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技术(共10篇)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技术 篇1
摘要:目的:总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的治疗经验, 通过方法改进, 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即使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并配合血肿腔内注射生化酶血肿液化技术清除颅内血肿。结果:61例患者中, 死亡9例, 死亡率为14.8%。对存活的52例患者随访半年, 按照日常生活能力 (ADL) 分级, 其中, Ⅰ级9例, Ⅱ级25例, Ⅲ级13例, Ⅳ级4例, Ⅴ级1例。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通过方法改进使术后冲洗更加简便快捷, 避免了血肿液化剂流失, 加快了血肿液化清除速度, 缩短了脑穿针留置时间, 节省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术后死、残率降低。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
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患,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创伤小, 操作简便, 目前已经逐步成为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方法[1]。我科自1998年开始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 发现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并进行了改进,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1例均选自我院2004年1月~2010年1月的住院患者, 男35例, 女26例;年龄31~76岁, 平均59.3岁;有高血压病史42例, 占68.9%;CT显示出血量<30 ml 9例, 30~60 m36例, >60 ml 16例;其中, 基底节区出血43例, 脑叶出血10例, 丘脑出血8例。入院时意识障碍程度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 3~5分5例, 6~8分16例, 9~12分29例, >12分1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7 h 22例, 8~24 h 30例, >24 h 9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头颅CT定位, 确定穿刺部位, 选择合适长度YL-1型血肿穿刺针, 局麻后针钻一体钻入血肿中心, 退出针芯, 拧紧盖帽, 接侧管, 先缓慢抽吸血肿液态部分, 抽吸负压应维持在0.5~1.0 ml, 抽吸血肿1/3或有阻力时, 停止抽吸, 插入血肿粉碎针, 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 待冲洗液变清后经粉碎针注入尿激酶2万~5万U溶血肿, 保留血肿粉碎针 (以备下次冲洗使用) , 夹闭引流管4 h后开放引流。上述方法每日2次, 术后1、3、5 d复查头颅CT, 视残余血肿量拔针。本组穿刺针留置时间3~7 d, 平均4.6 d。
2 结果
61例患者中, 死亡9例, 死亡率为14.8%。对存活的52例患者随访半年, 术后功能恢复按照日常生活能力 (ADL) 分级, 其中, Ⅰ级9例, Ⅱ级25例, Ⅲ级13例, Ⅳ级4例, Ⅴ级1例。重残17例, 重残率为32.7%。
3 讨论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外科治疗的目的是尽快、尽可能多的清除血肿, 解除脑受压, 中断脑水肿发生发展的恶性循环[2]。在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中, 微创颅内血肿清创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不受年龄及出血量的限制等优点。文献报道开颅手术死亡率为20%~60%, 生存者重残率为50%以上[3], 本组手术死亡率降低至13.1%, 重残率为32.7%, 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本院从1998年开始应用微创术治疗脑出血, 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 每次血肿抽吸冲洗结束后需要经血肿粉碎针向血肿腔喷注血肿液化剂, 去除粉碎针拧上帽盖之前, 总是有液化剂溢出流失, 影响液化引流效果, 增加脑穿针留置时间; (2) 每次使用血肿粉碎针后需要将其取下, 用生理盐水冲洗, 2%戊二醛冲洗浸以备下次冲洗使用; (3) 每次进行血肿抽吸冲洗时, 必须揭开覆盖在脑穿针外的敷料→拧下脑穿针上的盖帽→放置血肿粉碎针→冲洗清除血肿→注入液化剂并关闭侧管→去除血肿粉碎针→拧上帽盖→覆盖敷料, 每次反复上述操作, 程序复杂繁琐费时, 盖帽、血肿粉碎针反复取下冲洗浸泡消毒, 容易增加颅内感染机会[4]。为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进行了以下改进, 每次血肿抽吸冲洗结束后经血肿粉碎针注入血肿液化剂夹闭引流管, 不再去除粉碎针, 夹闭其连接管并用敷料包扎 (以备下次冲洗使用) , 下次冲洗时可直接经血肿粉碎针冲洗注药, 不再重复上述复杂的操作程序。经过以上改进, 结合本组61例病例体会, 笔者认为有以下优点: (1) 避免了血肿液化剂流失, 经粉碎针注入血肿液化剂能使液化剂均匀喷洒于血肿腔四周, 使血肿液化更彻底, 残余血减少; (2) 加快了血肿液化清除速度, 脑穿针留置时间可缩短1~2 d, 降低了换药、消毒的费用成本, 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 为患者节省了治疗费用; (3) 简化了操作程序, 使术后冲洗更加简便快捷, 未出现血肿粉碎针堵塞; (4) 避免了血肿粉碎针的反复冲洗浸泡消毒, 减少颅内感染的机会, 本组病例无一例颅内感染。
总之, 微创术通过方法改进使术后冲洗更加简便快捷, 避免了血肿液化剂流失, 加快了血肿液化清除速度, 缩短了脑穿针留置时间, 节省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术后死、残率降低, 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贾宝祥, 孙仁泉, 顾征, 等.穿刺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6, 22 (4) :233.
[2]张新江, 方思羽, 张苏明.对脑出血周边组织存在缺血性损害的再认识[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1, 9 (3) :168-170.
[3]赵继宗, 周定标, 周良辅, 等.2464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多中心单盲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32) :2238-2242.
