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动态监测

2024-09-02

病情动态监测(共6篇)

病情动态监测 篇1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普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AP的发生和发展除与胰酶外逸引起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的破坏、造成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自身消化外,与凝血功能异常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1]。血小板指标是反应凝血机制的重要指标,而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是血小板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有作者推测,MPV可能与AP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2]。为观察MPV在AP病情判断中的价值,作者动态监测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间本院诊治的44例AP患者的MPV变化,旨在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44例AP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制订的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3]。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20~65岁,平均(39.95±13.42)岁;病因为胆源性胰腺炎29例,酒精性胰腺炎11例,特发性胰腺炎3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1例。所有病例发病时间均在24 h以内,近期无严重感染,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史。另将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阴性对照,征得本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1~64岁,平均(38.24±12.9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全部患者由患者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情评估及检测指标:

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常规检查,24 h内应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e,APACHEⅡ评分)系统、48 h内应用Ran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分。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具有以下条件之一可诊断为[4]:(1)Ranson评分≥3分;(2)APACHEⅡ评分≥8分;(3)出现全身并发症;(4)伴有局部并发症。反之,则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第4天、第7天采集外周静脉血,健康对照组体检时即时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Hitachi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日本Hitachi生产)测定MPV值。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性资料以例数(n)表示,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MPV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得到预测AP病情的MPV临界值。

2 结果

2.1 患者的预后情况:

44例AP患者中,MAP 35例,SAP 9例。MAP患者均愈合良好,SAP患者预后不良3例。

2.2 AP患者与阴性对照组的MPV比较:

AP组入院时MPV值(12.56±1.76)fL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9.94±1.15)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P<0.05)。动态监测结果显示,随病情变化AP患者MPV值可出现逐渐下降或持续高值。

2.3 MAP组患者与SAP组患者的MPV比较:

与MAP组的MPV值(10.09±0.87)fL比较,SAP组的MPV值(13.69±1.93)f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P<0.01)。

2.4 预测AP病情的MPV临界值:

以上述标准判定的AP病情是否为SAP为状态变量,测定的MPV为检验变量,绘制以灵敏度(Sensitivity)为纵轴,以1-特异度(1-Specificity)为横轴的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表1和图1)。由图1和表1可见,曲线下面积为0.810,面积标准误为0.065,以MPV判断AP病情有统计学意义(P=0.00);以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值(77.78%+82.86%)所对应的MPV为截断点,即MPV>13.11 fL可预测AP病情。

3 讨论

研究证实,AP的发生和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胰酶的消化,与凝血功能异常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5]。胰酶释放和活化可能伴随着某些激肽和毒性物质的释放,破坏了微血管功能和凝血机制,降低胰腺血供,导致胰腺出血和其他组织器官出血及血栓形成[6,7]。血小板指标是参与止血与凝血机制的重要指标,因此,血小板的数量变化可反映AP患者的严重程度。有研究显示,MPV改变比血小板数量改变更为先行和明显,因为MPV显示血小板异质,反映骨髓生成血小板功能,可直接反映血小板破坏加速,而血小板数目减少相对滞后,MPV值能及时准确反映出周围中血小板破坏情况[8]。据此,有作者推测,AP患者的MPV值与病情有密切关系,MPV值的检查对AP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

本研究结果表明,AP患者初期MPV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根据病情变化可在发病后出现逐渐下降、持续高值。发病初期血浆血清AP水平的升高是由胰腺损害和炎症所致,一般可在发病3 d后逐渐下降;而发病后持续高值反映出易县损害较重或继发性胰腺损害,其原因可能是继发的胰腺及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激活,参与了AP时的炎症级联反应、引起胰腺组织的损伤所致。本组资料中,SAP组患者血清AP水平明显高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MPV值和AP患者病情密切相关。

另外,我们认为发病后早期检测和动态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AP发病后随病情的好转和临床症状的减轻,血清MPV值可逐渐恢复正常;临床实践发现,治疗过程中MPV值水平逐渐下降,说明无严重的胰腺损害,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而持续高值表明胰腺损害严重或继发性胰腺损害。本研究就有3例SAP患者MPV持续高值,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因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尤其在病程进展期,检测到MPV值持续高值提示有进行性胰腺损害的发生,是SAP的先兆,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动态观察MPV值变化,对判断AP患者病情及探索新的治疗措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注:以灵敏度(Sensitivity)为纵轴,以1-特异度(1-Specificity)为横轴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0,面积标准误为0.065,以MPV预测AP病情有显著意义(P=0.00)

我们通过ROC曲线对MPV值在预测AP病情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PV值>13.11 fL对AP病情有预测可能。

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在病情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血细胞分析仪动态检测44例AP患者的MPV,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MPV的曲线下面积(AUC)。另设相匹配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AP组患者入院时MPV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98,P<0.05),随病情变化可出现逐渐减低、持续高值;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患者MPV值均明显高于轻型急性胰腺炎(MAP)组(t=3.87,P<0.01);AP患者MPV的AUC为0.810,根据ROC曲线初步得MPV值高于13.11 f L可预测AP病情。结论 MPV能比较准确地反映AP患者病情的变化,可帮助判断预后与指导治疗。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血小板平均体积,血液,诊断

参考文献

[1]李彤,黄照业,吴庆旭.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2):1-3.

[2]林秀辉,庄儒耀,罗文毅,等.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与急性胰腺炎病情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0):1310-1311.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236-238.

[4]Toouli J,Brooke-Smith M,Bassi C,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2,17(Suppl):S15-39.

[5]胡建强.凝血指标联合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评分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意义[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26):15-17.

[6]陆珉,邢卫松.川芎嗪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胃肠病学,2012,17(11):680-682.

[7]刘明剑,李文娟.检测血钙、血糖、CRP和HCT水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评估的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346-347.

[8]Mimidis K,Papadopoulos V,Kotsianidis J,et a1.Alterations of platelet function,number and indexes during acute pancreatitis[J].Pancreatology,2004,4(1):22-27.

病情动态监测 篇2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二0一七年元月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为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顶板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不断提高顶板管理水平,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结合我矿顶板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是井下顶板安全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矿各部门、各相关专业管理机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把此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

第二章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3条

为进一步做好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工作,矿成立专业领导小组,以矿长为组长,总工程师、分管生产(安全)的矿长为副组长,分管副总工程师以及生产技术科(地测)、通风科、机运队、调度指挥中心及采掘工程队单位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成员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专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

第4条 顶板管理专业领导小组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研究制定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落实上级指示、指令;负责全矿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协调;做好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管理;对各工程队的日常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责检查、监督、指导、考核,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信息。

第三章 责任分工

第5条 总工程师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负主要技术责任。

1、负责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制定及修订。

2、健全机构,配齐人员,落实岗位职责。

3、组织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及时分析观测资料。

4、组织开发和推广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第6条 生产副矿长对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1、检查和督促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开展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及时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分析结果做出决策和指令。

2、组织对监测出的隐患进行排除。

第7条 安全副矿长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监督检查责任。

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和《兴隆县平安矿业有限矿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要求,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现场。

第8条 分管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做好分管范围内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对分管范围内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技术责任。

第9条 有关职能部门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专业管理责任。

1、生产部是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主管部门,负责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工作,要监督责任单位按规定开展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拿出分析意见。地质情况或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安排责任单位根据分析结果编写相应的加强顶板管理措施

