较

通过开展QCC后, 对出院患者或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 给护理工作打分, 结果发现, 共43例患者及家属参与打分, 结果非常满意30例, 基本满意12例, 不太满意1例, 非常不满意0例。开展QCC前满意度为97.6%, 开展QCC后满意度83.5%, 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住院时间最短3 d, 最长8 d, 平均 (3.6±1.2) d, 明显短于以前的 (4.3±1.1) d的住院时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品管圈活动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管理方法, 它倡导以一线部门为中心, 组成质量改善圈, 共同学习和运用品管手法, 讨论、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形成自下而上卓有成效的质量改善机制, 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6]。将品管圈活动引入到医院科室的平时管理中可有效的提高各部门的职能, 降低各种错误的发生。有研究表明, 在NICU中实行品管圈活动, 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 降低了护理卡的错误率。徐萍等[7]研究表明, 在医院药剂科实行QCC后, 有效降低了药品调剂过程中的内差发生数量,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提升了药房的药学服务水平。

该品质圈活动从发掘问题, 确定主题到分析原因, 开展改善活动, 逐条落实各项改进措施, 使先前的各类问题明显降低, 患者的满意度和住院时间明显改善 (P<0.05) 。说明, 实行了QCC后, 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人人参与质量管理, 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中注意自我管理、自我纠正、自我完善, 护士之间善意的指正与指导, 培养了护士的管理意识, 提高了各项制度与规范的执行力, 使每一个成员都真正参与其中, 为提高工作质量献计献策, 积极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信心, 增强了沟通协作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12月对急诊患者实行QCC的高品质护理, 将护理人员分成几个圈组, 在总结平时的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 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 把握现状与设定目标, 解析问题、拟定及实施对策的品质圈活动进行质量改进和巩固。实施3个月后, 通过比较患者满意程度和住院时间来评价效果。结果该次品质圈活动有效的找到问题, 确定主题, 分析原因, 然后逐条进行改进, 使先前的各类问题明显降低, 患者的满意度和住院时间明显改善 (P<0.05) 。结论 品管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信心, 增强了沟通协作能力。从而有效降低了各类问题的发生, 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护理质量, 使患者满意, 更快的康复出院。

关键词:品管圈,急诊护理,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淑芳, 陈小荷, 黄慧敏, 等.品管圈护理模式对改善初产产妇角色转换状况、母乳喂养知识及情绪状态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 (12) :2244-2245.

[2]李亮, 许可, 祁贤, 等.儿童手足口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 (1) :16-18.

[3]Park K, Lee B, Baek K, et al.Enteroviruses isolated from herpangina and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in Korean children[J].Virol J.2012, 9 (1) :205.

[4]Cao HJ, Zhao LL, Peter S, et al.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for treatment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Eur.J.Inte.Med, 2012, 4 (1) :85-111.

[5]黄璐, 熊永芳, 朱立珍, 等.开展品质圈活动提高NICU护理卡书写质量[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7) :55-57.

[6]王临润, 张国兵, 汪洋, 等.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 2010, 21 (37) :3491.

品管圈护理模式 篇9

关键词:品管圈,烧伤护理,质量控制,满意程度

质量管理小组是指工作岗位上的职工围绕某个现存问题或方针目标而开展的小组讨论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改善现存问题和提高服务质量[1]。随着近年来人们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临床护理管理中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护理理念。为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人性化护理干预, 我院烧伤科于2013年1月-12月运用品管圈组织模式, 对临床护理质量进行了改进和加强, 临床运用效果良好, 现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烧伤科于2013年1-12月建立起护理质量考核表及患者满意程度调查。将本科室收治的住院患者及全体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在采用品管圈小组活动后考核护士综合素质及监测病区护理质量, 并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600份, 综合评测品管圈在烧伤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2 品管圈组织模式

