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分级标准

2024-10-01

分类分级标准(共12篇)

分类分级标准 篇1

摘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 便于新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推广应用, 本文结合矿山实际应用边界品位、边际品位、经济品位, 将矿石储量分为四级:经济储量、边际经济储量、次边际经济储量和内蕴经济储量。同时, 本文对储量分级品位指标测算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新储量分类标准,矿石储量分级,边界品位,边际品位,经济品位

1 新储量分类标准下矿石储量分级情况评述

我国在1997年6月的时候颁布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此次颁布的规定从1997年12月开始实施的, 分类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矿产资源分类开始与国际接轨。新的分类将资源储量依据经济意义分成了四类, 包括经济的, 边际经济的, 次边际经济的, 内蕴经济的, 其三维形式如图1。在这种分类中, 经济的, 边际经济的, 次边际经济的这三种类型的经济意义是确定的, 这就是新的分类法跟据经济意义对资源/储量进行的明确的“三分”方法, 而内蕴经济的并不是明确的经济意义。

(1) 经济的:这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计算, 首先要有符合市场价格的生产指标, 根据生产指标计算出数量和质量。在开采前, 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或者预可行性研究, 确定当时的市场条件, 在满足经济上合理, 技术上可行, 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开采, 并且要保证每年开采的资源价值能够满足所投资的回报。如果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或者补贴措施, 同样是一种具体可行性的条件。

(2) 边际经济的:这种类型的资源开采, 通过可行性研究或者预可行性研究, 认定开采是达不到经济回报的, 属于是处在盈利和亏损边缘的类型, 因此需要改善技术, 经济以及环境的条件, 或者在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其他方面的扶持后可转变成经济的。

(3) 次边际经济的:这种类型的资源开采, 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或者预可行性研究的时候, 认定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是比较欠缺的, 这种类型的只有通过矿石价格的提升以及改造技术, 在降低开采成本后转变为经济的。

(4) 内蕴经济的:这种类型, 并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或者预可行性研究, 知识通过简单的概略对潜在的投资前景进行评价, 由于没有完善的研究, 因此不确定的因素很多, 并不能够确定其经济意义。

2 新储量分类标准下矿石储量分级原理及准则

2.1 矿石储量分级应遵循的准则

2.1.1 经济可行性准则

经济可行性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可行性评价, 其结果可以详细评价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可靠性, 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3]。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 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所采用的成本数据精确度高, 通常依据勘探所获的储量数及相应的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结果, 其成本和设备报价所需各项参数是当时的市场价格, 并充分考虑了地质、工程、环境、法律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2.1.2 地质可靠性准则

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四种。从定性来看, 可靠性准则应是矿体地质特征, 各品位指标、厚度、体重等变化程度及矿床勘探程度的综合体。经典的储量计算方法是从矿体地质出发决定勘探类型, 确定勘探网度和储量级别。实际上, 这是一种粗略的类比, 尽管也考虑了矿体的规模、形状、品位及厚度的变化系数, 但由于这些变量在空间上存在相关性, 用经典统计学中的误差分布特征 (变异系数) 来度量矿体的变化程度是有局限性的而地质统计学则是研究估计方差σk2所表征的特点, 也就是说, 地质可信度主要依赖于样品信息的分布模式、矿床结构特征以及待估块段的大小。

2.2 基于经济原理矿石储量分级判据

选择何种参数作为矿石储量分级的判据, 是进行储量分级要回答的首要问题众所周知, 矿石储量的大小及其级别是进行矿床开发经济合理性分析的基础[4]。因此, 对于金属矿床应选择一个对矿山工程的经济效果影响最大的参数, 选择品位参数作为储量分级的关键参数较为合理。下面给出一种基于经济原理的矿石储量定量分级方法。

2.2.1 矿石储量分级经济原理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 可知矿山企业的利润函数为[6]:π=T-C-I (1)

式中:π—利润, 元/t;

T—总收益, 元/t;

C—矿石生产总成本, 元/t;

I—每吨矿石的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息, 元/t;

A—矿石产量, t;

P—矿石销售价格, 元/t;

(2) 矿石生产总成本计算公式:

C开拓—开拓作业费用, 元/t;

C采准切割—采准、切割作业费用, 元/t;

C回采—回采作业费用, 元/t;

C选—选矿作业费用, 元/t;

C车—车间费用, 元/t;

C企—企业管理费用, 元/t;

e—低品位矿石按废石处理时需要多增加的采掘或剥离费用, 元/t;

f—低品位矿石按废石处理时的运输费用, 元/t;

2.2.2 矿石储量经济分级方法

为了适应新的矿石储量分级标准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本文用边际品位、边界品位、经济品位和矿产平均品位将矿产资源分为四级[6]:次边际经济储量、边际经济储量、经济储量、内蕴经济储量, 具体分类方法见表1。

3 矿产资源分级品位指标的测算方法研究

3.1 边界品位

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采用开采利润净值和贴现值最大的方法来确定边界品位, 同时采用该方法也更符合我国矿产储量分级标准[7]。

式中p为生产周期内的赢利;x为最终产品单位价格;r为单位冶炼成本;c为单位选矿成本;m为单位采矿成本;f为生产周期内每年发生的不变成本;T为生产周期。

设折现率为d, 从当前算起一直到矿山开采结束的未来赢利, 折现到当前的最大现值为V, 从开采完Qm算起一直到矿山开采结束的未来赢利折现到T的最大现值为W, 则有:

由于d很小, 式 (5) 可以近似为:

式中V-W为开采Qm的现值增量, 记Vm, 则有:

代入式 (3) 得:

3.2 边际品位

(1) 每吨爆堆矿岩中有P吨作为矿石来处理时所需要的成本:

式中:F/Q—指每吨矿石必须负担的年固定费用;

I/Q0—指单位爆堆矿岩量所必须担负的永久性投资;

(2) 从单位爆堆矿岩中处理P吨矿石所获得的金属量为Q2, 且Q2=P··ε;从这些金属中获得的收益为TR2, 且TR2=P··ε·K。

(3) 对应于从单位爆堆矿岩中获得金属矿量的边际成本;

相对爆堆矿石量而言的边际收益

(4)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C2=MR2, 可得:

根据式 (10) 可解得使单位爆堆矿岩量利润最大化的边际品位ac。

3.3 经济品位

如果是联合企业, 最终产品为金属时, 上述两公式分别为:

式中:CM—冶炼加工成本 (元/吨) ;

VM—冶炼产品价格 (元/吨) 。

βM、εM、TM—分别为冶炼产品品位、冶炼回收率及冶炼产品税金。

于对经济品位计算中采用的成本概念不同, 出现不用完全成本, 而今用采矿及选矿车间成本或者用采矿直接成本加选矿车间成本的观点[8], 相应的计算公式改为:

式中Ce、C0、Ccd分别为采矿车间成本、选矿车间成本及采矿直接成本。

4 新的储量分级方法在平果铝土矿的应用

那豆矿区堆积型矿床位于右江及其支流布见河之间, 赋存于上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灰岩岩溶地貌组成的中低山区, 山脉与矿体走向均为北西~南动展布, 地势为北西高, 南东低, 最高778.59m, 最低100~120m, 一般300~500m。矿区全长22km, 宽6km, 矿体分布面积约120km2, 由那塘、内银、那豆、布绒、雅朗、那端、江洲、古案等九个矿段共计45个矿体群组成, 即那塘矿段25S、34、35、36、41、42、43、44、45、46号矿体群;内银矿段48、49、50、52、53、57、65号矿体群;古案矿段25、25N矿体群;布禄矿段26、27、28、32、33号矿体群;那端矿段30、31号矿体群;那豆矿段37、38、39、40号矿体群;江洲55、56、58号矿体群;布绒矿段64、76号矿体群;雅朗矿段54、60、61、62、63、71、72、73、74、75号矿体群。矿体 (群) 分散, 矿石质量、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厚度等变化大, 资源条件复杂。其中低品位堆积型铝土矿分布在那豆、江洲、雅朗三个矿段, 那豆矿体的矿体分布示意图 (见图2) 。

在新储量分级标准下, 笔者用三个品位指标把储量分为四级, 并按此方法对平果铝土矿那豆矿产资源重新分级, 见表2。

5 结论

(1) 为了适应新的矿石储量分类标准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本文提出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对矿产储量进行重新分级。旨在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增加矿山的经济效益, 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2) 本文以边界品位、边际品位、经济品位三个指标将矿石储量分为四级:次边际经济储量、边际经济储量、经济储量、内蕴经济储量, 符合矿山实际。

(3) 矿石储量分级的品位指标计算模型, 简单实用, 可操作性强, 在矿产资源紧缺, 矿产品价格高涨的今天,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S].GB/T13908-2002.

[2]严铁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特点和应用[J].中国地质, 1999 (10) :25-28.

[3]谢英亮.低品位矿石利用的经济分析[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1997, 7 (4) :189.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218-220.

[5]宋士刚, 高兆奎.试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经济分类原理[J].矿产与地质, 2008, 22 (2) :186-187.

[6]陈建宏, 邓顺华等.应用地质统计学进行矿石储量定量分级[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1996, 27 (2) :137-138.

[7]高兆奎.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圈定矿体的4项品位指标[J].西北地质, 2002, 35 (3) :114-115.

[8]陈道贵, 刘洪兴.新分类标准下多金属矿床露天边界品位的确定方法[J].矿业研究与开发, 2007, 27 (6) :5-6.

