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分类与检验标准

2024-07-05

玻璃瓶分类与检验标准(共4篇)

玻璃瓶分类与检验标准 篇1

玻璃幕墙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总则

1.0.1为统一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的方法,保证玻璃幕墙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玻璃幕墙工程材料的现场检验和安装质量的检验。

1.0.3检验玻璃幕墙工程质量,应同时检查有关项目的质量保证资料。

1.0.4玻璃幕墙工程质量的检验人员,应经专门培训,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检验指标。

1.0.5玻璃幕墙工程质量的检验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材料现场检验

2.1 一般规定

2.1.1材料现场的检验,应将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型号、规格、批号的材料作为一个检验批,每批应随机抽取3%且不得少于5件。检验记录应按本标准附录A的记录表进行。

2.1.2玻璃幕墙工程中所用的材料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2 铝合金型材

2.1.1玻璃幕墙工程使用的铝合金型材,应进行壁厚、膜厚、硬度和表面质量的检验。

2.2.2用于横梁、立柱等主要受力杆件的截面受力部位的铝合金型材壁厚实测值不得小于3mm。

2.2.3壁厚的检验,应采用分辨率为0.05mm的游标卡尺或分辨率为0.1mm的金属测厚仪在杆件同一截面的不同部位测量,测点不应少于5个,并取最小值。

2.2.4铝合金型材膜厚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阳极氧化膜最小平均膜厚不应小于15μm,最小局部膜厚不应小于 12μm。

2粉末静电喷涂涂层厚度的平均值不应小于60μm,其局部厚度不应大于120μm且不应小于40μm。

3电泳涂漆复合膜局部膜厚不应小于21μm。

4氟碳喷涂涂层平均厚度不应小于30μm,最小局部厚度不应小于25μm。

2.2.5检验膜厚,应采用分辨率为0.5Um的膜厚检测仪检测。每个杆件在装饰面不同部位的测点不应少于5个,同一测点应测。2.2.6玻璃幕墙工程使用6063T5型材的韦氏硬度值,不得小于8,6063AT5型材的韦氏硬度值,不得小于10。

2.2.7硬度的检验,应采用韦氏硬度计测量型材表面硬度。型材表面的涂层应清除干净,测点不应少于3个,并应以至少3点的测量值,取平均值,修约至0.5个单位值。2.2.8铝合金型材表面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型材表面应清洁,色泽应均匀。

2型材表面不应有皱纹、裂纹、起皮、腐蚀斑点、气泡、电灼伤、流痕、发粘以及膜(涂)层脱落等缺陷存在。

2.2.9表面质量的检验,应在自然散射光条件下,不使用放大镜,观察检查。

2.3 钢 材

2.3.1玻璃幕墙工程使用的钢材,应进行膜厚和表面质量的检验。2.3.2钢材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当采用热浸镀锌处理时,其膜厚应大于45μm; 当采用静电喷涂时,其膜厚应大于40μm。2.3.3膜厚的检验,应采用分辨率为0.5μm的膜厚检测仪检测。每个杆件在不同部位的测点不应少于5个。同一测点应测量5次,取平均值,修约至整数。

2.3.4钢材的表面不得有裂纹、气泡、结疤、泛锈、夹杂和折叠。2.3.5钢材表面质量的检验,应在自然散射光条件下,不使用放大镜,观察检查。

2.4 玻 璃

2.4.1玻璃幕墙工程使用的玻璃,应进行厚度、边长、外观质量、应力和边缘处理情况的检验。

2.4.2玻璃厚度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4.2的规定。

2.4.3检验玻璃厚度,应采用下列方法:

1玻璃安装或组装前,可用分辨率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被检玻璃每边的中点,测量结果取平均值,修约到小数点后二位。2对已安装的幕墙玻璃,可用分辨率为0.1mm的玻璃测厚仪在被检玻璃上随机取4点进行检测,取平均值,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2.4.4玻璃边长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片玻璃边长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4.4-1的规定。

2中空玻璃的边长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4.4-2的规定。

3夹层玻璃的边长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4.4-3的规定。

2.4.5玻璃边长的检验,应在玻璃安装或组装以前,用分度值为1mm的钢卷尺沿玻璃周边测量,取最大偏差值。

2.4.6玻璃外观质量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化、半钢化玻璃外观质量应符合表2.4.6-1的规定。

2热反射玻璃外观质量,应符合表2.4.6-2的规定。

3夹层玻璃的外观质量,应符合表2.4.6-3的规定。

2.4.7玻璃外观质量的检验,应在良好的自然光或散射光照条件下,距玻璃正面约600处,观察被检玻璃表面。缺陷尺寸应采用精度为0.1mm的读数显微镜测量。

2.4.8玻璃应为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幕墙玻璃的品种应符合设计要求。

2用于幕墙的钢化玻璃和半钢化玻璃的表面应为符合表2.4.8的规定。

3夹层玻璃的外观质量,应符合表2.4.6-3的规定。2.4.9玻璃应为的检验,应采用下列方法: 1用偏振片确定玻璃是否经钢化处理。

2用表面应为检测仪测量玻璃表面应为。可按本标准附录B的方法测量和计算判定玻璃表面应力值。

2.4.10幕墙玻璃边缘的处理,应进行机械磨边、倒棱、倒角,处理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4.11幕墙玻璃边缘处理的检验,应采用观察检查和手试的方法。2.4.12中空玻璃质量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玻璃厚度及空气隔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及标准要求。2中空玻璃对角线之差不应大于对角线平均长度的0.2%。3胶层应双道密封,外层密封胶胶层宽度不应小于5mm。半隐框和隐框幕墙的中空玻璃的外层应采用硅酮结构胶密封,胶层宽度应符合结构计算要求。内层密封采用丁基密封腻子,打胶应均匀、饱满、无空隙。

4中空玻璃的内表面不得有妨碍透视的污迹及胶粘剂飞溅现象。2.4.13中空玻璃质量的检验,应采用下列方法:

1在玻璃安装或组装前,以分度值为1mm的直尺或分辨率为0.05mm的游标卡尺在被检玻璃的周边各取两点,测量玻璃及空气隔层的厚度和胶层厚度。

2以分度值为1mm的钢卷尺测量中空玻璃两对角线长度差。3观察玻璃的外观及打胶质量情况。

2.5 硅酮结构胶及密封材料

2.5.1硅酮结构胶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硅酮结构胶必须是内聚性破坏。

2硅酮结构胶切开的截面应颜色均匀,注胶应饱满、密实。3硅酮结构胶的注胶宽度、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宽度不得小于7mm,厚度不得小于6mm。

2.5.2硅酮结构胶的检验,应采用下列方法:

1垂直于胶条做一个切割面,由该切割面沿基材面切出两个长度约50mm的垂直切割面,并以大于90°方向手拉硅酮结构胶块,观察剥离面破坏情况(图2.5.2)。

2观察检查打胶质量,用分度值为lmm的钢直尺测量胶的厚度和宽度。

2.5.3密封胶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密封胶表面应光滑,不得有裂缝现象,接口处厚度和颜色应一致。2注胶应饱满、平整、密实、无缝隙。

3密封胶粘结形式、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厚度不应小于3.5mm。

2.5.4密封胶的检验,应采用观察检查、切割检查的方法,并应采用分辨率为0.05mm的游标卡尺测量密封胶的宽度和厚度。2.5.5其他密封材料及衬垫材料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有弹性、耐老化的密封材料;橡胶密封条不应有硬化龟裂现象。

2衬垫材料与硅酮结构胶、密封胶应相容。3双面胶带的粘结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2.5.6其他密封材料及衬垫材料的检验,应采用观察检查的方法;密封材料的延伸性应以手工拉伸的方法进行。

2.6 五金件及其他配件

2.6.1五金件外观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玻璃幕墙中与铝合金型材接触的五金件应采用不锈钢材或铝制品,否则应加设绝缘垫片。

2除不锈钢外,其他钢材应进行表面热浸镀锌或其他防腐处理。2.6.2五金件外观的检验,应采用观察检查的方法。2.6.3转接件、连接件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转接件、连接件外观应平整,不得有裂纹、毛刺、凹坑、变形等缺陷。

2当采用碳素钢时,表面应作热浸镀锌处理。

3转接件、连接件的开孔长度不应小于开孔宽度加 40mm,孔边距

离不应小于开孔宽度的1.5倍(图2.6.3)。转接件、连接件的壁厚不得有负偏差。

2.6.4转接件、连接件的检验,应采用下列方法: 1观察检查转接件、连接件的外观质量。

2用分度值为lmm的钢直尺测量构造尺寸,用分辨率为0.05mm的游标卡尺测量壁厚。

2.6.5紧固件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紧固件宜采用不锈钢六角螺栓,不锈钢六角螺栓应带有弹簧垫圈。当未采用弹簧垫圈时,应有防松脱措施。主要受力杆件不应采用自攻螺钉。

2铆钉可采用不锈钢铆钉或抽芯铝铆钉,作为结构受力的铆钉应进行受力验算,构件之间的受力连接不得采用抽芯铝铆钉。2.6.6采用观察检查的方法,检验紧固件的使用。

2.6.7滑撑、限位器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滑撑、限位器应采用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光洁,不应有斑点、砂眼及明显划痕。金属层应色泽均匀,不应有气泡、露底、泛黄、龟裂等缺陷,强度、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滑撑、限位器的紧固铆接处不得松动,转动和滑动的连接处应灵活,无卡阻现象。

