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分级管理办法(精选7篇)
隐患分级管理办法 篇1
安全隐患分级管理办法
一、目的
进一步落实安全隐患治理以“自主管理为主、检查督促为辅”的宗旨,不断提升班组自主管理能力,树立“隐患就是事故,隐患零容忍”的理念,营造全员参与治理隐患的氛围,不断提升全员自主发现、处理安全隐患的能力,不断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责任
1、生产线、辅助班长及以上管理干部为责任主体;
2、安全办负责检查监督。
三、管理办法
1、根据特箱安全管理现状,以及“南通中集特箱生产部现场隐患排查指引”中的隐患类别,分三个层面进行管控:
①一级:发现违反特箱“三个核心”安全管理制度、违反重要危险源管控措施、违反消防安全制度、违反安全用电制度、违反特种设备持证上岗制度、以及其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违章作业,由调度以上干部主持召开现场分析会;
②二级:发现违反特箱“三大重点”安全管理制度、违反指名作业管理制度、违反危险作业审批制度,以及其他可能造成比较严重后果的违章作业,由工段长主持召开现场分析会;
③三级:发现违反预防手持手置伤害管理制度、违反物料堆放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可能造成一般性伤害的违章作业,由班长主持召开现场分析会。
2、各班组将“南通中集特箱生产部现场隐患排查指引”张贴于班组安全管理板,进行目视化,并组织员工培训,让员工清楚地了解身边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积极主动参与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发现隐患及时上报落实整改,及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失,预防事故发生。
3、提倡“我能安全、人人都是安全员”、“隐患治理、消除违章”是每位员工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发现隐患及时按“三定”、“五到位”要求落实整改,并及时报班组。要求每位员工每月至少必须查找2项安全隐患,隐患治理率100%;
4、各班组将相关安全隐患治理管理要求张贴于班组安全管理板,进行目视化,让员工清楚地了解自身在安全隐患治理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以及每位员工排查治理隐患的指标,让员工有目标地排查治理隐患。
5、各班组员工发现安全隐患后能自己处理的应自己及时处理,及时消除隐患,自己不能处理的应及时上报,各级干部接到员工的报告后应按照“四不推”原则逐级上报,在逐级上报过程中,所有干部都能知道所存在的隐患,并跟踪落实整改情况。
6、各班组应将每月员工排查治理隐患的情况张榜公布于班组安全管理板,进行目视化,让员工们互相了解各自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完成情况,并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互帮互助,真正达到“安全管理,人人有责”的目标。
7、每月安全办对查找的安全隐患进行统计分析,对难以治理、治理有困难的隐患提交生产部,由生产部召集设备、工装部门研究讨论攻关课题;
8、班长以上干部每月须查处2起违章,点检隐患10处,并自查自改;
9、每月由安全办对违章进行统计分析,列出重点,纳入下月安全管理重点工作计划;
10、对重大隐患、三违作业中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安全办从“人、物、管理”三方面分析总结,并进行横展。
11、对不能自改的隐患由安全办负责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整改;
12、对干部查处的违章情况由统计室统计汇总后报安全办,由安全办负责统计分析违章类别及频次,对于频次高的违章类别,作为下阶段安全管理重点工作进行管控;
13、对违章作业人员,每周五下班后在三楼会议室进行视频安全培训;严重违章作业人员由安全办负责组织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一般违章作业人员由工段、班组负责组织培训。
四、“三违”的定义
1、违章指挥
是指管理人员违反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条例、规程、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安排或指挥生产的行为。在发生事故的原因中,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约占60~70%。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三者之中,违章指挥危害最大,造成的影响和损害的程度也最为严重,它具有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的三重特性,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不可抗拒性,特别是隐性违章指挥不易发现,但对安全的威胁更大。
2、违章作业
主要是指操作人员违反劳动生产岗位的安全规章和制度冒着危险进行作业的行为。
3、违反劳动纪律
主要是指员工违反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即违反单位为维持生产经营秩序、保证劳动合同得以履行,以及与劳动、工作紧密相关的其他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可能造成危害后果的行为。
五、“三违”产生的根源
1、“三违”现象有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如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低下以及不健康的安全心理;休息不足、劳动强度大导致意识疲劳;不良情绪和异常心理的影响;逆反、偷懒、走捷径和省事心理作怪;观察不细致,思想不集中,反应不敏捷,操作不熟练;自控能力差,应急处理和自救能力差;教育培训未到位或无证上岗;现场缺乏安全检查和监护,现场管理人员责权不清,安全责任意识树立不牢;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岗位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不执行或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力,安排工作、指挥生产时违反有关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等。
2、实际经验表明,反“三违”要控制23种人:一是善于冒险、不考虑后果的“大胆人”,二是冒失莽撞的“勇敢人”,三是吊儿郎当的“马虎人”,四是满不在乎的“粗心人”,五是心存侥幸的“麻痹人”,六是投机取巧的“大能人”,七是固执己见的“怪癖人”,八是牢骚满腹的“情绪人”,九是难事缠身、心事重重的“忧愁人”,十是急于求成的“草率人”,十一是心神不定的“心烦人”,十二是习惯违章的“固执人”,十三是凑凑合合的“懒惰人”,十四是带病工作的“坚强人”,十五是休息不好、身体欠佳的“疲惫人”,十六是变化工种岗位的“改行人”,十七是酒后开工的“不醉人”,十八是力不从心的“老工人”,十九是初来乍到的“新工人”,二十是受了委屈的“气愤人”,二十一是不求上进的“抛锚人”,二十二是单纯追求任务指标的“效益人”,二十三是盲目听从指挥的“糊涂人”。这23种人不仅存在于现场操作人员中,也存在于管理人员之中。
六、杜绝“三违”的对策
