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建设

2024-09-21

公园建设(共12篇)

公园建设 篇1

1 岭南文化视野下广州文化公园的建设

1.1 文化引领, 在公园升级中传承岭南文化

从1951年起, 广州市人民政府选定西堤灾区作为“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会”会址, 并建成了12个展馆确定了文化公园的雏形, 如今一个甲子过去了, 文化公园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进入新世纪, 我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口号, 广州文化公园作为中国大陆最早以文化命名的公园, 秉承弘扬和传承岭南文化的一贯宗旨。近年来, 文化公园有序地开展了园内场馆及绿化景观的升级改造, 着力丰富园内的文化元素, 提高公园设施的文化品位, 打造“处处有文化, 步步有景致”的文化公园。本着岭南文化务实、实事求是的精神, 公园在升级改造中没有大拆大建, 而是在保留原有建筑格局的基础上巧妙改造外观, 并在具体的改造实例中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大胆创新,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1.1 巧妙美化建筑外观, 体现场馆应有的文化内涵

(1) “西关苑”诞生记。第七展览馆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层高5米, 展馆由三间展室组成, 呈环形构造, 中庭均有花园及瀑布景观, 外可赏景, 内可赏画, 动静自如。改造前的第七展览馆从建筑布局上是典型的岭南建筑, 唯独其外观强差人意。其表面是白色条形砖, 其外观从色调、肌理等方面都与文化展馆的身份不相称。因此第七馆展览馆的改造主要侧重于其外观, 根据文化公园所处的地理区位改造确定为西关风格。改造融入了西关建筑的优秀元素, 灰色的清水砖墙、质朴红阶砖地面、厚重的花岗石墙裙给以清新脱俗的感觉。典型的西关趟栊门、古典门窗、卷尾草、雀替等精致的建筑细部, 让人品味良久。大门入口改造成砖柱式牌坊, 并融入了芭蕉、荷花等岭南韵味十足的石刻浮雕, 牌坊的匾额上赫然挂着“西关苑”的书法题字。自此, 第七展览馆也正式更名为“西关苑”。值得一提的是西关苑的后续改造。第一次改造后的西关苑留有较大面积的白墙饰,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的整体效果。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 公园一直思考改进的措施, 最终确认以美术瓷画的形式修饰, 瓷画与七馆的朴素的青砖浑然天成, 岭南水墨山水的意境油然而生。瓷画选取的内容均为国家领导人或美术、书法大师专门为文化公园的题字、作画, 意义深刻。本次的修饰的改进, 使得西关苑文化韵味大增。

(2) “苏式”风格的大门也可以很有内涵。公园正门由东西两座塔楼组成始建于1951年, 为当时“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会”的正门。正门的设计高大、庄重、简洁, 颇有苏联式建筑的风格。由于年代的久远东西塔楼外墙破旧亟待修整。公园经过一番筹备, 外观翻新于2010年正式开始, 翻新最大程度的尊重建筑的外形、色调, 并着手消除建筑的单调感。经过一番推敲, 决定根据公园的特色融入了三大展览 (迎春花会、中秋灯会、羊城菊会) 浮雕以及郭沫若为文化公园赋诗的书法作为装饰元素, 完工后建筑整体的文化韵味倍增。

(3) 为最具岭南海洋文化的水产馆锦上添花。水产馆位于公园中心广场的东面, 始建于1951年10月, 是“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12个展馆之一, 后一直保留至今。文化公园水产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建的第一家水产馆, 由著名岭南建筑师夏昌世先生主持设计, 也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岭南建筑。往后的时间里, 公园对水产馆进行了基础加固工程, 为了凸显其岭南海洋文化的特质, 2011年特意在其北侧墙面装上了“岭南渔歌”为主题的玻璃钢浮雕, 岭南水乡特色风格油然而生。

1.1.2 以人为本, 创造富有岭南文化气息的游憩景点

(1) 海豚馆还绿成“文园精蕴”绿地。广州文化公园海豚馆拆除后, 公园最终下定决心还地于绿, 设计方案几经修改, 最后定位为富有西关特色的休闲绿地。绿地占地800平方米, 主要采取线性对称的布局手法, 利用人工堆坡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不同层次的景观空间。景点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 植物配置运用岭南园林造景法, 植物层次、色彩丰富, 品种多样, 主要以广州乡土及亚热带植物为主。园路贯穿整块绿地宽2.5米, 局部放大为小广场, 形成一个停留休息交流的小空间。绿地最为成功之处是巧妙融入了广州著名雕塑家万兆泉作品这一特色元素, 这一看似普通的举措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品位。游客置身其中既可以欣赏优美的绿化景色, 还可以细细品读雕塑作品诉说的西关往事。

(2) 偏僻绿地升级为文化长廊。改造前为广州文化公园与旁边电子城交接的边角绿地, 由于位置偏僻, 绿化景观效果较差。公园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 积极开拓游客活动的空间, 最后决定建造一条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游憩长廊。长廊大胆巧借围墙设计成半廊的形式, 并融入多种古典建筑元素。长约70余米平面呈L形, 廊顶为为整齐的辘筒瓦装饰, 檐口挂绿色琉璃瓦作为滴水线, 外部的柱子呈古典的荔枝核色等距排列分布, 极富韵律感, 柱间以简洁的木挂落装饰。长廊设计十分巧妙, 首先巧借原有围墙作为支撑;其次充分利用墙身做文章, 墙身1.2米以下贴上仿青砖, 使围墙与长廊完美融为一体, 围墙也顺理成章成为了长廊的“展示板”。文化长廊建成后, 以简洁轻巧的外形、古典优雅的韵味成为公园南区的风景亮点。游客在这里可以休息、聊天、乘凉、避雨, 还可以欣赏挂在墙上的艺术作品。

(3) 中心台两侧绿地升格成“赏墨”、“品绿”精品景点。中心广场两侧原为普通的封闭绿地, 植物长势一般。西侧“品绿”景点以茶文化为主题, 以艺术茶壶结合休闲平台、六角木亭等设置, 优雅别致。东侧“赏墨”景点以文化公园浓厚的岭南书画文化为题材, 竹简、墨砚、与矮墙小品、休闲木亭相结合, 文化气息浓厚, 竹简上刻着蓬勃大气的草书版《广州文化公园简介》, 让游人们不禁驻足、品读。景点内树影摇曳, 流水潺潺, 鸟语花香。停留期间, 既可观叶赏花, 又可纳凉聊天, 休闲惬意, 深受游客喜爱。

1.1.3 精心改造园道, 文化园道上品文化

正门园道是公园重要的观景平台和交通园道, 改造前它仅仅是一条铺有广场砖的且相对较宽的普通园道。2012年文化公园下定决心对该园道进行全面的改造, 并大胆定位为文化步道。改造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 在长约80米, 宽约16米的正门通道上, 可见中间用新疆红石材打造的主道, 醒目而温馨。两边是用福建青石建成的侧道, 古朴而庄重。正门园道改造的最大特色, 是在路面上刻有大量的文化符号, 内容丰富、意味深长:既有传统的国学名言警句“满招损, 谦受益”、“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等, 也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广东精神“厚于德, 诚于信, 敏于行”;既有图刻的文化公园三大展览标志, 也有篆刻的吉祥祝福语。这些文化符号雕功精细, 笔画传神, 走在上面让人感觉到仿佛踏上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漫漫征程, 充分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寓教于路”的形式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别具一格。

1.2 立足群众, 在群众活动中融入岭南文化

1.2.1 传统三大展览活动———老广州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

(1) 迎春华彩。“迎春花会”始于1957年农历新春。它通过精心策划主题, 创新设计景组, 恰当安排文化活动, 将文化公园打扮成一个繁花似锦、欢乐祥和的花之海洋。其中“元宵灯会”作为“迎春花会”的压轴重头戏, 更将春节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现在, “迎春花会”已成为除夕花市的延伸, 是广州市民欢度春节、饱览春光、感受传统过年氛围的好去处。

(2) 中秋灯影。“中秋灯会”始于1956年, 于每年中秋期间举办, 深受市民喜爱, 曾以“千盏花灯、百万观众”传为美谈。文化公园的彩灯色彩鲜艳、工艺精巧, 融汇四川、佛山制灯工艺技术, 可谓形、色、光、声、动俱全。时至今日, 中秋佳节到文化公园观灯赏月, 已经成为广州市民的赏心乐事。

(3) 羊城菊韵。“羊城菊会”始于1953年, 每年11月中旬举办, 它是广州地区唯一坚持举办的大型菊花展览。羊城菊会以弘扬岭南悠久而深厚的菊花文化传统、传承菊花栽培技艺为宗旨, 多年来深受广州市民的喜爱。60多年来, 文化公园致力办好三大展览 (迎春花会、中秋灯会和羊城菊会) , 而三大展览是自公园免费开放以来受众面最广的文化活动, 每年惠及民众100多万人次。近三年, 参观“三大展览”的市民游客多达300多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羊城菊展目前是广州地区硕果仅存的菊花专业性展览, 2013年羊城菊会创造性地首次展出动感菊艺景组, 并引进新颖的菊花作品, 入园参观人数为历届之最。

1.2.2“棋城中的棋城”———汇聚象棋盛事的圣地

文化公园自建国初期创立以来一直将棋艺列为重要活动内容。广州棋界的许多重大棋赛都曾在这里举行, 连当时全国唯一的《象棋》杂志编辑部也设在园内。广州素来被称为“象棋城”, 不夸张地说, 这一美誉的得来有一半的功劳应归于文化公园, 因此文化公园也被誉为“棋城中的棋城”。深厚的象棋文化底蕴, 使文化公园一直以弘扬和繁荣岭南象棋文化为己任。60多年来, 广州文化公园承办了代表全国最高水平的“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赛、“迎春杯”象棋团体公开赛、省港象棋对抗赛、“小五羊杯”青少年象棋大赛等高水平赛事, 为推动象棋在广州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2.3 粤剧文化广场美名扬, “南国红豆”进万家

由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广州市文化局主办, 广州文化公园协办建设粤剧文化广场, 于2008年1月12日正式落户公园中心台。每年举办超过100场的粤剧演出, 占全市粤剧演出数量的2/3以上, 使观众能以较低的票价欣赏到较高水平的粤剧表演, 受到广大戏迷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粤剧文化广场得到了广大市民和粤剧迷们的热烈追捧, “一票难求”的排队购票景象蔚为壮观。粤剧文化广场举办期间, 红线女、秦中英、陈小汉、倪惠英、丁凡、小神鹰等著名艺术家多次到场指导, 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兆林、广州市老市长黎子流等领导也先后亲临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观看粤剧文化广场的演出。2011年2月16日,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就2010年粤剧文化广场所取得的成绩, 作了“应当支持, 使更多的群众受惠, 使传统文化得以弘扬”的重要批示。

1.2.4 展览场馆免费进, 展览活动月月新。

展览文化是公园文化的一个突出亮点, 现有文荟馆、西关苑、画苑、艺庐等展馆, 展览面积近三千平方米, 适合于举办各类书画、摄影、藏品、插花、盆景等文化艺术展览。近三年共举办书法、摄影等多种文化展览289多个, 前来参观的人数达到150多万人次。所有的展览均免费面向公众, 文化惠民效果显著。文化展览服务群众, 服务社会。大量观众进入公园展览馆, 使群众的业余生活不再单调枯燥。公园里月月有展览, 周周有文化, 看展成了一部分人的必需。而文化展品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 也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结语

城市公园既是群众游览休憩的场所, 也是文化传播的空间;既是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科学知识普及的园地, 也是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资源。因此, 广州文化公园的建设是对休闲传统的延续, 更是对城市岭南文化的体现, 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 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曾说过, 公园是一件艺术品, 随着岁月的积淀, 公园会日益被注入文化底蕴。一座公园就是一段历史, 它让人们一走进园子, 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昔日的温馨画面、曾经的美好记忆, 一座拱桥、一个雕塑、一棵老树, 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东西。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以岭南文化视野考量公园建设的意义所在。

摘要:岭南文化作为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 对公园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岭南文化特征出发, 结合文化公园近期的建设, 对今后如何建设岭南文化视野下的公园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岭南文化,传承,广州文化公园,公园建设

参考文献

[1]文佳, 崔木扬.浅析岭南文化与岭南造园艺术[J].岭南文史.2010 (01) :55-60.

[2]张文英, 邓碧芳, 肖大威.试论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J].古建园林技术.2009 (02) :19-23.

