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生态

2024-09-22

公园生态(共12篇)

公园生态 篇1

21世纪是注重生态文明的新世纪, 未来人类生存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 也是生态和环境的竞争。地球上有3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 人类的工业文明在创造了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 对这些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使其自身的平衡受到严重的影响, 并已威胁到人类自身。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而城市湿地则是城市的守护神, 湿地生态系统 (wetland ecosystem) 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湿地生物群与其相互作用的地理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是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1,2]。

1 城市生态湿地 (Urban ecological wetland)

城市生态湿地也就是位于城市规划范围内的, 有一定的生物链的湿地。它包括湿地公园、一般公园内的湿地以及海、江、湖边的自然湿地。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 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生态湿地”。其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 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如香港的米埔国际重要湿地 (面积380hm2) [3], 澳洲的Moreton Bay Marine Park和维多利亚公园、日本的钏路湿地国际公园 (保护区) , 都是利用典型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和该地在流域或河口区的重要地位, 以及作为亚太迁徙水鸟通道的独特性, 在保护区内的缓冲区或实验区内规划了不同意义上的生态湿地, 以谋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不同景观资源的平衡点。

1.1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则是在不破坏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 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 突出自然性、主题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 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人工生态型湿地。《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 》强调其前提是地点要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4];湿地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 湿地公园的占地面积须达到33hm2以上;具有天然湿地类型, 或具有一定影响及代表性的湿地。

因此, 作为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要具有5要素[5]:

完备性:有明确边界, 有足够的面积使其能成为完备的生态系统 (中国国家建设部的规定为不小于3.33 km2) , 由一系列具特殊科学意义、代表性和美学价值的基本湿地类型组成;

有效性:满足湿地生物最小栖息地面积, 最小有效种群, 以及湿地物种对干扰的最大忍耐力;

研究与教育性:可作为研究、教育和培训的基地, 进行与湿地各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和培训;

可促进当地社区发展:公园的建设制定了保证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管理性:公园必须得到国家湿地公园主管部门的批准, 并按照法律、法规对公园进行有效管理。

1.2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分类

根据生态湿地内涵和形成过程, 将生态湿地公园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2大类:

天然湿地公园是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 区划一定的范围, 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 (如观鸟亭台、科普馆、游道等) , 开展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如日本的统路湿地公园, 我国香港的米埔湿地公园和上海的崇明东滩湿地公园。

人工的生态湿地公园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己退化的湿地, 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 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同时使城市本身也成为一个“生态城市”。

1.3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特点

1.3.1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是生态型湿地公园[6]

城市生态湿地是生态型湿地公园, 因为湿地公园可以认为是人类亲水天性在现代生活中一种表现, 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环境破坏带来严重生态后果的一种认识和反思;也是在物质生活丰富后, 人们向往健康、舒适生活环境的一种愿望。所以, 在这种背景下, 规划建设的湿地公园, 应该是也只能是一种类型的生态公园。

用于构建湿地公园的植物种类丰富, 既包括各种耐湿的园林绿化植物, 也包括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 抗逆性强的水生湿生植物, 这些植物能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生长, 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 (例如水、能量、杀虫剂和化肥等) 的投入。形成了公园植物群落自身的良性循环, 构建的近自然湿地植物群落, 其群落结构多样而稳定, 并能吸引野生生物, 特别是鸟类、蝴蝶和小型哺乳动物, 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自然保护的关键地。

1.3.2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具有多种形式和区域特色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具有多种形式和区域特色, 主要因为湿地具有多种类型, 并且各地又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以我国为例,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生物区系的相似性、生物多样性富集程度, 全国可分为东北湿地区域、长江中下游湿地区域、杭州湾以北沿海湿地区域、杭州湾以南沿海湿地区域、青藏高原湿地区域、云贵高原湿地区域和西北内陆湿地区域等[7]。就我国3大主要湿地的植被而言, 东北湿地区域以莎草科、禾本科为主, 长江中下游湿地区域以水域植被为主, 青藏高原湿地区域, 除若尔盖沼泽外, 大都以莎草科的苔草和篱草为主。

湿地还是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包括古战场旧址、某个声明的发布地、最早的居住点或人类移居地等。湿地还可能是重要历史的研究地, 或是研究结果就很重要, 或是研究者的重要性。湿地还是研究或其它活动的场所。这些研究和活动对于科学史、国内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来说都很重要。这类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构成了一个国家或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 黑龙江大小兴凯湖之间湖岗上的新开流遗址, 保存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太湖湿地区石器时代早期以来古文化遗址数量多, 分布广, 现已发现了200余处。秘鲁的第一面国旗就是Jose de San Martin在Paracas湿地观看火烈鸟时而构思形成的, 国旗上显示了火烈鸟飞翔时的情景[8]。

1.3.3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物种多样性高, 生态和景观强烈变化

城市生态湿地物种多样性高。仅水生湿生植物来说, 就有众多地方性分布的种类, 也有一些广泛分布的种类。挺水植物芦苇是分布最广的被子植物, 除了南美洲亚马逊地区, 几乎世界都有分布。宽叶香蒲和窄叶香蒲的分布与芦苇相似, 只是在个别地区 (澳大利亚) 缺乏。浮水和沉水植物很多, 也是世界分布广的种类, 如浮萍属的几种、蓖齿眼子菜、范草、金鱼藻等。组成人工湿地公园的植物群落有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和湿生植物群落以及一些陆生的植物群落等。同时, 生态湿地内还有许多种的动物和微生物, 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 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湿地由于涉及到湿地和陆地2个生态系统, 湿地到陆地自然生态系统过渡或演变的生态和景观的梯度变化明显。具有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生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系列, 以及由此构成丰富的生态景观。

1.4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功能[9]

1.4.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带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等几个层次。几个层次总和才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其中最重要的层次是物种多样性水平, 物种多样性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它几个层次的多样性水平。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增加城市绿地的生境多样性, 这一点在以往被忽视或受到了某种限制。生物多样性提高后, 景观多样性也自然丰富了。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正是有多样的生境才赋予了高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因此, 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将大大提高现有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 丰富城市景观。同时,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绿地, 特殊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湿地生物群落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为各种涉禽、游禽、蝴蝶和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造了避敌的良好环境条件, 将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

1.4.2 极高的美学价值[10]

湿地公园是景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是从一个地方或整个地区观看到的内容的总和。湿地公园是景观的核心内容, 它为视野产生了多样性, 成为视野的焦点。广阔、静谧的湿地上点缀着放歌起舞、游弋信步的珍禽异兽, 山水掩映, 风情气爽, 大自然无私馈赠的美色需要人们用心去体会。自然、野趣、健康等特点减轻单调混凝土硬质环境对居民的压抑性。具有的十分珍贵的自然生态信息, 可对现代人的身心进行涤荡、再造。因此, 在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时必须考虑景观问题。景观及其相关的美学价值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

1.4.3 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场所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具有高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景观类型, 可用来开展环境监侧、实验和对照科学研究。有些还含有过去和现在生态过程的痕迹, 可用来了解人类占据的历史特征或湿地物种、群落和生境。例如, 占地380hm2的香港米埔湿地公园是有名的水鸟越冬地, 水禽总数达7.5万只, 其中濒危种有东方白鹤、鹑鹏、黑脸鹭、黑嘴鸥等等, 海岸红树林、基围和淡水生态沼泽一起, 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半自然湿地生态系统。该公园利用这一生态系统向公众, 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环境和自然保护教育。如今, 每年有400个学校来公园参观, 有数万人到这里访问、学习和旅游, 现已成为了香港重要的环境教育基地。

1.4.4 经济价值

根据《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2000年年报》记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产出1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其中1/4来自陆源湿地。海洋生态系统每年产出21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其中1/3来自海源湿地。照此推算, 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产出的生态价值每年总计高达10万亿美元。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在城市环境中对城市动物物种的多样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公园多为密林覆盖, 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明显。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提供了优质的环境, 公众在游览的过程中获得了自然体验, 政府也从旅游中获得了维持公园健康运行的资金。

城市绿地是城市之“肺”, 而城市湿地则是城市之“肾”, 因此, 保护好城市湿地可以说已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国学者俞孔坚还将城市湿地列为城市生态基础建设的十大战略之一。2004年, 我国首届城市湿地保护研讨会在唐山召开, 与会学者纷纷就我国城市湿地保护的相关内容发表了看法。由此可见, 如何保护好城市湿地, 继续更好地发挥其综合效益, 己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1)

[2]国家林业局等编制.中国湿地保护行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

[3]林锐芳.香港湿地公园规划理念[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6 (1)

[4]张毅川, 乔丽芳, 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6)

[5]孙广友.中国湿地科学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00 (6)

[6]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R].2005 (2)

[7]Forman.RTT and Gordon, M.Landscape Ecology[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1986

[8]蒋明康, 周泽江, 贺苏宁.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J].东北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

[9]Smith SJ.The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perspectives of Canadian tourism associations and organizations[J].Tourism Economics, 2001 (3)

[10]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公园生态 篇2

今天我们全家都去生态公园游玩。

一进门。就看见一盏盏灯挂在桥上,好像一只只红柿子挂在那里。一座座房子在一大堆植物的掩饰下变得更加美丽了,花朵的香味通过风的传递弥漫在空气中,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天气十分炎热,可是走到了蓝桥,一阵阵风吹过来,感觉十分凉快,炎热的感觉顿时随风而去。跟随着小路,我们来到了一座庙里,庙里静悄悄的,不像电视上那些庙里都是和尚念经、敲木鱼的声音在一面墙上,刻着一些文字,我看着看着,脖子抬得都痛了,我看了好一会儿还没看完,我想下回再看吧!路上有好多百合花,我轻轻碰了一下百合花的花蜜,手上就有了一点黄色的蜜,闻一下,啊!真香啊!

