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高压

2024-10-04

颅内高压(共7篇)

颅内高压 篇1

颅内压增高是脑梗死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均有严重影响, 严重导致患者死亡, 早期积极防治及治疗脑水肿发生能够降低该病发生, 本文通过对高渗盐水及甘露醇比较寻找更安全的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 经无创颅内压监测仪测得颅内高压140例为研究对象, 进行回顾性研究, 研究组70例中男44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 (62.4±6.7) 岁;参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评分) 对入组的急性脑出血烦内高压患者进行评分:轻型颅内高压31例, 中型22例, 重型17例, 平均评分 (9.47±2.13) 。合并糖尿病15例, 高血压22例, 冠心病13例;对照组70例中男47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 (63.1±5.4) 岁。合并糖尿病16例, 高血压18例, 冠心病11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卧床、头部正中抬高15°~30°吸氧或机械通气。监控血压、血糖、体温各项指标, 进行营养支持, 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研究组患者采用23.4%高渗盐水30m L静脉静推, 对照组患者采用20%甘露醇250 m L静脉滴注, 两组患者均在用药前至用药后6 h内, 持续监测颅内压 (ICP) 、平均动脉压 (MAP) 、中心静脉压 (CVP) 。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处理。以±s表示数据, 以t检验应用于计量资料, 以χ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 采用q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用药后30 min内明显下降, 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MAP比较发现, 用药前无统计学差异, 用药后各阶段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CVP比较发现治疗1 h后, 对照组数值明显小于研究组, 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颅内压增高是急性脑梗死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血栓周围炎症反应及阻。

目前, 甘露醇是最广泛的颅内高压脱水药物。甘露醇是高分子单糖, 在患者体内几乎不被吸收和代谢, 在高渗作用下对组织进行脱水, 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对脑组织内细胞外液、脑脊液等水分进入血管内, 同时能够增加血容量, 提高肾小球滤过率[1,2]。当血管源性水肿形成后, 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高, 甘露醇通过血脑屏障聚积于脑组织间隙, 当突然停药时, 水分再次反流入脑组织, 加重脑水肿。本文通过采用高渗盐水进行脱水, 发现其早期作用快于20%甘露醇。高渗盐水治疗后30 min即能使颅内压恢复正常, 其颅内压最低值出现在30 min至1 h内。同时高渗盐水对于CVP、MAP影响较小, 对血管容量和心输出量影响较小。但该方法同样存在不足之处, 在单次用药后2 h内脑内压上升。有报道认为甘露醇的有效降颅内压时间是4~8 h, 而本文研究中高渗盐水降压效果仅持续2 h, 但本文样本量较小, 不足以给出明确结论。为了避免单次用药后颅内压反弹, 在以后治疗中可以在监控渗透压和尿量的情况下多次给予高渗盐水静推治疗。

综上所述, 高渗盐水与甘露醇能够快速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颅内高压, 同时对有效循环血量及平均动脉压影响较小, 但该药利尿作用较弱, 目前尚无数据表明高渗盐水降压作用优于甘露醇, 但从降压效率及对其他系统影响来说, 前者更高效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著叶.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 2011, 8 (3) :139-140.

[2]李欣宜.全程优质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 2012, 08 (25) :86-87.

颅内高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因头部外伤导致急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共49例,其中,男37例,女12例;年龄(15~52)岁;闭合性损伤33例,开放性损伤16例;全部病例均经CT证实有脑肿胀和颅内出血;无心、肺、肝、肾功能损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渗盐水组25例,甘露醇组2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伤情上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进行颅脑手术,术后安置硬膜下颅内压探头,行颅内压持续监测;颅内压>2.7 K P a,持续时间超过5min使用脱水剂。高渗盐水组使用3%氯化钠(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010610223),甘露醇组使用20%甘露醇(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010811221),均用250ml静脉快速滴注。

