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管理分析

2024-10-29

护理人员管理分析(精选12篇)

护理人员管理分析 篇1

护理风险是护理过程中患者所可能发生的所有不安全事件, 常造成护理纠纷和投诉, 尤其急诊科更是护理风险的高发地, 如何正确分析急诊护理人员的相关风险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关风险管理措施, 以降低临床的风险发生率便成为了临床护理的关注焦点[1,2]。本次研究中, 对本院60名2010年3月-2013年3月的急诊室护士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计算机检索选出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室工作的60名护士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例, 女57例;年龄20~50岁, 平均 (35.5±5.6) 岁;工龄2~22年, 平均 (12.6±8.6) 年。选择标准如下: (1) 在急诊室工作时间满1年者; (2) 知情后同意纳入本次研究者。

1.2 分析方法

首先选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对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工龄、教育水平、技术水平、法律意识、风险教育、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评分, 并对研究中的计数资料通过字2检验行单因素分析。总结归纳之前单因素分析中得出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 后对其行Logo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针对总结的相关风险因素, 探讨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

1.3 因素筛选指标

年龄≤35岁为低龄, 年龄>35岁为高龄;护校毕业为低等教育程度, 中专毕业为中等教育程度, 大学本科及以上为高等教育程度;1年以内接受过风险教育者为有, 反之则为无;依据去年年末考核结果评定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等级;通过问卷考核的形式调查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沟通能力。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x2检验, 并行Logo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诊护理人员的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经数据统计分析, 年龄高低、教育水平高中低、技术水平高中低、法律意识强弱、风险教育有无、沟通能力强弱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急诊护理人员相关危险因素因素分析详见表1。

例 (%)

2.2 Logistic回归分析

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 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风险教育 (P<0.05) 、沟通能力是相关风险因素;年龄、法律意识为无关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3 讨论

急诊科作为抢救的一线阵地为高风险科室, 并面临诸多的风险矛盾, 如医疗纠纷、过量留观患者、巨大的工作量、护理队伍年轻化、综合处理风险能力差等[3]。因此, 本文主要回顾分析了急诊护理人员的相关风险因素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3.1 急诊护理人员相关的风险因素

首先, 缺乏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已被证实为急诊护理人员的相关风险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4]。急诊科护理队伍常偏年轻化和工作经验缺乏, 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急诊病情, 且部分危急患者则因为操作失误或观察疏忽而错过最佳抢救实际, 进而造成医疗事故, 增加风险发生率, 威胁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并造成纠纷[5]。教育水平作为相关风险因素与技术水平差异也有显著的关系。其次, 护士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 不能对患者进行正确全面的健康宣讲、履行风险告知义务;事件发生后, 无法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处理、化解危机, 导致矛盾激化, 沟通无效约占矛盾恶化的80%以上[6]。同时, 部分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护理文书的写作缺乏规范性, 患者的重要病情变化记录缺乏, 急诊记录事后补记不及时等均造成了护理文书等重要的书面材料缺乏, 为日后医疗纠纷的司法处理带来了阻碍, 为后果最恶劣的风险因素。虽然在本次研究中, 法律意识的强弱为无关因素, 其意义也不可忽略。另外, 部分护理人员违反常规操作流程, 如护送危急患者检查、转科、输液、用药等工作的失误, 也常造成严重后果[7]。此外, 少数护理人员的人文意识淡薄, 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职业责任感和基本的同情心, 也在无形中促进了临床护理风险的发生。

3.2 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强化理论知识教育, 定期组织学习急诊护理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 并及时考核临床护理水平; (2) 院方增加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机会, 强化风险危机意识和风险处理准则, 降低风险发生率; (3) 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制定操作流程, 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 遵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防患于未然[8]; (4) 培养护理人员的人文情怀和沟通能力, 提高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率, 将医疗矛盾最小化处理; (5) 建立相关组织成员对上述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和实施效果进行监察和评估, 以便之后的临床推广[9]。

综上所述, 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风险教育、沟通能力是与急诊护理人员相关的风险因素, 并且以强化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教育、法律意识、人文观念, 增加技术培训机会和风险教育培训, 定期考核为主要风险管理措施, 可行性较高, 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与急诊护理人员相关的风险因素并总结风险管理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室工作的60名护士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对其年龄、工龄、教育水平、技术水平、法律意识、风险教育、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资料与风险发生率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 后行Logo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针对急诊护理人员的相关风险因素探究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风险教育、沟通能力是相关风险因素;年龄、法律意识为无关因素。结论: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风险教育、沟通能力是与急诊护理人员相关的风险因素, 并且以强化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教育、法律意识、人文观念, 增加技术培训机会和风险教育培训, 定期考核为主要风险管理措施, 可行性较高, 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人员,风险因素,风险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郭丽霞, 曾华志, 梁珏, 等.门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临床护理, 2011, 3 (6) :527-528.

[2]张少丽.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 :89-90.

[3]李兰.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4) :66-67.

[4]王萍.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护理, 2012, 4 (4) :356-360.

[5]马勇波.急诊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6) :91-93.

[6]Bird S.Risk management:What is it[J].Aust Fam Physician, 2007, 36 (2) :67-68.

[7]梅申聪, 徐玉芬, 孔晓霞.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5) :79.

[8]唐翠秀, 韦云猛.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7) :246.

[9]卞春华.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及管理对策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20) :129-130.

护理人员管理分析 篇2

(一)护士注册管理

1.护士执业应当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变更执业地点但为

办理变更手续,执业注册有效期满但未办理延续注册者及进修学习护士不允许独立从事护理活动,需在注册护士指导下完成护理工作。

2.舒适注册应符合《护士条例》中申请护士执业注册条件。

3.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效为5年,有效期满应办理延续注册。

4.护士在其执业注册有效期内变更执业地点时,要按规定办理地点变更手续。

5.护士中断护理执业活动超过3年需要重新申请注册者,除应符合注册条件外,还应当提

交在符合规定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接受3个月临床护理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证明。

6.注册护士违反《护士条例》规定的义务,按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暂停其6

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由院发证部门吊销其护士执业证书。护士被吊销护士执业证书者,自吊销之日起2年内不得申请执业注册。

(二)护士的权利和义务

1.护士执业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医疗保健及社会保障等待遇并实行同工同酬。

2.护士需参加院内执业安全防护培训,医院应当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并采取有效的卫

生防护措施,并定期组织员工体检。

3.护士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与本人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权利,有参加专业培训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参加行业协会和专业学术团体的权利。

