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公园

2024-08-24

综合公园(精选10篇)

综合公园 篇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公园作为城市中重要要的公共绿地, 承担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进行科普教育、供市民休闲娱乐、活动健身等多种职能。而我国很多城市的综合性公园都建设较早, 发展到今天, 无论是设计上、管理上、设施上都已非常落后, 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 对老公园的更新改造已经成为绿地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一、汴京公园现状及存在问题

汴京公园位于七朝古都开封市东, 建立于上世纪60年代, 占地14.3公顷, 是开封市唯一一家集休闲娱乐、动物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汴京公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非常红火, 公园内有全市唯一的动物园, 还有毛主席雕像、鱼喷泉、大熊猫石头像等景点, 吸引了大批的市民来此休憩娱乐。但是到了今天, 公园历经几十年的岁月沧桑, 日益冷清了下去, 可以说除了年龄较小的小朋友和晨练的老人以外, 再也没有人会来此走上一遭了。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娱乐方式和娱乐场所越来越多, 公园的吸引力远不如二十年前那么大;二是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公园缺乏资金进行管理和建设。

(一) 缺乏建设资金

曾经客流量很大的汴京公园, 经济效益还是很好的。但是到了1997年, 开封市园林系统进行改革, 成为自收自支单位。改革以后, 整个园林系统的发展完全依靠自己。汴京公园作为市级公园, 她的性质还是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公共绿地, 具有很强的公益性, 因此票价一直比较低廉, 曾经长期维持在3元, 目前是10元, 在早晨和晚间时还会免费开放, 这样一来, 经济效益自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 面积小, 基础设施陈旧, 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市级综合性公园往往承担着多种社会服务功能, 包括观赏游览、儿童活动、体育健身、文娱活动、安静休息、科普和文化教育等等, 可以说必须把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市民需求都要考虑到。目前的汴京公园内拥有一些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和一个小型动物园, 使用人群以小朋友和老年人居多, 对年轻人毫无吸引力。儿童游乐设施也比较陈旧落后, 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也都不再光顾。动物园面积小、动物种类少, 人们除了走马观花地走上一遭以外, 再无其他活动。

(三) 设计风格落后, 毫无美感可言

城市公园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在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 能给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的人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场所。与外国人去公园大多是为了体育健身不同的是, 中国人去公园最热衷的活动是欣赏风景。汴京公园建设时间较早, 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都远远落后。虽然公园内现有护城河穿越而过, 还开凿了人工湖和狮虎山, 自然资源还比较优越, 但是现有的两个水系没有联通, 河内水量不足, 味道难闻, 沿水边也没有设置任何滨水景观。植物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更新, 很多地方已经略显荒凉。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公园的美感。

二、针对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明确市级综合性公园的公益性质, 改变其经营模式

在公园的工作人员认为票价已经非常低廉的时候, 而市民们却不买账, 他们普遍认为城市公共绿地应该免费对外开放, 为市民服务。仅以河南省为例, 全省已有17个城市的公园免费对外开放, 而开封市至今没有一个公园免费对外开放。

在国外, 城市公园都是属于公益的范畴, 由政府全面拨款维持公园运作, 面向大众, 不设门槛。这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汴京公园最终也将走上这条道路, 由现在的自负盈亏改为政府拨款。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一座公园用门票收入来承担过多的社会公益职能。

(二) 扩大公园规模, 增设出入口, 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

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公园14.3公顷的面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83.5万市区人口的需要。尤其是在城市不断西移的背景下, 原本位于市中心区的公园也失去了地理优势。因此提高公园活力的首要办法就是扩大公园面积, 增设出入口, 提高其可达性。经过笔者调查, 汴京公园东邻公园路, 这里只有一个入口, 西邻开封古城墙, 北面和南面都是矮旧的平房, 很是破败。笔者建议可将公园北扩至曹门大街、东扩至公园路, 西面把城墙也纳入到公园内, 各个方向都增设出入口, 方便市民的进入。开封古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 但是现在却破坏严重, 与汴京公园相邻的城墙也是如此。把城墙纳入到公园里面, 一方面增加了新的景点, 提高了公园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也能使城墙得到更好的保护。

(三) 引入现代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

1. 明确的功能分区

整合现有功能区, 增加新的功能区。一是扩大儿童活动区的面积, 将现在放置在路边的游乐设施纳入到活动区内, 再增添一些新的的活动设施, 建设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游戏环境。按照儿童不同年龄再进行小的功能分区, 如学龄前儿童活动区、小学低年级儿童活动区、小学高年级儿童活动区等。二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将动物园迁出, 择址再建。如果不迁出的话, 就需要对现有动物园进行改造, 包括引进新的品种, 增加人与动物的互动, 将动物与植物结合起来, 并且将动物园与其他功能区隔离开, 以防止异味。三是设置体育运动区域。开封市没有一处免费的公共运动场地, 汴京公园应该承担起这个职能, 设立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等运动场地, 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四是通过山水、植物营造出优美的自然风景, 提供赏心悦目的休息区。五是开辟更多的广场空间, 使市民能够开展舞蹈、太极拳、放风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2. 明晰的游览路线

公园必须拥有明晰的游览路线。一级路是主要游览路线, 串联起各个景区。二级路则是串联起一个景区中的主要景点。三级路作为辅助, 可以是水中汀步, 林中栈道, 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现在的公园道路没有明确分级, 有很多断头路、死路。游览路线又非常模糊, 需要重新整理和建设。

3. 优美的自然景观

山水是一个公园的骨架, 在重新设计时, 首先对水系进行梳理。联通现有河湖, 增加水量, 设计阶梯式驳岸, 以满足丰水期和枯水期不同的使用要求, 在水边设置林荫步道和小广场, 供散步休闲之用。改造现有的植被情况。首先进行整体规划, 将植物和功能分区、景色分区结合起来, 不同的区域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其次是植物配置上, 补种常绿树种、观花树种、灌木和地被植物, 改变目前单一的种植模式, 提高生态效益。

4. 多样性的文娱活动

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是一个公园保持长久活力的关键。结合开封市的具体情况, 可在公园内一方面设立运动场、餐厅、咖啡吧等年轻人喜欢的场所设施, 一方面设立开展放风筝、斗鸡、鞭技、盘鼓等民俗活动的场所, 使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都能在公园里找到自己的活动场地。

5. 保护文化遗迹、重塑场所精神

公园内现有市级保护文物一件, 即“四面钟”, 是民国时期路口指挥交通和报时的公共设施。毛主席雕像虽然不是文物, 但其高大雄伟, 承载了开封人太多的情感与回忆。在改造设计中, 这些文物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修复。将古城墙纳入园中之后, 它将是全园最古朴、最厚重的文化标记。这些景点可以塑造公园的场所精神, 成为公园最大的特色。

结语

老公园通常位于旧城的中心区, 有大量的潜在使用人群, 但往往门前冷清, 可见问题出在公园自身上。我们应该给予老公园更多的关注, 增加资金投入, 提高其利用率, 将其建设成风景优美、设施齐全、充满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

摘要:汴京公园是开封市唯一一座市级综合性公园。由于年代久远, 疏于建设, 现已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而我国很多城市综合性公园都存在这些问题。在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时, 我们应该给予老公园更多的关注, 增加资金投入, 提高其利用率, 将其建设成风景优美、设施齐全、充满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

