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的探讨(精选5篇)
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的探讨 篇1
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的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的应用。方法:将61位内科护理人员分为2组,研究行品管圈管理,对照组行传统轮班制管理。结果:研究组基础知识考核合格率(100%)、专业技能考核合格率(96.77%)、管理满意度(96.77%)均高于对照组(基础知识考核合格率73.33%、专业技能考核合格率66.67%、管理满意度6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应用于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可提升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管理满意度高。
【关键词】内科;护理管理;品管圈;应用
内科护理管理是医院日常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作性质具有相同、相近的特点,需要团队成员之间按照工作流程,相互配合、补充,并通过提升团队整体素养和技能,改进实际问题,提升护理质量,最终达到患者满意。其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内科患者护理质量高低的直接因素,关系到医院形象的好坏,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模式,可大大提升管理效果,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医院形象。我院于2013年6月-2014年8月对31位内科护理人员行品管圈管理,其管理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涉及61位内科护理人员,将61人分为2组。研究组:31人,年龄21-50岁,平均(33.60±4.23)岁;文化程度:中专5人,大专16人,本科以上10人;职称:护士20人,护师10人,主管护师1人。对照组:30人,年龄20-49岁,平均(33.73±4.40)岁;文化程度:中专5人,大专17人,本科以上8人;职称:护士19人,护师10人,主管护师1人。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1.2方法
1.2.1强化组织保障,统一思想认识
我院高度重视品管圈管理推行,作为实施精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优化医院形象的重要工作,纳入全院重点工作,召开院务会专门安排,召开专题会专项 讨论,召开护士会座谈会征求意见,把院领导的思想及时传达给基层护士,把一线护士的意见有效反馈上来,明确了品管理圈管理的重点、难点,理顺了高层、中层和护士的思想情绪,深化品管圈管理的认识,为品管圈管理铺平了道路。1.2.2厘清体系,明确职责
研究组31人实行品管圈管理,品管圈组成人员有:1名圈长,1名护士长,其余为圈员。品管圈分别为基础护理、病房管理、重症患者护理等,在品管圈管理中,参照各护理人员不同的情况(包括职称、学历、临床经验、工作熟悉程度及护理技能水平等)设置不同层次的护理管理层,包括责任组长管理层、责任护士管理层及助理护士管理层等。责任组长管理层必须由临床经验丰富、工作熟悉程度高、护理技能水平高的主管护师组成,责任护士管理层由护师组成,助理护士管理层则由一般护士组成。同时,完善品管圈制度,在护理实践中,明确规定各个管理层的职责,细化具体岗位的护理要求,量化全部人员的工作目标,每名圈内人员都对自身职责拥有清晰的认识。对照组30人选择传统的轮班制护理模式进行管理,未建立品管圈。1.2.3开展系统培训,提升护理技能
具体实施过程中,邀请管理专家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课程讲座,要求圈内人员做好记录,融会贯通,引导圈内严格树立质量管理意识,主动参加品管圈培训活动,定期交流培训心得。为测评培训效果,对圈长、护士长和护士实行闭卷理论考核和现场实践教育,评价培训成果。在此基础,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单项单项培训,巩固培训成果,强化观念、凝聚共识,有提高护理人员对品管圈管理的,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技能,达到想做、会做、积极做的目标。1.2.4强化过程控制,持续优化结果
按照PDCA管理方式,将品管圈管理分为计划、执行、反馈、提高四个阶段,循环提升品管圈护理水平,1个月为一个活动周期。制订实施方案,细分进度表,并提交院办公会讨论完善,将具体活动分为主题选定、目标分解、现状把握、目标没定、过程解析、对策拟订、整改提升、效果确认、标准化、成果巩固等1O个步骤。实施过程中,圈长对圈内成员的护理行为进行及时巡视,详细记录。每周设有固定的时间,组织品管圈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施质量评分,对品管圈内护理过程进行管理、分析和评价,共同研讨下一步的工作。期末,对本 2 期活动进行总结,对护理中的不足剖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进展成果进行归类,配合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自觉、主动地接受剖析,提升各项护理工作[1]。1.2.5固化成功经验,形成良性循环
在品管圈管理中,我们坚持每期进行总结,提炼经验,将成功的做法进行重点推广,将良好的习惯进行固化,有效地形成团队的行为规范,凝聚集体智慧,融洽活动氛围。为避免品管圈管理流于形式,我院对活动中的成果形成标准文件下发实施,强化纲性要求,通过组织奋力牵引和护理人员自觉相结合,使成果融于员工脑海。为避免品管圈活动成为护理人员“负担”,产生心理抵触情绪,我院每周召开圈长点评会,了解活动计划落实情况,掌握护理人员思想动态,对碰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协调解决,并对品质改善、护理学术、优质服务方面的标兵给予物质和荣誉双向激励,使护理人员真正体会到品管圈活动对内科护理整体工作和员工自身工作的促进作用,使“要我做”“要我会”变成“我要做”“我要会”,通过纲性管理的推动和人性管理的启迪,有效固化了活动经验,形成了持续提高的良性循环。1.3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实施χ2检验,应用软件为SPSS12.0,当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考核情况
研究组基础知识考核合格率及专业技能考核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础知识考核及专业技能考核合格情况比较[n(%)] 组别 研究组 对照组 χ2值
人数 31 30-
满意 24 12-
