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分级管理模式

2024-06-04

护理分级管理模式(共12篇)

护理分级管理模式 篇1

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 (试行) 》对医院分级护理原则、要点和质量管理等提出了要求。分级护理管理中, 护士按照护理等级巡视病人、记录巡视内容、报告和处置病人情况是分级护理的核心内容。制定巡视计划、护士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相应的病人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巡视是分级护理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也是确保护理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但在临床实践中, 分级护理巡视要求难以有效实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护士巡视的关键环节无法控制也做不到追踪考核。如护士是否真正按照护理等级巡视, 每次巡视内容是什么, 巡视过程中采取了那些处置措施, 一个月内巡视了多少病人, 有多少次漏巡视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 我院参照医院质量、安全、职业卫生和诊疗环境 (QSHE) 管理的原则[1], 探索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建立护理管理系统, 对分级护理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并自动分析、汇总, 供护理管理者进行考核和护理绩效改进。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分级护理管理的全过程追踪考核, 现报道如下。

射频识别技术 (RFID) 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 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的目的。其可实现医院对各类人员、物体或设备在不同状态 (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 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基于RFID技术的护理管理系统在医院中已有应用[2,3]。

我院射频识别护理管理管理系统的组成包括:病人射频腕带、护士射频身份名签、专用嵌入式手持移动数据采集终端、基站式无线网络、服务器、护士站计算机终端和可视化的护理管理软件等。

该系统是与HIS系统单项关联的独立平台, 可从HIS系统中自动读取包括护理等级等内容的病人基本信息。

该系统可根据病人护理等级自动制定巡视计划, 即确定每个病人的巡视时间区间;护士在使用系统时, 首先用数据采集终端扫描自己的射频身份名签登录, 系统则自动记录什么人在工作;巡视时扫描病人腕带, 系统自动记录巡视的时间和巡视的对象, 确保了巡视的真实性和时间记录的准确性;通过专用嵌入式手持数据采集终端, 护士可记录按照各个专业特点设计并预置系统内的巡视内容。这些内容可通过选项来填写, 无需输入,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护士也可在数据采集终端上选择相应的护理巡视内容或护理工作任务菜单, 如测温单、护理评估、交接班等, 这些记录的内容后通过无线网络上传到服务器。系统自动记录、统计“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对什么对象实施了什么工作任务”。管理者可从计算机终端中按照相应的查询条件追踪护理巡视情况, 并进行考核排名。例如, 护士在夜间有没有按时巡视病人, 全院每个护士在某段时间内巡视各个护理级别病人的护理次数、巡视时的工作内容等。

通过近两年实践, 我们应用该系统在护理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果。

首先, 系统采用了根据专业特点标准化的巡视内容, 减少了护理巡视结果的变异。护士在巡视病人时往往需要结合疾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及时巡视病房[4,5]。个别护士把护理巡视工作简单化, 走马观花, 不认真观察, 只是看看患者是否在病房, 输液进展情况等。由于护士巡视工作无标准, 护理巡视结果因护士经验和责任心不同而产生极大变异, 常常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护士巡视工作无标准, 也导致不能科学考核评价护士护理巡视结果, 分级护理制度也就无从有效落实。我院射频识别护理管理系统要求把标准化的巡视内容置入, 才能实现护理巡视内容的准确记录。为此, 我们对全院科室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巡视内容标准化。由于巡视工作有了标准可依, 避免了因护士工作经验不同而产生观察和处置结果的变异, 压疮、坠床跌倒、约束带伤害、管路护理不当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其次, 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和嵌入式软件技术, 实时采集护理巡视管理数据, 提高了护士工作准确性和效率。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 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保证[6]。以往由于个别护士缺乏责任心, 护理巡视时依赖陪护和呼叫铃, 巡视时间随意性大, 甚至不到病人床旁, 不认真观察, 巡视记录弄虚作假, 编造时间和签名。我院射频识别护理管理系统采用了物联网技术, 护士必须到病人床旁扫描病人腕带后系统才能自动记录护士完成的工作, 否则系统即记录漏巡视。护士长或护理部可通过系统查询功能实时追踪检查护理巡视的各项信息, 从而引导与约束护士真正到患者床边进行巡视。另外, 我院护理管理系统采用嵌入式标准化开发软件, 护士在填写巡视记录时, 绝大部分护理记录如健康教育、护理评估、体温单等只需在移动终端上选择相应项目即可完成, 无需录入,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提高, 改变了护士书写护理记录时间长, 与病人床旁沟通时间少的工作模式。护士真正走到病人床旁与病人沟通, 观察病情, 有效防范护理风险, 减少了护理纠纷和投诉。

第三, 系统的自动、实时采集各项护理工作数据功能, 保证了护理巡视管理数据可靠性, 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和精确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病人护理等级是个变动过程, 巡视内容也千差万别, 巡视病人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也极大, 护理巡视无法做到全程追踪考核, 往往只能通过抽查考核。我院应用此系统后, 系统可自动统计、分析各项工作指标和任务, 保证了护理巡视管理数据可靠性, 也为分级护理精确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由于考核指标客观公正, 增加了考核的可信度, 避免了人为的考核偏差。我们将利用系统的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结合起来, 有效地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 也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了决策依据。

当今, 世界已处在信息化得时代, 采用信息化手段尤其是物联网技术手段提升护理管理水平, 保证护理质量和安全已成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工作中, 我们将利用该系统在护理管理数据处理方面的强大优势, 研究护理巡视的关键指标与护理风险控制问题, 如决定护理巡视时间间隔长短的关键指标;等级护理考核的关键指标及权重等。这些研究将利于科学确定护理模式、确定护士工作权限、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有效降低护理风险, 保证护理安全, 也为合理进行护士绩效考核提供了量化依据。射频识别技术护理管理系统的应用, 在技术上为护理工作的考核和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灵魂仍然是质量安全文化, 质量安全文化的建立是医院追求卓越绩效的重要支撑[7], 否则再好的系统也无从发挥作用。只有在护理质量安全文化建立的基础上, 射频识别护理管理系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采用射频识别护理管理系统进行分级护理管理可减少护士因工作经验不同而产生的护理巡视结果变异, 提高护士工作准确性和效率, 保证护理巡视管理数据可靠性, 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和精确绩效考核提供依据。而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灵魂仍然是质量安全文化, 射频识别护理管理系统的应用要在护理质量安全文化的建立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射频识别,护理管理系统,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房振环, 刁殿军.医院QSHE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2]刁殿军, 张荐, 赵术云, 等.运用射频识别技术提升护理精细化管理水平[J].中国医院, 2013, 2:64-65

[3]刘淑艳, 刘桂玲, 赵艳芳, 等.射频识别技术在护理床边交接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1) :1108-1109

[4]王清洁, 崔凤荣, 庄巍, 等.肺结核大咯血的先兆表现及护理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4, 27 (3) :59

[5]张萍, 王玲.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9, 32 (1) :52-53

[6]薛焕.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8, 31 (5) :88-89

[7]房振环, 杨诚.医院追求卓越绩效的内部管理环境[J].中国医院, 2009, 13 (4) :54-55

护理分级管理模式 篇2

一、目的:明确护理不良事件分级分类管理范筹,界定不同类别与不同性质的护理不良事件,讨论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改进防范措施、更好地做好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保障护理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不良事件定义:伤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伤害、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出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如:跌倒,用药错误,走失,烫伤,压疮等。

三、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护理不良事件是与护理活动相关的损伤,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纠纷或事故的事件。为了便于不同事件的处理,参照卫生部关于印发《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卫医政发〔2009〕49号),《四川省二级精神病医院评审标准(2014年版)实施细则》,《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卫医管发〔2011〕4号)等文件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院精神专科医院的具体工作特点,制定我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的具体规定。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六类五种性质。根据对病人的损伤程度和不良结果分为五度五级。

(一)、临床常见不良事件分类:

1类:治疗性的不良事件,如:医嘱执行错误、给药错误、输液错误、输液液体渗出、注射部位感染,应做皮试的抗生素或换批号后未做皮试,特殊治疗身份识别错误、术前准备不足等。

2类:护理服务不良事件,如:饮食、皮肤护理、院内压疮、医源性皮肤损伤、约束损伤、管道滑脱、病人自拔管道输液针等。3类: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如:病人出走、身份识别错误、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噎食、自残、自杀、烫伤、伤人、被伤等。