2.6.8检验滑撑、限位器,应采用下列方法: 1用磁铁检查滑撑、限位器的材质。

2采用观察检查和手动试验的方法,检验滑撑、限位器的外观质量和活动性能。

2.6.9门窗其他配件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门(窗)锁及其他配件应开关灵活,组装牢固,多点连动锁的配件其连动性应一致。

2防腐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镀层不得有气泡、露底、脱落等明显缺陷。

2.6.10门窗其他配件的外观质量和活动性能的检验,应采用观察检查和手动试验的方法。

2.7 质量保证资料

2.7.1铝合金型材的检验,应提供下列资料: 1型材的产品合格证。

2型材的力学性能检验报告,进口型材应有国家商检部门的商检证。2.7.2钢材的检验,应提供下列资料: 1钢材的产品合格证。

2钢材的力学性能检验报告,进口钢材应有国家商检部门的商检证。2.7.3玻璃的检验,应提供下列资料: 1玻璃的产品合格证。2中空玻璃的检验报告。

3热反射玻璃的光学性能检验报告。4进口玻璃应有国家商检部门的商检证。

2.7.4硅酮结构胶及密封材料的检验,应提供下列资料: 1结构硅酮胶剥离试验记录。

2每批硅酮结构胶的质量保证书和产品合格证。

3硅酮结构胶、密封胶与实际工程用基材的相容性检验报告。4进口硅酮结构胶应有国家商检部门的商检证。5密封材料及衬垫材料的产品合格证。

2.7.5五金件及其他配件的检验,应提供下列资料: 1钢材产品合格证。2连接件产品合格证。3镀锌工艺处理质量证书。

4螺栓、螺母、滑撑、限位器等产品合格证。5门窗配件的产品合格证。6铆钉力学性能检验报告。防火检验

3.1 一般规定

3.1.1玻璃幕墙工程防火构造应按防火分区总数抽查5%,并不得少于3处。

3.1.2玻璃幕墙工程的防火构造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的规定。

3.2 检验项目

3.2.1幕墙防火构造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幕墙与楼板、墙、柱之间应按设计要求设置横向、竖向连续的防火隔断。

2对高层建筑无窗间墙和窗槛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高度不低于0.80m的不燃烧实体裙墙。3同一块玻璃不宜跨两个分火区域。

3.2.2检验幕墙防火构造,应在幕墙与楼板、墙、柱、楼梯间隔断处,采用观察的方法进行检查。

3.2.3幕墙防火节点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火节点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防火材料的品种、耐火等级应符合设计和标准的规定。3防火材料应安装牢固,无遗漏,并应严密无缝隙。

4镀锌钢衬板不得与铝合金型材直接接触,衬板就位后,应进行密封处理。

5防火层与幕墙和主体结构间的缝隙必须用防火密封胶严密封闭。3.2.4检验幕墙防火节点,应在幕墙与楼板、墙、柱、楼梯间隔断处,采用观察、触摸的方法进行检查。

3.2.5防火材料铺设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火材料的品种、材质、耐火等级和铺设厚度,必须符合设计的规定。

2搁置防火材料的镀锌钢板厚度不宜小于1.2mm。

3防火材料铺设应饱满、均匀、无遗漏,厚度不宜小于70mm。4防火材料不得与幕墙玻璃直接接触,防火材料朝玻璃面处宜采用装饰材料覆盖。

3.2.6检验防火材料的铺设,应在幕墙与楼板和主体结构之间用观察和触摸方法进行,并采用分度值为lmm的钢直尺和分辨率为0.05mm的游标卡尺测量。

3.3 质量保证资料

3.3.1检验防火构造,应提供下列资料: 1设计文件、图纸资料。

2防火材料产品合格证或材料耐火检验报告。3防火构造节点隐蔽工程检查记录。防雷检验

4.1 一般规定

4.1.1玻璃幕墙工程防雷措施的检验抽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有均压环的楼层数少于3层时,应全数检查;多于3层时,抽查不得少于3层,对有女儿墙盖顶的必须检查,每层至少应查3处。2无均压环的楼层抽查不得少于2层,每层至少应查3处。4.1.2幕墙防雷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的规定。

4.2 检验项目

4.2.1玻璃幕墙金属框架连接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幕墙所有金属框架应互相连接,形成导电通路。

2连接材料的材质、截面尺寸、连接长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3连接接触面应紧密可靠,不松动。

4.2.2检验玻璃幕墙金属框架的连接,应采用下列方法: 1用接地电阻仪或兆欧表测量检查。

2观察、手动试验,并用分度值为lmm的钢卷尺、分辨率为0.05mm的游标卡尺测量。

4.2.3玻璃幕墙与主体结构防雷装置连接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材质、截面尺寸和连接方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幕墙金属框架与防雷装置的连接应紧密可靠,应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形成导电通路。连接点水平间距不应大于防雷引下线的间距,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均压环的间距。

3女儿墙压顶罩板宜与女儿墙部位幕墙构架连接,女儿墙部位幕墙构架与防雷装置的连接节点宜明露,其连接应符合设计的规定。4.2.4检验玻璃幕墙与主体结构防雷装置的连接,应在幕墙框架与防雷装置连接部位,采用接地电阻仪或兆欧表测量和观察检查。

4.3 质量保证资料

4.3.1防雷检验,应提供下列资料: 1设计图纸资料。2防雷装置连接测试记录。3隐蔽工程检查记录。节点与连接检验

5.1 一般规定

5.1.1节点的检验抽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幅幕墙应按各类节点总数的5%抽样检验,且每类节点不应少于3个;锚栓应按5‟抽样检验,且每种锚性不得少于5根。2对已完成的幕墙金属框架,应提供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当隐蔽工程检查记录不完整时,应对该幕墙工程的节点拆开进行检验。

5.2 检验项目

5.2.1预埋件与幕墙连接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件、绝缘片、紧固件的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2连接件应安装牢固。螺栓应有防松脱措施。

3连接件的可调节构造应用螺栓牢固连接,并有防滑动措施。角码调节范围应符合使用要求。

4连接件与预埋件之间的位置偏差使用钢板或型钢焊接调整时,构造形式与焊缝应符合设计要求。

5预埋件、连接件表面防腐层应完整、不破损。

5.2.2检验预埋件与幕墙连接,应在预埋件与幕墙连接节点处观察,手动检查,并应采用分度值为lmm的钢直尺和焊缝量规 测量。5.2.3锚栓连接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锚栓进行锚固连接时,锚栓的类型、规格、数量布置位置和锚固深度必须符合设计和有关标准的规定。2锚栓的埋设应牢固、可靠,不得露套管。

5.2.4锚栓连接的检验,应采用下列方法:

1用精度不大于全量程的2%的锚栓拉拔仪、分辨率为0.01mm的位移计和记录仪检验锚栓的锚固性能。

2观察检查锚栓埋设的外观质量,用分辨率为0.05mm的深度尺测量锚固深度。

5.2.5幕墙顶部连接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女儿墙压顶坡度正确,罩板安装牢固,不松动、不渗漏、无空隙。女儿墙内侧罩板深度不应小于150mm,罩板与女儿墙之间的缝隙应使用密封胶密封。

2密封胶注胶应严密平顺,粘结牢固,不渗漏,不污染相邻表面。5.2.6检验幕墙顶部的连接时,应在幕墙顶部和女儿墙压顶部位手动和观察检查,必要时也可进行淋水试验。5.2.7幕墙底部连接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镀锌钢材的连接件不得同铝合金立柱直接接触。

2立柱、底部横梁及幕墙板块与主体结构之间应有伸缩空隙。空隙宽度不应小于15mm,并用弹性密封材料嵌填,不得用水泥砂浆或其他硬质材料嵌填。

3密封胶应平顺严密、粘结牢固。

5.2.8幕墙底部连接的检验,应在幕墙底部采用分度值为lmm的钢直尺测量和观察检查。

5.2.9立柱连接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芯管材质、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2芯管插入上下立柱的长度均不得小于200mm。3上下两立柱间的空隙不应小于10mm。

4立柱的上端应与主体结构固定连接,下端应为可上下活动的连接。5.2.10立柱连接的检验,应在立柱连接处观察检查,并应采用分辨率为 0.05mm的游标卡尺和分度值为 1mm的钢直尺测量。5.2.11梁、柱连接节点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件、螺栓的规格、品种、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螺栓应有防松脱的措施。同一连接处的连接螺栓不应少于两个,且不应采用自攻螺钉。

2梁、柱连接应牢固不松动,两端连接处应设弹性橡胶垫片,或以密封胶密封。

3与铝合金接触的螺钉及金属配件应采用不锈钢或铝制品。5.2.12梁、柱连接节点的检验,应在梁、柱节点处观察和手动检查,并应采用分度值为lmm的钢直尺和分辨率为0.02mm的塞尺测量。

5.2.13变形缝节点连接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变形缝构造、施工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2罩面平整、宽窄一致,无凹瘪和变形。3变形缝罩面与两侧幕墙结合处不得渗漏。

5.2.14变形缝节点连接的检验,应在变形缝处观察检查,并应采用淋水试验检查其渗漏情况。

5.2.15幕墙内排水构造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水孔、槽应畅通不堵塞,接缝严密,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2排水管及附件应与水平构件预留孔连接严密,与内衬板出水孔连接处应设橡胶密封圈。

5.2.16幕墙内排水构造的检验,应在设置内排水的部位观察检查。5.2.17全玻幕墙玻璃与吊夹具连接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吊夹具和衬垫材料的规格、色泽和外观应符合设计和标准要求。2吊夹具应安装牢固,位置准确。3夹具不得与玻璃直接接触。

