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2024-09-03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通用11篇)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篇1

附件: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方案

一、工作任务

(一)制定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

试点地区省级质监部门要认真开展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履行法定安全责任义务情况和使用安全管理状况调研工作,采集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客观分析企业使用安全管理状况,为制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相关技术准则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总局将根据试点地区使用安全管理调研以及相关地方标准实施情况,组织专家制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同时,鼓励各地质监部门或相关标准化组织结合通用准则,有针对性地制定重点行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标准。

(二)开展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试点。

根据已开展的使用环节监管工作情况,研究确定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试点地区和试点企业,先行推进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各级质监部门根据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帮助企业解决使用安全管理方面的疑难问题,积极推进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支持鼓励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平台共同推进。

(三)开展使用单位安全水平分级分类评价。

各试点地区按照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对使用

—6—

单位的使用安全风险状况进行分级分类评价,即在对设备、环境等固有风险以及管理控制水平等动态风险评级基础上,综合评价企业安全风险状况类别。评价可以采用企业自评与日常安全监察与定期检验复评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评价可以分为不同等级,实行动态考核管理,并建立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的管理台账。现阶段的评价结果只作为使用单位完善使用管理和监察机构实施重点监管的依据。

(四)开展使用单位分类监管试点。

试点地区质监部门应当根据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差异化监管措施,强化薄弱环节、薄弱企业、薄弱领域的监督管理。对综合评价结果为低风险(一类)企业,以自主管理为主,监督抽查为辅,促使其持续保持较高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对综合评价为中风险(二类)企业,以指导帮助为主,监督检查为辅,督促其改进工作,提高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对综合评价为高风险(三类)企业,以监督指导为主,以执法查处为辅,监督其整改落实,提高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

二、工作安排

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拟分两个阶段实施。2011年开展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状况调研,在已制定使用安全管理地方标准的地区总结工作经验,研究制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草案。确定4个以上省市的80个以上企业为试点单位,先行开展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和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试点,并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同时,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2012年在总结试点工作效果基础上

全面推进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期间,“关键技术”课题研究将与试点工作同步、互动开展,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也将及时应用于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的试点工作。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篇2

一、医院医用卫生耗材管理

医用卫生耗材是指医院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耗费或者植入人体内的各种医疗用材料,如纱布、药棉、胶布、绷带、X光胶片等。卫生耗材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活动的物资保障和重要手段。

医疗行业是高风险性的行业,卫生耗材同医疗工作的质量和安全密切相关,保障所需卫生耗材的及时供应及质量是医院卫生耗材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卫生耗材的管理有助于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有效控制卫生费用;对卫生耗材科学的管理也是医院增收节支,开展绩效评价,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对卫生耗材的管理至关重要,医院应强化卫生耗材管理,健全卫生耗材管理机制,加强从采购到入库等环节中的制度建设与控制,保证卫生耗材的及时供应,规范卫生耗材的使用,促使医院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运作,以保证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医院对医用卫生耗材建立分级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卫生耗材的种类繁多,库存及使用管理复杂,因此,医院对卫生耗材需要实施分级管理,即设一级库、二级库实行动态管理。一级库的功能主要是各种耗材的入、存、出管理,即购买的卫生耗材必须办理验收、入库手续,统一存放于此。在日常工作中,仅有一级库的管理不能满足需要,因为一级库的出库数据只能反映出各临床科室的总消耗,几乎不能对其领用、消耗进行全程跟踪,不能将卫生材料的消耗与每个患者相对应,导致卫生耗材的管理出现真空地带,难免出现卫生耗材的易流失、难对账、难管理的情况。领用到科室的卫生耗材,科室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也没有定期盘点制度,甚至在医院进行清产核资时,也因为其无账可查而较少为管理层所关注,这些物资的管理与控制更多的是凭所在科室人员的自觉性。因此,医院为加强对卫生耗材的动态管理,需要建立二级库进行管理。

三、建立我国医院卫生耗材分级分类管理体系

(一)对医院卫生耗材进行分类

根据临床医用耗材使用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医院根据自身管理情况又常常把医用耗材分为四类,分别是关键耗材、杠杆耗材、瓶颈耗材和常规耗材。关键耗材主要有:神经介入、外周介入、人工关节及骨科耗材、心胸外科手术耗材和神经外科手术耗材。杠杆耗材主要有:医用高分子及注射穿刺类材料和医用卫生耗材及敷料。瓶颈耗材主要有手术室常用医用耗材、医用X射线附属耗材和检验试剂。常规耗材主要有整形外科手术耗材、透析器及透析管路和消化系统内窥镜诊断治疗部分耗材。针对四类耗材主要采用以下采购办法:关键耗材实行分散采购;杆杆耗材实行集中采购;瓶颈耗材实行一对一采购;常规耗材采用综合化采购。同时,根据不同的耗材种类,采用不同的方式协调和厂商的关系。关键耗材采用合作型关系,杠杆耗材实行交易型关系,瓶颈耗材实行合作型关系,以保障耗材的供应为前提条件,维持采供双方的亲密合作,以协调和说服为主要采购和管理方式,透明运作,以降低运作成本来达到降价或为医院争取优惠的目的。常规耗材实行交易型关系,主要是以控制支付成本为前提条件,以竞争和施压为主要采购和管理方式,同时与供应商保持适当的距离,根据分类实现供求关系分类法及采购管理风险分析。

(二)依据权重关系指导谈判采购和建立供应商评估数据库

医用耗材采购过程中,利用权重性分析法对医用耗材进行评估,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产品的价格和条件、产品品牌和市场占有率、公司对临床支持和优惠、公司或代理的售后保障等方面,根据其权重关系依次进行考核。同时设立严格的医用耗材采购和管理目标,根据其重要性依次排序,确保产品质量,保护患者权益;保证临床供应,避免断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盈利;提高治疗和诊断水平;降低采购和使用成本;做好采购计划,缩短供应期;管好库存,减少消耗。

(三)医用耗材的实时管理和动态追踪

医用耗材分析主要参照各临床科室业务月/季度/年增减量、医用耗材在各科室收支比重等数值,通过医用耗材管理信息软件评估比对临床科室的医用耗材使用情况,实现医用耗材使用数据进行月追踪和季度分析,并找出变化原因。不可计价低值易耗材根据季度分析医用耗材使用量与业务量关系,对变化量较大数据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

