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乳酸

2024-09-20

动脉血乳酸(共6篇)

动脉血乳酸 篇1

乳酸是细胞无氧代谢的产物, 能有效反映组织灌注和细胞代谢水平, 其水平的高低及动态变化与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 水平升高可能预示患者组织器官代谢不佳, 病情严重。研究显示动态监测乳酸水平在评估重症患者治疗效果、明确病情变化、评价预后方面有重要作用[1]。乳酸检测方便快捷, 属于临床常规检测指标, 而重症监护室患者多数病情危重, 预后不明, 尤其是重症伴休克的患者, 有效地判定病情、评估预后情况对临床救治有良好的指导作用[2,3]。笔者选择本院ICU收治的重症伴休克患者, 观察患者病程中动脉血乳酸水平变化情况, 分析乳酸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为临床监测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ICU收治的重症伴休克患者58例, 排除有恶性肿瘤者, 入ICU前1周或住ICU期间有癫痫发作史者, 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药物因素导致乳酸水平升高者, 入ICU 6 h内死亡者, 家属放弃治疗者。全部58例患者中, 男34例, 女24例, 年龄 (56.9±12.4) 岁, 其中内科重症转ICU 32例, 外科术后转ICU 26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救治处理

全部患者入ICU后进行常规对症救治, 主要包括原发病处理、补液、抗休克、调节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平衡, 常规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监测, 包括血压、呼吸、血氧、中心静脉压等, 全部患者均进行动态血乳酸监测, 直到患者出ICU或死亡。

1.2.2 以预后结局分组研究

全部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收集患者血乳酸监测资料, 比较两组入ICU血乳酸值、乳酸峰值、乳酸清除率、乳酸升高时间等。其中乳酸清除率= (入ICU乳酸值-某时点乳酸值) /入ICU乳酸值[4]。

1.2.3 以乳酸清除率分组研究

收集全部患者乳酸监测资料, 以6 h乳酸清除率为分组依据, >10%为高清除率组, ≤10%为低清除率组, 观察两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Ⅱ) 评分、多脏器功能障碍 (MODS) 及病死情况。

1.2.4 以血乳酸水平分组研究

全部患者根据动态监测血乳酸峰值进行分组, 主要分为高乳酸血症组 (2 mmol/L≤血乳酸峰值<4 mmol/L) , 轻度乳酸中毒组 (4 mmol/L≤血乳酸峰值<10 mmol/L) , 重度乳酸中毒组 (血乳酸峰值≥10 mmol/L) , 观察各组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预后结局患者各乳酸监测指标的比较

58例患者经ICU救治后存活41例, 死亡17例。乳酸监测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入ICU血乳酸值、乳酸峰值明显高于存活组, 6、24 h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同乳酸清除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全部患者以6 h乳酸清除率分组, 高清除率组38例, 低清除率组20例, 其中低乳酸清除率组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高乳酸清除率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不同乳酸峰值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全部患者以乳酸峰值分组, 高血症组19例, 轻度中毒组24例, 重度中毒组15例, 三组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病死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病死率均随乳酸峰值的升高而升高, 见表3。

3 讨论

休克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人体有效循环血量降低, 组织血流灌注不足, 细胞急性微循环障碍, 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和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休克是ICU常见的急危重症, 病死率较高, 休克的血流特征是低灌注, 本质是组织缺氧, 有效评估人体缺氧状态对重症休克患者病情判定及治疗指导有重要作用[5]。乳酸是一种葡萄糖无氧代谢产物, 经糖酵解途径产生, 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脑组织、骨骼肌细胞中, 当组织细胞缺氧时, 血乳酸水平会明显升高。血乳酸水平是反映外周组织灌注情况及细胞是否缺氧的敏感指标[6,7]。目前临床采用血乳酸水平评估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研究较多, 多数研究认为血乳酸水平对重症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8,9]。但是重症患者原发病种较多, 多种疾病都会导致乳酸水平升高的情况, 传统研究多集中于某种单一疾病, 由此得出的乳酸水平对患者病情及预后判定作用可能不适用于其他病种导致的重症患者, 因此排除病种差异, 单独考察动态乳酸指标对危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定价值更为简单有效。