4.护士应按照分层培训计划进行岗位前培训、规范化培训、医学教育及专科培训等,并

按不同职称完成继续教学分。

5.护士在执业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报章患者安全,防范不安全时间的发生。

6.护士应认真履行护理职责,为患者提供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治疗康复、心理护理、健

康指导为一体的专业化照顾。

7.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8.护士在执业活动中,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应当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

患者生命,应当先试试必要的紧急救护。

9.护士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应当及时向开具医嘱的医

师提出;必要时,应当向该医师所在科室的负责人或者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医疗服务管理的人员报告。

10.在发生自然灾害、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时,护士必须

履行职责,服从医院的安排与医疗救护工作。

二、护理人员分级管理制度

(1)医院根据临床护理岗位的指数和专业要求,对护士进行分层级管理。

(2)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专业技术职称、学历、工作经验、技术能力等综合因素,规定层级划分标准。

(3)依据护士分层级准入标准、岗位职称、考核标准、培训重点等实施护士分层管

理工作。

(4)制定各层级护士的培训计划,实施相应层级的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方能具备

晋级条件。

(5)科室应根据患者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等要素,对责任护士进行合理分工、分层管理,体现能级对应。

(6)医院应定期遵照考核标准及晋级条件,对各层级护士进行综合考核及评定,考

核合格,方能晋级。

(7)医院对护士进行综合考核时,应当与日常工作表现及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主要

依据,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科学。

(8)护士的薪酬分配向临床一线护士护理工作量大、风险较高、技术型强的岗位倾

斜,并于层级护士考核相结合。

(9)个层级护理人员比例应科学合理,N1-N4其比例原则为4:3:2:1,可根据医院

即可使的实际情况酌情调整。

(10)护理部成立考评组织,N0-N2及护士由科室组织实施考核,N3-N4级护士由护

理部组织实施考核。

三、分级护理制度

分级护理是孩子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自理能力力的评估依据见附录A)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分级护理分别为四个级别:特技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一)特级护理

1.分级依据

(1)维持生命实施请就行治疗的患者;

(2)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

(3)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2.护理要点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出入量。

(2)制定护理计划或护理重点,有完整的护理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护理人员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剂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二)一级护理

1.分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病情不稳定或病情随时发生变化的患者;

(3)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4)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2.护理要点

(1)每30min巡视患者,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随时观察患者病情

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患者病情,护理人员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三)二级护理

1.分级依据

(1)病情趋于稳定或者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切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2)病情稳定,仍需卧床切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3)病情稳定或者处于康复期切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2.护理要点

(1)每1h~2h巡视患者,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一旦患者发生病情

变化应及时记录。

(2)根据医嘱没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5)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护理。

(四)三级护理

1.分级依据

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须依赖的患者。

2.护理要点

(1)每3h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

四、护理制度、操作常规修订的比准制度

随着医学与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护理人员水平的逐步提高,护理管理制度、护理操作常规须不断修改完善,以加强护理管理,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现就护理制度、操作常规的修订作如下规定:

(一)护理制度、操作常规修订均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立足于确保患者生

命安全,实事求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护理制度、操作常规修订有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如有修订需求,科室向

改委员会提出申请,待委员会批准后,再做出修订。

(三)修订后的文件应遵照试行、修改、批准、培训、执行程序,并有修订标识。

(四)变更程序

1.对现货护理制度、操作常规的自我完善和补充。

2.对开展的新项目,新技术需要制定的新的护理制度或者操作常规。

3.将修改的或新制定的护理制度,操作常规提交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提出意见

或建议,进一步完善。

4.护理制度、操作常规变更后或新制定的,应设置3~6月是星期,经过可行性再评价

后镜湖里质量管理委员会批准,方可正式列入实施。

5.护理制度,操作常规修订或新定后,文件上均标有本制度执行起始时间及批准人。

(五)变更后的护理制度,操作常规及时通知全院护士,认真组织培训并贯彻执行。

(六)重大护理制度、操作常规变更要与医疗管理职能部门做好协调,保持医疗护理一

致性,并向全院通报。

五、安全输血制度

1.科室应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科学、合理用血。

2.取血时,护士核对医嘱持交叉配血报告单至输血科(靴库)取血。取血者与法

学者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床号、血型(含RH因子)、有效期、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以及血袋的外观等,准确无误,双方共同签字,方

可取回。

3.血液自动输血科(血库)取出后,应用专用器具放置,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

4.血液取回病房后,在室温下放置15~30min,复温后即刻输入,不得自行储血。

5.输血前有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级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

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6.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持交叉配血报告单到床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床号、血型(含RH因子)等,确认与配血符合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准确无误后,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由双人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字粘贴在病例中。

7.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雪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中间输入

生理盐水,输血过程中禁止随意加入其他药物。

8.输血其实速度宜慢,观察15min患者无不适后,根据病情、年龄及输注血液制

品的成分调节滴速。

9.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减慢或停

止输血,更换输液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通知一声给予治疗和抢救,做好记录。并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上报输血科。如发生严重输血反应时,应将余血(必要时抽取患者血样)送回输血科。

10.输血完毕后,空血袋低温保存24h后按医疗废弃物处理。

六、导管滑脱登记报告制度(包括中心静脉插管、气管、伤口引流管等,可导致延误治

疗的各类导管)

1.医务人员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认真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管路滑脱危险因素。

2.如存在上述危险因素,要及时制定防范计划于措施,加强巡视随时了解患者情

况做好护理记录交接班。

3.若存在管路滑脱危险因素应对患者及家属及时进行宣教,使其充分了解预防管

路滑脱的重要意义。

4.对烦躁不安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可采用合理的约束方法,现象家属做好解释在实

施约束护理。

5.护士要熟练掌握导管脱落的紧急处理预案,当发生患者管路滑脱时,要本着患

者安全第一的原则,迅速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或将损害将至最低。

6.当事人姚立即向护士长汇报,并将发生经过、患者状况及后果及时报护理部;

并按规定填写患者管路滑脱登记表,24h~48h内上报护理部。

7.护士长要组织科室工作人员认真讨论,提高认识,不断改进工作。

8.发生管路滑脱的单位或个人,如有意隐瞒不报,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浅谈护理服务中心人员的管理 篇3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管理。 方法:通过对护理服务中心工作对策。 结论:加强护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管理,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就医情绪,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及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服务中心 管理

我院自2000年以后,从一个科室固定一个工人改变为成立服务中心,组成后一直运行到现在。

1 护理服务中心组成与管理

1.1 人员组成:工作人员为社会招聘人员,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年龄在4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比例较大,工作人员不懂医学护理知识的占95%以上。