不满意 1 10--
满意度 96.77% 66.67% 4.6854 <0.05 P值
3.讨论
3.1 品管圈管理是提高内科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内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其人流量比较多,护理工作艰巨复杂,护理质量不高,护理管理难度高,如何提高内科病区护理管理水平,成为众多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内科护理人员学历等基本素质的调查,可以看出内科人员普遍受过正规系统的护理、医学知识培训,对质量工具、质量认识都有较深的认识,对PDCA管理流程有一定了解。同时,分析内科护理工作性质,护理人员以基层人员为主,工作性质具有相同、相似、相互熟悉的特点。另外,护理人员都具有护理水平、优化内部氛围的愿望。推行品管圈管理具有提高内科护理水平的迫切需要、能力基础和意愿基础。
3.2、品管圈管理能够厘清体系,明确职责,形成团队合力
医院内科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主要为轮班制管理,该管理模式较为笼统,其针对性、激励性不强,且未能明确各方的责任,各护理人员的职责模糊,出事后易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不利于人员分配与管理[2]。品管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其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自觉地组成小圈团体,实施全体合作[3]。在小圈团体中,可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的管理层级,并明确各个管理层级的职责,将护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实行责任追究制,因此可有效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确保每一项护理任务都能顺利地完成[4]。
3.3、系统培训是推行品管圈管理的保证
圈内人员的认识水平、业务技能等综合素质决定了品管圈管理的效果。因此,推行品管圈管理必须对圈内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培养和提升护理人员的认识和 能力。进行分阶段、针对性地指导,把成熟的工作方法和质量意识充分贯输给一线护理人员,提高圈长深层次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推行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站在公平、公正、理性的角度纠正偏差,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形成良性的团队氛围,从而提升内科护理整体水平。
3.4双向激励是深化品管圈管理的必然要求
没有监督就意味着失控。客观地说,品管圈内部人员的自身素养参差不齐,仅靠自觉,无法使科学的管理方法深入推行,使良好的行为成为习惯和素养。我们注重通过配套的激励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兴趣与热情,强化执行效果,提高其管理满意度,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管理,提高管理效果[5]。通过1年的临床推行,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品管圈活动适合在护理人员中推行,符合科学的管理理念,倡导了全员参与管理的意识,同时也减少了管理成本,作为实施护理质量改进的一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护理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和依从性。
3.5客观评价品管圈管理是活动成果的根本
任何管理活动都需要根据管理客体的情况做出恰当的取舍,同时,即使再先进的管理方式也要考虑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把所握推行时机,掌握推行力度,以免对整体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半途而废。我院在每个阶段都注重对品管圈管理活动的评价,并有详细的记录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研判。自实行品管圈管理后,按照10个阶段,将每月确定为1个周期,对关键环节进行标准化评价,对未达标内容进行客观分析,强化执行竞争力,及时进行再评价,确定是否继续推行或淘汰,使标准化评价得到了认同。
3.6高层推动、加大投入是品管圈管理有效推地的保障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如何评价品管圈活动的适合范围和如何有效发挥护理人员创造力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院方的肯定、支持和不遗余力的投入给品管圈管理提供了坚强的推力。我院成立了专管组织,定期总结经验,分析症结,细化指导方式。同时,保持机构不变、投入不减,在培训方面聘请专业管理公司进行细化讲解,积极派员外出向先进医院取经,树立了品管圈人员的信心,也提高了责任感,使品管圈管理活动持续推进,并收到了良好效果。我院在内科护理管理中,对31人实施品管圈管理,另对30人实施传统轮班制护理模式,其中前者基础知识考核合格率(100%)、专业技能考核合格率 5(96.77%)、管理满意度(96.77%)均高于后者(基础知识考核合格率73.33%、专业技能考核合格率66.67%、管理满意度66.67%),证实品管圈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医院内科护理管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医院内科护理管理中推行品管圈护理管理模式,可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及技能水平,提高管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莫妮娜,徐凌燕,朱燕飞,等.品管圈模式在产科病房新生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4(32):1101-1103.[2]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15(02):517-519.[3]周美珍,吴秀芳,周春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23(11):926-927.[4]徐英,张飒飒,秦敏.品管圈活动在ICU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11(29):205-206.[5]邵翠颖,金钰梅,朱胜春.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和成效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2,17(04):662-663.