[4]胡长林, 吕涌涛, 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89-97.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技术 篇2
颅内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损伤中最严重的继发型病变。往往是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的体积后,就会造成颅内压增高,从而使脑组织受压而引起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四肢无力以及心率减慢,进而呼吸骤停等临床症状。所以,颅内血肿以临床上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为其临床特点,降低颅内血肿的致死、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成为神经内科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手术操作简单、见效快而且以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为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endprint
颅内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损伤中最严重的继发型病变。往往是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的体积后,就会造成颅内压增高,从而使脑组织受压而引起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四肢无力以及心率减慢,进而呼吸骤停等临床症状。所以,颅内血肿以临床上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为其临床特点,降低颅内血肿的致死、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成为神经内科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手术操作简单、见效快而且以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为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endprint
颅内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损伤中最严重的继发型病变。往往是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的体积后,就会造成颅内压增高,从而使脑组织受压而引起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四肢无力以及心率减慢,进而呼吸骤停等临床症状。所以,颅内血肿以临床上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为其临床特点,降低颅内血肿的致死、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成为神经内科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手术操作简单、见效快而且以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为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endprint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体会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颅内血肿患者42例, 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 男24例, 女18例, 年龄27~68 (55.3±8.6) 岁;致病原因:高血压33例, 创伤9例;临床表现:意识障碍33例, 恶心呕吐28例, 头痛28例, 偏瘫20例, 失语18例;出血部位:基底节28例, 脑叶11例, 破入脑室3例;出血至手术时间:<7h者26例, 7~24h者12例, >24h者4例。
2 手术及护理
2.1 术前准备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防止呕吐物误吸, 同时快速完善术前各项常规检查, 以及剃发、清洗头部皮肤等术前准备, 意识障碍者留置尿管, 高血压者维持血压160/90mm Hg以下, 以防术后再出血, 备好手术用品, 保证患者及时得到手术治疗, 开放静脉通道, 并配血备用。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 使其心态平和, 积极配合治疗。
2.2 手术方法
依据头颅CT检查确定血肿中心和体表穿刺点, 使用长度合适的颅内血肿穿刺针, 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对颅内血肿进行抽吸、液化、冲洗及引流, 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头颅CT显示血肿清除率>90%时即可结束手术。
2.3 术中护理
患者给予头部制动, 有躁动不安者给予肢体制动, 同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有恶心呕吐者将其头部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呕吐物;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 铺手术无菌洞巾;术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配合手术, 操作熟练而准确,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状态、面色等变化, 以及时发现颅内再出血、颅压升高等情况。
2.4 术后护理
2.4.1 一般护理:
病室保持安静舒适、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定时进行消毒处理, 限制探视人员;术后患者绝对卧床, 取平卧位, 床头抬高15度~30度, 以利于静脉血回流, 减轻脑水肿程度, 降低颅压;意识不清者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舌后坠阻塞通气和发生呕吐时误吸入气管;定时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并结合吸痰、翻身扣背等方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意识不清患者由于无法进食且张口呼吸而导致口腔黏膜干燥, 且自洁杀菌功能均明显下降, 故应加强口腔清洁护理, 并用0.9%氯化钠溶液纱布覆盖口鼻;护理操作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动作应轻柔缓慢, 防止空气进入颅内, 准确掌握治疗剂量, 保持出入平衡。
2.4.2 病情观察:
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每半小时测量呼吸、脉搏、血压1次, 控制血压平稳, 避免过高或过低导致再出血、脑水肿、脑缺氧等;同时给予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检测呼吸深度、频率和血氧饱和度, 呼吸困难者及时行气管切开;定时测量体温, 有体温升高者 (>38.5℃) 多为中枢性高热, 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 以保护脑组织;定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瞳孔和意识变化, 将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师, 以确定颅内病情进展并及时处理;注意观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状况, 如有偏瘫加重或继发偏瘫则提示颅内再出血或引流受阻。
2.4.3 引流护理:
经常巡视,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和量, 检查引流是否通畅, 如有不畅排除引流管受压、折叠等原因后通知并配合医师检查是否为血凝块阻塞导管所致, 并进行生化酶技术液化处理, 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应准确轻柔, 确定出入量相等;每天清晨更换引流袋, 引流接口处以无菌纱布覆盖, 防止发生逆行感染;根据患者颅内出血情况, 准确把握引流管最高点位置, 妥善固定, 并防止患者躁动拉扯引流管;如需搬运患者应先将引流管夹闭, 以防颅压波动导致继发出血或颅内感染的发生;颅内血肿基本清除, 且生命体征平稳后可考虑拔管, 拔管前需夹闭引流管持续24h, 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表现, 无异常症状后即可拔管, 穿刺部位注意加压包扎, 头部抬高30度, 以防发生脑脊液外漏[1]。
