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测护理

2024-09-20

心电监测护理(精选10篇)

心电监测护理 篇1

室性心动过速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简称室速,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急症之一。是指一种起源于心室, 具有自发性、连续3个或3个以上, 并且频率>100次/分的期前收缩而组成的心律。若由心脏电生理检查程序的刺激而诱发的室速, 则心室搏动必须持续6个或6个以上[1,2,3]。为了观察室速患者的病情变化, 常使用心电监测对患者心率的改变进行监测。我院为了探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监测的分析以及护理, 选择了73例在我院治疗的室速患者, 对其心电监测资料及护理进行总结性回顾, 现将其具体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3例2010年4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 其中男性42例, 女性31例;年龄32~86岁, 平均年龄56.8岁;室速发作时最慢的频率为105~115次/分, 最快的频率为280~290次/分。所有的患者均被确诊为室性心动过速, 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 急性心肌梗死59例, 心肌病5例, 风心病5例。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心悸、心绞痛、晕厥、低血压、气促等。

1.2 室速监测方法:

采用宝莱特BTD-352A多参数监护仪, 对患者进行24 h持续监护, 对心电电脑具有自动识别, 随时记忆、随时回放, 并自动记忆、自动记录的特点, 同时能够对实时心电图自动打印。

1.3 室速心电监测临床分析:

根据临床监测可得:持续性室速的发作持续时间>30 s, 或者未达到30 s但患者的意识已丧失, 需要立即转复的;非持续性室速的发作时间在30 s内, 可自行终止。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可分为三级: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潜在恶性室速。临床分析可知, 室速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药物中毒或电解质紊乱, 一般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的预后均较差。频发性室早、短阵发作型室速、多源性室速是持续性室速和心室纤颤的先兆, 而且反复发作预后差。若只根据心电图不能够诊断室速时, 为了明确诊断、减少误诊, 可以把患者的病史、体检与心电图结合起来考虑。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研究表明, 迷走神经兴奋可导致心率减慢, 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心率加快, 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伴有交感神经张力的增高。因此护理人员在夜间值班时, 应加强病房的巡视,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及心律、心率、血压、神志等情况的变化。若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护理人员应立即报告医师, 并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2.2 终止急性发作:

室速急性发作, 若救治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护理人员在患者急性发作时, 应及时对患者急救。 (1) 心前区叩击:其有效率为27%~60%, 方法为在心前区或胸骨中段用手叩击数次, 该方法有时会诱发室颤, 所以在实施时应备有除颤仪和起搏器。 (2) 电复律:适用于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 若此时患者神志清醒, 应给予适量的镇静剂;该方法的有效率为95%, 开始时用150~200 W·S, 若效果不明显, 则每次增加50 W·S, 最大不超过300W·S。 (3) 药物复律:首选药物为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当室速被控制后, 维持49~72 h的利多卡因静脉滴注, 有效率为80%。 (4) 人工超速起搏:适用于顽固性的室速或使用以上方法无效的病例。

2.3 健康教育:

由于本病是一种心血管系统的危急病症, 而且许多患者对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 往往会导致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忧虑等消极情绪, 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以及生活环境等, 对室速患者进行疾病知识普及, 包括症状、预兆症状、病因、诱因、治疗方法等, 使患者对自身疾病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 并纠正其不良的生活方式, 建议患者经常锻炼身体。

3 结果

对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可以有效判断室速的危险性, 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73例室速患者的临床疗效, 其显效44例 (60.27%) , 有效22例 (30.14%) , 无效7例 (9.59%) , 总有效率高达90.41%。

4 讨论

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急症, 若急性发作处理不及时, 将会导致患者死亡。室速的诱因常为心功能不全或心肌缺血, 也可无明显的诱因。当室速发作时, 患者的血流动力功能障碍的程度多较严重, 心脑器官供血不足的表现常较明显[4]。由于室速的特殊性, 所以其病情的临床监测对患者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辅助检查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生理检查。本文为了探讨室速心电监测的分析以及护理, 特选择了73例我院收治的室速患者, 对其心电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总结其临床护理经验。结果显示心电监测可以有效判断室速的危险性, 为临床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73例室速患者的临床疗效, 其总有效率高达90.41%。综上所述, 室速的心电监测及护理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的疗效,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监测的分析以及护理, 为临床护理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案。方法 选取73例2010年4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 对其心电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 并总结其临床护理经验。结果 对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可以有效判断室速的危险性, 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73例室速患者的临床疗效, 其总有效率高达90.41%。结论 室性心动过速心电监测的分析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的疗效,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心电监测,护理

参考文献

[1]闫雪.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监测分析与护理[J].中原医刊, 2009, 36 (8) :57-58.

[2]施玉峰.室性心动过速心电监测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2) :125-126.

[3]姜海英.38例小儿室性心动过速的监测和护理[C].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 2012:2.

[4]赵凌航.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动过速69例分析[J].四川医学, 2009, 30 (6) :966.

心电监测护理 篇2

认识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心电图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

(一)心电图的意义

心电图是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它对心脏基本功能及其病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心电图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也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和发展过程和心房、心室的功能结构情况。在指导心脏手术进行及指示必要的药物处理上有参考价值。然而,心电图并非检查心脏功能状态必不可少的指标。因为有时貌似正常的心电图不一定证明心功能正常;相反,心肌的损伤和功能的缺陷并不总能显示出心电图的任何变化。所以心电图的检查必须结合多种指标和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对心脏的功能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心电图应用范围

1、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塞,而且还可确定梗塞的病变期部位范围以及演变过程。

3.对房室肌大、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4.能够帮助了解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和电解质紊乱(对血钾不正常变化有快速直视的临床参考意义)对心肌的作用。

5.心电图作为一种电信息的时间标志,常为心音图、超声心动图、阻抗血流图等心功能测定以及其他心脏电生理研究同步描纪,以利于确定时间。6.心电监护已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用药观察、航天、体育等的心电监测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

(三)心电图导联:

将电极置于人体的任何两点并用导线与心电图机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和装置称为心电图导联。临床上常用的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及胸导联(V1~6)3种12个导联。1.标准导联亦称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