分类分级标准 篇2

通风

A级:

1、小煤井与矿井贯通造成通风系统紊乱的。

B级:

1、2、巷道严重失修,进回风巷道断面不足而未及时处理的。

高瓦斯矿井的每一个采区、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联合布置的采区没有专用回风巷的;

3、采区进、回风巷道没有贯穿整个采区的长度和高度,一条上山、下山风巷分为两段(或多段),其中一段为进风巷,另一段为回风巷的;

4、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布置3个(含3个)以上回采工作面或5个(含5个)以上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的;

5、采区变电所没有实现独立通风系统的。

C级:

1、局部通风机发生循环风;随意停电停风;随意拆开风筒;风筒距离超过规定;临时停风地点不立即撤人、断电;不设置栅栏揭示警标的;

2、3、通风系统中出现同时打开风门造成风流短路的;

一台局部通风机同时向两个作业的掘进工作面供风或使用3台(含3台)以上的局部通风机同时各1个掘进工作面供风的;

4、利用局部通风机通风的工作面不能实现“双局扇、又电源、自动切换、自动分风”的;5、6、7、通风系统不合理或工作地点风量不足的; 巷道贯通未按规定编制贯通措施的; 巷道风速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

8、存在违反《煤矿安全规程》和集团公司《矿井“一通三防”管理制度》规定的串联通风。

瓦斯

A级:

1、高瓦斯矿井、高瓦斯区及瓦斯涌出异常区域。

B级:

1、2、备的;

3、4、瓦斯检查点的设置不符合标准规定的;

高瓦斯矿井、高瓦斯区、低瓦斯矿井的瓦斯涌出异常区监控中心站瓦斯检查人员数量不足的;

种类通防仪器仪表未按规定配齐的;仪器仪表维修人员未按规定配没有设在调度室并专人值班的;

5、具备瓦斯抽放条件而没有采取瓦斯抽放措施的。

C级:

1、高瓦斯矿井、低瓦斯矿井高瓦斯区域及瓦斯涌出异常区域布置独头工作面回采的;低瓦斯矿井独头工作面开采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2、3、4、5、6、巷道停风24小时以上不按规定建立正式密闭的;

高瓦斯区域、瓦斯异常区域未编制防治瓦斯措施或执行不严的; 采煤工作面回风隅角、掘进工作面没有按规定使用便携仪的。排放瓦斯、巷道贯通不按规定执行的;

仪器仪表显示不准确、使用不正常而没有在8小时内采取安全措施进行处理的;

7、8、瓦斯超限作业或瓦斯报警后不认真分析的、未采取措施的; 瓦斯检查员未按规定检查瓦斯,存在假检、漏检行为的。煤尘

B级:1、2、3、采掘工作面及主要运输巷道未安设防尘管路的; 防尘供水量、水压不足的;

符合注水条件的采煤工作面未采取煤层注水措施的,煤巷、半煤岩巷掘进工作面没有进行短壁煤层注水的。

C级:1、2、3、煤尘堆积超过规定的;

防尘、隔爆设施没有按规定安设的; 采掘作业地点综合防尘措施不落实的。

火灾

A级:

1、2、煤层有自然发火倾向的; 采区或工作面存有火区的。

B级:1、2、3、4、束管检测、注浆、注氨系统不完善的;

不按规定建立井上、下消防材料库或消防器材不按规定配备的; 巷道未按防火要求布置施工的;

烧焊地点违反《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范围的。

C级:1、2、3、井下烧焊未制定专项措施的;不按措施执行烧焊作业的; 一氧化碳超限作业的;

采掘工作面未编制防灭火措施或的按措施施工的。

放炮

B级:

1、井下火药库及火药发放硐室火药、雷管超量储存的。

C级:

1、放炮不执行“一炮三检”制度的;不执行“三级信号”、“三保险”、“三人连锁”放炮制度的;

2、放炮拉线距离不足的;高瓦斯矿井、高瓦斯区及瓦斯异常区放炮母线有明接头的;放炮器不符合规定或失爆的;

3、4、违章装、放炮的;

高瓦斯矿井、瓦斯涌出异常区采掘工作地点不执行停电制度的。

水害

A级:

1、相邻矿井有突水可能,矿井之间的隔水煤(岩)柱被破坏,未建水闸墙隔离的;

2、3、相邻矿井有超层越界开采行为尚未查明开采情况妥善处理的; 开采受高承压水严重威胁的煤层,未采取“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和“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水措施的;

4、5、提高开采上限开采未经主管部门批准的;

开采区域周边采空区内有积水,受开采影响有倒灌的可能,未对老空水进行疏放或在水淹区积水面以下的煤、岩层中采掘作业的;隔水煤(岩)柱达不到规定要求的;

6、未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采空区、相邻矿井及废弃老窖积水等情况而组织生产的。

B级:

1、受承压水威胁的采区或工作面未按规程规定设置防水设施,未完成防治水工程而强行生产的;

2、受老空水威胁的采、掘工作面进入警戒线、探水线,未按规定探放水;掘进或回采超出批准范围的;

3、受含水层、陷落柱、断层、表土松散等水体威胁的采、掘工作面,未按规定进行探、放水的;4、5、6、7、受水威胁煤层的采、留宽度不执行设计规定的;

对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封闭不良钻孔未按规定采取不效处理措施的; 图纸、资料与实际严重不符,图纸、台帐超过正常填绘周期一倍的; 矿井涌水量、含水层水位等水动态观测系统不健全或不按规定观测或水位动态自动化监测报警系统出现故障超过10天未恢复正常监测的;

8、防治水设施和有关仪器装备未按规定设置,防治水资金计划与实际投入达不到吨煤一元钱的;

9、没有按规定设立防治水机构或配足地测防治水人员的。

C级:

1、采区以上水仓,容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或清捞不及时,淤积厚度超过水仓高度的30%的;

2、对本矿的老空积水情况及相邻煤矿的开采、积水情况不按规定周期调查核定的;3、4、5、6、7、8、不按规定对水闸门、水闸墙检查维修的; 各类防治水工程未规定要求进行竣工验收的; 避水灾路标不全、位置不当的; 发现突水预兆不及时汇报处理的;

不按规定填绘图纸、台帐或填绘周期超过规定一倍的; 不按时组织水害隐患排查或向集团公司提供错误资料的;

9、的。未制定防治水应急预案或每年雨季前未组织水害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运输

B级:

1、2、斜巷防跑车和跑车防护装置不按规定设置的; 运输安全设备、设施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

C级:1、2、3、的;

4、5、斜巷运输信号装置不按规定设置;声光信号不齐全有效的; 斜巷各摘挂车场无躲避所或位置不当及有障碍物影响出入的;摘挂斜巷防跑车和跑车防护装置不正常使用或不起作用的; 小绞车不按规定固定;制动装置失效的;

使用不合格、磨损严重的联接环和肖子;超挂车辆;不使用保安绳安全间隙不符合规定的;

6、规定的;7、8、9、在行人巷道内架空线吊挂高度连续20M低于1.8M的; 保险链(绳)、连接装置不按规定设置或不起作用的; 电机车闸、灯、铃、撒砂装置等安全设置不定的; 电机车、人车、矿车与巷道的行车、行人安全间隙连续10M达不到

10、轨道质量严重低劣,连续3个接头扣件不全、内外错和高低差严重超过规定;连续3搭轨道的铺设不符合规定的;

11、一处矿车3辆无防脱销装置的;运送物料不使用专用车盘的;

12、运输巷两侧与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符合规程规定的;

13、斜巷人车防坠器不灵活可靠,不按规定进行试验的。

机电

A级:1、2、3、矿井主要泵房排水能力达不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 主扇风机备用风机起不到备用作用的; 矿井未使用双回路供电的。

B级:

1、回路的;2、3、4、提升系统存在有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严重缺陷的; 主、副井绞车及提人绞车不按规程规定设置各种保护装置的; 排水系统、设施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井下各水平中央变(配)电所、主排水泵房和采区泵房供电线路单C级:

1、主提升装置各种保护试验失效;立井罐笼防坠装置不按规程规定试验、各种闭锁不起作用;没有按照规定及时进行技术测定的;

2、提升钢丝绳磨损、断丝、锈蚀埋单超过规程规定未更换或未按规定检验和检查的;3、4、5、主要排水设备提引水装置不起作用的; 主扇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换机运行的;

压风机(包括风包)安全阀、压力表、断水、断油、超温、超压保护安设不全或不起作用的;

6、承压锅炉本体和压力容器上的安全阀或压力表全部失效,常压锅炉做承压锅炉使用;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各种保护、闭锁装置不按规定设置或不起作用的;

7、在特种设备的设计、安装、制造、使用、检修、改造等方面违反国家规程规定的;

8、9、井下下使用的高低压开关操作机构失灵或闭锁装置不起作用的; 井下隔爆电气设备(包括小型电气)出现失爆的;

10、皮带防滑保护、堆煤保护、防跑偏装置、温度保护、烟雾保护、自动洒水装置设置不全或不起作用的;

11、检漏(包括煤电钻综保、照明信号综保)、接地、过流三大保护和电动机综保不按规定使用、保护不起作用或没有按规定进行试验的;

12、井下未使用阻燃电缆和皮带或接头不合格的;

13、不按规程规定进行井下电气作业的;

14、机采面采煤机与运输机无停开闭锁装置;煤层倾角15度以上采煤机无防滑装置的;工作面转载机上安装有破碎机时,未设置防止人员进入的安全防护装置或防护装置不起作用的;采煤机内、外喷雾水压不足的;

15、耙装机固定卡子不齐全有效或稳绳固定不合格;未使用封闭式金属挡绳栅栏和防耙斗出槽的护栏;耙装机无照明的;

16、机械传动装置防护不全或横过皮带、溜子的行人地点未设置过桥的;

17、矿灯的闭锁、保护装置不起作用或不使用双光源矿灯的;

18、架空乘人装置保护装置设置不齐全或不起作用的;

19、不按规定制定提升运输设备检修计划或不按计划检修的。

顶板

B级:

1、据的; 开采的煤层无矿压观测资料,设计的支护强度和支护密度无科学依2、3、采区无设计方案、采区设计、作业规程生产的; 新采区、新工艺工作面投产未经集团公司验收的。

C级:

1、综采(放)工作面泵站压力达不到30MPa,普采工作面(泵站额定压力20 MPa)达不到18 MPa的;抽检初撑力时有相邻两架或3棵及以上达不到规定要求和合格率低于70%的(综采、综放工作面支架初撑力达不到24 MPa,普采工作面单柱初撑力,¢100mm达不到11.5 MPa,¢80mm达不到12 MPa,普产工作面超前支护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100mm达不到6.5 MPa的,¢80mm达不到10 MPa,综采(放)工作面超前支护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达不到11.5 MPa,);