1、通过认真分析发现,“三违”是引发事故的最根本和直接原因,“三违”不除,事故难免。“三违”行为和现象不仅存在于作业人员之中,而且在许多现场管理人员之中也大量存在,例如为了赶任务或急于完工而支持工人投机取巧、不按安全技术措施或有关安全规定作业;劳动组织混乱,组织职工疲劳作业;不履行岗位安全职责或落实安全责任不到位;制定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不符合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规范和标准,审批把关不严;安全检查走过场;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不够等等。
2、各级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岗位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不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也是违章,违反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排工作、指挥生产是严重的违章指挥行为。所以,管理人员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牢固树立岗位安全责任意识:不违章指挥,不违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违反劳动纪律,严格履行岗位安全职责,对“三违”行为坚决制止;只要管理人员作风过硬,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爱岗、敬业、勤勉,经常深入现场监督、检查、指导安全生产,切实履行安全职责,监督检查到位,落实到位,执行到位,措施得力,“三违”现象就无藏身之地,安全生产事故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七、隐患的定义
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加强对各类隐患的控制管理,对于预防特大安全事故有重要的意义。
隐患分级管理办法 篇2
1 火灾隐患的定义
GA 654-2006《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中将火灾隐患定义为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或火灾危害增大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GA 653-2006中, 将重大火灾隐患定义为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或者火灾危害增大, 并由此可能造成特大火灾事故后果和严重社会影响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
根据安全科学理论, 隐患客观表现为一种状态, 如果把安全状态看作一种正常状态的话, 隐患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导致系统由正常状态演变成危险状态的事物或者因素。因此, 从广义角度上讲, 任何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或使火灾危害后果增大的潜在不安全因素, 包括人的认知局限、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可称为火灾隐患, 因为这些不安全因素均能推动场所由正常状态向不安全状态转变。具体到消防部门日常监督执法实践活动中, 火灾隐患在客观上表现为因违反消防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可能导致建筑物发生火灾或火灾后果增大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
2 基于事故发展过程的火灾隐患分类
根据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 隐患推动着事故的发生发展, 事故发生发展过程遵循着正常态→临界状态→事故的规律, 这里的临界状态指事故发生的瞬间 (即能量意外释放的瞬间) , 即着火的瞬间。对于火灾事故同样如此, 如图1所示。根据火灾发生发展全过程, 一般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正常态到着火, 第二阶段是从着火到火灾蔓延扩大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根据火灾隐患发生作用的时间, 可以将其分为2类:第1类火灾隐患起作用于着火前, 即从正常态到着火阶段, 其作用是导致火灾的发生;第2类火灾隐患起作用于着火后, 即从着火到蔓延成灾阶段, 其作用是导致火灾的扩大蔓延。在火灾事故的进程中, 火灾隐患发挥了两种作用, 一是促使火灾发生或发展, 二是控制 (阻碍) 火灾发生或发展, 它们共同决定了火灾规模及后果严重程度。
2.1 第1类火灾隐患导致火灾发生的过程
第1类火灾隐患导致火灾发生的过程, 如图2所示。
(1) 第1类火灾隐患产生并发挥作用是建筑物从正常态到着火这个过程的起点。
(2) 根据燃烧三角形理论, 燃烧反应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可燃物、氧化剂、引火源, 控制或消除一个或多个要素, 燃烧就不能发生。因此, 对于火灾事故, 单个隐患产生后并不能够导致起火, 从正常态到着火这个过程往往是多个火灾隐患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在第1类火灾隐患导致着火这个节点出现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其他隐患的影响。
(3) 建筑中制定的各种消防安全管理措施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它们有助于及时发现或消除火灾隐患。当这些措施失效时, 会导致建筑从正常态向着火方向发展。
(4) 着火则可看成在第1类火灾隐患的作用下, 建筑或场所内某个部分或者部位经过偶然事件触发 (如电线短路等) 导致能量意外释放而发生燃烧。
2.2 第2类火灾隐患促进火灾发展蔓延的过程
第2类火灾隐患促进火灾发展蔓延的过程, 如图3所示。
(1) 第2类火灾隐患作用于建筑着火后, 所以着火是从着火到火灾蔓延扩大导致火灾结果这个过程的起点, 第2类火灾隐患的作用是导致火灾后果或者火灾规模的扩大。
(2) 根据燃烧四面体理论, 燃烧反应的持续需要四个要素:可燃物、氧化剂、热量和化学链式反应, 控制或消除一个或多个要素, 燃烧就不能持续下去。因此, 火灾事故的持续依赖于多个隐患共同作用, 在第2类火灾隐患导致火灾事故蔓延扩大的过程中, 同样需考虑其他隐患的作用。
(3) 第2类火灾隐患的排查或者纠正措施作用于着火后, 这类措施包括火灾发生后的场所内的应急处理与火灾控制措施如应急预案、在建筑内设置固定消防设施或配置灭火器材等。由于消防设施设备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有效控制火灾蔓延扩大, 消防安全管理措施中对于消防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检修等可归类于针对第2类火灾隐患的纠正措施。
(4) 导致火灾损失加重扩大的火灾事故后果与着火建筑内的人员、财产数量及人员应急逃生能力等因素也有很大关系。
3 基于火灾事故发展过程的火灾隐患分级
火灾风险水平一般用概率和后果两个参数衡量, 但是火灾隐患的后果难以预估。由于火灾隐患影响着火灾发生与发展过程, 因而可利用火灾后果来近似表示火灾隐患的后果。基于火灾发展进程的隐患风险, 称为隐患致因火灾风险。隐患致因火灾风险的基本表达式为Ra=Pa×Ca, 其中Ra为隐患致因火灾风险, Pa为隐患致因火灾概率, Ca为隐患致因火灾后果。为计算Pa、Ca, 依据两类火灾隐患在促进火灾事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选取对应的评价指标, 构建如图4所示的评价体系。
