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灌注

2024-12-02

动脉灌注(精选8篇)

动脉灌注 篇1

关键词:防腐,动脉灌注,静脉排血

此法是在将防腐剂注入动脉的同时, 切开静脉放血。其优点是因有大量血液从尸体中流出, 防腐剂能充分渗入组织, 可使固定效果更可靠。

(1) 切口的选择。尸体表面冲洗清洁后, 选择一侧颈动脉三角或一侧股三角, 亦可选用肱动脉或心腔等部位灌注, 可按该血管的体表位置, 划定切口, 切口长一般不超过10 cm, 切透皮肤后, 用钝性剥离法暴露动脉与伴行静脉, 纵行切开动脉壁 (注意勿损伤血管的分支, 以免灌注时发生渗漏) , 插入T形塑料管, 管的末端最好制成壶腹形, 便于捆扎, 不使其滑脱。导管两分支分别向远侧和近侧插入动脉切口, 以便同时向远近2个方向灌注。静脉可选择伴行静脉亦可选择别处的大静脉。

(2) 抗凝和溶栓。对死后不久、血液尚未凝固的尸体, 经股动脉以140 mmHg左右的压力注入抗凝剂, 防止血液凝固。常用的抗凝剂有 (1) 3%~5%枸橼酸钠; (2) 0.15%草酸锂; (3) 0.2%草酸钾。对死后时间较长, 出现血凝现象的尸体, 一般不再灌注, 因特殊需要, 则经股动脉以150 mmHg左右的压力注入溶栓剂, 并按揉躯干、上肢、下肢, 使血凝块溶解。常用的溶栓剂有 (1) 4%重铬酸钾酒精溶液 (95%酒精100 ml, 重铬酸钾4 g) ; (2) 3.3%硫酸钠溶液 (硫酸钠3.3 g, 乳酸1 g, 蒸馏水100 ml) 。

(3) 灌注和排血。灌注时先灌注抗凝剂或溶栓剂1 000~1 500 ml后再灌注防腐剂 (常用含甲醛的混合液适量:10%福尔马林、5%石炭酸、30%酒精、10%甘油) 。如由股动脉加压灌注, 一般切开颈内静脉排血, 同时将20 cm长镊向头端插入静脉腔, 把血凝块捣碎, 便于残血排出, 再将股静脉切开并同样处理。待残血排出3 000 ml左右结扎静脉血管。继续灌注防腐剂, 在灌注与排血过程中, 要经常按摩上、下肢, 以加快血流。股动脉灌注足量后结扎, 再由颈动脉灌注, 最后结扎全部血管, 缝合切口。

(4) 灌注效果的确定。通过动脉注入的防腐剂, 应均匀地渗透到组织间隙, 当静脉结扎后, 灌注已达到要求的部分, 皮下微呈水肿, 胸腹饱满, 口鼻涌出泡沫状药液, 用手按压有坚实的弹性感。如防腐剂内有石炭酸成分, 其到达的皮肤区会呈现白色斑点, 并向四周扩散, 斑点将在数小时后消失, 此可作为灌注已达要求的一个标志。如灌注过程不够顺利, 仍有大片区域未能达到灌注要求, 应就近另选动脉主干继续灌注 (如对侧股动脉, 肱动脉等) 或几处动脉干同时灌注;若仅一部分或很少部位灌注不满意, 为避免破坏过多组织, 可不必多处切开, 只需用注射器对局部直接补充注射即可。如仰卧位灌注的尸体, 因背部和臀部受压, 常使防腐剂难以达到, 可行局部注射。蒉

动脉灌注 篇2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造影;MIBI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双胎反向动脉灌注综合征1例 篇3

