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测

2024-12-06

心电监测(精选9篇)

心电监测 篇1

远程心电监测是通过患者佩戴远距离传输心电图记录仪器, 将监测心电图发送到中心, 医生分析心电图并将诊断结果回传到分站, 再对患者进行诊疗的方式[1]。本研究就山西省太原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乡医院实施远程心电监测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 997例受检者均来源于本院远程心电监测中心12家分站。其中男976例, 女1 021例, 平均年龄56岁±16岁, 年龄最大95岁, 最小6岁。6个县乡医院分站1 024例受试者中男522例, 女502例, 年龄56岁±17岁;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3例受试者中男454例, 女519例, 年龄57岁±15岁。

1.2方法

远程心电监测中心设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有24h值班护士和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站和县乡医院分站的患者佩戴心电图记录器, 记录时间24h。长时间记录的心电信息通过长途电话或宽带网络上传到监测中心, 由专家诊断后将结果回传分站医生, 做进一步治疗。仪器为威灵医用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院外监护系统DXF-I心脏检测仪。

调查每个分站患者就医费用, 包括往返路费、检查费用和工作请假扣除工资费用;就医时间, 包括往返时间、就诊时间等;到监测分站的距离。按照远程心电监测中心的心电图诊断报告统计心律失常。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远程心电监测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 (见表1)

而县乡组比社区组三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都高。

例 (%)

2.2两组到远程心电监测中心就诊费用的比较 (见表2)

除了检查费用, 社区比县乡就诊费用明显减低。在分站就诊检查只需要花检查费60元, 社区患者平均节约其他费用26.83元, 县乡患者节约235.50元。

2.3两组远程心电监测中心就诊花费时间比较 (见表3)

由于距离关系, 社区比县乡就诊时间明显减低。在分站就诊及时, 社区患者平均节约在途往返等时间7.17h, 而县乡患者节约30h。

3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省普及远程心电监测项目已经进入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乡医院, 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家庭[2,3]。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黄土高原, 东有太行山, 西有吕梁山, 居民散布居住, 县乡医院开展远程心电监测的服务模式使患者受益[4,5]。本研究比较县乡医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远程心电监测的效果。结果显示县乡组比社区组受检者心律失常检出率高, 就医费用高, 就医时间长。说明县乡患者就医条件不如城市患者, 同时也证实了远程心电监测检查节省了就医成本, 患者能及时就诊, 在县乡的患者受益更显著。国外进行了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家庭监测心电图和晕厥患者入院前远程心电监测都获得很好的效果[6,7]。在疾病诊断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开展心脏康复的心电远程监测, 对于控制心率和心律失常的检出有很大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城乡远程心电监测的效果。方法 选择山西省6个县乡和6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1 997例受检者, 比较心律失常检出率、就医费用及就医时间。结果 县乡组比社区组受检者心律失常检出率高, 就医费用高, 就医时间长 (P<0.05) 。结论 县乡开展远程心电监测检查可节省更多就医成本, 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心律失常,远程心电监测,城乡,社区

参考文献

[1]Shimada M, Hallstom A, Green WD, et al.Usefulness of the newly developed transtelephonic electrocardiogram and computer-supported response system[J].J Cardiol, 1996, 27 (4) :211-217.

[2]Scalvini S, Martinelli G, Baratti D, et al.Telecardiology:One-lead electrocardiogram monitoring and nurse triage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J Telemed Telecare, 2005, 11:16.

[3]顾菊康.各国心电远程监护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杂志, 2007, 8 (1-4) :38-41.

[4]王红宇, 肖传实, 汪红霞.山西省远程电话传输心电监测与县区心脏急救服务[J].国际心血管杂志, 2007, 8 (1-4) :28-30.

[5]肖传实.远程电话传输心电监测在院外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心血管杂志, 2008, 9 (1) :15-17.

[6]Piotrowicz E, Jasionowska A, Banaszak-Bednarczyk M, et al.ECG telemonitoring during hom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J].J Telemed Telecare, 2012, 18 (4) :193-197.

[7]Brunetti ND, De Gennaro L, Dellegrottaglie G, et al.Prevalence of cardiac arrhythmias in pre-hospital tele-cardiology electrocardiograms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patients referred for syncope[J].J Electrocardiol, 2012, 45 (6) :727-732.

心电监测 篇2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心电图 动态血压

对象和方法

1993年以来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例,全部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男53例,女25例,年龄61.7±12.3岁,高血压病史2~7年。除外陈旧性心肌硬死、心绞痛、充血性心衰、肾功能不全以及水电解质紊乱。排除心电图有束支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者。

监测方法:监测前3天,停服任何可改变血压及心电图的药物。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进行同步检测,动态心电图系统为DMI公司8300三导全息动态心电图系统,导联选用CM1、CM3及CM5。时间划分:将一昼夜分为6个时段:即上午(6~10时)、中午(10~14时)、下午(14~18时)、晚上(18~22时)、深夜(22~2时)、凌晨(2~6时)。监测指标为6个时段的平均血压,平均心率、ST段压低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缺血性ST 段标准:以J点为准,ST 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1mm,持续60秒以上者为1次缺血事件,以打印结果为准,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氏法分级。

统计分析:统计资料表达为(X±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达(例数/发生率),进行卡方检验;并对室性心律失常及ST 段压低时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结 果

6时段的平均血压、心肌缺血时间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规律呈现双峰双容开,峰值时间为上午(6~10时)及下午(14~18时),谷底为深夜(22~2时),及午睡时(10~14时),与文献报道的一致。血压的高低与ST段压低及心律失常的发生高度相关,血压高时缺血时间增加,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增加。本组资料中,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的有20例(25.6%)。出现室性心律失常72例(92.2%),其中Lown氏Ⅲ及以上17例(21.8%),绝大部分出现在血压峰值时。缺血性ST段改变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压的波动都呈同一昼夜规律:即清晨到上午最为严重(6~10时),深夜最低,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血压的高低与心率的快慢基本一致。