3.1 隐患致因火灾概率评价指标
隐患致因火灾概率可用第1类火灾隐患出现概率、第2类火灾隐患出现概率和隐患纠正系数3个参数表示, 其关系如式 (1) 所示。
式中:P1e为第1类火灾隐患导致着火的概率;P2e为第2类火灾隐患导致火灾蔓延的概率;Pc为隐患纠正系数。
由于着火是个偶然事件, 故P1e可用同类或相似建筑内相同隐患出现的几率来确定, P2e可采用同样方法确定, 也可用事件树分析法确定。对于火灾事故, 只有建筑内隐患纠正措施失效才能够导致火灾事故发生并造成事故后果扩大, 在火灾的事故发展进程中, 火灾隐患纠正措施是控制火灾蔓延扩大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运用火灾隐患纠正系数来表示该措施对火灾发展状况的控制能力, 其分值选取见表1。
3.2 隐患致因火灾后果评价指标
对于隐患致因火灾后果的计算, 可采用下述方法:根据建筑用途或场所类别选取初始分值, 再根据建筑内实际情况对该分值进行调整修正, 其计算如式 (2) 所示。
式中:Ci为火灾事故后果初始分值;Ce为人员数量修正系数, 主要表示着火建筑内人员数量, 与火灾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密切相关;Cl为财产损失修正系数, 表示着火建筑内的财产分布情况, 即火灾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情况, 人员数量修正系数和财产损失系数在计算时取较大值;Cm为应急处理与火灾控制修正系数, 表示建筑自身应急处理与火灾控制的能力, 包含了应急预案、人员逃生自救及处置火灾能力、消防设施设备等几方面内容, 在有些建筑或者场所内, 由于其并未制定灭火应急预案, 未配置消防设施, 可不计算。
火灾后果初始分值的选取依赖于建筑内人员数量及物资价值, 表示该建筑火灾事故造成的损失的平均值。例如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的火灾事故造成的后果一般比普通居民住宅严重得多, 火灾后果初始分值的推荐选取值如表2所示。
火灾后果初始分值表示了不同建筑的平均火灾事故后果, 由于它是一个平均值, 所以需要结合建筑内实际情况对火灾后果初始分值进行修正, 才能更为准确和客观地表达火灾后果的危害程度。火灾事故后果修正系数的选取, 如表3所示。
3.3 火灾隐患最终风险计算
对于某一场所内的火灾隐患, 其导致的火灾事故后果可能不止一种, 即与其关联的火灾发展进程不止一种, 当该隐患起作用时, 基于不同危害后果的火灾风险是并存的。也就是说, 一栋建筑内的火灾隐患与多个隐患致因火灾风险相关联, 假设该隐患与火灾发展进程1、火灾发展进程2、…、火灾发展进程N都有关联, 那么该建筑 (场所) 内的火灾隐患的最终风险值应该是基于火灾进程1~N中的火灾后果最严重 (人员伤亡最多或财产损失最大) 的火灾进程风险值, 即Rf=max{R1, R2, …, RN}。
得出Rf的值后, 根据火灾风险容忍度来确定Rf能否被接受。表4给出了火灾中人员伤亡风险容忍度, 表5给出了基于公共聚集场所营业中断 (如商场、宾馆停业) 的火灾风险容忍度。若不能被接受, 则Rf即为该建筑内的火灾隐患的最终风险值, 若能被接受, 则选择基于剩余火灾发展进程中后果最严重的火灾进程风险值继续进行比较, 直到该风险不能被接受为止。
根据Rf的计算结果, 可确定火灾隐患的风险等级。在确定建筑内火灾隐患等级后, 即可找出对Rf影响较大的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来降低建筑内火灾风险。就火灾事故发展过程而言, 第1类火灾隐患是火灾发生的前提条件, 要从根本上预防火灾的发生, 必须控制并减少第1类火灾隐患的出现。由于第1类火灾隐患作用于着火这个节点, 因此, 任何可能导致着火的因素都应在控制范围内。一般情况下, 第1类火灾隐患包括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两个方面。人因主要指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习惯, 可通过制定相应措施强化行为安全管理, 控制并减少建筑内人的不安全行为, 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物因方面则主要考虑减少可燃物与火源、火点 (能量以外释放点) 接触几率, 即将可燃物布置在距火源、火点一定距离以外。此外, 还可采取相关技术措施识别建筑内可能存在的能量以外释放点 (如高层建筑内设置的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等) 。但实际情况下, 第1类火灾隐患往往是客观存在的, 不可能完全消除, 因而减少并消除第2类火灾隐患也是控制火灾蔓延、减小火灾损失的重要途径, 即通过控制并减少导致火灾蔓延扩大的因素, 从而控制火灾规模、降低火灾损失, 一般情况下包括增强建筑内人员处置初起火灾能力、减小建筑火灾荷载 (如采用不燃难燃材料装修) 、增设消防设施并做好维护保养等方面。
4 实例分析
4.1 建筑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隐患
某商业综合体共5层, 总建筑面积2万m2, 集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 使用功能齐全, 人流量大, 内部结构较为复杂, 且包含一中庭, 由于功能齐全, 一旦发生火灾, 极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经调查, 该商业综合体内存在较多的火灾隐患。其中, 第1类火灾隐患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建筑内商铺违规用电现象普遍, 部分商铺在营业期间使用大功率用电器;建筑内商铺照明灯具与货物距离过近;管理方防火巡查不到位, 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不安全行为。第2类火灾隐患表现在以下方面:中庭内摆放大量货物, 增大建筑内火灾荷载;部分感烟探测器因经常误报被人为屏蔽, 失去探测火灾的作用;部分室内消火栓被商铺圈占;建筑周围消防车道被占据, 导致在火灾情况下消防车难以靠近建筑进行扑救。
4.2 该建筑隐患致因火灾风险
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火灾防控措施具有一定效果, 故隐患纠正系数取0.5, 结合商业建筑火灾概率为4.12×10-6m2/a, 建筑内最大防火分区面积为4 000m2, 故Pa=0.016 5。
火灾事故后果初始分值Ci为4, 对于该建筑, 基于火灾将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形进行计算, 建筑内人数大于100, 应急处理与火灾控制修正系数Cm取值0.8, 经计算, Ca的值为3.2。
故导致人员伤亡火灾风险值为0.052 7。
在以上计算中, 火灾风险是基于危害后果最为严重的情况 (人员伤亡) 进行的, 该建筑隐患致因是火灾风险, 对火灾事故人员风险容忍度, 如表4所示为中等风险。
5 结论
根据安全科学理论定义了广义的火灾隐患概念, 按照火灾事故发展过程将火灾隐患分为两类, 并初步建立了基于火灾发展过程的隐患分级方法, 为合理划分火灾隐患的等级提供了参考, 并结合第1类火灾隐患与第2类火灾隐患的定义, 简要探讨了如何整改火灾隐患。但评价体系中隐患出现概率以及火灾发展进程的作用依赖于大量统计数据, 这需要进一步完善隐患分级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2009年中国消防年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0.