公园建设 篇2

建设情况汇报

山东临清黄河故道省级地质公园2010年1月被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授予省级地质公园资格。两年来,在聊城市国土资源局及临清市国土资源局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山东临清黄河故道省级地质公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积极加快公园建设进度,目前,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园揭碑的各项筹备工作。现就公园建设情况作一汇报。

一、地质公园基本概况

临清黄河故道省级地质公园地处临清市先锋办事处的郭堤村,公园北依邢临高速,南靠322省道,西邻京九铁路,东有德商高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非常便利。公园占地面积1万余亩,境内有保存完整的黄河故道和沙丘、沙垅、古道驰等景观,形态各异的风蚀地貌,成为园中的一个主要观光亮点,具有很高的自然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1万多株古椹树抑郁苍翠,树龄大多在300年左右,森林覆盖率高达80%,是名副其实的“秦汉古道,明清椹果园”。

二、地质公园的建设、管理和保护

临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河古道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地质遗迹的保护及旅游开发工作。

(一)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设立了地质公园管理处,定编30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3人,科技人员4人,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园保护和管理规定,由管理处行使公园的开发、保护和管理职能,(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公园管理处聘请了地质专家和专人重新对公园开展了一系列的资源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和保护开发论证等工作,使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为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了地质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两年来,政府累计投入资金3601万元,地方累计配套资金2051万元,自筹资金1550万元(其中,2010年投入2013万元,2011年投入1588万元),相继完成了地质公园标志性建筑黄河古渡及主广场建设、公园景区道路的拓宽、改造,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等。

(五)开展了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建设。

建立了保护区标志牌,对重要保护对象初步建立了中英文对照的科普解说标示牌,地质公园标志碑、保护区简介牌、交通指示牌、区域、景观说明牌等科普解说牌,具体内容如下:

(1)地质公园标志雕塑一处:黄河古渡铜塑,高3米,宽8米。

(2)地质公园主要石刻二处: “祥云”“大河龙里”,泰山松一株。

(3)交通引导牌:面板和支架采用金属结构,图形和文字为工程级反光膜,共18个、主要道路宣传刀旗匾60个。(4)区域说明牌和景观说明牌:按照开圆揭碑建设实要求的内容对各区域和景观进行解说。区域说明牌1个;景观说明牌8个。

(5)树龄说明牌:采用专用材料,做防腐处理,提高耐用性,上刻树种年龄说明牌1000余个。

按照地质公园揭碑仪式时间的要求,我委对以上设施的更新、修复、补充完善工作定于12月底完成。具体包括:部分交通引导牌的更新。

(六)完善了公园游览解说系统,加强了从业人员的培训 一是制作了公园宣传页、导游图;二是聘请知名地质专家对公园讲解员及其他员工进行了地质专业科学知识的培训,通过对全体员工的集中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的地质科普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

三、地质公园的建设推动了临清市地方经济的发展 临清黄河故道地质公园从建园到现在不仅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旅游收入3000万元;2011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万元。地质公园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有效地带动了临清市旅游景点的开发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了临清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四、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一)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园区畅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园区水电、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快通往主要景点的公路建设,尽快形成内外通达、快速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同时,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坚决克服急功近利、不讲科学、不按规划、不合理开发地质遗迹的短期行为。继续深入开展以治理环境卫生、乱停乱放、违规经营、违法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其次,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根据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特点,营造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精心打造旅游特色产品,加快推进各旅游景点的规划、策划、包装及硬件设施建设。

(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升地质公园的知名度。积极筹备,加强协调与沟通,确保2012年1月份完成公园的开园揭碑工作。同时,以公园的开园揭碑为契机,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促销方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山东临清黄河故道省级地质公园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加大人才培训管理,在自主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地质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解说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研究与实践 篇3

关键词:郊野公园;规划建设;运营维护

1.北京市郊野公园发展现状

北京市2007年正式启动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公园环”建设。至2011年底,共新建郊野公园52处。加上2006年前已建成的29处。现共有81处,跨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大兴区、昌平区六个区。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基本形成(图1)。

郊野公园虽然相继建成多处,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理论、系统的构建体系以及管理策略指引,存在着缺乏特色、功能不全、定位不准、管理不善、养护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受到园林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和审视。

2.实例分析——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森林公园(一二期)

东小口森林公园位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北侧,属于其自然轴线的延伸。一期、二期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启动建设。一期位于整个项目的中部,二期与一期南北两侧相邻,被分隔为南北两个部分。公园分期建成后,总面积达153.3 hm2,绿化成果显著,生态效益明显。最直接的惠民成果是为北苑家园和天通苑这两个大型社区以及明天第一城、顶秀青溪、佳运园等居住区居民提供了就近休闲、健身和踏青的好去处。

为深入了解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过程和建后维护情况。在日后的设计中能够扬长避短、规避风险、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特以东小口森林公园一期、二期为例,对两期公园进行比较研究,提出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法。

2.1规划建设比较

2.1.1功能分区

东小口森林公园一期主要功能区有主入口区、滨水活动区、林间场地运动区以及森林氧吧。园区东部紧邻居住区。主入口设于东边界中段。东部空地及微地形较多。水体多集中在此。因此。较适宜在东部设置活动空间。西部现状树木林龄较大。生长较密。只是设置了一些林中路保证通行功能。开园后的调查回访显示。除了散步、健身。市民还希望有一些用于集会或者科普教育的场地。

针对一期功能分区存在的不足,二期将予以补充。二期分为南北两区,分别位于一期的南北边。北区有主入口区、自然探知区、森林剧场、有氧健身区、林荫运动区、林中花园、森林氧吧七大分区;南区有滨水活动区、亲子乐园、安静休息区三大分区。公园在分区上,继续向东部集中。有氧健身区、林荫运动区、滨水活动区均是为了缓解一期人满为患的现象。自然探知区、森林剧场则是对一期功能的补充(图2~3)。

2.1.2植物景观

东小口公园根据功能分区对全园种植进行分区规划。

公园人口区:人口是公园的标志,应突出植物的色彩和体量。选用树形好、规格较大的常绿树如白皮松、油松、华山松、云杉等。及花期较长的花灌木。

绿化隔离区(与城市道路毗邻):宽30-50 m。既强调边界。又隔离了城市道路。景观上需有节奏、有韵律、有规律且一气呵成。一般以现状林为背景,中景可用常绿乔木或小乔木。前景可用花灌木规则式种植。

体育运动区:人们会在此类区域进行较为激烈的运动。因此树木色彩不宜过于跳跃以免视觉不适。整体以绿色协调大基调即可。

健身区、儿童活动区:这里多为老人、妇女、儿童的活动区域,运动速度适中。色彩、层次均可以丰富一些。但避免在近活动空间的区域种植带刺、有毒、有害植物。

滨水区:水生、湿生植物集中种植区域。常水位以下可种植菖蒲Acorus calamus、水葱、千屈菜、黄菖蒲、荷花等;常水位至最高水位之间可种植马蔺、芦苇、红蓼等。通常最高水位距离地面还有一段斜坡,考虑到行洪需求。建议撒播一些地被种子,如黑心菊、苜蓿、二月兰等。除了留出戏水沙滩,其他的保证黄土不露天即可。建议为水生植物做简易的种植池。以防止其生长速度过快。蔓延整个水面。

东小口森林公园一期和二期基本按照以上种植设计原则及种植分区内容进行植物配置,但各具特色。

一期水体面积较大,水边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二期的自然探知区集中展示了节水耐旱植物,具有科普教育意义。从改造力度上看。东小口森林公园一期新植乔木数量为13.4株/亩(常绿乔木+落叶乔木)。绿化投资占总投资的70.47%。绿化改造力度较大。东小口森林公园整体新植乔木平均12株/亩。绿化投资比例降低至58.13%。增加基础和服务设施投资比例。使公园趋于完善和合理。

2.1.3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1)基础设施

郊野公园在建设前仅是一片纯林,没有通行、服务功能。通过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使原来的纯林变成公园。

公园一期路网密度为110m/hm2。广场铺装占一期公园面积的1.18%。通过开园后的使用情况和游客回访可以看出。公园活动空间人满为患、路网较稀,游人为了通行直接踩踏绿地。因此还需要对基础和服务设施加大建设力度。

公园二期通过增加基础建设。将东小口森林公园全园路网密度提高到127 m/hm2。广场铺装比例提高到2.07%。经踏查,二期开园后的路网密度和广场铺装比例较为适宜。基本满足市民使用(图4)。

公园灌溉均采用快速取水阀浇灌的方式,具有便捷、易施工、一次性投入低等优点。

公园一期的照明主要为太阳能灯。设置在主园路一侧。环保且易于安装。但具有日常管护难、投资大等问题。因此,公园二期照明改为以庭院灯为主、太阳能灯为辅的方式。

2)服务设施

最先建设的公园一期的服务设施比较简洁,设置的健身、体育、儿童游乐等设施及坐凳、标识牌等便捷设施,能基本满足游人需求,但形式较为单一。辨识度不高。在二期建设中。更加注重服务设施的种类、用材及特色。服务设施已成为公园一道不可或缺的靓丽风景线。

nlc202309091554

2.2建成后效果比较

从建后效果来看,新植树木在建后约5~7年便可呈现较为成熟的景观。与原有林搭配适宜、相得益彰。

铺装材质的选用逐年丰富与考究,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不局限于规则单调的透水砖、石材,而更加倾向于石屑虚铺、石板嵌草等自然形式。

坐凳、平台、亭廊等休息设施的形式、材质逐年呈现宜人化、多样化的趋势,如从过去单个坐凳到现在的流线型坐墙,从普通的休息木平台到适宜人观景休憩且有一定倾斜角度的木坐台。

东小口森林公园一期建成后效果如图5~6,二期建后效果如图7~10。

3.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探讨

3.1规划建设

3.1.1植物种植

为控制城市无限扩张及城乡结合部非法占地等问题。东小口森林公园在建设之前就已进行了生态林建设。但多以速生树为主,如速生山杨Populus davidiana、垂柳Salix babylonica等,最大的问题是寿命短、衰老快。这些成片的树林为郊野公园提供了良好而成熟的建设基础。不可破坏。在郊野公园的植物改造过程中。多择重点量力而行,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这种种植方式虽然能够极大地保护绿化成果,但改造力度尚浅。因为植物品种虽明显增多。但数量上与现状大量的速生树种比例仍旧失衡。林相结构依然不合理、不平衡。

因此,可根据现状速生林的生物特性。建议主管部门进行专业指导分析。分期分批分区对现状速生林进行适当更新。并新植其他乡土树种。增加生态稳定性。从而使总体树木种类、数量达到相对平衡。

3.1.2基础设施

郊野公园路网密度规定为200 m/hm2。但由于各方面因素限制,东小口森林公园实际未达到该指标。实地踏查后,发现一级园路长度基本合适,能形成循环;二三级园路密度明显不够,造成活动空间之间通行不够快捷方便。公园中。只有一级园路可上车(消防车)。其他均为人行路。但实际上,二级园路也需要通行园务管理用车,如打药车等。然而其通行荷载按人行荷载设计,在长期通行管理车后,会出现翻砖、凹陷、断裂等损坏现象。

因此。应将园路的分级再增加到第四级。宽0.6-0.8 m,可为汀步形式;而某些三级园路可用四级园路代替。这样。既增加了次级活动空间的可达性,又节约了园路面积。建议二级园路的荷载设计应提高至车型路标准。5-8 t即可。以免通行园务管理车辆时遭到破坏。

给水方面建议分片区采用不同的取水方式。比如新植苗木区域,可采用浇灌+喷灌的模式,新植乔灌木可用浇灌模式。新植地被可用喷灌模式。个别沙化较严重的区域可采用滴灌方式;而原有林区域。新建地下供水管线比较困难,存在毁坏树木根系的可能。可以使用浇灌方式。

照明方面建议进行照明分级。对于主入口及重要景观节点加大庭院灯密度。增加部分二级园路的沿线庭院灯数量,特别是活动空间分布较密的区域;而部分次级活动空间周边可以降低照明度。以草坪灯替代。考虑到后期管护。不建议大量设置昂贵的太阳能灯。

3.1.3服务设施

在服务设施中,存在小卖部及卫生间闲置的现象,多数未能开放给游人使用。公园内部标识系统不够完善,标识不够清晰、数量不足。不方便市民了解各空间的分布情况。垃圾箱、坐凳等的分布数量、密度也有待提高。