(四)设立二级库实时实地监控耗材使用

二级库管理根据临床科室计划、业务量以及库存实际情况,编制二级库需求计划,实时通过医院物流系统向设备部仓库提交。医用耗材送达二级库,库管根据发票或随货同行点货验收,签字确认后妥善保管医用耗材。设备仓库根据二级库管签字确认的票据,办理耗材入库、移库手续,将医用耗材自备仓库移入相对应的二级库。

二级库管根据临床科室提交的物流申请,发放医用耗材,办理出库手续。医用耗材二级库主要职责:对医用高值耗材的产品来源、营销资质、品牌种类、规格型号、价格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等条目作直接管理和详细记录,杜绝厂商直供和模糊操作。医院可开通的二级库科室有手术室、麻醉科、介入中心、神经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等,尤其是使用高值耗材的临床科室。通过全面建立二级库,实现无缝隙对接,更加有效地监控医用耗材的流向和管理,避免临床科室和厂商的盲目操作。

(五)对医用高值耗材,要全程动态追踪

高值医用耗材目前是管理重点,医用耗材的采购记录、溯源、存储、档案及销毁都要有明确记录。做好医用耗材的注册登记,要保证登记证都要在有效期内。高值耗材的产品详细信息和使用病人信息都要填写详细并存档,实时管理和动态追踪。

摘要:<正>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使用的卫生耗材逐渐增多,在医院的医疗服务活动过程中所耗费的卫生耗材占医院各种消耗的比重逐渐增大,对卫生耗材的采购、入库、使用全过程的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点,加强对卫生耗材的管理对医院具有重要意义。一、医院医用卫生耗材管理医用卫生耗材是指医院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耗费或者植入人体内的各种医疗用材料,如纱布、药棉、胶布、绷带、X光胶片等。卫生耗材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活动的物

参考文献

[1]黄欣.浅议医用卫生耗材管理的审计[J].经济视角(下),2013年(2).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海事;分类分级管理; 应用

地方海事作为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的主管部门承担着辖区内所有通航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地方海事所管辖的水域包括可供通航的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管理的船舶种类包括散货船、液货船、危化品货船、客船、客旅游船、渡船等船种;这些管理对象往往是数量多、分布广,部分渡口管理对象往往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地域给地方海事的水上安全管理造成了困难。地方海事受经费、人员编制等条件限制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不足,管理设施落后的情况。地方海事如何在有限的管理资源下将辖区内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实、做好?我认为将管理对象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现在我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想法提出请大家指教。

以衢州市地方海事辖区为例,辖区内共有专业水路客运企业6家,专业水路货运企业1家,渡口27处,采砂点110余个这些管理对象的重要性、船舶质量、船员配备、通航环境、管理水平等各方面参差不齐,如果一概而论,每个管理对象都投入相同的监管力量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安全到位的对象来说是对监管资源的浪费,而对安全不到位的管理对象来说是安全监管的缺失;所以我认为应当建立公正的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对管理对象实施差异化管理,提高监管资源的使用效率。

分级管理应当分三步走:第一步对管理对象进行分类并定期实施全面的安全评估分级;第二步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安全监管资源的配置方案;第三步根据配置方案开展安全监管工作。

首先根据管理对象的性质将其分为特别重要、重要、次要三类,例如将水路客运企业和渡口划为特别重要管理对象;将水路货运企业划为重要管理对象;将采运砂石点划为次要管理对象。安全评估分级目前可以从船舶状况、船员配备、码头锚泊等通航环境情况、运营情况、台帐档案管理、责任制签订情况、管理人员配备情况、船舶事故发生情况、管理对象诚信9个方面对管理对象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后进行打分,满分为100分;其中船舶状况满分为15分,管理对象的船舶维护保养良好,各类技术状况良好,各类相关证书齐全有效者可得满分;船员配备满分为15分,管理对象配备有满足要求的持证船员,并且船员责任心强、驾驶技术优良、熟识航道情况者可得满分;码头锚泊等通航环境情况满分为15分,管理对象的码头以及船舶航行的水域符合通航以及靠泊要求,船舶的停靠、锚泊设施良好并拥有良好的避洪锚地者可以得满分;台帐档案管理满分为10分,各类安全管理台帐齐备并记录完善,制定了相关的应急预案并按照要求定时进行應急演练者可得满分;管理人员配备情况满分为10分,现场管理、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到位,具有详细的安全管理人员值班表并能按照值班安排值班者可得满分;船舶事故发生情况满分为10分,从未发生安全事故以及险情者为满分;运营情况满分为10分,运营正常,经济效益良好者为满分;责任制签订情况满分为10分,各级责任制全部落实者为满分;管理对象诚信满分为5分,申办证书、签证、安全检查等各类管理过程中未发现过提供虚假信息者为满分。综合得分在90分以上的管理对象为三类管理对象,75分到90分的为二类管理对象,60分到75分的为一类管理对象,60分以下的管理对象则列入“黑名单”。

分类、分级完成后根据分类、分级情况制定相关检查资源配置方案。首先对于“黑名单”管理对象必须要求其立即进行停航整改,整改后重新进行安全评估,评估合格后方能正常运营。对于评估合格的管理对象则按照主次可将其分为9类,分别为:重点一类管理对象、重点二类管理对象、重点三类管理对象、重要一类管理对象、重要二类管理对象、重要三类管理对象、普通一类管理对象、普通二类管理对象、普通三类管理对象。分为9类管理对象后根据其重要性以及安全评估结果分别制定监管资源配置方案;例如:重点一类管理对象平时每周检查一次,运输高峰期每天检查一次,重点二类管理对象平时每三周检查一次,运输高峰期每三天检查一次。监管方案制定后征求各方意见,修改统一意见后开始实施,实施一段时间后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分级并修改监管方案。对于安全评估得分较高的三类管理对象还可以考虑给予一定政策上的优惠,例如给予其定期签证、简化安全检查等。

本人认为对管理对象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制度, 实行差异化管理,益处较多,其中最大的益处就是合理配置有限的监管资源,其次可以让安全管理到位的管理对象得到一定的激励,安全管理较差的对象得到警示,提高管理对象的安全意识;其二,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也督促管理对象不断自我进步、完善管理。

