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护理

2024-08-01

监测护理(共12篇)

监测护理 篇1

糖尿病的现代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五个组成部分, 五方面同等重要, 不能片面强调某一部分。为了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 人们在不断深入研究血糖监测方法, 近年来, 随着一种新型皮下埋入式动态血糖监测仪的问世, 改变了需要经常频繁监测自身血糖变化而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1]。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已应用于临床, 并且在指导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科从2008年1月—11月先后为56例糖尿病患者使用CGMS, 现将其应用情况及护理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内分泌科2008年1月—11月使用动态血糖仪 (CGMS) 监测血糖共56例, 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38例, 1型糖尿病患者18例, 男42例, 女14例, 年龄20岁~73岁, 病史2年~18年。

1.2 仪器

使用圣美迪诺公司生产的TA型皮下埋入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 测定患者全天血糖变化情况。

1.3 监测方法

从4℃冰箱中取出CGMS探头, 置于室温10 min后使用, 检查电池电量充足, 安装好探头在助针器上。取患者平卧位, 选择脐以下腹部为穿刺点, 用75%酒精消毒皮肤后, 用探头注入器将探头插入皮下, 取出探头的内芯, 接上CGMS, 用3M防水胶布固定好。CGMS进行初始化, 经初始化1 h, 测一个指尖血糖值 (mmol/L) 输入, 监测仪开始启动工作。之后每日输入07:00、三餐后2 h及22:00指血血糖值, 3 d后拔出探头, 取下血糖记录仪, 通过信息摄取器输入电脑, 在电脑上回放并下载, 通过本系统软件数据处理, 作出完整的血糖图, 供医生诊断。

1.4 护理

1.4.1 心理护理

CGMS是糖尿病治疗监测的高新科技产品, 患者不理解它的作用而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在安装前, 护士应进行耐心解释, 讲解应用CGMS监测的意义、方法、效果、目的、如何配合、注意事项等, 以解除其顾虑, 积极配合监测。心理活动与躯体疾病呈复杂的相互关系, 心理因素诱发加重糖尿病, 而糖尿病又加重心理障碍, 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对提高治疗效果有明显作用。

1.4.2 局部观察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 将探头置入脐周围5 cm以外, 穿刺点避开瘢痕、组织萎缩部位、腰带部位, 经常检查穿刺部位, 确保软针插入皮下。

1.4.3 监测血糖

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输入, 一般我们测5次指尖血糖 (包括07:00、三餐后2 h、22:00) 要求用同一个血糖仪监测, 测指尖血后在1 min~2 min内输入。

1.4.4 时间护理在血糖监测中的应用

自我血糖监测是近10年来糖尿病患者管理方法的进展之一, 血糖的动态数据为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依据。监测血糖时间通常选择空腹、餐前、餐后2 h、睡前及凌晨02:00~03:00.每位患者监测的时间要固定, 便于掌握患者血糖变化规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 每2 h监测血糖和血酮1次, 直到血糖、血酮下降至正常, 临床症状缓解后改为3~4次/d.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调整药物期、改变饮食运动的习惯、情绪严重波动、合并严重感染时, 应特别加强血糖监测。对血糖控制良好且稳定者, 指导患者每2个月~3个月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 了解糖尿病病情控制程度;每年1~2次全面复查, 以便及早发现并发症。

1.4.5 告知CGMS监测期间具体配合事项, 让患者主动参与治疗

如带CGMS监测期间, 不能进行X线、CT、MRI的影像学检查, 以防干扰, 掌握仪器保养方法, 由于CGMS操作复杂, 且费用较贵, 如有警报时应立即通知医务人员, 及时解除故障, 保证仪器正常工作, 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结果

通过对56例患者进行CGMS相关知识教育及护理, 可以全面客观地监测全天血糖变化, 显示其在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方面的强大优势, 为及时调整药物用量提供了准确信息, 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缩短了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调整胰岛素用量的时间, 减轻了患者多次监测末梢血糖的痛苦,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3 讨论

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及生存质量, 严格控制血糖使其达到理想水平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然而, 理想的血糖控制离不开血糖监测系统, 糖尿病患者常规自我血糖监测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不能发现24 h内各时段的血糖波动, 而CGMS能揭示常规血糖测定方法所未能显示的血糖漂移变化及波动趋势, 犹如血糖的“Holter”监测仪[2]。糖尿病并发症与控制试验 (DCCT) 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显示,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强化治疗后, 随着血糖控制达标, 低血糖的发生机会明显增加, 特别是夜间无感知低血糖[3], CGMS对此可以做到精确监测, 避免不良后果发生。我们对5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CGMS监测, 通过宣传教育和护理均顺利完成。无报警和脱落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罗文, 高美英.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4) :9-10.

[2]Steil Gm, Tebrim K, MastrototaroJ, et al.Determination of plasma glucose during rapid glucose excursions with a subcutaneous glucose sensor[J].Diabetes Technol Ther, 2003, 5 (1) :27-31.

[3]吴国富, 麦一峰, 罗薇, 等.动态血糖监测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睡前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2 (4) :323-324.

监测护理 篇2

1、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院感控制要求(1)布局合理,手卫生设施齐全(2)有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制度及培训记录(3)有医疗废弃物处理的规范与流程 护理主要检查点:(1)手卫生设施齐全

(2)查手卫生监测和院感培训记录(3)医疗废弃物是否分类处置。实地查看,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

2、有急诊室/科相关护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护理常规和操作常规

(1)科室相关制度:抢救工作制度、预检分诊制度、绿色通道制度、急诊仪器管理制度等(2)科室工作流程:预检分诊流程、绿色通道流程、危重病人转运流程、入观和出观流程等(3)科室各区域各班的岗位职责明确(4)科室有各类急症的护理常规

(5)各类急救仪器操作常规:呼吸机、洗胃机、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 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

3、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事件等的抢救预案 科室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事件等的抢救预案 人员、仪器、床位的调配预案

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呼叫1-2备班人员

4、有危急值报告制度,护士能掌握并正确运用报告流程(1)科室有危急值报告制度

(2)科室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查看登记情况 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

