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乳酸清除率

2024-08-12

早期乳酸清除率(精选7篇)

早期乳酸清除率 篇1

血乳酸浓度升高是危重患者常见的临床现象,常提示早期器官功能障碍[1,2]。通常动态检测血乳酸水平来计算患者不同时段的乳酸清除率,可客观的反映氧代谢和全身灌注,指导有效治疗,评估病情预后。在临床上血乳酸清除率<10%可以作为危重症患者死亡的评判标准[3]。有研究表明,早期乳酸清除率(LCR)可作为危重患者评估预后及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哪个时间点的LCR最能反映患者预后尚有争议[4,5,6]。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本院重症医学科不同危重症患者早期Lac及LCR的变化,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160例危重症病患者例均来源于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ICU 2010年至2014年抢救的病例资料。其中男73例,女87例,发病年龄19~98岁,平均61.82岁,其中脓毒症52例,脓毒症43例,呼吸衰竭30例,重症肺炎20例,颅脑外伤15例,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及肿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1.2方法: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危重症患者分别在0 h、6 h、12 h、48 h时段取患者2 m L动脉血,采用美国GEM Preier3000血气分析仪进行血

进行性恶化的结果,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3,4]。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期前, 相当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4期,尽早治疗, 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病进程,延迟尿毒症期出现。

前列地尔是一种具有靶向治疗作用的前列腺素E1制剂,能够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直接作用于病变肾小球动脉内膜上,扩张微血管, 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降低出球小动脉压力,解除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而降低肾小球滤过率[5,6];前列地尔的主要成分前列腺素E1分子乳化被脂微球包绕高浓度集聚于肾小球而发挥通过舒张血管平滑肌,增加肾血流灌注,调节肾血流量,改善肾脏缺血状态[7],前列地尔还可能减轻肾脏炎性反应,延缓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UN、SCr、Hb、尿蛋白定量检测指标均有好转,且治疗组的BUN和SCr与对照组相比下降的更明显,提示前列地尔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早中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前列地尔对于延缓慢性肾脏病进程,避免终末期肾病过早出现,具有较明显地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早期不同时段血乳酸清除率在危重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0年至2014年入住ICU的160例危重患者分别在0 h、6 h、12 h、48 h时段测定的血乳酸水平及血乳酸清除率进行分析,比较危重症患者早期不同时段血乳酸清除率在其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本文通过对160列危重症患者动态检测血乳酸水平,分别计算0、6 h、12 h、48 h的乳酸清除率后,可明显发现,病死率最高的脓毒症休克组:6 h血乳酸清除率则基本在(6.13±22.4%),而病死率最低的重症肺炎组:6 h血乳酸清除率则基本在(42.28±28.81%)。结论 在危重症患者(脓毒症、呼吸衰竭、脓毒症休克、颅脑外伤等)血乳酸的水平越高,直接反映低灌注情况下无氧代谢的增加,疾病预后越差,但血乳酸水平(受自身器官如肝脏、肾脏的基础或应用药物影响)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能准确反映机体的状态,疾病发展情况,尤其不能准确反映治疗措施对氧供、氧耗的动态影响。而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计算出不同时段的血乳酸清除率则可客观的反映氧代谢和全身灌注,尤其早期动态监测乳酸清除率(LCR)可作为危重症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关键词:血乳酸,血乳酸清除率,危重症患者

参考文献

[1]卢涛.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清除率对危重症患者预后评估的比较[J].河北医学,2015,21(4):552-554.

[2]陈海雁.急性危重病患者血乳酸(LACT)与血气检测的临床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7):91.

[3]金东,张庚,胡马洪,等.乳酸清除率和血乳酸水平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测价值[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3(4):249-252.

[4]杨友惠.动态乳酸监测预测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0):4725-4726.

[5]何喜军,石源,尹卓伟,等.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价[J].医学综述,2012,18(23):4054-4055.