4类:医患沟通不良事件,如:病人及家属对精神专科护理特点的不理解,护患争吵、病家不满、投诉等。

5类:意外不良事件,如:无障碍病人跌倒、坠床,烧伤、咽入异物、突发冲动、猝死等。

6类:医疗设备器械事件,如:医疗设备故障、仪器故障、器械不符合要求等。

(二)、不良事件性质:责任、技术、疏忽、意外、其他

1、责任原因:工作人员消极怠慢,无责任心,违反技术操作规程,不按规章制度、规范、护理常规做事。交接班不严格,工作走过场,不履行岗位职责,擅离职守、脱岗离岗等原因引起的不良事件。

2、技术原因: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临床经验不足,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临床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水平不高;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很少涉及的其他专科护理操作,如;特殊穿刺、活检、特殊化验标本采集留取、精神障碍患者的孕期保健等跨专业情况,由于技术不足等原因引起的不良事件。

3、工作疏忽:因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技术操作规程。工作粗疏,可预见、能防范的而未采取积极的有力的干预措施。如:肢体功能障碍病人跌倒,医嘱、记录遗漏签字,精神病性症状活跃病人没能及时汇报,保护性约束时对病人保护不足等原因引起的不良事件。

4、意外:正常的护理行为造成的不可预防的损伤。突然发生的、出乎预料的不可预防事件。如:猝死、康复期病人在康复活动中突然跌倒、病人突发危机行为等原因引起的不良事件。

5、其他:护理职业行为以外的其他原因。

(三)、根据不良事件的损伤程度以及所造成的后果分为五级:

1、一级(极重度度伤害):造成患者肢体残疾、永久功能障碍或造成死亡。

2、二级(重度伤害):非疾病本身造成病人组织器官损伤,严重功能障碍。除需要额外的照护、评估或观察外,还需要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或会诊等特别处理者。

3、三级(中度伤害):造成伤害,引发不安全隐患,需要通过相关检查、医疗等处置措施,需额外的照护、评估或观察。如:外出检查、缝合、冰敷、抽血检查、包扎等治疗手段。

4、四级(轻度伤害):造成伤害、但不需或仅需稍微的处理或观察措施无不良后果。

5、预警级(无伤害):隐患事件,未造成损伤,一旦实施将给患者引发伤害。

四、不良事件管理预案:

(一)、建立院科两级质量安全管理组织:略(见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二)、不良事件管理措施:

1、实施非惩罚与问责制相结合,要求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上报护理不良事件。不断的自我总结,改进工作,预防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1、对科室发生的不良事件,护士长应及时(一周内)调查、组织科室人员认真分析、讨论、定性、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并做好详细记录,及时上报。

2、各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建立不良事件登记本,对科内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平时工作和质量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风险、隐患等预警事件即时指出,即时改进,并登记记录。

3、不良事件有原因分析,改进措施,事件有追踪,措施落实有效。

4、每月的质量安全工作会议上对本月出现的差错、缺陷等安全风险(不良事件)做阶段性的原因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积极的整改。每季度进行汇总总结,针对不良事件、安全隐患、风险汇总结果,完善和优化安全管理措施。

5、每日护士长利用晨会等时间对发现安全风险、隐患等预警事件提出警示,重点强调,落实防范措施,做好相应的记录。

6、科室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每半年进行小结,年终总结,并形成资料,年底统一交质控科存档。

7、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根据病区上报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以及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和结果等情况,组织召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对发生的差错认真分析、讨论、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8、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对各科室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平时质量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做阶段性的总结分析,讨论改进措施,并监督落实,每半年进行小结,年终总结汇总,根据总结结果,优化改进安全工作方案。

(三)、发生护理不良事件补救处置:

处置: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当班者或责任人应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并即刻向当班医生汇报。本着病人安全第一的原则,尽量避免和减轻对病人健康的损害,或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汇报或向院行政值班汇报(中午、夜间、清晨等工作人员少时),以调配人员参与补救工作。护士长核实情况,根据不良事件的程度即时汇报护理部,以便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参与补救处置工作。护理部核实事件后,根据不良事件的损伤程度指导补救,并将(二度及以上的伤害)有关情况如实向主管院长汇报,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事后责任人(或发现人)对事件及时做好详细的记录。

对于严重的不良事件,科室主任、护士长应按卫生部《病历管理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指定专人妥善保管相关的原始资料及物品,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因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引起的不良后果,医患双方应当场封存,保留现场实物,以备检验

(四)、护理不良事件报告:

1、一级(极重度伤害):不良事件发生后,科室即刻口头(电话)报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24小时内书面报告(不良事件报告表)。

2、二级(重度伤害):根据补救措施处置情况2小时内口头报告相关科室负责人,24小时内书面报告(不良事件报告表)。

3、三级(中度伤害):根据补救措施处置情况及纠纷隐患等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48小时内书面报告(不良事件报告表)。

4、四级、五级(轻度伤害、(预警级)无伤害):当班者或当事人立即汇报科室负责人,采取必要的补救处置。

严重不良事件紧急汇报流程图:(附件一)

(五)、临床常见的不良事件:(附件二)

(六)、不良事件的防范:(附件三)

五、处理

不良事件处理实行非惩罚与问责相结合,鼓励科室工作人员及时汇报不良事件。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以及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和结果,调查核实后按院、科两级考核细则相关规定进行问责;对及时主动汇报者,三、四级中轻度伤害,根据性质及不良后果,免于或减轻处罚,一、二级重度伤害,根据性质减轻处罚;严禁隐瞒不报,若出现隐瞒者,一经查实,除不良事件处罚外,另扣责任科室管理质量分20分,处理结果纳入当事人和责任科室年终考评。有不良后果者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严重的护理不良事件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

广x市精神病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

二0一三年一月

精神科临床常见的不良事件:(附件二)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临床工作中常见不良事件:

1、坠床:患者翻身时从一侧坠床,谵妄病人约束不良无床挡等。

2、烫伤:患者喝水、无工作人员监护进入配餐室接水或在消毒柜取碗筷时被烫伤。

3、跌倒: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更换体位过快,服用精神科药物剂量较大患者等。

4、自杀自伤:严重的抑郁、焦虑症患者,明显的妄想、幻觉、行为紊乱等患者。

5、噎食:年老体弱病人,卧床病人,谵妄、服用精神科药物较大、药物不良反应明显的病人等。

6、病人兴奋躁动,冲动伤人等危机行为未及时汇报、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导致病人或其他人员损伤。

7、给药对象识别错误,(错发药物)剂量或方式错误。

8、特殊治疗术前准备疏忽。如:电疗术前准备遗漏或识别错误。

9、危险物品进入住院环境。长带背包、鞋带、有线充电器、剃须刀等。

10、危机行为干预保护不良造成损伤。

11、设备故障:常常发生在急症抢救时,不会操作医疗设备、错误操作,设备找不到或者维护不良等。

12、查对制度不认真落实,医嘱执行错误,遗漏医嘱或执行医嘱不及时(给药时间延后或提前超过2小时者)。

13、护患沟通交流、知情告知不足(入院、住院告知)。

14、护理记录缺陷(缺项、漏项、字迹不清,与医疗记录不一致)。

15、青霉素、头孢类等应做皮试的药品,无皮试阴、阳性标示或更换配号后不仔细核对,遗漏皮试环节。

16、输液治疗未按医嘱要求控制滴数;患者自行调节输液速度或自行拔出输液针头、静脉液体外渗外漏等未及时发现;病人暂停输液进行其它处置后继续输液无记录显示,致使单位时间补液量与医嘱不一致。

17、褥疮发生。

18、病人出走。

19、交接班清点物品,只签字,不清点。如:插线板等(有登记,无实物)。交接病人不仔细清点人数。

20、服药牌涂改含糊不清,导致剂量有误。

不良事件的防范:(附件三)

1、工作时间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不擅自离岗、脱岗,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落实各项护理常规。

2、病房管理应用“五常法”(即常自查、常整顿、常反省、常规范、常自律),使各类物品、药品放置有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按护理级别要求巡视患者,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和当班(值班)医生联系,及时汇报不良隐患。

4、对新入院病人、年老、体弱、合并其他疾病、进食差、服用精神科药物剂量较大、兴奋躁动、谵妄状态、行为紊乱等病人做到身份识别标识明确,心中有数,置视线范围内,重点观察。

5、电休克等特殊治疗病人,术前准备,术中、术后的观察护理落实到位。

6、按要求及时、规范书写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及巡视、监护等护理记录。

7、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按医疗护理常规进行,必须落实查对制度。对病人施行危机行为干预时做到尊重病人,以保护病人安全为目的,执业行为规范。