4夹具衬垫材料与玻璃应平整结合、紧密牢固。

5.2.18全玻幕墙玻璃与吊夹具连接的检验,应在玻璃的吊夹具处观察检查,并应对夹具进行力学性能检验。

5.2.19拉杆(索)结构接点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所有杆(索)受力状态应符合设计要求。2焊接节点焊缝应饱满、平整光滑。

3节点应牢固,不得松动。紧固件应有防松脱措施。

5.2.20拉杆(索)结构的检验,应在幕墙索杆部位观察检查,也可采用应力测定仪对索杆的应力进行测试。

5.2.21点支承装置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点支承装置和衬垫材料的规格、色泽和外观应符合设计和标准要求。

2点支承装置不得与玻璃直接接触,衬垫材料的面积不应小于点支承装置与玻璃的结合面。

3点支承装置应安装牢固,配合严密。

5.2.22点支承装置的检验,应在点支承装置处观察检查。

5.3 质量保证资料

5.3.1节点连接的检验,应提供下列资料: 1设计图纸资料。2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3淋水试验记录。4锚栓拉拔检验报告。

5玻璃幕墙支承装置力学性能检验报告。安装质量检验

6.1 一般规定

6.1.1幕墙所用的构件,必须经检验合格方可安装。

6.1.2玻璃幕墙安装,必须提交工程所采用的玻璃幕墙产品的空气渗透性能、雨水渗漏性能和风压变形性能的检验报告,还应根据设计的要求,提交包括平面内变形性能、保温隔热性能等的检验报告。

6.1.3安装质量检验的抽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幅幕墙均应按不同分格各抽查5%,且总数不得少于10个。2竖向构件或拼缝、横向构件或拼缝各抽查5%,且不应少于3条;开启部位应按种类各抽查5%,且每一种类不应少于3樘。

6.2 检验项目

6.2.1预埋件和连接件安装质量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幕墙预埋件和连接件的数量、埋设方法及防腐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

2预埋件的标高偏差不应大于±10mm,预埋件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应大于±20mm。

6.2.2检验预埋件和连接件的安装质量,应采用下列方法: 1与设计图纸核对,也可打开连接部位进行检验。2在抽检部位用水平仪测量标高及水平位置。

3用分度值为lmm的钢直尺或钢卷尺测量预埋件的尺寸。

6.2.3竖向主要构件安装质量的检验,应符合表6.2.3的规定。

6.2.4横向主要构件安装质量的检验,应符合表6.2.4的规定。

6.2.5幕墙分格框对角线偏差的检验,应符合表6.2.5的规定。

6.2.6明框玻璃幕墙安装质量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玻璃与构件槽口的配合尺寸应符合设计及规范的要求,玻璃嵌入量不得小于15mm。

2每块玻璃下部应设不少于两块弹性定位垫块,垫块的宽度与槽口宽度应相同,长度不应小于100mm,厚度不应小于5mm。3橡胶条镶嵌应平整、密实,橡胶条长度宜比边框内槽口长1.5%~2.0%,其断口应留在四角;拼角处应粘结牢固。

4不得采用自攻螺钉固定承受水平荷载的玻璃压条。压条的固定方式、固定点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6.2.7检验明框玻璃幕墙的安装质量,应采用观察检查、查施工记录和质量保证资料的方法,也可打开采用分度值为lmm的钢直尺或分辨率为0.5mm的游标卡尺测量垫块长度和玻璃嵌入量。6.2.8隐框玻璃幕墙组件的安装质量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玻璃板块组件必须安装牢固,固定点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宜大于300mm,不得采用自攻螺钉固定玻璃板块。

2结构胶的剥离试验应符合本标准第2.5.1条的要求。3隐框玻璃板块在安装后,幕墙平面度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5mm,相邻两玻璃之间的接缝高低差不应大于lmm。

4隐框玻璃板块下部应设置支承玻璃的托板,厚度不应小于2mm。6.2.9检验隐框玻璃幕墙组件的安装质量,应在隐框玻璃与框架连接处采用2m靠尺测量平面度,采用分度值为0.05mm的深度尺测量接缝高低差,采用分度值为1mm的钢直尺测量托板的厚度。6.2.10明框玻璃幕墙拼缝质量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金属装饰压板应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应平整,色彩应一致,不得有变形、波纹和凹凸不平,接缝应均匀严密。

2明框拼缝外露框料或压板应横平竖直,线条通顺,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3当压板有防水要求时,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排水孔的形状、位置、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排水通畅。

6.2.11检验明框玻璃幕墙拼缝质量时,应与设计图纸核对,观察检查,也可打开检查。

6.2.12隐框玻璃的拼缝质量的检验,应符合表6.2.12的规定。

6.2.13玻璃幕墙与周边密封质量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玻璃幕墙四周与主体结构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防火保温材料严密填塞,水泥砂浆不得与铝型材直接接触,不得采用干硬性材料填塞。内外表面应采用密封胶连续封闭,接缝应严密不渗漏,密封胶不应污染周围相邻表面。

2幕墙转角、上下、侧边、封口及与周边墙体的连接构造应牢固并满足密封防水要求,外表应整齐美观。

3幕墙玻璃与室内装饰物之间的间隙不宜少于10mm。

6.2.14检验玻璃幕墙与周边密封质量时,应核对设计图纸,观察检查,并用分度值为1mm的钢直尺测量,也可按本标准附录C的方法进行淋水试验。

6.2.15全玻幕墙、点支承玻璃幕墙安装质量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幕墙玻璃与主体结构连接处应嵌入安装槽口内,玻璃与槽口的配合尺寸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其嵌人深度不应小于18mm。2玻璃与槽口间的空隙应有支承垫块和定位垫块。其材质、规格、数量和位置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不得用硬性材料填充固定。3玻璃肋的宽度、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玻璃结构密封胶的宽度、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嵌填平顺、密实、无气泡、不渗漏。4单片玻璃高度大于4m时,应使用吊夹或采用点支承方式使玻璃悬挂。

5点支承玻璃幕墙应使用钢化玻璃,不得使用普通浮法玻璃。玻璃开孔的中心位置距边缘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不得小于100mm。6点支承玻璃幕墙支承装置安装的标高偏差不应大于3mm,其中心线的水平偏差不应大于3mm。相邻两支承装置中心线间距偏差不应大于2mm。支承装置与玻璃连接件的结合面水平偏差应在调节范围内,并不应大于10mm。

6.2.16检验全玻幕墙、点支承玻璃幕墙安装质量,应采用下列方法:

1用表面应力检测仪检查玻璃应力。2与设计图纸核对,查质量保证资料。3用水平仪、经纬仪检查高度偏差。

4用分度值为lmm的钢直尺或钢卷尺检查尺寸偏差。6.2.17开启部位安装质量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开启窗、外开门应固定牢固,附件齐全,安装位置正确;窗、门框固定螺丝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不应大于300mm,与端部距离不应大于180mm;开启窗开启角度不宜大于30°,开启距离不宜大于300mm;外开门应安装限位器或闭门器。

2窗、门扇应开启灵活,端正美观,开启方向、角度应符合设计的要求;窗、门扇关闭应严密,间隙均匀,关闭后四周密封条均处于压缩状态。密封条接头应完好、整齐。

3窗、门框的所有型材拼缝和螺钉孔宜注耐候胶密封,外表整齐美观。除不锈钢材料外,所有附件和固定件应作防腐处理。4窗扇与框搭接宽度差不应大于1mm。

6.2.18检验开启部位安装质量时,应与设计图纸核对,观察检查,并用分度值为1mm的钢直尺测量。

6.2.19玻璃幕墙外观质量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玻璃的品种、规格与色彩应符合设计要求,整幅幕墙玻璃颜色应基本均匀,无明显色差,色差不应大于3CIELAB色差单位;玻璃不应有析碱、发霉和镀膜脱落等现象。

2钢化玻璃表面不得有伤痕。

3热反射玻璃膜面应无明显变色、脱落现象,其表面质量应符合表6.2.19-1的规定。

4热反射玻璃的镀膜面不得暴露于室外。

5型材表面应清洁,无明显擦伤、划伤;铝合金型材及玻璃表面不应有铝屑、毛刺、油斑、脱膜及其他污垢。型材的色彩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均匀,并应符合表6.2.19-2的要求。

6幕墙隐蔽节点的遮封装修应整齐美观。

6.2.20检验玻璃幕墙外的观质量,应采用下列方法:

1在较好自然光下,距幕墙600mm处观察表面质量,必要时用精度0.1mm的读数显微镜观测玻璃、型材的擦伤、划痕。

2对热反射玻璃膜面,在光线明亮处,以手指按住玻璃面,通过实影、虚影判断膜面朝向。

3观察检查玻璃颜色,也可用分光测色仪按本标准附录D 的方法检验玻璃色差。

6.2.21玻璃幕墙保温、隔热构造安装质量的检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幕墙安装内衬板时,内衬板四周宜套装弹性橡胶密封条,内衬板应与构件接缝严密。

2保温材料应安装牢固,并应与玻璃保持30mm以上的距离。保温材料的填塞应饱满、平整、不留间隙,其填塞密度、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在冬季取暖的地区,保温棉板的隔汽铝箔面应朝向室内,无隔汽铝箔面时应在室内侧有内衬隔汽板。

6.2.22检验玻璃幕墙保温、隔热构造安装质量,应采取观察检查的方法,并应与设计图纸核对,查施工记录,必要时可打开检查。

6.3 质量保证资料

6.3.1玻璃幕墙工程的安装,应提供下列资料: 1玻璃幕墙的设计文件。

2玻璃幕墙的空气渗透性能、雨水渗漏性能和风压变形性能的检验报告及设计要求的其他性能的检验报告。3幕墙组件出厂质量合格证书。4施工安装的自查记录。5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附录A 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记录表