[6]王昊,吴大玮,陈晓梅,等.血乳酸水平及清除率和升高时间与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6):357-360.

早期乳酸清除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有重症肺炎患者54例, 其中男性34例、女性20例, 年龄26~90岁, 平均年龄 (52.35±2.46) 岁, 致病菌:流感嗜血杆菌2例、大肠埃希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1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肺炎链球菌20例、肺炎克雷伯菌4例。诊断标准:符合美国感染病学会制定的重症肺炎诊断标准, 包括出现感染性休克、需要进行辅助机械通气等;呼吸频率加快, 超过30 min/次;出现轻微意识障碍、多个肺叶发病;氧合指数低于250 mm Hg;出现白细胞减少;出现血小板减少;出现氮质血症和低体温、低血压症状。符合以上3项以上标准则可以诊断为重症肺炎。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根据美国感染病学会及美国胸科学会2007年制定的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可知, 若患者符合下列一项主要标准或三项次要标准即可判断为该患者发生重症肺炎疾病[2]: (1) 主要标准: (1) 发生感染性休克, 需应用血管收缩剂进行相应治疗; (2) 需实施机械辅助通气措施; (2) 次要标准。 (1) 呼吸频率每分钟≥30次; (2) 患者机体病变有多个肺叶累及; (3) 经检测可知氧合指数≤250 mm Hg; (4) 患者发生氮质血症; (5) 患者经检查可知白细胞显著减少, 即含量<4.0×109/L; (6) 血小板含量显著减少, 即<100×109/L; (7) 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或定向障碍; (8) 患者出现低体温临床表现, 即体温低于36摄氏度; (9) 患者发生低血压临床表现, 需对其进行强力液体复苏措施。

1.2.2 血乳酸检测

对54例重症肺炎患者均进行动脉血乳酸水平检测, 仪器为美国GEM公司提供的型号为Premier 3000自动分析仪。患者入院治疗时立即对其进行动脉血乳酸水平检测 (初始血乳酸水平) , 待其经重症加强治疗6 h后再次实施动脉血乳酸水平检测 (治疗6 h后血乳酸水平) 。

1.2.3 判断方法

计算6 h血乳酸清除率, 即6 h血乳酸清除率=[ (初始血乳酸水平-6 h血乳酸水平) /初始血乳酸水平]×100.00%: (1) 按照计算结果分为高血乳酸清除率组 (血乳酸清除率≥10.00%;40例) 、低血乳酸清除率组 (血乳酸清除率≤10.00%, 14例) , 对两组患者呼吸衰竭、休克及死亡发生情况给予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按照患者生存及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 (36例) 、死亡组 (18例) , 对两组患者血乳酸清除情况进行对比并给予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分析,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初始血乳酸水平以及血乳酸清除率等, 见表1。

由表1可知,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性别、年龄、初始血乳酸水平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活组患者血乳酸6h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 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血乳酸清除率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高血乳酸清除率组与呼吸衰竭、休克以及死亡情况分别为1 5 例 (37.5%) , 12例 (30.0%) 和5例 (12.5%) ;低血乳酸清除率组患者分别为13 (92.86%) , 12 (85.71%) , 13 (92.86%)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由表2可知, 高血乳酸清除率组患者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死亡等不良事件几率均显著低于低血乳酸清除率组, 且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重症肺炎是临床常见重症疾病, 具有发病隐匿、病情发展快等特点, 若不及时救治, 则有可能引发死亡,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威胁极大, 多见于老年人和儿童[3]。由于其临床表现并不典型, 发病较为隐匿, 如何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就成为重症肺炎治疗的关键。该研究对血乳酸清除率在重症肺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并对存活组和死亡组相应的血乳酸清除率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初始血乳酸水平上不具有明显差异, 而经过治疗后, 死亡组6 h内的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 这说明血乳酸清除率的高低对判断重症肺炎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也说明血乳酸水平是诊断重症肺炎患者的重要指标,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血乳酸清除率的计算是通过初始血乳酸水平与6 h后血乳酸水平进行相减之后的出来的, 因而在两组患者初始血乳酸水平无明显差异的前提下, 血乳酸清除率高就说明, 6 h后的血乳酸水平较低, 而血乳酸清除率低, 则说明6 h后血乳酸水平较高, 而在本次研究中, 死亡组患者6 h后血乳酸水平高, 使得其血乳酸清除率明显减小, 这就说明血乳酸水平是判断重症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血乳酸水平升高, 说明患者体内出现缺氧或组织低灌注现象, 而随着血乳酸水平的不断升高, 患者体内缺氧和灌注症状也会随之加重, 从而使重症肺炎患者的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加重。因此由该次研究可以看出, 血乳酸清除率是诊断重症肺炎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 而同时又可以将其作为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指标, 根据血乳酸清除率的高低, 医生可以对患者目前的治疗情况进行定量评价, 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 这样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对患者肺炎症状的缓解具有重要作用。