8、在病人床旁、活动厅等场所进行护理操作处置时,所用治疗护理用具清点数量,用后即时如数收回。

9、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每日安全检查、每周两次的安全排查、新病人入院(病人外出反院)的安全检查,以及病人陪护、外来探视人员所带物品必须认真仔细检查,并做好沟通告知工作,杜绝危险物品进入住院环境。

10、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院科两级定期考核。

11、对专科开展的新项目、新技术应及时制定护理常规,并使护理人员能够遵照执行。

12、护理用具、抢救仪器要定期检查,保证处于备用状态。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放置位置,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

13、按有关规定使用的一次性物品,并定期检查,防止过期、包装破裂、潮湿、污染等现象发生。

14、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新入患者、年老体弱、特殊治疗及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等患者要床头交接班。

15、按合疗医保有关规定及四川省医疗项目收费价格规定合理收取费用。不得多收、漏收、私自分解项目收费。

16、若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纠纷,按规定及时上报科室领导。

不良事件紧急补救汇报流程图:(附件一)

发生不良事件

判定不良事件损伤程度

即刻采取补救措施 汇报值班(当班)医生

根据损伤情况及时汇报科主任、护士长,(中午、夜间、清晨

同时汇报院行政值班,二线值班医生)组织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

对我国分级护理制度的分析 篇3

【关键词】 分级护理;分级护理制度;问题

我国将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等四个等级。病人入院后,由医生根据其病情确定护理等级。分级护理制度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是确定临床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目前,护士根据护理等级所对应的临床护理要求为病人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护理级别分级比较模糊;护理级别的划分未考虑病人的实际护理需求及临床护理工作量;護理级别不能随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等等。对此,本文对分级护理标准的要素指标构成进行分析,以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分级护理标准,减少护士工作量,为进一步量化分级标准奠定一定的基础。

1 分级护理制度的概述

建国初期,我国护理技术比较落后,护理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护理工作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1954年,张开秀和黎秀芳两位护理工作者提出了“三级护理”的分级护理制度。这个护理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的护理模式,其对象依次是危重病员、重病员和轻病员。这种护理模式护理提高了实施救治和护理工作的效率,确保护理质量。随之,“三级护理制度”很快在全国得以推广。这项制度实现了中国护理事业质的飞跃。1982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中,对护理工作制度作了明确规定,病员入院后,应根据病情决定护理分级,并作出标记。同时将病人的护理级别分为特别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等四个级。这标志着分级护理作为一项护理工作制度在国内各级医院普遍采用。长期以来,分级护理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保障护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2008年,《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中规定护理级别仍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分级护理由医师根据病情下达分级护理医嘱,指出应根据病情变化及评估结果及时变更护理等级。由此可见,分级护理制度已成为我国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趋于完善。

2 分级护理制度规定的各分级护理的具体内容

分级护理的内容主要是指各级别种的具体内容。具体来讲,特级护理的护理主要内容有:首先是设立专人24小时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和变化特征;其次,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护理措施,并做到及时准确无误地填写护理记录单;再次是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最后,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发生。一级护理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每15-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变化;第二,制定护理计划,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第三,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作为二级护理,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每l-2小时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然后按护理常规护理;最后给予病人需要的帮助。作为三级护理,适用对象主要是病情较轻的病人,护理内容主要是:每日巡视病人2次;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卫生保健指导,满足病人需要。

3 目前我国分级护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医生和护士之间对护理级别的界定认识不一致。由于我国没有对临床医生进行系统的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医生不能很好地界定特级护理和一、二、三级护理,经常依据感觉或经验确定护理级别。部分医生对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不够清楚,导致医嘱下达不规范,给护理工作及病人带来了负面影响。其次,护理级别与病人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出入。分级护理制度规定由医生根据病情来决定护理级别,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病人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但在实际过程中,当护理级别与病人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不能与病人的实际护理需求相一致。这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再次,分级护理措施实施不能到位。不同的医生对分级护理的掌握尺度不一致,使得护理级别下达不规范,导致护理措施实施不到位,从而导致病人得不到相应的护理服务。与此同时,分级护理不合理容易带来医疗纠纷。分级护理划分不当,致使护理措施实施不能到位,易引起一系列的医疗纠纷。除此之外,目前分级护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人力资源浪费和收费不合理的现象。护理分级的不合理性,不仅造成护理收费的不合理,还会导致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

4 结语

目前,我国分级护理制度在具体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要求医学界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内容,及时地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分级依据,使护理服务能更好地体现病人的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而且还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护士工作量,降低医院人力成本。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护理收费标准对分级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16.

[2]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

[3]卫生部《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征求意见稿)》,卫医疗便函[2008]25号,2008,2:53.

[4]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0(1).

[5]杜艳丽,李亚洁.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8,23(8).

[6]崔燕平,于丽莎,于燕波.运用护理工作量统计进行护理人员数量调配的尝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2).

护理分级管理模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某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编制床位550张, 开放床位550张, 年门诊量500952例次, 收治患者25554人次。

1.2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各科室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205例。对205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归纳总结, 内容包括护理不良事件的种类、分级、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1.2.1 分类方法:以福建省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管理规范为依据, 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1) 非计划性拔管:管路非医疗行为的意外滑脱或者拔除。同一个患者多次拔管应分别上报, 管路包括:动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气管导管、T管、胸腔引流管、脑室引流管、导尿管、胃管以及各种造瘘管和引流管等。 (2) 用药错误:包括所有给药途径如外用、口服、吸入和注射等, 涉及给药的所有环节如药名、剂量、剂型、时间等错误、漏执行、液体渗漏等。 (3) 跌倒/坠床: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的病例数 (如果是同一患者多次发生, 需统计该患者的实际案例数) 。 (4) 压疮:患者在住院期间新发生院内压疮的病例数 (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压疮, 若转科或多次发生压疮均按1例计算;若院外已带入压疮, 但在住院期间再发生新的压疮也按1例计算) 。 (5) 烫伤: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烫伤。 (6) 其他:自杀或走失、标本错误、书写和电脑录入错误。

1.2.2 分级标准: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医事管理局《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不良事件分级标准[2,3,4], 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0~6级, 具体内容如下:0 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Ⅰ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 但未造成伤害;Ⅱ级:轻微伤害, 生命体征无改变, 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中度伤害, 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 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重度伤害, 生命体征明显改变, 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Ⅴ级: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死亡。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致患者伤害程度构成比, 见表1。

2.2 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别比如下:用药错误77例 (37.6%) ;非计划性拔管70例 (34.1%) ;跌倒/坠床28例 (13.8%) ;压疮5例 (2.4%) ;烫伤2例 (0.9%) ;其他23 (11.2%) 。

3 讨论

3.1 结果显示

3.1.1 从分级的情况看:Ⅰ级和Ⅱ级不良事件在护理不良事件中发生的概率最高, 占总发生率的84.3%。Ⅲ级和Ⅳ级的发生率虽低, 但由于给患者造成的伤害比较严重, 易引发护理投诉甚至发生医疗纠纷, 各级各类的护理人员也应引起重视。

3.1.2 从分类的情况看:用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跌倒/坠床是护理不良事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评估到位, 加强沟通 (包括护患沟通、医患沟通等) , 落实三查七对、医嘱执行制度等。

3.2 原因分析

3.2.1 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系统原因。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分析发现, 绝大多数原因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事件发生的多个环节中, 差错是众多环节中某一种或几种发生改变所致。既有系统因素, 也有个人原因。实际上个人仅仅是一系列环节中最后一道关口[5]。

3 . 2 . 2 发生Ⅰ级和Ⅱ级护理不良事件的频率最高。引起此类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评估不足, 沟通不良, 违反操作常规, 查对不严, 知识欠缺等, 可通过鱼骨图和流程图等管理工具分析方法找到要因。

3.2.3 发生Ⅲ级及Ⅲ级以上护理不良事件多为个案。引起此类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系统不完善、流程不合理、监管不到位等, 可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 (RCA) 或品管圈 (QCC) 进行深度分析和专项改善。

4 应对措施

4.1 重视事前监管, 减少护理风险: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完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和无惩罚主动报告制度, 制定护理不良事件防范预案及处理流程, 设计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及其他报告表, 针对报告管理系统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院深度培训, 提升护理人员评估、识别、处置护理不良事件的能力及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意识。

4.2 加强事后监管, 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凡发生Ⅲ级及Ⅲ级以上不良事件的科室, 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理部、医务科, 并在一周内召开根本原因分析会, 会议由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主持, 必要时邀请分管副院长、医务科、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科主任参加, 还原并记录事件演变过程, 找出重点进行整改。

4.3 加强培训, 始于教育终于教育:护理部每季度召开安全管理小组成员会议, 通报Ⅱ级及Ⅱ级以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原因、整改措施、监控重点;在院内《护理简讯》以无记名的方式发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分享经验吸取教训, 并作为科室的业务学习内容之一。每年召开全院护士大会1~2次, 分析行业现状, 医院日常工作情况、分享管理经验、分析存在及潜在的安全问题, 提出整改措施及监控重点, 作到警钟长鸣, 令行禁止。

摘要:目的 通过护理不良事件分类分级的方法, 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为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级、分类、原因分析及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级方面:Ⅰ级和Ⅱ级不良事件在护理不良事件中发生的概率最高, 占总发生率的84.3%;分类方面:用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跌倒/坠床在护理不良事件中发生频率较高, 占总发生率的85.5%。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原因, 与系统不完善、流程不合理、监管不到位、评估和沟通不力等密切相关。结论 根据不良事件的不同类别及级别采取相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不良事件,分级,分类,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漓, 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1) :54-55.