• Ⅰ导联:左上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连 • Ⅱ导联:左下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连 • Ⅲ导联:将左下肢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左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联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将探查电极放在标准导联的任一肢体上,而将其余二肢体上的引导电极分别与5000欧姆电阻串联在一起作为无关电极。这种导联记录出的心电图电压比单极肢体导联的电压增加50%左右,故名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根据探查电极放置的位置命名,如探查电极在右臂,即为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在左臂则为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在左腿则为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3.胸导联:又称单极胸导联是一种单极导联,把探查电极放置在胸前的一定部位。

• Vl:胸骨右缘第四肋间隙 •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 • V3:V2与V4的连线中点 • 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 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 V6: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四)心电图测量

1.时间及电压的测量:心电图纸是由小方格组成的。在标准电压为1mv,纸速为25mm/s的情况下,小方格的高度代表0.1mv,长度代表0.04s。• 心电图记录纸是一种1mm X 1mm的方格坐标记录纸 • 纵坐标代表电压

• 一小格为lmm,相当于0.1mV的电位差 • 横坐标代表时间

• 每一小格为lmm相当于0.04s。2.心率的测量

• 测量若干个(5个以上)P—P或R—R间隔,求平均数 • 用下列公式计算出心率 心率=60/P-P或R-R(s)3.各波段时距的测量

从该波段起始部的内缘测量至该波段终末部的内缘。

(五)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正常心电图各波在每个导联上的形态、波幅有所不同,但基本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有时在T波之后,还会出现一个很小的U波。

1.P波 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P波的起点标志着心房开始兴奋,终点表示心房已全部兴奋,波宽为去极化过程在整个心房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正常P波的波宽为0.08~0.11s,波幅一般不超过0.25mV。形态多呈圆钝形,可有切迹,但AVR导联中的P波是倒置的。

2.QRS波群 代表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典型的QRS波群包括3个紧密相连的波形。先是向下的Q波,正常时间小于0.04秒,接着是高耸向上的R波,最后是向下的S波。在不同导联中,3个波不一定都出现,波的大小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正常的QRS波群历时0.06~0.10s,代表心室兴奋扩布所需要的时间。3.T波 反映心室的复极化的过程。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波幅一般为0.1~0.25mV。在R波较高的导联中,正常T波不应低于R波的1/10,历时为0.05~0.25s。

4.U波 心电图中有时在T波之后可出现一个很小小波,称为U波。代表心室肌的激后电位,在T波之后0.02-0.04秒出现,方向与T波一致。

5.P-R间期 也称P~Q间期,是指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之间的时间,代表窦房结产生的兴奋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至心室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也称房室传导时间。正常P-R间期为0.12~0.20s。幼儿及心动过速者可缩短;老人及心动过缓者可略延长,不超过0.22s。

6.S-T段 是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时程。正常与基线平齐,表示全部心室肌进入去极化状态,心室各部分之间无电位差。在任何导联其向下偏移不超过0.05mv,向上偏移不超过0.1mv,在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下,S-T段可偏离基线,出现抬高或压低。7.J点 ST段与QRS波的交界点

8.Q-T间期 是指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之间的时程,代表心室肌由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至静息状态的时间。正常Q-T间期为0.3~0.4s。Q-T间期明显受心率的影响,心率快,则Q-T间期短;心率慢,则Q-T间期长。

了解异常心电图

(一)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是由于许多相互交叉的折返电活动波引起,其心电图表现为混乱的记录曲线在细胞水平,电活动可能还是存在的,但从心脏整体效应来看并无机械收缩,因而无有效心排量。

病因: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严重心动过缓,并发房颤或房扑的预激综合征;此外,洋地黄或肾上腺素类药物中毒及触电、雷击、低温等亦可引起心室扑动与颤动。

临床表现:病人很快出现阿-斯综合征的一系列表现,如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大小便失禁。听诊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心电图特点: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大小不等、频率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150~500次/分钟。

处理要点:立即行直流非同步电复律,并配合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术。

(二)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病因: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

心电图特点:P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变化不定,称之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心室率极不规则,QRS波群增宽变形。处理要点:药物治疗:包括抗凝(华法林),药物复律(胺碘酮),控制心室率(倍他乐克、维拉帕米、地高辛等)以及非药物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心脏迷宫手术、起搏器+药物等(三)低钾血症

缺钾时心肌兴奋性增高,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状态,并可引起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或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心房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房室阻滞,严重时甚至出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缺钾后可加重或引起心力衰竭,亦可促使洋地黄中毒发生。

心电图对于低钾诊断有较特异价值,当血钾<3.0mmol/L时,T波平坦、倒置,sT段下降,出现U波,随着血钾进一步下降,出现P波幅度增高、QRS增宽,补钾后上述改变很快改善。

低血钾症治疗应遵循下列原则:

1.急性低钾血症 应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治疗,而不管其病因为何;慢性低钾血症只要血钾不低于3mmol/L,则可先检查病因,然后再针对病因进行治疗。2.补钾 应根据血钾水平而决定。血钾在3.5~4mmol/L者不必额外补钾,只需鼓励患者多吃含钾多的食品,如新鲜蔬菜、果汁和肉类食物即可。血钾在3.0~3.5mmol/L时,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补钾。如果患者过去曾患心律不齐、充血性心力衰竭、正在用洋地黄治疗的心衰、缺血性心脏病和有心肌梗死病史者则应补钾。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者可只鼓励吃含钾多的食品,或口服钾制剂。血钾低于3.0mmol/L者则应补钾。轻症只需口服钾,以10%氯化钾为首选药。在口服钾制剂过程中应监测血钾。如果血镁低于0.5mmol/L,则应肌注50%硫酸镁。也可用10%的硫酸镁口服。重症患者(包括有心律不齐、快速心室率、严重心肌病、家族性周期性麻痹)应静脉滴注钾制剂,常用制剂也是氯化钾。在滴注过程中应监测血钾或用心电图监测。对合并有酸中毒或不伴低氯血症者宜补给31.5%的谷氨酸钾溶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滴注,此时不宜用氯化钾。3.纠正水和其他电解质代谢紊乱 引起低钾血症的原因中,有不少可以同时引起水和其他电解质如钠、镁等的丧失,因此应当及时检查,一经发现就必须积极处理。如前所述,如果低钾血症是由缺镁引起,则如不补镁,单纯补钾是无效的。

(四)高钾血症

血钾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7.0mmol/L则为严重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有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发生者为急症,应及时抢救,否则可能导致心搏骤停。

心电图是诊断的重要指标:

1.血钾>5.5mmol/L时,引起T波高尖,称“帐篷状”T波

2.血钾5.5-6.0mmol/L,心电图显示T波高耸而尖,基底较窄,QT期间缩短 3.血钾6.0-7.0mmol/L,心电图显示QRS增宽,呈不定形心室内阻滞图形。4.血钾7.0-7.5mmol/L,心房受到抑制,心电图显示P波振幅减小,QRS增宽更明显

5.血钾>7.5-8.0mmol/L,P波消失,QRS波变形 6.血钾>8.0mmol/L时,心电图上显示P波虽消失,但QRS波群规则出现 7.血钾达10mmol/L,心电图显示增宽QRS波可与T波融合而呈正弦型 8.血钾进一步升高,S-T段与T波融合,T波增宽,与QRS 波形正弦波。最后出现心室纤颤

不同浓度高钾血症的心电图演变

高钾血症治疗方案 1)患者血清钾离子升高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决定治疗方案。

2)血钾轻度升高(5~6 mmol/L)的治疗:主要是促进血钾排出,① 利尿剂,如呋塞米40~80 mg静注;②离子交换树脂。

3)血钾中度升高(6~7 mmol/L)的治疗:主要将血钾转移至细胞内,① 葡萄糖加适量胰岛素;② 碳酸氢钠,但对肾衰患者应联合应用。

心电监测护理 篇3

对象与方法

选择临床初步诊断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自诉有阵发性心悸而就诊的患者共有351例,其中男147例,女206例,年龄21~76岁,平均46.8岁。住院患者342例,门诊患者9例。使用三通道MGY-H7 HOLTER动态心电记录盒,通过7个电极安放在不同位置,插入闪光卡,开始记录。受检者先描记卧位标准12导联心电图,再佩戴记录器24小时,详细记录生活日记,将24小时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昼夜不同心率,不同活动及患者有主诉的实时心电记录下来,最后进行分析、编辑和总结。

ST-T判定标准:本组均测量II、V1、V5导联的ST-T改变,ST段的J点后0.08秒处为测量点,ST段向上或向下偏移至少要连续3个心动周期,将ST段下斜型或水平型下移>0.1mV,抬高不应>0.1mV。或T波倒置>0.25 mV,列为缺血型ST-T改变。对ST-T的检出情况:在24小时心电监测中,本组受检的351例患者中有302例(86.04%)出现缺血型ST-T改变,302例中ST-T改变表现为昼夜恒定,即与心率无关者123例(40.8%),表现为白天加重,即与心率加快有关的130例(43.2%),表现为夜间加重或仅于夜间出现者48例(16%),在ST-T改变同时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等胸部症状者为75例(24.7%)。对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在受检的351例患者中,室性早搏112例,房性早搏141例,短阵房速22例,短阵室速3例,房颤36例,交界性逸搏6例,窦房传导阻滞4例。部分患者有两种以上心律失常合并在一起,ST-T改变检出58例。

上述改变白天(8~22时)明显高于夜间(23~7时),高峰时段为8~14时,最低谷为凌晨2~6时。

常规心电图检出各种心律失常及ST-T改变共76例,检出率为21.64%。

讨 论

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60次~100次/分,比较规则。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等词的含义偏重于表示节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异常,更为确切和恰当。

心律失常分类方法繁多,但较简单明了的可用下法分类:

(1)激动起源失常:①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窦房阻滞。②异位心律失常:A.被动性:a.逸搏:房性、结性、室性;b.异位心律房性、结性、室性。B.主动性:a.期前收缩:房性、结性、室性;b.异位心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结性、室性;扑动与颤动:房性、室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结性、室性。c.并行心律:房性、结性、室性。

(2)激动传导失常:①生理性传导阻滞——干扰与脱节:房性、结性、室性。②病理性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分完全性左束支及右束支传导阻滞;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3)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症候群。

动态心电图是在日常活动、精神紧张、环境因素等条件下,惟一能判定其是否有心肌缺血及缺血程度的检查方法。

临床常用的常规心电图,取样短暂,只能是片断记录,而DCG可持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心电信息量是常规心电图的2000倍以上。它不仅连续、全面反映患者1天内完整生物学周期内的心电变化,而且能揭示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心律失常。包括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组滞、阵发性室性过速等,及时地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本组351例患者中,有293例(83.3%)检出了各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12例(31%),其中严重者58例占(16.5%),从有关文献和本组资料说明,冠心患者的室早,尤其复杂型室早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方面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冠心病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外,通过动态心电图还可发现不伴有胸部症状的ST段偏移。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完全无症状到不典型心绞痛,典型心绞痛以至出现心衰。治疗的目的是使心绞痛减轻,ST段偏移消失。本组302例(86.04%)在动态心电图上检出各种缺血型ST-T改变,与ST-T改变同时伴有胸部症状者仅为75例(24.7%),因此,动态心电图即能反映出与心肌耗氧量增加无关的心肌缺血。

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的最大特点是非卧床连续记录,各时段的有关情况几乎无一遗漏记录下来,而普通心电图只记录了检查瞬时的情况。以上资料显示,就心律失常及ST-T改变而言,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心电图。

心律失常及ST-T改变的发生时间及分布情况都清楚记录下来,有助于临床作出病因诊断及治疗选择。

本资料显示早搏及ST-T改变在白天清醒时明显多于夜晚睡眠时,可能与植物神经张力的昼夜节律有关,白天交感活动增强,易于促发早搏,运动较剧烈时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亦可表现出ST-T明显改变。夜晚迷失张力增加,上述发生机会亦相对较少。部分患者心律失常并不限于上述昼夜节律,大概是心血管疾病本身对心脏植物神经功能造成损害所致。

心电监测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各30例。此研究方案已通过有关管理部门对于医学伦理学方面的审查,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具知情同意权。所有患者均经有关辅助检查证实, 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3]。观察组中, 男15例, 女15例, 年龄55~85岁, 平均年龄 (74.8±5.2) 岁, 单纯下壁心肌梗死13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9例, 前壁心肌梗死2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 高侧壁心肌梗死2例, 右室梗死2例;对照组中,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58~86岁, 平均年龄 (76.1±5.6) 岁, 单纯下壁心肌梗死12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10例, 前壁心肌梗死3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例, 高侧壁心肌梗死1例, 右室梗死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临床护理, 对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护理基础上施加心电监测护理;观察组施加心电监测护理, 包括 (1) 密切检测患者心率、心律及基本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记录患者血压、呼吸、血氧饱合度、意识的变化情况, 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及烦躁不安等表现时及时通知责任医师进行救治; (2) 急救护理:快速建立溶栓静脉通路及扩张冠脉静脉通路, 准备好相应抢救仪器, 积极配合责任医师进行床旁抢救; (3) 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4) 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 缓解其由于疾病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紧张焦虑心理, 鼓励患者, 增强其对抗疾病的信心。