2、超前支护、端头支护不按规定支设或支设不合格的;断层处、顶板破碎处控制不力的;

3、4、工作面缺柱或缺梁超过5%或出现空顶作业的;

工作面出现5棵失效支柱;5条及以上顶梁不铰接或损坏;一处3棵及以上支柱钻底达100mm未穿鞋;3处及以上支柱顶梁空肩或足顶不实未及时进行整改处理的;

5、6、工作面后部悬顶距离超过作业规程规定,未采取强制放顶措施的; 高瓦斯矿井或低瓦斯矿井高瓦斯区域,采煤工作面上下出口拖后放顶3m未回撤;低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上下出口拖后放顶线6米未回撤或回撤后支密集截柱的;

7、8、支架顶梁与顶梁接顶不严密或相邻两架错距超过侧护板高度2/3的; 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过断层、过老空、跨巷道、托伪顶开采及收尾不按措施施工的;

9、高档普采工作面上伞檐超过1m时,凸出宽度超过0.25m未处理或面前不按作业规程规定支设临时支柱的;

10、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与巷道连接处20m范围内巷道高度,综采(放)工作面达不到1.8m,其他采煤工作面达不到1.6m;人行道宽度小于规定要求及巷道连续3m严重失修的;

11、溜头、溜尾未按规定打压或支设压柱不合格的;

12、工作面倾角大于150时,液压支架未采取防倒、防滑措施或工作面倾角大于250时,工作地点上下未采取安全、可靠、有效防滑、防矸等措施的;

13、高瓦斯矿井、低瓦斯矿井高瓦斯区域的采煤工作面采用前进式采煤方法的;

14、架棚巷道不使用前探梁、联棚器、抗棚镢;连续3架及以上棚子背顶不实或严重歪斜不正、棚腿高吊的;

15、锚喷巷道不按措施规定使用前探梁;一处有3棵及以上锚杆失效;抽检锚杆角度低于750或锚固力达不到规定要求的;

16、前探梁、架棚、锚杆支护不及时,出现空顶作业的;

17、遇有地质构造、围岩破碎、压力大未及时改变支护方式或加强支护的;巷道过交叉点、贯通以及处理巷道高冒时,无安全措施或不按安全措施施工的;

18、巷道三岔口、四岔门口等特殊地点未采取锚杆、锚索等特殊加固的;

19、锚喷巷道锚杆的间排距连续3组超过规定;喷浆厚度连续20m达不到设计规定;巷道成型较差、连续2m出现0.3m以上的片帮、工程质量严重低劣的; 20、裸体巷道不按规定进行临时支护或不打顶板岩性厚度探测眼的;

21、巷道支护不符合作业规程规定的;

22、采用锚杆支护的煤巷未按规定对顶板进行监测的。

其他

B级:

1、2、C级:

1、2、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数量不足的;

“三下”开采设计未报批或未按批准的采、留比组织生产的。

中暑急救,分级还是分类? 篇3

中医

中医看中暑

中医科学里没有中暑这个词,对于中暑的描述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并且其论述较之于西医要复杂得多。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季节性很强,特指夏至到处暑节气之间发病;第二,属于外感病,不仅仅是高温引起的,有暑热,也有暑寒,还有暑湿。由暑热引起的中暑表现为四大症状:大热、大汗、烦渴、脉洪大,这种表现与西医的中暑相互对应。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高温引起的、病情紧急的,或是发高热、烦渴、大汗淋漓的中暑病人并不多见,由高热引起的抽搐、脱水休克、神志异常,甚至肾功能衰竭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在门诊见到的病人,症状大多是流鼻涕、打喷嚏、没有汗或不自觉地出汗、昏昏欲睡、全身乏力、不思饮食,类似于感冒。中医认为,这是中了暑寒或暑湿。

治疗之前分阴阳

对于中暑的治疗,中医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首先,要辨别是寒还是热,暑热为中阳暑,暑寒则为中阴暑,阳暑用凉药,阴暑用温药;其次,考虑是否夹湿,如果夹了湿邪应酌加利湿、化湿或是燥湿药;第三,考虑是否伤津,若有伤津应加益气生津药;第四,应考虑病人体质,针对不同体质酌情加入增强体质的药物;第五,对于复杂的、急重的病症,则要权宜机变,随症灵活处理。

在发病初期,病人大都有腹痛、脘腹胀闷及头部昏沉的感觉,十分难受,中医谓之痧症。此时可进行刮痧治疗。在进行刮痧之前,先备热水一碗,加入香油两匙,取光滑的羹匙、铜币或铜钱一个,蘸油水从病人的背心开始,轻轻地向下顺刮(切忌倒刮),并逐渐加大力气。直到局部皮肤泛红隆起,或显示紫黑色痧点,病人苏醒并感觉轻快为止。若病势急重,出现剧烈腹痛,上不得吐,下不得泻,则应尽快就医。

解暑药可常备

1.人丹:主治阳暑引起的头昏、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成人每次口含5~10粒,儿童适当减量。

2.十滴水:适用于中暑时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患者。成人每次取10~20滴滴入一杯白开水中,搅匀服下,儿童酌减。

3.六一散与益元散:能清热祛暑、除烦解渴、通利小便,因为清甜可口,大人小孩都容易接受。

4.藿香正气丸(片):凡中暑头痛或发冷发热、恶心呕吐都可以服用。

5.清凉油:属外用类防暑药品,头痛头晕时取少量涂于印堂穴和太阳穴,能提神醒脑,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

6.风油精: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药品,既能外用也能口服。可治疗中暑引起的头昏头痛,夏天夜晚因贪凉引起的腹痛等。对头昏头痛可外涂少许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对腹痛则可外涂于肚脐和尾骶部,或取风油精2~3滴,温水送服。需要注意的是,风油精口服时一定要稀释到1%的浓度。

西医

西医看中暑

在西医里中暑的定义是: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产生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总称。以停止出汗而身体排热不足、体温极高、脉搏加速、皮肤干热、肌肉松软、虚脱及昏迷为特征。

分清轻、中、重三级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西医支招 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体温往往在38℃以上。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西医支招 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应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必要时可用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

·重症中暑: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痉挛的疼痛。

热衰竭:多发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日射病: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暴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中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西医支招 重症中暑必须紧急抢救。首先需要迅速降温,可将患者安置在常温(25℃)的安静室内,在头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同时用风扇吹风。必要时可将患者除头部外浸在4℃的水中,给患者四肢降温,以防止周围血液循环的瘀滞。在物理降温初期,由于表皮受冷的刺激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肌肉震颤,反而影响散热甚至促进机体产热,使体温上升。因此,目前多数主张用药物及物理方式联合降温的方法。在降温过程中,必须加强护理,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一待肛温降至38℃左右时,应立即停止降温,以免发生体温过低而虚脱的危险。同时,寻求医生帮助,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的紊乱,同时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

温馨提醒: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病变者静脉补液不宜过速;有心力衰竭倾向者宜及早应用快速洋地黄制剂;有急性肾功能不全者,要严格限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尤其要注意血钾的浓度;有黄疸者宜用大量维生素B和C;昏迷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合并其他继发性感染,可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

分类分级标准 篇4

会议由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再制造分会会长罗健夫主持。他介绍了协会近两年来为该标准制定所做的准备工作及课题研究的缘由和背景。

张家港经开区发展改革局张浩副局长致欢迎词,张家港清研首创再制造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郧介绍了张家港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近年来的发展与进展情况。

课题组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王秀滕博士介绍了新型标准体系制定政策和流程,他还对课题组制定的标准研究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该项标准以张家港清研再制造产业研究院为主,联合行业典型企业共同编制。 该院执行副院长董金聪介绍了标准制定总体思路。根据零部件的可再制造性以及旧件的质量状态,制定可再制造旧件分类、分级标准。 标准制定工作充分调研当前企业工作标准现状和需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行提炼优化,在产业链上下游建立统一的标准,提升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为再制造企业、汽车维修企业和终端客户提供有质量保障的配件,使整个行业价值最大化。 张家港清研再制造产业研究院专家朱泉介绍了标准研究的具体内容、组织机构、工作计划等内容。

该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汽车拆解企业、旧件回收企业与再制造企业建立统一的标准。

与会企业代表结合自身业务情况,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大家从目前旧件国内国外流通状况、分类分级范围和程度、拆车规范、国际国内可再制造旧件标准的衔合、政策预期方面展开了讨论。 提出困难、问题和担忧,分享了经验。大家一致表达出对可再制造旧件分类分级标准的迫切需求。

参加本次标准研究启动会的专家充分肯定了本标准制定的重要意义性和及时性,并表示将充分发挥专家及行业优势,大力支持,共同参与和推动可本标准的制定与推动。

会上,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延莉对课题启动会进行了总结。 高延莉指出,在当前国内汽车报废量急剧增加,旧件利用和再制造行业发展迅猛的情况下, 分级分类标准出台迫在眉睫。她希望与会代表积极努力、沟通配合,齐心协力开展好该标准制定的后续工作。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报废汽车部仇宜山主任、曹辉参加会议。

启动会议结束后,课题组召开了第一次分组讨论会。 以发动机、变速箱、转向器、发电机/启动机等4 个小组展开工作。 分组会讨论了分类分级标准细化程度,确定了研究方向和下一步工作的行动计划。

隐患分级分类制度 篇5

1目的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公司员工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加强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员工生命和公司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制度。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新疆天富垃圾焚烧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和外委施工单位。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DL227-94 DL409-91 DL408-91 4 术语与定义:

本制度所称安全生产隐患(以下简称隐患),是指生产和辅助生产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基建过程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5 隐患的分级分类

安全生产隐患分为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一般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建设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隐患分级:按隐患的严重程度、解决难易程度不同,将隐患分为A、B、C三级。A级:难度大,公司解决不了,须经集团公司解决的隐患。B级:难度较大,分场、工段解决不了,须经公司解决的隐患。C级:分场、班组可以解决的隐患。6安全生产隐患确认与上报

