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血肿清除术

2024-09-18

脑内血肿清除术(共10篇)

脑内血肿清除术 篇1

脑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且最危险的并发症, 如不及时处理则可威胁患者的生命。目前, 临床上清除脑血肿的手术方式并不多, 其中大骨瓣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得到了一致的肯定。为进一步研究该术式的清除脑血肿的效果,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0例脑血肿患者, 分别采取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减压术进行治疗, 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0例脑血肿患者, 男92例, 女18例;年龄19~79岁, 中位年龄41.3岁。脑血肿原因:车祸伤63例, 高空坠落22例, 暴力伤13例, 跌打伤8例, 其他伤4例。全部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挫裂及意识变化, GCS 3~5分57例, 5~8分41例, 8分以上12例。术前单侧瞳孔散大52例, 双侧瞳孔散大44例, 无瞳孔散大14例。颅脑部CT扫描提示, 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39例, 急性硬膜下水肿合并脑挫裂伤28例, 广泛性脑挫裂27例, 多发性颅内血肿16例。入院时血肿量20~90 ml。按照入院单双号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及血肿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入院后12 h内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3 h接受手术者48例, 3~6 h手术者51例, >6 h者11例。

治疗组患者均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全麻效果满意后, 头部偏向对侧45°, 手术切口起始于颧弓耳屏前1 cm处, 于耳廓上方向后延伸至顶骨正中线, 然后沿着正中线向前至前额发际, 向后延至顶部结节, 弧形向下至上项线3 cm处终止。额颞部翻转皮瓣, 肌肉瓣向颞部翻转, 骨瓣则采用游离骨瓣。从冠状缝与矢状缝分叉处稍后弧形向下止于颧弓中点, 两个切口共同构成前后两个皮瓣。骨膜下分离前后两个骨瓣, 前至额骨隆突, 后至上耳轮根部, 颞肌剥离至颞窝。颅骨钻6~8个孔, 分别呈椭圆形切除单侧大部分额骨、顶骨、颞骨鳞部, 将颅前窝、颅中窝侧方, 以蝶骨脊为基部, 大小与颞肌相当, 形成骨窗大小约12 cm×15 cm, 顶部骨瓣距离正中线矢状窦2~3 cm, 成弧形切开硬脑膜, 并与颞肌间断缝合, 剩余硬脑膜呈放射状切开, 显露额、顶、颞叶, 清除硬膜外、硬膜下及脑内血肿与挫伤坏死的脑组织, 彻底止血后减张缝合, 并放回骨瓣。皮下置留引流管两根, 术毕去除骨瓣, 分层缝合头皮。如组织明显膨出, 则用腱膜扩大硬膜腔减张缝合, 去除骨瓣。对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者, 或病情进行性恶化者, 应当再次开颅清除颅内血肿。对照组均采用常规减压术进行治疗。颞部或额顶部马蹄形切口开颅减压, 骨窗口6~8 cm。

两组患者术后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控制血糖、体温及水电解质平衡, 积极进行脱水、降低颅内压, 抗炎、止血、营养神经、吸氧、降温等综合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术后6个月~2年, 参照格拉斯预后评分GOS评分方法进行效果评定。Ⅰ级:死亡;Ⅱ级:植物生存;Ⅲ级:重度残疾;Ⅳ级:轻度残疾;Ⅴ级:恢复良好。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在死亡的患者中, GCS评分3~5分28例, 6~8分15例, 9~12分并无死亡病例。其中脑挫裂伤术后颅内压急剧增高引起死亡10例, 术后消化道大出血造成死亡11例, 颅内多发性血肿并发脑疝死亡9例, 肺部感染引起呼吸系统衰竭5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 多脏器衰竭3例。

例 (%)

3 讨论

颅脑损伤极易引起脑内血肿, 应当尽早清除有效占位的血肿, 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残率[1]。对于脑血肿严重的患者, 要充分减压, 以彻底清除血肿及挫伤的坏死组织。大骨瓣减压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术式之一, 在脑血肿清除中有明显的优势[2]。其清除范围较广, 骨窗前界至眶上缘, 下齐平颧弓, 可咬除蝶骨嵴, 能够充分清除额部、颞部、顶部硬脑膜外、硬脑膜下以、脑内区域的血肿, 暴露额叶、颞前、眶回等挫裂伤区的坏死组织, 易于控制矢状窦、桥静脉、横窦、岩窦、颅前窝、颅中窝的出血, 修补撕裂的硬脑膜, 防治脑脊液的外漏[3]。值得肯定的是, 大骨瓣减压术可为术者提供直视的角度, 广泛的术野可最大限度清除并止血, 减少迟发性血肿的发生。大骨瓣减压术能够清除95%的单侧幕上急性脑血肿, 能够避免小骨窗因血肿清除后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再灌注, 有效预防脑膨出与脑组织嵌顿, 改善预后。本组资料显示, 两组患者术前损伤程度及血肿类型并无显著性差异, 行大骨瓣减压术的患者死亡率为29.1%, 明显低于常规减压术的49.1%。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的良好恢复率高, 主要为轻度致残, 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 术后死亡率低, 预后良好。但该手术操作复杂, 术中出血量大, 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

摘要:目的:分析大骨瓣减压术清除脑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0例脑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5例。治疗组采用大骨瓣减压术, 对照组采取常规减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与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术后良好恢复率与轻度致残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骨瓣减压术清除脑血肿术后死亡率低, 预后良好, 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大骨瓣,减压,脑血肿

参考文献

[1]解丛民.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复合型颅脑内血肿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7 (20) :92-93.

[2]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1-12.

