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目标性监测

2024-08-09

护理安全目标性监测(精选5篇)

护理安全目标性监测 篇1

病人安全是指病人对医院医疗服务过程在主观上的认同与依赖, 现阶段主要体现在避免和预防病人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受到任何损害。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连续发表3份著名报告, 指出“错误人人皆有, 构建一个更安全的保健系统”, 提出医疗系统改进目标的是“安全、有效、以病人为中心、及时、效率和公正”, 其中安全是首要和最基本的问题。2007年8月, 江苏省正式启动实施病人安全目标。我们认真研读《JSPHA病人安全评估表》, 逐条分析, 并与我院护理现状进行比对, 找出存在问题与尚未启动的项目, 制订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及实施方案, 经过1年多的实施, 取得了一些成绩。现介绍如下。

1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缺乏系统认知

护理人员对《病人安全目标》缺乏系统认知。

1.2 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

①在给药、采血、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未采用两种方法识别病人。②执行医嘱、治疗过程中存在问题:人力不足导致部分科室办公室班录完医嘱后, 由本人复核即取药;长期输液应下午摆药, 有部分科室因人员不足和摆药后易丢失两项原因, 改为次日晨摆药;长期以来临时医嘱由中班独自转抄、摆药、加药。3项问题均存在缺乏第二人二次查对环节, 为查对薄弱之处。③原有床头卡字迹小不易辨认, 饮食及护理级别的转盘易被随意转动, 起不到查对作用。

1.3 制度及流程不完善

①未使用“腕带”, 无使用制度及流程。②缺少部分制度、流程、规范:如病人识别制度、用药后观察制度、高危药品管理规范等;缺少病人自杀、地震、导管滑脱、外出未归、等应急预案;核心制度执行不力。③关键流程管理不完善:急诊室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流程管理具体识别措施不严谨, 无交接规范及流程。手术室与病房、与ICU之间, 产房与病房之间流程管理存在同样的问题。④接获“危急值”无统一规范记录的要求。⑤口头医嘱较多, 易出现混乱, 导致医患纠纷和不必要的浪费。⑥病房药柜内同时存放口服药、注射药、外用药及纳肛药品;部分药物拆掉原包装, 堆放在纸盒内, 并有混放现象;高浓度电解质, 如10%氯化钾、10%氯化钠与各种10 mL规格的药物码放在一起。以上药物品种、数目不定, 处于无序状态。⑦床护比平均1︰0.26, 与1︰0.4相距较远, 每年招聘护士远远赶不上病人增加的速度, 床护比不升反降。

1.4 压疮与跌倒管理不完善

在传统观念中, 压疮的出现是护士工作未尽职, 通常采取责罚的方式管理, 在检查中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 因此压疮上报率极低, 住院后出现的压疮上报率几乎为0。缺少压疮与跌倒管理网络及流程, 警示标志不全。

1.5 尚未建立主动报告医疗隐患与不良事件的机制与体系

不能自愿报告的原因包括担心受批评、害怕处罚、承担责任等。在传统差错管理中, 甚至形成只要上级未发现, 或者差错纠纷未严重到隐瞒不住的地步, 决不上报。

2 对策

2.1 全员培训, 普及《病人安全目标知识》

我院于2007年9月、2008年3月举办2期《病人安全目标》知识讲座, 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 组织全院护士参加, 同时购买《病人安全目标知识问答》, 人手一册, 要求各科室个人自学与组织学习相结合, 大科组织2次书面考核, 护理部组织知识竞赛, 对优胜者给予奖励.达到“人人掌握安全目标, 个个熟知评估标准”要求。