今天,这生态公园人特别少,特别清净,有机会我下次还来。

国家东部公园生态宣言 篇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开化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广大群众振臂欢呼,提出实施国家东部公园建设,推进全境景区化、景区公园化、产业生态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资本,让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从此开化生态建设的标杆有了新的标准,开化人民的生态梦有了新的色彩。

今天,来自全国各地参与“绿色中国行——走进国家东部公园”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和专家,以及绿色中国生态大使齐聚国家东部公园,共同探讨开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方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认为生态是开化最宝贵的资源、最亮丽的名片,更是开化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最大潜力和动力所在;开化县委县政府坚持高起点、宽视野编制国家东部公园规划,着力在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共建生态家园、创新扁平高效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提升群众文明素养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开化按照“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要求,提出了打造风情小镇,培育生态城市,建设两美国家东部公园的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了国家东部公园建设的内涵,为国家东部公园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们呼吁上级政府应给予国家东部公园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位专家学者,请为开化承担保护生态责任、走在绿色生态文明的前列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和舆论支持。我们倡议社会各界朋友请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在国家东部公园规划编制文化挖掘、体制研究、旅游服务、项目建设等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也希望大家主动参与国家东部公园建设,到开化认种认养树木,种下爱情树、子孙树、友谊树、幸福树,到开化养生定居,共创美丽开化、美好生活、美好事业,以实际行动支持开化建设国家东部公园。我们坚信有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有35万开拓创新的开化人民的不懈努力,开化一定会建设成高品质、复合型的国家公园,一定会打造出一个可复制的生态文明样本,一定会成为中国东部一颗闪亮的绿明珠。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 篇4

任何事物都具备质量、能量和信息3种属性, 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对公园自身来说, 质量 (或称"形质") 包括形态和空间结构, 如山水名胜、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和有形的文化遗产, 即我们所见到的当时景观。在人们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过程中, 人与自然必然产生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 (但公园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与城市中的截然不同) 。比如, 观赏风景就是游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换;游览和设施动力输入就是对景区的能量输入;设施及其环境建设就是对形质的改造。

2 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 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 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 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 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 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景观生态学把景观Landscape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 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景观在这里与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相类似, 但避免了不同等级生态系统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易引起的混乱。景观生态学中“模块”、“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 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 赋予了新的内涵。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 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 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 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 也就是说, 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 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 (1) 工业拼块数量增多, 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 (2) 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 (3) 城市建筑急剧膨胀, 向郊区扩展, 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 (4) 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 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 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3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几点要素

3.1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 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 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 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 如何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 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 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需求,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 以自然美为主, 辅以人工美, 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 塑造自然景观, 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 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3.2 环境关联

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 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 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 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 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例如, 西湖公园与杭州市形成以湖为主的景观形态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环境关联重要的是找出公园的主导因素和城市大环境的环境特征。

3.3 相地合宜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 结合自然, 塑造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相地合宜要体现在公园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景点营造等建设的全过程。如在公园布局上, 上海的长风公园结合低地和河湾, 理水叠山, 水以聚为主, 以分为辅;山分主峰、次峰, 高低错落、相互顾盼、效法自然。公园的布局相地合宜, 还要根据公园大小, 周围环境不同, 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 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园中园”, 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 极易受到人为和环境条件的干扰。因此,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 而且涉及面更广, 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 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 1998 (5)

[2] 周生贤.滑坡和斜坡崩塌及其防治[M].科学出版社, 2001

生态公园 篇5

我去过繁华的上海,爬过雄伟的长城……可最令我难忘的,却是家乡的一处风景--庐陵生态公园。

生态公园里的风景都很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工湖了。人工湖的周围种满了又高又大的绿树,树下长着青青的小草,小草那么绿,就像铺上一层翠绿的地毯。小草中间还会冒出色泽鲜艳的野花:粉红的、金黄的、天蓝的……像给包着人工湖的“绿地毯”“绣”了一层五颜六色的花纹。人工湖的水碧绿,像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从远处看,那湖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猫眼石,湖边的树就像一位位守护“猫眼石”的士兵。人工湖的水清澈见底。清得能看见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

湖上有一座浮桥,人踩上去一晃一晃。最有趣的就是那可爱的天鹅了。天鹅的羽毛洁白无暇,像一团白雪,让人觉得就是泼上一层浓墨也会全部洒下,沾不上一星半点。天鹅在湖面上游来游去,有的低下头,欣赏自己美丽的影子,有的头挨着头,像在说悄悄话……生态公园真美呀!

从垃圾场到生态公园 篇6

历史上的南海子

历史上,南海子地区曾是北京城南最大的湿地,位于永定河与温榆河两水系的冲积平原的交汇处,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习惯对水汇之处的湖泊称为“海子”或“泡子”,南海子之名由此得来。

南海子曾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猎场,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南海子的发展承载着北京南城的历史文化沿革。它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水文条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猎活动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北京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古代王朝国都后,为了满足帝王巡幸游猎和训练兵马活动的需要,这座历史上著名的皇家苑囿也就应运而生了。

辽、金时期,帝王经常在这里举行渔猎活动,被称为“春水”。据《辽史》载:戊子,阅骑兵、步兵于南郊。那时,大辽的王公贵族们每年都来这里“纵鹰鹘捕鹅雁,晨出暮归,春尽乃还”。可见,南海子作为行围狩猎、练兵校武之地肇始于辽代。

元代时,由于蒙古族历来重视骑射,更把这一带当做游猎和训练兵马的重要场所,并开始营建苑囿,时称“下马飞放泊”。元世祖忽必烈经常来此“放鹰捕猎”。元朝时在下马飞放泊堆筑晾鹰台、建幄殿。经过一番营建,下马飞放泊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元朝统治者大都城南的皇家苑囿。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扩充元下马飞放泊,四周筑起土墙,开辟了北大红门、南大红门、东红门、西红门。并命名曰南海子,使之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皇家苑囿。明朝统治者在南海子里大兴土木,先后修筑了旧衙门提督官署和新衙门提督官署,以及关帝庙、灵通庙、镇国观音寺等。后来还在南海子里修建了二十四园,派海户千余守视海子中的獐鹿雉兔。经过明朝历代统治者大规模的修葺,南海子已经成为明代北京城南一座风光绮丽的著名皇家苑囿。苑中奇花异果,嘉树甘木,百草绿缛,群卉芳菲,禽兽鱼鳖,丰殖繁育。南海子因此成为“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风”。不过到了明隆庆年间,南海子因年久失修,已日渐衰落,南海子围墙被泛滥的卢沟河水冲溃崩圮,苑中的树木也被盗卖,禽兽也因失去了栖身之所而四散奔逃,一派凄凉败落的景象。

清朝入主中原,即把南海子做为皇家苑囿重加修葺。在明朝南海子围墙的基础上重新堆筑后新辟五门,连同明代的四座海子门一共九座。清乾隆年间,将原来的土墙改建成砖墙,并增设了十三座角门。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先后在南海子修建了数处行宫,有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南红门行宫、团河行宫;另外还建有寺庙和道观,有德寿寺、永慕寺、关帝庙、宁佑庙、元灵宫等。经过数十年的精心营建,南海子进入鼎盛时期,苑中湖沼如镜,林木葱茏,鹿鸣双柳,虎啸鹰台,生机勃勃。

清朝时,南海子不仅是帝王行围狩猎、驻跸临憩的地方,还是处理朝政的场所,与城中的紫禁城、西郊的“三山五园”一起形成清廷三大政治中心之一。在这里,顺治皇帝接见了西藏五世达赖喇嘛,乾隆皇帝接见了西藏六世班禅,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统治,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由于南海子内的行宫地处郊外,幽静闲适,环境怡人,因此也是清皇室讲经育才之所。史料记载,自康熙十二年(1673年)起,康熙皇帝巡行南海子数十次,每次都亲自讲经或命手下大臣讲学。此外这里也是皇子、皇孙们的读书学习之所,南海子四座行宫内均有御书房,以例每年都要在这里学习一个月。这里同时也是清皇室观放烟花等娱乐活动的场所。每年正月,宫里庆赏元宵节观放烟火。由于担心宫里失火,后来上元节前后皇帝必巡行南海子,在驻跸行宫燃放烟火。

