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监测系统

2024-08-22

动态心电监测系统(共11篇)

动态心电监测系统 篇1

诊断是治疗的基础, 重视诊断, 全面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阶段, 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监测人体24 h或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信息, 尤其是常规心电图正常但有心脏病症状或心率变化与症状并不相符时, 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1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动态心电图可以获得受检者日常生活状态下连续24 h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资料, 可以监测到常规心电图不容易发现的改变, 如心悸、气短、头晕、晕厥、胸痛等症状性质的判断;心律失常的定性和定量诊断;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 尤其是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手段;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药效的评价;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 通过观察复杂心律失常等指标判断心肌梗死患者及其他心脏病患者的预后;选择安装起搏器的适应证, 评定起搏器的功能, 检测与起搏器有关的心律失常;医学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1]等。

动态心电图在监测过程中允许患者从事正常日常活动及适当运动, 有效克服了普通的心电图在检查时受环境、药物产生的不良影响, 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否同某些活动及情绪变化有关, 尤其是一过性心律失常。在检查心肌缺血方面, 对运动试验有很大的补充。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 避免了药物使用的盲目性。

2 影响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的因素

2.1 工作人员方面操作不当可使得监测不准确, 如电

极安装位置不恰当, 由于人平卧和坐位时各胸肋体表标志不一致, 尤其是肥胖患者骨标志不明显, 致使定位不准确影响监测结果;皮肤准备不彻底, 可降低皮肤电阻使电极与皮肤之间不能良好地接触, 固定不牢靠, 致使使用过程中电极松动或脱落也影响结果;宣教指导不到位, 做这种检查的患者多数是第一次, 对其缺乏了解认识, 不能准确及时记录休息与活动时间, 以及出现症状时的活动情绪变化感受, 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2 患者方面由于对这种检查缺乏了解, 以及患者本

身就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适, 既担心检查会造成身体不适, 又担心会查出问题, 难免精神紧张, 恐惧忧虑。使用过程中没有遵守注意事项, 违反操作规程等使得结果受影响。

2.3 其他方面监测仪、电池性能。

3 相应的预防对策

3.1 正确操作:工作人员在为患者佩带仪器时, 注意力集中, 认真细致, 动作轻盈, 准确无误。

让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 暴露胸部, 确定导联电极位置:RA———右锁骨下窝1/3处;LA———左锁骨下窝中1/3;V1———右第四肋间胸骨旁2.5 cm处;V2———左第四肋间胸骨旁2.5 cm处;V3———V2与V4连线中间;V4———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V5———左第五肋间腋前线;V6———左第五肋间腋中线;RF———右腋前线肋缘;LF———左腋前线肋缘。选择电极安装的位置最好贴于所选部位的胸骨或肋骨面上, 以减少呼吸运动的影响及肌电干扰[2]。胸毛多者应剃除局部胸毛, 用75%酒精棉球擦拭安装部位的皮肤, 待干后用细砂纸轻擦。先将导联线与电极片连接, 再按正确位置把电极片牢固贴在导联位置的皮肤上, 并用医用胶面适当固定各个电极和导联线, 导联线汇集后用胶面固定在腹部适当位置, 以免患者活动时造成电极脱落。

3.2 心理护理:

通过交流了解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紧张焦虑程度, 给予解释与疏导。讲解此项检查目的的必要性、检查过程, 让患者对该检查有所了解。消除其不良情绪, 取得合作。

3.3 佩带后向患者详细交待注意事项, 以免检测结果受到干扰:

(1) 衣着方面, 女士不要戴胸罩, 应穿宽松一些的衣服。 (2) 可进行日常各项活动, 如上班、散步、简单家务, 但要避免剧烈活动和体育运动, 注意不要出汗潮湿, 否则容易引起相邻电极短路, 致使监测结果不准确。 (3) 不能接触辐射、放射性物质。尽量避免使用手机, 远离高压线、变压器, 不要进行电脑操作, 不要使用电吹风、电烫发、电磁炉、微波炉、半导体收音机, 不要距电视机和汽车发动机太近。 (4) 严禁在佩带时使用除颤仪以及其他仪器检查。 (5) 记录盒不能沾水, 避免震动和磕碰。 (6) 监测过程中不能擅自打开记录盒。 (7) 佩带期间注意避免上肢大幅度摆动, 以及睡觉的姿势最好为平卧或右侧卧位。 (8) 记录休息及活动时间, 出现症状时应详细记录症状起始、结束时间及感受, 当时的活动及情绪变化等, 使患者日常生活与心电记录密切结合, 获得有症状时是否伴有心电变化及无症状时心电有无异常的重要信息。

3.4 经常检查监测仪器设备, 每位患者都要使用新的高能电池, 以保证记录时间。

参考文献

[1]郭继鸿, 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065~1066

[2]靳玉兰.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2 (12) :1626

动态心电监测系统 篇2

作者:徐兰

无线电监测系统需要接收不同形式的信号,因此应具有高接收灵敏度、大动态范围、极快的搜索截获速度、宽工作频率范围、多种信号形式的解调能力、完善的信号分析处理能力、灵活的控制方式、多站构成广域系统等功能。

无线电信号强弱差异很大,监测系统既要监测小信号,还要监测大信号,这就要求监测系统具有很宽的动态范围。

监测系统动态范围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图1为国外某监测系统的实际监测界面。(a)、(b)不同之处在于分别获取两界面时,发射源与监测系统天线间的距离不同。分析(a)中的数据,此时发射源与监测系统天线间的距离较远,最大信号电平为35dBμV,290MHz~300MHz频段中超过10 dBμV的信号只有5个。(b)中发射源与监测系统天线间的距离较近,最大信号电平为82dBμV,而290 MHz~300 MHz频段中所有频道电平值均超过了10 dBμV。显然,(b)图中,由于大信号电平超过了系统瞬时动态范围限值(约65 dB)而产生了内部失真。如果频道占用度自动测试系统以10 dBμV作为统计门限来测试各频道占用情况,则最大信号电平为35 dBμV时290 MHz~300 MHz频段中只有5个频道被占用。而最大信号电平为82dBμV时会作出290 MHz~300 MHz频段中所有频道全部被占用的错误报告。

可见,有必要对频谱监测系统产生内部失真产物的机理进行研究,以便在工程建设中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予以弱化;还应对现有设备的内部失真性能进行研究,以便在使用中扬长避短,同时要对各设备提供方产品的内部失真性能进行研究,以便在采购时择优决策。

系统动态范围受限的几个环节

2.1有源天线动态范围的限制

有源天线一般由天线阵子、保护电路、匹配、放大器等电子电路构成。其内部保护电路、放大器等的输入输出特性有一定的线性动态范围,正常使用时信号强度应在它的线性动态范围内,否则就会产生天线内部失真。接收机的内部失真产物还可以利用外接RF衰减器试验方法加以识别,而天线内部失真产物往往会被监测系统认为是空中信号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2.2天线转换矩阵动态范围的限制

天线转换矩阵一般由电子开关构成。当需要通过的信号电平过大时,会被限幅而产生内部失真产物。

2.3混频器动态范围的限制

混频器工作原理就是依靠电子电路的非线性作用,产生本振频率与信号频率的和或差频,而实现信号频率搬移的。当两个以上信号同时输入到混频器时,各输入信号及它们的谐波成分在混频器内部同样会产生和或差频。这种新的频率成分(接收机内部失真)也有可能落到中频带内。在一定的信号电平范围内,混频器产生的内部失真可以被忽略。但二阶内部失真信号电平随输入信号电平按二次方规律增长;三阶内部失真信号电平随输入信号电平按三次方规律增长。可见,当总的输入信号电平大到一定程度时混频器产生的内部失真便不能被忽略了。