2.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①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采用姓名、住院号作为识别病人的2种方法。②强调各护理单元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简化工作流程, 改变常规, 影响核心制度的执行。制订并严格执行“医嘱处理流程”, 增加临时医嘱处理后查对环节, 恢复下午摆药, 以保证2次核对。③改制床头牌及等级护理饮食卡:改制后的床头牌为无色有机玻璃, 上半部分用来插放等级护理、饮食、药物阳性、慎防压疮、绝对卧床等警示标牌, 下半部分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日期, 住院号等项目。所有标志色彩醒目、字迹清晰、一目了然, 投入使用后反映良好。④建立腕带识别标志制度及制订使用流程, 组织学习执行。订制的腕带上有我院标志图案、医院全称和病人信息。全院所有医疗护理单元均使用腕带作为手术、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重症病人, 在各项治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⑤护理部组织人员查找、讨论、补充、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及应急预案, 对所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及时制订护理常规、操作规程。⑥采用腕带作为关键流程具体识别措施, 制订《病人转科交接记录》, 交接流程, 统一交接内容, 并要求病情记录在危重护理记录单上。⑦建立接获危急值制度、流程, 制订接获危急值报告本, 统一规范, 与医疗、各辅助检查部门协作, 共同执行。⑧取消口头医嘱的关键在于, 医生树立起非抢救时不得下口头医嘱的观念, 从源头抓起。因此护理部与医教处协调, 由医教处规范, 科室主任督促, 医、护联合检查, 逐渐杜绝口头医嘱现象。⑧将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情况上报院领导, 有计划招聘持有注册证的护士, 同时对现有护理人员灵活调配。

2.3 病房用药安全管理

①将药品柜分区, 针剂按常规用药, 专科用药, 抢救用药等分类放置, 口服药物单独存放在分隔好的抽屉内。②将散放的药品归入多层抽屉塑料盒, 定量并贴上标示, 方便取用, 同时可起到避光的作用。③10%氯化钾、10%氯化钠以原装盒置于塑料筐内, 与其余药物分开, 10%氯化钾贴上红底白字标志, 10%氯化钠蓝底白字标志, 标志大小8 cm×12 cm, 标有剂量、数量, 达到醒目要求。④用隔板分隔抽屉, 每个抽屉由原来存放10种药物增加到20种。⑤各科室自行核定药物的种类、数量, 制订出《药品交班表》, 采用“四定、五常法”管理, 由办公室班负责, 各班执行。《药品交班表》呈报护理部备案, 作为检查依据。⑥毒麻药品双锁放置、五专管理。

2.4 建立压疮上报制度

①成立伤口造口护理小组, 建立压疮上报制度、制定网络成员职责、病人入院发生危险因素与评估工作流程、伤口护理会诊制度及流程。要求无论新发生或带入压疮要求在24 h内上报到护理部。②病人床头设有谨防压疮、跌倒、坠床等警示标志, 卫生间、走廊有预防跌倒的警示标识, 提高了病人及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杜绝了安全隐患, 保障病人安全。

2.5 制订不良事件上报表, 建立上报网络

各护理单元护士长为责任人, 并设1名有责任心的主管护师为联络员, 护理部1名干事负责收集报表。

2.6 建立“病人安全质量管理”网络

建立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体系。有计划地跟踪检查, 以保证每一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制订出“护理安全质量检查表”, 每月对全院的各护理单元进行检查, 督促措施的落实, 纠正偏差, 以此保证各项护理安全工作中实施。

3 实施效果

通过学习, 我院护士《病人安全目标》相关知识考核通过率达100%, 建立了安全管理新理念, 大家认识到:“错误人人皆有, 错误往往是来自不良的系统设计, 作业流程及工作条件等, 促使工作人员出错或疏于发现错误”[1]。大多数医疗错误的发生不是因为个人的鲁莽, 而是医疗系统出现了偏差。“构建一个更安全的保健系统, 最大的挑战是改变理念:从指责犯错误的个体到视错误为促进安全性的机会”[2]。而一半以上的医疗不良事件是由可预防的医疗错误所致。根据海恩法则, 我们懂得:一起严重的事故绝非偶然, 其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 000起事故隐患。所以在安全文化认知中我们承认高风险、易发生差错, 认可护士对降低风险负有责任, 公开承诺病人安全, 公开交流安全事件, 创造非惩罚性环境, 以利报告差错与不安全事件。