[3]王红斌, 杜明, 朱庆华.颅脑外伤后综合征180例患者的综合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 (13) :1891-1893.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体会 篇2

【关键词】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4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23-02

我科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微创穿刺治疗颅内血肿64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64例①高血压脑出血20例;②外伤性脑出血31例③自发性脑出血13例,年龄16-62岁,呕吐52例,瞳孔变化8例,偏身感觉障碍4例,病程1天-4天,全部经CT、或MRI扫描确诊。

1.2 手术方法 颅内血肿经CT定位后确定穿刺点摆好体位,常规消毒,局麻醉后用电钻将特制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透颅骨、硬膜进入血肿腔,拔出钻头,拧上盖帽。连接测管,用注射器缓慢抽取10-30,用生理盐水缓慢注入冲洗,并反复抽出,到血肿液变浅为止,留置穿刺针并接引流袋持续引流。

2 结 果

64例均一次穿刺成功,临床症状消失,住院时间7-12天,平均10天,无一例死亡,亦未发生脑损伤、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3 讨 论

3.1 术前护理 微创治疗颅内血肿是项新技术,多数病人家属对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和效果不太了解,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应向其讲清手术目的,操作过程及优点,解除思想顾虑,取得合作,同时做好心电检查,剃头常规术前准备,准备2长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一套,电钻1把,治疗巾4块,换药碗3个,及20、10、5注射器个1具,引流袋1个,灭菌手套2付,2%利多卡因10ml×1支,生理盐水500-1000ml、消毒用品等。

3.2 术中护理 手术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有烦躁不安者加约束带,固定头部,要一次性穿透颅骨、硬膜。切忌过快抽吸或引流血肿,抽吸冲洗间隙关闭限速阀或折闭引流管避免空气逆行进入颅脑内。冲洗出一定量的血肿后,将注射器取下,抬高连结管,观察液面高度,如无液面,科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进行观察,手术结束后理顺管道不可扭曲,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坚持和病人交谈,以分散其注意力,缓解紧张气氛。

3.3 术后护理

3.3.1 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观察,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意识状态反映病情的轻重,为护理的重点观察项目之一。除意识清醒外,一般将意识障碍分为嗜睡、朦胧、浅昏迷和昏迷四中不同的程度,正常瞳孔直径为2-5,对光反射灵敏。避免引流后再出血一般发生在术后1-2天之内,术后注意有无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意识,瞳孔的变化往往早于生命体征变化,意识障碍加重说明颅内压增高明显,头痛为颅内压增高最早期常见的症状,经常了解病人意识状态,如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1],做好抢救准备。

3.3.2 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装置严格无菌,穿刺成功后,应立即在无菌才操作下接引流袋,引流袋低于穿刺位并固定,防止引流液反流入颅内而引起感染,术后要保持头部相对固定,不可牵拉引流袋,以防止引流袋脱落。若引流不畅,应及时处理,若引流液由暗红色转为鲜红色,量较前增多,提示患者有二次出血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2]。改变头位或搬动时就夹闭引流管,防止颅内压急剧变动和引流液逆流,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穿刺部位每天更换无菌纱布一次,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术后持续引流3-7天,复查头颅CT,如血肿消失拔除引流管以防颅内感染,拔针当天观察针孔有无渗血、渗液及时处理。

3.3.3 呼吸道管理[3] 清醒的病人鼓励并指导其进行有效咳嗽、咳痰,昏迷病人要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时,做痰培养+药敏试验,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新鲜,每日用臭氧机消毒,病房内湿度保持在50-60%。

3.3.4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尽早给患者进食,予以鼻饲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每次鼻饲量200ml,温度38-41℃,严密观察患者大便、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应用洛赛克等药物,改善胃肠黏膜屏障功能。

3.3.5 基礎护理 由于患者昏迷,卧床时间长或发热,因此皮肤口腔护理非常重要。应此要按时给患者翻身,骨突处垫棉垫,搬动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推、拉等动作。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无皱褶,防止压疮形成。口腔护理每日2次,口唇干裂者涂石蜡油。

3.3.6 康复护理 术后24h开始行肢体功能锻炼,活动量应循序渐进,禁止过展、过伸、四肢内展屈曲的姿势[4],术后1-2周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者可鼓励自行翻身、站立及肢体主动训练,下床锻炼时由人搀扶以防跌伤,活动以不疲劳为度。语言康复,可配合实物或图像进行。从牙牙学语开始。指导患者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防止便秘。增强机体抵抗力。

4 小 结

颅内血肿以死亡率、致残率高为今本特征,自开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以来,我们紧密结合临床医疗工作,给予精心合理的护理,及时准确地清除了颅内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减少了血肿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有利于大脑功能的恢复,减少了呼吸道、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地降低了死残率,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是一种治疗颅内血肿的安全有效的新疗法。

参考文献

[1] 陈素英,何巧媚,周秋荷,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的观察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210-212.

[2] 桂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J].实用全科医学,2008,6(4):436-437.

[3] 王艳艳.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3(6):531.

脑内血肿清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8 月~2015 年8 月收治的30 例创伤性脑内血肿患者, 其中男18 例, 女12 例, 年龄最小13 岁, 最大83 岁, 平均年龄 (47.2±2.6)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6 例, 打击伤7 例, 坠落伤5 例, 其他2 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6 例, 外伤性脑内血肿9 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4 例, 急性硬膜下血肿1 例。

1. 2 方法

1. 2. 1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局麻下颅骨钻孔置管引流术治疗, 操作内容为:运用CT扫描对血肿位置予以确定, 并合理选取进针点、进针角度、进针深度。穿刺点与穿刺路径要尽量避开主要血管经过部位与重要脑功能区域。在局麻成功后, 一次性穿透颅骨进入脑内血肿部位, 并且予以固定。运用生化酶技术与血肿粉碎器对血肿予以液化, 利用针具三通体排除脑外, 在进行抽吸时, 保证用力恰当, 不宜过猛, 保持2~3 ml/min的抽吸速度, 首次抽吸量是血肿总量的30%~50%, 其余部分用等量冰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实现止血效果, 并在血肿部位注入尿激酶 ( 山东北大高科华泰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5411) 。在清除血肿时, 若伴有新鲜活动性出血, 需要立刻采用肾上腺素 ( 山西振东泰盛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4020817) +地米塞松 ( 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4024469) + 冰生理盐水予以反复冲洗, 保证出入量持平。完成冲洗后在血肿部位注射1~2 U巴曲酶 ( 上海泰康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295) , 夹闭2~4 h后, 再进行冲洗。完成手术后用CT扫描观察患者血肿情况, 若血肿残留比例占有原血肿的2/3, 需要继续采用以上方法进行冲洗, 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对进针深度与方向进行调整。