1.3 检测方法

(1) 两组患者疾病转化转归情况:由观察人员全程跟踪, 并结合患者住院病历及辅助检查资料记录患者疾病转化转归情况, 统计分析数据并绘制成表。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对患者经行一对一交谈询问, 了解其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情况, 收集有关数据, 统计、分析并绘制成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转化、转归情况比较

经不同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 (76.7%) 明显高于对照组 (53.3%) ,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死亡。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因2例患者死亡, 未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90.0%)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64.3%) ,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众对健康医疗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高龄人群疾病发生率的不断提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其中, 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尤为显著[4,5]。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中的常见疾病之一, 多见于高龄人群, 具有高致残、高病死率的特点[6]。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造成一支或多支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 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 在此基础上, 一旦供血减少或中断, 使心肌持续严重缺血时间过长即刻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伴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7,8]。故而及时治疗同时配合心电监测护理措施, 对于降低急性心梗的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改善预后结局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为探讨心电监测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6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数据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死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90.0%)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64.3%) ,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电监测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 值得形成专业性的护理体系,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心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应用前景广泛。

参考文献

[1]李芳芳.心电监测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 (18) :2776-2778.

[2]李丽宏, 罗玉贤, 冯素敏.动态心电图对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监测价值[J].河北医药, 2013, 35 (6) :904-905.

[3]周亚涛.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监护的监测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23) :2080.

[4]苏维芳, 刘亚丽, 许晓伟.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5 (4) :481-483.

[5]黄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6, 33 (1) :92-93.

[6]陈慧玲, 张海玲.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36 (8) :1074-1076.

[7]胡敏芝.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监测及护理[J].护理研究 (中旬版) , 2012, 26 (3) :714-715.

心电监测护理 篇5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冠心病;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60-01

我院于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对48例冠心病患者行动态心电图(DCG)和常规心电图监测,并将两个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选择在我院同期住院和门诊的4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1~79岁,平均57.2岁;均有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史。

1.2 方法 动态心电图监测[1]:采用HOL TER-STAR三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系统,用模拟V1、V3、V5导联进行24小时监测,并且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准确记录各种症状发生和持续的时间。常规心电图监测:采用上海光电产同步三导联心电图机,受检者在安静状态下记录心电图,纸速25mm/s,增益10mm/mV。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单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等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都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动态心电图对该组冠心病病人心律失常检出率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程度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尤其是对易引起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检出尤为有意义;动态心电图对频发早搏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动态心电图对频发性、多源性、成对早搏、短阵速以及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

3 讨论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2]。此技术于1957年由美国物理学博士Norman J Holter发明的,故又称Holter心电图,简称为Holter,现在一般称为动态心电图。20世纪60年代后期,动态心电图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尤其是用于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心律失常与预后和猝死的关系。70年代末期,应用动态心电图观察ST段的价值得到确认,因而对其在研究心肌缺血,特别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价值受到日益重视。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O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通过我院近些年使用动态心电图的实践观察,认为对冠心病的监测与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2]。心律失常型冠心病应用无创性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能早期发现高危冠心病病人。及时合理使用调整抗心律失常药,对预防猝死的发生有重要价值。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其中频发室性早搏,可使冠状动脉血流下降25%,房速下降35%,室速下降60%,快速房颤下降40%。常规心电图受检查时间的限制,不能长时间记录,有时数次检查仅检出个别早搏或无心律失常,掩盖了真实病情,导致对疾病严重程度的估计不足或错误分析。因此动态心电图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日常状态下冠心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变化,便于判断心肌血供的情况,以便及时纠正、指导用药。在我院的临床实践中,常规心电图已显示有心律失常的病例,但动态心电图记录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以及种类均显示增加,所以动态心电图检测应作为观察此型病人的首选常规检查方法,由于动态心电图更能发现频发、多源早搏、成对、联律、短阵速等多种心律失常,对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另外,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是急性心肌缺血造成局部心电不稳定而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且预后差,所以及时检出严重心律失常即成为首要问题之一。动态心电图具体可从一下几点诊治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3]:(1)明确诊断发作性心律失常;(2)对任何类型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解发生机制、判断程度和危险性、推测预后;(3)了解心律失常发生与日常活动的关系;(4)发现其他心电改变,协助诊断心律失常的病因;(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毒性、致心律失常作用,协助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本研究结果显示: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单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等的动态心电图都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对该组冠心病病人心律失常检出率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程度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尤其是对易引起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检出尤为有意义;动态心电图对频发早搏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参考文献

心电监测护理 篇6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电监护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多数发生在发病1周~2周, 尤其是24 h内多见, 及早发现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中, 男26例, 女14例;年龄47岁~73岁 (56.3岁±11.2岁) ;单纯下壁心肌梗死14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13例, 前壁心肌梗死6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3例, 高侧壁心肌梗死2例, 右室梗死2例。

2 结果

本组40例室性心律失常, 临床治愈35例, 出现心室颤动5例, 4例及时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 1例抢救无效死亡。

3 护理

3.1 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及病情变化

病人入院后即时开始持续心电监护, 建立心电监护记录本, 每2 h记录心律、心率及心电波形的动态变化。监护过程中保持心电波形的清晰P波、QRS波、T波易辨认, ST段以及J点也能清晰监测。准确及时记录有价值的心电波, 对于复杂类型的心律失常, 可通过冻结键将心电波形冻结并打印记录下来, 以便进一步辨认。正确设置报警参数, 如心率、ST段下移等, 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3.2 监测心律、心率

心律失常绝大多数都发生于梗死后48 h内, 尤其24 h之内, 前壁、侧壁心肌梗死病人, 应警惕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对室性心律失常中室性期前收缩及短阵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者, 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发现心室颤动立即给予电复律。下壁、后壁心肌梗死病人, 应注意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 对室上性心律失常, 若心率不快且病人无明显症状, 可暂不予处理, 但需严密观察, 若心率快且病人出现明显症状, 则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3.3 临床表现观察

