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颅内压监测

2024-10-19

动态颅内压监测(精选7篇)

动态颅内压监测 篇1

小脑出血起病急, 病情进展快, 甚至短时间内即可出现呼吸停止, 若及时治疗则预后良好, 故而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视。2008年5月~2010年5月, 我院共收治小脑出血患者97例, 其中入院时无血肿清除术指征者78例, 均做动态颅内压监测, 取得良好疗效,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78例病例均在发病后24h内入院, 并经CT证实为小脑出血, 但未达到行小脑血肿清除术手术标准, 既往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 无其他脏器严重疾病史, 无影响凝血功能的疾病或者服用对凝血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史。

1.2 临床资料

选择自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小脑出血患者共78例, 其中男48例, 女30例;年龄32~75岁, 平均63岁;入院后浅昏迷者6例, 嗜睡者18例, 其余54例意识清楚。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证实为小脑出血, 其中右侧小脑半球出血35例, 左侧者30例, 小脑蚓部出血13例。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右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术, 并做动态颅内压监测, 同时给予常规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脑保护等对症支持治疗。在颅内压达到20mmHg时选择开放外引流适量放出部分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并加强脱水药物剂量, 在颅内压持续增高引流脑脊液效果不满意时复查头部CT。

2 结果

78例患者中, 16例患者因血肿进一步增多而行手术治疗, 术后继续做动态颅内压监测。其中1例患者因短时间内血肿大量增多导致枕骨大孔疝, 虽然及时行血肿清除术, 但仍于术后第3天死于脑干功能衰竭。其余77例患者在脑室外引流持续一周后拔除引流管, 继续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恢复良好, 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小脑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 由于后颅窝体积狭小, 且有脑干等重要结构存在, 故而出血后极易发生枕骨大孔疝而造成突发呼吸停止导致死亡。因此, 高度重视患者颅内压力变化, 根据情况随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颅内压力, 是提高小脑出血治疗效果的关键。

ICP测量首先由德国人Leydene于1866年阐述, 1951年Guillaume开始在实验室中对脑室的脑脊液压力进行连续监测, 1960年以后Lundberg等大量应用于临床, 1976年Janny第一次把颅内压监护应用于脑出血[1]。近年来, 颅内压监测已经逐渐成为神经外科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严重颅脑损伤处理指南》中就包括了颅内压监测和颅内高压处理等项目[2]。没有ICP监测的指导, 神经外科医师仅凭经验应用脱水剂, 经常因惧怕ICP增高而过度应用脱水剂, 导致一系列并发症[3]。我们认为ICP在15~20 mmHg时慎用脱水剂, 可抬高床头30°, 适量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ICP在20~30 mmHg时, 则应加强脱水治疗以降低颅内压;当ICP>30 mmHg, 应用上述方法降低颅内压无效时, 则行小脑血肿清除术。颅内压监测方法简单, 准确性高, 同时还可适量引流脑脊液, 降低颅内压, 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 适合在多数基层医院开展。本组病例均采用动态颅内压监测, 有16例患者因持续颅内压增高而行手术治疗, 全组仅死亡1例, 远远低于其他报道, 疗效显著。由此可见, 动态颅内压监测在小脑出血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对小脑出血患者做动态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78例小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做动态颅内压监测, 根据颅内压 (ICP) 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 全组死亡1例, 77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小脑出血患者做动态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指导和调整治疗措施, 明显改善预后。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小脑出血

参考文献

[1]Procaccio F, Stocchetti N, Citero G, et al.Guidelines for treatmeng of adults with severe head trauma (part I) .Initial assessment;evaluation and pre-hospital treatment;current criteria for hospital admission;sys-temic and cerdbral monitoring[J].J Neurosurg Sci, 2000, 44 (1) :1-10.

[2]Iacono LA.Exploring th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head injury[J].J Neurosci Ners, 2000, 32 (1) :54-59.

[3]史玉泉, 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1514-1518.