环境安全隐患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篇4

为规范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切实搞好环境安全隐患的整治,实现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根据连环发《关于印发〈连云港市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点环境风险企业环境安全达标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连环发{2017}59号文件精神,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环境安全生产隐患分类

环境安全隐患分重大隐患(A、B级)和一般隐患(C级)两大类,重大隐患:

A级 :

1、是指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整顿的,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并可能造成环境危害。

2、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公司自身难以排除,并可能造成环境危害,需要上级部门协调解决才能排除的隐患;

3、可能产生较大环境危害的隐患,如可能造成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次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 B级是指危害比较严重,或有一定的工程量,需限期解决的隐患;一般隐患(C级):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对公司环境安全有一定影响,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二、环境安全隐患分级

按照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处理难易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难度大,解决不了,须上级领导协商解决的重大隐患并可能造成环境危害。

B级:难度较大,须由公司解决的重大隐患。C级:由公司各级部门能够且必须解决的隐患。A级隐患:是指重大隐患,由总经理负责督办

B级隐患:是指较大隐患,由副总负责督办 C级隐患:是指一般隐患,由安环部负责督办 隐患分级管理制度

环境安全检查人员在进行隐患登记和处理过程中,应根据隐患级别,实行分级管理、逐级上报。

3、对排查出的隐患,要A、B、C级标准及时登记建档、及时实施监控治理、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有:(1)隐患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2)隐患的危险程度及难易程度分析;(3)隐患的治理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 a.治理的目标及任务,b.采取的方法和措施,c.经费和物资的落实情况,d.负责治理的部门或责任人,e.治理的时间和要求,f.治理安全措施和标准要求,g.负责验收的单位或责任人。

4、对于排查出的C级隐患要按“五定”原则(定整改措施、定责任人、定落实人、定时间、定资金)进行专项安排处理,由安环部领导进行跟踪复查验收整改效果。

5、对于排查出的A、B级隐患,做到及时上报,由副总负责挂牌督办整改验收;对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发现的A、B级隐患,下达的整改指令书应建立信息管理台账,并按分级挂牌督办规定落实挂牌督办。

6、对于上级政府或主管部分排查的A、B级隐患,应落实隐患治理的六项内容:明确整改任务、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整改期限、整改资金、整改验收人。

7、在整改A、B级隐患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隐患排出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警戒标志,暂时停产或停止使用设备,防止事故的发生。

8、A、B级隐患整改到位后,及时向负责挂牌督办相关的职能部门(机构)上报整改内容,并申请验收;对验收审查合格的,应及时对隐患进行核销,对验收审查不合格的,应重新制定整改方案,继续挂牌督办直至整改完成。

9、C级隐患必须由安环部认可后,直接安排布置进行处理,并有专人进行现场监督。

10、A、B级隐患应及时上报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挂牌督办,由副总亲自进行安排布置,落实人员、物资和资金,整改结束后由副总组织进行验收合格后,申请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审查,合格后及时核销。

11、排查出事故隐患应根据隐患性质,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确认事故隐患的类别(A、B、C级),同时落实整改措施、整改时间和责任人。

12、A、B、C级隐患治理前,必须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制定、副总批准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必须加强对隐患的监控,并告知作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否则,不准从事相关作业。

13、建立A、B、C隐患建档制度,实行事故隐患跟综管理,并将验收结果存入事故隐患管理档案。

14、将环境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安全办公会议、安全检查和安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及时研究整改措施,对事故隐患进行监控,落实整改措施,防范事故发生。

15、因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措施落实不力导致事故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篇5

XX监狱在开展规范化建设、推行二级管理和监区管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警察专业岗位,对警察职业化分工进行了探索研讨。在最近开展的“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中,不论是机关还是基层的同志,不管是中层领导还是一线警察,对当前监狱警察职位管理体制提出了些意见和看法,普遍认为,当前监狱警察职位管理体制存在种种弊端,已经成为影响警察工作积极性、影响监狱职能发挥,影响监狱事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如果说,过去“皇粮”“囚粮”问题是影响和制约监狱发展的主要瓶颈,那么,监狱警察职位管理体制就是当前监狱工作发展的新瓶颈。

一、当前监狱警察职位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监狱警察职位定位长期模糊,缺乏合理定位。我们的警察曾长期定位为“老师”“医生”“父母”这三个角色,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场合,还有“企业管理者”“狱政管理者”“裁判员”“刑罚执行者”等角色。罪犯参加生产劳动时警察要扮演“企业管理者”角色,罪犯开展文体娱乐比赛警察要扮演“裁判员”角色,罪犯违纪时警察要扮演“老师”和“刑罚执行者”角色,罪犯生病时警察要扮演“医生”、“父母”角色。这些角色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转换,甚至一天内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俗话说“角色不稳,心理没谱”。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角色转换太频繁,造成警察心理迷茫、心态疲惫,遇事不知所措,影响监狱警察“刑罚执行者”这一主要角色的发挥主要原因。

㈡监狱警察职位缺乏明确分工,缺少专业人才。目前,监狱警察的职位分工主要从行政管理角度上考虑,特别是监区一线警察,如果没有行政职务,一律称为管教员。机关20个科室部门做出的决策,最终都靠管教员去实施,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局面。作为直接面对罪犯的管教员,不得不成为“万金油”,什么事都学一点、什么事都懂一点,什么事都做一点,却什么事都不精,不专,导致监狱长期处于粗放式管理局面,专业人才和专门人才总量不足,制约监狱事业长远发展。

㈢监区警察学非所用,用非所长情况普遍,压制了积极性发挥。在现实工作中,警察之间的性格、爱好、能力差异较大,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由于没有对管教员进行分工,无法考虑警察个体情况,区别能力大小,区分主次合理使用,产生新的“吃大锅饭”局面。由于缺乏合理的定位和缺少合适的分工,占全体警察总数50%的监区管教员,不得不面临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局面。一项非自己所长,所喜欢的工作,难于让管教员从中产生荣誉感、归属感,监区管教员普遍反映在工作中找不到乐趣,工作提不起劲。成为警察队伍工作积极性不佳,工作缺少热情的主要原因之一。