1.2 护理中心工作范围,负责临床科室患者的检查协助服务,如提供轮椅,平车辅助工具运送,并运送病人入院,转科,特殊治疗,出院,收送各临床科室各种检验标本收送各科室检查报告,送临床科室使用的物资耗材。

1.3护理服务中心人员的管理由护理部直接管理,护理部与服务中心工作接触、检查、跟踪考核相对较少,在管理上有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制定管理对策。

2 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及病人对服务中心工作的需求度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每日由服务中心固定安排科室内1—2名运送检查人员,但存在各科室病员病情不同,个别科室需要协助推送病员居多,需求不均等,造成工作人员再次返回中心调度,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如笔者所在专业的肝胆和乳腺两个科室,乳腺科病员检查使用轮椅、平车运送的病员较肝胆少90%。

2.2 每位工人配备的传呼工具使用参差不齐,出现工作人员上班中间管理真空现象,如个别工人送病人到检查科室后长时间等待,而没有开通呼叫设备再调配运送等。

2.3 护士在病员做检查前未及时联系相关科室及通知病员预约排号造成病员在检查科室处等候时间长,大量工人滞留在检查科室等待病员检查后送回,延误下一位病员检查运送。

2.4 医院无运送病人检查的专用电梯,使运送的轮椅平车在运送病员时出电梯拥挤、等待,大型检查前提前预约或准备工作不足,造成病员推回病区再次运送,浪费人力资源。

2.5 在负责标本收取时,医务人员未及时准确打印出标本申请单或标本采集不足,标本容器不符合规范,导致工作人员来回往返,浪费时间。

3 护理服务中心人员方面存在问题

3.1 由于护理服务中心工作种类杂,无定数,有的工人认为工资待遇不高,导致每年有工作经验人员流失较多,新到人员直接由老员工带去实践培训无法单独上班,由于缺乏判断经验,个别工作人员工作流程安排无灵活性。

3.2 个别临床工作人员在工人运送标本及及检查报告时冷漠对待,需要轮椅遇到自己所管病员有抢先安排现象,病员家属在检查时必须要工人全程等候陪同,使安排出现矛盾与纠纷。

3.3 护理服务中心管理者到临床科室巡察较少,未能反馈到新的管理问题,及时调整管理方案滞后。

3.4 医院信息化需不断完善,如护理中心工作人员的安排不只是通过需求等基本电话通知,还应在网上及时反馈需求信息,是服务中心的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安排更为合理。

讨论:

针对以上信息分析,笔者认为护理服务中心成立的宗旨是医疗服务工作的延伸。1、只有适当提高护理服务中心公人的待遇,对于老员工需建立奖励机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留住有经验的踏实肯干的工人,稳定工人数量,提高工作效率。2、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实行网上预约,急重症病员优先排号,并做好检查前准备工作,正确搜集病员标本,减少往返。3、定期进行临床科室代表与护理中心代表之间的工作交流座谈会,收集各科室及中心人员的意见及建议。4、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跟岗巡查,配备高质量的呼叫设备并按规定使用,做到工作时及时联系及时安排,避免忙闲不均。5、加强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6、做好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解释工作。

护理人员管理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62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 (35.6±4.8) 岁, 学历:中专22例, 大专35例, 本科5例, 职称:护士40例, 护师20例, 主管护师2例。所有护理人员均实施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培训。

1.2 方法

1.2.1 培训方式主要是“板书”共用, 紧扣职业危害知识

首先, 培训的版面简约明快, 色彩控制在三种之内;其次, 遵循“7行11个字”的原则, 即每页上最多7行, 每行最多11个字, 宁简勿多, 突出“精”字, 具体内容以讲述为主。结合PPT, 坚持能用符号的就不用文字 (如用 (+) 代替阳性) , 能用缩写、简写的就不用全称 (如用BUS代表B超) , 对疾病的演进过程, 一律采用“箭头+文字”的形式, 尽可能省略文字。再次, 能用图片的一定用照片或者高质量的示意图, 既节省文字, 视觉效果也属最佳。

1.2.2 培训内容“平战”结合, 适当深入

主要讲职业危害知识的理念进行简单的介绍, 将其供应室工作范围、方式及职能进行讲解, 其次使其掌握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和操作规程, 能够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针对供应室特殊工作环境的综合职业危害评估, 对常见健康问题进行汇总分析, 加强防护行为熟练的掌握。

1.3 观察指标

观察62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对于职业危害知识认知能力情况。62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知识、对职业危害态度、对职业危害防护行为、职业危害环境等进行评价, 每项指标满分100分, 分数越高, 提示62名护理人员对于职业危害知识认知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建立数据库, 62名护理人员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P<0.05, 62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研究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2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对于职业危害知识认知能力情况见表1。