卫生间、小卖部设计形式建议多以木屋形式,风格自然、淳朴,符合郊野公园形象。且易管理、易改造。

3.2后期维护

郊野公园开园后,不少市民反映存在杂草丛生、垃圾遍布、卫生间及照明设施损坏、垃圾桶及坐凳丢失等现象。严重影响到了辛苦建设的绿化成果。主要原因在于公园养护投资低。根据北京市发改委于2008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意见》中规定的“绿隔地区中公园绿地的养护费用提高到每平方米4元”,属于城市园林绿化的3级养护标准。据了解,郊野公园满足基本养护需要的成本为9-10元/平方米。而现状养护普遍不达标。仅能支撑保证绿地存活的浇水、除虫、除草、修剪萌蘖枝等基本养护支出。其他如维护和修缮管理用房、卫生间、照明、坐凳、垃圾桶、标识牌、避雨亭等基础设施则实难完成。因此,有的郊野公园索性关闭厕所及小卖部。而庭院灯灯具、坐凳及垃圾桶丢失则屡有发生。

因此。应尽快制定《北京市郊野公园养护管理标准》。明确养护主体。提高养护投资。具体操作时。可以根据公园分区、分级进行养护。主入口、一级园路两侧、主要活动空间和服务管理用房及其周边环境采用一级养护标准;公园次入口、二级园路两侧、次级活动空间及周边采用二级养护标准;其他区域。则采用三级养护标准。这样可以合理分配养护经费,有的放矢。建议将养护权下放给具有专业资质的专业单位,规范化的养护技术、专业化的养护人员能有效提高养护效率。

4.总结

郊野公园对于中国目前来说。是一个较为新兴的事物,其建设发展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园林人有义务继续完善其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受限于笔者的工作年限和个人认知,本文的观点、方法及实践过程可能存在缺陷和不足。仅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为首都绿化建设献上绵薄之力。同时希望借助此文。促进郊野公园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最大化。帮助人们享受更多更好的绿化成果,为今后郊野公园建设起到启示和借鉴作用。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篇4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湿地保护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湿地的一部分, 具有典型的城市湿地作用。调节微气候, 改善城市环境;城市湿地在蓄水、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城市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涵养水源, 为城市居民、城市生产提供必需的水源;净化水体, 截留、降解城市污染物;维持生物多样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教育场所。除此之外, 由于城市湿地公园和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 所以可以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在天然湿地基础上加以改造, 保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充分利用湿地景观的价值和文化属性开展生态旅游, 丰富居民休闲游憩生活。

1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 结合区域自身价值分析, 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在保护原有景观资源的基础上, 适当改造、重建规划的目的是丰富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2) 整体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一定的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活动,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核心任务在于协调湿地环境营造过程中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规划中应遵循以下原则:a.遗留地保护原则:尽可能保留原有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状况, 在改变水深、水位时要十分谨慎, 避免由于建设而改变水流条件的情况发生;b.异质性原则:各城市根据其拥有的资源进行湿地建设, 在植物选择、设施建造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例如, 上海市有沿江沿海大面积滨海湿地, 那么建设滨海湿地景观、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和水景等, 就体现了上海湿地园林的方向, 塑造了上海园林绿化的特色;c.生态关系协调原则:因地制宜, 维护并持续完善以风景河流和景观湿地为核心的、具有乡土特征的多样复合生态系统, 保证物种的多样性;3) 在规划模式上要超越资源消耗与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 不单纯追求扩大湿地面积和游客规模, 而是重点突出精品景观湿地的特征, 充分发挥其整体综合效应, 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模式;4) 突出区位性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交通便利, 城市湿地周边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对它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前景

保护性的建设城市湿地公园, 将城市融入大尺度生态系统中, 让大自然恩赐继续滋养城市生机。城市湿地公园不是孤立的水体或水域, 而是大尺度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设计和规划城市湿地公园时, 必须考虑到其在大尺度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如流经城市的河流湿地, 必须考虑到其调节径流、物种迁徙停歇地、河流泥沙动态、航运、旅游等功能。而城中湖、沼泽地或人工湿地的恢复, 必须考虑到水文因素和与河流湿地的江湖联系, 包括其吸纳洪水、提供水源的功能。

恢复城市湿地, 建设花园城市, 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近年来, 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但人们也逐渐发现很多城市的特色正在消失, 一些意想不到的共性形成了, 如空气、水污染、高温天气等。为何城市湿地消失了、湿地功能退化了。恢复城市湿地, 有机地将湿地水景、湿地动植物景观、湿地文化、湿地小气候等与城市功能融为一体, 将会大大改善城市环境, 提高城市环境容量与生态安全水平。巧妙地融合湿地功能与效益及现代城市功能, 建设一个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花园城市, 是提高城市品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利用城市湿地公园, 珍惜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 让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如果说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网络, 那么, 城市便是这个生命网络中人类文明发展的起点。利用城市湿地公园这个载体, 充分尊重城市的历史及其与湿地间的关系, 从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再认识出发, 增强对自然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从对自然遗产的保护来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 使湿地这一日益减少的人类绿洲和天堂, 能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同时得到保护、利用和发展, 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促进。

建设湿地公园, 可以让湿地保护意识渗透到全社会, 让市民充分享受湿地的多重效益, 同时, 也是全国湿地保护的重要的宣传和教育窗口。通过湿地公园向全社会各界生动地介绍湿地知识、湿地功能与效益、国内外湿地保护的成功经验, 是激发广大市民的湿地保护意识和参与湿地保护活动的有效途径, 对全局性的湿地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好处多 篇5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机构,专家们提醒:湿地公园不仅仅作用在她的旅游,休闲,生态,自然。更重要的还是湿地公园是我们城市的“水源过滤网”,为什么这么说呢?专家们以大伙房湿地公园为例。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地球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对净化水质、调蓄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都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为保护城市湿地,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兴建湿地公园。

抚顺市林业局局长蔡金抚表示,2011年12月5日,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湿地公园评审委员会专家的评审。这标志着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抚顺市第一处国家级湿地生态保护类型公园,自此开启抚顺市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守护“生命摇篮”的新篇章。

夏日的7月,走进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草木葱茏,百花吐鲜。水中,鱼儿畅游;空中,鹭鸟飞翔。行走在丛林中,山间林木蔽天,林中花草葱郁,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绮丽壮美让人满眼快意。诗如画的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风光抚顺的真实写照,更承载着惠民、造福于民的千秋使命。

用湿地特色净水系统 守护2700万人口饮水安全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毗邻大伙房水库,这是一个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市森林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邬俊财表示,大伙房水库占地面积近6000公顷,这里早已被省林业厅纳入《辽宁省重要湿地名录》,是抚顺市最重要的湿地资源。规划建设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正是对这片珍贵的生态湿地资源的长远保护,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抚顺市大伙房实验林场具体负责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用副场长王孔海的话讲,规划建设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是一项保障全省10座城市、27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的重大惠民工程。近年来,大伙房水库周边土地遭到工农业污染,农药等有害污染物随着雨水直接流入库内,导致水库水质氮磷元素增多,溶解氧含量下降,淤泥内重金属含量增加。与此同时,大伙房水库周边的还库林带被耕地侵占的情况时有发生,大伙房水库防洪能力也受到威胁。

2011年年底,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准。在大伙房水库附近规划而建的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对保护大伙房水库将发挥重要作用。截至6月底,大伙房实验林场已完成库区周边农户退耕111.29亩,建立自然恢复区200亩。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将有一套因地制宜的净水系统。该净水系统借助区域生态系统,自身进行水质净化。

首先,利用水体自身的重力净化系统,清理现有水体水源,控制水系的深度及流速。翻开《规划方案》可以看到,湿地公园依地势高低从源头至下游,需要建设和恢复初级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水深40厘米,以漫滩为主,湿地内配置水生植物,起到初步吸收、利用、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的作用;将要建设多次曝气区(促使池内废水不断循环流动,不断更新气液接触面以增大吸氧量),该区为多级叠水区域,它可以使水吸收更多的氧离子;还要建成二、三级人工湿地,通过沉水植物对流水进一步深化处理。通过以上系统,层层净化水源,过滤水体。

其次,在生态型浮岛基盘上(最基础的底层构造)栽种兼具净化功能和观赏性的水生植物,吸附藻类等浮游生物,缓解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再次提高水体透明度。

在打造净水系统的同时,还要突现湿地特色。因此,在大伙房水库下游,将孤立的池塘适当连通,再结合水边栈桥,营造丰富的岸线和有收有放的水系空间,以此形成相对开阔与幽远曲折的水面错落,岛、半岛与滩涂相间的湿地容貌。

保护和恢复原生态 打造现代湿地科普园

大伙房水库拥有丰富的河滩地,群山、碧水间,鸟儿自由飞翔,鱼儿自由畅游。这里是一片城市森林,森林面积近2万亩,栽有400余种树木,以乔木、灌木数量最多,已达数百万株,让湿地公园成为一个“天然氧吧”。漫步森林中,阳坡上遍布着柞木次生林,森林中部,蒙古栎和辽东栎形成葱郁的阔叶混交林。阴坡上遍布日本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栖息在此的野生动物达74种。其中,鸟类30多种,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头鹤,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9种。两栖类4种,鱼类24种。最常见的鱼有鲫鱼、鲤鱼、花鲢、白鲢、青鱼、草鱼。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认为湿地公园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原生态性,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要体现生态美、自然美,也要传播湿地文化。所以,它在恢复、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规划建设近距离观察湿地野生生物的场所,如水生植物展示区、观望台、生态水处理区等观察平台,以及临水木栈桥、科普展示牌、生物栖息实物标本,让公众在“身临其境”中走近湿地,了解大自然,让青少年在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中,体验科普宣教乐趣,让市民在湿地公园中,尽览湿地生物的“博物馆”,让全民加入守护生态系统的行动中。

公园建设 篇6

关键词:口袋公园;边角空间;建议

中图分类号:S75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6-0066-04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用地不断扩张,人们的生活被高楼林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包围着,在这样的高压密闭空间下,人们渴望追求心灵和身心的放松,在这喧闹的城市中寻找一片净土。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大型的、综合性的城市公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新时期研究中国口袋公园建设的策略,对于完善城市公园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口袋公园的相关理论概述

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是在宰恩布润联合公司组织的纽约的新公园展会上提出的,曾声明到,“作为一个纽约人,我一直确信,我们应该在建筑物中间留出一些露天场所,当我们的居民和游客在白天休息时,能够有地方坐下来并获得快乐”。张文英教授对于口袋公园定义是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它们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直接为当地居民服务[1]。

1.1口袋公园的特点

口袋公园除了与城市公园具有相同的开放性和公共性之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选址灵活:口袋公园是建设在未被设计的,被人们遗忘的公共空间上。(2)面积小:对于口袋公园的规模,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中国公园设计规范中对最小公园面积规定为400~10 000 m2之间。通常大面积空间会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口袋公园的建设规模刚好可以营造安全感,舒适感,为孤独的行者提供一个休憩场所。(3)投资小:口袋公园不同于其他城市公园的大规模规划设计,而是对于需求者进行针对性设计,通过增添简单的设施创建充满归属感的微空间。(4)便捷性、利用率高:由于口袋公园贴近市民日常生活,能够快速便捷到达,同时为附近的购物者和游客提供歇脚。

1.2口袋公园的类型

根据口袋公园选址灵活的特点,可以安置在任何被需要的地方,可以任意的穿梭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可以将口袋公园粗略分为交通型、居住型和交通型。

(1)交通型:协调交通空间和休闲空间之间的关系。一般安置在交通广场、停车场等附近,为城市削弱噪音、吸收灰尘、改善环境,同时又起到疏导交通、分散人流、满足行人休息需求的作用。

(2)居住型: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其设计通过简单的功能分区和设施来建设休闲场所,既能满足不同年龄层居民的需求,又可以促进邻里间的交往,减少居民的孤独感和小区的封闭感,并且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的质量[2]。

(3)工作型:缓解办公楼和室外空间之间的关系。口袋公园的绿化间接成为商务区之间的绿色纽带,柔化了建筑生硬的外轮廓线。在办公楼的夹缝地带建设一个供上班族休息洽谈、临时用餐的驻足点,在填补城市绿化的同时创造了弹性空间,在原本高压的办公场所增加了休闲气息。

1.3口袋公园的功能

(1)场所再造和重生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中心建筑密度不断加大,从而造成大量的建筑边角空间、未经过设计的公共空间穿插于城市建成区的各个角落。但是,公园边角、建筑物间的夹缝地带,萧条的景观场所却总是有人们逗留,并自发性的打牌、下象棋、遛狗等休闲活动。