5、有医疗急救与院前急救衔接制度,保证危重患者救治的连续性和及时性(1)科室建立医疗急救与院前急救衔接制度(2)实地查看与院前急救的交接情况 实地查看,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

6、有完善的预检分诊制度。分诊护士能对患者正确分诊,对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优先就诊(1)科室有完善的预检分诊制度和流程(2)实地查看预检护士的分诊情况 实地查看,查看相关资料,询问1名护士

7、抢救仪器、药品、物品配备合理、管理规范,处于应急备用状态,完好率达到100%。定期检查并记录

(1)抢救仪器、药品、物品有专人管理,完好率达到100%(2)定期检查性能、有效期情况,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实地查看,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

8、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及相应的急救技术,有培训、考核记录

(1)科室有对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进行培训和考核记录

(2)考核操作(选择1项):心肺复苏、呼吸囊、除颤、洗胃、呼吸机。考核1名护士,查看相关资料,询问相关人员

快速血糖监测相关问题及护理对策 篇3

【关键词】快速血糖;监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48-01

快速血糖监测近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其检测结果与静脉采血测定血糖无明显差异。通过静脉血测定血糖的方法虽然准确度高,常因反复静脉穿刺抽血给病人带来不便和痛苦,部分病人因不堪忍受其痛苦而拒绝采血。再者常规测定过程常以小时计算,从标本抽取至转送到检验科提供检验结果一般0.5至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危重病人的救治时间上不能马上提供其参考数值,从而失去宝贵的抢救时间。血糖监测是血糖控制措施安全、有效的前提。快速血糖监测以其快速、简便、微创、采血量少等特点,对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最棘手的困惑,规范监测血糖并据此制定科学、个体化的血糖控制方案,对有效延缓其并发症发生起到积极作用。尤其对那些末梢循环不良,静脉穿刺困难,治疗的及时性要求较高且静脉不易取血的患者及一次采血量往往不足以进行正常测试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我院2006年开始使用快速血糖监测仪,在使用中发现有时其检测结果与病人病情不一致。究其原因,发现有许多因素影响快速血糖监测结果,其中有标本因素也有工作人员人为因素,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材料 近几年我院分别使用的有强生、罗氏血糖仪, 目前应用的是北京麦邦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韩国进口Dialeader2208血糖检测仪,试纸是与其配套的 Dialeader2208试纸 。随机调查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6个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00名糖尿病患者。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 5 5岁。住院后行常规的生化项目及血糖监测,均采用静脉采血监测。以后根据情况采用快速血糖监测仪监测血糖。

1.2 調查方法 在6~12月住院患者中抽取的100名患者用同一方法即快速血糖监测仪监测血糖,共计896人次。其中有98人次的监测结果与临床患者病情不符有明显差异,后经静脉采血生化检测得以证实,误差率达10.9%。

2 讨论

2.1操作中误差原因分析

2.1.1 采血前准备工作不充分:表现为患者手卫生差或清洗后未彻底干燥;患者末梢循环差,指端血流量不充分,影响采血量;患者自身的其他基础病如低血压、高甘油三脂、缺氧等情况以及患者应用某些药物也会影响检测结果。另一方面是护士操作不规范:表现为酒精消毒时未待干,这样一方面可使残留酒精与试纸发生化学反应,也可因残留酒精混入血液而至监测效果不准确;采血环境不清洁,如灰尘、毛絮等。

2.1.2日常试纸存放欠规范:存放环境温、湿度不适宜,未做到封闭干燥的保存环境;周围环境有干扰如微波、电话等磁场;试纸代码与血糖仪代码不一致未及时调整。

2.1.3 对血糖仪管理欠规范:表现为清洁度差,未进行日常清洁;血糖仪未按时校准;电量不足,未及时更换新电池。

2.1.4操作中的影响因素:操作中未将试纸插到位;采血量不准确或多或少;采血中不正确的挤压方式,使过多的血清混入被采血液标本。

3 对策

3.1 采血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确保患者手卫生,嘱患者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干燥,不能自理者由护士协助执行。对于末梢循环较差患者,以下垂采血部位或甩手法(患者取坐位,手臂自然下垂,以碗关节为支点,轻轻甩手4~5次)[1]使局部血液循环增多,以改善指端血运量,然后再采血。对于合并其他慢性病如缺氧、高脂症或使用某些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需在记录单上注明。

3.2 加强护士培训: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血糖仪操作规范,严格按照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使用说明书进行,规范护士行为。充分发挥二级质控网的质控作用,加强监督考核。测试前应检查血糖仪显示的代码与试纸代码是否一致(血糖仪使用说明书均有说明)不得与其他仪器交叉使用。

3.3规范设备使用与保养:了解仪器原理,定期维护、保养、校准及质控,血糖检测仪应定期与生化分析仪测定值进行比较校正,以判断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分析查找是否存在设备自身的干扰因素,尽可能避免周围环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室内湿式清扫,避免尘土飞扬。血糖检测仪机身和测试区可用棉签或软布蘸清洁水擦洗,测试区不得用乙醇、含氯消毒剂等腐蚀性清洁剂或溶液擦拭。通过护理干预手段消除各种干扰因素,避免由此影响血糖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颅脑损伤后脑电图监测护理体会 篇4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电图,监测,护理

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中, 男98例, 女30例, 年龄3~73岁, 平均年龄42.5岁;入院时, 所有患者入院前或院后都经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 硬膜下血肿14例, 硬膜下积液9例, 硬膜外血肿11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 脑脑挫裂伤伴脑内血27例, 脑干脑出血5例壳核出血12例, 丘脑出血14例, 小脑出血2例, 脑叶 (皮质下) 出血16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均<8分或疼痛丧失定位能力。

1.2 脑电图监测护理方法

1.2.1 确保EEG监测装置正常

护士首先要正确连接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 监护时取坐位或卧位, 用火棉胶或橡皮条 (或松紧带) 做成的电极帽将电极固定在头皮特定部位, 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 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安置电极部位应以丙酮等擦洗以减小头皮阻抗。用导线将电极连至脑电图描记仪。一般同时描记8、12、16、20或32条曲线图。