患者, 26岁, 因停经18+周, B超检查发现胎儿多发畸形要求引产于2013年3月14日入院。3月11日患者因自觉下腹疼痛在外院门诊就医, B超检查提示双胎之一无心畸形。患者自诉停经4月余自感胎动至今, 否认孕期特殊接触史, 无发热、阴道流血等不适, 未行定期产前检查。患者既往月经规律, G3P1, 2011年足月顺产1次, 2012年人工流产1次, 末次月经:2012年11月4日。既往体健, 无特殊病史, 无药物过敏史, 家族中无遗传性疾病史和双胎史。我院入院后体格检查:T36.7℃, P 93/min, R 19/min, BP 99/64 mm Hg。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我院三维彩超复查提示:双胎妊娠, 一胎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未见皮肤水肿, 心脏大小正常, 羊水量正常;另一胎为无头无心畸形, 仅见下半部分躯干及双侧下肢、头部、胸腔及上肢缺如, 皮肤高度水肿;血供由正常胎儿脐带插入点处分出无心畸胎的两根血管, 脐动脉进入无心畸胎, 脐静脉回流至胎盘。脐动脉管径较细, 搏动与正常胎儿一致。入院初步诊断:①G3P1, 宫内妊娠18+周, 双胎;②单绒毛膜单羊膜囊性双胎;③胎儿畸形 (双胎之一无头无心畸形) 。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后即行羊膜腔注射依沙吖啶引产术, 24小时后娩出一死男婴和一畸形胎体。死婴身长20 cm, 重约200 g, 外观未见明显异常。另一胎体与之前B超检查相似即无头无上肢, 仅见下半部分躯干及下肢, 不能辨别性别, 皮肤高度水肿, 重约100 g, 躯干体仅长12 cm。单一胎盘及羊膜囊, 胎盘大小约12.0 cm×10.0 cm×1.6 cm, 正常胎儿脐带长约40 cm, 脐带结构正常, 根部附着于胎盘中央, 外观无异常发现。畸形胎儿未做尸检。术后2天患者出院。出院诊断:①G3P1, 宫内妊娠18+周, 引产后;②单绒毛膜单羊膜囊性双胎;③胎儿畸形 (双胎之一无头无心畸形) 。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双胎妊娠中胎儿畸形的发生率约为6%, 单卵双胎发生胎儿畸形的概率是双卵双胎或者单胎妊娠的2.5倍。双胎之一合并一胎无心畸形又称双胎反向动脉灌注综合征 (twins reversed arterial perfusion sequence, TRAP) , 是较为罕见的胎儿畸形, 占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的1%, 占妊娠胎儿的1/35000。TRAP的特点是双胎之一无心或只有始基的心脏但无功能, 躯干上部重度发育异常无头或无上肢。TRAP根据畸形的程度分4类[1]:无心无脑畸形、无心无头畸形、无心无躯干畸形、无定形无心畸形, 本例属无心无头畸形。本病的病因不明, 已被广泛接受的假说是血管反向灌注理论。泵血胎和被灌注胎发生动脉-动脉吻合, 该动脉-动脉吻合位于胎盘表面, 有时无心胎的单脐动脉直接与泵血胎的脐带相连。被灌注胎儿的血流由脐动脉进入, 由脐静脉流出, 故称反向动脉灌注。由于进入的血流通过髂内动脉, 因此下身的器官多能发育, 而上身则缺如或残余。但也有学者认为无心畸胎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缺陷是一胎的心脏胚胎发生异常, 心脏因某些原因未发育或仅存在无功能的心脏残腔或遗迹。

2.2 处理

无心畸胎本身不能存活, TRAP发病与双胎间血管吻合密切相关, 由于泵血儿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 阻断双胎间反向的血液循环成为治疗的目的。既往对于多胎妊娠合并一胎畸形的情况, 多采用终止妊娠或者保守治疗, 前者以牺牲正常胎儿为代价, 后者常因畸形胎儿导致羊水过多、流产、早产及其他妊娠并发症, 使妊娠无法继续。目前对于TRAP采用期待疗法还是宫内干预治疗, 意见尚不统一。胎儿镜手术[2]、射频消融[3]等均可有效改善正常胎儿的临床结局。无心胎随孕周的延长而逐渐增大, 且即使畸形儿死亡, 也可对另一胎儿及母体造成危害, 胎儿组织自溶释放生物溶性因子、凝血活酶等物质进入羊水及母体血液循环, 易引起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另外, 死胎可导致另一胎儿及母体感染的风险增加。因此, 其临床处理原则是妊娠早、中期确诊, 最好引产;如果在妊娠晚期发现, 且有一胎儿良好, 可以保胎至成熟后生产。

超声检查作为妊娠中、晚期胎儿畸形的筛查至关重要[4], 随着超声仪器的进展以及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 超声在检测胎儿畸形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是筛查胎儿发育异常的首选方法, 但应与双胎输血综合征、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双胎之一合并神经管畸形相鉴别。孕期应到正规的、条件好的医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尽量减少和避免畸形儿的出生, 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参考文献

[1]来蕾, 许亮, 包凌云, 等.超声产前诊断双胎反向动脉灌注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 (5) :703-705.