6.1安全检查人员在进行隐患登记和处理过程中,应根据隐患级别,实行分级管理、逐级上报。6.2安全生产隐患每周四进行上报,每月28日将本月的隐患及总结呈报公司安技科,并提出整改意见,并经安技科确认。

6.3隐患在未治理完成前必须每次都报,直至隐患整改治理完成,对于不报隐患的单位,公司不安排安措费用。

6.4对排查出的隐患,要按 A、B、C 级标准及时登记建档、及时实施监控治理、及时向上集团公司报告。

6.5对于排查出的 C 级隐患要定整改措施、定责任人、定督办人、定时间、定资金进行专项安排处理,由督办人进行跟踪复查验收整改效果。

6.6对于排查出的 A、B 级隐患,做到及时上报,由集团公司安监部负责挂牌督办整改验收;对集团公司安监部发现的 A、B 级隐患,下达的整改指令书,应建立信息管理台账,并按分级挂牌督办规定落实挂牌督办。

6.7对于集团公司安监部排查的 A、B 级隐患,应落实隐患治理的六项内容:明确整改任务、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整改期限、整改资金、整改督办人。

6.8在整改 A、B 级隐患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隐患排出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或停止使用设备,防止事故的发生。

6.9 A、B 级隐患整改到位后,及时向集团公司安监部上报整改内容,并申请验收;对验收审查合格的,应及时对隐患进行核销,对验收审查不合格的,应重新制定整改方案,继续挂牌督办直至整改完成。

6.10 A、B 级隐患应及时上报集团公司安监部挂牌督办,由总经理亲自进行安排布置,落实人员、物资和资金,整改结束后由总经理组织进行验收合格后,申请集团公司安监部进行验收审查,合格后及时核销。

6.11排查出事故隐患应根据隐患性质,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确认事故隐患的类别(A、B、C 级),同时落实整改措施、整改时间和责任人。

6.12 A、B、C 级隐患治理前,必须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制定、总经理批准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必须加强对隐患的监控,并告知作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否则,不准从事相关作业。6.13建立 A、B、C 隐患挂牌、建档制度,实行事故隐患跟综管理,并将验收结果存入事故隐患管理档案。

6.14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安全办公会议、安全检查和安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及时研究整改措施,对事故隐患进行监控,落实整改措施,防范事故发生。6.15因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措施落实不力导致事故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7附则

分类分级标准 篇6

关键词:公务员;公务员录用考试;分级分类

一、中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实施现状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1994年正式确立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至今,经过大量的探索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考试体系和运行制度。公务员考录制度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涉及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自实施至今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性社会影响。当前在公务员考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招考环节存在违背“公平性”原则的考试资格限制;笔试科目缺乏针对性,笔试内容缺乏职业性;考试轮制单一,基本都实行笔试和面试二轮制;面试一般为模式化面试,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考录的监督体系不完善,存在徇私舞弊的现象。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公务员录用权力相对集中,基层公务员录用渠道单一。我国公务员考录管理实行中央和省级二级录用管理体制,2009年后多数省份采取“同步招考”的做法,这使公务员录用权力进一步集中。我国主任科员级别以下的基层公务员的录用,除了考试之外几乎没有别的途径。

其次,公务员考录制度多元价值诉求间的失衡。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科学、民主、公平、公开等。在理想状态下,应该追求制度多元价值之间相互協调和相互均衡,但在当下实践中,考试标准存在“科学”和“公平”的失衡,考试成为目的,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选拔人才这一根本目的。

第三,公务员录用评价体系不完善。公务员录用的关键在于评价体系,我国公务员录用的评价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职业性。公务员考试侧重政治性,而对应试者应该具备的知识状况、特定的技能等没有相应的考查;二是缺乏针对性。“以职选人”是公务员录用的基本要求,我国公务员不同职位所需人员的素质不同。故公务员录用仍然采用当下的考试模式缺乏针对性。

再次,公务员职位分级分类制度及招考法律体系不完善。公务员职位分级分类制度是公务员录取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结构来看,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公务员机关的职能属性。目前我国各类机关设置基本上体现的是行政本位模式,导致各类机关性质和职位层级差异的相对淡化。此外,招考法律体系不完善,这使公务员录用考试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控制,也使得部分考生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二、推进公务员录用考试分级分类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十八大三届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2014年全国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确定,以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为重点,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

从制度层面看,分级分类是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将公务员职位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并在第二十八条规定:公务员录用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根据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职位类别分别设置。从实践层面看,现代国家公务员系统都是由多类型、多层级职位组成的复合型系统。基于“以职选人”的要求,公务员录用考试应该符合各级各类公务员职位的需求和标准,实行分级分类考试能有效保障录用的针对性和职业性。

纵观西方主要国家,实行分级分类是各国的普遍做法。首先,在公务员录用中,普遍以公务员分类制度为基础。其次,公务员考试注重职业性和专业性。美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强调按照职位分类制度中的不同职系和职级组织考试。第三,考试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法国考作文、文学、地理与翻译等较高级难度和知识水平的科目。第四,注重公务员录用考试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日本《公务员法》对考试中的具体实施环节有明确的责任和处罚规定。

三、推进公务员录取考试分级分类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公务员录用考试划分的标准就是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我国公务员法中明确规定的公务员职位类别是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三种基本类型,但事实上司法类职位也是我国公务员职位类别的基本构成之一。因此,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基本类型设置应该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行政执法和司法类等四种主要类型。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切实落实专业技术、行政执法和司法类等三种类型。

2.完善公务员录用考试相关法律体系和监督体系

公务员考录制度分级分类有效的实施须以完善的法律为后盾。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关法律规章的制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考试程序、考官的资格、考试内容、考试由谁来监督、如何监督,以及各类具体的违法行为以单项法规的形式出台,同时出台配套的各种实施细则。完善的监督体系的建立需要大众的参与和法律的保障,而政府内部的监督亦很有必要。

3.建立公务员分类分级录用考试评价体系

公务员分级分类录用考试的实质是对应试者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等的测评,而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职位,对拟任者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有所不同,所以建立公务员分类分级录用考试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个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以职位调查为起点,通过分析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公务员职位典型样本,以工作分析建立公务员能力标准框架,经过对确定不同类别层次的公务员能力与素质标准。

4.在实践中探索公务员录用考试分级分类

首先在公务员报考条件的设置上,为了区分不同类型人才,可以借鉴外国的做法,不同的职位设置合理的学历要求。

其次丰富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方式和轮制,今后可以考虑针对不同类别层次的公务员职位用人需求和条件,分别采取“专业资格筛选-面试”、“技能测试-面试”、“履历筛选-面试”等多种形式。此外可探索建立一条“笔试一面试一笔试”的公务员考录模式,推行公务员录用考试资格考试制度。

第三加强笔试科目和笔试内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目前当前缺乏职业性和专业性的笔试,造成了一些被录取者无法胜任工作的现象。因此应该细化目前笔试科目设置,针对四个大类的职位增设相关科目,笔试内容也应该增加对职业技能和素质的考查。

第四促进面试科学化,推广面试旁听制度。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在面试考试过程中增加诸如笔记辨析、情景模拟、心理测试、经历评定等考试方法的应用。在面试中引入旁听制度,让公众参与到公务员的选拔过程中来,可以让公众更加了解公务员选拔的程序,同时也加大了对考官的监督。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公共管理系)

参考文献:

[1] 曹永胜.推进我国公务员考试分级分类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08)

[2] 陈娅慧.关于我国现象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的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06)

[3] 吴志华.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及其启示[J].国家行政管理学报,2008(06)

[4] 曹永胜.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成效、不足与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13(07)

[5] 安迎春.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J].社科纵横,2009(12)

[6] 曹永胜.王铮.近年来应该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2(02)

证书策略的分类分级研究 篇7

X.509标准将证书策略(Certificate Policy,CP)定义为“表明一个证书对于具有相同安全需求的某类应用的能力的一组指定规则”,即适合于某类应用的一组共同的安全规则要求。它体现了电子认证服务机构针对特定数字证书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情况,表明公钥所对应的用户的安全属性,指导应用程序的开发商或证书的依赖方识别证书的安全级别,以便正确信赖、使用该证书。

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的安全性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等领域,电子认证的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服务模式、内容也不断创新。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各合法电子认证服务机构(CA)大都围绕业务开展,根据证书使用对象的不同对证书类型进行简单划分,制定相应的证书策略,并未形成国家层面的、全局的证书策略体系,难以充分发挥证书策略在交叉认证、规范服务、引导市场、方便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严重阻碍了电子认证服务的进一步推广。

本文针对证书策略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国内合法CA机构的现有情况,从订户类型、安全等级、服务能力三个维度对证书进行划分,提出了渐进的分类分级证书策略体系建设方法,设计了配套的对象标识符(Object Identifier,OID)结构。

2 国内外证书策略发展概况

证书策略的发展伴随着各国公钥基础设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KI)的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相继开展了PKI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工作,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国家级PKI体系和相应的证书策略体系。

2.1 美国联邦PK I的证书策略

美国联邦PKI(FPKI)体系始建于1996年,致力于支持在开放的网络如Internet上的安全交易,用于保障电子政务、电子采购的信息安全和实现对关键网络设备的保护。整个FPKI的证书策略体系共有四类证书策略,分别针对不同的应用范围,并根据一定的划分依据细分为多个证书策略。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FPKI证书策略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完善的证书策略体系。它支撑了整个FPKI体系的有效运作,对我国证书策略体系的建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2 欧洲的证书策略

欧洲也是PKI体系较为成熟的地区,许多机构和组织也围绕其PKI体系制定了相应的证书策略,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可以看到,由于未能清晰地认识证书策略的含义和作用,欧洲在证书策略的制定、实施和应用上与美国差距较大,并未形成完整的证书策略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欧洲电子认证应用的进一步推广。

