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护理模式(精选12篇)
PDCA护理模式 篇1
摘要:探讨PDCA管理法在三基训练中的作用, 通过对三基训练进行PDCA的循环管理, 提高训练效果, 从而巩固、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并且使护理人员参与三基训练的主动性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为优质护理服务奠定基础。PDCA管理模式是三基训练的有效管理模式, 必须与客观实际、自家医院护理人员现状相结合, 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与时俱进。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三基训练
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简称三基) 是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服务的基本功, 是提高护理队伍素质、提高医疗质量的基本条件[1]。国内代表王伟杰等[2]观点认为, 护士核心能力是护士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反映, 是护理教育着重培养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三基训练的内容涵盖了临床护理的各个方面, 包括评估、观察、治疗和护理操作、健康宣教、病历书写、危重患者抢救、中医知识、技能等, 加强“三基”基本功练习, 这也是护理人员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可见掌握三基对护理人员的重要性。三基训练是护理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是巩固、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的严肃的、有组织性的工作方式方法。PDCA循环系统是美国质量专家戴明于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总结出来的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 适用于所有的组织管理过程[3]。应用PDCA的循环管理方法, 不断地改进工作, 力争将三基训练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将笔者所在护理部三基训练开展的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期望得到大家的认同, 也便于有需要的护理人参考, 发挥护理部、护理管理者促进护理人员提高业务素质、理论知识水平的管理作用。
1 计划
护理部每年年初制定三基训练考核计划, 确定学习考核内容、时间、频次, 并将计划上报业务院长后分发到各科室。 (1) 江苏省护理学会有统一要求的学习考核参考内容包括《三基训练——理论篇》、《三基训练——习题篇》、《三基训练——操作篇》[1]。《应知应会》是参加工作5年内护理人员使用的[4]。今年新增加了一本以5年以上护师为主要培训对象的书——<《实用临床护理‘三基’——个案护理》。还增加了本科教材《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护理部主要以省护理学会要求的书籍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各科室根据护理部的安排结合本科室的情况, 酌情制定本科室的业务学习训练内容。 (2) 把握政策, 确定指导思想, 对护理人员进行宣传, 使之转变观念, 端正态度、认识, 树立质量标准意识, 树立理论指导实践、遵循规范进行护理工作意识。在三基考试前对大家进行宣传, 说明三基考试的目的、要求以取得共识, 让大家能主动学习。
2 实施
(1) 护理部根据计划定期组织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示教、考核, 理论考核, 一般每月一次。操作示教以一设定情景的标准化形式进行示教, 中医操作整个流程都用规范化的语言进行描述、记录, 有助于护理人员识记[5]。 (2) 对于中医操作, 示教、考核后, 护士并不能很好地实际操作, 有的科室护士长参加过中医操作规范化培训后能指导带领大家做操作, 对于不能参加2013年江苏省举行的中医操作竞赛培训的科室、护士长、未经过中医知识系统培训的科室, 护理部人亲自到病房从评估开始逐步带领护士完成操作, 如:如何评估病情、看病历、看患者询问病情、观舌苔、脉象、饮食、二便等;如何进行辩证取穴;怎样寻找敏感点;禁忌证有哪些, 避免进行有不安全因素的埋籽等操作。对足浴, 和大家一起尝试水温, 如何保温、腿部保暖, 同时做到隔离消毒, 即达到药液不被过度稀释, 又做到药液浸没踝部。在临床操作中, 逐步积累经验。
3 检查
其实检查工作贯穿于整个工作始终, 发现问题, 及时改进。 (1) 护理部月考核时, 对各护理单元的护理操作进行随机检查。 (2) 操作、理论考试时进行检查。 (3) 自我检查反省。本人的自我反思、护士及各级领导提出的意见、建议都作为工作改进的促进因素。 (4) 护理部随机抽查考核。
4 处理
对三基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随时检查, 随时处理、改进。 (1) 根据江苏省护理学会推荐要求的三基理论、习题、操作篇进行训练, 发现内容与临床工作切合不够紧密, 理论性较强, 少临床实例, 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护理指导需要, 而且市、县卫生局组织的三基抽考内容也不尽是《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的内容, 还有《基础护理学》的内容以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知识, 据此, 笔者所在护理部增加了《基础护理学》的考核内容。这只是对护士基本功加强了要求, 还缺乏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具体指导标准, 事实上这也是多数管理者感到困惑的地方。本科教材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 很长时间内没有加入到对护士的培训考核内容。经过长时间的酝酿, 反复征求护师、护士长及领导的意见, 增加了本科教材的考核内容, 对护师要求自己购买本科教材《内科护理学》, 每次考核在限定内容范围内出题。今年江苏省护理学会要求的《‘三基’个案护理》就很贴合临床, 对护理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 医院的三基训练考试不同于学校教育考试, 培训的宗旨应该是以理论联系实际, 服务于临床工作为指导原则, 这与省护理学会对三基训练的要求、理念是一样的。2015年购买的《‘三基’个案护理》也证明了这一点, 要在学中干、干中学, 突出实用性[4]。所以三基考试时将三基训练的内容与临床实践进一步融合, 看她们能否将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临床。比如对于护理诊断部分, 笔者所在护理部一般用现实案例, 有时甚至从病区、病案室抽病历, 让护理人员分析, 列出护理诊断、措施。对氧疗部分, 用具体的缺氧病例, 让护理人员用理论知识分析缺氧类型, 用何种浓度氧疗, 应取多少氧流量, 如何计算。 (3) 护理人员并不能对考过的内容进行自我反省, 纠错补差, 复习巩固, 而且由于知识水平等种种原因, 对有的问题确实难以理解, 难以掌握。理论、操作考试后, 下次理论考试前, 通报上次考试存在的不足, 对理论部分, 在考试前对错误答案比较多的考题, 再次复习, 加深印象, 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说明。 (4) 发现护士对考前复习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 态度不够端正, 护理部就再次强调复习的重要性, 选择考得比较好的护理人员讲解部分考题内容, 有的还做相应的内容扩展。护士的积极性、参与性得到了提高, 大多数的护士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 对她们的肯定也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心。 (5) 发现中医操作耳埋技术不够好, 就让护士自我辨证取穴或者自取三个常用穴位, 互相做耳穴埋籽, 两侧同时取相同穴位, 一侧耳朵用轻力度, 一侧用重力度, 交替按压。然后将感受、结果写下来, 汇总后通报给大家, 让大家能比较全面的认识耳埋操作, 能更深刻的认识操作适应证、禁忌证、按压力度、找穴位方法、换籽的合适时间等问题。护理部还计划对中医基础知识考核完成后, 由笔者自己来对2014年新入院的护理人员进行耳穴埋籽的操作培训, 希望用另一种方式来带领她们进一步认识、掌握耳穴埋籽的相关知识。
当然, 笔者也觉得自己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眼界和对各方面问题的认识还不够, 对她们的引领作用与个人素质也有关系, 所以还需不断学习, 征求领导、护士长和其他护理人员的意见、建议。也希望上级有关部门给与指导意见, 提供业务标准内容, 引领我们前行。希望能不断改进工作, 发挥护理部的作用,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护理质量, 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同时也实现护理工作者的人生价值。
5 讨论
PDCA循环管理被管理界公认为是最有效地管理方法之一, 被广泛的应用到各项护理管理工作中, 已经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用科学的工作程序进行管理循环, 该循环实际上是一个小螺旋, 每次起点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它是一种动态的, 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6,7]。而且每个医院的护理人员结构比例、知识学历层次、临床工作经验、临床业务水平及学习、管理情况都各不相同。所以, 三基训练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随着护理人员的状况、医院的发展状况、中国的护理事业、护理技术发展应用等状况而发展、改变的。所以, 护理工作者任然需要不断努力, 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伟杰, 周赞华, 应碧荷, 等.我国护士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 (11) :25-27.
[3]潘绍山, 孙芳敏.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212-215.
[4]霍孝蓉.实用临床护理“三基”个案护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5]卢筱华.情景模拟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下旬版) , 2008, 21 (10) :65-66.
[6]关柯, 李文秀.持续改进护理管理适应医疗事业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2) :117-118.
[7]姜小鹰.护理管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99-201.