(1) 针对护理岗位、护理环节及护理环境对护士进行针对性要求。规范护理人员的规范用语, 要求护士在护理服务过程中使用礼貌用语, 并且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由于烧伤患者多为卧床休养, 故生活难以自理, 而陪护人员容易产生厌烦心理, 不利于患者康复。 (2) 护士人员需为患者提供贴心的积极服务, 尊重患者隐私, 进入患者病房前需先敲门并做到四轻, 并关注此病房的每位患者。针对夜间输液患者可使用床头灯, 以避免影响其他患者休息。保持病区病房的安静、整洁和舒适, 注重节假日问候, 为患者营造出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 (3) 可在病房区域建立健康知识宣教栏目, 并为明确标识出患者的休息场所, 为患者提供与病症相关的健康宣传册。 (4) 规范护士人员的交接班流程, 并未患者设计出合理的出院提示单, 促使患者出院流程规范化。在护士更衣室或办公室粘贴警示语及注意事项, 提醒护士人员所要注意的相关细节和事项, 规范临床护理工作。 (5) 制定出病区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和护士综合素质考核标准, 对护士的语言行为、护理服务、护理技术及仪表着装进行规范要求;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让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技术、接待情况及病房环境进行评分。通过以上品管圈对策对患者进行持续性护理改善, 积极落实品管圈活动下人性化护理干预的组织目标[2]。

1.3 观察指标

将2013年我院烧伤科的病区护理质量合格率、护士综合素质考核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与2012年同期开展活动前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其中病区管理质量 (标准分100分, 合格分≥90分) 包括: (1) 护士管理 (30分) (2) 病区环境管理 (20分) (3) 物品的管理 (20分) (4) 护理安全管理 (20分) , 病区管理合格率=病室管理合格数/病室管理抽查总数×100%;护士综合素质考核 (标准分100分, 合格分≥90分) 包括: (1) 病人满意度 (40分) (2) 医德医风 (10分) (3) 专业考试成绩 (20分) (4) 考勤 (10分) (5) 护理部考核 (20分) , 护士综合素质考核合格率=护士综合素质考核合格数/抽查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对比分析可知, 2013年我院烧伤科的病区护理质量合格率、护士综合素质考核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2012年,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2012年比较, *P<0.05

3 讨论

患者的满意程度是衡量临床护理质量的主要标准, 可有效评价护士的护理质量[3]。本研究表明, 进行品管圈后患者的满意程度从94.17%增加到97.50%, 表明护理人员经品管圈活动后, 临床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品管圈活动的展开加强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思想, 充分调动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人性化服务被用于临床护理之中, 护士人员在工作当中注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以饱满的热情服务于每一位患者, 较传统护理方法而言具有较好的运用效果。而护士素质考核与病区护理质量标准的完善也促使护士提高自身护理技能, 在临床护理中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持续改进了我院对烧伤患者的服务质量, 提高了护士综合素质及患者的满意程度, 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上具有显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群, 周凯云.品管圈在提高烧伤病人床单元舒适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4) :1692-1693.

[2] 肖琼芳, 黄英, 蒋海英, 等.品管圈活动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西部医学, 2009, 21 (12) :2189-2190.

品管圈护理模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手术室接受手术的患者180例,根据实施品管圈护理管理前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n=90例),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护理管理(n=90例),所有患者同意手术和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61例,对照组29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3.38±4.27)岁;对照组男性患者58例,对照组32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3.87±4.31)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院手术室护士14人,均已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2.54±3.97)岁,工作时间2~11年,平均工作时间(5.89±1.33)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3人,护士7人。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开展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

1.2 2观察组:

开展品管圈护理管理模式,首先成立品管圈,确定一名副主任护师为圈长,护士长任辅导员,其余人员为圈员,重点对圈员培训品管圈的统计手法、活动开展方式、参加的注意事项等。其次,开展品管圈会议,采用头脑风暴方法确定活动主题,每2周开展一次,每次2h,根据手术室护理质量各个方面展开讨论,发现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经验交流等方式确定解决的方法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矩。第三,集中讨论制定各项手术室措施,成立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制度的执行,组织全体护士开展培训,将手术室人为进行分解,责任到人;组织开展以患者为本为主题的培训,强化人性化护理,注意高峰时间段的手术分流,保证手术有序开展;建立标准化的手术室护理操作流程,术前仪器设备检查、术前访视患者、手术日迎接患者、交接患者、手术中配合、手术结束护理患者、送返患者、补充手术室物品并清洁灭菌,同时有管理小组开展监控。第四,完善阶段,每月组织圈会由圈员汇报品管圈的开展情况,共同探讨遇到的问题,在圈内商议解决的办法,同时开展定期考核,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整改,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手术室护理质量的不断提升[5,6]。