重症监护室患者多数病情危重, 预后不明, 尤其是重症伴休克的患者, 有效地判定病情、评估预后情况对临床救治有良好的指导作用[10]。而乳酸监测具有方便、快捷、敏感性高、费用低廉等特点, 对于不同级别的医院均可常规开展。研究显示动态监测乳酸水平在评估重症患者预后方面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患者不同预后结局进行分组研究, 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入ICU血乳酸值、乳酸峰值明显高于存活组, 6、24 h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 提示对于不同病种导致的重症患者, 血乳酸水平以及乳酸清除率的高低均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 与相关报道相符[11]。

乳酸清除率是乳酸监测指标中最常用指标, 可反映人体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李曦等[12]研究显示乳酸清除率对外科术后、心肺复苏后重症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判价值。Donnino等[13]研究显示6 h乳酸清除率对患者短期生存率有较高指示价值, 原因可能在于患者在越短时间内清除的乳酸越多说明机体组织细胞缺氧缓解程度越高, 因而预后越好, 因此6 h乳酸清除率判定患者预后的价值要优于24 h乳酸清除率。本文全部患者以6 h乳酸清除率以及乳酸峰值进行分组研究, 结果显示低清除率组患者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高清除率组, 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病死率均随乳酸峰值的升高而升高, 提示高乳酸清除率、低乳酸峰值患者预后相对积极, 这与文献[14-15]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 对于不同病种导致的重症患者, 血乳酸指标均与病情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血乳酸水平监测对判定病情、指导治疗、评价预后有积极作用, 值得应用。

动脉血乳酸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急诊科救治的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4]的老年患者36例,排除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史患者。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8.4±14.3)岁。同时收集对照组30例,均为在我院健康体检的老年志愿者,排除重大疾病及1个月内突发急症病史。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5.9±15.2)岁。

1.2 标本采集与指标测定

入选患者分别在入院治疗前和治疗后(休克临床缓解)采血检测ABL、空腹血糖(FPG)和胰岛β细胞分泌组份(包括静脉血胰岛素原(PI)、真胰岛素(TI)、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及C-肽(C-P))。对照组于早晨空腹状态下采血检测以上指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I和TI,试剂盒均有美国DRG公司提供;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IRI,试剂盒购于天津协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P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试剂盒购于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BL测定采用美国NOVA生化血气分析仪检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I×FPG/22.5;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20×TI/(FPG-3.5)。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感染性休克患者ABL水平与胰岛β细胞分泌组份比较

36例患者在给予抗感染,阻断组织低灌注等常规抗休克治疗,死亡5例,患者家属要求后转院2例,休克抢救成功29例。与对照组比较,休克患者治疗前ABL水平为(4.34±2.95)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四种胰岛β细胞分泌组份分析发现,PI、IRI及C-P均高于对照组,而TI却显著降低[(0.83±0.69)μU/ml]。休克治疗后,ABL明显降低[(2.04±1.43)mmol/L],同时PI较治疗前下降,TI较治疗前有所回升,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P<0.05 vs治疗组,#P<0.05 vs治疗前

2.2 治疗前后感染性休克患者ABL水平与HOMA-IR、HOMA-β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休克治疗前HOMA-IR为(3.15±3.08)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OMA-β为(7.67±5.36),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ABL水平下降的同时,HOMA-β回升到(26.42±25.28),与治疗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OMA-IR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详见表2。

*P<0.05 vs对照组,#P<0.05 vs治疗前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并发血糖波动是临床上常见的现象,这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器官功能障碍、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然而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5,6]。本文对比观察了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后ABL水平与胰岛素β细胞分泌组分的关系发现ABL增高能明显损害胰岛功能,休克经治疗ABL降低后胰岛功能有所恢复。

