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授权管理(精选6篇)
分级授权管理 篇1
摘要:施行手术授权分级管理制度及动态监管机制可以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本文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阐述了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并探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促进手术医师分级授权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手术分级,动态管理
外科手术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要求等特点, 手术技术是否成熟、手术医师的技术操作能力直接影响手术工作质量和患者生命健康[1]。为了防范手术风险, 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手术工作质量、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卫生部相继出台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和《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试行) 》, 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对手术医师权限分级管理也有了更加详细的规定。我院于2012年起着手开展手术分级管理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手术分级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医院积极构建院、科两级手术分级管理组织, 成立手术安全管理委员会, 由主管院领导任主任委员, 医务部主任任副主任委员, 成员由质量管理科、手术室、麻醉科、设备科、信息科、后勤管理科及部分临床外科科主任组成。委员会主要负责及时讨论修订医院手术分级管理相关工作制度, 使之更适合于临床实际工作, 审定医院各科室手术分级目录, 确定手术医生准入资质, 受理手术医生资格准入申请, 定期对手术医师进行评价与再授权;进行手术审批管理, 完善医院手术安全管理标准、流程、制度建设。
各科室成立手术授权管理小组, 负责本科室医师的手术权限管理, 管理小组由科主任及 (或) 部分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组成, 一般3-5人, 科主任任组长, 为本科室手术权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管理小组结合每位医师的实际工作水平与能力对手术医师进行手术权限审核, 上报院手术安全管理委员会, 并实行动态管理。
2 手术分级管理工作
2.1 制订手术分级目录
由各科室主任依据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 梳理本科室所有已经开展的手术项目, 按照手术风险性、复杂性、技术难度, 由易至难初步制定本科室一至四级的手术分级目录。院手术安全管理委员会依据手术难易程度及科室技术水平对各科室上报的手术分级目录进行审定。在审核过程中, 对于个别科室将高难度手术按照低级别进行申报或将较低难度手术按照高级别进行申报的现象, 为了保障医疗安全, 原则上不允许将高难度手术归入低级别等级, 但可以将较低难度手术归入高级别等级。我院对14个科室所开展的1348项手术进行等级划分, 最终确定一级手术226项、二级手术362项、三级手术460项、四级手术300项。同时要求各科室根据临床工作与临床技术发展及时更新、修订本专业的手术分级目录, 并向医务部备案。
2.2 完善授权程序
原则上依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 手术医生按照其专业技术水平任职资格与相关岗位工作年限向科室手术授权管理小组提出手术权限申请。科室手术授权管理小组结合该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手术质量, 初步确定其手术级别及具体手术项目授权, 然后由院手术安全管理委员会对授权情况进行审核, 最终使医生与授权开展的手术名称一一对应。授权过程中存在授予的手术级别与职称不完全吻合的情况: (1) 授予专项高级别手术权限:技术职称低, 但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技术水平达到高一级别的某项手术要求, 或经过专项手术技术培训合格的, 可申请高一级别该项手术授权; (2) 技术职称高, 但开展手术例数少, 长时间承担门诊、临床教学工作的, 在科室评定时应授予较低级别的手术权限; (3) 对于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 需经过专项技术培训考核、获取资质认定后方可开展的项目, 手术医生应在获得相应资质后再被授权。
2.3 资格取消与取消后再授权
规定以下10种情况资格暂停与降级处理: (1) 两年以上不参加手术者, 暂停手术资质3-6月;视手术能力按授权程序进行再授权; (2) 身体健康情况不佳, 不能安全完成手术者, 暂停手术资格3-6月;视手术能力按授权程序进行再授权; (3) 利用手术耗材谋取私利, 收受厂商现金和其他形式回扣者, 取消手术资格; (4) 一年内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有责任的医疗纠纷者, 经手术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确定, 降低一级资格; (5) 两年内没参与被授予最高级别手术者, 降一级资格; (6) 非计划再次手术或严重手术并发症确因责任或能力不足, 一年内引发两起以上医疗事故者, 经手术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确定, 降一级资格; (7) 违反手术申报流程等制度, 情节严重者, 降一级资格; (8) 违反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越级手术者, 降一级资格; (9) 无故推诿手术两次以上者, 降一级资格; (10) 违反医院规章制度, 擅自在医院门诊手术室、病房手术室或病区内进行手术的, 一旦发现, 立即取消手术医生资格。取消资格者, 医院将责成本科室的管理小组对其进行考察, 考察时间为3个月至1年不等。考察期满, 且当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为术者完成例数>15例且该类手术操作及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及医疗纠纷时, 再次经个人申请、科室同意、手术安全委员会审批后获得资格准入。