综合公园 篇2

经历多年坚持不懈的生态修复,XXX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效果显著,与周边森林生态系统相辅相成,自然生态系统逐步修复,生态功能逐渐展现项目建设意义。目前,XXX湿地现有各类植物366种、鸟类182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达11种)、鱼类40种。XXX湿地优越的气候、地理环境也使其成为我国南方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建设XXX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于监测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强化XXX湿地及相关流域生态资源管护,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系统建设包括以下子系统:

1.1.1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子系统

通过收集、采购多期的遥感影像数据、整合地理国情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交通、气象等专题数据,以及XXX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库模型的设计和实现;同时,封装运算模型,以服务的形式进行发布;根据监测成果的特点进行展示方案和详细设计,构建XXX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系统,进行相关数据组织管理、指标计算、综合评价及成果展示、发布工作。

1.1.2 视频监控子系统

建设鸟类栖息地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湿地流域内鸟类栖息地及所属鸟类的全方位视频监测,系统包含实时视频查看、历史回放,自动放大跟踪和点选跟踪等功能。

1.1.3 生态因子监测子系统

整合湿地公园内所有视频监控设备、水文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系统等感知系统,构建生态因子监测系统。系统由气象监测、水文监测、人工湿地水质监测、统计分析,统计报表及图形展示输出等模块构成。

1.1.4 科普宣传教育子系统

科普宣传教育系统包含在线图片视频展示模块、在线数据库查询与展示模块、科研论文/报告/指导模块、互联网交互模块。

1.1.5 三维可视化管理子系统 建成统一的XXX国家湿地公园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及数据融合应用业务软件系统,整合现有ARCGIS系统、XXX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建成XXX国家湿地公园可视化管理系统。系统包含设备管理模块,用于管理XXX国家湿地公园内各保护点、监测点、管理服务区、宣教中心、鸟类监测站、人工湿地、旅游服务中心、卫生间、乘车站点等景区内旅游基础设施;信息管理模块负责各种湿地植物、景观植物的管理。

1.1.6 大屏幕指挥控制子系统

综合公园 篇3

关键词:公园绿地;综合公园;公园功能区;游憩管理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1—0020—06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综合公园是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方便市民使用的公园类型,在城市公园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质量反应了城市的总体建设水平,但目前部分已有的综合公园在规划设计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强调景观或设施的建设,忽视了功能性的考虑;缺乏完整及合理的功能区规划等,都给公园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本文以广州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和珠江公园3个具有代表性的全市性综合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查及与游客交谈,深入研究公园的分区规划设计,指出不合理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3个公园日后的完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其它综合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基础。1综合公园的概念

综合公园是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城市绿地,配套文化娱乐、康体活动、儿童活动、安静休息、游览观赏、后勤管理等功能及相应的常规设施,是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载体,按占地面积和服务半径的大小分为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表1)。

笔者认为,综合公园是服务半径覆盖城市建成区,以提供游憩、康体、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为主,功能区布置合理且健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兼具生态保护、城市美化、防灾避险等功能,在城市公园系统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并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2综合公园规划案例评价分析

2.1公园基本概况

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和珠江公园均为全市性综合公园,但从立地条件、景观特色、文化底蕴和所获成就来看,它们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表2)。越秀公园为广州最早开放的综合公园,坐落于越秀山,以山体景观为主,地形丰富,具有深厚的本土文化、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公园由主峰越井岗及周围7个山岗和3个人工湖组成,山水相依,四季如春;流花湖公园(图1)相传为晋代芝兰湖旧址,因政府组织疏导城市水患,开挖建为公园,公园以水体景观为主,初期功能单一,仅有防洪排涝及游憩功能,后为了满足市民的活动需求,先后建设了儿童活动区和康体活动区,近年来经过不断建设,已成为市内大型水体综合公园,并成为岭南文化故事及岭南盆景文化的代表;珠江公园位于天河区珠江新城,在3个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小,2000年建成后仅有游览观赏区和后勤管理区,其地块原为平坦的菜地、低洼地,经人工挖湖堆山、地形改造等,并融入现代岭南风格建筑及植物造景,成为现代岭南风格中人工山水景观营造的典范。

2.2功能区规划设计分析

综合公园功能区设置的完整性和联系的紧密性、各景区(活动区)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及其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影响公园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功能分区及内容设置能使功能区发挥出最大的服务效益。

2.2.1合理保护和开发功能区的自然环境

综合公园应充分利用自身环境条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如越秀公园各功能区都注重对植被的保护,特别是其山体次生混交林。朱纯等对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发现在15 200m2的样地内共有乔木87种,灌木102种,草本96种。流花湖公园利用湖底清淤,在蒲林景区中的鹭鸟岛上营造大片沼泽绿地,扩大鹭Ardeidae等鸟类的安全栖息空间,缓解公园活动场地不足与园路铺装面积超标的矛盾(图2)。珠江公园在水生植物景区中营建生态岛屿,池周密布浆果植物及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营造出密闭的湖岸丛林景观,为鸟类和部分涉禽提供了栖息空间,提高了公园生物的多样性,也为公众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场所。

2.2.2因地制宜巧借环境设置功能区间

部分综合公园虽然在早期规划不善,但在随后的功能区完善建设中,充分利用了自身的立地环境,通过合理选址、增设内容,灵活解决存在问题。例如:越秀公园在康体区承载力不足的情况下,为满足公众的需求又不影响景区的游览功能,巧妙选择在较为僻静的游览景区增设康体设施,作为其功能的补充;针对游人在山体中开辟活动场地的现象,管理者结合山体实际地形,增设小型透水性铺装(图3),既满足了游人对场地的需求,又减轻了对山体和植被的破坏。流花湖公园将儿童活动区大型设施和康体活动区的器械隐藏于榕树Ficus microcarpa林下,利用浓密的树冠为活动区创造良好环境,遮挡了活动区内的设施,维护了湖面的空间景观;其次,公园在落羽杉林景区铺砌平台和湖面大型飘台,既解决游人的活动场地,又缓解活动场地与绿化用地间的矛盾,这对同类公园具有启迪意义。

2.2.3内容配置应满足游客的需求

综合公园的服务对象为全体市民,在功能设置上要比其他公园更加细致,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基本需求。越秀公园和流花湖公园对康体活动区功能的设置都相对完善,越秀公园在儿童活动区上分别设置了踏趣园、东秀湖乐园和金印乐园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参与的活动设施;在康体活动区除了有户外健身器械外,还设置了乒乓球、羽毛球、草地滚球和篮球等户外活动设施。

2.2.4功能区中注重文化景观的营造

综合公园在部分功能区中可以设置体现城市文化的景点,以增强功能区的文化特色。在公园文化的塑造方面,可利用大型雕塑及浮雕使思想表达景物化和具象化,成为园内重要景点。或增加不同地域风格的园林,提升公园的可游赏性。如越秀公园的五羊仙庭景区及流花湖公园蒲林景区内“流花女”传说等文化景观的营造;珠江公园既体现了现代岭南园林文化的特点,又通过打造专类园,营造出具亚热带特色的植物景观(图4);越秀公园中的韩国园、流花湖公园内的勐园景区,均体现了各地区的文化风情特色。

3现存问题及规划完善建议

3.1主要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各公园在使用过程中均凸显出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且不尽相同,包括有:1)公园的功能与规范要求和发展趋势存在差距,功能区规划与内容有待完善;2)公园防灾避难的功能不被重视,缺乏防灾避难专项规划;3)公园活动场地不足,用地矛盾突出,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图5);4)景观植物养护不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效益有待提高,景观水体污染严重;5)公园绿地被过多的商业项目(饮食业等)侵占,损害公众利益。