PDCA护理模式 篇2
【摘 要】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升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将9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分别给以治疗性护理模式和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一段时间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2.04%)明显低于对照组(14.2%),P<0.05。讨论 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在护理质量管理中,能够促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PDCA 循环管理模式 护理管理 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345-01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广大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减少各种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广大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回顾我院从2014年以来对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主要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收治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3例、女性45例,年龄为21―76岁,平均年龄为38±7.8岁。先根据抽签的方式将98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不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根据各个科室的护理工作流程给予其对应治疗性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则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体主要包括:(1)P(计划阶段):由患者所在科室的护理管理者自行设计该科室基础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然后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并利用鱼骨图等常用质量管理工具对护理工作中的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如基础护理意识有待提高、护理人员人力配置和基础护理质量监控有待加强、个别护理人员对待工作存在敷衍态度、健康宣教不到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D(执行阶段):针对所在科室的常见疾病制定出规范样本以及临床护理路径,并通过开展学习活动、培训以及专题讨论等形式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加强护理人员的编制工作,实现对护理人员行为的约束;(3)C(检查阶段):建立针对护理质量的控制机构,质控员管理实行逐级承诺和层层控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护理人员身上,实现对护理工作质量的动态监测;(4)A(总结阶段):分析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规范流程,以便及时对计划进行修改、调整和补充,完善质量控制标准,对于仍存在的问题则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1]。
1.3 观察指标
一段时间后,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以及医疗纠纷发生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计量资料主要采用t进行检验,针对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进行检验,结果以P<0.05为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
通过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观察组19例非常满意,26例基本满意,4例不满意,满意度91.8%;对照组11例非常满意,23例基本满意,15例不满意,满意度69.3%。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医患纠纷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医疗纠纷1例,发生率为2.04%;对照组患者共发生医疗纠纷7例,发生率为14.2%,且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事实上,很多质量问题是由于危险因素作用于系统的薄弱环节而产生的。随着我国医疗模式的不断改变,在对护理工作内涵不断扩展的基础上也对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科室的护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和科学。PDCA循环管理模式正是遵循科学的程序,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收集大量数据资料,再通过优化流程等途径来增强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部门服务质量和医院的整体效益,是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主要是将质量管理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P(计划阶段)、D(执行阶段)、C(检查阶段)、A(总结阶段)。该管理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该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将各个科室和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作用;(2)在一个循环运转完成后,通过对其效果和质量进行总结,进而制定出下一个循环计划,再实施,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然后在循环、再改善、再运转,从而实现护理质量不断提高;(3)每经过一次PDCA循环,就成功解决了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护理质量就向前迈进了一步,而PDCA每循环一次,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都提高了。而且在护理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进一步加强对护理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促使自己跟上现代护理管理的步伐,帮助自己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后将其运用自如【2】。在本文的研究数据中,对观察组的患者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其护理满意度(91.8%)明显高于对照组(69.3%),反而观察组患者的纠纷发生率(2.04%)明显低于对照组(14.2%),P<0.05。由此可以看出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保障临床护理安全,并进一步促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PDCA护理模式 篇3
【关键词】护理;PDCA循环;护理质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84-01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护理质量管理直接关系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护理质量的高低除了取决于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赖于护理管理水平。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质量管理专家Deming提出了管理循环(PDCA循环),通过在管理过程中循环进行计划、实施、检查以及处理等环节,可提高管理质量及管理效益。我院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护理质量评估中介入PDCA循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内科系统和外科系统各科室作为实施对象,实施时间为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
1.2 方法
1.2.1 P阶段(计划阶段)
充分调查并分析医院护理工作现状,针对人性化管理以及全员性管理不足、过程管理薄弱、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等弊端,选择相关科室的护理管理人员组建质量管理小组,并制定护理质量评估标准,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病区管理、消毒隔离、重病护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件以及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方面。
1.2.2 D阶段(实施阶段)
对于决策层面,组织召开全体护士长动员大会,并由质量管理小组宣讲PDCA相关知识以及质量评估标准、考核相关的知识、内容、细则等,并结合业务深入学习,提高检查能力。同时,护士长应认真学习评价标准,根据本科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翔实的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对于执行层面,应积极转变观念,定期组织全院性的质量管理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并由护士长组织召开科会,使科室成员明确质量标准以及考核方法。同时,护理人员应明确自身职责,做好病区管理、物品管理。根据本科室问题改进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基础护理以及重症护理,维护病区环境,控制并发症,做好相关的护理记录。此外,还应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消毒记录,严格无菌操作。
1.2.3 C阶段(检查阶段)
由护理部带领质量小组成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内容包括病区管理、消毒隔离、重病护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件以及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重点检查质量改进点的实施情况。落实激励制度,对于量化评分较佳者,予以适当奖励,对于评分不合格者,予以警告或者处罚。
1.2.4 A阶段(总结处理阶段)
根据护理质量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检查信息并组织讨论会议,以制定相应的修整目标和措施等。同时,质量小组提出对全院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以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并及时修订评价标准及计划,使病房管理,确保病区人、财、物均处于可控状态。同时,加强基础护理以及重症护理,严密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护理工作中。加強消毒隔离和护理文件书写管理,同时,积极转变护理服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实施细致、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满意度。
2 结果
实施为期3年的PDCA循环及研究改进,全员的护理质量稳步提高,患者满意度由2010年3月时的81.7%提高至2013年3月的97.7%;基础护理合格率由91.2%上升至97.0%;重症护理合格率由90.3%上升至95.5%;护理文书合格率由90.5%上升至96.1%;病区管理合格率由89.2%上升至95.3%;消毒隔离合格率由85.2%上升至98.7%;一般护理差错由平均每年23例降低至每年11例;投诉护士由平均每年15例降低平均每年6例。
3 讨论
PDCA循环介入护理质量评估,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衡量医院护理工作,并控制护理质量,效果较佳。在护理质量评估中介入PDCA循环,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实施PDCA循环,要求改变护理观念,可促进护理人员的换位思考,更好地体谅患者并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全面实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通过这种人性化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实施PDCA循环强调全员参与,实行公开性的质量管理,使得所有护理人员不仅是被检查者,同时也是检查者,可有效促进护理人员的自我提高和完善,有利于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同时,这种动态循环的信息反馈可形成一种全员有压力、有动力和有目标的局面,可促进护理人员质量意识以及管理意识的持续提高。此外,实施PDCA循环还可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满足护理人员的个人发展需求,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其竞争意识,减少人力资源流失。
在护理质量评估中介入PDCA循环,可形成一种复合循环体系,由质量控制组对质控组长实施定项循环管理,由质控组长对科室护士长实施定科循环管理,再由护士长对护理人员实施定责循环管理,如此循环可达到相互协同和持续改进的目的。此外,PDCA循环是4个阶段的不断循环,每一次循环都会产生新的内容和目标,护理质量也会有新的改进,每经过一次循环,就可解决一些问题,且护理质量也将得到新的提高和完善,如此循环可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导入PDCA循环,有利于护理管理者管理观念的转变,在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的管理工程中,强调人性化管理和全员管理,并不断改变以往护理管理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情况,注重护理过程,全面提高护理管理和护理工作的实效性。
总之,在护理质量评价中介入PDCA循环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及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上官志毅,陈冬梅,黄婷婷,等.PDCA循环在国内护理领域应用的新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9,9(2):26-27,30.
[2] 董再玲.PDCA循环式居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29-32.
[3] 岳利群,徐蕊,高永芳,等.PDCA循环在护理关键指标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64-1065.
[4] 张欣.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持续提高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0):1-3.