[2]公安部消防局.2010年中国消防年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1.
[3]隋鹏程, 陈宝智, 随旭.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4]张新梅, 潘游, 陈国华, 等.重大工业事故隐患辨识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 (5) :111-116.
[5]张晓光.公共建筑火灾隐患分级判定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09.
[6]范维澄, 孙金华, 陆守香.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7]吴丹, 阚强, 王伟, 等.如何科学确定建筑物的重大火灾隐患[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6, 25 (S1) :124-126.
高校财务分级管理探析 篇3
关键词:高校 统一领导 二级学院 分级管理
1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的弊端
①管理层次过多、管理僵化,资金使用平均主义严重,经费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资金闲置和浪费。②二级院系作为办学主体,缺乏足够的财务自主权,缺乏办学积极性与活力。③预算编制不精细,对分配给二级院系的经费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④二级院系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尚未建立或完备,学校缺乏对二级院系财务的监督和管理。⑤尚未形成对二级院系的绩效考评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⑥在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方面,该收的钱没有收上来,该省的钱没有省下去。
2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优势
①分级管理体制下,二级院系成为学校统一领导下的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享有对教学、科研、行政事务以及经费的相对较大的管理权,也就是享有了对“人、财、物”的管理权,真正意义上成为拥有一定权利和责任的办学实体,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经费的使用效率,也能够提高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活力。②有利于使二级学院树立“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效益优先”的原则,树立科学的理财意识和经费使用意识,合理地使用和调配资金,把资金用在最需要和最值得的项目上,也能够防止二级院系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增强其勤俭节约的意识,在发挥资金使用自主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3 如何有效实施财务分级管理模式
3.1 分配内容 二级院系作为办学主体,其经费开支范围一般包括:人员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自主创收留成等四大部分。①人员经费。人员经费包括基本经费及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两大块。其中,基本经费包括各类人员的工资,即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绩效工资、奖励绩效工资、教师超课时工作量等经费;各二级院系招聘的一般都是专业人才,职能部门的人员不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因此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由二级院系自由调配更能体现其使用效益,二级院系对于这项经费应该建立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经费支出要做到预算明确、审批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②教学经费和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二级学院教学经费主要包括公务费和业务费。公务费是指按照学校公用经费定额管理规定核定的经费,包括办公费、邮寄费、电话费、差旅费等;业务费是指实习实践教学经费、专用材料费、文印费、体育维持经费、学生活动经费等。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包括:小型仪器设备购置、图书资料及期刊订阅、学术交流、科学研究、预备费等,二级学院要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做到严格预算、突出重点、统筹规划、专款专用、独立核算。③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包括各级各类横向、纵向课题经费,二级院系对于科研经费必须要做到专款专用、严格审批,防止出现虚列支出、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虚开发票等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④自主创收留成。二级院系通过开设专业辅导班、合作办学、开展社会有偿服务等方式取得收入,一般学校规定上交比例,其余留作二级学院自有经费,用于学院建设及日常开支,但是这部分经费往往沦为二级学院“小金库”,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政策,使二级学院要对科研经费进行严格预算和支出审批,防止贪污腐败、挤占挪用行为的出现。
3.2 分配原则及方式 首先要以二级院系的基本情况为依据,考虑二级院系职工人数、学生数、专业性质、专业数、教学任务、学费收缴进度等因素来确定;其次要体现二级院系学科的发展状态,按照其发展阶段来安排资金量的大小,并要给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优秀学生等一定系数的倾斜;再次要体现不同院系的特点,比如理工科院系、文科院系以及基础学科院系要在定额标准上体现差异;第四,要体现学校的发展导向,重视高校重点学科和品牌学科的建设。
3.3 核算原则 高校要按照“集中核算”的原则,由财务处对核定的二级学院经费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和管理,统筹安排高校各级各类资金。二级学院经费的使用、发放和报销手续全部集中在学校财务处进行,财务处还要负责各二级学院的预算制定、预算执行及决算,审计处要负责对二级学院的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好地体现“经营学校、全员参与”的理念。能够在学校层面“大财务”的全局观念下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搞好统筹和资源共享,注重外延建设,保障全局重点项目,有效避免重复购置和资产闲置,杜绝资金体外循环和“小金库”现象;也能够在二级学院层面下放财权,给予其充分的资金使用和调配权,变单纯用财为自我理财,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自主安排资金,搞好学科内涵建设,激发起服务社会增加创收的积极性,使各二级学院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学实体,增强其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任义.高校财务分级管理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2,10.