2.4中频放大器对动态范围的限制

为了接收小信号,中频放大器必须提供相当高的增益。中频增益主要决定着系统的灵敏度性能。但是,中频放大器也有一定的动态范围,输入信号增大时就会出现失真。一般通信接收机中常采用负反馈电路实现自动增益控制。然而,在监测接收机中却不能这样做,因为监测接收机要准确测量信号电平值。有的接收机企图通过衰减信号的方法减少失真,这种方法在降低大信号的同时也对小信号进行了衰减。这就使其测量小信号的能力降低了,其总体效果降低了系统的灵敏度,反而使得系统动态范围降低。

2.5模数转换器(ADC)动态范围的限制

ADC动态范围的下限(识别最小信号的能力)与ADC的转换灵敏度及信噪比有关。

(1)ADC的转换灵敏度

ADC的转换灵敏度(也称ADC的分辨率)取决于ADC器件的输入电压范围Vp-p(-V,V)及其转换位数n;若Vp-p=2V,一个量化阶所能识别的电压为ΔV=2V/2n;ADC位数越多,器件电压输入范围越小,它的转换灵敏度越高。

(2)信噪比(SNR)

理论上给定采样频率fs时,处于0.5fs带宽内的量化噪声为ΔV/,对于一个满量程的正弦信号,SNR可表示为:

SNR=6.02n+1.76dB+10lg(fs/2B),

B为模拟中频信号带宽。

在一个模拟中频带宽中同时不失真地监测大、小信号的最大能力与ADC的信噪比值近似(不超过),即:监测大信号不产生压缩的幅度为ADC的满量程值,最小信号的识别条件是信号幅度大于ADC的底噪(可以认为是ADC的分辨率),

当fs=67.8MHz,B=4MHz,Vp-p=1V时,SNR值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采用转换位数n越大,采样频率fs越高,ADC动态范围就越大,当然这样的选择成本越高。

改善监测系统动态范围降低系统内部失真的方法

(1)尽量选用专业监测接收机

专业监测接收机设计有RF预选器,一般由多个不同带宽和中心频率的亚倍频程滤波器组成。由于目前业界对宽带信号监测功能的重视,过去常用的监测接收机只有窄带中频,不能胜任宽带信号的监测,有些同行就把目标转到了目前较先进的具有宽带扫频功能的射频信号分析仪上,它们的高速、宽带功能很有优势,但由于它们一般在RF输入之后没有进行RF预选处理(或只有简单的低通滤波),所以,在城区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当监测频段附近有大信号时它们的抗干扰能力明显较接收机差。由大信号进入接收通道产生的非线性失真分量,不但抬高了底噪,使系统灵敏度降低,有些甚至大大超过外部信号,即出现了外界客观不存在的假信号,这样的监测系统实际上的瞬时动态范围是不能满足复杂电磁环境下监测工作需要的。

合理的选配方案应该是:选用有RF预选器的专业监测接收机模拟通道(有些厂家称为tuner),利用其宽带中频输出,进行可控衰减的中频放大滤波处理,之后做14或16位精度的A/D转换、数字下变频、数字正交变换、专用DSP(FFT变换、信号解调、监测测向专业算法的实现)、PC接口及显示操作实现。

(2)采用无源天线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用无源天线做监测天线是明智的。在固定站可由不同频段的多副无源天线覆盖全频段;但在频率低段,要保证无源天线增益足够高,天线尺寸就要足够大,这在外出执行监测任务时极为不方便。现在已有方便安装与撤收的宽带(50MHz~3GHz)便携天线供选用。

(3)采用大动态范围天线转换开关矩阵

监测系统使用的射频开关矩阵一般由宽频率范围的微波开关电路构成。例如HE116GaAs单刀双掷微波开关电性能中,1dB压缩输入功率为16~24dBm,如果射频输入电平值超过此限值也会产生失真产物。所以,应该采用大动态范围微波开关电路构成的射频开关矩阵。

(4)采用高性能预选器

性能优良的射频预选器应由RF衰减器、亚倍频程带通滤波器、窄带带阻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等构成。

一般接收机都有RF衰减器。在测量大信号时,为了保护设备和避免失真经常使用RF衰减。亚倍频程带通滤波器用于对带外信号进行有效抑制,尽可能减少大信号进入系统的机会。窄带带阻滤波器在系统设计时适当使用,将监测站存在的定频常发大信号进行有效抑制。为了提高测试系统的灵敏度,低噪声放大器经常在测量小信号时使用,但此时要特别注意控制其输入总电平值,以免其产生的内部失真带来错误的报告。

(5)采用大动态范围混频电路

混频电路的动态范围对系统动态范围起着关键作用,应尽量扩大。但是,这会使系统功耗增加。也可通过应用软件调整混频器的本振电平值,本振电平越高,1dB压缩点也越高,动态范围就越大。当然这也可能使本振信号泄漏发射升高,给系统电磁兼容带来不良影响。

(6)采用数字控制中频增益控制

一般接收机的人工增益控制(MGC)和自动增益控制(AGC)功能均用来调整系统的动态范围。但是,由于它们影响电平测量的准确性,在频谱监测时不能使用。对此,一般采用数字增益控制(DGC),系统在根据信号大小控制中频放大器的增益值的同时,对信号电平测量结果进行相应修正。

(7)提高ADC的信噪比

提高ADC的信噪比(SNR),可以使系统瞬时动态范围得到提高,以增加硬件成本为代价的方法有:

增加ADC的有效位数n、提高采样频率fs、降低一次采样的模拟信号带宽B。

还可以实时调整ADC不过载的监测范围:

根据实际监测环境的情况确定系统重点监测场强的范围,适时调整线性不过载范围。如图2所示,在监测强信号为重点时控制增大Vp-p,使监测信号幅度范围上移为D′,在监测小信号为重点时,控制减少Vp-p,使监测信号幅度范围下移为D″。

结束语

电子电路工作中产生内部失真产物是难免的,我们只要能适当控制使其频率不要落在测试带内,或者幅度不超过要测试的最小信号电平值,即可不产生错误的测试报告。当系统内部失真有可能产生假信号造成错误测试报告时,还可以利用监测系统内部失真产物信号自动识别的应用技术(如:采用输入射频电平实验、信号多域相关性判别、频谱模型识别等技术)对测量得到的信号,特别是小信号和互调信号进行自动识别,判断它们是否确属来自空间的电磁信号。

好的监测系统不仅要求发现小信号的能力强,灵敏度高,还要求系统线性好,具有宽的线性动态范围,即能在强弱信号并存的电磁环境下不失真地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景春.扩展监测站覆盖区域技术研究.中国无线电.2006.4

[2]扬小牛等著.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

[3]扬小牛等译.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实现

[4]朱庆厚编著.无线电监测与通信侦察

[5]ITU频谱监测手册

原文转自:www.ltesting.net

★ 网络教学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初探

★ 减少的近义词

★ 减少浪费作文

★ 减少污染建议书

★ 用 SQL Server 索引视图提高性能数据库教程

★ 11个用于提高WordPress速度与性能的技巧

★ 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须从减少课堂浪费开始论文

★ Win7初始安全性不如Vista

★ Vista防火墙10大注意事项

动态心电监测系统 篇3

对象与方法

选择临床初步诊断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自诉有阵发性心悸而就诊的患者共有351例,其中男147例,女206例,年龄21~76岁,平均46.8岁。住院患者342例,门诊患者9例。使用三通道MGY-H7 HOLTER动态心电记录盒,通过7个电极安放在不同位置,插入闪光卡,开始记录。受检者先描记卧位标准12导联心电图,再佩戴记录器24小时,详细记录生活日记,将24小时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昼夜不同心率,不同活动及患者有主诉的实时心电记录下来,最后进行分析、编辑和总结。