1. 2. 2 术后处理将患者血压控制在160/95 mm Hg (1 mm Hg=0.133 k Pa) 以下, 保持适宜的速度推注冲洗液, 并且减缓排气速度;对患者胃液性状、大便状况予以观察, 以免出现应激性溃疡, 强化护理, 避免出现压疮与坠入性肺炎;尽可能减少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以免出现肾功能衰竭。

1. 3 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患者血肿基本消失, 意识清醒, 生活可以自理;有效:患者血肿大部分消失, 部分生活自理;无效:患者血肿消失非常少,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2 结果

治疗后, 30 例患者显效10 例, 有效14 例, 无效6 例, 总有效率为80%。

3 讨论

脑内血肿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中, 需要在全身麻醉的条件下进行, 手术时间比较长, 会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 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住院时间较长, 并且适应证相对较为局限, 容易致使患者残疾, 甚至死亡。有关调查研究显示, 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的病死率为20%~80%, 存活患者可以生活自理的几率为33.8%[4]。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脑内血肿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 关于颅骨钻孔置管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研究报道非常多, 针对创伤性脑内血肿治疗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临床经验总结可知, 颅骨钻孔置管引流手术治疗创伤性脑内血肿的适应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急性硬膜外血肿, 若出血量>30 ml, 并且伴有脑挫裂伤, 不易采用微创治疗;但出血量约为20 ml, 未伴有脑挫裂伤, 且出血>3 d者, 可给予穿刺治疗[5]。②慢性硬膜下血肿, 由于液性成份较多, 均可采用微创治疗, 具有清除快捷、彻底的效果。③急性硬膜下血肿, 特别是在合并脑挫裂伤的情况下, 需要慎重选用微创治疗。

总之, 对创伤性脑内血肿患者实施局麻下颅骨钻孔置管引流术的疗效确切, 创伤较小, 是一种值得临床选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唐海涛, 张良玉, 赵江, 等.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内血肿102例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4, 24 (1) :3.

[2]杜晓光, 张建斌, 纪延伟, 等.颅骨钻孔清除迟发性脑内血肿后脑水肿带的变化特点.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5) :1-3.

[3]李荣刚, 姚慧斌, 赵远党, 等.创伤性脑内血肿进展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医学, 2014 (6) :695-697.

[4]王守森, 陈伟强.重视显微外科在创伤性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5 (2) :3-5.

脑内血肿清除术 篇4

【摘要】 本组18例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处理较满意。临床病例18例病人中,男16例,女2例,年龄49至83岁,平均69.6岁,15例有明确头部外伤史,3例外伤史不详。其病因均是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所致的颅内压增高,因此急需手术清除硬脑膜下血肿,减低颅内压,挽救病人生命。

【关键词】 硬脑膜;血肿;清除术;护理配合;颅骨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17-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文化程度等,本次住院的主要原因与要求,入院方式及医疗诊断。

1.2 影像学资料:CT检查可助诊断。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可示颅骨内板与脑组织表面之间有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

2 手术方法

2.1 消毒皮肤,铺巾,贴手术薄膜。

2.2 头皮注射肾水,沿切口每隔2~3cm做腱膜下注射。

2.3 弧行切开皮肤,皮下及腱膜层。

2.4 游离皮瓣止血,弹簧拉钩拉开皮瓣,暴露骨板。

2.5 切开及剥离骨膜,显露颅骨。

2.6 于血肿骨板上方钻孔。

2.7 切开硬脑膜(此时淤血立即喷出)迅速缓解颅内高压。

2.8 轻轻压下脑皮质,进一步排除凝血块。

2.9 锯开骨瓣,在需切开骨瓣的边缘上钻一小骨孔,再用电铣刀切开颅骨瓣,扩大硬脑膜切口。

2.10 检查清除脑室内积血,清理血肿,彻底止血。

2.11 硬脑膜下放置引流管。

2.12 缝合切口。

3 护理

3.1 术前病护的心理护理:病人及家属对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存在一定的忧虑,担心手术是否成功,成功后能否适应今后工作,生活是否受到影响等。此时应向家属及患者做好沟通,为了降低颅内压保全生命,清除颅内血肿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3.2 护士自身准备:参与手术的护士应保持身体清洁,进手术间前应换上手术室专用鞋,除去身上的任一饰物,内外衣尽可能都换下,内衣不换者应避免衣领、袖外露,穿好专用洗手衣和裤,将上衣扎入裤中,防止衣着宽大影响消毒隔离;戴上专用手术帽和口罩,要求遮盖住全部头发及口鼻,要求遮盖住全部头发及口鼻,检查自己的指甲不长且无甲下积垢。手或臂部皮肤无破损及化脓性感染,方可进入手术间准备手术。

3.3 器械物品准备

3.3.1 常用手术器械及物品:脑外器械包,脑外盒包,脑外敷料包,1号、4号丝线,绷带卷。

3.3.2 特殊器械及物品:颅骨电钻全套,冷光源全套,高频电刀,电动吸引器,双极电凝,骨蜡,脑棉,止血纱布,明胶海绵,头圈,脑室引流管,脑室引流袋,颅骨锁,脑外手术薄膜。

