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手术患者

2024-07-13

颅内手术患者(精选10篇)

颅内手术患者 篇1

颅内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20~50岁为多, 40岁左右是发病高峰期。手术治疗是颅内肿瘤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切除肿瘤、降低颅内压并明确诊断。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45例, 采取手术治疗后临床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45例颅内肿瘤患者, 男27例, 女18例, 年龄23~79岁, 平均36岁, 脑膜瘤20例, 鞍区肿瘤6例, 神经上皮性肿瘤7例, 颅内转移瘤5例, 神经纤维肿瘤7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一般护理

头高足低位, 有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加强营养, 保证足够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无法进食者采用鼻饲或静脉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加强生活护理, 满足患者自理需求, 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 下床活动时要注意患者安全, 防止意外伤害;加强皮肤护理, 防止压疮;要注意了解患者的意图, 满足患者生理生活需求。

2.1.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呕吐物和分泌物,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痰液黏稠时雾化吸入, 防止肺部感染。

2.1.3 心理护理

给予适当心理支持, 使患者及家属能面对现实, 接受疾病的挑战, 减轻挫折感,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帮助先天性畸形患儿父母渡过悲伤期, 明确指出孩子的先天性缺陷并非家长责任, 不必自责。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具体情况提供正确的通俗易懂的指导, 告知疾病类型、可能采用的治疗计划及如何配合, 帮助家属学会对患者的特殊照料方法和技巧。

2.1.4 术前准备

术前1 d剃去头发, 术日晨再次剃头, 将头洗尽, 用乙醇或苯扎溴铵消毒头皮后, 以无菌巾包扎。经口鼻蝶窦入路手术的患者, 需剃胡须、剪鼻毛, 并加强口腔及鼻腔护理。术前保持大便通畅, 以避免术后便秘, 严重颅内压增高者禁忌肥皂水灌肠。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体位

应根据不同手术部位安置体位, 以免切口受压。如:幕上开颅手术术后患者取健侧卧位;幕下开颅手术术后无枕侧卧或侧俯卧位;经口鼻蝶窦入路术术后取半卧位, 有利于伤口引流;体积较大的肿瘤切除术术后, 24 h内手术区保持高位, 防突然翻身发生脑和脑干移位。

2.2.2 饮食护理

手术当天禁食, 第2天起酌情给予流质, 以后逐渐改为半流质、普食。采用均衡饮食, 保证营养摄入。对于术后昏迷、吞咽困难、进食呛咳的患者, 遵医嘱给予鼻饲饮食或肠内营养。对于术后病程较长的患者应定时测体重, 因为体重的变化是反映身体营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2.2.3 病情观察及护理

常规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肢体活动状况等。颅前窝手术后常有额眶部水肿, 可给予冷敷以减轻不适。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及引流情况, 加强敷料交换和保持清洁干燥, 避免切口感染。注意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活动[1]。定期观察皮肤状况, 预防压疮。监测体温的变化, 及时给予降温处理。高热患者注意水、维生素的补充, 维持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如术后3~5 d出现体温升高, 注意切口、肺部及泌尿系统有无感染, 以区别中枢性高热和感染性高热, 有利于对症处理。颅内压增高、脑疝, 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遵医嘱应用脱水药物、冬眠低温疗法等降低颅内压。

2.2.4 疼痛护理

颅内肿瘤术后患者若主诉头痛, 应了解和分析头痛的原因、性质和程度, 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应注意颅脑手术后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均不可轻易使用吗啡和哌替啶, 以免抑制呼吸, 影响气体交换, 使瞳孔缩小, 影响临床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分泌物。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呼吸道梗阻的情况, 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 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呕吐时头转向健侧以免误吸, 防止肺部感染。

2.2.5 伤口敷料及伤口引流管的护理

护士要及时观察伤口敷料的渗血、渗液情况, 如渗血、渗液多要及时通知医师检查伤口情况并给予处理。为了防止脑组织移位, 须保持创口内有一定的液体, 在术后2 d内伤口引流袋放置的位置要与创口持平, 避免引流袋放置的位置低于创口;为了减少创口残腔, 有利于脑组织的膨出, 防止创口内液体积聚过多引起颅内压的增高, 手术2 d后, 可使引流袋的位置略低于创口, 加速创口内液体的流出[2];由于与脑室相通的引流袋在术后早期引流量较多, 可适当抬高引流袋, 减缓引流液的流出, 创口引流管放置3~4 d;若血性脑脊液已转为清亮, 即可拔除引流管, 以防时间过长形成脑脊液漏。

3 讨论

通过与患者及家属有效沟通, 增加了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理解与信任, 加强康复锻炼, 鼓励患者对功能障碍肢体经常做主动和被动运动, 防止肌肉萎缩, 通过有效的护理工作缩短患者病程,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胡雁, 陆箴琦.实用肿瘤护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417.

[2]张惠兰, 陈荣秀.肿瘤护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83.

急性颅内血肿手术治疗分析观察 篇2

【关键词】 急性颅内血肿;手术治疗;效果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急性颅脑损伤的常见类型,多发生于青壮年人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致伤原因以交通事故伤多见,幕上明显多于幕下,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多伴有脑组织的器质性损害,硬膜外血肿多有颅骨骨折。其主要危害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继发脑干损伤。单纯性血肿,特别是硬膜外血肿,如能及时正确的诊治,预后较好。如果诊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预后较差。我院近年来对收治高处坠落伤致急性硬膜外、硬膜下血肿病例进行早期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2年10月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损伤患者32例,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17-54岁,26例多数为高出坠落,6例为车祸。患者临床体征:头痛、头昏、恶心、呕吐;20例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4例患者继发性昏迷伴瞳孔散大,9例患者外耳道、鼻孔出血7例。术前CT均为明显提示脑挫裂伤及急性硬膜下血肿。

