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压疮

2024-07-01

手术室压疮(精选11篇)

手术室压疮 篇1

压疮是因刺激而导致的神经营养紊乱、血液循环障碍, 是人体局部所受压力持续的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引起的组织损伤。正常人体毛细血管动脉端压力为4.26 k Pa左右, 如局部受压超过上述压力, 而且持续时间超过2 h, 局部皮肤、脂肪、纤维结缔组织和肌细胞即可出现不可逆的缺血性改变, 最后导致坏死而形成压疮[1]。全身任何部位在受到足够长时间的压力下都会发生压疮, 而坐骨结节、骶尾部、股骨大转子以及足跟部、内外踝部是发生压疮概率最高的部位, 压疮中95%发生在下半身骨突处[2]。目前, 全球临床压疮发生率仍未明显下降, 不仅增加了患者生理和心理的痛苦、经济负担, 还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本文就手术室压疮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详细论述。

1 术中压疮概述

1.1 力学因素

一直以来, 压力、摩擦力、剪切力等是压疮的主要发生原因。其中, 压力是指压面上承受的垂直作用力, 是压疮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当皮肤毛细血管长时间受到的压力达到4.3 k Pa时, 就会导致血液停顿、发生厌氧代谢及废物蓄积、淋巴滞留等情况。与皮肤相比, 脂肪组织及肌肉对压力更加敏感, 是最早发生坏死的组织[3]。相关研究报道表明, 压疮的发生与组织受压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例如9.3 k Pa的压力持续2 h会直接导致细胞不可逆性改变[4]。剪切力是指不同部位、层次的相邻组织反向平滑时产生的力, 与患者所处的体位密切相关。在抬高床头, 患者身体下滑时产生平行与垂直方向上的摩擦力, 易导致组织相对移位, 严重时会切断血液供应, 大片组织因此缺氧缺血, 出现坏死症状。

1.2 皮肤抵抗力变化

手术中, 患者局部皮肤容易被汗液、血液、体液等浸渍, 导致皮肤潮湿, 破坏原有生理平衡, 从而导致抵抗力下降, 同时保护性油脂也随之减少, 皮肤角质层屏障作用随之降低, 使得皮肤更易受压和产生摩擦, 脆弱易感染。

1.3 再灌注损伤

术后, 如果组织受压, 不利于患部缺血缺氧状态的改善, 而短时间内充血又会造成一定程度再灌注损伤, 与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密切相关。

2 术中压疮发生高危因素

2.1 患者自身因素

研究报道表明, 手术患者中70岁以上者压疮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人群会增加3倍以上, 主要因为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弹性较低、皮下脂肪萎缩变薄, 组织再生能力下降。也有研究者发现体型较胖的患者发生压疮的概率高于消瘦者, 主要是因为其垂直压力较大极易引起组织拉伤及压疮, 但极度消瘦或体质差者皮下脂肪组织保护薄弱, 压疮发生率又会增加[5]。手术患者疾病因素也是压疮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氧供减少、血流闭塞、反应性充血延迟等是增加压疮的生理机制。研究发现, 血容量低、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心血管疾病、瘫痪、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及肿瘤患者都是压疮高发人群[6]。有关心理因素对手术室压疮的影响研究中, 认为环境不适应、心理压抑、情绪波动者易出现压疮, 在这种情况下淋巴管堵塞可能引起无氧代谢产物聚集性组织损伤, 从而加深意识障碍, 提高压疮发生率[7]。

2.2 手术因素

多种手术因素亦会引发患者出现压疮。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麻醉:术中麻醉作用及肌肉松弛等引起动脉血压较外界压力低, 受压部位血液循环不畅, 从而导致组织出现缺血坏死。全麻患者生理反应缓慢, 组织及神经受到的压力及牵张力超出代偿期程度, 会进一步加剧损伤。

(2) 手术时间:研究认为压疮的发生率会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在长时间手术体位下, 患者局部组织易出现缺血或低灌注, 引起表皮温度下降, 发生压疮。有研究者提出, 手术时间超过2.5 h是压疮发生的高危因素, 手术进行4 h以上患者出现压疮的概率达到21.2%, 且每延长0.5 h发生率上升33%[8]。

(3) 手术类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资料, 心脏类、肝脏类、血管类、脊柱外科及神经外科类手术患者压疮发生率较其他科室相对更高。骨科大手术发生压疮概率为11.82%, 心脏类手术压疮发生率为17%[9]。

(4) 手术体位:研究认为手术体位也影响压疮的发生, 侧卧位下压疮发生率高于平卧位, 俯卧位下发生率高于侧卧位[10]。

(5) 低体温:低体温时, 身体会关闭外周循环, 导致受压部位的血供减少, 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压疮。

3 手术室压疮护理研究进展

3.1 术中压疮发生特点

手术性压疮一般发生在手术后1~3 d, 受压部位由红斑转为淤斑。随着组织损伤进展, 受压部位还会出现水泡或皮肤剥落。典型症状是压疮从深部向浅表发展, 也就是说先出现肌肉及皮下组织损伤, 之后累及真皮、表皮层, 而骨隆突处压疮发生率较高[11]。

3.2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对于手术中压疮出现的原因及临床发展特点, 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早期预防和及时处理。具体措施如下。

(1) 心理护理:在手术前1天由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房访视, 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性格特征、心理状况, 给予针对性疏导, 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 减少压疮发生。

(2)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以压疮评估量表评价危险因素, 如患者活动力、皮肤潮湿度、生理感觉、术中可能产生的摩擦及剪切力、患者体型及营养状况、手术体位及时间、麻醉方式等, 对高危患者制定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

(3) 规范正确摆放手术体位:术前在方便手术操作的前提下为患者选择最好的体位, 以人体力学原理为基础, 确保患者呼吸功能、循环功能良好, 禁止实施拉、推、拖等暴力动作。应用约束带时, 协助患者确定松紧合适, 在受压部位充分使用软垫。术中允许时适当轻微调整体位, 如手术床角度稍微调整等, 尽量分散手术体位下的重力作用及受压部位的压力, 缩短组织受压时间, 避免局部组织损伤。手术进行1 h后, 护理人员要在不影响手术进展的情况下适当按摩受压部位, 增加患者舒适感, 减少压疮发生[12]。

(4) 应用体位垫:在充分了解患者所需进行的手术类型、预计手术用时下选择合适的手术床及床垫, 目前最常用的是海绵垫及泡沫垫。压疮预防的关键在于减少术中局部组织的压力、剪切力, 专用减压垫能有效分散局部压力, 起到预防压疮作用。

(5) 应用压疮贴:高危类患者若接受耗时较长的手术, 可在某些受压部位贴水胶体敷料或应用液体敷料皮肤护理液, 达到改善皮肤循环、保持营养状况、提高皮肤抵抗力等效果。多个研究报道都表明压疮贴的应用能有效预防压疮, 效果最好的3M透明敷贴与新型抗压凝胶垫联合使用, 能有效规避压疮形成的各种高危因素, 对局部组织的保护效果良好[13]。

(6) 皮肤干燥:术中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血液、渗液等流到受压部位, 保持受压局部皮肤干燥。另外, 手术室内温度要适宜, 减少汗液排放。在消毒皮肤时控制消毒液的使用量及流向, 保持床单干燥、整洁, 并及时更换。留置尿管患者还要注意尿液是否漏湿床单。

(7) 采取温度调节与患者保暖措施:护理人员要随时注意观察周边环境以及患者自身体温的变化, 合理控制升温毯, 让患者处于最舒适的温度下, 保证血液循环正常。

(8) 其他:鉴于手术时间超过2.5 h是压疮产生的高危因素, 因此, 要加强医师的培训, 以提高手术效率, 缩短手术时间[14]。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有必要建立预防压疮发生的规范化护理流程, 降低压疮发生率。术中护理人员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及时发现高危因素, 及时处理。手术结束后仔细检查患者受压部位皮肤情况, 确定是否出现潮红、破损、水泡等, 一旦出现, 及早处理。