ST-T判定标准:本组均测量II、V1、V5导联的ST-T改变,ST段的J点后0.08秒处为测量点,ST段向上或向下偏移至少要连续3个心动周期,将ST段下斜型或水平型下移>0.1mV,抬高不应>0.1mV。或T波倒置>0.25 mV,列为缺血型ST-T改变。对ST-T的检出情况:在24小时心电监测中,本组受检的351例患者中有302例(86.04%)出现缺血型ST-T改变,302例中ST-T改变表现为昼夜恒定,即与心率无关者123例(40.8%),表现为白天加重,即与心率加快有关的130例(43.2%),表现为夜间加重或仅于夜间出现者48例(16%),在ST-T改变同时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等胸部症状者为75例(24.7%)。对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在受检的351例患者中,室性早搏112例,房性早搏141例,短阵房速22例,短阵室速3例,房颤36例,交界性逸搏6例,窦房传导阻滞4例。部分患者有两种以上心律失常合并在一起,ST-T改变检出58例。

上述改变白天(8~22时)明显高于夜间(23~7时),高峰时段为8~14时,最低谷为凌晨2~6时。

常规心电图检出各种心律失常及ST-T改变共76例,检出率为21.64%。

讨 论

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60次~100次/分,比较规则。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等词的含义偏重于表示节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异常,更为确切和恰当。

心律失常分类方法繁多,但较简单明了的可用下法分类:

(1)激动起源失常:①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窦房阻滞。②异位心律失常:A.被动性:a.逸搏:房性、结性、室性;b.异位心律房性、结性、室性。B.主动性:a.期前收缩:房性、结性、室性;b.异位心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结性、室性;扑动与颤动:房性、室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结性、室性。c.并行心律:房性、结性、室性。

(2)激动传导失常:①生理性传导阻滞——干扰与脱节:房性、结性、室性。②病理性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分完全性左束支及右束支传导阻滞;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3)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症候群。

动态心电图是在日常活动、精神紧张、环境因素等条件下,惟一能判定其是否有心肌缺血及缺血程度的检查方法。

临床常用的常规心电图,取样短暂,只能是片断记录,而DCG可持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心电信息量是常规心电图的2000倍以上。它不仅连续、全面反映患者1天内完整生物学周期内的心电变化,而且能揭示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心律失常。包括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组滞、阵发性室性过速等,及时地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本组351例患者中,有293例(83.3%)检出了各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12例(31%),其中严重者58例占(16.5%),从有关文献和本组资料说明,冠心患者的室早,尤其复杂型室早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方面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冠心病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外,通过动态心电图还可发现不伴有胸部症状的ST段偏移。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完全无症状到不典型心绞痛,典型心绞痛以至出现心衰。治疗的目的是使心绞痛减轻,ST段偏移消失。本组302例(86.04%)在动态心电图上检出各种缺血型ST-T改变,与ST-T改变同时伴有胸部症状者仅为75例(24.7%),因此,动态心电图即能反映出与心肌耗氧量增加无关的心肌缺血。

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的最大特点是非卧床连续记录,各时段的有关情况几乎无一遗漏记录下来,而普通心电图只记录了检查瞬时的情况。以上资料显示,就心律失常及ST-T改变而言,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心电图。

心律失常及ST-T改变的发生时间及分布情况都清楚记录下来,有助于临床作出病因诊断及治疗选择。

本资料显示早搏及ST-T改变在白天清醒时明显多于夜晚睡眠时,可能与植物神经张力的昼夜节律有关,白天交感活动增强,易于促发早搏,运动较剧烈时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亦可表现出ST-T明显改变。夜晚迷失张力增加,上述发生机会亦相对较少。部分患者心律失常并不限于上述昼夜节律,大概是心血管疾病本身对心脏植物神经功能造成损害所致。

动态心电监测系统 篇4

心律失常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心跳率。一个正常的心率是每分钟50至100次。心律失常和心脏异常率不一定同时发生。心律失常可发生与正常的心率, 或与心脏率是缓慢的 (所谓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 小于每分钟50次) 。心律失常也可能出现快速的心脏速率 (称为快速性心律失常 - 速度超过每分钟100次) 心律失常的原因可能是由很多不同的因素, 心律失常的类型包括:过早的心房收缩。这些早期额外的节拍, 在心房 (心脏上商会) 发起的。它们是无害的, 不需要治疗。

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 。这些都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发生在与心脏疾病的人。过多咖啡因或尼古丁, 或过大的运动量。但有时, PVCS可以引起心脏疾病或电解质紊乱。的人有很多的PVC, 和/或与之相关的症状, 应评估由心脏科医生。然而, 在大多数人, PVCS通常是无害的, 很少需要治疗。心房纤维性颤动。房颤是一种很常见的不规则的心脏节律, 导致心房, 心脏上心室, 合同异常。心房扑动。这是由一个或多个电路中庭迅速引起心律失常。通常更加有组织和定期比房颤心房扑动。这心律失常最常发生在有心脏疾病的人, 并在心脏手术后的第一周。它往往转化为房颤,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由于房室结的途径之一是通过超过一个快速心率。它可引起心悸, 昏厥, 或心脏衰竭。在许多情况下, 它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演习, 如呼吸和轴承下来, 终止, 和其他由受过训练的医疗专业人员进行。有些药物也可以停止这种心脏的节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对2005年至2008年337例在门诊或住院患者, 临床诊断为:冠心病157例, 心肌梗死28例, 高血压心脏病75例, 病毒性心肌炎10例, 慢性肺心病5例, 风心病29例, 病态窦综合征10例, 其中男性257例, 女性80例, 年龄18~81岁 (平均63.5岁) 。

1.2 方法

采用美国DMSODTWARE公司产MGY-H7型动态心电图仪检测, 选用标准导联A (7) 三通导心电信号, 在24h监测后闪光卡回放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各类心脏病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布 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居高, 次为室性心律失常。各类心脏疾病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本文使用对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法, Ⅰ~Ⅱ属于单纯性, Ⅱ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容易导致猝死, 属于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组室性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脏疾病的发病率相比最高, 具有显着性差异 (P <0.05) 。其次是心脏衰竭和冠心病的心绞痛, 风湿性心脏疾病和肺心脏疾病组的发病率最低。

2.2 心肌缺血检测, 本次检测出的168例冠心病的患者中, 其中71例为冠状动脉心脏病, 约占比例为79.8%。心脏衰竭组, 18例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检出率约占71%, 心绞痛的检出率86%,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组和冠心病组23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 (P <0.05 ) , 但心绞痛和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率相比, 无显着性差异 (P <0.05) 。

3 讨论

3.1 本文386例心脏病患者中, 各类心律失常检测出279例约占比例为75.3%, 各种心律失常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室上早发率最高约占66.9%, 室性心律失常为29.1%。特别是冠心病组, 室性心律失常所占比例为43.5%, 而心梗组高达60%, 这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 冠心病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室性早搏可由折返机制而形成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占28.2%。正常的窦性节律, 除了PP和RR间隔不规则的, 因为在变频窦房结放电。在儿童和年轻人的违规是循环或呼吸率增加的灵感和下降期间届满有关。循环窦性心律不齐行使或屏气时消失, 深呼吸加剧。在老年受试者中的不当行为经常是由于器质性心脏病的。