2 手术治疗

入院后4h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颅骨骨折均为粉碎性骨折,部分为凹陷性骨折,清除硬膜外血肿后,硬脑膜张力高,呈紫色,反射状切开硬脑膜,清除硬膜下血肿25-40ml,脑皮质有不同程度的挫伤及出血,在硬脑膜下、外各置一引流管引流,缝合或减张缝合硬脑膜,最好用颞肌筋膜修补。亚急性颅内血肿原发脑损伤较轻,岀血速度缓慢,这给治疗方式的选择上争取了宝贵时间,血肿量>30ml,伴有神经症状缺失,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均积极手术治疗。脑内血肿合并凹陷骨折,需要处理骨折,乃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量≥50ml的10例颞叶硬膜外血肿,由于岀血源以脑膜中动脉为主,为止血确切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他硬膜下血肿全部行置管引流+尿激酶治疗,以血肿最厚处为中心,避开头皮和硬脑膜重要血管,切开长约3-5cm,钻一骨孔后,咬骨钳扩大骨窗至1.5-2.0cm,清除部分血肿后,血肿腔内放置一硅胶引流管,固定引流管后逐层缝合,闭合引流管,注入尿激酶生理盐水3-5ml,保留3-4h后开放引流,每天1-2次。密切观察症状体征和意识情况,根据情况随时复查CT,血肿基本消失,拔掉引流管。

3 结 果

本组GOS评级[1]:良好23例,中残4例,重残3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93.75%。

4 讨 论

不论那一种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即先有头部受伤和原发性脑损伤症状,继而持續颅内出血和血肿形成,持续脑受压和局部激惹症状,最后发生脑疝,但各个部位血肿又有各自特点。对于颅内血肿病人,除血肿较小,或一部分临床症状稳定、颅内压在20mmHg以下的隐匿性颅内血肿可行保守治疗外,绝大多数均需要手术。急性颅内血肿一旦确诊,即应及早手术,尽快解除颅内压增高和脑组织受压,有利于病情恢复。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急性幕上血肿最常见,患者表现意识障碍有中间清醒期:因脑实质损伤较轻,故多数原发性昏迷时间很短,在血肿形成以前意识恢复清醒或好转,一段时间后血肿形成并逐渐扩大,引起颅内压增高并导致脑疝,病人再度持续昏迷,两次昏迷之间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这是硬膜外血肿典型的意识变化;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脑实质损伤较重,原发性怀念迷时间长中间清醒期不明显。较早地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症状;急性脑内血肿脑实质损伤重,昏迷呈进行性加重。病情变化快,容易引起脑疝。如血肿累及重要功能区,神经系统体征明显。

颅内血肿的治疗效果及恢复情况主要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确诊时的意识状态、血肿大小、血肿位置等多种因素有关。特别是能否早期诊断,并能否合理治疗对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颅内血肿病人,除血肿较小,或一部分临床症状稳定、颅内压在20mmHg以下的隐匿性颅内血肿可行保守治疗外,绝大多数均需要手术。急性颅内血肿一旦确诊,即应及早手术,尽快解除颅内压增高和脑组织受压,有利于病情恢复。当病人已出现一侧瞳孔散大的小脑幕切迹疝时,除静脉迅速输入或推注甘露醇进行脱水外,还应争取在1h内将血肿清除。手术时可根据CT扫描确定的血肿位置,妥善地设计头皮切开,颅骨钻孔的数目和位置,必要时考虑骨瓣开颅。血肿清除要求彻底,又不可增加脑组织损伤,对活动性出血要妥善止血。

参考文献

颅内手术患者 篇3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颅内肿瘤,显微手术,临床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引发的。与此同时,在一些糖尿病患者中还出现了其他症状,如颅内肿瘤等病症,颅内肿瘤又称“脑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多数是起源于颅内各组织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继发性颅内肿瘤则来源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或邻近组织肿瘤的侵入。在目前的颅内肿瘤治疗措施中,主要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性刺激,且糖尿病患者自身手术耐受力较差,这就会糖尿病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3]。该文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并颅内肿瘤患者38例,其中22例患者采用了显微手术方法,其余16例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方法,并对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两组患者进行了血糖值的测量,探究显微手术对糖尿病合并颅内肿瘤患者的临床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并颅内肿瘤患者38例,其中22例患者采用了显微手术方法,将其归为观察组,其余16例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方法,将其归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岁,患者在手术前的空腹血糖值为mmol/L;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岁,患者在手术前的空腹血糖值为mmol/L,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以及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这38例患者中,患有胶质瘤型患者11例,脑膜瘤患者9例,垂体瘤患者8例,其他类型肿瘤10例;1型糖尿病患者2例,2型糖尿病患者36例,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实验。

1.2 实验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是显微手术治疗方式,手术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 L置于试管内进行离心,并通过血糖仪进行血糖值的测定,血糖仪测定仪器采用的是德国罗康全活力型血糖仪;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手术治疗方法,并采用观察组相同的血糖值测定方法在患者手术后进行血糖值的测定。