血压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肌缺血时间与血压的直线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0.76(P<0.01)。

讨 论

本组结果说明,血压升高是引起心律失常及ST 段压低的重要因素。①血压升高引起左室壁张力及左室舒张末压力增加,使心肌应激性增高,从而发生异位搏动;②压力负荷过重本身也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③高血压引起相对性冠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④高血压患者的室性早搏多呈左心室型(占全部室早33%),也说明高血压先引起左室功能改变,然后导致心律失常。

研究中发现,血压的升高、心律失常的发生、ST段压低的出现都表现为同一昼夜规律,即以上午6~10时发生率最高。这与心性猝死多发生在凌晨至中午的报道是一致的。早晨时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分泌增加,血小板聚集增高,纤维蛋白原分解活动下降,血压升高,心率及心输出量和心肌收缩力均增高,导致心脏的氧耗增加,冠脉供血能力下降,从而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同样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1]

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较易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特别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建议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2],以便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对猝死的预防、药物的选择及预后的改善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用降压药时应尽可能使24小时血压均得以控制,防止早晨血压过分升高,而夜间血压过低。高血压治疗还应同时防止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针对急性心脏事件的药物,应在起床之前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江生,主编.康复心脏病学.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6:239.

无线心电监测系统的设计 篇3

关键词:无线心电监测系统,MSP430单片机,心电信号

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心肌先发生电激动。心肌的电激动传布全身,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表面发生电位差。通过心电图机把不断变化的电位连续描记成的曲线,即心电图[1]。本文依心电图机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无线遥测心电监测系统。

1 系统整体设计

系统的总体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1.1 单片机的选择

系统选用的是TI公司MSP430系列中的MSP430F413型单片机。该单片机带有8KB FLASH;256B RAM;有48个I/O口;96段LCD驱动电路;16位看门狗定时器(WDT);8位基本定时器(Basic Timer1);1个16位定时器Timer_A(带有3个捕获/比较寄存器);比较器A(Comparator_A)等采用64PM封装[2]。

1.2 多路选择开关的设计

心电信号不同导联方式可以通过多路开关进行选择,本系统所用的多路选择开关为CD4052。该芯片是一个双4选1的多路模拟选择开关,应用时可以通过单片机对该芯片AB两端口的控制来选择输入哪一路。例如需要输入的信号为第3路Y组,只要单片机对AB写入11即可选中该路,然后进行处理。

1.3 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的设计

缓冲放大器其输入接CD4025的输出信号,按照心电行业国家标准,其输入阻抗大于2MΩ。主放大电路分两级,总放大倍数满足A/D转换芯片的量程要求。采集的体表心电图会有干扰,为排除干扰得到真实可靠的心电信号要对采集的信号进行滤波。心电信号为低通信号,为去掉高频杂波在电路中设计一个100Hz低通滤波电路,达到滤波的目的[3]。

1.4 A/D转换部分设计

经过滤波后的心电信号仍然为模拟信号,需要把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MSP430F413内部没有集成A/D转换模块,虽然可以利用集成的比较器A进行A/D转换,但是考虑到积分电路的转换时间,实际应用中采用了A/D转换芯片TLV5580。该芯片是TI公司生产的80 MSPS高速流水线A/D转换器,其输出和电压与3.3V TTL/CMOS兼容,不需要外加电源,简化了电路设计。该芯片完全满足心电信号转换的要求。

1.5 无线通讯部分设计

无线通讯部分采用了n RF2401芯片。n RF2401是单片射频收发芯片,工作于全球开放的2.4GHz频段,芯片内置频率合成器、功率放大器等功能模块。该芯片有125个频道,满足多频及跳频需要;高速率1Mbps,高于蓝牙,具有高数据吞吐量;发射和接收的电路相同,只需很少的外围设备就可以使其工作。本系统为实现节能的目的,采用Shock Burst TM收发模式。在Shock Burst TM收发模式下,n RF2401自动处理字头和CRC校验码。在接收数据时,自动把字头和CRC校验码移去。在发送数据时,自动加上字头和CRC校验码,当发送过程完成后,数据准备好引脚通知微处理器数据发射完毕。该方式减轻了软件设计的工作量[5]。

1.6 串行通信部分设计

本系统采集的心电信号可以发送给PC,PC可以实现对接收到的心电信号的记录。由于PC串行口采用的EIA-RS-232C标准与单片机的TTL电平和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所以RS-232C与TTL电路接口时需进行电平转换。本系统采用的RS-232电平转换芯片为SP3220E。该芯片仅需外接5个0.1μF的电容(如图2所示),就可以实现RS232C和TTL电平间的相互转换。由于MSP430F413没有硬件通用串行同步/异步模块,所以只能利用定时器模块由用户软件控制,将数据一位一位的移入和移出。

2 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包括了初始化、定时模块、采集模块、无线通讯模块和串行通讯模块几部分。框图如图3所示:

2.1 初始化

该程序的功能是进行初始化系统各个模块,设定单片机的中断体系,等待中断的发生。

2.2 定时器模块

该程序的功能是设定系统中的时间,比如多路开关转换的时间,开启A/D转换的时间,无线通讯中发射信息的时间等。

2.3 采集模块

该程序的功能是采集心电信号。其中的多路开关控制程序控制不同电极信号的输入,依次传入Ⅰ、Ⅱ、Ⅲ、a VR、a VL、a VF、V1~V6十二导联心电信号,A/D转换程序则控制TLV5580芯片的工作。

2.4 无线通讯模块

该程序的功能是信号的无线传输。由于使用了n RF2401芯片,不需要设计通讯协议和和错误校验,从而简化了程序的设计。

2.5 串行通讯

PC端串行通信程序的功能是将心电监测仪传来的数据接收进PC以供进一步处理。利用Visual Basic的MSComm控件可以较容易实现此功能[6]。

3 结果

完成硬件封装和软件调试后,我们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在实验室环境中,接收部分和计算机连接,由用户携带该系统的采集和发射部分,在半径20m内,用户可以自由活动,接收端可以接受到心电信号并传递给计算机。由于简化了电路,缩小了仪器的体积,用户在测量时并未感觉行动不便。