严密观察病人意识、血压、呼吸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及时记录病人胸部不适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心肌梗死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随室率、持续时间、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大小等因素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在原有症状基础上, 心慌、胸闷、胸痛、眩晕加重, 严重者出现休克、呼吸困难甚至室扑或室颤而猝死。出现上述症状并通过心电监护证实恶性心律失常, 须及时向医生报告, 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

3.4 掌握用药方法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保持两条静脉输液顺畅, 一条通道常规用药, 另一条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掌握利多卡因、胺碘酮的使用方法。

3.5 加强基础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探视, 给予吸氧 (氧流量4 L/min~6 L/min) , 疼痛时给予镇痛药哌替啶、硝酸甘油等, 配合做好各项检查、准确记录出入量, 并做好记录,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注意饮食调节, 给予低脂、低胆固醇, 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加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并发症。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并发症, 临床症状危重、病死率高。有资料表明, 患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病死率为30%~50%[1]。因此, 及早发现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关键。心电监护显示,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3 d~5 d内, 以24 h内最多见。可能是梗死区与边缘正常心肌间电话动不平衡, 心肌应激性增高, 致使局部电流形成折返环, 易引起反复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猝死[2]。经心电监护, 本组多例病人因及早发现心室颤动的先兆, 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暂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等, 及时报告医生静脉输注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 有效地控制了心电变化, 避免了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持续的心电监护能及时地发现心律失常, 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因此早期心电监护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哈里斯.老年心脏病学[M].卡志强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9:279.

城乡远程心电监测效果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 997例受检者均来源于本院远程心电监测中心12家分站。其中男976例, 女1 021例, 平均年龄56岁±16岁, 年龄最大95岁, 最小6岁。6个县乡医院分站1 024例受试者中男522例, 女502例, 年龄56岁±17岁;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3例受试者中男454例, 女519例, 年龄57岁±15岁。

1.2方法

远程心电监测中心设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有24h值班护士和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站和县乡医院分站的患者佩戴心电图记录器, 记录时间24h。长时间记录的心电信息通过长途电话或宽带网络上传到监测中心, 由专家诊断后将结果回传分站医生, 做进一步治疗。仪器为威灵医用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院外监护系统DXF-I心脏检测仪。

调查每个分站患者就医费用, 包括往返路费、检查费用和工作请假扣除工资费用;就医时间, 包括往返时间、就诊时间等;到监测分站的距离。按照远程心电监测中心的心电图诊断报告统计心律失常。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远程心电监测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 (见表1)

而县乡组比社区组三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都高。

例 (%)

2.2两组到远程心电监测中心就诊费用的比较 (见表2)

除了检查费用, 社区比县乡就诊费用明显减低。在分站就诊检查只需要花检查费60元, 社区患者平均节约其他费用26.83元, 县乡患者节约235.50元。

2.3两组远程心电监测中心就诊花费时间比较 (见表3)

由于距离关系, 社区比县乡就诊时间明显减低。在分站就诊及时, 社区患者平均节约在途往返等时间7.17h, 而县乡患者节约30h。

3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省普及远程心电监测项目已经进入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乡医院, 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家庭[2,3]。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黄土高原, 东有太行山, 西有吕梁山, 居民散布居住, 县乡医院开展远程心电监测的服务模式使患者受益[4,5]。本研究比较县乡医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远程心电监测的效果。结果显示县乡组比社区组受检者心律失常检出率高, 就医费用高, 就医时间长。说明县乡患者就医条件不如城市患者, 同时也证实了远程心电监测检查节省了就医成本, 患者能及时就诊, 在县乡的患者受益更显著。国外进行了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家庭监测心电图和晕厥患者入院前远程心电监测都获得很好的效果[6,7]。在疾病诊断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开展心脏康复的心电远程监测, 对于控制心率和心律失常的检出有很大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城乡远程心电监测的效果。方法 选择山西省6个县乡和6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1 997例受检者, 比较心律失常检出率、就医费用及就医时间。结果 县乡组比社区组受检者心律失常检出率高, 就医费用高, 就医时间长 (P<0.05) 。结论 县乡开展远程心电监测检查可节省更多就医成本, 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心律失常,远程心电监测,城乡,社区

参考文献

[1]Shimada M, Hallstom A, Green WD, et al.Usefulness of the newly developed transtelephonic electrocardiogram and computer-supported response system[J].J Cardiol, 1996, 27 (4) :211-217.

[2]Scalvini S, Martinelli G, Baratti D, et al.Telecardiology:One-lead electrocardiogram monitoring and nurse triage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J Telemed Telecare, 2005, 11:16.

[3]顾菊康.各国心电远程监护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杂志, 2007, 8 (1-4) :38-41.

[4]王红宇, 肖传实, 汪红霞.山西省远程电话传输心电监测与县区心脏急救服务[J].国际心血管杂志, 2007, 8 (1-4) :28-30.

[5]肖传实.远程电话传输心电监测在院外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心血管杂志, 2008, 9 (1) :15-17.

[6]Piotrowicz E, Jasionowska A, Banaszak-Bednarczyk M, et al.ECG telemonitoring during hom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J].J Telemed Telecare, 2012, 18 (4) :193-197.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研究 篇8

1 系统概述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由心电采集电路、控制芯片、显示模块、射频模块、无线通信网络、医院监护中心的计算机组成[1,2],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本文设计的心电监护终端主要用来完成对病人心电信号的采集、处理、显示并将监测数据通过GPRS无线网络传输到医院监护中心的远程计算机上,实现对病人的远程监测。医生根据传输回来的数据进行诊断并及时对病人提供诊断结果。

2 系统硬件设计

为了实现体积小、处理速度快、满足嵌入式系统Linux对硬件要求的心电监测终端,该系统采用三星公司生产的S3C2440单片机作为微处理器。该单片机为32 bit RISC微处理器,具有低价格、低功耗、体积小、精简指令集、高性能、驱动能力强等优点。而且S3C2440片内资源十分丰富,片内含有A/D转换通道,从而可以省去专门的A/D芯片,因此简化了外围电路,为电路设计节省了空间,满足设计要求。