3.2公园规划完善设想及相关建议

3.2.1调整功能区和景区规划以完善公园功能

综合公园作为基础性公园,从发展趋势看,须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和老弱群体安静休憩的需要,公园应在现有基础上增设具有文化娱乐和安静休息功能的区域,并进一步完善现有功能区,重新规划长期缺乏维护管理的区域,并增编防灾避难专项规划。笔者认为,作为全市性综合公园,宜根据《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要求划分游览观赏区、安静休憩区、文化娱乐区、康体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后勤管理区等功能区。各公园具体分区规划调整见图6~8。

越秀公园的游览观赏区划分如图6所示。将圆炮台遗址、小鹿广场,及草地滚球场、越秀游泳场的区域划分为公园内的康体活动区;现竹林景区及泳场周边景区划分为安静休息区;公园西面的以太广场以及东北面可用于区域规划建设,建议将其改为展览馆等作为文化娱乐区;公园的儿童活动区靠近东门,且东秀湖边的儿童乐园因场地限制不仅影响了湖畔景观,还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建议将东秀湖畔儿童乐园拆除,或部分移至北秀湖乐园与成语寓言园合并为新的儿童活动区,并恢复原址的绿化景观,这样既有利于扩大儿童活动区的服务半径,又可恢复东秀湖区的植被景观;至于康体活动区的活动场地不足,可在方炮台景区开辟部分活动场地设置活动设施。

流花湖公园的游览观赏区划分如图7所示。其中农趣园的功能已丧失,建议将其部分划入流花西苑景区,用于扩充、丰富流花西苑岭南盆景艺术的内容,促使流花西苑成为广州岭南文化艺术的重要品牌剩余部分并入儿童活动区,在现有基础上增设儿童教育科普等内容,并适当设置康体设施,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在公园西南部增设安静休息区,为公众创造休憩空间;对于流花湖公园的餐饮项目,可通过规划修编,改为文化娱乐项目,将唐苑及其所在区域与流花东苑艺博馆共同规划为文化娱乐区,开展文化艺术展览等文化娱乐项目。

珠江公园早期过于注重景观而忽视了公众需求,规划设想如图8:在桂花园及木兰园西南部增设疏林草地景区,并于区内设置活动平台供游客休憩停顿;扩大儿童活动区且预留足够空间,设置自然空间、游乐空间等内容,按照儿童不同年龄对活动空间尺度的要求合理规划用地;在公园西北角增设康体活动区,设置户外健身器械、球类运动场地等项目满足人们日常活动需求;在公园西南角规划文化娱乐区开展各类文化娱乐项目;同时将公园东南部植被茂盛区域规划为安静休息区,通过植被改造,建设园路、休憩铺装、亭、廊等设施供人们休养生息;增开公园入口,提高儿童活动区、康体活动区、文化娱乐区及公园西部游览区的可达性,使公园的入口分布趋于合理,交通更加便捷。

通过功能区规划用地平衡对比表(表3)可以看出,规划完善后各公园在现有条件下的用地情况更加趋于合理,符合《规范》要求。表中显示,越秀公园及流花湖公园的儿童活动区面积已经接近上限,而珠江公园的儿童活动区及各公园的康体活动区在《规范》范围内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2.2完善各功能区中的生态建设

首先,增强公园管理提升生态效益。如越秀公园山地林分结构简单,质量整体偏低,植被构成单一,应对林地进行适当疏伐,改善林内水热条件,促进林下植被的生长和多层次景观的形成,并适量补种乡土树种。

其次,加强治理公园内水体污染。如珠江公园虽理水形式多样,但湖体相互隔绝,且大多采用硬底设计,水体缺乏交换、流动与循环,易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应考虑改善水体交流形式,如依地势开辟溪涧连通湖区形成循环系统,盘活水体;或加入沉淀、跌水曝气或水生植物等水净化设计,丰富湖畔景观,净化湖水,为提高生物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部分公园内的道路、停车场、安静休息区等,可结合立地条件,增加透水铺装设计,减少地表径流,增强水热交换,保护动植物生境,维护生态平衡。

城市综合性公园设计手法研究 篇4

城市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市民生活、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地方, 综合性公园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市民的生活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 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城市面貌改造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因此对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设计手法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2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定义及功能

城市综合性公园是指设施设备齐全、内容丰富, 且具备向公众提供户外活动场所能力的大规模绿地。城市综合性公园由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构成, 两者不难区别, 全市性公园就是指向全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公园, 区域性公园就是为一定区域市民服务的公园, 其设施、功能、面积等较之全市性公园相对较少。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使用功能, 城市综合性公园具备休闲游憩、体育锻炼、科研教育、文化传承等功能;二是经济功能,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存在具有防灾减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功能, 能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三是生态调节功能, 城市综合性公园存在的前提是要有大片的绿地, 以此能够起到调节城市城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此外, 城市综合性公园具有改善交通、增进市民交往等特殊功能。

3城市综合性公园设计手法研究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设计手法选择直接关系到公园功能的实现, 研究重点对综合性公园的游憩空间、生态、文脉及人性化设计4大手法进行研究。

3.1游憩设计手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休闲游憩已经成为基本的生活方式, 休闲游憩功能更是城市的4大功能之一。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城市休闲游憩系统重要载体之一, 其设计应当充分遵循游憩空间设计手法并进行合理的设计。首先, 游憩空间的大小和类型要根据公园的面积和地形来决定, 要因地制宜的进行游憩空间设计;其次, 要重视游憩空间的环境美化, 市民进行任何游憩活动, 都是为了放松心情, 期待拥有一个美观的环境, 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城市中最大的绿地, 理应重视游憩空间的景观设计, 充分展现出自然的魅力;再次,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到城市综合性公园的人群类别多样, 既有老人、小孩和青年, 也有家庭、情侣、团队等, 因此游憩空间的设计要重视复合功能的体现;最后, 游憩空间的整体布局要进行动静分区, 以保证不同氛围的游憩空间之间互不干扰[1]。

3.2生态设计手法

“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是古人非常崇尚的哲学思想, 反映了古人重视生态保护的态度和认知。当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环境污染加剧, 人造景观严重破坏城市生态的平衡, 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城市绿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城市综合性公园与城市主题公园、城市花园等相比, 地位明显要高, 它在平衡城市生态、降低城市污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因此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设计要充分融合生态理念。城市公园的生态设计是一种整体设计, 离不开公园内植物、动物、建筑以及公园所处城市等系统, 所以城市综合性公园的生态设计要与其他类型的公园有所区别, 要遵循可持续性、系统稳定性、整体性等原则。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生态设计是指在设计综合性公园的过程中, 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 尽量减少对周围植被的影响, 将对环境的的影响降到最低, 并通过充分利用公园内的自然景观, 如水体、树木等进行景观的设计和改造。综合性公园的生态设计不能简单的依靠公园绿化来实现, 而要通过维持和改善现有的生态系统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优化。例如位于成都市府南河的活水公园, 耗资3000万元, 由中美韩三国的专家共建而成, 是全世界第一座综合性的城市环境教育公园。公园水体取自府南河, 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 实现了水体的清洁, 改善了府南河的水质, 是国内外综合性公园生态设计的典范。