2、地测部要及时查清采掘工作面地质构造变化情况,及时填图分析,提供地质资料,除每月至少要进行一次地质预报外,对可能或已出现的地质构造要及时通知相关单位,提出合理建议。对贯通巷道要及时下达预透通知单,协助生产部制定切实可行的顶板管理措施。

3、调度指挥中心要按时调度各类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后分析出的顶板隐患处理情况及初采工作面和老面撤除的顶板管理措施落实情况,同时负责各生产工程队生产现场素描的收集。

4、通风科要严格按规程措施规定,认真检查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格把住安全检查关,不安全不准生产。对存在的问题隐患要督促有关部门进行整改,重大顶板隐患问题,要专门安排安监人员盯现场处理。组织对顶板事故的分析处理,提出防止顶板事故的措施。对工人进行关于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所涉及的顶板管理及安全方面的培训学习。

5、机运工程、供应科要保证及时向采掘工作面供给合格的、足够数量的支护材料、设备机具和检测仪器。要求各支护材料及设备仪器必须有合格的煤安标志。

6、各生产、辅助工程队按照各单位卫生责任工程划分日常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范围,严格执行好敲帮问顶制度,锚喷巷道出现顶板、巷帮开裂、爆皮、底鼓,锚梁网巷道出现锚杆、托牌、钢带变形、断裂,顶板下沉、底鼓,架棚巷道工字钢棚梁、棚腿弯曲变形严重等问题,必须立即以书面形式上报生产部,生产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加强支护方案,并组织安排实施。

第10条 工程队干部对现场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直接责任。

1、有采掘单位设立专门台账并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监测并记录,并要求工程队每旬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交由生产科审批签字。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

2、对采掘工作面过断层、二合顶、老巷、冒落工程、压力集中工程,或遇托伪顶回采、大倾角、超高、处理悬顶、巷道新开门、大断面施工、巷道扩修、回撤及顶底板松软破碎等,要严格按规定进行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按规定编制专项措施,严格按措施加强顶板管理,对存在的问题隐患必须有工程队管理人员紧盯现场处理。

3、对初采面和老面回撤、采煤面上下两巷和端头、煤壁线、支架(柱)质量与支设质量、泵站压力、支架(柱)初撑力、二次注液、支护材料数量与质量、掘进贯通、交岔门口、临时支护等,都要作为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重点,按有关规定、要求和措施,抓好现场落实。

4、严格按支护质量、顶板动态观测规定进行操作,严格执行各标准制度,发现不合格的工程,要立即组织整改。

第11条 跟班技术员对现场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负直接责任。

1、按照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组织监测,任何情况下都不准篡改现场监测资料或遗漏监测。

2、按规定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出的主要环节、薄弱地点等,重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威胁安全的隐患,一要立即汇报跟班管理人员并组织力量排除,二要及时向采工程汇报。

3、具体组织人员进行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落实制度和责任。

第12条 验收员、班组长负现场操作直接责任:

1、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和《兴隆县平安矿业有限矿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要求及各项措施的规定,客观正规操作,按章作业。

2、严格按标准进行观测,客观填写各项监测记录,监测作业做好自主保安。

3、根据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分析的结果,现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要向班长、跟班管理人员提出先排除隐患再施工的建议,严禁强行生产和施工。

4、有权利和义务拒绝违章指挥及违章作业。

第四章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制度

第13条 矿利用每月召开一次的顶板管理会议,总结交流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经验教训。矿每月组织一次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现场及内业资料检查。工程队每天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隐患及时处理并汇报相关科室部门,相关科室部门提出解决的方案进行处理。

第14条 采掘单位与地测、通防、掘进、调度、安监、机电、运输、生产等部门应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有业务联系时,应通过协调会、上级领导协调或签审批意见等方式进行。

第15条 严格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制度。采掘工作面因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顶板事故的,由生产副矿长、总工程师或安全副矿长组织分析。

第16条 建立健全汇报制度。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情况,现场监测人员必须按周期要向工程队汇报。工程队必须根据按周期向相关部室汇报。相关部室根据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分析结果及时向采工程反馈,需采取卧底、加强支护等措施的要及时安排到采工程。

第17条 采掘单位提供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资料等,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及技术负责人严格把关。

第五章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18条 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由矿总工程师及各分管副矿长组织,各专业副总负责实施,技术业务部门主管。业务部门不定期抽查指导、总结分析,提出建议及改进意见。

第19条 矿压观测仪器仪表由分管领导负责安排购臵、维修和更新。第20条 采掘工作面必须开展矿压监测工作,新采工作面、新采煤层采煤工作面或地质条件有异常变化的采煤工作面必须开展矿压规律研究,由矿总工程师牵头,技术业务部门组织实施,必要时与部研部门合作,掌握矿压显现规律,有效指导安全生产。

第21条 矿压监测要纳入日常生产技术管理。采掘工程队按规定班班设观测人员,积极认真地开展监测工作;工程长全面负责,技术人员具体落实,切实做到面面实施监控,使监控工作走向部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体系,确保监测工作落到实处。管理人员应亲自抽测、组织现场整改、严把质量关。

第22条 采掘单位开展工作面班评估工作,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情况、工程质量、顶板管理、规程落实、隐患整改等进行评估。

第23条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排除隐患。工程队监测人员验测后填写原始记录表,上报采工程及技术业务部门,审阅后有采工程技术人员存档管理。

第24条 采掘单位建立支护材料基础台账,所有支护材料的规格型号、供货渠道、数量、合格证、MA 标志、检修日期记录要齐全。

由生产部材料管理员对相应归口管理材料建立相应台账并负责调配管理。

第25条 单体支柱入井前、采煤工作面结束或使用时间超8个月的支柱,必须逐根进行压力试验。

有生产部负责对单体支柱使用情况建立台账。

第26条 采煤工作面支护材料符合规定要求,支护材料(包括备用材料)、支护方式、支护质量、特殊条件下的加强支护方式以及控顶距必须与作业规程相符,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采煤工作面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备用支护材料,其数量、规格、存放地点和管理方法必须在作业规程中规定(其中:单体液压支柱、金属铰接顶梁和坑木各不少于20根)。采煤工作面严禁使用折损的坑木、损坏的金属顶梁和失效的单体液压支柱。采煤工作面不得使用木支柱、金属摩擦支柱、巷道式采煤等淘汰的设备、工艺。在同一采煤工作面中,不得使用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能的支柱,综采工作面一般采用单面布臵。

第27条 单体液压支柱必须要棵棵穿柱鞋,保证其达到规定的初撑力。

第28条 采煤工作面采空工程悬顶面积不得超过作业规程规定。第29条 采掘生产过程中煤层赋存条件发生变化、出现地质构造等,采工程技术人员要及时向矿技术业务部门汇报处理。

第30条 坚持“初撑力第一”观点,思想上、组织上、措施上、技术上、装备上重视矿压监控,严格按规定执行。

第31条 采掘工作面所用支架、支柱要确保不漏液、不串液、不卸载。在用及备用的液压支柱完好,不漏液、不自动卸载,无外观缺损。

第32条 采掘工作面,必须存有一定数量的备用支护材料。单体支柱、铰接顶梁、工字钢、坑木、锚杆、钢筋网等材料的数量、规格、存放地点和管理方法必须在作业规程中规定。

第二节、支护质量规定

第33条 采掘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的规定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对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要严格按质量标准要求安排专人进行监测。工作面所有支架(支柱)必须架设牢固,迎山有力。