重症患者应激期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7],应激激素影响胰岛素受体数量及活性、葡萄糖转运蛋白活性以及胰岛素释放,使胰岛素效应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8]。同时,机体的严重感染也会诱发机体反应,导致体内分解激素及细胞因子大量分泌,进而影响胰岛β细胞的机能,从而导致血糖波动[9,10]。严重感染还会出现胰岛素抵抗,它可以发生于受体水平以及受体前和受体后的各环节[2],同时,高血糖状态反过来又可能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休克时的组织低灌注可以引起机制代谢平衡紊乱,也被认为可能是影响血糖的机制之一[11]。我们的研究发现,休克患者治疗前AB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四种胰岛β细胞分泌组份分析发现,PI、IRI及C-P均高于对照组而TI却显著降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得IRI,该方法测定值还包括PI及其代谢中间产物,并非代表血液中真正的胰岛素水平。采用单克隆抗体测定TI,此方法可排除PI的干扰真实反应血清胰岛素水平,是准确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的指标之一,是胰岛素中真正有生物活性的部分。我们的结果提示,组织低灌注发生时,胰岛β细胞的分泌可能也出现了紊乱。一方面胰岛分泌的PI明显增高,一方面,同PI转化而成的真胰岛素水平(TI)却显著降低,这意味着休克首先是影响PI到TI的转化过程,PI转变为胰岛素及C-P的过程中出现异常。在正常情况下,PI经胰岛素原转换酶和羧肽酶转变为TI和C-P。近年来通过对糖耐量正常、异常及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均有“不成比例”的高PI血症,可能是PI向胰岛素和C-P转化过程中出现障碍所致,这也是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的表现。因此,组织灌注不良可引起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失调或减退,PI转化过程障碍是其可能的原因。

HOMA-β指数是评估胰岛β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的功能指标,其与HOMA-IR分别指示了血糖升高的胰岛素相对性不足和绝对性不足。我们发现,休克治疗前HOMA-IR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OMA-β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危急重症的相关研究也有类似报道[11,12]。这说明老年患者感染性休克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绝对不足两种情况都存在。进一步观察休克治疗后的以上各项指标,我们发现在休克治疗后ABL明显下降的同时,TI明显回升,而HOMA-IR与HOMA-β均有相对改善。这进一步提示了休克中出现的组织低灌注引起的血糖波动不但与胰岛素抵抗有关,也与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有关,而休克缓解后,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所以,尽早纠正缺血、缺氧、微循环障碍等因素,阻断组织低灌注引起的恶性循环,对预防和治疗胰岛β细胞的损伤有积极作用,对改善危重病患者糖代谢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万芳,吴俭.感染性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12):113~116

[2] Hirasawa H,Oda S,Nakamura M.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severesepsis and septic shock[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33):4132~4136

[3] Thompson B T.Glucose control in sepsis[J].Clin Chest Med,2008;29(4):713~720

[4]黄洁,毛恩强.感染性休克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l(12):1046~1048

[5]尹明,沈洪.抗感染性休克治疗的认识还在争议中[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1):10~12

[6]陈福华.论感染性休克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8):101~102

[7] Kovacs J,Gurzu S,Jung J,et al.Clinico-pathological particularities of the shock-related pancreatitis[J].Pathol Oncol Res,2012;18(4):977~981

[8] Juneja D,Gopal P B,Satapathy R R,et al.Role of steroids in septic shock:assessmentof 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 among intensivists practising in Hyderabad[J].Indian J Crit Care Med,2009;13(3):143~147

[9] Nakamura M,Oda S,Sadahiro T,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high bloodIL-6 level,hyperglycemia,and glucose control in septic patients[J].CritCare,2012;16(2):R58

[10] Annane D,Cariou A,Maxime V,et al.Corticosteroid treatment and intensiveinsulin therapy for septic shock in adul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10;303(4):341~348