4 手术配合

4.1 巡回护士配合

4.1.1 迅速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共同做好手术前查对工作。

4.1.2 建立快速输液通道,必要时行中心静脉穿刺,确保输液输血及中心静脉压的监测。

4.1.3 协助麻醉医生做好麻醉:全麻+管插管。

4.1.4 摆好手术体位:一般病人平卧于手术台上,头和身体必须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如果头放置过低可导致脑淤血,从而增加手术野出血,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中单固定,双腿伸直,膝下垫一软方枕,避免双腿伸直时间过长而引起神经麻痹,床头抬高5°~15°,绑脚带固定于膝关节上面,如为仰卧头侧位,病人平卧于手术台上,头侧向健侧,颈部不要过度扭曲,保证气管导管的通常,患侧肩下垫一小沙袋,头略抬高约10°~15°。健侧的耳部应置于头圈内,防止耳部压伤,患侧的耳内塞一棉球,以防消毒液流入耳内,手术结束时取出。

4.1.5 接好颅骨电钻、高频电刀、冷光源、电动吸引器电源,检查其性能是否完好。

4.1.6 与器械护士共同认真清点用物,检查器械性能是否完好。

4.2 器械与护士配合

4.2.1 把所需物资准备齐全,提前15分钟洗手上台。

4.2.2 与巡回护士共同穿好手术衣后,戴好手套,整理器械台上用物。

4.2.3 与巡回护士清点术中用物,检查器械性能是否完好。

4.2.4 递海绵钳夹持碘酊,乙醇纱球消毒皮肤,递手术巾,布巾钳,协助铺巾,递脑外手术薄膜,干纱垫一块协助贴膜。

4.2.5 备0.25%普鲁卡因200ml+肾上腺素4~5滴,递20ml注射器及7号针头做皮下注射,再换长针头做腱膜下注射,固定吸引器管,双极电凝器。

4.2.6 递干纱垫2块于切口两侧,递20号刀切开头皮,递头皮夹钳夹持头皮夹止血,递3mm侧孔吸引头持续吸引。

4.2.7 递20号刀游离皮瓣,电凝止血,递头皮拉钩牵开皮瓣,暴露骨板,递20号刀切开骨膜,用骨膜剥离子剥离骨膜,显露颅骨。

4.2.8 递颅骨电钻于血肿骨板上方钻孔,冲创器抽吸生理盐水边钻边滴于孔周,用骨蜡止血。

4.2.9 递脑膜钩勾起脑膜,11号刀切开硬脑膜,吸引器头吸除血块,递荣脑压板轻轻压下脑皮质,递电动开颅钻,开颅铣刀锯开骨瓣,骨蜡止血,递脑膜剪剪开硬脑膜。

4.2.10 递吸引器头吸出残余血块及碎化脑组织,电凝止血或准备不同大小的明胶海绵、止血纱布及脑棉随时传递用于止血,递脑室引流管,中弯钳协助放置于硬脑膜下。

4.2.11 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棉片、缝针、纱布,纱球,器械数目。5×12圆针1号丝线缝合硬脑膜,用生理盐水冲洗后。递负压引流管置于骨瓣下渗血处,中弯钳协助盖骨瓣。递颅骨锁固定或递8×24圆针1号丝线间断缝合肌筋膜、帽状腱膜。

4.2.12 递8×24圆针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递中弯钳取下头皮夹,海绵钳夹持乙醇纱球消毒皮肤,递9×24角针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或用皮肤缝合器);递海绵钳夹持乙醇纱球消毒皮肤,纱布,棉垫覆盖切口,绷带卷包扎。

5 术后护理

5.1 根据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及神经系统的动态变化,了解病人的营养状态,自理能力等。

5.2 观察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等,其中意识观察最为重要。

5.3 昏迷病人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正确的体位(抬高床头15°~30°)营养的供给,预防并发症(压疮,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暴露性角膜炎,关节挛缩)。

5.4 躁动的护理:呼吸道不通畅导致缺氧,尿潴留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大便干硬导致排便反射,冷热,饥饿等不舒适均可引起躁动,寻找并解除引起躁动的原因,不盲目使用镇定剂或强制性约束,以免导致颅内压增高。适当加以保护,以防外伤及意外,若躁动病人变安静,或由原来安静变躁动,常提示病情变化。

结语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危险性很大,却又是可逆的继发性病变,由于血肿直接压迫脑组织,常引起局部脑功能障碍的占位性病变症状和体征以及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改变。若未及时处理,可导致脑疝危及生命,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的目的是为脑功能的恢复创造最优良的条件,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以期保全患者的生命,争取最完全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李乐之主编 外科护理学(本科) 第4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3月

[2] 钱蒨健、周嫣主编 实用手术室护理 第1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10月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6例, 男27例, 女19例, 年龄39岁~81岁。病起时患者均有头痛、呕吐, 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及失语等。均行微创清除术, 其中3例同时行脑室穿刺术, 术后存活44例, 放弃治疗1例, 死亡1例。1年后随访, 完全恢复生活能力21例, 部分恢复生活能力17例, 扶拐6例。

2 术后护理

2.1 微创引流的护理

2.1.1 术后患者回病房后, 头部穿刺针外口在无菌操作下

置引流管, 接无菌引流袋, 引流袋宜低于头部15 cm~20 cm, 以防反流。妥善固定引流管, 头部制动, 因硬质引流管与头皮之间无缝合固定点, 故要时刻保持患者头部相对固定, 以防止引流管拔出脱落。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2.1.2 保持穿刺处敷料及引流管周围清洁干燥, 减少污染机会, 每日在穿刺皮肤口滴少许酒精, 预防感染。

穿刺部位每天更换1次无菌敷料, 每日更换引流袋, 并注意无菌操作。

2.1.3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和引流速度;