[2]杨莘, 王祥, 邵文利, 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30-132.

[3]吴欣娟.医院临床护理质量安全评审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108.

[4]付华秀, 古秀容, 王娅丽, 等.708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法律风险初探[J].当代医学, 2010, 16 (18) :123-125.

手术室分级护理管理制度 篇5

一、根据手术的复杂性和对护理技术的要求,将手术分为以下三级

1、三级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手术器械设备简单的手术。

2、二级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有一定难度,器械设备较复杂的手术。

3、三级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器械设备复杂、估计手术中病情变化快的手术或新开展的手术。

二、手术分级护理

1、手术室护士长在安排手术时根据手术级别对手术进行评估,合理安排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配合手术。

2、参与各级手术配合的护士必须具有;‘护士执业证’

3、一级手术,可由手术室护士承担配合工作,二级手术必须由至少一名护师或主管护师承担配合工作。三级手术,必须由至少一名高年资护师承担配合工作。

护理分级管理模式 篇6

【关键词】跌倒风险分级护理;老年住院患者;防跌倒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61-02

通常情况下,患者住院期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事件,其中跌倒的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事件,尤其是老年患者,不仅使患者的痛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出现护患纠纷的风险[1]。所以,在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进一步加强预防跌倒护理可以为病区的医疗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因此,本文对老年住院患者防跌倒护理中运用跌倒风险分级护理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中29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62~95岁,平均年龄为(76.4±9.3)岁;观察组中27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63~96岁,平均年龄为(76.5±9.4)岁。两组的病情、病程等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预防跌倒护理:(1)设置防跌倒标识;(2)使病区地面保持干燥和清洁;(3)在患者易取處放置生活用品;(4)安全告知;(5)加强健康教育。

1.2.2观察组

观察组则运用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先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评估,对患者的跌倒风险等级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将患者的风险等级作为基本依据,给予患者相应护理:(1)Ⅰ级跌倒风险。设置预防跌倒标识;尽量为患者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为患者安排固定、简单、稳定的生活日程,使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得到强化和维持;在家属或者护理人员的陪伴下进行适量运动,包括散步、打太极拳等;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在生活细节方面培养和建立防跌倒的正确行为,使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Ⅱ级跌倒风险。设置橙色防跌倒标识;对病房环境进行整理,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合理摆放病房物品,在日常护理中,协助患者完成各项生活活动,使患者的残存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在家属或者护理人员的陪伴下,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和主动运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到正确运用拐杖或者手杖的重要性,将患者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作为基本依据,为患者选择适当的助行器,并指导患者正确运用助行器,对患者的步行稳定性进行重点训练,使患者的耐力和速度得到明显提高;(3)Ⅲ级跌倒风险。设置红色防跌倒标识;指导患者正确运用床边坐便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家属陪伴的重要性;耐心给同房病友和清洁工说明患者存在较高的跌倒风险,在日常的活动中,应该及时给予患者警告或者协助,并且一旦发现意外情况,立刻与护理人员或者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将患者的生活需求和基础需求作为基本依据,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化的护理,使患者的心理、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降低出现跌倒的风险。

1.3评价指标

运用“老年住院患者预防跌倒健康行为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的防跌倒健康行为进行评价,共27个条目,总分为135分,得分与防跌倒健康行为呈正比关系,即得分越高,防跌倒健康行为越好[2]。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PEMS3.1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运用两独立样本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预防跌倒健康行为评分为(98.5±5.3)分;而对照组的预防跌倒健康行为评分为(82.3±8.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的脑细胞明显减少,降低生理性姿势控制能力,并且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会降低病理性姿势控制能力,从而导致跌倒[3]。有研究表明,患者的跌倒风险与年龄呈正比关系,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跌倒风险越高[4]。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预防跌倒健康行为评分明显较高,说明老年住院患者运用跌倒风险分级护理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采用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可以将患者的实际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基础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全方位护理,使患者病理状态下的康复、生活跌倒风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还能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防护意识,从而避免发生跌倒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临床上给予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风险分级护理,能够降低出现跌倒事件的风险,使患者满意度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春华. 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老年住院患者防跌倒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5:33-34.

[2]鲍婧. 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心内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1:1958-1959.

[3]魏霞. 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内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2015,10:116-117.

护理分级管理模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神经外科病区开放床位40张, 护理人员17名, 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8名、护士6名。病区全面开展优质护理, 护理模式为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病区责任护士分为6小组, 3个互助组, 设组长2名, 由组长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工作能力分配具体分管床位。自2012年1月至12月科内开展目标管理, 以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分级护理质量标准进行考核, 考核分95分为目标, 收集12个月护理部质量控制检查委员会分级护理质量考核分数及满意度调查分数, 与目标管理实施前2011年考核分数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 实施前的准备

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 在实施目标管理前, 护士长组织科内全体护理人员系统地学习目标管理的概念、特点、实施方法, 做好思想动员, 共同设定科内工作目标。

1.2.2 目标设定

根据护理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及护理部深入开展优质护理, 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的指导目标, 通过全科护士的讨论, 设定科室目标管理的试点目标为:分级护理质量考核95分, 患者满意度调查>95分, 由医院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根据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分级护理质量标准和护理部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每月考核评分。根据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分级护理质量要求, 结合本科室工作流程, 护士长、责任护士共同讨论制定护理人员个人目标, 要求每组责任护士在床单位、患者卫生、导管护理、压疮预防、安全护理、掌握病情6个方面达到标准。

1.2.3 目标落实

根据设定的目标, 把目标细化成各责任护士的具体活动计划和活动内容, 使每个人都明确干什么, 干到什么程度, 达到什么效果, 多大效益, 扣分的原则是什么。责任护士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考核方案及奖惩标准, 并根据责任签订书面协议。护士长权限下放, 由各责任护士根据评分细则表自我管理, 自我考评。护士长定期监督检查, 对工作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对薄弱之处给予指导。

1.3 目标考核

科内建立优质护理质量考核监督小组, 由护士长、带教老师、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共4人组成, 考核日期不事先通知, 每月1次, 每组随机抽查患者1名, 根据分级护理评分细则表分组进行考核。考核力求公开、公平、公正。在科室每月1次的护理质量反馈会议上公布考核成绩、排名、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科室每月预留10%奖金做为考核达标奖励, 95分者给予奖励, 90分为及格, 不予奖励, 低于90分者给予相应处罚。通过考核竞争提高整体病区的分级护理质量, 达到年初科室制定的目标。

1.4 效果评价

比较开展目标管理实施前 (2011年1月~12月) 后 (2012年1月~12月) 护士分级护理质量考核评分及满意度测评成绩, 分级护理质量根据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分级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为床单位、患者卫生、导管护理、压疮预防、安全护理、掌握病情六个方面, 总分为100分, 满意度测评根据医院护理部统一制定满意度测评表, 共13项内容, 总分为100分。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 13.0统计软件包,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标识, 实施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士分级护理质量考核成绩提高