4 总结

本课题研究的心电检测系统,体积小、低功耗,便于病人携带。使用无线通讯方式可以在记录心电信号的同时在计算机实时观察到信号。另外,数据传递给计算机后由计算机存储在硬盘中,不需要监测系统本身外加扩展存储器,节约了成本。串行通信部分,使用定时器实现串行通信。这种方法的传输可靠性较高,对系统资源的占用较少。由于没有采用硬件UART模块,也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成本。

该仪器可以准确地测得患者的心电,和PC相连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编写计算机软件来检测心率异常,并打印心电图。

参考文献

[1]郭航达.简明临床心电图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胡大可.MSP430系列FLASH型超低功耗16位单片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3]吕伟,等.基于嵌入式的心血管血流参数检测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2008(10):1-3.

[4]王爱明,李艾华,杨金岩.TLV5580超高速模数转换器原理及应用[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2(12):47-50.

[5]邢文生,李希臣.nRF2401的ShockBurst(TM)模式及其单片机KeilC语言实现[J].电子工程师,2007,33(1):49-53.

心电监测 篇4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冠心病;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60-01

我院于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对48例冠心病患者行动态心电图(DCG)和常规心电图监测,并将两个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选择在我院同期住院和门诊的4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1~79岁,平均57.2岁;均有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史。

1.2 方法 动态心电图监测[1]:采用HOL TER-STAR三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系统,用模拟V1、V3、V5导联进行24小时监测,并且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准确记录各种症状发生和持续的时间。常规心电图监测:采用上海光电产同步三导联心电图机,受检者在安静状态下记录心电图,纸速25mm/s,增益10mm/mV。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单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等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都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动态心电图对该组冠心病病人心律失常检出率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程度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尤其是对易引起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检出尤为有意义;动态心电图对频发早搏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动态心电图对频发性、多源性、成对早搏、短阵速以及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

3 讨论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2]。此技术于1957年由美国物理学博士Norman J Holter发明的,故又称Holter心电图,简称为Holter,现在一般称为动态心电图。20世纪60年代后期,动态心电图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尤其是用于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心律失常与预后和猝死的关系。70年代末期,应用动态心电图观察ST段的价值得到确认,因而对其在研究心肌缺血,特别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价值受到日益重视。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O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通过我院近些年使用动态心电图的实践观察,认为对冠心病的监测与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2]。心律失常型冠心病应用无创性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能早期发现高危冠心病病人。及时合理使用调整抗心律失常药,对预防猝死的发生有重要价值。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其中频发室性早搏,可使冠状动脉血流下降25%,房速下降35%,室速下降60%,快速房颤下降40%。常规心电图受检查时间的限制,不能长时间记录,有时数次检查仅检出个别早搏或无心律失常,掩盖了真实病情,导致对疾病严重程度的估计不足或错误分析。因此动态心电图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日常状态下冠心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变化,便于判断心肌血供的情况,以便及时纠正、指导用药。在我院的临床实践中,常规心电图已显示有心律失常的病例,但动态心电图记录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以及种类均显示增加,所以动态心电图检测应作为观察此型病人的首选常规检查方法,由于动态心电图更能发现频发、多源早搏、成对、联律、短阵速等多种心律失常,对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另外,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是急性心肌缺血造成局部心电不稳定而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且预后差,所以及时检出严重心律失常即成为首要问题之一。动态心电图具体可从一下几点诊治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3]:(1)明确诊断发作性心律失常;(2)对任何类型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解发生机制、判断程度和危险性、推测预后;(3)了解心律失常发生与日常活动的关系;(4)发现其他心电改变,协助诊断心律失常的病因;(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毒性、致心律失常作用,协助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本研究结果显示: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单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等的动态心电图都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对该组冠心病病人心律失常检出率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程度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尤其是对易引起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检出尤为有意义;动态心电图对频发早搏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参考文献

便携式心电监测仪设计 篇5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心脏病的常规诊断方法是心电监测。心电监测是通过心电放大设备将连续控制心脏电信号的投影体表电位记录成心电图曲线[1,2]。随着心脏病患者诊断的需要,只靠医院内的检测仪器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急需研制一种低功耗、易使用的便携式心电监测仪,以满足心脏病患者诊断的需要。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现介绍如下。

1 设计

便携式心电监测仪整体设计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实物图如图1所示,设计框图如图2所示。通过心电检测电极采集人体的体表心电信号,并经过放大电路放大,经过滤波电路消除高频信号的干扰,提取频率在0.05~100 Hz的心电信号,再将模拟的心电信号经过A/D转换电路转变成数字信号后存储在数据存储电路中,同时将数字信号显示在图形显示电路的显示屏幕上。此仪器也可以在心电信号采集完成后,通过数据通信电路与计算机相连,将存储在数据存储电路的心电数字信号输入到计算机中。

1.1 硬件系统设计

硬件设计可分为心电检测电路设计(包括放大电路、滤波电路及电平提升电路)和控制存储及接口电路设计(包括单片机的选型、电源模块、键盘、图形用户界面和通信接口电路等)。

1.1.1 心电检测放大电路设计

根据心电检测标准的要求(输入阻抗大于5 MΩ,共模抑制比不小于80 d B,电压增益不小于60 d B,频带范围是0.05~100 Hz)[3],将心电检测放大电路设计如下:2个TL064运算放大器组成心电信号的输入缓冲放大器。随后心电信号通过差分前置放大器AD620(它在输入阻抗、共模抑制比、低噪低漂移上的性能都符合心电监测标准的要求[4],放大倍数为7~10倍),再通过主放大电路OP07(主放大倍数为100倍),如图3所示。