1890年,永定河决口泛滥,北京城南一片泽国,南海子围墙多半倾圮,从苑囿内逃出的麋鹿、黄羊等被饥饿的灾民们捕食许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使南海子遭受一场空前洗劫。行宫寺庙被焚毁,鸟兽尽被射杀;在战乱中,南海子中囿养的我国最后一群珍贵的麋鹿也被抢掠一空,流落异国他乡。自此以后,南海子,这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皇家苑囿便一蹶不振,日趋萧条。

新中国成立后,南海子地区演变为南郊农场,以发展农业为主。为了满足当时北京城区建设的需要,本地区开始挖沙取土、烧砖。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海子地区原有湿地逐渐消失,尤其是核心地域的三海子地区(公园规划范围),非法挖沙十分猖獗,地表植被严重破坏,现状坑塘又被不加分类、不加隔离的垃圾填埋,总量达到2400多万立方米,土壤、空气、地下水受到污染。最近十几年,本地区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公园建设前超过10万人,催生了大量的违章建设和低端产业,给社会治安及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深处其中的麋鹿保护区被垃圾场包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南海子的重生

构建北京南郊生态体系,建设南海子郊野公园的设想早就写进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南海子公园仅是南郊生态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公园规划总面积11.65平方公里,其中公园面积为7.86平方公里。公园规划范围北至南五环、南至黄亦路、西至104国道、东至凉水河,处于北京市中心城区、大兴新城和大兴新航城之间的核心位置。公园建成后,将是北京最大的郊野公园,与北部奥运文化、中心城历史文化遥相呼应。

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北京南城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2009年9月,北京三年城南行动计划出台。南海子郊野公园建设成为南城行动计划的重点生态项目。大兴区政府设立专门的公园建设指挥部,开始南海子郊野公园的规划编制工作。南海子公园建设分两期进行,公园一期占地160公顷,二期占地约600公顷,整个公园面积相当于4个颐和园大小。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南海子郊野公园建设高度重视,2009年11月19日,市委书记刘淇视察郊野公园筹建现场,要求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好南海子郊野公园。2009年12月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也亲临郊野公园筹建现场,指出公园建设对推进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市级领导对公园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大力推进了公园建设进度。

2010年1月16日,南海子公园一期正式开工,经过近十个月的建设,于2010年9月底建成对外开放。南海子终于获得了重生。

看得到和看不到的

走近今天的南海子公园,远远就可以看到一座高大雄伟、具有明清皇家建筑风格的牌楼,使人不由联想起南海子历史上与皇家的关系。走过牌楼,一大片的湖面映入眼帘,湖水清澈,放养的鱼儿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又很快消失在水中,只在水面上留下一圈圈的波纹。据了解,海子里的水是来自小红门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虽然人不可以饮用,但作为景观用水和浇灌用水完全符合环保标准。漫步在南海子公园的小路上,满眼的花草树木,令人心旷神怡。转上一圈,感觉回归了自然。

公园目前已形成东南部主门景观区、西南部山地景观区、西部湿地风貌区、北部南囿秋风景区和东部园艺花卉景观区等五大景区,有朱雀迎宾、昆石双柳、鸟语瑶台、枫林醉爱、溪谷春晓、观鹿台、圣石桥、陂塘雁影、望原亭、晾鹰台、银杏听涛、国色天香、海户人家、百草杏林、日晷广场、上林花坞等16个景点,并与原有的麋鹿苑连成了一片。

当你在公园中尽情欣赏美景,大口呼气清新的空气时,你是否知道,南海子公园的建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土地权属混乱、低端产业密布、流动人口聚集,建设公园需要土地置换、搬迁村民、疏散人口、平衡各方利益。据了解,仅拆迁就涉及到14个行政村,其中8个村村民整建制搬迁,工作量十分庞大。除此之外,公园的生态环保问题也是一大难题。别忘了,这里可是一个非正规的垃圾填埋场,以前非法挖沙取土形成的众多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坑塘全部堆满了垃圾,如果不把这些垃圾进行环保处理,会继续污染此地环境。

通过专业单位现场调查、勘探与计算评估,南海子公园一期用地范围内的垃圾分为建筑渣土和生活垃圾两大类,且呈现出建筑渣土中局部杂填生活垃圾的特点。垃圾体总量为2400多万立方米。其中建筑渣土约占总量的93%,生活垃圾约占总量的7%。生活垃圾的成分以塑料、木块、纺织物等为主,气味难闻,释放的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大;建筑渣土主要成分为砖块、水泥块、碎石等,相对生活垃圾而言,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垃圾填埋厚度一般在9至15米左右,最厚达22米多。

为了彻底治理这些垃圾,建设者们采用了不同的治理方案。垃圾治理的总体思路是就地环保处理,不得出园。对生活垃圾填埋区域的治理方案是:开挖并进行筛分处理,对筛分后产生的塑料、织物等不易降解的生活垃圾,在园内选一个规则的坑,做防渗处理,然后用高密度PE膜包起来,密封严实后采用卫生填埋;筛分出的腐殖土用于园区内的绿化;筛分出的砖头、瓦块机械破碎后,用于公园内道路基础或建造人工山体,部分用做公园一期水池底部材料。

公园中规划的水系主体几乎全部位于垃圾填埋区,而区内厚达10余米的建筑渣土成分复杂、粒径差异极大,垃圾堆填时间较短,自然沉降、压缩过程未完成,现状仍处于松散状态,为了保证蓄水后不出问题,也要进行环保治理。治理方案为:对规划水域区向下挖5米,并对开挖后的场底和边坡进行必要的换土和防渗处理。开挖出的建筑渣土用于人工造山、湖底回填、生活垃圾填埋区回填、园内道路建设。

公园绿化区域也有效利用了建筑垃圾,通过对建筑垃圾填埋区域地面以下2.5米的建筑垃圾进行置换,为公园内绿化工程提供实施条件,置换用土部分外购,部分使用生活垃圾筛分出的腐殖土。

据了解,南海子公园一期投资24亿元,共拆迁建筑物60万平方米,处理建筑垃圾800万立方米,生活垃圾60万立方米,完成土方500万立方米,开挖水面450亩,铺建各种道路约3万米,堆山造林,种植乔木、常绿树及灌木约20万株,地被约150万平方米。短短的9个多月完成了这么大的工作量,这种奇迹的出现,得益于北京城南行动计划,也彰显了大兴区要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带动区域高端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南海子公园的未来

南海子郊野公园以恢复生态湿地为依托,以自然郊野为特色,以皇家文化为底蕴,以旅游休闲为载体,是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展示、科普科研为一体,服务首都,面向全国的一座大型湿地公园。

未来的南海子公园,将形成“八大景区、三十六景点”,体现皇家园林空间格局,山水环抱、南北呼应,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同时着力打造春有万枝花节、夏有湿地鹿鸣、秋有南囿秋风、冬有猎苑冬雪,“九台环碧、南海欣荣”的生态与文化景区,实现全年赏花、四季有景的格局。

(本文素材由南海子公园管理处提供)

公园生态 篇7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环境,生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保护城市生态,从20 世纪70 年代起,在城市公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一种新的公园类型——城市生态公园[1]。城市生态公园不仅具备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功能,还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城市乡土特色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新型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展示生态文化景观等方面独树一帜。因此,人们开始对城市生态公园大为追捧,其设计理论的讨论也空前热烈。

1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理论应用对策

1.1 景观生态学借鉴

空间是生态公园的主要表现形式。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生态公园设计中的空间形式语言不仅在美学和行为心理学方面具有意义,在生态学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新兴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2]。在生态公园设计时对景观生态学理论借鉴主要在“斑块—廊道—基底”模式、景观格局理论、关于物种—面积关系的理论、尺度与等级理论等方面。

1.2 深层整体生态观借鉴

深层生态学的整体观把地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因此地球生物圈也是一个拥有一定物质量的封闭系统,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作为整体系统的次级系统,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运行对资源和能量的使用受制于这种有限性,因此,建立可持续性的生态技术体系是从资源使用层面达到生态可持续性的必要途径,是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的必要环节。技术体系的建立应提升到总体规划层面进行,作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内容,即技术体系规划[3]。

1.3 树立和谐生态观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在思想上影响人对自然的行为。在生态公园设计中,生态思想要贯彻到整个设计过程和理念中[4,4],以这种和谐的生态观来改善人的行为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使公园的使用功能与生态功能在空间、内容、规模上能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1.4 生态设计兼顾文化观

美国建筑师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把“生态设计”定义为“任何与自然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5]。生态公园的生态设计要表达出与其生态内涵相一致的景观形式,给人以潜在的文化熏陶和直观的美学享受。从文化概念中提取形式元素,是景观设计的常用设计手法,基于文化观的城市公园生态设计把隐性的生态文化层面的要素转化为显性的生态美学景观,通过对生态美的基本特征和范畴的分析,总结出一些更具兼容性的元素,使“生态”与其它文化概念一样,能得以具体地表现。