[2]周勇.高校分级管理体制下新的财务问题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隐患分级管理办法 篇4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全市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简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16号令)、《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 》(鄂政发„2011‟81号)和《湖北省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分级挂牌督办办法》(鄂安[2010]20号)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大事故隐患的查处和挂牌督办,按事故隐患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市安委会办公室具体承担挂牌督办事项的综合工作。
(一)四级重大事故隐患由区镇办事处负责挂牌督办,并在媒体上予以公示;
(二)三级重大事故隐患由市政府负责挂牌督办,并在媒体上予以公示。
第三条 依照事故隐患等级,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挂牌督办,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市政府挂牌督办的三级重大事故隐患,由市安委会办公室提出挂牌督办事项、期限要求、责任单位的建议,报市政府批复后,以市政府名义下达重大隐患挂牌督办通知。市安委会办公室负责承办落实情况的指导、协调、核查、综合及上报工作。
(二)区镇办事处负责挂牌督办的四级重大事故隐患,由本级安委会办公室提出挂牌督办事项、期限要求的建议,报本级政府批准后,以本级政府名义下达重大隐患挂牌督办通知,本级安委会办公室负责承办落实情况的指导、协调、核查、综合及上报工作。
第四条 挂牌督办通知书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隐患的名称及责任单位;
(二)督办事项;
(三)整改期限;
(四)督办解除方式、程序。
第五条 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应当做到“五到位”,即整改措施到位、资金到位、期限到位、责任人到位、应急预案到位。
第六条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责任;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七条 在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期间,被督办的区镇办事处及市直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与市安委会办公室的沟通,及时汇报有关情况。
第八条 已经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其被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前,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被责令停产停业整改的企业,应提请许可证颁发机关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九条 对重大隐患到达整改限期或生产经营单位提出复查申请之日起10日内,市安办会同相关部门和技术专家对隐患整改效果组织现场验收,确认满足安全生产条件后,作出重大隐患验收报告。并将整改结果在媒体上公告。在限期内没有整改到位的,应暂扣生产许可证或安全生产许可证,直至隐患排除。
第十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重大隐患治理激励约束机制,安排专项资金,对重大隐患治理效果好的地方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将重大隐患治理与企业用地审批、信用评级、品牌创建挂钩,对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要实行“一票否决”和经济及行政制裁。对拒不执行监管指令的企业,要依法从重处罚。
第十二条 对市政府挂牌督办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各地各部门应当加强领导,明确具体职责,协调解决治理重大事故隐患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十三条 对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直至按要求完成整改。对经停产、停业整顿治理后,仍不具备
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第十四条 承担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事项的区镇办事处和有关职能部门对督办事项无故拖延、敷衍塞责,或者在解除挂牌督办过程中弄虚作假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隐患分级管理办法 篇5
第一条 为了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的综合治理,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市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或者不能当日(不过夜)整改排除的隐患。
第四条 重大事故隐患按照其风险类型和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害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一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二级重大事故隐患可能造成30人以上伤害的重大事故隐患。
(二)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
1、重大危险源的重大事故隐患;
2、危险物品(包括: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的储存、运输和民爆物品、剧毒化学品使用的重大事故隐患;
3、金属和非金属矿山的重大事故隐患;
4、危坝,国道、省道或城市中心区域危桥及横水渡口的重大事故隐患;
5、三级重大事故隐患范围中可能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伤害的重大事故隐患。
(三)三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除一、二级重大事故隐患范围之外的其他重大事故隐患。
第五条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挂牌督办:
(一)由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挂牌督办(或由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提请市政府挂牌督办)一级重大事故隐患、省政府(或省安委会)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其它需由本级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
(二)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挂牌督办行业领域内二级重大事故隐患、市政府(或市安委会)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其他需由本级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
(三)市高新区、保税区管委会和各区(县)政府(或区县安委会)负责挂牌督办辖区内二级重大事故隐患、市政府(或市安委会)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其它需由本级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
(四)各区(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挂牌督办行业领域内三级重大事故隐患、区(县)政府(或区县安委会)和市相关职能部门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
(五)各街道(镇政府)办事处和工业园区管理机构负责挂牌督办辖区内三级重大事故隐患、区(县)政府(或区县安委会)和市相关职能部门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