[11]马春霞,曹相原.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炎症反应与胰岛素组分关系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3):169~172

动脉血乳酸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ICU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临床资料完整的严重脓毒症患者57例,其中男37例,女20例,年龄18~91岁,平均年龄(62.7±19.8)岁,所有病例中严重肺感染12例,Ⅱ型呼吸衰竭呼吸机治疗11例,外科术后15例,多发伤11例,重症胰腺炎2例,输尿管结石并发感染2例,肠道感染4例,其中存活30例,死亡2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严重脓毒症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1)肝硬化,肝功能不全病史;(2)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3)糖尿病且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碱血症患者;(4)入ICU前应用大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5)先天性代谢病或中途放弃治疗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符合以上标准的患者在入住I C U时立即取动脉血用GEMpremier3000分析仪进行动脉乳酸测定,取患者24h内生理参数和生化指标最差值计算APACHEⅡ。所有患者均予严密监测,积极器官功能支持,尽早营养支持,使用抗菌药。所有患者6h后均复查动脉乳酸,并计算6h乳酸清除率[2]。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经K-S检验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运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用Pearson相关,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绘制ROC曲线比较严重脓毒症患者动脉乳酸与APACHEⅡ评分曲线下面积大小,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动脉乳酸、6h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的比较

死亡组患者的APACHEⅡ,动脉乳酸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其6h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h乳酸清除率<10%的11例患者全部死亡。

2.2 动脉乳酸及其清除率与APACHEⅡ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ROC曲线分析

结果显示在判断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上动脉乳酸及其清除率的曲线下面积均较APACHEⅡ的AUC大,其中6h动脉乳酸的灵敏度最大为96.3%,其特异度为86.7%。

2.3 病情严重程度与动脉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的关系

根据APACHEII将病人分为≤20分组及>20分组,结果显示>20分组较≤20分组初始动脉乳酸及6h动脉乳酸均升高,而6h动脉乳酸清除率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4 严重脓毒症患者初始动脉乳酸、6h动脉乳酸及清除率与APACHEⅡ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严重脓毒症患者随着APACHEⅡ的增高,初始动脉血乳酸及6h动脉血乳酸均相应增高,动脉乳酸与APACHEⅡ呈正相关,而6h动脉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呈负相关。

2.5 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死亡为因变量,以年龄、初始动脉乳酸、6h动脉乳酸、6h动脉乳酸清除率、白蛋白、胆红素、白细胞、血小板、血肌酐、APACHEⅡ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0.05为入选标准,筛选出有意义的指标为:6h动脉乳酸,6h动脉乳酸清除率,APACHEⅡ。再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6h动脉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为影响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严重脓毒症是指脓毒症同时合并急性器官功能不全。据统计严重脓毒症发病率以每年1.5%~8.7%的速度增长,且其病死率居高不下,成年患者病死率为38%,老年患者高达85%,是ICU的主要死亡原因[3]。动脉乳酸是无氧情况下糖酵解代谢产物,可以反映组织缺氧代谢状态及灌注不足程度,因此它可作为反映细胞缺氧和组织灌注不良的有效指标[4]。严重脓毒症患者在应激状态一系列炎症因子[5]作用下出现组织细胞供氧不良,细胞氧利用障碍,线粒体活性下降,丙酮酸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而被还原为乳酸,随着缺氧加重,乳酸持续产生,因此往往存在高乳酸血症[6]。若动脉乳酸水平持续升高表示组织缺氧严重,器官功能异常,所以动脉血乳酸不仅反映机体缺氧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反映各个器官功能失常的严重程度[7]。