1.3 观察指标

1.3.1 护理质量评定

采用自行设计护理质量考核表,从护理文书、消毒隔离、行为规范、手术室护理配合、手术室环境管理、护理技能操作、安全管理、心理护理8各方面进行评定,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护理质量越好。

1.3.2 护理人员能力

采用护理人员素质调查表进行评定,包括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工作热情、创造性思维能力、责任心6个方面进行评定,分为1、2、3、4、5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能力越好。

1.3.3 手术等待时间及医患满意度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医生护理满意度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开展评分,得分越高提示满意度越好,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手术室综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护理人员能力对比

实施品管圈护理管理后护士能力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手术等待时间及医患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手术等待时间短,医患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有别于普通临床单元的集危、重、急于一体的科室,专业性强且突发事件多,对无菌要求高,广泛渗透在各种边缘学科,而且手术室工作又同麻醉科、手术科室密切相关,因此,同病房的护理区别较大,外科的新手术方式、手术器械飞速发展均需要手术室护理工作快速地提升与配合,手术室专科护理培训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7,8]。传统的护理培训由于学习的内容多,时间短,护士心理压力较大,往往不能达到期望的护理效果,护士不能得到有效的经验积累,不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传统的手术室护理模式虽然建立规章制度较多,但是缺乏可操作性,护士责任意识相对差,而且繁重的护理工作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体力,造成护士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与行为,影响了手术过程中同手术医师的配合[9,10]。有效地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对确保手术安全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患者和家属的维权意识与健康意识越来越强,要求护士的技术水平、职业素质和服务质量越来越高。品管圈是近年来新兴的护理管理模式,通过相同的工作单位或者工作内容具有关联的人员自动、自觉组合,利用机体智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建议,采用有效的措施解决的问题的管理方法,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院通过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品管圈管理模式,分为计划阶段成立品管圈,确定圈长和圈员,同时确定好研究的主题比如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手术室物品清点误差等;然后针对主题开展圈内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现状分析、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同时拟定对策,对圈内人员开展全员培训并考核;第三阶段则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有圈内监测小组评估实施的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反馈;第四阶段则是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组织圈内活动讨论,提出修改建议,对品管圈进行改进和标准化的修订,对修订的对策进行持续改建,使其成为可执行的标准操作流程与管理制度[11,12,13]。我院开展品管圈护理模式对护士素质的提升也具有积极意义,该模式可以为护士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年轻护士的聪明才能得以体现,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让护士更加贴近患者,关心患者,延伸到整个护理全过程,提升患者满意程度;品管圈还让护士主观能动性得以提升,通过在圈内讨论、确定圈名、制作图表、讨论等过程中集思广益;此外品管圈有助于让手术室护士形成合力,在工作中补长取短,互相学习,对遇到的问题寻求共同解决方案,制定防范措施,防止再次出现问题,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14,15]。

综上所述,采取品管圈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能够提升手术质量,提升医患满意度,增强护士护理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将义乌市中心医院手术室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180例根据实施品管圈护理管理前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护理质量和护士能力提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室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护理文书(96.76±1.32)分,消毒隔离(94.14±3.72)分,行为规范(90.87±3.16)分,手术室护理配合(92.14±2.65)分,手术室环境管理(93.15±3.31)分,护理技能操作(92.78±2.42)分,安全管理(94.57±2.35)分,心理护理(93.22±2.83)分,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护理能力各项评分团队凝聚力(3.97±0.87)分,解决问题能力(4.15±0.81)分,协调沟通能力(3.97±0.96)分,工作热情(4.23±0.69)分,创造性思维能力(3.78±1.14)分,责任心(4.28±0.69)分,同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等待时间(28.31±7.45)min,医生护理满意度评分(92.16±6.96)分,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94.16±5.31)分,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品管圈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能够提升手术质量,提升医患满意度,增强护士护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品管圈护理模式 篇11