第34条 采煤工作面支架(支柱)初撑力达到规定要求:泵站压力≮30MPa,乳化液浓度不低于3﹪-5﹪,液压支架初撑力不低于额定值的80﹪;缸径100mm的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不低于90kN。支架顶梁与顶板平行支设,其最大仰俯角<7°;相邻支架间不能有明显错差(不超过顶梁侧护板高的2/3),支架不挤、不咬,架间空隙不超过规定(<200mm);工作面工程质量管理必须达到“三直一平”(“三直”是指煤壁直、溜子直、支架直,“一平”是指顶板平整,无明显台阶)。

第35条 严禁空顶作业。处理倒架、歪架、压架以及更换支架和拆修顶梁、支柱等大部件时,必须有安全措施。

第36条 坚持每小班一次对工作面及沿途的顶板情况和支护质量进行检查的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若发现有顶板整体下沉、压力骤然增大,锚杆断裂、锚杆托盘崩出或锚索断裂,工字钢棚梁、棚腿弯曲变形严重、棚梁滚肩及其它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补打锚杆、锚索、架设抬棚或支设单体支柱加强支护。

第37条 所有支护锚杆及锚索全部进行捆绑。具体要求如下:

1、捆绑铁丝规格不小于14#铁丝。

2、在锚杆丝杆或锚索锁具以下,铁丝缠绕不少于2圈。

3、铁丝与帮部或顶板菱形网联接网扣不少于1扣,铁丝与帮部双抗塑料网斜交,联接网扣不少于2扣。菱形网一个网扣为两个铁丝交汇点,塑料网一网扣为一个十字交叉点。

4、铁丝回头自拧不少于3圈。

5、必要时可在人行道侧顶帮上加挂防护网。

第38条 两巷内架设工字钢棚工程域,应将工字钢两端分别使用双股8#铁丝与巷道顶部金属网固定在一起,以防工字钢梁掉落伤人。

第39条 所使用单体支柱的采掘工作面必须对单体支柱严格进行班班二次补液,确保全部达到初撑力。

第40条 严格控制采高,采高控制在液压支架的有效支撑范围内,并保留不少于300mm的活柱伸缩量。

第41条 支柱初撑力,必须达到规定要求。对于松软底板,应采取防止支架钻底措施,确保顺利移架。

第42条 工作面的上下安全出口,其人行道宽度均不得小于0.7m,高度不低于1.8m;出口20m范围内,要采取带帽单体支柱加强支护,支护方式在作业规程中要明确规定,必须满足通风、行人、运料等安全生产要求。

第43条 上下安全出口的顶板必须接实背严,严禁空顶、空帮。替棚、移端头支架时按作业规程规定执行,必须先支后回或先支后移,有专人监护,严禁单人操作。

第44条 采煤工作面上、下端头支护,要使用端头支架或其它有效支护形式,其使用范围、支设方法、质量要求、安全措施等,必须在规程措施中明确规定。

第45条 采煤工作面所有安全出口与巷道连接处20m范围内,必须超前加强支护。并根据矿压观测资料及现场实际,特殊情况下必须加大超前支护长度。支设单体柱阀方向要与巷道走向一致,同路支柱成一直线并棵棵拴防倒绳。正常支设单体支柱要垂直顶底板,倾斜巷道支设单体必须有3-5°迎山角,并支在实底上,间排距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且偏差控制在+50mm以内。单体支柱规格必须适应巷道高度,当单体支柱活柱行程低于200mm时,必须用合适高度的单体支柱更换。支柱必须棵棵穿铁鞋,钻底量不应大于100mm。

第46条 当端头及顺槽受压力影响变形严重,致使宽度、高度达不到规定要求时,要编制措施及时进行扩帮卧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需要改变顺槽超前支护及端头支护形式时必须提前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第47条 随时检查单体液压支柱支护状况,及时处理歪斜、挤帮、不够行程的单体支柱。一旦出现死柱或不卸载现象,应采取卧底方法处理。处理前,首先要打好临时护身柱或替柱,拴好防倒绳,并检查顶帮安全情况,确认无问题,然后进行卧底,通过升降活柱或借助倒链将单体支柱回出。

第48条 掘进工作面迎头空顶、空帮距离的规定。

根据省、市、集团、矿业专家建议,结合我矿实际,对掘进工作面空顶、空帮距离规定如下:放炮前空顶距离不得大于200mm,空帮距离不得大于实际排距的一倍;放炮后空顶距离不得大于实际循环进尺加200mm;空帮距离不得大于实际循环进尺加实际排距的一倍。

当空顶、空帮距离超过规定时,顶板按实际排距或补打锚杆的方式进行支护,帮部按实际排距进行支护,支护工作完成前严禁继续向前掘进。

第49条 掘进工作面严禁空顶作业,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在开始工作前及工作中,必须随时认真检查工作地点顶帮和支护情况,发现隐患时,必须及时进行处理。

第50条 掘进的工作面,必须使用临时支护。

第51条 要加强贯通巷道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及分析。对围岩破碎,顶板不好,压力较大的巷道,应缩小支架间距和最大临时控顶距,并加强临时支护。要提前排除被贯通巷道内的积水,瓦斯,提前支护台棚,防止贯通时倒棚冒顶。

第52条 锚喷、锚杆、锚梁、锚网、锚网梯及锚网梯加锚索等巷道支护,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根据审批的采工程地质说明书和采工程设计说明书,在对设计巷道工程附近巷道变形和破坏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巷道围岩变形和控制原理,利用矿压观测资料和围岩稳定性分类成果,运用锚杆支护理论和巷道围岩松动圈测试数据,经综合分析研究,采用工程类比法、理论计算法和实测法等方法,作出该巷道锚杆支护设计。在作业规程或施工措施中要进行支护选型及强度校核计算并叙述计算过程和支护参数选取的根据。

2、锚网、锚索、锚杆杆体材料应采用作业规程规定的材料;锚杆杆体的屈服载荷符合作业规程要求,其锚杆托盘、螺母应选用配套的标准托盘、螺母,强度与杆体相匹配。

3、树脂锚杆锚固剂药卷符合MT146.1-95标准,根据设计锚固力的大小,可以作端锚、半锚或全锚。

4、锚喷支护时,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及配比、速凝剂的掺入量、水灰比等,要严格按照有关设计要求执行,并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砂子和石子要用水洗干净。

5、锚喷、锚杆支护巷道要严格按作业规程的设计断面形状施工,坚持画线点眼,实行光面爆破,拉线喷浆。锚杆位臵、角度等符合作业规程规定,锚杆的间排距不超过设计的+100mm,孔深不小于锚杆体的有效长度,且不大于杆体有效长度30mm,角度应垂直煤层顶板或巷道周边,偏差不大于15°。喷体厚度超过200 mm时必须再补打锚杆、挂网后喷浆。

6、锚网支护巷道,两网片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并按设计要求连网,网片要拉紧,并要与巷道周边岩石密贴,应将两网片搭接处压于锚杆托盘和钢筋梯之下。为便于网片搭接和连网,靠迎头的第一排锚杆可只铺网,不上钢筋梯,待下一片网铺上连好后,再上钢筋梯,并上紧托盘。