2.4.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患者定时翻身拍背, 必要时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以促进痰液引流排出, 维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预防肺部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应每天更换尿袋, 消毒外阴及尿道口, 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逆行感染, 注意引流尿液性质;患者床单宜干燥整洁, 协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 但注意禁止术侧卧位, 对皮肤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护理或睡气垫床, 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支持, 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以有效预防压疮发生;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胃黏膜保护剂, 同时禁生冷、刺激性食物, 注意观察患者胃肠道症状,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2]。
3 结果
本组患者无死亡及颅内感染病例, 均意识清楚, 头痛缓解, 其中颅内血肿术后3d内清除完全者26例, 3~7d基本清除者16例;偏瘫肢体肌力恢复至>Ⅳ级者16例, 恢复至Ⅱ~Ⅳ级者4例。
4 体会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实施能及时挽救患者生命, 且对脑组织创伤小, 疗效明显, 完善的术前准备和术中医护的密切配合对微创术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的严密观察, 有效防止了病情的恶化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准确地处理问题, 使患者顺利康复, 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手术,护理
参考文献
[1]赵瑞.颅内血肿清除微创术后的护理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3, 11 (2) :101-102.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技术 篇4
【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51-01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由脑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的自发性脑血管疾病,并具有高血压的性征,因此也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长期以来,国内外多以开颅清除血肿的外科手术方法作为常规的治疗方法,但是多存在手术并发症较多,预后效果较差的弊端。近年来,国内进行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研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临床证实,其操作简便,定位精准,创伤小,费用低,无明显禁忌症,并发症及后遗症较少,取得了优良的临床效果[1]。现将护理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已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其中男性41例,女性23例;年龄在44~83岁之间,平均年龄61.7岁;意识清醒者49例,昏迷者15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23例,脑叶出血18例,脑室出血10例,丘脑出血13例;出血量:<50ml 26例,50~100ml 25例,>100ml 13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根据可能潜在的并发症行预防性的全面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随后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比较具有实际意义。
1.2 术前护理方法 安排患者住院后,及时进行CT检查,确定颅内血肿的位置及大小。遵医嘱使用脱水药,及时降低颅内高压,预防脑疝的发生。针对患者的血压水平,采取适当的降压药物,维持血压稳定,防止血压大幅波动造成二次出血。对于焦虑烦躁的患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依照手术医嘱,做好术前检查、备皮、交叉配血及留置导尿管等工作,为手术及时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1.3 术后护理方法
1.3.1 昏迷中护理 意识状态是评价患者病情和预后情况的关键指标。将患者头部垫高或将床头摇高大约30°,以有助于静脉回流,有效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症状。如果患者出现昏迷程度加深或再次昏迷的情况,有可能出现再出血,应及时汇报医生并配合处理[2]。
1.3.2 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 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会发生明显变化,其直接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因此护理人员在监测颅内压的同时,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以及体温等指标,每10~15min测量一次,待平稳后可适当延长测量时间。准确记录,并且及时对记录的资料综合分析。颅内压增高时常伴有血压的升高,因此,若血压增高,应及时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如果还无效,再采用降压药。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患者体温的变化,保证体温在38℃以下,如有患者体温超过39℃,应及时在大动脉处用大量冰块冷敷或使用冰帽持续降温,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及耗氧量,达到对脑组织的保护[3]。
1.3.3 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常规会在头部放置引流管,而引流管的护理是预防感染、防止颅内积气的关键。引流管要在无菌条件下安装,固定于脑平面上10~15cm,以防低颅压的发生[4]。引流袋常规每日更换,更换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严密观察和记录引流液量、颜色、性质。引流液一般呈淡红色,若有新鲜血液流出,此时有可能是二次出血,应迅速通知医生。若血量减少并突然有无色液体流出,此时有可能是脑脊液溢出,应马上报告主治医生并协助处理。
1.4 心理支持 患者术后入住ICU后,在1~3天内,所有活动都依赖护理人员,此时患者最主要的精神支持因素是护理人员,因此护理人员应在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应合理安排治疗和护理实践,并注意轻声走路、说话、操作,以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助于患者增加安全感和心情平和。护理人员还应主动勤于巡视,体察患者细微的眼神、神态、动作,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传递关心和照顾,减轻患者的忧虑和恐惧。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呈现明显差别,实验组患者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残疾和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出血是原发性脑实质出血,是一种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其直接诱因为高血压。伴随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其发病率也显著提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医治,很容易造成残疾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5]。目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该法可及时清除血肿,避免长期压迫造成的脑损害,打破了出血后一系列生理改变造成的恶性循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临床手术方式。在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时,需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积极的预后效果,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控制致残甚至致死的几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本研究中实验组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后,辅以科学全面的护理措施,均取得了令患者满意的临床疗效。由此可见,对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通过系统的临床护理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晓兰.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8):86.