附录B 幕墙玻璃表面应力现场检验方法

B.0.1玻璃表面应力测定点,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在距长边100mm的距离处,引平行于长边的两条平行线,并与对角线相交的四点处,即为测量点(图B.0.1-1)。

2当玻璃短边长度不足300mm时(图B.0.l-2),则在距短边100mm的距离上引平行于短边的两条平行线与中心线相交的两点以及几何中心点,作为测量点。

3对于已安装到工程上的玻璃,其应力测点可由检验方与被检方共同商定。

B.0.2测量玻璃表面应力,应按下列方法进行: 1双折射率法:

1)在被测玻璃的锡扩散层的测点处滴上几滴折射率油;

2)将棱镜放置在被测点处,调整光源灯泡的位置、反射镜角度,使视场内出现明暗台阶图形;

3)用测微目镜读出台阶的高度d,精确到0.01mm;

4)压应力或拉应力应由图B.0.2确定;

5)此时玻璃表面应力应按下式计算;

2GASP角度法:

1)在被测玻璃的锡扩散层的测点处滴上几滴折射率油;

2)将棱镜放置在被测点处,调整光源、反射镜角度,使视场内出现清晰的应力干涉条纹;

3)旋转分度器,使十字丝平行于干涉条纹,读出角度θ,精确到0.1°;

4)此时玻璃表面应力应按下式计:

附录C 幕墙现场淋水检验方法

C.0.1将幕墙淋水试验装置安装在被检幕墙的外表面,喷水水嘴离幕墙的距离不应小于530mm,并应在被检幕墙表面形成连续水幕。每一检验区域喷淋面积应为 1800mm X 1800mm,喷水量不应小于L/(m2?min),喷淋时间应持续5min,在室内应观察有无渗漏现象发生。

C.0.2幕墙淋水试验装置(图 C.0.2),在 1800mmX1800mm范围内,单个喷嘴喷淋直径应为1060mm,四个喷嘴喷淋面积应为

3.53m2,淋水总量不应小于14L/min。

C.0.3喷嘴应安装在框架上,框架应用撑杆与被测幕墙连接,水管应与喷嘴连接,并引至水源。当水压不够时,应采用增压泵增压。水流量的监测可采用转子流量计或压力表两种形式。

附录D 幕墙玻璃色差现场检验方法

D.0.1选取测量点时,同一块幕墙玻璃的色差应在玻璃的中心和四角选取测量点,测量点的位置离玻璃边缘的距离应大于50mm;应以中心点的测量值作为标准,其余4点与该点进行色差比较,分别得出 4个 △E*ab色差值,其最大色差为该块玻璃的色差。非同块幕墙玻璃之间的色差,应在目视色差有问题的玻璃上随机选取5个

测量点,以其中最大或最小的一点作为标准,计算与其他 4点的色差△E*ab。(上述色差均为反射色差)。

D.0.2检验仪器应符合国家标准《彩色建筑材料色度测试方法》GB 11942—89第4条的规定。

D.0.3△E*ab色差值大于3CIELAB色差单位的幕墙玻璃应判定为不合格。

D.0.4检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样品名称、状况、测量点的选取。

2仪器型号,标准照明体类型,照明观测条件及测孔面积(幕墙玻璃色差测量采用D65标准照明体)。3偏离本附录的其他测量条件。

3按要求报告幕墙玻璃色差测量结果(幕墙玻璃的色差采用CIELAB色空间的色差单位)。

本标准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

“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要求)”或“应按„„执行”。

前言

《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T139—2001)经建设部2001年12月26日以建标[2001]261号文批准,业已发布。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考。在使用中如发现本条文说明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函寄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则

1.0.1本条阐明了制定本标准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玻璃幕墙工程的日益增多,玻璃幕墙工程质量的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为更好地配合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96)的贯彻执行,保证玻璃幕墙工程在材料进场、安装施工、验收、监督和检验等各环节都有统一的、切实可行的检验方法,制定了本标准。1.0.2本条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即对在工程现场的玻璃幕墙材料和幕墙工程的安装质量进行检验。

1.0.3本条规定了进行玻璃幕墙工程安装质量检验工作的人员要经专门培训,检验工作使用的仪器设备应通过计量检定或校准。材料现场检验

2.1.1在玻璃幕墙工程现场检验幕墙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应按要求划分检验批,并根据规定的比例进行抽样检验。

2.1.2玻璃幕墙工程对材料的选用要求较高,因此有关材料的质量指标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产品标准《铝合金建筑型材》(GB/T5237—2000)、《幕墙用钢化玻璃与半钢化玻璃》(GB 17841—1999)、《建筑用硅酮结构胶》(GB 16776—1997)及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96)的规定。

2.2.2~2.2.3玻璃幕墙受力杆件采用的铝合金型材壁厚应按国家标准《铝合金建筑型材》(GB/T 5237—2000)和《玻璃幕墙工程

技术规范》(JGJ 102—96)的规定不小于3mm。检验时,对未安装上墙的铝型材可用游标卡尺选取不同部位进行测量,对已安装上墙的铝型材可用金属测厚仪进行测量。

2.2.4建筑幕墙使用的铝型材因其工作条件具有永久曝置性和静止性的特点,因此其氧化膜应符合AA15级的要求,其最小局部膜厚度可在大约1cm2的面内分别测量5个不同点的厚度求得。粉末静电喷涂的涂层厚度根据《粉末静电喷涂铝合金建筑型材》(YS/T 407—1997)的规定,电泳涂漆复合膜厚度按《电泳涂漆铝合金建筑型材》(YS/T 100—1997)的规定,最小局部膜厚21μm。氟碳喷涂膜厚指标见《氟碳漆喷涂型材》(GB/T 5237.5)的涂层厚度。2.2.6~2.2.7GB/T5237中规定铝型材力学性能可在硬度试验和拉伸试验中只做一项(仲裁试验为拉伸试验),铝型材的硬度试验一般用维氏硬度计进行,由于它不便于现场试验,故目前主要是采用《铝合金韦氏硬度试验方法》(YS/T420—2000)的钳式硬度计进行现场检测。韦氏硬度(HW)与维氏硬度之间的换算值见 YS/T420—2000。使用钳式硬度计进行现场检测时,要求型材表面的涂层应彻底清除,如有轻微的擦划伤或模具痕等,需轻轻磨光。2.2.8GB/T5237中规定铝型材的表面质量,允许由于模具造成的纵向挤压痕深度及轻微的压坑、碰伤、擦伤和划伤等存在,其中在装饰面应不大于0.06mm,在非装饰面应不大于0.10mm。

2.4.2表2.4.2中单片玻璃的厚度允许偏差均按《浮法玻璃》(GB11614—1999)的规定执行。中空玻璃和夹层玻璃的厚度允许偏差分别按新修订的《中空玻璃》、《夹层玻璃》标准的规定执行。2.4.4表2.4.4-l中单片玻璃的边长允许偏差按《幕墙用钢化玻璃与半钢化玻璃》(GB17841-1999)的规定,由于用于幕墙,所以中空玻璃和夹层玻璃边长的正偏差值一般不超过负偏差值。2.4.8根据玻璃表面的应力可以确定玻璃钢化的程度。半钢化玻璃是针对钢化玻璃自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增强玻璃,其强度比普通玻璃高1~2倍,耐热冲击性能显着提高,一旦破碎,其碎片状态与普通玻璃类似。目前,西方国家在建筑上大量采用的是不会自爆的半钢化玻璃或称增强玻璃,半钢化玻璃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不会自爆。它与钢化玻璃的主要区别在于玻璃的应力数值范围不同。我国国家标准《幕墙用钢化玻璃与半钢化玻璃》(GB 17841-1999)规定了用于玻璃幕墙的钢化玻璃其表面应力应大于95MPa,主要是为了保证当玻璃破碎时,碎片状态满足钢化玻璃标准规定的要求。2.4.10玻璃边缘的机械磨边不能用手持式或砂带式磨边机。2.4.12用于玻璃幕墙的中空玻璃必须采取双道密封以减小水蒸气渗透的表面积。根据《中空玻璃》(GBll944)规定,双道密封外层密封胶宽度应为5~7mm。同时由于隐框幕墙是靠硅酮结构密封胶承受荷载,所以其外层的硅酮结构密封胶胶层深度还应满足结构计算要求。

2.5.1硅酮结构胶现场检验包括三项指标。其中:胶的宽度应按设计要求检查,其偏差只允许是正值。对胶的粘结剥离检验应抽取不同分格的单元进行。在检验的单元中当内聚破坏小于95%,应视该项为不合格。硅酮结构胶的外观质量应包括胶缝的几何形状、尺寸、施工偏差、胶的表面平整度等有关指标。

2.5.3密封胶的厚度与宽度之比一般应为 1:2,根据密封胶宽度计算其厚度不能小于3.5mm。胶缝的宽度应同建筑物的层间位移和胶完全固化后的变位承受能力有关。

2.5.5双面胶带压缩后的厚度在一般情况下应达到设计要求的90%。因此用手工拉伸检查其弹性变形,可以较方便的检查其材性。与硅酮结构密封胶接触的材料必须要做相容性试验。

2.6.1除不锈钢外,其他钢材的防腐处理还可采用涂防火漆和氟碳喷涂等工艺。

2.6.5紧固件是受力配件,应优先选用不锈钢螺栓。不锈钢螺栓应配有弹簧垫圈或其他防松脱措施(如拧紧后明露螺栓敲毛处理等),以保证螺栓的紧固作用。由于常用的自攻螺钉是粗牙、非等截面的紧固件,紧固效果不够,所以强调受力构件的连接不应采用自攻螺钉。