2.3 国内的证书策略

从我国《电子签名法》颁布以来,经过几年时间,我国电子认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依法取得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资质的机构已达32家,截至2012年3月底,经许可的32家CA签发的有效电子证书持有量超过4100万张。与电子认证服务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证书策略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国32家合法CA机构中,仅中国金融认证中心、陕西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等少数几家机构在其网站上公布了通用或针对特定应用的证书策略文档。各策略文档相互孤立且内容雷同严重,无法起到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引导用户合理选择数字证书的目的。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证书策略体系研究日益关注。中国科学院数据与通信保护研究教育中心在对国内外证书策略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基线证书策略的分级分类体系,将用于电子商务和公共服务的数字证书分为设备、商业交易、公众服务三种类型共7个等级[3]。该体系研究设计了策略体系的整体架构,提出了基线策略和通用证书策略,明确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证书策略的共性和个性化内容,对于建立我国的国家级证书策略体系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然而作为国家级证书策略体系,基于基线证书策略的分级分类体系还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1)体系的证书分类与国内CA机构现行的证书分类差异较大,全面推行面临较大困难。

(2)体现分级的策略要素过多,分级要求过于细化,给评估和监管工作带来困难。

(3)将证书策略体系建设作为一个静态的过程,一次性设计出完整的体系架构和策略文档内容,这将带来较大的建设风险,也难以满足电子认证服务不断创新的需要。因此需要结合国内CA机构的实际情况,在保证策略体系的科学性的同时,兼顾可操作性和易推广性,制定我国的国家级证书策略体系。

3 分类分级的证书策略体系建设

3.1 策略体系的建设原则

分类分级的证书策略体系建设将遵循三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充分参考国内外证书策略体系研究成果,遵循相关标准规范,设计策略体系架构、策略文档内容,确保电子认证服务的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满足电子认证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持续创新的需要。

(2)可操作性原则

尊重国内CA机构的电子认证服务现有模式和内容,确定证书策略分级要素和具体分级要求,使我国电子认证服务业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完成分类分级的证书策略体系的建设和推广,确保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易推广性。

(3)循序渐进原则

全面设计、分步实施,制定有效的策略体系建设方法,分阶段、分重点的逐步推出不同类型数字证书的分级证书策略,推出一个、落实一个、成熟一个,降低策略体系建设风险,满足电子认证服务持续创新的需要。

3.2 策略体系的建设方法

建设分类分级的证书策略体系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

(1)分类的复杂性

数字证书分类需要满足全面性和高可扩展性,以适应不断丰富的证书应用。

(2)分级的复杂性

证书策略涉及证书生命周期管理、访问控制措施、物理安全措施、技术控制措施、网络安全措施、审计和评估要求、赔偿和责任等共200多个要素,证书策略空间复杂度高,难以找到合适的要素进行分级。

(3)内容的复杂性

可分级的策略要素涉及多个领域的问题,各CA机构的具体操作情况各不相同,要素分级缺乏权威标准。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困难,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循序渐进原则,提出如下的策略体系建设方法。

(1)证书分类

遵循当前数字证书的分类习惯,选择“订户类型”要素对数字证书进行分类,可分为自然人证书、法人证书、服务器证书等。

(2)证书分级

选择某类数字证书,汇总该类证书的各种应用场景,从规范市场、引导应用、方便监管角度出发,分析各应用场景在“安全等级”和“服务能力”上的不同需求,对该类证书进行分级,从高到低依次为A级、B级、C级……

(3)要素分级

收集、整理国内各合法CA机构该类证书的CP和电子认证业务规则(Certification Practice Statement,CPS),识别“安全等级”、“服务能力”所涉及的策略分级要素,基于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和各CA机构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级,确定分级要素在不同等级上的具体要求。

3.3 对象标识符结构设计

对象标识符(OID)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联合制定的标识规则,用于规定信息处理系统及网络通信中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方法,其描述对象是具有名称标识的信息、定义或者规范。

分类分级的证书策略体系以OID作为贯彻落实证书策略的技术保障手段,为每类证书的每级证书策略分配了OID号,作为证书策略的唯一标识。CA机构可以将经过核配的OID号包含在数字证书中,用以标识证书的等级,方便用户选择符合应用需要的证书;主管部门可以通过验证证书中的OID号,实现对电子认证服务的有效监管;证书中的OID号也可以作为证书交叉认证的依据。

基于分类分级策略体系的整体设计思路,相应的OID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这也从一个侧面描绘了策略体系的整体架构。

4 自然人分级证书策略

本节以自然人分级证书策略的编制为例,介绍上述策略体系建设方法的具体实现。

首先是证书分级。汇总当前自然人(个人)证书的各种应用,基于“安全等级”和“服务能力”上的不同,总结出三种应用场景,将自然人证书分为三个等级(见表1),并参考IETF PKIX工作组关于证书策略和电子认证业务规则的规范RFC 3647 Internet X.509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Certificate Policy and Certification Practices Framework编写自然人证书策略,确定策略内容框架和非分级要素的具体要求。

其次是要素分级。收集、分析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天威诚信等国内29家合法CA机构的CP和CPS,识别“安全等级”分级要素(见表2)和“服务能力”分级要素(见表3)。

针对这些分级要素,依据自然人数字证书应用的实际安全和服务需求,遵循几个原则进行分级。

*C级:现有相关标准、规范所要求的最低安全、服务水平,对于标准规范未明确要求的要素,选择当前各CA机构的自然人证书应用都能达到的安全、服务水平。

*B级:现有技术、管理水平下所能实现的较高安全、服务水平,也是当前少数CA机构的自然人证书应用所能达到的水平。

*A级:现有技术、管理水平下所能实现的最高安全、服务水平。

例如,要素“自然人身份的鉴别”可分为三个等级。

根据实际需要,某些要素虽然分为三个等级,但只包括两级具体要求,即B级要求可能与C级或A级相同。

5 结论

分类分级的证书策略体系建设是电子认证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证书策略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的分类分级证书策略体系建设方法。通过该方法,科学的、易于推广的国家级证书策略体系有望被建立。标准化的证书策略将改善认证质量、保户消费者利益、促进认证技术提升、引导企业发展,促进我国电子认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和电子签名法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任金强,刘海龙.美国联邦PKI(FPKI)的发展与现状[J].电子政务,2005年,第23期,9-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http://www.gov.cn/flfg/2005-06/27/content_9785.htm.

[3]荆继武,高能,王展.证书策略路在何方?[J].计算机世界,2011年2月,第6期..

[4]吴东亚.对象标识符(OID)技术和应用分析[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年,第8期.

广西传统村落分级分类保护研究 篇8

广西传统村落, 整体数量多, 种类丰富, 分布广, 景观特色鲜明, 需要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分级分类保护。

一、广西传统村落基本概况

(一) 整体数量多, 分布广, 保存不完整, 消失趋势加剧

10年前, 广西境内传统村落众多, 在185000多个自然村中, 符合传统村落标准的村落数量很大, 然而今天漫步在广西广大的乡村, 见到的只是零散的老房子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 传统村落的消失速度相当惊人。从传统村落的存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来看, 广西的传统村落应该与云南、贵州大致相当。然而分析第一批和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云南有294个传统村落入选, 贵州有292个传统村落入选, 广西只有89个传统村落入选, 不及广东91个, 高于四川62个。2012年和2013年经过普选, 在广西185000个自然村中, 只发现600多个村庄传统村落痕迹较重, 其中266个可以探寻出相对的历史格局、建筑风貌和建筑环境, 89个村庄历史脉络、文化传承、建筑风貌具有典型价值,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他村庄已经失去历史的记忆。

89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主要分布在桂东和桂北地区。

在266个传统村落中, 南宁有14个, 柳州有22个, 桂林有86个, 玉林有31个, 梧州有11个, 钦州有6个, 百色有10个, 贵港有6个, 河池有8个, 来宾有20个, 北海有5个, 崇左有4个, 防城港有5个, 贺州有38个。

266个有价值的传统村落与185000个自然村相比, 其比例只占0.15%, 这266个村落中, 有部分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

必须认识到传统村落的文化、科学、艺术、建筑、经济和社会价值。传统村落一旦消失, 农耕文明的基础就会削减, 中华民族的根源就会逐步消失。各级政府必须把传统村落保护和文化传承列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现代村庄建设必须保护传统部分和传承先行。

(二) 种类丰富, 年代久远, 形成原因多样, 文化发掘和传承任务较重

从地理特征来说, 海滨地区占1.11%, 平原地区10.62%, 丘陵地区46.52%, 山区33.33%, 其他8.42%。滨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传统村落破坏较为严重, 城市中的传统社区, 靠近城市郊区的传统村落, 以及乡镇所在地的传统村落破坏更为严重。

从民族构成来说, 壮族为主的39个, 汉族为主的传统村落144个, 瑶族为主的52个, 苗族村寨6个, 侗族为主的10个, 毛南族为主的2个, 回族为主的2个, 彝族为主的1个, 水族为主的1个, 京族为主的4个。

从建筑风格来说, 青砖黛瓦徽派马头墙风格为主的6个, 青砖黛瓦岭南锅耳墙风格为主的4个, 土坯砖或青砖黑瓦主从硬山墙、悬山墙风格为主的184个, 骑楼和碉楼风格为主的6个, 干栏式风格为主的32个。

从形成年代来说, 元代以前47个, 明代92个, 清代96个, 民国16个, 现代1个。

从形成原因来看, 土著原始村落1个, 自然形成92个, 祖上迁移40个, 宗族聚居20个, 交通枢纽6个, 经商6个, 水运形成1个, 战乱迁入12个, 军事基地3个, 沿海军事基地要塞1个, 逐鱼群上岛安居3个, 拾荒定居1个, 祖上传下21个, 古代城2个, 最主要形成原因是自然形成, 其次是祖上迁移和宗族聚居, 再次是战乱迁入。这说明, 先民们自然选择的村落生命力更为持久。

在这些传统村落中, 有家谱记载的传统村落不到15个, 村落成员口述家族辈字的不到10个, 绝大部分村落不是家谱在“文化大革命”毁于灰烬, 就是一直没有修家谱, 当地县志、村志更没有记载, 村中也没有相应的文化自觉人士对村落历史的记载。以至于在对村落文化发掘和文化传承研究中, 缺乏相应的文字资料, 只能靠研究者实地进行研究和推断, 并纠正村民的错误认知和传说。