3.3 营养支持

皮肤由蛋白质组成, 血浆白蛋白参与皮肤屏障作用及免疫作用的发挥, 低蛋白血症患者皮肤抵抗力必然降低[15]。研究发现, 血清蛋白每降低1 g/L, 压疮发生率增高3倍, 白蛋白低于3.5 g/L时压疮发生率上升5倍[16]。相关研究报道认为, 体质量分数低及低蛋白血症、能量摄入不足患者是压疮发生的易感人群[17]。老年手术患者不论是坐位还是卧位, 其腰臀部及足踝部都存在一定剪切力和压力, 地位不及足跟部因皮下脂肪少也是压疮高发部位[18]。老年患者因心血管功能衰弱、毛细血管弹性下降、心搏出量降低, 射血时间缩短、末梢循环下降, 末梢压疮发生率也相对增加[19]。护理中要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食物改善营养状况, 合理膳食, 改善全身机体状况, 进一步提高皮肤抵抗力, 减少压疮发生。

4 小结

术中多种因素可导致压疮形成, 这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术中压疮评估及护理已被列入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20]。因此, 手术室护理人员要在了解压疮发生机制的前提下, 早期识别、评估高危因素, 针对评估结果对手术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压疮护理防护措施, 避免围手术期压疮的发生。目前, 手术室对压疮的预防措施相对来说比较完善, 但还不够规范、统一。有必要发行统一规范的手术压疮风险评估量表及预防护理措施, 减轻患者的痛苦, 促进康复。

摘要:压疮及其潜在危害不仅使患者承受很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 而且也增加了医疗成本, 给患者带来经济压力。美国压疮咨询委员会 (NPUAP) 2007年将压疮新定义为“局部身体因压力、剪切力、摩擦力等综合作用引起骨隆突部位皮肤、皮下组织发生局限性损伤”。手术室内患者因在术中不能通过改变体位来改善局部组织受压情况, 已经成为医院内压疮高发人群, 而在多种手术麻醉中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最高。而力学因素、皮肤抵抗力变化、再灌注损伤是压疮产生的主要因素, 针对以上因素, 应以预防为主, 同时采用心理护理和营养支持进行治疗。

关键词:手术室,压疮护理,营养支持

手术室压疮 篇2

【摘 要】目的:通过对我院700余名压疮高危手术患者的调查分析,找出手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从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的700余名压疮高危手术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在我院700余名压疮高危手术患者,通过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将手术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减少到1%。结论:引发手术总压疮危险因素多种多样,我们只要做好护理工作,手术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会大大渐少。

【关键词】术中压疮;危险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025-0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近年来精细、复杂的手术增多,手术时间延长引起在手术中急性压疮发生率明显增高。文献报道术后几小时至6天内可发生压疮,其中以术后1~3天最多见。压疮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11%,而在患者手术中发生率则高达4.7%~66%。已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我院每年手术量为15000余例,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的手术每年约2000余例。若不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压疮发生例数每年将达700余例。

1.2方法

笔者对我院从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的700余例压疮高危手术患者,进行风险因素的评估与分析,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结果

在我院700余名压疮高危手术患者,通过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在手术中发生压疮情况的患者约10例,将手术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减少到1%。讨论

3.1危险因素

3.1.1局部因素:手术中可以使某局部受到垂直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在手术中以垂直压力是形成压疮为常见因素;另外床单褶皱不平整、留有渣屑等异物、搬动患者时操作不当,与患者皮肤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形成压疮。

3.1.2麻醉因素:麻醉药对平面以下的组织有阻滞作用,导致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引起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障碍。麻醉时患者感觉阈降低、反应迟钝,失去对身体某部位不适的感觉,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导致皮肤组织长期缺氧,组织中无氧代谢产物增加,促使压疮的形成。

3.1.3 手术时间与手术体位不科学:手术时间越长,局部受压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的时间也就越长,局部代谢受到障碍的时间也越长,手术时间长易形成疮压是显而易见的。手术体位不科学,这不仅能影响呼吸、循环功能,还能增加受压部位的压力,尤其是未能避开骨凸部位使其直接受压,术中发生压疮的概率极大。

3.1.4 潮湿:在手术中患者出汗,血液、体液、大量冲洗液液体外溢造成手术环境过度潮湿,在这样过度潮湿的环境中皮肤发生软化,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障碍,导致抵抗力下降,当皮肤组织受压时更容易形成压疮。

3.1.5 年龄及营养状况:随年龄的增加,组织再生能力发生生理性减退,老年患者发生压疮概率明显高于年轻人,需引起重视。营养不良患者,尤其是低蛋白血症患者,由于组织修复困难和皮下缺乏脂肪结缔组织保护,易形成压疮。

3.1.6 疾病:患有肺部疾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和风湿性疾病等患者手术时,患者因病处于缺氧状态,使组织代谢明显下降、修补组织所需的蛋白质不足,反应性充血延迟和血流闭塞等均可加重手术中受压部位缺氧、缺血程度,易在手术中发生压疮。

3.1.7 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当机体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如创伤、手术、失血、感染、中毒、缺氧、饥饿等)时,机体反应性地通过下丘脑大量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血中浓度迅速升高,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糖皮质激素等一系列内分泌调节,全身血流出现重新分布,使皮肤肌肉血流减少。另外应激反应时压力敏感性增高,很易发生压疮。外科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加之其他环境潮湿等诱发因素,导致压疮在手术中发生率很高。

3.2护理措施

针对以上因素,我科也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

3.2.1 合理放置手术体位:在手术患者受压部位放置海绵垫或硅胶垫。如患者平卧时,足跟部和骶尾部承受的压力最大,最易发生压疮,在这两个部位放置厚薄适宜的海绵垫或硅胶垫;侧卧位时,两膝之间放置海绵垫,同时为避免由于下肢压力增加,脚踝部骨隆突处发生压疮,在脚踝处也放置厚海绵垫或硅胶垫;为病人摆放各种体位时,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正确摆放,既要便于术者的操作,也要使病人舒适、安全,同时摆放过程中,动作要轻柔、规范,严禁拖拉等动作造成患者肢体皮肤破损,增加发生压疮的风险。

3.2.2 合理放置衬垫物和支撑物:选取加厚床垫,海绵减压垫在6 cm以上或硅胶垫,安置患者体位时注意各种支撑物和衬垫物的放置位置,支撑点、着力点和固定点选择适当。着力点应当能保证在增加与肢体接触面积的同时将压力降至最低,预防压疮的出现。支撑物和衬垫物的质地良好。约束带宽窄适宜,接触皮肤面下面要加衬垫,松紧适度,防止自行拉紧造成皮肤损害。

3.2.3 加强巡视:保护受压皮肤巡回护士在手术中加强巡视,经常观察患者的受压皮肤颜色、温度,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放松约束带,用手为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如果受压部位已经发红,根据情况,使用75%的乙醇纱布湿敷,避免加重。

3.2.4 其他措施:为避免患者在手术中由于体温降低而造成肢体的血液循环不良,导致受压部位皮肤温度过低,增加发生压疮的风险,将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5℃左右,并适时为患者加盖棉被、毛毯,为患者保暖,以保持体温。并在手术前为患者在受压皮肤上涂抹凡士林,以起到保护皮肤的屏障作用,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率。班时要向接班护士作详细交代。

3.2.5 交班时向接班护士作详细交代手术患者皮肤状况。提醒病房护士对高危手术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手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是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我院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对术中压疮的预防理念,做好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宋辉.循征护理在预防术中压疮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1,19(2):

手术室压疮 篇3

【关键词】小儿手术;压疮;预防;应用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50-01

压疮作为临床患者卧床休养期间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迫导致血流不畅、引发组织功能缺失进而导致红肿、溃烂等症状,不利于患者康复,给患者身心都带来巨大痛苦。小儿手术患者受多种因素影响,压疮发生率较高,但是通过手术护理中预防压疮举措的应用有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积极探索预防压疮举措及其应用价值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压疮预防举措在小儿手术中降低压疮发生率的效果,选取在本院实施手术的小儿患者200例进行对比研究,临床报告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4月间在本院实施手术的小儿患者200例进行对比研究,患儿主要来源于心胸外科、骨科、新生儿外科与普外科,排除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等无法配合护理患儿,家属签署治疗同意书。200例患儿中男性114例,女性86例,年龄7个月—6岁,平均年龄(2.5±0.8)岁,手术时间0.5-7h,平均手术时间(2.2±0.5)h,手术体位截石位58例,侧卧位35例,平卧位82例,俯卧位25例,麻醉方式全麻139例,局麻61例,所有患儿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儿临床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预防压疮护理。