1.2.2 熟练观察EEG数据变化

保持EEG监测的准确性和注意事项。脑电图监测过程中同时需要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并结合脑电图波型数据进行综合准确的判断。检查过程中使患者体位合适, 嘱其勿紧张及思考问题。随时观察患者的行为, 必要时应进行标记。对描记中出现的各种伪迹要进行识别和标记。分析脑电图时要注意年龄因素对波形的影响, 对于异常图形应注明异常的具体特征以协助临床诊断。

1.2.3 掌握脑电图波型与病情变化的联系

(1) 轻型颅脑损伤:伤后数小时至24 h, EEG可见有α波失律波幅增高, α波泛化脑波调幅不良或去同步化快波。 (2) 中型颅脑损伤:昏迷时间持续数10 min~6 h, EEG呈广泛性高波δ幅和θ波, 伤后3~7 d慢波增多, 与脑水肿有关;若局限性脑电异常持续存在, 多提示脑的局部有外伤性出血或瘢痕存在。 (3)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6 h至数月, EEG呈广泛性高波幅δ波, 基本节律消失, 并发脑疝明显。脑干损伤可见双侧同步阵发性δ波。1周内一过性慢波增多, 可能有脑水肿。若局限性多形性δ波灶或低波幅δ波灶持续存在, 提示有颅内血肿可能。如有损伤严重的脑部出现棘波、棘慢波灶时, 提示可能成为今后临床癫痫发作的痫灶所在。

2 结果

本研究组128例患者中好转110例, 死亡18例, 有效率为85.94%。

3 结论

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及监测规定 篇5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供应室各项规章制度如供应室工作制度、安全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灭菌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职业防护制度等。

2、完善各级护理人员工作职责。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3、制定各类人员工资流程,严格按照流程来工作。

二、合理布局供应室的功能区域和优化工作流程

1、供应室布局要求科学合理,严格划分为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各区应有明显的标志和界限,有利于防止污染,方便工作。

2、工作流程按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监测、无菌物品分类贮藏和发放等顺序运行,不准逆行,各区域要分别由专人负责落实。

3、做到工作间与生活间分开,回收污染与发放净物分开,初洗与清洗分开,未灭菌与灭菌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三、加强质量控制、保证供应物品质量

1、质量监控落实到人、落实到工作各个环节中,达到全面质量控制。

2、供应室各类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制定质量控制计划,科学分工,责任明确。

3、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各个环节质量控制标准,让每个人掌握标准,在工作中贯彻好标准。

4、定期检查。每天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消毒液浓度、包装、洗涤、消毒质量、物品存放质量,把好环节质量控制关,每月检查一次性物品入库证件、外包装、中包装、小包装是否符合要求,储存室存放是否按要求存放,检查结果做好记录。

四、做好各项灭菌监测工作

1、压力蒸汽灭菌监测:每锅次有物理监测,详细记录日期、灭菌器号、锅次、压力、温度、灭菌时间、进出锅时间、操作者,每包内外放置3M化学指示卡(带)。

胸部及纵隔贯通伤的监测与护理 篇6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622-02

中图分类号:R 655.047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64

胸部外伤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等特点,因胸腔内含有心脏和肺脏两个重要脏器,故死亡率高,文献报道可达25%[1],若不能及时、正确的救治与护理,病人可因呼吸、循环等原因迅速死亡[2]。我科2005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12例胸部及纵隔贯通伤病例,经及时有效的救治及精心监测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2岁,均为钢筋等锐器损伤,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损伤,其中1例气管下段右侧壁损伤,主要表现为胸部伤口流血、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呼吸困难(30~36次/分)、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脉快而弱(100次/分以上)等休克症状,并伴有血气胸。

2.救治要点 胸部贯通伤病人的救治关键在于及时诊断和迅速处理,本组所有患者均采取抗休克紧急手术治疗。12名患者除1例行异物取出加肺叶修补术、气管下段右侧壁修补术外,其余均行胸壁损伤修补术、肺叶损伤修补术,术后均留置胸管引流。

3.结果 12例患者均救治成功,成功率100%。除1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外,其余11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监测与护理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患者术后立即进行心电、呼吸、体温、血压、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及四肢温湿度,根据血氧饱和度做好血气分析检查,根据体温高低采取保暖或降温措施,视血压调节升压药的速度,本组患者经补血、补液治疗后,血压平稳。

2.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全面观察病情 我们早期对患者进行CVP监测,根据监测指标及每小时尿量调节输液量、输液种类及速度。本组患者由于加强了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措施,尽管病人输入了大量的液体,但未出现肺水肿和脑水肿。

3.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 胸部外伤患者由于胸部损伤、肺脏挫伤、失血性休克等原因,造成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肺部气体交换功能下降,如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0%以下,血气分析示PaO2<60 mmHg,持续时间过长,患者出现低氧血症及急性呼吸衰竭。本组1例患者术后曾出现呼吸衰竭、低氧血症,经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3天,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根据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调节给氧浓度和流量,以最低的吸氧浓度及最小的压力和容量来保证基本的氧合,做到了既充分给氧又避免了氧中毒的发生,使患者呼吸及血氧得到了改善。

4.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 本组患者术后均置有多种管道,如胸腔闭式引流管,CVP管、尿管、外周输液管(其中1例患者带有气管切开导管)等,均应妥善固定好。而且应确保各种管道的通畅,观察胸管水柱波动情况,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如引流管引出的血性液体>100 ml,应视为出血量多的表现,若置胸管后一次引出1000 ml以上血量或血性引流液超过200 ml/h且连续3小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CVP管道的接头处以无菌治疗巾保护,观察局部有无感染,注意体温变化。

5.并发症的护理 此类患者由于伤势重、失血多,术后精神差、体质弱,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要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注意口腔清洁,每天口腔护理3次,预防发生口腔炎;保持床铺的整洁及患者皮肤的清洁,鼓励及协助患者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术后给予患者翻身叩背,鼓励患者咳嗽排痰、深呼吸,防止肺不张及肺炎发生。本组1例气管损伤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经抗炎治疗,给予切实有效的翻身、拍背、吸痰,并配合持续药物雾化吸入、稀释痰液等,同时加强做好环境的清洁消毒,患者的肺部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住院29天后康复出院。