观察是否有继续出血倾向, 是否有脑脊液外漏, 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 是否脱落。术后引流袋内血液颜色一般呈淡红色, 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流出要考虑继续出血可能;如血量减少后突然出现无色液体要考虑引流出脑脊液可能, 应立即报告医生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引流不畅, 检查引流管是否有扭曲、受压或血凝块阻塞, 并定期振荡引流管。如为血凝块阻塞,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尿激酶2万U加入生理盐水2 m L冲洗,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冲洗后夹闭引流管1 h~4 h.开放引流管期间, 手由下而上轻轻挤压引流管, 1~2次/d.为防止管腔阻塞, 可每日行颅内冲洗2~3次, 切记冲洗出入量要均等。患者外出检查时, 先夹闭引流管以防引流液反流入颅内, 减少感染机会。

2.1.4 注意观察硬质引流管对穿刺点周围头皮的压迫情

况,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1例引起头皮局部少许坏死, 穿刺点周围头皮颜色发灰发暗, 经采取及时、少许拔除引流管的方法短期内得到了改善。

2.1.5 视病情遵医嘱拔管。

引流时间不宜过长, 防止颅内感染, 如引流液不多, 引流物为清亮的脑脊液,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情况好转, CT复查后颅内无血肿或血肿基本清除, 4 d~6 d后可拔除穿刺针。拔管时注意无菌操作, 拔除后应加压包扎伤口, 必要时创面缝合。一般每2 d换药1次, 如敷料不干燥则须寻找原因并随时换药。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变化。

2.2.1 生命体征监测。

床边心电监护仪每30 m in测呼吸、脉搏、血压1次, 连续血氧饱和度监测, 每4 h测体温1次。严密检测血压变化, 防止血压突然增高而发生再出血。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引起窒息。体温超过38.5℃者, 常规头部置冰枕, 减轻脑水肿。

2.2.2 意识和瞳孔的监测每1 h观察意识、瞳孔及肢体

活动变化状况并记录, 如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的改变、血压升高、脉缓等改变, 提示颅内压升高, 应及早报告医生做降颅压处理。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伴意识障碍加重、生命体征紊乱和对侧肢体瘫痪, 是脑疝的典型改变, 应及时报告并协助处理。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确保抢救

成功的关键之一, 对于可能昏迷时间较长或者短时间不能清醒的患者, 要早期行气管切开以便于排痰, 利于呼吸道的管理。 (2) 定时做痰液培养。 (3) 气道湿化、吸痰与翻身相结合, 采用超声雾化吸入, 3次/d, 口鼻或气管切开处用生理盐水湿纱布遮盖, 病房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 每天紫外线消毒, 减少感染机会。

2.3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1) 早期鼻饲十分重要, 有利于加强营养支持, 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并且也有利于防止电解质紊乱。 (2)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频繁呃逆、呕吐等应激性溃疡先兆症状及大便、呕吐物颜色。遵医嘱应用西米替丁等药物[2]。

除上述专科护理外, 我们还应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瘫痪肢体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泌尿系感染等, 以确保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 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方法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保持硬质引流管及呼吸道通畅, 尤其注意引流液性状的变化, 预防感染, 重视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 有效遏制并发症。结果 严密的观察及有效的护理对策,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都有明显降低,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有效、及时的护理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

关键词:颅内血肿清除术,微创,引流管,护理

参考文献

[1]张艳华, 张国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34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4) :111.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护理 篇6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男性58例, 女性28例, 年龄最小11岁, 最大55岁, 本组病例均行开颅置管引流术, 住院时间最短25d, 最长61d, 除有1例合并肺部严重挫伤于术后第2天死亡外, 其余均治愈出院。

2术前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等变化, 并记录护理单。

2.2 建立静脉通路, 快滴20%甘露醇250ml (小儿按体重计算) 以降低颅内压。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 氧气吸入, 以改善脑组织氧的供给。

2.4 用无菌纱布保护伤口的同时, 剃除头发、配血、导尿。

3术后护理

3.1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除了做好生命体征、体位、饮食、出入量、口腔、皮肤、泌尿道、大小便的护理外, 更重要的是做好以下的护理。

3.2 头部切口敷料的护理:敷料固定牢固, 有渗出及时清洁伤口, 更换敷料。

3.3 头部引流管的护理:本组病例均置头部引流管, 通过引流管引流可了解颅内压及颅内出血情况。

3.3.1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做好记录。如发现引流液由淡红色变为鲜红色, 则说明有颅内活动性出血的可能, 应严密观察或报告医生处理。

3.2.2 保持引流通畅, 引流管固定稳妥, 不可受压、扭曲、堵塞、松动脱出。术后病人头部的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 翻身及护理操作时, 避免牵拉引流管。

3.3.3 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 记录引流量, 要遵守无菌原则, 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血肿分泌物流入颅内。

3.3.4 拔管前1d应夹闭引流管, 以便观察颅内循环是否通畅, 颅内压是否再次升高等情况, 夹管后应严密观察病人有否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无以上症状通知医生可行拔管。颅脑损伤手术后仍有脑水肿继续加重或再次出血的危险[2], 拔管后仍要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本组有1右侧硬膜外血肿病例, 术后第2天神志已清醒, 引流液量逐渐减少, 试闭管后无颅内压增高迹象, 于术后第8天拔管, 拔管后6h病人出现呕吐, 双上肢抽搐。测血压为150/100mmHg (1mmHg=0.13332kPa) , 左侧肢体偏瘫未恢复, 右侧瞳孔直径3.5mm, 对光反射迟钝, 左侧瞳孔直径2.5mm, 对光反射灵敏, 伤口周围肿如鸭蛋大, 病人意识模糊, 立即报告医生, 考虑为再发性颅内血肿, 再次行颅内减压引流, 引出血性液量约80ml, 经有效引流5d后, 拔出引流管, 经治疗痊愈出院。