3.3文脉设计手法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公园与城市系统和城市文化的统一性, 其建筑和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当前, 很多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设计, 都存在地域特色不鲜明, 没有传承城市传统文化的问题, 但是在原则上,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设计应当传承城市的文脉, 与城市文化相协调。现存的很多城市综合性公园一般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公园内保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 公园内现存的很多建筑或者景观, 都承载着市民的记忆, 蕴含着非常多的不可再生性文化资源, 是城市记忆、城市历史的见证, 也具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 能够唤起市民的乡土情怀和对历史的认同感, 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改造无法避免, 在改造设计当中, 不仅要注重时代元素的融入, 更要对园内现存的古建筑、古文物和重要景观进行保护, 要在充分保护城市综合性公园历史文脉、保护城市记忆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和改造。

3.4人性化设计手法

城市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市民生活、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地方, 对综合性公园进行设计首要考虑的就是提升群众的参与性, 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在设计之前, 要充分进行实地调研, 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并收集对公园的建议, 以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为设计出发点, 在充分遵循生态及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对整个园区的布局、场所、道路、草坪等进行精心的设计, 充分满足市民的各类需求, 打造出一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精致美观的人性化公园, 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散步放松的好去处, 增加公园的活力, 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水平[3]。

首先, 公园的布局要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在公园的选址上要充分考虑市民的出行问题和活动范围,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活动范围要尽量与其服务半径叠加。公园内功能区应建设完整, 要涵盖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观赏活动、静坐走廊、儿童活动区、亲子活动区、老年活动区等功能区, 并进行动静分区, 充分满足各类人的需求。

其次, 公园活动场所的设计也要融入人文关怀元素。公园广场的选址一定要在公园中人气最旺、便于进出、交通方便的位置, 要让市民充分感受到公园的公共性和社会性, 消除市民的拘谨感, 综合性公园的广场面积不宜过大, 能够容纳数百人即可, 否则会显得过于空旷。公园内的水景一直是吸引大家的焦点, 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也是大家嬉戏娱乐的重要场所, 但是水景的设计一定要重视水体的安全性, 池深要浅, 也要加设防护栏, 避免不慎落水造成的生命危险。

4结语

城市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当中与市民日常生活最贴近的公园, 因此在进行公园设计和改造设计的过程中, 不仅应当运用游憩空间、生态保护、文脉传承等基本手法, 还应当重视人性化手法的运用, 打造出符合市民需求的公园, 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水平。

摘要:指出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扩张, 城市居民对于休闲、游憩、运动、绿化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定义和功能着手, 研究了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游憩、生态、文脉及人性化等设计手法。

关键词:城市综合性公园,设计手法,生态平衡,文脉

参考文献

[1]田逢军.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深度开发:以上海市为例[J].旅游学刊, 2006, (8) :18~23.

[2]刘铮.城市公园生态设计研究:以重庆江津圣泉公园为例[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12.

[3]刘媛.人性化设计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1.

[4]李宏星.芝加哥千禧公园景观解析[J].绿色科技, 2014 (8) .

综合公园 篇5

首先,园林树木在空气质量改善上效果极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通过园林树木的光合作用,平衡公园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②借助于多种类型的园林树木品种,可以借助其杀菌素的分泌,达到对公园空气加以净化的效果;③园林树木可以通过对有害气体进行吸收,对城市粉尘加以阻滞,调节改善局部小气候。另外,在空气温湿度调节、光照及城市降噪环节等方面,园林树木也能发挥其作用。

1.2植物造景丰富园林空间景观

在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中,绿色植物既是调节优化局部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也是丰富园林空间景观的重要方式。而在综合性公园园林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园林空间设计的艺术水准是否优秀、鲜明,主要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及其造景表现。丰富有序的植物景观搭配,可以使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及立体感更加丰富,在呈现植物景观美的同时,也体现出园林空间或严谨、或委婉、或多彩的设计效果。

2以植物为主构成的空间景观类型

2.1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将植物的高度及密度拉低,突出观赏者及游览者的视线高度。借助于草坪、草本花卉、地被植物、低矮灌木等,也可以通过高大乔木与低矮植物的间杂式布局,营造植物园林的开敞空间。这种开敞空间形式的园林造景及空间设计手法,容易让人心胸开阔,感到心情舒畅,产生轻松自由的满足感。

2.2半开敞空间

半开敞空间是采用视线遮挡的方式,对植物景观进行布置,实现公园在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之间的流转和过渡。在植物园林半开敞空间的构成方式上,可以采用的园林元素有山石、地貌、植物景观小品等,通过对这些元素的交叉使用,勾起游览者的观赏兴趣,而恰到好处的“障景”手段,既可以丰富园林的审美层次,又能使游览者视线可以在变化及通透间转换,增加观赏乐趣及审美愉悦感受。2.3封闭空间植物配置及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封闭空间指的是通过视线限制,采用植物景观着重突出局部空间范围内的景观魅力,使观赏者在相对封闭的景观空间内,集中感受园林近景所带来的审美意蕴。植物园林封闭空间设计较常见于私密庭院中,在综合性公园中可以作点缀式使用。

2.4覆盖空间

在覆盖空间的营造上,植物配置主要是通过植物浓密的树冠及植物的树干分枝点高低来完成,将两者的疏密度加以控制,可以发挥园林植物的庇荫功效,拓宽活动空间和遮阴休息的区域。在覆盖空间的实现方式上,可以优选常绿乔木,辅之以攀缘类植物,一方面借助乔木高大特性,形成遮阴避阳区,另一方面通过攀援植物,增加两者的互动感。

2.5垂直空间

综合公园 篇6

杭州湾滨海河口湿地,其生态系统边际效应十分明显:它不但对从陆地流向海洋的水系提供了天然的净化功能,又是许多海洋动物迥游产卵的水域;泥沼滩涂上丰富的浅水鱼类与底栖动物、繁茂的植被,形成了河口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旺盛的生物生产力,又成为众多候鸟迁徙栖息地。杭州湾河口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杭州湾湿地,数十年来受人类的持续影响,生态环境、生态功能正在受到破坏,大面积滩涂围垦是破坏湿地最直接、彻底的方式,是鸟类失去栖息地的最主要原因。沿宁波市域内788公里长的河口岸线和海岸线,曾经拥有大约1000平方公里的潮间滩涂湿地,但大规模的围垦等人类活动已导致河口海岸湿地损失了约46%。来自城镇未经适当处理的污水、农耕区富营养化的地表水,以及过度捕捞和滩涂水产养殖、对鸟类的偷猎,潜移默化地破坏着河口滩涂湿地的生物资源和生态景观,极大地削弱了该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对杭州湾至东海大洋系统的多方面生态功能。

因此,建立杭州湾滨海湿地公园,是实施杭州湾滨海湿地的保护、恢复工程,以及削减陆域水污染、保护杭州湾和东海大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

一、杭州湾滨海湿地公园的构成

杭州湾湿地公园位于杭州湾滨海湿地中心地带庵东沼泽区,规划面积达43.5平方公里,主要由湿地公园中心区、潮间滩涂湾区、农业与低密度建设区组成。

(一)湿地公园中心区:

位于面积4.3平方公里的围垦土地,引入外围河道水体,营造生境丰富、景观自然优美、具有多方面功能的淡水湖汐湿地,在其东南部配套建立国际湿地环境教育研究中心。

(二)潮间滩涂湾区:

位于湿地公园中心区西北围垦海塘外36平方公里处,包括离岸沙洲的潮间滩涂湾区。

全面保护恢复该区域的滨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包括保护恢复潮间湿地由芦苇、黑三棱藨草、糙叶苔草等植物组成的滨海潮汐湿地植被和光滩泥沼,清除该地块内的养殖鱼塘,禁止附近居民进行渔捞围猎等等。

(三)农业与低密度建设区:

位于湿地公园中心区与杭州湾大桥之间,面积10平方公里,主要起对湿地公园中心区的保护作用,有效地隔离杭州湾大桥及湿地公园中心区以南区域的城市化发展对湿地公园的生态恢复、候鸟保护的不利影响。

二、杭州湾湿地公园的功能

有外围农业与低密度建设区的围护,通过湿地公园中心区的无潮汐湿地景观营造和植被的保护恢复,以及潮间滩涂湾区的禁止捕猎、渔捞的封闭管理生态恢复,使湿地公园构成一个整体的生态区域。

(一)成为杭州湾浅水鱼类、底栖动物群生态恢复的核心区域

由于长期过渡捕捞、湿地围垦、养殖业发展和水污染,自然生境不断受到侵占、干扰,杭州湾浅水鱼类和底栖动物种群日益衰减。上述生态保护恢复措施,为已明显退化的杭州湾鱼类和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的恢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预期落实保护措施后,将使所在区域的滩涂湿地中的浅水鱼类、底栖动物的种类和繁殖量近几年每年增加25%。这对于杭州湾整体生态环境改善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水生动物种群的恢复,还为湿地栖息的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二)保护鸟类,成为候鸟良好的栖息地

公园排除人类对鸟类的不良影响。通过对生境、景观的培育和恢复,高草湿地、低草湿地、光滩泥沼、浅水滩涂等多样的湿地生境,成为环境安全、食料丰富的鸟类栖息地,将重新吸引东亚太平洋迁徒候鸟如矶鹬、黑脸琵鹭等鸟类栖息。湿地公园将有效发挥保护国际迁徒候鸟的功能,亦为本地留鸟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削减污染

大面积自然繁茂的湿地植被和健全的生态系统,具备了日常维护运行管理十分方便的水净化功能,将有效地削减来自于湿地公园以南慈溪内陆河网经过湿地公园流向杭州湾的水体中的BOD、氮、磷和其它污染物对杭州湾和东海水域的污染、富营养化影响,降低杭州湾、东海近海产生赤潮的可能性;并在生态食物链上,减少污染对湿地公园和附近杭州湾区域的鱼类、底栖动物和鸟类的危害。特别是在湿地公园中心区中的大面积表面流湿地,对引入的河道水进行生态净化,能显著地改善湿地公园中水体的水质。

(四)科学研究、交流,示范推广,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发展

湿地公园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鸟类湿地保护区。公园将长期进行湿地生态恢复保护、湿地鸟类(特别是候鸟迁徙栖息)和湿地削减污染的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推广示范,并合理有效地开展公共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发展。湿地公园每年可吸引10万左右的人次开展上述活动。

在湿地公园中心区的东南部,有面积10000平方米的现代绿色建筑环境中心,作为开展上述研究和活动的最主要平台。在湿地公园中心区中,辅以通向不同的鸟类栖息觅食区域和观鸟区的木栈道、水上航线,湿地公园运行管理机构将科学地组织研究者、观鸟人、一般游人和接受环境教育民众进入不同的湿地区域。湿地公园在水污染净化、鸟类保护和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等多方面的成功,以及由此产生的良好国际影响,为杭州湾、其它地区和国家的相关项目,提供了可资借鉴、模仿的范例。

三、杭州湾湿地公园的创新和特点

杭州湾湿地公园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生态工程技术和管理运行的理念与方法,包含了许多创新内容。

创建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它是最近几年研究成功、正在推广中的污水处理系统,它相对于常规的采用机械化学原理的污水处理系统,虽占地面积和初期建设投入大,但运行成本低,管理简便,对环境的不良作用小。

(一)湿地公园中心区西南部近100公顷的表面流人工湿地及其周围自然形态的沟渠水体和湿地植被能对于富营养和被污染的河网水体起有效的水质净化功能,其构思巧妙、方法新颖、效果显著。

(二)具有广泛的生态功能。通过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培育湿地生态系统,实现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为鸟类特别是国际候鸟提供保护和栖息地、削减陆源水污染、保护和培育杭州湾渔业资源等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目标。这些对改善慈溪内陆和杭州湾水域生态环境,乃至减缓东海海洋大生态系流通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生态环境功能与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及示范推广等多方面的功能有序发挥,综合效益明显有利于持续发展。杭州湾湿地公园初步建成后,即由非政府组织联合管理团队管理运行。将以培育、维护和优化的多方面生态功能为基础,长期开展相关学科的研究、专业和公众环境教育、鸟类观赏与生态旅游,以及国际交流和示范推广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取得湿地公园可持续的运行发展所需的资金。开展环境教育是湿地公园的重要任务。信依托环境中心的展览、演示和湿地公园生态景观的现场感受,可有效地向公众普及河口沿海湿地生态、海洋污染控制等知识;还能介绍如全球环境基金(GEF)等有关国际环境组织及基金在全球的工作成就,使湿地公园成为一个国际级的环境教育中心。

四、结语

杭州湾湿地公园已成为一个新颖的湿地生态旅游、鸟类观赏区,将以其独特性和创新性吸引国内外游客。杭州湾湿地近邻即将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交通条件优越,项目对可持续地发展宁波旅游业起重要作用。

湿地公园将成为杭州湾浅水鱼类、底栖动物的种群恢复基地,有利于杭州湾水域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综合性公园的植物保护 篇7

1 综合性公园植保特殊性及存在的问题

与街路和林地相比而言, 综合性公园的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植物种类多, 形体差异大, 病虫害种类多。就目前而言, 大部分公园由于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依旧采取化学防治为主的方法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且防治措施以高压喷雾为主, 其主要弊端是喷施不均匀, 会杀伤大量的害虫天敌, 严重浪费药剂, 害虫抗药性也逐渐增强, 从而造成了害虫越冶越多, 农药越用越浓的恶性循环。而且由于喷洒农药的季节也正是公园人流的高峰期, 容易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另外, 园内道路情况比较复杂, 大部分地段打药车无法顺利进入, 给植保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 防治措施

2.1 将养护管理作为植物保护的基础

采用健壮、抗病虫的种类和品种, 且树种的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避免混种病虫转主寄生植物, 尽量避免混种有共同病虫害的植物, 遵循生物竞争、共生、循环、生态位等原!!!!!!!!!!!!!!!!!!!!!理进行多种植物的合理混配, 减少病虫害大发生的可能。及时清除病虫害残体、摘除病虫枝叶并烧毁,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修剪并保护伤口, 增强树势, 增强抗病虫能力,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2 做好预测预报, 病虫害勘察

通过预测预报及病虫害勘察, 找出病虫害高发地段, 判断病虫害类群, 以确定防治的方法, 尽量做到及时防治, 及早防治。

2.3 使用物理防治技术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在公园原有的路灯上安装黑光灯, 诱杀昆虫;利用害虫的趋化性, 在虫害易发地段采用毒饵诱杀;利用蛀干害虫喜欢在新伐倒的寄主木段产卵繁殖的特性进行饵木诱杀;利用害虫的越冬或隐蔽特性进行潜所诱杀, 对有上、下树习性的幼虫可在树干上涂毒环或涂胶环阻隔和触杀幼虫;利用昆虫信息素诱芯悬挂诱捕器诱杀, 以减少虫口密度。