预防压疮护理是在明晰小儿手术中压疮发生因素的基础上实施,一般而言,导致小儿压疮发生的原因有手术体位因素、手术时间、麻醉药物作用、小儿体质、体温控制、年龄与体重等原因[1]。

预防压疮护理中要注意通过与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尽量选择手术时间稍短的治疗方案,将手术中所需要的特殊体位、注意事项等告知家属及患儿,对患儿体质情况进行了解,配合术中各种防护举措达到降低压疮发生率的效果。若仍旧患儿受压部位红肿、水泡等情况,要及时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并做特别说明。

为减少手术期间患儿在手术床上的摩擦,要提前在患儿受压部位下方铺设海绵或者软垫,患儿采取侧卧位时应用啫喱头圈,耳廓下加棉花垫,其他突出骨节与皮肤相互接触部位也要及时添加面点。若患儿术中需要应用约束带,要保证约束带松紧适宜,减少患儿对手术床单、约束带等之间的摩擦,降低压疮发生率。

手术过程中要做好患儿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在不影响手术进行的前提下定时观察皮肤情况,并放松约束带对患儿局部受压部位实施减压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红肿。患儿需要更换手术体位时保持轻柔操作,进行其他护理时也要避免过度拖拉拽造成皮肤表层损伤,另外还要做好皮肤表层的及时清洁。

手术期间注意患儿体温的控制,以保持正常体温位移,手术室温度不得低于22℃,根据患儿需求及身体情况及时加盖棉被、毛毯等物保持患儿体温,手术中若需要开放腹腔,则要应用温热冲洗液促进患儿体内血液循环,降低压疮发生率[2]。考虑到手术结束后患儿受压部位将会由缺血、缺氧状态迅速转变为快速充血状态,容易造成组织再灌注损伤,因此要及时给予减压按摩减轻患儿痛苦,防止损伤[3]。患儿送入病房之后要详细记录受压部位情况,以便后續做好压疮护理工作,防止继续受压。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及压疮分期。压疮分期标准采用美国NPUAP推荐标准,分为Ⅰ、Ⅱ、Ⅲ、Ⅳ期,Ⅰ期代表两日内受压部位有不褪色红斑,Ⅱ期代表受压部位表面出现红肿、破损、溃疡、水疱等,Ⅲ期代表受压部位皮肤组织溃烂、坏死以及伴有邻近组织损害,Ⅳ期代表受压部位组织破坏深入肌层或骨骼等。

1.4统计学

临床医学数据均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 ±s)表示,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对比见表1。临床数据显示,研究组压疮发生率2%显著低于对照组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255,P<0.05),两组患者压疮主要以Ⅰ期与Ⅱ期为主。

表1 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例(%)]

组别例数压疮发生率Ⅰ期Ⅱ期

研究组1002(2%)2(2%)0(0)

对照组10013(13%)6(7%)6(6%)

3.讨论

小儿手术中因患儿手术配合程度低,多数需要采取全身麻醉,麻醉药物阻滞作用下患儿受压部位血液循环受影响,更容易发生压疮。在患儿实施手术期间,通常需要固定体位,手术时间较长情况下,受压部位缺氧、缺氧症状会导致组织损伤,引发压疮。患儿本身皮肤娇嫩,皮下血管与汗腺较为丰富,术中经常溢出冲洗液、体液等,容易导致皮肤潮湿,由此会削弱患儿角质层保护作用,造成受压组织红肿、溃烂,导致细菌繁殖,引发压疮。手术期间若需改变体位,患儿受压部位承受振动过大,与手术床之间的摩擦力与剪切力也会造成肌肤受损。

此外,不同年龄、体重患儿个体体质差异也较大,也是容易导致压疮发生的一大主要因素。鉴于此,本次临床护理中积极应用压疮预防举措,针对可能导致患儿压疮的诸多风险因素进行预防控制,实践对比结果显示在降低患儿压疮发生率方面效果显著,证实了预防压疮举措应用的有效性与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综上所述,小儿手术中应用预防压疮举措可显著降低压疮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邵培双,李春晓,赵丽艳.三级质控体系预防压疮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7):471-472.

[2]张婷.护理干预对肿瘤晚期恶液质患者难免压疮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1,15(2):258-259.

手术室压疮 篇4

1 术中易形成压疮的危险因素

1.1 局部因素:

手术时间长致使局部受压时间长, 身体局部组织处于缺血状态时间越长, 缺血就极有可能会引起压疮;另外床单褶皱不平整、留有渣屑等异物、搬动患者时操作不当, 与患者皮肤产生较大的摩擦力, 使表皮的浅层细胞与基底细胞分离, 继而发生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表皮坏死形成压疮。

1.2 麻醉因素:

麻醉药对平面以下的组织有阻滞作用, 导致局部血管扩张, 血流变慢, 引起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障碍。麻醉时患者感觉阈降低、反应迟钝, 失去对身体某部位不适的感觉, 出现不适时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导致皮肤组织长期缺氧, 组织中无氧代谢产物增加, 促使压疮的形成[2]。

1.3 温度湿度:

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 组织代谢需氧量增加10%。当组织持续受压产生缺血、缺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 合并体温升高引起的高代谢需求, 可大大增加压疮的易感性。外科手术患者过多的液体浸渍皮肤、PH值改变和保护性油脂丧失, 致使皮肤更易破损, 同时皮肤潮湿使身体黏贴于床垫上, 增加摩擦易之致压疮。

1.4 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指当机体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如创伤、手术、失血、感染、中毒、缺氧、饥饿等时, 机体反应性地通过下丘脑大量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导致血中浓度迅速升高, 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糖皮质激素等一系列内分泌调节, 全身血流出现重新分布, 使皮肤肌肉血流减少[3]。应激反应时压力敏感性增高, 便会发生压疮。手术是一种急性损伤, 可能会引起强烈应激反应, 加之其它诱发因素, 导致压疮在手术中发生率很高。

2 护理对策

2.1 术前护理

手术室巡护在接到手术通知后, 就应去病房做好访视, 即时了解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情, 并行全面评估。综合患者手术时间、体位、麻醉方式及术中可能发生的循环、生理变化等分析基础上, 制定预防护理计划。为预防术后发生压疮, 主动在术前将易发生压疮的风险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 并要求配合做好预防措施。

2.2 术中护理

2.2.1正确摆放体位是术中有效预防压疮的重要环节。保持体位的稳定不移动, 又不妨碍呼吸运动和静脉回流, 更要注意避免对软组织及神经的压迫和牵拉, 便于手术操作。

2.2.2手术室压疮预防的主要用物多是由橡胶、尼龙等材料制成, 透气性差, 这种材料和皮肤接触时会增加了皮肤潮湿度。使用时可于手术床上先铺一棉垫, 充气2/3, 套上棉外套, 以加强吸水性、柔软性及透气性。能够起到减轻人体受压部位的压力, 起到保护骨突部的作用。

2.2.3注意避免医疗器械如体位架、手术中血压计的袖带及各种物品压迫损伤组织及皮肤, 同时避免麻醉螺纹管等器材压迫肩部、眼球及下肢等处。

2.3 术后护理

2.3.1 手术结束后, 检查受压部位有无因压迫引起的皮肤破损、循环障碍等症状, 保证全身皮肤完好无损。

2.3.2 若因特殊原因患者暂不能搬运到其他手术床上, 而又有潮湿环境时, 应该设法更换床单或加铺床单。

2.3.3 术后应持续监测患者皮肤情况。

2.4 营养支持

全身营养不良使抵抗力降低是发生压疮的重要因素之一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针对性地供给营养, 如静脉注射白蛋白、血浆等。同时加强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膳食,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保证每日各种营养物质的供给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4]

2.5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教育。

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知识教育, 让家属及陪护人员真正地了解什么是压疮、压疮的危害、如何预防压疮及正确的护理措施。

3 结论

术中压疮控制率是评价手术室护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手术全过程中, 患者的行为和能力受到限制, 许多问题将无法感知和发现。手术室护士应有极强责任意识, 通过术前、术中、术后针对性的评估及术中重点受压部位情况观察, 积极采取可行的护理措施, 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摘要:探讨及分析手术中易形成压疮的危险因素, 旨在更好的强化压疮的预警管理, 增强护士在手术中的岗位责任感, 并运用预防压疮护的理措施降患者在手术中的压疮发生率。

关键词:压疮,相关因素,护理,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毅.手术中压疮的研究进展[J].天津护理杂志, 2007.