6.合理的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康复 早期主要以静脉高营养提供的糖、脂肪、氨基酸为主,并合理配置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3]。病情稳定能进食后,改为肠内营养,从进食少量高能流质开始,逐渐增加,对精神差、体质弱、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患者,应鼓励其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饮食,注意观察患者的消化情况,并做好患者恢复期的饮食指导,逐步过渡到半流质和普食。

7.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由于伤势重,相关知识缺乏,术后伤口疼痛,呼吸困难以及气管切开置管暂时失语,导致患者极度的恐惧和躁动不安,通常表现为精神紧张,不能平静,食欲下降和难入睡[4]。因此,我们应该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的、恰当的心理疏导和沟通,使患者有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总之,胸部及纵隔贯通伤病情较危重,手术及术后护理均较复杂,我们的体会是: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呼吸道管理,保证各种管道的通畅,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以及合理的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亦是促进患者尽早康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付维林,赫占国,冯凯林,等.CT对创伤性湿肺的诊断价值[J].武警医学,2002,13(9):527-529.

[2]曾 讯,王熠平,陈晓珍,等.胸部创伤的急救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06,5(6):36-37.

[3]罗华芬,段小平.心脏穿透伤的抢救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1):850.

[4]吕玉娣,赖源南,邹慧英,等.外伤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12):119-120.

(收稿日期:2009-05-06 修回日期:2009-08-28)

浅谈高危妊娠的护理监测 篇7

1 高危妊娠相关因素

高危妊娠不是由某一种疾病或因素所形成的, 诸如年龄过小或过大、有异常分娩史、伴心脏、肝脏疾病、肾炎、糖尿病等。作为一个护理人员, 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孕妇情况, 掌握妊娠的经过, 了解发现与高危妊娠有关的因素。查阅病史, 估计危险因素的所在, 了解孕妇既往及本次妊娠的危险因素, 有助于开展护理工作。如年龄过小, 小于16岁者早产率增高;年龄过大, 大于35岁者, 胎儿易发生遗传缺陷或产力异常的情况。再如产道异常、子宫畸形, 可造成流产、早产、难产, 此类患者应严格注意胎儿变化, 注意羊水颜色, 对胎头浮动应特别谨慎, 让其能顺利生产。如果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疾病的妊娠者, 应观察血压、血糖等, 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 并应低盐低脂饮食。

2 认真做好入院检查

确定是否为高危妊娠, 深入细致的检查至关重要, 一般有如下几点。

2.1 注意身材

身高<150 cm, 骨盆小的患者, 体重过大, 有水肿, 或羊水过多的可能, 血压>140/90mm Hg, 或收缩压上升>30 mm Hg, 舒张压>15 mmHg者防止妊高征发生。

2.2 检查心脏

注意观察心脏, 看有无杂音, 排除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 以及妊娠贫血。

2.3 检查子宫

看子宫大小与孕期是否相符, 观察羊水多少, 双胎或胎儿生长迟缓, 或胎死宫内。

2.4 测量骨盆及骨腔

注意生殖道脱垂, 软产道异常, 宫颈、子宫附件肿物及畸形等。

2.5 血压及贫血情况有无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出血现象。

3 监测高危妊娠

重在观察产程诸如上述检查, 能及早发现问题, 针对性地处理, 针对性的护理, 有利于消除危害因素, 让患者顺利度过产前期。

在生产过程中, 仔细观察各种变化, 了解婴儿和孕妇的全部情况, 做好监测工作, 一般有如下几种。

3.1 测孕妇的宫高、腹围、体重随着妊娠的进展, 了解胎儿在宫内的生长情况。

3.2 监测胎心音

正常胎儿心率120~160次/min, 节律规整。胎心音>160次/min或<120次/min, 伴节律不齐, 脱跳。应逆行B超检查, 了解胎儿在宫内有无缺氧, 心脏畸形的可能。.

3.3 监测胎动

胎动可反应胎儿在宫内状况。自妊娠16周起, 孕妇可感到胎儿的活动, 妊娠中期胎动次数增多, 足月时相对减少, 一般以4次几以上为正常。对胎儿慢性宫内窘迫时的胎动消失, 应予以重视, 进一步检查, 及时处理。胎动过于频繁, 继之胎动停止, 为胎死宫内的先兆。

4 提高护理监测的质量

4.1 精通专科知识, 及时排除故障

分娩时, 高危孕妇异常情况非常明显, 如心脏病孕妇, 第二产程频繁用力, 常致心力衰竭, 子痫孕妇产时发生抽搐。有些低危孕妇因产程中某种因素的影响, 或产前检查不详细, 临产后成为高危孕妇。产时用麻醉药, 止痛剂可造成低血压或平卧低血压综合征, 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 做好一个产科护士不但要有熟练的产科技术和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备各科医学基础知识, 这样才能掌握难产的发生规律, 及时地发现异常, 以做到正确处理, 保障母子的安全。

4.2 做好心理护理, 避免刺激

高危孕妇心理因素多不稳定, 易产生恐惧、焦虑、紧张、急躁且多疑、善问, 常因“七情”的刺激导致血压增高、头晕、眼花、下肢水肿、头痛、产后大出血、休克等, 因此, 鼓励患者, 让患者了解病情, 树立信心, 这样就有利于患者生产, 消除危险。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必须懂得如何接近患者, 和患者接触时, 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 在外貌、服饰、言行和表情上, 给人以沉着、稳定、诚恳的感觉, 使孕妇感受到医护人员是和蔼可亲, 真挚、体贴的, 以减少她们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 同时要注意礼貌, 尊重患者, 孕妇叙述病情或家庭情况时要耐心倾听, 不要表示厌烦。对病情和预后要注意保护性医疗制。