3.4 呼吸道的护理:将病人头偏向健侧, 常规给氧气吸入, 保持呼吸道通畅, 随时吸痰。本组有1例术后第5天出现喉头痰多, 呼吸变慢, 6~8次/min, 给气管切开, 以利于通气和吸痰。气管切开后, 套管固定松紧适当, 内套管每4h煮沸消毒1次, 每天更换消毒吸痰用物1次, 吸痰管每次更换, 吸痰时轻柔操作, 吸痰后用两层无菌纱块覆盖内气管套管口上, 并用 (糜蛋白酶+庆大霉素+生理盐水) 滴在纱块上, 保持纱块湿润, 以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每2h用 (糜蛋白酶+庆大霉素+生理盐水) 2~4ml从内套管内滴入, 使痰液稀释, 利于吸痰, 并应严格无菌操作。

3.5 恢复期的护理:病情好转神志清醒后应加强病人的语言、肢体的功能锻炼, 并配合理疗、针刺等措施促使功能恢复。同时须注意心理护理, 热情与病人交谈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加速患者机体的康复。

关键词: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姜寿葆, 主编.外科学及护理[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233.

脑内血肿清除术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216例患者中男83例, 女133例, 年龄36岁~79岁。自发性颅内血肿160例, 创伤性颅内血肿56例;治愈83例, 好转100例, 死亡33例;有轻微后遗症103例, 有严重后遗症80例。

2 护理措施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 意识状态的变化。意识状态可反映大脑皮质的功能情况, 因大多数患者术前伴有昏迷, 如术后仍有嗜睡、烦躁、情绪激动、性格改变、意识障碍以及昏迷抽搐等, 常提示仍有颅内压增高的可能;仅之出现烦躁, 可能由于体位不适或尿潴留及各种插管刺激所致, 正确处理后患者便会安静。 (2) 头痛, 呕吐。常提示有颅内压及血压升高的表现, 应严密观察。头偏向一侧, 及时快速静脉注射脱水剂, 如20%甘露醇125~250 m L, 根据病情, 可6 h~8 h 1次, 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 (3) 瞳孔。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的变化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如一侧瞳孔散大, 常表示有脑疝形成;如双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应消失, 眼球固定伴深昏迷, 多为脑干受压, 提示病情危重, 应及时通知医生全力抢救。 (4)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自发性的颅内血肿大多数有原发性高血压史, 血压升高常伴颅内压升高;如伴有呼吸、脉搏减慢、提示有脑干受压现象;如血压下降, 提示脑干受压未好转反而恶化, 则可能是延髓功能衰竭, 因此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十分重要。

2.2 保持呼吸道畅通和合适的体位

术后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其他血污。对于硬膜外血肿的患者, 麻醉未清醒时, 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清醒后血压平稳者可抬高床头15°~30°, 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对于硬膜下血肿的患者, 钻孔引流术后, 为了利于脑组织复位和血肿腔闭合, 常采用头低脚高卧位[2]。

2.3 气管切开的护理

因治疗需气管切开者, 应观察呼吸变化, 套管是否通畅, 及时更换无菌敷料, 防止切口感染, 固定牢固, 松紧适宜。每日定时雾化, 及时吸痰, 吸痰动作要轻稳、准快, 时间每次不超过15 s。套管每12 h更换清洗、消毒1次, 并覆盖生理盐水浸湿的单层无菌纱布。定时空气消毒, 防止肺部感染。

2.4 对引流袋的观察及护理

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量和颜色, 术后引流液多为暗红色陈旧性积血, 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引出, 应考虑有无出血, 及时通知医生, 必要时做好开颅止血的准备。

一般拔管时间不超过48 h, 引流管、引流袋要严格无菌处理。术后要保持引流管通畅, 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 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

引流管在脑室时, 一般引流管最高到侧脑室额角的距离10 cm~15 cm, 以维持正常脑脊液的压力, 早期应控制引流量, 流速太快可引起头痛 (为颅内压降低所致) 。术后早期抬高引流袋的位置, 以减低流速, 待颅内压平衡后再降低引流袋, 每日引流量不超过400 m L为宜。脑室引流管不超过5 d~7 d, 过长会发生颅内感染。拔管前, 应夹管观察1 d~2 d, 观察病情变化, 病情平稳、无颅内压增高情况, 方可拔管[3]。

2.5 留置尿管的观察护理

观察尿液性质和量, 每日会阴护理早晚各1次。尿管不高于患者尿道及膀胱, 以防尿液反流, 及时排空尿袋, 并记录24 h尿量。每日膀胱冲洗2次, 既有利于引流, 又可以预防尿路感染。妥善固定尿管, 保持通畅。

3 健康教育

3.1 当病情平稳后, 应对患者翻身叩背, 按摩受压部位及四肢, 观察皮肤, 预防压疮。

3.2 做好口腔护理, 有吞咽障碍的患者, 喂水喂饭时应均

匀, 少食多餐, 防止呛入气管, 食物温度适宜, 营养均衡。对昏迷等不能进食患者应给予鼻饲饮食, 并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情况。

3.3 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 及时清理排泄物, 并用温水清洗会阴部。

3.4 创造安静的休养环境, 病房温度适宜, 避免过多探视

及情绪激动, 保持血压平稳, 促进功能锻炼和语言康复训练, 解除患者疑虑, 取得配合, 早日康复。

4 出院指导

本病病程长, 恢复慢, 许多患者出现多种后遗症, 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肢体偏瘫等, 医护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向患者及家属细致回访, 做好健康教育, 使其尽早康复, 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85-386.

[2]丁淑贞.临床神经外科护理细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0-122.