7、锚杆安装应使用锚杆钻机或风煤钻一次完成,锚杆螺母的拧紧力矩不小于150N〃m,使锚杆具有初锚力。锚杆托盘要紧贴岩面,有网梯时要压紧网梯不松动,锚杆尾部外露15-50mm。

8、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打钻前、挂网前,要将危岩活石及时处理掉。必须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方可作业。

9、购进的树脂药卷,必须是经过有关检测单位检验合格的产品,否则不准采购。失效的药卷严禁使用。

10、每安装300根锚杆或独立工程少于300根的,至少要选一组(3根)作锚固力检测,对重要工程要适当增加检测组数。要求检测的锚固力不小于设计值的90%为合格,如检测其中一根不合格,需再抽查一组(3根),再达不到要求,由分管矿领导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处理。施工单位负责检测,并现场记录,建档备查。

11、施工现场必须至少保持有一个合格的扭矩扳手,对螺母扭矩进行检测,要求每班至少检查一组(3根),由班组长负责检测,跟班验收员要班班抽查。

12、生产技术部要定期对锚喷巷道喷射混凝土的厚度进行检测,应用钻眼法测量,凡独立工程每50~100m、大型硐室每10~25m需检查1个点,每点至少检查3个检查孔,当全部检查孔的喷层厚度75%以上符合设计规定,其它检查孔厚度不影响安全使用,且最小厚度不小于设计值的50%,该检查点为合格。如达不到要求,要采取复喷处理。喷射混凝土强度要按规定进行检测,其检测数据要存档备查。

第53条 采用锚杆、锚喷支护的煤巷必须进行顶板离层监测。顶板离层仪安装距离应符合本制度规定,观测记录齐全、真实;记录牌板应标注安装日期、初始读数;当根据顶板离层仪显示数据顶板离层变化较大有冒顶危险时,要及时采取架棚或其它加强顶板支护的措施。

第54条 临时支护要符合以下要求:

1、新开门巷道支齐三架棚后,要采用前探梁作临时支护。前探梁可用圆形钢制作。每根前探梁的固定点不少于一个,采用吊环连接。巷道新开门时,如不具备使用前探梁的条件时,喷浆巷道采用初喷的方式进行临时支护,架棚巷道及锚网巷道采用打点柱或架棚的方式进行临时支护。

3、前探梁的长度不小于2m,前探距离要根据循环进度在作业规程中具体规定。前探梁的根数,当棚顶净宽在2.5m及以下时用两根,大于2.5m时前探梁间距不大于1.0m,均匀布臵。

4、前探梁上方用长度比巷道顶部荒宽小0.4m的木板梁(宽×厚=150×60mm)和小杆或板棚接顶,控制前探部分顶板。有条件时可将棚梁预放在前探梁上,接顶架牢。

5、炮掘迎头外10m内的支架,除了撑杆(拉杆)外,还要有其他有效的防倒措施。因放炮打倒打歪的棚,必须待吹散炮烟后,从外向里,在支架和前探梁掩护下,敲帮问顶,逐架扶正,背牢架实。

6、在移动、支设前探梁时,要从外向里,在支架掩护下操作,严禁空顶作业。

7、巷道坡度大于25°时,要制定临时支护特殊措施。

第55条

砌碹巷道,要尽可能采用锚喷做临时支护。在围岩松软、压力较大或巷道支架变形严重处砌碹,可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其它临时支护措施。

第56条

新开门口的位臵,要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应避开断层带、岩石破碎带、老巷、三叉口以及实体煤与老空的交界处。

第57条 架棚巷道新开门口必须使用抬棚,抬棚要同时托住开门口范围内及其两侧各不少于一架原棚梁。抬棚与棚梁、插梁间的空隙用木楔或木座要加紧、加牢,但不得重楔重座。

第58条 锚喷及锚杆支护巷道的开门口,要有加强支护的措施。跨度较大、压力较大的地点,如用锚索加固时要在措施中明确规定锚索的长度、数量及布臵方式。

第59条 两巷道立体交岔净岩帽小于6m时,要制订专门加强支护的措施。

第60条 对巷道门子口、交岔点,加强管理,落实好维修单位,严格执行挂牌管理制度。

第61条 断层带顶板、两帮松软时,应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小支护锚杆间排距,并适当加密支护锚索间排距。

第62条 煤岩交界处施工注意事项:

1、顶板煤层破碎时仅爆破掏槽眼,用风镐支刷帮的方式刷至巷道设计断面即可。

2、在放炮、割煤、排矸以后,必须及时进行围岩支护工作。

3、煤与岩石结合部顶板易冒处,采取超前锚杆支护,每排打φ18×1800mm(或φ20×2400mm)超前锚杆,间距300mm作为超前支护,锚杆与巷道顶板成40°~45°仰角。超前锚杆不合格或不起作用的锚杆必须重打。

第63条 巷道扩修、维护换棚时,必须严格执行以下规定:

1、独头掘进巷道必须撤出迎头工作人员,严禁与迎头施工平行作业。

2、施工前要将作业地点前后10m范围内的支架全部进行加固。

3、整修换棚严禁先回后支。修复更换一架棚子,要先支设点柱或使用前探梁控制顶板。当巷道倾角较大时,还必须加支趄柱、护身柱等。在控制好顶板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换棚作业。具体控制顶板方法,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施工措施中明确规定。

4、整棚只准一人操作,一人配合,并有专人监护,严禁在棚子两侧同时操作。每次只处理一架棚子。严禁用手拉葫芦等工具违章整棚。

5、为方便支棚、整棚和处理漏顶,每个掘进头应配有2~3棵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井下工具房必须备有扁钎、撞楔等专用工具材料。

第三节、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内容及附表

第64条 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内容。

回采工作面的矿压观测研究内容主要有:支架阻力观测、顺槽超前支护范围内单体液压支柱阻力观测、顺槽超前支护范围内围岩表面位移观测、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支护质量动态监测及工作面顺槽顶板离层观测。

一、工作面支架阻力观测

1、利用支架压力表,观测支架前、后立柱工作阻力的变化情况,压力表每架安装一组,观测支架的初撑力、工作阻力。

2、数据观测由当班验收员或跟班技术员负责,每班一次。验收员井下填支架压力记录表,经跟班副工程长签字,上井后交工程技术员整理,然后将原始记录及整理后的报表每月报生产部一次。

具体监测记录表格形式见附表。

二、超前支护范围内单体液压支柱阻力观测

分别超前支护范围内每班检查所有单体支柱的工作压力并各抽查记录5个单体支柱,超前支柱以外的单体支柱每班要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规定的单体液压支柱必须进行二次供液,确保全部达到初撑力。

具体监测记录表格形式见附表。

四、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

在轨道顺槽、皮带顺槽分别每隔100m布臵有顶板离层仪,分别监测顶板情况,现场设记录牌板。要求每周有跟班技术员以上管理人员观察一次并记录。顶板离层总量累计达到100mm或一日离层量达到2mm时,说明顶板离层加剧,存在冒顶危险,必须立即采取支设单体带帽点柱或架设工字钢棚等措施进行维护顶板,并迅速汇报生产部、矿总工程师。