德国建筑师兼作家罗兰·奥斯特塔在1994年的斯图加特专题报告会演讲时提出:“我们明白,不是空间创造了生活,而是生活本身创造了空间”[2]。原本夹缝地带、萧条的场所,经过人们自发性的休闲活动,从而创造了城市空间。因此,口袋公园的设计应该从市民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口袋公园的建设是场地的再造和重生,对恢复场地活力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原本分散对城市各个角落的空间重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留白进行填补,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庇护所:使原本不曾有人经过的,不被提及的空地有了其存在的意义,为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增添一抹色彩。

(2)预防犯罪。目前,中国城市犯罪的空间研究对城市空间的理解有过于简单化的倾向,除了建筑和其周围的空间外,普遍存在的边角空间,以及无处不在的虚拟空间都没有进入研究范围[3]。而这些场所正是犯罪的滋生地。

ShlomoAngel研究了Oakland地区的街道犯罪,认为城市空间环境可以影响犯罪行为,通过空间环境设计可以增强其领域感、监视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空间环境的可达性,从而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3]。预防犯罪一般分为二道防线:①抑制犯罪动机。通过创造和谐的环境,增加邻里之间的交往和熟悉程度,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形成预防犯罪的群众防线。②限制犯罪條件。通过对边角空间的设计,拥有整洁的环境空间,使人们有空间领域感,从而消除人们的恐惧感。从而进一步说明,口袋公园建设的意义,在为群众提供休憩场所的前提下,又能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共创和谐文明城市。

(3)增加弹性空间。据统计,纽约中央公园每1 m2土地,平均每年接待4人,佩雷公园每平方米每年接待128人。央公园式的城市公园和微景观式的口袋公园形成的强烈反差。但这并不是质疑中央公园的存在价值,而是每个城市公园都有着其各自不同的风格和价值。

从宏观角度来看,口袋公园是城市公园的“配角”,从市民的角度来看,口袋公园却是城市生活的“主角”,是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4]。口袋公园一般设计在主干道或者广场建筑客流量多的场所,对于游客、上班族来说,它们为繁忙的城市提供一个躲避喧闹的庇护所,同时也缓解了周边交通。口袋公园虽然是城市景观中的微小空间,但却是最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一些基本设施的完善,以及场所归属感和温馨感的营造,使原本被人忽视的空间,成为职工们的洽谈场所、游客的落脚点、购物者的歇脚点、市民的休闲场所等,为密集的城市增加了一些弹性空间。

nlc202309090646

1.4口袋公园的建设意义

新时期,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稀缺的形势下,应该大力倡导边角空间的“重生”,使现有的土地资源实现价值最优化,对城市中心区的活力再造、对城市架构中的小空间“再利用”。口袋公园在大城市景观氛围下是一个“点空间”,烘托城市景观的一个“配角”,但是在市民的视角下口袋公园是他们生活的“主角”,承载着他们日常生活的责任。

口袋公园的选址设计,都是在原本被人们所遗忘的、闲置的公共空间上进行再利用,它能适应城市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同时提高城市景观环境质量。投资小、利用率高的口袋公园不仅是城市公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解决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良药,让人们在游弋其中时忘却喧嚣城市的心灵驿站。罗伯特·宰恩:作为一个纽约人,我一直确信,我们应该在建筑物中间特别流出一些露天场所,当我们的居民和游客在白天休息时,能够有地方坐下来并获得快乐。因为真正体现城市空间品质的,不是那些观赏价值占“统治”地位综合性的、大规模的城市景观和活动空间,而是这些真正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微小空间[5]。

2新时期中国口袋公园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城市大规模的规划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小型的边角空间,建筑间的夹缝地带,在“英雄主义”的景观设计师眼中视为“鸡肋”,通常处理手法就是覆盖草坪或者空放闲置。随着第一个世界口袋公园的建立,美国,英国都开始大量建设,我国近些年来也开始进口袋公园的建设。但是由于我国口袋公园发展的滞后,其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建设速度不成正比,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理论的指导和相关技术的支持,导致目前建成的口袋公园面临如下现实困境:

(1)追求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不重视城市街头绿地、微景观的建设。“英雄主义”的设计师过于注重“形象工程”,而忽视了人们日常生活真正需要的微景观。口袋公园的建设仅仅达到填补城市空白的功能,造成有些口袋公园建成后并没有人涉足的现象。

(2)因为口袋公园可以见缝插针的穿梭在高楼林立的建筑物中,所以城市出现口袋公园建设的白热化,导致口袋公园的盲目建设,忽略了对选址、可达性的考量,致使口袋公园的功能不但没有体现,而且还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3)改善局部气候、提高绿化率成为政府建设口袋公园的目标,但是由于过分追求绿化率来达到国家的绿化标准,所以盲目的大量种植物,从而形成了植物与人争夺空间的现象。

(4)口袋公园的不合理设计,基础服务设施的不完善,缺乏对使用人群的分析,导致口袋公园的使用需求减弱。

3国外口袋公园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从世界第一个口袋公园的诞生起,许多国家便纷纷加强口袋公园建设的研究。由于中国口袋公园建设发展的滞后,导致设计规范和相关理论还未成形,因此需要对国外口袋公园的成功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从而寻找适合中国用地现状的建设方法。

3.1佩雷公园

世界上第一个口袋公园—口袋公园,其占地面积390 m2,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心东53街,第五大道和麦迪逊大道之间,建成于1967年,被人们称呼为“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6]。佩雷公园面积非常小,只有简单的设施,利用高楼作为公园的载体来营造场地感,利用瀑布的声响来削弱街道的噪声,利用户外生活饮食来提供便捷。设计者在入口设计台阶和无障碍通道,完美的将公园内的空间和繁忙的道路分开,起到了疏导交通的作用。佩雷公园的设计初衷并不是多功能的城市公园,只是希望能给附近职员、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休息游览的场所。沿着为了人们能够坐下来休息的初衷,整个场地场地都是铺装和可移动的座椅,虽然简单,但是每一处都设计的十分精致,从而受到市民的青睐。佩雷公园的诞生,标志着新形式的公共空间的形成[7]。

3.2美国加州格伦代尔象棋公园

格伦代尔第一个城市公园——国际象棋公园,其占地面积420 m2,位于格伦代尔布兰德大街国道,把单调乏味的连接停车场、剧院及周围的过道转变成一个地标性地、以社区服务为导向的公共空间。该市有着著名的象棋俱乐部,大部分居民都成为象棋玩家,因此公园的整体空间布局是根据国际象棋的战略格局进行设计。公园总共分为博弈区、大街区和缓冲区三个区域,来满足格伦代尔大量的国际象棋爱好者操盘对弈、附近上班族的交谈小憩和游人的驻足需求。在使用人群的潜在增长的同时,象棋公园无疑成为市民活动场所的首选。马克·欧斯说:“对于没有被充分使用的空间来说,国际象棋公园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我们想创建一个空间,它能把邻里结合起来,使得居民能投入到他们能共同分享的象棋活动和城市生活的激情中[8]。”

4新时期中国口袋公园建设的策略选择

口袋公园虽然只是暂时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局面,但是口袋公园的建设是完善城市公园功能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长久规划。在当前中國城市景观建设的形势下,对城市“鸡肋”的边角空间进行设计利用,是解决当前景观用地的一副良药。

4.1完善设计规范制度

口袋公园作为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一副良药,国内外掀起了一阵口袋公园建设的热潮。但目前中国出现景观设计市场混乱的现象,设计规范制度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全国现代城市景观建设水平的提高。口袋公园选址灵活,可以安放在任何需要的地方,其规划设计贯穿了不同的空间尺度,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因为其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所以更需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制度,进一步提高全国景观建设水平。

4.2提高开放性和可达性

如上所述,现在口袋公园的盲目建设,一味的强调增加城市绿化标准,过分强调形式感,导致口袋公园无法让人进入,造成了稀缺土地的浪费和产生多余的消极空间。为了避免出现以上现象,口袋公园的建设选择应通过对使用人群的分析、对周围交通情况的考量、场地现状调查研究,从而建设出开放性、可达性和人性化的空间。

4.3融入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往往是以雕塑、小品为载体,辅以互动的功能,能为场地增加生机。公园景观建设是体现城市文化和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明的缩略地。如象棋公园在园内设计五个蕴含象棋韵味的灯塔,既体现当地的文化又很好的传承其博大精深的象棋底蕴。故在建设口袋公园之前充分了解其当地的地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并且使用当地特有的植物和材质,在建设口袋公园的同时又能营造出当地的独特景观。

参考文献

[1]张文英.口袋公园——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J].中国园林,2007,23(4).4753.

[2]胥婷.浅谈口袋公园的人性化设计问题[J].文艺生活,2015(11):64.

[3]毛媛媛,戴慎志,沈志联.国内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评析[J].人文地理,2010(3):4146.

[4]彭玥.口袋公园设计初探[D].江苏:江南大学,2009.

[5]LanL.TimeOutNewYork[M].Harmondsworth:Penguin.1999:56.

[6]赖秋红.浅析美国袖珍公园典型代表—佩雷公园[J].广东园林,2011,33(3):4043.

[7]李翔.中央商务区景观设计研究[J].科协论坛,2007(8):112113.

[8]李博.美国加州格伦代尔国际象棋公园,环境城市设计,2007(02):4855.

(责任编辑:唐 岚)

公园建设 篇7

0引言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 J J/T 8 5-2002中定义城市公园绿地: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 以游憩为主要功能, 有一定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 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人与自然接触的最直接、最便捷的空间, 逐渐体现出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城市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城市公园的现代概念首次出现在蒙·劳里 (M.Laurie) 的《19世纪自然与城市规划》一书, 将其作为工业城市中的一种自然回归。

1区域概况

大连花园口经济区位于辽宁沿海经济带, 北黄海岸, 大连至丹东中间位置, 是北黄海沿线发展带中的重要节点, 是大连市二产北移和国际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 是以汽车配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的现代化产业先导区。花园口经济区行政管辖用地面积268km2, 海岸线40km, 产业区规划面积50km2, 已建成15km2。享有省级开发区经济管理权限。经济区内北部为农业区, 中部为工业区, 南部滨海, 为城市生活区, 区内河流水系众多, 流经城区的主要河流有老龙头河, 圣水河、小马河和陶房河, 为打造“两带、三廊、多节点”的绿化系统提供了绿色生态基础。龙头河, 圣水河、小马河三条河流工程和景观正在整治施工中, 总体规划从园区绿地水体总体布局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在区域内整体考虑, 选取合适场地布置绿地公园, 考量和设计未来整体性绿地系统, 通过绿地开放空间的创造、游憩活动的组织等, 整合花园口资源, 对绿地进行分段主题功能开发, 提升城市综合形象工程, 提高绿地使用率 (见图1, 2) 。

2 规划及建设实践

随着花园口城市建设的发展, 人气的聚集增加, 市民休闲时间和收入水平不断增长, 市民对公园规模与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和解决城市公园现状及建设问题, 打造产城融合的花园生态城市, 在整治三条主要河流绿色通廊基础上, 着力打造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三个公园, 其中以人民公园为典型案例。

人民公园位于小马河与陶房河的交汇处, 工业与城市生活区交界处, 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带, 在用地的东西两侧分别有小马河与陶房河两条河流经过, 用地面积21.82公顷, 南北长580m, 东西长460m, 位置正对新建丹大高速铁路车站广场, 成为对景, 基地东南紧邻新建医院, 用地地形起伏较大, 高差在4~22m之间, 场地内有乱草、坟地等, 杂乱无章, 中央是现状山体王坨山, 整体不具有游憩观赏性, 但其对周边服务及景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见图3) 。

2.1 投标方案介绍

2.1.1 方案1

设计考虑高铁组团辐射作用, 结合医院景观设计, 加强对王坨山山体保护和利用, 突出景观特色。项目定位为山体公园——城市康体公园, 同时是衔接小马河景观通廊与陶房河景观通廊的重要节点 (见图4~6) 。

设计主题如下。

1) 城市森林、天然氧吧——曾经的水边山体, 自身竖向标高的特点 (非盐碱地) 决定了高大乔木的生长优势, 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呼吸的空间。

2) 花园口的生态植物园——非盐碱用地加上场地起伏的山峰、山谷形成舒适的小气候, 有益于植物多样性的形成。

3) 森林医疗、森林浴——对于周边从事工业生产的员工和医院的病患, 通过“绿”的自然环境达到缓解压力、促进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循环, 增加自身免疫力。