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监测的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患者中男9例, 女2例, 年龄27岁~62岁, 平均年龄44.5岁。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4例均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弥散性轴索损伤 (D A I) ;脑室出血3例;脑挫裂伤合并急性硬膜外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 并手术治疗, G CS评分均<8分。

1.2 监测方法

均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法, 选择侧脑室前角穿刺[2], 将内径1 m m的硅胶管准确放置在侧脑室内, 然后连接导管、传感器和监护仪, 另外连接一条导管至脑室外引流装置。传感器在使用前注水、排气, 仪器连接好后调零, 以室间孔水平为ICP测定参考点 (参考零点) 将传感器放置固定在此水平, 颅内压曲线记于记录仪, 使用美国生产的神经外科多参数监护仪记录ICP值, 监护时间2 d~7 d.连续监测, 每小时记录1次颅内压, 持续监测至ICP恢复正常达24 h或死亡为止。

1.2.1 ICP的评价标准[3]正常颅内压<2.00 kPa;轻度升高2.0~2.67 k Pa;中度升高2.70~5.30 kPa;重度升高>5.50 kPa.

1.2.2 ICP监测指征[4]

(1) G CS评分在8分以下的颅脑损伤患者; (2) 头颅CT扫描异常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3)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患者; (4) 年龄在40岁以上, 动脉收缩压<90 m m H g, 上述4项指征中具备2项者无论CT扫描有无异常均应进行ICP监护。

2 护理

2.1 确保监护装置正常

正确连接监测装置, 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 保证各部件正常工作, 无机械性误差, 减少故障报警, 减少不良刺激。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 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

2.2 保证ICP监测的准确性

颅内压监护仪应置于妥善处, 患者术后取平卧位或侧卧位, 但不可坐位或抬高床头, 每次监测前均要校正“0”点, 每日交接班时要测量脑室内外引流管外露长度, 保持引流通畅。翻身、吸痰时应动作轻柔, 尽量减少刺激, 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时, 应及时查找原因, 对症处理, 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待患者平静后测量ICP, 确保监测的准确性。ICP>2.31 kPa时, 为降压处理的临界值。

2.3 熟练观察ICP数据变化并对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

ICP>2.67 kPa超过5 m in时首选开放脑室外引流管, 放出部分脑脊液, 如高颅压症状不缓解时, 加用20%甘露醇治疗, 同时使用镇静剂、激素。抬高床头30°, 保持呼吸道通畅, 补液量在1 500~2 000 m L/d;ICP继续上升>3.33 kPa时多提示颅内血肿或严重脑水肿, 应及时复查头颅CT, 并做相应的处理。ICP监测的同时要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引流液的性状、量, 保持引流通畅。本组3例ICP<2.00 kPa, 未做特殊处理;4例ICP 2.00~2.70 kPa, 遵医嘱按时应用脱水剂,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分泌物, 给予吸氧3 L/m in, 保持PaO2>13 kPa, 床头抬高30°, 治疗效果良好;2例ICP 2.70~5.30 kPa, 经复查CT一侧脑水肿明显, 遵医嘱加大脱水剂用量后症状改善;1例为脑室外引流不畅, 通过调管, 用肝素液 (N S 1 500 m L+肝素钠12 500 U) 将引流管灌洗后, 引流通畅, ICP下降;2例ICP>5.50 kPa, 同时血压升高, 脉搏缓慢有力, 呼吸深而慢, 意识深昏迷, 1例瞳孔散大, 出现脑疝, 行头颅CT示脑内血肿增大, 立即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另1例因广泛脑挫裂伤, 脑肿胀明显, 中线结构移位明显, 经抢救无效死亡。

2.4 预防感染

在监测过程中预防感染非常重要, 因此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 保持监测及引流装置密闭防漏液, 固定三通及引流管接头的敷料每日更换1次, 如污染及时更换, 头枕无菌巾, 每4 h更换1次, 搬动患者时必须夹闭引流管, 以免引流液逆流造成颅内感染。本组患者监测时间最长7 d, 最短2 d, 无1例感染。