由于心电信号的频率在0.05~100 Hz之间,采集电路就需要设计滤波器除去该段频率以外的噪声频率。滤波电路主要有高通滤波、低通滤波[5]。在两级放大器之间采用RC耦合电路,即时间常数电路,在隔离直流信号的同时达到高通滤波的效果。我们取时间常数约为3.25 s,如图3所示,选择3.3 MΩ电阻和1μF电容,通过公式fH=1/(2πRC)(其中,R和C为高通滤波器的电阻和电容)可得高通滤波器的转折频率为0.05 Hz。为了消除高频信号的干扰,在放大器反馈电阻1 MΩ上并联电容0.002μF,构成一个低通滤波器,使低通滤波器和心电后级放大器合用一个运放,通过公式fL=1/(2πRC)(其中,R和C为低通滤波器的电阻和电容)可得低通滤波器的转折频率为80 Hz,在0.05~80 Hz频带范围内可以满足心电图的频响要求。

1.1.2 控制存储及接口电路设计

心电模拟信号放大后通过A/D转换变成数字信号,再存储到存储器中以便后期使用。本设计选用TI公司的超低功耗16位MSP430F149单片机作为控制存储及接口电路中心控制器[6]。MSP430F149单片机具有60 KB的FLASH ROM,其中一部分可用于存储心电数据;内置12位高性能A/D转换器,可用于A/D转换(将放大后的心电模拟信号转换成心电数字信号)[7];内置2个通用同步、异步串行通信接口,可用于便携式心电监测仪与计算机通信(将心电数字信号传入计算机);内置48个可复用I/O引脚;可用于键盘输入电路[8]和TFT液晶显示屏的心电波形显示;具有低功耗设计,有5种节电模式,可采用锂电池保持长时间的工作供电。

1.1.3 电源电路设计

本设计采用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电压为3.6 V,用于控制存储及接口电路供电。而放大电路需要±5 V电压供电,所以电源设计(如图4所示)将锂电池3.6 V电压输入到MAX756芯片,MAX756芯片再将3.6 V电压输入转换为+5 V电压输出。然后将输出的+5 V电压再输入到MAX860芯片,MAX860芯片将+5 V电压输入转换为-5 V电压输出。这样即可得到放大电路±5 V电压供给。

1.2 软件设计

MSP430F149单片机的控制软件用C语言来实现[9],主要是MSP430F149单片机的外围口驱动程序及心电信号数据处理程序,包括主控程序、A/D转换程序、数据存储及回放程序、键盘和显示程序等。

1.2.1 定时A/D转换程序

通过MSP430F149单片机内部ADC12模块实现12位精度的模数转换。在心电信号采集过程中,采用单通道多次转换模式。为使系统能以一个固定的频率不停地进行A/D转换,设置MSP430F149定时器Timer A口进行定时中断。例如5 ms产生一次定时中断,在中断程序中启动A/D转换。每次A/D转换完成后,中断程序还要对采集的数据写入相应FLASH里进行存储。同时,在TFT液晶显示屏显示心电波形。

1.2.2 液晶显示子程序

显示屏设计采用TFT240320 2.4 in(1 in=25.4 mm)彩屏,用C语言实现显示屏驱动与显示。MSP430F149单片机P4、P5并行口与TFT液晶显示屏的液晶硬件连接。软件程序结构分为3层:底层通信子程序的功能是通过Write_Cmd、Write_Data等子程序实现单片机与TFT液晶显示屏的液晶控制及数字通信连接;第2层驱动子程序通过调用底层通信子程序实现液晶的初始化设置ILI9325_Initial子程序、图形点线的显示Lcd_setpos等子程序及文本字符显示Lcd-_putchar 8x12等子程序;第3层心电图形显示程序将A/D转换数字设置为纵坐标、定时器中断次数设置为横坐标,再通过调用Lcd_setpos等子程序在液晶屏上显示动态心电波形。

2 结语

心电监测仪模拟电路硬件符合心电行业标准,应用TFT液晶显示屏显示心电波形,通过MSP430 F149单片机实现A/D转换、数据存储及输入、输出控制等功能,因此本设备具有体积小、低功耗、携带方便等特点。通过电极的连接,本设备可检测人体的Ⅰ、Ⅱ、Ⅲ等导联心电信号,并将检测的心电信号存储在FLASH存储器中,可回放重新显示记忆存储的心电信号;并可与计算机com口相连接,将FLASH存储器中的心电信号传入计算机中。基于本设备的特点,它将更适用于家庭、社区医疗、乡镇诊所的心脏病患者的诊断。

摘要:目的:设计一种低功耗、易使用的便携式心电监测仪。方法:选用MSP430型单片机和AD620型前级放大器,通过A/D转换程序和液晶显示子程序实现心电波形的显示及数据的储存、输入、输出控制等功能。结果:通过连接电极,该便携式心电监测仪能高效记录及显示心电信号图形。结论:该监测仪记录信号方便可靠,能为医疗诊断提供即时有效的数据资料。

关键词:便携式,心电监测,心电信号

参考文献

[1]陈仲本,况明星.医用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9-123.

[2]张承宗,吴士彬.实用临床心电图教学图谱[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永远,常向荣,韩奎.生物医学电子学——医疗诊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28-130.

[4]曹茂永,王霞,孙农亮.仪用放大器AD620及其应用[J].电测与仪表,2000,37(10):49-52.

[5]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30-141.

[6]胡大可.MSP430系列FLASH型超低功耗16位单片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13-17.

[7]胡大可.MSP430系列单片机接口技术及系统设计实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246-265.

[8]秦龙.MSP430单片机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75-82.