PDCA护理模式 篇4
1“PDCA”的概念
“PDCA”循环系统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总结出来的, 它是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1]。“PDCA”的方法可适用于所有的组织管理过程。
2 PDCA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优质护理服务事关医护患关系持续和谐发展的大局, 做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对护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PDCA循环的理论与方法提示, 优质护理工作要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 每一次循环都能解决新的问题。根据这一理念, 首先确定优质护理服务的基本循环, 在基本循环的基础上吸纳相关的内容作为补充, 建立起优质护理服务。
2.1 计划阶段 (P阶段)
2.1.1 充分认识和把握政策
如卫生部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卫生部关于印发 (住院病人基础护理服务项目) 等文件通知》《卫生部关于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卫生厅关于印发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 的通知》等。组织学习, 从不同的角度提高认识, 使护士能积极主动地参加。
2.1.2 转变观念
倡导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总树立“病人在我心中”的目标, 努订以“我心中有病人”“我耳边有病人”“我手中有病人”“我身边有病人”的理念。在住院病人中开展调研, 了解病人存在哪些未满足的需求, 拓展优质护理服务内容。
2.1.3 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和具体进度表
根据专业和科室特点, 以及各病房的现状和能够提供的优质护理服务项目, 全员参与制定详细、可操作的优质护理服务计划和大纲。强化基础护理, 以护理质量赢得未来。
2.1.4 制定优质护理服务考核表
应包括对过程和结果都重视的评价表和考核表, 每周考核、汇总、反馈。
2.2 实施阶段 (D阶段)
护理实施从理论上讲, 应当是在护理计划阶段之后[2]。
2.2.1 调整工作模式
实行APN联系性排班, 减少交接班次数, 简化了护理工作程序, 增加了护士对病情的熟悉程度, 使护理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提供直接的护理健康教育, 从而减少错漏的机会, 提高了护理质量, 也提升了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及病人对工作的满意度, 减少了护理纠纷。
2.2.2 改造护理工作流程
优化护理工作流程, 根据科内疾病护理常规, 编制“科内护理临床路径手册”, 人手一本, 让科内护理人员能全面掌握标准护理服务内容。细化晨晚间护理流程, 实行一问、二看、三做、四教工作流程, 重视基础护理到位率100%。并实行整点巡视制度与按需巡视相结合的理念。
2.2.3 实行责任组长制
由护理部和科室统一测评, 选出优秀的护士承担责任组长。因为组长在临床服务中是最能以丰富经验、随时贴近病人并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力量, 是护理队伍梯队中仅次于护士长的第二层次后备人才[3]。有指导、协调、督促和评价本组护士的义务。每天利用下午“温馨一小时”倾听病人的心声, 强化护理健康指导, 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规范化。
2.2.4 重视健康教育
制定科内健康教育 (包括入院宣教、饮食护理、功能锻炼、出院教育等) 的视频, 按需播放在病房内的闭路电视上, 重复播放数遍。同时有经验的责任组长负责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2.2.5 抓住“第一次接触”
心理学家表明, 人们建立的最佳印象就在5秒钟之内。因此, 做到八个“第一”, 即第一句话、第一个问题、第一顿饭、第一次检查、第一次输液穿刺、第一次用药、第一晚睡眠[4], 都尽力做得更好。
2.2.6 重视科内年轻护士培训
科室挑选技术骨干作为整个科的小教员, 对年轻护士 (低于5年的护士) 进行“一对一”技术培训, 提升年轻护士的技术水平。另外, 对科内所有护士运用情景模拟演练、角色扮演、护理查房、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每名护士共需参加每年20学时的学习与研讨。
2.2.7 加强护士长自身建设
通过参加院内护理管理知识和急救技能系列培训, 加强对理论、技能、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训。
2.2.8 建立和健全护士分层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方法
细化和完善1级~5级护士的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 拟建立每位护士技术档案, 将护士的分层级晋升和绩效考核充分挂钩, 力求以真实性的绩效机制激发广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
2.2.9 重视团队文化营造
护理管理者注重临床科室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的营造, 借鉴国外医院的管理经验[5], 营建使护士满意、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同时注意护士的个性特点, 选择合适的工作任务, 以团队的力量促进护士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的养成, 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整体能力。
2.3检查阶段 (C阶段)
我院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质控员、责任组长五级管理。 (1) 护理部每季度对科室检查1次, 检查科室的护理质量, 询问和征求病人的意见和建议。科护士长每月对科室检查1次, 评估科室的护理质量, 护士长每半月定期检查1次, 质控人员每周自查1次。每月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找出解决方案, 不断总结经验, 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2) 责任组长每天下班前对工作进行检查和登记于“责任班每日检查本”, 及时发现问题, 并进行整改、解决。 (3) 护理部充分利用护理督导的力量和资源, 每半年邀请护理督导进临床进行质量监控, 提高临床质控的含金量。 (4) 护理部每月按护士长绩效考核表, 对护士长进行综合排名并公示, 尝试实行末几位停岗学习和年终末位淘汰制, 使各级护理管理者能各尽其职, 做好表率和有效管理。
2.4 总结阶段 (A阶段)
护理部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把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作为下一循环的动力和改进的依据[6], 推广优质护理活动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好的典型, 整改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及时调整相关的优质护理服务内容, 达到持续的改进, 形成“良性”循环。总结是第四个阶段, 并不意味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彻底终结, 四个阶段循环往复, 没有终点, 只有起点。哪些方面需要肯定和保持, 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调整, 需要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向上改进, 循环往复, 从而使得整个优质护理服务合理有序, 从而提升整体的护理质量, 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 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 达到护士、医院、政府、社会多赢的效果。
4 PDCA循环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启示
3.1 优质护理服务是动态的、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
(1)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7], 四个步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戴明环的精髓在于通过周而复始的进程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在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时可以借鉴戴明环的思想, 即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也是持续改进的。 (2) PDCA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管理模式, 优质护理服务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C (Check) 过程与P (Plan) 过程的对比, 确定D (Do)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A (Action) 过程中改进, 使得管理对象通过一个完整的戴明环后能够得到改进与提高。随后根据实际情况, 重新修订P (Plan) 过程, 进入下一个循环。 (3) 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也应该是这样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医疗体制的改革决定了护理的改革, 护理的改革决定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存在, 在护理不断地发展过程中, 优质护理服务要随护理的发展而发展, 改进后的优质护理服务必将有新的内涵, 新的内涵也是对当前护理服务修正, 这正是PDCA循环的实质, 也是它对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发展的启示。
3.2 优质护理服务是一个自我促进的循环模式
系统就是一个大环带小环、小环保大环的互相联系、彼此促进的过程, 如果把优质护理服务看作为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就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 那么涉及内部的优质护理服务就是小的PDCA循环, 大环与小环主要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流程连接起来。每个循环都同步进行, 各小循环不断转动推动上一级循环, 各方面的循环把优质护理服务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 不断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提升。
3.3 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实行PDCA管理引导的优质护理服务的2年多来, 病人的满意度有了显著的调高 (92.8%上升到98.9%) , 护理质量明显的提高 (表1) , 不良事件由2009年21起下降至2011年的8起, 护士的自身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
4 讨论
PDCA循环理论被管理界公认为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8]。PDCA循环已经成为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其体系运转是科学工作程序进行管理循环, 该循环实际上是一个小螺旋, 每次循环都将起点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9]。运用PDCA管理模式可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的执行力, 使优质护理服务目标明确, 提高护理质量, 满足病人需要。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医院开展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树立优质护理标兵, 以PDCA循环法为基本方法, 以标准化、数据化、流程化为基础[10], 促进护理工作“贴近临床、贴近病人、贴近社会”, 努力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绍山, 孙方敏.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212-215.
[2]甘兰君.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51-70.
[3]刘云, 孙琳等.护理人员分级管理中护理组长的设立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9 (9) :824-826.
[4]易利华.医院精细化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10, 112-113.
[5]Cameron S, Armstrong-Stassen M, Bergeron S, et al.Recruitmentand retention of nursing:challenges facing hospital and communityemployers[J].JNL, 2004, 17 (3) :79-91.
[6]黄桃芝, 薛俐, 王丽君, 等.应用PDCA循环降低正常分娩病人平均住院费用[J].中国医院管理, 2002, 22 (3) :24-25.
[7]胡容.对临床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11 (7) :841-843.
[8]关柯, 李文秀.持续改进护理管理适应医疗事业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2) :117-118.
[9]姜小鹰.护理管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99-201.