安全意识得到强化, 在2008年等级医院评审中, 护理制度、流程、常规、应急预案考核合格率为100%。所有的科室均能按要求使用腕带, 转送病人有完善的识别措施及流程, 并能坚持使用转科表。特殊情况下医护沟通良好, 90%的科室能够按要求使用接获危急值记录单, 抢救时沟通良好并能及时记录。病房药柜通过一系列的改革, 增加了药品存放的空间, 改变了药品混放、不知数量、不定品种的局面, 口服药、注射药、外用药严格各自分类分开放置。1年来病人坠床、烫伤、跌倒事件发生率为0, 床护比也提高了1︰0.34。未出现差错及影响医疗护理秩序的纠纷。

然而, 也应该看到压疮上报无明显改善, 仍是仅上报带入压疮, 不良事件上报仅有2例, 差错事故上报情况也不容乐观, 多数科室上报率为0。

4 体会

若要有效地实施《病人安全目标》, 首先要让全体人员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即其产生的背景、重要性、必要性及目的。其次, 要有分解可具体执行的计划, 以保障目标逐步的实现。第三, 制订质量标准, 把已经实施的工作逐步纳入质量控制的轨道, 定期检查, 对表现出色给予肯定, 不足的科室及时反馈限期完成, 以保障计划的实施。

医、护、技通力合作有利于安全目标的实施, 院级领导的介入、统筹与协调能够加快和有效实施病人安全目标。病人安全目标能否持久实施, 质量是否得以持续改进, 上级主管部门督促检查是关键, 没有检查考核, 实施的质量、力度都将大打折扣, 目标达成的时间也会延长, 甚至不了了之, 消失于日常工作中。

建立非惩罚性不良事件的信息报告系统并使之良好运行尚须努力, 病人安全的落实任重而道远。医学文化创造了近乎完美的期望值, 并将差错归因于粗心或无能, 责任划分阻碍了差错浮出水面, 也阻碍了有关如何纠正它们的相互交流[3]。因此建立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应当学习安全文化新理念, 转变观念, 尤其是领导层、管理层, 更应当明白个别事件或差错的发生, 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一味责备某个人并不能改变这些因素, 同样的差错很可能还会在某时或某地重现。没有领导者的引导, 免于曝光处罚、追究责任制度保障, 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建立将是一句空话, 差错不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讨论交流, 系统将不能在伤害发生之前鉴定并纠正自身的不足, 病人安全保障将仍处于事后聪明的表象, 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差错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病人安全目标》, 构建更加安全的护理系统。[方法]通过学习目标内容, 制订护理安全实施计划, 完善相关制度、流程、规范、应急预案、表格等, 组织实施、检查、督促落实。[结果]安全意识强化, 减少诊疗操作错误, 提高用药安全, 减少病人意外伤害。[结论]各级人员转变观念, 把一味追究个人责任, 转变为改善促成差错的系统, 是保障病人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病人安全,安全护理系统,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1]Institute of Medicine.To 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w-tem[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99:1-4.

[2]Julie J M.Creating a safe learning organization[J].Frontiers of 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 2005, 22 (1) :41-44.

[3]王晓波, 马金昌.孰能无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1.

护理安全目标性监测 篇2

目标一 延长内瘘及长期置管的使用寿命

目标二 严防中心静脉导管 内瘘针脱出或移位

目标三 确保透析器复用的安全性

目标四 协助医生正确识别和处理血透紧急并发症

目标五 及时发现和疏导患者的自杀倾向

目标六 严格遵循手卫生与医疗废物管理规范

目标七 防范与减少病人跌倒与压疮事件的发生

目标八 各类健康教育到位

目标九 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鼓励病人和家属参与安全工作。

护理安全目标性监测 篇3

1 患者安全——全球医疗服务组织的行动

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患者安全问题, 考虑如何尊重患者, 重视患者安全, 为患者服务。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建立了医疗风险监测体系。如美国创建了全国性的“患者安全中心”, 制定患者安全标准, 倡导患者安全文化, 并把患者安全作为医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3]。加拿大成立国家患者安全指导委员会, 提出要求整合全国卫生保健资源, 建立患者安全系统, 创建患者安全协会, 以改善患者安全的建议[4]。英国成立国家患者安全中心 (NPSA) , 建立国家不良事件和近似差错分析处理系统[5]。