2.4 信息系统实时管理
医院建立手术分级目录与手术医生信息数据库, 对手术分级和医生手术权限进行动态监测, 使手术分级管理公开、透明。当医生越级开展手术时, 无法进行手术预约。做到事前控制, 从源头上杜绝了此类现象。如遇超过值班医生手术权限的急诊手术, 则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术后由科主任在病历中签字确认。医务部定期调取信息数据分析, 严格监管是否有越级手术。自2012年实行信息监管以来, 我院未发生1例越级手术。
2.5 手术能力评价及再授权
将手术和手术医师分级管理落实到每一个手术医师, 定期进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 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必要条件[2]。每年进行一次手术医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由医务部负责将每位医生该年度手术开展例数、担任高一级别手术一助例数、手术并发症例数、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医疗纠纷例数、是否越级开展手术等情况进行统计, 均列入该医生能力评价指标。对于二至三级手术资格再授权:申请手术资格晋级的医师, 在具备相应能力、受聘技术职务条件后, 需担任一助完成拟晋升级别的手术15例数以上, 可在年初提出手术权限变更申请, 后经院科两级审核后, 授予新的手术级别资格。对于四级手术资格再授权实行单项手术逐一授权制度, 即成熟一项手术授权该项手术, 不实行同级别手术授权, 申请手术资格四级的医师, 在具备相应能力、受聘技术职务条件后, 需担任一助完成同一种四级手术10例数以上, 可在年初提出手术权限变更申请, 后经院科两级审核后, 授予该项手术资格。
2.6 建立手术医生权限档案
医院为每一位手术医生建立手术权限档案, 它是记录手术医生手术资格和各阶段手术权限的技术档案资料。包括手术医生资格准入与首次授权登记, 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情况。内容涵盖手术并发症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越级手术、术前划线、手术风险评估与手术安全核查、一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围手术期用血等项目。通过以上内容进行全面考核, 为手术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工作提供充实、有效、客观的依据。
3 取得的成效
我院经过3年的实践, 基于自身实际建立了手术分级管理的有效机制并持续改进, 对手术安全管理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3年来因越级手术或手术能力不足导致的医疗纠纷为零。
3.1 促进了手术管理制度化, 医疗行为管理规范化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明确界定了手术医师分七档, 手术级别分四级, 手术目录、申请条件及审核流程明确。通过制度管理, 强化了医院、科室和个人职责, 规范了医疗行为。通过明确各手术级别、各科室能够开展的手术目录以及各手术医生能够担任主刀的手术范围, 规范了手术管理, 同时通过信息系统实施事前控制,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手术医生超过自身能力开展手术所带来的医疗安全隐患, 对降低手术风险、防范医疗纠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经过全面、客观的评价手术医生实际能力, 允许有专长的医生实施高级别手术, 激励了医生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手术能力, 带动学科发展。建立手术医生手术授权档案, 进一步强化了手术医生注重业务水平提高与防范医疗纠纷的意识, 有助于医院医疗综合水平的提升。
3.2 提供医院绩效考核方案客观依据
多年来医院在外科手术考核工作量指标上没有细化标准, 只是以完成多少为依据, 体现不了工作质量和难易程度。通过手术分级管理将手术级别纳入考核体系, 体现了难度越高风险越大的手术绩效考核系数随之增加, 激励了临床医生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积极性, 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
通过建立手术分级管理, 使得评价不同级别、年资医生的手术技术水平时, 更具有可比性, 不但使评价外科医生专业技术水平更加客观, 同时为管理者进行医疗资源配置、制定工作计划、加强薄弱环节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4 结论
医院建立和实施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已逐步从首次授权时以医生职称及在该岗位的工作年限为主要授权依据, 转变成将手术并发症、非计划再次手术、医疗纠纷等评价指标纳入授权依据, 侧重于医生实际能力评价的再授权方式, 从按照手术级别整体授权转变成按照手术项目部分授权的方式, 促进了医院手术管理制度化建设, 通过规范医疗行为, 在保障医疗和患者安全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3]。
手术医师档案管理离不开信息化建设[4], 医生手术操作和手术质量的评定缺少量化赋分考核指标, 医院信息系统仍需要提供持续技术优化和改进, 除了完成手术准入、手术申请的动态管理, 还应该能够自动提取各类数据并进行指标分析, 避免人为因素影响, 为手术授权的跟踪、评价、管理及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客观、标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广东, 郑部, 石青龙.实施外科手术分级准入管理的实践[J].中国医院, 2008, 12 (12) :68-70.
[2]陈刚.医院建立手术分级管理的实践[J].中国病案, 2013, 14 (5) :15-16.
[3]张渊泓, 刘爱兵, 石德光, 等.实施手术分级管理, 提高医疗安全水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1, 18 (2) :43-46.
[4]程兰, 王伟荣, 李俊.以电子病历为载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督查制度[J].中国医院, 2012, 16 (9) :43-45.