血乳酸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组织灌注以及氧气输送不足症状在早期的敏感生化指标, 是疾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进行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4], 血乳酸水平若在短期时间内能够恢复正常的患者, 其预后一般都比较好。当患者严重感染时, 对其常规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 在其指标改变之前, 一般情况下已经有组织低灌注以及缺氧情况存在, 血乳酸水平也已经有所升高。对于重症肺炎患者来说, 都有不同程度组织灌注障碍以及氧合障碍存在, 可能会有高乳酸血症存在。但是, 对于不同患者来说, 其机体基础状态也有所不同, 血乳酸水平的一次性监测不能将机体状态、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对治疗反应准确反映出来, 所以, 对于血乳酸水平变化要进行动态监测。在重症肺炎的预后评估方面, 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将6 h血乳酸清除率≤10%作为标准来对严重脓毒症以及脓毒性休克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的病死率, 有较高敏感度以及特异性。

综上所述, 应用早期血乳酸水平监测措施可准确掌握重症肺炎患者疗效及预后, 对临床治疗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且此法简单易行, 避免实施CURB、APACHE II等评价措施所造成的复杂工作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血乳酸清除率对重症肺炎患者死亡及预后的判断价值, 为提高患者疗效提供可靠依据, 保障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 对54例重症肺炎患者均进行动脉血乳酸水平检测, 包括初始血乳酸水平及治疗6 h后血乳酸水平, 计算6 h血乳酸清除率, 根据所得血乳酸检测结果及患者治疗情况得出结论。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性别、年龄、初始血乳酸水平对比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活组患者血乳酸6 h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高血乳酸清除率组患者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死亡等不良事件几率均显著低于低血乳酸清除率组, 且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早期血乳酸水平监测措施可准确掌握重症肺炎患者疗效及预后, 对临床治疗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且此法简单易行, 避免病情评价措施所造成的复杂工作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肺炎,血乳酸清除率,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东浩.乳酸清除率评估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12, 27 (1) :15-17.

[2]管向东, 陈娟, 欧阳彬, 等.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氧动力学和血乳酸的临床评估作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20 (7) :401-403.

[3]赵云峰.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新医学, 2012, 39 (11) :713-715.

早期乳酸清除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138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 根据早期乳酸清除率将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 (早期乳酸清除率≥10%) 72例和低乳酸清除率组 (早期乳酸清除率<10%) 66例。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国际脓毒症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2]。高乳酸清除率组中男40例, 女32例, 年龄20~78 (57.11±9.47) 岁;原发病中, 重度肺部感染26例, 泌尿系感染19例, 肠源性感染15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9例, 其他3例。低乳酸清除率组中男37例, 女29例, 年龄19~78 (57.25±9.39) 岁;原发病中, 重度肺部感染25例, 泌尿系感染17例, 肠源性感染14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8例, 其他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上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同意接受试验, 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心电监护、目标性复苏、液体治疗、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抗生素的使用等[3]。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6、24、48h行动脉血检查, 用分析仪 (美国生产, YSI1500) 测定血乳酸值和计算入院6、24、48h乳酸清除率, 血乳酸清除率= (初始血乳酸值-第二次血乳酸值) /初始血乳酸值×100%。根据患者24h内生理参数及生化指标差值计算APACHEⅡ分值。