可穿戴心电监测产品系统的设计 篇6

如今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剧, 慢性疾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据卫计委统计, 慢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的86.6%, 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1]。心血管疾病是慢性疾病的一种, 病发具有突然性和随机性, 以现有的心血管疾病临床检测手段, 医生对于院外患者的病情往往是不能及时掌握的, 而患者则不得不多次往返医院, 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日常监测和预防是改善现有心电监测服务流程的重要方式。

本文以可穿戴设备为切入口, 以移动医疗为实现途径, 利用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可穿戴设备方便携带、成本低、体积小、可靠性高和操作简单等优点, 在现有的医疗体系和技术条件下设计出一套硬件加软件的可穿戴心电监测产品系统, 以解决目前心电监测医疗服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产品系统构成

产品系统需要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从而将不同的用户联系起来以形成完整的服务流程, 不同的用户与之连接的硬件以及软件也不一样 (如图1) 。

1.1 系统用户定义

(1) 心血管疾病患者

患者是医疗生态系统的核心[2], 是我国医疗体系主要的被服务对象, 也是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主要用户群体和消费群体。本文研究的心电监测产品系统用户群体为血管疾病患者, 其中病情较轻的院外心血管疾病患者是主要服务的对象, 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症状不明显、短时间内检测不出病因且病情较轻没有达到住院标准需要复诊检查的患者;二是处在治疗阶段且病情较轻不需要住院的患者;三是处在康复阶段且已经出院的患者。

(2) 心血管疾病医生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 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了解及相关医疗知识是非常匮乏的, 而医生是第一时间接触到患者且直接与患者进行对接和交流的, 所以医生往往比患者更了解患者自身的情况及需求。虽然目前有部分厂商可以为用户提供云端心电数据分析服务以及专业医疗团队咨询服务, 但受限于监测数据的精度以及数据库的容量, 云端只能对数据做出大概的分析, 加上我国的医疗政策的限制, 医生必须依附于专业的医疗机构[3], 第三方的医疗团队不具备开出医疗诊断的资格。而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厂商并没有将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生纳入到他们的服务流程当中[2], 他们的产品无法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医疗诊断服务, 因此医生也是本文研究的心电监测产品系统的主要用户。

(3) 可穿戴设备厂商

在本文所讨论的心电监测产品系统中, 可穿戴设备厂商也是用户之一。其除了提供基本的产品线上线下服务, 同时要通过与专业医疗机构的合作吸纳优质的医生资源, 还需要负责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以保证整个产品系统的数据流通。

1.2 系统构成

(1) 硬件

本套产品系统的硬件包括可穿戴心电监测装置、智能手机以及云端服务器, 其中可穿戴心电监测装置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可穿戴心电监测装置用于采集患者的心电信号及呼吸频率, 并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至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通过安装相关的应用 (Application, 以下简称APP) 来显示可穿戴心电监测装置发出的数据并将数据上传至云端服务器以完成数据的储存和分析。

(2) 软件

要构建以可穿戴设备为核心的健康医疗服务系统, 离不开大数据云储存技术的保障[4], 因此可穿戴设备厂商需要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云端服务器, 用于为其用户提供数据储存及分析服务。同时, 伴随着移动医疗的发展, 医疗APP近几年呈现井喷式的增长, 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诊疗、治疗、护理[5]。本套产品系统的软件包括云端服务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手机端APP。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收集储存上传的患者监测数据以形成数据积累, 并结合中国心血管疾病数据库 (CCDD) 等公共数据库, 利用大数据的算法识别和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分析, 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分析报告及建议。APP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根据患者和医生这两个用户群体的需求不同分为患者版APP和医生版APP。患者版APP用于显示由硬件收集到的监测数据以及由云端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得出的相关报告, 同时也能使患者在线向医生咨询及挂号。医生可以通过医生版APP调取云端服务器数据查询到院外患者和院内患者的病情状况, 方便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并在线给患者相关的诊断指导及建议, 提高突发情况下医生处理的效率。

2 系统服务模式

由于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大型医院有患者随访制度[6], 因此以现有的院外心电监测手段是难以方便、准确地捕捉记录到患者突发病变的心电数据, 频繁地往返医院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就医成本, 也对医生的工作及医院医疗资源的分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文章设计的产品系统在心血管疾病这一细分医疗领域内, 通过硬件采集数据、软件分析显示数据的基本模式, 为患者和医生增加一个线上沟通的渠道, 将一些无需线下解决的医疗需求搬至线上从而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以及医生的工作压力。

2.1 硬件获取渠道

硬件获取渠道如图2所示有两种, 对于病情较重需要长期佩戴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可以通过传统的销售渠道购买硬件, 获得永久使用权;对于病情较轻只需要短期佩戴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则可以通过医疗渠道向医院申请租借使用。

2.2 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如图3所示, 患者佩戴硬件并由硬件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至患者版APP供患者查看, 并在后台将监测到的数据上传至云端服务器进行储存和分析。医生可以通过医生版APP查看到院外患者的监测数据以及由医院上传的住院患者监测数据。同时患者可以通过患者版APP向医生咨询, 医生则通过医生版APP进行回复。可穿戴设备厂商建设维护的云端服务器作为数据中转站, 将负责接收由软件端上传的数据并根据软件端请求发送相应的数据。

2.3 医患沟通方式

医患沟通方式如图4所示, 医生与院外患者间的传统沟通方式无法准确地传递患者的心电数据, 医生无法给出准确的医疗判断, 造成患者需要经常往返医院做检查。而在由软件端以及云端服务器组成的线上沟通模式中, 患者可以选择目前就诊的医生或认识的医生并向其发出咨询, 医生可以通过医生版APP查看患者数据和咨询信息并做出回复, 除了关注住院患者以及向其就诊的患者, 也可以回复其他患者的咨询以增加病患数量和提高知名度。

3 系统硬件设计

本文将从穿戴角度和技术角度来讨论可穿戴心电监测装置的设计。

3.1 硬件穿戴方式设计

目前市面上相关同类产品采用的穿戴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 手持类传统医院大型心电仪的便携化, 监测时设备主体需要手持或挂在脖子上, 通过导联线连接贴在体表的电极贴片进行测量;

(2) 贴片类手持类设备的小型化, 设备主体可以直接安装电极贴片并贴在体表进行监测;