分级授权管理 篇2
(一)麻醉的分级与分类
1.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标准:I~Ⅵ级 ASA分级标准:
Ⅰ级:体格健康,各器官功能正常,无精神疾病等。
Ⅱ级: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系统性病(如轻度哮喘),功能代偿健全。Ⅲ级:有明显或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常活动。
Ⅳ级:严重的系统性疾病,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经常面临生命威胁。Ⅴ级: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Ⅵ级:确证为脑死亡,其器官拟用于器官移植手术 急诊手术加“E”表示 2.麻醉分类标准
麻醉权限分类分为I至IV级,具体麻醉权限说明如下。麻醉权限说明
I级麻醉权限: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实施ASAⅠ~Ⅱ级择期及急诊普外科、骨科、妇产科、泌尿科、耳鼻喉科普通手术的麻醉(适用于3年以下住院医师)。
II级麻醉权限: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实施ASAⅠ~III级择期普外科、妇产科、骨科、泌尿科、耳鼻喉科普通手术病人的麻醉及ASAⅠ~Ⅳ级各科急诊病人的麻醉(适用于3年及以上住院医师)。
III级麻醉权限:可独立实施择期ASA≥Ⅲ级病人的麻醉、小儿麻醉、脑肿瘤手术的麻醉、显微颅脑外科手术的麻醉、胸科手术的麻醉。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特殊病人的麻醉,如:控制性降温麻醉,嗜铬细胞瘤的麻醉,重症肌无力病人的麻醉,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严重系统功能障碍病人的麻醉等。参加疼痛治疗的工作(适用于主治医师)。
IV级麻醉权限:独立实施特殊病人的麻醉,如:控制性降温麻醉,嗜铬细胞瘤的麻醉,重症肌无力病人的麻醉,心血管手术麻醉,新生儿麻醉,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严重系统功能障碍病人的麻醉等。熟练掌握各项麻醉操作和穿刺技术,着重急、危、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工作,根据具体情况侧重临床专科麻醉、疼痛治疗、ICU的工作(适用于副主任及以上医师)。
3.特殊手术的麻醉
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生儿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心肺脑复苏等。
4.新开展的项目、科研手术的麻醉。
(二)麻醉医师级别
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范麻醉医师的级别。所有麻醉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范麻醉医师的级别。所有麻醉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1.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硕士学位、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任务2年以上者。
2.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3.副主任医师:
(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任务3年以内。(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任务3年以上者。4.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任务者。
(三)各级麻醉医师权限 1.低年资住院医师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展开ASA分级Ⅰ~Ⅲ级病人的麻醉,一、二级手术的麻醉,部分能力突出的低年资住院医师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展开ASA分级Ⅳ级、或三级手术的麻醉。
2.高年资住院医师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展开ASA分级Ⅰ-Ⅵ级病人的麻醉、一至四级手术麻醉、初步熟悉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生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心肺脑复苏等。
3.低年资主治医师
可独立展开ASA分级Ⅰ-Ⅳ级手术病人的麻醉、一至四级手术麻醉、初步掌握并可独立开展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庞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肾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生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心肺脑复苏等,并可开展疼痛门诊和麻醉门诊。
4.高年资主治医师
可独立展开ASA分级Ⅰ-Ⅵ级手术病人的麻醉、一至四级手术麻醉、熟练掌握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肝、肾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生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控制性降温麻醉,心肺脑复苏等,并开展疼痛门诊和麻醉门诊。
5.低年资副主任医师
可独立展开ASA分级Ⅰ~Ⅵ级病人的麻醉、四级手术的麻醉,轮转疼痛门诊。
6.高年资副主任医师
指导下级医师实施疑难病人的麻醉及处置下级医师导致的麻醉意外、疼痛门诊疑难病人的诊治等。
7.主任医师 指导各级医师实施疑难病人的麻醉及处置各级医师麻醉操作意外、疼痛门诊疑难病人诊治,展开新项目、极高风险手术麻醉等。
(四)麻醉排班安排
1.每日择期手术安排由排班组长完成,按医师级别确定每例手术的麻醉医师名单,需要全科会诊的,至少提前2天交科主任组织全科会诊并审批。
2.急诊手术、夜班及节假日手术由值班组长安排、协调。3.病人选择麻醉医师时,应以执行麻醉医师分级的制度为前提。
(五)特殊麻醉的审批权限 1.资格准入麻醉与疼痛的诊治
资格准入麻醉与镇痛是指市级或市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专项资格认证或授权的麻醉与镇痛。由市级或市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认可的专业机构向医院以及医师颁发专项麻醉与镇痛资格准入证书或授权证明。已取得某种类别麻醉与镇痛资格准入的麻醉医师才具有主持相应的麻醉与镇痛的权限。
2.高风险麻醉
高风险麻醉须经科内讨论,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报医务科,由医务科决议自行审批或提交业务副院长审批,获准后,由指定的主任医师或高年资副主任医师负责实施。
3.急诊手术麻醉
预期手术的麻醉级别在值班医师麻醉权限级别内时,可施行麻醉。若属高风险或预期麻醉超出自己麻醉权限级别时,应紧急报告二线值班,必要时向科主任上报。但在需紧急抢救生命的状况下,在上级医师暂时不能到场主持手术麻醉时期,值班医师在不违背医疗原则的前提下,有权、也必需按详细状况主持其以为合理的抢救,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4.新技术、新项目