2 天津市大港公园设计构想

2.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天津市大港区人民政府附近,东侧为居民住宅区 ,西侧为商企建筑区,该区域由4条道路围合而成,公园现有用地面积约32 hm2。园内现有3处鱼塘,2处苇塘和2处水塘,形成一大片开阔的水域,槐树、白蜡、椿树、沙枣、紫穗槐等大片乔木长势繁茂,为在这片区域建设成集生态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生态公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 总体设计构想

总体设计紧扣“生态公园”的性质,以景观设计结合生态保护和文化科普教育为特点,在总体布局的空间及形态设计和内容寓意上,均力图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整个公园以自然、绿化、生态、人文为主调,形成以自然生态为主的整体风貌。通过多种思路和方法的运用,努力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生态型城市公园(见图1)。

3 生态公园设计实践方法

3.1 融合渗透,联接城市绿地系统

根据“斑块—廊道—基质”模式,规划公园绿色景观廊道,与邻近公园以及周边城市道路、绿地、公共空间系统等零散分布的绿色斑块、廊道有机配合相互融合渗透,加强城市绿地空间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3.2 多元发展,优化公园景观格局

通过对理想景观模式、景观格局分析及适宜性分析等景观格局理论方法的综合使用,按照公园的生态要求和功能要求,将公园的景观格局优化成“三主题——五区”的布局形式(见图2)。

3.2.1 “三主题”

基于基本的总体设计构想,具体景观的设计秉承“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创造时空交错、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园林景观。景观设计主要应用三条景观轴线实现这一设计理念:(1)人文历史主题。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历史、将人文融入到风景之中,通过人文景观的创造,让人们体味历史的凝重与深远,在时间的角度上感知“天”的博大。(2)自然野趣主题。在尽可能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野趣”的涵义,通过动植物的造景与搭配,让人们在充满趣味的休闲娱乐中体味自然,在空间的角度上感知“天”的生机与力量。(3)天人交融主题。景观的营造关注人的需要,注重人们的参与性,注重科普教育性,让人们在游玩中了解“天地”,了解“自然”,并与天地自然和谐交融,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3.2.2 主入口区

该区域以休息空间和水景为主,作为人们进入公园的主要交通地点,在景观上也具有其独特的特色,增加公园的吸引力。入口区的休息空间成为人们绝佳的等待休息区域。入口前的涉水滩,让还未进入园中的人们提前体味到园中的乐趣和与自然的交融。独具特色的林荫大道、木桥、流水、鸟鸣、花香让游人身临大自然,流连忘返。

3.2.3 文化生态景区——阅古通今区

此景区遵循人文历史主题,景观设计灵感取自于“六艺”的《易》《书》《诗》《礼》《春秋》中智慧精华,创造了富于特色的人文景观。主要建造了道事广场、道行广场、道志长廊、道名景观路、神化广场等景观。通过各景观的建设使游人在此景区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3.2.4 生态科普教育区——科普观赏区

此景区遵循自然野趣主题和天人交融主题,并兼顾科普教育性,充分挖掘“野趣”的涵义,通过植物的造景与搭配,通过自然景象的景观再造,以及解说牌的设置,让游人在休闲、健身、娱乐的同时,接受环境科普教育,进而充分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整个景区春野有意、夏野有味、秋野有韵、冬野有致。本区域主要有6个景点:风醉草暖(见图3)、香馨竞芳、虫鸣鸟语、绿波泉涌、林海雾谷、密林石径等景观。

3.2.5 自然生态观赏区——休闲娱乐区

此景区被水系包围,跌水、大水面以及溪涧的不同水面设计,丰富了水景观的形势,在环抱的绿岛中还设有一个松鼠园,能与水和小动物的亲密接触,这里会成为了游人的乐园,特别是小朋友活动的场所。主要景点包括:碧涧采茵、亲亲松鼠园。

3.2.6 湿地生态保护景区——水上活动区

利用基地原有的鱼塘、苇塘及水塘,同样遵循自然野趣主题和天人交融主题,将此区规划成一个湿地的生态保护景区并让人们亲身感受原始生态的美。主要包括的景点有:盈盈垂钓、莲芦泛舟、鸟吟蛙鸣(见图4)、莲湖探幽、渔村餐厅、水上乐园。

3.3 纵横交错,组织景观交通线路

根据公园设计理论,设计重点强调景观组织与游览路线的合理性(见图5)。在优化各景区间引导路线的同时,增加各景区内的步行游览路线。同时,建设局部水上交通路线,扩大亲水空间,使交通布局合理化、自然化。

根据路面宽度将公园交通路线分成3个等级,一级路为主浏览线路,用于组织和联系各生态景区,主要由入口景观大道(宽12 m)和环形道路(宽4 m)组成。二级路各景观节点内部游览路线组成的次交通线路,主要宽度在2.5 m左右。三级为小游路,宽度在1 m左右。园路曲折多变,配以丰富多彩的地面铺装,在引导游人的同时,又增加了公园的景观(见图6)。

3.4 秉承文化,融合文化生态景观

城市生态公园除了具有生态性,还具有文化性,公园设计结合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生态科普教育,彰显其文化生态的观念。

3.4.1 文化景观设置

在“阅古通今”区利用典型的文化原型以及人文植被树种,创造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小品(如雕刻童谣的景墙、带灯谜的灯笼、代表吉祥的松柏等),增加公园的文化品位和价值,使观者能够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深厚与伟大,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加深入地了解。

3.4.2 景观设计兼顾生态科普性

公园设计中将景观赋予生态科普教育的意义,通过不同形式的解说牌和形象的景观雕塑的设置,让游人在休闲、健身、娱乐的同时,接受生态科普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看法,增加环保知识。

3.5 因地制宜,构建植物生态群落

根据地形的不同实施变化,营造多种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小森林、树丛、疏林灌草丛、林荫带等重点植物景观,也形成了保护性植物群落,观赏性植物群落,原始型植物群落等多种植物群落类型,也能够获得稳定、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在水体岸边注重乔木与地被植物相结合,同时注意树木和植物的季相变化,以丰富水面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层次,调节景观空间的色彩变化,柔滑驳岸,形成没有视觉遮挡的景观环境。改造原有单一的树种结构,大量使用地带性耐盐碱树种、落叶树、常绿树相互衬托,乔木和地被植物合理搭配,丰富原有濒水景观层次,形成绿带。并且保持植被的多样性,尽可能结合地形,突出地带性植物景观的特征。

3.6 基础设施的生态技术应用

城市生态公园要充分发挥其生态环保的特性,因此,在大港公园的设计中特别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境恢复与景观和场所塑造的结合建设。在基础设施上,公园应用了一些生态技术,如水循环再利用、地表水采集、太阳能采集等。希望通过这些能减少公园建设对环境的破坏。

4 结语

城城市生态公园作为一个新兴起的公园类型,其设计理论及方法还需不断的完善。城市生态公园生态系统的建立还存在很多问题,生态系统发展的动态性,表现为它的时空性和时空结构的整体性[7],因此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时应考虑其整体性、可持续性等特性。在保护原有生态——空间格局基础上,优化景观格局。生态公园设计时还要融入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元素,这样生态公园就不再那么“单调”。

参考文献

[1]丁新权.城市公园特征及其规划布局[J].中国园林,2009(8):35-36.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

[3]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9-80.

[4]封云,林磊.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54-55.

[5]Sim Van Der Ryn,Stuart Cowan.Ecological Design[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5:81-93.

[6]唐秋子,应雅琴.巧借自然营造人工园林植物群落———公园生态建设小议[J].广东园林,2006,28(5):13-15.