1.3 统计方法

本实验中,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的是t检验,并计算出相应的P值,当P<0.05,则表明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表明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手术后,对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血糖值进行测定,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表1中可以得出,观察组在手术前的血糖值为mmol/L与对照组的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不同的手术后,观察组的血糖值为mmol/L与对照组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显微外科手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性,随着显微技术的和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显微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手术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手术的失败率。颅内肿瘤又称脑瘤,是一种极具威胁患者生命的病症之一,与此同时颅内肿瘤伴随糖尿病患者更是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颅内肿瘤手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应激性刺激,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手术耐受力较差,给常规的颅脑内肿瘤手术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采用显微手术方式进行颅脑手术,可以降低手术过程中的应激性,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在本实验中,选取了38例糖尿病合并路脑内肿瘤患者,根据手术的方法将38例患者分成了观察者和对照组,便于实验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式的手术后,对其血糖值进行了测定,可以得出观察组在手术前的血糖值为mmol/L与对照组的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不同的手术后,观察组的血糖值为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mmol/L,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常规手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血糖控制,患者需要服用一些降血糖药物如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磺脲酰类促泌剂、二甲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促敏剂等,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术的恢复存在阻碍性作用,同时在使用抑制肿瘤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血糖变化,这在治疗过程中形成的干预较大;而采用显微手术的观察组,由于在手术前后血糖变化不明显,在术后用药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少,对患者手术的恢复以及颅内肿瘤的根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糖尿病合并颅内肿瘤患者,有利于患者的术后的健康恢复工作,同时能够减少患者手术中的痛苦,降低糖尿病与颅内肿瘤病症的耦合度,提高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邹霞,林爱华.高血压、糖尿病人群应对方式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J].华南预防医学,2012,38(1):53-56.

[2]于萍,侯佳彤.重人生激素的替代治内瘤复的研究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1(1):122-125.

[3]Stukov AN,Filatova LV,Latipova DKh,et al.Therapeutic activity of gemcitabine in intracranial tumors[J].Vopr Onkol,2015,61(2):274-279.

[4]申双利,李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相关性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26-28.

[5]张海波,卜博,李晋江,等.三个体化数字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前评估中的可行性分析[J].中微外科志,2014,37(1):39-43.

颅内手术患者 篇4

【关键词】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颅内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61-01

颅内肿瘤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病症,在临床治疗中的手术方法也较多,近年来,锁孔手术治疗进入神经外科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结合显微医学的发展,微创手术的效果也在不断地提升。本次研究主要针对颅内肿瘤患者的锁孔手术治疗进行研究,观察患者采用这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2例,患者的年龄在19~71岁之间,平均年龄(456±32)岁,患者病史3d至4年之间,平均病史(18±22)年,根据颅内肿瘤的诊断标准[1]确诊病例为120例。临床研究按照患者自愿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患者的年龄在20~71岁之间,平均年龄(455±33)岁,患者病程3d至4年之间,平均病程(18±22)年;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患者的年龄在19~71岁之间,平均年龄(455±32)岁,患者病程3d至4年之间,平均病程(18±2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方法[2]进行,手术操作按照临床标准规范进行;观察组患者使用锁孔手术进行治疗,结合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案,患者取仰卧位,头稍抬高,向对侧转20~40°,后仰10~15°。①于眉弓中外2/3做切口,长约4~5cm,加强眶上神经保护,将骨孔眶缘内层骨质磨除,以扩大视野范围和光束投射范围,使手术器械操作空间增加[3]。显微镜下将额底渐趋牵开,脑脊液吸除行降低颅内压操作。②颞下孔入路:头部旋转至对侧的幅度更大,切口于耳前,切开皮肤暴露颞鳞部,紧靠颅底和颧弓做小骨孔,行手术操作。小骨窗可跨矢状窦和中线,矢状窦不显露,沿纵裂进入,切开胼胝体,将脑室内肿瘤分块切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预后时间、并发症以及疾病复发率,其中预后时间主要指手术结束后至恢复正常所需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选用SPSS 18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在患者的手术切除范围与切除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完全切除58例,大部分切除2例,对照组完全切除59例,大部分切除1例。但在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预后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比较情况见下表1。

3 讨论

锁孔手术在神经外科已经发展成为微创手术,具有快速、安全、预后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势,与传统的手术相比,这种手术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本次研究发现,对于患者的肿瘤切除范围而言,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患者的手术出血量、预后时间及致残率比较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在回访期间的调查结果也表明,锁孔手术后患者的复发情况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的对照组,这可能是锁孔手术借助显微仪器,对患者的肿瘤切除可能更加彻底,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锁孔手术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颅内肿瘤的治疗采用锁孔手术的治疗方法效果更加明显,患者的安全性更高,同时,患者的预后方面也更加理想。因此,在临床治疗当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病痛。

参考文献

[1]康德智,兰青,林元相.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2(02):45-47.

[2]张刚利,吉宏明,张世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02):78-80.

[3]杜浩,秦尚振,徐国政.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8(08):65-67.

【摘 要】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颅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治疗中使用显微镜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没有因病情变化或手术困难扩大骨窗和切口病例,肿瘤全切58例,大部分切除2例;对照组肿瘤全切59例,大部分切除1例。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肿瘤患者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患者恢复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预后情况相对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颅内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61-01

颅内肿瘤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病症,在临床治疗中的手术方法也较多,近年来,锁孔手术治疗进入神经外科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结合显微医学的发展,微创手术的效果也在不断地提升。本次研究主要针对颅内肿瘤患者的锁孔手术治疗进行研究,观察患者采用这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2例,患者的年龄在19~71岁之间,平均年龄(456±32)岁,患者病史3d至4年之间,平均病史(18±22)年,根据颅内肿瘤的诊断标准[1]确诊病例为120例。临床研究按照患者自愿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患者的年龄在20~71岁之间,平均年龄(455±33)岁,患者病程3d至4年之间,平均病程(18±22)年;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患者的年龄在19~71岁之间,平均年龄(455±32)岁,患者病程3d至4年之间,平均病程(18±2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方法[2]进行,手术操作按照临床标准规范进行;观察组患者使用锁孔手术进行治疗,结合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案,患者取仰卧位,头稍抬高,向对侧转20~40°,后仰10~15°。①于眉弓中外2/3做切口,长约4~5cm,加强眶上神经保护,将骨孔眶缘内层骨质磨除,以扩大视野范围和光束投射范围,使手术器械操作空间增加[3]。显微镜下将额底渐趋牵开,脑脊液吸除行降低颅内压操作。②颞下孔入路:头部旋转至对侧的幅度更大,切口于耳前,切开皮肤暴露颞鳞部,紧靠颅底和颧弓做小骨孔,行手术操作。小骨窗可跨矢状窦和中线,矢状窦不显露,沿纵裂进入,切开胼胝体,将脑室内肿瘤分块切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预后时间、并发症以及疾病复发率,其中预后时间主要指手术结束后至恢复正常所需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选用SPSS 18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在患者的手术切除范围与切除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完全切除58例,大部分切除2例,对照组完全切除59例,大部分切除1例。但在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预后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比较情况见下表1。