公园分为四个区, 即山体栈道区、林荫草地区、生态停车区和滨水湿地区。山体栈道区位于保留的王坨山上, 依据地形, 设置栈道路线, 通过栈道的辗转曲折、视点平台的设置, 人工与自然相映成趣, 大大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林荫草地区为公园平坦地面处, 供人们在山下小憩、放风筝等活动。生态停车区为铺设植草砖, 增加绿化面积和雨水渗透的停车场地。滨水湿地区, 利用基地两侧的河道, 考虑自然地势, 将地势较高的河道水系引进园内, 在山体周边形成环抱式, 流入另一水体中, 形成园内灵动的元素, 起到降温解暑、益气提神的作用。

2.1.2 方案2

方案充分考虑规划用地在总体绿地系统中的区位、作用, 利用现状地形, 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结合高铁片区成为城市视点, 打造以城市广场、城市雕塑、山体公园为主的展示型山地公园。

公园形象以“碧水凤栖”为定位, 设计以山地水景公园为主题, 突出山水城市特色, 以现有地形特征为依据, 建园造景, 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山石流水, 点缀树木, 安排亭台, 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方案充分协调与周边用地的关系, 考虑与高铁站场的对应, 在王坨山上与站场视廊相通的位置设置景观地标, 使公园融入到城市景观中, 与站场相呼应, 成为城市景观一大亮点。

设计将公园主要分为三个区, 即阳光草坪休闲区、草药植物园区及山体游憩区。阳光草坪休闲区为入园主要出入口处宽敞绿色草坪, 人们可在其上与草坪零距离亲近, 体验大自然。草药植物园可种植多种药材植物, 提高人们科普知识, 增加知识面, 进而引导求知学识的想法。山体游憩区, 为保留的现状王坨山, 利用现状山形地势, 设置蜿蜒小路, 提高行走乐趣, 山上保留和种植观赏树木, 形成山在城中、人在山中的幽静世界。

公园景观风貌展示中, 塑石坚硬、峻拔, 处处体现着“阳”的刚劲、雄浑。与此对应, 水无定形, 依势顺流, 随地赋形, 时时体现着“阴”的柔弱、和顺。石喻阳, 水喻阴, 水石相依, 阴阳化合。水性静极而欲动, 山形欲舞而静止。一阴一阳, 迥出天机, 相映成趣, 相得益彰。

在游憩路径组织上, 将坡地在生态上和原来的天然景观特点融合到一起, 通过重复类似的地貌和地形构造, 反映形成景观的地质作用力和天然的造型。由于坡地地形的隆起, 人们获得广阔视野和多变视角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形成面向城市高铁空间的景观节点, 在重要节点建设观赏平台, 游线串联, 形成步行系统 (见图7~9) 。

2.1.3 方案3

方案设计目标:打造成为以低碳、绿色、永恒为主题的, 集科普、展示、教育及休闲、游憩、活动于一体的特色城市公园。

设计主题:低碳、绿色、永恒。城市公园的低碳品质直接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 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建设低碳城市就必须重视城市公园的低碳问题。设计力求充分体现场地的地形特征和文化内涵, 为市民创造具有特色、尺度宜人、亲切的公共活动游憩空间, 使人们充分感受到环境的独特魅力, 提高人们的低碳、环保意识。

设计考虑整体性原则、主题性原则、生态性原则, 将公园分为绿色建筑区、科普展示区、生态水景区、生态种植区、运动休闲区、山体公园区, 主要景观轴线串联各个主题区, 形成园内主要游览、体验路线 (见图10, 11) 。

2.2 建设方案

经过专家评审及管委会审定, 确定第二方案为最优方案, 在其基础上进行完善, 形成最终建设方案 (见图12)

建设方案主题更加明确, 功能分区更加合理, 与高铁车站及周边河流、用地的关系更加协调, 公园内设计更加重视原生资源的保留与保护, 从而提高用地的识别性、景观性, 发挥更大的价值。

2.3 工程进展情况

2013年11月完成公园设计最终方案成果, 12月完成施工图设计工作, 同时开工建设, 目前, 工程建设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在工程实践中, 遇到一些问题, 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践, 将设计目标达到现场最大化。

2.3.1 绿化配置规划

由于受地域、气候、栽培技术、经济等因素的制约, 需要着重考虑园林树木品种的利用和工程施工顺序, 对树木品种进行科学应用, 对发展生物多样性, 建立稳定的树木结构, 形成地方特色和风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整个公园的绿化配置注意与景观特色的结合, 选择相应树种及配置方式, 合理安排乔、灌木及地被、爬藤植物。绿化栽植方式以自然栽植为主, 局部地段可根据空间形态灵活处理, 重点部位依据设想的效果作特殊处理, 公园以常绿树为主, 主要有雪松、黑松、青扦、红皮云杉等, 点缀银杏、国槐等, 使树木呈现不同的景观。

由于北方气候原因, 植物种植时间较短, 为使工程进度得到有效控制, 把握住植物种植期, 因此将种植施工提到土建以前, 要求植物种植与图纸切实吻合, 以免与将来的土建道路、小品、设施有位置上的矛盾和冲突。

2.3.2 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花园口经济区是在15km2国有盐田土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规划用地部分是在盐田基础上填土石垫起来的, 地质情况比较复杂, 同时缺少地勘报告, 给施工图设计造成了一定的技术难度。通过多次进行基底土层取样, 对周边项目地质情况进行了解, 反复研究分析, 最终完成施工图设计, 建设效果良好。

2.3.3 种植土壤置换

土壤是植物生长环境中的必要物质条件, 不同的植物生长需要不同的土壤条件与之相适应。在园林施工工程中, 通过土壤改良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是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园林植物成活率的关键工序。

规划用地为填海造地, 早期回填土壤多被海水盐碱化, 不利于大部分苗木的种植生长, 会大大降低种植成活率和严重影响其生长。经过多方现场会议决定, 对项目的种植土层进行隔离置换, 虽然一次性投入较大, 但远期有助于树木常年生长, 减少后期维护费用, 方便管理。因此, 在园林绿化种植施工中, 通过“改土适树”的方法, 为园林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 为植物在种植后成活和恢复生长发挥巨大的作用, 是提高施工质量的根本基础。

3 结语

公园以游憩为主要功能, 具备完善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 同时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作为城市一部分, 更体现了价值多面性, 即休闲游憩价值、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等。人民公园的建成, 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公共活动场所, 为当地绿化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品位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公园建设 篇8

休闲旅游作为中国新兴的旅游模式, 越来越被政府及国人重视, 2013年多省两会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建设休闲旅游产业。房车旅游作为休闲旅游的一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目前我国的房车旅游营地建设正处在初级阶段, 大多数城市和旅游景点都没有建设符合国际露营标准的宿营地, 正式挂牌的营地数量远不能满足房车旅游发展的需要。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公园的建设, 作为中国生态旅游内涵的新扩展, 或许为中国特色的汽车露营公园建设提出方向, 开拓中国的特色休闲旅游领域。

2 中国的房车旅游发展现状

2.1 房车营地旅游在中国的发展

房车营地旅游既属于休闲旅游的范畴, 又是露营地旅游的一种;房车营地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物, 但在中国尚属新型的旅游形式, 并未普及。近些年来, 房车营地旅游的概念在中国逐渐被人们接受, 房车营地的开发建设也大量增加。

但中西方的各种生活文化理念存在差异, 中国发展房车营地旅游必须符合中国国情, 选择中国特色的方式, 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模式。

休闲旅游的发展给了中国的房车营地旅游一个机会, 选择城郊地区进行房车营地的建设, 既满足人们对有特色的休闲旅游的需求, 又为房车营地旅游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行性。

2.2 中国房车营地的开发建设

中国的房车营地已经具备了良好地建设基础, 包括经济环境、交通设施条件及汽车产业的成熟发展[4]。房车营地的建设需求日益增长, 与国人热衷自驾游、丰富假期休闲旅游方式和缓解旅游名胜地的容量压力是分不开的。但是, 建设成本和消费均较高、机动车法规不足、营地建设条件等因素也制约着中国房车营地的发展。

目前中国真正意义的房车营地较少, 相较欧美日等发达地区的营地数量可以说是少得可怜;而且, 营地的位置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周边, 未能分布全国。

3 中国的房车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房车旅游的营地有待规划和加强

房车旅游离不开营地的建设, 我国的房车旅游营地缺乏统一的规划。目前, 我国在建或已完工的汽车露营公园有200多家, 形成了扎堆而上的局面, 这些营地多集中在大型城市的周边区域, 在高速建设的同时, 往往忽略了汽车露营公园的本质特性, 定位不准, 选址草率, 不但没有达到房车旅游营地的运营要求, 而且破环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建成后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汽车露营公园。以北京为例, 目前周边区域规划的汽车露营公园就有6处, 形式雷同, 没有细分各自的市场, 造成资源浪费的局面, 为后期的运营带来不小的压力。

3.2 汽车露营公园结构不完整、功能不健全

房车营地一般分为停靠式和综合式两种, 停靠式作为房车旅游途中的补给站, 一般很少做停留, 而综合式房车营地作为房车旅游的最终场所, 需要提供人们休闲旅游的各种必备条件。目前, 国内大多的汽车露营公园虽然多建在风景区内, 满足旅游所必须的景观要素, 但在建设途中, 很少或没有考虑房车生活的配套设施, 或在遇到突发状况时缺少应急救援系统, 导致房车营地不能满足游人的需求, 影响房车旅游的发展。

3.3 运营方式落后

缘于国内的房车旅游刚刚起步, 众多消费者对房车旅游的形式不甚了解, 这就需要汽车露营公园的运营方式从单纯的旅游管理变为集宣传、活动、管理等一系列的行为, 不能照搬照抄国外成熟的汽车露营公园管理体制, 才能保证汽车露营公园的运营, 不至于因游客较少或资金困境荒废或倒闭。在这一点上, 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公园通过组织各种摄影比赛、露天音乐节等, 提高公园的知名度, 实为汽车露营公园运营的典范。

4 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公园

4.1 公园定位

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公园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设施完备的汽车露营休闲地之一, 是离北京市区最近的度假旅行与文化娱乐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旅游场所, 是集休闲会所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房车露营地旅游主题公园。公园以自由休闲式的服务和标准化的管理, 诠释了低碳、环保及节能等新兴理念, 使游人获得前有未有的特色新体验。

公园不仅是北京首个国际汽车露营公园, 还达到了欧洲四星级高端标准认证。同时, 依托公园搭建起的世界露营产业高端论坛和培训基地, 也为北京市发展特色休闲与文化旅游做出了贡献。

4.2 公园选址与意义

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公园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苑村, 距市中心天安门直线距离12km。

南苑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北京城的休闲场所, 因其多积水洼地, 生态环境良好, 距离皇城较近, 元明清三代均在此地设置皇家苑囿, 主要用于满足皇家狩猎和季节性休闲娱乐活动。南苑地区在保持北京地区的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以及保护区域动植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南苑地区水文气象等良好条件, 蕴含着巨大的农业潜力, 因此在封建社会统治制度不断瓦解的情况下, 农业开垦活动逐渐增加, 原生态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南苑地区土地功能的置换在清末民初迅速完成, 少量保留下来的水草湿地, 在提倡生态的今天看来显得弥足珍贵。

时至今日, 在北京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中, 南苑地区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建设区域, 但南苑的农村改革更重视新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这给露营公园带来了机会。同时, 不论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城市发展的需求上来看, 在南苑这样一个交通和环境等条件都十分适合的地区开发休闲旅游场所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4.3 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

公园整体布局呈中心辐射、环状结构。功能分区主要分为营地区、公共服务区、综合休闲区、中心景观区 (图1、2) 。

营地区包括移动木屋营地、房车营地、自驾车营地及帐篷营地。其中移动木屋营位200个, 适合家庭休闲旅游度假使用;房车营位100个, 包括自驾房车和拖挂房车等种类的房车的营位;自驾车营位100个, 适合开私家车来旅游时泊车使用;帐篷营地位于良好的林地环境内, 游人可自带帐篷, 也可租用公园提供的帐篷和吊床。

4.3.1 公共服务区

公共服务区位于公园主入口处, 含综合活动中心、超市、会所等。公共服务区是露营公园与其他度假村形成最大区别的地方, 包括了公共的厨房、洗衣房、淋浴间及卫生间等。

4.3.2 综合休闲区

综合休闲区是一个集休闲、游乐、科普为一体的娱乐区域。包括与体育运动相关的跑马场、阳光泳池、四季滑冰场等;以娱乐体验为主的儿童淘金山、沙滩游乐场、儿童驾校等;以及以休闲养生为主题的观鸟疗养园、光脚步道、开心农场及露天温泉等。