公园生态 篇8

公共环境设施是指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中为人们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系统, 以及相应的识别系统。一座城市越有特色, 城市生活就越繁荣, 公共环境设施正式城市生活印记的体现。正如芬兰埃罗·沙里宁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本次研究的基地——江洋畈生态公园位于杭州城南区块凤凰路以北虎跑路以东, 它是杭州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堆晒过程中, 淤泥里沉睡了数百年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 江洋畈变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作为杭州第一个以野态环境为基础而营建的园林景观, 它在设计上保留了基址大部分现状生态环境, 表现出自然演变的过程, 并通过完善的环境设施系统有序地引导市民去欣赏这种野趣的、变幻的风景, 对周边乃至全国的生态公园设计起到了示范作用。本文从“功能”、“艺术形式”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江洋畈公园的环境设施进行研究, 探讨生态公园中环境设施的设计原则。

1. 功能层面——人性化设计

人与环境设施、环境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 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1尺度设计

江洋畈公园环境设施设计考虑了环境尺度和人体尺度。在整个公园的设施分布中, 注重均好性, 根据芦原义信提出的“外部模数理论”为参考, 以20~25M为单位, 不同功能的设施通过造型、高差、材质和色彩的变化营造出节奏感, 达成丰富的景观效果。在人体尺度的把握上, 遵循了人在场所中行为与距离的关系, 使人们能舒适、安全、便捷地感受整个环境空间。

1.2人性关怀

江洋畈生态公园面向各个年龄层的游客们, 以认知自然、感受生态为活动目的, 活动主要靠步行, 故公园中信息识别系统、休息系统的设计尤为突出, 信息识别系统以生态环境、植物品种认知的科普牌以及空间导向指示牌为主, 78块科普牌展示了生态公园基址的形成过程, 生物的演变过程以及现有植物的基本信息。游人中心配备了电子书、实景传播系统等。展厅通过动态展示将公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生动地展现出来。在休息系统的设计中, 包含了观景廊架, 以及随游览路径设置的木质座凳等, 形式多样, 与景观节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游客, 设施的风格、材质也有所不同, 在适合儿童游玩的昆虫展示区, 以欢快活泼的色调和金属烤漆材质为主;在适合成年人活动的品茶区等地, 采用大地色系的调子和温暖的木质材料。设施以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心里诉求出发, 充分体现了设计尊重“人文性”。园区内公共设施的导视系统也设计得到位明确, 公园里倡导保护环境的标志牌随处可见, 意在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尽量减少破坏发生的机会。同时, 游步栈道的一端设置了免费茶水供应亭, 让游客在充分运动后及时补水, 充分体现了设计的关怀性。

2. 艺术层面——形式美和整体性

设计不仅要体现产品的功能, 也要赋予其艺术美。公共设施的艺术化能为整个场所带来视觉美的享受。江洋畈生态公园中的公共设施类型多样, 在设计中不仅注重了设施的形式美, 同时也遵循了设计的整体性。

2.1公共设施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公共设施艺术化的首要原则, 是指构成设施造型的各要素和形态在一种合乎规律和原则中所呈现出的审美特征。在设计环境设施时, 必然要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来进行构思、设计、实施。江洋畈生态公园中的设施设计注重节奏与韵律、均衡与对比、对比与调和、重复与渐变、比例与稳定, 设施造型以简洁明快的几何形为主, 风格统一, 稳中求变, 体现了公共设施对环境视觉的美化作用。例如公共卫生间, 顶棚除钢结构外, 将植物通过无土栽培的方式搬到了屋顶, 充分体现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设计原理 (见图1) 。

2.2公共设施的整体性

公共设施是一个系统, 其整体性体现在设施与环境的整体统一以及设施与设施之间的整体统一。公共设施无论大小, 彼此之间应该互相作用, 相互依赖, 将个性纳入到共性之中, 体现出整体统一的特性。在江洋畈生态公园中, 设施设计秉承了公园的整体设计风格。在材质与色彩设计中, 设施以大地色系的木质材料为主, 配以清新的绿色导视牌, 视觉色彩与周围植物群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交通设施设计中, 游步栈道是随着湿地功能区块划分而设置的;配景设施则是根据空间节奏而设置, 既满足了空间的需要和人们对设施的需求, 又烘托了湿地公园的整体环境氛围。

3 .文化层面——地域性文化的融入和延续

公共环境艺术已成为当代民主、文化和经济发达国家中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 体现公共精神及公共意志、利益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公共设施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历史、现状和特色, 故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 要考虑将地域性文化融入其中。

3.1造型设计

杭州素以西湖、西溪等水文化闻名于世, 尤其是近几年对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卓见成效。江洋畈公园中公共设施的造型提取了湿地中植物、动物的元素, 将之抽象符号化, 应用于造型设计中。例如入口处铁闸门, 将芦苇的造型抽象化, 采用镂空雕的形式赋予入口装饰性和艺术性的视觉效果。在园区的指示牌设计中, 将湿地中昆虫形象设计成剪纸图形, 与指示牌有机结合, 充满了情趣的生气 (见图2) 。再如休闲廊架, 几何状的钢构架配以栅格, 营造出阵列式的光影效果, 仿佛湿地植物丛在微风中轻轻飘拂, 光影斑驳, 带有强烈的地域属性 (见图3) 。

3.2色彩、材料设计

色彩不仅是塑造公共设施视觉特征的重要手段, 也是渲染环境氛围, 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整个公园的环境色彩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动, 总体来说, 生态公园以土地色系和绿色系为基调, 一冷一暖, 互相对比、融合。因而环境设施的设计色彩也遵循于契合环境的设计理念, 适当搭配同类色和近似色为辅色。使设施的色彩在大背景下统一中富有变化, 具有韵律感。公共设施的实现和功能离不开材质, 材质构成了设施的界面, 表达了设计的内涵, 材料选用主要为原木材料和钢材。例如枕霞廊, 钢结构的基础简洁, 充满现代性, 顶棚采用实木材料, 温暖含蓄, 给人身处乡野的感受, 标识牌用烤漆钢材, 鲜艳的绿色在木栏杆上显得清新自然、灵动跳跃且融于环境 (见图4) 。这些材料和色彩不仅符合设施功能的体现, 也反映了人的感官需求,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结合, 灰色系与鲜艳色系对比, 创造出丰富的界面视觉效果, 塑造出独特的湿地景观环境, 也体现了杭州这座城市兼容并蓄、温文尔雅的山水情怀。

4. 结论

生态公园的环境设施设计是城市休闲空间中沟通人与自然环境的纽带。设施设计的共性要素是满足人在空间中的各种行为需要, 这就要求对“人性化设计”有较高要求;而作为个性因素的艺术层面和文化层面, 使设施更富有生命, 推动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江洋畈公园作为杭州市生态公园的典范, 本研究在分析解读其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三方面, 探讨作为生态公园背景下的设施设计原则和设计特色, 以期对其他生态公园公共设施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在现代公园景观设计中, 越来越多地被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理念, 它反映了区域性的自然环境, 展现了区域自然演变的过程, 并采用自然环境与现代造园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体现了“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而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 环境设施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它不仅能延续历史轨迹, 也体现了城市的形象和内涵。本研究基于此, 通过对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环境设施的梳理整合, 试论生态公园中环境设施的设计原则, 引导人们对环境设施设计的关注。

关键词:生态公园,环境设施,人性化,江洋畈公园

参考文献

[1] .张海林, 董雅编著,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3月, 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生态规划浅析 篇9

城市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 城市内的风景资源开发可以创造最为优化的人居环境。人们一直以保护自然为主, 利用自然为辅来打造人们需要的生活和享受空间。城区内的公园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功能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这也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景观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2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生态内涵

2.1 城市社区公园的定义

从狭义上来说, 社区公园是位于居住区附近, 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公园绿地。为方便居民使用, 居住区公园常与居住中心结合布置, 有一定面积 (3~10hm2) , 设施丰富多样, 通常具有文化、休闲、体育等活动设施和场地[1]。总的来说, 就是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 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 (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 。

2.2 城市社区公园的生态特征

社区公园作为城市普遍且广泛存在的自然景观形态, 其生态特征与城市的景观生态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特点包括:它是把人当做主体, 人工打造出来的景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景观缺乏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破碎性;具有梯度性。[2]这些特点也存在于社区公园之中, 其不稳定性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需要进行变化和调整的。其缺乏多样性则是因为在城市的建设中, 经济与政治发展往往会挤压自然景观的发展。社区公园的破碎性则主要因为居住区在城市中的零星分布, 使得公园也呈现零星分布的特点。社区公园也满足城市景观生态特征的梯度性特点, 由于居住区的级别不一, 有高档住宅、中档住宅、低档住宅等, 所以其社区公园的梯度差异也在此呈现出来。

3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生态规划

3.1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规划的特点

社区公园景观生态规划, 从大的方面来说, 需要设计者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合理地规划, 规划公园的景观空间及结构, 使公园的各个功能板块合理分布, 使其景观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和要求, 而且适合人们的游憩, 并且带有一定的观赏性。社区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自然性是不可磨灭的, 这也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点所在。城市中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大融合以及之间存在的矛盾, 在社区公园的景观规划中都有显著的表现, 以丰富多彩的空间格局表现形式为人们的游憩提供生活和休闲的环境。

3.2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3.2.1 生态保护原则。

社区公园原本就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一片自然绿地景观, 所以社区公园是重要的城市绿色自然空间。在其规划中要着重人工恢复自然, 保证其自然性, 多种植特色景观植物, 体现当地独特的景观特征, 保护小区域或小范围的生态环境, 从而慢慢影响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 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3.2.2 景观连通性原则。

在公园内, 可将各功能区的道路互相贯通, 在景观上形成绿色廊道网络。在设计的同时, 充分考虑上述连续景观格局的形成, 以维护城市中难得的自然生境, 使垂直的和水平的自然生态得以延续。[3]

3.2.3 景观个性原则。

每一个景观生态空间都具有与其它景观类型不同的独特个性特征, 那么这样的独有特征就使得不同的景观类型会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 以及不同的景观效果, 这样也就符合了景观地域性差异的客观规律所传达出的要求。