1.3 观察指标

根据早期乳酸清除率将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 (早期乳酸清除率≥10%) 和低乳酸清除率组 (早期乳酸清除率<10%) , 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期间APACHEⅡ评分、发生休克例数、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根据预后情况, 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观察存活组与死亡组入院6、24、48h的乳酸清除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APACHEⅡ评分、休克发生率、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的比较

高乳酸清除率组APACHEⅡ评分为 (18.59±6.33) , 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的 (25.01±7.6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25, P<0.05) , 且高乳酸清除率组休克发生率、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亦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同预后患者入院6、24、48h乳酸清除率的比较

存活组入院6、24、48h乳酸清除率均明显高于死亡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脓毒血症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主要的病因包括: (1) 非感染因素:休克、严重创伤、大手术等; (2) 感染因素:化脓性感染、致病菌毒素; (3) 诱发因素:营养不良、慢性病、使用抗癌药、糖皮质激素等; (4) 病原菌: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及真菌性[4]。脓毒血症起病急, 发展快, 预后差, 目前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仍无统一的指标可以反映重症脓毒血症的机体代谢障碍、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因此, 寻找简单的指标来监测重症脓毒血症, 是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乳酸是葡萄糖无氧代谢的终产物, 主要由葡萄糖通过糖酵解的途径在细胞浆中由丙酮酸代谢而生成, 一般情况下, 血乳酸保持一定的水平, 但在组织缺氧低灌注、应激下导致细胞缺氧, 乳酸会产生增多。有研究发现, 乳酸监测可以作为评估休克、组织低灌注等缺氧状态的严重性及预后的指标[5]。然而, 单纯地监测血乳酸水平在判断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及预后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乳酸容易受到营养状态和肝脏疾病的影响, 仅利用乳酸水平来对预后进行评估不够准确, 但乳酸水平改变的趋势却有助于评定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6]。脓毒症患者全身组织处于低灌注的状态, 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微循环灌注不足而引起组织的缺氧, 从而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因此, 血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估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7]。APACHEⅡ评分系统是目前临床上用于分析危重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 高乳酸清除率组APACHEⅡ评分、休克发生率、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 说明低乳酸清除率患者未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清除机体的血乳酸, 组织细胞灌注和氧合未能得到及时的改善, 因此病情逐渐恶化, 出现休克、MODS甚至死亡。存活组入院6、24、48h乳酸清除率均明显高于死亡组, 由此说明乳酸清除率能很好地反映脓毒症的病情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 血乳酸清除率可反映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血乳酸清除率越低, 病情越严重, 预后越差。

摘要:选取2007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138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 测定初始动脉血乳酸、入院6h、24h、48h的动脉血乳酸乳酸和乳酸清除率。根据早期乳酸清除率将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 (早期乳酸清除率≥10%) 72例和低乳酸清除率组 (早期乳酸清除率<10%) 66例。根据预后情况, 将患者分为存活组97例和死亡组41例。着重观察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住院期间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 (APACHEⅡ) 评分、发生休克例数、MODS发生例数及死亡率。同时观察存活组与死亡组入院6、24、48h的乳酸清除率。结果高乳酸清除率组APACHEⅡ评分、休克发生率、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存活患者97例, 死亡患者41例, 存活患者入院6、24、48h乳酸清除率均高于死亡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乳酸清除率可反映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血乳酸清除率越低, 病情越严重, 预后越差。

关键词:乳酸清除率,重症脓毒血症,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孙漓, 彭强, 冯冬梅.脓毒血症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 2011, 39 (4) :465.