2.6.7用于幕墙的滑撑和限位器可按《铝合金不锈钢滑撑》(GB 9300—88)的技术要求进行检验,其装配和表面质量应满足一级品以上指标。

2.6.9用于幕墙开启窗的窗锁可按《铝合金窗锁》(GB 9302-88)的技术要求进行检验,其各项指标应满足一级品的要求。对多点连动锁还应检查其连动的一致性。

2.7.1进行幕墙工程检查时,对所有现场的材料要分别检查有关质量保证资料,这是为了保证使用的材料符合幕墙工程的要求。对于铝型材、钢材的力学性能报告、玻璃的检验报告、结构胶剥离试验记录和相容性试验报告及铆钉的力学性能报告等,因其涉及工程结构的安全性,都要重点检查。

2.7.3中空玻璃的型式检验及热反射玻璃的光学性能应有具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提供的检验报告。

2.7.4对玻璃幕墙单元组件根据《建筑幕墙》(JG 3035—1996)的规定,按每百个组件随机抽取一件进行粘结剥离检验。因此,要检查结构硅酮胶剥离试验记录。幕墙工程使用的硅酮结构胶必须在其有效期内使用,因此必须提供胶的生产日期及产品合格证。同时根据国家六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硅酮结构密封胶管理的通知》要求,凡进口胶必须经国家商检局按照国家标准在指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出具报告,方可销售和使用。用于幕墙工程的硅酮结构胶必须与该工程所有其他接触材料(如:玻璃、铝材、胶条、衬垫材料等)进行相容性试验,相容性试验是通过试验的方法确定幕墙工程中结构胶与各种材料的粘结性,适用于幕墙工程中玻璃结构

系统的选材。实践证明试验中那些粘结性丧失和褪色的基材和附件,在实际使用中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防火检验

3.1.1根据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96)的规定,玻璃幕墙的每层板和隔墙处,均应设置防火隔断。幕墙的防火节点较多,但节点构造形式并不多。只要按不同防火构造抽取一定数量的节点检验,就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幕墙防火体系的质量状况。

3.1.2玻璃幕墙工程的防火构造,除了涉及总则1.0.5条中相关规范外,在防火功能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如防火等级、材料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等。所以除了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遵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3.2.1~3.2.2在火灾中,人员的死亡大部分是由于火灾产生的有害烟雾使人窒息而死。因此在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中规定玻璃幕墙与每个楼层、每个隔墙处的缝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严密填实,其目的是不让烟雾从缝隙中窜到其他楼层或房间,而使危害扩大。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各自形成防火间隔,不出现任何会窜烟的缝隙。在施工过程中主要加强观察,进行检查,施工结束后,可用手试检查防火隔断的密闭性。一般可用手放在防火层边,感觉是否有空气流通,判断该处防火层是否有间隙。如未达到防火隔断的要求,必须整改。对高层建筑不

设窗间墙和窗槛墙的玻璃幕墙,在每层楼板外沿玻璃幕墙内侧设置高度不低于0.80m的实体裙墙,其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应由不燃烧材料制成,这样有利于阻止和限制火灾垂直方向蔓延。同一块玻璃不宜跨两个防火区域,是为了避免玻璃破碎影响防火隔断效果。

3.2.3在幕墙的楼层、楼梯间、墙、柱、梁等不同部位,其防火层的构造均不同。在检查中,经常发现搁置防火棉的防火板不是连续安装固定的,而是间隔很大,不仅造成防火材料搁置不稳,易脱落,而且防火棉与幕墙和主体结构之间的空隙无法封闭,造成窜烟、窜火,达不到防火的要求。所以防火节点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满足防火层功能的要求。防火材料除了达到防火要求外,还应避免不同金属之间产生电腐蚀。因此本条还规定采用镀锌钢板作防火板时,应注意不得同铝合金材料直接接触。根据防火规范的要求,幕墙与每层楼层、隔墙处和缝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严密填实。在施工中,往往容易忽略幕墙的平面内变形性能的要求,特别是分隔墙直接顶到幕墙玻璃或幕墙的梁柱,这样就容易损坏幕墙的玻璃或构架。所以防火层与幕墙间必须留出缝隙,对缝隙本条规定采用防火密封胶封闭来达到不漏气的要求。

3.2.5一般幕墙四周与主体结构之间的空隙和楼层之间的空隙用防火棉作防火层的较普遍。根据防火功能的要求,防火棉应严密填实,这在幕墙与墙体之间较容易做到,而对楼层之间,就必须设置

防火板以供搁置、固定防火棉用,防火板应与幕墙固定横梁和主体楼板(梁)连接。目前基本上都采用金属板作防火板,但如金属板太薄,其刚度不足,难以承受施工荷载而变形,不易达到封闭的防火功能要求,太厚又造成浪费,所以本条对金属板的厚度作此规定。如果用其他非金属防火板,则除了在耐火极限方面满足要求外,在刚度上也应满足设计要求。防火棉的铺设应饱满均匀,厚度符合设计要求,不得出现有漏放防火棉的部位。这是防火层设置防火棉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由于防火棉吸热后,传递热量性能低,使之接触的部位温度升高,而玻璃当局部温差超过其抗温差应力强度时,就会碎裂,所以防火棉不得与玻璃直接接触。

3.3.1幕墙的防火构造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防火功能,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非常重要。为了保证幕墙防火构造的安全可靠,在检验质量时,除了检查工程实物外,还要查阅设计资料和质量保证资料,如设计对防火构造的要求从设计资料中了解,通过查防火材料的合格证或耐火性能的检验报告和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可了解检验时无法看到的情况,这样就能较真实地掌握幕墙防火构造的质量状况。防雷检验

4.1.1根据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96)中玻璃幕墙工程对构件、拼缝分格的抽样检验数量定为5%,且不得少于3根和10个。在《建筑幕墙》中对竖向和横向构件的抽样

10%,且不少于5件,考虑到幕墙在现场检查中往往以楼层作为抽查单位,一般超高层建筑的楼层均不超过100层(国内目前最高的玻璃幕墙工程是上海的金茂大厦为88层),而幕墙避雷接地一般是每三层与均压环连接,这样,如按5%比例抽查,显然数量太少,为此我们将抽查数量定为有均压环楼层不少于3层,不足三层时全数检查,无均压环楼层不少于2层,这样能保证抽样的分布和一定的数量,较客观地反映出该工程防雷连接的质量状况。4.1.2幕墙防雷措施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涉及一些相关的现行标准规范,如防雷做法,所用材料的材质、规格、连接方式、焊接要求等等,因此在执行本标准时,还应遵守国家和行业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

4.2.1~4.2.2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的防雷分类和要求,因大部分幕墙工程都是高层建筑,除了防直击雷外,还应防侧击雷。用幕墙框架作为导电体互相连接,形成导电通路,其连接电阻值一般不大于1Ω。连接不同材料应避免产生电腐蚀。连接的接触面应紧密可靠并符合等电位的要求。

4.2.3幕墙的金属框架必须同建筑物主体结构的防雷系统作等电位连接。防雷建筑物设有均压环、引下线和接地线等防雷装置,幕墙的金属框架仅作为外露导体处理,不另设引下线和接地体。建筑物的防雷系统有专门的设计、施工与验收要求,不属本标准规定范

围,但幕墙金属框架同防雷系统的连接应按本标准的规定执行。基于高层建筑幕墙面积往往较大,为避免框架上产生过高危险电压,本条中对水平和垂直连接点间距作出规定。

4.3.1为了保证防雷措施的安全可靠,在检验防雷连接质量时,除了检查工程实际的施工质量,还应检查有关质量保证资料,才能真实反映幕墙防雷体系的质量。如通过设计资料检查是否按图施工,通过测试记录和隐蔽部分的验收记录等检查被隐蔽部位的质量及技术要求。节点与连接检验

5.1.1根据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96)中规定的抽样检验要求,决定其抽样检验数量。当幕墙工程中采用锚栓时,锚栓的抽样数量是根据《混凝土用建筑锚栓技术规程》(送审稿)的规定执行。另外在检验中发现有隐蔽部分验收记录不全或其他疑问之处,检验人员应对节点进行深入检查,必要时也可加大节点检查数量。

5.2.1幕墙受到的荷载及其本身的自重,主要是通过该节点传递到主体结构上。因此,该节点是幕墙受力最大的节点,在检查中发现往往也是质量薄弱环节之一。由于施工中的偏差,连接件的孔位留边宽度太窄,甚至出现破口孔,直接影响该连接节点强度,造成结构隐患,因此连接件的调节范围应符合设计要求。同时为满足钢材预埋件、连接件的性能,对其表面防腐也提出了要求。

5.2.5幕墙顶部的处理,直接影响到幕墙的雨水渗漏,由于幕墙受到外力环境的影响,其缝隙会产生变化,有朝上、侧向空隙或缝隙,如用硬性材料填充,受力后产生细缝造成雨水渗漏,因此幕墙顶部的处理,必须要保证不渗漏。罩面板的安装牢固不松动且方向正确,也是保证条件之一。

5.2.7幕墙作为悬挂维护结构,其底部节点的处理很重要,实践中有些细部处理往往疏忽,如立柱底部节点与不同材料之间的处理、底部的伸缩缝隙的设置及密封等,这都直接影响幕墙的安全和使用功能,为此本条作了必要的规定。

5.2.9幕墙立柱的连接普遍采用芯管套接,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96)中没有对芯管提出具体要求,而在实际中立柱的连接不一定是玻璃的分格处,这就要求幕墙的立柱应能连续传递弯矩。对于芯管的材质,在实践中发现不少表面未作阳极氧化处理,甚至用镀锌钢材的,为此本条强调应符合规范和设计的要求。