4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生态规划要素及方法

4.1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规划基本要素

4.1.1 地形。

景观规划中为了保存良好的自然地形, 设计中就需要设计者合理利用其原有地形, 打造公园中供人们休闲娱乐的自然环境, 并且做到因地制宜地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地形的起伏让公园的内部空间富有层次感, 让公园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4.1.2 园路。

园路对社区公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公园中, 园路不仅可以将各个园林空间串联起来, 还可以有效地引导交通及行人游憩路线。这样的点线面结合, 打造一个社区公园的整体, 营造出了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

4.1.3 植物。

植物的自然性强烈, 它不仅可以独有地打造出优美、自然的景观环境, 还可以与硬质景观相结合, 也可以有效地衬托主景的表达。重视植物的选择和搭配, 则可以使不同的社区公园带有不同的效果, 表达不同的意境。与此同时, 也可美化一部分区域的环境, 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 打造小气候, 使人们更加亲近于自然。

4.2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4.2.1 景观布局规划不合理。

社区公园的景观规划中没有较为合理的景观布局规划, 导致城市的社区公园景观破碎化较严重, 没有整体性, 并且其景观趋于单一化。

4.2.2 景观设计缺乏地域特色, 并片面追求新样式。

我国很多社区公园一味地采用山寨设计, 过度、盲目地抄袭国外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 毫无地域特色。有很大一部分的公园规划不考虑景观生态的问题, 几乎没有考虑到公园自然生态, 还人为地破坏原有的绿地景观, 进行人工的重组, 使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受到较大的破坏和负面影响。

4.2.3 城市社区公园的绿化问题较为严重。

以前城市社区公园的建设中, 根本没有规划和设计可言, 植物种植杂乱无章, 毫无层次感, 物种单一, 不会合理地使用乡土物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受到景观生态规划这一概念的影响, 公园的设计和规划有一定的好转, 人们对社区公园的审美要求有一定的提高, 但问题仅仅只是减轻却还没有完全地解决。

4.3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规划方法

城市社区公园的景观生态规划, 不仅要从总体方面来考虑, 还需要从各个组成部分来进行规划。一个较好的城市社区公园, 除了改善其周围的环境质量、满足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改变其公园辐射区域的小气候以外, 最为重要的则是进行公园的自然景观营造, 充分重视和发挥社区公园中自然景观对污染的消除和承载力, 天然的自然景观可以使小范围的生态状况较为稳定。稳定的公园景观生态状况又成为整个城市景观生态稳定的基础, 充分协调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最大限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

5 结语

城市社区公园是城市中小型的游憩空间, 环境优美, 生态效应较为突出。未来社区公园景观生态规划要从长远角度出发, 正确运用好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对社区公园进行合理规划, 把保护自然生态放在重要位置, 达到景观生态的长久发展, 保护城市生态的稳定, 力求大幅度地改善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通过对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引入, 重点分析一个城市内部社区公园的景观特征以及这个社区公园独有的生态作用和功能。结合城市内部景观、建筑、空间等规划设计的思路, 分析当今城市内部社区公园的生态性, 并为社区公园的生态规划提出相应的设计途径。

关键词:社区公园,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

参考文献

[1]居继红, 王云.居住区公园建设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2 (1) 20:1-4

[2]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 2001 (6) :3-10

城市公园中生态景观要素探讨 篇10

随着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公园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城市外围的风景区相比,城市公园面积相对较小,在很多方面发展受限,但对于调节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仍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被称为“城市的肺”。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土地的利用可谓“寸土寸金”,如何在有限的面积内增强绿地、改善环境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公园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日益受到重视,营造生态景观成为主流趋势,在设计上突出生态原则,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 生态景观要素分析

2.1 地形

掇山理水是传统中国园林的重要特征。在传统造园中,强调“师法自然”,地形设计体现出造园者的审美情趣和技艺,能够起到改善局部生态小环境的作用。例如颐和园的万寿山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的优秀代表。

与传统园林相比,在现代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中,生态学理论得到更为主动和深切的应用。地形设计将生态原则放在首位,在生态科学的前提下确定景观美学特征。地形是公园内植物和野生动物生存最重要的基础,不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有效手段,更可以通过自身形状和高度的多样营造不同的生境。富于变化的地形,为丰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也为本土的昆虫、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等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和生存场所。

2.2 水

水是公园生态景观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城市公园中,水管理的好坏是评价生态景观优劣的一项重要标准。天然的小溪和湖使公园具备先天的优势,不仅增强公园的美感,还能够发挥良好的生态作用,有利于雨水下渗和洪涝保护,水体的缓冲地带还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想场所。在没有天然水体的公园,通过建设人工池塘和湿地,也可以提升公园的景观,改善小区域的生态环境。人工池塘和湿地在美学设计上所受的限制较少,但自我生态调节能力较差,需要运用生态学原理精心设计,以确保发挥良好的生态功能。很多经验说明,植物和微生物相结合的方法,对人工池塘和湿地能起到较好的净化水体作用[1]。

除了直观的水体景观以外,水的利用也是生态景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运用低影响开发设计手段可以将对水资源的影响降到最小,采用区域降水管理法,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雨水渗入地下[2]。这些设计包括减少不透水层的面积,提高铺装的透水性,或用透水性好的材料和结构代替现有铺装,将水引入有植被的区域,建设雨水园等,其中雨水园是很常见且经济实用的手段。

2.3 植物

植物由于美学和生态价值,是城市公园生态景观中宝贵的构成要素。除了给人丰富的感官享受外,植物还具有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小气候、降低噪音、营造生境、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等生态作用。与多年前园林景观中过分追求“新、奇、特”不同,随着生态理性的回归,多应用乡土树种已经成为生态景观设计者们的共识。乡土树种由于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生态效益高、养护成本低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乡土植物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文化特征,而现在对乡土植物的开发和应用还远远不够。在良好的生态景观中,应是乡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的综合应用,而以乡土植物为主。

科学的植物配置是发挥植物生态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通常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是对本区域生态适应后形成的,群落稳定并且功能良好,模拟自然群落进行植物配置是个不错的选择。在综合的生态效益上,乔木的确好于灌木和地被,但这并不说明灌木和地被植物不重要。在城市公园中,灌木和地被植物往往营造出独特的生境,为公园创造美学价值,丰富生物多样性。

2.4 野生动物

适度的野生动物可以提高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公园中的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野生动物往往深受游客们的喜爱。在城市公园中,可以营造适合部分本土野生动物的生境。某些昆虫如萤火虫和蝴蝶对环境变化敏感[3,4],其中本土的种类可作为生态环境的指示动物。对整个区域来说,野生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补偿了生态环境。

区域生态景观在设计上应该有意识的为野生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首先要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的相关科学资料,包括本土的野生动物和迁徙的鸟类。在环境要素设计上,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特性,创造不同的生境。以鸟类为例,由于不同种类的鸟类筑巢的高度也不相同,所以丰富不同高度的灌木可以吸引各种鸟类筑巢。提高下层灌木的复杂性,还能够显著增加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5]。道路设置应尽可能避免从生境内部穿过,以保证野生动物栖息生境的完整性。在边缘的设计上,尽量与周围环境的绿地保持连通。

2.5 景观风格特点

生态景观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其自然性的景观风格特点。在城市公园中,生态景观不可避免的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自然性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游客、安全及功能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自然性的理解上,设计者要把握城市公园生态景观与原始生态景观的区别。城市公园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娱乐、观赏以及教育等服务,因此,自然的生态景观也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管理,来满足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域游客的需求,而不能完全按照原始生态环境中自然演替的模式。

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观既要给人以优美自然的视觉享受,又要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除了植物外,某些材质也可以用于生态景观当中,提高观赏性的同时丰富生物多样性。例如,山石可以为喜欢阴凉的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境,倒伏的枯木和死亡的树木也可以为鸟类和昆虫等野生动物提供优秀的繁衍场所。对于不同材料的灵活运用,可以提高生态景观的品质。

2.6 管理

城市公园中生态景观的美学效果和生态功能的发挥程度与管理密不可分。公园面积有大有小,生态景观基础也不尽相同,管理对公园生态系统有直接影响。以植物养护管理为例,处于胁迫状态下树木,往往需要更多的维护和管理,从而加大能源消耗和管理成本,维护植物的一系列工作还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管理应该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提高公园管理水平是维持生态景观的重要内容。

由于公园承担的社会功能,使得公园内的生态景观不可能像自然保护区那样毫无人工痕迹。设计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其生态功能必定是有限的,管理应该在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之间寻求平衡。

2.7 科普教育

在科普教育方面,城市公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游客所处的阶层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生活地域不同,对公园景观的感受和评价往往产生比较明显的差异。受教育程度较高和生活区域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游客更多的偏爱野性自然的景观,相反,受教育程度较低和生活区域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游客很多更喜欢整齐、规则的景观。

生态景观在环境保护教育中担任重要角色,应搭建公众参与和互动的平台,使他们深入了解并实践环境保护的理念。灵活的形式能够增强教育效果,可以通过科普牌示和画册向人们进行基本知识的宣传,也可以定期开展针对不同对象的互动活动,让公众亲身参与和体验。

3 结语

城市公园中的生态景观设计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城市公园中生态景观能够实现并且发挥有效作用,需要精心的设计,细致的管理以及游客的自觉维护。设计者既要遵循生态学原则,又要满足游客对景观的视觉享受,二者缺一不可。管理者在对生态景观进行管理和经营中要考虑周全,协调各个要素之间关系,尽量避免或减少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对公众的教育方面,应使公众充分地了解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理念,并尽可能多地创造互动,激发公众的兴趣,自觉地维护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彭常福.浅析人工水池生态景观设计及水体净化[J].安徽林业科技,2011,37(3):40~43.