表1) 。

2.2 患者满意度提高

(表2) 。

注: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实施目标管理提高了分级护理质量

表1结果显示, 实施目标管理后, 分级护理质量考核成绩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目标管理在分级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是可行, 有效的。目标管理是一种科学的、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 因简单易行, 故可操作性比较强。并且目标具有激励和引导功能, 可作为标准来衡量实际的业绩, 贯穿于整个管理环节, 使得管理活动获得最佳效益[3]。通过目标的明确, 护理人员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在根据分级护理质量要求制定量化测评指标的同时, 护理人员对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质量达标要求有了明确的标准, 各项工作的开展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 随意性及波动性, 从而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3.2 实施目标管理有效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表2结果显示, 实施目标管理后, 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高 (P<0.05) 。患者是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 是护理服务的体验者、接受者和受益者,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是最客观和公正的[4]。通过组织目标向个人目标的分解、转换, 使每名护士都明确了目标和要求, 实现了自我控制, 体现了一种“自控管理”, 增强了下属的责任感。而责任感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因素[5]。在自我控制的管理方法下, 组织成员摆脱了上级的控制, 摆脱了压力和恐惧, 员工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员工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激发[6], 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 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有效提高。

3.3 目标管理与奖惩制度的落实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对护士的工作绩效进行准确、全面、客观的评估, 是制定合理奖罚机制、有效激励护士、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基础[7]科室以前的奖金分配制度不与护理质量挂钩, 护理人员做好做坏一个样, 护理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目标管理中, 通过考核, 对达标的小组给予晨会表扬, 在奖金分配中与不达标小组拉开差距, 真正达到了表彰先进, 鞭策落后的作用, 带动科室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 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明显提升。

3.4 目标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人员素质, 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没有高效的管理。实行目标管理, 要求管理者自我加压, 不断学习, 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不断加强科室培训, 解决总目标人员的素质问题[5]。目标的制定要切合科室实际, 目标值的制定不可过高, 过高的目标值只会让护理人员感觉遥不可及, 产生职业倦态, 测评标准要有量化指标以确保测评的公正, 护士长在目标的执行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关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秋洁.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9.

[2]金吉平.P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2A) :37-38.

[3]葛玉娟, 徐芳.目标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2) :100-101.

[4]江会, 刘薇群, 贺建雄, 等.基础护理实施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6B) :897-898.

[5]钱湘云.目标管理理论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8) :1642-1645.

[6]杨宇.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评述[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2012, 3 (3) :138-139.

护理分级管理模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分级管理进行前我院护理部要按月对全部科室的高危药品实施质量管理检查, 认真记录下实施分级管理前3个月高危药品出现各种问题详情, 如药品标识不清不全、没有按要求放置、药品基数错误、储存不规范, 以及药品过期等, 同时详细记录分级管理后上述情况。

1.2 分级管理

(1) 整顿:把必要物品按需求量以及规定放置于相应位置, 整齐摆放, 清楚标识, 将高危药品单独放在一个药品柜中, 将药品柜涂成醒目的红色, 药品柜中的药架根据高危药品分类, 将属于高浓度电解质制剂的高危药品涂成黄色, 属于肌肉松弛剂的高危药品涂成绿色, 属于细胞毒化药物的高危药品涂成蓝色, 所有科室统一化; (2) 整理:在药剂科将每支高危药品针剂均贴上具有警示作用的易碎帖, 这样可以警醒护理人员, 避免错误存放现象发生, 易碎帖可以保证护理人员在使用时被轻易损坏, 从而达到警示作用; (3) 清扫:为了避免发生误用或混用的现象, 为高危药品单独配备清扫工具 (红色小桶) , 将红色小桶放于操作台上, 高危药品放于桶中清扫; (4) 素养:在全院开展高危药品使用管理准则的培训, 从而使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从有印象到有警觉最终有意识的使用、整理及清扫, 尤其对于使用高危药品较频繁的科室护理人员, 如:麻醉科及肿瘤科等。严格执行双人配发高危药品的准则, 保证发放准确; (5) 安全管理:使用高危药品时用红笔在配置单中进行标注, 从而达到醒目的效果。需两人同时对高危药品进行配置, 其中一人读出药品名称剂量, 另一人实施配置。使用时应控制流速, 定时观察用药情况及患者用药反应, 将抢救药品提前备好。护理部应不定时对高危药品实施查房, 对其有效期以及存放情况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下实施分级管理前后高危药品标识不清不全、没有按要求放置、药品基数错误、储存不规范、药品过期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对管理前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高危药品检查中出现问题情况进行对比,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级管理结果

分级管理3个月后高危药品检查中出现问题情况显著好于管理前, P<0.05, 分级管理前后高危药品管理检查中出现问题次数对比, 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结果

对我院实施分级管理前后使用高危药品的患者进行对护理的满意度调查, 分级管理3个月后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管理前, P<0.05, 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情况对比, 见表2。

3 讨论

医疗机构实施治疗行为的大前提便是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 医疗安全亦是我国、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事业最关心以及最重视的课题, 与此同时它也是当下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4]。权威研究结果显示, 大多数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带来伤害的药品是由少数特定药品所引起, 这类药品便是高危药品[5]。倘若高危药品得不到有效的管理, 后果将无法想象, 因此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泛关注。

研究结果显示, 分级管理3个月后无论是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还是高危药品检查中出现问题情况均显著优于分级管理前, P<0.05。由此表明, 经过对高危药品实施分层管理制度后, 不但能够促进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规范使用, 还可以让管理理念深入护理人员日常生活中, 让高危药品护理管理不断处在持续性改良的管理进程里, 这样做不但可以有效避免护患之间的纠纷, 还能够有效促进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 将分级管理这个理念应用于高危药品管理中, 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降低高危药品问题出现次数, 从而提高患者医疗安全,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与探讨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对护理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 对我院高危药品采用分级管理措施, 即实施整顿、整理、清扫、素养及安全管理的分级管理制度, 分级管理用时3个月。比较管理前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高危药品检查中出现问题情况。结果 分级管理3个月后无论是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还是高危药品检查中出现问题情况均显著优于分级管理前, P<0.05。结论 将分级管理这个理念应用于高危药品管理中, 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降低高危药品问题出现次数, 从而提高患者医疗安全, 值得推广至相关临床中。

关键词:高危药品,分级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淑慧, 张志清, 刘保良, 等.医院药品管理规范[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15 (4) :95-97.

[2]侯颖, 叶欣, 宋洪涛.医疗机构高危药品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30 (16) :1399-1401.

[3]夏同霞, 罗晓兰, 王玉和, 等.风险管理在该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药房, 2010, 20 (17) :1552.

[4]吴晓莉.护士安全使用高危药品的思考[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4) :116-118.

护理分级管理模式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 我院周氏的心脏介入择期手术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 女性17例, 年龄20~75岁, 平均年龄为 (51.2±2.2) 岁。实验组男性24例, 女性16例, 年龄20~74岁, 平均年龄为 (51.3±2.3) 岁。两组患者的心脏介入治疗类型为:冠状动脉造影、观众动脉支架植入、射频消融、起搏器置入。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为择期手术, 且患者如严重的肝肾器官病变, 患者无精神、智力等方面的疾病和障碍, 所有患者以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针对本次研究中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实验组: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实施心理分级护理模式, 具体操作为:在患者入院当前, 对患者进行睡眠指数调查、疼痛评分, 使用的是PSQI量表、五指疼痛评分表。根据测评的结果, 对患者实施心理分级护理。 (1) 一级护理。根据患者睡眠测评指数和疼痛评分结果, 针对PSQI评分低于8分、疼痛评分低于2分的患者, 实施共同心理护理, 建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 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护理环境, 为患者讲述手术相关的知识和患者的病情的相关信息, 增强患者的信心。 (2) 二级护理。针对PSQI评分在8~15分、疼痛评分在2~4分的患者, 对其实施心理护理, 在一级护理的基础上, 重点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手术治疗的认识,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为患者提供相关的手术治疗信息, 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 主动与患者的家属商讨患者的治疗方法, 鼓励患者的家属多与患者沟通, 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 (3) 三级护理。针对针对PSQI评分高于15分、疼痛评分高于4分的患者, 在一二级护理的基础上, 重点对患者的言行举止进行关注, 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家属共同陪伴患者, 避免发生患者独处。指导并鼓励患者要建立积极的面对方式, 加强对患者进行言行上的鼓励, 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对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医师水平等进行详细的讲解, 消除患者对手术的不安感。