另外, 加强护理宣教, 做好个案护理, 准确掌握产程, 处理果断及时, 这样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高危妊娠的护理监测需要掌握的内容, 高危妊娠能够引起难产且给胎儿、孕妇造成一定危害, 它的原因多、机制复杂、危害性大。我们要及时了解各种不同情况, 并第一时间内报告给医生。首先应了解孕妇年龄、有异常分娩史以及内科疾病等。其次, 要认真做好入院检查, 确定高危妊娠。一般要做到:注意身材、检查心脏、子宫、测量骨盆及骨腔、血压及贫血情况。另一方面, 观察产程, 定时给孕妇做检查以及早发现问题, 给予针对性地处理、针对性地护理, 有利于消除危害因素。不仅要精通专科知识, 还要做好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睡眠呼吸监测的观察与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我科行睡眠呼吸监测的患者219人,男137例,女72例,年龄5-76岁,平均41岁。82例拟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主要症状为睡眠时打鼾、呼吸暂停、反复憋醒、并伴有困倦、乏力;104例为单纯打鼾,寻求治疗方案;7例为单纯嗜睡,其他如睡眠后头疼、反应迟缓、记忆力衰退等26例。共13例监测结果失败,其中7例因睡眠少于4小时监测、2例指间血氧饱和度连接脱落、2例为口鼻气流缺失,胸腹带连接不当或松开2例。其他波形(脑电图、眼动图、下颌肌电图)紊乱或消失数例,造成部分诊断数据丢失。

1.2 监测方法

依照患者睡眠习惯,选择睡前1小时进行仪器连接。首先先测量患者血压(睡眠前后共两次)、身高、体重、颈围、腰围、臀围,并记录。嘱患者平卧,依顺序进行心电图、胸腹带、脑电图、眠动、下颌肌电的连接。注意各导线尽量方向一致,防止零乱缠绕,电极表面用约3×3cm透气胶布固定,胸带放置位置为第5-6肋间平面,腹带平脐。最后连接口鼻气流、指间血气饱和度和上下肢动传感器,口鼻气流传感器探头勿接触皮肤,确定各电极连接无遗漏再接微机。仪器为美国Neurotronick公司生产的多导睡眠监测仪,Polysmith睡眠分析软件。

2 失败原因与对策

2.1 睡眠状态不足4h7例。6例因入睡困难,1例因小便担心电极有电伤害自己,自行关闭电源。由于睡眠环境的改变及多种电极连线会影响患者的睡眠,我们及时整理相关资料并制作规范的操作流程。以健康小册子、光盘、口头告知等形式分别对监测患者或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监测的方法、意义及原理,监测过程中安全无痛苦。监测当天最好不要午睡,监测前洗澡,剃胡须,不擦用护肤品,不服用助眠药物,不饮酒,不饮用咖啡、茶等刺激性饮料,少饮水,排空大便,关闭手机等。同时优化睡眠环境,房间安静优雅,床单位宽大,用品样式家庭化,温度适宜,避免蚊虫干扰等。床旁放置小便器,痰盂等物品,如需帮助,可使用床头呼吸器,护士会随叫随到。对重度睡眠呼吸暂停者、老人、儿童或合并其它较严重疾病者,建议家属陪护。

2.2 指间饱和度脱落及口鼻气流信息缺失。此两项为睡眠呼吸监测最重要的数据,为避免脱落,用胶布双重加强固定,必要时用3M透气胶贴,注意胶布松紧度及面积,保障指端循环通畅。告知患者简单的自行处理方法。

2.3 胸腹带连接不当2例。连接过紧影响睡眠舒适度,过松可造成导联脱落,描记误差等。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此项连接是判断阻塞性和中枢性呼吸暂停的重要依据,在患者接受的情况下,越紧越好。

2.4 心电图、脑电图、下颌肌电图形紊乱或脱落。连接前如发现患者皮肤出汗、溢脂现象,用75%酒精棉纱擦拭电极安放部位,告知患者关闭手机,避免信号干扰。

3 总结

睡眠呼吸监测的失败造成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我科通过行之有效的健教育,合理优化睡眠环境,严格按照流程规范操作,有效避免和减少了监测失败的诸多因素。同时,患者接受了有关肥胖、睡眠习惯与健康的教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向阳红, 缪书卉, 彭莉.多导睡眠监测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 43 (4) :371-372.

[2]邹恂.护理程序入门-现代护理新概念[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2:8-76.

[3]孟娣娟, 绳宇.病人安全文化及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 (10) :942-443.

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监测与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0例, 男68例, 女22例;年龄3~72岁, 平均38岁。其中车祸伤55例, 坠落伤13例, 刀砍伤17例, 机器绞压伤5例。受伤来医院就诊时间为10min~2h, 就诊时心搏、呼吸停止3例, 处于濒死状态10例, 21例处于休克状态。

1.2 护理措施

1.2.1 动态病情监测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尿量, 如有异常, 立即处理;维持伤者处于平稳姿势, 避免过多的搬动, 需重点检查可疑部位, 在需要时采取相应的辅助检查, 包括血常规、B超、胸、腹部X线拍片, 必要时应该进行CT检查。对多发创伤应严密观察病情, 防止出现漏诊, 若伤者病情严重必须展开全面检查。 (1) 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况:烦躁表情淡漠患者应取头平脚高位, 以改善脑循环; (2) 循环及组织灌注的观察:记录脉搏血压, 中心静脉压, 末梢温度、湿度变化, 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3) 呼吸功能的观察: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氧浓度40%~50%, 流量6~8L/min.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动态变化, 若二氧化碳分压 (Pa O2) >6.67 kPa, 氧分压 (Pa O2) <8.0k Pa, 提示有呼吸窘迫综合征, 立即配合气管插管, 给予机械通气[2]; (4) 尿量的观察:尿量是反映肾脏灌流和全身血容量的敏感指标, 应记录每小时尿量, 保证每小时尿量>30m L, 若每天尿量<500m L, 尿比重<1.010, 肌酐、尿素氮短期内成倍增高, 水电解质改变, 提示有肾功能衰竭[3]。

1.2.2 呼吸道的护理

患者如有胸部创伤, 往往会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抢救ARDS的重要措施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防止气道阻塞。尤其是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 由于其正常呼吸功能的改变, 外界空气直接进入气管, 造成气道干燥, 分泌物蓄积, 因此定时有效的湿化气道和吸痰是呼吸道护理的重要措施。