3 讨论

锁孔手术在神经外科已经发展成为微创手术,具有快速、安全、预后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势,与传统的手术相比,这种手术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本次研究发现,对于患者的肿瘤切除范围而言,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患者的手术出血量、预后时间及致残率比较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在回访期间的调查结果也表明,锁孔手术后患者的复发情况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的对照组,这可能是锁孔手术借助显微仪器,对患者的肿瘤切除可能更加彻底,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锁孔手术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颅内肿瘤的治疗采用锁孔手术的治疗方法效果更加明显,患者的安全性更高,同时,患者的预后方面也更加理想。因此,在临床治疗当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病痛。

参考文献

[1]康德智,兰青,林元相.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2(02):45-47.

[2]张刚利,吉宏明,张世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02):78-80.

[3]杜浩,秦尚振,徐国政.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8(08):65-67.

【摘 要】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颅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治疗中使用显微镜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没有因病情变化或手术困难扩大骨窗和切口病例,肿瘤全切58例,大部分切除2例;对照组肿瘤全切59例,大部分切除1例。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肿瘤患者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患者恢复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预后情况相对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颅内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61-01

颅内肿瘤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病症,在临床治疗中的手术方法也较多,近年来,锁孔手术治疗进入神经外科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结合显微医学的发展,微创手术的效果也在不断地提升。本次研究主要针对颅内肿瘤患者的锁孔手术治疗进行研究,观察患者采用这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2例,患者的年龄在19~71岁之间,平均年龄(456±32)岁,患者病史3d至4年之间,平均病史(18±22)年,根据颅内肿瘤的诊断标准[1]确诊病例为120例。临床研究按照患者自愿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患者的年龄在20~71岁之间,平均年龄(455±33)岁,患者病程3d至4年之间,平均病程(18±22)年;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患者的年龄在19~71岁之间,平均年龄(455±32)岁,患者病程3d至4年之间,平均病程(18±2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方法[2]进行,手术操作按照临床标准规范进行;观察组患者使用锁孔手术进行治疗,结合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案,患者取仰卧位,头稍抬高,向对侧转20~40°,后仰10~15°。①于眉弓中外2/3做切口,长约4~5cm,加强眶上神经保护,将骨孔眶缘内层骨质磨除,以扩大视野范围和光束投射范围,使手术器械操作空间增加[3]。显微镜下将额底渐趋牵开,脑脊液吸除行降低颅内压操作。②颞下孔入路:头部旋转至对侧的幅度更大,切口于耳前,切开皮肤暴露颞鳞部,紧靠颅底和颧弓做小骨孔,行手术操作。小骨窗可跨矢状窦和中线,矢状窦不显露,沿纵裂进入,切开胼胝体,将脑室内肿瘤分块切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预后时间、并发症以及疾病复发率,其中预后时间主要指手术结束后至恢复正常所需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选用SPSS 18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在患者的手术切除范围与切除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完全切除58例,大部分切除2例,对照组完全切除59例,大部分切除1例。但在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预后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比较情况见下表1。

3 讨论

锁孔手术在神经外科已经发展成为微创手术,具有快速、安全、预后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势,与传统的手术相比,这种手术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本次研究发现,对于患者的肿瘤切除范围而言,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患者的手术出血量、预后时间及致残率比较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在回访期间的调查结果也表明,锁孔手术后患者的复发情况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的对照组,这可能是锁孔手术借助显微仪器,对患者的肿瘤切除可能更加彻底,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锁孔手术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颅内肿瘤的治疗采用锁孔手术的治疗方法效果更加明显,患者的安全性更高,同时,患者的预后方面也更加理想。因此,在临床治疗当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病痛。

参考文献

[1]康德智,兰青,林元相.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2(02):45-47.

[2]张刚利,吉宏明,张世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02):78-80.

颅内手术患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年龄≥60岁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52例, 其中男17例, 女35例, 年龄60~76 (68.2±4.7) 岁。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 部分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 有晕厥患者11例, 昏迷7例, 肢体活动障碍9例, 眼睑下垂5例, 失语1例。有高血压病史23例, 糖尿病病史4例, 心脏病病史3例。所有患者经头颅经磁共振血管成像、螺旋CT血管成像或数字血管造影等确诊为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 单发动脉瘤46例, 两个动脉瘤5例, 三个动脉瘤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0例,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3个, 大脑中动脉瘤4例, 胼周动脉动脉瘤3个, 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8个, 多发动脉瘤4例。术前病情轻重根据Hunt-Hess分级, Ⅰ级有6例, Ⅱ级19例, Ⅲ级13例, Ⅳ级10例, Ⅴ级4例。

1.2手术时机根据患者末次发病的时间, 将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次早期、间期和延期, 超早期为距末次发病24h以内, 次早期为末次发病后24~72h, 间期为末次发病后4~10d, 延期为末次发病后11d以上。超早期9例, 次早期15例, 间期21例, 延期7例。

1.3 方法根据动脉瘤的部位选择相应侧的翼点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前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 降低颅内压力, 气管插管全麻下开颅, 常规处理蝶骨嵴, 在外侧裂静脉的额叶打开外侧裂池, 释放脑脊液, 逐步牵开额叶沿蝶骨嵴向中线分离至前床突, 根据动脉瘤部位解剖颈动脉池、视交叉池、终板池及脚间池[3], 缓慢释放脑脊液, 分开穿支动脉, 颈充分显露载瘤动脉和动脉瘤显露载瘤动脉, 根据动脉瘤的大小, 瘤颈的长短、宽窄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选择合适的瘤夹夹闭瘤颈。 穿刺证明无动脉性出血后清除蛛网膜下腔及脑池内积血并用含罂粟碱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术后防治脑血管痉挛, 术后3 个月进行疗效判断。