㈣现有管理体制,难于衡量警察业务能力高低,业绩贡献大小。按照现行的管理体制,担任行政职务的警察约占全体警察总数的20%,占80%的警察,只能担任非领导职务。这80%里面,他们的职务和级别主要体现在工龄的长短。即他们的职务级别与工龄存在密切的关系,与个人业务能力的高低,对单位贡献的大小关系不大。这也意味着,只要不犯严重错误,跟着混,一样能得到相同的级别待遇。造成能力强的不想多干,能力差的则滥竽充数,警察之间缺乏健康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

㈤监区架构呈倒金字塔结构,削弱了管区优势和力量。按照目前的架构,监区领导、干事多达10人,占监区警察总数的1/4至1/3之间。每个管区5-7人,占监区警察总数的1/8至1/6。加上管区警察以轮值方式上班,管区管教员每天在现场仅有2-3人,这种警力安排只能让管教员充当“看守员”的角色,使管教员无法再扮演其他角色。削弱了管区的力量,影响管区功能的发挥,也与当前加强“三基”工作的要求不相符。

二、监狱监区警察职位分类及分级管理的构想

㈠监区警察职位分类及分工。首先,需要控制监区和管区规模。一个监区规模控制在300-400人左右,设3-4个管区为宜。第二,减少监区职数。监区保留五名领导职数,保留内勤、政工、生产干事,在男犯监狱,该干事尽可能由女性监狱人民警察担任。第三,增加管区职数,管区设警长、干事、管教员。管区干事专门负责制定心理咨询、个别教育方案,负责罪犯违纪处理及教育,负责减刑假释工作等。警长、管教员主要负责三大改造秩序的维护,实施对罪犯的日常管理、考核。

㈡对管区警察职位实行分级管理。一是对管区警察职位实行分级制。以管教员为例,可根据管教员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由省监狱局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分为1-5级。警长、干事参照管教员设1-5级。二是实行考核评定制。对老警察可以通过省局统一组织的定级考核,根据考核成绩直接评定为1-3级。新警察则在其工作满一年时,参加省监狱局统一组织的转正定级考核,通过者可定为1级,未通过者,延长见习期。然后根据管教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表现,定期提供考核升级的机会,通过考核逐级晋升。只有达到3级以上管教员才能担任警长或干事。警长、干事的考核评定参照管教员进行。三是完善各级别与其非领导职务、工资级别的对应关系。我们认为,5级警长、干事、管教员最高可以享受副处级现职领导待遇;4级警长、干事、管教员可享受正科级现职领导待遇;3级管教员可享受副科级现职领导待遇。四是对警长、干事、管教员实行定期复核制。对2级以上警长、干事、管教员,定期进行考核,对工作能力水平下降、工作业绩倒退的同志,根据考核的实际水平,降低到与实际能力水平相适应的级别,工资待遇根据新级别浮动。

㈢管区、监区与机关科室之间的工作衔接。监区保留原有职能不变,监区分管领导履行监督指导职责。管区干事按照分工,不参与直接对罪犯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专门负责心理矫治、个别教育、刑罚执行、处理刑罚执行工作,直接与机关相应职能科室联系。

三、监狱警察职位分类及分级管理的必要性

㈠监狱警察职位分类及分级管理是监狱“三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分工,职业分类越来越细,必然要求监狱职位分类不断细化,过去那种“小社会”式监狱,已经难于适应时代发展。司法部提高监狱实行“三化”建设的思路,就是要改变监狱过去大包大揽的局面。同时,监狱“三化”建设也离不开分工细致的专业化警察队伍。

㈡监狱警察职位分类及分级管理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提高教育改造质量需要提高教育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随着一些新技术和前沿科学不断运用到教育改造中,要求相关岗位具有专业人才。特别是心理咨询、心理矫治、个别化教育、职业技术、电化教育等手段在监狱教育改造中大面积使用,对监区岗位分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监区岗位专业化便于管区干事与科室对口直接联系,有利于罪犯出入监队下监区后的衔接,心理测试情况交接,危险程序评估等,使管区干事能够有效掌握犯情况,因人施教,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篇6

(一)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是指将全市市政公用行业系统各类企业及省外入晋企业,按照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特点与基本原则、标准进行类别划分。

分类分级评定实行千分制,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评定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好”“一般”“差”“不合格”:

A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确定为A类企业。

1、三年内未发生一次性重伤3人、死亡1人及以上重大安全事故;

2、五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

3、两年内未因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被行政处罚的;

4、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齐全,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评分在800分及以上。

5、通过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三合一质量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B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确定为B类企业。

1、两年内未发生一次性重伤3人、死亡1人及以上重大安全事故;

2、三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

3、一年内未因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被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

5、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较齐全,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评分在700-800分。

C类: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确定为C类企业。

1、两年内未发生一次性重伤3人、死亡1人及以上重大安全事故;

2、三年内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

3、一年内未因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被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

4、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评分在600-700分。

D类: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确定为D类企业。

1、当年发生一次性重伤3人、死亡1人及以上重大安全事故;

2、当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

3、因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被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

4、企业内部管理涣散,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等不齐全且落实不到位,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评分在600分以下的。

7、本未申报企业安全生产分类管理的。

(二)对企业采取差异化管理。按照“巩固A类、提高B类、重点整治C类、压缩淘汰D类”原则,对企业实施不同方式和频次强度的针对性监管、检查。对安全管理好的A级单位,减少一般性检查;对基本规范的B级单位,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对存在隐患和问题的C级单位,重点检查监督。对D级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凡被评定为D级的企业,应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安全现状评价。

四、监督管理

(一)各类企业根据实际每年进行自我评定,并将有关资料报送辖区内主管部门备案。

(二)各县(区、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开发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对企业上报的自我评定等级及相关资料进行初审,并将初审意见上报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审定。

(三)市规管局在对各类企业抽查、核实的基础上汇总分级结果,各类企业对分级结果有异议的可向市规管局提出。市规管局通知最终确认部门进行复核,复核结果需在7个工作日内报市规管局。市规管局在此基础上公布各类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评定结果。

(四)按照各类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的不同级别,各级规管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下列要求实施管理:

A类:以企业自我管理为主;

B类:在企业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各级规管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每年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对企业内部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一次检查;