3 结果

颅内压正常者3例, 轻度异常者4例, 中度增高者2例, 重度增高者2例, 其中死亡1例;无1例颅内感染者。

4 小结

通过ICP持续准确的监测, 不仅能判断预后转归, 还可以为治疗提供依据, 其可以早期发现颅内压增高, 早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另外, 要求医师要正确合理使用脱水药物, 避免脱水剂滥用及其所致的并发症。因此, 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动态ICP监测, 在患者的病理分析、药物选择、提高疗效和判断预后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 (ICP) 监测的护理。方法 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法, 对11例颅脑损伤后的患者进行颅内压动态观察, 每1 h记录1次ICP, 并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GCS评分变化。结果 颅内压正常者3例, 轻度异常者4例, 中度增高者2例;重度增高者2例, 其中死亡1例;无1例颅内感染者。结论 颅内压的动态监测, 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变化, 对可能出现的脑疝提出预警信号, 指导脱水剂的用量,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护理

参考文献

[1]Sm ith M.M onitoring intracranialpressure in traum atic brain injury[J].Anesth Analg, 2008, 106 (1) :240-248.

[2]白吉传, 李京生, 刘佰运, 等.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创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 2009, 25 (4) :317-319.

[3]方乃成, 寿先定, 孙幼朵, 等.颅内病变103例颅内压监护的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6, 12 (2) :108-111.

动态颅内压监测 篇3

资料与方法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对监护组及对照组。监护组30例,GCS3~8分,排除其他系统严重复合伤,男20例,女性10例,年龄13~80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0例,高处坠落伤6例,击打伤和摔伤4例。所有患者伤后24 h内入院,给予头颅CT检查,急性颅内血肿23例,其中多发性血肿15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2例;开放颅脑伤4例;脑肿胀3例。监护组中均行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常规行侧脑室穿刺或术区邻近颅骨硬模下置管持续监测颅内压。同期未行ICP监测30例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15~79岁,平均37.5岁,致伤原因基本相同,急性颅内血肿22例,其中多发性血肿14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3例;脑肿胀5例;开放颅脑伤3例,入院GCS3~8分。均行手术治疗,其CT检查时间和手术方法、常规治疗方案与监护组基本相同。

方法:常规治疗包括营养神经、止血、抑酸、预防感染、控制血糖、抗癫痫、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四肢肌力变化情况及监测生命体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并行呼吸机辅助通气。监护组采用行侧脑室穿刺置管,接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Codman颅内压监护仪,持续行侧脑室颅内压监测,每1小时记录ICP数值,根据ICP的高低随时调整甘露醇等脱水药物的用量及使用时间,术后持续监测2~9 d,平均7 d。监护至ICP、CPP恢复正常达24 h或患者死亡为止。监护组给予降颅压措施:当ICP升高时,维持体温38℃以下,抬高床头30°,保持呼吸道通畅。ICP20 mm Hg即为异常;ICP 20~40 mm Hg中度高颅压,给予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处理;ICP>40 mm Hg重度高颅压。ICP控制目标:去骨瓣减压患者控制在15mm Hg(1 mm Hg=0.133 k Pa)以下,未去骨瓣者控制在20 mm Hg以下,尽可能将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ICP)的控制目标定于60~90 mm Hg。如果ICP持续升高,适当予脱水降颅压(如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高渗盐水等)等对症治疗,并用镇静剂,必要时用肌肉松弛药维库溴铵,呼吸机辅助呼吸,效果仍不佳者及时复查头颅CT,必要时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治疗,用20%甘露醇125 m L加呋塞米20 mg,6~12 h 1次,甘油果糖250 m L,8~12 h 1次和/或高渗盐水静滴,8~12 h 1次,连用3~7 d,并给予镇静剂治疗,必要时用肌肉松弛药维库溴铵,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每2~3天复查CT。两组患者每天检查电解质、肾功能1~2次。