[2] 张家盆,张晓龙.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3):105~107.
[3] 牛宇潔,赵建会,焦明雅.3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5):57.
[4] 刘云霞.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12):12.
[5] 何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2010,13(6):25.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6例, 男27例, 女19例, 年龄39岁~81岁。病起时患者均有头痛、呕吐, 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及失语等。均行微创清除术, 其中3例同时行脑室穿刺术, 术后存活44例, 放弃治疗1例, 死亡1例。1年后随访, 完全恢复生活能力21例, 部分恢复生活能力17例, 扶拐6例。
2 术后护理
2.1 微创引流的护理
2.1.1 术后患者回病房后, 头部穿刺针外口在无菌操作下
置引流管, 接无菌引流袋, 引流袋宜低于头部15 cm~20 cm, 以防反流。妥善固定引流管, 头部制动, 因硬质引流管与头皮之间无缝合固定点, 故要时刻保持患者头部相对固定, 以防止引流管拔出脱落。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2.1.2 保持穿刺处敷料及引流管周围清洁干燥, 减少污染机会, 每日在穿刺皮肤口滴少许酒精, 预防感染。
穿刺部位每天更换1次无菌敷料, 每日更换引流袋, 并注意无菌操作。
2.1.3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和引流速度;
观察是否有继续出血倾向, 是否有脑脊液外漏, 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 是否脱落。术后引流袋内血液颜色一般呈淡红色, 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流出要考虑继续出血可能;如血量减少后突然出现无色液体要考虑引流出脑脊液可能, 应立即报告医生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引流不畅, 检查引流管是否有扭曲、受压或血凝块阻塞, 并定期振荡引流管。如为血凝块阻塞,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尿激酶2万U加入生理盐水2 m L冲洗,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冲洗后夹闭引流管1 h~4 h.开放引流管期间, 手由下而上轻轻挤压引流管, 1~2次/d.为防止管腔阻塞, 可每日行颅内冲洗2~3次, 切记冲洗出入量要均等。患者外出检查时, 先夹闭引流管以防引流液反流入颅内, 减少感染机会。
2.1.4 注意观察硬质引流管对穿刺点周围头皮的压迫情
况,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1例引起头皮局部少许坏死, 穿刺点周围头皮颜色发灰发暗, 经采取及时、少许拔除引流管的方法短期内得到了改善。
2.1.5 视病情遵医嘱拔管。
引流时间不宜过长, 防止颅内感染, 如引流液不多, 引流物为清亮的脑脊液,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情况好转, CT复查后颅内无血肿或血肿基本清除, 4 d~6 d后可拔除穿刺针。拔管时注意无菌操作, 拔除后应加压包扎伤口, 必要时创面缝合。一般每2 d换药1次, 如敷料不干燥则须寻找原因并随时换药。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变化。
2.2.1 生命体征监测。
床边心电监护仪每30 m in测呼吸、脉搏、血压1次, 连续血氧饱和度监测, 每4 h测体温1次。严密检测血压变化, 防止血压突然增高而发生再出血。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引起窒息。体温超过38.5℃者, 常规头部置冰枕, 减轻脑水肿。
2.2.2 意识和瞳孔的监测每1 h观察意识、瞳孔及肢体
活动变化状况并记录, 如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的改变、血压升高、脉缓等改变, 提示颅内压升高, 应及早报告医生做降颅压处理。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伴意识障碍加重、生命体征紊乱和对侧肢体瘫痪, 是脑疝的典型改变, 应及时报告并协助处理。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确保抢救
成功的关键之一, 对于可能昏迷时间较长或者短时间不能清醒的患者, 要早期行气管切开以便于排痰, 利于呼吸道的管理。 (2) 定时做痰液培养。 (3) 气道湿化、吸痰与翻身相结合, 采用超声雾化吸入, 3次/d, 口鼻或气管切开处用生理盐水湿纱布遮盖, 病房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 每天紫外线消毒, 减少感染机会。
2.3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1) 早期鼻饲十分重要, 有利于加强营养支持, 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并且也有利于防止电解质紊乱。 (2)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频繁呃逆、呕吐等应激性溃疡先兆症状及大便、呕吐物颜色。遵医嘱应用西米替丁等药物[2]。
除上述专科护理外, 我们还应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瘫痪肢体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泌尿系感染等, 以确保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 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方法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保持硬质引流管及呼吸道通畅, 尤其注意引流液性状的变化, 预防感染, 重视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 有效遏制并发症。结果 严密的观察及有效的护理对策,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都有明显降低,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有效、及时的护理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
关键词:颅内血肿清除术,微创,引流管,护理
参考文献
[1]张艳华, 张国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34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4) :111.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技术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住院病人39例, 男23例, 女16例;年龄24岁~78岁 (53.5岁±8.6岁) ;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 慢性硬膜外血肿3例, 出血量20 mL~48 mL;脑出血35例, 其中基底核区26例, 丘脑6例, 脑室2例, 颞叶1例, 出血量30 mL~80 mL。入院时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评定[1], 中型25例, 重型14例;均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结果:术后复查CT, 血肿清除时间1 d~3 d, 平均2.5 d。独立活动, 无需帮助指导10例, 能活动9例, 但需帮助指导15例, 需具体帮助方能完成活动, 死亡5例 (中枢性衰竭2例、肺部感染2例、肾衰竭1例) 。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心理护理