[2]张晓霞.手术室急性压疮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3]费美霞.神经外科手术术中压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M].北京:中国民康医学, 2009.

压疮职责 篇5

1.认真执行压疮管理制度,规范各项工作。

2.具有创新意识,组织学习、培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小组成员及全院护理人员压疮护理的业务技术水平。

3.按科别分工,参与压疮会诊(病人的评估、相关措施制定)及会诊后访视(措施落实检查及指导等)。

4.做好难免压疮的定性及相关护理措施制定的指导及措施落实的检查。

5.对院内发生的压疮及疑难复杂的伤口,组织压疮护理小组共同讨论,分析发生原因,必要时请外科医生及有关部门共同会诊,提出治疗及护理方案。

6.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压疮护理健康指导,并在病人出院前为其选择合理的护理用品。7.做好资料整理,讨论积累相关经验,开展护理科研。附:伤口护理小组分工情况

护理部负责:杨百芬

组长:杨百芬

第一组

杨旭女、许敏迪、陈映辉、陈琳(内科)

第二组

徐英娣、柴晓红、陆群央、郁少波、史斌群(外科)第三组

方剑俊、范锦娣、戎燕燕(急诊、留观室)

备注:童松林、楼文棋医师协助护理小组工作,杨百芬负责全面压疮管理工作及资料汇总。

手术室压疮 篇6

【关键词】压疮护理小组;外科患者;压疮预防;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30-01

压疮主要是指皮肤或者皮下组织在骨隆突出处由于摩擦力或者压力作用造成的局限性损伤,压疮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疼痛和心理痛苦。压疮主要发生在外科患者身上,其本身手术创伤大,翻身不便,更容易出现压疮。为了减少压疮的发生,对其进行预防是很有必要的[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压疮护理小组在外科压疮预防中的作用,选取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外科患者共16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外科患者共3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8例,其中实验组中男124例,女44例,平均年龄为45.25±2.37岁;对照组中男128例,女40例,平均年龄为46.12±2.0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外科护理。而实验组患者除了常规护理之外,还通过护理部建立的压疮护理小组进行监控护理。压疮护理小组成员来自于各个科室中,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对压疮工作感兴趣的人员参与,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在各个渠道对患者的压疮护理进行监控与预防。压疮小组中的责任护士每日需对患者的压疮评估记录单进行认真及时地填写,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而压疮小组中的网络成员则通过护士上报的数据整理发布在网报上,由相关人员审核,并下到患者片区对评分为高危的患者进行重新鉴定,确保准确,并检查防范措施是否到位,同时也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压疮创面的护理。针对难免性压疮患者进行重点监控护理,而针对非难免性压疮患者,则实时对接到患者的护理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应处罚。

1.3观察指标

采用Braden评分的方法对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进行评估,评分的标准为:感觉、活动方式、营养、潮湿、移动能力、摩擦力、剪切力等6个方面,总分为23分。其中分数在15~18分为低危患者,评分在13~14分为中为中危患者,评分在2~12分为高危性患者,且纳为难免性压疮患者(即由于患者自身条件导致出现的难免会发生的压疮)。将护理人员护理不当出现的压疮定为非难免性压疮。计算的指标有:高危压疮上报例数、难免性压疮发生率、非难免性压疮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一系列护理后,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上报的高危压疮例数多于对照组,而最终难免性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仅为4.17%,对照组达到30%;非难免性压疮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为0,而对照组为20%,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对于创伤性较大的外科患者,压疮发生几率较高。为了减少压疮给患者康复带来的巨大影响,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压疮预防护理是很有必要的。而通过建立压疮护理小组能够有效对外科患者康复情况进行监控,在高危压疮发生的第一时间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进而有效避免压疮给患者后续带来的影响[2]。

压疮护理小组通过对每个成员职责进行明确,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形成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流程,注重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护士护理责任心。通过压疮护理小组[4]的监控护理,能够及时有效地筛选出压疮高危患者,并通过及时反馈,让专业护理团队有针对性对高危压疮患者实行防范治疗措施,避免患者压疮往更加严重化的程度发展[3]。

本文研究也表明,通过压疮护理小组护理后,发现的高危压疮患者例数更多,而难免性压疮发生率和非难免性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压疮护理小组对外科压疮预防起到显著的作用,值得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美君.压疮护理小组在高龄危重症患者压疮预防及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2:127-128.

[2]薛佩云,徐蝉.压疮护理小组在肿瘤科压疮预防中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02:79-80.

手术室压疮 篇7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8年12月, 在我科住院患者手术的, 共90例, 男54例, 女36例, 年龄40~91岁。其中肺癌41例, 食管癌39例, 胸腺瘤10例。

2 术后急性压疮因素

2.1 压力

(1) 长时间手术患者常采用一定的被动体位或不正确的体位, 使身体与手术床面呈点状接触, 压力分布集中; (2) 全身麻醉后, 骨骼与肌肉产生向下的剪形压力, 手术床与人体产生的向上的剪形压力, 使主要压迫点 (枕部、肩胛部、肘部、骶尾部、跟骨等) 受到双向压力, 导致局部血运障碍, 组织缺氧、坏死形成压疮。

2.2 皮肤损害的危险性增加

手术本身的创伤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免疫机能下降, 皮肤抵抗力降低。

3 压疮发生的主要因素

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减退;最后是低蛋白血症。

4 干预措施

对上述原因, 并与胸外科特殊性的手术及以往的护理经验, 患者的个体需要相结合, 制定护理计划, 提出护理措施, 并加以实施。

4.1压力因素

与持续长时间压力强度有关, 萎缩的、瘢痕的、感染的组织对压力的敏感性增加;压力在体内呈圆锥作用, 通过皮肤累及所有间质传向内部骨骼, 而最大压力出现在骨骼, 四周压力逐渐减小。国外有关学者提出, 在69.75mmHg压力下, 组织持续受压2 h以上就能引起不可逆损伤[1]。

干预措施:适当调节床面角度解决压力问题, 保持床单柔软、平整、无皱, 使用多功能气垫床, 目的是[2]减轻软组织压力, 促进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 保持局部干燥, 解除肌肉疲劳, 防止肌肉萎缩, 减少卧床患者翻身次数或不能翻身的情况下有效地预防压疮的发生。

4.2 剪切力因素

剪切力是外源性因素的第二位因素, 剪切力是施加于相邻物体表面, 引起相反方向进行性平行滑动的力量。它作用于深层, 引起组织的相对位移, 阻断较大区域的血液供应而导致组织缺氧, 较垂直方向的压力更具有危害性。抬高床头时, 骶尾部皮肤与骶骨错位, 血管扭曲受压而产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干预措施: (1) 尽量使床头抬高的角度减小, 并尽量缩短床头抬高的时间。 (2) 协助患者变换卧位时, 应防止患者身体滑动, 要抬起臀部, 不能拖拉。 (3) 胸科手术患者术后常需半卧位, 为防止身体下滑移动, 床尾抬高15~30°, 或在足低下部放一坚实的硬枕, 并屈髋30°。也有护理学者提出侧卧位时应保持床铺和患者背部之间成45°角, 背部垫一软枕, 使一部分重力压在软枕上, 另一部分落在臀大肌上, 避开了粗隆部的骨隆突处。

4.3 摩擦力因素

摩擦力是机械作用于上皮组织, 能去除外层保护性角化皮肤, 增加皮肤对压疮的易感性[1]。摩擦可使局部皮肤温度增高, 温度升高1℃, 能加快代谢并增加10%的氧需要量, 在持续压力引起组织缺氧的情况下, 温度升高将更增加压疮的易发性。另外, 术后高热, 使皮温升高, 皮肤充血, 血流增速, 外界物质易于透入, 故皮肤的屏障作用减弱。