2.4 增加生物调控技术的应用

生物调控技术不仅可以直接消灭有害生物, 还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组成成分, 且对人、畜及植物安全, 不会杀伤天敌, 不会残留和污染环境, 非常适合在公园内推广使用。尽量保护和利用天敌。利用公园的有利条件, 在园内人工悬挂鸟巢以吸引鸟类定居, 并对其加以保护, 保护和利用当地自然天敌昆虫, 在害虫发生初期人工大量释放天敌昆虫。增加生物制剂的应用, 利用昆虫病原细菌、真菌及病毒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生物制剂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且对人畜无害, 非常适合在公园推广应用, 如目前广泛应用的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

2.5 适当使用化学药剂

由于生物调控技术作用比较缓慢, 且使用效果易受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 因此, 如果大面积发生病虫害还是需要适当使用一些化学药剂, 但应尽量挑选低毒、低残留、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 避免危害游人的健康及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刚应.我国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对策初探[J].中国园林, 1999, (2) :21-22

[2]刘扬.城市公园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6

[3]李本鑫, 周金梅.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J].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5

[4]柴素蓉, 于继龙.浅谈公园绿色植保[J].甘肃林业科技2004, 29 (3) , 9, 68-69,

综合公园 篇8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综合公园,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在城市持续膨胀与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能够使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的规划设计方法与工程技术。它是指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 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 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 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自然场所, 如作为栖息地, 净水源, 迁徙通道, 它们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1], 它强调的是整个自然系统、绿色网络的连接性。

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枢纽, 城市综合公园不再是过去单纯用来观赏游憩的场所, 而成为协调公共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 实现城市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载体, 它除了承载公众生活, 实现社会公平, 还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城市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公园作为有机节点以不同的空间形态与尺度分布于城市中, 对其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应改变过去以再造自然为主的局部模式, 应将综合公园放到城市视角中, 使其成为更具创造力的场所空间和生态因子, 引领区域与城市发展。现代城市综合公园在城市空间布局及生态建设层面正经历着从游憩绿地到绿色海绵体、从景观孤岛到绿色开放空间、从再造自然到多样栖息地的转变。

1 从游憩绿地到绿色海绵体

1.1 作为雨洪调节的手段

多数城市正面临城市内涝等雨洪问题, 单纯依靠传统的排水模式以及“灰色基础设施”, 难以有效解决城市水域径流问题。过去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使得现有地表多非渗透地表, 这些非渗透的硬质铺装限制了雨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使雨水大面积的沉积并影响水质, 破坏了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雨水渗透循环这一问题, 现有城市一般通过污水处理和增加可渗透地表两种方式解决[2]。前者工程量较大, 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建设公园的形式做到, 通过城市地下水系与土壤渗透能力的相互作用, 加速自然系统内部的水循环, 均衡雨水与地下水资源, 削减城市径流, 解决城市洪涝问题。

城市综合公园作为雨洪管理的重要载体, 能够通过公园绿地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和储存, 作为水文循环中获取水为人类所用的一种方法[3]。它能够对城市雨水进行可调控的收集、排放及循环, 在雨量过多的时候通过公园植被、透水铺装、绿色建筑等分担城市泄洪的压力, 雨量少时又可通过所收集雨水满足自身需求, 这种类似于海绵功能的雨水管理方式, 起到了调控雨洪平衡的作用。城市综合公园具备的这种功能在某种层面上可以看做是模拟的自然湿地系统, 将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进行吸收与过滤, 通过滞留、下渗及蓄水等原理和技术使得公园内低洼的水体、植物以及其他介质进行相互调节, 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一个调蓄洪水和抵御污染的绿色海绵系统。

1.2 作为生态系统的斑块

城市综合公园能够有效净化水质、调节气候, 过滤空气, 减少能源消耗, 促进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作为场地尺度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节点, 对特定区域的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态服务作用。城市综合公园承载了减少热岛效应、净化空气以及创造适宜微气候的功能, 它增加了居民在户外空间的停留时间, 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功能完善, 使居民能够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享受自然并参与自然, 是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斑块。此外, 当前人口的急剧增长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使得城市格局和生态图底关系倒转, 孤立的公园斑块和少量的绿地以及郊野自然保护区等点状区域难以解决日益复杂的生态问题以及人们不断提升与转变的生活需求, 只有将城市公园绿地与郊野自然保护区、乡野自然地等生态斑块串接起来构成绿色网络, 才能实现城市海绵体系统的生态效应, 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生活问题。

2 从景观孤岛到绿色开放空间

2.1 渗透性的边界

城市公园作为居民的社会公共福利之一, 从诞生与兴建之初便具有开放性这一特点。然而国内公园早期大多与城市分离而建, 只因便于管理便设置少量入口, 而且边界用围墙或密植的树木围合, 使综合公园成为城市中孤立的绿地而隔绝于其他场地, 不仅与城市绿地系统缺乏联系, 更与城市功能与布局相背离。早期对综合公园的定义也主要停留在观赏游憩层面, 并未将公园与城市联系到一起, 因此综合公园的边界多是以一种隔离与防护的形式出现。马丁·海德格尔曾说:边缘并非事物的结束, 而是显现事物的开端。在空间意义上, 边界作为两个空间共有的交接流线, 为各个空间内容的渗透、连接与分割提供了可能。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城市与公园分离而建,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 公园周边的土地被不断开发利用, 公园逐渐被城市组团所包围, 因此人们日常的休闲活动更多的发生在城市与公园的衔接界面而非园区内部。此外, 随着新型城镇化中以人为本观念的回归, 建立开放的边界和可渗透的空间系统, 强调公园的使用便捷性及其对于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是城市综合公园在现代环境中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2.2 串接性的交通

城市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综合公园的使用价值能否得到体现具有重要影响[4]。现有综合公园往往作为一个单独的绿色斑块出现在城市空间中, 周边环境与它的连接多是道路与公园路口的连接, 缺乏城市交通与公园内交通体系的多元对接, 且不利于周边居民绿色出行及便捷交通形式的实现。面对现有综合公园交通与城市交通系统的阻断, 应将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与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去考虑, 将公园的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交通布局相结合。在现代城市环境中, 区域的开放空间、城市的慢行体系以及公园的交通系统应是一个融合的整体, 公园在与城市街道相接的区域, 应该是开放的、可进入和可停歇的空间, 不应设定机械的隔离边界。Gustafson Porter设计的瓦伦西亚中央公园既将公园边界与周边环境充分渗透, 又将公园交通与高速铁路以及城市道路做到有效连接, 创造了一个能够大大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综合公园 (图1-3) 。

城市综合公园作为生态系统的绿色斑块, 不只是对于自然形式的简单再造, 而是营造自然生境的重要节点。温彻·詹姆斯德等人认为, 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常常呈正相关;多样化的生境可能包含更多适宜物种生存的条件, 特别适宜那些多生境物种的生存[5]。综合公园作为小型生态系统, 能够柔化高密度硬质化的城市环境, 为城市中的植物和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空间而丰富生物多样性, 因此城市综合公园除了要满足扩张的城市与人口的需求, 更要提供多样的生物栖息地, 构建相对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在规划建设中, 既要立足于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 根据生物生长特征进行物种选择与统一规划, 更要明确建设场地的土壤及水文等要素特征, 在满足居民游憩需求的基础上对特定场地进行生境营造, 并对游憩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 实现绿色开放空间与多样栖息地的有机融合。

3 结语

城市综合公园是现代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不再是单纯的绿色孤岛与封闭式绿地, 在城市环境中也不再只具有单纯的观赏与游憩功能, 而是在维持生态平衡、改善场地环境、调整区域气候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枢纽, 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改善了周边的生产及生活环境, 有效的增加了区域价值, 为城市带来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综合效益。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 城市综合公园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进行, 应改变传统的建设思路与模式, 将公园充分融入城市功能组团, 实现其在绿色基础设施中作为城市海绵体、开放空间及多样栖息地的转变。

参考文献

[1]Benedict M, Mc Mahon E.Green Infrastructure:linking communities and landscapes[M].Washington:Island Press, 2006:1-3.