1)一般的新技术、新项目须经科内讨论,同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审批备案。2)高风险的新技术、新项目须经科内由医院上报新区卫生主管部门审批。必要时由市卫生主管部门委托指定的学术团体论证,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同意后方能在医院实施。
(六)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程序 科室成立麻醉授权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师的麻醉权限管理,管理小组由科主任及(或)2-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组成,科主任任组长,为本科室麻醉权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授权管理小组定期对本科室的麻醉医师进行麻醉权限评估工作,结合每位麻醉医师的实际工作水平与能力明确其具体的麻醉权限。
1.麻醉医师可独立承担麻醉时,或麻醉医师根据前述有关条款需晋级承担高一级的麻醉时,应当根据自己的资历、实际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情况,填写“麻醉医师资格准入申请表”,交本科室主任;
2.凡申报高年资经治或低年资经治级别的,科主任根据科室晋级考核指标签批,科内公示。
3.凡申报低年资主治级别或以上的,符合科室晋级考核指标,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对其技术能力讨论评价后,提交医务科签批,医务科备案,院内公示。
(七)监督管理
1.医务科履行管理、监督、检查职责;
2.按照本制度与程序对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进行准入和动态管理; 3.不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其检查结果将纳入医疗质量考核项目中; 4.对违反本规范超权限麻醉的一经查实,将追究科室负责人的责任,并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处理,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违规人员个人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赔偿责任。
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及程序
实施麻醉的权限化管理,是确保麻醉安全的有效措施,是麻醉分级管理的根本目的。依据我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的规定,对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实施动态化管理。
(一)麻醉医师能力评价:
1.麻醉医师能力评价时间为每复评一次。2.评价标准:
(1)对本级别麻醉种类完成100%者,并达到科室规定的数量者,可视为能力评价合格,可授予同级别麻醉权限;对某些种类麻醉数量不足,但其他麻醉的数量充足者,也可视为能力评价合格。
(2)预申请高一级别麻醉权限的医师,除达到本级别麻醉种类完成80%以外,尚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 符合受聘卫生技术资格,对资格准入麻醉,麻醉者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麻醉的准入资格者;
2. 在参与高一级别麻醉中,依次从副麻到主麻做起,分别完成该级别麻醉5例者;
3. 承担本级别麻醉时间满两;
4. 承担本级别麻醉期间无医疗过错或事故主要责任(以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结果为准)。
3.麻醉医师权限的动态管理。
(1)根据麻醉医师级别变动及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科室管理小组将适时组织麻醉权限的再评估工作,并在履行申请审批程序后,扩大申请医师相应的麻醉权限。
(2)一般情况下麻醉医师不得超权限实施麻醉,否则给予通报批评或降低、暂停麻醉权限3个月至1年等处罚。
(3)对德才兼备、业务能力较强的麻醉医师,经科室麻醉管理小组、医务科、主管院长研究同意后,可适当放宽麻醉范围,但应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防止发生意外。
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或降低其麻醉权限:(1)达不到能力许可必需条件的;
(2)对操作者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证明其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者;
(3)在医疗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的。
(二)工作程序:
1.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根据上述规定,确定各级麻醉医师麻醉分级,填写“浦东新区公利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准入申请表”,提交医务科。
2.医务科复核认定后,提交医院专家委员会讨论通过。
3.符合申请高一级别麻醉权限的医师,书写述职报告,填写“浦东新区公利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准入申请表”,交本科室主任。
4.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对其技术能力讨论评价后,提交医务科。5.医务科组织相关专家小组,对其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评估,提交医院专家委员会讨论通过。
6.对取消或降低其麻醉操作权线的医师,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讨论,形成书面意见后,报医务科提交医院专家委员会讨论通过并签批;
7.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结果院内公示; 8
(三)监督管理
1.医务科履行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工作的管理、监督职责; 2.对违反本规定的相关人员调查处理,并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四)麻醉医师麻醉权限的再授权机制。
1.被降低、限制麻醉权限或暂停执业的麻醉医师,医院将责成本科室的管理小组对其进行考察,考察时间为3个月至1年不等。
2.考察期满后,管理小组对被考察医师再次进行麻醉权限评估。
3.根据评估结果,如管理小组认定被考察医师可以再申请或恢复相应麻醉权限,需填写《麻醉医师权限再授权申请表》,并经申请医师、科主任签名确认后报送医务科。
分级授权管理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分级授权,访问控制
分级授权 (简称MTP) 是一个能够使用在资产协调以及办公管理的信息平台, 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 国内对于它的研究较少, 在使用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容易出现授权者弄权的情况, 该文先分析当前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重点研究实行基于角色的分级授权的管理模式措施。