C类:由行政主管部门实行重点监管,企业每年初上报安全生产计划,年末上报安全生产工作总结。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对企业内部要实施不少于两次的安全生产检查。

D类:由各级规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整改,并在3个月内对该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D类企业必须在3个月内整改转化为C类企业。

对C类、D类企业的监管实行全市联动,凡被确定为C类、D类企业的,企业所在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监管,并加强督查。

(五)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实行动态和阶梯管理,A、B、C三类企业发生符合D类企业条件之一的,立即按照D类企业实施管理。

(六)各类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的资料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落实专人负责。档案整理要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完整。

(七)凡被认定为C、D类企业的,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分管领导由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实行诫勉谈话。凡被评为C、D类企业及有关个人不能参加当的各类评先活动。

D类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未改正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实施处罚。

(八)各类企业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降级:

1、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经限期整改仍未消除,在评分表中扣除相应分数构成降级的;

2、存在重大隐患而挂牌督办、限期内未整改完成的,级别下降一级;

3、发生1起一般事故的,级别下降一级;

4、一年内发生1起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发生两起以上(含)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级别下降一级;

5、一年内连续受到3次以上(含)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的,级别下降一级。

(九)由于发生事故而降级的企业,一般事故发生后一年内不得给予升级评定,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后三年内不得给予升级评定。

(十)各类企业分级实行周期复评制度。A、B类企业每3年复评1次,C类企业每2年复评1次,D类企业每1年复评1次。各类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可申请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重新评定。

(十一)各县(区、市)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职责范围内的各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针对C、D类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应着重加强,提高其安全意识。督导各类企业要加强企业内部安全培训工作,根据企业级别的差异,A、B类企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培训;C、D类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情况适当增加全员培训频次;并做好培训记录,做为分级评定标准中的一项内容。(十二)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将对在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积极履职、各项工作指标按时达到要求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滞后、各项工作指标达不到要求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晋中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

医院医疗设备分类编码管理探讨 篇7

医疗设备是开展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等医疗工作的重要工具,在医院的固定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是体现医疗机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具有种类多、数量大、价值高、规格复杂、使用周期不等、 使用地点分散、盘点难度大等特点,对医院医疗设备高效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挑战。

由于医疗设备的供应商及供应时期不同,导致对医疗设备的注册证名称命名的不统一,从而产生同种设备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名称的现象,造成对设备进行统计分析时产生很大的障碍,乃至影响到数据准确性。现有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所使用的编码分类较粗,且多个归口管理,造成各套编码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编码将多个管理编码联系起来,影响统计分析和数据上报。为实现医院医疗设备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及上报,开展高效化和精细化管理,对医院医疗设备进行规范化分类,并进行统一编码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医疗设备分类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药监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我国医疗器械的管理部门为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医疗器械管理司,其实行的医疗器械分类方法是分类规则指导下的目录分类制,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并存。《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将所有医疗器械分44大类,每一大类下再分为若干个小类,同一小类内的医疗器械管理级别并不总是一样,而且目录中每一小类内的医疗器械类别并不齐全, 只是用几种具体设备进行举例说明[1]。因此,其医疗器械分类并不完善。

1.2 卫生部行业标准分类代码(68码)

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WS/T 118-1999)对医疗器械进行了分类与编码,该分类从医院使用角度出发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医疗器械类别。但是其分类编码是1999年出版,10多年的新增产品没有增补,此外,其分类中存在一些重复和冲突[2]。2012年卫生部委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组织专家,依据WS/T 118-1999进行了分类与代码的修订, 对一些新增产品进行了增补,形成了《医学装备分类代码图册》,但未公开发布。

1.3 新《医院财务制度》折旧年限分类

2012年1月1日财政部、卫生部发布的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医院原则上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制度给出了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对医院固定资产按照不同折旧年限进行了分类,但是该分类每个目录下的医疗器械类别仅列出举例说明。因此为满足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要求,医院在使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时需进行进一步完善补充。

1.4 国标码《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

国家财政部 提出的《固定资产分 类与代码 》(GB/ T14885-2010)于2011年1月发布,并于2011年5月开始实施,取代《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标准》(GB/T148851994)。按照国管局对各单位报送年度资产决算的要求,为增强绩效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成为各医院医疗设备进行资产决算上报工作的索引分类代码。

通过以上分析,对医院来说,探索一套适应医院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需要的医疗设备分类编码方案,并以国家管理部门发布的分类代码为蓝本,完成对应关联工作,满足医院统计及上报管理需要,是医院医疗设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基础[3,4]。但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鲜有单位完成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编码的多码对应工作, 多数单位仍采用人工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和上报[5]。

2 我院医疗设备分类编码方案

2.1 对照分析国家及行业标准分类代码

我院对国家及行业标准分类代码中医疗设备的一级分类进行了汇总,列出部分数据,见表1。经过对照分析发现, 各分类代码中医疗设备一级分类名称存在一些差异,或名称叫法不同,或附属设备及附件的分类不同,但不同国家标准分类代码间存在共通性,证实了医院可以探索出一套既能符合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发展需要,又能与国家标准分类代码相对应的医院标准分类代码的可行性。二级分类与一级分类情况类似,本文不再列出讨论。

2.2 建立医疗设备统一分类数据库

对医院医疗设备进行规范的分类与编码是开发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条件[6]。我院统一分类的依据是在财政部卫生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分类基础上,参考药监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并与卫生部68码及国标码相对应,编制我院医疗设备标准分类,以此建立医疗设备标准分类数据库字典。

我院医疗设备标准分类建立原则 :1权威性 :遵从国家和行业标准,与国家及行业标准作关联对应;2一致性: 新出现的医疗设备品种,在分类及编码时应在其所属大类中增添新码,保持分类的一致性 ;3可操作性 :医疗设备管理人员能够简单明确地掌握标准分类字典,便于入库、 统计等实际操作。