(三) 规模大小不一, 景观特色鲜明, 生态景观和文化景观保护任重道远

传统村落的规模主要表现在村落的占地面积, 传统建筑面积与村落建筑面积的比例。广西266个传统村落中, 村落占地面积30亩以下的32个, 30~50以内的44个, 50~100亩以上的34个, 100百亩以上的148个。传统建筑面积占村庄建筑面积, 超过90%的有16个, 超过80%的有12个, 超过70%的有19个, 超过60%的有19个, 超过50%的有22个, 超过40%的有12个。

村落景观主要包括平峒景观、滨水景观、榕树景观、大院景观。

平峒景观主要是喀斯特岩溶地貌区的传统村落景观特征, 村落位于峰丛谷地, 依山而建, 建筑布局高低起伏, 村前为小河良田。

滨水景观主要是河流附近的传统村落, 如漓江边上的传统村落, 左右江边上的传统村落, 以及桂江流域的传统村落。这样的村落主要景观是大河环绕, 舟楫往来, 村落曾经多为治所之地, 文物较多, 经济上极度繁荣, 大家族和大宅院较多。

榕树景观的村落主要集中在平原和丘陵地区, 榕树代表着村内的不同节点, 阐发着不同的传说和故事, 由于榕树很少有人砍伐, 所以榕树的树龄就代表着村落的年龄, 这样的村落活动中心是大榕树下, 村落因为大榕树而景观独特。

大院景观的传统村落是因为保存相对完好的官署、会馆、宗族祠堂、寺庙和几进院落而知名。广西传统村落中, 官署类 (官厅) 的历史建筑1座, 宗族祠堂8座, 大院17座, 名人故居41座。这些大型建筑样式不同于民间建筑的穿斗式, 多为抬梁式, 建筑石刻、木刻、砖刻精美, 多有壁画装饰, 院落多为二进以上。某些近代的碉楼式建筑更是岭南风格显著, 彰显主人的不同身份。

二、广西传统村落发展趋势及原因分析

广西传统村落总体发展趋势是:具有保护价值的266个传统村落中绝大部分继续面临消失的危险, 已经纳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需要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 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

(一) 广西传统村落急速消失的原因

传统村落是历史长河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和伦理宗法的需求。随着时代条件不断变化, 伴随着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村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另一种面貌, 于是“革命”或“改良”后的传统村落就出现在广西广大的农村。

改善居住条件的能力和意愿以及现代居住文化的冲击是传统村落消失的直接原因。从农业经济发展条件来说, 广西山多地少,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农业生产条件决定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支撑起青砖黛瓦、高堂大屋、雕梁画栋的大院大宅建造, 于是就使得大部分的传统村落规模较小, 建筑密度大, 房屋矮小, 功能分区不合理, 人畜混居。根据相关资料, 在20世纪80年代, 广西共有49个贫困县, 贫困县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6%, 贫困县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4%。1985年广西农村未解决温饱人口1500万, 贫困发生率达44%。即使到2009年, 仍有贫困村4060个, 占全区村委会总数的28.3%。在广西的贫困人口中, 80%以上是少数民族人口。

1990年, 广西农村人均收入为640元, 1995年达到1446元, 2000年达到1865元, 2005年达到2495元, 2010年达到4543元, 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彰显广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普遍提高, 村民能够从农业生产之外获得改善居住条件的资金和建筑材料, 建造新的楼房式建筑取代低矮的瓦房也就顺理成章。根据在农村中的调查资料分析, 传统村落中大规模的建房运动开始于2000年以后, 其中2005年左右达到高潮。

农村宅基地政策和生活区域的狭小, 以及攀比心理加剧传统村落的消亡速度。由于耕地有限, 加上适合建房的地域有限, 农村中建造新房必须在原址上重建, 而新建的房屋无论从采光、色彩、高度都会给邻居带来心理和现实上的压力, 于是一户建房就会导致整个村子只要有点能力都会建房。传统村落毁于生存与生活的质量改善之中, 消亡于邻居们的攀比之中。

按照广西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 宅基地建设核心是节约利用耕地资源, 其中明确规定, 严格实行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制度, 村民建新房入住后应当及时拆除废弃的旧房并复垦、复绿;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建住宅;严格控制占用非基本农田耕地建住宅;禁止村民在已查明的地质等自然灾害隐患点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定的禁止建设区建住宅;禁止城镇居民到农村购置宅基地建住宅。农民只能在原有住宅或自家耕地中建造新的住宅, 这就导致传统村落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而急剧消失。

现代的村落建设如果是对传统村落的传承, 也会造就一批有特色的村落, 遗憾的是, 广西目前的村镇建设呈现出“万村一面”、“千镇雷同”的趋同趋势, 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认识不够, 对传统村落缺乏细致的梳理。加上工匠们的技艺水平有限, 建筑趋向实用、经济, 但是不够美观。传统村落在各方面都闪耀着光辉的价值, 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技艺和文化。如果把传统建筑体量扩大, 台阶加高, 门窗加框并使用现代建筑材料, 保持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之间合适的尺度, 这样传承并创新的建筑一样具有典范价值。然而现代农村中大量取代传统建筑的现代建筑却因为工匠们的技艺有限, 加上追求实用和经济, 普遍缺乏美感、尺度感、缺乏韵味, 无法全面反映特定的伦理关系和社会关系。

(二) 传统村落得以保全的原因

广西还有部分传统村落得以保全, 其中有些村落传统建筑面积占整个村庄建筑面积达到90%以上, 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传统村落建筑规格较高, 不光建筑材料全部为青砖黑瓦, 而且雕梁画栋, 色彩丰富, 造型美观, 整个建筑就是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 每一个细节和装饰都是一个故事, 值得细心把玩和研究。像兴安县白石乡的秦家大院, 每一栋房屋都会令参观者驻足良久。由于房屋建造水平和规格代表了建造者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其后人会为祖先的许多这样的房屋而自豪, 自然会认真保护好。

广西目前建筑规格较高的大院式建筑包括故居、祠堂、碉楼、围屋等, 总计73座, 其中官署类 (官厅) 的历史建筑1座, 宗族祠堂8座, 大院17座, 骑楼碉楼6座, 名人故居41座。

二是家族村落, 村民热衷求取功名, 建筑只是栖身场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以“耕读传家”为最高标准, 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 家族里的年轻人承担着光宗耀祖的重任, 年轻人需要苦读求取功名, 齐家治国平天下, 告老还乡之时再建造深宅大院, 于是广西的传统村落中总有一两个因功名而形成的大院, 其余为寻常百姓之家。改革开放之后, 年轻人要出外求学就业, 不愿回到农村, 更不愿维修老宅, 家中只有老人留守田园, 等待子女功成名就再营造祖宅。现在的很多老宅只有老年人在留守, 年轻人出外生活和就业, 只有在年节时回祖宅团聚。于是老宅得到保存, 子女不维修的就任其破败。

三是老宅保存一份记忆, 体现一定社会地位。传统村落一般以宗族祠堂为中心, 靠近祠堂的建筑等级较高, 其他建筑沿祠堂展开。在村落中处于中心的院落体现着家族的地位。

四是村民集体在新址建造新房, 保留下传统祖宅。于是保留相对完整的村落一半是旧的住宅, 一半是新的建筑。随着绝大部分传统村落的消失, 留下的传统村落愈加珍贵, 村民也认识到村落的旅游和其他价值, 于是保护愿望更加强烈。

传统村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社会关系相适应的。农耕时代, 主要的运输方式是肩挑背扛, 街道的宽度就是两个人挑着东西并行的宽度, 或者抬着轿子走过的宽度, 两头牛能够错过的距离, 街道总是有一些比较宽的节点, 那就是满足行人负重时能够相向而过设计的, 这与乡村的道路在某一处留下错车面是一样的。

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深入研究, 挖掘其丰富内涵, 在此基础上, 才能实现传统村落保护的科学性、原真性与可持续性。

这就需要做到:首先是在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中心, 挖掘传统村落的内涵。

其次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一些建筑类高校设立传统村落相关专业或设立相关课程, 培养专门的传统村落规划和保护人才。

再次是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平台, 通过传统村落保护网等形式传播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内涵和现状。

最后是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 组织村落中专门人才, 建立民间传承保护体系。

(三) 扶持村落内的文化人才, 挖掘和整理村落文化信息

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依靠当地人民, 村落的历史、主要建筑及其遗址、村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村落格局的风水解读、建筑材料的取材与技术、村落布局的社会含义、村落的佐证材料都散落于民间。村落得到修复保护之后, 使用和日常维修的依然是村民。

从村落调查和规划实践中, 发现村民对于自己的村落有着很强的荣誉感, 部分村民热衷于研究自己家族的历史和村落的历史, 但这仅仅体现在个人爱好的层面, 仅凭记忆言传口授, 均未形成一个完善资料整理体系, 对于村落的重要建构筑遗址能够凭记忆准确找到位置, 并能叙述大体形态。

鉴于这种状况, 建议建立以下措施:

首先, 为部分有积极性、并且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学识的村民颁发特聘传承专家证书, 提供一定的经费, 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其次, 收集村民手中的老照片、家谱、口述史等资料, 建立村落的资料库, 对现存建筑和格局保留影像资料, 为村落传承提供真实资料;

再次, 收集和集中展示与保存村落内的生产工具、生活设施, 建立村落博物馆, 为村落文化传承提供物质保证;

最后, 编写反映该村落文化历史价值的书籍, 为子孙后代留下翔实的资料。

分类分级标准 篇9

一、医院医用卫生耗材管理

医用卫生耗材是指医院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耗费或者植入人体内的各种医疗用材料,如纱布、药棉、胶布、绷带、X光胶片等。卫生耗材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活动的物资保障和重要手段。