脑内血肿清除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性脑出血21例, 男17例, 女4例, 年龄48~76岁, 平均61.6岁, 高血压病史1~22年, 平均12年。外伤性颅内血肿9例,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7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 男8例, 女1例, 年龄4~72岁, 平均36.7岁。症状与体征:高血压脑出血昏迷14例, 失语13例, 脑疝4例, 偏瘫18例, CT所示血肿位于基底节区18例, 位于皮层下3例, 破入脑室6例, 血肿量25~160ml, 平均62ml。外伤性颅内血肿者均有头痛、偏瘫2例, CT所示血肿量15~160ml, 平均66ml。发病时间:高血压性者6h以内10例, 6~24h10例, >24h 1例。外伤性者24h内1例, 6d内6例, >6d2例。

1.2 手术方法

依据CT定位, 确定最大血肿层面血肿中心的体表定位, 选择YL-1型穿刺针合适长度者, 局麻下穿刺血肿中心, 退出钻芯后接引流管, 若为液状血肿则轻轻抽出, 尽量吸净, 若为凝血块抽出一定量后用肝素液冲洗, 有继续出血者开放引流不夹管, 其余常规作首次注入血肿液化剂 (生理盐水5ml+肝素12500U+尿激酶1万U+透明质酸酶1500U) , 夹管1~2h开放引流, 术后用肝素液冲洗2~3次/d, 破入脑室者用尿激酶液冲洗。术后3~7d常规复查CT, 决定是否继续粉碎液化引流, 一般于3~8d清除大部分血肿拔针。

2 结果与预后

本组定位穿刺结果均能命中靶点, 穿刺成功率100%。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率80%~100%,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率100%, 高血压脑出血昏迷14例中有10例在1~7d清醒, 失语、偏瘫肢体于5~10d基本恢复功能, 由0~2级恢复至3~4级。外伤性颅内血肿者头痛在1~3d内消失, 偏瘫肢体在7d内恢复功能。本组死亡6例, 均为高血压脑出血, 病死率为20%, 死亡原因:脑疝4例, 再出血2例。本组治疗良好率90%。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病, 病死率、致残率高。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方法简便、定位准确, 局部麻醉, 不开颅, 手术时间短, 对患者创伤极轻, 一般手术能在半小时内结束, 不需要复杂设备和环境, 易于基层医院开展, 大大提高适用范围。

高血压脑出血破裂出血的血管多在2h内停止, 血肿不再增大, 但重症者因急性出血挤压周围脑组织致脑疝发生, 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故血肿清除越早继发性损害就越小, 功能恢复也就越好。本组超早期手术10例, 首次清除率及术后恢复优于其他期。超早期清除血肿使被挤压的脑组织及时复位,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和脑缺氧, 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血肿破入脑室者, 在清除血肿的同时可引流血性脑脊液。

手术前后血压的良好控制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是防止再出血的关键所在。术前血压过高先降压再穿刺, 对血肿周围有水肿, 有明显颅内压升高者, 应适量应用甘露醇。对术后再出血者, 观察尤为重要, 引流管一定要开放引流。对入院时已有严重脑疝发生者应慎用该技术。

外伤性颅内血肿急性期, 出血不易短时停止, 血肿量大, 多有脑疝发生, 不主张应用微创清除术, 对亚急性和慢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出血已停止, 血肿量恒定, 病情稳定, 应用该技术清除血肿彻底, 且避免开颅手术, 疗效好,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YL-1型穿刺针合适长度者, 局麻下穿刺血肿中心, 退出钻芯后接引流管, 若为液状血肿则轻轻抽出, 尽量吸净, 若为凝血块抽出一定量后用肝素液冲洗, 有继续出血者开放引流不夹管, 其余常规作首次注入血肿液化剂 (生理盐水5 ml+肝素12500 U+尿激酶1万U+透明质酸酶1500 U) , 夹管1~2 h开放引流, 术后用肝素液冲洗2~3次/d, 破入脑室者用尿激酶液冲洗。术后3~7 d常规复查CT, 决定是否继续粉碎液化引流, 一般于3~8 d清除大部分血肿拔针。结果 本组死亡6例, 均为高血压脑出血, 病死率为20%, 死亡原因:脑疝4例, 再出血2例。本组治疗良好率90%。结论 应用微创清除术清除血肿彻底, 且避免开颅手术, 疗效好, 值得推广。

脑内血肿清除术 篇9

【关键词】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围术期;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127-01

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且影响预后生活[1]。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规手术,对颅脑损伤、颅脑闭合伤均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现以我院80例进行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常规护理与围术期整体护理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接受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46.7±18.4)岁;膜下血肿22例,膜外血肿18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为(44.7±16.6)岁;膜下血肿23例,膜外血肿1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常规检查、监测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吸氧或气管插管;出现不良事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1.2.2实验组

1.2.2.1术前护理①了解患者基本信息,观察患者基本症状,了解患者入院前的治疗史;生命体征监测、畅通呼吸道、吸氧,常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初步评估患者病。②不可随意搬动、摇晃患者躯干,避免加重病情;患者病情危急则准备好抢救设备、血液及药物。③常规术前宣教,告知家属患者目前的基本病情,提醒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后续的治疗进程,明确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治疗优势,可让患者家属探望几名手术成功患者,增加治疗信心。

1.2.2.2术中护理①安抚患者不安情绪,开放静脉通道、吸氧,连接心电监护仪,生命体征监测。②术前备皮,剃除手术区毛发,碘酒及酒精反复消毒后,无菌巾包裹;准备、清点手术器械、用品、急救药物,检查抢救设备功能。③帮助患者摆放合理手术体位,肢体受压部位放置软垫;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监护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

1.2.2.3术后护理①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压、心率、体温;保证引流管畅通,记录引流液颜色,如现鲜红液体则怀疑颅内出血。②患者上身垫高促进静脉回流,按摩患者四肢,促进血液循环;清理口腔分泌物,帮助患者翻身,叩击患者背部,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必要时可吸氧或行气管插管。③应用对光反射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适当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不适,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及思维能力,判断颅内是否出现继发性血肿。④创口定期消毒更换敷料,查看愈合情况;调整室内温度、湿度、光线,定期通风、消毒,预防感染。

1.3评价指标应用问卷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其内容包含护理态度、专业水平、护理管理、健康教育4个维度,各3个条目,各条目根据三级评分法分为1、2、3分三个等级;总分≥28分为满意,总分≥20分但<28分为一般;总分<2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一般率。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

1.4统计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情况 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的28例,护理满意度为92.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的21例,护理满意度为80%。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手术情况比较由表2可知,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内镜血肿清除术可避免将大面积的脑组织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减少手术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2]。常规术后患者多会出现不良反应,不但影响手术效果,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内镜血肿清除术患者接受围术期整体护理,可有效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围术期整体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细致的护理服务,让患者得到全面的照顾[3]。对患者实行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避免损伤扩大化,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研究结果证实,整体护理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死亡的发生率。

内镜血肿清除术患者接受围术期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祁亚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2011,(3):139-140.