3 讨论

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理和心理因素等, 现对其危害因素进行汇总分析如下[2]。生物学因素:供应室常会回收已经受到污染的医疗器械, 其中很多都沾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临床虽然做了初步的处理, 但是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等仍然残留在医疗器械上, 供应室在处理这些污染的医疗器械时, 可能因工作量过大、个人的马虎大意, 意外的被刀片刮伤, 针头刺伤, 或者有的工作人员手套破了, 和污染品直接接触[3]。上述因素是供应室工作人员感染传染性疾病的概率明显增高。生物学因素防护行为:工作人员要严格的执行各项工作规章制度, 在回收和清洗受到污染的手术器械和物品时, 注意衣帽整洁, 戴口罩和橡胶手套, 如果有必要带防护面具。一旦在操作过程中被枕头和锐利的手术器械伤害, 要立即挤压伤口, 让病原菌随着血液流出, 用肥皂水初步清洗伤口, 然后再用流水冲洗, 最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4]。化学因素:供应室经常和化学消毒剂打交道, 用高效的消毒剂擦拭地面、台面, 器械需要消毒剂直接浸泡, 空气需要进行消毒, 化学消毒机在整个供应室到处都可以见到和用到, 工作人员如果防护做的不好, 可能因皮肤接触造成过敏性皮炎和烧灼伤, 同时空气中的化学消毒剂还可能引起工作人员出现鼻炎、头痛、咽喉肿痛及哮喘等呼吸系统症状。化学因素防护行为:供应室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成分、特性及毒副作用和各项注意事项。在制备和使用化学试剂的过程中, 注意做好自身防护, 戴手套、口罩及防护性面具。尽可能避免和化学消毒剂的直接接触, 一旦化学消毒剂进入眼睛, 通过流动清水反复的进行冲洗。所有的化学消毒剂在不使用时, 应做好保存和加盖处理, 防止化学消毒剂的挥发, 用完化学消毒剂, 工作人员注意洗手。物理因素:高温烫伤:灭菌锅在进行消毒灭菌时, 因温度过高, 在开启舱门和卸载物品时, 蒸汽或者灭菌锅盖子的温度过高, 操作不慎引起烫伤。噪音污染:供应室有大量的灭菌的真空泵、空气压缩机、超声清洗系统、烘干机等, 大量仪器共同作业, 造成供应室工作人员听力严重受损, 更加严重者可能造成中枢神经、心血管等系统的损害。环境温度和湿度:蒸汽灭菌和干燥灭菌等是供应室两种常见的灭菌方式。水汽促使供应室的湿度明显升高, 长期处于过高湿度的环境中, 患者容易出湿疹, 同时供应的过高温度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因大量出汗出现水电解质失衡或者感冒等不良症状, 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的健康隐患。物理因素防护行为:保证消毒间宽敞, 尽可能安装消音设备, 加强各项消毒仪器的保养和维护, 减少因年久失修引起的噪音污染。工作人员在操作机器时, 注意带上防护耳塞, 减少噪音和超声波对机体的伤害。生理和心理性因素:供应室工作繁重, 工作内容琐碎, 工作人员因长期面对污染品和各项高危仪器, 注意力高度集中, 大多数需要进行站立式劳动, 患者身体上容易出现下肢静脉曲张、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 工作人员长期的高负荷工作, 可能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情绪, 影响整个身心健康。生理和心理性因素防护行为:供应室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的学习和加强行为干预, 养成良好的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和周围同事多交流, 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降低生理和心理疲劳出现, 提高工作效率。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体检, 一旦被污染的手术器械刺伤, 注意进行相关传染性疾病的检查和免疫接种, 做好各项防护工作。综上所述, 供应室工作具有高风险性, 应充分重视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对策, 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知识培训、建立并遵守规范化的供应室操作程序, 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62名护理人员资料, 所有护理人员均实施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培训。结果 培训后62名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认知能力情况明显优于培训前,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供应室工作具有高风险性, 应充分重视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对策, 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知识培训、建立并遵守规范化的供应室操作程序, 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防护行为

参考文献

[1]陈文莉.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9) :3240-3241.

[2]李玉芳, 赵金荣, 张林红.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10) :34.

[3]任芳.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 :386-387.

护理管理人员培训计划 篇5

一、每月召开一次护士长例会,在布置本月工作的同时,反馈上个月护理质控检查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进行如何防范纠正的指导培训。

二、对于新上任的护士长、刚参加夜查房的护士长由高年资护士长进行带教、指导。

三、将未参加过省、市级管理培训班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有计划分批送省、市培训,于本全部获得省、市级护理管理培训证书。

四、护理部适时组织护士长进行院内培训,及时将将护理管理的新理念、新要求传达给每一位护士长(院感、三甲评审标准、绩效考核、岗位管理、其他医院的经验介绍);并请外出学习护士长介绍新理论、新知识、新经验。

五、护理部将根据相关学术会议的要求适时选拔派送合适的人员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及专业技术水平。

六、适时安排护士长去省内其他医院进行参观、短期进修。

七、通过各类学习每修满规定的学分。其中院内Ⅱ类学分不少于5分,不超过10分。全年全院授课不少于一次。

护理人员管理分析 篇6

关键词锐器损伤 原因分析防护措施

人们关注疾病在病人中的传播,而对医护人员本身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关注极少。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临各种职业危害。近年来已知被污染的锐器损伤后可感染20多种对健康危害大而又治疗困难的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因此,锐器损伤已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但对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防护措施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对本院2006年1~12月所发生的61名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及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防范措施。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市级医院61名护士,其中护士29名,护理师24名,主管护理师8名,护龄1~23年。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表”,以无记名形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护龄、职称、锐器伤次数、种类及人次、锐器伤原因、伤后处理情况。调查时间为2006年1~12月,发放问卷61份,回收57份,回收率93.7%。

结果

57名护士1年中有52名发生锐器伤,共发生锐器伤281次。见表1。

不同护龄护士锐器损伤情况,见表2。

锐器伤原因,见表3。锐器损伤后处理情况,见表4。

锐器损伤原因分析:从表2看出,护士锐器伤发生率91.2%,表3看出,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锐器伤占36.8%。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由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对锐器伤的危害认识不足。②护龄越短的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比例越高,且次数多,可能与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技术操作欠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有关。③医院护理人员编制紧张、工作量大、应急情况多、工作压力大、时间不固定、易疲劳而造成意外锐器伤。

锐器伤处理情况分析:从表4看出,锐器伤后进行规范处理的只占33.3%。可能的原因是:①部分护理人员防范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②有些护理人员不知道正确处理方法。③抢救病人时,不能及时处理,事后又未采取补救措施。

防护对策

认识锐器伤的危害,提高防护意识: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险接触。而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HI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的感染是护理人员最重要的职业危害。调查显示,各种锐器伤中针刺伤占45.6%。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害者感染;因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被丙肝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几率为1.8%。玻璃伤虽然没有直接暴露,但护士们常常是带着伤口继续工作,若再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物品接触,同样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应加强护理人员岗前职业危害的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危害性,树立普及性预防意识,在工作中合理设计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不将裸露针头的器具相互传递,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尽可能将其立即扔进锐器收集箱。对低年资护士加强操作技能训练,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自觉采取防护措施。如对感染病人进行操作可戴手套,虽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研究表明:一个被血液感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接触的血液比未戴手套接触的血液减少50%。

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措施,有效率为96%~99%,并且对丁型肝炎亦有防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注射乙肝疫苗半年后要抽血检验是否产生表面抗体,如未产生抗体,需全程补种。

提高医疗护理器材的安全性能:职业安全局明文禁止将针使用后重新套针帽,但这种行为仍普遍存在,这就说明了在依靠教育改变医护人员的高危行为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其他的办法,这就是必须在提高医疗护理器材上下功夫,如:①无针头的产品: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由于其减少了针头的使用率,使得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43%。②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产品:可伸缩针头的注射器,带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针头在使用后或使用时与使用者处于隔离状态,从而使针刺伤的发生率减少了76%。③个人保护产品:用于单手将针头套上针帽的装置等。④使用锐器收集箱:此方法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它的使用使针刺发生率降低50%。

正确处理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伤同时伴有出血者,应立即从近心端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水冲洗后,用碘伏消毒,敷料包扎。被乙型肝炎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时,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阴性者肌肉注射乙肝疫苗并随方;被HIV病人污染的锐器伤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叠氮脱氧核苷,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并定期复查。