具体监测记录表格形式见附表。

五、支护质量动态监测

每月由生产部不定期对工作面和顺槽支护质量动态检查两次,每旬利用验收时间对工作面的技术管理及工程质量检查一次,对存在的问题,由采煤采工程立即整改。

监测内容要包括支架初撑力、煤壁片帮情况、梁端距、采高及端面顶板冒落情况、两顺槽单体支柱初撑力、超前支护质量等。

第65条 掘进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内容。

掘进工作面的矿压观测研究内容主要有:掘进巷道素描绘制、掘进迎头围岩特征监测、锚杆拉拔力及预紧力监测、巷道变形监测、锚喷巷道喷浆质量监测、支护质量动态监测及工作面顺槽顶板离层观测。

一、掘进巷道素描绘制的规定

1、所有掘进采工程在进行掘进施工期间均必须绘制巷道素描图。

2、巷道素描图相关技术规定:

(1)巷道素描图应为沿巷道掘进方位方向及巷道顶板中线的垂直剖面图,CAD制图,比例尺为1:2000,图中使用的图例、标注、标题栏等绘图标准应与矿生产用图标准一致。

(2)巷道素描图中的巷道高度、巷道坡度、煤岩厚度、导线点位臵应与实际一致。

(3)图中需对应力集中工程域、围岩破碎工程域、特殊支护工程域、淋水带、冲刷带等特殊工程域进行标注。

3、每月底将巷道素描图纸质版交由地测部核对人员签字后存档备查。

4、巷道素描图应由生产技术部技术员绘制,凡出现弄虚作假、与实际不符现象的,对责任人每次处罚100元。

5、巷道素描图在掘进期间由掘进采工程存档备查。掘进采工程更换工作地点时,巷道素描图应全部转交给交接单位。若巷道全部施工完毕,则巷道素描图转交如下:开拓、准备巷道转交至生产部;回采巷道转交至负责该工作面回采工作的采煤采工程。

6、地测部对巷道素描工作要不定期检查,要保证巷道素描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凡是出现弄虚作假的一律按严重“三违”处理,情节严重的由矿分析处理。

二、掘进迎头围岩特征监测的方法及管理

1、当掘进过程中围岩出现变化,出现地质构造或围岩破碎时,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向地测部、生产部汇报,同时,现场采工程管理人员、安监员、矿值、带班人员均有权利和义务要求现场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支护;

2、当天值班组长每天晚协调会前必须组织本组值带班人员审阅所有迎头的“围岩特征表”,根据特征表反映的情况向当天值班矿领导汇报并由值班矿领导审阅签字,由值班矿领导根据情况做出相应工作安排,之后值班组长在晚协调会上通知现场立即落实、执行。当天值、带班领导对当天的围岩特征表负责,凡因会审不认真,采取措施不准确、不及时,造成安全事故的,一律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经值、带班领导会审的围岩特征表由生产部负责收集存档。对于巷道顶板围岩异常地段的特征表,在生产现场交接时应交予现场施工单位,以便于指导下一步的顶板管理等工作。

三、锚杆拉拔力及预紧力监测方式及规定

利用锚杆拉拔计和力矩扳手进行 :

要求顶板用锚杆的拉拔力不小于7t(拉力计读数21Mpa),两帮用锚杆的拉拔力不小于5t(拉力计读数15Mpa)。用力矩扳手测锚杆预紧扭矩不小于150N〃m。锚索紧固力8-10t(拉力计读数24-30Mpa),所有锚索必须使用应力碗,否则视为不合格,每棵处罚100元。

检测工作由采工程技术员负责组织,每300棵锚杆抽查拉拔力一次,一次抽查为顶帮各三棵锚杆,检测结果填表按月上报生产技术部。

四、巷道变形监测

锚梁网支护的巷道每隔50m设一巷道变形监测站,有顶板离层仪的,与其设在同一断面。在巷道两帮中央相互对应位臵各打一深450mm的钻孔,钻孔内打入一顶面锯齐的木橛子,在其顶部钉一铁钉,第一个月每5天测一次,以后每旬测一次两铁钉之间的距离。编号与顶板离层仪相同,无顶板离层仪的按“巷道名称—顺序号”。

第66条 顶板离层仪的安装及监测

一、顶板离层仪的原理:

顶板离层仪是将顶板孔内多个固定装臵随岩层变化的值通过测量钢丝绳反映到设在顶板表面的测读数装臵上,通过顶板不同层位的位移差,判断出巷道顶板的稳定性和锚杆的支护效果。

二、顶板离层仪的结构:

顶板离层仪由孔内锚爪、测量钢丝、孔内盘(套管)和测读数装臵四部分组成;

1、孔内锚爪采用弹簧抓爪式结构,深部基点锚爪(长端)固定在稳定岩层内,浅部基点锚爪(短端)固定在锚杆端部位臵;

2、测量钢丝由柔软弹性小的多股细钢丝联接锚爪与测读数装臵;

3、测读数装臵由两个带有刻度标志的塑料横管组成;

4、孔内盘由塑料圆盘和塑料管组成,圆盘作用是导泄孔内水。当锚杆锚固范围内有离层时,顶板及基体向下移动,此时深部测尺(长端)及浅部测尺(短端)均可显示离层量;当锚杆锚固范围外有离层时,顶板与浅部锚爪相对位臵不变,一起向下移动,离层量由深部测尺(长端)指示;当锚杆锚固范围内外都有离层时,深部及浅部均有离层量指示,总离层量由深部测尺(长端)显示。

三、顶板离层仪的安装步骤

1、用锚杆机Φ27mm钻头打孔;

2、深部锚爪:用安装杆将深部锚爪推入孔中,直至孔底,抽出安装杆后,手拉一下钢丝绳,确认锚爪已卡住,深部锚爪应固定在顶板以上7-8m处;

浅部锚爪:用安装杆将浅部锚爪推至2.3m处,抽出安装杆后用手拉一下钢丝绳,确认锚爪已固定住;

3、钢丝绳应事先盘好,推入锚爪时逐圈展开,以防纠缠打结;

4、对准刻度:记下浅部、深部的初始读数,用绳卡卡死,并截去多余钢丝绳。

四、顶板离层仪的使用规定

1、根据我矿实际,需安装顶板离层仪的巷道类型主要为掘进巷道,其它类型巷道根据实际需要由生产部另行通知。

2、离层仪的领取、安装由采工程技术员负责。

3、巷道每隔50m安设一个顶板离层仪,巷道交岔点处需增设一个顶板离层仪。

4、对测点进行编号,号码组成为“巷道名称—顺序号”,如2511掘进—1。

5、浅部锚爪一定要准确定位,为此可提前在安装杆上做好标记;

6、安装后,两个刻度游标均应处于自由伸缩状态,不得有任何卡阻现象;

7、顶板离层仪安装必须及时,距迎头距离不得超过100m。

8、在锚杆巷道施工中,如发现某处顶板有较明显变化和顶板离层值较大时,及时停止巷道掘进,对该处采取补打锚索或架棚加强支护。

9、在安装后一周内要每天进行观测记录,之后需每一周观测记录一次。测读牌板与观测记录内容必须属实、一致。当长时间放假时,应在放假前一天测读一次;开工后由第一个班的跟班工程长测读一次,确认顶板离层情况无异常后方可开工。

第四节、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规定

第67条 具体测量工作由技术员负责组织,验收员具体执行。每少一次处罚技术员、验收员各100元。观测数据由技术员汇总整理后按月报生产技术部,迟报、不汇报每次对责任人处罚100元。对不按规定安装设备和组织人员监测的责任人处罚100元/每次。

第68条 测压期间观测人员要明确所测数据的用途,注意所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部学性。参与人员要密切配合,按观测计划规定工作,及时整理观测资料,掌握观测进度。