7-9月份优质护理PDCA 篇5
为强化“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护理服务质量,以创二甲医院为核心,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重点,落实PDCA的质量管理方法,特做出护理质量中的优质护理的持续改进。
一、现状分析
2016年7-9月份,优质护理得分如图所示:
2016年4-6月份,优质护理得分如图所示:
2016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对比图如下:
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的平均分数值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科室优质护理的质量明显下降,第三季度整改后没有较大的提升,但相较于第二季度略有改善。
二、主要存在问题
⑴ 患者不知晓自己的责任护士。⑵ 患者不清楚用药及饮食情况。⑶ 患者指甲长。
⑷ 患者输液完毕,输液卡未及时撤回。⑸ 换药时未及时填写更换时间。⑹ 患者迁床后床尾卡未更换责任护士。⑺ 护士对病人十知道没有足够的了解。⑻ 床尾卡未写入院时间或入院时间与实际不符。⑼ 优质护理的内涵回答不全。
三、原因分析
1、护士长通过组织护士参加护士例会上针对7-9月份的优质护理进行分析,利用头脑风暴法,征集优质护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鱼骨图分析
四、确定目标
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知晓率100% 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落实达到100% 让科室护士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制定计划
⑴ 组织科室进行考核 ⑵ 科室质控护士不定期抽考 ⑶ 护士长每周总查房,了解病房动态 ⑷ 每月工休会进行沟通,让患者提出问题 ⑸ 加强晨护之间医患沟通。
六、整改措施
⑴ 病房进行责任护士牌的张贴。
⑵ 做晨护的时候加强跟患者之间的交谈,了解病人病情并做好宣教。
⑶ 责任制排班实行加强。⑷ 加强对专科知识的培训。
⑸ 质控小组反复提问,及时提高知晓率。⑹ 养成良好的习惯,入院病人指甲及时修剪。
⑺ 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宣教,并及时了解病房动态,尽量达到红灯率为零。
七、持续改进质量
PDCA护理模式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 PDCA模式 自主互助批改 习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8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些理念,我们不仅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在作业批改特别是作文批改方面,我们也需要做一些改变。
在以往的习作批改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费时费力地批改习作,收效甚微,学生拿到作文本也只是粗粗看上一眼作文等级,并没有好好审视教师为什么这么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更为关键的是,学生的修改水平往往只停留在平常修改病句的层面上。所学不能致用,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鉴于以上理由,我认为学生经过三、四年级习作的初步学习后,五年级便可以开始引导他们自主互助批改习作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PDCA模式是提高学生自主互助修改习作能力的有效办法。它不仅能就地取材,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这个模式中的P、D、C、A即Plan(策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具体实施流程见下表。
那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种模式进行习作自主互改的训练呢?
一、策划(PLAN):选择目标、小组讨论
计划是这个模式的重要部分。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策划。一个优秀的策划会产生不同寻常的结果。
(一)选择目标,科学有效
习作要发下去让学生互改,但由谁来改谁的呢?这可不是一个随意的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让作文好的改作文差的,让作文差的改作文好的,中等生交叉批改。这么做的目的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习作能力强,修改能力也强,而作文写得差的学生习作往往毛病百出,这正好给了好生一个锻炼的机会,以便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习作能力差的学生,修改习作自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让他们改作文写得好的学生的习作,就正好借助这个机会让他们好好欣赏一下优秀习作,顺便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一来,既互改了习作,锻炼了学生批改习作的能力,又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学生对习作的认识,也降低了学生畏惧写作的情绪。
(二)小组讨论,评价要素
目标选定后,习作下发前,就要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根据本次习作的类型,评价习作优劣的标准有哪些?除了考虑习作过渡合理与否,句子流畅与否,用词准确与否,字形与使用标点正确与否外,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篇习作呢?
比如,本次要修改的习作是《节约用水建议书》,那评价这次习作的优劣,除了包含建议书的格式外,还要考虑建议书的内容方面是否写清了建议节水的理由(水资源的匮乏及浪费用水现象的严重等)及节约用水的措施(措施是否可行、具体、丰富)。这两块的内容,是否详略有别,最后的号召是否有力等。
再比如,本次要修改的习作是《××文章读后感》,那评价习作优劣就包含了下面几个要素:读后感概括主要内容是否简洁,提出的主要感点是什么,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他的感点,这几个事例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去说明感点的,有没有遵循有详有略的策略,作者是如何总结感点的。
当然,这些评价要素,不是教师灌输下去的,而是学生自己在小组讨论中发现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集中反馈,教师梳理后进行板书,供学生批改时参考。在这些要素的发现过程中,学生又经历了一次自主的习作指导。
二、实施(DO)——自主互助,初改习作
在学生习作分发下去后,我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实行自主批改,遇到有困惑的地方,在小组内提出,互助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请求教师帮助。这样,习作批改的难度进一步降低,也提升了作文批改的乐趣。
批改完习作后,最为关键的是评语的撰写。这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片段写作的练笔。基本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先扬后抑的方法来写评语——先写优点,再用诚恳委婉的语气写缺点。但在具体的习作批改中,必要时,我会在黑板上写一段评语,抛砖引玉,供学生参考借鉴。然后,我让学生先把自己的评语写在草稿纸上,修改润色后再抄到同学的作文本上,并要求在评语后签上批改者的姓名,以便教师考核、奖励及辅导。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认真拟写评语的习惯。
三、检查(CHECK)——教师再改,评价初改
习作经过学生初改后,在字词句的斟酌上,教师可以少花很多的时间。教师此轮批改首先要再次对习作进行篇章结构上的审视、批阅;其次,在批改时应着重关注学生的批改情况。对批改非常认真准确的,我往往会在评改学生的后面写上“好”,在讲评课上对他们所在的小组进行加分并给予肯定;如果评改的观点跟教师的出入较大,说明学生对习作的优劣把握还存在困难,应把这些学生的名字抄录下来,利用课余时间做个辅导,促进他们共同进步。对初改的评价应作为教师再改的重点。
四、处理(ACTION)——交流反思,有效循环
自己的习作在学生的初改和教师的再改过程中能否被认可,他们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很期待这个结果。于是,我再次把习作发给作者本人,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仔细阅读、审视、反思。之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从习作的修改中获得的启发。以小组集中反馈和个人特别反馈两种方式进行展示,做到点面结合,把握全局。
同样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他们也都批改了别人的习作,他们都对自己的批改评价是否获得教师的认同充满好奇。为了更大的优化学生的习作互改过程,在第二轮的习作互改环节中,被改者与批改者不变。这样,批改的同学就可以看到自己对上一个单元习作的批改评价与教师对这篇习作的评价有没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有,差距在哪里,产生分歧的原因自己能不能找出来,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通过这些环节的磨砺,不仅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习作批改的效果也得到了彰显;不仅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而且也更好地利用了教育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循环系统。PDCA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质量管理循环。它每循环一次,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上升一个台阶,它将使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语文教学这个大循环系统中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这样才能建立起语文教学的长效机制。
PDCA护理模式 篇7
院前急救物品管理质量的高低对抢救工作开展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也对抢救病人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近些年院前急救物品的使用率越来越高, 但是在对该类物品的管理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为了有效实施院前急救, 必须保证管理的常态化、系统化以及规范化[1]。PDCA循环管理理论具体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方面, 其中P (Plan) 表示计划, D (Do) 表示执行, C (Check) 表示检查, A (Action) 表示处理。PDCA最早是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方法, 目的使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当前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2]。本研究主要分析PDCA理论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的运用效果, 现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发放的院前急救物品各15 000件视作研究对象, 其中对照组为2014年1月—2014年12月发放的院前急救物品, 观察组为2015年1月—2015年12月发放的院前急救物品,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 观察组采用PDCA护理模式对院前急救物品进行管理, 两组均随机选取15 000件物品进行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方法进行管理, 观察组选择PDCA模式进行管理。
1.2.1 目标设置
首先调查院前急救物品的使用情况, 按照具体情况进行管理目标的设定:物品使用有效率必须在98%以上, 物品复核差错率不能超过1%, 物品去向明确率必须超过98%, 不合格报损率不能高出30%。
1.2.2 制订管理方案
(1) 开展准入管理:对医院原有的院前急救物品使用目录进行进一步完善, 规范物品的临床使用, 开展统一的物品采购及物品管理。对新上市的物品以及急需的物品, 首先要由护士长进行具体数量的计算, 由科室主任签字后上交到设备科审批, 经主管以及院长签字后才能进行常规采购。 (2) 对采购人员进行明确:院前急救物品的采购人员职称在主管医师以上, 对药品管理法规非常熟悉, 掌握该类物品的市场情况, 了解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方法, 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3) 对供应商进行明确:院前急救物品的采购必须选择正规渠道的供应商, 供应商必须一照三证配备齐全, 还要按照规定进行法人委托书、廉政协议、质保协议的签署[3]。 (4) 做好物品入库管理:物品入库时要遵照票货同行的原则, 供应商必须依据规定提交物品的出库清单以及发票, 对物品的各类信息进行核对, 包括有效期、名称、单价、规格、数量、批号、金额等内容。填写好物品入库验收单, 及时录入信息系统。 (5) 实现库房完善管理:做好库房仓位管理工作, 按照具体情况对设置冷库、阴凉库、常温库进行设置。院前急救物品在出库前, 要确定出库的先后顺序, 对物品的库房存量、价格、使用频率、有效期等进行充分考虑, 保证估算的正确。
1.2.3 实施方法
对院前急救物品入库管理制度确保严格执行, 按照具体情况进行采购人员以及物品供货商的选择, 对院前急救物品出入库登记制度确保严格执行。每个月开展1次定期检查以及多次随机抽查, 确保对设备科管理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及时完善管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院前急救物品使用有效率、复核差错率、去向明确率、不合格报损率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用软件版本为SPSS19.9, 对涉及的计数数据进行统计时, 采用χ2检验;客观对照分析两组入选对象的临床数据,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件 (%)