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的探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 并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0例。干预组:男14例, 女16例, 年龄在34~76岁, 平均年龄为 (52.5±4.3) 岁, 病程为2个月至7年, 平均病程为 (4.1±1.2) 年, 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 年龄在33~75岁, 平均年龄为 (51.3±1.4) 岁, 病程为3个月至7年, 平均病程为 (4.2±1.4) 年, 所有患者均属呼吸内科疾病,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医护人员要对患者施以常规的呼吸疾病护理管理办法。干预组:实施品管圈护理管理模式。首先在呼吸内科中4~5人组成一个圈子, 并根据圈内的实际情况选取一名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代表, 通常多以护士长为主, 然后将上级护理部门主任作为品管圈的辅导员, 对品管圈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在每天科务会活动中, 圈内代表要对所有成员进行集体培训, 对品管圈的各项活动方案以及具体流程进行学习, 保证品管圈活动的顺利实施[2]。由圈内代表对PDCA循环的计划进行有效拟定, 经过圈内其他成员的一致通过后方可实施。需要注意的是, 在对PDCA计划进行实施的过程中, 要密切关注活动反馈的效果, 从中发现活动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进行商讨及时有效地改进。然后由辅导员对活动实施情况进行随时监测与动态评估, 对改进的方面进行及时总结。经过不同模式的管理, 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3]。
1.3 观察指标
1个月后, 对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对各个环节的满意度进行评价, 护理满意调查共包括护理技术、服务态度、健康指导以及护理管理4个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 采用χ2检验, 护理管理满意情况用%表示, 用t检验, 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不同模式护理管理, 采用品管圈的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技术、服务态度、健康指导以及护理管理等方面的满意度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随着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医院应该对护理服务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品管圈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 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实践[4]。一方面, 品管圈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主动投身于对医院的护理改进工作中, 促进医院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 在品管圈管理模式下, 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合作, 共同探讨, 能够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并进行有效的改进, 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另外, 品管圈中的成员大都是同一科室或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他们对彼此的工作环境、病患情况都有一定了解, 在活动中能够就患者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 并制定出有效的护理管理策略, 提升护理质量。本次研究中,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技术、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满意度与对照组差别较大, 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品管圈在医院护理质量改进中实施效果, 值得参考借鉴。
摘要:目的 探究医院护理质量改进中品管圈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塔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并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 采用常规的管理方法, 干预组30例, 给予品管圈质量管理, 对这两组患者对护理环节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不同模式护理管理,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技术、服务态度、健康指导以及护理管理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医院护理质量改进中实施品管圈护理管理, 能够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 增强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改善医患关系, 而且能够调动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护理效果明显, 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地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质量,品管圈,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章飞雪, 于燕燕, 徐枝楼, 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2) :127-130.