临床上常用的血压、尿量、氧饱和度和动脉氧分压更多的是反应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器官灌注状态,而对组织细胞灌注及氧供和氧代谢情况缺乏准确动态反应。动脉乳酸作为无氧情况下糖酵解的代谢产物,它可以较准确地反映组织缺氧代谢状态及灌注不足程度,动态监测严重脓毒症患者动脉乳酸可以间接反映其器官功能状态和疾病严重程度[8]。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严重脓毒症患者随着A P A C H EⅡ的增高,动脉乳酸也相应升高,二者呈正相关(r=0.74),而随着APACHEⅡ的增高6h动脉乳酸清除率下降,二者呈负相关(r=-0.618);此外病情危重者APACHEⅡ>20分动脉乳酸显著增高,而6h动脉乳酸清除率显著下降(P<0.05);死亡组较存活组患者动脉乳酸显著增高,6h动脉乳酸清除率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提示APACHEⅡ及动脉乳酸较高而6h动脉乳酸清除率较低的严重脓毒症患者往往预后差,结合临床观察这样的患者往往存在多器官功能不全。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h动脉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为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提示6h动脉乳酸清除率同APACHEⅡ一样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有良好预测价值[9],这与2008年脓毒症治疗指南中强调严重脓毒症患者应特别重视最初6h液体复苏效果,6h内积极改善组织灌注及缺氧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相一致。本组病人6h动脉乳酸清除率<10%的11例患者全部死亡,这与Bakker提出的乳酸时间(lactime),即乳酸浓度持续>2mmol/L的时间,若lactime>6h则病死率显著增加[10]的结果相一致。本研究显示初始动脉乳酸、6h动脉乳酸及6h动脉乳酸清除率在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ROC曲线下面积均较APACHEⅡ的曲线下面积大,其中又以6h动脉乳酸的灵敏度、特异度最大,提示以6h动脉乳酸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2]。

因此早期动态监测严重脓毒症患者动脉乳酸及6h动脉乳酸清除率对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能指导临床治疗,而且动脉乳酸检测定量、方便、经济,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Dellinger RP,Levy MM,Carlet JM,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Crit Care Med,2008,36(1):296~327.

[2]NguyenHB,RiversEP,Knoblich BP,et al.Early lactate cleara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proved outcome in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Crit Care Med,2004,32(8):1637~1642.

[3]LevyMM,FinkMP,Marshall JC,et al.2001SCCM/ESICM/ACP/ATS/SIS 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J].Crit Care Med,2003,31(4):1250~1256.

[4]王东浩.乳酸清除率评估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15~16.

[5]李文雄.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氧代谢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急诊医学杂志,2007,27(1):15~16.

[6]俞娅芬,陈德昌,宋秀琴.早期诊断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2):154~155.

[7]Yang CS,Qiu HB,Huang YX,et al.Prospective research on the prognosis of septic shock based on the change of lactate concen-tration in arterial blood[J].Zhonghua Wai ke Za ZHi,2009,47(9):685~658.

[8]Wang H,Wu DW,Chen XM,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lac-tic level,lactic clearance,duration lacticemia and prognosi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J].Zhongguo Wei ZhongBing JiJiu YiXue,2009,21(6):357~360.

[9]Holm C,Bismar H,Dantzker D R,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xygentransport and hemodynamic monitoring improved survival rate in patients with burn[J].Am J Surg,2000,26(1):25.

动脉血乳酸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96例危重病患者,按照治疗后存活、死亡为依据分成观察组(存活)和对照组(死亡),每组48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5.3±13.2)岁,感染性休克13例,创伤性休克15例,急性胰腺炎9例,急性中毒11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3.2±12.8)岁,感染性休克15例,创伤性休克14例,急性胰腺炎7例,急性中毒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在患者入院后24 h内经股动脉、桡动脉采集足量的动脉血,经血液分析仪展开血乳酸水平检测,并对其展开动态监测。监测患者APACHEⅡ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10分,随着APACHEⅡ评分增加,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也随之增加;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危重病患者的发病十分迅速,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目前已经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近几年,随着危重病患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危重病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临床医学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之间相互独立,涉及到的学科包括监护、诊断检测、治疗设备、技术的动态观察等。研究与实践证实,对患者病情观察、监护,随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对患者病情展开及时有效的处理,可以使患者生存率得以显著提高。在对患者实施检测的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指标展开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危重病病情、预后展开准确的预测,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APACHEⅡ评分系统可靠,简单,优势明显,目前为危重病患者普遍使用的一个评分系统,在我国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北京等大城市已经被广泛应用。近几年,关于APACHEⅡ评分的研究逐渐深入。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危重病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本院收治的危重病患者展开了分组观察,结果发现,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10分,随着APACHEⅡ评分增加,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也随之增加;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似。

总之,危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动脉血乳酸水平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涛,梅鸿,刘映,等.危重病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相关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0):3419-3420.