在当前的几个主要差距进行了讨论, 包括指标, 以更好地识别个人最容易受到突发性心脏猝死 (SCD) 的需要。确定替代标记物和心律失常的症状前预测将允许针对复杂的治疗干预措施, 如使用内部自动心脏除颤器 (AICDs) , 更合适。以往的研究只广泛定义的高危人群, 造成AICD用眼过度。大多数收到AICD的个人从来没有需要除颤, 和几个大型临床试验显示, 在着床后18-24个月才AICD治疗的患者没有生存获益。修改心脏离子通道的功能, 对这些可能产生的影响心律失常生产的影响, 工作组推测氧化应激的作用。还讨论了新的见解到心律失常的遗传倾向, 还认识到机械负荷和功能障碍, 电重构和心律失常, 以及机械和电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细胞内途径之间的根本关系, 为研究的需要。对有效的抗心律失常干预措施, 而不是纯粹的姑息治疗 (如使用的AICDs) 。开发新的治疗干预的可能目标缝隙连接, 离子通道的表达调制, 细胞内钙离子调控, 以及细胞和基因治疗的机会进行了探讨。工作组认为, 额外的, 新的治疗目标是更好地理解与脚手架和综合信号蛋白的离子通道的相互作用可能出现。他们一致认为, 微血管血流, 血管重塑, 精力充沛的储备和对心律失常的作用的调查也很重要。此外, 有选择性地针对个别班级的离子通道可能是一个适当的方法, 减少SCD的负担。 DCG通过对ST段偏移的分析:导联、起始和终止的时间、持续时间、发生前后及发作中的心率变化、偏移量、发作总次数、总持续时间、缺血总负荷、ST段趋势图、昼夜分布以及是否伴随症状等方面, 对心肌缺血进行综合分析, 提供更多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敏州.24小时动态心电图735例分析[J].新医学, 1991, 22 (6) :583.

[2]卢喜烈.多导同步心电图分析大全[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化出版社, 1998:891-895.

[3]郭俊艳, 卢喜烈.频发室早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3, 12 (5) :402.

动态心电监测系统 篇5

大家好!今晚学习动态心电图有关知识。具体理论就不讲了,只讲有关实际问题。

一、电极安装问题:

动态心电图不可能像常规心电图那样安装肢导联电极。所以电极基本都安装在前胸。正规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肢导联就用四角导联代替,胸导联与常规心电图相同。

三通道动态,部分12导联动态的电极安装比较特殊,不同机型完全不一致。下面就具体安装讲一讲。

1、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连接:

四角导联(也就是模拟肢导联)电极放置:RA放在右锁骨外1/3下方,RL放在右侧腋前线与肋弓交叉处肋缘,LA放在左锁骨外1/3下方,LL放在左侧腋前线与肋弓交叉处肋缘。

四个电极基本形呈近正四边形。即图中四个红色园圈处。上两个电极分别放在左右锁骨外1/3与中1/3交点稍外处,不能放到胸大肌肌腱上。下面两个电极分别放在腋前线与肋弓交叉点肋骨上。

胸导联连接:基本与常规心电图相同。12导联动态与平板运动试验,胸导联基本按照常规导联放置电极,但如果落在肋间隙,需要稍放置高或低一点,尽量放置在肋骨表面。可减少肌干扰。

四角红色圆圈是四角导联代表四肢导联。有人把RA放在锁骨中线,不好!上两边离得太近了,电轴会差别太大。QRS形态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异!

注意这些连接均属于模拟导联。没有什么真12导联动态心电图。

做出来的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是有差别的!特别心电轴,QRS形态与电压。当然P波、P-R间期、QRS时间、Q-T间期时限是一致的。左右束支阻滞同样可以诊断!但左前分支阻滞需结合常规心电图!

2、12导联特殊连接方法:

1)飞利浦动态心电图,由三通道演变出12导联的心电图,记录出心电图图形与一般12导联动态心电图基本一致。

图中各个点具体放置部位:E:放在胸骨正中第五肋间水平;S:放在胸骨柄正中。A:放在左腋中线,与E、I同一水平;地线放置在左锁骨中线与S水平线交点。

可打印三通道心电图,也可以打印12导联心电图。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差别不大!

2)其它。有7个电极、10个电极记录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电极安装方法。手头无资料,我知道九十年代PI公司的动态心电图是7个电极的,这里就不介绍了。

3、三通道七个电极的连接方法。不同的机型要求有所不同。

七个电极是红色园圈位置,除标志负极与无关电极处外,为其他是正极!

目前还有很多医院使用三通道的动态心电图机,基本就是这种连接方法!也有使用单纯前壁模拟导联MV1、MV3、MV5导联的。我还是建议大家使用上述MV1、MV5、MaVF导联连接方法较好!。

电极具体放置位置:MV1导联放在胸骨右缘第五肋骨上或常规心电图V1稍下肋骨上或V1V2导联之间胸骨上。MV5放在左腋前线与第五肋骨交点上,MaVF放在左腋前线与肋弓交点上。

MV1导联负极放置在右锁骨外1/3下方,MaVF导联负极放置在胸骨柄上,MV5极放置在左锁骨外1/3交点下方,无关电极放在右腋前线与肋弓交点上,一共七个电极。(看前面具体安装图)

偶见五个电极的,即共同使用一个负极。如上述示意图。

注意: 同一个医院,电极放置部位大家必须统一固定放置部位,三通道编排顺序也要固定,如由上到下固定为MV5、MV1、MaVF。不要张三使用一种方法-----MV5、MV1、MaVF,李四又使用另一种方法----MV1、MV3、MV5等。以方便前后对比!不然差别太大,出了问题就麻烦!外出学习交流的图片要注明导联。

下面顺便讲一下心电监护电极问题

4、一般心电监护电极放置原则:临床护士常用心电监护,需要给予指导。

心电监护导联种类繁多,重要的是记住电极的极性。因为正常心电向量是指向左下,所以不管什么导联,正极总是位于负极的左侧或下方。如把正负极调换,记出的心电图图形完全相反。

前段时间在网上讨论时发现动态心电图图片还有电极放错位置的!①12导联监护就是同前面动态平板的12导联监护方法。

除科研外,一般医院都不用12导联做心电监护!紧急情况下,用心电图机监护,是在做完12导联心电图后用某一肢导联监护。!

注意别用胸导联长时间监护,除非用一次性电极。胸导联用金属吸球电极时间稍长,皮下会淤血,以致皮下出血的啊!

②5条导联线的,就是所谓的四角五电放置法。即四角导联+V1导联。我们医院最早的中心心电监护站使用的属于这种。与上面12导联的四角导联是一致的!

③3条导联线的电极放置;这是最常见的监护机型。

3条导联线的双极监护导联放置比较随便。按照正极总是位于负极的左侧或下方的原则放置就行。

注意:不同的机型导联线的正负极标志颜色不一样,有的是红色表示负极,黄色表示正极,黑色表示地极!有的导联线头部标志颜色是红色(—),绿色(+),黑色(地极)。有的干脆标志(+)、(-)另一条就是地极。

也有用英文字母RA、RL、LA、LL标志的。RA表示右上肢电极;RL表示右下肢电极;LA左上肢电极;LL左下肢电极。具体安装是分别表示右上、右下、左上、坐下。

注意有的厂家的颜色标志与英文标志是错的。我发现重庆出的气囊反搏器上的监护导联RA为白色,需要安装在左侧,LA为红色,需要安装在右侧。

常用双极胸导联有:

McL1导联:亦称改良CL1导联,与MV1导联相同。正极置于V1导联位置,负极置于左锁骨下窝处或左肩,地极置于右锁骨下窝处;

McL6导联:正极置于V6导联位置,负极置于左锁骨下窝处或左肩,地极置于右锁骨下窝处;

MV5导联:也称Cm5导联., 正极置于V5导联位置,负极置于胸骨柄处,地极置于V5R或V1下一肋间。

CC5导联:用常规12导联线时左下肢电极(+)置于V5处,左上肢电极(–)置于V5R处,用Ⅲ导联监护。临床常用三线导联线连接,正负极接法与此同,地极则放在胸骨柄处。此导联为三通道运动负荷试验常用导联。如地极放在上腹部正负极连线中点则称为季肋导联或起搏监护导联。

Cm1导联:正极置于V1导联处,负极置于胸骨柄左侧,地极置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手术监护电极安置原则:

做胸部手术是监护电极可以把负极放置在右肩甲骨上,正极放置在左胸第五肋间手术消毒以外处,地极放置在右胸第五肋间手术消毒以外处。

如果做上腹部手术V1与V5导联处还是消毒范围,位置应该再高一点,记住左侧及下方是正极就行!可以右锁骨外1/3处放负极,左胸第五肋间腋后线或更后一点放正极,无关电极(地极)放在左锁骨外1/3处!