1.3 观察指标

在药物开始使用至颅内压(ICP)回升到用药前水平的期间,连续监测患者的颅内压,记录起效时间、以及治疗后至ICP回复到用药前水平所间隔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样本均数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静脉快速滴注3%HS和20%甘露醇后,两组药物颅内压效果均明显,但两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后甘露醇组颅内压回升到用药前水平,3%HS组还没有升到用药前水平,说明3%HS组作用时间更持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5(47)=2.009,t=2.41,t>t0.05(47),P<0.05);5h后HS组颅内压也回升到用药前水平。0.5h 3%HS下降幅度比20%甘露醇更大,差异有显著意义。1h两组颅内压已基本持平,两药颅内压最大降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外伤易发生脑水肿和/或脑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发生脑疝而危及生命。所以迅速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是治疗颅内压增高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但是有反跳现象,可致心功能不全,而且有潜在的肾毒性;利尿剂易致电解质紊乱和有耳毒性等副作用。近年来,高渗盐水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1,2]。高渗盐水是指浓度高于0.9%的氯化钠溶液,目前常用的有3%、5%、7.5%、10%、23.4%的盐水。高渗盐水可一过性提高晶体渗透压,促使水从细胞内向细胞外移动,使脑组织脱水而降低颅内压。由于血-脑屏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低于甘露醇,根据翻转系数理论,高渗盐水的脱水作用应强于甘露醇[3]。本文结果显示,两药均能有效降低颅内压(P<0.05),都在0.5h内起效,但是0.5h 3%HS降幅比20%甘露醇更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3%HS比20%甘露醇起效更快;ICP最大降幅两药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两药的作用强度相近;但是3%HS作用持续时间较20%甘露醇久,说明3%HS的半衰期比20%甘露醇更长,与有关文献一致[4]。上述结果显示,在治疗外伤性颅内高压方面,3%HS比20%甘露醇有更好的疗效,也有更积极的意义。当然,应用高渗盐水也有一定副作用。据文献报道,应用高渗盐水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包括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是由血清钠和渗透压迅速变化产生的昏迷、抽搐、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硬膜下血肿、以及“反跳性脑水肿等[5]。全身并发症有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充血性心力衰竭、低钾血症、高氯性酸中毒、凝血功能异常、静脉炎和肾功能衰竭等[6]。因此,氯化钠液体加入乙酸钠要采用深静脉输注,并随时监测血钠、血钾、血氯、血渗透压和肾功能等。

参考文献

[1] Harutjunyan L,Holz C,Rieger A,et al.Efficiency of 7. 2% Hypertonic saline hydroxyethyl starch 200/0. 5 versus mannitol 15% in the treatment of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in neurosurgical patient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Cricital Care,2005;9(5) :530~540

[2] 杨云娜,刘伟国,赵奇煌.高渗盐水治疗颅脑外伤性脑水肿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杂志,2006;33(4) :364~367

[3] 曲方,王耀山.高渗盐水在神经科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11(3) :310~303

[4] 毛霄鹏,冯东侠,叶富华,等.甘露醇和高渗盐水治疗外伤性脑水肿合并颅内高压的疗效[J].江苏医药,2007;33(5) :452~454

[5] 薛胜祥,李英霞.高渗盐水在神经科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1) :61~62

颅内高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68例小儿重症颅内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8例, 女30例, 年龄5个月至12岁, 平均年龄 (6.5±3.2) 岁。全部患儿均符合小儿重症颅内感染临床诊断标准[2], 其中结核性脑膜炎8例, 化脓性脑膜炎23例, 病毒性脑炎3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组68例小儿重症颅内感染患儿分为对照组 (n=34) 和观察组 (n=34)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结合患儿病情, 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如神经节苷酶、脱水剂、抗病毒药物、激素等。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 待患儿病情平稳时, 采用高压氧舱治疗, 将压力设定为0.25 Mpa, 并根据患儿病情和年龄进行调整, 利用开放式面罩吸氧1 h, 中途停止10 min, 1次/d, 10次一个疗程, 连续治疗4个疗效。