[2]李琳凤, 张毅, 吕海瑛, 等.品管圈在我国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 (11) :800-801.
[3]王丽红, 王国英, 丁彦芝, 等.品管圈活动改进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质量的效果探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 (10) :1146-1148.
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的探讨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实际过程中的效果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100例护理人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工作,观察组使用品管圈的方式进行培训,比较两组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出现意外针刺伤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人员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虽均有意外针刺伤的情况发生,但观察组的意外针刺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48%(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开展品管圈的方式能够显著降低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出现意外针刺的情况,对于护士自身防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意外针刺;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21-02
品管圈(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是由相类似或是能够互补的工作场所中的人群自发组成的一种小团体[1]。通过这种形式,团体中的成员能够通过相互合作以及集思广益等形式灵活的运用活動中的理论方式等[2]。因此能够较好的改进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欠缺以及主要问题等[3]。更好的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4]。品管圈的方式在国外的到了较好的应用,有研究显示国外的品管圈应用率达到了98%以上,同时使用品管圈的方式解决了70%以上的护理问题,在实际的护理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针刺伤而言,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意外事件,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发生意外刺伤的概率高达50%以上,其中护士高达44%,在暴露方式上,主要也是针刺伤最多,占56%。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针刺伤发生时,仅需要0.004ml的血液就足以感染HBV,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但在我国进行护理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较好的使用品管圈的形式,因此国内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我院通过开展品管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减少了意外针刺的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职护理人员100人,其中护士90人、主管护师10人,其中本科学历76人,专科学历24人,所有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为22-40岁,平均年龄为30.26±1.52岁。随机将所有护理人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护理人员护士45人、护师5人,本科学历38人,专科学历12人,年龄为22-39岁,平均年龄为29.89±1.57岁。观察组护理人员护士45人、护师5人,本科学历38人,专科学历12人,年龄为23-40岁,平均年龄为30.76±1.62岁。两组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工作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使用品管圈的培训方式进行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首先需要建立起品管圈小组,并在小组制定完成后,在小组中通过头脑风爆法建立起相关的活动主题以及活动计划,主要课题为减少在实际护理过程中过程中出现意外刺伤发生率。首先在小组中讨论由于意外针刺而造成的相关危害以及提升的护理风险,然后将活动后的目标进行相应的确定。在确定完成后,对于目前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针刺的实际情况现状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的意外针刺的发生率,同时需要注意对意外针刺的发生状况以及出现时机进行相应的讨论以及记录。并通过这些信息分析出造成实际护理过程中出现意外针刺的原因。在本次研究中讨论出的结果:护士自身的防范意识不高并且操作不规范;患者对于治疗不配合;对医疗废物的处理不合格以及安全制度没有得到落实等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品管圈小组需要注意对这些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并制定出在以后的护理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出现意外针刺的情况,并制定出相关的监督措施以及执行标准,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这些标准进行护理。
1.3 疗效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需要使用曾华[5]的研究方式,对两组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针刺情况进行相应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PSS18.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均有意外针刺伤的情况发生,但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意外针刺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48%,差异为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
3.讨论
护理是治疗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流程,也是患者能够得到较好恢复的前提条件,因此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的操作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但目前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如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针刺伤事件就是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意外事件,对于护理人员的健康以及患者的正常护理以及治疗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常规的护理方式并不能够较好的避免出现类似的意外事件。而对于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通过品管圈的形式也能够较好的进行解决,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晶,李雪,吕召莉等.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中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4):147-148.
[2] 孙莉,尹安春.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3,34(16):94-96,封3.
[3] 彭翠娥,王卫红,谌永毅等.品管圈活动在肿瘤患者疼痛护理中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30):3866-3869.