2007年5月, WHO启动了“患者安全九项措施”, 即: (1) 书写读音相似的药名; (2) 患者识别; (3) 交接患者时的沟通; (4) 确信操作规程和所选躯体部位正确无误; (5) 控制高浓度电解质液体; (6) 确保医疗全过程给药正确; (7) 避免导管和置管的错误连接; (8)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9) 注意手部卫生, 防止医源性感染。鼓励成员国实施这九项措施, 通过重新设计医疗规程, 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服务[6]。

2 护理风险管理与患者安全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 患者安全是在医疗过程中对于引起的不良结果或损害所采取的避免、预防与改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7]。它包括了一切护理缺陷和一切隐患。2.1国内外常见的护理风险医疗风险无处不在, 任何临床活动, 甚至是极其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操作都带有风险[8]。根据风险是否对患者造成损害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大类, 直接风险来自于护理人员, 如给药问题、抽血问题、住院期间发生压疮等;间接风险来源于后勤支持系统, 如保安安全管理、医疗设施安全等[9]。国际医院联合评审委员会高级顾问Helen Hoesing博士在中华护理学会第二届护理学术年会的报告中提到国际医院2009年安全事件的类型和发生率分别为:错误的手术部位13.0%, 自杀11.9%, 术中、术后并发症10.9%, 延迟治疗8.4%, 用药错误8.1%, 患者跌倒6.4%, 意外的异物留置5.0%, 袭击/强奸/杀人3.8%, 围生期的死亡/功能丧失3.1%, 约束中患者死亡或受伤3.0%。国内朱兰坚[10]报道, 压疮是主要安全隐患事件, 跌倒与坠床分别位列第二、三位, 随后是猝死、自杀、烫伤, 说明这些事件是临床护理中患者的高发隐患。

2.2 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10,11,12,13]

2.2.1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到位, 护理梯队结构不合理

65.4%的护理人员认为工作负荷重, 因编制不足导致护理人力资源缺乏, 一些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被推上需要更高能力、更多经验的岗位, 加上非护理工作占了一定比例等, 致使护理不安全因素增加。

2.2.2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60.7%的护理人员认为责任心不强是影响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 使护理人员身心疲惫, 缺乏工作热情, 没有爱伤观念, 出现言语、护理行为的不当或过失;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执行不力, 如“三查七对”制度落实不严, 造成给药错误等不安全后果。

2.2.3 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工作压力大

50.8%护理人员认为存在护理理论技术水平及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 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经验积累不够, 尤其对患者病情变化初期不能及时认识, 应急能力不够, 甚至延误了抢救时机。57.4%的护理人员认为工作压力大, 主要来自医生的频繁医嘱、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等。

2.2.4 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调查显示, 65%的护理纠纷是由于护理人员语言使用不当所引起的。

2.2.5 管理因素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不当, 规章制度不健全, 管理监督不到位, 管理者对护理工作各个不安全环节缺乏预见性, 未及时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力, 对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等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因素。

2.2.6 患者因素

患者疾病进展的复杂性、多变性是造成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14], 如高度过敏体质患者, 在应用药物时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患者的就医动机和行为对疾病转归有重要影响, 若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医疗护理过程的风险将会增加[15]。

3 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3.1 健全和完善护理管理制度, 确保患者安全

医院要实行三级管理责任制, 成立由业务院长、护理部、护士长组成的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 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狠抓关键环节, 即关键患者、关键制度、关键时间、关键人员、关键部门。建立多方位、多途径、多视角的严密监控系统等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护理质量, 确保患者安全[2]。

3.2 倡导无惩罚的汇报制度, 加强安全预测管理

成立护理安全委员会, 制定护理风险和护理过失呈报流程, 倡导无惩罚的汇报制度, 鼓励各病区及时如实上报。针对有关事件对上报事件的个人或病区不惩罚, 甚至给予加分, 便于护理安全委员会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 并根据情况及时讨论, 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3.3 重视安全教育, 强化安全意识, 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