[2]周凌.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护理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中华护理学会,2011:2.

[3]龙俊芳.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昏迷期的护理措施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2):2239.

脑内血肿清除术 篇10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颅内血肿是一种常见的脑颅外伤继发性病变,诱因较多,主要有情绪激动、身体过度疲惫、排便用力等[1],具有高并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由于该病症状较重,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残疾或者死亡,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增加家庭负担[2]。本文以本院近期收治的颅内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组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共收治了50例颅内血肿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52.5±10.5)岁,高血压病史4~24年,入院时间2~63 h。经检查,这些患者无先天性疾病和其他严重疾病,符合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微创清除手术治疗。

1.2.1 药物治疗

首先,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将120 ml浓度为20%的甘露醇注入患者体内[3],每4小时一次。然后,待患者颅内降压后,进行止血和吸氧处理,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确定吸氧时间。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防止出现并发症或者其他不良发应,最大限度的保证手术治疗效果。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患者颅内压力、调整血压状况、维持呼吸畅通,预防细菌感染和消化道出血情况,防止出现肾脏功能衰竭,保证电解质的平衡,缓解病情状况,防止血肿面积扩大。药物治疗属于一种比较保守的治疗方法,见效时间较长,医护人员应保证充分的耐心,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缓解其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情绪,赢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1.2.2 微创清除术治疗

治疗前,应结合CT扫描影像判断患者的颅内血肿情况,选择钻孔的最佳位置,防止因开颅切口设计失误造成手术失败。治疗时首先,根据患者的CT扫描图像确定颅内血肿的中心点,使用专业的穿刺针,将其固定在患者颅骨上,然后,将4 ml生理盐水注入患者血肿处,静置4 h,观察患者颅内血肿情况。对一些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使用针形血肿粉碎器,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利用手动电力驱动,将粉碎针刺入患者颅骨内,到达血肿中心,使用注射器将暗血抽出。待患者颅内血压稳定后,再给予其辅助药物和护理,可使用冰盐水或者肝素液冲洗患者颅内血肿处,待排出的清洗液澄清后,停止操作。钻孔引流冲洗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动作轻柔,避免造成脑细胞和脑组织破裂和出血,同时,对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上述治疗过程应分为3个步骤,1次/d,重复4~5次。微创清除手术后,医护人员应该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详细观察患者脑部CT影像,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些患者患有颅内血肿的同时,还有一定程度的肝肾功能损伤症状,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慎用甘露醇脱水,避免加重患者的肝肾功能衰竭。同时医护人员应该完善相关表格,注意保持干净、卫生的病房环境,勤换被褥和床单,防止细菌病毒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术后处理包括:①预防细菌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出现,避免出现并发症;②控制血压,减少颅内出血的可能;③注重实用支持疗法,必要时可以切开患者气管,采用鼻饲喂养;④进行高压氧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死亡、再出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疗效标准如下。基本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无病残。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50%~89%,伤残程度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0%~49%。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程度<20%。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死亡率与再出血率

治疗完成后,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因个人体质原因死亡,4例患者有再出血症状,观察组死亡率为8%,再出血率为16%;对照组有8例患者死亡,6例患者再出血,死亡率为32%,再出血率为24%。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出现2例肺部感染,1例电解质紊乱、1例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6%(4/2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5例肺部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1例消化道出血,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为36%(9/2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患者中基本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

对照组患者中基本治愈2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微创清除手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颅内血肿方法,其手术创口比较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安全性高,清除血块的速度快,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微创清除术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并通过与药物治疗的比较,得出了较为准确的结论和数据。颅内清除术具有优点如下:①安全快捷,受限制少,操作过程简单,对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损伤比较小。血肿穿刺针外径小,医生应该在操作过程中避开患者头皮、脑膜、脑皮质等组织,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同时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的减小穿刺针造成的创伤面积。②治疗彻底,不会发生感染或血管破裂等并发症。微创清除手术将患者的颅内血肿块捣碎并排除,同时使用了清洗剂对患者的颅腔进行了清理,能够减少病症复发的可能性,保证治疗效果。③微创清除术能够在血肿尚未凝固之前将其捣碎,有利于血块排除,减少压迫神经的情况,避免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失。④操作过程十分简单,这一点和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优势明显,患者承受的病痛折磨较小,后期康复的速度快。老年人体质比较特殊,对抗细菌病毒的能力较差,且肾脏功能差,微创清除术能够避免全身麻醉,这对老年患者老说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老年人体质比较特殊,对抗细菌病毒的能力较差,且肾脏功能差,微创清除术能够避免全身麻醉,这对老年患者老说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情状况基本相同。术后,采用微创清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8%,再出血率为16%,并发症发生率为16%,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2%,优于使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即对颅内血肿患者实施微创清除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康复速度快,满意度、配合度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俊,谢仁龙.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加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225-227.

[2]苏彦果,袁发东,李建明,等.微创清除治疗颅内血肿60例临床分析.医学综述,2014,20(11):2068-2070.

上一篇:矩阵分解的常用方法下一篇:高校教务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