[2]马春霞,曹相原.早期动脉血乳酸评估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研究.宁夏医学杂志,2015,32(10):894-896.

[3]张美媛.急诊危重病情的识别与判断.中国全科医学,2014,17(5):1673.

[4]曾琦,邢柏.危重病患者血乳酸水平的变化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中国热带医学,2015,6(3):466-467.

动脉血乳酸 篇5

关键词:笑气吸入镇痛,椎管内分娩镇痛,新生儿,脐动脉血气,乳酸

分娩疼痛是导致产妇心存恐惧的主要原因,也是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分娩镇痛药物可能导致胎盘血流灌注减少,胎儿低氧血症和酸血症,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后果阻碍分娩镇痛的推广[1],为产妇提供优质、安全的分娩镇痛已成为临床较为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本研究以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50例足月单胎头位产妇为研究对象,分析笑气吸入镇痛、椎管内分娩镇痛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和乳酸水平的影响,旨在探讨分娩镇痛的安全性,现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足月单胎头位产妇150例,所有产妇均无胎儿宫内窘迫,心、肺、肝、肾疾病及其他妊娠合并症、并发症;产前评估无头盆不称、宫缩乏力和胎儿情况异常,并排除分娩过程异常改行手术分娩者、新生儿体重<2.5kg。入院年龄22~32岁,体重60~75kg,随机分腰硬联合麻醉组、笑气组、对照组三组,每组各50例,比较三组产妇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产妇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腰硬联合麻醉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侧卧位,椎体棘突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给予0.8%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朝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约4cm,取平卧位,观察5min无脊麻发生后注入5ml罗哌卡因(0.1%)和芬太尼(0.0002%),接电子镇痛泵,宫口开全停药,平面控制在T10以下。笑气组吸入氧化亚氮和氧气1∶1的混合气体;对照组未使用分娩镇痛,三组均于新生儿出生后断脐,取脐动脉血2ml,密封送检,使用自动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及乳酸水平测定。所有标本均由专人采集,专人检验。

1.3观察指标记录新生儿娩出后1、5min Apgar评分,比较脐动脉血血气分析(p H、Pa O2、PCO2、HCO3-和BE)和乳酸水平,并分析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气分析、脐动脉乳酸水平三者的相关性。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记录新生儿娩出后1、5min Apgar评分。见表1。

2.2三组血气分析及乳酸水平比较腰硬联合麻醉组和笑气组脐动脉血p H、Pa CO2、BE和乳酸水平略高于对照组,而Pa O2、HCO3-水平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目前临床主要采取非药物性镇痛和药物性镇痛两类分娩镇痛方法。但大量临床实践显示,以精神安慰法、水中分娩等为主的非药物性镇痛方法镇痛效果并不理想,故现阶段仍以药物性镇痛作为分娩镇痛的主要方法,其主要包括肌注镇痛药物法、笑气吸入法、椎管内分娩镇痛法等[2]。笑气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冲动的传导及改变离子通道的通透性进而达到镇痛作用[3]。研究表明,35%~50%的氧化亚氮即可达到抑制由子宫收缩引起的阵痛目的,同时不至麻醉,且在体内极少转化,停吸后2~4min内作用即消失,对呼吸道及肺组织损害极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4]。椎管内阻滞镇痛是指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间断或用输液泵自动持续注射低浓度局麻药。其镇痛效果可维持到分娩结束,西方国家无痛分娩已经相当普及,椎管内阻滞的分娩镇痛率高达60%~80%[5],而在我国,考虑到下胸腰段脊神经阻滞后,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心排出量突然减少,可能导致胎盘血流灌注减少,胎儿低氧血症和酸血症,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后果,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但亦有研究发现,新生儿5min Apgar≤3分发生率和7d死亡率随着硬膜外分娩镇痛率递增而下降[6]。