[2]翟俊.协同共生:从市政的灰色基础设施、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到一体化的景观基础设施[J].规划师, 2012 (09)

[3]刘滨谊, 张德顺, 刘晖, 戴睿.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 (03)

[4]韩炳越, 郜建人.大型公园绿地引领城市发展[C].绿色交响、盛世园林——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 北京, 2013.

综合公园 篇9

一、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位于山东省枣庄市东北部, 座落在枣庄市山亭区境内, 位于枣庄市区北10千米。其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7°31′08″~117°43′51″, 北纬34°56′07″~35°01′47″之间, 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区内总体地势东高西低, 东部为中低山区, 西部有小面积的山间冲积平原, 海拔在211~584.0米之间, 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3.5℃, 年平均降水量为800—850毫米, 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棕壤、潮土、砂浆黑土四个土类。

二、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景区概况

根据景区地学旅游资源及其它配套旅游资源的空间展布特征、组合形态、美学价值等特色, 以及园内景点结构, 将公园划分为熊耳山景区、抱犊崮景区、龙床水库景区、龟蛇湖景区、洪门生态村景区、红山峪民俗村景区六个景区。

熊耳山景区以熊耳山为中心, 拥有著名的地貌景观双龙大裂谷, 区内的“龙抓崖”是一典型的崩塌地质灾害遗迹;抱犊崮景区内抱犊崮为沂蒙72崮之首, 素有“天下第一崮”之称, 抱犊崮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森林覆盖率为97%, 是山东省罕见的自然生杂木林汇集区;龙床水库景区由龙床瀑布、龙床奇石和龙床峡谷三部分组成;龟蛇湖景区已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山东十大魅力景点;洪门生态村景区被农业部命名为“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村;红山峪民俗村景区, 原傅庄张人大主任田传江出版发表的《红山峪民俗志》, 引起国内外民俗专家、学者纷纷前来考察研究。

三、公园景区综合评价

1、定性评价

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以独特的崮形地貌为代表性景观, 具有裂谷、溶洞、崩塌地质灾害遗迹的立体组合特征, 地貌类型组合极为丰富, 在国内外的景观中十分罕见。此外, 公园还具有以红山峪文化等为代表的独特的历史和人文景观和社会背景。可将六大景区的景观相结合, 以地质科普旅游、景观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为主线, 创造多方位、多渠道、多类型的熊耳山-抱犊崮旅游区。

2、定量评价

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综合评价结果由菲—罗模型的变种资源地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即:

其中, Ei为第i个景区的综合评估值;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Pij为第i个景区第k个指标的专家评分值。与现实状态下的定性分析比照, 通过AHP法获取的上述定量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性, 可用于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实践。

根据结果, 将公园景区划分为三级:抱犊崮景区、熊耳山景区为一级景区;龟蛇湖景区、龙床水库景区为二级景区;红山峪民俗村景区、洪门生态村景区为三级景区。

抱犊崮景区和熊耳山景区与其他景区得分差距较大, 与开发现状相符。由于抱犊崮景区和熊耳山景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开发条件较为优越, 可以先重点开发两景区, 继而带动其他景区的开发。此外, 景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整体得分较低。这表明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较为落后。这与公园可进入性较弱是分不开的。评价因素中, “位置交通”一栏系数得分普遍偏低, 也说明了这一点。应加强景区可达性, 如适当增加旅游专车数量和范围等。

地质观光与科考旅游是构筑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的重要内容。从结果可见, 抱犊崮景区和熊耳山景区排名分别居一、二位。事实上, 公园地质景观最具特色的是后项。双龙大裂谷在众多景点中属品相最佳, 但其所在景区熊耳山景区排名较为次之。因此, 加快以双龙大裂谷为中心的地质景观旅游开发成为本区旅游战略规划必然。

结语

通过对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六大景区的分析评价, 抱犊崮景区和熊耳山景区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开发重点突出, 但也存在不利因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考虑改进措施, 从而提高景区的整体旅游价值。公园也应重视六大景观的协调发展, 以地质科普旅游为主, 以优势区带动整体, 创造具有特色的地质公园。

参考文献

[1]杜霞、李磊:《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4, 33 (4) :453-455。

[2]江金波:《AHP法在梅州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中的运用》,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 17 (2) :92-96。

综合公园 篇10

1 红树林虫害发生状况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1929.5 hm2, 占全园土地总面积的96.05%。其中近海与海岸红树林湿地面积为183.02 hm2, 广泛分布于沿海潮间带及冯家江下游部分区域, 红树林是北海湿地公园的主要植被类型之一, 其主要的组成群落有:卤蕨群落、白骨壤群落、桐花树群落、白骨壤+秋茄树群落、桐花树+秋茄树群落、海漆群落、苦槛蓝群落、阔苞菊群落、苦榔树群落等[3]。

针对滨海湿地公园红树林害虫发生情况, 笔者进行了调查, 发现湿地公园内红树林植物主要害虫有:为害白骨壤树的害虫有广州小斑螟、小袋蛾、白骨壤潜叶蛾、廮螨、白骨壤蛀果螟、三点广翅蜡蝉、胸斑天牛;为害桐花树的有桐花毛颚小卷蛾、白骨壤潜叶蛾、丽绿刺蛾;为害秋茄树的有小袋蛾、三点广翅蜡蝉、考氏白盾日蚧等。

广州小斑螟虫情在当地曾有过几次大的爆发。据广西日报2004年06月25日报道, 2004年05月下旬发现广西红树林中绝大部分的白骨壤树林受到“广州小斑螟”的害虫大面积危害灾情, 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 保护区内红树林的虫害面积已经由开始20多hm2扩展到60多hm2, 害虫来势凶猛, 发生虫灾短短的两三天内, 许多树被吃得只剩下枝杈。到了6月下旬, 全区发生面积过千公顷, 其中北海市200 hm2, 灾情发展迅速, 少量白骨壤树叶片全部落光。

2008年, 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红树林白骨壤群落再次大暴发“广州小斑螟”害虫危害灾情, 几乎所有白骨壤树林都受到“广州小斑螟”害虫的严重危害, 与2004年相比, 发生程度更为严重, 发生时间早, 蔓延速度快, 多处白骨壤群落当年无一结果。