干预措施: (1) 术前即教会患者床上抬臀, 变换体位。 (2) 术后协助患者翻身、更换床单、换衣服时, 一定要抬起患者的身体, 避免拖、拉、拽等形成摩擦力而损伤皮肤。 (3) 床单要求平整、柔软、无褶皱、无补丁, 以减少受压局部的摩擦力, 若患者出汗或大小便污染床单后要及时更换, 随时清除床单上的异物, 如头发、碎屑等, 经常保持床单的清洁平整。 (4) 使用便器时, 应选择无破损便器, 抬起患者腰骶部, 不要强塞硬拉。必要时在便器边缘垫上纸或布垫, 以防擦伤皮肤。

4.4 潮湿因素

大小便失禁、引流及出汗等引起潮湿刺激导致皮肤浸渍、松软、易受剪切力、摩擦力所伤;大小便失禁, 酸性物质损伤上皮表面, 必要的擦洗又清除了大部分天然保护皮肤的润滑剂。

干预措施: (1) 保持皮肤清洁, 每天全身擦洗1~2次, 但忌用刺激性强的清洗剂。对皮肤易出汗的部位, 如腋窝、腹股沟等应经常擦洗, 保持干燥, 对于全身高度水肿的患者应穿宽松、柔软的棉质的衣服, 及时修剪指 (趾) 甲。 (2) 伤口若有分泌物, 要及时更换敷料。

4.5 运动功能减退和感觉功能障碍

危重患者镇静、麻醉、神经损伤而丧失活动是形成压疮的原因。

干预措施:术前即训练患者抬臀, 床上移动身体, 并教会患者移动时如何减少伤口疼痛的方法。让患者尽可能的运动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4.6 低蛋白血症因素

皮肤的基本构造物质之一是蛋白, 血浆蛋白参与皮肤屏障和皮肤免疫作用的形成, 。每降低1 g血清白蛋白时, 压疮的发生将增加3倍[1]。血清白蛋白减少引起间质水肿, 阻止细胞对营养物质和产生废弃物的交换, 如果没有足够的氨基酸、微生素及矿物质供给时, 即使很轻微的压迫, 其组织将容易发生坏死。

干预措施:营养支持, 供给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尽可能通过消化道提供足够的营养, 根据需要给予白蛋白、血浆、全血、氨基酸输入, 并注意维生素和锌剂的补充, 以增强抵抗力及组织修复能力。合理安排液体输入速度和顺序。

5 结果

通过对胸外科手术患者预防急性压疮和压疮的护理干预, 90例患者中, 无一例发生急性压疮, 2例发生压疮。

6 小结

通过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取得了满意效果, 大大降低了压疮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 正确评估患者, 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 有预见的制定护理计划, 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方能降低压疮的发生。实践证明, 合理的、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压疮的保障。

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减少胸外科手术病人急性压疮、压疮的发生。方法 认真研究形成急性压疮和压疮的因素, 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结果 无一例发生急性压疮, 2例发生压疮。结论 充分了解形成压疮的因素, 通过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大大减少了压疮的发生。

关键词:干预措施,急性压疮,压疮,预防

参考文献

[1]张世民.压疮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5, 14 (5) :193.

手术患者压疮的干预性研究现状 篇8

关键词:手术,压疮,危险因素,干预

压疮 (Pressure ulcer, Pressure sore, Bedsore) 也称褥疮 (Decubitus) , 是指任何组织因长期受压而导致的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损伤, 病理学显示皮肤软组织缺血、缺氧及坏死。压疮多发生在昏迷、瘫痪和体质虚弱、长期卧床的患者[1], 是临床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有报道称, 一般医院压疮的发生率为2.5%~8.8%, 甚至高达11.6%。压疮尽管不是原发病, 但它却能给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极大的困扰。它的防治一直是困扰临床护士的难题。因此近年来, 国内外研究者就压疮病因和相关因素进行了大量临床调查和实验研究, 针对一些压疮的高危人群, 如股骨颈骨折患者、老年患者、儿童等亦有相关的干预措施, 但对于手术患者, 尚未有关于该方面系统的研究。而手术患者是急性压疮的高危人群[2]。压疮一旦发生, 不仅加重病情, 影响术后康复, 还增加治疗费用, 因此术中压疮的预防和护理应受到高度重视[3]。现就压疮的常见危险因素、Braden量表与围手术期压疮预防的关系和围手术期压疮预防的措施综述如下。旨在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术中压疮的发生, 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1 压疮的常见危险因素

1.1 局部性因素

1.1.1 压力

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由于重力因素而产生。有实验证明高压力引起压疮所需时间短, 而短时间反复的低压也可形成压疮。毛细血管压正常皮肤为20mmHg (1mmHg=0.133kPa) , 在70mmHg压力下患者组织持续受压2 h, 就能引起组织不可逆的损伤[4]。

1.1.2 摩擦力

患者床铺不平整及搬动时有拖拽动作时, 均可产生较大摩擦力;患者卧床体位不当也可产生摩擦力[5], 另外, 频繁过度清洁皮肤, 热水或乙醇等消毒剂擦拭皮肤等也会增加摩擦力对皮肤的影响, 增加了对压疮的易感性。

1.1.3 剪切力

与患者体位密切相关, 是由摩擦力和压力相加而成所产生的力, 最常受累部位包括患者的骶尾部、足跟部、坐骨结节处[6]。因此应尽量使床头抬高的角度减小, 并尽量缩短床头抬高的时间, 危重患者是不能抬高床头的。

1.1.4 温度和潮湿

温度升高时机体会出现过度出汗, 皮肤在床单上摩擦的可能性增大而易形成压疮。温度下降时, 机体由于受压使血液供应进一步减少, 也易发生压疮。环境温度等可引起患者汗液排出增多, 致使床单敷料浸湿, 使皮肤经常受到浸渍等不良刺激。皮肤长时间与潮湿的床面接触, 可引起皮肤软化及抵抗力降低, 皮肤表面角质层松软, 柔韧性消失, 更易受到剪切力和摩擦力的损伤, 增加了压疮的发生率[7]。

1.2 全身性因素

1.2.1 感觉障碍

压疮通常发生在感觉障碍 (截瘫、昏迷等) 的患者, 因为患者的感觉障碍容易造成机体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

1.2.2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也为直接影响压疮愈合的重要因素。如肝移植患者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腹水, 患者极度消瘦, 血浆白蛋白22 g/L, 皮肤缺乏弹性, 皮下脂肪萎缩变薄, 皮肤易损性增加。

1.2.3 组织灌注状态

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可引起组织血流灌注不足, 从而影响患者组织的营养供给, 使患者的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使得压疮的发生。

1.2.4 麻醉和吸烟

有报道称在手术麻醉期间45%的患者易发生低氧血症[8], 麻醉药物可引起患者反应迟钝, 或对身体某些部位不适反应丧失, 这些因素可导致患者体内的无氧代谢产物不能排出而易形成压疮;麻醉药物的阻滞作用可使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 易发生压疮。文献报道显示吸烟是患者发生压疮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者发生压疮是非吸烟者的4倍, 且吸烟量与压疮严重程度呈正比关系[9]。

1.2.5 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心情抑郁、配合性较差的患者均易发生压疮。

2 手术与压疮的关系

为了满足手术的需要, 患者在手术中被放置成各种手术体位以配合手术的进行, 且在手术时的特殊情况下, 患者不能翻身, 这时由于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和潮湿等原因, 易形成压疮。据统计, 手术中压疮患者的发生率在3%~5%左右, 其中外科手术的患者由于创伤大、住院时间长, 其压疮的发生率更高, 由于手术中存在一些非人为因素, 致使手术患者成为急性压疮的高危人群[10]。术中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麻醉、手术时间、手术体位与护理器具、温度湿度以及不当的护理方式等多种因素。

3 围手术期压疮预防的措施

3.1 入院评估。

患者人院后, 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运用评估表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分。根据Braden的评分判断患者的危险程度,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评分标准: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 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 10~12分以下提示高度危险, 9分以下提示极度危险[11]。