4.3.3 中心景观区

中央景观区位于园区的中央区域, 主要以水景为主, 是全园的景观焦点, 水中设置小岛, 岛上设滨水茶室, 环视整个公园, 景色优美。

4.4 交通组织与营地设计

4.4.1 交通组织

公园内交通组织有序, 车行道为环状设置, 可通达各个区域, 除固定的露营泊车位和移动木屋营位自带停车位外, 设有集中的停车场, 同时, 公园提供电瓶车服务游人在园内出行。

公园的交通组织既方便游人到达公园各部分, 也进行了人车分流, 确保游人安全。

4.4.2 营地设计

营地设计是露营公园的重点, 要满足各类型房车和游人对营地的基本需求。公园的营地主要分为移动木屋营地、房车营地、自驾车营地及帐篷营地。

4.4.2. 1 移动木屋营地设计

移动木屋房车可长期固定于园内, 每个营位均自带绿地和自驾车位。营位布置方式根据房车数量的不同共有四类 (图3) 。

4.4.2. 2 房车营地设计

房车营地分别将大型拖挂式房车、大型自行式房车及小型房车的营位布置在公园现有的林地间, 为房车提供绝佳的环境和停车场地。每个营位配备给排水与电力, 提供房车必须的补给。营位布置方式 (图4) 包括斜入式营位 (60个) 、旁入式营位 (40个) 。

4.4.2. 3 自驾车营地设计

自驾车营地主要提供给自驾车旅游度假的游人, 营位分布于林间, 按车型大小分为家用旅行车营位 (30个) 、小型私家车营位 (40个) 及团体营位 (4个, 每个营位包含5-10个停车位) 。营位的布置方式 (图5) 包括斜入式营位 (单独露营和成对露营) 和垂直式营位 (团体露营)

4.4.2. 4 帐篷营地设计

帐篷营地位于林地和自然条件良好地水系及湿地环境中, 露营者可根据喜好自行选择行营地点;帐篷营地配备水电等基础设施, 并设有管理用房, 提供登记、租赁、露营知识普及教育、紧急医疗救助等服务。

4.5 生态与节能设计

在宣传生态优先, 低碳生活的今天, 能真正做到零污染的建设项目几乎是没有的, 但露营公园在规划和建设时秉承生态意识, 尽可能从多方面体现环保理念。

4.5.1 铺装设计

在园中可直观发现, 整个公园都没有柏油马路, 全部车行路以石子铺就, 人行路以透水砖铺就;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防止土地硬化与收集雨水。

4.5.2 林地平衡

公园原本处于混植林地中, 以杨树、柳树和槐树为主;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尽可能的保留原有林地, 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林间空地进行建设;公园还进行部分树种更换与树种增植, 局部进行精致植物配植, 使整个园区的植物疏密有度, 自然环境舒适, 成为距北京市最近的天然氧吧。

4.5.3 循环水处理系统

公园的雨水收集系统和循环水处理系统也是值得一提的节能设计。水源由公园西北水源口溢水后自然跌水引入全园各区, 形成循环水系;水系兼顾泄洪、灌溉、消防及景观用水等功能;水系中包括了人工和生物水处理系统, 达到高度循环利用;另外, 园区内产生的各类污水均经过一定处理后排入公园的中水站进行污水循环转换, 得到的中水用于园内的部分景观用水及灌溉用水。同时, 公园还利用污水源进行发电, 解决园内部分用电, 充分体现了资源利用的生态性、节能性和科技性。

4.5.4 能源利用

公园在能源利用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园内长期固定的房车均采用木质结构并使用环保材料, 例如稻草压制的板材作为隔墙;在房车侧墙安装太阳能板, 供应房车内的照明及厨卫热水用电。房车还采用了独立的地源热泵技术用以解决房车的供暖及制冷;地源热泵系统 (图6) 是利用土壤和湖泊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作为冷热源, 进行能量转换和循环再生, 实现对建筑物的供暖及制冷, 不需要燃烧任何能源物质以产生废气等污染。

8户外厨艺大赛、马球比赛、儿童营活动、端午节包粽子活动

4.5.5 自助旅游模式

公园的休闲旅游模式也是相对低碳的, 大部分公共服务和活动都是自助性质的, 自助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减少资源消耗的旅游模式。

4.6 特色休闲娱乐项目

公园除满足露营地的功能外, 还设有多种休闲娱乐项目, 使公园更具特色。园内主要有一些固定的休闲娱乐场所和不定期举办的各类休闲活动项目。

4.6.1 休闲娱乐场所

园内已建成的固定休闲娱乐场所主要有观鸟养生园、光脚步道、鹿苑和淘金山等 (图7) 。

观鸟疗养是一种新兴的休闲体验, 观鸟旅游在国外已十分普遍, 公园的观鸟养生园正是一处可以让游人观赏各种鸟类、听鸟鸣、体验这种新的养生方式的场所。

光脚步道是公园的一个创新设计, 树林里蜿蜒着2.7km长的光脚步道, 步道面层由60多种不同的材料铺成, 包括浅水道、沙坑、鹅卵石、冷杉树枝、橡树果、植物种子等等, 可以让脚部体验不同质感的地面并进行不同感受的按摩, 达到身与心的休闲疗养体验。

鹿苑内有南苑地区保留的麋鹿养殖、公园增加的梅花鹿养殖以及新建的鹿舍和科研站;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体验与动物交朋友的乐趣, 激发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感;还可以认养梅花鹿, 建立游人对生命成长的认识。

淘金山是国内首家自主开发设计的锻炼小游客动手能力的亲子娱乐项目。小游客领取道具后通过在淘金水槽中不断过筛来收集到各式金属, 再经过称量和提纯等工序, 最终锤炼成具有纪念意义的金属币。此项目不仅锻炼了小游客的动手能力, 也营造了良好的亲子互动氛围。

4.6.2 休闲活动项目

公园内不定期举办各种休闲活动项目, 有户外厨艺大赛、啤酒杯马球季、露营摄影大赛、露天音乐节、主题新颖的儿童夏令营以及各种节庆时期的户外活动或比赛等 (图8) ;可以说是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特色, 丰富多彩。

5 结语

近年来, 中国的休闲旅游需求不断上升, 但相应的休闲旅游地和休闲旅游产品不足, 急功近利的旅游地开发和建设造成了旅游产品千篇一律, 毫无特色可言;因此, 中国的休闲旅游产业必须重视特色的开发。

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公园抓住了中国发展休闲旅游的机遇, 并在房车营地旅游这一在国内较为新颖的领域有所建树, 同时注重特色休闲旅游项目的研发。园区整体规划设计生态低碳、节能环保, 无疑是现在中国城郊休闲旅游项目中的榜样案例。

通过对公园开发建设模式与设计细节的研究, 希望可以对今后中国的休闲旅游市场, 尤其是在大城市日益增长的短途休闲旅游需求背景下, 提供一个引导和思考。

图片来源

图1、3、6: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公园宣传册;

图7、8: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公园官方网站;其他图片均为作者绘制。

摘要:房车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 在国外已经发展了数十年, 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一部分, 而中国的房车旅游还是新兴事物, 处于起步阶段。因此, 在国外已较为成熟且普及的房车营地旅游成为了中国现阶段大有发展前景的特色旅游形式, 建设中国特色的房车旅游营地, 是这一特色旅游形式大力发展的必要手段, 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公园是中国目前较为完善且获得欧洲四星标准认证的露营公园, 本文以此为例, 探讨其开发与建设模式, 为中国特色的汽车露营公园建设提出方向, 开拓中国的特色休闲旅游领域。

关键词:休闲旅游,房车旅游,汽车露营公园,生态节

参考文献

[1]吴国清.城市郊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3) :95-100.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1-25.

[3]吕华鲜, 杨主泉.中国城郊休闲旅游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 (1) :80-81.

[4]李景.房车营地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1:14-17.

公园建设 篇9

1“陶清河湿生态治理”项目的背景

1.1 陶清河流域简介

陶清河是浊漳河南源的一级支流,源于壶关、陵川两县交界附近壶关县唱行乡西马鞍村北,其主要流经壶关、长治、长子三县,全长78.7 km,是一条季节性洪水河道。经过黄山乡新庄村入长治县西池乡河头村、西池村入陶清河水库,再次改向西偏北方向,过东和乡、北呈乡北岭头、六家后,沿长治、长子两县交界蜿蜒北流,最后在长子县宋村乡南李末村北注入浊漳南源。陶清河流域面积735.18 km2,其中壶关县321.88 km2,长治县61.8 km2。较大支流有荫城河、师庄河(色头河),并修建有中型水库两座(西堡、陶清河),小型水库9座(葡萄山、脚步河、石门口、流泽、北宋、东庄、河头、仙泉、坟上)。

1.2 发展趋势

长治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华夏农耕文明发祥地之称;境内山川秀美,资源丰饶、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近年来,长治县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开发日益提上工作日程。根据长治市“1+5”城市群发展战略将长治县定位为长治市南城区和率先发展区。这对我县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重视的还有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多样化的休闲健身、旅游观光、回归大自然的精神追求也向我们提出了治理开发的要求。因此,长治县作为长治市南大门和后花园,生态建设及环境的整治与改造,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 陶清河流域存在的问题

2.1 流域内气候干旱

陶清河区域内的气候条件为北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春季干旱多风,蒸发量大,夏季盛行东南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3.4 mm,年内降雨分配很不均匀,且主要集中于7月、8月两个月,年际变化也比较大。由于降水量年内、年际分配不均匀,导致旱灾发生的频次较多,年内常有春旱、伏旱和秋旱发生,而且常出现多年连枯现象。

鉴于河道区域内干旱多发的气候特征,长期以来,陶清河河道两岸老百姓的防洪意识大大减弱,老百姓不以防洪安危考虑,河道内大面积被种上了庄稼,挤占河道较为严重,一旦出现大的降雨,庄稼就会被淹没。

2.2 设计洪峰流量小

按照水文资料的统计,陶清河设计洪峰流量为1 396 m3/s,陶清河水库的设计洪峰流量为1 396 m3/s,但现有河道断面根本不能满足洪水流量,因此必须进行规划整治,提高河道过水流量,防止河岸冲刷,减少洪水损失。加之周围百姓在河道内大面积种植庄稼,挤占河道比较严重,以及非法挖沙活动猖獗,使得河道出现许多不同程度的坑洼,甚至有的河段已经趋于小型塘坝,对河道行洪极为不利。

2.3 湿地水质污染严重

陶清河下游湿地区域内生态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三类:

1)流域沿线沿企业排污,包括曹家沟预制厂、南漳村预制厂等3个预制板厂,长治县池里煤业有限公司、长治县雄山煤业有限公司、长子县西南呈煤矿3个煤矿,北岭头等2个砖厂,长治县陶清河水泥厂,六家村养殖厂等。

2)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在调查区域内主要是长治县城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的污水,在北和村西南,经田间渠道直接排入湿地区。

3)沿途村镇生活垃圾及污水的排放,这个问题比较严重,沿途村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都直接倒入河道及水塘内,造成河道堵塞,水塘水质污染,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另外还有少量农业污染。

2.4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1)水文环境退化。

2)抵御自然灾害功能的退化。

3)排污、去污、纳污功能的丧失。

4)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的降低。

2.5 湿地的社会功能丧失

湿地的主要社会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旅游的场所及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甚至还可以通过水电、薪材和泥炭等方式提供丰富的能源。某些湿地也是休闲旅游的理想之地,可为潜水、游泳、垂钓等旅游项目提供多样化的场所。然而,生态的恶化和环境的破坏,使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减弱,进而使湿地的主要社会功能丧失了。

3 陶清河湿地公园建设的规划目标

3.1 主题标志化定位

要突出“绿色、生态、休闲”的主题,公园的功能要实现多样化,公园的布局要生态化,充分利用秀丽的自然湿地景观和园林小品,使得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完美融合;除环保的需求外,还要注意人性化原则,依据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规律,在功能分区设计上可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满足游客全方位的需要。

3.2 陶清河下游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的总体目标

1)在对陶清河下游湿地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进行分期治理,逐步修复陶清河下游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综合功能。

2)在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同时进行湿地保护区的划分,制定实施湿地环境清洁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管理方案,对湿地保护区内不合理的用地布局进行调整,逐步完善保护区域内复合生态景观和主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在湿地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对河流湿地及周边区域进行保护性的开发,促进区内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农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为实现长治县的生态县建设目标奠定基础。