广州小斑螟一般在每年5月中下旬在红树林区域有白骨壤树种的地方开始发生危害, 具有周期性, 一般会持续3个月。害虫大多将卵产于新生叶片的基部, 幼虫孵化后取食幼叶, 其后开始为害老叶, 幼虫通常躲于叶片背面, 有时躲藏在卷曲的嫩叶中, 沿下表皮的叶脉啃食, 取食叶肉, 而不吃穿上表皮, 剩下的上表皮呈半透明的膜状。老龄幼虫吐丝营巢, 将自己包藏在内进行化蛹。当幼虫大量发生时, 白骨壤树叶片几乎全部被啃食, 受害的叶片枯死, 整个白骨壤种群呈枯死状。虽然秋天多数又可生长出新叶, 但由于较长时间遭受虫害, 营养消耗过大, 并且受害期几乎贯穿整个繁殖期, 致使大多数的白骨壤都不能开花结果, 无法繁殖下一代幼苗, 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种群的正常生长和繁衍。

仅广州小斑螟在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红树林中暴发危害, 就能使红树林白骨壤种群正常的生长和繁衍受到严重影响, 如多种害虫同时或间断性暴发, 将严重威胁整个湿地公园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 因此认真做好红树林害虫的综合治理工作非常重要。

2 红树林害虫综合治理应遵循的原则

2.1 树立生态整体观原则

从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整体出发, 以预防为主, 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而有利于红树林植物及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在设计综合治理方案时, 必须考虑所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对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影响。

2.2 生物境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与红树林害虫综合治理的关系密切。红树林生态系统自身具有比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 保护好在红树林各个自然植物群落的物种和生境多样性, 不进行人为干扰, 将可稳定红树林植食性害虫与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群落系统, 保持植食性害虫与捕食性天敌昆虫生态系统的平衡, 避免虫害大发生。

2.3 实施经济有效控制原则

针对主要害虫种群的生态学特性, 巧妙运用生态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措施, 对害虫种群数量实施经济有效控制。

2.4 协调措施, 减少矛盾原则

不同的防治措施各有其优点, 但也有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性。因此, 不应单纯依靠哪一类措施, 而应选用不同的、必要的、适当的措施, 协调运用, 互相补充。而且在多战术时, 必须使这些战术与自然控制力量相协调。尽量使之增强效能。人为加入的防治措施不能与自然控制力量相矛盾, 凡是会削弱或抵消自然控制力量的方法, 都不能采用。

3 红树林害虫综合防治措施

3.1 生态防治

3.1.1 实施湿地公园沿海红树林湿地恢复工程

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盲目开垦、砍伐红树林、乱占天然湿地, 使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尤其是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红树林曾有相当面积被围垦, 现为荒废的虾池, 急需采取相应的恢复技术, 开展红树林湿地恢复工程。

在对近海与海岸湿地进行严格保护和保育的基础上, 根据海湾滩涂地形地貌条件, 对现有的滩涂进行必要的修复以扩大红树林植被的面积, 恢复红树林湿地的生境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 提高海湾滩涂的自净能力, 打造多样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景观。

选择海岸滩涂面积较大、不影响航运以及潮汐运动的滩涂, 根据海水含盐度、海水水位进行红树林恢复与重建。营造出深水、浅水、沼泽、滨水直至旱生的适合不同鸟类栖息和觅食的生境序列。建设模式为:从低潮线→白骨壤→秋茄树→桐花树→海漆→卤蕨→苦槛蓝→苦榔树→阔苞菊。

3.1.2 加强对红树林湿地周边的绿化和美化建设

要依据生态学原理和植物的生态习性, 合理的选择红树林湿地周边的绿化和美化的植物种类, 选择的植物种类必须是在沿海红树林湿地周边的自然界中能够相互协调没有竞争的健康、长期、稳定生长的, 能够起到调节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要合理的对植物进行搭配, 为植物种群之间建立一个良好、有序的时间和空间乃至营养物质等复合式的群落关系。通过采取对沿海红树林湿地周边的绿化和美化建设, 一方面将提高现有生物栖息地的质量, 从而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另一方面, 扩大了生物栖息地的数量和面积, 并适当引进区域缺失的乡土物种, 进一步丰富沿海红树林湿地周边的生物多样性, 构建完善的生态链和生态网络。

3.2 生物防治

3.2.1 大力开展以虫治虫的科研防治工作

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攻关, 针对红树林发生面积大, 为害严重的螟、蛾类害虫, 研究培育出相对应的具有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敌昆虫, 可有效防治红树林虫害的发生。

3.2.2 实施鸟类栖息地保护和改善生境工程

滨海湿地鸟类觅食地条件决定着鸟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进而对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及其群落结构产生影响。湿地生境条件越能满足滨海鸟类的需求以及湿地生境的多样化, 滨海鸟类物种就越多, 不同物种种群数量的均匀程度也越大, 那么鸟类群落多样性就较高。环境类型越多, 则鸟类多样性就越高。因此, 对区域内进行鸟类栖息地和生境改善工程, 建设人工投食点、人工鸟巢等。

3.3 物理机械防治

3.3.1 人工扑打

由于湿地公园红树林植物主要是受螟、蛾类为害, 及时检查, 一旦发现有严重为害红树林的螟、蛾类害虫, 抓住在退潮期间时机, 人工用高压水枪冲喷树冠螟、蛾类害虫, 同时, 人工用长的竹扫把对螟、蛾类害虫进行扑打。将害虫击入水中让海水浸死。

3.3.2 诱杀法

灯光诱杀“趋光性”是昆虫一种较高级的神经活动, 是昆虫受到外来刺激后一种难以抑制的趋向行为, 利用昆虫的趋光特性, 因地制宜的选择安装价格低廉的白炽灯、高压汞灯、黑光灯和价格高诱杀更好的频振式诱虫灯, 每3万m2面积设1灯, 对为害湿地公园的红树林害虫:鳞翅目的螟、蛾成虫和鞘翅目的胸斑天牛成虫进行灯光诱杀。灯光诱杀常作为一种经济、简便和不污染环境的治虫措施加以利用。由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因而更适合利用杀虫灯等无公害防治措施。

红树林诱集植物的利用红树林诱集植物是指:引诱为害红树林害虫的植物。诱集植物作为害虫综合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不污染环境、对天敌安全等特点, 不但能提高红树林生物多样性, 而且作为天敌的培育圃, 能够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引进和驯化出能充分诱集红树林害虫的诱集植物, 种植于红树林组成群落周围, 利用诱集植物对害虫进行诱集防控, 从而对红树林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利用诱集植物进行疫情监测, 根据疫情监测及时组织有效综合防治, 避免害虫大发生。

2004年白骨壤群落发生广州小斑螟严重为害后, 相关人员也应急的采取上述各种防治性的“保守疗法”, 如在退潮时用高压水枪冲喷树冠, 以冲走幼虫和虫卵, 或对危害虫蛾和蝉虫进行扑打;在晚间安放诱捕灯, 诱捕害虫, 或燃火诱杀;在涨潮时, 对树冠撒生石灰或喷淋石灰水灭杀卷虫蛾等对环境无污染的等措施, 控制了灾情的进一步蔓延。

3.4 建立预测预报系统

对区内易发生病虫害的地方、林分进行定位、定时观测, 对其生活史、习性、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研究, 并及时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一旦发生病虫害, 要及时防治和扑灭, 同时购置必要的仪器与工具。

参考文献

[1]丁珌.福建红树林昆虫群落及主要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07.

[2]范航清, 陈光华, 何斌原, 等.山口红树林滨海湿地与管理[M].广州:海洋出版社, 2005.

[3]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Z].2010.

上一篇:处理分析下一篇:基于工作流程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