3.2 术前访视。

手术室护士术前一天访视, 根据患者的Braden评分, 对患者讲解手术压疮的相关知识。术前结合评估应尽可能详尽, 体位安置方案重点突出;与手术医师一起摆放体位,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显露手术野, 同时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3.3 术中的相关护理

3.3.1 心理护理

患者对病情、手术等多方面的担心而造成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往往使患者处于僵持甚至震颤, 此时极易发生皮肤破损[12], 导致压疮的出现。因此在手术前访视应给予患者安慰、鼓励、加强心理支持, 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手术。

3.3.2 合理摆放体位及应用体位垫

正确的体位能充分显露手术野, 使操作简便, 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患者摆放体位在充分显露手术野、便利手术操作、保持正常呼吸循环功能的前提下, 保证患者舒适且能坚持一定的时间, 注意固定肢体和防止移动[13]。选择柔软且有一定厚度的手术床垫.对消瘦患者加海绵垫, 使支持体质量的面积宽而均匀, 以减轻身体着力点骨突处受压。

3.3.3 保暖、防潮

在手术中将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5℃左右, 使用棉被等遮盖物保持患者的体温, 术中输血时尽量将其放入37度的水中复温后再输入, 大量输入液体时也需将液体加温至37℃左右以免降低患者的体温。必要时使用加温毯, 但应注意随时观察毯面温度, 并避免患者皮肤直接接触毯面, 应垫以薄海绵垫, 防止由于皮温过热而引起的皮肤损伤[14]。

3.3.4 凡士林的有效保护

主要针对高危皮肤或已形成I期压疮皮肤的保护。凡士林可对抗摩擦力和剪切力, 可在局部形成封闭性油膜, 减轻皮肤受压, 促进皮肤的上皮新生, 以延长压疮的发生。

3.3.5 改进手术操作, 缩短手术时间

避免手术中较长时间的低血压和组织低灌注 (如体外循环) 等。

3.3.6 定时给受压部位进行减压按摩

张艳芳等[15]认为当手术超过1 h对受压部位进行减压按摩,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3.7 避免剪切力和摩擦力的产生

手术室压疮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四肢骨折患者90例,均满足四肢骨折的诊断标准,排除智力障碍及精神类疾病患者[2]。根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研究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22~72岁,平均(42.8±2.3)岁;体重48~80 kg,平均(55.6±3.1)kg;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8例,高中和中专30例,初中5例,小学2例;骨折位置:上肢骨折25例,下肢骨折20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24例,闭合性骨折21例。参照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22~71岁,平均(42.9±2.4)岁;体重49~80 kg,平均(55.8±3.2)kg;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9例,高中和中专28例,初中6例,小学2例;骨折位置:上肢骨折24例,下肢骨折21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23例,闭合性骨折2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上很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本组研究目的和方法均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介绍,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护理方法:参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给予患者预防压疮、感染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手术全期护理:(1)术前访视:应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探访患者,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及支持,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准备手术仪器、设备及手术期间的一切用具。(2)病房护士与手术护士做好交接工作,核实患者的身份和身体状况,检查手术室的灯光、卫生等基本环境。(3)选择密度高且弹性好的海绵制作成体位垫,制成柔软、触感较好的体位垫套,及时清洗,注意卫生情况,将压疮的发生率降至最低。(4)按照侧卧位手术将患者两腿交错分开,足部垫海绵圈;肩胛、髂棘受压时涂凡士林。(5)术中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指标,实施防压疮护理措施及动态监护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不得随意离开手术室。(6)手术后填写完整的“手术护理记录单”,并存档保存,将患者送回病房,换床或翻身时,与家属高度配合,小心翻动,防止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指标:(1)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采取4种指标划分[3]:a.治愈:关节功能达到90%以上的恢复率,关节能自如活动。b.显效:关节功能达到75%~89%的恢复率,关节僵硬状况得到明显改善。c.有效:关节功能达到60%~74%的恢复率,关节僵硬状况有一定的改善。d.无效:关节僵硬状况恢复慢且恢复状况不理想。我院采取自制问卷的形式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十分满意>90分,满意75~90分;不满意<75分。(2)压疮判断标准:将压疮标准分为4期:a.Ⅰ期:皮肤出现块状红斑,但可以及时恢复。b.Ⅱ期:表皮或真皮受损,浅表层溃疡,出现粉红色基底层,无坏死组织;或出现炎性蜕皮、水疤。c.Ⅲ期:表皮细胞及皮下组织受损,未到达骨、肌肉,但可看见溃疡基底层,出现细菌感染。d.Ⅳ期:除上述病理变化外,会出现皮下组织、肌肉的损害,甚至导致骨髂损害,出现组织坏死现象。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的对比采取χ2检验;计数资料采取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手术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7.8%,参照组84.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压疮发生率的比较: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压疮总发生率4.4%,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有文献资料指出:目前,我国的术后压疮发生率急剧增加,属于我国临床护理质量评价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据调查统计,住院时间长、移动能力低下是发生压疮的主要原因。如果护理不当,病情检查不到位,会出现压疮,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例如:疼痛、局部感染、骨髓炎、贫血、败血症、坏疽、死亡。患压疮后,患者不仅身受折磨,还须花费大量医疗费用[3]。因此,做好压疮的防护工作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变化,患者手术室护理从单纯配合医生手术转向手术全期的全面护理,以此优化护理质量。针对患者围手术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运用所学的相关护理知识,为患者提供心理及身体上的全面护理及照顾,从而帮助患者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4]。护理过程中,应对患者压疮风险进行全前评估,分析术中体位受压重点部位,采用适合患者病症及体重的体位垫,尽可能在术中小范围变动受压部位,减少压疮的发生率。全期护理需要注意的重点:术前详细评估,重点突出体位放置方案;与手术医师全面配合,将患者体位摆放好,在保证患者舒适、安全的同时,保证手术视野的清晰;保持受压部位的干燥[5,6]。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积极开展术前宣教,向患者传达四肢骨折手术的相关专业知识,以提高患者的认识与专业知识水平,并嘱咐患者术后注意事项与体位变化,防止撕裂患者的手术切口以致再出血。四肢骨折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位需充分暴露患者手术部位,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麻醉师、手术操作医生等。而患者的在手术过程中选取的体位主要是为了维持身体与生理之间的平衡,以降低潜在风险,避免损伤患者的皮肤。如果患者某种体位维持过长时间的话,护理人员需安装压力释放装置,减轻患者皮肤受到的压力,改变患者皮肤的局部缺血性状态,减少患者压疮的发生率。如果在四肢骨折手术中,患者皮肤损伤存在较大风险的话,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对体位重新进行调整,防止患者皮肤压力点被连续施压。通常情况下,患者需每间隔2 h就需进行1次体位调整,以有效缓解患者皮肤受到的压力[7,8,9]。

本次研究选取90例患者进行对照试验,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全期护理,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44例(97.8%),参照组治疗有效38例(84.4%),可见手术期予以有效的全期护理后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组患者发生Ⅰ期压疮2例,无Ⅱ、Ⅲ期压疮和Ⅳ期压疮患者。参照组发生Ⅰ期压疮5例,Ⅱ期压疮4例,Ⅲ期压疮1例,无Ⅳ期压疮患者;研究组压疮发生率4.4%,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2.2%,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压疮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说明对四肢骨折患者给予手术全期护理效果显著。与鲁艳梅等人的探究结果无明显差异[9]。

综上所述,四肢骨折手术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手术全期护理,不仅大大减少患者术后压疮的发生率,而且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经济压力,可推广使用。

注:与参照组比较,χ2=4.939,*P<0.05。

注:与参照组相比,χ2=6.154,*P<0.05。

参考文献

[1]刘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处方药,2014,8(8):132.

[2]黄冀,韦键,黎裕强,等.四肢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失误3例[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2):2273.

[3]曹晓东,沙蕉,冯洁,等.四肢骨折的康复治疗探讨[J].北方药学,2012,9(5):112-113.

[4]莫臣强.四肢骨折术后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3,12(7):1171-1172.

[5]余新颖.压疮预防管理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601-602.