5、要获得干扰小的动态心电图图片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一次性电极中心处尽量贴在骨面上,即不要放置在正肋间隙肌肉表面处、关节面或腹壁上。

⑵做好皮肤准备工作。局部要用95%酒精(75%的酒精去脂效果差)清洁,并轻擦至微红(别擦伤了,用砂轮檫特别要小心)。很多护士省去局部皮肤清洁,常造成局部接触不好,应予以纠正。

⑶要注意导联线接头处的清洁—反复用胶布固定,局部很赃,不清洁病人反感,局部也会出现不适。

⑷安装电极时要用胶带固定好电极正中处及离中心3-4厘米处,保证电极不松动与旋转。不能将过长的导联线打结。

⑸安装好了要告诉患者,尽量不要用双手做上举等大幅度的活动,保持较平常的生活状态,做快步爬楼梯或快步走等运动(提升心率)尽量安排在摘机前半小时进行。并且在达到运动量后,即运动将结束时尽量保持体位不动几分钟,以保证最大心率时图片基线平稳,少干扰。要交代好患者,注意计算好时间,过了摘机时间再运动无意义。要保证运动后还能安静休息15分中左右才到摘机时间,以方便观察运动后ST-T的演变情况。故做快步爬楼梯、快步走等运动(提升心率)尽量安排在摘机前半小时进行。最好来到医院才进行!这些最好列入生活日记说明上!

注意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做快步爬楼梯、快步走等运动,高血压患者,下肢活动障碍患者,孕产妇等别叫他她做啊!一定要交代清楚,或在生活日记中交待清楚这点!否则出事病人会找你麻烦!

大家看看,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目前多数医院都有动态心电图,大家都是有经验的。拿出来交流交流!电极安装就这些,下面与大家谈谈动态回放、分析、描述、打印等问题。

二、回放与人机对话

摘机后就要给患者出动态心电图报告。尽量当天摘机,当天发完报告。把动态心电图盒子上的闪光卡取下,放进回放槽内回放。

回放打图时要输入除性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一般项目外,还要输入做动态心电图的原因或目的(即指征),用过何种特殊药物(与心血管病有关的药物)治疗。同时认真阅读配戴动态心电图时的生活日记内容,如有自觉症状:如心悸、眩晕、胸痛等出现时,应适当选择2~3条有意义的内容输入(写清楚出现症状、时间),以便打印其实时心电图,如无明显自觉症状,可选用1~2次运动(如爬楼梯、散步终末时)心率较快的时间输入;

扫描时要选用干扰小的两个通道扫描,尽量不用一个通道扫描,以免因某一通道接触不良或干扰丢失有意义的信息;回放完毕后要对电脑报告及例图进行认真的修改与校正(人机对话),尽量减少伪差因素造成的误判。人机对话在不同的机型差别很大,大家要按照说明书具体要求进行;

三、打图

打图时除打印必要的内容外,要选择好与诊断相关的条图打印(同类者只选择一条,留挡案可加1~2条);ST段改变者给病人或临床的报告还要打印ST段趋势图与心率趋势图;过长的心律失常要打印心律失常开始与结束部分条图,必要时打印相关的全览图,以方便分析;

打印心率变异分析相关内容,但必须剔除干扰与频繁早搏与出现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部分,然后重新校队。否则,得出的结论是不准确的。

千万别为了多收几十元钱,随便报告心率变异分析相关内容。打印前要习惯预览一次打印内容,发现内容缺陷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力求全面。

主要通道图形明显干扰或电极脱落时间大于1/3难以确定其诊断者,需要重新安装,重新检查一次。

回放后,发现干扰太多,数据不准确。但有一个通道不干扰,可以重新选择该通道回放过一次。否则连最快心率也不准确,就不好说了!

目前由于操作原因,干扰较大,很多医院只给文字报告,连图片都不给病人,或只给异常图片不给异常的ST段趋势图!这是很不好的现象。

四、动态心电图分析与报告

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创性心脏电活动检查方法正在广泛应用于临床,它为心律失常及冠心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数据。由于目前尚无统一的操作标准要求、报告格式,报告描述大多过于简单,诊断过于笼统,打印内容太少,特别有ST段改变者也不打印ST段及心率趋势图,以致一些报告临床医师难以看懂,不能很好发挥其作用。

动态心电图分析主要是看心率趋势图与ST段趋势图分析及心率失常分析。其它仅心率变异分析比较有意义,但必须除外各种早搏与各种传导阻滞的影响部分。如频繁早搏与代偿间歇影响,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出现的P波后QRS脱漏影响,均不准确。

动态心电图报告提出如下要求:

1、ST段趋势图与心律趋势图分析与判断:

目前我所见到过的几种型号的动态心电图机但 ST段趋势图以世纪3000型最好。比较稳定,清晰可辨。心率趋势图与ST段趋势图连在一起,方便上下对比与分析。

下面就以世纪3000型的心率趋势图与ST段趋势图为例分析。

①心率趋势图(上)与ST段趋势图(下):心率在正常范围,ST段无明显抬高与压低。

上面红色箭头所指的线是50次/分心率线,超过这条线上面的心率才大过50次/分,往上分别是100次/分、150次/分,200次/分线。该趋势图全天心率在75次/分左右,最高不超过100次/分,最低不低过60次/分。

这样的心率算正常吗?考虑什么问题?

心率是正常的,但这种现象可能是不正常的。如果测算心率变异,可能有问题!是患者有点高血压不敢运动,连家务活都不干的结果!实际这个患者是冠心病患者。

在ST段趋势图中,每个通道中在0电位线上下标志有+1.0mm、+2.0mm与-1.0mm、-2.0mm,如果这里的ST段趋势曲线,抬高或压低多少,均以这些标志线为准。这份图全天ST段抬高小于1.0mm(0.1mV),在对准12

点处,在通道3抬高约0.75mV。压低出现在通道1.16点及20~6点ST段趋势线在0电位线下,但没有达到这个1mm的线间距离的1/2.即小于0.05mV.属于正常范围。

这个ST段趋势能说明是正常的吗?

考虑到患者全天没有运动(高血压不敢运动),这个ST段趋势图是没有意义的!不能说患者没有问题!

不运动,全天心律差别很小,心率增加是会不会出现ST段压低,无法确定!②异常心率趋势图与ST段趋势图之1:

该图为女,65岁患者。因反复胸闷不适,爬楼梯感到气紧,多次常规心电图正常,临床拟诊冠心病而做动态心电图。这是她的异常心率趋势图与ST段趋势图。

此心率与ST段趋势显示,约半数以上时间心室率在50次/分或以下,最大心率不超过75次/分,平均心室率小于60次/分。

ST段趋势图解小便时出现间歇性压低,压低幅度0.075~0.20mV,此时心率仅增加15~25次/分左右。每次压低时间约数分钟~16分钟。2小时=120分钟,120/7.5=16分钟。

2小时=120分钟,120/7.5=16分钟的来源,就是这里!这次ST压低大于0.5mV的时间约占2小时的1/7少一点

ST段趋势图解小便时出现间歇性ST段压低,压低幅度0.075~0.20mV,此时心率仅增加15~25次/分左右。每次压低时间约数分钟~16分钟。

从这份趋势图可以诊断:窦性心动过缓与短时间间歇性ST段压低。这些ST段压低时患者均无明显胸痛症状,属于无痛性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

至于具体从什么之间开始压低与压低持续时间有多长,要通过全览图确定!③异常心率趋势图与ST段趋势图之2:典型心绞痛时的ST段压低。

这是前面用的正常心率趋势图与ST段趋势图的原型图!