诊断明确后, 生命体征基本平稳适合做颅内血肿穿刺术, 立即和家属进行交谈, 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和要求。一般病人均有恐惧、焦虑心理, 思想负担较重, 求治心情迫切, 医护人员应抓紧时机向病人和家属讲解疾病的病情发展、变化, 做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方法、效果, 告知预后及术中的注意事项, 使其有心理准备, 昏迷病人要向其家属介绍主治医生、护士, 讲清手术的方法, 告知预后及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让其做好思想准备, 积极配合医护进行抢救, 并让家属签字。
2.1.2 确定血肿部位
在CT扫描诊断为脑出血, 并具备血肿穿刺的条件时, 即在扫描片的比例确定血肿部位及出血量选择穿刺血肿的中心点与头皮表面穿刺点的距离, 做好标记。
2.1.3 物品准备
无菌冰盐水、2%利多卡因、尿激酶、盐酸肾上腺素、肝素、一次性注射器、无菌颅穿术1包、无菌手套等急救物品和药品。选择型号适宜的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1套, 充电电钻具1副, 准备单间病房并行紫外线消毒。
2.2 穿刺方法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 摆好体位。穿刺方法:严格按照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规范化治疗指南进行操作[1]。常规消毒, 戴无菌手套, 打开颅穿包, 铺洞巾, 用2%利多卡因在穿刺部位行局部麻醉, 根据血肿位置选择进行钻孔术, 手术时, 手术者站立于床头顶侧, 钻头与选定部位垂直, 钻透头皮、颅骨、硬脑膜达血肿部位, 有落空感即停止, 将钻头与钻具分离, 并拧松针体钻盖取下, 接引流管与三通管针体引流口上, 进行血肿引流, 遇有凝血块时, 可用注射器进行轻轻抽吸, 血肿块多时, 用注射器抽取液化剂 (盐水+肝素+尿激酶) , 与引流管上的针形血肿粉碎器连接推注, 经过针形血肿粉碎器上特定分布的微孔喷射药液, 可对血肿空间进行全方位的冲刷、粉碎、溶解, 连续多次交替抽吸及推注冲洗, 至冲洗引流液为淡红色, 即可注入血肿液化剂 (盐水+尿激酶+肝素) , 夹闭引流管保留4 h后开放引流, 取出针体、盖帽, 消毒创口周围皮肤, 盖无菌纱布, 接引流袋引流, 在治疗中为了不使颅内压增高每次冲洗注入量应小于或等于抽出液体量。
2.3 术中护理配合
根据穿刺手术部位摆好体位, 一人扶住头部, 防止晃动, 另一人扶好病人四肢, 避免躁动, 做好多参数心电监护。当颅内血肿穿刺开始时, 配合医生行局部麻醉, 注意无菌操作, 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 在血肿穿刺成功, 血凝块被引流出即将备好的血肿冲洗液抽出注入血肿腔内进行冲洗, 专人记录抽出与注入的液量, 观察引流液的性质, 当引流液呈淡红色时, 即可注入血肿液化剂, 夹住引流管, 保留10 min, 头部再次消毒, 行无菌包扎, 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 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如有异常, 立即报告医生, 随即做好抢救的准备。
2.4 术后护理
术后卧于健侧, 静脉快速输注甘露醇,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及穿刺部位, 持续监测瞳孔、意识、血压、脉搏、呼吸, 并做好记录。病房保持清洁、安静, 每日用紫外线照射10 min, 预防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进行口腔护理, 防止口腔溃疡, 定时翻身、叩背,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压疮发生, 同时做好泌尿系统的管理;加强营养, 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昏迷者予鼻饲。护理过程中注意引流管及引流袋不得高出头部, 以免引流液回流引起颅内感染, 每日根据病情和引流液的颜色再次冲洗封管、引流, 用血肿液化剂封管, 创口周围消毒包扎, 术后12 h复查CT。如无新鲜出血, 术后48 h~72 h可考虑拔管。
3 体会
颅内出血是神经科常见急症之一, 单纯药物治疗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除血肿所致的占位效应, 因而死亡率和病残率很高[2]。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床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操作简单, 抢救迅速, 确能缓解和解除脑疝压迫, 是一个有效的抢救措施, 且是病人易于接受的手术方法[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根据病人脑出血的部位选择穿刺针型直接穿入血肿部位, 用配制的血肿冲洗液反复冲洗, 再用血肿液化剂封管。护士在抢救过程中, 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生命体征的观察, 备好急救物品, 做好抢救准备。术前做好解释工作, 讲清颅内血肿穿刺的先进性, 以减轻病人和家属的恐惧心理及思想负担。通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可迅速缓解病情, 穿刺时间约需要10 min~15 min。床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面积小, 血肿清除及时, 减轻血肿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压迫, 因而能有效地促进病人意识清醒和肢体功能恢复, 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4]。
参考文献
[1]胡长林, 吕涌涛, 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6:111.
[2]严姣.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7) :28.
[3]马少彬, 何燕红.紧急钻颅救治特急性颅内血肿双侧瞳孔散大病人14例[J].广西医学, 2007, 29 (3) :368-369.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技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性脑出血21例, 男17例, 女4例, 年龄48~76岁, 平均61.6岁, 高血压病史1~22年, 平均12年。外伤性颅内血肿9例,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7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 男8例, 女1例, 年龄4~72岁, 平均36.7岁。症状与体征:高血压脑出血昏迷14例, 失语13例, 脑疝4例, 偏瘫18例, CT所示血肿位于基底节区18例, 位于皮层下3例, 破入脑室6例, 血肿量25~160ml, 平均62ml。外伤性颅内血肿者均有头痛、偏瘫2例, CT所示血肿量15~160ml, 平均66ml。发病时间:高血压性者6h以内10例, 6~24h10例, >24h 1例。外伤性者24h内1例, 6d内6例, >6d2例。
1.2 手术方法
依据CT定位, 确定最大血肿层面血肿中心的体表定位, 选择YL-1型穿刺针合适长度者, 局麻下穿刺血肿中心, 退出钻芯后接引流管, 若为液状血肿则轻轻抽出, 尽量吸净, 若为凝血块抽出一定量后用肝素液冲洗, 有继续出血者开放引流不夹管, 其余常规作首次注入血肿液化剂 (生理盐水5ml+肝素12500U+尿激酶1万U+透明质酸酶1500U) , 夹管1~2h开放引流, 术后用肝素液冲洗2~3次/d, 破入脑室者用尿激酶液冲洗。术后3~7d常规复查CT, 决定是否继续粉碎液化引流, 一般于3~8d清除大部分血肿拔针。
2 结果与预后