1.4 疗效判定采用m RS评分 (Modified ranking scale) 对预后效果进行评价。 0 分:完全无症状;1 分:无明显功能障碍, 能完成所有日常工作和生活;2 分:轻度残疾, 不需帮助能照料日常事务;3 分:中度残疾, 需部分帮助;4 分:中重度残疾, 不能独立行走, 日常生活需要帮助;5 分:重度残疾, 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6 分:死亡。 m RS评分0~2 分表示预后较好, 3~6 分提示预后不良。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组间资料采用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出院时m RS评分出院时, 52 例患者死亡2 例, 死亡率为3.85% , 0~2 分31 例, 预后良好率为59.62%, 3~6 分21 例, 预后不良率为40.38%,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不同手术时机的患者预后比较超早期手术预后良好率为66.67%, 早期手术预后良好60.0%, 间期手术预后良好率为61.91%, 延期手术预后良好率为42.86%,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中, 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一直居高不下, 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 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联。 随着年龄的增加, 身体都处于退化阶段, 老年人若发生颅内动脉瘤, 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 故老年人抗手术风险能力较弱, 术后病死率也较高, 据国内相关文献报道, 随着年龄增加, 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良好率降低, 年龄≥60 岁的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增加约40%[4]。因此, 在临床治疗中有效掌握对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疗效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90 年Kassell等[5]进行的国际多中心联合研究的报道中就明确指出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效果与年龄呈线性关系, 即年龄越大手术效果越差。 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技巧的提高及术中、术后监护的应用, 近年老年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年龄已不再是造成老年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6]。 年龄并不是造成老年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 特别是Hunt-Hess分级I~Ⅱ级、身体状况比较好的病人。 本研究中Hunt-Hess分级分级I~Ⅱ级的病人及部分Ⅲ级病人获得比较满意疗效, 这说明动脉瘤破裂出血造成的脑的原发损害较轻, 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同时, 我们发现对于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经确诊在发病后72h内和发病11~14d内治疗的老年患者疗效优于7~10d内治疗的患者, 这与Kassel等[5]进行观察研究发现的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 年龄≥60 岁的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其生理状况比年龄更为重要, 且尽早手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苘辉斌, 毕伟平.60岁以上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手术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2) :66-67.

[2]廖兴胜, 肖绍文, 张超元, 等.脑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早期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0, 9 (10) :978-980.

[3]朱家球, 陈震, 陈慧珍, 等.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手术时机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 (3) :384-387.

[4]林梦茹.高龄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大家健康 (下旬) , 2013, 7 (11) :140-141.

[5]Kassell NF, Tomer JC, Haley EC, et a1.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study on the time of aneurysm surgery:part 1 overall management results.J Neurosurg, 1990, 73:18-36.

颅内手术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 选取该院在2011 年5 月—2014 年5 月期间收治的60 例颅内肿瘤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 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 例患者。 对照组30 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18 例, 女性患者12 例,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49 岁。 观察组的30 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21 例, 女性患者9 例, 平均年龄为57.39 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度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60 例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均在5~20 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12.51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其他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选取6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6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 例患者。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可进行对比研究。

1.2.2 手术治疗60 例颅内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均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手术前的一个星期内, 开始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和控制, 结合口服药物以及饮食治疗等方法控制患者的血糖。 该研究的60 例患者进行开颅切除脑肿瘤的手术, 其中有46 例患者手术中将肿瘤全部切除, 14 例患者的颅内肿瘤大部分切除。 所有60 例患者进行脑肿瘤切除手术中, 通过过度换气法来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力, 在手术中没有采用脱水剂以及激素类药物。

1.3 观察指标

根据效果将治疗分为显效、 有效和无效三类。 其中, 显效是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操作顺利, 且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 术后没有感染等并发症;有效是指手术中操作基本顺利, 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均趋于正常状况, 术后出现轻度的感染状况;无效是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意外, 患者的病情危急或者出现死亡病例, 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 该研究中, 总有效率=有效病例/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t值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 当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 观察组30 例患者中, 25 例患者的治疗有效,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30 例患者中, 19 例患者的治疗有效,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3.33%;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观察组有4 例 (13.33%) 发生了并发症, 对照组有13 例 (43.33%) 患者发生了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

3.1.1 饮食护理患者入院后、手术前, 护理人员要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病情进行科学的饮食安排, 保证患者所需热量以及基础营养需求的基础上, 减少患者的脂肪和糖类摄入, 并且将患者每日的糖控制在250 g以内。

3.1.2 基础护理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血糖和尿糖的监测, 熟悉患者的病情, 结合患者糖尿病的病情以及治疗历史, 根据患者的血糖和尿糖值进行有效的控制。 手术前3~7 d, 患者要进行血糖控制。 在监控患者血糖的同时, 要注意补充患者的钾元素, 防止术中出现低钾血症。

3.1.3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安抚患者, 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情绪。 同时, 在手术前, 护理人员要关心患者,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告知手术的主要内容, 并且通过成功案例, 来提升患者的信心, 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

3.1.4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 护理人员要做好术前准备, 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包括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时间测定、心电图、核磁共振等工作。

3.2 术中护理

在手术过程中, 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要配合医生的手术操作, 正确用药以及使用仪器, 保证手术的稳定、安全进行, 降低患者术中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3.3 术后护理