1 企业现有分级授权管理制度的缺陷
企业分级授权管理模式主要使用在化妆品、药品零售行业以及建筑行业中, 在药品零售行业中要求对药品零售企业展开监督检查, 分级管理试行动态测评, 并采取相应的行政许可以及行政处罚等, 针对等级差的企业加强监管工作, 重点排查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 分级授权管理得到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
2 实行分级授权的管理模式措施
当前企业管理在运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职责不明确, 分级授权管理模式能够明确各级管理者的权限和职责, 该文主要探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分级授权管理。
2.1 分级授权管理模型
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用户-角色分配管理、角色-权限分配管理和角色-角色分配管理, 管理的范围依赖于角色的继承关系。在分层管理模式中引入了用户和权限的概念, 构造组织结构, 重新定义角色和用户, 有效解决管理权限的分配问题。
为保证管理模式更好的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在整个管理机构中需要贯穿管理工作, 不能仅仅局限在少数的几个管理人员方面。在分级授权模式的研究中, 为更方便管理模式的说明, 引入管理单元概念, 在这里所说的管理单元就是一个管理对象的集合, 包括用户、角色以及权限等, 管理单元实现权限的分配和角色的管理。在分级授权管理模型的构建中是一个封闭的管理区间, 需要划分管理者的管理范围。
在模型的构建中访问控制操作的主体以U代表用户集合, R代表角色集合, 自身有一定的权限和职责, P代表权限集合, 指的是某个执行特定操作, 分级授权的基础理论是分布式思想, 简化系统的管理工作, 体现系统管理工作的层次, 把企业管理系统认为是一个管理单位Au1, 依照组织结构分为二级管理单位, 进而继续划分。
对管理单位进行分级授权后, 将管理单元之间的关系分为同级级关系、上下级关系, 统计管理之间彼此独立。分级授权管理模型操操作分为管理单元外部操作和内部操作, 为避免越级管理的混乱乱, 规定上级管理只能创造下一级的管理单元。
2.2分级授权管理模型的实行
授权服务体系是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建立的对应管理, 当前常常采用的授权服务体系技术是授权管理基础设施技术。通过PMI体体系的分析结合分级授权的特点, 在应用体系中通过分级授权策略略系统库, 并发布到服务器中, 实现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整个设计的的系统包括策略的管理、属性权限AA、属性证书的管理, 策略管理理主要是制定和维护各模块策略, AA主要负责管理申请受理以及及下级AA设置和管理。
2.2.1 访问控制模块的设计
在分级授权管理模式的设计中, 访问控制模块是关键性模块, 这个模块的设计主要能够实现系统的管理和系统资源的访问, 系统的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以及操作管理几部分, 访问控制模块采用X.812IISOIO181访问控制框架, 在此系统的设计中, 控制模块的对象是资源的使用者, 也就是模块设计的用户, 设计的目标资源包括了外部设备资源以及数据资源等。
访问控制管理管理单元的管理部分, 管理单元根据管理系统的需求逐层向下设置, 用户的管理完成用户-角色相关指派关系, 角色的管理包括定义角色、角色删除等, 当定义角色的权限中需要明确分析角色之间的关系时, 系统对权限的设置通过资源和操作的设置来完成。
管理单元是一直存在的, 根据各管理单元的需求逐级向下设置, 管理单元包括用户列表、角色列表等信息, 这些全部保存在LDAP目录服务器上, 依照分级授权思想, 收回被删除的管理单元。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中, 需要包括用户的各种资源信息, 如性别、联系方式等, 这些信息的录取主要是为了后期实现用户信息的修改以及用户的删除等, 并在完成后根据相应的需求派送到相应的管理单元中, 用户和角色的指派通过属性权限分配证书来实现。角色管理部分包括角色的增加、删除以及实现权限的分配。
每种资源都有多种支持的操作, 在授权分级管理中需要分开管理资源和操作管理, 资源管理的设计需要起到的效果包括增加、删除、修改资源信息等, 而操作管理的设计主要是负责具体的增加、删除操作等, 资源操作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需要进行标记。
2.2.2 授权策略的实现
授权策略是强加用户请求和目标对象之间的访问控制策略, 授权策略主要包括访问者、目标、操作以及访问规则部分, 访问者定义用户的范围, 目标定义受保护资源的范围, 访问规则主要规定了访问者的权限。
在整个策略管理体系的设计中, 用户策略代表授予角色用户的领域。角色策略使用在权限规定中, 具体分配多少用户采用角色分配数来表示, 有效期代表用户有效使用的时间, 角色分配策略表示主体能够分配的角色, 采用XML进行说明, 主题Wang分配到角色Admin主体需要先进行定义。属性证书用来表示权限信息, 持有者信息代表的是持有者公钥证书PKC, 属性证书的验证就是确定用户的具体访问权限, 在验证中先查找该属性证书的存在性, 若是不存在就退出查询, 若是存在就查询属性证书的具体信息。验证属性证书的正确性, 然后再验证属性证书整个公钥证书, 检查属性证书的有效性。属性证书的检查中包含的内容包括所含有的信息以及权限等。属性证书的撤掉通常由权威机构进行认证, 维护系统授权服务的可信度。
2.3 企业资产的分层权限管理实现
以企业的资产授权分级管理模式构建为例进行说明。准确的认识和处理资产的产权管理是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既需要宏观的进行权利分解, 也需要改变管理模式中存在的权限、职责以及义务不统一的状况, 保证管理人员在具有资产管理的前提上, 同时承担资产管理的责任。根据这个思路把当前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为分级权限、分层管理, 建立相应的代表人, 享有相应的权限、责任、权益以及义务等。企业资产分级管理有利于缩短代理链条, 固化各级管理层的利益格局。
依照企业资产提供的层次性原理, 将资产收益范围进行划分, 达到利益与责任的统一, 依照资产收益性划分各级管理层次的范围, 保证资产的使用达到最佳状态。在资产管理范围的划分中, 资产管理层级的划分是关键性的问题, 可以根据企业的形式进行划分。
3 结语
综上所述, 该文先分析当前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重点研究实行基于角色的分级授权的管理模式措施, 在分级授权的管理模式构建中, 需要重视管理人员的品德以及责任感等, 依照员工的责任来决定薪水。
参考文献
[1]刘成军, 付珈珈.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制度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 (10) :129, 222.
[2]皮圣雷.转型期中国横向整合企业动态竞争及其与管理模式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庄薇, 厉跃红, 吴娜.助产士分级授权管理模式对产房质量控制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11) :52-54.