3 讨论
院前急救物品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管理缺乏细化的流程以及明确的责任分工, 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工作时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引, 无法实现院前急救物品的精细化管理, 从而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4]。PDCA循环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一个持续循环, 永不停歇的过程, 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其循环的顺序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计划阶段需要做到分析现状、找出问题的原因、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其中的主要原因、拟订措施计划;执行阶段需要执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检查阶段需要把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对比;处理阶段需要巩固成绩, 进行标准化。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 目的都是使管理的有效性及科学性得到提升[5], 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于制订质量计划以及计划的组织实施非常适用。如果一项工作需要多次反复开展, 该工作的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法是一个有效的选择。通过在医院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法, 能够将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的改进, 实现物品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 保证管理质量, 避免出现医患纠纷, 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效果的提升。本研究对比分析常规管理以及PDCA管理院前急救物品的结果发现, PDCA管理组院前急救物品使用有效率为99.21%, 去向明确率为99.47%, 均高于常规管理组使用有效率9 6.7 3%, 去向明确率90.45%;PDCA管理组复核差错率、不合格报损率分别为0.74%、0.57%, 均低于常规管理组2.92%、1.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运用PDCA护理模式能够提高管理质量, 减少医疗纠纷。
摘要:[目的]通过对院前急救物品管理进行分组比较分析, 旨在探讨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运用PDCA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发放的院前急救物品各15000件视作研究对象, 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使用常规管理模式的院前急救物品管理列为对照组, 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使用PDCA护理模式的院前急救物品管理列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物品使用有效率、去向明确率分别为99.21%、99.47%, 均高于对照组使用有效率9 6.73%, 去向明确率90.45%,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复核差错率、不合格报损率分别为0.74%、0.57%, 均低于对照组复核差错率、不合格报损率2.92%、1.47%,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运用PDCA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管理效果。
关键词:院前急救物品管理,PDCA护理模式,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春爱, 杨裕红.持续质量改进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1) :3338-3340.
[2]张利平.院前急救物品应用“五常法”管理与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 2012, 24 (7) :1434, 1436.
[3]赵玉冰, 庄东明, 江景怡, 等.目视管理在救护车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20) :175-176.
[4]谭承雯.系统追踪法在院前急救抢救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5, 26 (3) :149-151.
PDCA护理模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手术室共配置了28 例低年资护理人员,其年龄在18~26岁,平均年龄(31.2±2.4)岁,本科及以上14名,大专13 名,中专1 名;2013 年1 月份-2013年12月份对手术室的28 名低年资护理人员,采取的是传统培训模式,即“一对一”培训模式,2014年1月-2015年1 月开始对我院手术室此28 位低年资护理人员工作情况进行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管理;将实施PDCA管理后的28例低年资护理人员研究对象称为PDCA管理组,未实施PDCA管理前的28 例低年资护理人员研究对象称为传统培训模式组。
1.2 PDCA循环管理
计划阶段:①了解手术室低年资护士的基本情况,包括技能操作情况、急救理论知识、临床工作能力与应急能力等,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②成立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选拔在手术室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扎实的高年资护师2~3名为组员,由手术室护士长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一至二项操作与理论培训,实行培训考核责任制,护士长监督整个培训过程。③根据手术室工作性质及特点,结合低年资护士的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与目标,通过培训使其掌握手术室抢救程度及手术护理配合技能,使其能独立完成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④制定考核标准,由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组成,由培训考核小组负责考核,护理技能操作成绩不低于90分,理论知识不低于85分方能通过。
实施阶段:由培训小组成员介绍手术室各区域环境布局,掌握急诊治疗室、抢救室等的物品要求,熟悉手术室护理工作流程、各班工作职责,掌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及急诊各区域的清洁与消毒原则。同时通过理论知识讲解、操作示范及临床实践等方式,使其了解手术室各种抢救器械包的名称,如气管切开包、清创包、静脉切开包等以及如何保养及管理,掌握手术室急救操作技能,如吸痰、静脉穿刺针、吸氧、手术配合等,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及维护,如心电监护仪、人工呼吸机等,熟悉抢救药品的作用、注意事项等,熟悉护患沟通技巧,掌握患者病情观察、急诊留观、应急处理和抢救病例书写。
检查阶段: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培训计划落实情况,通过提问、考核的方式检查培训效果,通过后才可进入下一阶段。对于培训中表现出色的护士给予加分和表扬。
处理:培训小组的定期开展例会,分析培训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如发现护士通过吸氧、静脉穿刺术、气管插管护理配合等操作,但在遇到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时,仍不能迅速采取措施,因此可加入情景模拟抢救培训,使其亲临其境,对各项手术技能的衔接、医护配合、医患沟通、医嘱的执行等有较深的体会,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同时对于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再次进行集中培训,对于存在个性问题,给予个性化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带教老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理论授课,操作示范制作成录像,理论与操作师范的培训方式受到学员的欢迎,提高其临床综合素质。
1.3 观察项
培训开始前及培训结束后,通过操作考核评估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能力、护理质量检查[3]及内在护理满意度情况;内在护理满意度采用本科室自编的调查表。护理总评分为100分,特别满意为90~100分,满意为70~89分,不满意为70分以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观察项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代表,P<0.05为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护理操作能力评分
PDCA管理后护士护理操作能力评分显著高于传统培训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
注:与传统培训组组比较,#P<0.05。
2.2 护理质量检查评分
PDCA管理后护理质量检查评分显著高于传统培训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2。
注:与传统培训组组比较,#P<0.05。
2.3 内在护理满意度
PDCA管理内在护理满意率为96.4% 显著高于传统培训组71.4%,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PDCA循环管理法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W.E.Deming博士最早提出的,又称戴明循环,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3,4],通过这四个阶段的不断循环可保证工作质量的螺旋式上升[5,6]。PDCA循环法最早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后被推广至其他领域,对于医院医疗及护理工作同样适用。护理作为医院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质量好坏关系到患者对医院的评价与就诊率,对医院的发展可起到重要作用;而灵活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提高医疗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报道[7],在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中引入了PDCA循环法,结果显示PDCA法实施后,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依从性,科室空气培养及物体表面细菌学检测合格率明显提升,医护人员呼吸道感染与针刺伤发生率、患者呼吸道感染与侵入性操作发生率均显著低于PDCA法实施前。相关文献指出[8],PDCA法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及处理的不断循环,能切实保障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PDCA循环管理通过个性化、系统的培训,可提高低年资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障手术室的护理安全及护理质量;PDCA循环管理通过“一对一”跟班带教、护理查房,指导低年资护士观察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可提高其临床观察能力,通过情景模拟法可提高护士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能力。本研究将PDCA循环管理法引入到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同样取得了满意效果:在引入PDCA循环管理法后,PDCA管理后护士护理操作能力评分显著高于传统培训组(P<0.05);PDCA管理后护理质量检查评分显著高于传统培训组(P<0.05);由此可见,PDCA管理对提高手术室护士护理操作能力效果显著,其能够有效的提高护士护理质量检查及护士综合能力,改善了护理质量,与文献报道相一致[9]。
医院的发展需要以拥有优秀的员工为基石,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与其生存需要及职业期望密切相关。相关研究学者表示[10],临床中应注意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员工的认同感可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一。本研究中,PDCA管理后内在护理满意率为96.4%显著高于传统培训组71.4% (P<0.05);由此可见,PDCA管理其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护士护理质量检查,而且内在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PDCA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手术室护士护理操作能力及护理质量,内在护理满意度也较高,进而提高了护士综合能力,PDCA循环管理对我们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应华,吕芳菲.PDCA循环管理对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82-84.