本组定位穿刺结果均能命中靶点, 穿刺成功率100%。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率80%~100%,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率100%, 高血压脑出血昏迷14例中有10例在1~7d清醒, 失语、偏瘫肢体于5~10d基本恢复功能, 由0~2级恢复至3~4级。外伤性颅内血肿者头痛在1~3d内消失, 偏瘫肢体在7d内恢复功能。本组死亡6例, 均为高血压脑出血, 病死率为20%, 死亡原因:脑疝4例, 再出血2例。本组治疗良好率90%。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病, 病死率、致残率高。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方法简便、定位准确, 局部麻醉, 不开颅, 手术时间短, 对患者创伤极轻, 一般手术能在半小时内结束, 不需要复杂设备和环境, 易于基层医院开展, 大大提高适用范围。
高血压脑出血破裂出血的血管多在2h内停止, 血肿不再增大, 但重症者因急性出血挤压周围脑组织致脑疝发生, 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故血肿清除越早继发性损害就越小, 功能恢复也就越好。本组超早期手术10例, 首次清除率及术后恢复优于其他期。超早期清除血肿使被挤压的脑组织及时复位,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和脑缺氧, 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血肿破入脑室者, 在清除血肿的同时可引流血性脑脊液。
手术前后血压的良好控制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是防止再出血的关键所在。术前血压过高先降压再穿刺, 对血肿周围有水肿, 有明显颅内压升高者, 应适量应用甘露醇。对术后再出血者, 观察尤为重要, 引流管一定要开放引流。对入院时已有严重脑疝发生者应慎用该技术。
外伤性颅内血肿急性期, 出血不易短时停止, 血肿量大, 多有脑疝发生, 不主张应用微创清除术, 对亚急性和慢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出血已停止, 血肿量恒定, 病情稳定, 应用该技术清除血肿彻底, 且避免开颅手术, 疗效好,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YL-1型穿刺针合适长度者, 局麻下穿刺血肿中心, 退出钻芯后接引流管, 若为液状血肿则轻轻抽出, 尽量吸净, 若为凝血块抽出一定量后用肝素液冲洗, 有继续出血者开放引流不夹管, 其余常规作首次注入血肿液化剂 (生理盐水5 ml+肝素12500 U+尿激酶1万U+透明质酸酶1500 U) , 夹管1~2 h开放引流, 术后用肝素液冲洗2~3次/d, 破入脑室者用尿激酶液冲洗。术后3~7 d常规复查CT, 决定是否继续粉碎液化引流, 一般于3~8 d清除大部分血肿拔针。结果 本组死亡6例, 均为高血压脑出血, 病死率为20%, 死亡原因:脑疝4例, 再出血2例。本组治疗良好率90%。结论 应用微创清除术清除血肿彻底, 且避免开颅手术, 疗效好, 值得推广。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技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4例颅内血肿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5.35±7.73)岁,37例为高血压性的脑出血,4例为损伤性的颅内出血。出血量15~48 ml,平均出血量(36.7±7.9)ml。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8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46.32±8.08)岁,21例为高血压性的脑出血,2例为损伤性的颅内出血。出血量17~46 ml,平均出血量(37.2±8.1)m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验组
该组患者采用微创清除术进行治疗,选择YL-1型一次性的颅内血肿穿刺针,根据患者层距、基线等CT片确定血肿中心颅表定位,拍摄CT前可在耳尖部位使用胶布对U型金属丝固定标记会增加准确度。采用合适的穿刺针,将钻芯套入到穿刺针中,经针尾螺丝固定一起,针钻一体进入血肿中心,将钻芯退下,把3 mm内径的不锈钢穿刺针在颅骨上固定,项端退出血肿1/2或者2/3处停止。将含有1~2万U的尿激素的生理盐水注入到血肿腔中,剂量为3~5 ml,达到液化血肿的效果,保留4 h。手术结束后1、3、5、7 d进行身体情况的CT复查,观察针位和血肿的残余量,若患者的残余量较大,可选择针形血肿的粉碎器将血肿粉碎,然后给予液化引流。若患者的血肿破入脑室,单纯破入一侧脑室的患者仅给予血肿穿刺,通过穿刺针使血性脑脊液流出,破入双侧脑室而且三、四脑室铸型者可以进行双侧室的穿刺引流。
1.2.2 对照组
该组患者要进行脱水的颅内降压,使用20%的甘露醇,剂量为125 ml/次,静脉滴注,1次/4 h。止血并给予不间断的吸氧,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体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1.3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治愈:患者治疗后意识清醒,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肢体的肌力测评在Ⅲ级及以上;治疗有效:患者的意识处于清醒或者半清醒,且肢体肌力的测评不足Ⅲ级;治疗无效:患者没有生活的自理能力,意识模糊。治疗有效率=(基本治愈+治疗有效)/总例数×100%。NIHSS评分:0~15分为轻度缺损,16~30分为中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患者在入院,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相关测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20例基本治愈,17例治疗有效,4例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0.24%。对照组患者中6例基本治愈,10例治疗有效,7例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为69.57%。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NIHSS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入院时评分为(35.16±2.46)分,治疗1个月评分为(16.24±6.10)分,治疗3个月评分为(12.86±0.23)分。对照组患者入院时评分为(35.15±2.28)分,治疗1个月评分为(25.73±2.63)分,治疗3个月为(22.44±2.62)分。入院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1个月和3个月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内血肿患者很多都有高血压病史,形成血肿后,颅内压的增高会出现脑疝,在早期给予及时的治疗,会使预后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患者会有意识障碍,瞳孔改变等症状,血肿本身造成的意识障碍是因为脑疝造成的,一般在数小时内或者1~2 d内出现,若原发性的脑损伤程度较轻,昏迷时间较短,若原发性的脑损伤情况较为严重,或者血肿迅速形成,中间则没有清醒期。传统治疗中仅给予常规内科的保守治疗,疗效一般,目前可对患者采用微创清除术的治疗,实验组患者选择该种方法的治疗,可明显减轻神经压迫。该手术的实用性强、操作方便,仅需将3 mm直径的针具刺入血肿,治疗过程中手工就可对整个过程进行控制,有CT机的医院都可应用该治疗技术。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治,早期将血肿清除,能够缓解身体症状,同时使神经功能的领域得到有效恢复,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术后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也能得到良好的改善。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观察和了解,实验组患者各方面都得到显著的改善和好转。颅内血肿患者采用微创清除术的治疗,血肿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技术 篇9
【关键词】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出血;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04-02