麻醉镇痛操作分级与授权管理制度 篇4
1、医院实行麻醉镇痛操作分级管理范围应与其医院的等级、功能、任务,与匹配的技术能力相一致,具备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相应的诊疗科目。
2、医院应设立由院领导、医疗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医院麻醉镇痛操作管理组织。负责制定和定期更新本单位的麻醉镇痛操作权限目录,各级医师的授权、定期技能评价及资格变更,审定新技术的疗效、安全性、可行性等。
3、医院应根据麻醉镇痛操作技术操作常规确定出麻醉镇痛级别,建立麻醉镇痛操作准入管理、执业医师麻醉镇痛操作授权管理及麻醉镇痛分类细则。对高风险、特殊身份病人等上报医政科(处),并且原则上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承担。
4、各级麻醉医师的授权必须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前提下,根据麻醉医师的技术资质(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及其实际能力水平,确定该医师所能实施和承担的相应麻醉镇痛操作的范围与类别。至少每三年对麻醉医师进行一次技术能力再评价与再授权,再授权是依实际能力提升而变,不随职称晋升而变动。
5、对外聘及脱离本专业临床工作1年以上的麻醉医师,应由医疗管理部门对其技术能力和资质进行再评价与再授权后,方可从事临床诊疗活动。实习、进修人员要在带教医师指导下工作,不得独立执业。
6、严格执行麻醉前讨论的管理措施,高风险病人必要时请外科医师及相关人员参加讨论。麻醉前前讨论应包括:麻醉前病人病情评估、麻醉前准备、麻醉前用药及麻醉的选择、术中医疗风险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防范措施等内容。
7、各级麻醉医师应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由主麻医师向病人(或委托授权人)及其家属就病人病情、麻醉选择、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可采取的措施等进行充分、明确的术前告之,并有签字认可。
麻醉镇痛风险评估制 度
1、凡自愿接受麻醉镇痛的病人,在实施麻醉镇痛前要对病人进行系统地评估。
2、麻醉镇痛风险评估由主麻医师及分管主治医师进行,特殊病人需要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必要时科室应组织讨论。
3、麻醉镇痛前提出麻醉镇痛方案,预计麻醉镇痛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相应处理措施,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分级授权管理 篇5
一、现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产权缺陷
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所有, 政府分级管理, 单位占有使用”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设计客观上决定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以下的产权安排缺陷。
1. 所有者虚位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产权归全体人民所有, 但从委托——代理角度看, “国家统一所有”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在国有资产运行中, 必然由作为国家权力执行机构的政府来代表国家行使全民财产或国家财产的代表权;同时, 作为个体的公民, 追求的目标是个人福利最大化, 对于国有资产的收益只能通过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物品等再分配渠道获得, 因而也缺乏足够动力去监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也就是说, 作为初始委托人的所有者主体实质上是虚位的, 全民和国家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和意志, 并通过政府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得以实现。
2. 管理者失位
现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国资委、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行业事业主管部门等, 看起来有多家管理, 实际上由于监督职责不清、权利边界不明, 权利交叉和权利重叠并存, 监管错位与缺位并存。因为全民或国家在抽象意义上不可能行使所有权, 而必须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等具体的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 即“政府分级管理”。但在传统体制下, 作为产权管理主体的上下层级政府与同一层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缺乏明确界定, 导致产权管理主体错位、失位并存, 极大地影响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管效率。
3. 使用者越位
现行体制安排导致了“所有者虚位”和“管理者失位”, 加上行政事业性资产监管依赖的是行政性委托——代理体系, 既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 更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惩戒机制, 因而对产权使用主体难以进行有效的制约。同时,
资产管理
由于委托——代理的链条过长, 作为整个代理链条的最末端, 占有使用单位的国有资产脱离所有者的监控, 也有着理论上的必然性。而且对于单位作为一个整体分割控制行政事业性资产, 违背国有资产的公共性用途, 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违规成本低, 禁而难止。
总之, 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安排的制约,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所有权归属不清, 产权管理主体错位、失位、缺位并存, 占有使用单位越位现象普遍, 极大地影响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社会功能和价值的实现。
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级授权管理体制是一种责权利明晰的分级授权管理体制, 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分级授权管理模式
责权利不明晰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分级授权管理体制通过授权明确了各级管理者的职责、权力和义务, 从体制上初步解决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责任缺位和权力越位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应建立“分级所有、分层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
1. 分级授权
如何准确认识和处理中央与地方对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 是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从宏观上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权力分解, 改变地方政府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不统一的状况, 使地方政府既享有国有资产所有者权利, 又承担相应的责任, 代表国家履行所辖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职责。沿着这一思路, 应把目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统一所有, 分级管理”通过分级授权改为“分级所有, 分层管理”, 即要重构新型的管理体制, 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分级所有”具有以下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 “分级所有”有利于缩短国有资产监管的委托——代理链条, 强化所有者对所有物的约束, 解决所有者虚位问题。其次, 有利于理顺中央和地方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产权关系,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者的积极性, 固化各级政府的利益格局, 形成明确的职能分工, 形成基于权责利相统一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格局。再次, 有利于明确地方公共物品的提供是自身职责所在, 建立服务、责任型政府, 明确管理目标, 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2. 分层管理