护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确保患者安全。如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 将已发生的风险事件作为风险教育素材, 利用它向职工进行风险意识教育, 吸取教训, 防患于未然。同时,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理风险预告制度, 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 并实施签字认可制度, 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 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16], 提高患者满意度。

3.4 加强护理人员理论与实践的培训

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 加之患者疾病的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等原因, 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及护理“三基”训练, 加强技术操作训练, 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及各种仪器的使用, 提高护理人员应急能力, 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 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诚信度, 提高其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4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 如何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患者住院的原因在于需要治疗和照护, 但是我们究竟需要多少护理人员才能达到患者安全照护的目标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护理人员所做的工作, 回顾那些并不属于护理工作的活动, 每个科室中每名患者需要的基本护理时数是多少?然后重新设计工作流程, 取消那些非护理职责的工作, 增加属于必要的护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确保患者安全。对于如何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是护理人员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4.2 如何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系统报告体系

我国医院在处理护理过失或事故时, 都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 缺乏主动报告和系统报告体系。护理人员处于阻止和报告差错的防御第一线, 建立一个受保护、不被谴责、轻度和免于惩罚的环境, 将有利于更准确地弄清护理过失或事故的范围和性质。对已发生的过失和事故在医院内行系统分析, 以便吸取教训, 尤其是在护理过失或事故的认识中, 将“险些酿成事故”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分析和对待时, 自愿和主动地报告护理过失将更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建立和完善护理不良事件系统报告体系, 是护理人员面临的又一个新的课题。

4.3 如何建立和完善护理风险预警与监测体系

护理风险的预警是护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和关键, 通过护理风险预警系统, 实现医院护理风险的准确识别和及时呈报, 为医院预防和解决护理风险、减少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保证医院正常运行提供重要保障[17]。护理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 应在各级医疗机构的积极参与下, 配合政府的宏观调控来更好地完成。但考虑到我国现有的国情和医院的发展水平, 建立较为完善的护理风险预警系统还需要较长的时间[18]。尤其是如何建立及时、有效的护理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对护理人员来说完全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护理安全目标性监测 篇4

一、预防饮食相关的血糖异常波动

1、掌握糖尿病饮食原则、每天进食的总热量及餐次分配、三大营养素的比例。

2、给予辩证施膳,熟悉糖尿病食疗方。

3、了解不同食物的升糖指数和血糖负荷,指导患者掌握饮食技巧避免血糖波动。

4、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处方,包括主食类、肉蛋类、浆乳类、蔬菜类、油脂等。

5、指导患者合适的进餐时间,跟进患者的进餐情况。

二、正确监测血糖

1、操作者掌握仪器性能和操作质量标准。

2、瓶装血糖试纸开启要注明开启日期,有效期3个月。独立小包装试纸在其标注的有效期内使用。

3、血糖仪显示的代码与试纸的代码必须一致。

4、血糖仪定期质控、维护、清洁并有记录,试纸储存条件适宜。

5、采血、挤血、吸血方法正确。

6、发现血糖值与临床症状不吻合时,及时抽取静脉血对照并与医生沟通。

7、使用一次性采血装臵,杜绝交叉感染。

8、使用过的采血针与血糖试纸按医疗废弃物分类处理。

三、低血糖的正确识别与规范处臵

1、掌握低血糖的诊治流程,掌握正确的处臵方法。(参见《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简称15-15-15原则)

2、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时,每小时监测血糖一次,血糖下降速度不宜过快,下降速度保持在每小时 4-6mmol/L,以免发生因降糖速度过快导致低血糖。血糖降至 13.9 mmol/L 时遵医嘱停止使用或减少剂量。

3、了解有无“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患者,床头标注重点观察标识。

4、进行强化治疗的患者,每天应监测血糖 5-7 次。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两周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加测5点血糖谱。