2.1 心电采集电路设计

心电信号的采集电路是该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功能主要包括前置放大、50 Hz陷波、高通滤波、低通滤波和后级放大,其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因为体表ECG信号一般在0.05 m V~5 m V之间,信号非常微弱,并且易受到肌电、呼吸、电磁等干扰。所以采用高输入阻抗、高共模抑制比的差分放大电路进行前置放大,以增大输入阻抗、减少共模信号干扰。50 Hz陷波电路的作用是滤除50 Hz工频对心电信号的干扰。前置放大电路与50 Hz陷波电路如图3所示(放大器型号为TLC2254CD)。带通滤波电路主要由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组成,通频带为0.5 Hz~100 Hz,用于滤除心电频率范围以外的干扰信号。后级放大器将ECG信号进一步放大100倍左右(0 V~3.3 V之间)后,将采集信号输入到控制芯片S3C2440的A/D转换模块中。

2.2 GPRS模块的外围接口电路

控制芯片S3C2440通过控制GPRS模块实现心电数据的无线传输,通过串口对GPRS模块发送控制指令,使其完成对心电数据的无线传输。GPRS模块的功能:实现与S3C2440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过GPRS无线网络与医院监护中心的远程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GPRS模块选择索尼爱立信公司生产的GM47。GM47具有性价比高、使用简便、模块内嵌TCP/IP协议栈、有很好的技术支持等优点。GM47串口采用2.75 V的CMOS电平,而S3C2440串口是TTL电平,因此两者互相连接时需要电平转换。GM47的外围接口电路如图4所示。

3 系统软件设计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部分。系统软件主要由系统启动代码Bootloader、Linux操作系统内核、yaffs2根文件系统和ADC、GPRS的驱动程序组成。应用软件主要由心电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LCD显示和GPRS数据发送5部分组成,应用软件流程图如图5所示。

系统软件的组建过程:

(1)制作Bootloader、Linux内核和文件系统。其中,Linux内核中要添加ADC和GPRS的驱动文件,并在.config文件中进行相应的配置,最后make生成Linux内核;向Nand Flash中依次烧写制作好的Bootloader、Linux内核和文件系统[3]。

(2)移植Web服务器Boa。通过修改boa.conf文件,设定默认网页名称和网页文件、cgi-bin文件的存放路径。通过修改rc S文件,使Linux启动后自动设置IP地址并启动Boa服务器。

(3)用HTML语言编写登录页面[4]并将其存放到boa.conf文件设定的/home/boa/www文件夹中。

(4)把用C语言编写的脚本文件login.c、main.c、adc.c、gprs.c和.h头文件放到Linux系统中,用交叉编译器armlinux-gcc编译成login.cgi和main.cgi文件。把login.cgi、main.cgi两个脚本文件和心电监测页面内容文件main_html一起存放到/home/boa/www/cgi-bin文件夹中。

(5)打开远程计算机,输入在rc S文件中设置的IP地址就可以进入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登录界面,输入合法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进入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监测页面,如图6所示。在监测页面上,医生可以看见心电监测终端传送来的心电波形、心率、QRS波振幅和时限、P波振幅和时限、T波振幅和时限、P-R间期和Q-T间期等指标。

4 实验结果

为了验证系统采集处理心电信号的准确性,采用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和传统的心电监测仪进行比对试验。用心电信号模拟发生器产生各种监测信号,把相同的监测信号输入到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和传统的心电监测仪,统计并对比两个仪器分析的QRS波振幅和时限、P波振幅和时限、T波振幅和时限、P-R间期和Q-T间期等指标,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系统能够保证心电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亚群,于龙飞,王坤林.网络控制中心的远程智能监控系统.计算机系统应用[J].2011,20(4):1-5.

[2]张石,董建威,王军辉,等.便携式无线心电监护仪的低功耗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06(7).

[3]王晓宁,王振臣,张少兵,等.Linux操作系统在ARM9处理器上的移植[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0,37(02):67-69.

便携式心电监测仪设计 篇9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心脏病的常规诊断方法是心电监测。心电监测是通过心电放大设备将连续控制心脏电信号的投影体表电位记录成心电图曲线[1,2]。随着心脏病患者诊断的需要,只靠医院内的检测仪器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急需研制一种低功耗、易使用的便携式心电监测仪,以满足心脏病患者诊断的需要。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现介绍如下。

1 设计

便携式心电监测仪整体设计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实物图如图1所示,设计框图如图2所示。通过心电检测电极采集人体的体表心电信号,并经过放大电路放大,经过滤波电路消除高频信号的干扰,提取频率在0.05~100 Hz的心电信号,再将模拟的心电信号经过A/D转换电路转变成数字信号后存储在数据存储电路中,同时将数字信号显示在图形显示电路的显示屏幕上。此仪器也可以在心电信号采集完成后,通过数据通信电路与计算机相连,将存储在数据存储电路的心电数字信号输入到计算机中。

1.1 硬件系统设计

硬件设计可分为心电检测电路设计(包括放大电路、滤波电路及电平提升电路)和控制存储及接口电路设计(包括单片机的选型、电源模块、键盘、图形用户界面和通信接口电路等)。

1.1.1 心电检测放大电路设计

根据心电检测标准的要求(输入阻抗大于5 MΩ,共模抑制比不小于80 d B,电压增益不小于60 d B,频带范围是0.05~100 Hz)[3],将心电检测放大电路设计如下:2个TL064运算放大器组成心电信号的输入缓冲放大器。随后心电信号通过差分前置放大器AD620(它在输入阻抗、共模抑制比、低噪低漂移上的性能都符合心电监测标准的要求[4],放大倍数为7~10倍),再通过主放大电路OP07(主放大倍数为100倍),如图3所示。

由于心电信号的频率在0.05~100 Hz之间,采集电路就需要设计滤波器除去该段频率以外的噪声频率。滤波电路主要有高通滤波、低通滤波[5]。在两级放大器之间采用RC耦合电路,即时间常数电路,在隔离直流信号的同时达到高通滤波的效果。我们取时间常数约为3.25 s,如图3所示,选择3.3 MΩ电阻和1μF电容,通过公式fH=1/(2πRC)(其中,R和C为高通滤波器的电阻和电容)可得高通滤波器的转折频率为0.05 Hz。为了消除高频信号的干扰,在放大器反馈电阻1 MΩ上并联电容0.002μF,构成一个低通滤波器,使低通滤波器和心电后级放大器合用一个运放,通过公式fL=1/(2πRC)(其中,R和C为低通滤波器的电阻和电容)可得低通滤波器的转折频率为80 Hz,在0.05~80 Hz频带范围内可以满足心电图的频响要求。