[2]王建龙,车伍,易红星.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14):6~9,16.

[3]房丽君,关建玲.蝴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研究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3):399~406,311.

[4]王郡明,梁醒财,罗佑珍.萤火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1(5):576~580.

公园生态 篇11

关键词:传统驳岸;生态驳岸;策湖国家湿地公园;恢复设计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4-0001-04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程度正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湿地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世界各地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入到了湿地资源保护的行为当中,在我国以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形式来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是公认为较为合理的一种湿地保护模式。截至2012年底,国家林业局共批复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98处。随着全国大批量的湿地申报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湿地的保护、恢复工程措施的设计成为了今后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驳岸的恢复,显得尤为重要,需要重点加以设计。

1传统驳岸种类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现有通过建设试点的国家湿地公园中,水库和河流为主体的湿地公园类型占了近90%,很多湿地恢复措施大多围绕岸线展开,因而驳岸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湿地恢复的成效,而传统的对于驳岸的设计要么完全顺其自然其,不加任何辅助措施,要么则采取混凝土砌筑的形式,如砖石立式驳岸、浆砌块石驳岸、混凝土块斜坡驳岸,也有适当改进的纯人工草坪式的驳岸类型。完全不加干扰,顺其自然的方式对于冲刷较为厉害的驳岸类型,这种方式显然不可取,其结果很可能是导致驳岸水土流失严重,甚至可能造成防洪隐患,而对于混凝土砌筑以及人工草皮驳岸,这些驳岸类型往往过于强调防洪安全、材料坚固、整齐划一和施工便利,却忽视了应遵循湿地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近自然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多样性,因而难免存在许多问题。

1.1混凝土砌筑驳岸

这种驳岸在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岸坡的稳定性以及保证防洪安全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它严重阻止了驳岸水陆交界处的水、土壤、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破坏了驳岸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了良好的生存、栖息场所,同时由于过于整齐划一,往往也会引起视觉审美疲劳,景观美学价值大大降低。

1.2人工草坪驳岸

人工草坪驳岸考虑了驳岸内部的物质能量交换,在生态功能上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由于纯人工草坪的自我调节能力弱,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同时也违背了湿地恢复应尽量实行弱干扰制的设计原则。

1.3生态驳岸的提出

传统驳岸处理方式的众多缺陷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工程技术人员已开始研究生态型驳岸技术,并提出应从湿地水文特征、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及湿地景观三个方面研究多种结构形式的生态型护岸技术。

理想的湿地护岸生态工程技术,是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还能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同时,也在视觉效果上形成自然和谐而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2生态驳岸的概念、内涵及优势

2.1生态驳岸的概念

生态驳岸是指为了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延续,减少对湿地主体的伤害,采取以生态为基础、以安全为导向的工程方法设计的“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拥有渗透性的自然河(湖)床与河(湖)岸基底,可以充分保证河(湖)岸与河道(湖)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也考虑了抗洪强度。

2.2生态驳岸的内涵

生态护坡应是“既满足湿地主体的防护标准,又利于湿地主体系统恢复生态平衡”的系统工程。前一个要素是人对自然的要求,即人们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安全改造自然;后一个要素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即改造自然但不破坏自然的平衡。二者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环境协调发展”理念。

2.3生态驳岸的优势

(1)生态海绵的功能

生态驳岸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具有开展物质、能量交换的功能。其组成均为自然材料,界面具有可“渗透性”,其植被、土壤具有强大的生态海绵作用。丰水期,可将湿地主体的水分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缓解洪灾;枯水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湿地,具有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

(2)净化水质的功能

生态驳岸上修建的各种鱼巢、鱼道,可形成不同的流速带和水的紊流,使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促进水体净化。

(3)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态驳岸的坡脚具有高空隙率、多鱼类巢穴、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其他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生态驳岸上繁茂的绿树草丛不仅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而且进入水中的柳枝、根系还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提供了场所,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4)增加湿地景观异质性的功能

生态驳岸不仅可以与周围环境形成相协调的湿地景观,而且可以通过保护和建立丰富的生态系统使湿地水体清澈见底、鱼虾息游、水草茂盛的自然生态景观,大大丰富了湿地公园的景观异质性,增添了许多湿地野趣。

3浠水策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及驳岸现状

3.1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浠水策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北省浠水县境内,位于湖北省东部,公园范围包括策湖的上湖与下湖,上下湖之间以港道相连。公园南部以策湖与江北农场界限、并沿散福路和罗湖南路(港道南侧的堤坝)为界,东、西及北部均以策湖高水位岸线(一般为海拔175 m)为界:公园东西长847 km,南北宽537 km,规划总面积为1 14184 hm2,湿地公园范围及生态区位见图1。其驳岸呈现不同的景观,包括大部分与山林及村庄接壤的自然驳岸景观以及与鱼塘、港道接壤的人工驳岸景观。

nlc202309051128

3.2驳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策湖的水岸线比较曲折,根据测量,岸线总长度为54.45km。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与自然因素的交替影响,也形成了比较多样的岸线类型。目前,上湖和港道部分以人工湖岸为主,长度为31.87km,人工湖岸中,以土质的塘坝为主,其次为硬质直立型驳岸。下湖由于水深较浅,水位的季节性变动频繁,主要为自然随意的岸线。

目前,策湖驳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驳岸宽度不够,生态功能未有效发挥

由于受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限制,策湖驳岸大部分区段基本没有合理的生态宽度,仅局限于湖堤或湖岸,基本上没有形成带状驳岸,而是线状驳岸,因此,其生态功能很难得到发挥。

(2)部分驳岸建设不合理

局部驳岸完全是刚性的工程驳岸,缺乏绿色,丧失渗透功能,无法发挥生态功能。

(3)驳岸景观效果差

由于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驳岸建设,整个驳岸景观单一,不连续、不完整。

4浠水策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驳岸的恢复设计

策湖上下湖原本为一个整体,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水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围湖造田的原因,才形成了现在上下湖之间通过港道连接和现状。港道长度约1km,丰水期水面宽度约100m,枯水期水面宽10m左右,水系连通性较好。下湖通过茅山闸与长江相通并进行水位调节,当丰水期策湖水位高于17.5m时,即通过泵站向长江中排水;策湖水位低于13m时,开闸将长江中的水引入策湖,湿地公园的水系现状见图2。通过对策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系进行梳理,对其驳岸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以下3种生态驳岸恢复模式:分别为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和人工自然型驳岸。

4.1自然原型驳岸

策湖国家湿地公园北部的上下湖岸线坡度较缓,海拔相对较高,人为扰动相对较小,且该区域对防洪要求不高,规划营造自然原型驳岸,通过营造近自然状态下的植被群落来保护堤岸,以保持堤岸的近自然特性,通过植被发达的根系来稳固堤岸。该类驳岸主要有调节洪水、过滤污染物、控制氮、磷、控制养分流失、截获农田土壤流失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多种生态功能。

建设模式:水面→沉水植被→浮水植物→挺水植被→灌草地→乔木林带,详见图3。

图3自然原型驳岸建设意向图

4.2自然型驳岸

策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势北高南低,南部承受水压较大,而且南部分布有大面积水产养殖场,是湿地生态养殖合理利用的重要示范区,因而该区域对驳岸的防洪安全性有一定要求,规划在自然原型河岸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生态型人工措施以增强防洪能力。主要包括按驳岸原有生态位的植被模式进行补充和重植,还采用木桩或石材护底,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设有鱼巢等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然后种植乔木以及草、灌、乔结合林带。以发挥此类驳岸调节洪水、过滤污染物、控制氮、磷、控制养分流失的生态功能。

建设模式为:水面→树桩护堤→灌草地→少行乔木林→灌草地→多行乔木林带→渔业生产用地,详见图4。

图4自然型驳岸建设意向图

4.3人工自然型驳岸

策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茅山闸进行与长江之间的水位调节,使得策湖所在区域免受洪灾的威胁,发挥着重要的防洪功能。港道两侧分别建有堤坝,南侧为自然型的土坝,北侧堤坝为硬质路基,该区域对防洪要求较高,规划对现有堤坝进行生态型改造提质,建设人工自然型驳岸。规划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以发挥此类驳岸调节洪水、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多种生态功能。

人工自然型驳岸建设模式为:渠道水面→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的自然型护岸→攀援植被→灌草地→乔木林带,详见图5。