5、做好患者的饮食管理,服用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后及时进餐。

6、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低血糖风险。

四、正确服用口服降糖药物

1、药物应在有效期内,无变质。

2、护士掌握口服降糖药物的种类、剂量、主要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

3、指导患者药物的服用时间(餐前、餐中、餐后服用)、方法(吞服、嚼碎)。

4、告知患者服药后的进餐时间、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5、跟进患者的进餐情况。

6、根据病情需要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剂量。

五、正确储存及注射胰岛素

1、胰岛素属高危药品,标识清楚,分类放臵。备用及使用中的胰岛素保存方法正确,确保在有效期内。

2、掌握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操作流程。

3、掌握不同剂型胰岛素的起效时间、达峰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及给药途径。

4、正确选用胰岛素注射工具(瓶装胰岛素必须应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笔芯胰岛素必须使用配套的胰岛素笔)。

5、严格查对,确保胰岛素剂型、剂量、注射途径及时间准确。

6、正确注射胰岛素(部位的选择、轮换)。

7、避免重复使用针头,注意无菌操作。

8、指导患者注射后的进餐时间、低血糖的症状识别及处理方法,发放低血糖急救爱心卡。

9、跟进患者的进餐情况。

10、根据病情需要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剂量。

六、正确使用胰岛素泵

1、掌握胰岛素泵操作质量标准。

2、签署胰岛素泵使用安全须知。

3、有维护及使用情况登记本。

4、正确选择输注部位,首选腹部(肚脐 直径5cm 以外),避免选择系皮带的部位。

5、根据监测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6、告知患者输注餐前大剂量后的进餐时间、低血糖症状的识别及处理方法。

7、跟进患者的进餐情况。

8、做好交接班,检查胰岛素的剩余量,观察输注部位有无红肿、渗液、出血、针头脱出及 输注管路是否通畅,有无松脱、空气等。

9、每 3-5 天更换管路一次,并记录。

10、及时正确处理胰岛素泵的各种报警。

七、预防跌倒及运动性损伤

1、正确评估患者跌倒及运动性损伤风险,并做好健康教育。

2、床头放臵防跌倒警示牌。

3、教会患者使用护栏、呼叫器。必要时“一对一”陪护。

4、患者处于安全环境:地面干燥防滑、穿防滑鞋、光线适宜等。

3、正确掌握运动原则及注意事项。

八、预防糖尿病患者足部损伤

1、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

2、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足部检查,包括足有否畸形、胼胝、溃疡、皮肤颜色变化;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皮肤温度以及有否感觉异常等。

3、预防关键点:定期检查、识别是否存在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教育患者及其家属重视足的保护;穿合适鞋袜,鞋底较厚而鞋内较柔软,透气良好;去除和纠正易引起溃疡的因素。

4、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下列教育:注意足部卫生,洗足水温在37~40℃,洗后用干布擦干尤其要擦干足趾间;不宜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物品来直接暖足;避免赤足;勿自行修剪或用化学制剂处理胼胝;穿鞋前先检查鞋内有无异物或异常;干燥皮肤可以使用油膏类护肤品。

5、定期足部穴位按摩:如涌泉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等。

九、主动报告护理不良安全事件

1、建立护理不良安全事件记录本并及时按程序报告。

2、针对护理不良安全事件开质量分析会,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提出整改对策,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十、糖尿病“危急值”管理

1、建立适应本单位的血糖“危急值”报告制度。电话报告时接听者需复述确认无误后记录危急值、报告者姓名、汇报医生姓名及时间等。

2、血糖低于 3.9mmol/L、高于 22.2mmol/L 时,应做好报告及记录。

3、严格落实血糖监测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 如: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4、配合医生做好危急值的临床处理、观察等。