1.1.2 控制存储及接口电路设计

心电模拟信号放大后通过A/D转换变成数字信号,再存储到存储器中以便后期使用。本设计选用TI公司的超低功耗16位MSP430F149单片机作为控制存储及接口电路中心控制器[6]。MSP430F149单片机具有60 KB的FLASH ROM,其中一部分可用于存储心电数据;内置12位高性能A/D转换器,可用于A/D转换(将放大后的心电模拟信号转换成心电数字信号)[7];内置2个通用同步、异步串行通信接口,可用于便携式心电监测仪与计算机通信(将心电数字信号传入计算机);内置48个可复用I/O引脚;可用于键盘输入电路[8]和TFT液晶显示屏的心电波形显示;具有低功耗设计,有5种节电模式,可采用锂电池保持长时间的工作供电。

1.1.3 电源电路设计

本设计采用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电压为3.6 V,用于控制存储及接口电路供电。而放大电路需要±5 V电压供电,所以电源设计(如图4所示)将锂电池3.6 V电压输入到MAX756芯片,MAX756芯片再将3.6 V电压输入转换为+5 V电压输出。然后将输出的+5 V电压再输入到MAX860芯片,MAX860芯片将+5 V电压输入转换为-5 V电压输出。这样即可得到放大电路±5 V电压供给。

1.2 软件设计

MSP430F149单片机的控制软件用C语言来实现[9],主要是MSP430F149单片机的外围口驱动程序及心电信号数据处理程序,包括主控程序、A/D转换程序、数据存储及回放程序、键盘和显示程序等。

1.2.1 定时A/D转换程序

通过MSP430F149单片机内部ADC12模块实现12位精度的模数转换。在心电信号采集过程中,采用单通道多次转换模式。为使系统能以一个固定的频率不停地进行A/D转换,设置MSP430F149定时器Timer A口进行定时中断。例如5 ms产生一次定时中断,在中断程序中启动A/D转换。每次A/D转换完成后,中断程序还要对采集的数据写入相应FLASH里进行存储。同时,在TFT液晶显示屏显示心电波形。

1.2.2 液晶显示子程序

显示屏设计采用TFT240320 2.4 in(1 in=25.4 mm)彩屏,用C语言实现显示屏驱动与显示。MSP430F149单片机P4、P5并行口与TFT液晶显示屏的液晶硬件连接。软件程序结构分为3层:底层通信子程序的功能是通过Write_Cmd、Write_Data等子程序实现单片机与TFT液晶显示屏的液晶控制及数字通信连接;第2层驱动子程序通过调用底层通信子程序实现液晶的初始化设置ILI9325_Initial子程序、图形点线的显示Lcd_setpos等子程序及文本字符显示Lcd-_putchar 8x12等子程序;第3层心电图形显示程序将A/D转换数字设置为纵坐标、定时器中断次数设置为横坐标,再通过调用Lcd_setpos等子程序在液晶屏上显示动态心电波形。

2 结语

心电监测仪模拟电路硬件符合心电行业标准,应用TFT液晶显示屏显示心电波形,通过MSP430 F149单片机实现A/D转换、数据存储及输入、输出控制等功能,因此本设备具有体积小、低功耗、携带方便等特点。通过电极的连接,本设备可检测人体的Ⅰ、Ⅱ、Ⅲ等导联心电信号,并将检测的心电信号存储在FLASH存储器中,可回放重新显示记忆存储的心电信号;并可与计算机com口相连接,将FLASH存储器中的心电信号传入计算机中。基于本设备的特点,它将更适用于家庭、社区医疗、乡镇诊所的心脏病患者的诊断。

摘要:目的:设计一种低功耗、易使用的便携式心电监测仪。方法:选用MSP430型单片机和AD620型前级放大器,通过A/D转换程序和液晶显示子程序实现心电波形的显示及数据的储存、输入、输出控制等功能。结果:通过连接电极,该便携式心电监测仪能高效记录及显示心电信号图形。结论:该监测仪记录信号方便可靠,能为医疗诊断提供即时有效的数据资料。

关键词:便携式,心电监测,心电信号

参考文献

[1]陈仲本,况明星.医用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9-123.

[2]张承宗,吴士彬.实用临床心电图教学图谱[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永远,常向荣,韩奎.生物医学电子学——医疗诊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28-130.

[4]曹茂永,王霞,孙农亮.仪用放大器AD620及其应用[J].电测与仪表,2000,37(10):49-52.

[5]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30-141.

[6]胡大可.MSP430系列FLASH型超低功耗16位单片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13-17.

[7]胡大可.MSP430系列单片机接口技术及系统设计实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246-265.

[8]秦龙.MSP430单片机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75-82.

心电监测仪的特性及发展 篇10

关键词:心电监测,处理模块,干扰信号

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头号杀手”。由于心脏病有突发性长期性的双重特性,对心脏病人也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监护。心脏在收缩前,产生生物电流,并经组织和体液的传导至体表各部产生不同的电位变化,形成体表电位差。这种变化着的电位差记录成动态曲线称为心电图,如图1所示。心脏的一些异常会通过心电图表现出来。心房肌的除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心室肌的除极表现为QRS波群,心房的复极在P—R段上,心室肌复极则表现为心电图上的ST段及T波[1]。

心电图作为生物医学测量中一项较成熟的技术,已成为一种常规临床检查的手段,并在心脏疾病的诊断和药效分析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当前市场上有很多有关心电检测与处理的医用仪器,随着科技的进步心电仪会增加更多的功能,为诊断、治疗病人提供了便利;还有很多产品如心电发生器,其中包含了几乎所有心电信号的模板,包括不同频率的正常、病态的心电信号,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帮助。各种各样的医疗仪器,为医生诊治病人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延伸了医生的感觉器官。

但是心电信号十分微弱且频率低,同时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所以心电检测方法也具有特殊性。在检测过程中常遇到干扰,皮肤和电极的接触将引起极化电动势作为直流共模干扰输入心电放大器,其数值可达数百mV,远远高于心电信号,而且心电信号的探测易受现场电气设备的干扰,尤其是市电的共模干扰。目前处理的方法是通过滤波的方式去除干扰,其中滤波器设计方面包括硬件滤波和数字滤波两方面。硬件滤波方面,通常采取合理的屏蔽和接地、提高电路的共模抑制比、设置模拟滤波器、采用性能优良的器件和浮点跟踪电路、光电隔离等措施。但是,仅依靠硬件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干扰问题,随着计算机的改进,数字滤波技术也成为滤除干扰的一种有效手段。