以我院医疗设备标准分类字典中超声诊断仪为例,资产名称和资产编码为我院标准字典的名称和编码。资产编码共9位,其中21表示财务制度折旧分类中的专用设备,2103表示专用设备分类中的医用超声仪器,210301表示医用超声仪器分类中的超声诊断仪,后3位表示超声诊断仪分类下的标准分类名称流水号。资产编码210301001表示便携式超声波诊断仪,对应68码68231004便携式超声波诊断仪和国标码3220501超声诊断仪器,见表2。在使用医疗设备标准分类字典时,同一医疗设备即使有多个不同名称,都需要与标准字典中的资产名称作对应。管理人员在录入系统时,只需与字典中的资产名称作对应,系统可自动与其他国家标准分类代码一一对应,进而可以自动完成以任一分类代码为索引的统计分析工作,便于医院与上下级单位及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综合查询及统计分析[7]。管理需要,有效促进医疗设备管理高效运行。今后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和新型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新型医疗设备不断增多,还需对本数据库进行持续动态修订和增补。

规范的医院医疗设备编码管理有助于轻松提取相关管理数据,掌握医院医疗设备分布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开创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医院内医疗设备需以医疗设备分类数据库字典为后台支撑,

医疗设备分类与编码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录入、查询和统计。我院医疗设备标准分类字典在系统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医疗设备品名繁多一物多名的问题,避免名称不规范影响统计查询及数据交换。

我院通过统一分类与编码,规范了资产编码的规程, 成为操作性强的有效管理模式,实现对固定资产的规范化、 动态化管理,解决了长期以来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难点和弊端。

3 总结与讨论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篇8

自2014年4月30日,国标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批准北京市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以来,西城区市政市容委严格按照国标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要求,紧密结合辖区环境特征与管理实际,积极组织、实施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区质监局、环境办、环保局、住建委、商务委、园林绿化局、房管局、城管执法局、城管指挥中心、环卫中心、园林市政中心、西城工商分局、西城交通支队等部门踊跃参与,狠抓落实;目前全区基本完成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体系框架构建,计划今年6月编制发布标准体系,建成集政务活动区、金融商务区、繁华商业区、传统风貌区、交通枢纽区、居住生活区等功能相对突出、环境特征鲜明的七类区域,涵盖城市市政道路、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绿化和工地管理、公共服务设施等七个专业领域,包括环境建设、管理(维护)、施工(作业)、监督、执法、检查、考评等七大方面环节的标准体系,形成建、管、考一体化的工作流程与体系机制,打造国际一流、档次高端、和谐宜居、精致精细、市民满意的西城城市管理新面貌,促进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科学化、标准化、法制化、精细化,增强城市魅力与活力。(通讯员 胡世钦)

nlc202309041028

煤矿事故隐患的分类、分级及特点 篇9

1、隐患的分类分级

(1)按隐患种类可分为“一通三防”、水害、顶板、电气、提升、运输、设备、消防、安全管理和其他隐患。

(2)按隐患整改难易程度可分为A级、B级、C级、D级、E级隐患。

A级隐患:整改难度大,矿井解决不了,需上报集团公司帮助组织整改;B级隐患:整改难度较大,井解决不了,需由矿统一组织整改;C级隐患:

整改难度一般,区队解决不了,需由生产井统一组织整改;D级隐患:整改难度较小,班组解决不了,需由区队组织整改;E级隐患:班组能够现场立即整改。

(3)按隐患的严重程度可分为重大隐患、较大隐患、一般隐患。重大隐患是指严重危及安全生产,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危害和整改难度大,应当全部或局部停产停业,需要投入资金、实施工程、更换装备并经过较长时间整改方能治理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较大隐患是指危及安全生产、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危害或整改难度较大、需要暂时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方能治理的隐患;一般隐患是指已经危及安全生产,任其发展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危害或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的隐患。

2、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治理体系

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实行5级管理,即班组、区队、井和矿和集团公司。班组实行班排查,主要排查整改生产作业现场隐患;区队实行日排查,主要排查整改本区队作业区域内的隐患;井战线、安全“八条线”实行周排查,主要排查整改分管生产系统、区域的隐患;生产井实行周排查,主要排查整改本单位重大、较大隐患;矿业务保安战线、安全“八条线”实行旬排查,全矿实行月排查,重点排查生产经营单位的重大、较大隐患。

2.1 安全隐患排查方法

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生产井按不同生产性质、工作范围、作业特点、危害因素分别编制各作业岗位隐患排查卡、班组隐患排查卡、区队隐患排查卡、战线隐患排查表和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表。矿业务保安战线、安全“八条线”编制战线隐患排查表。矿安检科编制全矿隐患排查表。

(1)岗位人员每班对照岗位隐患排查卡内容要求,进行岗位隐患排查,班组长对本班组隐患排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并持班组隐患排查卡对班组作业范围内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确认无危险时方准人员作业。当班作业结束,收集整理隐患排查整改情况,形成班组隐患排查台账。

(2)区队干部每天(跟班干部每班)对照区队隐患排查卡内容要求,对分管区域内的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将排查卡反馈至安全信心中心。同时,由区队值班干部收集整理后,形成区队隐患排查台账,并由专人负责。

(3)生产井负责人要根据战线隐患排查表,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分管生产系统和区域的全面隐患排查。战线业务主管部门负责隐患排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战线隐患排查台账。

(4)生产井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要根据生产井隐患排查表,每周组织一次全面隐患排查,由安全检查部门建立生产井隐患排查台账,实行档案化管理,并经生产井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及时上报矿业务保安部门和安检部门。

(5)矿业务保安战线、安全“八条线”负责人要根据战线隐患排查表,每旬至少组织一次分管生产系统和区域的全面隐患排查。战线业务主管部门负责隐患排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战线隐患排查台账。

(6)矿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矿全面隐患排查,由安全检查部门建立全矿隐患排查台账,实行档案化管理,并经矿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按要求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矿、井业务保安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检查部门每月按分管业务范围,参照备案的安全检查表,重点排查生产井重大、较大隐患,建立业务保安科室隐患排查整改台账,跟踪、督查隐患整改情况,实施隐患排查整改闭合管理。

2.2 隐患整改及上报

生产井主要负责人及安全井长必须亲自安排本单位的日常隐患排查及整改工作。每班对现场隐患进行排查,指派专人负责隐患的整改。隐患整改必须坚持“五定、四签字”原则,确保整改落实实处。要认真填写生产井隐患排查及整改记录、验收记录有关会议纪要等,指派准人负责,并建立台账。