【关键词】品管圈;神经内科;护理质量;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09-02

品质管理圈简称为品管圈,是指同部门人员自发进行品质管理活動所组成的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应用品管圈各种统计手法,以全员参与的方式对分析自己所在工作场所的质量管理品项,发现并解决现存和潜在问题,从而达到维持和改善工作现场的目的[1]。品管圈流程步骤组主要包括组织品管圈、主题选择、计划、现状分析、目标选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检查讨论、效果确认、标准化、改进。我院为研究品管圈对提高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做了临床对比试验,现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将其分为试验与对照两组各43例。试验组患者有男28例、女15例,年龄介于24~46岁间,平均年龄(29.5±1.4)岁;对照组患者有男24例、女19例,年龄介于23~47岁间,平均年龄(31.4±1.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性资料上均匹配(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包括一般性护理、生命体征的全面实时监测等。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品管圈活动,具体包括:

(1)成立品管圈小组。首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为QCC相关理论知识,然后采取自愿原则,成立品管圈小组。圈长由学历和资历高的护士来担任,进行统一管理,其它护理成员为圈员。圈长负责对整个小组的管理和协调、上传下达,对圈小组的工作情况随时向医院汇报,把小组的诉求及时传达给上级,对于小组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请求医院其他部门帮助[2]。护士长同时担任组织协调工作,配合圈长。

(2)每月进行问题总结。小组要坚持定期召开会议,在一起互相交流,对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报,然后一起互相交流,讨论出解决方法和对策。然后到下一次会议的时候,再对上一次会议所讨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反馈,看是否成功解决,解决方法是否得当。总结有效的改进方法并做好记录。

(3)改善护士的待遇。小组成员可以一起讨论奖励制度,并按照这种制度来激励自己。由圈长像医院提出申请,取得医院的财务支持,然后圈长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协调和考核,充分利用奖金的激励作用,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进行人性化管理。由小组人员对目前的近况进行讨论,对遇到的问题,比如职称晋升、培训机会、奖励制度等进行汇总,由圈长统一向医院汇报。为圈员争取更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加强对护士的关心,让护士感受到医院的关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以( ±s)表示,并采取t检验,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3]。

2、结果

健康教育的知晓包括患者对责任医护人员知晓的情况,对疾病知识以及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具体如下表1:

两组运用Likert量表进行患者护理满意度的评比。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项,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x100%。结果显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1.2%,远远低于实验组的93.0%,两组差异明显(P<0.05),具体如下表2:

3、讨论

品管圈管理措施的应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质量管理活动,品管圈的有效实施能够让护士发挥主体作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规章制度,而是参与到管理中来。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然后定期召开会议,由小组成员一起,首先对上次会议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汇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本阶段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并互相探讨,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对需要协助的由圈长统一向医院汇报。这样,每一个护理人员都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改善护理工作中来,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价值,激发了问题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

在本次实验中,经过品管圈管理措施实施的试验组对象,其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团队协作更默契,护理投诉率明显减少,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同时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情况显著提高,减小了临床护士的护理难度。所以说,品管圈对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和主动性,提高自我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提高医院门诊的整体护理水平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郝贵枝. 品管圈在改善护理品质中的应用现状[J]. 大众科技,2014,02:73-76.

[2]李琳凤,张毅,吕海瑛. 品管圈在我国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现状[J]. 护理管理杂志,2013,11:800-801.