心电监测仪由4个模块构成:

(1)心电采集模块,即通过级联的方式采集心电信号到仪器中。

(2)放大模块是硬件电路的关键所在,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信号的质量,从而影响仪器的特性。

(3)滤波模块,高频信号滤除电路和工频干扰滤除电路。它不仅可以消除其中的共模和工频干扰,还能提高共模抑制比,使信号输出的质量得到提高。

(4)处理模块,监测仪的核心部件,需依托有效分析方法分析处理心电信号,并给出有效分析结果或能将处理过的信号输出。

1 心电采集模块

将心电描记器的记录电极放在体表的任何两个非等电部位,都可记录出心电变化的图像,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双极导联,所测的电位变化是体表被测两点电位变化的代数和,分析波形较为复杂。如果设法使其中一个电极,使其电位始终保持零电位,而另一个电极放在体表某一测量点,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单极导联。目前在临床检查心电图时,单极和双极导联均在使用。常规使用的心电图导联方法有12种。文中采用标准导联方式,如图2所示[2]。

标准导联,属双极导联,只能描记两电极间的电位差。电极连接方法为第一导联,右臂与左臂;第二导联,右臂与左足;第三导联,左臂与左足。

2 放大模块

前置放大器是用来放大导联输入的心电信号。由于心电信号比较弱,需要先被放大到一定的电平才可以输出到其它级上。通常前置具有较高的电压增益,可以将小信号放大到标准电平上。

根据心电信号的特点,前置级应该满足:

(1)高输入阻抗。获取后心电信号是高内阻源的微弱的不稳定信号,为降低信号源内阻的影响,必须增大放大器输入阻抗数值。

(2)共模抑制比高。考虑到50 Hz的工频干扰以及所测量的参数以外的人体所携带的生理作用的干扰,前置级须采用CMRR高的差动放大形式,这样能降低共模干扰向差模干扰转化。

(3)低噪声、低漂移。要求放大器的作用对信号源的影响弱,获取信号的能力强,输出稳定。

集成化仪表用放大器也同样具有较高的输入阻抗和共模抑制比的特点,但其共模抑制比与增益成正比。由于极化电压的存在,作为心电前置放大器时的增益只能在100 dB以内,这就使得仪器放大器作为前置放大器时的共模抑制比不可能设置很高。

仪器放大器的种类有多种,这里以常用的INA128为例,实现图3电路[3]。

前级A1、A2采用并联型差动放大器,其共模抑制比理论为无穷大;后级A3采用仪器放大器,将双端信号转换为单端信号输出,由于阻容耦合电路的隔直作用,可得到较高的增益,进而得到更高的CMRR[4]。

3 滤波模块

高频干扰的滤除电路,由于心电频率一般在100 Hz以下,能量主要集中在17 Hz附近,且幅度微小,所以要对100 Hz以内的信号进行保护,添加高频滤波电路把100 Hz以外的高频信号滤除。常见的有RC有源滤波器,其由RC元件与运算放大器组成,其功能是抑制设计范围以外的信号。由于具有理想幅频特性的滤波器很难实现。只能用实际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去逼近理想的特性。常用的方法是巴特沃斯(Butterworth)逼近和切比雪夫(Chebysher)逼近,滤波器的阶数N越高,幅频特性衰减的速度越快,就越接近于理想幅频特性。滤波电路阶次的选择,可参考表1。

如图4所示,前后分别为一阶和二阶低通滤波器,连接后为三阶低通滤波器,相当两个滤波器级联。

工频干扰的滤除电路,常用带阻滤波器。典型的是RC双T带阻滤波选频放大器,它能对某一频段的信号进行滤除,对于电源工频产生的50 Hz噪声,用它能有效选择而对噪声进行滤除[5]。

如图5所示,是RC双T带阻滤波选频放大器。

4 处理模块

滤波后心电信号的处理和识别,一般有几种方式:

(1)对于没有特别精度和时间要求的病例可用单片机作为核心部件来处理,其好处是便捷、成本低。

(2)对于有精度和时间限制的病例,需要将滤波后的信号传送到处理信号能力更强的计算机中处理,有时还需要将信息反馈给医师,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做出诊断[6]。

处理心电信号的关键是对心电信号中QRS复波的精确识别。正常人的QRS波群的宽度为0.06~0.10 s,且不受心律变化的影响。针对R波很尖锐的特点,通过一个滑动时间窗判断信号峰、谷是否满足要求,同时确认其是否在时间窗内。对信号幅值的阈值采用双可变阈值法,即对波形设置波峰和波谷阈值。如果峰阈值和谷阈值在一段适当时间内有较大变化,则重新设置峰阈值和谷阈值。根据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采样得到的数据设置峰谷阈值,对QRS波进行定位,计算得出心率[7]。

得到心律后可将正常的心电波形与样本心电信号比较,并通过既有经验推断是否有心脏问题,也可以将结果通知医师或传送到计算机内进行继续处理。

5 发展与展望

现阶段各种心电仪特点相似而性价比相对于其他医疗仪器来说比较低,其发展方向是多种多样的。

(1)仪器微型化:

心电仪由最初能占据半个房间的“庞然大物”发展至今已缩小很多倍,单手即可携带,可料想将来的心电监测仪将会可以随时随地的测量。

(2)检测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完善、专家系统的进步,判断病症的“重任”已悄然交付给智能化芯片身上,人工干预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小。

(3)信息多样化:

从最开始只能测量心率到现在集测量、诊断、预测于一身,心电仪的功能日趋多样化,能提供的备选信息也越来越多。

(4)诊断远程化:

现阶段已能将家用便携式心电监测仪与医疗中心计算机连接互动,带来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在不远的将来这种联系会更加紧密[8]。

参考文献

[1]魏太星,魏经汉,魏毅东.临床心电图学及图谱[M].4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张开滋,罗道生,王红宇,等.简明12导联同步心电图图解[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杨帮文.新编混合集成电路实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武汉力源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INA128/INA129精密低功耗仪表放大器[M].武汉:武汉力源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2010.

[5]刘敏华.心电检测系统的前向通路[D].温州:温州大学,2005.

[6]张永杰,秦山虎,卞正中.高性能微控制器ADμC814在心电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3(17):16-19.

[7]谈晓隽.基于ARM核的单双电源心电监测仪的设计及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0.

上一篇:优化改进方法下一篇:维护及故障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