(3) 胸带类佩戴方式为环绕胸部一圈卡住, 主要为运动人士监测运动时的心率而设计;

(4) 腕表类该类设备多为具备心率监测功能的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 直接佩戴在腕部;

(5) 衣物类将相关监测模块集成到普通的衣服当中, 直接穿着就可以进行测量。

手持类和贴片类的佩戴方式需要通过电极贴片固定, 电极贴片使用时不能运动、沾水, 且会对部分人群造成过敏, 由于贴片粘度的限制造成设备体积不宜过大, 不适合进行长时间监测。因为人体构造的原因, 腕部的心电信号比较微弱, 因此腕部佩戴方式不适合进行精确的心电监测。衣物类由于传感器集成在内部因此清理起来比较麻烦, 在穿着时衣物与身体摩擦会造成传感器监测部位无法固定。而胸带类的佩戴方式可以保证在人体运动时不会脱落, 且胸部是人体心电信号最强烈的部位, 因此心电监测装置非常适合采用胸带类的佩戴方式。

本文设计的可穿戴心电监测装置以胸带环绕的方式佩戴在患者胸前正中位置 (图5) , 主体采

用弧形设计 (图6) , 佩戴时能贴合胸部躯体轮廓, 主体两侧有用于固定背带扣的凹槽 (图7) , 背带扣与主体采用嵌入的方式连接 (图8) , 方便患者佩戴及取下。

3.2 信号采集结构设计

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产品主要是通过电极测量法或者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来测量佩戴者的心率, 然而心率仅仅是心脏跳动的速度, 其并不是判断心血管疾病病情的依据, 医生只有通过心电图才能看出患者是否心律不齐或心律失常, 并依此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传统的多导联线测量法是目前最常用的获取患者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但该方法要求测量时在患者体表相应位置贴上电极贴片, 由于电极贴片属于消耗品, 贴上后需要避免运动出汗以造成贴片脱落, 而且部分人群的皮肤会对电极贴片的材料过敏。

本文设计的可穿戴心电监测装置将采用非接触式心电监测技术[7], 该技术无需通过导电材料与皮肤接触, 可以避免在使用电极贴片过程中引起的皮肤不适和准备时间过长的问题。硬件主体内侧露出三个非接触式的感应电极及一个压力传感器 (图9) , 其中感应电极负责采集患者体表的心电信号, 压力传感器则根据皮肤压力变化记录患者的呼吸频率并以此来判断患者的运动状态。通过佩戴, 该设备可以实时获取患者的相关数据, 通过低功耗蓝牙4.0技术可以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至软件, 同时其内置的储存介质可以在无软件连接的情况下本地存储最近几小时的监测数据。

4 系统软件设计

患者在医疗服务流程中是被服务的一方, 而医生是提供服务的一方, 两个用户群体的需求不一样, 因此系统软件中APP分为患者版APP和医生版APP。

4.1 患者版APP设计

患者版APP主要分为数据查看和咨询两个模块 (图10) 。数据查看模块用于展示硬件采集到的心电数据以及经云端分析过的数据报告, 患者既可以查看当前的数据, 也可以查看到记录在云端的历史数据, 当患者对数据或报告生产疑问时可以通过咨询模块向医生咨询。在咨询模块内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职称学历信息以及在线状况选择想要咨询的医生并发送文字或者语音信息, 同时患者也可以直接对该医生进行预约挂号。

4.2 医生版APP设计

医生版APP将患者按住院患者、关注患者、临时患者分三类呈列表排列, 每个列表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当天监测数据状态预览。点击列表可以查看到对应患者当天的监测数据、历史监测数据以及该患者的电子病历。当患者有留言时, 可以对照着监测数据与患者进行在线交流 (图11) 。实时的监测数据以及历史监测数据能帮助医生找到患者病发时的异常心电数据以便对患者做出准确的病情判断以及相关建议, 提高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效率。

5 结语

与传统的心电监测手段相比, 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可使患者远离医院, 实现远程心电监测。本文设计的可穿戴心电监测产品系统将患者、医生和医疗机构纳入到整个产品系统的服务流程中。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角度, 利用工业设计方法解决了现有心电监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和便携性上的问题;从医生和医疗机构的角度, 利用互联网等技术结合移动医疗APP解决在现有心电监测流程中对院外患者监测盲区这一问题。可穿戴医疗设备与移动医疗APP作为移动医疗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将从深层次改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医生的行医行为, 二者结合形成的全新医疗服务模式以及衍生出的新商业模式, 将有着广阔的市场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 (2015年) [J].首都公共卫生, 2015 (03) :97-101.

[2]曹常义.移动医疗商业介入路径研究[J].数字通信, 2014 (04) :75-79.

[3]姚泽麟.近代以来中国医生职业与国家关系的演变——一种职业社会学的解释[J].社会学研究, 2015 (03) :46-68.

[4]姜梦静.关于智能穿戴设备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建议[J].移动通信, 2014 (17) :64-68.

[5]王玲, 彭波.“互联网+”时代的移动医疗APP应用前景与风险防范[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 (01) :157-160.

[6]牛启润.移动医疗APP建设方向[J].中国数字医学, 2014 (04) :26-28.