医疗行业是高风险性的行业,卫生耗材同医疗工作的质量和安全密切相关,保障所需卫生耗材的及时供应及质量是医院卫生耗材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卫生耗材的管理有助于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有效控制卫生费用;对卫生耗材科学的管理也是医院增收节支,开展绩效评价,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对卫生耗材的管理至关重要,医院应强化卫生耗材管理,健全卫生耗材管理机制,加强从采购到入库等环节中的制度建设与控制,保证卫生耗材的及时供应,规范卫生耗材的使用,促使医院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运作,以保证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医院对医用卫生耗材建立分级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卫生耗材的种类繁多,库存及使用管理复杂,因此,医院对卫生耗材需要实施分级管理,即设一级库、二级库实行动态管理。一级库的功能主要是各种耗材的入、存、出管理,即购买的卫生耗材必须办理验收、入库手续,统一存放于此。在日常工作中,仅有一级库的管理不能满足需要,因为一级库的出库数据只能反映出各临床科室的总消耗,几乎不能对其领用、消耗进行全程跟踪,不能将卫生材料的消耗与每个患者相对应,导致卫生耗材的管理出现真空地带,难免出现卫生耗材的易流失、难对账、难管理的情况。领用到科室的卫生耗材,科室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也没有定期盘点制度,甚至在医院进行清产核资时,也因为其无账可查而较少为管理层所关注,这些物资的管理与控制更多的是凭所在科室人员的自觉性。因此,医院为加强对卫生耗材的动态管理,需要建立二级库进行管理。

三、建立我国医院卫生耗材分级分类管理体系

(一)对医院卫生耗材进行分类

根据临床医用耗材使用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医院根据自身管理情况又常常把医用耗材分为四类,分别是关键耗材、杠杆耗材、瓶颈耗材和常规耗材。关键耗材主要有:神经介入、外周介入、人工关节及骨科耗材、心胸外科手术耗材和神经外科手术耗材。杠杆耗材主要有:医用高分子及注射穿刺类材料和医用卫生耗材及敷料。瓶颈耗材主要有手术室常用医用耗材、医用X射线附属耗材和检验试剂。常规耗材主要有整形外科手术耗材、透析器及透析管路和消化系统内窥镜诊断治疗部分耗材。针对四类耗材主要采用以下采购办法:关键耗材实行分散采购;杆杆耗材实行集中采购;瓶颈耗材实行一对一采购;常规耗材采用综合化采购。同时,根据不同的耗材种类,采用不同的方式协调和厂商的关系。关键耗材采用合作型关系,杠杆耗材实行交易型关系,瓶颈耗材实行合作型关系,以保障耗材的供应为前提条件,维持采供双方的亲密合作,以协调和说服为主要采购和管理方式,透明运作,以降低运作成本来达到降价或为医院争取优惠的目的。常规耗材实行交易型关系,主要是以控制支付成本为前提条件,以竞争和施压为主要采购和管理方式,同时与供应商保持适当的距离,根据分类实现供求关系分类法及采购管理风险分析。

(二)依据权重关系指导谈判采购和建立供应商评估数据库

医用耗材采购过程中,利用权重性分析法对医用耗材进行评估,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产品的价格和条件、产品品牌和市场占有率、公司对临床支持和优惠、公司或代理的售后保障等方面,根据其权重关系依次进行考核。同时设立严格的医用耗材采购和管理目标,根据其重要性依次排序,确保产品质量,保护患者权益;保证临床供应,避免断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盈利;提高治疗和诊断水平;降低采购和使用成本;做好采购计划,缩短供应期;管好库存,减少消耗。

(三)医用耗材的实时管理和动态追踪

医用耗材分析主要参照各临床科室业务月/季度/年增减量、医用耗材在各科室收支比重等数值,通过医用耗材管理信息软件评估比对临床科室的医用耗材使用情况,实现医用耗材使用数据进行月追踪和季度分析,并找出变化原因。不可计价低值易耗材根据季度分析医用耗材使用量与业务量关系,对变化量较大数据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

(四)设立二级库实时实地监控耗材使用

二级库管理根据临床科室计划、业务量以及库存实际情况,编制二级库需求计划,实时通过医院物流系统向设备部仓库提交。医用耗材送达二级库,库管根据发票或随货同行点货验收,签字确认后妥善保管医用耗材。设备仓库根据二级库管签字确认的票据,办理耗材入库、移库手续,将医用耗材自备仓库移入相对应的二级库。

二级库管根据临床科室提交的物流申请,发放医用耗材,办理出库手续。医用耗材二级库主要职责:对医用高值耗材的产品来源、营销资质、品牌种类、规格型号、价格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等条目作直接管理和详细记录,杜绝厂商直供和模糊操作。医院可开通的二级库科室有手术室、麻醉科、介入中心、神经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等,尤其是使用高值耗材的临床科室。通过全面建立二级库,实现无缝隙对接,更加有效地监控医用耗材的流向和管理,避免临床科室和厂商的盲目操作。

(五)对医用高值耗材,要全程动态追踪

高值医用耗材目前是管理重点,医用耗材的采购记录、溯源、存储、档案及销毁都要有明确记录。做好医用耗材的注册登记,要保证登记证都要在有效期内。高值耗材的产品详细信息和使用病人信息都要填写详细并存档,实时管理和动态追踪。

摘要:<正>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使用的卫生耗材逐渐增多,在医院的医疗服务活动过程中所耗费的卫生耗材占医院各种消耗的比重逐渐增大,对卫生耗材的采购、入库、使用全过程的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点,加强对卫生耗材的管理对医院具有重要意义。一、医院医用卫生耗材管理医用卫生耗材是指医院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耗费或者植入人体内的各种医疗用材料,如纱布、药棉、胶布、绷带、X光胶片等。卫生耗材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活动的物

参考文献

[1]黄欣.浅议医用卫生耗材管理的审计[J].经济视角(下),2013年(2).

分类分级标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某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编制床位550张, 开放床位550张, 年门诊量500952例次, 收治患者25554人次。

1.2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各科室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205例。对205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归纳总结, 内容包括护理不良事件的种类、分级、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1.2.1 分类方法:以福建省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管理规范为依据, 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1) 非计划性拔管:管路非医疗行为的意外滑脱或者拔除。同一个患者多次拔管应分别上报, 管路包括:动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气管导管、T管、胸腔引流管、脑室引流管、导尿管、胃管以及各种造瘘管和引流管等。 (2) 用药错误:包括所有给药途径如外用、口服、吸入和注射等, 涉及给药的所有环节如药名、剂量、剂型、时间等错误、漏执行、液体渗漏等。 (3) 跌倒/坠床: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的病例数 (如果是同一患者多次发生, 需统计该患者的实际案例数) 。 (4) 压疮:患者在住院期间新发生院内压疮的病例数 (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压疮, 若转科或多次发生压疮均按1例计算;若院外已带入压疮, 但在住院期间再发生新的压疮也按1例计算) 。 (5) 烫伤: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烫伤。 (6) 其他:自杀或走失、标本错误、书写和电脑录入错误。

1.2.2 分级标准: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医事管理局《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不良事件分级标准[2,3,4], 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0~6级, 具体内容如下:0 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Ⅰ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 但未造成伤害;Ⅱ级:轻微伤害, 生命体征无改变, 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中度伤害, 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 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重度伤害, 生命体征明显改变, 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Ⅴ级: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死亡。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致患者伤害程度构成比, 见表1。

2.2 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别比如下:用药错误77例 (37.6%) ;非计划性拔管70例 (34.1%) ;跌倒/坠床28例 (13.8%) ;压疮5例 (2.4%) ;烫伤2例 (0.9%) ;其他23 (11.2%) 。

3 讨论

3.1 结果显示

3.1.1 从分级的情况看:Ⅰ级和Ⅱ级不良事件在护理不良事件中发生的概率最高, 占总发生率的84.3%。Ⅲ级和Ⅳ级的发生率虽低, 但由于给患者造成的伤害比较严重, 易引发护理投诉甚至发生医疗纠纷, 各级各类的护理人员也应引起重视。

3.1.2 从分类的情况看:用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跌倒/坠床是护理不良事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评估到位, 加强沟通 (包括护患沟通、医患沟通等) , 落实三查七对、医嘱执行制度等。

3.2 原因分析

3.2.1 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系统原因。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分析发现, 绝大多数原因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事件发生的多个环节中, 差错是众多环节中某一种或几种发生改变所致。既有系统因素, 也有个人原因。实际上个人仅仅是一系列环节中最后一道关口[5]。

3 . 2 . 2 发生Ⅰ级和Ⅱ级护理不良事件的频率最高。引起此类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评估不足, 沟通不良, 违反操作常规, 查对不严, 知识欠缺等, 可通过鱼骨图和流程图等管理工具分析方法找到要因。

3.2.3 发生Ⅲ级及Ⅲ级以上护理不良事件多为个案。引起此类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系统不完善、流程不合理、监管不到位等, 可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 (RCA) 或品管圈 (QCC) 进行深度分析和专项改善。

4 应对措施

4.1 重视事前监管, 减少护理风险: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完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和无惩罚主动报告制度, 制定护理不良事件防范预案及处理流程, 设计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及其他报告表, 针对报告管理系统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院深度培训, 提升护理人员评估、识别、处置护理不良事件的能力及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意识。

4.2 加强事后监管, 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凡发生Ⅲ级及Ⅲ级以上不良事件的科室, 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理部、医务科, 并在一周内召开根本原因分析会, 会议由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主持, 必要时邀请分管副院长、医务科、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科主任参加, 还原并记录事件演变过程, 找出重点进行整改。

4.3 加强培训, 始于教育终于教育:护理部每季度召开安全管理小组成员会议, 通报Ⅱ级及Ⅱ级以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原因、整改措施、监控重点;在院内《护理简讯》以无记名的方式发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分享经验吸取教训, 并作为科室的业务学习内容之一。每年召开全院护士大会1~2次, 分析行业现状, 医院日常工作情况、分享管理经验、分析存在及潜在的安全问题, 提出整改措施及监控重点, 作到警钟长鸣, 令行禁止。

摘要:目的 通过护理不良事件分类分级的方法, 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为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级、分类、原因分析及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级方面:Ⅰ级和Ⅱ级不良事件在护理不良事件中发生的概率最高, 占总发生率的84.3%;分类方面:用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跌倒/坠床在护理不良事件中发生频率较高, 占总发生率的85.5%。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原因, 与系统不完善、流程不合理、监管不到位、评估和沟通不力等密切相关。结论 根据不良事件的不同类别及级别采取相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不良事件,分级,分类,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漓, 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1) :54-55.