品管圈护理模式 篇12

关键词:品管圈,住院患者,压疮

品管圈(QQC)通常是指在工作中将工作性质相同或者单位相同的相关人员“自动、自发”的形式组织到一起,合理充分利用品管工具是实现生产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提高的活动小组[1]。品管圈属于近几年新兴的管理模式,其通过对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来实现员工自身的创造力,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2]。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压疮在住院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诱发护患矛盾的发生[3]。为了减少住院患者压疮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该院对80例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住院压疮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原则选取80例在该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并根据双盲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患者中包括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4例和16例;患者年龄35~70岁,平均(50.5±7.7)岁;疾病类型:心衰及呼衰患者各12例,脑卒中患者10例,恶性肿瘤患者6例。对照组患者中包括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2例和18例;患者年龄35~75岁,平均(50.3±7.9)岁;疾病类型:心衰及呼衰患者各10例,脑卒中患者14例,恶性肿瘤患者6例。此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且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入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组成、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4],具体包括清洁局部皮肤,每日更换床单、按时协助患者翻身并进行局部按摩等。而试验组患者则同时给予品管圈活动[5,6],具体为:(1)进行现状调查。在该院压疮多发病区实施开展品管圈活动,由8位护理人员组成品管圈活动组,医院压疮管理委员会组长任品管圈活动组长,与每周四下午组织相关品管圈活动,活动时全程成员开展头脑风暴,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病房内出现的压疮病例、临床资料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2)分析压疮发生原因。经过几次活动的讨论,对压疮发生原因做出了如下总结:①护理人员对压疮缺乏一定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预防措施做的不到位,责任心较差;②对患者局部皮肤评估不够充分,有时候护理人员会忽视压疮的动态变化;③患者卧床期间的体位不正确,或者患者床铺过硬、床单不整且有杂物等;④患者出现压疮情况有时候并未按照制度要求及时上报。(3)制度相关措施。要在全院开展压疮预防干预护理知识培训,保证全院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压疮的相关防治理论,并能有效的应用到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在压疮发生率较高的科室实施品管圈活动,由压疮管理委员会组长指导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对各成员要进行知识和操作技术考核。培训中增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和法律意识,日常中加强对患者局部皮肤的管理,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针对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重视对患者皮肤的管理,对患者皮肤情况作出正确评价。同时根据患者皮肤情况分析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在病房内建立皮肤情况报告,有利于圈内成员都能及时了解患者皮肤变化,动态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减少压疮的发生。要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翻身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皮肤,减少压疮的诱因。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调整病床软硬度,以按压时有硬感为宜。护理人员同时每天要患者清理床铺,清除异物,保持床单及衣物干燥。加强患者全身营养支持,增强患者自身抵抗力。在科室建立压疮上报制度,每次晨会或者活动时要进行上报和讨论。(4)实施和监督。在开展各项活动、各种培训的同时,各成员也要认真落实和执行小组制定的各项有关压疮干预的计划,对病例及时进行分,析并调整措施,减少压疮发生。监督工作由护士长监督各成员护理干预措施落实情况,并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

1.3 评价方法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压疮的发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7]。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中有2例发生压疮,其发生率为4.00%,而对照组患者有10例发生压疮,其发生率为25.00%,试验组患者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压疮,又名褥疮,是由于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而发生水疱、溃疡或坏疽。压疮在住院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是护理工作中比较常见且棘手的问题之一[8]。原发疾病疾病较重且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在疼痛、水肿、强迫体位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压疮。患者及家属片面的认为翻身会增加痛苦,这会进一步增加压疮发生几率。同时护理人员对压疮缺乏一定的认识,造成压疮的管理落实不到位,为压疮护理增加一定难度。压疮不仅是护理难点,同时也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压疮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延迟患者康复速度,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降低护理服务质量[9]。

品管圈即同一个工作现场或工作相互关联区域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该活动可把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结合在一起,经营管理目标很容易达成。品管圈活动的特点是被授予一定权利的一个小组,每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其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以便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而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成立并实施品管圈活动,统一管理压疮的治疗和预防,根据各科室的多发性危险因素及时调整护理措施,极大的预防了压疮的发生[10]。此次研究显示试验组患者中有2例发生压疮,其发生率为4.00%,而对照组患者有10例发生压疮,其发生率为25.00%,试验组患者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χ2=-28.50,P<0.05)。这与王西玲等[11]的《品管圈结构用于防止神经外科术中压疮发生的效果观察》的研究结果实施品管圈结构后,神经外科术中压疮发生率由8.6%减低到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相似。这说明品管圈活动能减少压疮的发生和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同时也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12,13,14]。品管圈的开展,围绕存在的问题进行自主管理和不断改进,综合管理压疮。通过在患者及家属中实施压疮知识讲座和健康教育,增强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加彼此间信任,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11]。

上一篇:公园建设下一篇:牛皮蝇蛆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