疗效评价:采用GOS预后评分进行评估,分为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状态、死亡。评估时间伤后1个月。其中良好及轻残表示预后较好,重残、植物状态、死亡表示预后不良。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均在术后3~6个月内GOS预后评分进行评估,其中监护组预后良好9例(30%),轻残8例(26.6%),重残3例(10%),植物生存4例(13.3%),死亡6例(20%);监护组无一例并发颅内感染。死亡原因:原发性脑干伤或弥漫性轴索损伤4例,重症肺炎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对照组预后良好4例(13.3%),轻残8例(26.6%),重残4例(13.3%),植物生存4例(13.3%),死亡10例(33.3%),死亡原因:原发性脑干伤或弥漫性轴索损伤6例,重症肺炎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论

江基尧等认为[1],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采用ICP监测有利对高颅压进行及时诊断,及时发现颅内血肿。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压监护可以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预后[2],大多数头颅CT异常的患者存在ICP增高,持续ICP增高可引起脑血流降低、脑供血不足,造成脑缺血、低氧/电解质紊乱,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死亡。因此,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颅内压监测、及时调控颅内压十分重要。若患者ICP>40 mm Hg(5.33k Pa)则其重残率及病死率均高,谢万福等分析认为[3],ICP控制在20 mm Hg以下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好,ICP>25 mm Hg时重残率增高,ICP>40 mm Hg时重残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增高,ICP≥45 mm Hg死亡率高达100%。监护组中ICP持续≥45 mm Hg的3个患者,最终均抢救无效死亡。在发达国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使用颅内压监测超70%[4],《美国严重颅脑损伤处理指南》中就包括了颅内压监测和颅内高压处理等项目[5],目前国内颅脑外伤颅内压监测也逐渐得到重视和普及。脑室内置管法是最精确和最可靠的ICP监测方法。颅内压监测方法包括脑内室法、脑组织内法、硬模下法及硬膜外法,其中以脑内室法最常用、最准确,硬模下法及硬膜外法已基本淘汰[6];监护组患者大都采用脑室内置管法,其数据可靠,操作简便,创伤小,颅内感染机会少,更适于临床应用[7]。

持续颅内压监测应该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常规监测指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往往需使用脱水剂以减轻脑水肿,没有ICP监护的指导,仅凭经验常规应用脱水剂,经常因惧怕ICP增高而过度应用脱水剂,可能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监护组患者ICP在正常治疗阈值未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如果ICP持续升高,适当予脱水降颅压(如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高渗盐水等)等对症治疗,既减少了高渗透脱水剂的用量,增强了脱水效果,减少了脱水剂相关并发症。持续ICP监测能够进行动态监测,在颅高压相关症状、体征出现之前,及时发现增高的ICP,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对症处理。监护组中有8例患者出现顽固性ICP增高和CPP降低,而患者的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对患者进行复查头颅CT,发现颅内血肿增加6例,急性梗阻性脑积水1例,给予及时的手术治疗。如果术后颅内压降低后再度升高,多提示继发性脑水肿、脑肿胀或颅内其他并发症,应该及时复查头颅CT。监护组有4例患者术后颅内压急剧升高至40 mm Hg以上,复查头颅CT示急性脑肿胀或大面积脑梗死,积极保守治疗无效后死亡。

颅内压探头不宜放置过久(最好控制在7 d内),颅内压监测置管是无菌手术,保持监护装置系统严密性,一旦感染发生,应该拔除探头,及时使用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要重视颅内压监护的并发症,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使监护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指导临床用药、手术治疗及判断预后,减少并发症,同时也减少脱水剂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江基尧.现代脑损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113-116.

[2]Lavinio A,Menon DK.Intracranial pressure:why we monitor it,how to monitor it,what to do with the number and what's the future[J].Curr Opin Anaesthesiol,2011,24(2):117-123.

[3]谢万福,汤建明,王茂德,等.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4(7):349-351.

[4]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5-66.

[5]Iacono LA.Exploring th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head injury[J].J Neurosci Nurs,2000,32(1):54-59.

[6]江基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4:61-63.