[2]魏瑗, 龚丽君, 叶蓉华, 等.单绒毛膜双胎一胎无心畸胎的胎儿镜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10 (3) :205-207.

[3]Shevell T, Malone FD, Weintraub J, et 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a monochorionic twin discordant for fetal anomalies[J].Am J Obstet Gynecol, 2004, 190 (2) :575-576.

动脉灌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肺癌患者中男56例, 女24例;年龄25~75岁, 平均 (58.0±2.6) 岁;其中腺癌20例, 支气管腺癌25例, 鳞癌15例, 大小细胞癌20例;癌症分期及例数如下:Ⅱ期25例, Ⅲa期28例, Ⅲb期12例, Ⅳ期15例。患者均经X线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细胞学检查、CT检查等确诊为肺癌, 排除肾、脾、心脏等重要器官危重病症。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单介入治疗, 观察组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灌注化疗法进行双介入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 对照组治疗方法:取患者支气管动脉血管, 经皮穿刺后插入支气管动脉导管,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 确认血管无误及肿瘤染色后缓慢注入化疗药物, 灌注速度以患者无刺激反应为宜。 (2) 观察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行上述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的同时, 对侧股静脉穿刺, 引入肺动脉球囊导管, 在下腔静脉注入造影剂, 注意注入剂量以充盈球囊为宜, 经右房室、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 抽出一半造影剂, 使球囊变小后行化学药物灌注治疗[2]。化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呼吸等各项体征的变化情况, 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并对患者随访1~3年, 记录和统计两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 计算两组患者生存时间,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有效缓解:患者气急、气促症状明显改善, 胸闷、胸痛、咳痰、咯血完全消失;治疗无效:患者胸闷、气短、咳嗽、咯血等症状明显改善, 癌症迅速恶化或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70.0%、52.5%、25.0%, 对照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0.5%、22.5%, 两组1~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3年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 (26.8±12.5) 个月、 (25.4±12.8) 个月,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短期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由于大气污染、生活不良嗜好、职业环境等因素影响, 导致肺癌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 给社会带来极大不良影响。肺是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其正常做功过程中由两套系统供血, 包括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其中肺动脉是功能性供血系统, 完成心肺之间血液循环输送;而支气管动脉是营养性供血系统, 是发自胸主动脉, 攀附于支气管壁, 随支气管分支而分布, 完成营养物质的输送[3]。但一直以来, 医学界对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血液供应问题尚无定论。20世纪60、70年代, Noonan、Hellekent等国外学者提出了肺部肿瘤与支气管动脉供血密切相关, 认为肺动脉不参与肿瘤供血;韩铭均、肖湘生等国内学者对此做了相关实验验证, 主要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造影试验, 验证了肺部肿瘤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 肺动脉不参与肺部肿瘤的血液供应[4]。但Milne等通过对尸体进行微动脉造影研究, 提出肺动脉参与转移型肺癌的供血。虽然目前已经明确支气管动脉是肺癌主要的供血系统, 但对于肺动脉是否参与肺癌供血尚且存在争议, 对于临床治疗是否可以通过肺动脉进行治疗看法不一[5]。

正确的治疗方案是提高临床治疗效率的必要手段, 对于肺癌患者而言, 给药途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的有效率, 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观察组采用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灌注双介入方法治疗, 对照组则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单介入方法治疗, 两组在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表明两者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性。可见采用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介入治疗, 其治疗效果未见明显增加, 且加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 而且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十分不利于保障患者的切身利益。因此, 临床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 明确肺癌供血系统, 才能不断优化治疗方案,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未见显著疗效, 其不仅增加临床用药量, 导致临床毒副作用增强, 同时加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不利于保护患者的切身利益。

摘要:目的 观察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 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3月—2010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肺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对照组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观察组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介入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70.0%、52.5%、25.0%, 对照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0.5%、22.5%, 两组患者1~3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3年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 (26.8±12.5) 个月、 (25.4±12.8) 个月,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未见显著疗效, 相比支气管动脉单介入治疗方法, 其不仅增加临床用药量, 导致临床毒副作用增强, 同时加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不利于保护患者的切身利益。

关键词:肺肿瘤,支气管动脉,肺动脉,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福红.支气管动脉内灌注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5 (11) :102-103.