1.3 判定标准

结合小儿重症颅内感染疗效判定标准[3], 规定患儿实施治疗后,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智力与精神恢复正常, 脑脊液和脑电图检查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 脑积液和脑电图接近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至部分患儿病情加重。治疗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内差异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小儿重症颅内感染患儿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小儿重症颅内感染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小儿重症颅内感染包括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炎及结核性脑炎等, 其发病机制为脑细胞炎症反应时颅内压增加, 进而出现脑组织水肿, 导致脑细胞缺氧缺血而变性、坏死, 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 我国医疗卫生条件和医疗技术飞速发展, 小儿重症颅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逐渐下降, 对该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 有利于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提高患儿生活质量[4]。颅内感染治疗效果与治疗及时性、药物疗效、病变程度及范围有关, 临床治疗以常规抗感染药物、对症治疗等为主, 当颅内病灶广泛时, 颅内病变无法完全恢复。因此, 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该研究采用高压氧联合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 显著高于对照组82.35%。常规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在医疗条件差、经济落后的基层医疗机构较为适用。同时, 采用高压氧联合常规药物治疗, 能明显改善脑细胞有氧代谢, 激发脑细胞活性, 减少脑细胞死亡, 促进脑功能恢复, 从而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该研究中, 观察组重症颅内感染患儿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提示压氧辅助常规药物治疗小儿重症颅内感染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体征, 促进脑功能恢复;而观察组重症颅内感染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则说明高压氧治疗小儿重症颅内感染患者, 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远期疗效, 进一步突出了高压氧治疗的优势。

综上所述, 针对小儿重症颅内感染患儿, 采用高压氧辅助常规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减少并发症发生,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晓霞, 宋秀娟.高压氧治疗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浙江医学, 2011, 33 (2) :218-219.

[2]易锦华, 易少芹.高压氧治疗颅内感染29例报告[J].实用临床医学, 2007, 8 (11) :59-59, 61.

[3]黄云峰.高压氧联合常规用药治疗小儿重症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2) :2993-2994, 3001.

颅内高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将2014年4月~2016年4月于我院实施治疗的9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45例)和观察组(n=46例),此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Fisher 3-4级,排除在临床治疗方案存在禁忌证的患者,心、肝、肾等功能器官严重障碍者。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3例、22例;年龄40~75(47.5±5.1)岁;后交通、大脑中、前交通动脉瘤例数分别为5例、16例、24例;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5例、21例;年龄42~75(47.8±4.9)岁;后交通、大脑中、前交通动脉瘤例数分别为7例、15例、24例;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年龄等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经DSA造影和颅部CT,确定动脉瘤的指向、大小及位置后,执行血管内介入或者开颅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常规给予患者,尼莫地平注射液(通化神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08),静脉滴注,体重>70kg:48mg/d、滴速2mg/h,体重<70mg:24mg/d、滴速1mg h[2],实施治疗期间,对于血压低者,给予患者多巴胺治疗,连续21d治疗,并且,给予患者高血压、高血液稀释度治疗[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高压氧实施治疗,氧舱压力设置为0.2MPa,加压时间为20min,给予患者面罩,纯氧吸收时间为60min,休息10min后,进行匀速减压,时间为20min,出舱,1次/d,10d为1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3d,再进行下1疗程的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3]。

1.3 观察指标

应用ADL量表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4],量表中共20项指标,每项指标分值1~4分,总分值20~8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差;应用MMSE量表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5],表中评估内容包括患者语言、回忆、计算及注意、记忆及定向能力,各项最高分值为9分、3分、5分、3分、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认知功能越好。采用TCD(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进行测定,从而评估患者血管痉挛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完成描述,检验则使用χ2,计量资料使用进行描述,检验则使用t,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ADL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ADL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组间干预后对比,观察组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MMSE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组间干预后对比,观察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干预前后VMCA变化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VMCA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VMCA均低于干预前(P<0.05),组间干预后对比,观察组VMC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动脉瘤的临床发病率不断升高,具有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临床资料显示,颅内破裂动脉瘤临床死亡率高达40%,而CVS(脑血管痉挛)则是SAH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可出现失语、偏瘫等体征[6],并且,加重患者意识与认知障碍,严重影响疾病预后,目前,临床上对于CVS的发病机制尚未全部情况,认为与炎症反应、溶血产物、一氧化碳变化等有着密切关系[7],而临床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对改善CVS提供基础条件,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的“3H”和尼莫地平治疗方案是临床推荐常规治疗方案,从结果可知,该方案在改善患者ADL评分、VMCA、MMSE评分均有一定效果,而在此基础上增加高压氧治疗,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