4 湿地公园建设规划

4.1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构想

开展陶清河自然生态风景旅游开发项目规划,可以依据河道毗邻和环绕县城西南部的区位,结合流域范围村庄的现有布局,规划将其分为六家、岭头、东和三个大的发展组团,分别发展园林产业、生态观光农业和高档娱乐健身、度假旅游服务业,建设人文与生态共生,协调发展的自然生态景观格局。

4.2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的自然式设计

湿地公园可以采用自然式设计手法,依据自然地貌围绕水体环境大量种植各种水生植物,结合园林小品,打造一个极具乡野情趣的生态湿地公园。陶清河湿地生态修复公园必须充分考虑治理周围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和水质处理。可以考虑运用有效的污水处理工艺,并将其融入到自然水景的营造当中,这种设计不但保护了环境和水源,在环境工程营建的手法及形式上也是极具特色。

4.3 水生植物在湿地公园建设中的作用

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重要组成部分[1],选择当地优势挺水植物,突出生物多样性特色是提高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关键措施[2,3]。水生植物多样性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多种植物的根系交错具强有力的去污能力,另一方面使水边的水流及生境多样化,保持良好的水质净化效果。水生植物配合丰富的鱼、螺等水生动物以及微生物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生物群落,对水生态的平衡和水质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陶清河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构成

1)湿地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污染清除和土地整理,具体为:规划湿地范围内各类垃圾清运、河道淤泥清挖;对区内水域、沼泽地、河滩耕地、道路等进行重新布置,恢复增加湿地面积;恢复湿地生态,完善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2)湿地生物系统建设工程:针对陶清河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按照因地制宜,用中求治的原则,采用挖鱼塘、植芦苇、种莲草等生态工程措施,使湿地形成水陆交互、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体。

3)湿地防洪工程:主要包括预留河道建设工程,河道清淤工程等。

4)沿岸景观与园林工程:主要包括休闲公园及步道建设。

5)湿地生态保护工程:主要包括保护小区划分、标识设置、营造湿地水源涵养林、湿地生态监测等。

开发和建设陶清河湿地公园可以带动该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形成与漳泽湿地公园南北呼应,羊头岭、海子河公园点缀其间的可彰显“生态黎都、魅力长治”的完美格局。

参考文献

[1]汪松年.水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建设科技,2006,33(2):20-22.

[2]Brij G.Natural and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Potential and problems[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40(3):27-35.

[3]Brix H.Do macrophytes play a role in constructed treatmentwetlands[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5(5):11-17.

[4]刘超翔,胡洪营,张健.人工复合生态床处理低浓度农村污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2,18(7):1-4.

大遗址公园建设:还须慎行 篇10

大遗址, 是指大型古代文化遗址, 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已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 约四分之一是大遗址。在这些遗址上修建考古遗址公园, 被广泛认为能够有效缓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矛盾, 是中国现阶段保护大遗址的良方。截止2010年底, 全国已经有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还有23个立项。

那么, 已经建成的大遗址公园是否都能有效地抵御经济建设对遗址的蚕食, 科学地保护、净化、美化遗址环境?

大明宫遗址公园:伤筋动骨的大遗址

去年底, 号称“世界遗址保护东方典范”的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在一片争议声中盛大开园。大明宫被公认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它开建于唐贞观八年, 本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修建的夏宫。自唐高宗起, 唐朝历代皇帝大都在大明宫居住、处理朝政, 220年间它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大明宫城墙周长7.6公里, 面积约3.2平方公里, 是北京故宫的4.5倍大, 城内主干道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 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唐末战乱, 大明宫被兵火焚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大明宫遗址考古发掘中, 共发现40多处宫殿、亭台楼阁遗址。1961年, 大明宫遗址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 西安市宣布实施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 按照规划, 不仅将在城北进行大量棚户区拆迁, 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还将以遗址公园为核心, 在19.16平方公里的大明宫遗址区进行相关产业的联动开发, 建设商业圈、文化旅游区和中央居住区等多个项目;不仅要“打造中国最大的露天古代宫廷文化遗址博物馆”、“基本还原唐代大明宫的历史原貌”, 还要兴建大唐民族团结园 (西藏园、蒙古园) 、大唐世界大同园 (日本园、伊斯兰园) 、大唐民俗体验园、大唐歌舞表演园、大唐名花园、大唐书画园、大唐御膳堂等十大历史景观。

据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实施了棚户区的拆迁工程后, 3.2平方公里的遗址区被全部腾空, 接下来的考古、保护和展示工作如同在一张白纸上铺开, 无需做出任何避让。“遗址保护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这在多年前还是我们当地文物工作者的奢望, 如今已借助考古遗址公园的设想变为现实。”

可事实是, 作为一个建在遗址之上的考古展示公园, 一些不合程序的建设项目给遗址保护带来了危机。“大明宫遗址内有十几项工程, 其中只有三项经过有关文物单位批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透露。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原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也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严格规定, 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动土兴工必须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 而大明宫园内多项工程根本没有向文物部门报批。文物部门数次干涉无果, 2010年7月, 园内楼已全部建成, 遗址内还种下1000多棵大树。

到了去年8月, 大明宫遗址公园刚完工的一些新建筑突然又被拆除, 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大明宫保护办负责人解释说:“那不是拆除, 而是景观建筑物的调整。”但据知情人士透露, 国家文物部门对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提出了整改意见, 新建筑的拆除, 其实是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在大明宫遗址公园驻守、整改的结果。

更严重的是,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盲目动工, 对将来的大明宫考古工作造成了极大麻烦。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徐苹芳指出, 西安在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曾作过两次地形考察, 地形图等高线表明, 西安城千余年的变化并未触及大明宫遗址。大明宫的最高点在含元殿, 其余几处制高点都建有庙、观等重要建筑。因此, 除含元殿等几处遗址外, 大明宫的考古工作尚未完成。“现在大明宫遗址被填平, 特别是在太液池附近建起了地下博物馆, 这对国家文物是一种极大的破坏。未来大明宫考古工作如何进行?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徐苹芳说。

南宋皇城遗址公园:遗址保护还是旅游开发?

南宋, 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极盛的时代;南宋皇城, 中国唯一一个建在山间的皇城。去年下半年, 杭州市宣布将以凤凰山上的南宋皇城遗址为核心, 建设一个涵盖半个杭州城的大遗址公园, 在此范围内建设“宋风”建筑风貌区。这个大遗址公园将有“一心、三区、四核、五轴、十二个综合保护片区”。“一心”指南宋博物院;“三区”指湖滨休闲区、皇城文化区、江滨协调区……

如果按照这个规划实施, 届时, 遗址公园的面积将会达到14.18平方公里。而南宋皇城遗址的实际面积约84公顷, 单从数据进行计算, 建成后的遗址公园几乎是遗址面积的17倍, 而最终的实际建设面积可能还不止这个倍数。有当地市民戏谑地说, 这样一个几乎把半个杭州城与南山东区都包揽进去的遗址公园不应该被称作“南宋皇城遗址”, 而应该叫作“南宋京城遗址”。

“为什么要把一些本不属于皇城遗址的项目捆绑在一起呢?”杭州文史学者陈珲与浙江大学教授周复多、杭州古都学会王安祥对杭州市政府的这一规划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 把大遗址当成一个筐, 什么都往里装, 只会对南宋皇城遗址的保护造成混乱。“规划使用的是旅游语言而不是遗址保护语言。”陈珲认为, 旅游开发和遗址保护的目的不同, 两者混为一谈, 对遗址保护是危险的。她担心这项工程成为大规模的地产开发, “因为范围过大, 涉及的都是居民密集区。”而且, 大部分南宋皇城遗址的上城区虽然地域不大, 却集中了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保护这些老房子以延续历史风貌, 做好片区房屋的拆迁和修缮, 解决好原住民的安置问题等都是需要缜密安排的庞大工程。

对于遗址核心区将建设的南宋博物院, 陈珲他们更是提出了尖锐的意见。“在遗址上修建博物院不是搭积木, 要挖下去肯定要破坏遗址。”陈珲认为, 南宋皇城遗址可以在遗迹旁标立小型说明牌, 露天陈设, 不做建设, 博物馆和展览馆应和遗址保持足够的距离。这也是雅典卫城、马丘比丘这种国际级遗址通行的做法。

“宋风”建筑的可行性也受到专家们的质疑。“杭州已经找不到一间原汁原味的南宋建筑了。”周复多说。遗址保护要求真实性, 另造宋式建筑, 杭州就变成了大主题公园。陈珲表示, 杭城的文化旅游设施突出南宋风格, 她完全赞同, 但今天已经不可能做出“纯宋”的建筑, 所以还不如说仿宋式。而且在这种提法下, 杭州会出现一批程式化的、千篇一律的建筑。实际上, 因为设计人员对南宋建筑资料准备不足, 在皇城遗址公园的设计上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 南宋博物院设计方案中的皇城正门——丽正门是明清式的圆洞门, 而宋代的城门洞其实是圭形的。设计方案中的所谓“纯宋式建筑样板”望仙阁, 不仅是历史上没有的, 而且其效果图样式依据的竟是日本奈良在初唐时期建造的塔。“这样的设计, 着实有损遗址形象。”陈珲说。

归根到底, 杭州南宋皇城遗址的规划和规划审批程序存在严重问题。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 它的规划设计本应经过专家论证后再制定规划设计纲要, 经法定程序报批后再进行设计。可是, 当地的某些决策者不愿等那么久, 按当地政府的要求, 大遗址公园要力争在2014年建成, 这几年内将有25个工程项目陆续开工。

大遗址公园本是目前国际通用并日趋成熟的对考古遗址加以保护和利用的模式。大遗址公园模式的引进, 使我国遗址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用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话说, “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到主动的规划性保护, 从‘打补丁式’的局部保护到着眼于遗址规模和格局的全面保护, 从单纯的本体保护到涵盖遗址环境的综合性保护, 从‘画地为牢式’的封闭保护到引领参观的开放式保护, 从专一的文物保护工程到推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文化工程。”

可是, 由于大遗址占地面积广阔又常常地处城镇之中, 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改善民生之间时有矛盾出现。而且, 中国的大遗址以土遗址为主, 本体脆弱, 残损严重, 考古研究工作本身就极为艰难。“如果在依据不足, 调查不深入, 研究不透彻、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忙建成遗址公园, 对于遗址产生的不利后果难以想象。”单霁翔也曾表示过担忧。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和杭州南宋皇城遗址公园的例子可以证明, 他的担忧是有预见性的。

公园建设 篇11

关键词: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建设与管理;佛山市滨河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91-04

城市公园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其景观面貌和服务质量代表着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水平。公园免费开放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全新理念,得到了国内外各大城市的高度认同。

2012年初,为解决佛山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城市升级和环境再造,推进广东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的部署,经佛山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实施“佛山市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佛山市滨河公园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城市核心绿地系统,被列入“佛山市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随着城市升级计划的开展同时启动实施。

佛山市滨河公园位于佛山市中南部的佛山新城核心区内,北临东平河,长5 km,占地面积约65 hm2,通过露天泳场、湿地公园、迎水面、龙舟广场景观工程以及佛山公园滨河区改造提升等工程有机整合而成。由龙堤、湿地公园、露天泳场、儿童乐园、篮球场、五人足球场、滑板场、模型赛车场、绿道等节点及公众活动休闲区通过景观轴、文化轴、功能轴串联成体(图1)。自2013年底建成并对市民免费开放以来,不仅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生态工程、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更是成为佛山城市新的休闲游憩魅力点。本文总结了该项目的规划建设和日常维护管理方面的经验与特色,以期为今后城市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1规划与建设

1.1整合规划,打造特色

佛山市滨河公园为“佛山市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位于广东省4号及6号区域绿道中部,也是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22号线东平河生态景观林带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详细分析新城自然环境、绿化规划以及东平水系生态的基础上,以《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1]《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规划》(2011-2020)[2]《佛山市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3]为依据,以“水绿香”为理念,以“升档次、加层次、增色彩、添文化”为手段,以“生态环境优美、文化主题鲜明、岭南特色突出”为主题,为广大市民提供“高效率、慢生活”的体验区为目标,在更好地保护东平河滩生态环境基础上,利用“沿江河景观”和“水乡风貌”条件,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建设,打造公园的惠民、生态、文化和水乡特色。