门诊护理人员的管理 篇7

1 编制护理人员的数量与结构

门诊护理人员的编制要根据科室设置、医生数量、工作量进行综合考虑,在编设和使用护理人员时,应在保证优质、高效的基础上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同时不断引进具有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护理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优化、合理组合,使不同年龄阶段、个性、特长的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做到各尽所长、优势互补。具体设置采取调查法,将上年门诊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根据上年就诊人数、各季节病种流行情况、各时期就诊人数的分布,配备合适数量的护理人员,如:5~6名护士设置护师2名、主管护师1名,并成立事故应急护理领导小组,主管护理或护师担任组长,负责护理人员调配、安排工作,为发生火灾、重大工伤事故、地震时门诊患者陡然增加,随时应急门诊的变化,配合医生做好紧急治疗。

2 护理人员的排班

排班应本着要完成门诊工作为前提,由护理部或护士长决定排班工作,护士的工作量以白天多、夜晚少;早上多,下午少;工作日多、节假日少的原则,合理安排人力,保持各班工作量均衡,护士长要掌握各护士的专长与缺点,做到新老结合,取长补短,尽量使护理人员产生公平感与满意感,护士如有特殊情况需调班,应安排合适人员与其调换,保证门诊工作正常开展。

3 门诊护士长的素质要求

门诊护士长是门诊护理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护士长要管理好下属,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处处起表率作用;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精通护理专业知识,成为学科带头人;护士长还要善于沟通,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3.1 门诊护士长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护士长要了解护理专业的新进展,成为学科带头人;练就精湛的技术,做执行各项操作规程的模范;取得护士在专业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方面对护士长的佩服;护士长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应用于临床的一系列新的检查、诊断、治疗和护理方法以及新的医疗、护理设备的应用;并带领全科加强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积极开展护理科学研究。

3.2 具备良好的管理艺术

护理管理是艺术,是技巧。一位富有管理艺术的护士长,应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善于做思想工作,抓住护士的心理,即使批评对方,也能被接受,达到预期的效果;善于交往,能够与各种不同意见的人沟通思想;善于明察秋毫,辨明是非,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能及时发现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达到应付自如,使工作效率提高等。护士长应该学会充分运用管理艺术,包括决策艺术、指挥艺术、交谈艺术、激励艺术、协调艺术等,才能成为合格的护士长。

3.3 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门诊护士长大部分是从一线优秀护士中选拔出来的,一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和较广泛的医学、预防保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资料。但现代社会的新技术和新业务发展很快,要求护理管理人员积极探索和寻求新技术、新装备来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护理工作质量。因此,护士长要善于捕捉工作中的点滴科研信息,运用科学创新的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上升为实用新技术,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3.4 护士长还要善于沟通

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护、医护、护患关系及与兄弟科室、辅助科室、后勤供应、器械维修等系统的关系,使各方面均处于良性运转状态,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护士长必须胸怀坦荡,待人诚恳,知人善任,能妥善安排工作,充分利用人才资源,集思广益。

4 门诊护士的素质要求

门诊是护士唱主角的工作场所,门诊护理工作涉及面广,对护士的综合素质要求高,不仅要求掌握良好的护理技术,同时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多方位的技术素质和应变能力,每一个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彼此相互沟通才能通力合作。

4.1 业务素质

需要有精湛的理论和娴熟的业务技能。门诊护士不仅要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作者,还应该是多元化角色,必须要苦练基本功,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完善护理技能,掌握运用各科新业务、新技术的精湛技能。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更新,护理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要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估、诊断、护理和评价。

4.2 知识结构

由于现代医疗设备和高新技术应用,需要护士具备合理的新型知识结构,因此门诊护士在熟练掌握常规技术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由于护理工作范围拓展,门诊护士将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中,独立地做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护理、康复等计划,及时准确地处理有关问题。具备卫生保健、健康教育、人文学科、现代信息网络等多方面的知识。

4.3 道德素质

门诊护士的外在表现是语言、行为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内在的表现是靠心理作用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调整情绪,以适应管理者不同的角色转换。在工作中应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以热情、诚恳、宽容、积极的态度和端庄的仪表去接待患者,使患者感到亲切、信任,愿意和医护人员沟通,从而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4.4 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新的理念与服务模式将对固有的门诊护理方式构成影响。护士将面临多种文化、多种生活方式、不同宗教信仰的服务对象,护士在生活、工作乃至精神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承受心理压力。因此,护理人员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安慰的方法,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积极应对社会环境、工作需要、服务观念的变化,做出有效调整,保持自身良好心境和平衡心态,更好地为求助者的康复提供专业指导。

5 门诊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养

继续教育是护士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学教育,医院要将护士的继续教育与晋升、聘任相挂钩,促进护士的全面发展。护士的培训要多形式、多渠道,培训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职业素质、医德医风、临床操作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的方法包括自学、专题讲座、实际操作训练、网络学习等。门诊工作分秒必争,特别要加强实际操作训练,熟练掌握护理技术操作,由护士长进行定期考核,才能应付自如。

通过门诊护理管理人员或护士长整体素质的提高,建立符合现代综合医院发展要求的门诊护理质量管理机制,合理的编制与排班;护士长特别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激发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每一个门诊护士注重自身素质培养、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培训,努力成为多元的综合人才,才能适应现代化快节奏、高效率工作和生活的门诊护理工作方法,适应现代社会对门诊医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文丽, 刘英菊.如何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05, 12 (11) :130-131.

[2]王红.护士长的自身素质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 2005, 6 (6) :131-132.

[3]朱秀兰, 刘文华.21世纪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 (8) :89.

护理管理质量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篇8

1 不能再用的护理管理影响力

1.1“威严式”影响力和下属保持一定距离,摆出一副派头和架子,使下属有惧怕感,自己就会有影响力,其实这只会疏远群众,下属对你畏而远之,谈何影响力。

1.2“压服式”影响力有些护理管理者常习惯于自己说了算,不容下属质疑和违背,期望以此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实际上压服只能引起不满,并不能产生影响力。

1.3“许诺式”影响力一些护理管理者常常以许诺或应允下属换取威信,以为这样可以产生影响力,其实管理者滥用权力,实现许诺,诚然能博得少数人的一时好感,但多数人会背你而去。

1.4“清高式”影响力部分管理者认为,当领导就比群众高一头,常炫耀自己,以为如此就可以产生影响力,结果恰恰相反,护理管理者越自高自大,下属越对其不认可。

1.5“迎奉式”影响力少数护理管理者习惯于迎奉上级、惟命是从,赢得上司的好感,以为如此就可以提高自己,增强影响力,事实上这样长此以往,群众与其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