E级隐患由班组负责现场立即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上报区队。D级隐患由区队负责及时组织整改,整改报告经区队负责人签字后报井战线业务主管部门。C级隐患由矿业务主管部门指导生产井及时组织整改,整改报告经生产井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及时上报矿业务保安、安检部门。B级隐患由矿各业务保安主管部门、安检部门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B级隐患提出整改意见,指导隐患单位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并督促落实整改。对资金投入大或需要多单位共同整改的隐患,应提交矿战线会议和矿安全办公会议研究决定。A级隐患由矿安全办公会议研究,提出初步整改方案上报集团公司,经集团公司审批后,根据集团公司审批意见积极组织整改。

各级各单位对日常隐患排查、专项安全检查、全面安全检查、季度安全大检查、“八条线”安全检查查出的各类的隐患,按照“五定、四签字”的原则落实整改,做到隐患整改落实“五到位”,纳入隐患排查整改台账,实行闭合管理。

2.3 隐患整改验收及销号

隐患整改复查验收情况应纳入各级隐患排查台账,隐患整改复查验收合格,经复查验收人员签字,予以销号。E级隐患整改完成后,由班组长和当班跟、带班干部复查验收;D级隐患整改完成后,由井战线业务保安部门复查验收;C级隐患整改完成后,由生产生产井组织相关业务保安部门、安全检查部门共同复查验收;B级隐患整改完成后,由矿组织相关业务保安部门、安全检查部门共同验收;A级隐患整改完成后,由矿组织预验收,由集团公司安全监察局及有关业务科室组织复查验收。

2.4 重大隐患整改

重大隐患的整改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组成重大隐患整改小组,在主管业务部门指导下,做出停产或停止使用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备设施的决定,制定针对性安全技术措施,限期进行整改。对可能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的重大隐患,应及时告知。

矿各业务主管部门、安检部门按照分管业务范围,对生产井的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建档管理,节点控制,逐项验收,做到排查整改闭合管理到位。

重大隐患排查整改实行“一案一档”管理,保存期至少10 a。存档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重大隐患评估定级材料,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报告表,监管部门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指令书,重大隐患整改方案;监管部门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跟踪督查记录表,重大隐患整改完成评估报告,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完成报告书,监管部门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完成审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

3、建立责任追究体系

(1)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落实隐患排查整改责任。生产单位是隐患排查整改的主体,党政主要负责人对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全面负责,各级分管副职对分管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责,区队长、班组长对本工作区域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责,业务保安部门对本专业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责,安全“八条线”对本业务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责,安全检查站对本单位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监督检查责任。矿业务保安科室对本战线的隐患排查整改负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督促整改落实责任;矿安监科对全矿范围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督促整改落实责任。

(2)建立“前追后究”制度。“前追”:矿、井业务保安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检查部门按分管业务范围,在生产区域发现了重大、较大隐患,而下一级管理人员在同一作业区域、同一班次没有发现,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后究”:所有工作区域因为隐患没有被排查发现且没有及时进行治理而发生事故的,要对有关人员进行追究责任这样,一级抓一级,一级监督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环环相扣,形成了自上而下安全隐患分级管理工作体系,使安全管理的压力得到了层层传递。

结语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篇10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分级、分类体系及其基本内容

针对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提出了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分级、分类体系,建议我国重大事故应急体系由五级四类预案组成.其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包括:预防内容、预备程序、应急响应程序和恢复程序,其文件体系包括计划、程序、说明书和记录.

作 者:吴宗之 刘茂  作者单位:吴宗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刘茂(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刊 名: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年,卷(期): 13(1) 分类号:X9 关键词:应急预案   事故预防   安全管理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篇11

关键词:气象灾害预警用户 分类 分级 敏感级别 编码

中图分类号:P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08—03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灾害对人们日常生活及各行各业生产运作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气象部门制作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被政府和老百姓誉为防灾减灾的“信号灯”,因此,及时有效地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送达到所有可能受灾的人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然而,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目前还不可能在气象灾害发生前的有限时间内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送达到所有人。近年来,各地气象部门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为了便于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的入库管理和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得到最有效的传播,覆盖范围尽可能广,对气象灾害预警用户分类分级发送预警信号是很有必要的。目前,中国气象局正在组织研发建设全国统一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其中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管理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系统就是该产品库建设中的一个很重要组成部分,而统一规范的气象灾害预警用户分类分级,将为构建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管理和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系统提供支持。本文将对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的分类分级标准展开研究,以便全国统一业务化应用。

2 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的定义

气象预警信号是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根据预警信号的定义,本文将气象灾害预警用户定义为免费接受气象部门提供预警信号的机构或个人,即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受众(以下简称预警用户)。

一般情况下,预警用户承担依法传播预警信号的义务和利用预警信号趋利避害的职责。

3 对预警用户分类的研究

由于预警用户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扮演的社会角色有差异,因此他们在预警信号的传播中也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本文根据预警用户的职能将预警用户划分为决策用户、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和社会公众五大类。

3.1 决策用户分类

决策用户是指在应对突发气象灾害时享有决策权力和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机构或个人。

决策用户在收到预警信号后,要及时做出应对气象灾害的决策性和指导性意见,并要求所管辖的下级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小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

根据决策权利及影响力的大小,本文将决策用户划分为政府领导及与气象相关的政府部门。

气象相关政府部门有防汛指挥部、卫生部门、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交通部门等。

从各地气象部门的调研情况看,气象部门一般是通过手机短信、电话、传真等主动推送的手段向决策用户发送预警信号,以确保预警信号能在第一时间被送达到。

3.2 气象信息员分类

近年来,气象部门大力发展气象信息员,特别是在农村及偏远山区等通讯不发达的地区,以有效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气象信息员是指协助气象部门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调查与灾情上报等工作人员。

气象信息员的职责是尽可能将收到的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周围的社会公众,以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气象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工作。

从各地气象部门的调研情况看,气象信息员主要是通过手机短信、DAB、电话、气象网等手段获取预警信号。

3.3 媒体用户分类

媒体用户是指接受气象部门免费提供预警信号的电视台、网站、广播电台、报刊等各种新闻宣传媒体。

新闻宣传媒体的基本功能就是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媒体用户在预警信号的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媒体用户有义务依法传播预警信号的职责。