无创颅内压监测在急诊中的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人收集了自2009年3月以来的2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资料, 其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23~67岁, 平均42.9岁。治疗组10例, 全部施行急诊手术, 使用经多普勒进行颅内压监测, 均是在受伤2 h内入院, 表现症状为:昏迷不醒, 头痛剧烈, 呕吐不止。对照组:10例, 手术过程中均是使用腰穿测定颅内压, 受伤后3 h内入院, 症状为昏迷不醒, 头痛剧烈, 呕吐不止, 其中17例昏迷, 3例清醒。

1.2 方法

对所分的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比较其颅内压和大脑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 (Vs) , 舒张期速度 (Vd) , 平均血流速度 (Vm) , 血管搏动指数 (PI) , 阻力指数 (RI) 与腰穿和Horizon XL监护结果。同时对临床的一些实际经验做回顾性总结。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软件。对颅内压和大脑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 (Vs) , 舒张期速度 (Vd) , 平均血流速度 (Vm) , 血管搏动指数 (PI) , 阻力指数 (RI) 与腰穿和Horizon XL监护结果均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

1.4 临床操作方法

(1) 使用DWL公司生产的TCD-L248超声诊断仪, 以2MHz的探头探查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 深度:50~60 mm。测定参数为:收缩峰流速 (Vs) , 舒张期速度 (Vd) , 平均血流速度 (Vm) , 血管搏动指数 (PI) , 阻力指数 (RI) 和血流频谱的变化。 (2) 腰穿测量:通过腰椎穿刺连接测压管进行颅内压测量[3]。 (3) 用MENMEN公司生产的Horizon XL监护仪做颅内压的动态监测。

2 结果

在做急诊手术之前, 所有患者的颅内压全部>200mmm H2O (1.96 kpa) , 昏迷者中, 其颅内压全部>350 mm H2O (3.42 kpa) 。从临床观察来, 当病情加重时, 患者的颅内压会升高, 两组比较见表1。从治疗的总体效果来看, 使用经多普勒的超声诊断仪的患者受创少, 恢复速度相对较快, 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 应该做为患者的首选。

注:P<0.05

3 讨论

脑损伤处于颅腔内, 可直接获取的信息比较少。特别是在无创的情况下, 要获取准确的颅内压力信息就更困难, 途径也比较少。因此, 在急诊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经多普勒监测在手术中所起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了[4]。

经过上述的分析, 经多普勒监测与腰穿测量颅内压是显著不同的, 经多普勒监测可以监测大脑动脉的收缩峰流速 (Vs) , 舒张期速度 (Vd) , 平均血流速度 (Vm) , 血管搏动指数 (PI) , 阻力指数 (RI) 和血流频谱的变化, 是动态的[5]。而腰穿仅能测定颅内压, 不能做动态的监测, 必须通过Horizon XL监护仪做辅助达到颅内压动态监测, 否则将有诱发脑疝的危险。

与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利用视觉通路位于脑底部, 行程长, 颅内压力增高会压迫脑及血管, 使循环产生障碍, 致使神经元及纤维缺氧, 神经电信号传递不顺畅, FVEP波峰潜伏期就会延长, 振幅减弱, 波长加大的原理不同, 经多普勒监测主要利用脑血管的顺应性和血管阻力, 其监测指标参数为Vs, Vm, PI, RI和血流频谱的变化。其优点是没有创伤, 不会造成感染。但是由于Vs, Vm在晚期不能有效的反应颅内压的变化, 因此其作为观察指标不太可靠[6]。

作为一种现代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经多普勒监测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 尤其是在颅内压升高, 血流阻力也会随之升高, PI增大, 所以这时进行积极的干预, 对提前改善脑血管功能, 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邵雪英, 李菊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经颅多普勒监测及预后判断.浙江创伤外科, 2005, 10 (4) :33-34.

[2]楚胜华, 袁先厚, 江普查, 等.经颅多普勒监测高氧液对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5, 27 (1) :1221-1222.

[3]钱惠农, 龚坚, 王有刚.经多普勒监测重型脑外伤病人的颅内压.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2) :165.