根据公共物品提供的层次性原理, 受益范围辐射全国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应由中央政府提供, 而受益范围只涉及部分地区居民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应由相应级别的地方政府提供, 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利益与负担的统一;同时按收益性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管辖资产的范围, 有助于整个社会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使用上达到最优状态。所以, 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的公共物品并且受益范围为全国性或跨省际的, 如国防、跨省水利工程等, 其相应的行政事业性资产, 归属中央政府;由省级政府提供并且受益范围在一个省级辖区范围内的, 其相应的行政事业性资产划归省级政府所有。以此类推, 划分市、县政府的资产归属范围和管理边界。虽然这种格局在现实中早已存在, 但也有需要进一步依据各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物品属性进行甄别, 典型的如以招收所在地生源为主的部属高校, 位于设区市的省属医院等科教文卫体类事业单位, 应依据其提供公共物品的受益或主要受益区域, 划转相应层级政府。
在资产管理范围划分的基础上, 如何改革与设计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层级, 是保证行政事业性资产社会功能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从国外经验与国内探索实践看, 建立以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资产专业管理机构——资产占有单位四个层级的资产分层管理模式, 是改革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管方式的现实选择。
第一层级: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 (以下简称人大) 作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终极代表依法对资产进行监管, 从立法高度行使所有权职能。人大介入监管, 是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性质决定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属于公共物品范畴, 其功能在于满足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公共需要, 以社会效益为衡量指标, 并不以营利为目标, 而行政事业性资产提供的效率高低只有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切实感受到, 因此, 必须将此类资产的管理置于民意的代表机构——人大的监督之下。同时, 行政机构自身的资产监督往往难以奏效, 因而也必须一个强有力的超乎行政机构本身的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进行顶层监督, 才能确保行政事业性资产的使用方向和效果。将人大纳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要完善人大内设监督机构, 可在人大常委会里设置资产监管常设机构, 或在人大财经专门委员会下增设监管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机构。
第二层级:各级政府部门
各级政府应该是代表国家行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力, 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 是资产所有权的实际行使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来源于财政拨款, 为了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环节的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 考虑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第二个层次的机构设置于财政部门内部。人大依法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交给政府财政部门实施监督, 政府和财政部门则置于人大的监督之下, 这种监督机制既符合我国国家政权的权力结构现状, 又有利于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 实施顶层监督, 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 提高公共资产的使用效率。
第三层级:资产专业管理机构
资产专业管理机构, 作为政府专司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与运营的专门机构, 有利于资产的专业化管理, 提高资产运营效益。专业管理机构接受财政部门的领导, 甚至双方可以签订有关契约, 实行受托受约管理与经营。在资产管理上它以资产的所有者形式出现, 对资产占有单位的资产状况实施管理与监督, 它和资产占用单位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资产所有者与占有者之间的关系。资产专业管理机构可以采用两种管理模式:一是集约管理, 二是专业管理。集约管理, 就是按行政事业性的类别进行管理, 将同类单位的资产所有权集中起来, 由集约管理的资产公司进行管理。资产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的集中管理经营模式, 不但可以少设资产管理机构, 也可以建立一个大的资产流动平台, 使资产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进行管理与调剂。专业管理, 就是将不同单位的资产按资产类别将同类资产所有权统一起来, 进行统一管理与调度, 如成立房产经营公司、车辆管理中心、设备管理公司等等, 将同类设备在不同单位之间统一调度。这种管理配置体制, 对于保证资产的合理使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有利于资产管理的专门化。
第四层级:资产占用单位
资产占用单位, 是指依法占有国有资产并对其享有使用权的主体, 即行政事业性单位。行政事业性单位是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直接受益者、直接责任人, 拥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际使用权, 同时也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及其绩效负责。它们应该在财政部门与资产专门管理机构的领导和监督之下, 通过建立一系列资产监管和资产配置制度, 加大其管理责任, 促使其优化资产占用,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建立起政府监管与自我监管相结合, 责权利统一的良性管理机制, 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从根本上解决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权责不清、职能拆分、监管不力的体制弊端, 实现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建立分级授权、分层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将强化产权管理和控制, 有利于维护所有者权益, 规范产权主体的行为, 提高行政或公共服务效率, 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实现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社会功能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丹.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2].及聚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3].冯秀华.创新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机制[J].中国财政, 2005 (5) .
[4].邓子基.试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新思路[J].财政研究, 2003 (4) .