[2]金海丰.谢铎文.潘景业.APACHEII和ISTHDIC评分在脓毒血症预后判断中的价值[J].浙江医学, 2011, 33 (3) :432-434.

[3]佟玉静, 佟广辉, 刘春峰, 等.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评估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2, 19 (2) :148.

[4]赵湛元, 肖倩霞, 张志刚.血乳酸动态监测对脓毒血症预后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 (14) :894-895.

[5]陈芳, 寿松涛.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对脓毒症患者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2B) :580-583.

[6]齐海宇, 阴赪宏.重症脓毒症及其治疗中的相关问题[J].中国医刊, 2011, 46 (12) :15.

早期乳酸清除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连续选取辽阳市中心医院呼吸中毒科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132例,平均年龄(49.7±22.6)岁,男性75例,女性57例。其中工业毒物(含乙醇)62例,药物30例,农药35例,有毒动植物5例。全部患者随访2周。存活患者113例,病死患者19例。方法:根据APACHⅡ评分原则,对所有患者入院后第1个24h情况进行评分。并进行血乳酸测定,分别测定入院时(初始)及入院后12h血乳酸水平。12h血乳酸清除率=(初始血乳酸水平-治疗12h后血乳酸水平)/初始血乳酸水平×100%。根据APACEHⅡ评分将患者分为2组,低分组≤25分,高分组>25。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7.0统计软件,均属的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取P<0.05为可信限区间。

2 结果

全部急性中毒患者12h乳酸清除率与APACEHⅡ评分呈负相关,r=-0.46,P<0.05。高分组与低分组12h血乳酸清除率比较:高分组52例,APACHEⅡ评分(35.6±8.9)分,12h乳酸清除率(15.4±8.0)%;低分组80例,APACHEⅡ评分(15.6±9.0)分,12h乳酸清除率(35.0±14.7)%。高分组显著低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患者与病死患者12h乳酸清除率比较:存活组113例,12h乳酸清除率(30.2±13.3)%。病死组19例12h乳酸清除率(12.6±5.4)%。病死组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中毒是指短时间内大量毒物进入体内引起中毒症状,发病急骤,病情严重,变化迅速,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不同毒物中毒机制不同,包括局部腐蚀刺激、缺氧、麻醉作用、抑制酶活动、干扰细胞活细胞器生理功能或竞争受体的机制[1]。作用机制除局部作用外均可导致组织细胞缺氧或氧利用障碍,从而是乳酸生产增加。此外,中毒还导致肝脏、肾脏或肺功能损害,使乳酸排泄减少,从而导致了乳酸在体内的蓄积。温守明等[2]的研究表明中毒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乳酸浓度明显升高,测定乳酸浓度有助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分级和判断预后。本文作者观察到,随之对急性中毒患者治疗的进行,12h乳酸清除率更能够反应预后。党组织缺氧或氧利用障碍得到纠正后或肝脏、肾脏、肺等脏器功能改善后血清乳酸清除明显增快,反之则不然。赵立峰等的研究表明,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3],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同样的原理。综上所述,12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估急性中毒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12h乳酸清除率与急性中毒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中毒患者进行入院初12h乳酸清除率测定及APACEHⅡ评分。比较APACEHⅡ评分分值不同组12h乳酸清除率差异及乳酸清除率与急性患者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 APACEHⅡ评分高分组与低分组,12h乳酸清除率差异显著。急性中毒患者12h乳酸清除率与APACEHⅡ评分呈负相关,r=-0.46,P<0.05。急性中毒患者12h乳酸清除率与APACEHⅡ评分呈负相关。存活组血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病死组(P<0.05)。结论 12h乳酸清除率测定与急性中毒预后评估切实相关。

关键词:乳酸清除率,急性中毒,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5-1156.

[2]温宇明,谢文卓.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学乳酸浓度变化的意义[J].广西医学,2007,29(5):95.