第69条 任何人不得漏检,每发现漏检一次处罚100元。伪造数据者,记“三违”一次。发现有损坏的仪器仪表必须及时汇报生产部,发现不汇报或人为损坏监测仪器的,每发现一次对责任人处罚100元并挂罚单位负责人100元。

第70条 观测数据必须保证真实、可靠,不得伪造数据,否则,一经发现记严重“三违”一次,造成严重后果的矿分析处理。

第71条 职能部室要积极配合,做好监督执行工作。由生产部、安全部负责现场监督,严格按本制度落实处罚。

第72条 对不按本规定要求工作的,对有关责任人及单位负责人进行处罚,因工作不力造成事故的,责任自负。

第73条 损坏的设施由生产部负责统计,造成的资金损失在当月生产材料费用考核中扣除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第八章 附则

病情动态监测 篇3

1 2013年江苏省水产养殖病害总体状况

1.1 江苏省水产养殖概况

据统计, 至2013年江苏省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 200万亩, 水产养殖场4 000多家, 苗种繁育单位1 200多家。2013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约510万吨, 渔业产值达到1 330亿元, 渔业经济总产值超2 000亿元。预计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8万元, 同比增长14.6%。

1.2 水产养殖病害流行情况及特点

2013年从3月份开始, 在全省测报区开展病害测报工作, 测报主养品种为35个, 其中鱼类20个, 分别是:草鱼、鲢鱼、异育银鲫、团头鲂、观赏鱼、鲈鱼、黄颡鱼、斑点叉尾鮰、鲥鱼等;甲壳类11个:河蟹、龙虾、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脊尾白虾等;贝类2个:文蛤、竹蛏, 藻类1个:紫菜, 两栖爬行类1个:甲鱼。

2013年, 对全省12个主要养殖品种的25种病害 (其中病毒性疾病2种、细菌性疾病13种、真菌性疾病3种、寄生虫疾病5种、其他不明病因2种) 进行了监测 (见表1和图1) , 并对危害性严重的5种病害进行了重点调查和监测, 分别是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异育银鲫新型疫病“鳃出血”病、甲壳类白斑病、罗氏沼虾白浊病、南美白对虾桃拉病。

2013年江苏省水产养殖动物发病有以下特点:鱼类病毒性疾病仍以异育银鲫“鳃出血病” (疱疹病毒病) 为主;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较多, 危害范围广, 主要有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等病害, 低温时期的鱼类真菌性疾病也比较普遍。因2013年气温较高、持续时间也较长, 河蟹养殖因环境、水质等因素引起的死亡比较严重。白斑综合征病毒病对脊尾白虾的养殖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危害甲壳类养殖的病害还有烂鳃病、肠炎病和固着类纤毛虫病等。

1.3 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013年据测报点报送, 江苏省测报的养殖种类中, 因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3.0474亿元, 其中鱼类2.143亿元, 甲壳类0.871亿元, 两栖类0.0114亿元, 其他0.022亿元。损失情况见表2。

2 鱼类病害

2013年测报点重新调整后, 全省鱼类测报面积共计403 105亩, 对全省2013年养殖鱼类病害进行监测, 其中以异育银鲫、白鲢、草鱼、四大家鱼混养为主, 又以异育银鲫“鳃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等12种病害的发生为重, 其中病毒性疾病1种、细菌性疾病6种、真菌性疾病2种、寄生虫疾病4种 (详见表3) 。病害流行情况、造成的经济损失各地不同。2013年全省异育银鲫“鳃出血”病发病面积超过10万亩, 发病率达到10%, 测报点“鳃出血”病最高发病率为9.2%, 由于2013年全省加强对异育银鲫“鳃出血”病的疫病监控以及防治指导, 损失较2012年有大幅度下降;2013年淡水鱼类细菌性疾病发病率为0.93%~18.30%, 较去年有所下降;鱼类真菌性疾病1—3月份发病率为5.4%, 鱼类寄生虫性疾病平均发病率为3.0%。

2.1 异育银鲫

2013年异育银鲫的测报面积为98 390亩, 以淡水池塘养殖为主, 监测到病害10种, 其中病毒病1种, 细菌性疾病4种, 寄生虫病4种, 真菌性疾病1种。监测月份均有病害发生 (见图2) 。异育银鲫的病原种类较多, 较频繁出现的是“鳃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孢子虫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 其中损失较大的仍是异育银鲫“鳃出血”病, 在上半年通过加强疫病监测、组织宣传以及提供技术服务等, 让养殖户通过选择无疫病苗种、改变养殖模式、加强养殖管理等措施, 虽然未能全面控制该病的蔓延, 但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2.2 草鱼

2013年草鱼的测报面积为50 820亩, 以淡水池塘养殖为主, 监测到病害8种, 其中细菌性疾病5种, 寄生虫病1种, 真菌性疾病2种。监测月份均有病害发生 (见图3) 。

从整体看, 草鱼发病率在7月最高为37.47%, 6月次之为28.35%, 10月最低为1.6%, 在各种疾病中, 细菌性出血病、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为草鱼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中细菌性出血病和肠炎病危害较大。

3 甲壳类病害

2013年, 江苏省甲壳类测报面积为211 257.5亩, 甲壳类养殖病害测报以河蟹、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龙虾为主。2013年甲壳类病害以白斑病毒病、黑鳃综合征、纤毛虫病等10种病害 (其中病毒性疾病1种、细菌性疾病57种、寄生虫疾病1种, 其他不明病因2种 (详见表4) 的发生为重, 危害最严重的为脊尾白虾白斑病, 据不完全统计, 2013年全省共发病约21万亩, 发病率达到60%, 死亡率15%~20%, 病情严重的可至全池死亡, 全省直接受灾养殖户达到1 600多户。

河蟹是江苏的特色品种之一, 全省养殖面积在360万亩左右, 2013年河蟹的测报面积为98 254.2亩, 监测到病害8种, 其中细菌性疾病5种, 寄生虫病1种, 其他不明病因2种。监测月份除5月份未监测到病害外, 其他月份均有病害发生 (见图4) 。

从监测结果看, 河蟹的病害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 高温引起河蟹肠炎、烂鳃等细菌性病害, 同时也出现一些蜕壳不遂症和高温综合征, 并造成一定的死亡。9月以后随着气温、水温的逐渐下降, 病情趋于缓和。

4 2014年病害流行预测与对策建议

根据历年江苏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结果, 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水质的恶化、种质的退化等原因, 2014年全省水产品在养殖过程中仍将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害, 疾病种类主要是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生物源性疾病以及一些非生物源性疾病 (渔业污染、中毒等) 也可能会有局部暴发的风险。2014年江苏仍需重点关注的是异育银鲫“鳃出血”病和甲壳类白斑病毒病。通过加强对苗种的产地检疫、加大对养殖环境的调控以及推广免疫防治技术等措施, 按照“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 科学合理地使用国标渔药, 尽可能降低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病情动态监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县有代表性的2个病区即河峪乡刘家沟和东汇乡的王景村作为监测点, 1991年、1994年、1999年对全体居民临床普查, 分为0岁~6岁、7岁~12岁、13岁~19岁、20岁~39岁、40岁~59岁、60岁及以上6个年龄组, 普查率在90%以上, 对被检查对象按照临床诊断标准逐人做出诊断。1991年-1999年每年都在检测点整群抽取7岁~16岁少年儿童50例以上做临床检查, 7岁~12岁儿童30例以上拍摄右手正位X线片及骨端检查, 按照全国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和X线诊断标准逐人做出诊断。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法