[4] 樊学英,李洪娥.品管圈护理管理对普外科手术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1):2943-2945.
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的探讨 篇4
【摘要】目的: 观察品管圈活动(QCC)对提高儿科病房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品管圈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QCC)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素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C护理模式应用于儿科重病房中,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改善护患关系。
【关键词】儿科病房;QCC;优质护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129-02
儿科疾病多起病迅速,病情发展快,患儿及家属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情绪,护理难度较大,发生医患纠纷机率较高。品管圈活动(QCC)是指工作性质相近的人,通过运用各种改善方式激发个人潜能,并借助团队力量持续改善各种问题,使参与人员认识工作的意义与目的,提升参与感与成就感[1]。笔者将品管圈活动(QCC)应用于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使护理人员从自身出发,改善护理工作缺陷,提升护理质量,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儿科病房收治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15±3.92)岁;其中肠梗阻15例,肠套叠8例,肛门直肠畸形15例,先天性巨结肠11例,阑尾炎7例,其他4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2±3.85)岁;其中肠梗阻17例,肠套叠8例,肛门直肠畸形12例,先天性巨结肠10例,阑尾炎8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①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及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体位,确保妥善安置患儿,保障患儿舒适、安全;②充分了解患儿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③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④加强查房,并仔细观察临床症状变化,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并协助其进行相关治疗与抢救。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再应用品管圈活动(QCC)护理模式。具体如下:①组建QCC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6名高年资护士,其中年资最高、经验丰富者为圈长,通过无领导讨论等方式分析我科在护理态度、病房环境、医患沟通及护理水平方面存在的缺陷,并针对缺陷部分制定改善方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②改善病房环境 根据患儿的性格特征及喜好,将病房布置得温馨、充满童趣,避免患儿对冷清严肃的传统病房产生恐惧、抵触情绪,提升其治疗依从性;③请经验丰富护士指导医护人员与患儿沟通的方法,增加巡视次数,多陪伴患儿,可与患儿一起游戏及交流,转移患儿注意力;对患儿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保持耐心、细致,及时安慰患儿及家属,缓解其焦虑、紧张情绪;④设立护理工作奖励机制 设置患儿及家属意见箱和护理服务考核制度,对工作出色护士进行适度物质奖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及团队力量;⑤定期举行讨论学习会,就近期工作问题及缺陷各抒己见,并邀请专家定期举行培训活动,提升护理能力及团队意识。
1.3效果评定[2]自拟护理人员素质评定量表,于品管圈活动(QCC)实施6月后进行评定,内容包括: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积极性、团队意识、责任感等5个方面,每项得分1~5分,1分表示最差,5分表示最佳。自拟调查问卷,在患儿出院时由家长填写,内容包括护理技术、服务态度、病房环境以及沟通能力等4个方面,每个项目分值25分,总分100分,共分为3个等级,其中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5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t检验,P<0.05 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素质评定量表得分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QCC)6个月后,研究组在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积极性、团队意识、责任感等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儿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QCC护理模式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中,护理质量与护理管理方法一直是护理质控的重点内容。大量研究表明[3-4],护理质量高低取决于护理管理方法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整体护理质量与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退队意识等密切相关。品管圈活动(QCC)为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儿科重症病房护理工作中,可加强圈内成员交流频率与质量,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是提升患儿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组研究中,研究组护理人员更加重视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及症状变化,在协助患儿翻身、清洁身体及晚间护理等各个环节工作效率更高。通过定期举行培训、问题讨论等活动,可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该模式可以将常规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有效结合,使每位成员的意见都可以体现在日常管理制度中,成员参与感更强,集体归属感更高,有利于工作积极性提高及团队意识养成。实施品管圈活动(QCC)6个月后,研究组在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积极性、团队意识、责任感等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品管圈活动(QCC)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素质,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5]。
实施QCC护理模式不但可以提升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服务质量,还可以进一步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增强以人为本服务意识,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更为便利及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有利于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护患关系,改善患儿临床疗效。研究组采用QCC护理模式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实施品管圈活动(QCC)护理模式后,患儿及家属认可度更高。