[6]姜岚.手术全期护理降低四肢骨折手术患者压疮发生率的效果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0(5):188-190.

[7]甘仙珍,张雪珍.四肢骨折患者的心理现象与护理对策[J].中外医疗,2011,30(36):147.

[8]杨雪萍.四肢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3,34(22):4543-4544.

手术室压疮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骶尾部压疮患者11例, 采用臀大肌肌皮瓣带蒂转移手术修复治疗, 11例患者全部为男性, 年龄62岁~80岁。其中, 6例为头面部创伤后意识丧失期, 3例为全身多发伤腰椎骨折需平卧造成, 2例为喉癌术后患者。均为骶尾部压疮伴感染, 有的深达骨质。

1.2方法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先将创面彻底清创, 清除灭活组织直至创面新鲜。然后以臀上动脉为轴设计皮瓣, 标记髂后上嵴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上1/3为旋转点, 根据压疮大小及位置设计并标出皮瓣位置及大小。先切开皮瓣蒂部及上部切口暴露臀大肌深面的臀上动脉浅支血管, 确认血管进入皮瓣后切取并掀起岛状肌皮瓣, 旋转180°移植修复骶部创面, 供区行中厚皮片植皮修复。

2结果

11例患者采用皮瓣移植后, 有2例皮瓣发生静脉回流障碍, 及时观察发现并报告医生后采取蒂部解压等措施后恢复, 11例患者的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 无伤口感染及新压疮发生。

3护理

3.1术前护理1协助医生制订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定时测量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 完成各项必要的术前检查, 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交叉备血、心电图、胸部X线片、肝肾功能及血糖等, 纠正低蛋白血症、控制血糖水平, 以免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影响手术效果。2针对患者多缺乏显微皮瓣手术相关知识的情况实施健康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手术的目的, 手术的基本过程, 实施该手术后需注意的事项, 以及既往该类手术成功的病例。通过与患者积极的交流, 使之了解手术是修复压疮创面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帮助患者树立起面对手术伤痛的勇气和信心, 使其在整个围术期都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配合手术及手术后的恢复治疗。3在医生的帮助下指导患者练习术后体位, 使患者能够适应术后较长时间的被动体位, 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应详细向其讲解吸烟可以导致血管栓塞, 引起皮瓣供血不足甚至坏死, 指导帮助其禁烟。4嘱患者术前8 h禁食禁水, 术前晚及次晨清洁灌肠, 减少肠内粪便蓄积, 为术后粪便管理提供便利, 手术当天术区备皮。5床单元备垫枕或自制水垫、烤灯, 必要时备气垫床。

3.2术后护理

3.2.1一般护理术后按硬膜外麻醉常规护理, 病房空气新鲜, 自然光照, 室温控制在23~25℃, 相对湿度50%~60%。常规遵医嘱给予抗炎、抗凝、抗血管痉挛处理, 并给予烤灯照射皮瓣蒂部、局部保暖等措施, 避免患者主被动吸烟以免造成皮瓣血循环障碍。体温升高时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因为当组织持续受压产生缺血、缺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 体温升高引起的高代谢需求, 可大大增加压疮形成的易感性[4]。麻醉期后鼓励患者进食有益于伤口愈合的高能量、高蛋白饮食, 足量饮水并多食粗纤维食物, 以预防便秘的发生。对于经口摄入不足的患者, 给予营养支持可弥补经口摄入不足所引起的营养不良[5]。鼓励患者行深呼吸、咳嗽、排痰等以预防肺部感染, 如分泌物多且不易咳出, 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及抗生素治疗。

3.2.2疼痛护理疼痛和心情紧张会引起血管痉挛, 导致皮瓣血液循环障碍, 多发生在术后3 d内。因此, 该类手术患者术后3 d内均常规应用镇痛泵镇痛, 平时应加强对镇痛泵的定时观察及管理, 预防镇痛泵套管针脱落及堵塞。对于疼痛耐受性差的患者亦可加用曲马多注射液肌肉注射加强镇痛效果。

3.2.3体位护理1术后采用俯卧位与侧卧位结合, 避免压迫皮瓣, 导致血供障碍。为避免长时间压迫造成新的压疮发生, 在不影响血供和补液的情况下, 定期进行侧方体位变换, 此体位也利于引流液沿乳胶引流片流出[6]。翻身时注意避免皮瓣受压及过度牵拉皮瓣, 以避免皮瓣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坏死。2做好被动体位时的两便管理, 每次便后清洗肛周, 防止污染创面引起感染, 所使用的便器不可有损坏、破损, 以避免便器将皮肤擦伤或划破[7]。如患者因体位不便而对两便有抗拒心理, 应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协助患者排便。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并做好导尿管的护理, 每3 h~4 h放尿1次, 以避免出现膀胱松弛。

3.2.4血液循环观察皮瓣转移后能否成活, 主要取决于皮瓣的微循环生理功能能否得到维持。正常情况下, 皮肤各种血管舒、缩调节因子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一旦形成皮瓣, 其动态平衡即被打破, 引起血液循环的一系列变化, 皮瓣内血管失去神经支配, 失去了正常的血管张力, 导致血管扩张、灌注增多, 但因皮瓣有效回流减少, 形成灌多流少的局面。众多实验证明, 皮瓣切取术后1h~2h, 血流量急剧降至最低点, 12h~24h后, 血流量逐渐增加, 术后4 d~6 d, 受区血管与皮瓣逐渐建立新的血液循环, 1周后血流量上升到术前的65%。随着血流量的逐渐增加, 代谢紊乱状态逐渐得到改善而趋于正常, 皮瓣得以成活。因此, 术后早期 (72 h) 为皮瓣血液循环异常高发期, 如血液循环障碍超过6 h, 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导致手术失败。护士要细心观察,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 给予及时处理, 为保证有序有效的观察, 我们建立血液循环观察记录单, 详细记录皮瓣颜色、肿胀程度、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皮瓣边缘渗血情况, 其中皮瓣颜色以苍白、红润、紫、黑记录, 肿胀程度以 (-) 、 (+) 、 (++) 分别表示轻微肿胀、明显肿胀、高度肿胀有水疱, 皮瓣温度以半导体点温测定仪测定后记录,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具体记录1 s、2 s、3 s等, 皮瓣边缘渗血以少、正常、较多记录。通过以上5个指标的全面系统观察, 判断早期血液循环异常, 其中皮肤色泽的观察是皮瓣转移术后最为可靠的指标, 观察时应考虑病房内灯光的影响及个体肤色、部位的不同差异, 在自然光线下观察较可靠。皮瓣转移早期侧支循环尚未有效建立, 部分皮瓣颜色可稍发紫, 并有轻度肿胀的现象, 发生静脉回流障碍时皮瓣颜色发紫甚至发黑、明显肿胀并有张力性水泡发生, 而动脉血供不足时皮瓣则表现为苍白、干瘪。测量的皮瓣皮温去除烤灯因素与正常皮肤相差在1~2℃以内,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比正常皮肤稍快, 但绝对时间不应低于1 s。当班护士应加强巡视, 尤其重视在夜间和凌晨对患者血供的影响, 密切注视、正确观察皮瓣的血液循环动态,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或报告医生。本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静脉回流障碍, 因发现及时, 报告医生后及时采取温盐水局部湿敷、拆除部分缝线减压、皮瓣蒂部注射罂粟碱扩张血管等处理措施后, 血液循环恢复正常, 确保了皮瓣安全成活。

3.2.5心理护理心理康复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护理人员的言行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心理反应。我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 细致把握患者的心理变化, 通过适当的语言、举止, 使患者感到温馨、被关怀, 能对护理人员倾心相谈, 说出心里话, 用我们的真心、爱心、责任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8]。并经常采用成功典型的手术病例, 及时有针对性地宣教, 使患者理性地面对术后长时间的恢复期, 正视病情, 克服焦躁心绪, 积极配合术后的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

4小结

皮瓣移植术是精细的手术, 正确有效的术前护理是手术成功实施的前提, 术后细致的观察护理及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必要保障, 愈后防止修复区受压是预防压疮复发的基本条件[9]。全面的围术期护理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10], 帮助患者克服焦躁心绪, 使患者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保证治疗效果, 对于皮瓣修复手术治疗骶尾部压疮取得良好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赛月.VSD负压吸引技术治疗压疮39例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 :73-74.