5.2.11根据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一96)的规定,与铝合金接触的螺栓及金属配件应采用不锈钢或轻金属制品,而轻金属制品中与铝合金不产生电化反应的应选铝制品,因此本条作了具体规定。在梁柱节点处所用的螺钉和金属配件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不得使用镀锌钢材制品。目前幕墙中自攻螺钉采用较普遍,由于其牙纹较稀,与铝合金接触摩擦面较少,而幕墙受到

外界风雨等环境影响产生震动,使自攻螺钉容易松脱,所以要求不采用自攻螺钉,对其他螺钉也应有防松脱措施。在梁柱接触处,按规范要求应设置弹性垫片,不能采用硬质的垫片。

5.2.13在变形缝处,由于主体结构在该部位的构造是断开的,因此幕墙构架在此也必须按设计的要求进行断开,其节点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由于此处构造复杂,在安装施工中,必须留出构造变形方向的位移空间,在外观上应平整,结合应紧密不渗漏。5.2.15当幕墙内排水孔尺寸太小,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大于水的压力就不起作用,所以本条规定排水孔要按设计要求设置,且幕墙的内排水系统必须保持畅通不堵塞,这在加工制作中必须注意。特别是单元幕墙,在加工时接缝处的胶不宜凸出,加工中的一些铝屑,甚至螺钉等垃圾必须清除干净,否则幕墙安装后这些垃圾极有可能堵塞内排水通道,造成排水不畅,引起渗漏。

5.2.17玻璃吊夹具的安装位置直接影响幕墙的安全,本条所指的安装牢固,位置准确,不局限在单个吊夹具上,而是指整体吊夹具的安装。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吊夹具仅在正面玻璃上安装,肋上没有;有的吊夹具不是安装在同一基层上,造成两吊夹具受力后产生不平衡,所以吊夹具的安装必须整体共同受力,才能保证安装牢固。对吊夹具进行力学性能试验时,应由有资质的检验单位进行检验。5.2.19~5.2.21杆(索)和点支承装置是点支式玻璃幕墙配合使用的一种构造形式,其受力形式是由点支承装置通过杆(索)将玻

玻璃瓶分类与检验标准 篇2

一、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中美贸易中进口额最大的两大类商品是杂项制品 (STIC8) 和机械及运输设备 (STIC7) , 其进口金额绝对数值也远远超过其他商品, 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总体来看, 燃料除外的非食用原料 (STIC2)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STIC5)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STIC6) 、这三类商品的进口额一直位于第3~5位, 都有稳步上升的趋势, 而饮料及烟类 (STIC1) 进口额最小且趋于平稳, 可能是由于国家垄断控制这类商品, 使其进口不能随着市场需求而灵活变动。

中美贸易中出口额最高的三类商品依次是机械及运输设备 (STIC7) 、杂项制品 (STIC8) 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STIC6) , 这三类商品呈明显上升趋势, 它们都是工业制成品系列, 这说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日趋变强, 且机械及运输设备涨幅迅速。初级产品出口额较低且趋于平稳。

二、实际汇率与各类商品进出口的实证检验

1. 本文采用的计量模型为:

其中, LNESITCi与LNISITCi分别表示按照标准国际贸易分类法细分的第i类商品出口与进口的对数值, i=0-8, 代表按照国际贸易分类方式统计的9大类商 (关于SITC9未分类商品本文不予统计) 。LNREER表示各年度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LNUGDP表示各年度美国GDP指数序列的对数值。LNCGDP表示各年度我国GDP指数序列的对数值。LNGi表示我国贸易政策变量的对数值, 用当年进出口额在工业附加值中的比率来模拟贸易政策变量, 指数化后取其自然对数记为LNG。μi和εi代表误差项。

2. 平稳性检验

为了节省篇幅, 本文省略了平稳性检验结果, 但结果表明各相关变量的对数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 所以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3. 协整检验结果

(1) 从各类商品出口协整分析结果表明:

(1) 实际汇率弹性最大的是SITC1为1.309, 而对我国出口到美国最多的SITC7、SITC8、SITC6这三类商品的汇率弹性依次为0.40011、0.1475、-0.1013影响系数较小, 且第六类产品汇率弹性系数与我们理论预期相反, 基于SITC1为饮料及烟类产品, 带有国家垄断性质, 国家应该放开管制, 这样能有效缩小这类产品的对美贸易顺差。从总体来说, 因为我国出口集中于SITC7、SITC8而汇率弹性不足, 想要让人民币升值来达到降低总体对美贸易顺差的可行性不大。

(2) 显著影响各类商品出口量的是美国的GDP, 其次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美国的高消费政策, 增加了我国的对美贸易顺差。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有效促进了我国对美出口, 特别是对SITC1和SITC3, 这两类商品进出口基本上由国家垄断经营, 其波动可能受政策性影响较大。

(2) 从进口协整分析的结果来看:

(1) 所有商品分类的进口与实际有效汇率和我国实际GDP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都存在协整关系。我国经济增长对 (除SITC1类) 所有商品进口都产生了促进作用。我国的贸易政策对绝大多数商品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中对SITC7、SITC8, 这两大类商品贸易政策弹性系数比其他类商品小, 国家应该有方向的制定相关政策, 促进这两大类商品的进口, 进而可以有效缩小我国对美贸易顺差。

(2) 从汇率弹性来看, 首先各类商品的汇率弹性系数的符号与理论预期相符, 实际汇率变小, 人民币升值, 我国进口量变大, 即Dlnisitc/Dlnreer<0, 其中汇率弹性最大的四类商品是SITC3、SITC6、SITC7、SITC8, 汇率弹性都超过1, 我们可以抓住人民币升值期间, 通过加大这四大类商品的进口替代来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特别是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历年来这类商品的出口随着国内工业产出增加而增加的, 而国际市场价格上升时, 该类产品的贸易逆差上升, 这主要与我国对国际市场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有关, 趁着人民币升值期间, 可以加大这类产品的对美采购, 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 缩小对美贸易顺差。

三、相关政策与建议

1. 实施有差别的行业利率, 优化贸易结构

在目前的贸易产品结构下, 简单的汇率政策并不能有效地实现我国经济的外部均衡。汇率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贸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 央行可根据我国不同时期的对美进出口商品构成特征进行权衡并最终对汇率政策实施相机抉择。尤其是全面加入WTO后, 汇率政策很难做到在同一时间对不同类商品区别对待, 为了降低商品汇率弹性不同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我国可实施有差别的行业利率政策。对于利润较低的初级产品, 如果其顺差继续加大, 适当的高利率信贷政策可以限制其投资并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2.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加快我国低端出口产品的转型升级

要通过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 带动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以自主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主要支撑, 充分利用全球性知识和技术创新资源, 加快我国出口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 (2) 限制已有较强出口竞争力和产能低端产品重复建设。 (3) 企业要通过引进、联合研发、品牌塑造等多种渠道, 在我国现有的低成本优势、后发优势和大市场优势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和差异化优势, 打破对我产品的技术壁垒, 在微观基础上使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3. 按贸易方式和产品分类统筹管理对美出口企业, 促其协调发展

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按照贸易方式、行业和产品分类, 分析现有对美国出口市场,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建立分贸易方式、行业、产品的出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一方面对美国出口进行总量协调, 及时采取自动出口限制措施, 营造有序出口局面;另一方面, 要分析哪种贸易方式、哪种产品易于遭受美国贸易救济措施, 重点做好这些产品的预警措施, 建立突发事件和快速处理制度安排, 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庄宗明著:《中美经贸关系及其影响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7.11

[2]赵大平著:《人民币汇率传递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3]张晓恫著:《计量经济学基础》.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1版

[4]朱真丽宁妮:中国贸易收支弹性分析.世界经济, 2002年, 第11期

[5]Funke, M.and Rahn, J.Just How Undervalued is the Chinese Renminbi-BOFIT Discussion, 2004.

玻璃瓶分类与检验标准 篇3

1.常见离子的检验

例1 (2011年天津卷)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

解析 原溶液滴入BaCl2有白色沉淀,此溶液可能含有SO2-4、CO2-3、SO2-3、Ag+等(相应生成物均是白色沉淀),故A项错误;振荡、静置,CCl4萃取了I2(氯水氧化I-生成I2)分成两层, CCl4在下层且因溶解I2而呈紫色,故B项正确;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原溶液一定有Na+,但K+可能有也可能无,故C项错误;滴加稀NaOH溶液后还须加热,若不加热即使原溶液含有NH+4也可能没有NH3生成,不会使试纸变蓝,故D项错误.答案:B

点评 中学阶段常见阳离子的检验有:H+、Fe3+、Fe2+、Al3+、NH+4、Cu2+、Na+、Mg2+、K+、Ag+等,常见阴离子的检验有:OH-、Cl-、Br-、I-、SO2-4、SO2-3、NO-3、CO2-3、HCO-3、AlO-2等,复习时要掌握离子检验的原理、操作、试剂、现象等,还要了解可能有哪些离子对离子检验造成干扰.

2.常见气体的检验和鉴别

例2 (2014年重庆卷)下列实验可实现鉴别目的的是 ( ).