[2]王堃,贾丹妍.PDCA循环管理法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132-134.
[3]蔡珺.运用PDCA模式管理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5):1003-1005.
[4]刘雄涛,赵丽燕,钞海莲,等.PDCA循环理论在术中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5,5(1):94-96.
[5]王彩云,张颖.手术室护理的专科化发展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3,5(5):5-8.
[6]许红霞,徐宇红,阮丽.PDCA管理模式对提升护理操作实践能力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2):214-215.
[7]Davis DA,Thomson MA,Oxman AD,et al.Changing physician performance: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strategies[J].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5,274(9):700-705.
[8]Vogel P,Vassilev G,Kruse B,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onference as part of PDCA cycle to decrease anastomotic failure in colorectal surgery[J].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2011,396(7):1009-1015.
[9]Vogel P,Vassilev G,Kruse B,et al.PDCA cyclus an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onference as a basic tool for reduction of wound infection in colorectal surgery[J].Zentralblatt fur Chirurgie,2010,135(4):323-329.
PDCA护理模式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2个病区844例患者, 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每组422例。其中对照组男290例, 女132例, 年龄3~76岁, 平均 (42.6±12.4) 岁, 其中重症162例, 一般疾病260例, 住院时间6~55天, 平均 (23.4±4.8) 天。观察组男284例, 女138例, 年龄4~78岁, 平均 (43.4±11.8) 岁, 其中重症158例, 一般疾病264例, 住院时间7~52天, 平均 (22.7±5.1) 天。两组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以及疾病状态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落实护士床边工作制。观察组以PDCA循环模式落实和改进护士床边工作制, 具体措施如下: (1) 计划阶段 (P) :实施分层级管理、管床责任制, 对科室的床位、护理人员的编制、能力和资源以及收治患者的特点进行评估。制定各层级护士的工作职责, 危重、大手术以及需特殊治疗和护理的患者由护理组长负责, 并落实护理三级查房;病情较轻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以及文书书写工作由责任护士负责。制定护士床边工作流程并准备建立流动护士站。制定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表和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 (2) 实施阶段 (D) :对护士管床责任制予以落实。建立流动护士站, 由责任护士负责自己的患者, 由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在病房中完成治疗、护理和护理文书的书写工作。建立二级、三级质量管理控制网络, 由护理组长负责检查责任护士的工作落实情况及实施的效果, 由护士长负责检查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的工作落实情况及实施的效果。 (3) 检查阶段 (C) :对患者及医护人员以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 以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护士床边工作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患者获得直接护理的平均时间、床位使用率以及周转次数和平均住院时间等。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4) 处理过程 (A) :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改进。对上一阶段工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和分析, 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改进计划。组织护理小组的成员进行讨论, 对护士床边工作制的流程进行重新审视, 对工作计划进行调整, 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于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PDCA循环, 使得护士床边工作制不断改进和完善。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指标[4]:对两组获得直接护理的平均时间、床位使用率、患者住院天数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分析, 并对护理不良事件中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压疮发生率以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等进行统计。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工作效率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另外,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70.1% (296/422) ,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3.4% (394/422) ,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PDCA循环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PDCA循环是一项标准化和规范化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其是在管理活动中, 为提高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计划、实施、检查以及处理等的循环过程, 也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护理质量管理科学程序[5,6]。
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在改进护士床边工作制的护理工作中实施PDCA循环的临床效果,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护理工作效率指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之所以有此效果, 主要可能是因为: (1) PDCA循环模式下有利于护理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护士床边工作制是一种由护理人员利用流动护理工作车在病房或者患者身边进行护理工作的模式, 是医疗机构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这毕竟是一项新的护理改革, 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落实工作制度、建立评价标准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模式。通过PDCA循环, 每循环1次均需进行总结, 并提出新的目标, 再进入第二次循环, 每循环1次, 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均提高1次。 (2) 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在PDCA循环模式下, 通过制定护士床边工作制流程, 建立流动工作站, 有利于减少护理人员在病房和护士站来回走动的频率, 缩短了工作的半径, 提高工作效率, 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 (3) 有利于保证患者的安全。在PDCA循环模式下, 责任护士与患者更为贴近, 在病房完成患者的治疗、护理和文书的书写工作, 也有利于发现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保证患者的安全,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总之, 在改进床边护理工作制护理中实施PDCA循环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形成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 提高护理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淑瑛.PDCA循环管理法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2) :15-16.
[2] 岳利群, 徐蕊, 高永芳, 等.PDCA循环在护理关键指标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9) :1064-1065.
[3] 廖长青.PDCA循环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14) :1786-1832.
[4] 胡妙仙, 谢红燕, 陶芳芳, 等.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9) :122-124.
[5] 张欣.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持续提高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0) :1-3.
PDCA护理模式 篇10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4年1~12月收住患者1793例, 其中加床患者975例, 占我科全年住院患者总数的54.37%。现我科有护士21人, 核定床位50张, 而实际开放床位有65张。2014年1~6月我科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收住加床患者432例, 2014年7~12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收住加床患者543例。