安徽省糖尿病护理专业委员会

护理安全目标性监测 篇5

病人安全目标 (patient safety goals, PSG) 是针对医院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和问题的领域所提出的改进要求及必须达到的成果。中国医院协会从2007年—2010年不断修订《患者安全目标手册》, 并在全国500余所示范医院中落实病人安全目标, 目的是保证为病人提供安全的医疗护理服务。母婴同室是医院高风险科室, 护理工作与孕产妇、新生儿的生命息息相关, 必须同时保证母婴的安全, 任何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酿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因此, 母婴同室护理安全应引起足够重视。病人安全目标在我科实施以来, 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病人安全目标在母婴同室的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1 孕产妇安全管理

1.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准确识别护理对象身份, 每个护理对象至少有两种以上识别标识 (姓名、登记号) , 且标识正确, 床号不能作为有效识别码, 只能作为辅助识别码。孕妇入院时即给予佩戴腕带, 腕带内容包括床号、姓名、登记号等, 登记号唯一、不重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母婴同室工作繁重, 除了护理孕妇、产妇还要照护新生儿, 护士压力大, 避免差错事故的有效措施就是严格查对。我科一改以前护士单方、单人查对的方法, 实行双向查对、双人核对的方法, 请护理对象说出自己的名字、登记号, 并与护理人员一起核对, 确保正确的药物用于正确的护理对象。实施病人安全目标以来, 因查对不严引起的不良事件下降了60%。

1.2 严格执行有效沟通程序

通常诊疗活动中杜绝口头医嘱, 仅在危重病人紧急抢救情况下和手术中, 可使用口头临时医嘱, 执行前护士要重述, 确认无误方可执行, 执行时实施双人核查。口头医嘱执行后, 在抢救完毕6 h内将医嘱补充完整并执行签名。我科2008年实行电子病历, 不再转抄医嘱, 医生所下达的医嘱直接通过打印程序打印出来, 医嘱准确客观, 避免了转抄错误。护士在执行医嘱前若发现问题, 及时同医生沟通核实, 确保正确执行医嘱。

1.3 提高手卫生意识

病房配备感应式洗手设施及抽取式擦手纸, 每位工作人员上岗前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及考核, 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医院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定期、不定期地抽查手卫生执行情况, 并抽查采样检测,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持续改进, 各级护理人员操作前后手卫生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4 提高用药安全

在开具与执行医嘱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药液时开启动态消毒机;用药时保证药品质量, 药品无过期、变质, 包装无裂痕等;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执行时, 实行双人查对。急救车按管理常规管理;需要冷藏的药品, 冰箱温度设在2 ℃~8 ℃。病房不存放高浓度电解质制剂 (包括氯化钾、磷化钾及超过0.9%氯化钠等) 、肌肉松弛剂等, 需要时从药房取。毒麻类及精神类药按规定使用记录, 专人专柜上锁保管。做到班班交接, 用后及时登记、补充。发现配伍禁忌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及时采取救护措施及上报, 并登记于沟通本上, 做到人人知晓。不定期开展各类常见药物用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的业务学习;新药及特殊药物使用前, 组织全科学习, 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掌握孕期及哺乳期用药禁忌, 用药需暂停母乳喂养时应向产妇说明并指导配合。

强调缩宫素的应用, 不同的剂量有不同的用途, 剂量用错, 可能引起子宫破裂, 威胁母儿生命, 应用缩宫素时应严格查对, 准确用药。待产孕妇应用缩宫素时用红笔标注醒目, 提醒用药注意。

1.5 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

组织护士认真学习“危急值”项目, 如血钙、血钾、血糖、血气、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明确“危急值”的意义。建立“危急值”登记本, 口头或电话通知“危急值”或检验检查结果, 记录要规范、准确、完整, 包括来电时间、来电者姓名与电话、“危机值”项目及结果, 复述无误后提供医生使用, 确保医生能及时了解到病人的危急值情况, 以免延误处理时机。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以来,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良好, 登记详尽, 无一例“危急值”报告延误或处理延迟, 个别漏登情况经过医院及科室安全管理小组培训也已纠正。