早期乳酸清除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为我院于2011年4月-2012年6月共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11例。其中, 男6例, 女5例, 年龄56~91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诊断如下: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胆囊炎、下肢感染、心衰、泌尿系统感染、左股骨粗隆骨折、消化道穿孔并腹膜炎、十二指肠穿孔并腹膜炎、胆道感染并感染性休克、胰腺炎等。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早期目标性指导治疗方式, 即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护, 并于治疗的早期在其体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以给予患者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此外, 积极的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以及液体复苏等也至关重要、切莫忽视。对患者复苏之前乳酸和复苏治疗6h之后的乳酸浓度进行检测, 并科学地计算出6h的乳酸清除率。6h的乳酸清除率公式如下:6h乳酸清除率= (患者的初始乳酸浓度-治疗6h后的乳酸浓度) /患者的初始乳酸浓度×100%。此外, 在患者治疗的24h之内对其进行APACHEⅡ评分。患者动脉血乳酸的具体检测则采用丹麦雷度公司所生产的ABL800型血气生化分析仪来进行, 在所有的检测指标中, 动脉血乳酸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其正常值应该为1.0~1.5mmol/L。以患者入院为研究的开始, 并以患者的出院为研究终点, 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 并对两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6h的乳酸清除率以及APACHEⅡ评分之间的具体差异进行分析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采用SPSS13.0软件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 当P<0.05时则视为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存活组患者的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的乳酸清除率;随着6h乳酸清除率的不断降低, 患者的病死率具有显著的升高趋势 (P<0.05) ;在患者的预后判断方面, 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 (P>0.05) 。详细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见表1、表2。

3 讨论

乳酸属于无氧糖酵解终末产物的一种, 当人体组织由于缺氧而导致无氧代谢的时候, 人体内的丙酮酸则会在辅酶的参与之下而转化为乳酸, 从而导致人体内血乳酸水平的不断升高。基于此, 临床中一般认为患者体内的血乳酸水平可作为组织低灌注、细胞缺氧的一项重要指标。脓毒症, 特别是那些严重脓毒症的患者, 其体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组织低灌注和氧合障碍, 此外, 此类患者的机体组织对于乳酸的清除能力下降[2]。这种情况使患者体内的血乳酸不能够有效的清除, 而导致其体内的组织细胞灌注和氧合情况无法改善, 从而导致患者病情的加重, 极大的增加了严重脓毒症的病死率。而对于严重脓毒症的患者而言, 如果运用了正确、有效的临床抢救和治疗方式, 则可使患者的组织灌注和氧合情况得以好转, 从而促使患者体内的乳酸清除率不断升高, 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3]。患者体内的血乳酸水平与其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关系极为密切, 患者的血乳酸越高, 病情则越危重, 脓毒症的预后则越差, 患者的病死率则越高[4]。

综上所述, 对于严重脓毒症患者而言, 6h的动脉乳酸清除率是有效预测其预后的明显指标, 对患者的动脉乳酸和清除率等进行早期的动态检测是判断其预后的有效方式。

摘要:目的:分析血乳酸清除率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方法:我院于2011年4月-2012年6月共收治严重脓毒症患者11例, 按照患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等临床情况, 按照患者乳酸清除率分为A、B、C3组, A组乳酸清除率>40%, B组乳酸清除率20%40%, C组乳酸清除率<20%, 比较3组存活情况分析其相关性, 并计算患者的APACHEⅡ评分。结果:存活组患者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乳酸清除率;随着6h乳酸清除率的不断降低, 患者的病死率具有显著升高趋势 (P<0.05) ;在患者的预后判断方面, 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 (P>0.05) 。结论:研究显示, 对于严重脓毒症患者而言, 6h的动脉乳酸清除率是有效预测其预后的明显指标, 对患者的动脉乳酸和清除率等进行早期动态检测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乳酸清除率,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徐向东, 吴健锋, 管向东, 等.早期乳酸清除率评估外科严重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 (12) :969-970.