分级授权管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3 250例,其中,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 635例,自然分娩的经产妇1 615例,年龄21~42岁,平均(28.7±3.2)岁。
1.2 方法
1.2.1 助产士准入资格
新入职的助产士在进入产房后需要通过岗前培训,并且需要通过各项操作考核,每个阶段培训结束要经护士长考核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在入职1~2个月的时间段,要求新助产士掌握产房环境、物品放置、器械药品的放置位置及用途,掌握抢救车的管理及药品的用途及注意事项,掌握产房规章制度及保洁措施。考核标准:能熟练地随机说出几样物品的放置位置及用途和消毒方法,能说出抢救车各药物的放置位置及用途及注意事项,能背出产房的保洁措施及医院管理年的13项核心制度及各班职责。在入职2~3个月,要求掌握25项基础护理操作、生理产科相关的基础理论、剖宫产接生及大复苏的配合。考核标准:考核产房常用的操作,如会阴冲洗、导尿、静脉输液、备皮及肌肉注射等,剖宫产的接生及病历数据的填写与母婴区的交接班,大复苏的配合包括用物的准备及用途。入职3~4个月后,能单独完成顺产接生,能很好地配合及处理应急能力,能书写各类病历,能单独完成各项工作,病理产科考试合格。考核标准:能独立接生及单独完成各项工作,理论考试合格。新入职培训结束后进入初1级助产士的培训:产前,母婴区轮科各2周,每年进行助产士技术考核,每月按护理部计划进行护理技术培训考核,组织科室的业务学习,肩难产臀助娩的技术培训,参与产妇及新生儿的抢救,参与科室质控。
1.2.2 助产小组的设置
产房设立一名护士长,将所有28名助产士分为7组,每组各选择一名具有丰富经验者作为组长。7组的各个助产士根据意愿、能力等进行合理安排岗位。
1.2.3 层级和授权设置
根据助产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度以及临床实践经验情况等将助产士分成以下4个层级:助产组长、中级助产士、初级助产士和培训期助产士,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责任、权限以及工资水平,对于各自的级别需要完成相应的工作和职责。具体情况如下:①培训期助产在通过单胎顺产接生的操作考核之前,必须有带教老师协同上台接生,其只能适合各项检查正常的普通产妇,可实施的操作为会阴左侧切开缝合术以及单胎顺产接生术。②初1级助产士进入产房工作1~3年,除能够独立进行会阴左侧切开缝合术和单胎顺产接生术外,还要在能够估计产妇和胎儿大小等情况下进行硬性保护,并能对异常的产程做出准确的判断及相应处理。协助医生行徒手胎盘剥离及软产道裂伤的缝合。③初2级助产士从事产房工作时间在4年以上,适用于各类产妇,包括在孕期和产程出现特殊情况的产妇,并且能够有带教实习护士、轮转护士和实习医生的能力和资格,指导下一级助产士的工作,并能配合医生进行肩难产、臀助娩、双胎接生及新生儿复苏。配合医生正确使用分娩室专科特殊器械及设备。④助产士组长从事产房工作时间大于10年,并且获得护师以上职称,具有良好的产科工作责任心,并且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能够具备很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助产士组长的岗位职责是安排到位组内成员的具体工作,并且协调好之间的工作运转。不仅需要对助产士进行指导,还需要监控助产士工作情况,对于培训期助产士和初级助产士进行重点指导和监督,做好与各个组员沟通交流的工作。
1.3 效果评价
对比2013年2月‐2014年2月实施助产士分级授权管理模式前3 862名,与2014年2月‐2015年2月进行助产士分级授权管理模式后的3 250名产妇产房质量控制情况,主要为会阴侧切、新生儿窒息情况、会阴血肿以及产后出血等,并比较产妇对于护理工作的评价,在护理前后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产妇满意度调查表,同时比较护理投诉率和护理缺陷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分级授权管理后产科生产质量比较
实施分级授权管理后,产妇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关联后产房护理质量情况比较
管理后,产妇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管理前,护理投诉率以及护理缺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采用助产士分级授权管理模式能够有效保证护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并且有利于护士长加强管理,让每位助产士都尽职尽责,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利用人才资源[3,4]。不仅如此,采用助产士分级授权管理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助产士的工作激情,在各个助产小组组长的带领下,使得护理工作变的井然有序,提高了助产士的工作主动性,并且发挥了团队协作的能力[5]。此管理模式还能够有效提高产妇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助产士护理质量提升使得产妇在产程中增加了安全感。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能够有效反映出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质量,目前已经被广泛作为衡量医院护理工作的标准。实施助产士分级授权管理能够有效让各层级别的助产士做好相应工作任务[6,7]。各组组长需要有效协调好各组员的工作职责,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从而给予产妇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在本次研究中,实施分级授权管理后的会阴侧切发生率为53.88%,伤口愈合不良率以及产后出血率均显著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产妇护理满意度达到98.00%(3 185/3 250),显著高于管理前;护理投诉率1.29%(42/3 250)和护理缺陷发生率1.63%(53/3 250)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王华[8]等研究结果中也可证实上述观点。可见实施有效助产士分级授权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妇产科管理。
综上所述,对产房助产士进行分级授权管理可有效提高产科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庄薇,厉跃红,吴娜.助产士分级授权管理模式对产房质量控制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2013,30(11):52-54.
[2]党菊霞,李惠敏.奖励考核制度在产房院感管理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26(30):44.
[3]和静.PDCA循环运用于导乐陪产质量控制的效果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5):420-421.
[4]张林荣.浅谈产房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与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4):153.
[5]陆瑞光,陈利敏,黄奕.PDCA循环在产房电子护理病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9):64-65.
[6]罗振吉,磨勇华,吕田杰,等.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6):547-550.
[7]毛滢瑛.不同访视方式对产褥期母婴健康的影响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7):701-703.
【分级授权管理】推荐阅读: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05-26
企业分级管理07-14
量化分级管理09-10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05-20
分级管理制度05-29
客户投诉分级管理07-17
分级教学管理模式05-12
护理分级管理模式06-04
专业化分级管理11-02
信息系统操作分级管理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