4.4植被配置

根据策湖驳岸不同的建设模式,以及项目区的实际情况,选择表1的植被类型作为策湖驳岸建设主要供选择的植被。

公园生态 篇12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2 年我国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公园绿地系统的定义为:“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1]。公园不仅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特殊象征,而且其自身的景观生态规划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此城市的品位、文化特色及环境质量。

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主要存在生态发展不足,文态发展过度的趋势。生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因此要全面考虑城市公园的景观生态是否符合市民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把城市公园的建设与发展重点放在标志性建筑、广场、植物群落的艺术等方面。在城市公园的规划中,景观生态资源的有效规划是做好城市的绿地规划、生态环境以及创建城市特色,还原城市文脉的重要手段。

2 公园景观生态恢复改造的定义

公园景观生态的恢复与改造,并不是说完完全全的恢复公园本来的面貌。本文所指的景观生态恢复与改造,是在理解公园原来的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公园的历史与文脉上,以景观生态恢复改造理论为基础,详细了解、调查,分析公园的历史背景、景观现状、场址精神,对公园的景观生态各个要素进行适当修缮,改造与重组,从而达到提升公园生态景观品质的目的[2]。

3 公园景观生态恢复改造重塑综述

公园恢复改造的实质是以建设与改造相结合的方法,并在公园改建的过程中,对旧公园的规划进行分析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发挥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终形成良性循环[3]。公园景观生态恢复改造的方法主要基于对恢复改造公园场地的调查、分析和一定的评价,这种具体的表达形式针对的对象可以是某一特定的景观元素,也可以是某一具有相似或相同功能的景观单元。

3.1 记录

对需要恢复改造的城市公园用详细的文字以及绘图来记录,这个步骤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以后公园恢复和可持续性的规划设计都是不可缺少的,恰当的记录能够为以后公园的建设提供有用的依据。

3.2 保留

对于公园中有着历史价值,能够唤起人们记忆或者引起民众强烈精神共鸣的景观要素,包括建筑、水系、植物、雕塑等具体的物质遗存,可以进行适当的保留。此外,还可以保持公园原有的空间布局,以增强景观归属感。

3.3 保护

城市公园中一些景观比较好的生物资源,虽然在人为的干扰下,遭受一定的损坏,但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技术措施后,破坏的景观逐渐恢复,因此可以人为的对这些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恰当的保护,维护公园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3.4 重建

重建景观生态系统需要景观生态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而且没有太多可以提升价值的景观单元或要素。运用这种方式更要尊重生态经济规律和生态学的原理,如何能够在低投入的条件下,达到资源的最大化的合理利用与景观要素的有效配置。

4 公园景观生态恢复规划途径

4.1 设计需结合自然,再显城市中的自然

对城市公园的景观进行生态恢复改造规划宗旨在于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布局、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要做到恢复改造能搞保证自然的完整性、布局的合理性和景观生态的适宜性;因此,在对城市公园进行生态恢复改造时,要尽量避免陷入设计与自然脱节的规划怪圈。公园的恢复改造中应遵循自然,充分利用公园中现存的山水、景石、古树名木等自然之美,并适当给予少量的人工之美,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充分地融入公园恢复改造中,实现公园优美的生态景观。

4.2 挖掘场所精神

地域特色是对城市公园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往往是恢复改造中能够形成特有生态景观的重要内在因素。城市中年代比较久远的公园都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伴随下而发展起来的。不同年代的人们对城市公园的各个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情怀。这些回忆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与发酵后慢慢转变成了人们心中的一种特定的情感精神。因此,在对公园进行恢复改造时,要充分的挖掘该公园所蕴含的特有精神。

4.3 充分发挥本地植物景观的造景功能

城市中年代久远的公园,特别是乔木,大多历史悠久,姿态挺拔,叶形优美,郁郁葱葱。因而,在公园的恢复改造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公园现存的古树名木以及拥有不同的姿、形、色、果、味等植物的本身特性,营造出不同的造景效果;让游客身在其中就能够感受到四季不同的变化,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5 城市公园景观生态恢复改造实例——武汉解放公园

5.1 区位概况

解放公园位于武汉市汉口的东北部,东临解放大道北段,南靠解放公园路,西临武汉市委,北接永庆路。前身为英、法、俄、德、日、比六国洋商跑马场,俗称西商跑马场;1953年始建公园,1955年5月16日建成开放,而正值武汉解放6周年,故名“解放公园”;总占地面积为46hm2,水面约7.6hm2,是武汉市最大的城市自然生态公园[4]。

5.2 现状分析与恢复改造建议

5.2.1 植物景观

(1)现状。

由于解放公园年代久远,因此,公园内的古树名木比较丰富,景观可支配资源丰富。但是当初这块区域是作为苗圃而用,所以,从整体上而言,公园内植物的品种单一,缺乏合理的时空组合,优美有序的优势植物群落,尤其缺乏季相变化。

(2)改造建议。

把公园的所有现存的树种做一个全面又详细的规划,依据武汉市的乡土植物特性,用丰富的植物种类给公园营造出不同层次、空间的视觉和感官效果。尤其注重各个重要景观节点的植物配置,可依次按照公园入口、滨水区域、草坪植物以及转角视点植物群落来配置。

5.2.2 道路系统

(1)现状。

由于园史悠久又历经数次改造,公园内的道路系统结构大多已经破坏,不仅视觉效果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这些道路的使用性也比较低下。

(2)改造建议。

按照公园道路功能分为三级,一级园路为公园主园路,改造成环形,满足园内的基本交通;二级园路作为主游步道,与主园路联通,并且打通公园各个景观区域与主要节点;三级园路基于二级园路的基础上,以形式多样的诸如汀步,木栈小道等串接各个小型景观节点,此外还应该在二级园路中设置残疾人坡道。

5.2.3 水系

(1)现状。

水体面积比较大,由于公园中的水系并未完全贯通以及缺少丰富多样的水生植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水体的不流动,水体的水质比较差,水体景观单调。随着公园对外的免费开放,游览的人数逐渐增加,水体污染更加严重,水系中出现了很多刺眼的绿水。此外,水体的驳岸景观也过于单调。

(2)改造建议。

可适当改变水体大小,增加岸线曲折的小型水体,既为养护提供便利又增加了趣味性,还可增加水体的循环和流动。可依据不同水域设置层次丰富的水生植物,分为挺水、浮水、沉水几大类,配置如荷花、芦苇、香蒲、睡莲、水葱、再力花、水生鸢尾等[5]。采用草坪与驳岸结合的形式,既增大绿量也降低了驳岸的硬质度。

5.3 解放公园恢复改造后的生态景观特色

5.3.1 公园植物的多样性与立体化

生态城市公园恢复改造最崇尚的是“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感官效果。因此,作为生态恢复改造中城市公园的代表之一,解放公园给我们所呈现的是植物的丰富多彩。例如经过恢复改造后的解放公园植物种类更加丰富,乔、灌、草、花的立体构造更加贴近自然,而且打破了公园原来植物构景的单调模式,更加能够呈现大自然四季明显的季相变化;在植物的布局上,采用了行列式排列,并以草地,诸多草本植物作为点缀,形成林区。游客在休闲游览之时,能够感受植物带来的清新的空气和浓密绿荫。

5.3.2 公园道路系统的人性化

恢复改造后的公园的道路系统以人为本,充分的考虑各路人群的需要,兼顾混合使用的情况,使公园的生态景观更加巧妙的与道路景观融为一体。

5.3.3 公园湿地系统的生态化

解放公园生态景观恢复改造后最大亮点是“人工湿地系统”,将这一生态恢复理念运用到城市公园的改造建设在国内可算是先行。例如将原先河岸边传统的硬质砖块运用一种全新的“软堤”来代替。水岸边的景观带考虑到游客的安全以及亲水的心态,采用镂空的木质结构,既保证了安全又有亲水的体验。该湿地系统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公园中的湖水边的19.7m的标高,通过泵的运转,提高到20.5m标高的蓄水池,然后经过公园中四条形态各异的渠道,在净化水域进行一段时间的处理,最后将处理过后的水质,再经过池中水生植物的吸收,从而使园中水质达到净化利用的目的。园中的水质不断的循环,打破了原来“死水”的局面,使园中水域可达到游泳的标准,一方面水质提高了,环境好了;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人们的娱乐活动。

摘要:阐述了城市公园恢复改造中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些重要原则与相关要素,并以武汉解放公园为例,提出了充分利用景观生态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城市公园恢复改造的全面规划,探讨了城市公园在景观生态恢复改造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恢复改造,城市公园,景观生态原理,城市公园生态原则

参考文献

[1]陈勇.城市公园改建中景观的延续与重建[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2]崔文波.城市公园恢复改造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李大鹏,沈守云,陈燕.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与更新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8,34(12):11~12.

[4]章勤春.改造后的解放公园凸显的三大特色[J].建设实践风采,2005(6):97~98.

上一篇:磁性能改善下一篇:防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