患者在佩戴动态心电图近摘机前,在来医院途中在10点钟前后出现心绞痛,该图显示在相应时间内通道1与通道3出现ST段明显压低,时间在15~20分钟之间(具体时间看全览图确定)。处此次胸痛压低外,其它时间还有三次,压低在0.5~1.0mV之间(看标注)。

该患者,由于血压偏高,佩戴动态心电图后不敢运动,所以全天心率无明显增加,均在75次/分左右。如果做心率变异分析,肯定不正常。全天心率无明显增加。R-R间差别肯定小!

④异常心率趋势图与ST段趋势图之3:

此图为重症高血压患者的心率趋势图与ST段趋势图。本图患者男,56岁,重症高血压患者。平时心电图有ST段压低,动态心电图三个通道显示通道1(M

V5)与通道3(MVFa)的ST段明显压低大于0.1mV以上,持续时间达到全天的1/2时间以上。ST段明显压低都在心率增加20次/分左右的情况下出现,ST段趋势曲线前后对比(包括晚间睡眠时)大于0.2毫伏,间歇性达到或接近0.3mV。前后对比ST段压低差别大于0.1mV以上,应考虑频发无痛性心肌缺血,可确诊伴冠心病,且属于不稳定心绞痛性质。

其它型号动态动态机的ST段趋势图与心率趋势图 ⑤国产STD-88MI 视听达ST段趋势图

这样的ST段趋势图难看一点!这个ST段趋势图也是异常的!在04点是下面2个通道ST段压低应该大于0.1mV!

⑥美国产的一种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与ST段趋势图

这个趋势图也不理想!这种动态是美国产12导联动态Martara,很贵的!34万元/台。一个盒子5万多元,但很差!容易坏!比美国产的世纪3000的盒子差得远!

动态心电监测系统 篇6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冠心病;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60-01

我院于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对48例冠心病患者行动态心电图(DCG)和常规心电图监测,并将两个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选择在我院同期住院和门诊的4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1~79岁,平均57.2岁;均有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史。

1.2 方法 动态心电图监测[1]:采用HOL TER-STAR三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系统,用模拟V1、V3、V5导联进行24小时监测,并且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准确记录各种症状发生和持续的时间。常规心电图监测:采用上海光电产同步三导联心电图机,受检者在安静状态下记录心电图,纸速25mm/s,增益10mm/mV。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单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等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都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动态心电图对该组冠心病病人心律失常检出率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程度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尤其是对易引起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检出尤为有意义;动态心电图对频发早搏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动态心电图对频发性、多源性、成对早搏、短阵速以及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

3 讨论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2]。此技术于1957年由美国物理学博士Norman J Holter发明的,故又称Holter心电图,简称为Holter,现在一般称为动态心电图。20世纪60年代后期,动态心电图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尤其是用于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心律失常与预后和猝死的关系。70年代末期,应用动态心电图观察ST段的价值得到确认,因而对其在研究心肌缺血,特别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价值受到日益重视。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O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通过我院近些年使用动态心电图的实践观察,认为对冠心病的监测与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2]。心律失常型冠心病应用无创性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能早期发现高危冠心病病人。及时合理使用调整抗心律失常药,对预防猝死的发生有重要价值。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其中频发室性早搏,可使冠状动脉血流下降25%,房速下降35%,室速下降60%,快速房颤下降40%。常规心电图受检查时间的限制,不能长时间记录,有时数次检查仅检出个别早搏或无心律失常,掩盖了真实病情,导致对疾病严重程度的估计不足或错误分析。因此动态心电图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日常状态下冠心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变化,便于判断心肌血供的情况,以便及时纠正、指导用药。在我院的临床实践中,常规心电图已显示有心律失常的病例,但动态心电图记录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以及种类均显示增加,所以动态心电图检测应作为观察此型病人的首选常规检查方法,由于动态心电图更能发现频发、多源早搏、成对、联律、短阵速等多种心律失常,对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另外,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是急性心肌缺血造成局部心电不稳定而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且预后差,所以及时检出严重心律失常即成为首要问题之一。动态心电图具体可从一下几点诊治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3]:(1)明确诊断发作性心律失常;(2)对任何类型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解发生机制、判断程度和危险性、推测预后;(3)了解心律失常发生与日常活动的关系;(4)发现其他心电改变,协助诊断心律失常的病因;(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毒性、致心律失常作用,协助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本研究结果显示: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单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等的动态心电图都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对该组冠心病病人心律失常检出率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程度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尤其是对易引起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检出尤为有意义;动态心电图对频发早搏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参考文献

动态心电监测系统 篇7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血压心脏病和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而心律异常作为心血管疾病中最主要的一种疾病, 既可以单独发病, 也可以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并发, 加之其发病的突然性, 经常会造成患者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因此, 临床中主要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来对其发生和发展规律进行总结,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现将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患者监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月来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并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500例, 其中男282例, 女218例, 年龄62周~91岁, 平均年龄74.1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将其平均划分为常规组250例和动态组250例, 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在安静的状态下, 平卧并全身放松, 采用日本生产的NEC-3321型12导联心电图机连续描记, 纸张速度为每秒25 mm, 同时确保记录的心电图 (ECG) 基线的平稳性和抗干扰性, 以便能够获得一个更加清晰的图像。

动态组患者所使用的是我国生产的MIC-12H型12导联动态心电记录分析系统, 双通道记录工具为一台综合性较高的心电信息分析仪器。患者携带的微型记录器中的有关信息经USB线传入电脑, 计算机在进行自动分析后打印出结果[2]。同时, 告诉患者记录器按钮的正确使用方法, 保护好导联线盒电极等, 取得患者良好的配合, 并且让患者做好适应检查的心理准备。嘱患者详细记录生活日志, 包括日常活动情况 (工作、休息、活动、进餐、服药、激动事件、睡眠等) 及时间。出现症状时应详细记录症状起始、结束时间及诱因, 有利于将数据分析结果与生活日志结合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

见表1.

χ2=61.9, P<0.05.

由表1可以看出, 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心律失常可产生心悸、眩晕、气促、胸痛、晕厥、抽搐等症状, 动态心电图检测可连续记录此类症状发生时的心电图变化, 对于常规心电图正常但有与心脏相关的症状, 或者心搏节律变化与症状并不相符时, 动态心电图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3]。其能够帮助医生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查中不容易被发现的短暂性心律失常, 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 该项技术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2 动态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分析结果

见表2.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 250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6.8%, 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的54.8%, 同时, 常规心电图只能获取患者短暂的处于静止状态的心电资料, 对于负荷性心律失常就表现得无能为力。而动态心电图监测则能够24 h记录患者各类心律失常的发作、自觉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对自发心律失常的影响, 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患者在休息、工作、三餐、散步、服药或情绪激动前后心电图的变化。

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常规心电图检测大约能记录3~5个心动周期, 无法很好地反映出那些非持续性发作患者的心率变化。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是长程、动态记录心电图的一种技术, 其将普通心电图记录的心电信息量爆炸性地扩大了2 000倍以上, 可以在1 d内获取约10万个心动周期的心电信息, 提高了患者心电图资料的全面性, 这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 房性早搏以构成比92.8%居第一位, 其原因在于心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表现出纤维化病变、退行性变、右心房压力和容量增大、心肌内电位不稳的情况, 此外, 还与老年患者心肌自律性、不应期、传导性、应激性和兴奋性的变化有关。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各类房性心律失常就成为了老龄化社会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

据相关文献报道, 在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人群中, 室性早搏的发生率约为47%, 检出率约为81%, 这与本次研究所获得的资料相符。室性早搏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的人群当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 开始向各类心脏病方向集中, 在功能性方面, 室性早搏可能是无害的, 而在病理性方面, 则能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心力衰竭和猝死。偶发的单源性早搏大多无临床意义, 无需进行处理, 而频发的室性早搏则会导致心脏搏出量降低, 进而使患者出现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一些高危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冠心病、二尖瓣脱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力衰竭及长Q-T综合征等, 对这类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 可对病情和预后作出有价值的估计[4]。

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够有效反映出患者的心电图变化, 监测过程安全无创, 并且能够计算出心律失常的频度, 有助于医生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可以有效减少老年患者猝死情况的发生,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娴, 申小换, 金玉林.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0, 23 (19) :3571-3572.