通过确定大骨节病病因和防治知识核心信息并以传单、讲座、板报、漫画、影像为载体, 经过媒体、专业咨询、学校授课等多种形式的广泛传播, 根据目标人群对大骨节病变化情况进行病情监测。

1.2.1.1 疾病认识

由榆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负责地方病防治的工作人员采用咨询、讲座等多种方式对病区居民讲解大骨节病的基本病因、环境因素的影响、临床特点、自觉症状、防治知识, 聘请省地方病研究所专家给学生授课, 研究病因等相关知识。

1.2.1.2 生活指导

指导病区居民进行改良水质, 提倡食物多样化, 讲卫生, 防止食物发霉, 预防性补硒, 早期治疗。在劳动、运动及日常生活中, 指导病人随时注意保护关节, 减轻关节的负荷, 可以延缓病情进展等。

1.2.2 病情监测评价方法

采取第1991年、1994年及1999年对全体居民做临床普查, 普查率达90%以上, 对被检查对象按照临床诊断标准逐人做出诊断。每年抽取7岁~12岁儿童30例以上拍摄右手正位X线片。随后隔3年 (2003年、2007年) 进行监测1次7岁~12岁儿童, 按照全国统一的X线诊断标准逐人做出诊断, 并进行监测评价。

2 结果

2.1 全民总患病率

河峪乡的刘家沟监测点大骨节病全民患病率1991年、1994年分别为14.33%、10.45%。东汇乡的王景村监测点大骨节病全民患病率1991年、1994年和1999年依次为9.13%、7.68%、6.32%, 可以看出全民总患病率呈下降趋势。

2.2 年龄段患病率

年龄段患病率按0岁~6岁、7岁~12岁、13岁~19岁、20岁~39岁、40岁~59岁、60岁及以上6个组统计, 结果表明现在病人主要分布在20岁以上3个年龄组, 尤其是40岁以上中老年病人较多。1999年统计, 20岁以下人群已无病例, 可见判定为历史病区。详见表1。

2.3 7岁~16岁少年儿童临床病情

河峪乡的刘家沟监测点, 1991年、1992年每年可检出1例 (1.04%、1.10%) 大骨节病人外, 1993年起再未检出病例;东汇乡的王景村监测点1991年检出2例 (2.94%) 、1992年检出1例 (1.32%) 大骨节病人, 1993年至今再未检出病例, 见表2。

2.4 7岁~12岁儿童X线检出结果

河峪乡的刘家沟监测点1994年检出1例 (2.00%) 骨干骺端病人, 骨端检出率为0, X线阳性率为2.00%, 其余年份均未检出X线阳性病人;东汇乡的王景村监测点1995年检出2例骨干骺端病人, 骨端检出率为0。其余年份均未检出X线阳性病例, 见表2。

3 讨论

我县河峪乡的刘家沟和东汇乡的王景村为2个大骨节病省级监测点, 山西省地方病研究所1991年—1999年监测结果表明, 全民总患病滤情况处于下降状态, 特别是近年来7岁~16岁少年儿童已检不出有临床症状以上大骨节病人, 7岁~12岁儿童X线阳性检出率为0。按照我国大骨节病病区控制标准GB16007-1995, 这2个监测点已达到国家规定的病区控制标准。 大骨节病病情下降的原因, 其一与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健康教育使病区居民认识到疾病对居民健康的危害, 了解了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疾病及患病的基本病因, 与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并且了解了大骨节病是可以预防的。其二是在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从1994年起“奋战三年, 把我省碘缺乏为主的5种地方病基本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的目标后, 各地认真实施综合防治即改粮、改水、补硒、吃杂、讲卫生等改变单一的饮食习惯, 使膳食多样化。更主要的是人民群众对疾病的认识, 改变了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了对疾病的抗病能力。但对大骨节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缺乏针对性防治措施的情况下, 必须继续做好健康教育及病情监测工作, 做好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建伯.中国大骨节病防治策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997, 16 (3) :129-131.

病情动态监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02年5月~2006年5月在我科住院手术并经病理诊断为卵巢肿瘤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卵巢恶性肿瘤组31例(上皮性肿瘤19例,生殖细胞肿瘤10例,性索间质肿瘤2例),临床分期按FIGO(1985)标准进行,Ⅰ期15例,Ⅱ期3例,Ⅲ期8例,Ⅳ期5例。均行卵巢恶性肿瘤根治术或肿瘤细胞缩减术,术后正规化疗[2],化疗结束时全面评价疗效。卵巢良性肿瘤组34例(上皮性肿瘤13例,生殖细胞肿瘤18例,性索间质肿瘤3例),均行肿瘤摘除或附件切除术。于术前24h内及术后完成二疗程的化疗(术后2个月)和全部化疗结束时采静脉血3ml,立即离心取血清-20℃冻存待检。另取健康妇女静脉血标本20例作健康对照组,方法同前。三组年龄、孕产次无明显差异。

1.2 血清VEGF和CA125水平测定

采用Golden Bridge公司生产的VEGP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血清标本中游离的VEGF含量,VEGF批内误差11.1%,批间误差8.9%,检测敏感性18.6ng/L。内胚窦瘤血清标本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的试剂)测定血清中CA125含量,批内误差<8%,批间误差<12%,检测敏感性<3μg/L。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预测分析等方法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卵巢肿瘤手术前血清

VEGF水平及其与细胞分化和组织类型的关系卵巢恶性肿瘤和卵巢良性肿瘤手术前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1134.8±514.3)ng/L和(337.4±261.4)ng/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0.6±24.0)ng/L,P<0.01,良、恶性肿瘤之间亦有显著性差别,P<0.01,细胞分化G2、G3VEGF(1446.1±546.9)ng/L明显高于G1(822.1±275.5)ng/L,P<0.01。提示卵巢肿瘤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恶性肿瘤及其分化差者升高更显著,但不同组织类型之间无明显差别。

2.2 卵巢恶性肿瘤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及其临床分期、肿瘤残余或复发的关系

本组卵巢恶性肿瘤有2例Ⅳ期手术后放弃治疗,4例治疗未结束,中途放弃治疗,4例治疗完成后疗效评定为复发或恶化(其中Ⅱ期1例术后无肿瘤残余,Ⅲ期1例和Ⅳ期2例均有肿瘤残余)。各期卵巢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前、手术后2个月(完成二个疗程化疗)和完成综合治疗时血清VEGF动态监测的结果见表1、表2。

注:与临床Ⅰ期组比较,1),2)P<0.01;与临床Ⅱ期组比较,1)P<0.05

表1显示:手术后2个月与手术前比较,VEGF明显下降,Ⅰ、Ⅱ、Ⅲ期P<0.05~0.01;化疗结束后与手术后2个月比较,Ⅰ期明显下降P<0.01,Ⅳ期明显增高,P<0.01,Ⅱ、Ⅲ期无明显下降与肿瘤复发或恶化有关,术前各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

注:与无残余组比较,1),2)P<0.05~0.01;与有残余组比较,2)P<0.01

表2中,手术后与手术前比较,VEGF进行性下降,P<0.01,但复发或恶化组下降后又增高,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