高压氧应用于患者能够有效将脑组织供氧情况改善,及时将脑血流量增加,对脑组织代谢情况改善、恢复可逆神经细胞具有促进的作用[8],同时,还能够将患者微循环改善,可通过对脑肝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具有刺激的作用,从而对患者的苏醒具有促进的作用,除此之外,高压氧应用于患者后,能够将自由基清除,对钙离子向细胞外排,具有促进的效果,从而使患者将CVS解除[9],对NNOS和ENOS具有促进的效果,从而使NO水平增加,达到改善扩张患者痉挛血管的目的。涂超群,陈东,胡继良等[10]文献研究结果显示,HBO组治疗后37例患者,VMCA水平为(106.7±6.91)cm/明显比对照组(116.8±7.05)cm/s低(P<0.05),HBO组治疗后ADL评分和MMSE评分分别为(24±2.2)分、(28±4.6)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ADL(35±2.4)分、MMSE(26±1.8)分(P<0.05),而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VMCA、MMSE评分、ADL评分,3项结果与该文献相近,提示,临床上在基础方案上,给予患者高压氧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血管痉挛改善程度,更好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痉挛患者,于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管痉挛情况,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林达,冯栋侠,高恒,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脑低灌注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15(8):337-340.

[2]韩靖,靳文勋,李彬,等.高压氧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痉挛的疗效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0):129-129,128.

[3]赵龙,唐晓平,张涛,等.危重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早期高压氧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47-49.

[4]王霞,马虎龙,王爱萍,等.高压氧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患者脑功能恢复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7):75-77,90.

[5]王新义.高压氧辅助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4,23(3):390-391.

[6]林俏明,李嫦娥,范玉华,等.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J].肿瘤药学,2015,(2):130-133.

[7]辜忠灵.高压氧辅助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痉挛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6(9):44-45.

[8]宋仁兴,王寿先,王增武,等.高压氧综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0,17(1):33-34.

[9]李永坤,汪银洲,程琼,等.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2):1258-1261.

颅内高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行脑外伤开颅减压术的颅内高压患者68例。入选标准:均经头颅CT确诊,满足脑外伤合并颅内压的诊断;颅内压升高均>20 mm Hg(1 mm Hg=0.133 k Pa),且持续10 min以上[1]。排除标准:因情绪激动及尿潴留引起的颅内压升高患者;合并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按术后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4例,观察组患者,男22例,女12例;年龄20~58岁,平均(40.3±2.4)岁。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3例;年龄21~58岁,平均(41.8±2.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开颅清除颅内血肿、去骨瓣降压术治疗,术后给予营养支持、常规预防感染及纠正水电解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在降低颅内压治疗上体现出两组患者处理方法的差异性。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5.0 ml/kg,静脉滴注30 min;观察组给予3%高渗盐水5.4 ml/kg,静脉滴注60 min。治疗期间动态监测颅内压变化,当颅内压水平<20 mm Hg,则停止使用脱水药物;当血钠>155 mmol/L时,则停用高渗盐水[2]。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药效持续时间及颅内压下降幅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药物起效时间为略高于对照组患者,但两组患者平均药物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药物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平均药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颅内压下降幅度略高于对照组患者,但两组患者平均颅内压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积极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是改善颅内高压预后的关键因素,目前临床常用的降颅内压药物较多,其中20%甘露醇是临床常用的降颅内压药物,具有迅速降低颅内压和改善脑代谢的功能。但长期大剂量使用易引起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及心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近几年大量学者努力寻找新的降颅内压药物。