[2]孙福山, 杨文.575例心律失常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J].中国临床医药实用杂志, 2005, 29 (4) :21.

[3]秦桂玲, 黄述春.24 h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3, 16 (3) :140.

动态心电监测系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60例, 其中男88例, 女72例, 年龄40~85 (62.5±17.5) 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9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38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临床表现主要是胸闷、剧烈胸痛呈压榨感、呼吸困难、大汗、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 少数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等表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标准而确诊。

1.2 方法

24h动态血压监测正常标准:24h平均值<130/80mm Hg, 白昼平均值<135/85mm Hg, 夜间平均值<125/75mm Hg。正常情况下, 夜间血压均值比白昼血压均值低10%~15%。将白昼和夜间24h分为4个时间段, 即00:00~06:00、06:00~12:00和12:00~18:00、18:00~00:00;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各个时段下的血压变化。

动态心电图采用美国美高仪公司产TOP-12B型动态心电图仪检查。通过人机对话软件自动生成的各模板进行人工编辑, 剔除伪差及干扰, 提高准确性。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标准: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0.1, 持续时间≥1min, 与另一次缺血发作至少间隔1min。所有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其平均心率、最大心率、最小心率匹配性均较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各指标间关系采用多元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缺血性ST段改变158例 (98%) , 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或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70例 (43.7%) , 多源性及成对出现室性期前收缩3 5例 (2 2.2%) , 频发性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90例 (56.2%) , 房室传导阻滞50例 (31.2%) , 心房纤颤25例 (15.6%) 。

2.2 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每位患者设定检测48次/24h, 排除干扰, 监测成功为38~48次, 总监测成功率为98.16%。患者血压控制不满意有120例 (76.1%) , 血压是非杓型动态血压曲线的有118例 (74.2%) ,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有110例 (70.12%) 。

2.3 同步分析结果

通过对4个时间段进行平均血压与室性期收缩、房性期前收缩、ST-T明显改变持续时间的分析 (表1) 显示, 平均血压水平与ST-T改变持续时间、室性期前收缩和房性期发生的次数呈正相关, 平均血压水平越高, ST-T改变持续时间越长, 越明显 (r=0.733, P<0.05) , 室性和房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越多 (r=0.742、0.688, 均P<0.05) 。见表1。

3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 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 同时可伴血管痉挛, 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 甚至完全堵塞;从而出现心肌的缺血和缺氧, 严重的出现坏死。临床出现胸痛胸闷,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甚至猝死[1]。从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的同步监测中显示, 血压的骤升或骤降对此类患者的危害性最大, 因为此时产生的心律失常数量较多,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很高, 缺血表现更明显, 持续时间也最长。大量的研究发现, 在高血压状态时, 心脏前后负荷增高, 心腔壁应力增加,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 导致心肌细胞膜电生理性质不稳定, 心肌电活动紊乱加重, 降低室颤与心肌缺血阈值, 容易形成某种折返。特别是ACS患者多数有长期心肌缺血病史, 由于缺血促进纤维细胞增生, 间质和血管周围纤维化改变了心肌与纤维组织之间的关系, 引起不同部位电生理特性改变, 从而更易产生异位节律灶[3]。当ACS患者体内交感神经活性增加, 或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分泌增加,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原分解活动下降等, 必然导致血压突然升高, 心率骤然变快, 心肌收缩力增加, 心脏氧耗增加, 使血管中易损斑块更易破裂, 产生新的缺血与坏死灶。

通过对24h血压趋势观察, 患者血压大多呈非杓型变化, 部分呈双峰双谷状, 双峰多出现于07:00~11:00及16:00~22:00, 双谷多出现于23:00~04:00及12:00~15:00。在双峰时段, 平均心率增快, 心律失常发生次数较多, ST-T改变明显, 部分病例出现心源性休克。所以本文认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治疗与抢救的过程中, 使其24h血压控制在平稳范围, 防止晨间血压过高, 夜间血压过低, 可降低心血管病事件风险, 对其药物的选择及预后的改善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郭志军, 施行舟, 蔡江萍.高血压患者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J].高血压杂志, 1995, 3 (4) :289-291.

动态心电监测系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1)年龄在45-85岁之间;2、未接受其他类似药物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的心肌梗死、典型心绞痛等的可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疾病的患者;(2)患有严重的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3)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是否伴有左室肥厚原发性高血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若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室后壁或室间隔厚度在12mm及以上,同时满足男性左室心肌质量与体表面积之比(LVM)在134g/m2及以上、女性在110g/m2及以上,则认为患者伴有左室肥厚,列入观察组;其中,观察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8±6.2)岁;对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58.5±6.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相关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的7d内接受心脏超声检查,给予患者24h心电图(Holter)、动态血压(ABMP)检查。使用BI9000TL型三通道动态心电图检查仪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若ST段下斜或水平型下降幅度在1mm(0.10m V)以上,且持续1min及以上,则认为患者伴有SMI;若患者ST段下降回归1min后再次出现下降现象,且下降幅度在0.10m V以上,则认为患者为下次发作。使用ABPM6100型无创动态血压检测仪对患者的动态血压进行检查,自动测压时间如下:6:00-22:00,30min/次;22:00-6:00,60min/次。

根据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情况,计算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白昼舒张压(d DBP)、夜晚舒张压(n DBP)以及白昼收缩压(d SBP)、夜晚收缩压(n SBP),同时测量患者白昼心率(d HR)和夜晚心律(n HR),若患者SBP、DBP昼夜变化幅度在10%及以上,则认为患者存在昼夜节律。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患者LVM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余一般基线资料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ST段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者6:00-22:00ST下移显著大于22:00-6:00,ST下移持续时间显著短于22:00-6: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66.7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5.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两组患者昼夜心率、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将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与昼夜心率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白天和夜间心率均比对照组患者快(P<0.05),即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心率均比没有患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快(P<0.05),可知左室肥厚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均可能引起患者的心率加快,但是两者并没有协同的作用。观察组患者的夜间收缩压比对照组患者的快,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白天收缩压、舒张压以及晚间舒张压并没有存在较大差异(P>0.05)。具体情况如表4。

3 讨论

相关研究证实[3],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心率增高意味着靶器官受损加剧、病情加重,原因在于高血压患者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的增加是导致其心率升高的最主要原因,而儿茶酚胺为交感神经激活兴奋的重要标志,因此有效监测患者心率变化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意义重大。24h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能够实现对患者昼夜血压、心率变化的动态监控,及时反映患者体内儿茶酚胺浓度变化,有利于心肌缺血的准确预警[4];同时心电图同步监测能够捕捉患者心率异常变化、心律失常类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ST-T变化能够有效反映患者心肌缺血情况,大大提高了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为临床进一步诊治提供了可靠参考依据[5,6]。

本次研究中,伴有左室肥厚的观察组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66.70%,无左室肥厚的对照组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25.00%,观察组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6:00-22:00时间段ST下移较22:00-6:00时间段更明显,但ST下移持续时间更短,结果提示,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昼夜规律明显,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大,可导致患者血流逐渐缓慢,ST下移持续时间增长;此外,观察组患者昼夜心率均高于无左室肥厚对照组患者,同时有SMI的患者昼夜心率均高于无SMI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昼夜节律变化不明显(P>0.05)。结果提示,左室肥厚与无症状心肌缺血密切相关,同时心率加快与左室肥厚有着密切联系,与相关研究结果[7,8]一致。

综上所述,左室肥厚可导致高血压患者心率加快、增加其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因此临床对于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除了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外,还应加强对患者心率的控制,才能确保疗效确切,全面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 对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在高血压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是否伴有左室肥厚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伴有左室肥厚)和对照组(无左室肥厚),两组患者均分别接受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比较监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66.7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5.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昼夜收缩压,舒张压之间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观察组患者昼夜心率均高于无左室肥厚对照组患者,同时有SMI的患者昼夜心率均高于无SMI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在高血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有效监测患者心率变化,提高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检出率。

关键词: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高血压,无症状心肌缺血

参考文献

[1]孙更新,赵文娟.动态心电图监测在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作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1):1596-1597,1600.