3.3.1 病情监测患者手术后容易发生各种情况, 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保证患者呼吸顺畅, 清除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 当患者出现昏迷或者瞳孔变大等情况时, 护理人员要立即报告医生, 进行头部的CT检查。 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且维持1~2 d后再撤出监护仪。

3.3.2 并发症的预防患者手术后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要严密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病情变化。该研究中, 观察组有1 例发生了酮症酸中毒, 经过及时的救治后, 患者的生命得以持续。 而对照组患者中, 有1例患者出现该类并发症, 但由于救治不及时而死亡。

3.3.3 胰岛素的应用护理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要严密观察。 护理人员要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 加强对危重患者血糖的监测, 及时的调整胰岛素用量。 长期使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经常性的观察患者注射的部位。

3.3.4 加强基础护理颅内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粘膜较为脆弱, 容易出现糖尿病头疱和粘膜溃疡, 因此患者在翻身和粘膜护理中, 要防止感染的发生。 在护理中, 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皮肤护理和呼吸道的护理, 预防皮肤感染以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手术后, 观察患者术后24 h的出入水量, 患者排尿时要排空。 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患者的伤口和引流管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较弱, 所有操作中要保证无菌操作, 结合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3.3.5 健康指导患者术后要加强健康指导, 首先,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饮食管理。 手术当天开始禁食, 术后第2 天进行流质饮食。 其次, 患者术后要进行康复期的功能锻炼。 最后, 健康知识的教育,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和家属讲述低血糖的反应以及各类不良反应, 患者及家属要能够识别出低血糖, 并且及时的进行自救和救治。

在该研究中, 采取围手术期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且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 颅内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适合推广应用,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高瑛, 卢秀霞, 于蕾, 脑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20) :79-81.

[2]赵玲玲, 卞瑞娟, 张晓燕.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 (11) :59.

颅内手术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患者中男27例, 女12例;平均年龄53岁;所有患者均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基底节出血29例 (其中破入脑室6例) ;皮质下出血4例, 小脑出血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幕上出血量40~80 m L, 幕下15~30 m L。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加侧脑室穿刺置管, 幕上开颅手术12例, 血肿穿刺引流21例, 6例幕下均行开颅手术。

1.2 手术治疗情况

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手术, 开颅组除皮层下血肿外均行标准颞瓣开颅, 清除血肿, 部分行大骨瓣减压, 同时放置侧脑室引流管术后备用。穿刺组的患者, 在血肿穿刺后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后全部患者均经侧脑室引流简易观察颅内压, 指导脱水药用量。6例破入脑室的患者通过侧脑室引流管行尿激酶脑室注射以清除部分残留血肿;8例怀疑颅内感染的患者通过脑室引流管行抗生素注射。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通过侧脑室引流管简易观察并记录脑水肿曲线, 方法简单, 即将侧脑室引流管垂直即可看到引流管上的毫米水柱。大多数患者于术后1周达水肿高峰, 有7例患者术后水肿达2周, 为预防感染1周后拔除脑室引流管并于对侧侧脑室重新置管。6例破入侧脑室的患者行尿激酶注射, 复查CT血肿吸收后拔管。8例疑诊颅内感染的病例通过引流管化验脑脊液监测细胞数并行抗生素侧脑室注射痊愈。全组1例死于肺部感染, 余均存活。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 如血肿长时间不清除减压, 可因脑组织的缺血软化、坏死而致功能障碍难以恢复。外科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内外学者有许多大宗病例报道[1], 关于哪种手术对提高患者生存效果更好, 仍有争议。但不管哪种手术, 原则是早期尽可能清除干净血肿, 术后尽快把颅内压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是手术成败及能否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于是各种颅内压监护的方法包括有创和无创的颅内压监护仪应运而生, 陆续有不少的文献报道。鉴于各种无创的颅内压监护仪在功能方面的局限性 (不能行脑室内注药及不能留取脑脊液监测脑室系统感染情况等) , 我们选择了一组病例进行了分析, 现将其利弊分析如下。

3.1 对于破入脑室系统的出血, 不管采用哪种手术方法, 清除残留在脑室系统的血肿, 采用脑室引流的方法是治疗的原则。在实施脑室引流时往往由于一侧脑室有铸型, 此时我们选择双侧侧脑室置管, 行血肿铸型侧脑室注药, 另一侧脑室作为颅内压监护。经过几天引流, 侧脑室血肿很快就会清除, 此时应尽快拔除铸型侧引流管以减少感染机会, 而留另一侧脑室引流继续行颅内压监护指导治疗。

3.2 关于把有创侧脑室穿刺引流作为常规颅内压监护最大的弊端就是手术创伤, 而对于高血压脑出血这种危及患者生命的重型疾病, 这样的手术创伤是不大的。而对于置管引起感染的问题, 我们体会到从置管第3天起每日监测脑脊液细胞数, 只要严格规范地无菌操作, 不仅不增加感染概率, 还可以在早期发现颅内感染时行抗生素脑室系统注射, 降低此类患者的并发症。

颅内压监护在指导颅脑创伤的指导治疗中已得到专家共识和推荐[2], 而无创颅内压监护由于压力传感技术使其测定结果难以准确真实。目前有创颅内压的应用也存在传感器准确性的问题及价格问题, 使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颅内压监测在国内外均被列入颅脑损伤的治疗指南, 并作为较高级别的推荐意见。国内大宗病例报道颅内压监护在颅脑创伤的应用中, 可更好地实施目标性治疗提高预后及生存率[2], 而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应用方面未见大宗病例报道。而有创颅内压监护仪目前主要是通过液压传导原理测得具体数值来分析的, 它随着脑脊液的引流导致压力衰减失真, 需不断调零来更新数值;在脑脊液蛋白高, 出血致引流管堵塞时测压明显偏高, 而在引流后脑室变小或脑室内脑脊液明显变少时会致液压传导明显失真, 因此在动态实时反映颅内压的准确性方面有一定缺陷。而对于临床应用较方便, 数据准确可靠, 稳定性好, 不需反复调零的光纤传导和压电传导的颅内压监护仪, 价格太昂贵, 在国内不易普及。我们选择该组病例行常规颅内压简易监护, 效果明显, 简单易操作, 而且成本不高, 最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我们仍在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 值得以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唐晓平, 游朝, 张涛, 等.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治疗壳核出血的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3, 29 (8) :817-820.