1.6 防范与减少跌倒及坠床

为预防坠床, 成人病床设有床栏, 需要时升起, 以防病人坠床。我科实施病人安全目标以来, 无一例坠床事故发生。护士对跌倒高危因素者使用摩尔斯病人跌倒评分表筛选, 大于15分者在跌倒预防措施记录表中选择相应措施并记录执行时间。措施包括:提供警示标识及助行器, 语言提醒, 搀扶或请人帮助, 使用走廊及厕所的防跌倒扶手, 呼叫器位置适当并指导病人使用等。产妇产后体质虚弱, 需要如厕解便时, 告知家属搀扶得当, 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而昏厥跌倒。

1.7 防范与减少压疮发生

实行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对发生压疮风险高的病人, 使用诺顿评分法, ≥14分时填写压疮呈报表, 由护士长组织护理会诊, 讨论制订护理计划及有效的护理措施, 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在产科, 产妇如果有严重妊娠合并症、并发症, 需要绝对卧床休息, 特别容易发生压疮, 而且剖宫产术后为防切口渗血及腹压骤降, 一般腹部压沙袋6 h ~8 h, 产妇取平卧位。 尤其体型肥胖产妇, 骶尾部受压, 对疼痛感觉迟钝, 局部持续受压 6 h 以上就可能发生压疮[1]。根据我国目前护理质量标准, 除特殊病人不许翻身外, 不允许院内发生压疮, 一旦发生, 均属护理不当, 因此我科特别重视压疮的观察与护理。2008年至今我科收治1例院外即已发生压疮的产妇, 入院后请护理会诊, 制订详细的翻身计划并严格执行, 在护理人员精心护理下, 已成功治愈出院。

1.8 主动报告医疗安全 (不良) 事件

现代安全文化认为, 创造非惩罚的环境鼓励人们报告差错事故并对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错误中进行学习是防范同样错误再次发生的最好方法[2],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对于发现不良因素、防范医疗事故、保证医疗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病人利益是有益的, 可有效避免医疗缺陷, 增加医疗水平和服务的透明度。我科提倡非处罚性、不针对个人的上报制度, 书面、口头或网上报告均可。

2 新生儿安全管理

2.1 查对

新生儿佩戴手足圈、胸牌, 标明登记号、出生时间、性别、母亲姓名等, 标识清楚、准确。为了杜绝新生儿抱错, 严格把握三关:第一关, 从出生到新生儿接待室, 叫床号, 家属报产妇名字, 确认后, 保安才能让家属进入, 家属将本人及产妇的身份证交护士确认后将家属身份证号码记录在《新生儿接待登记本》上, 方能让家属接近新生儿;第二关, 接待室护士送新生儿到母婴同室, 与母婴同室护士交接和核对后, 共同将新生儿交给经确认后的家属;第三关, 将新生儿抱离及抱回产妇床旁需要严格执行查对, 查对其母亲姓名、登记号, 确保正确的新生儿对应正确的产妇。实施病人安全目标以来, 我科无一例抱错行为发生。

2.2 防坠地

婴儿床、抚触台等皆设有围栏, 实习生严禁单独抱新生儿, 需在指导老师帮助下进行。

2.3 防烫伤

新生儿沐浴、水疗用水温度控制在38 ℃~42 ℃, 配备水温表测量水温, 防止烫伤。

2.4 防新生儿被盗

除转新生儿科监护的外, 其余新生儿24 h与母亲在一起, 分离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履行新生儿防盗安全告知;设立门禁系统及高清闭路电视监控, 每日2名保安执勤, 新生儿出入严格登记, 出院时出示出院证明, 经保安审核后方能离开;限制陪伴及探视, 设立陪伴卡, 一床一卡, 以防不法人员混入病房。实行病人安全目标以来, 我科未发生一例新生儿被盗事件。

3 体会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追求的永恒主题, 通过病人安全目标管理工作的开展, 用制度管人取得了实效, 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 在临床工作中更加自觉按安全管理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医疗护理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医疗安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另外, 医院及科室安全管理小组成立, 将安全信息与科室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科室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 对病人安全目标的实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凤英.剖宫产术后发生压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吉林医学, 2009, 30 (4) :365-366.

上一篇:临界模式下一篇:脑组织代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