动态心电图监测影响因素及对策 篇7

1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动态心电图可以获得受检者日常生活状态下连续24 h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资料, 可以监测到常规心电图不容易发现的改变, 如心悸、气短、头晕、晕厥、胸痛等症状性质的判断;心律失常的定性和定量诊断;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 尤其是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手段;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药效的评价;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 通过观察复杂心律失常等指标判断心肌梗死患者及其他心脏病患者的预后;选择安装起搏器的适应证, 评定起搏器的功能, 检测与起搏器有关的心律失常;医学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1]等。

动态心电图在监测过程中允许患者从事正常日常活动及适当运动, 有效克服了普通的心电图在检查时受环境、药物产生的不良影响, 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否同某些活动及情绪变化有关, 尤其是一过性心律失常。在检查心肌缺血方面, 对运动试验有很大的补充。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 避免了药物使用的盲目性。

2 影响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的因素

2.1 工作人员方面操作不当可使得监测不准确, 如电

极安装位置不恰当, 由于人平卧和坐位时各胸肋体表标志不一致, 尤其是肥胖患者骨标志不明显, 致使定位不准确影响监测结果;皮肤准备不彻底, 可降低皮肤电阻使电极与皮肤之间不能良好地接触, 固定不牢靠, 致使使用过程中电极松动或脱落也影响结果;宣教指导不到位, 做这种检查的患者多数是第一次, 对其缺乏了解认识, 不能准确及时记录休息与活动时间, 以及出现症状时的活动情绪变化感受, 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2 患者方面由于对这种检查缺乏了解, 以及患者本

身就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适, 既担心检查会造成身体不适, 又担心会查出问题, 难免精神紧张, 恐惧忧虑。使用过程中没有遵守注意事项, 违反操作规程等使得结果受影响。

2.3 其他方面监测仪、电池性能。

3 相应的预防对策

3.1 正确操作:工作人员在为患者佩带仪器时, 注意力集中, 认真细致, 动作轻盈, 准确无误。

让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 暴露胸部, 确定导联电极位置:RA———右锁骨下窝1/3处;LA———左锁骨下窝中1/3;V1———右第四肋间胸骨旁2.5 cm处;V2———左第四肋间胸骨旁2.5 cm处;V3———V2与V4连线中间;V4———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V5———左第五肋间腋前线;V6———左第五肋间腋中线;RF———右腋前线肋缘;LF———左腋前线肋缘。选择电极安装的位置最好贴于所选部位的胸骨或肋骨面上, 以减少呼吸运动的影响及肌电干扰[2]。胸毛多者应剃除局部胸毛, 用75%酒精棉球擦拭安装部位的皮肤, 待干后用细砂纸轻擦。先将导联线与电极片连接, 再按正确位置把电极片牢固贴在导联位置的皮肤上, 并用医用胶面适当固定各个电极和导联线, 导联线汇集后用胶面固定在腹部适当位置, 以免患者活动时造成电极脱落。

3.2 心理护理:

通过交流了解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紧张焦虑程度, 给予解释与疏导。讲解此项检查目的的必要性、检查过程, 让患者对该检查有所了解。消除其不良情绪, 取得合作。

3.3 佩带后向患者详细交待注意事项, 以免检测结果受到干扰:

(1) 衣着方面, 女士不要戴胸罩, 应穿宽松一些的衣服。 (2) 可进行日常各项活动, 如上班、散步、简单家务, 但要避免剧烈活动和体育运动, 注意不要出汗潮湿, 否则容易引起相邻电极短路, 致使监测结果不准确。 (3) 不能接触辐射、放射性物质。尽量避免使用手机, 远离高压线、变压器, 不要进行电脑操作, 不要使用电吹风、电烫发、电磁炉、微波炉、半导体收音机, 不要距电视机和汽车发动机太近。 (4) 严禁在佩带时使用除颤仪以及其他仪器检查。 (5) 记录盒不能沾水, 避免震动和磕碰。 (6) 监测过程中不能擅自打开记录盒。 (7) 佩带期间注意避免上肢大幅度摆动, 以及睡觉的姿势最好为平卧或右侧卧位。 (8) 记录休息及活动时间, 出现症状时应详细记录症状起始、结束时间及感受, 当时的活动及情绪变化等, 使患者日常生活与心电记录密切结合, 获得有症状时是否伴有心电变化及无症状时心电有无异常的重要信息。

3.4 经常检查监测仪器设备, 每位患者都要使用新的高能电池, 以保证记录时间。

参考文献

[1]郭继鸿, 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065~1066

监护仪心电监测模式的安全应用 篇8

1 监护仪心电监测工作原理

心电监测作为多功能监护仪监测的重要指标,是通过电极和导联线将心肌细胞电活动投影到体表的心电信号引导到主机,经过放大、滤波等相关处理后以图形或数字的形式显示给医务人员,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一般情况下,监护仪心电监测导联至少有Ⅰ、Ⅱ、Ⅲ导联,同时,心电监测模式一般有诊断和监护两种模式,两种监测模式的区别就是处理的心电信号带宽不同,当然还有其它一些监测模式,其不同之处也是处理心电信号的带宽不同。

2 监护仪心电监测功能的安全应用

按照国际标准(AHA或IEC),各品牌监护仪显示Ⅰ、Ⅱ、Ⅲ导联时电极所放位置基本为左、右锁骨正下方和胸腔左下边缘处,Ⅰ导联波形主要反映心房后壁的心肌电活动,Ⅱ、Ⅲ导联主要反映心室壁的心肌电活动,所以我们在监测患者时,就要仔细考虑所监测的心脏部位,进而选择适合监测部位的导联,以保证所显示的波形如实反映所监测部位的心肌电活动。例如肺动脉栓塞患者,Ⅰ、Ⅲ导联波形异常比较明显;房内传导阻滞时Ⅱ导联波形异常比较明显,因此选择不同的导联对监测异常心电会有不同的效果(灵敏度)。另外,考虑到携带起博器患者和各种干扰等影响因素,操作人员也要选择合适的监测模式,以保证在尽可能如实反映患者心电活动的同时,使显示波形更加清晰以便于观察。如果监测模式选择不合适会出现显示波形变形或幅度变化进而影响诊断结果。因此如果使用人员不了解心电监测的内部工作原理和相关的临床知识,就不能安全使用该类设备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3 结束语

以上就监护仪中心电监测功能的安全使用谈了作者的切身体会,当然监护仪所监测的心电指标一般起参考作用,进一步确定还需要专用心电图机,但它必定对医务人员的诊断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医疗设备的类似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相信随着医疗机构对医疗设备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医工人员在医院的作用和地位将会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陆再英,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周丹,等.急救医学装备工程导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监护仪心电监测故障分析和维修 篇9