[2]覃克达,秦秀玲.观察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J].中国处方药,2015,13(8):138-139.

[3]李崇信.同步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在老年冠心病及高血压的临床应用价值[C].:246-249.

[4]郑敏.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价值[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0):201.

[5]邓志妤,陈敏,黄明毅等.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40-42.

[6]于亚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566-567.

[7]杜珊.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5,(32):73-74.

动态心电监测系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我院2007年8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心血管疾病或心悸、气短、眩晕、抽搐等疑为一过性心源性症状的232例患者, 其中男性130例、女性102例, 年龄43~78岁, 平均 (62.4±3.9) 岁;所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先接受普通心电图检查, 采用同步三导联心电图机 (上海光电产) , 纸速为25mm/s, 增益为10mm/mV, 患者静息状态下记录常规心电图。然后使用12通道动态心电图记录盒 (北京美高仪) 检测24h心电图, 将10个电极安放在不同体表位置进行24h监测, 期间严禁进入高磁场、高电压场、理疗室等环境中, 详细记录患者的器具、日常活动、进餐时间等, 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按下记录器上的事件按钮。

1.3 统计学分析

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以 (%) 表示, 采用SAS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比较

24h动态心电图对多种异位心率失常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 经χ2检验P<0.05, 见表1。

2.2 各系统疾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

各系统疾病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现象, 各类心律失常中以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 见表2。

3 讨论

心律失常表现复杂多样, 某些心律失常为一过性、阵发性或暂时性发作, 常规心电图检测难以捕捉到。动态心电图采用Holter技术, 可确定心悸、晕厥、抽搐等临床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联, 如心脏停搏、室性心动过速、极度心动过缓等, 24h动态心电图可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有利于临床分析心律失常的起源、持续时间、发生及终止规律等, 结合临床症状同步分析病情[3]。DCG利用Holter技术, 由患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随身携带记录仪, 经24h连续监测体表心电变化, 经过信息处理及分析后, 回放打印出系统的长程心电图, 可对临床各种心律失常进行诊断, 同时还可应用于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相关文献报道提出, DCG在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中应用主要有[4]:评价与心律失常有关的临床症状、评价有或无心律失常患者的危险性、在Q-T间期延长综合征 (LQTs) 中观察心室复极、筛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系统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评价起搏器的起搏功能等。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各系统疾病患者心律失常为常见现象, 与常规心电图相比较, 动态心电图可提高对多类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对于房性早搏二、三律, 室性早搏二、三律、窦性停搏、心房纤颤等常规心电图难以捕获的心率失常类型, Holter监测可明显提高检出率。24h DCG无创检测心律失常, 能够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覃学美, 林英忠.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进展[J].内科, 2009, 4 (4) :602-604.

[2]郭继鸿, 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

[3]董竞琳.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心律失常诊断结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6) :319-320.

动态心电监测系统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87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7例患者中男53例,女34例;年龄46~74岁,平均(59.1±9.7)岁;心脏起搏器置入原因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6例,持续性或间歇性完全性房室阻滞25例,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16例。置入起搏器类型包括VVI型52例,AAI型21例,DDD型14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置入心脏起搏器后2周内使用美国Holtwin12 Dms.Hoter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系统同步记录24h心电图,然后应用计算机回放,人机对话分析患者的心电信息,从而了解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和各种异常情况。同时定期应用常规心电图进行心脏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查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起搏器间歇性功能异常

对87例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共检出起搏器间歇性功能异常38例,包括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35例,起搏器功能异常3例。前者包括心房过感知11例,心室过感知18例,心房或心室感知不良6例。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共检出起搏器间歇性功能异常3例,包括心房过感知1例、心室感知不良2例。两种检测方法起搏器间歇性功能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3.7%、3.4%,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χ2=12.056,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心律失常

对87例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共检出26例是起搏器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6例,室性早博14例,心房颤动2例、短阵房速2例,短阵室速2例。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共检出心律失常5例,包括房性早搏1例、室性早博3例。两种检测方法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29.9%、5.7%,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χ2=9.247,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广泛应用是时代进步、人均寿命逐渐提高的表现,其使得过去很多不能根治的严重性心脏病得到缓解,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心脏起搏器在带给心脏病患者益处的同时,伴随产生的各种相关并发症也影响了疗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起搏器感知异常及心律失常是当前心脏起搏器置入后常见的两种相关并发症,如果不能对其进行跟踪监测并提供有效改善措施,则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2]。起搏器感知异常包块感知不足和过感知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起搏器不能感知自主心律,出现竞争心律,主要由起搏器灵敏度过低和自身P波、QRS波群幅度太低引起,此时应及时调高起搏器感知灵敏度,或重新安置电极寻找P波或QRS波幅度较高的部位;后者由于起搏器的感知灵敏度太高,或由于外界信号太强(如环境中的高频电磁波),造成起搏频率变慢,此时应调低感知灵敏度、延长不应期或用双核芯内膜电极[3]。心律失常是置入起搏器后的常见并发症,由于心腔内放置任何导管均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因此发生率较高,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仅次于起搏器感知异常,最常见的是室性异位心律,发现后应立即给予静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治疗[4]。

本研究分别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常规12导联心电图跟踪观察起搏器置入后患者的起搏器感知异常和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发现,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提示24h动态心电图能够更加准确、详细的观察起搏器置入后患者心脏功能状况,为详细记录患者心脏功能及相关并发症情况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监测方法,也为临床医生及时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提供了帮助。本研究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发生率略高于心律失常发生率,符合有关文献报道,间接证实了该种方法监测记录起搏器置入后患者心功能状况的准确性。由于常规心电图只能在一个时间点上记录患者心功能状况,而大多数的心律失常及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均呈现间歇性和阵发性,这就导致常规心电图检测并不能很好的对整天心功能状况进行记录。而24h动态心电图由于采用全程24h监测方式,因此可以完整的将全天候可能发生的心功能异常状态记录下来,对一些较为严重的暂时性心律失常捕捉十分有利,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依据及早给予治疗措施,以预防某些意外的发生。

总之,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置入心脏起搏器后患者的起搏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能够更加详细、完整、快速的记录有关的心功能异常状态,对临床医生尽早预防和治疗心脏起搏器置入后并发症有很大帮助,是当前置入心脏起搏器后患者随访观察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87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Holtwin12 Dms.Hoter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于患者置入心脏起搏器的2周内开始监测其24h心电图表现,同时定期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起搏器间歇性功能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3.7%、3.4%,起搏器引起的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29.9%、5.7%,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χ2=12.056,χ2=9.247,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更为准确的判断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起搏器间歇性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情况,为临床随访监测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周立新,张京航.人工心脏起搏器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常用器械不良事件专项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9,15(6):354-357.

[2]杨灵,李学信.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67-68.

[3]王芳,任建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2,25(6):223-225.

上一篇:越冬养殖下一篇: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