[2]崔广清, 冒秀宏, 孙卫和.动脉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1 (12) :806-808.

[3]王东浩.乳酸清除率评估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7, 27 (1) :15-17.

血液净化对乳酸清除的疗效分析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乳酸中毒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45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者男25例, 女20例, 年龄50~77岁, 平均年龄 (62.25±0.21) 岁。试验组患者男26例, 女19例, 年龄51~78岁, 平均年龄 (62.32±0.29) 岁。对照组和试验组乳酸中毒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1) 补液扩容:严密监测患者的心功能及静脉压, 及时补充血容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 纠正酸中毒:对于动脉血p H小于7.2的患者, 及时补充碳酸氢钠, 对于动脉血p H上升至7.2的患者, 避免纠酸过快。试验组采用血液净化治疗, 在患者股静脉内置管, 同时建立血管通路, 血流量为150~200 ml/min, 采用稀释法, 置换液剂量设置为2~3 L/h, 采用肝素持续抗凝, 首次剂量为40 U/kg, 后改为10 U/ (kg·h) 进行持续注入, 对置换液进行配方, 根据其化学检查结果及分析, 对置换液的含量及电解质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乳酸中毒患者的不同时间点乳酸水平及p H值, 当乳酸水平的数值越低, p H值的数值越高时, 表明治疗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存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试验组乳酸中毒患者的乳酸水平及p H值与对照组乳酸中毒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治疗后, 试验组乳酸中毒患者治疗后12 h、24 h的乳酸水平及p H值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 讨论

乳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 当乳酸水平达到10~13 mmol/L时, 患者的病死率高达80%以上, 当乳酸水平达到13 mmol/L时, 患者的病死率高达95%以上。乳酸中毒在临床上治疗难度较大, 主要依靠药物治疗, 难以取得满意效果[2]。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血液净化不仅仅用于肾脏疾病的治疗中, 同时也广泛用于多个急诊危重患者的救治中, 其中就包括乳酸中毒的抢救。乳酸中毒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依靠补液扩容、改善循环, 从而纠正乳酸中毒。但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较大, 心肾功能较差, 补液治疗风险较大, 患者的耐受性较差, 在临床治疗中受到限制。

糖尿病乳酸中毒多采用综合治疗, 根本治疗方法有纠正休克、改善循环治疗, 进一步控制感染, 控制患者的血糖, 其次为纠正酸中毒, 纠正患者内环境紊乱, 血液净化就是其最佳选择[3]。血液净化主要是通过模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直接清除乳酸, 纠正酸中毒,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从而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 是抢救乳酸中毒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糖尿病乳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乳酸的增多, 血液净化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炎性介质, 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4]。

本研究显示, 试验组乳酸中毒患者治疗后12 h、24 h的乳酸水平及p H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乳酸中毒患者 (P<0.05) 。

综上所述, 给予乳酸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快速清除乳酸, 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改善患者的预后,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宋秋鸣, 武道荣, 冯开俊, 等.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动态监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21) :3521-3523.

[2]李洪祥, 张东, 刘忠民, 等.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早期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相关性[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 (8) :842-845.

[3]黄冬梅, 江霞辉, 梁海涛, 等.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与重症脓毒症患儿的预后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18) :2923-2925.