2方法
遵循PDCA循环原理, 采用管理工具“FOCUS-PDCA”法。
2.1“F”阶段———发现问题阶段科室加床增多, 致护士工作量增加, 加床患者投诉, 部分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如加床床头未悬挂床头卡、床旁无输液单、治疗延迟、针水完未及时更换、调床后漏更改床头信息卡, 致护理质量下降, 病区存在医疗、护理、安保、消防等极大安全隐患, 护士长将该情况上报护理部。
2.2“O”阶段———成立CQI (持续质量改进) 小组成立以科室护士长、副护士长、护理品质管理组 (护理骨干) 为CQI小组成员的病区加床护理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小组。
2.3“C”阶段———明确现行流程和管理规范查找医院病区加床护理安全管理相关信息, 调研改进病区加床护理工作流程, 并查看国内相关病区加床护理安全管理资料及文献。
2.3.1改进前我科加床护理工作分配到各护理组, 增加了各护理组的工作量, 治疗延迟, 部分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医院、科室没有关于对加床病人护理的工作流程及对加床病人的管理规定。
2.3.2 CQI小组成员设计检查表, 调研加床病人管理不到位及住院患者多原因。
2.3.3制定目标:减少加床数, 以优化护理加床病人的工作流程, 避免加床病人投诉、减少发生护理等安全事件的发生作为目标。
2.4“U”阶段———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 (RCA) 。根据调研资料CQI小组成员使用鱼骨图分析加床病人管理不到位及致住院患者多的具体原因: (1) 科室管理方面:科室层面未控制加床数, 对存在医疗、护理安全隐患未高度重视;加床不固定, 标识不清, 科室缺乏加床患者护理工作流程、管理规定。 (2) 医务人员因素:医生为完成定额业务量;工作量增大, 护士分级护理制度未认真落实, 对患者及对家属心理不了解, 未及时为患者提供帮助;健康教育不到位。 (3) 病人因素: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普及及人们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我院是“三甲”医院, 患者首选到我院住院治疗。
2.5“S”阶段——选择流程、管理规定改进的方案
2.5.1合理控制加床数量从科室层面对加床数进行控制, 若床位使用率达130%时, 护士长立即向办理出入院处通知当日床位信息, 采取候床等方法来控制加床数量[2]。留备急救床2张, 用于收治急、危重症病人。拟定患者入院标准, 保障需住院患者的治疗需求, 病情严重者, 如果床位满, 给予加床入院;而病情不严重的, 医生建议病人到下级医疗单位或社区治疗, 引导双向转诊, 合理分流病人, 以避免医疗、护理等安全事故发生。
2.5.2实行弹性排班科学排班合理分工, 加床是编制床位之外增加的床位, 正常情况下, 人力和物力等均按编制床位配备, 工作量也是按编数量安排的, 当增加床位时, 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工作[3]。科室单独设立加床护理组, 由5年以上具有临床工作经验护士带一名轮转护士负责加床患者的治疗、护理, 保证病区加床患者护理安全。
2.5.3固定加床位置, 统一加床标识加床固定位置安置, 便于及时抢救及治疗, 消防安全通道不允许设置加床。每张加床统一悬挂粉红色底黑色50号字体醒目床号标识。在治疗、护理时使用床头标志、病人、腕带三核对, 以杜绝和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2.5.4完善工作流程, 明确分管加床护士工作职责制定《内分泌科加床患者护理工作流程》、《内分泌科加床患者管理规定》, 明确病房加床责任护士的工作职责, 要求加床责任护士严格履行加床患者护理工作流程, 同时严格执行加床患者管理规定, 加强和加床患者沟通, 了解加床患者的需求, 使加床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 以避免延误加床治疗、护理, 注意保护加床患者隐私, 如有暴露性操作应用屏风遮挡, 减少病人投诉及医疗、护理、安保、消防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2.5.5加强加床患者搬床核对查医嘱班护士负责实施电子病历搬床, 调整电子病历相关信息, 调整各项护理治疗单, 纸质病历, 责任护士负责调整患者床头信息, 并在交班本上交班记录, 交接班时再由交接班护士2人核对搬床加床患者信息。
2.5.6进行新工作流程、规定培训每天晨会护士长组织学习加床工作流程、管
2.6“P”阶段———计划阶段拟定改进计划, 并利用甘特图绘制计划表, 内容包括:安排1.会议讨论日期, 2.现场调研日期, 3.拟定《内分泌科加床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流程》、《内分泌科加床住院患者管理规定》, 4.新流程、规定培训日期, 5.新流程、规定实施日期, 6.资料收集时间日期。CQI小组成员按计划日期对项目进行实施。
2.7“D”阶段———实施阶段
2.7.1科室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新流程、新管理规定等进行培训, 并严格执行。
2.7.2科室再次对护士进行护理理念的培训, 提高护士风险意识, 并严格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 同时晨会上对护士进行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加床是床位不能满足病人需求迫不得已的一种做法, 大部分加床患者及家属认为:加床不能和正规床享受同等的护理服务[4]。护士长、加床责任护士加强与加床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 安抚患者, 使其理解现床位紧张现状, 了解其需求, 使患者有被重视的感觉, 取得其理解、信任, 配合治疗及护理。
2.7.3科室将加床患者管理规定等纳入对加床患者或家属的健康教育内容。
2.7.4对加床患者严格按按照《内分泌科加床住院患者管理规定》执行。
2.7.5加强对加床患者管理督查。科室制定《内分泌科加床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流程》、《内分泌科加床住院患者管理规定》要求科室护士长、副护士长、品质管理组成员监管此项管理工作;护士长组织学习、培训新工作流程、新管理规定, 并通过科室微信群向全科室护理人员发送《内分泌科加床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流程》、《内分泌科加床住院患者管理规定》内容, 品质管理组成员对护士进行培训和监管, 护士长每日督查新工作流程、新管理规定的落实情况, 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
2.8“C”阶段———检查阶段
2.8.1科室将加床护理工作流程纳入每周护理管理检查内容, 患者的护理、治疗、健康教育、分级护理完成纳入优质护理组检查内容。
2.8.2科室CQI小组对科室加床患者护理工作整改效果进行督查, 抽查分管护士对新制定加床护理流程、规定等内容的知晓率。
2.8.3护理部对科室加床患者护理工作整改效果进行督查, 科室制定了《内分泌科加床住院患者管理规定》, 护理人员对相关工作流程、规定等内容知晓, 患者及家属对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知晓。
2.9“A”阶段——处理阶段
2.9.1科室制定并完善了《内分泌科加床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流程》、《内分泌科加床住院患者管理规定》。
2.9.2质量改进记录表记录我科住院病人加床护理安全隐患持续改进质量改进措施。内容包括:1.检测项目;2.预测目标;3.检测结果;4.问题叙述;5.原因分析;6.改进方案;7.实施;8.改进后监控数据追踪。
2.10评价指标护理部品管组按护理质量考核标准随机抽取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100例患者, 对我科健康教育、分级护理落实、病人满意度等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考核。
2.11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根据护理部及科室品管组监管收集数据做出以下分析:
4讨论
PDCA循环管理是美国专家戴明于1954年提出的质量管理基本方法, 是一种按照计划 (plan, P) 、实施 (do, D) 、检查 (check, C) 、处理 (action, A) 顺序进行质量管理, 在注重终末质量的同时, 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管理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目前我国各病区加床现象普遍且将持续, 因此加床的管理在护理管理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关系到医疗护理安全, 关系医院的整体利益和社会声誉[5]。对病房加床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 实现了由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的转变, 将结果控制转变成了过程控制[6]。我科护理质量品管组运用PDCA循环法分析病房加床在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制定质量管理计划, 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 使加床护理安全得到了保障, 有效的控制、避免了医疗、护理、安保、消防等安全隐患的发生。本组资料显示, 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我科健康教育合格率、分级护理落实合格率、病人满意度, 护理安全等方面均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 提示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 通过在临床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 我们认为:运用PDCA管理模式进行护理质量持续管理, 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确保护理安全,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护理管理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锦平, 成翼娟, 曾继红, 等.对住院加床病人护理管理现况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2) :17-18.
[2]宁永金.病房加闲所致的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 2011, 28 (7) :15-17.
[3]朱晓菊, 王贤华, 余淘.病房加床对护理人员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 2013, (18) :22-23.
[4]胡霞, 王晓俊, 钱秋月, 等.心内科加床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35) :4321-4322.
[5]冯进, 眼科与耳鼻喉科加床管理方法的改进及效果[J].护理研究, 2013, 8 (27) :2383-2385.