2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护理管理者的影响力

2.1 以“德”容人

德即道德,它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的总和,是护理管理者影响力的基础。

2.1.1 忠诚正直、以身作则、集体至上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没有诚实,何来尊严”,坦白正直地做人是人性的光荣,是为人的起码要求。同时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定下的纪律,制定的制度自己带头遵守,这样常常可以潜移默化地成为一种无形的巨大的道德力量,成为一种最可靠的管理影响力。管理者必须以群众、组织的利益为重,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1.2 胸怀大度、大公无私、赏罚分明

管理者要胸怀大度、用人之长、容人之过、容人之短,宽容对待反对过自己的人、在遵从制度的前提下赏要从严、罚要从宽,要警惕犯“恩赐观点”和“惩办主义”的错误。

2.2 以“实”引人

实就是求实、实在。管理者要长于实干,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工作过得硬,下属信得过。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在自己的集体营造一种求真务实的氛围,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

2.3 以“信”树人

信即信用、诚信,护理管理者要倡导诚信为本、信守诺言,这样下属就有高度的依赖感、稳定感,护理管理者才能在下属心目中确立威信,产生影响力。很多优秀的管理者虽不曾有多少豪言壮语,但在实际工作中很注重兑现自己对下属的每一句承诺,从而赢得了护士的信任和认同。

2.4 以“才”服人

才即能力,是在已有知识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实践而形成的技能。作为医院护理管理者,需要有护理业务管理及行政管理两方面的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知识、技能基础之上,需要在工作领域展示其是否具备了胜任特定环境的足够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个性特征。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筹划和决断能力、组织指挥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及改革创新能力,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要有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娴熟的管理科学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知识。

2.5 以“情”感人

情是指感情、友情。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除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他人的优点要懂得激发和应用。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管理者的一声问好、一个微笑、一次表扬、一句体贴话语都会使人感到温馨、信任,从而使集体成员达到心理相融、情感相通、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随着医院管理者的职业化,要求护理管理者要有系统的现代护理学知识、现代管理学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创造性劳动奉献于护理事业。作为护理管理者只有坚持从一言一行做起,一点一滴去积累、去塑造,才能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充分调动集体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有上进心、有荣誉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对患者有同情心的蓬勃向上的集体,才能塑造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

分层管理在护理人员的应用 篇9

我院呼吸内科共有床位60张, 工作人员19名, 其中主管护师5名, 护师4名, 护士10名。将全科护理人员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管护师, 工龄在16~24年有6名。第二层次:护师, 工龄在3~10年有5名。第三层次:护士, 工龄在一年以下有8名。

1.1 第一层人员

工作热情度降低, 机体各功能减退, 护理管理依从性差, 但技术成熟, 控制全局能力强, 能发现存在一些潜在的隐患。

1.2 第二层人员

工作热情度高、技术成熟, 对全局控制力强, 工作成就感最强, 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对护理管理行为有一定遵从性, 护理人员之间的协作性较强。

1.3 第三层人员

工作态度, 理论知识, 操本技能都需要全方位的培养。

2 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2.1 第一层次人群

可以采用放权式和参与式管理。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 应减少对护理人员的控制, 在任务分配、工作程序、工作方法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以获得较好的工作绩效[1]。应尊重老同志, 在一些重大的决策上听取其意见。让其体会到劳有所用, 劳有所为。对违反制度的照章处罚, 但应全面了解情况, 单独谈清事实, 提前将处罚与本人沟通, 才更能有说服力, 同时也可以维持制度的权威性。科室不能形成小团体, 不正之风应该从萌芽抓起, 防患于未然。由于心理的情况受身体和受家庭环境影响较大, 上班时应注意情绪变化, 如发现情绪不好, 一些小问题可以回避几天, 不要做火上浇油的事。

2.2 第二层次人群

可以采取参与式管理。注意使用激励机制, 工作中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查。保持其长期工作成就感与满足感。此类人群, 工作生活压力大, 科室从薪酬、福利上多方面改善生活质量, 而且要采用激励手段、建立平台让其大显身手, 如进修、操作比赛、讲课、担任专业护士角色等, 使其心理精神社会需求得到满足, 对于发生错误可采取弦外之音的批评教育手段, 适用于表现好, 自尊心强的人群, 但需要员工有基本的悟性和素质。

2.3 第三层次人群

是培养的重点, 采用制度化的管理。首先使其融入到组织中, 重视对组织的价值观。提高职业的认同度和热诚度, 加强初级护士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教育, 规范自身行为, 培养一个良好工作习惯, 将对其职业生涯受益匪浅。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 重视其成长, 树立正确服务理念, 提高其综合素质。其次业务技能培训, 特别是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年轻护士可以找高年资的护理人员当带教老师, 老师会在各方面指出工作中的不足, 比护士长提出更有价值, 对年轻护士的批评应明确指出什么地方错, 为什么错, 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 以及解决方法, 才能使其真正的改正, 不再犯同样的错, 在培养一名合格的员工中, 爱岗敬业, 综合素质应放在第一位。懒惰缺乏激情的人, 即使再出众也做不好工作, 而平凡的人靠着勤奋同样能取得好成绩。

3 讨论

3.1 管理没有固定模式, 管理者要针对不同员工, 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每一位护理人员都有其优缺点, 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 才能发挥其长处, 扬长避短才能人尽其用。

3.2 制度化的管理要与柔性管理相结合。人员管理要有度, 在日常的管理中, 应关心员工, 使其保持工作热情度。

3.3 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 让其了解科室发展的目标和工作方针, 并能得到认同。对实在不能融入科室, 偏离组织目标, 可建议离开现有岗位或调换科室等, 这样更有利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3.4 作为一个科室的管理者, 做出一个决定必须深思熟虑, 不能漏洞百出, 没有可信度。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管理新思路-通过分层管理达到科室和谐统一, 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根据不同年龄职称进行管理。结果 通过分层管理, 科室凝聚力增加, 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及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结论 管理者要针对不同员工, 采取不同管理方式, 发挥其长处, 扬长避短才能人尽其用。

关键词:分层管理,护士

参考文献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分析 篇10

1 影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

几乎所有护理人员都表示, 患者及家属的不信任是他们压力的最大来源。近年来, 病人对医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信任度则大大降低。有些患者从住院第一天起, 就每天要求复印病历, 以"保留证据", 给科室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每天都得有人跟着去复印;也给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 以至于整天都想着患者会不会去告自己。

1.1 重医轻护

重医轻护现象仍然存在, 这是影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如护理人员缺编、超负荷工作、待遇差、地位低等。在新的护理模式中, 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 除执行医嘱、做好常规护理外, 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充实提高自己, 使心理、生理压力增加。