挂牌方式可采用发文公示,必要时可网上公示或宣传媒体公示(有保密规定的除外)。
第六条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责任制按属地管理责任、综合监管责任、行业(领域)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等责任体系落实。
市(管委会)、区(县)政府、街道(镇政府)办事处、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对本辖区内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负领导责任;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综合监督管理责任;各级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部门(机构),对本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监督管理责任;生产经营单位作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对本单位的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全面负责。
第七条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单位负责本辖区、本行业(领域)、本单位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发现工作。通过认真落实汕头市安全生产巡查制度,组织开展安全大检查、专业性检查、季节
性检查、节假日检查、要害部位检查、日常检查、跟踪检查,开辟隐患投诉举报渠道等活动,排查发现重大事故隐患。
对排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隐患单位应及时登记建档、及时实施监控治理,及时向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方案。方案的内容包括: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各级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机构)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下达整改指令书,建立信息管理台帐,并按分级挂牌督办规定落实挂牌督办。
第八条负责挂牌督办的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机构)对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应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六项内容,明确整改任务、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整改期限,并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
第九条负责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责任单位,在重大事故隐患整改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条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负责事故隐患整改责任单位应当及时向负责挂牌督办的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机构)上报整改内容、项目和安全评价报告,申请验收,有关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在10日内组织现场审查。审查合格的,对事故隐患进行核销;审查不合格的,责令重新制定整改方案,继续挂牌督办,直至整改完成;对整改过程中违反有关法规标准或隐患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应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应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第十一条建立重大事故隐患分级管理工作跟踪检查月报表制度。各级政府(安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机构)要在每月的4日前将本级应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清单及本辖区、本行业(领域)的重大事故隐患统计数填写到《汕头市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月报表》上报同级安委办和上一级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重大事故隐患分级管理工作绩效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单位要认真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责任制,及时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及时组织重大事故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和核销,按时上报《汕头市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月报表》,确保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将纳入安全生产考核评先活动中给予表彰。对漏查、漏报重大事故隐患或挂牌督办工作不落实,整改不力等失责行为,甚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纪律或法律责任。
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1)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其赋分标准见下表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7严重,重伤,或造成较小的财产损失
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1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2)由评价小组专家共同确定每一危险源的LEC各项分值,然后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LEC
(3)将D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若D值大于70分,则应定为重大危险源。危险源评价情况填入《危险源(LEC法)评价表》内。根据风险值D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分数值风险级别危险程度
大于320一级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160-320二级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70-160三级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编制管理方案)
20-70四级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安全隐患分类分级标准 篇6
一、通风 A级:
1、矿井通风能力不足
2、采面形不成全风压通风进行采煤的
3、开采边界三角煤柱的 B级:
1、通风系统不合理,风量不足的采区。工作地点强行阻止生产的。
2、巷道严重失修,进回风巷断面不足而未及时处理的
3、局扇安设位置不当喝循环风的 C级:
1、不按规定安装和使用局扇,随意停电、停风,随意撕开风筒,风筒距离超过规定;临时停风地点不立即撤人、断电;不设栅栏提示警标的。
2、通风系统中出现单道风门或同时打开风门造成风流短路;通风设施质量低劣,跑漏风严重,主要进回风联络巷风门没有设联锁装置的。
3、局扇无上架,风筒破口漏风严重,吊挂弯曲不直,借口无反边的。
二、瓦斯 A级: 瓦斯涌出异常区域的 B级:
1、监控系统及断电装置不完善的
2、不按规定配齐瓦斯检查员的
3、各类通防仪器未按规定配齐的 C级:
1、采掘工作面及其他工作地点瓦斯超限或积聚不采区措施或采区措施不及时的。
2、巷道停风24小时以上未按规定密闭,独头盲巷封闭不合格,无措施或不按规定封闭的。
3、瓦斯检查出现空班、漏检、假检、记录不全、不按规定现场交接班的
4、未按规定设置传感器及显示、报警、断电功能不齐全;便携式瓦斯报警仪及监测探头不按规定悬挂的。
5、各类通防仪器未按规定携带、使用、标校和计量鉴定的
6、排放瓦斯、巷道贯通不按规定执行的
三、煤尘 B级:
1、采掘工作面及主要运输巷道未安设防尘管路的
2、综合防尘系统不完善的,不按规定进行煤尘检测的 C级:
1、煤尘堆积超过规定、防尘、隔爆设施安装使用不符合规定的
2、采掘工作面及主要运输巷道未采取降尘措施的
3、主要进回风巷不定期清扫和冲刷巷道的
四、火灾 A级:
采区或工作面存有火区的 B级:
1、不按规定建立井上、井下消防材料库或消防器材不按规定配备的
2、巷道未按防火要求布置施工的 C级:
矿井综合防灭火措施落实不力,一氧化碳超限作业的
五、放炮 B级:
1、井下火药库及发放硐室炸药、雷管超量储存的
2、放炮员无证操作的 C级:
1、火药管理和井下放炮不按制度执行,放炮不执行“一炮三检”制度的
2、火药领、退手续不全,账物不符及雷管无编号的
六、水害 A级:
1、相邻矿井有突水可能或矿井之间的隔水煤岩柱被破坏、未建水闸墙隔离的
2、开采受高承压水严重威胁的煤层未采取综合防治水措施的
3、提高开采上线未经主管部门批准的 B级
1、在水淹区积水面以下的煤、岩层中采掘隔水煤岩柱达不到规定要求的
2、承压水威胁的采区工作面未按规程规定设置防水设施未完成防治水工程而强行生产的
3、受老空水威胁的采、掘工作面进入警戒线、探水线未按规定探放水、掘进回采超出批准范围的
4、受含水层、陷落柱、表土松散层等水体威胁的采掘工作面未按规定打探水钻的
5、在水体下开采未按讨论方案执行的
6、未经批准开采各类防水隔离煤、岩柱的
7、采区以上水仓清挖不及时或水仓容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 C级
1、不按规定对水闸门、水闸墙检查或维修的
2、不按规定对本矿的老空积水情况及相邻矿井的开采积水情况定期核查的
3、采掘工作面出现出水征兆未及时汇报而又不采区果断措施确保安全的
七、运输 B级
1、斜井防跑车和跑车保护装置不按规定设置的
2、斜巷摘挂车场无躲避洞,摘挂车安全间隙不符合规定的 C级
1、绞车不按规定固定,制动装置失效的
2、使用不合格,磨损严重的联接环和销子,超挂车不使用保安绳的
3、斜巷运输信号装置不按规定设施,声光信号不齐全有效,信号按钮未进入躲避洞,运输兼行人斜巷无报警信号的
4、斜巷摘挂车场躲避硐位置不当或障碍物影响出入的
5、斜巷人行车不按规定进行试验或试验不合格仍继续使用的
6、运输行人巷道电机车架空线连续20米低于2米的
7、电机车闸、灯、铃及撒砂装置不齐全有效的
8、电机车、人车、矿车与巷道的行车行人安全间隙连续10米达不到规定的
9、铁路机件不全,接头间隙内外高低差,轨道水平严重超过规定,无轨枕或轨枕间距过大造成铁路质量低劣的
八、机电 A级
1、矿井没有实现双回路电源的
2、矿井主要泵房排水能力达不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
3、主扇风机备用风机起不到备用作用的 B级
1、井下各水平中央变(配)电所、主排水泵房和下山开采的采区排水泵供电的线路少于两回路的
2、主井提升:提升装置存有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严重缺陷的
3、主、副井绞车及提人绞车不按规程设置各种保险装置和设置不全的
4、排水系统设施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 C级
1、主提升装置各种保护试验失效,各种闭锁不起作用的
2、提升钢丝绳磨损断丝锈蚀,使用时间超过规程规定为更换或未按规定检验和检查的
3、主要排水设备提引水装置不起作用的
4、主扇在规定时间达不到换机运行的
5、压风机(包括风包)安全阀断水、断电、超温、超压、保护装设不全或不起作用的
6、承压锅炉的安全阀或压力表失效,常压锅炉做承压锅炉使用,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各种保护不按规定设置过不起作用的
7、井上、下使用的高低压开关操作机构失灵,闭锁装置不起作用的
8、井下隔爆电气设备(小型电气)出现失爆的
9、皮带运输机不使用合格阻燃皮带防滑保护、堆煤保护、防跑偏装置、温度保护、烟雾保护、自动洒水装置设备不全或不起作用的
10、井下三大保护及煤电钻综保,照明信号综保等不按规定使用或保护不起作用的,电动机综保及过流短路保护人为甩掉不用的
11、瓦斯异常区、掘进工作面未设“双局扇、双电源”、“三专两闭锁”、低瓦斯矿井未实现采掘供电分开,未设置风电闭锁的
12、井下电缆未使用阻燃电缆或接头不合格的
13、不按规程规定进行井下电气作业的
九、顶板 B级
开采的煤层无矿压观测材料,设计的支护强度和密度无科学依据的 C级
1、超前支护、端头支护不按规定支设或支设不合格,断层处、顶板破碎处控制不力的
2、工作面缺柱或缺梁超过5%,出现空顶作业的
3、工作面出现5棵失效支柱,5条顶梁部铰接或损坏、一处5棵支柱钻地达100mm,未及时进行整改处理的
4、工作面后部悬顶距离超过作业规程规定,而未采取特殊控制措施的
5、采煤工作面上下出口拖后放顶线6米回撤,回撤后未支密集截柱的
6、采煤工作面不能保证两个出口,安全技术措施未按管理权限报批的
7、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过老空,跨巷道,托伪顶开采无专门措施或不按专门措施施工的
8、面上连续1米出现宽度0.215米伞檐未处理,面前不按作业规程规定支设临时支柱的
9、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与巷道连接处20米范围内的巷道高度不到1.6米,运输巷人行道宽度小于0.7米,巷道连续3米严重失修的
10、溜头溜尾未按规定打压柱的
11、支护材料严重不符合要求或未进行有关质量检测
12、巷道掘进无措施施工的
13、架棚巷道不实用前探梁、联棚器、空顶作业、连续5架棚子背顶不实,严重歪斜不正,棚腿高吊的
14、锚喷巷道不按措施规定使用前探梁,发现一处有5棵锚杆失效,抽查锚杆角度70%低于75度,工程质量严重低劣的
15、遇有地质构造、围岩破碎,压力大及处理巷道高冒时,未及时补充安全措施,未及时改变和加强支护的
十、其他 A级
无批准的设计访谈或不按设计施工的 B级
1、特种作业人员不培训,数量不足的
2、新购进且设计没安标志的设备和材料无煤安标志的 C级
1、井口不执行检身制度和上下井人员清点制度或执行不严的
隐患分级管理办法 篇7
西城特色与呼之而出的标准体系
记者:刘主任您好。我们知道,西城区的城市环境一直是北京的标杆和旗帜,在全国城市管理领域更是毫无疑义的榜样,所以请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西城区的城市管理特点。
刘主任:好的。首先,任何一个城市和城区都必然的包含了诸多要素,我们称之为城市要素。西城区也不例外,辖区内既有全国金融监管的最高机构以及金融企业密集的金融街、又有富含北京市历史文化内涵的什刹海等文保区;既有国家机关集聚的月坛区域、又有成片的居民区;既有西单、马连道这样商场云集的区域、又有生活服务业高度集中的小街小巷;既有高楼大厦林立的区域也有老旧平房区……由此从西城区的区位特点、建筑形态、居民生活及工作场所,以及它的人口分布这些要素得出:这个区域的城市主体生活习惯和生活品质不一样,想法、需求千差外别,对服务的要求高低错落。
用不同的角度如从北京看西城和从西城看西城是不一样的。从北京看西城区都是“高大上”的,它是首都的核心功能承载体、首都形象的聚集点。这些特殊的区位性质使它承载着展现首都形象和承接重大活动的任务,无论城市形象还是环境卫生、绿化都是“整齐划一”的最优最好。而从西城看西城,就会细化和具体地看到,西城区既有长处也有短板、既有亮点也有亟需改进和提高的问题区域,不一样的城市要素使得人们有对生活品质不一样的需求和要求。我们把西城分为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重点区域代表着首都形象、北京形象,非重点区域则是我们需要提供差别化的管理和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从2008年奥运会开始,西城区重点区域如西长安街及其沿线、金融街、西单等区域一直执行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最高标准,形成西城区的亮点。为了巩固和保障这样的成果,西城各部门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了一些特色有效的保障体系,不但服务保障了重大政治任务,辖区在全市市容环境综合评比中也连年名列前茅。而在非重点区域,尽管辖区一直全力以赴补短板,但由于承接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多,原来那种“大而全”、“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使得基层城市环境治理中存在着统筹协调能力不够强、条专块统不到位、责权利不统一、行政执行力弱、监察执法手段单一、痼疾顽症时有反弹等矛盾与问题,以及城区重点区域与非重点区域由于城市要素不同、基础条件不同而无法达到统一的高标准。特别是长期以来,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的标准“一刀齐”、考核“一刀切”问题使重点地区管理倾斜越来越重,力度越来越大,环境建设越来越好,而非重点地区环境建设问题严重,管理力量薄弱,广大城管工作者失去积极性,从而严重阻滞了区域各项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记者:听您介绍,发现西城一面是“闪闪发光”,一面又困扰重重。而在这个进程中,西城区立项、修订完成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并通过国标委验收,很想知道为什么要订这样一套标准体系出来?