A.用KOH溶液鉴别SO3(g)和SO2

B.用湿润碘化钾淀粉试纸鉴别Br2(g)和NO2

C.用CO2鉴别NaAlO2溶液和CH3COONa溶液

D.用BaCl2溶液鉴别AgNO3溶液和K2SO4溶液

解析 SO2、SO3均能与KOH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A项错误;Br2(g)、NO2都是红棕色气体且有强氧化性,都能氧化KI而生成I2,使淀粉显蓝色,B项错误;偏铝酸的酸性弱于碳酸,CO2通入偏铝酸钠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铝沉淀,醋酸酸性强于碳酸,CO2通入醋酸钠溶液无现象,C项正确;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D项错误.答案:C

点评 中学阶段必须掌握如下气体的检验:可燃气体(如H2、CO、CH4、CH2=CH2、 等)、酸性气体(如CO2、SO2、H2S、HCl等)、碱性气体(如NH3)、强氧化性气体(如O2、Cl2、NO2等)、其他气体(如NO等).

3.有机物的检验和鉴别

例3 (高考组合题)下列检验和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

A.(2010年天津卷)用KMnO4酸性溶液鉴别CH3CH=CHCH2OH和CH3CH2CH2CHO

B.(2009年四川卷)将少量某物质的溶液滴加到新制的银氨溶液中,水浴加热后有银镜生成,该物质一定属于醛类

C.(2013年江苏卷)将某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颜色褪去,该气体一定是乙烯

D.(2013年海南卷)用燃烧法鉴别乙醇、苯和四氯化碳

解析 碳碳双键、醛基都能被酸性KMnO4氧化,KMnO4溶液都褪色,故A项错误;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官能团为醛基,但醛基还可存在于甲酸、甲酸某酯或甲酸盐中,B项错误;能使溴水褪色的气体除了乙烯还有SO2等,C项错误;乙醇燃烧火焰为蓝色,苯燃烧伴有浓烟,四氯化碳不能燃烧,D项正确.答案:D

点评 有机物的检验和鉴别大多数是考查官能团的检验和鉴别,所以复习时要注意总结以下常见官能团的特征反应、所需试剂、条件要求、实验现象:饱和烃、碳碳双键、碳碳叁键、卤原子、醇羟基、酚羟基、醛基、羧基、酯基等.

4.物理方法鉴别物质

例4 (高考组合题)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2014年海南卷)CCl4可用于鉴别溴水和碘水

B. (2013年江苏卷)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C. (2010年天津卷)用核磁共振氢谱鉴别1-溴丙烷和2-溴丙烷

D.(2014年福建卷)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解析 CCl4萃取溴水和碘水中的Br2和I2,分成两层,下层颜色各不同(橙红色、紫红色),故A项正确;焰色反应呈黄色的溶液只说明其中含有钠元素,不能说明是钠盐溶液,如NaOH溶液也行,B项错误;1-溴丙烷有3种等效氢原子,其核磁共振氢谱有3个峰,而2-溴丙烷有2种等效氢原子,其核磁共振氢谱有2个峰,故C项正确;用可见光束照射,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D项正确.

答案:B

点评 物理方法鉴别物质,常有:(1)观察法,观察鉴别物质的状态、颜色等;(2)嗅试法,判断气体或有挥发性物质的不同气味;(3)焰色法,常用于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4)水溶法,观察被鉴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密度及溶液颜色变化等;(5)其他方法,如丁达尔效应、核磁共振氢谱法等.

5.选择试剂鉴别物质

(1)仅用一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例5 (2009年重庆卷)下列各组溶液中,用括号内的试剂及物质间相互反应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

A.Ba(OH)2 KSCN NaCl Mg(NO3)2 (FeCl3溶液)

B.NaNO3 NaHCO3 (NH4)2SO3 Na2SiO3 (H2SO4溶液)

C.NH4Br K2CO3 NaI CaCl2 (AgNO3溶液)

D.(NH4)3PO4 NaBr CuSO4 AlCl3 (KOH溶液)

解析 A项分别滴入FeCl3,有红褐色沉淀的是Ba(OH)2,呈血红色的是KSCN,将Ba(OH)2滴入另2种溶液,有白色沉淀的是Mg(NO3)2,无现象的是NaCl;B项分别滴入H2SO4,有气泡但无气味的是NaHCO3,有刺激性气味的是(NH4)2SO3,有白色沉淀的是Na2SiO3,无现象的是NaNO3;C项分别滴入AgNO3,K2CO3和CaCl2均有白色沉淀,故无法鉴别;D项分别滴入KOH并加热,产生现象分别是:刺激性气味、无现象、蓝色沉淀、白色沉淀,故可鉴别.答案:C

点评 仅用一种试剂鉴别时要考虑:(1)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颜色等;(2)被鉴别物质的特性、阴阳离子的性质特点等;(3)已检出的物质或产物可用作后续鉴定试剂.

(2)不用任何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例6 (2009年北京卷)下列各组物质的无色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即可鉴别的是( ).

①KOH Na2SO4 AlCl3

②NaHCO3 Ba(OH)2 H2SO4

③HCl NaAlO2 NaHSO4

④Ca(OH)2 Na2CO3 BaCl2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 ①中Na2SO4与另两种溶液相互滴加无明显现象,KOH和AlCl3相互滴加现象不同:KOH逐滴加入AlCl3中立刻产生沉淀,而AlCl3滴入KOH中一段时间后才出现大量沉淀,可以鉴别;②相互滴加能产生两种白色沉淀的是Ba(OH)2,向产生的两种沉淀中分别滴加NaHCO3或H2SO4,能将一种沉淀溶解的是H2SO4,可以鉴别;③和④相互滴加时无法鉴别.答案:A

点评 不用试剂鉴别时可考虑如下6法:(1)特征连锁法,先鉴别出某一特征的物质(根据色、味、态、硬度、挥发性、水溶性等),再用这种物质去鉴别其他物质,进行连锁式鉴别;(2)加热法,若待检物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用加热出现不同现象加以鉴别;(3)焰色反应法,利用焰色反应将待检物质的不同阳离子鉴别开来;(4)互滴法,利用两溶液互滴现象不同加以鉴别;(5)逐一检出法,首先利用两种物质(或溶液)之间的特征反应鉴别出两种物质(或溶液),再利用此两种物质逐一鉴别出其他物质;(6)简明列表法,即两两混合,列出表格,记录反应现象,比较、分析表格的不同混合现象确定出每一种物质.

(3)限选或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例7 (2011年重庆卷)不能鉴别AgNO3、BaCl2、K2SO3和Mg(NO3)2四种溶液(不考虑它们间的相互反应)的试剂组是( ).

A.盐酸、硫酸 B.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C.氨水、硫酸 D.氨水、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 此题实际是限选2种试剂来鉴别4种物质.滴加盐酸可鉴别出AgNO3溶液和K2SO3溶液,另两种溶液可用硫酸鉴别出BaCl2,或可用NaOH鉴别出Mg(NO3)2溶液,故A、B项可鉴别;C项滴加氨水可鉴别出AgNO3溶液(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又溶解)和Mg(NO3)2溶液(白色沉淀),另两种溶液再用硫酸能够鉴别,C项可以;D项两种试剂均不能鉴别出BaCl2和K2SO3溶液.答案:D

点评 若以主观题(简答题等)的形式进行考查,要求我们限选或任选试剂来鉴别多种物质,那么在选择试剂时应遵循如下原则:操作步骤简单,试剂使用最少,现象最明显.

6.检验与推断物质的成分

高考试题往往就某一物质(样品、混合溶液等,可以是纯净物或混合物)的成分进行检验、分析、推断,其中尤以检验与推断混合溶液的离子成分最为常见.

(1) 定性检验与推断物质的成分

例8 (2013年浙江卷) 现有一瓶标签上注明为葡萄糖酸盐(钠、镁、钙、铁)的复合制剂,某同学为了确认其成分,取部分制剂作为试液,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已知:控制溶液pH=4时,Fe(OH)3沉淀完全,Ca2+、Mg2+不沉淀.

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根据现象1可推出该试液中含有Na+

B.根据现象2可推出该试液中并不含有葡萄糖酸根

C.根据现象3和4可推出该试液中含有Ca2+,但没有Mg2+

D.根据现象5可推出该试液中一定含有Fe3+

解析 加入NaOH(aq)和Na2CO3(aq)后,在滤液中引入了Na+,故焰色反应的黄色火焰不能判断试液是否含Na+,A项错误;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而葡萄糖酸根不能,故现象2与试液是否含葡萄糖酸根毫无关系,B项错误;调节pH=4,只能沉淀出Fe(OH)3,在过滤后的滤液中分别加入NH3·H2O(aq)和Na2CO3(aq),加入NH3·H2O(aq)不产生沉淀,说明滤液中不含Mg2+,加入Na2CO3(aq)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含Ca2+,C项正确;出现现象5,可能是因为原溶液中含Fe3+,也可能是H2O2把Fe2+氧化成了Fe3+,故不能推出试液中一定含Fe3+,D项错误.答案:C

(2)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检验与推断物质的成分

例9 (2013年上海卷)某溶液可能含有Cl-、SO2-4、CO2-3、NH+4、Fe3+、Al3+、和K+.取该溶液100 mL,加入过量NaOH溶液,加热,得到0.02 mol气体,同时产生红褐色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得到1.6 g固体;向上述滤液中加足量BaCl2溶液,得到4.66 g不溶于盐酸的沉淀.由此可知原溶液中 ( ).