1.2 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差

护理工作有服务行业的性质, 但与服务行业相比, 护理工作更紧张、繁重, 即使与专职服务人员, 如售货员、宾馆服务员相比, 护士的工作也需要更多的忍耐和付出。在新的护理模式下, 护士不仅要付出体力、脑力劳动, 更要付出更多的宽容与爱心。然而护士的平均学历远高于专职服务业人员, 这种反差使有些护士感到心理不平衡。

1.3 护理人员缺编

护士缺编直接导致劳动强度增加、生活紧张、精神压抑等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最直接原因和各因素的综合反映。1.4患者投诉机制使用不当患者投诉是一个提高服务质量的直接作用力, 但如使用不当会使护理人员产生严重的身心问题。如在赋予患者投诉权利的同时, 忽略了解释他们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和应尽的义务, 忽略了护士在工作中应有的工作权力和人格权力, 使双方都产生了一种错觉, 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另外, 少数患者对护士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尊重, 动辄投诉或起诉, 使护士的心理压力增大。

目前, 有不少于10%的护理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失眠, 这样使得他们的护理技术发挥不出来。例如, 打针的时候, 如果患者家属拿摄像机在旁边摄, 护士自然高度紧张, 这样极容易的注射都可能出错。一旦出错, 患者可能投诉, 引起纠纷, 这个护士就更有压力, 这样恶性循环, 就会导致精神不能集中, 记忆力下降, 从而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2 对策

医院提倡"以人为本", 不光是要"病人至上", 也应该充分关爱医务人员。全社会除了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医生外, 还需要依法维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利。目前, 社会都在大力呼唤保护患者权利, 但却忽略了医生的维权问题。一位医生指出, 出现纠纷后, 政府部门介入不及时, 要医院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前来闹事的患者将医务人员致重伤、致死, 还可以由司法机关刑事立案, 而如果只是一般的轻伤, 医生就只能"自认倒霉"。因而, 对于现在的执业环境, 医生很"郁闷", 感觉很无助、无奈, 没有安全感, 面对医患纠纷, 医务人员只能"绕着走", 唯恐避之不及。

2.1 解决重医轻护问题

各级领导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彻底转变观念。

2.1.1 加强思想教育

使护士了解党和人民给予他们的责任, 患者对他们的感谢与敬仰;有多少人正在把护士职业作为自己终生的梦想, 正热切地盼望着加入这个行列;随着医学的发展, 护学科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护士的地位将逐步提高, 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2.1.2 其他

表彰奖励先进护士, 给以崇高的荣誉, 使护士感受到本职工作的光荣与伟大。提高护士待遇。

2.2 解决护士缺编问题

(1) 合理定编。 (2) 消除各种在编不在岗的现象。 (3) 根据各科业务高峰期的不同, 打破科室界限, 用各科盈余人员建立一个可供调用的护士队伍, 以余补缺, 待掌握了大致规律后可作长期调整。 (4) 广泛采用新技术, 减少工作量:如在小儿静脉穿刺中采用静脉留置针;特殊药物采用微泵输液器或推药器控制速度;病情需要者采用监护仪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采用微机网络技术减少文字处理、单据报表的传送工作量等。 (5) 建立护理工作支持系统, 包括药物分发系统、物质保障系统、食物分发系统[2], 以减轻护士负担。 (6) 护士长应及时掌握本科护理人员的心理、身体、家庭状况, 采取机动灵活的排班方式, 使护士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尊重, 有利于平衡心态、恢复体力和培养对工作的热爱。

2.3 和谐护患关系

(1) 务必使患者了解其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应尽的义务, 并明确和保障护士在工作中的权利, 这样才能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使护士工作起来心情舒畅, 真正对患者负责。 (2) 制订服务标准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切忌教条、超前。 (3) 做好宣传工作, 努力争取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 对患者投诉应认真调查, 对违规的护士应以教育为主, 处罚为辅, 不能一罚了之。护士是护理事业的主体, 是护理改革的承担者, 各级管理人员应爱护护士、关心护士的身心健康, 以促进护理事业发展, 发挥护理工作在维护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敏予.长沙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4) :602.

护理人员管理分析 篇11

【摘 要】自十八世纪欧洲学者提出职业危险因素这一概念之后,人们越来越重视职业危险疾病感染的防护工作。而医护人员长期与患各种疾病的患者接触,因此感染职业病的可能性非常大。为更好的保护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将对静脉配置中心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提升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关键字】静脉中心;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引言

自我院成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以来,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在药物治疗和用药上相比过去更加方便快捷。药物配送的过程连续性很强,需要全天候连续不间断的配置和送达药物,通常是急救用药、加急医嘱、临时医嘱等要求同时产生,这给负责药物配送的护理人员施加了繁重的压力,他们时刻都受职业危险因素危害的潜在威胁。近年来,通过观察和实验,笔者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护理人员发生职业危害的措施,并在我院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静脉配置中心中可能出现的职业危害

(一)物理危害

1.紫外线危害

医院一般会用紫外线灯照射对环境进行消毒,这种紫外线会对人的皮肤造成特别大的危害,譬如,可能会导致皮肤产生过敏反应、起红斑或者被灼伤。此外,紫外线会产生臭氧,而臭氧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头疼、胸口闷以及晕眩的症状。

2.噪声危害

静脉配置中心的噪音危害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语音提示噪音、风机和空调噪音以及打印机噪音。信息技术已经慢慢普及到社会各个领域,我院也开始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医院的日常工作中,语音提示系统就是典型的信息化系统。在语音系统的条形码进入出仓和仓计费扫描时,如果扫描内容正确,便会发出“好”字的声音,当扫描内容错误时,则系统会发出老虎的叫声;为使静脉配置中心保持绝对的无菌、绝对的干净,平时就要使用风机和空调设备进行空气的净化,每天二十四小时抽出空气中的灰尘,杂质,而这两种机器运行的噪声也是不可避免的;平时护理人员还需打印随性单,而我院常用的针式打印机发出的噪声特别大,容易导致护理人员产生耳聋、精神错乱等机体伤害。

3.电磁辐射伤害

由于我院越来越多设备运用了高信息化技术,且信息系统遍布静脉配置中心内外,这些设备和仪器的电磁辐射性特别大,护理人员长期与电脑、医学仪器接触,容易受X射线辐射。

4.锐气刺伤

护理人员不仅要负责配送药物,还要对配药的器皿进行清洗,清洗时一不注意就会被刺伤。在配药时,如果器皿有微小的缺口,也很容易刺伤医护人员,这种刺伤可能会导致器皿上的药物粉末进入伤者的伤口中,严重的会造成伤口感染。