颅内手术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CT扫描、核磁共振检查或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B两组,A组50例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6~73岁,平均(55.1±3.2)岁;交通动脉瘤29例,大脑中动脉瘤10例,基底动脉瘤5例,其他6例。B组39例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37~72岁,平均(55.4±3.0)岁;交通动脉瘤22例,大脑中动脉瘤8例,基底动脉瘤5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采用全身麻醉,均取标准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解剖侧裂池、打开视交叉池缓慢释放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力,充分显露动脉瘤,选择适宜的动脉瘤夹夹闭瘤颈并严格止血,含罂粟碱的棉片覆盖被分离的动脉瘤5min,瘤颈较宽者可用弱电流电凝瘤颈缩小后再行夹闭,经检查保证夹闭适当后常规关颅,抗感染治疗。B组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在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放置6F导引管,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三维水解脱铂金弹簧圈缠绕瘤体内缠绕、造影观察栓塞效果满意后进行水解脱离,撤出导管、留置导管鞘、结束操作,术后6h拔出导管鞘,压迫止血,加压包扎、制动24h。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于出院时评定患者疗效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临床疗效根据格拉斯哥(GCS)预后评分分为恢复良好(有轻度缺陷但恢复正常生活)、轻度残疾(残疾但可独立生活,并且能在保护下工作)、重度残疾(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以及死亡五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A组的恢复良好率为80.0%,明显高于B组的59.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与对照组比较,x2=4.6839,※P<0.05

2.2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B组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明显高于B组的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与对照组比较,x2=4.6450,※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临床上以自发脑出血、脑血管痉挛、动眼神经麻痹等局灶症状为特点,动脉瘤破裂是产生严重症状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3]。伴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该疾病诊断水平大大提高、手术与其他治疗手段不断进步,颅内许多部位的动脉瘤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临床上一旦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应采取手术治疗以求根治,避免大出血危险。主流治疗方式分为两种,一就是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二是介入手术,使用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前者优点是如果术中动脉瘤破裂可以即时清除血肿,复发率相对较低,手术费用也相对较低,缺点是痛苦和创伤要大,暴露动脉瘤的过程中必然要对脑组织造成牵拉,术后恢复期较长[4];后者优点是痛苦小,创伤小,不需开颅,完全是血管内操作,如果手术顺利则术后恢复期短[5~7]。本研究对以上两种术式在恢复良好率、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上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显微外科手术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血管内介入疗法,体现了明显的治疗优势,但是血管内介入疗法损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笔者参阅相关文献以求证本研究结果的成立及可信度,散兴忠等[8]回顾性分析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2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与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提示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各有其特点及适应证,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部位、术者经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满意效果。马春晓等[9]对脑动脉瘤患者显微手术夹闭及行血管栓塞术栓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价患者的疗效并进行成本分析,提示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疗效相当,但显微手术夹闭更具成本效益,比较经济。于晓波等[10]的研究则显示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介入治疗时间短但是费用高。本研究结果与以上报道基本相符,值得参考,差异之处考虑与收集的病例个体差异以及研究入手点不同所致。

综合以上论述可见,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能够获得更高的临床疗效,血管内介入疗法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康复时间以及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两种治疗方案各有利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韩志国,张扬,王黄锁,等.重症颅内动脉瘤早期外科治疗21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3030~3032

[2]吴群,吴盛,凌晨晗,等.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治疗449例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5):448~451

[3]王黄锁,张扬,韩志国,等.早期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51~152

[4]杨彬霞,周庆兰.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J].实用全科医学,2007;5(4):368~369

[5] Thornton J,Debrun GM,Aletich VA,et al.Follow up angiography of intracranialaneurysms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placement of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J].Neurosurgery,2002;50(2):239~250

[6]李占龙,张磊,马选鹏,等.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11(3):255~256

[7] Kai Y,Hamada J,Morioka M,et al.Evaluation of the stability of small rupturedaneurysms with a small neck after embolization with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correlation between coil packing ratio and coil compaction[J].Neurosurgery,2005;56(4):785~792

[8]散兴忠,秦军,张晓东,等.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选择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12):718~720

[9]马春晓,步星耀,周伟,等.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与成本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7):709~712

颅内手术患者 篇9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诊断治疗 夹闭与包裹 间期手术 术中阻断 预后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急重症之一,及时的诊断分析,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及术式等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目前多主张对动脉瘤进行早期(3天内)进行手术,但临床实践中,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错过了急性期(3天内)手术,是继续延期(待血管痉挛的高峰期过去,即2周后手术),还是在此期间手术。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不同的临床研究提出了完全完全相反的意见[1,2]。2007年10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动脉瘤患者61例,临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动脉瘤患者61例(64个动脉瘤),其中男32例,女29例,年龄30~72岁、平均53.6岁;Hunt-Hess分级:0级4例,Ⅰ级25例,Ⅱ级9例,Ⅲ级13例,Ⅳ级8例,Ⅴ级2例。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57例,以占位病起病4例行头颅CT检查明确有SAH,急诊行颅底血管3D-CT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54例,另有3例疑似动脉瘤行数字减影脑血管照影(DSA)明确诊断;以占位病起病者先后行CT、MRI、3D-CTA、DSA检查证实动脉瘤的诊断。