[2]杨莘, 王祥, 邵文利, 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30-132.

[3]吴欣娟.医院临床护理质量安全评审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108.

[4]付华秀, 古秀容, 王娅丽, 等.708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法律风险初探[J].当代医学, 2010, 16 (18) :123-125.

分类分级标准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分类管理;监督体系

一、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种类

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银行内部出现了差错需要对客户进行经济赔偿,或者是由于其他外界因素而导致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大幅度低于预期收益,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不是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为一种操作行为风险,它涉及到业务操作流程与规范,业务办理流程的监管,银行内部专用系统的设计合理性,业务审核过程是否存在欺诈,以及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

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种类:①操作风险:指银行内部专用系统与内部监控系统出现问题或者失灵,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差错,银行外部人员欺诈,黑客入侵等风险;②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在申请批款成功后出现信用问题或意外事件导致无能力偿还借款,而造成了呆账、死账的风险;③流动性风险:指因无法为负债的减少或者资产的增加提供相应的资金,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而导致经济损失甚至是破产的风险;④人员风险:指银行内部的就职人员利用自身职位的特殊性,动用银行资金、操作性违规、造假手续等监守自盗的行为,造成了商业银行资金流失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特性

1.内生性。根据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运营行为对象,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类,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几乎都发生在银行的内部,尚且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而信用风险,基本属于外生性风险。

2.复杂性。由于引起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原因有很多,网络、员工、程序等都会造成风险,加上不可抗拒力因素与信用风险的诱因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其复杂性的特点。

3.隐蔽性。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只是出现在银行内部,导致了风险存在但并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情景会使银行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这种不易被察觉的风险就是它的隐蔽性。

4.关联性。在银行内部的操作流程与审核过程中,往往很多业务都是应用于相同的系统,相同的软件,相同的数据,前一项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数据错误,也有可能被直接应用到下一个业务办理过程中,形成了错误的传递,操作流程的环环相扣恰恰是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关联性。

三、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分级与分类管理

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分级管理主要是借助新的监督系统,建立统一监督管理系统平台以及相应的系统操作规范与流程,并对流程顺序与步骤进行行为监督与确认监督,系统先将风险进行分类,依据产生风险的原因、风险自身的性质、产生风险的行为性质、风险最后的严重程度、风险产生的后果是否可控、后果所造成的影响力等等,综合评估出风险的级别与类型,不同类别的风险配有不同的监管体系,要求不同的业务应按各自的风险类别进行操作审核,并按所涉及到的金额数目和所产生风险的性质进行等级划分,然后逐级进行核查,逐级向上汇报,逐级进行责任划分,逐级进行管理。

在进行业务操作时,根据已划分好的风险类别和风险级别,安排对应的负责人,遵照本监管系统的操作流程规范进行分类业务办理。在业务办理时,要由各级别负责人进行级别监管审核;并对商业银行内部的高级管理层人员进行相关职业操守培训,上岗前也要对职业操守与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核与审评;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内控监督制度,要求管理与操作分离,银行与客户分离,系统程序编制人员与业务监管人员不得从事商业银行内部相关业务的操作。

监管工作还要求借助于相关信息渠道以及相应工具的使用,做到信息的及时反馈,及时发布信息,并将完整真实的信息传递给相关的部门以及现在负责相关联的操作、监管级别负责人,并建立与之相关的高效流程,要求问题及时汇报,风险及时处理,且处理过程必须到位。

明确各级职责、落实整改。明确风险事件的分级标准、核查流程和管理流程,明确各级行领导、负责人和监管人员在业务运营风险分级管理的核查途径、分级报告对象和内容;明确各行风险管理岗、现场管理在风险事件分类控制和分级管理职责;各级管理机构根据风险事件划分等级标准,按违规性质、严重程度评定风险等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督促各行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落实和反馈报告。

四、结束语

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系统程序、人员操作以及外部事件所产生的风险大都可控,加之现在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业务运营风险的防范,建立并实行新监管系统应用与其相应的新监管体系制度的规范,对商业银行业务运营的各项操作与操作系统进行全新的改革,实现对业务运营风险先分类,再分级的管理体系,注重新管理体系的科学有效性,保证了运营机制的高质高效,维护了商业银行的利益,减少了由于业务运营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黄 艳 敖 建 张大用:商业银行网点操作风险分析与策略研究[J]. 武汉金融. 2011(07):13-16.

[2]李万里: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J].华北金融.2009(05):15-18.

分类分级标准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辖区36家汽车制造企业, 其中特大企业5家、大型企业16家, 中型企业5家。

1.2 方法

1.2.1 量化分级标准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参照有关职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模式, 制定东风有限公司 (十堰地区)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分类及量化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标准, 对本辖区进行量化分级。

1.2.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分为严重职业病危害和一般职业病危害。严重职业病危害为:①可能产生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粉尘;②列入《高毒物品目录》的毒物;③《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数达50人以上的。本次参与量化分级企业共36家, 为特大、大、中型企业,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数在50人以上, 故职业危害分类应为严重的职业病危害。

1.2.3 量化测评与分级方法

量化评定采用百分制, 设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前期预防、职业病防治日常管理、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诊断与病人保障、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等6项内容, 共25个评价要素。企业职业卫生等级分为A、B、C 3个等级, 等级评定标准见表1。在当年量化测评以下内容:①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②有慢性职业病病人诊断;③未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与审核的;④年度内因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受到警告以上 (含警告) 行政处罚的, 职业卫生等级直接为“C”级。评定中如出现被检查的企业没有评分表中的某些项目, 则相应的项目不予评分, 并将该项分值从总分中扣除。对此得出的分值进行标化, 用标化分值确定该企业的最后得分。标化分值计算:标化分=考核评定表各项目得分总计÷扣除缺项分值后的总得分×100, 据此对职业病危害的企业进行监督评价分级, 确定监督类别和监督频次。

1.2.4 分级管理

通过对企业职业病危害分类和分级进行综合评定, 确定管理等级为Ⅰ、Ⅱ、Ⅲ、Ⅳ级。Ⅰ级:监督工作以指导为主, 向企业提供职业病防治信息, 推动自律;Ⅱ级:监督工作指导、监督并重。促进企业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Ⅲ级:通过加大监督力度, 推动企业认真整改, 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Ⅳ级: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依法采取行政处罚手段, 对情节严重的企业提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关闭。监督频次见表2。管理等级每年评定1次, 在年度最后一次检查时评分, 其得分为当年的最终评分, 并以此确定用人单位次年的管理等级。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概况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所属36家单位, 主要加工工艺有铸造、焊接、装配、冲压、油漆等, 主要存在粉尘、化学毒物、噪声、高温、放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有12 000多人。

2.2 量化评定结果

由于督导检查的36家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数都超过了50人, 因此 36家单位全部评定为职业病危害甲类的用人单位。依据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的考核标准, 对这36家单位施行量化分级, A级单位3家, 占总数的8.33%;B级单位30家, 占总数的83.33%;C级单位3家, 占总数8.33%。

2.3 分级管理监督检查结果

通过开展职业危害分类及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绩。根据监督检查结果显示, 许多工作指标在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后比实施前有明显提高, 如接触有害作业人员健康监护率从85.0%上升到90.6%,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从90%上升到100%, 个人防护用品穿戴率从47%上升到80%,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率从40%上升到60%,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完善率从20%上升到70%, 职业危害因素告知率从50%上升到100%, 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与控制效果评价的建设项目也是不断增多。

在检查中还发现, 各单位在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中,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部分企业法制意识淡薄, 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不够, 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 有重安全轻职业卫生现象, 大部分单位没有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②专兼职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制度建设和档案管理水平偏低。③劳务工人流动性大, 健康监护得不到保障。目前东风公司有劳务工1684人, 基本上从事有毒有害因素作业。由于企业生产的时段性, 造成了劳务工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不能有效落实。只有2家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各单位在职业卫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见表3。

3 讨论

3.1 建立职业卫生执法监督检查新的工作模式

量化分级使监督管理科学化、执法规范化, 使日常职业卫生监督有重点、有针对性, 按照类别和级别把握监管重点, 加大对企业的监督指导, 使各企业能针对问题做好整改, 逐步提高职业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通过职业卫生量化分级, 建立了以技术指导为支撑、以法律法规为标准、以服务促管理的新的监督机制。

3.2 增强了企业守法和自律意识

随着量化分级在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中的应用, 使企业职业卫生工作具有可比性, 调动了企业职业病防治积极性, 促进企业进一步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 加强自身管理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机构和职责制度, 建立职业卫生长效管理体系,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 提高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通过量化分级使职业卫生工作在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3 员工的职业健康得到保障

职业卫生涉及到员工的健康, 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生产秩序和和谐社会发展。本辖区的36家企业于1969年建厂, 厂房、设备部分老化, 通过量化分级管理, 使卫生行政管理及监督部门能够了解企业职业卫生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更有针对性地对重点企业、重点问题进行帮助、指导。促使企业不断完善并认真落实职业病防治各项规章制度, 改善防护设施, 加强职工健康监护, 强化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 提高职工自我保护的意识及能力, 不断改善企业职业卫生状况和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状况。

3.4 提高了对企业职业卫生的管理水平

量化分级的施行建立了卫生行政、卫生监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和企业四方沟通的机制, 对开展职业卫生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控制职业病危害、降低职业病发生创造了一个良好工作平台。

参考文献

[1]傅晨杰, 宓铮, 刘玉宝.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量化分级方法的应用和探讨.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6, 23 (5) :442-444.

[2]庄惠民, 邓斌, 唐杰, 等.职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估可行性研究.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6, 23 (6) :461-465.

[3]姜汝福, 姚光达, 周中平, 等.镇江市试推行职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效果浅析.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6, 32 (4) :248-250.

上一篇:介绍几种软件开发方法下一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