心脏介入手术治疗之后, 也需要对患者是心理分级护理, 术后心理分级护理为: (1) 一级护理。针对PSQI评分低于8分、疼痛评分低于2分患者的护理, 为告知患者手术结果、手术效果, 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 减少患者病房内光线、声音等的刺激。 (2) 针对PSQI评分8~15分、疼痛评分2~4分患者的护理, 及时地将患者想要知道的信息反馈, 并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准确的评估, 让患者放松,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缓解患者的疼痛, 并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3) 针对PSQI评分高于15分、疼痛评分高于4分的患者, 先将危及生命的问题解决, 加强对术后并发症的关注,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稳定患者的心理和情绪, 及时的向患者的家属反映患者的病情、情绪的变化, 按照医嘱根据患者的病情, 给予患者疼痛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睡眠指数、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等进行比较分析。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分为25项, 每项0~4分, 总分为100分, 如果患者在抢救治疗中, 出现抢救失败、死亡, 则直接记为0分, 总分≥95分为非常满意, 80~94分为满意, <79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 使用SPSS15.0医学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睡眠指数 (5.54±2.11) 分、疼痛评分 (3.21±0.42) 分、住院时间 (14.25±2.23) d明显的低于对照组 (7.78±2.13) 分、 (5.44±0.87) 分、 (23.45±4.54) d,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7.50%, 对照组为77.50%,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 心脏介入治疗可以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心理、生理上的变化, 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所以需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1]。本次研究中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心理分级护理模式, 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 而且患者的疼痛程度较低。从本次护理结果分析, 心理分级护理模式, 可以缓解心脏介入择期手术患者的心理不良反应, 稳定患者的情绪, 让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

针对心脏介入择期手术患者实施, 术前、术后心理分级护理, 可以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 稳定患者的情绪, 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进而积极的配合治疗。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实施心理分级护理模式, 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7.50%, 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对患者实施心理分级护理, 促进各项护理工作和治疗的进行, 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同时对患者实施心理分级护理, 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 进而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通过本次研究证明, 对心脏介入择期手术患者, 实施心理分级护理模式, 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缓解患者的疼痛, 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状态和情绪状态, 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 术后促进患者的康复, 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所以可以将心理分级护理模式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对我国分级护理制度的思考 篇10

1 分级护理单位质量标准

特级护理:安排专人24h看护,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按照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进行,及时准确填写各项特级护理记录单,备好急救所需药物及用物,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一级护理:15~30min巡视1次,观察其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各项记录。做好基础护理工作,严防并发症的发生,满足患者身心要求。

二级护理:每隔1~2h巡视1次,观察病情变化情况,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其身心要求。

三级护理:每日巡视患者2次,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患者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满足其身心要求[4]。

2 现行护理分级制度的问题

2.1 分级护理制度部分内容执行困难

分级护理制度有些内容过于细化,有的过于笼统模糊,执行有一定困难。例如一级护理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而部分一级护理患者不需要每30min巡视1次,而危重、病情不稳定者又要随时巡视。又如一级护理中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实际工作中有些一级护理的患者无需提供饮食、排泄、卫生等方面的护理,但如果不做就违背了工作制度,上述问题在临床第一线工作者中普遍存在。

2.2 医护对分级制度认知存在差异

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医生以医嘱形式下达护理级别,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 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护理需求有差异时, 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 医生医嘱开具一级护理, 并不是因为患者病情危重, 需绝对卧床休息, 而是怕其病情发展形成脑梗死;而护士在执行过程中则是以当时患者的病情以及自主活动能力来判断的。由此可见, 医嘱分级与患者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 分级护理等级存在差异性, 这是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认知不同所致。

2.3 医疗收费的困难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区对护理工作的价值的认识也不同,从而使物价部门对分级护理制度有不同的收费标准,一级护理费用多于二级护理费用,二级护理费用多于三级护理费用。现阶段多方面因素普遍认为医疗护理收费价格偏高,患者及家属往往会手持一日清单找护士来解释何为分级护理及其标准,并质疑护士没有落实相应级别的护理内容,从而要求不收费或少收费。还有部分患者或家属认为自己根本就不需要一级护理,认为医院是不合理收费。因此目前的分级护理收费标准与护理劳动价值不匹配。2.4医患纠纷诉讼问题当医患纠纷发生时,患者往往会按照分级护理制的书面治疗质疑护士未按标准做出相应护理。如一级护理要求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并及时准确地填写护理记录单,而临床工作中且不说没有统一的记录格式,单是目前的护患床位比,就使护士无法既认真书写护理记录,又认真细致做好基础护理工作,而对一级护理的患者护士无法为其提供饮食、排泄、卫生等方面的护理,就违背了工作制度,当发生医患纠纷时分级护理所制定的标准就会置管理者及护理人员于非常被动和尴尬的境地[5]。

3 完善分级护理制度的对策

分级护理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对护理质量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价值不容否认和低估。但任何制度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需不断改进和完善,或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针对目前的分级护理制度,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

3.1 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级别分别开具

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确定观察级别,对护士提出要求,规定多少时间巡视病房1次,进行病情观察,由护士长根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ADL) 分级来规定护理内容,使护理更有针对性。

3.2 将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的重要依据

ADL是指人日常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清洁和独立活动的基本能力。内容有:运动、自理、交流等。ADL评定建议按Barthel指数评定法,该表简单、可信度高,其分为4个等级:一级是100~60分,生活基本自理;二级60~40分,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帮助;三级40~20分,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四级20分以下,完全瘫痪,生活完全依赖[6]。因此根据ADL分级制定护理级别及相应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标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3 综合病情观察和护理级别进行收费

以不同等级的护理工作量为依据,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级别调整收费,合理收费,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公平保证患者、医院的利益。

3.4 借鉴香港医院的分级护理方法

香港的护理级别分四级,一级护理要求最低,四级护理要求最高,护理级别由护士决定,护理标准比较客观、详尽,涵盖了患者心理、ADL、治疗情况、病情观察等方面的内容,其原则性和操作性均强,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值得我们借鉴。

摘要:目前我国实行的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相对陈旧, 已无法适应临床护理的要求和发展, 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内容临床执行困难、医护认知存在差异、易引起医疗收费的困难、医护纠纷诉讼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分级护理制度, 针对其缺陷采取对策, 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制度, 借以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住院患者,护理工作,分级护理

参考文献

[1]梅祖懿, 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25~29.

[2]王晓梅.护理收费标准对分级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 2002, 2 (2) :16.

[3]左月燃.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55.

[4]殷磊.基础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1.

[5]刘义兰.对分级护理制的商榷[J].护理学杂志, 2006, 23 (12) :44~45.

公路基础设施分级管理模式探讨 篇11

关键词:公路 资产 管理 模式 探讨

中图分类号:F54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91-02

一、公路基础设施的特性及其对管理的要求

1.公路基础设施的公益性特征,要求政府提供或统一安排。公路基础设施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其建设运营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普遍的服务。一般而言,由政府统一提供和安排公益性设施,有利于其社会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从对交通设施的提供到使用和管理,均要求实行以政府安排为主的制度。即政府通过税收筹集资金,为社会提供公路基础设施,并进行专业化的统一管理,以保证社会目标的实现。当政府财政性资金不充裕时,可允许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公路基础设施行业,补充政府财政性资金的不足。但资金来源的改变既不改变公路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的基本属性,也不会改变其对管理的要求。

2.公路基础设施投资沉淀成本高,投资专用性强的特点,要求政府应给予足够的资金或政策支持及制度保障。公路基础设施表现出的很强的投资专用性,即公路基础设施,只能为居民和经济生产提供运输服务。投资专用性很强,而且投资规模大、沉淀成本高,投资产生的效益以难以衡量的社会效益为主,仅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允许投资人对使用者收费,而且设施可以较好地实现使用者的排他性)才会有财务的收益,相对于巨大的投资,这个收益的过程将比较漫长。此外,公路基础设施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土地河流等国家依法拥有的自然资源上,所以,完全依靠私人的资金和力量为社会提供这类基础设施几乎是不能建成的。

3.公路基础设施具有的“网络特性" ,要求专业化的统一管理。公路必须建设成网,通车里程达到适当规模,不同功能的公路衔接协调,桥梁、隧道建设配套,运营管理科学、先进,与其他交通方式有效衔接,才可能发挥公路整体功能与效益。这就要求公路在网络规划、建设和监督管理的各个环节的惟一性和一致性,才能保证标准的统一及建设规划实施的协调。如果没有某种程度的中央指导,很可能造成运输设施的重复,从而浪费资源。因此,具有网络性特征的基础设施更强调专业化的集中统一管理。