[4]焦风, 曾高, 刘来福, 等.无创颅内压监测的实验研究.中华外科杂志, 2007, 45 (14) :65-67.

[5]Weber M.Grolimund P, Seiler RW.Evaluation of posttraumatic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ies by transcranial Doppler ulrrasonography.Neurosurgery, 1990, 27 (21) :63-65.

动态颅内压监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5~58岁,平均(41.25±1.26)岁;颅内血肿16例,弥漫性轴索伤5例,广泛性脑挫伤19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4~59岁,平均(41.58±1.32)岁;颅内血肿14例,弥漫性轴索伤6例,广泛性脑挫伤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基础监护,主要包含术中及术后对患者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心率进行连续观察,定时监护患者的尿量水平。观察组术后给予颅内压监测,监护过程为:取患者侧脑室穿刺,采用监护仪(GE solal8000i),连接雅培压力传感器,连续观察颅内压(ICP),同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依据患者ICP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若患者ICP升高,应抬高其床头30°左右,并保持其呼吸道通畅,维持体温≤38℃;当患者ICP>2.66 k Pa持续15 min时,应给予呋塞米联合20%甘露醇对患者进行脱水治疗,并给予镇静剂,必要时给予肌松药,利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液体量在1500~2500 ml/d,当颅内压持续升高则表明患者出现较严重颅内血肿、脑水肿等严重病症,应行CT复查并采取有效措施。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进行1~2次/d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查。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监护后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监护前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GCS评分包含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三个方面内容,三个方面得分总和即为昏迷指数,满分15分,表示意识清醒;12~14分表示轻度意识障碍;9~11分表示中度意识障碍,8分以下表示昏迷,分数越低则表示意识障碍越严重,分别于监护前、监护后2、4、6周对患者进行测评。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1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进行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监护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监护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14,P<0.05),见表1。

2.2 两组监护前后GCS评分比较

监护后两组GCS评分均较监护前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监护后观察组GCS评分均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临床中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是目前全世界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中重型颅脑损伤由于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4]。

重型颅脑损伤常出现颅内压增高的体征及症状并引发急性颅内压增高,而颅内压一旦增高可影响脑血液的循环,导致灌注压的下降,导致脑血流量的降低、静脉回流受限及颅内血液瘀滞,严重者引发脑移位、脑受压及脑疝的形成,可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进行颅内压监护尤为重要[5,6]。颅内压监测过程是利用颅内压传感器或测量仪对颅内压力进行动态测量并通过数据、压力波等形式记录下来的一种测量方法,通过对患者颅内压数值、压力波形进行检测可及时准确分析患者颅内压的变化,对预防病情发展具有积极作用[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经过颅内压监护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同时观察组监护后GCS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对患者病情控制及预后的影响均较为显著,这与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准确的监测颅内压的变化及病情变化,利于医护人员对突发症状及时处理,避免颅内压持续升高,并维持有效脑灌注,避免脑功能损害,同时可依据颅内压监测结果进行合理用药有关,对患者生存率及预后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同时患者在颅内压监测下医护人员可及时行脱水、利尿处理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8]。

综上,颅内压持续动态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积极作用显著,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可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利于早期有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监护,观察组术后给予颅内压监测,观察监护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监护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实施监护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较监护前显著增加,且观察组的GCS评分均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升高患者GCS评分,临床积极作用显著。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预后

参考文献

[1]黄国兵,潘学武,曹盛生,等.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急诊救治探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8):819-822.

[2]梁玉敏,马继强,曹铖,等.颅脑损伤中颅内压监测:现状、争议和规范化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8):337-340.

[3]周劲,刘强,刘皇勇,等.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临床救治策略[J].重庆医学,2013,25(22):2621-2623.

[4]张毅,柏鲁宁,柯尊华,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形成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39(9):519-522.

[5]杨朝华,李鹏程,李强,等.重型颅脑损伤脑疝139例治疗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2):138-141.

[6]黄齐兵,张源,苏雨行,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监测与预后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3):1788-1790.