PDCA护理模式 篇11
这个模式应用于语文教学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P阶段——教学准备、制定计划
该阶段是这一模式的初始阶段,基本遵循传统备课的内容,但组织方式上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学期伊始是对学年计划的高度把握,这里主要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交代给学生的;单元教学时,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上一单元教学得失,制定本单元教学计划;课课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对本类课文归纳分类,选择合适的教与学的方法策略。这是从教材教学方面讲的,同样,从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说,听话教学、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可以贯穿每一堂教学,但也可以作为模块训练进行,本文认为,这一模式适用于语文教学的任何分类形式。
D阶段——教学实施、理性执行
这一阶段强调师生自我职责的明确和执行。根据既定计划,教师合理安排时间,激励学生思索,学生的内在动机在激活强化后,将主动调用记忆储存的知识经验参与表征理解。这些理解可能未经概括、分析、筛选、提取,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获得理性认识。执行阶段是学生理性知识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并不否认真实世界的存在,但却强调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知识只是“爪体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创造意义的结果”,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是迥异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姆雷特’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与体验来建构独特的哈姆雷特,这即使建构主义的体现。
c阶段——教学合作、监督检查
合作是这一阶段的基本活动方式,包括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师生对话以问题为原始动力,推动教学发展,而后逐步演变为启发、讨论或辩论等形式参与合作教学,这样,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脑力资源,对表征后的问题深入解析探索,以求获得外显的、文字的、可以言传的理性知识。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对D阶段执行计划力度的自检自查与互检互查,同时发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随机性的问题,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按计划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要根据课堂的互动随时捕捉学生反馈信息,对那些与计划预设中不相吻合的内容,甚至一些课堂的“偶发事件”,则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取向,并及时纳入到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对预设作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生成更加丰富而又灵动的资源,在这里之所以强调教师的“发现’是因为学生在最初的阶段可能未必有如此的敏感度。
A阶段——教学评价、循环上升
在某一特定的课堂教学中,这是该循环的最后一个阶段,包括师生双方的评价与反馈。如果该阶段评价反馈时发现在D、C阶段执行监督中存在遗漏与失误,学生将重新返回问题思索阶段,再度检索、提取记忆信息,对问题内容作再次理解。如果学生的问题豁然开朗,问题得到解答,则可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又会产生新问题,形成新疑惑。在本循环中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将推及到下一循环中解决。
崔允都在《有效教学》中将有效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鉴于此,在PDCA模式的构建过程中,P:引起意向,把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对于我们从“把教学只当作传授知识或演示技能”这种传统观点中解放出来,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必要,教师就能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D:明释内容,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内容载体,表现为学生学习某种特定内容的活动,其中必然也包括学生自身的经验,师生合作,不代表模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说明与解释;C:调适形式,也就是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方式明示学生所学的内容,一方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对已有知识基础的掌握程度不同,同时每个学生也有各自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不同的教学内容事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检,教师的自检,与学生互检,师生互检想结合使用;A:关注结果,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落脚点在于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各有所获。因此,教学必然是有意向性的行为,指向任务的达成,这就需要对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区别与一般学习的本质在于,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与没有教师指导下的个人学习,教学理论关注的主要是教师行为,而不是学生行为。P的实施D、C的应变,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协调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计划就有可能起副作用,计划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经验性的设计蓝图,在实施时的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引导学生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靠拢,这是贴近无效的课堂教学。
PDCA护理模式 篇12
关键词:PDCA,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健康宣教,护理
膝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临床较常见,多为运动伤和交通伤所致。运用关节镜下重建ACL具有手术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1],术后佩戴可调式膝关节支具,为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创造条件。但以往,对于支具佩戴的指导没有统一标准和评价指标,出院后也没有系统的指导,导致支具使用不当,膝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出现膝关节僵硬。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包括“Plan-DoCheck-Action”4个过程,其具有科学性、程序性及有效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管理[2]。2014年1-8月笔者所在科运用PDCA循环模式指导ACL重建术后患者进行可调式膝关节支具佩戴与使用,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与追踪,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8月笔者所在科ACL断裂患者42例(42膝),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2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受伤机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纳入标准
急性期患者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等,慢性期患者临床表现为膝无力、打软腿,膝关节不稳、股四头肌萎缩,自觉行走不稳等。术前临床体检显示前抽屉试验阳性、拉克曼征试验阳性,结合膝关节X线片、MRI检查,术中探查支持诊断。
1.3方法
1.3.1试验组
1.3.1.1集中培训成立PDCA小组,小组设主治医师1名,专业体疗师1名,护理人员4名,由主治医师对成员进行统一培训,讲解ACL解剖、手术治疗、护理要点,可调式膝关节支具佩戴与使用方法,消除理解偏差,统一操作步骤及动作。结合笔者所在医院实际,制定《可调式膝关节支具使用流程》及评价标准。培训后对组员进行考核,考核达标,方能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指导,以保证实施效果。
1.3.1.2计划阶段(P)术前1 d支具中心对患者的腿型进行量体裁具,主管护士、专业体疗师两人至床边进行术前健康宣教,向患者及一名固定家属了解其对可调式膝关节支具使用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的顾虑和问题。主管护士及体疗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可调式膝关节支具使用流程》记录患者已掌握情况,并对未掌握内容制定指导计划。
1.3.1.3实施阶段(D)术后48 h内(引流量少于20 ml)拔除关节内引流管后,患肢即可佩戴特制的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并按照《可调式膝关节支具使用流程》,调整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卡盘,使患肢活动度为0°(即完全伸膝位),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指导。主管护士按支具流程讲解演示完毕,由家属主导、体疗师配合,协助患者完成一次可调式膝关节支具调节,同时纠正家属和患者的不规范动作。患者和家属每掌握一个步骤,主管护士在《可调式膝关节支具使用流程》表格后进行打勾标记,直至全部步骤均打勾完毕。术后4~7 d将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卡盘,使患肢活动度为0°~15°,以近非负重状态下的膝关节功能锻炼。调整以后每周调整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卡盘,使患肢活动度增加15°,七周后卡盘可调至90°,直至术后12周可弃支具下地负重活动[3]。出院后,建立患者资料库,派发《可调式膝关节支具使用流程》,每周进行电话跟踪与回访,了解膝关节活动功能及支具卡盘读数调节情况并记录。
1.3.1.4检查阶段(C)术后第2天首次下地时,主管护士协助家属帮助患者佩戴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并按照《可调式膝关节支具使用流程》评价标准对支具固定的位置及松紧度、卡盘调节方法及调节读数2个方面进行评价。主管护士在检查支具佩戴效果的同时,告知患者和家属操作存在哪一步问题,并分析解释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不良后果,直至患者和家属理解为止。出院时,考核患者及家属三个月以内支具使用方法及卡盘调节的读数,合格者方可出院。
1.3.1.5改进阶段(A)对于二次实地操作评价不合格的患者及家属,主管护士对其所出现的不合格项,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再做评价,直至完全掌握。对于电话回访中不能正确回答卡盘使用及读数调整者,或因为膝关节活动未能达到卡盘调整者,进行再指导,必要时建议患者随诊,保证临床效果。
1.3.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按照护理常规,在术后支具室为患者佩带支具后进行教育宣教及出院指导,向其说明注意事项及复查时间。
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别在出院后1、2、3个月复查时进行评价:(1)患者满意度;(2)膝关节Lysholm评分;(3)膝关节支具佩戴合格率:患者及家属在出院时能够熟练掌握支具佩戴技巧,并在出院后每周进行电话回访中,能够正确回答关于佩戴可调式膝关节支具操作的要点问题及卡盘读数调节,对支具佩戴操作技巧没有疑问者为合格,若有疑问者即为不合格。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3个月的患者满意度比较
术后第1个月,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个月和第3个月,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
术后第1个月,两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个月和第3个月,试验组的Lyshol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支具佩戴合格率比较
术后第1个月和第2个月,试验组的膝关节支具佩戴合格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两组膝关节支具佩戴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3.1 ACL重建术后患者佩戴可调式膝关节支具的必要性
生物力学研究表明,ACL重建可稳定膝关节、减少继发性骨关节炎的发生。术后若固定时间过短,会造成移植腱组织松弛;若固定时间过久,又会导致膝关节僵硬,影响关节活动。因此,ACL重建术后适当的康复训练,一方面可促进肌腱的愈合及成熟;另一方面可促进肌腱向韧带演变,对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4]。而术后早期佩戴可调式膝关节活动支具既起到固定膝关节作用,又能为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功能锻炼创造条件。
3.2实施PDCA模式确保可调式膝关节活动支具正确使用,提高临床效果
可调式膝关节活动支具目前已被公认为ACL术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可靠工具。然而,支具不当使用,如佩戴方法错误、位置错误、卡盘调整度数模糊不清、卡盘调整错误等都可能降低支具对患者的保护效果,从而导致后期膝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出现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因手术方式和患者体质等原因,支具的佩戴时间约3个月。一般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仅为5~7 d,出院后无系统的指导,也会导致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笔者所在科通过运用PDCA对患者及家属实行一对一进行院内可调式膝关节支具正确的使用方法,出院时派发《可调式膝关节支具使用流程》,出院后每周电话随访与追踪,使支具使用准确而有效,本组无一例因可调式膝关节活动支具使用不当造成的损伤,32例进行术后7个月随访时,无一例出现僵硬,膝关节Lysholm评分也较术前明显提高。
3.3应用PDCA模式患者能较好掌握支具的使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应用PDCA模式,护士对患者存在问题制定针对性计划(P),实施(D)过程中实行一对一指导,先讲解演示,接着患者家属实地操作,然后主管护士根据《可调式膝关节支具使用流程》及评价标准进行检查,评价(C)患者掌握情况及存在问题,对于存在不合格的问题,分析原因,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指导中,护患的互动调动了使患者积极性,效果明显,对治疗有信心,护理满意度也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出院时派发小册子,使患者可以有计划地配合功能锻炼调整支具的卡盘,出院后每周的电话随访,使患者体会到医护人员的对个人病情的重视,增加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提高医院声誉。
参考文献
[1]何秀明,李自振,赵洪涛,等.关节镜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2):162.
[2]陈玉莲,黄陈红.PDCA循环在风心病围术期皮肤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2015,41(1):74.
[3]韩冰,高小雁,刘晓雪,等.应用PDCA模式指导腰椎手术患者术后佩戴腰围的实践[J].护理学报,2015,22(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