2.3 血清VEGF与CA125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组有5例内胚窦瘤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及治疗结束时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1103.9±314.4)ng/L,(402.1±185.7)ng/L,(90.8±16.5)ng/L,同时测得血清CA125分别为(784.3±246.7)ug/L,(65.4±78.9)ug/L,(16.4±6.5)ug/L。两者相关系数为0.8429,系数检验P<0.05,提示两者水平平行下降,且呈高度正相关。

2.4 术前血清VEGF水平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和预后的预测价值

本文34例卵巢良性肿瘤以术前血清VEGF水平x+s作为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参考值,用卵巢恶性肿瘤术前血清VEGF水平平均值和动态监测结果(手术治疗后血清VEGF无明显下降或下降后再增高为监测阳性)预测分析,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和复发或恶化见表3。

3 讨论

有关资料表明,肿瘤生长与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已成为肿瘤生长浸润、转移、预后的重要指标,而VEGF是具有代表性的肿瘤血管生成促进因子[2,3]。本研究结果提示VEGF与卵巢恶性肿瘤细胞生长、转移、预后有密切关系。①VEGF水平及其受体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的生长、分化、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本文测定卵巢肿瘤患者VEGF明显高于健康人,提示卵巢肿瘤组织高表达VEGF。该研究表明卵巢肿瘤细胞具有表达VEGF及其受体的能力,而产生过多的VEGF释放入血。术前测定血清VEGF水平显示,卵巢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晚期病例明显高于早期病例,细胞分化G2、G3明显高于G1,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恶性肿瘤特别是分化差的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快,病灶大,累积范围广,由于缺氧肿瘤细胞分泌更多的VEGF,促使血浆营养外渗和微血管生成又加速肿瘤生长,这种滞后于肿瘤生长而快速新生的肿瘤血管,往往出现功能和结构异常,如管壁不完整、缺乏基膜等,又为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提供了条件。因此,认为血清VEGF水平可反映卵巢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增殖状态,并与临床分期和转移有密切关系;②VEGF水平与卵巢肿瘤病灶消长保持一致。本文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卵巢恶性肿瘤手术后血清VEGF进行性下降,化疗结束时基本达正常水平,但有肿瘤残余者下降速度稍慢,肿瘤复发或恶化者术后半年内VEGF再度回升。内胚窦瘤患者VEGF下降与CA125下降平行,呈明显正相关。进一步说明VEGF与卵巢恶性肿瘤病情发展有关,血清VEGF水平能反映肿瘤的消长。

组织标本MVD检测是评估实体肿瘤内血管生成状态的金标准,其优点是直观、敏感,但它不能评估组织内功能性血管生成潜力。本文结果提示术前血清VEGF是反映肿瘤增殖状态和临床分期的客观指标,对卵巢恶性肿瘤及其分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大于80%。说明测定体液中VEGF含量可以弥补MVD的缺陷,是MVD的重要补充,且能更早、更方便地对肿瘤血管生成进行判断,并可动态观察,更具有实用性。因此,我们认为血清VEGF可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分期的指标。本文动态监测显示,手术后若VEGF无明显下降或下降后又回升作为监测阳性,持续监测阴性多无病情恶化或复发,说明血清VEGF水平对卵巢恶性肿瘤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特别是术后动态监测阳性往往是复发或恶化的反映。血清VEGF水平和VEGFR表达程度可作为独立的卵巢恶性肿瘤预后指标,而且动态监测更具有判断价值[2,3]。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卫生局.医药科技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596~598.

[2]Wesfe G,Sells M,Pesfer K,et al.Clinical study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ovarian cancer[J].Obstet Gynecol,2006,100(2):234~241.

病情动态监测 篇6

关键词:血清IL-1,s IL-2R,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监测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 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主要形式是乙肝两对半135阳性大三阳和145阳性小三阳等[1]。为了分析和探讨血清IL-1、s IL-2R检测在乙肝病情监测中的意义, 本文特收集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血清标本以及健康人血清标本各16份, 对其血清IL-1、s IL-2R进行检测, 并比较检测结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地区临床收治的64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急性肝炎16例, 男14例, 女2例, 年龄18~49 (32.2±4.5) 岁;慢性肝炎16例, 男13例, 女3例, 年龄19~51 (31.5±5.3) 岁;慢性重型肝炎16例, 男15例, 女1例, 年龄17~52 (32.9±5.1) 岁;活动性肝硬变16例, 均为男性, 年龄18~50 (31.6±4.9) 岁。所有患者均以1995年 (北京) 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为依据得以确诊。并选择16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 其中男15例, 女1例, 年龄17~53 (31.6±5.5) 岁。各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 均取自静脉血, 室温下静置12h, 然后进行离心分离, 转速2000rpm, 时间10min, 将分离所得血清置于-20℃冰箱中冷冻储存待用。采用s IL-2R试剂盒检测s IL-2R的含量,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1含量, 操作方法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试剂盒由白求恩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提供。将各组检测结果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性肝炎组血清IL-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升高, 差异极显著 (P<0.01) , 慢性重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 差异显著 (P<0.05) , 慢性肝炎组和活动性肝硬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各组血清s IL-2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升高, 其中慢性肝炎组和慢性重型肝炎组与之差异显著 (P<0.05) , 急性肝炎组和活动性肝硬变组与之差异极显著 (P<0.01) 。

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P<0.05, **:P<0.01

3 讨论

血清IL-1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和B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对于病毒具有清除作用[3,4]。现在临床研究认为, s IL-2R与IL-2结合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因此在乙肝患者中, 肝脏受损后其清除s IL-2R的功能下降, 血循环中s IL-2R也不能有效地排出体外, 从而引起s IL-2R水平升高, 进而降低机体抗病毒的免疫能力, 加重其免疫功能紊乱[5,6]。由此提示, s IL-2R水平升高与肝病程度、肝功能下降有关。在本次研究中, 各组血清IL-1、s IL-2R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都有一定的差异, 其中血清IL-1含量或上升或下降, 而血清s IL-2R含量则为上升, 其中以急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变最为显著。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一[7,8], 再次证实了血清IL-1、s IL-2R含量与各型乙肝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总的来说, 血清IL-1、s IL-2R参与各型乙肝的发病机制, 在乙肝治疗中, 可通过调整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来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高健, 王桂平, 赵春燕, 等.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血清IL-10、IL-12、s IL-2R、TNF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13, 35 (14) :2132-2133.

[2]卢锦沛.酶联免疫法 (ELISA) 和胶体金法检测抗-HCV特异性抗体的结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4 (12) :2681-2682.

[3]李晨, 邢少军, 段学章, 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频率及血清IL-1β、IL-6和IL-10水平的变化[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2, 15 (3) :244-246.

[4]沈国定, 姜润秋, 孙倍成, 等.炎症相关因子IL-1β, TGF-β及MCP-1在肝细胞肝癌的表达[J].江苏医药, 2011, 37 (7) :797-799.

[5]邹家琼, 敬鹏.6项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病诊断的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7) :923-924.

[6]邢培祥, 王传新, 王立水, 等.IL-1B及IL-1RN内含子2基因多态性在HCV相关肝病中的分布特征[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4, 11 (3) :186-193.

[7]于晓辉, 李晓云, 段惠春, 等.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I F、IL-17和IL-1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肝脏, 2014, 11 (3) :167-169, 183.

上一篇:神经生理学疗法下一篇:基层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