综上所述,QCC护理模式应用儿科病房中,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责任心及团队意识,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护患关系良好,有利于医院良好形象打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的探讨 篇5
【关键词】品管圈;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护理质量
品管圈(QCC)指的是由同一部门的人员或工作性质相同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以圈员参与方式对自己工作场所的质量管理品质进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护理质量,以达到不断对自己的工作现场进行维持和改善[1]的目的。品质管理整个过程由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目标、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相关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等10个步骤组成[2]。2014年1月我院护理部要求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活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降低,同时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呼吸内科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现将品管圈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
将我科2014年1月至2月住院病人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3月至4月住院病人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作为实验组,将两组病人静脉留置针留置天数进行量化对照研究。
2 方法
2.1 成立QCC小组:QCC小组由14名护士组成,通过投票选出有一定公益心的护士作为圈长,护士长为辅导员,第一阶段圈会利用头脑风暴法确定了“畅优圈”圈名、圈徽和圈歌。然后通过投票的方式确定“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为这次活动的主题。
2.2 拟定活动计划书:由圈长拟定,预估各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决定活动日程及工作分配,拟定活动计划书,并取得上级核准。
2.3 现状把握:根据留置针拔管的原因绘制查检表,制作改善前留置针护理流程图、置管流程图、输液流程图,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数据收集,再进行数据汇总,根据流程图我们得出改善前留置针存在的问题有红肿,穿刺部位在关节,留置针固定方法欠缺等。
2.4 目标设定:改善前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为79.9%,根据科室实际情况,期望通过QCC活动将我科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降为37.31%,改善幅度为42.59%。
2.5 解析:圈员们绘制了鱼骨图,根据鱼骨图得出,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红肿、渗出的主要原因有患者活动度大、固定不牢、注射器针管偏小、无封管标准流程,然后确定改善对象为改善留置针穿刺操作流程、制定封管标准流程和规范、改善固定方法、加强无菌技术操作及健康宣教。
2.6 对策拟定: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出诸多相应对策,再进行打分,采取分数高的实施对策,最终选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获得上级核准,然后由专人负责。
2.7 对策实施与检讨:派护理骨干出去学习规范的操作技术,再回来培训全科护理人员,观看他人操作或录像,每位护士学习留置针穿刺、封管操作及固定方法,相互观看操作、学习,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一星期后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同时,加强业务学习及健康宣教,掌握静脉留置针的优点,向患者解释其优点,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8 相关标准化:圈员们制作了静脉留置针固定流程图,采用无张力法粘贴敷贴,粘贴时由内向外排出空气,使敷贴与皮肤完全贴合,同时制作了封管流程图,我们采用10ml盐水进行正压封管,封管至0.5ml时夹管。
2.9 检讨与改进:今后我们要加强计算机的学习,改善品管手法,留意工作中忽略的细节,及时记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考虑下一步计划,选定新的主题,制定新的目标,开始新的PDCA改善循环。
3 结果
我们对为期两个月的数据进行汇总,制定了改善后柏拉圖,和改善前的柏拉图比较,改善后的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为37%,改善幅度为42.9%,超过了活动前设置的目标值0.49%,达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呼吸内科的护士们计算机应用能力、品管手法、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 体会
在QCC活动中,圈员们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订立目标,提出问题,一起讨论,研究对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改进工作,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乐趣。品管圈即品质、质量管理圈,由一群工作性质相似的人所组成的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群体,这恰恰符合QCC工作方法对圈员的要求:首先,护理人员有一定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对PDCA工作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护理人员加强了学习,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责任心和自信心,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成就感,加强了护患沟通,提高了病人满意度[3]。另外,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是个永恒的主题,我们临床科室不可能在短期内做到,但只要采取了品管圈手法,一项一项去发现问题,然后改善、落实,一圈一圈去做,哪怕一年只做了一两项质量改进工作,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达到护理质量、护理管理、服务质量水平持续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玉琼,郭秀静,雷岸江,等.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1945-1946.
[2] 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12):110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