近年来,有大量研究发现,高渗盐水具有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液循环,进而改善脑灌注的作用,可大大降低因颅内高压引起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3]。高渗盐水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机制为:(1)由于钠离子不能顺利完整的通过血脑屏障,通过静脉滴注3%高渗盐水后,可使细胞内形成持续渗透梯度,促进毛细血管内移动,可达到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水肿的目的;(2)静脉滴注3%高渗盐水后,可降低血液黏滞度,并促进脑循环;(3)给予高渗盐水治疗后,增加全身循环血量,但不会引起肾功能损害[4]。已有文献报道,高渗盐水在降低颅内压的同时,可轻度提高中心静脉压,不会影响平均动脉压,且对高颅内压危象或甘露醇无效的恶性颅内高压患者仍有较好的效果[5]。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平均药物起效时间为(25.18±6.15)min,对照组患者平均药物起效时间为(25.18±6.15)min,两组患者平均药物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颅内压下降幅度为(9.48±1.79)mm Hg,略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38±1.67)mm Hg,但两组患者平均颅内压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3%高渗盐水及20%甘露醇均具有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平均药物持续时间为(4.23±1.24)h,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16±0.87)h,两组患者平均药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高渗盐水药物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这与谭鑫等[6]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合并颅内高压患者采取高渗盐水治疗的临床效果较甘露醇更有优势,具有降低颅内压、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高渗盐水与甘露醇治疗颅内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行脑外伤开颅减压术的颅内高压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术后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4例,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治疗,观察组给予3%高渗盐水治疗,用药12 h后监测两组患者颅内压下降幅度及有效降低时间。结果 观察组平均药物起效时间、颅内压下降幅度均略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药物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高渗盐水可显著降低颅内压,且持续时间更长,可考虑作为一线降低颅内压药物。

关键词:颅内压,高渗盐水,甘露醇

参考文献

[1]刘万宝,刘剑,乔着意,等.高渗盐水抢救颅脑损伤所致急性颅内高压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9):777-780.

[2]周冬青,谢海,马乃全,等.颅内高压患者术中应用3%高渗盐水与20%甘露醇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2,29(7):1396-1398.

[3]刘书琴,章科娜,郑慧霞,等.甘露醇和高渗盐水缓解家兔颅内高压的效果比较[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1(2):166-170.

[4]黄学才,杨玲玲.渗透剂量的15%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颅内高压的对比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13(5):723-726.

[5]申晓伟,王宏勤.高渗盐水和甘露醇治疗颅内高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2):11-13.

颅内高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入选19例患者, 男性12例, 女性7例。年龄最大69岁, 最小42岁, 平均年龄 (56.8±5.6) 岁。治疗组10例, 对照组9例。

1.2 纳入标准

(1) 年龄40~70岁。 (2) CT确诊为高血压脑基底节出血且行手术者。

1.3 剔除标准

(1) 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2) 有凝血功能障碍。 (3) 动脉瘤等其他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出血。

1.4 研究方法

2组患者手术中均于硬膜下置入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Codman颅内压监护仪探头, 术后监测颅内压。7.5%HS使用剂量为2mL/kg, 甘露醇使用剂量为5m L/kg (此时两药物的克分子数相近) , 治疗组中两药物按随机数字表随机选用, Q8H脱水。治疗期间所有患者采用近似的治疗方案, 并不用影响颅内压的药物和相关治疗措施。及时排除呼吸道梗阻对颅内压值的干扰。翻身拍背时颅内压的变化不计在内。HS和甘露醇都在15~25min内滴完, 其它补液在24h内均匀输入。

1.5 观察指标

在每次用药开始后的15, 30, 45, 60, 75, 90, 105, 120, 180, 240, 300, 360min记录颅压变化。颅内压监护仪连续监测5~7d, 每天抽血查电解质, 渗透压等的变化。