[7]邱炳辉,漆松涛,曾浩,等.持续颅内压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9):933-936.

动态颅内压监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纳入研究, 男42例, 女26例;年龄15~72岁, 平均 (35.21±6.08) 岁。其中交通事故39例, 高处坠落伤18例, 其它原因致伤11例;部分患者有严重合并伤或一般合并伤, 但经处理后对此次研究无影响;GCS 3~8分 (其中3~5分45例, 6~8分23例) ;创伤类型为广泛脑挫裂伤25例, 脑挫裂伤伴出血11例, 外伤性硬膜外出血13例, 硬膜下出血10例, 伴有原发性脑干损伤9例。住院时间3~128d, 平均 (21.51±19.12) d。

1.2分组及监测方法

68例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4例。其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均入院24h内行颅内压监测, 其方法:选择额角作为穿刺点, 利用侧脑室导管测压法, 采用硅胶引流管置入侧脑室内, 接口处用三通开关连接传感器和脑室外引流装置, 传感器连接太空监护仪压力模块, 调零后监护仪显示压力参数和压力波形。留置时间3~14d, 平均 (4.61±3.13) d。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脱水治疗, 预防感染及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脱水药物的使用根据腰穿压力、骨窗压力或CT片示脑水肿情况进行调整。

1.3 ICP评定标准及疗效评价

1.3.1 ICP评定标准[2]

正常:ICP<15mm Hg;轻度增高:ICP 15~20mm Hg;中度增高:ICP 20~40mm Hg;重度增高:ICP>40mm Hg。

1.3.2 疗效评定

根据死亡病例数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计算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样本均数的比较行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 (%) 或率 (%) 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死亡27例, 病死率79.41%。试验组有5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结果提示病情进展及时采取了手术治疗, 2例未抢救成功而死亡;单纯行血肿清楚术7例, 死亡2例;血肿清除伴去骨瓣减压14例, 死亡6例;8例未行手术, 死亡2例。共死亡12例, 病死率35.2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有创颅内压监测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提高生存率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颅脑外伤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病症, 其重型患者占20%左右[3]。目前, 治疗策略主要是改善内环境、避免继发损伤, 促进自身的恢复[4]。颅脑损伤后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是造成颅脑再损伤的重要因素, 因此及时监控并发现颅内压的变化, 同时做出相应处理以降低颅内压尤为重要。有报道称脑室内型颅内压监测被称为颅内压监测的金标准, 准确度高, 因此本次研究借鉴了这点, 取得满意效果。

经分析, ICP越高, GCS越低, 昏迷程度也越深, 说明ICP的增高对大脑功能影响明显, ICP的升高与GCS呈一定的负相关。预后良好的多是术后颅内压正常或趋于正常的患者;当出现颅内灌注压<60mm Hg时, 提示动脉压过低, 大多颅内压重度增高患者属于此类。脑组织基本处于无灌注状态, 预后差;中度增高的患者只要及时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 去除病因, 大部分患者还是能够得到很好预后的。有报道ICP>45mm Hg时, 颅内组织肿胀明显, 预后差。若ICP持续>60mm Hg, 病死率可以达到100%。研究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过程中, 严格执行全程无菌操作, 室管膜抗感染能力差, 一旦发生室管膜炎, 后果将很严重, 可达到致命效果。脑室引流也不应过久, 以免增加感染的机会。颅内压缓解后立即拔出, 在拔出前夹闭引流管1~2d, 观察病情变化, 若病情平稳, 无颅内压增高情况方可拔管。总之, 有创颅内压监测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提高生存率, 提倡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救治的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 并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于入院24h内行颅内压监测, 依据监测结果控制颅内压, 适时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对照组未进行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结果 对照组3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 死亡27例, 病死率79.41%。试验组中死亡12例, 病死率35.2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有创颅内压监测,死亡率

参考文献

[1]Tisdall MM, Smith M.Multimodal monitoring in traumatic braininjury: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Br J Anaesth, 2007, 99 (1) :6l-67.