刘主任:您说的非常对,西城的“闪闪发光”是靠西城全体城市环境建设管理者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以保障和保持的,而“困扰和困惑”是源于管理模式不够精细化,没有标准。所以我最真实的感受是这套标准体系是被一件件具体工作中的问题“逼”出来的。
城市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促进了城市的不断发展进步。西城的城市管理一要面对首都体制和行业专业的影响与制约、面对城市管理体制的复杂多样形势与局面、面对广义城市管理与狭义城市管理的历史渊源与既成形态、面对西城区的不同区域的个性化问题,还要面对西城区作为首都形象、北京形象的代表,必须承担承接举办重大庆典、重大活动的任务,且这样的任务几乎天天有,辖区的城市管理者必须思考不仅要在重要庆典和重大活动中塑造好城市形象,保持好环境卫生、市容绿化的最优状态,更要持续性、常态化的保持最优效果,这就“逼”着我们要找到保障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办法和机制;二要面对城市主体多样性、多元化的需求和要求,以及区域内部条件和要素的不均衡特性,要面对管理标准不再适用以前那种“大而全、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这种差异“逼”着决策层必须思考如何通过差别化管理保护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三是由于长期奋战在高标准、高要求的区域管理一线,塑造了西城管理者“逢标必夺、决不认输”的特性,这种特性同样“逼”着我们要在辖区的城市环境管理中不断学习创新,保持常态化的高标准;四是要面对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新要求,“精细化”的核心要求是“精、准、细、严”,体现的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执行文化,同样“逼”着我们必须在管理中挖掘亮点,不断创新。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好: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西城必须要成为这样的巨匠。
在这种情况下,西城既要保持最优,又要解决困扰和问题,《标准》必然呼之而出、应运而生了。
分类分级管理与统一实施
“菜单式”作业
记者:我们知道要架构一套体系,必须要经历无数次相关信息的分解和再聚合,繁琐而辛苦。修订这套标准,大家一定也是历经辛苦,翻阅百千册,参读无数规章制度。接下来请您谈谈关于《标准》的情况。
nlc202309082148
刘主任:首先是辛苦。我觉得《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的立项和最终修订成功并顺利通过验收,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这件事对外界来说或许只是一个消息,对业内来说又或许只是一套标准,但幕后确实有很多同志为此付出了努力,做出了牺牲。参与修编的人员历经两年多的攻坚克难,参考参阅的相关国家标准、领域内规章制度无以数计,他们对涉及内容进行了横向纵向多角度分析与结合。仅被本套标准体系收录的标准就有251项,其中包括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35项、北京市地方标准86项、西城区自制标准73项。
其次是意义重大。当时即2014年4月,国标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审议通过《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不仅是国标委首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在全国以及城市管理领域更是首次获批。现在《标准》修编成功及发布同样也是全国以及城市管理领域的首例,因此意义重大。
更要说明的是,这套《标准》并不“高大上”,很接地气。若从2014年4月《标准》试点项目立项算起,这项工作扎扎实实进行了两年多,而从实际的一线工作经验算起,西城区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就开始了在城市环境领域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当时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就实施了区别化管理标准,只是当时的标准是零散不成体系的被应用于各专业区域,所以说《标准》一直就体现在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在实践工作中几经验证和巩固,吸纳了原有环境管理模式的很多优点,紧密结合西城区的区域功能及属性特征,把曾经应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优秀经验变成了统一执行的《标准》,与城市管理领域内的一些国家标准、市级标准相衔接的、符合西城区情特色的“区级标准”服务于西城区域。
再从内容上说,整个标准体系包括建设指导层和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涵盖西城城市环境的管理工作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和监督考评全过程。标准体系编制中,还形成了一批具有西城区特色的标准与研究成果。如《西城区城市环境管理要素指导目录》、《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指南》、《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规范》、《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要求》和西城区各个功能区域划分与管理规范等标准,在全国是个创新。
记者:刚刚听您介绍《标准》立项、修编情况以及《标准》的意义,请详细说明《标准》体系中关于“分类分级”的具体内容。
刘主任:说“分类分级”的具体内容其实就是说到了《标准》的具体执行和具体做法。首先涉及到从环境要素、区域特征、运行机制等三大方面解决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怎么分的问题;其次涉及到从分类分级的目标与所涉及的环境专业等两大方面,解决城市环境在西城城市管理中分成什么样,以及怎么实现分类分级管理的问题。这里,我们总结了三句话:即城市区域功能分类、环境管理分级、专业工作支撑,前两句就是说的分类分级问题。
所谓城市区域功能分类,是指根据城市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功能定位将所在城市或者辖区划分为若干类型的功能相对突出、环境特征鲜明的区域,即西城区针对辖区各个区域的环境功能特征和管理要素划分出政务活动、金融商务、繁华商业、传统风貌、交通枢纽、公共休闲和生活居住区等7个类型。经过认真研判,对全区不同区域要素强弱的不同分析,将全区细分为7个政务活动区、2个金融商务区、3个繁华商业区、3个传统风貌区、1个交通枢纽区、10个公共休闲区和其他若干生活居住区。同时针对“看得见、管得了”的范畴,将区域的专业部门作业相匹配地分为包括市政道路、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和环境保护等7方面管理领域。就管理角度而言,分类就是为管理执行者提供的研判区情的依据和具体方法。通过运用这种方法,区域管理者可以一目了然根据辖区内要素高低强弱的不同,准确辨析不同区域的工作侧重点。而我们编制的服务标准是与区域类别管理等级进行匹配的,并根据提供服务的级别再确定相匹配的资金、人力、资源等。在当前城市管理精细化、管理职能下沉的大前提下,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承担着城市管理职能的最低层级,担负着属地内所有的城市管理的责任,所以它是具体执行标准的层级,更是城市管理的最具体执行者。所以分类就是给街道办事处提供一个数据分析的工具和辨析区域属性的工作方法。
所谓环境管理分级,首先是针对已经划分的7个类型的区域制订出三级差别的基础条件标准,使得功能区域有了级别的区分。其次是根据划分出的区域级别制订出符合各个区域环境特征与要求的不同的管理目标和工作标准,并针对区域作业部门的7大类别制订出分等级的作业标准。即将管理目标、考评考核标准针对具体区域功能分层级区别化管理,并纳入城市监督中心平台与系统。所以环境管理分级是为专业部门提出的管理作业要求。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要素的不均衡导致城市管理的投入力度和难度不一样,从前那种“一刀切、一码齐”的管理方法在惯例上,一般都是由相关部门进行制订,大致以全国范畴内大多数城市作为参照物,不能吻合任何一个区域的情况。因为有的标准,要素基础不好的区域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基础差的和基础好的区域在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上永远不可能划齐,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或个人可以做到统一高度统一标准。长期处于这种状况,导致管理工作出现很多矛盾和问题,管理人员情绪低落,甚至对工作失去了信心。所以我们才提出并编制出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当然,我们制订的《标准》是一个创新,参照了很对相关标准和法规条例等,对这些参照标准进行了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选择的都是符合西城区情,适合在西城区域内真正落地和执行的内容。既有类型的区分,又有级别的区分,是正确分析投入力量的一个指标,从而达到城市管理的动态平衡。说通俗点,执行《标准》就是实现“菜单式”作业、考核、监督,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完全可以照单处置问题。
“标准化”与“精细化”的结合
记者:近年来,城市精细化管理被提到非常的高度。请教一下,这套《标准》在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又有着什么样作用,相互是否有交叉?
【隐患分级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事故隐患分级管理制度06-12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制度08-08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08-29
企业分级管理07-14
量化分级管理09-10
分级授权管理11-01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05-20
分级管理制度05-29
客户投诉分级管理07-17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