A. 至少存在5种离子

B. Cl-一定存在,且c(Cl-)≥0.4 mol/L

C. SO2-4、NH+4一定存在,Cl-可能不存在

D. CO2-3、Al3+一定不存在,K+可能存在

解析 根据加入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得到0.02 mol气体,说明有NH+4,而且为0.02 mol,同时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有Fe3+,而且为0.02 mol,根据互斥性原则可知没有CO2-3,根据不溶于盐酸的4.66 g沉淀,说明有SO2-4,且为0.02 mol,则根据电中性原则可知一定有Cl-,至少有0.04 mol,B项正确.答案:B

点评 检验与推断混合溶液的离子成分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1)肯定性原则,根据实验现象推出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2)互斥性原则,在肯定某离子存在的同时,结合离子共存规律,否定一些离子的存在:(3)电中性原则,溶液呈电中性,一定既有阳离子,又有阴离子,且溶液中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利用这一原则可确定一些隐含的离子);(4)进出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加入试剂,会引入、生成新的离子或会使原离子发生变化而消失,故要考虑其对离子的检验、判断造成的干扰.

7 设计物质检验方案

例10 (2014年福建卷实验题节选)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易被空气氧化.检测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的实验方案是:

解析 Na2S2O5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4,若被氧气氧化则生成SO2-4,检验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的方案相当于检验SO2-4.

答案: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滴加足量盐酸,振荡,再滴入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Na2S2O5晶体已被氧化.

点评 分析近年高考试题,设计物质检验方案往往是融合在综合实验题中进行考查,一般以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叙述检验方案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答题模板一般为:取少许某样品(固体或溶液)于某仪器(多为试管)中→溶解(限固体)→加入某试剂(气体要用“通入”)→操作→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8.物质检验综合实验

例11 (2013年四川卷)为了探究AgNO3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AgNO3的氧化性

将光亮的铁丝伸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为检验溶液中Fe的氧化产物,将溶液中的Ag+除尽后,进行了如下实验.可选用的试剂:KSCN溶液、K3[Fe(CN)6]溶液、氯水.

(1)请完成下表:

【实验结论】 Fe的氧化产物为Fe2+和Fe3+.

Ⅱ.AgNO3的热稳定性

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A加热AgNO3固体,产生红棕色气体,在装置D中收集到无色气体.当反应结束后,试管中残留固体为黑色.

图1

(2)装置B的作用是

.

(3)经小组讨论并验证该无色气体为O2,其验证方法是

.

(4)【查阅资料】 Ag2O和粉末状的Ag均为黑色;Ag2O可溶于氨水.

【提出设想】 试管中残留的黑色固体可能是:

ⅰ.Ag;ⅱ.Ag2O;ⅲ.Ag和Ag2O.

【实验验证】 该小组为验证上述设想,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放入试管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评价】 根据上述实验,不能确定固体产物成分的实验是

(填实验编号).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小组得出AgNO3固体热分解的产物有

.

解析 (1)检验Fe3+用KSCN溶液,反应后溶液变成红色;在Fe3+和Fe2+混合溶液中检验Fe2+可用K3[Fe(CN)6]溶液,加入K3[Fe(CN)6]溶液后,有蓝色沉淀生成;(2)固体加热产生气体通入溶液或水槽的实验装置需防止倒吸;(3)O2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证明是O2;(4)已知Ag2O可溶于氨水,单质Ag不溶于氨水,Ag和Ag2O都溶于稀硝酸,且Ag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气体.实验a可确定固体中含有Ag但不含Ag2O,故此实验可证明是设想ⅰ;实验b虽确定含有Ag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Ag2O,故此实验只能排除设想ⅱ,但不能证明究竟是设想ⅰ还是设想ⅲ.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只能采用实验a的结论,故AgNO3固体分解的产物为Ag、NO2、O2.

答案:(1)溶液呈红色 K3[Fe(CN)6]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2)防倒吸 (3)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无色气体为O2 (4) b Ag、NO2、O2

点评 这是一道物质检验型的综合探究实验题,考查了常见离子、气体、物质组成成分的检验知识.从中可看出,高考综合实验题的命制不管如何创新变化,构思复杂,但实际考查的知识落点都不很高,大多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所以只要我们在平时复习时注意夯实双基,强化训练,总结提高,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自如地应对高考.总之,化学实验的复习只有注重研究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考查特点,领会试题的考查意图和高考命题方向,才能在复习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大学分类与分型标准研究 篇4

一、分类与分型的界定

首先从分类与分型二个基本概念入手进行研究。

(一) 大学分类概念的界定

分类是指对事物按照其属性或特征划分成若干类别, 即“物以类聚”。分类时常以其某个学科理论为基础, 按照某种逻辑关系进行划分。分类又有划分和归类二种操作。划分时从总到分, 从一般到具体, 进而有由上而下, 由大到小, 由整体到部分, 由一般到特殊, 由总论到专论等的划分过程。划分时需用缩小或限制性的概念。归类时从分到总, 从具体到一般, 进而有由下而上, 由小到大, 由部分到整体, 由特殊到一般, 由专论到总论的集合过程。归类时需用扩大和概括的概念。分类比分组更加严格和规范。

大学分类是指管理者或学者根据需要, 依据一定的管理理论、教育理论或其他理论, 按照大学的某些性质或特征, 对大学群体作出划分。大学分类的前提是大学的多样性, 大学分类的基础是多样性中又蕴含着共性。多样性决定大学应当分类, 共性决定大学可以分类, 由于大学属性的多样性, 导致了大学分类的多样性;由于分类目的和需求的多样性, 也导致了大学分类的多样性。因此, 大学分类没有优劣之分, 只有是否适用之别, 在众多分类中, 各取所需, 各有所用。

(二) 大学分型概念的界定

分型是分类的下位概念, 是分类中的一种。分型比分类的要素相对简单或单一, 分型是以某一特征量进行的分类。

大学分型是指管理者或学者根据特殊需要, 在大学分类中针对某些特殊性质和要素对大学作出的特殊分类。分型比分类更关注大学的层次性, 分类一般以共性为基础, 而分型则常以差异和个性为基础。因此, 分型是以特殊视角对大学的划分, 一般是由上而下, 由高到低。

(三) 大学分类与分型的比较

对大学的分类和分型概念分别进行界定后可以发现, 大学分类是一种平面结构或横向结构, 大学分型则是一种立体结构或纵向结构。大学分类时以共性为基础, 大学分型时以个性为基础, 这种划分特征和划分结果也各有不同的应用。

二、分类与分型的基本原则

大学的分类与分型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因此, 在设计制定分类与分型标准时, 要努力遵循并实现以下基本原则。 (1) 可比性原则:分类和分型要有很好的区分度, 进而可在分类与分型后进行比较; (2) 可操作性原则:不论是管理者或学者对分类与分型, 还是分类与分型学校的“对号入座”都容易操作和就位; (3) 科学性原则:分类与分型都应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支撑, 做到有理有据, 特别要遵从高等教育规律; (4) 适用性原则:划分出的分类与分型都应尽量做到实用、管用、好用; (5) 政策性原则:在进行分类与分型时都应尽量有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撑; (6) 导向性原则:划分出的类或型都应对高校的发展和定位具有导向性作用。

三、分类与分型的理论基础

世界各国大学的分类与分型, 都以一定的学科或理论为依托, 从而增强了大学分类与分型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一) 学科基础

现实表明, 在大学分类与分型中, 有多个学科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 在教育理论方面形成了对大学分类与分型的学术和理论支撑。

(二) 理论基础

大学的分类与分型始终依赖于一定的学术理论, 其主要理论有以下几个。

1. 学校的能级理论。

学校的能级理论源于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理论。基于这种理论, 人们把大学也按照实力或水平 (能量) 分成若干层次 (能级) 。具有相同实力和水平 (能量) 的大学处在相同的层次 (能级) 上, 当大学的实力和水平 (能量) 达到一定的积累时, 可实现层次 (能级) 之间的跨越 (跃迁) 。大学的分层或分型主要的理论模型就是这种能级理论。

2. 学校的同类项理论

依据这种理论, 把大学按相同要素或同类项组合在一起, 实现了大学的分类。

3. 学校的劳动力市场理论。

因为高等学校要满足和适应主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必然导致大学的分工和分类。这也是大学面向社会服务功能的选择, 这种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导致了大学的分类。

四、分类标准研究

大学有多种分类, 每种分类都有相应的分类标准, 有的分类标准相对简单, 而有的则较为复杂。各种分类标准依据的理论基础也不尽相同, 以行政管理需要而制定的分类标准多以文件、政策、法规为依据, 因而以定性为主。本文参照英国和美国的相关标准[1]提出了中国大学的分类标准。这种分类标准如下表所示 (见表1) 。

五、分型标准研究

在大学的分型中, 当今最为流行的是将本科院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种, 也有的学者主张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种[2]。本文以四种分型给出相应的标准。

在确定分型标准时, 又有以定性为主和以定量为主的区别, 现给出定性和定量二种不同的分型标准。

(一) 定性分型标准

以语言定性表述为主的分型标准如下表所示 (见表2) 。

(二) 定量分型标准

对大学分型的定量标准, 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指标体系和标准。本文参照美国大学的分类标准[3], 以研究生比例、学科建设、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师资队伍5项指标, 下设若干主要观测点, 并以观测点满足的程度或达到的水平, 以量化的方式建立标准。定量分型的量化标准如下表所示 (见表3) 。

建立大学分类与分型标准, 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人们期待着国家对大学分型及其标准的建立, 以此规范大学的发展和定位。

注: (1) 学科建设包括: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百所重点人文社科基地。 (2) 人均科研经费是指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的人均数。这是一项动态的数据, 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类别的学校可能差别较大。 (3) 成果获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学发明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作者建议在未来的实施中还应包括“质量工程国家级获奖项目。 (4) 师资队伍是指本校在编的专任教师, 含党政部门具有教师技术职务的人员。

参考文献

[1]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87.

[2]刘国钦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73.

上一篇:五年级科学期末试总结下一篇:刘崇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