1心电波形较乱,存在较大噪音与干扰

故障的分析与解决措施:最初,将信号输入端的干扰排除,比如,患者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心电极片会失去效果,接触不好等现象,排除方法如下:

(1)将机器内部设置的滤波模式开启,同时,将滤波带宽调整到较宽的数值,也就是将其调至“监护”滤波模式,或“手术”滤波模式。这时的干扰会有所降低,如果波形仍然较为杂乱,不能对患者的心电波形进行正常的观察,这时必须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

(2)因为一些手术科室会同时采用多种高频设备,致使电磁的干扰较大,对波形的显示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这时建议对电源线是不是为三相进行检查,还可以对地线是否接触不良情况进行检查,对地线的电阻是否偏大以及对地线的电压值是否上升等情况进行检查。采用接地线能够对波形的形态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能够将干扰降低,一定情况下可以增加一些辅助的接地线;尽可能地将较强的电磁场控制范围合理避开。

(3)更换五导联心电线,避免由于导联线的老化受损导致问题的产生。

(4)通过上述处理都不能将干扰、噪声的问题解决,就可能是因为机器内部的干扰所致,例如心电板的屏蔽较差以及信号的采集存在错误等因素。通过具体的工作经验表明[2],采用上述几种方法都不能对心电监测信号的杂乱问题进行解决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决:首先将监护仪打开,随后对相关电路图进行查阅,将心电板的位置进行确定,查看低通滤波电路中电阻以及电容是否存在被击穿的现象,致使对导联线的高频干扰不能进行抑制。在对其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电容鼓起,采用万用表×200n档对电容进行测量,测量的结果没有数值,更换一个100nF滤波电容为C104,开机故障排除。

2 心电信号消失,没有心电波形

故障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1)最初对导联模式进行检查。如若为五导模式却采用了其他导联的连接方法,结果肯定没有波形;随后对心电极片的放置处给予确认,在确定心电极片的放置位置及质量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这个心电电缆线与其他机器上的进行互换,以此对是不是心电电缆故障情况进行确认,是不是电缆老化以及插针断裂进行确认,还可以采用万能表对导通情况进行测量,如若各个线都能导通表明没有断线的问题,一旦电阻极大说明导联线出现断路,此时需要及时将导联线进行更换。

(2)将导联线与机器心电图信号座接上,没有松动的现象就表明不是接触出现问题,可能是模块出现了问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会发现,一台监护仪心电信号经常不稳定,经过对导线以及其他情况的检测均为正常,随后发现监护仪心电图信号座存在松动的现象,陷入机器内部较多[3]。随后将监护仪开启,将信号座再次固定在监护仪上,但是发现此信号座在监护仪内部存在局部的损害,不能正常进行固定,所以重新换一个新的信号座进行固定,再次开机以后心电信号较为稳定,此问题得以解决。此信号座的损坏可能是由于医护人员常常插拔以及旋转心电导线导致的,所以,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对医疗仪器的规范利用给予充分重视。

(3)如若利用3导联线,必须在主机的设置上将显示导联Ⅰ、Ⅱ、Ⅲ进行更换,并对有没有导联不显示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如若存在表明导联脱落,对导联贴敷的电极片进行深入的检查,将所要贴敷处的皮肤进行清洁,定期将电极片的粘贴位置进行更换,以此确保部分的血液循环。若如采用5导联线,那么必须对肢体导联的4根电极有没有贴敷完好进行密切的检查,一旦参考电极的导联存在脱落的现象,也会致使波形不能正常显示,这也是临床上波形不显示的主要原因之一[4]。

(4)如若心电显示波形通道显示无信号接收的现象,表明心电测量模块与主机之间的连接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将模块拔出进行再次的插接,重新启动后如若仍然存在这个问题,那么就需要与厂家联系进行维修。

3 监护仪通过网络不能与中央监护站连接

故障的分析与解决措施:中央监护系统能够将监护站的信息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的目标得以实现。通常故障表现为监护仪不能与之进行连接,在其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必须对网线有没有损坏情况进行检查;如若监护仪的接口针出现变形的现象,对接口进行处理;对机器设置床号有没有冲突的情况进行检查,将机器床号进行检查;对中央站的设置情况进行检查,监护仪有没有被中央站接受,没有接受点击进行接受。

监护仪是需要长时间进行工作的一种设备,其日常维护工作十分重要,对监护仪的日常维护工作也比较简便,首先,对监护仪进行防尘、防潮以及防热等相关工作,定时采用没有腐蚀的清洁剂对机器以及附件进行清洁,在清洗以及消毒的过程中,确保主机内、外的清洁;其次,对机器附件进行有效的维护,减少或避免不同导线的弯折;最后,对监护仪内部的电池进行维护,做好日常的充电以及放电工作,最大程度将电池的寿命延长。

心电导联线在长时间使用以后,因为日常的使用以及患者的弯折等多种不同的因素影响,都会产生外皮破裂的现象,还可能出现屏蔽层受损致使导联线断裂等现象,对心电信号的检测存在直接的影响,会造成大量的干扰,所以,护理人员在使用时必须尽可能的防止导联线出现弯折等现象,促使导联线的使用寿命有所延长。在对心电电缆进行清洁以前,必须将电缆与监护仪的连接线进行断开,还可以将监护仪的电源关闭,同时将与交流电源插座的连接进行断开,电缆表面可以采用医用酒精进行擦拭,采用自然风干,还可以采用干净、干爽的布进行清洁。

总而言之,认真做好医用监护仪的日常维护工作,能够将设备故障发生率有效的降低,促使维修效率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将设备的使用寿命不断延长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丹丹.监护仪心电监测故障分析与维修[J].医疗装备,2013,26(4):87-88.

[2]蒙强.超思(choice)MMED6000DP监护仪故障分析与维修[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27):362-363.

[3]汪令军.GE Pro1000监护仪无创血压测量故障分析及维修[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4):142-143.

上一篇:退火方法下一篇:健康促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