1.6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先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在治疗组内, 2种药物治疗监测的有效例次中, HS与甘露醇的最大降压值和降压百分比无统计学意义, 但HS比甘露醇降压作用持续时间更长, 降压速度更快 (见表1) 。而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2) , 治疗组的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均高于对照组。提示HS与甘露醇合用能维持内环境稳定, 减少甘露醇的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颅内高压始终伴随着神经外科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目前降低颅内压的研究主要在2个方面: (1) 减少血脑屏障的破坏, 目的是消除脑水肿形成的基础。但是目前仍在研究阶段。 (2) 通过渗透性脱水去除脑组织间隙及细胞内的多余水分。如甘露醇、山梨醇、甘油、尿素、白蛋白、HS等。随着研究的进展, 研究人员对HS有了新的认识, 开始对其降颅内压的作用进行重新研究和评价。Suarez[1]在用23.4%HS治疗20人次的颅内高压症时, 发现有16例的颅内压力下降50%以上, 效果不亚于甘露醇。Doyle[2]在动物的硬膜外、硬膜下和脑实质建立外伤模型, 观察到不同浓度的HS均能降低ICP, 提高脑灌注压。曾红科[3]认为23.4%HS的起效远远快于20%甘露醇。HS的有效降颅内压时间可长达3h, 甘露醇只有1h。毛霄鹏[4]认为3%HS和20%甘露醇2者均可显著降低颅内压, 但3%HS作用持续时间较20%甘露醇长。

我们的结果显示HS和甘露醇的降颅压的能力相近, 但是HS降压速度更快, 作用更持久。HS和甘露醇合用有利于减少单用甘露醇引起的低钠血症,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同时, 能明显减少了水分的丢失, 维持血容量, 保护肾功能, 在低血容量的情况下使用效果更好, 更安全。并且能减少反跳现象的发生。

总之, 随着甘露醇的使用, 我们对其毒副作用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如何减少使用甘露醇时的毒副作用是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HS或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在研讨HS在降颅压治疗中的作用。我们认为HS可以作为甘露醇使用时的补充, 尤其在出现低钠血症, 颅压反跳现象时可以考虑使用。另外, 虽然我们在使用中没有发生HS引起的副作用, 但是其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Suarez J I, Qureshi AI, Bhardwaj A, et al.Treatment of refractory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with23.4%saline[J].Crit Care Med, 1998, 26 (6) :1118.

[2]Doyle JA, Davis DP, Hoyt DB.The use of hypertonic sa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Trauma, 2001, 50:367~383.

[3]曾红科, 叶珩.23.4%高渗盐水治疗颅内高压的临床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2, 11 (3) :176~178.

颅内高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1日—2010年8月31日在我科接受放射治疗的癌症病人共有22例, 均有脑转移瘤;男16例, 女6例;年龄31岁~65岁, 平均52.3岁;原发病包括胃癌、鼻咽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 都曾经接受化疗和放疗, 病人因脑转移瘤引起颅内压增高, 按常规使用甘露醇疗效欠佳, 开始对22例病人使用甘油果糖注射液进行降低颅内压治疗。

1.2 方法

静脉输注, 一般一次250 mL~500 mL, 每日1次或2次, 滴速≤3 mL/min。每次500 mL, 需静脉输注2 h~3 h, 250 mL需静脉输注1.0 h~1.5 h。根据年龄、症状可适当增减。注射时选择走向直、清晰、弹性好的血管, 避免循环功能不良的肢体进行穿刺, 必要时病人可使用静脉留置针, 以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 每次使用前先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0 mL~30 mL, 确定注射针头在血管内才使用该药, 以减轻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单独使用甘油果糖注射液, 确定穿刺成功后才使用, 输液完毕后用生理盐水20 mL~30 mL冲洗后拔针。如长期使用, 应尽量避免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穿刺, 定期更换穿刺部位。如病人留置PICC导管, 每次使用时注意观察速度, 必要时加用输液泵控制。注意预防水、电解质紊乱;注意输液速度, 对于过敏体质病人, 输注时要加强巡视。