以往评估胎儿窘迫主要依靠羊水性状及Apgar评分,但不能客观的评价缺血缺氧状况及程度。而脐动脉血气分析作为评价胎儿氧合和酸碱状况、判断胎儿娩出即刻缺氧的敏感可靠指标,可有效反映产程中胎儿血气变化的结局及胎儿各器官组织状态。现美国妇产科学会(ACOG)和美国儿科学会(AAP)[7]已将脐动脉血气分析列为诊断胎儿窘迫和围生期窒息必不可少的指标。脐血乳酸水平是产时急性窒息的指标,研究表明脐血高乳酸水平与胎儿不良预后相关。通过脐动脉血气分析及乳酸水平测定能够客观评估胎儿氧合状态及是否存在酸中毒、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后果。有研究表明,Apgar评分与动脉血气分析及乳酸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8],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笑气吸入镇痛、椎管内分娩镇痛两种镇痛分娩方法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和乳酸的影响,探讨两种镇痛分娩方法对新生儿安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组新生儿娩出后1、5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脐动脉血气分析、脐动脉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镇痛分娩方式对新生儿氧合状态无影响。

综上所述,应用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乳酸联合测定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的程度对评估胎儿健康程度具有重要意义,笑气吸入镇痛、椎管内分娩镇痛两种镇痛分娩方法对胎儿氧合状态及不良后果的发生无相关性,进一步证实镇痛分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降低剖宫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康雅琴,朱红,等.舒芬太尼与罗呱卡因腰硬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及最适舒芬太尼用量的探讨[J].现代医学,2013,41(7):488-491.

[2]张振宗.脐动脉血气指标诊断新生儿窒息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3):106-107.

[3]顾琴,汪洁云,樊环,等.应用脐动脉血气分析诊断新生儿窒息的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12:946-947.

[4]Jurek W,Szymczakiewicz-Mutanowska AM,Jurek G.Umbilical artery lactate level as of neonatal clinical condition-preliminary results[J].Przegl Lek,2001,58(2):1052-1054.

[5]何珊,罗文芳.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38(4):469-470.

[6]张萍,赵丽丽,李海囡.脐动脉血气分析与Apgar评分联合应用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6):3015-3017.

[7]罗小琴,骆晓芳,丁淑霞,等.脐动脉血气分析对评估新生儿窒息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20(12):94-96.

动脉血乳酸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入住本院HFMD重症监护室的资料完整的65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4例,女217例。经治疗后治愈出院523例;好转出院121例,随访4周后恢复完全,无后遗症。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出院3例,死亡4例。

1.2 方法

651例患儿均在入院后24 h内进行实验室检查,按照APACHE Ⅱ 评分将手足口病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及极危重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如监护、抗病毒、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74例患儿给予机械通气、抗DIC等治疗。在入院后明确诊断1、12、24、48 h,分别采集股动脉血,立即测动脉乳酸值,以后每天1次,直至病情好转后24 h或死亡。仪器采用GEM3000,动脉乳酸正常值范围在0.5~2.1 mmol·L-1。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对测定值进行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组动脉乳酸水平的比较

极危重组动脉乳酸水平高于另2组(1 h比较:t=2.13,P<0.05),并呈持续升高态势;而另外2组动脉乳酸水平较低,且随着治疗的进展逐渐下降,大部分在24 h内恢复正常。3组动脉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见图1。

2.2 动脉乳酸浓度与APACHEⅡ评分关系

通过相关性分析, APACHEⅡ评分与动脉乳酸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67,P<0.01), 见图2 。