4.国外公路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多以满足公路基础设施上述三个明显特性为基本要求。从各国实践看,公路基础设施管理的基本经验有:一是由于公路基础设施的天然属性决定了政府在其间的必然责任,故此,“亲自提供"(提供充足资金)或者“安排提供"(提供一定资金与融资制度)公路基础设施被当作政府的天然职责;二是在政府明确的制度安排下(有的国家建立特许经营制度),私人的力量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三是无论社会资金进入,还是商业化运作,都不能改变公路基础设施的根本属性,因而尽管有些国家的公路基础设施利用了私人投资,但这没有改变公路基础设施应追求社会效益最大的目标与政府主导发展的基本模式;四是公路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大都是专业化统一管理,投资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就是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主要责任。

二、各类公路产权关系的界定

公路基础设施的产权也包括所有权及相关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权。产权的可分割性意味着一项资产的纯所有权可以与其各种用途上的权利相分离。在特定情况下出于吸引私人资本补充政府资金不足的目的,政府可以将产权分割,特许出让使用权(或称经营权),用以吸引私人用投资获得使用权和收益权,而始终保持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和处置权。私人投资获得的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权(即用投资购买了对设施使用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权利)是一种依附于特定实物资产上的无形资产,既不是所有权也不包含处置权,一定年限后,特许经营权到期,其无形资产自动消失,特定的实物资产必须完好和无偿转交还国家。私人(目前也可以是国有企业)投资获得的收费经营权的资产价值,体现在政府特许其在一定时期按照一定标准,对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所以,用产权理论就可以很好地界定清楚公路基础设施的产权关系,同时也明确了政府和投资者在资产管理中的关系。

俗话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原始的路只是土地资源的一种形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投资逐渐成为现代道路形成的主要途径。如今,公路已成为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的网状公共工程。尽管如此,公路仍不能改变其对土地的依赖。由于公路资产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之上,而土地又是国家依据主权原则拥有的国有资产,所以,公路基础设施天然属于国有资产范畴。而交通主管部门就应代表国家,成为这些实物资产的所有者。

公路基础设施总体属于行政性国有资产,公路资产的根本属性不因是否收费而改变。但是,各类公路基础设施的产权关系不尽相同。现分述如下:

1.不收费公路: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以财政性资金安排提供并维护,是行政性国有资产。收费公路在停止收费后转为不收费公路的资产性质同上。不收费公路中的国家投资应视为行政拨款,产权完整,所有权、使用权、收费全权(公路广告、服务、管线等收益)和处置权均为国家所有,各级公路交通管理部门作为产权代表。

2.收费还贷公路:是由政府投资和政府信用担保贷款修建与维护的,还清贷款即停止收费,成为非收费公路,政府投资没有财务赢利目的。其中的国家投资应视为行政性拨款,银行贷款为政府债务,基础设施产权完整,为国家所有。公路收费为事业性收费,收费收入只能用于偿还贷款和维护公路正常运行,没有收益权问题,各级公路管理部门作为产权代表。

3.收费经营公路:在特许收费期内,公路基础设施的产权发生分割,所有权和收费经营权发生暂时分离,所有权仍归国有。收费经营权作为吸引社会资金的条件,由国家特许给出资购买的公司(公司的性质可以是国有的,也可以是私人的,例如法国获得特许收费权的高速公路公司多为国有控股公司),特定年限的收费权是公司暂时拥有的无形资产,能够给公司带来财务收益。而公路本身实物资产的行政性,国有资产的基本属性也没有改变。

其中,私人投资购买的特许收费经营权,是政府特许给私人公司的一种权利(可以在公路上设站并按标准收费,并维护实物资产的完好)是公司的无形资产。各国有高速公路公司、上市公司中原国家投资转为的国家资本金及其权益购买的收费经营权是无形资产也是国有资产。与私人投资者一样,所有投资者购买的都是收费经营权,投资者按比例具有购买经营权的决策权,但并不对基础设施实物资产具有所有权和处置权。

总之,公路基础设施是行政性国有资产,需按照这类资产的特点进行管理,追求的是设施的建成完好和满足为公众出行提供基础条件的目标,不是财务意义上的保值、增值。而用于购买收费权的国有资本(不是无偿划拨给高速公路公司的实物资产,也不是专项税费),如各类上市公司中的国有股,大型国有公司中的国有股,大型国有企业的投资赢余等,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对其的管理可以纳入现行各级国资委系列。

三、公路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的分级管理

国外公路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形成都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应该说都是基本适合各自的具体国情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些背景包括各国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路交通适应程度以及政府对公路基础设施的认识等。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国土面积辽阔、人口总量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下、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公路基础设施结构矛盾较突出。我国也必须从这些基本国情出发构筑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公路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当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公路基础设施的管理工作。

1.公路基础设施实现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各国公路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也有些共同之处值得我国借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总体上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即公路基础设施统一归国家所有,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别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责。一般来说,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国道,省级政府负责管理省道,县级政府负责管理县道、乡道、村道。尤其值得注意是,中央政府一般只负责国道或干线公路的投资建设,而将养护管理工作也交给地方政府,这是基于跨行政大区的国道或干线公路具有的重要经济意义和军事意义,国家必须保障这些交通运输大动脉的建设和管理;而将包括国道或干线公路在内的所有公路交由地方政府养护管理,是基于地方政府对分散在各地的公路设施进行管理更为方便。目前,我国基本上是实行这种管理体制,但在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需做深入研究,进行改革和探索。

2.公路建设投入以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为主。由于公路基础设施具有社会公益性、经济先导性和资源密集性,因此只有由政府投资建设,才能从财力上保证公路建设的顺利发展,保障公路设施这种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支撑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只有由政府投资建设并养护管理,才能优化公路资源配置,保证社会公平使用。各级政府投资建设公路须有明确的分工和密切的合作。一般来说,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道或干线公路的投资,省级政府主要负责省道或地方道路的投资,县级政府主要负责县乡道路的建设,其中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是主要的投资主体。同时,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负责投资的公路予以资助或补贴。另外,中央政府并不直接负责公路投资建设项目的事实,而是通过规定的程序和审定的方案将公路资金分配给地方政府去组织实施。我国公路建设投资也应该以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为主,中央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保证公路主骨架的投资建设,同时通过补助或补贴形式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公路的积极性,尤其要支持相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公路以及农村公路的建设。

3.公路特许经营制是短缺经济的产物,应予以严格管制。公路基础设施具有极强的社会公益性,其使用面和受益面之广是其他社会基础设施难以比拟的,这点世界各国都很认同。世界各国只要政府财力许可,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各种公路基础设施一般都由政府投资建设,以充分体现政府的本职。只有政府财力不足时,政府才对部分高等级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实行特许经营制。因此,公路特许经营是短缺经济的产物,其有悖于政府本身的职能。从所了解的发达国家情况看,也仅日本和法国比较普遍地实行高速公路特许经营制,而且这两个国家对公路特许经营实行了严格的管制,主要体现在公路特许经营机构大都有国家控股。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和少量其他高等级公路基本上都实行了特许经营制。但从实际情况看,管理体制还很不完善,尤其是收费率较高、收费超期,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如何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筹集社会资金以建设高等级公路的需要,又能革除由此产生的各种弊端,应是构筑和完善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尤其是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重点。

4.根据公平税负和收益者付费原则,完善公路收益征管制度。国外经验表明,建立完善的公路收益征管制度,是防止公路税费逃漏和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障公路建设资金来源和实现公路建设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建立并完善公路收益征管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税费征收制度和税费管理制度。在建立税费征收制度方面,国外值得借鉴的经验是:根据公平税负和收益者付费的原则,建立以公路使用者依法缴纳各种公路使用者税为主的税收制度,以公路使用者税为基础建立公路专项基金制,以及实行公路资金收支预算制。另外,还要对特许经营公路的收益征管予以严格管制,重点是费率管制和收支管制。建立并完善公路收益征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公路税费收益流失,实现公路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公路建设资金来源,同时降低公路收益征管成本。公路收益征管是我国薄弱环节,尤其在公路税费制度改革和公路资金收支管理方面,应深入研究国外经验,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体现国际惯例法的公路收益征管制度。

5.健全法规体系是规范公路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基础。国外一些市场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其法规体系都比较健全,在公路基础设施的投入、运营、收益和监督管理方面也是如此。这些国家不但有公路基本法,如日本和英国的《公路法》,还有各种各样的专门法规,如美国的《联邦公路资助法》和《公路税收法案》,英国的《道路交通法》和《车辆国内税法》,法国的《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法》,德国的《长距离道路法》等等。可以说,公路基础设施资产形成使用和管理所涉及的各种关系都可依法调整。依法治国是我国大政方针,公路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的管理也应依法进行,交通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但总体上看,我国与公路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尤其是立法层次总体偏低,除《公路法》外,在公路基础设施的投入、运营、收益和监督管理方面,主要是以部门或地方规章为依据。因此,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夯实公路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基础,应成为构筑和完善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完整的公路资产管理体系的重要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 蔡成祥主编. 公路工程经济分析 .人民交通出版社