1.3 疗效观察

观察病人颅内压改变程度及药效维持时间, 神经系统检查的变化, 以及用药后观察病人尿量及水电解质的变化, 了解有无低血钾和肾功能受损。每次以用药结束时作为评定时间, 以颅内压降低做疗效判定标准[1], 同时参考其他几项生化指标的改变对甘油果糖的疗效做出综合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统计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病人使用甘油果糖注射液后变化 (使用前/使用后的比率) 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最小二乘法检验。

2 结果

甘油果糖注射液治疗脑转瘤引起颅内压增高病人, 按上述使用方法, 22例病人使用5 d颅内压降低有效率达77.1%, 使用10 d有效率达83.3%, 大大降低了颅内压症状, 减轻了病人痛苦。甘油果糖注射后0.59 h±0.39 h颅压开始下降, 降压高峰时间为2.23 h±0.46 h, 可持续6.03 h±1.52 h, 无反跳现象。用药后血浆渗透压在1 h内可达到高峰, 最高峰为310 mOsm/L, 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甘油果糖注射液属高渗性脱水剂, 但药性相对温和, 药物本身对血管刺激小, 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很少, 只偶有瘙痒及皮疹, 且滴速相对较慢, 滴速过快可发生溶血反应及肾脏损害, 如血尿。22例病人使用甘油果糖注射液后仅有1例出现一过性血肌酐轻度升高, 经对症处理后5 d恢复正常。

3 讨论

甘油果糖是高渗液 (渗透压是人体血浆7倍) , 静脉输注后能提高血浆渗透压, 导致组织内 (包括眼、脑、脑脊液等) 的水分进入血管内, 从而减轻组织水肿, 降低颅内压、眼内压和脑脊液容量及其压力。通过促进组织中含有的水分向血液中移动, 使血液得到稀释, 降低了毛细血管周围的水肿, 排出了机械压力, 改善微循环, 使脑灌注压升高, 脑血流量增大, 增加了缺血部位的供血量及供氧量。甘油果糖为高能量输液, 在体内代谢成水和二氧化碳, 产生热量, 为脑代谢提供能量, 促进脑代谢, 增强脑细胞活力, 经肾排泄少, 肾脏负担小, 肾功能不全者可应用。甘油果糖中果糖为单糖, 在糖尿病病人中可拮抗酮体, 更适用于糖尿病病人。甘油果糖尤其适于需长期脱水或伴肾功能损害的脑转移瘤病人。据神谷健[2]报道甘油果糖注射液降低颅内压起效是开始于用药后1 h, 1.5 h~2 h达高峰, 持续6 h。甘油果糖是一种高渗脱水药物, 在用药时, 血浆渗透压上升90 mmol/kg, 起到脱水作用, 药效过后对血尿渗透压无影响。所以我科把甘油果糖作为降低脑转移瘤颅内压增高的一线用药, 只有在脑水肿急性期甘油果糖才配合甘露醇使用, 既防止甘露醇带来的不良副反应, 又能及时、有效地降低颅内压。甘油果糖注射液具有上述很多优点, 但其降低颅内压的起效时间较甘露醇慢, 且价格较贵, 因此建议必要时甘露醇与甘油果糖配合使用, 既防止甘露醇副反应的产生, 又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3,4]。研究结果显示, 甘油果糖注射液治疗脑转移瘤引起颅内压增高比常规使用甘露醇降颅内压疗效较好, 且维持时间长, 副反应小,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因此, 对脑转移瘤引起颅内压增高病人使用甘油果糖注射液进行降低颅内压疗效显著。

关键词:甘油果糖,脑转移瘤,颅内高压

参考文献

[1]杨树源.甘油果糖注射液降低颅内压的临床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8:24.

[2]神谷健.甘油果糖注射液对颅内压下降持续时间的研究[J].药理治疗, 2005, 3:14.

[3]黄玉婷.甘油果糖注射液与甘露醇注射液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5:18.

上一篇:体质健康信念下一篇:深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