[2]赵薇, 杨蔚青.压疮防治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5) :59-60.

[3]侯春林, 顾玉东.皮瓣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447-453.

[4]孙玉梅, 张雪.手术压疮的护理研究与预防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4) :305-307.

[5]陈慧敏, 王艳, 郑宁, 等.老年患者压疮相关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9) :12-14.

[6]李二冉, 刘学红, 王春华, 等.1例应用臀大肌肌皮瓣修复臀部压疮的高龄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6) :49-50.

[7]陈丽, 宋锡发, 郭秀萍.老年住院患者压疮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8) :80-81.

[8]杜晓霞, 田梓蓉, 韩杰.全喉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康复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 :185-187.

[9]李江, 郭小平, 王克华, 等.皮下浅行分离缝合法联合持续负压引流治疗囊腔型压疮[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2, 28 (2) :113-115.

手术室压疮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长时间 (≥6 h) 手术病人60例, 男38例, 女22例;年龄42岁±18岁。将60例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实验组手术时间6 h~10 h 23例, >10 h 7例。对照组手术时间6 h~10 h 25例, >10 h 5例,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术前皮肤情况、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评定标准

发现皮肤压疮, 采用《护理学基础》[3]推荐的分期标准将压疮分为I期~Ⅳ期, 认真做好记录。

1.3 评定方法

手术开始前和结束后巡回护士对病人全身皮肤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重点检查压疮的易发部位。仰卧位检查:枕骨隆突、肩胛、肘部、脊椎体隆突外、足跟、尤其骶尾部;侧卧位检查:耳、肩峰处、髋部、大转子、膝部;俯卧位检查:额部、颊部、颏部、女性乳房、胸骨部、肋缘突出部、髂前上棘、男性生殖器、膝前部、足趾。实验组病人手术前后除进行一般护理外, 还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照组手术前后给予常规护理。

2 护理干预

2.1 实验组病人的护理

①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以防因术前准备不足而延长病人手术时间, 对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 术前予补充营养、输血、纠正低蛋白血症等处理;皮肤抵抗差的病人, 做好充分的保护措施。②于术前1 d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病人, 阅读病历, 了解病情及手术部位。与病人交谈, 了解病人心理状态, 关心、同情病人,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及手术医生, 让病人了解手术室治疗的基本情况, 减轻手术引起病人的应激反应。③选用透气的棉布作为手术床单, 用熨斗将床单熨平, 保持床单的平整, 不能有皱折。④保持床单、约束带、体位垫柔软、平整、干燥。术中不慎床垫浸湿, 在不违反无菌原则的情况下, 加垫干的布单, 使病人皮肤保持干燥。为使皮肤保持干燥、润滑, 将凡士林均匀涂抹在皮肤上, 或用1%碘甘油溶液涂擦受压皮肤及骨突处, 以及使用碘伏、己烯雌酚油剂涂擦受压皮肤, 在预防压疮方面是一种辅助措施[4]。⑤正确摆放体位, 摆好体位时充分运用力学原理, 松紧适宜, 避免由于体位摆放不当而造成压疮。⑥选用柔软的海绵垫或凝胶垫保护压疮易发部位, 避免此部位与床面直接接触, 特别是俯卧位应将踝部垫高, 使足趾悬空, 并避免女性乳房及男性生殖器受压, 如使用头架摆放俯卧位时重点保护额部、眶部、颊部及颏部, 尽量分散病人的重力, 避免重力集中于某一部位。手术时间过长, 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 适当活动压疮易发部位, 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术中需移动病人时避免推拉, 以免产生摩擦力和剪切力。⑦术中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输液、输血, 避免由于微循环灌注不足引起的急性压疮。⑧术中使用加温毯时垫一薄海绵垫, 避免病人皮肤直接接触毯面, 并随时观察毯面温度, 防止由于皮肤温度过热引起皮肤损伤引发压疮。⑨腰椎麻醉手术病人, 术后需持续平卧6 h, 平卧期间用双手垫臀法弥补麻醉后不能翻身的不足。其操作方法:双手手心朝上, 紧贴床铺平行横插入病人臀部置骶尾部于手心5 min, 然后再慢慢地将双手紧贴床铺抽出, 此法在手术结束即开始使用。⑩手术结束后仔细检查受压部位、骨隆突部位, 评估皮肤损伤情况, 做好记录。护送病人回病房时与病房护士做好详细的交接班, 以便进一步做好护理和治疗。

2.2 对照组病人的护理

术前1 d巡回护士对手术病人行术前访视和心理护理, 不做皮肤情况评估。手术当天巡回护士把病人接入手术室, 麻醉后协助安置体位。除手术中常规的护理措施外, 手术开始至结束不予预防压疮干预措施, 手术结束返回病房按麻醉后常规护理。

3 结果 (见表1)

4 讨论

手术对病人来说是一种急性损伤, 个体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肾上腺素的大量释放和胰岛素抵抗引起糖代谢紊乱, 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破坏[3]。不同病人应激反应的程度不同, 应激反应越强烈, 对机体内环境的干扰就越大, 对心血管、呼吸器官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影响也越大, 导致心血管、呼吸器官功能下降, 全身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术中压疮发生的危险也增加。压疮的发生主要为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湿4种因素。压力是压疮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并与受压时间密切相关[5]。局部长时间承受毛细血管压的压迫就可引起压疮的发生[6]。Dinsdwle观察到9.33 kPa压力下组织持续受压2 h以上即可导致不可逆损害[7]。手术病人由于手术操作要求病人长时间限制于某一体位, 必然导致身体局部承受长时间压力;同时存在剪切力、摩擦力, 也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促使压疮的发生;手术中的出血、冲洗等原因致使床单、敷料浸湿, 皮肤长时间粘贴于潮湿的床面上;术中处于麻醉状态、活动障碍、神经功能障碍、感觉功能缺失、循环功能障碍等因素并存, 有些手术床垫薄、表面硬、弹性差, 使病人床面接触面积小, 承受压力增高, 均成为术中压疮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 手术室实行术前和术中护理干预很有必要。通过护理干预, 减少手术对病人的应激反应, 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减少应激反应引起的皮肤损害。护理干预减少术中产生的压力、剪切力、摩擦力, 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 避免潮湿对皮肤的刺激, 减少了致压疮发生的因素, 从而降低压疮的发生。

以前认为压疮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护理质量控制标准要求压疮发发率为0[8]。通过对30例长时间手术病人实行护理干预, 仍有3例病人发生Ⅰ期压疮, 1例Ⅱ期压疮, 说明长时间手术对病人皮肤损害严重。长时间手术病人是院内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 主要是由于手术存在一些非人为控制因素。为此可以确知, 尽管护理干预预防压疮是非常有效的, 但在一些高危个体, 仍然可能发生压疮。因此, 对手术时间较长及 (或) 全身情况较差的病人, 术前应做好皮肤评估, 对于术前评估难免压疮的病人应在术前谈话中向病人讲明并作为法律依据存档保存, 以减少和避免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

摘要:目的为了减少长时间手术病人急性压疮的发生。方法将60例手术时间≥6h的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实验组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病人压疮发生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可减少长时间手术病人压疮的发生, 有利于长时间手术病人的术后康复。

关键词:长时间手术,压疮,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Schoonhoven L, Defloor T, Grypdonk MH.Incidence of pressure ulcers due to surgery[J].J Clin Nurs, 2002, 11 (4) :479.

[2]谢小燕, 刘雪芹.2种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在手术病人中信度和效度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360.

[3]张晓明, 胡风云, 杜燕, 等.急性损伤期与非急性损伤期压疮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492.

[4]扬骏.压疮的相关预防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18) :2800.

[5]张世明.压疮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5, 14 (5) :193.

[6]潘丽珍, 田珍娣, 华惠琦.压疮的概念与临床护理研究[J].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 1 (6) :43.

[7]铃木美惠子, 陈淑英.现代护理[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5:255-257.

上一篇:疑难病例下一篇:共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