高血压脑出血,其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高血压伴脑小动脉瘤,血压骤升使动脉破裂所致[1]。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尤其是中、重度脑出血临床表现危重,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影响其生活的质量。近几年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作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一种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显著降低其致残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满足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高血压脑出血认同的诊断标准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对比观察疗效。其中,男性70例,女性56例,年龄为40-86岁,平均年龄为(60.8±6.2)岁。两组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是具有可比性的。
1.2 方法
1.2.1 保守治疗组 入院后立即给予低流量吸氧,常规合理使用止血剂止血;脱水剂(甘露醇或/和速尿)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预防应激性溃疡和感染,保护心肺肾功能,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防治各种并发症等处理。
1.2.2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组 治疗组入院后行常规治疗的基础,控制颅内压,控制血压使术前血压控制在150-160/110-120mmHg。在头颅CT引导下精确定位:以血肿的中心为穿刺靶点,避开脑重要功能区及大血管,以头皮距血肿中心最近的点为穿刺点,确定穿刺深度和方向。穿刺点用紫水做标记。用2%利多卡因3ml局部浸润麻醉后,选合适长度的YL-1型粉碎针,在电钻的驱动下缓慢地从定位点处钻入,钻透硬脑膜后,去掉电钻,然后拔出钻芯,插入塑料钝头针芯,再将穿刺针推至血肿中心,拔出针芯并盖好帽盖,从侧管用5ml注射器缓慢负压吸引。同时给予冷无菌生理盐水反复等量置换。如果发现血肿不易吸出,则以含低分子肝素钙之溶液进行喷射粉碎血肿,同时接负压引流管,使进出量保持平衡。负压引流后向血肿腔内注入2万-5万U尿激酶及2ml无菌生理盐水,夹闭引流管2-4h后打开引流管继续引流,每日冲洗2-3次。对于那些因血肿破入脑室的患者,应积极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在必要时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当发现引流液已无明显红色或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已基本清除约为80%时,可夹管24h后将引流管拔除。一般引流时间为3-7d。微创治疗组治疗期间,与内科保守治疗组比可以适当减量脱水剂降颅压,其余可相同。
1.3 疗效评定标准 将院内死亡出院者定为死亡;对于术后3个月存活出院者,采用牛津残障评分法(OHS)[2]进行残疾评级:4级(重度残疾)、5级(严重残疾)以及6级(出院到发病后3个月内死亡者)均评为重残。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资料的存活率和重残率的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微创治疗组存活率84%(53/63),重残率22%(14/63),保守治疗组存活62%(39/63),重残率40%(25/63)。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而导致血液进入脑实质而发生的一种自发性出血反应。脑出血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危重病,在所有脑卒中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其发病原因主要有:①由于长期高血压促使基底神经节处的脑小动脉容易形成微动脉瘤,则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微动脉瘤就有可能会突然破裂从而引起脑出血;②长期高血压也会引起脑部小动脉发生痉挛,造成脑组织由于缺氧发生坏死,最终会发生点状出血和脑水肿;③脑动脉本身管壁的外膜和中层膜结构相对比较薄弱,易破裂从而形成脑出血。由于以上原因所以高血压是脑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所以对于特别是出血量大于30ml高血压脑出血者,如何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致残率备受临床工作者关注。早期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是由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有关,即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从而产生水肿,这在脑出血后1-2h偏可出现,并呈进行性的加重,一般24h达高峰,多持续4-5d后才开始缓慢消退。另外血块收缩以及血肿内释放出来的一些血液成分如凝血酶等也可导致病灶周围脑组织水肿,还有在中、晚期进程时血红蛋白及其分解产物均对脑水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3]。脑出血特别是对于大量出血者,积极尽早清除血肿以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进行性压迫,以及减少血肿成分及其分解的产物对周围脑组织的毒性反应,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存活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之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以及对脑出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随着微创技术应用于治疗脑出血患者,使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血肿清除快、存活率高、致残率低;它使颅内血肿清除更加安全和精细;而且对正常组织损伤小等优点。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效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6.
[2] 陳康宁,李露斯.神经统统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围术期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各种原因所致脑出血患者80例, 其中男51例, 占63%, 女29例, 占37%, 男性患者年龄34岁~78岁, 女性患者年龄30岁~70岁, 男女发病时间均在1 h~6 d。主要临床表现为:言语不清26例, 瞳孔不等大26例, 肢体偏瘫28例;其中深度昏迷8例, 浅昏迷18例, 嗜睡33例, 清醒21例。
1.2 手术方法
在CT机下定位血肿, 应用穿刺针穿刺至血肿部位处, 将引流管保留在血肿腔内。应用血肿液化技术, 将血肿液化成流体后, 经引流管排出颅外, 达到治疗血肿的目的。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主动关心患者及家属, 耐心介绍病情及预后, 告知手术目的、优缺点、手术前后注意事项等, 以消除其紧张、焦虑、悲观、忧郁情绪, 积极配合抢救与治疗。 (2) 患者准备。剃头备皮, 采血测定血常规、凝血、生化全套及配血等。 (3) 做抗生素皮试, 以备术中、术后用药, 预防感染发生。 (4) 嘱患者术前6 h~8 h开始禁食, 以免引起术中误吸。 (5) 术前常规留置导尿管。 (6) 昏迷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应彻底吸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以防在送往手术室的途中分泌物阻塞呼吸道。 (7) 如患者病情危急已出现脑疝, 立即选择粗直的血管, 用大号静脉留置针穿刺留置, 遵医嘱快速输入20%甘露醇125~250 m L, 同时给予吸氧。迅速完成各项术前准备, 及时送往手术室手术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麻醉未清醒者采用平卧位头转向健侧, 清醒后抬高床头15°~30°, 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
2.2.2 遵医嘱定时给予脱水药, 并快速静滴, 降低颅内压, 持续吸氧防止缺氧加重脑水肿, 其余药物须在24 h内均匀输入, 并严格记录24 h出入量。