早期乳酸清除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9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 其中男性55例, 女性40例, 年龄18~83岁, 平均年龄 (52±5.16) 岁, 均予以抗炎、营养等对症治疗, 必要时予以机械通气抢救。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平均动脉压 (MAP) 低于60 mm Hg, 收缩压 (SBP) 低于90 mm Hg;出现低血压和急性循环衰竭者;尿量明显减少, 四肢僵冷或皮肤呈现花斑者;感染源较明显者。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或存在相关病史者;有大剂量使用儿茶酚胺药物史者;有使用二甲双胍药物史的糖尿病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者[1]。

1.3 方法:

95例患者入ICU后, 取患者2 m L动脉血, 并采用美国金泉YSI 1500SPORT分析仪和乳酸盐酶法测定血乳酸。血乳酸清除率= (治疗前血乳酸值-治疗后血乳酸值) /治疗前血乳酸值×100%。同时对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 根据评分结果分为A组 (评分≥20分) 和B组 (评分<20分) , A组43例, B组52例。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 一般资料以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行相关性分析, 当P<0.05时,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两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比较:

A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数均高于B组, 且APACHEⅡ分数越高, 血乳酸水平越高, 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 (P<0.05) , 见表1。

2.2 存活、死亡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清除率比较:

存活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分数均低于死亡组, 血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 (P<0.05) , 见表2。

2.3 死亡、存活组血乳酸清除率与A PA C H EⅡ评分的相关性:

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 死亡组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816 (P<0.05) , 存活组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785 (P<0.05) , 说明95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 (P<0.05) , 即血乳酸清除率越高, 则APACHEⅡ评分越低。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多见于医院感染患者, 发病率与致死率均较高, 因此需及时采取有效的评断方法, 以判断其严重程度[2]。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9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 测定其血乳酸水平和血乳酸清除率, 并结合检查结果各项生理参数记录APACHEⅡ评分, 分析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结果可知,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 而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 这表明血乳酸清除率可反映患者脏器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 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加重, 则APACHEⅡ评分升高[3]。APACHEⅡ评分系统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评估感染性休克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 APACHEⅡ分数越高, 则感染性休克严重程度越高[4]。

有研究报道认为, 血乳酸水平是感染性休克患者机体组织缺氧的早期检测指标, 在患者生命体征检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但是血乳酸水平是对血液内乳酸生成、转化、消除和利用全过程的总体评价, 并且血乳酸水平提高不仅说明患者细胞氧含量降低, 而且对骨骼肌Na+-K+-ATPase活性的增强和丙酮酸代谢产物增多等方面具有说明作用, 监测单一时刻血乳酸水平只能够反映监测时刻患者机体组织耗氧与供氧的关系, 无法对患者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进行准确说明, 因此连续监测血乳酸水平得出的乳酸清除率对患者预后情况的评定更具有使用价值[5]。

相关临床研究认为, 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血乳酸清除率存在一定联系, 伍方红等对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越低, 则APACHEⅡ分数越低, 充分说明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6]。另外, 嵇朝晖等通过检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入ICU后6、12、24 h的血乳酸水平和血乳酸清除率, 同样发现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清除率存在相关性, 即血乳酸清除率升高, 则APACHEⅡ评分降低[7]。本研究结果与上述临床研究结果相近,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上升, APACHEⅡ评分相应降低, 患者病死率也随之上升, 由此可知血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进展和严重程度具有临床判断作用。

血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不仅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判断起重要作用, 而且还可作为失血性休克患者和小儿危重疾病患者预后评价的关键指标。由于本研究选取的例数较少, 相关基本资料不齐全, 且受环境、时间限制, 尚未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还有待进一步大量临床实验探索并给予验证, 以取得科学详实的实验数据, 为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和患者预后的改善提供依据[8]。综上所述, 血乳酸清除率是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程度的敏感指标。

参考文献

[1]崔惠芬.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6) :26-28.

[2]张开龙.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2 (3) :249-250.

[3]祝小梅.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预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23) :3899-3901.

[4]宋秋鸣.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动态监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21) :3521-3523.

[5]奚耀.早期乳酸清除率与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 2013, 14 (2) :59-61.

[6]伍方红.动脉血乳酸及其早期清除率在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和疾病预后中的价值[J].热带医学杂志, 2013, 13 (7) :860-866.

[7]嵇朝晖.动脉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8) :57-59.

上一篇:振动状态监测下一篇:中国品牌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