[2]施栋良, 董吉荣, 蔡学见, 等.术中颅内压监测在治疗重症型颅脑创伤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 (2) :116-118.

[3]Hesdorffer DC, Ghajar J.Marked improvement in adherence totraumatic brain injury guidelines in United States trauma centers[J].The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 2007, 63 (4) :841-847.

动态颅内压监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10月由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4例脑出血患者以及同时期由本院门诊收治的64例非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64例脑出血患者做为观察组, 其中男38例, 女26例;年龄32~59岁, 平均 (45.2±2.9) 岁。将64例门诊健康者做为对照组, 其中男38例, 女26例;年龄33~61岁, 平均 (45.6±2.7) 岁。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取标准

观察组: (1)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2],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出血。 (2)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且在发病后24 h内入院。 (3) 单侧脑实质出血, 且为幕上性出血。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 血肿量<25 m L[3]。 (4) 排除严重心、肺、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4]。 (5) 排除TCD检查无颞窗的患者, 颈动脉彩超及TCD检测无明显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者[5]。 (6) 排除严重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明显影响视力者[6]。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无神经系统疾病病史, 且无任何脑出血的病症和体征[7]。

1.3 仪器选用

TCD采用深圳徳力凯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EMS-9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选用2 MHz脉冲式探头。

1.4 检测方法

经颞窗检查双侧大脑中动脉 (MCV) , 取样深度为50~60 mm, 记录频谱波形情况及平均血流速度 (Vm) 、收缩期血流速度 (Vs) 、舒张期血流速度 (Vd) 、搏动指数 (PI) 、阻力指数 (RI) [8]。观察组的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72 h内行TCD检测, 再行腰椎穿刺测压术, 依此作为颅内压 (ICP) , 根据每次颅内压的数据将观察组分为:正常颅内压组、轻度颅高压组、中度颅高压组和重度颅高压组, 并于治疗后第7、14、21天复查[9]。因考虑腰穿安全性, 若TCD检测出现“收缩峰”或“振荡血流”频谱改变则一律不予腰穿检查, 排除本研究之外[7]。对照组患者于同期行TCD检测。

1.5 颅内压判定标准

正常颅内压:5~15 mm Hg;15 mm Hg<轻度颅高压≤20 mm Hg;20 mm Hg<中度颅高压≤40 mm Hg;重度颅高压:>40 mm Hg[10]。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本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 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 (2003版) 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 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颅内压以及脑部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对观察组患者共进行了104次TCD和腰穿测压检测ICP, 对照组共进行了40次检测, 对比两组患者的TCD频谱形态图, 可发现观察组的收缩峰处主要表现为尖锐的高阻力波形, 血流动力学参数中, 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 平均血流速度与舒张期血流速度逐渐减小, 与颅内压成反比例关系, 但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搏动指数随着颅内压的增大也逐渐增大, 两者呈正相关;阻力指数则随着颅内压的升高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 两者也呈正相关。各组患者的颅内压与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和表2。

3 讨论

颅内压升高是神经内科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并发症, 而脑出血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脑血肿占位性病变、脑疝、脑水肿等, 最终导致脑部功能受到不可逆的损伤[11]。颅内压是神经内外科中一项敏感指标, 能快速反应颅内病变, 往往在疾病的体征和病症体现之前就会表现出升高趋势, 所以, 如果在临床诊断中, 尽早发现患者颅内升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便能及早对患者实施最佳的诊疗方案, 这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大意义[12]。

目前临床多采用有创方法监测颅内压, 需进行外科手术, 容易发生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技术要求高、护理复杂, 仅在部分神经外科中使用, 难以普及;CT、MRI及SPECT的方法也不适宜作为连续性监测手段而推广应用[13]。根据上述实验并结合大量研究数据发现, TCD的改变与颅内压的关系为:当ICP升高时, 脑灌注压呈下降趋势, 此时的血流速度降低阻力则逐渐升高, TCD显示为高阻力的低脉动指数频谱[14]。

上一篇:四水箱系统下一篇:施工工艺流程操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