2.2.3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变化, 以了解病情进展并客观详细记录[1]。 (1) 意识。意识的改变往往能提示病情的变化, 若意识障碍由深变浅, 说明血肿清除较好, 无继续出血;反之则提示有再出血或脑水肿。每30 min观察1次患者的意识情况, 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嗜睡、昏迷等, 可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评估。 (2) 定期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 根据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应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若瞳孔进行性散大或缩小后再散大, 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提示有继发出血或脑水肿加重。 (3) 生命体征观察。术日每15 min~30 min测血压、脉搏1次, 血压应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过高可致再次出血, 过低易致脑供血不足。若出现血压过高, 脉搏缓慢, 呼吸深慢, 则为脑疝先兆, 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 要随时观察患者的肢体功能, 如出现偏瘫迹象, 说明存在引流不畅或继发性出血的可能。
2.2.4 限制探视人员, 保持病房安静及患者情绪的稳定, 告诫家属不要刺激患者。
2.2.5 严格无菌操作, 做好血肿液化及冲洗的配合。操作前湿式清扫环境卫生, 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 h, 限制人员流动;医生和护士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推注药液或生理盐水要严格剂量, 用适当力度交替推注、抽吸, 遵循等量置换原则。注药后夹闭引流管2 h~4 h, 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 然后打开引流管, 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质, 发现堵管及时处理。
2.2.6 做好头部引流管的护理和观察[2]。 (1) 每日无菌更换头部引流袋及穿刺部位的敷料, 夹管2 h后开放引流管,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与量, 并做好记录。保持24 h引流量不超过400 m L, 以防止大量脑脊液经引流管外流致颅内压力过低, 造成脑膜塌陷, 诱发硬膜外血肿。若引流不足则达不到减压目的, 此时可抬高引流袋的位置和术口引流管水平, 将引流袋悬挂于床头。如引流液呈鲜红色, 说明有再次出血, 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 妥善固定引流管, 保持引流管通畅, 避免折叠、扭曲、受压。 (3) 患者要绝对卧床, 尽量减少头部活动, 复查CT或搬动患者及换管时, 先暂时夹闭引流管, 防止颅内压急剧波动。 (4) 注意引流液的速度, 禁忌流速过快, 骤然降压有发生出血或脑疝的危险。 (5) 引流一般不超过3 d~4 d, 拔管前1 d可试行抬高或夹闭引流管24 h, 患者无头痛、呕吐、不适即可拔管。
2.2.7 做好拔针的护理。置管3 d~6 d后行CT复查提示无活动性出血, 血肿已清除60%~80%, 应先夹闭引流管, 再拔管。先用3%的碘酒和75%的酒精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 再拔出穿刺针, 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绷带加压包扎, 头部抬高30°, 以减少伤口渗出, 第2天更换敷料。
2.2.8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患者可鼓励其及时咳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每日用0.9%生理盐水漱口2次。昏迷患者及时吸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并注意观察呼吸的幅度和频率, 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紫绀、痰鸣音等,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对呼吸道梗阻严重者或咳痰困难者, 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并认真做好气管切开的护理, 同时每日行雾化吸入2~3次, 以利排痰。
2.2.9 消化道的护理。注意营养及液体的补充, 一般术后24 h禁食, 24 h后,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 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昏迷时间超过48 h~72 h的患者, 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鼻饲营养。同时应严密观察患者大便的颜色及性状, 遵医嘱预防性应用止血药和制酸药, 如发现患者排柏油样便, 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1 0 胃肠道的护理。重症脑出血微创术后, 易发生应激性溃疡, 合理应用H2受体阻滞剂进行预防。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频繁呃逆、呕吐等先兆症状, 观察胃内容物或呕吐物的性状, 必要时行呕吐物及大便隐血试验检查, 发现消化道出血及时处理。
2.2.1 1 泌尿系统的护理。重症脑出血昏迷患者, 常规给予留置尿管, 导尿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留置的尿管2 h~3 h开放1次并记录尿量;尿道口及周围定时用0.03%呋喃西林或0.1%新洁尔灭棉球消毒, 每日2次;用0.02%的呋喃西林150冲洗膀胱, 每日2次;每天要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干燥, 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 并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止受压、扭曲、脱出。
2.2.1 2 皮肤的护理。防止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 避免潮湿、摩擦, 每2 h协助翻身1次, 保证每次翻身的质量, 全身皮肤擦浴每日1~2次。保持床铺干燥、平整, 若有潮湿或尿湿应及时更换, 一旦发现压疮应避免局部皮肤受压, 每日给予百多邦涂抹患处3~4次, 促进压疮的愈合。
3 健康指导
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情绪激动, 注意劳逸结合。进食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禁止用力大便, 定期复查CT。术后2周可在床上采用主动活动、被动按摩和针灸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
4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手术, 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完全康复54例, 遗留神经功能障碍23例, 死亡3例。
5 讨论
通过对80例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手术, 大部分患者治愈, 愈合也良好, 既挽救了患者生命, 也提高了生存质量, 对患者的损伤小, 且患者也容易接受, 但其最大的缺点是不易止血。因此, 在护理工作中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头部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认真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工作, 可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参考文献
[1]丘冠恒, 张天益, 何碧军.综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20例疗效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2) :86-87.
[2]王秀葵.微创血肿粉碎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2 (1) :80-81.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技术】推荐阅读:
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论文06-09
微创锥颅血肿清除术11-10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05-17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07-05
联合清除血肿05-08
血肿清除术11-02
开颅血肿清除术08-15
颅脑血肿清除术11-09
早期开颅血肿清除术05-15
脑内血肿清除术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