1.1.1 惠民功能特色

滨河公园功能设置注重通达性、参与性、互动性,绿道建设贯穿整个公园,配套有露天泳场、儿童乐园、篮球场、滑板场、五人足球场、模型赛车场等功能区,较好地丰富和拓展了惠民功能。其中,占地约40 000 m2的露天泳场的设计建设充分整合了东平河的自然风光与公园绿道的功能配套,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7 500 m2的人造沙滩,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享“阳光”与“沙滩”的休闲去处(图2)。同时,整个公园融合了绿道工程,是佛山市九大社区示范绿道之一,为广大市民提供了绿色环保的骑行游憩场所(图3)。

1.1.2自然生态特色

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一是在充分保护东平河原有河滩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把湿地景观纳入公园规划建设中,通过恢复河岸缓冲带,修复沿河浅滩,打造浅滩、河漫滩等多样的生态水体形态,建成佛山市最大的城市中心湿地公园(图4)。二是通过采用复式堤岸起伏的堆土曲面增加可绿化面积。三是植物配置强调乡土性与特色性结合,注重乔、灌、花、草的有机搭配,注重常绿植物与彩叶植物的生态结合,注重植物立体生态群落构建,注重原生态植物的保护利用,在佛山市范围内淡水区域率先成功引種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等红树林物种,在重要节点上试种中国红Cerasus campanulata ‘Zhongguohong’、广州樱Cerasus yunnanensis ‘Guangzhou’、南国早樱Cerasus cerasoides ‘Nanguo’等名优樱花品种,并推广种植烈香茶花Camellia japonica ‘Liexiang’、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克瑞墨大牡丹茶花Camellia japonica‘Kramer's Supreme’、六角大红茶花Camellia japonica ‘Heksagonalni crvena Kamelija’等珍稀茶花品种,较好地营造出颇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植物景观。四是在园建设施建设方面,强调生态环保材料的应用,如公园园路小径铺地采用渗水性较好的透水混凝土材料,减少了地面迳流和雨水流失,为园林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湿地园路则顺应滩涂地形环境修建防腐木栈道,配备休憩、望江平台,与周边环境达到最佳的“天人合一”境界。

1.1.3岭南文化特色

注重传承岭南文化,把岭南文化元素融入到公园中,打造地方绿化美化生态化品牌。建成展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的“木版画廊”、展示佛山人文历史的“剪纸画廊”(图5)和国际龙舟赛最佳观赛点的“龙堤”,并融入了佛山国际城市雕塑大赛的12件精品,以此增强公园文化内涵。

1.1.4水乡特色

利用水乡条件,对河涌、堤岸、内陆景观三大专项进行统筹,同步设计和施工,有效保证了防洪和园林景观的有机结合,形成“河涌—滨水公园—城市绿地”的有机统一(图6~7)。同时通过叠山理水,修建大型塑山瀑布、山林小涧、望江平台、音乐喷泉等形式多样的亲水设施,营造出“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绿相随”的新型城市滨河水乡景观。

1.2分段实施,科学推进

佛山市滨河公园建设是佛山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既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也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幸福工程。佛山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佛山新城管委會)高度重视项目推进过程,严格把关设计、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并高效组织项目管理,使该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在具体建设环节,通过将滨河公园红线范围内的露天泳场和迎水面景观提升工程等7项生态绿化项目有机结合,进行统筹整合、分段施工,基本做到既符合省市的总体要求又贴合新城实际,充分保证了生态绿化工程的有序衔接和园林景观的整体协调,有效解决了用地难、资金缺和时间紧三大建设难题,全力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建设任务。

1.3收集民意,完善方案

通过坚持每周3次的游客问卷调查、网络意见收集等方式了解市民对已建成节点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以民意倒推决策方式来科学决策新节点的设计、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市民的真实需求。譬如新增的儿童乐园(图8)、五人足球场和模型赛车场等功能区,较好地丰富和拓展了滨河公园的惠民功能。

2 运行与管理

2.1运行机制

佛山市滨河公园为免费开放式公园,由佛山新城管委会管辖。公园具体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则由管委会委托佛山市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下属的佛山市新城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和佛山市新城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并接受管委会的监督检查验收。其中绿化子公司负责园林绿化养护及保洁工作,物业子公司负责设施设备及秩序维护工作。公园维护管理经费由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编制预算,经佛山市财政局审核后,按季度核拨。通过这种直接委托的垂直管理和严格的监督检查验收,有力保证了经费的使用到位和高标准管理质量及相关配套公园服务的实现。

2.2精细化管理

佛山市滨河公园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着力完善管理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行 “精细化”管理,有效巩固建设成果,确保公园管理有水平、上档次。

2.2.1执行高级别公园管理标准

佛山市滨河公园按照广东省《城市绿地养护质量标准》(DB44/T269-2005)[4]执行城市绿地养护质量一级标准,并立足实地,制定了佛山市滨河公园园林绿化养护标准规范、佛山市滨河公园物业管理标准规范、公园管理工作年度方案等完备的管理规范,按“月”编制月度管理任务与指引,然后以“周”为单位安排工作计划,再以“日”为单位落实,较好地保证了各项具体工作的严格执行到位。

2.2.2推进公园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了涵盖公园管理人员与一线作业工人考核、岗位职责等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使员工保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各项工作。

2)配备园林绿化(含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物业管理方面齐全的专业技术人员,全方位指导、监督、跟踪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的执行,并通过工程师例会及滨河联席会议集体决策,实现公园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一体化。

3)持续提升公园管理人才队伍综合素质。通过定期组织技能交流和培训学习活动等方式稳步提升员工业务能力和文明服务水平。

2.2.3持续开展公园管理技术创新

1)通过开展“特色植物在佛山新城应用”“佛山滨河公园土壤质量研究”“佛山新城绿地有害生物普查”“城市公园绿地设施调研”“佛山新城绿地动物资源调查与恢复研究”“佛山新城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城市公园管理模式”等专题技术调研,为建立具有自主特色的佛山市滨河公园建设与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2)通过开展技术改良构建了由公园有害生物生态防控、配方施肥与土壤改良技术、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树复壮技术、大树全冠移植技术、植物促控花技术、植物整形修剪技术、植物损伤修复技术等13项具备核心竞争力技术组成的新型公园管理技术体系,为公园管理工作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3)通过大力引进二维码树牌、高空作业车辆、超低容量喷雾机、智能化喷淋系统、电动保洁车、挖树机、钻孔机、草坪打孔机、高枝绿篱机等新型设施设备,提升公园管理作业的机械化及智能化水平。

2.2.4严抓公园管理质量监督检查力度

通过建立由自检自查、专家验收、数字城管、城市考评构成的监督检查机制,严格依据广东省《城市绿地养护技术规范》(DB44/T268-2005)[5]、《佛山市城市管理考核评比暂行办法》[6]执行公园管理服务质量考核。为此,公园管理效果得到佛山市委市政府及广大市民的认可和赞赏,以优质的园林绿化环境成为新城对外招商引资的一张靓丽名片。同时在佛山市城市考评中荣获七连冠,并获得“2012-2013年度顺德区园林绿化优秀管养项目奖”。

3成果与效益

3.1成果

佛山市滨河公园的建设诠释了滨河生态文化,开创了城市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新篇章,让佛山新城的总体形象和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凭借高标准、高质量的园林绿化景观获评全市城市升级首轮年考中的“最佳精品奖”以及佛山城市升级明星项目和最美河滨项目,并以“滨河莲韵”的魅力美景跻身为佛山新八景之一。本项目于2014年获得广东省第二届岭南特色园林设计铜奖。

3.2经济效益

佛山市滨河公园已成为佛山新城建设的新地标、招商引资的新亮点,为新城高端商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新的平台和增长带。

3.3社会效益

我国体育公园的建设环境研究 篇12

我国体育公园建设的宏观环境由几种大范围的社会约束力量组成,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建筑环境、体育人口环境等几个方面。

1.1 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体育公园建设宏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体育公园的立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作用。

政府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全民健身体系走向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1.2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体育公园建设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因素和条件,政府在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关注民生,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体育公园建设中经济环境的决定性因素。纵观世界各国的情况,大量体育公园的兴建,既不是出现在农业社会,也不是出现在工业社会,而是出现在信息社会,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后工业化时代,这种现象绝非历史的偶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公益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财政保障。

1.3 建筑环境

科技提升了建筑价值。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建筑设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科研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艺术增加了人们的精神享受。在讲求实用性的同时,人们也开始追求建筑的艺术效果,以满足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在这样的建筑环境影响下,我国体育公园的建设也正逐步走出原先的纯“体育中心”模式,向更加艺术化、科技含量更高的综合健身休闲场所演进。

1.4 体育人口环境

国家多年以来一直倡导的全民健身正在逐步取得成效,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则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群众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我国体育人口正逐年增多。但是研究也表明,我国体育人口总的数量至今不高,与我国人口总量相比不匹配。

2 体育公园建设的中观环境分析

我国体育公园建设的中观环境主要包括体育公园建设的政策与法规、体育建筑技术水平、体育产业化水平和体育教育水平等几个方面。

2.1 政策与法规

因为拥有公共建筑和体育健身设施的双重身份,体育公园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还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如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但是,现有法律的要求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而政策的力量又不足以控制整个局面。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对体育公园的规划进行限定,并形成标准和规范。

2.2 体育建筑技术水平

近年来,体育建筑从设计上突破,力图展示品牌形象。我国的一些体育建筑通过参与塑造城市形象,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特征的物质载体。

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到绿化设计、装饰装修,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公司入围中标,并参与我国体育公园的建设,如下页表所示。

高水平国际公司的参与,提升了我国体育建筑的整体设计水平,也促使国内的建筑设计单位不断进步。

2.3 体育产业化水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改进,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其总体水平不高,制约了体育公园的建设发展。人力、经验的欠缺,导致部分体育公园硬件虽然过关,但产生管理不足的问题;经营手段的匮乏,导致体育公园难以自给自足,政府补贴居高不下,日常运营资金不足;不合理的人才流动,各城市、地区的差异进一步加大,使本来就有限的人力资源更加紧缺。例如,惠州体育公园,体育活动收入远少于实际支出,被迫转型为一个大型的展览会场。

2.4 体育教育水平

体育教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和保障,体育教育水平决定群众体育开展的效果,体育教育水平主要包括体育普及教育水平和体育专业教育水平两方面。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多种国际体育赛事在国内举办,我国的体育普及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3 体育公园建设的微观环境分析

我国体育公园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体育公园的建设方、受益方、运营方和管理方四个方面。

3.1 建设方

根据对调研和统计结果的分析,目前参与体育公园的建设方可以分为资金提供单位、规划设计单位、建筑公司、绿化公司、装修公司和体育器材供应商等。

我国体育公园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这些资金中既有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又有体育局的专项经费,还有体育彩票公益金。一些地方政府尝试引入民间资金,但涉及的范围较小,尚未形成规模。

体育公园的建筑、绿化和装修工程等基本上都进行市场化管理,由政府主管部门成立专家组,对社会进行招标,选择优秀企业来参与建设。

3.2 受益方

体育公园的受益方主要是普通群众,包括常住人口、暂住人口、观光客等。常住人口是服务的主要对象,对常住人口的服务是评价体育公园社会意义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暂住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暂住人口甚至超过了常住人口,需要充分关注;观光客是随着体育旅游而发展起来的一类特殊人群,由于发展较快,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3 运营方

我国体育公园的运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由体育局成立下属机构,直接组织人员运营;二是吸引各种社会机构进行承包,分别负责各个部分的管理;三是由地区的体育总会牵头,与社会机构组成合资企业,全面负责体育公园的运营管理。

3.4 管理方

我国的体育公园大都实行双重管理,由体育部门和林业部门同时监管。然而,多头管理存在一定的弊端,体育公园中一些存在交叉的地方变成了三不管地带。例如,沈阳体育公园,在2005年开放以后,分别属于体育设施和绿化的部分基本都得到了管理和维护,但场地边缘年久失修,一些硬地变成了“垃圾站”和“臭水坑”,因为权属不清,得不到清理。

4 小结

宏观环境的分析表明,政治上政府关注民生,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国家保持多年的快速增长,国力不断增强;建筑艺术日新月异,建筑科技有了充分的保障;全民健身不断推广,体育人口亟待发展。中观环境的分析表明,政策法规的框架已经构建,还需进一步完善;国际规划公司的参与,证明了体育公园的市场价值;我国体育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制约了体育公园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微观环境的分析表明,目前体育公园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其立项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财政实力。

参考文献

[1]林聚任,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8-10.

[2]张宝华.现代体育经济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178-189.

上一篇:信息系统设备下一篇:品管圈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