2. 戴文标.公共经济学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交通局 浙江衢州 324022)

护理病历质量分级评价体系的研究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Delphi法

Delphi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采取匿名方式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整,使专家意见趋向一致,从而根据专家意见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预测、评价方法。

1.2 成立课题小组

首先成立10人课题小组,小组成员对护理病历的相关情况和Delphi法的原理有深入的了解,在实施时能够较好地控制偏倚。主要任务是编制专家咨询表;拟定咨询专家,进行专家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析,筛选护理病历综合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3 选取评价指标

在总结分析抽查病历分布情况、文献回顾、专家访问的基础上,根据湖南省卫生厅《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经过预调查,初步拟定入院评估单、入院告知书、三测单、长期医嘱执行单,临时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其他及单项否决共计150个条目。

1.4 编制咨询问卷

问卷的首页主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说明研究目的和任务,同时充分解释Delphi法的工作原理。问卷主要内容为专家基本资料及咨询表,最后设置开放性问题,以了解专家对问卷中未提及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5 选择咨询专家

Delphi法专家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必须突出广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2],兼顾相关专业领域和地域分布,选取专家人数应根据研究项目的规模和精度而定。课题小组拟定了护理、病案管理、医疗及医学统计4个领域省内的60位专家,原则上要求咨询专家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大专以上学历及l0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验。

1.6 专家咨询

本研究采用了三轮专家咨询。在第一轮正式咨询前,经与6位专家面谈并进行预调查,形成第一轮正式调查问卷,依次根据专家反馈意见及统计数据形成第二轮和第三轮调查问卷。

1.7 统计学分析

1.7.1 统计学分析

专家积极系数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表示;专家的权威程度用权威系数表示;将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处理。

1.7.2 指标筛选标准

指标以满足变异系数<0.20为标准,同时结合专家意见,经课题小组集体评议进行指标筛选。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参与本研究的60位专家,专业领域:临床护理45人(75%),护理教育专家5人(8.33%),病案管理5人(8.33%),医疗3人(5%),医学统计学专家2人(3.33%);年龄:32~58岁[(42.3±5.77)岁];工作年限:11~40年[(24.6±9.01)年];学历:大专5人(8.33%),本科32人(53.33%),硕士18人(19.67%),博士5人(8.33%);职称:高级职称16人(26.67%)副高级职称34人(56.67%),中级职称10人(16.67%)。

2.2 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性

3轮调查分别发出咨询问卷68、70及64份,回收有效问卷60、59及56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8.24%、84.29%及87.5%。专家的权威程度通过专家对指标做出判断的依据和对指标的熟悉程度来反映。权威系数等于该指标判断系数和其熟悉程度系数的算术平均值。本研究职业素质、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4项一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023、0.9402、0.9100及0.9025,专家权威系数均值为0.91375。

2.3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2.3.1 变异系数

指标的变异系数说明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的波动程度。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的协调程度越高,本研究中指标变异系数最小为0.09,最大为0.31。

2.3.2 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

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家分别为0.451、0.373、0.511,平均值为0.445,在0~1之间,协调系数经检验后P<0.001,说明专意见协调性好。

2.4 护理病历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结果

筛选护理病历轻度缺陷44条,中度缺陷53条,重度缺陷13条以及10条单项否决项目,根据缺陷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将病历分为五级。Ⅰ级(优):0~5个轻度缺陷;Ⅱ级(良):1个中度缺陷,或6~9个轻度缺陷;Ⅲ级(合格):2个中度缺陷,或10~15个轻度缺陷;Ⅳ级(不合格):3个中度缺陷或1个重度缺陷;Ⅴ级(劣级):2个重度缺陷或出现单项否决。

3 讨论

3.1 研究方法有效性、一致性

Delphi法是基于专家群体的知识、经验和价值所做的判断,特别适合于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以其对未来事物发展的预测评价及决策分析功能被国内外护理教育者和决策者广泛应用[3]。但是使用中存在咨询专家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如果专家选择不当,可信度会降低[4]。本研究选取了工作在护理临床一线的对护理病历有深刻认识和管理经验的45名临床护理专家、病案管理和医学统计学等相关领域的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专家,专家权威程度在0.9以上,协调系数为0.445,保证了预测的可靠性和精度。科学严谨的按照Delphi法的程序,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汇总护理病历出现的问题、对6位专家进行面谈式预调查,科学设计咨询问卷,注重Delphi法原理和课题背景的介绍;在咨询过程中,对部分专家采取电子邮件式函询法,缩短咨询时间同时提高应答率,有效回收率在85%以上,保证了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3.2 指标的筛选

按照湖南省卫生厅《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对护理病历书写进行管理,护理文件病历书写质量得到规范与提高。但是其中的护理病历质量评价标准,以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为评价原则,在实际的病历质量检查中,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与偏倚。所以对每月的终末病历和在架病历的缺陷进行统计汇总,同时对专家进行面谈式预调查,根据代表性、确定性、独立性、灵敏性的原则综合筛选细化指标。本研究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51、0.373及0.511。指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09,最大为0.31,说明专家对所选指标意见集中,协调性好,专家建议的总采用率为80%。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咨询专家反馈意见始终为调整和删改下一轮指标提供参考。本研究课题依据确定的指标筛选标准,结合专家意见,最终筛选出入院评估单、入院告知书、三测单、长期医嘱执行单,临时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及手术护理记录单等轻度缺陷44条,中度缺陷53条,重度缺陷13条以及10条单项否决项目。

3.3 缺陷分度

在大多数的护理病历缺陷分析的研究中,一般按照缺陷的数目[5],或者对病历进行打分[6]来评价病历的质量。但是不同的缺陷对病人造成的影响和严重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有必要对缺陷进行分级。本研究中,首先列出条目,专家根据重要性对各缺陷进行分级评价,同时对重要性进行打分,这样就使整个评价体系更加的科学化,有助于减少类似“皮试(+)的药物仍有执行签名”等严重影响医疗安全的缺陷的发生。本研究中根据对病人产生的不良影响、造成纠纷可能性及反映问题严重性等对护理病历缺陷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以及单项否决项目。

3.4 病历分级标准的效果

根据护理病历缺陷的程度和数目,将护理病历分为五级,Ⅰ级(优):0~5个轻度缺陷;Ⅱ级(良):1个中度缺陷,或6~9个轻度缺陷;Ⅲ级(合格):2个中度缺陷,或10~15个轻度缺陷;Ⅳ级(不合格):3个中度缺陷或1个重度缺陷;Ⅴ级(劣级):2个重度缺陷或出现单项否决。这样对每个条目都进行细化,出现的缺陷都可以在评价体系中查找相应的缺陷级别,方便客观评价,也有助于护士针对性的自我检查。每季度对护理病历进行检查时,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及电子病历的应用进行讨论更新条目,促进护理病历评价体系及书写质量的持续改进。标准体系的构建,具有科学性及客观性,为公正、客观及准确的对护理病历评价提供了统一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崇敏,曹桂琼,李玲英.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36-37.ZHAGN CM,CAO GQ,LI LY.Nursing records of potential legalissue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J].Journal of Nursing Training,2006,21(1):36-37.Chinese

[2]蔡辉,张颖,倪宗瓒.Delphi法中评价专家的筛选[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5,1:49-55.CAI H,ZHANG Y,NI ZZ.Evaluation expert selection of delphimethod[J].Chinese Health Management,1995,1:49-55.Chinese

[3]刘晓红,何仲.德尔菲法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5,32(1):6-8.LIU XH,HE Z.The Delphi method in 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research[J].Chinese Nursing Education,2005,32(1):6-8.Chinese

[4]杨小平,王惠珍,秦柳花,等.临床护理专家认证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3A):589-592.YANG XP,WANG HZH,QIN LH,et al.A study on weights ofclinical nursing specialists authentica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system[J].Chinese Nursing Research,2006,20(3A):589-592.Chinese

[5]陈彩芳,陈丹霞,江美銮.2844份护理病历缺陷分析及对策[J].中国病案,2008,9(5):19-20.CHEN CF,CHEN DX,JIANG ML.2844 copies of nursingrecords defec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J].Chinese MedicalRecord,2008,9(5):19-20.Chinese

上一篇:临床急救护理下一篇:服装设计的原则与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