2.3 预后与年龄、性别、乳酸浓度、APACHEⅡ评分的关系

按照预后的不同将患儿分为治愈组、好转组、死亡组,3组患儿年龄、性别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患儿乳酸浓度、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其它2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a为χ2值

3 讨 论

儿童HFMD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呈现暴发流行,并且HFMD患儿危重者较多,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以往研究认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的HFMD患儿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3],但是由于COXA16和EV71所致HFMD临床难以区别,病毒分离培养及血清学定型费时、耗力、价格昂贵,难以在基础医院推广应用[4]。乳酸作为糖酵解的产物,其水平高低能直接反映组织、细胞无氧酵解的程度,从而提示组织、细胞的氧代谢状态。国外有研究者把动脉乳酸监测作为评估重症患者的严重性及预后的指标[5,6],并且乳酸检测已经成为一项简单成熟的技术,因此采用监测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来反映病情的动态演变显得实用而有效[7] 。动态监测乳酸,对于及时发现HFMD患儿病情转折有较大价值,每当乳酸水平有下降趋势都反映干预治疗有效,病情好转。相反,当动脉乳酸水平持续增高或者在治疗中乳酸水平突然增高则反映病情恶化。

本研究对HFMD重症监护室患儿入院时动脉乳酸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1) 极危重组动脉乳酸水平高于另2组并呈持续升高态势;而另外2组动脉乳酸水平较低,且随着治疗的进展逐渐下降。(2) APACHEⅡ评分与动脉乳酸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随着动脉乳酸浓度的升高,APACHEⅡ评分升高,表明动脉乳酸浓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严重程度。这与以往国外的研究结果[8]相似。(3) 治愈组、好转组、死亡组动脉乳酸浓度有显著性差异,死亡组患儿动脉乳酸水平明显高于治愈组和好转组,表明乳酸浓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动脉乳酸浓度升高者预后不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HFMD患儿应动态监测动脉乳酸浓度,对于高乳酸患儿应该采取积极改善组织氧供的措施并且纠正高乳酸血症,根据血乳酸水平来判断治疗措施是否得当,及时调整或加大治疗力度避免HFMD患儿不良预后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监测动脉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对手足口病患儿预后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APACHEⅡ评分将651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及极危重组,分析各组1、12、24及48 h的动脉乳酸动态变化,比较入院1 h内各组间动脉乳酸水平的差异及不同预后组动脉乳酸水平的差别。结果:极危重组动脉乳酸水平高于另2组并呈持续升高态势;而另外2组动脉乳酸水平较低,且随着治疗的进展逐渐下降。APACHEⅡ评分越高,动脉乳酸浓度越高(r=0.67,P<0.01);动脉乳酸浓度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动态监测动脉乳酸水平是判断手足口病预后的一个良好指标,动脉乳酸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关键词:手足口病,动脉乳酸,动态监测,临床评价

参考文献

[1]赵顺英,李兴旺,江载芳.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6):401-403.

[2]王昊,吴大玮,陈晓梅,等.血乳酸水平及清除率和升高时间与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6):357-360.

[3]LIN Y W,WANG S W,TUNG Y Y,et al.Enterovirus 71infection of human dendritic cells[J].Exp Biol Med,2009,234(10):1166-1173.

[4]崔爱利,许文波,李秀珠,等.肠道病毒71型的RT-PCR诊断及基因特征[J].病毒学报,2004,20:160-165.

[5]MANTHOUS C A.Lactic acidosis in status asthmaticus:three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hest,2001,119(5):1599-1602.

[6]STACPOOLE P W,WRIGHT E C,BAUMGARTNER T G,etal.Natural history and course of acquired lactic acidosis inadults[J].Am J Med,1994,97(1):47-54.

[7]王兴勇,邓华平,柯绍兴.危重病儿动脉乳酸、血糖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12(1):22-24.

上一篇:网络新闻的传播力下一篇:综合加热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