媒体用户依据媒体种类进行确定,划分为电视用户、网络用户、广播用户、报纸用户等,其中,网络用户又分为网站预警用户和微博预警用户。网站用户是指接受气象部门免费提供预警信号的非气象类网站。微博用户是指接受气象部门免费提供预警信号的各官方微博或个人微博。

媒体用户的名称根据各新闻宣传媒体的名称来确定,即电视用户的名称根据电视频道的名称来进行确定;网站用户的名称根据网站的名称进行确定;微博用户的名称根据微博的名称进行确定,广播用户的名称根据广播电台的名称来进行确定;报纸用户的名称根据报刊的名称来进行确定。

一般情况下,电视用户主要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手段来获取预警信号;网络预警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形式获取预警信号;广播用户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手段来获取预警信号;报纸用户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手段来获取预警信号。

特别指出,通过互联网获取预警信号的媒体用户,必须从官方的或正规的气象类网站转载预警信号,并依法进行传播。

3.4 行业用户分类

行业用户是指气象要素变化对其生产运作有影响的行业,即气象要素敏感行业。

一般情况下,行业用户承担着在其管理的机构或整个行业内传播预警信号,避免或减小气象灾害对其行业生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职责。

由于气象对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行业用户的分类依照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大类)进行确定。

行业用户主要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电话、电视、电子显示屏等手段获取预警信号。

3.5 社会公众分类

社会公众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或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策用户、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也是社会公众的一份子,只是他们比社会公众多了一份传播预警信号的职责。政府、气象部门及预警用户中的决策用户、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将预警信号及时送达到每一个可能受灾的社会公众,社会公众要利用预警信号配合其他预警用户开展防灾避险、自救或互救等工作。

根据居住地的差异,本文将社会公众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类。

城镇居民主要通过手机短信、电视、互联网、电话等手段来获取预警信号;农村居民主要通过农村大喇叭、气象信息员通报、电视、电话、电子显示屏等手段获取预警信号。

4 对预警用户分级的研究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审核、发布、发送、监控按照国家、省、地、县四级部署,因此本文也将预警用户按国家、省、地市、县分成四级。

国家级预警用户是指需要掌握全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情况的用户,省级预警用户指需要掌握省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情况的用户,地市级预警用户指需要掌握市辖区县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情况的用户,县级预警用户指需要及时了解区县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情况。

结合每类预警用户的职能,决策用户、媒体用户可以按国家、省、地市、县四级进行管理;行业用户划分在地市级预警用户中进行管理,气象信息员、社会公众划分在县级预警用户中进行管理。

5 预警用户对预警信号的敏感级别研究

预警用户与各类气象灾害的敏感度有高低,预警用户对不同种类预警信号的需求程度也不同。廖贤达等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服务经验,阐述了一些行业部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本文结合湖南本省的服务经验,把各类预警用户对预警信号的敏感程度分成三个级别,即一级敏感、二级敏感、三级敏感。一级敏感表示预警用户对该类预警信号的敏感度高,需求程度大;二级敏感表示预警用户对该类预警信号的敏感度较小,特殊情况下,预警用户对该类预警信号有需求;三级敏感表示预警用户对该类预警信号的敏感度很低,预警用户基本上不需要该类预警信号。

例如:面对暴雨、高温等各种天气灾害,预警信号更成为政府防灾减灾的“信号灯”、“消息树”,所以决策用户中的政府领导对所有的预警信号都是一级敏感;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在预警信号的传播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所有预警信号也都是一级敏感。对于交通部门,台风、暴雨、暴雪、大雾、道路结冰、高温、大风、冰雹、沙尘暴会对汽车、列车的安全行驶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交通部门对这些预警信号是一级敏感;对寒潮、雷电、霜冻、霾预警信号是二级敏感,对干旱预警信号是三级敏感。对于电力部门来说,晴雨天气影响电力调度,雷暴天气会引起高压线路自动跳闸,大风天气会刮倒大树使线路受损,低温可能使线路结冰,因此电力部门对台风、暴雨、暴雪、雷电、大风、寒潮、高温、干旱、道路结冰预警信号是一级敏感;大雾、沙尘暴、冰雹对线路及线路抢修有一定影响,因此电力部门对这些预警信号是二级敏感;霜冻、霾对电力部门基本没影响,划分为三级敏感。所有的突发性气象灾害对保险部门都很重要,保险部门及时收到预警信号后可以通知投保户趋利避害,减免因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所以保险部门对所有预警信号都是一级敏感。

受到现有科技水平的限制,很多情况下,预警信号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送达到所有预警用户。因此,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气象部门可以参考预警用户对预警信号的敏感级别来发送预警信号。

6 对预警用户分类分级编码的研究

根据调研情况,大部分省级气象部门都建设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了方便预警用户的入库管理及预警信号的发送工作,本文对各类各级预警用户进行统一编码。

6.1 预警用户分类分级的编码规则

预警用户的编码由预警用户标识、预警用户的级别、预警用户所属行政区、预警用户类别的编码信息组成。各个属性之间用下划线“_”分隔。

编码所有字符一律使用大写字母进行标识。

6.2 预警用户分类分级的编码表达式

预警用户标识_预警用户级别_预警用户行政区编码_预警用户类别编码。

6.3 预警用户分类分级编码表达式属性说明

(1)预警用户标识。

所有预警用户使用“DWUSER”标识。

(2)预警用户级别编码。(见表1)

(3)预警用户行政区编码。

本文规定预警用户行政区编码即预警用户归属地的行政区代码。

(4)预警用户类别编码表。(见表2)

对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社会公众,也按此方法进行编码(表略)。

7 小结

(1)对气象灾害预警用户进行了定义,并根据其职能不同,可以将预警用户划分成决策用户、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社会公众五大类。

(2)规范了预警用户的级别,可以将预警用户按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进行划分;每一类预警用户根据其职能不同,按不同级别进行管理。

(3)分析了预警用户对各类预警信号的敏感级别,气象部门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参考敏感级别来发送预警信号。

(4)统一规范了各级各类预警用户的编码,以便进行入库管理及预警信号的发送工作。

(项目资助: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技术研发(GYHY201006040))

参考文献:

[1] 廖贤达,姚学民,黄学忠.行业气象服务要点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4):86—89.

上一篇:高中语文经验交流材料下一篇:电商企业座谈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