湿化气道: (1) 超声雾化, 将沐舒坦8mg, 地塞米松5m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进行雾化吸入20min, 稀释痰液及湿化气道。 (2) 药物滴入, 将抗生素加入生理盐水中稀释, 每1~2h向气管内注入5~10mL。 (3) 直接滴入湿化液, 以抗生素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 或以碳酸氢钠250mL以输液泵气管内持续泵入, 10~20滴/min, 既可湿化痰液及气道, 又可以控制感染。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正确掌握人工气道的吸痰操作。吸痰管一般选择10~12号为宜, 长度为40~50cm, 不易过硬要软硬适度, 吸痰时要严格掌握无均操作规程, 每个患者的吸痰装置及物品应专人专用, 防止交叉感染。吸痰前应给予100%纯氧3min, 吸痰一次更换一个吸痰管, 吸痰时间不宜过长, 不要超过15s, 每次吸痰间隔3min;分泌物黏稠时, 可以向气道内注入5m L生理盐水后进行吸痰。吸痰时应坚持由内向外的原则, 先吸气管内的分泌物, 然后再吸口、鼻腔的分泌物[4]。

1.2.3 保持有效循环

患者受到创伤, 常伴有出血性休克, 平衡液在伤者救治失血性休克的过程中是常用的扩容液体, 其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 若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达不到正常标准时, 对其采取止血措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用静脉留置针建成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迅速大量输液, 必要时输血, 补充血容量以缓解患者的休克状态, 这样可为下一步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

1.2.4 其他脏器功能的护理

脑外伤患者20%甘露醇脱水, 四肢、体表伤口活动性出血给予清创缝合。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等检查。救治过程中同时行心电、血压、呼吸、脉搏以及氧饱和度监测。创伤评分分值<10分者给予建立循环支持、抗休克、脱水、清创缝合、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症支持治疗, 救治过程中同时行心电、血压、呼吸、脉搏以及氧饱和度监测。创伤评分分值≥10分者给予常规救治[5]。

2 结果

9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 抢救脱险84例, 死亡6例, 抢救成功率为93.3%, 有效抢救时间为26~60min, 平均 (37±4.6) min。说明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过程中, 连续性的、有预见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 护理体会

据统计, 因创伤而死亡的患者70%死于创伤现场, 67%死于创伤早期, 41%死于创伤后期并发症[6]。国外强调“黄金1h”, 而我国的院前急救体系尚不完善, 因此在急诊科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救治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急诊科护士对于多发伤患者在创伤早期采用准确且简便易行的方法评定创伤严重程度, 积极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 将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

3.1 建立规范化的工作和程序, 迅速判断伤情

严重创伤的抢救必须迅速、准确、有效、严重创伤多是意外伤害, 由现场直接送至急诊室, 患者躁动不安, 意识不清, 昏迷, 周身布满血迹、泥土, 陪护人员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 不能准确说明受伤情况, 护理人员通过观察循环状态、血压、脉搏、呼吸频率、气道是否通畅, 意识状况, 迅速判断伤情, 进行复苏处理。如烦躁不安的患者, 系休克早期的表现, 颅脑损伤并休克提示其他部位还有大出血的可能。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对各项护理操作和仪器非常熟练, 在面对患者时能够快速地完成各项操作, 从而为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其次, 敏捷的应急能力是预见病情动态变化并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前提;再次, 科学规范化、程序化的抢救分工制度可确保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 可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3.2 快速、准确的急救操作是救治的关键

护理操作必须快速、准确;尽快解除呼吸道梗阻和休克复苏;及时吸出口腔、鼻腔分泌物;除气管插管外, 均采用放置口咽通气导管;对颈部操作和声带水肿, 插管困难者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采用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在休克患者中, 下肢循环障碍, 肘正中静脉充盈易于穿刺。在抢救患者中, 采用双侧肘正中静脉输液, 及时补充液体, 使血压迅速回升。对患者静脉萎陷穿刺困难, 迅速静脉切开, 静脉切开宜选用大隐静脉。

总之, 护士在抢救过程中要冷静面对, 提高护理效果;在时间观念上, 应该尽可能为伤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 护士要树立起急救意识, 增强救治反应能力, 不断熟练自己的急救操作水平;在整体性上, 护士在创伤急救的院前、急诊、监护病房等三个环节中要积极协调, 为伤者制定切实有效的护理工作计划, 时刻坚持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使得创伤急救三大环节能够具备很好的连续性、整体性, 这样才实现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惠娟, 马钦丽.严重复合伤的急救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2) :274-275.

[2]刘小红, 白建萍, 唐莹.现代创伤的特点与院前救护[J].海军医学杂志, 2007, 28 (1) :33-34.

[3]孙益琴.严重复合伤患者的院外急救与护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2 (5) :319-320.

[4]徐爱民, 李春盛, 顾征等.微创穿刺术在急诊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 (10) :1066-1069.

[5]蔡爱敏, 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10) :1885.

监测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感染相关因素、侵害性操作分布的变化。选择2013年1-9月 (对照组) 185例非干预阶段及2014年1-9月145例 (干预组) 干预阶段的医院感染确诊病例。入选标准符合卫医发[2001]2号《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全院确诊医院感染病例。2013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18 837例, 发生医院感染185例, 201例次;2014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21 294例, 发生医院感染145例, 154例次。患者年龄4~91岁, 平均 (47.5±43.5) 岁。感染病例分布居于前三的科室是血液肿瘤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

采用实时监测, 临床科室对确诊院感病例按北京市院感质控中心制定《院感病例监测登记表》内容对患者基本情况、危险因素、侵害性操作等逐项填写并网络上报, 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院感病例进行核实确认。

1.2.2 实施干预控制对策

1.2.2. 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 观察病情变化。 (2) 遵医嘱进行治疗及护理。 (3) 落实疾病护理常规。 (4) 出院护理指导。