方法:本组病例均接受开颅手术治疗。发病后3~14天进行手术。根据动脉瘤部位、优势供血侧别选择不尽相同的入路:后交通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瘤经翼点入路,前交通动脉瘤经翼点结合额下入路,大脑中动脉瘤选择扩大翼点入路,小脑下后动脉瘤选择后颅窝正中切口。如头痛症状明显则行腰穿术治疗,应用尼莫酮、低分子右旋糖酐,入液量3000ml/日左右,其他抗菌素等为常规。

结 果

手术结果:本组病例出院时按GOS结果评分,评5分(恢复良好)48例(均Ⅲ级以下),4分(轻残)2例,(Ⅳ级2例),3分(重残)3例,2分(植物生存)1例,1分(死亡)7例。后遗症主要为肢体瘫痪及智力障碍。随访6~12个月,多发动脉瘤病例无再出血;6个月后GOS再次评分,5分49例,4分2例,3分2例,2分1例,1分7例。住院时间7~30天,平均11.8天。

讨 论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0.1%,急诊颅底3D-CTA检查可发现大部分病例的动脉瘤,并与SAH出血表现相符,可作为诊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依据,只有外科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较可靠地避免再出血,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仍以开颅手术为主。但关于手术时机的时机目前仍存争论。近年来倾向于早期手术,基于现实中各种因素的限制,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错过了急性期(3天内)手术,是继续延期(待血管痉挛的高峰期过去,即2周后手术),还是在此期间手术。以往曾有研究表明,脑血管痉挛期进行手术(发病后4~14天)比较危险。在本组病例中,在脑血管痉挛期(发病后4~14天)接受手术61例,本组脑血管痉挛期手术的转归良好(GOS评分3分以上)率86.9%(53/61),效果理想。术后应用3H疗法(即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高稀释度)和常规使用尼莫地平,并对较严重的SAH患者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等,有助于患者平稳渡过脑血管痉挛期。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的预后主要与其病情分级有,结合本篇病例,年龄越小,就诊越早,出血量越少,预后越好;同级别的动脉瘤,年龄越大,出血量越大者预后越差。对破裂动脉瘤患者均应尽早行DSA或CT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尽早手术治疗,脑血管痉挛不宜成为延期手术的理由,条件许可时应及早进行。

参考文献

1 顾宇翔,毛颖,宋冬雷,等.脑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早中期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中华外科杂志,2006,44(6):412-415.

2 许百男,周定标,余新光.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33-35.

3 李俊,马廉亭,秦尚振,等.颅内微型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3):138-140.

4 陈谦学,吴立权.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7):388-390.

颅内手术患者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实验选取2007年12月份到2011年10月份在我科室治疗的200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 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 (采用整体方法护理组) 100例和对照组 (采用普通方法护理组) 100例。实验组 (采用普通方法护理组) 100例患者里, 男53例, 女47例, 年龄28~73岁, 平均年龄 (48.9±6.7) 岁。对照组 (普通护理组) 100例患者里, 男55例, 女45例, 年龄30~69岁, 平均年龄 (50.4±5.8) 岁。各组患者在性别以及年龄等方面基本资料相比, 无显著差异, P>0.05, 可以比较。

1.2方法

用普通护理方法对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护理。术前术后心理干预护理:患者常出现剧烈头痛、肢体瘫痪等症状, 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烦躁等情绪。医护人员要详细向患者介绍发病因素和预防措施, 宣教动脉瘤手术安全性, 并介绍同种手术成功案例, 使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 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 减轻了因情绪波动产生血压变化, 也减少了动脉瘤再次出血的可能性。术后患者苏醒, 要向病人介绍手术过程、治疗结果、疾病好转和日后生活中需注意的事项, 增强病人康复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 使手术达到最佳效果。术后康复指导:患者苏醒醒前, 医护人员应守护在患者身旁, 预防患者因过度躁动而把静脉留置针和引流管拔出或引起坠床。移动患者时, 需用力协调, 动作轻柔, 避免震动头部引起颅内出血[2]。同时一户人员也要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用药方法, 和并发症的预防知识。颅内动脉瘤发病后, 一部分患者会有偏瘫、失语症状。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外, 可尽早进行康复锻炼, 主动锻炼结合被动锻炼,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失语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出院指导:鼓励患者继续进行康复锻炼, 保持积极乐观, 坚持服用药物, 千万不可擅自停药或改量, 以免病情恶化, 指导患者饮食清淡, 富含粗纤维食物最佳, 每3-6个月反院复查一次, 若有病情有变化则随时复诊。后统计及比较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1.3评价标准

由医护人员定期随访和调查所有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情况, 将监测到的并发症人数进行统计并记录。主要监测并发症有:脑血管痉挛、术后颅内血肿、应激性溃疡、神经功能障碍和感染。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最新的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对随访调查到的数据进行统计, t检验计量资料, χ2检验计数资料, 如果得出P<0.05, 也就表示有显著性的差异。

2结果

统计及比较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如表1所见, 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得出P<0.05, 有较为显著的差异。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因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导致脑血管瘤样突起, 其发病率居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第三, 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及脑血栓, 中年人常见, 青年人较少[3]。破裂出血其死亡率极高, 初次出血后存活患者, 如未及时正确的处理, 三周内40%将发生再次出血, 再出血病死率高达80%。目前,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则是动脉瘤夹闭术, 围术期的护理严重影响手术质量及患者的恢复质量。本文中我们就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探究, 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得出P<0.05, 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整体护理, 能显著改善手术效率、和并发症情况, 并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应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围手术期中广泛使用整体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本实验选取2007年12月份到2011年10月份在我科室进行治疗的200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 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 (采用整体护理方法组) 100例和对照组 (采用普通方法护理组) 100例, 后统计及比较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整体护理, 能显著改善手术效率、和并发症情况, 并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应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围手术期中广泛使用整体护理。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刘承基.脑血管外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3.

[2]潘红.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9) :24-26.

上一篇:写好文章的开头下一篇: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