(二)生理和心理危害

1.工作环境湿度大、温度低

我院静脉配置中心内部湿度一般在50到60摄氏度之间,湿度在15到27摄氏度之间,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这种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容易产生关节僵硬,肌肉僵硬等症状。

2.工作节奏快、压力大

静脉配置中心是医院中工作频率最快的科室,平时除了每隔一小时配送一批药物以外,還要接受许多加急医嘱、临时性医嘱,这些医嘱都是紧急性医嘱,因此时间非常有限,护理人员需高效率、高速度的完成药物配备,工作量很大。护理人员还要适应两班倒的生活,值夜班时也要进行每小时一批次的药物配送,不仅会造成护理人员心理上的压力,也带来了身体上的损害。在配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精神高度集中,思想高度统一,因为配错一个药物可能会摧毁一个无辜的生命。人脑在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就会使身体出现易疲劳、失眠、抑郁等亚健康症状,严重者肯能会出现脑淤血。

二、护理人员的保护措施

(一)降低噪声污染

医院应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及时对产生噪声危害的设备进行维修,对于不能避免的噪声,可以通过护理人员自身来避免危险的发生,譬如可以让护理人员在配药过程中佩戴防噪音的耳机,减少噪音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许多护理人员没有预防噪音危害的意识,因此医院应该在会议中或者培训中给护理人员普及一些噪音防护知识。

(二)对锐气刺伤做好防护工作

在使用锐气配药时,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规则进行,且工作时要始终秉持兢兢业业、认真的态度,动作不要太夸张,应该尽量轻和柔,操作之前应当戴上无菌的手套,从前辈的经验中学习锐器容易划伤哪些部位,并在这些部位贴上胶布。一些锐器比较硬,很难折断,在折断之前,应该提前用两毫升的无菌针筒套住锐器的两端,将其用乙醇(75%)消毒后裹上一层纱布,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止手被划伤。当然在不小心划伤的情况下,应该及时将伤口中 的淤血挤出来,然后涂上碘等消毒药品。

(三)防止紫外线损害的产生

在紫外线检测和照射消毒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穿上防护衣,佩戴专门的防护眼镜,保证紫外线不会直接射到周边的人。在使用紫外线灯时,也不能够让灯直接射人护理人员的眼睛里,否则容易使护理人员患上皮肤病和结膜炎。对于仪器和电脑等设备,应该在它们周围安放一些防辐射的植物,且室内环境应该保持干净整洁。

(四)合理调节生活,适当释放工作压力

护理人员平时的生活应该保持规律性,不仅饮食要规律,作息也要规律。此外,要多补充营养,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在工作中与同事保持和谐默契的关系,良好的配合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工作压力。医院也应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使护理人员缓解紧张的工作情绪,放松身体和内心,驱除疲劳状态。针对心理压力过大的护理人员,医院应该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医生,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此外,医院还应该对护理人员展开调节压力的培训,培养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在自我抗压能力提升的情况下,他们在面对压力时才能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轻松克服压力。

结语

静脉配置中心能否正常运行关系到医院护理质量的高低,而护理人员是静脉配置中心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保护,从环境、心理等方面进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医院工作更加稳健有序的发展,患者才能享受及时正确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田永洁,王玲.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我防护[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5,11(1):49-50.

[2] 姚继梅.临床护士自身发生青霉素过敏现象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 ): 50-52.

[3] 孙宁,王爽,陈友凤.静脉用药配置中心2 4 h运行模式的优势和不足[J].护理研究,2011,

护理人员管理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 选取我院的护士、实习护生共120人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5人, 女115人, 年龄19岁~52岁;实习生40名, 护龄5年以下的护士40名, 8年以上的护士40名。调查对象纳入标准:除实习生年限<1年外, 均有中国护士执业证书, 并从事临床一线工作, 经过沟通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是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 包括三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件的认知状况, 共10条, 每个条目以肯定或否定作答, 分别计10分, 得分高者认知程度高;护士获取护理文件相关知识的途径。发放问卷120份, 收回120份, 有效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件的认知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均有共识。

2.2 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件的认知度构成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 对护理文件的认知度呈上升趋势。

2.3 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件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

见表3。

3 讨论

3.1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无论是护士还是实习生都已认识到护理记录的重要性。随着医患双方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护理记录作为护理过程中的真实反映和处理医患纠纷的法律依据, 其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显现出来[1]。一份客观、完整的护理记录对保护医患双方利益是必不可少的。表1中护理记录内容知晓率62.5%, 如何正确书写为51.7%。从表2中我们看到对护理文件的认知度随着工作时间的延续而上升。

3.2 护理文件是临床护理工作留下的文字材料, 要保存数年或更久, 便于查找和研究。从调查结果得出, 有52.5%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各班完成护理文件书写感觉时间紧, 有75%的被调查人员认为书写护理文件很费时间, 时间仓促是影响护理记录质量提高的因素。分析原因:工作内容重复, 护士没有充裕时间从事书写, 易造成错字漏字, 需要重抄, 为此大多数护士难以正常下班。提示应转变护理文件的书写方式, 能否改进记录方法, 使用简化的表格、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记录, 把规范护理文件书写行为作为提高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3.3 学校应是获取护理文件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 但现行护理教科书对文件书写要求高内容却极少, 表现在工作中书写时不知如何表述, 大多数靠带教老师传授, 占95.8%。传统观念认为护士的天职与书写护理记录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 习惯于口头传递相关护理信息, 对记录意识不强, 使具有实践能力的护士贬值。目前, 我国护理人员也正在由口头护理文化向书面表达方向转变, 通过文字表述可以再现其临床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措施:在校以生命体征、或各系统的安危教学生描述, 临床应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案例分析, 开展识别和处理护理问题。使其实践与文字表达均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平。

3.4 在调查中大多数人认为有必要开展护理书写的相关教育, 并愿意不断提高, 92.5%的护士通过讲座, 56.6%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等手段获取知识。这一切使我们看到大家的学习已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4 结论

护理文件书写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同, 为了更好地提高护理水平, 在工作中有必要开展护理文件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 规范书写护理记录, 为诊疗和护理提供客观依据, 减少和避免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我院不同层次护士对护理文件的认知状况。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作为调查工具, 对病区、重症监护室护士, 实习生120名进行调查。结果 100%的护士认为护理记录很重要, 78%的护士及护生未经过正规护理文书书写培训, 75%的护士认为书写护理文件很费时间。结论 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已被护士认知, 在工作中有必要开展护理文件书写的普及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不同年资的护士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更为重要, 改变书写方式是提高护理记录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护士,护理文件,认知度,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上一篇:商场空间下一篇:门静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