1.2.2. 2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院感防控措施, 给予加强护理

(1) 普遍干预。据2013年监测数据, 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如呼吸道、泌尿道、血液感染等医院感染典型病例分析与防控要点。院周会上组织学习医院感染防控文件。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相关危险因素、侵入性操作等, 定期统计、分析, 向临床科室反馈。 (2) 针对性干预。 (1) 感控专职人员参加临床感染病例讨论会议, 成立干预控制小组, 由护士长、管床医师及护士组成, 加强医护沟通, 护士长组织规范落实重点院感防控措施。 (2) 感控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指导护士对有相关高危因素患者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措施。实施多重耐药菌防控策略, 落实分组护理与接触隔离, 加强环境清洁消毒,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指导长期卧床与高龄患者正确咳嗽, 加强口腔及会阴部清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下地或床上活动, 利于口咽部分泌物引流。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做好保护性隔离, 加强病室清洁消毒。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 加强血糖控制。 (3) 对有易感因素及侵害性操作患者每日进行护理评估。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监测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生、发展过程。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 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长期留置导管者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 尽早拔除导管。怀疑置管相关感染时, 应考虑拔除导管。加强细菌学监测, 定期留取培养标本。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4) 教育培训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及标准预防, 加强手卫生依从性。 (5) 改善宿主易感性。如对昏迷患者定期吸引口腔分泌物等。 (6) 针对呼吸道部感染高发的情况, 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管床护士亲自或指导家属为患者翻身、叩背, 病情允许时应每1~2小时翻身1次, 空心掌由下至上叩拍胸背部, 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松动、脱落后排出, 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特别提示操作方法要正确、规范;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保留自主呼吸;指导练习俯卧位通气等措施以利于引流。加强口腔护理, 根据p H值、口腔污染情况选用合适的清洗液, 及时清除口腔、鼻咽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等, 以防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能合作者鼓励患者自理, 每天早晚2次刷牙, 进食后漱口。对于昏迷患者每次注入营养液前均先检查是否有胃内潴留, 保证鼻饲管通畅, 同时预防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等。患者清醒有吞咽动作后要加强指导反复吞咽。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保持空气清洁, 湿度适宜, 室内定时通风换气, 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7) 针对泌尿道感染高发的情况, 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置管前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 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置管时严格消毒,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动作要轻柔, 避免损伤尿道黏膜。置管后妥善固定, 保持通畅, 带管过程中给予会阴擦洗2次/d, 患者转换体位、外出检查时及时夹闭尿管, 防止尿液反流;每日评估保留尿管的必要性, 及时拔出尿管。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 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8) 针对血液感染高发的情况, 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加强患者宣教, 告知其注意个人卫生, 减少探视。每天紫外线消毒病室。告知家属、患者戴口罩, 每天用消毒液消毒床单位、桌椅、地面、门把手。病室加强通风, 避免患者受凉, 保持大便通畅。医务人员注意手卫生。帮助患者拍背、排痰。注意消毒、隔离, 加强患者体质, 增强免疫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 无法使用字检验的组间数据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计算,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比较

本调查2013年非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85例, 2014年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45例。干预后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1.116, P=0.001) , 详见表1。

2.2 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干预组感染部位154例次, 对照组感染部位201例次。感染部位分部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 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 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两组各部位分布情况比较, 详见表2。

2.3 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

两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营养不良、高龄、昏迷、长期卧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2.4 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

两组病例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静脉高营养、人工呼吸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4。

**数据不适合做字2检验, 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P值

**数据不适合做字2检验, 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P值

3 讨论

3.1 干预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应首先增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控意识和技能。本研究依据医院感染监测数据, 通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增加了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普遍性干预和对高发感染部位等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培训临床护士规范落实等措施, 提升了护理人员参与医院感染防控的作用。可见, 采取加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3.2 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分布

本研究结果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 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 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提示在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方面要重点加强规范呼吸道部、泌尿道部、血液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 尤其要对临床护士要定期加强以上三个部位防控措施的学习、培训与操作指导, 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3.3 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分布

本研究通过分析感染危险因素, 发现营养不良、高龄、昏迷、长期卧床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临床应加强对以上易感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重视基础病治疗与基础护理, 提高患者免疫力, 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尤其要对预防与控制呼吸道部感染高度重视。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大量、长时间使用抗肿瘤药物极易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导致多种病原菌感染[1]。高龄患者生理防御及免疫功能衰退导致自身调节能力、抵抗力及免疫力下降, 加上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较差, 往往病程较长, 易导致感染。

3.4 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情况分布

本研究两组病例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有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静脉高营养、人工呼吸机等侵害性操作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侵入性操作损伤了组织黏膜, 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屏障, 导致微生物定植增加, 患者易感性增加。减少侵入性操作, 规范好操作规程, 及时评估侵入性操作的风险, 根据各医院的特色建立自已的目标监测体系, 执行科学的干预措施势在必行[2]。临床在治疗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使用呼吸机、大量的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操作, 这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应做到尽量少做, 一旦发生医院感染, 应做相应检测, 如管头培养、尿培养等, 并积极治疗, 尽量尽早拔除插管。各种侵入性操作要保证非常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3]。每张病床旁配备手消毒液, 在护理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操作时应封闭感染入路, 如戴无菌手套, 使用一次性、质量可靠的管材, 尽量缩短留置导管时间, 深静脉置管时, 选择正确置管部位, 避免股静脉置管, 规范做好皮肤的清洁消毒和护理, 应在消毒液干后再行穿刺皮肤的操作, 插入部位使用预防性屏障, 及时更换敷料, 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同时加强基础护理, 特别做好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4]。

综上所述,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必须增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与技能, 加强感染病例监测与干预管理, 采取加强护理措施, 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摘要:目的:通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加强护理, 增加防控医院感染措施, 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选择2013年1-9月确诊的18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对2014年1-9月确诊的14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干预组, 实施普遍性干预与针对性加强护理干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98%和0.68%, 干预组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两组感染部位分布构成以呼吸道、泌尿道、血液部位感染居前三位;两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营养不良、高龄、昏迷、长期卧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静脉高营养、人工呼吸机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加强护理干预, 规范侵入性操作和消毒隔离的管理控制, 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医院感染,监测,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熊杰, 白生华, 汪璐, 等.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3) :503-505.

[2]骆春华, 陈春娥, 彭胜华.侵入性操作与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3) :177-178.

[3]郑益娇, 吴件姿, 陈玉叶.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8) :693-694.

监测护理 篇11

2003~2006年监测患者379例,年龄1.5~68岁,其中成人274例,儿童100例,男323例,女51例,确诊224例,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S)204例。

监测内容:脑电图、眼电图、肌电图、心电图,鼾声,口鼻气流,血氧饱和度,胸腹呼吸运动,腿部运动,体位和心率。

监测前的护理

心理护理:宣教OSAS的临床知识、效果,消除患者恐惧焦虑情绪,针对不同个体选择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患者准备:嘱患者洗头、洗澡、洗脸,不应用各种化妆品,男患需剃胡须,女患不佩带首饰,禁服呼吸兴奋剂、抑制剂、催眠剂等,禁饮影响睡眠的饮料和酒类,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有感冒鼻塞者需择日再监测,以免影响监测结果,睡前排净大小便,换上宽松睡衣,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并记录、填写评价问卷。

环境准备:监测室安静舒适,室温22~24℃,湿度50%~60%,床旁放置便盆或尿壶,保持床单干净整洁,根据情况儿童可留人陪护。

监测中的护理

熟练掌握多导睡眠监测仪(PSG)操作规程,准确连接各导联线,确保电极定位准确,最后连接胸带和腹带,松紧适宜,以能放入4横指为宜,机器开始记录数据前先检查性能是否完好,确定无误后输入患者资料,按规程进行操作。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夜间巡视动作要轻,避免打扰患者睡眠,影响监测结果。注意观察信号传输情况,了解电极粘贴情况,患者病情是否变化。OSAS属于呼吸调节障碍性疾病,睡眠时可出现呼吸暂停,导致患者憋醒,尤其凌晨2:00~5:00深睡眠期最易出现呼吸暂停,故零点以后应加强巡视,注意呼吸、心率和打鼾情况,发现暂停严重时可把患者唤醒,警惕脑血管病症和心脏病的发生,以防发生猝死。如患者出现大汗淋漓,面色紫绀等特殊变化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好配合抢救的准备。

监测后的护理

次日早晨患者醒后立即停止监测,下载数据。取下患者身上的导联线,动作轻柔,减少撕下胶布时引起的疼痛,同时为患者清洁皮肤,可用温毛巾擦洗,测量并记录血压。

整理用物:整理好导联线,清洗、消毒电极线时避免导联线弯曲、打折,不可用力擦拭,可用温水浸泡至导联膏脱落后捞起擦干挂好,防止电极表面损坏。

认真分析睡眠监测结果,做出正确的报告分析,分析结果后,关闭机器。

健康宣教: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肥胖者发生OSAS的概率比正常人高3倍;科学饮食,多进低脂高纤维素食物;戒烟酒,让患者知道乙醇能抑制觉醒反应阀值,延长呼吸暂停时间,饮酒可降低上呼吸道肌肉的运动,使单纯打鼾者生呼吸暂停加重,吸烟可刺激咽部黏膜,加重症状。

参考文献

1 王淑清,王玉琪.阻塞性睡眠呼吸综合征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89,24(1):34.

2 孟小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研究进展.疑难病杂志,2002,1(4):224.

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监测与护理 篇12

笔者对52例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术后监测和护理, 效果良好, 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52例重症胰腺炎, 男25例, 女27例, 年龄在28~54岁之间, 本组患者均行胰坏死组织清除, 胰床引流, 胆总管T管引流, 胃肠减压, 手术后住院时间最长40d, 最短14d, 平均住院25d, 51例痊愈, 1例死亡。

2 护理体会

2.1 观察及护理

(1) 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变化, 当脉搏大于或等于100次/min, 收缩压≤80mmHg (1mmHg=0.1333kPa) , 脉压差≤20mmHg。提示血容量不足和休克。此时, 需要积极抗休克治疗。 (2) 体温曲线的观察:体温超过39℃或持续低热说明有术后并发症发生, 主动向医生反映, 提高重视。 (3) 呼吸情况:注意呼吸频率和深度, 呼吸困难者予吸氧, 呼吸频率≥30次/min, 应警惕肺部感染。防止ARDS的发生。 (4) 尿量及24h出入量的观察:护理上需要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并根据病情调节补液速度和量。低血量时开放两条静脉通路, 保证尿量在30ml/h以上。 (5) 加强监测:如实验室检查心电图, 及时发现胰外病变和全身病变。

2.2 各种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

胰床引流管及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术后有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行胰床灌洗引流, 是治疗重症胰腺炎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效的冲洗能清除胰腺坏死组织, 防止胰床脓肿和胰腺假性囊肿的产生。①了解双管在腹腔内的位置;②连接好注水管与吸水管保证注水液体有效的吸出, 以免腹腔吸收, 产生水钠潴留;③灌洗温度在39℃左右, 特别是冬季防止冷刺激诱发寒战;④防止双管折叠、扭曲、受压及被坏死组织堵塞等情况的发生, 尤其在变换体位时更应注意引流管脱出;⑤准确记录灌洗与引出量,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3 胃管及胆道引流管的护理

这两者均起到了降低胆道胰管胃肠道的压力作用, 能使胰液产生减少, 胰酶激活减少, 控制胰腺炎进一步发展, 要保证两管的通畅, 准确记录出入量, 使引流保持在最佳状态, 细致观察引流管的颜色和量, 同时要看护好病人, 防止误把管拔掉。其次加强基础护理:术后麻醉清醒, 血压平稳后采取半坐卧位, 有利于腹腔引流, 使感染局限。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病人咳嗽, 定时协助病人坐起, 嘱其深呼气, 必要时行超声雾化吸入。做好晨晚间护理, 保持床单及病人皮肤干净, 防止并发症。

2.4 营养支持疗法

重症胰腺炎时, 禁食时间长, 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 同时由于大量消化液丢失, 若没有合理营养支持疗法必将使病人病情更加恶化, 降低机体抵抗力延缓康复, 因此营养支持疗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5 口服饮食的护理

上一篇:艺术题材下一篇:温度采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