[2] 周胜利, 王江涛.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BAI) 治疗肺癌的价值[J].当代医学, 2010, 5 (5) :255-256.

[3] 谢友发.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3) :112-113.

[4] 金刚, 王徽, 王纯, 等.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疗效对比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 (3) :44-45.

动脉灌注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133例, 男76例, 女57例, 除1例因制动时间内起床引起局部出血, 1例术后3 d因提水引起出血, 其余病例均无发生并发症。

2 治疗方法

经股动脉插入专用导管, 注入造影剂或注入化疗药直接栓塞肿瘤血肿的主要动脉血管, 使肿瘤缺血坏死, 达到控制肿瘤发展的治疗方法。

3 肝动脉灌注药物

常用药物为氟尿嘧啶、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等, 应用时可采取交替联合使用的方法。肝动脉栓塞剂多采用碘化油、明胶海绵微球和医用快速黏合剂等。

4 围术期护理

4.1 术前准备及护理

术前护士应通过和蔼体贴、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病人解除心理压力, 增强手术信心, 尤其是缺乏信心或有绝望心理的病人, 要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及心理状态, 讲明手术目的、过程、需配合的环节, 以取得病人配合。术前训练床上解大小便, 以利于术后肢体制动时在床上解大小便顺利及穿刺部位免受污染。术前备皮:范围上至耻骨联合下至大腿上1/3处, 两腿均需进行备皮, 以防备一侧穿刺失败。术前1 d要做好碘过敏试验, 禁食、水6 h以上, 术前晚病人充分休息, 必要时应用安眠镇静剂。

4.2 术后特殊护理

4.2.1 肢体制动

病人返回病房后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24 h。前12 h平卧, 穿刺侧肢体不能曲髋, 肢体制动8 h~12 h, 穿刺部位血肿多发生于术后2 h内, 伤口处加压1 kg砂袋8 h~12 h或加压包扎12 h~24 h, 必要时用手指压穿刺部位20 min, 2 h观察穿刺处有无血肿或渗血1次, 保持砂袋压迫的准确位置。术后3 d内避免剧烈活动, 以防穿刺部位出血。

4.2.2 恶心、呕吐

TAE术后呕吐的发生率达79.6%, 其原因在于抗癌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毒性损害, 呕吐多发生于术后4 h~8 h, 24 h后逐渐减轻, 2 d~3 d后可缓解或消失。为防呕吐, 术前、术后均禁食6 h, 为减轻呕吐症状可给予枢复宁肌肉注射, 用TAE后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护理中应及时发现病情, 并仔细观察呕吐物的量、性质及颜色。

4.2.3 发热

多数病人术后4 h~8 h体温可升至38 ℃~39 ℃, 甚至可高达40 ℃~41 ℃, 持续3 d~7 d, 或者1周~3周。术后发热是由于机体对手术的反应,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高热是由于肿瘤组织缺血、坏死, 机体对毒素的吸收和肝细胞水肿及栓塞剂的反应。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吲哚美辛栓塞纳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2.4 腹胀、腹痛

TAE术后可发生腹痛或腹胀, 轻度腹痛是由于肝动脉栓塞后肝脏水肿, 肝包膜张力增加所致, 一般可不予处理或使用少量镇静剂, 一般术后24 h~48 h症状可消失。如腹痛剧烈且持久应考虑是否栓塞剂误栓胆囊动脉或十二指肠动脉, 此时应观察病情, 慎用镇静剂, 并给予胃肠减压。嘱禁食、禁饮。

4.2.5 股动脉栓塞

术后15 min~30 min巡视病人1次。观察穿刺侧下肢皮肤温度、颜色和感觉、足趾运动情况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并与对侧肢体相比较, 若指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 皮温下降、感觉迟钝提示有股动脉栓塞, 如病人出现穿刺部位有湿热感, 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抬高患肢给予热敷, 应用解痉及保护血管的药物, 禁忌按摩, 以防栓子脱落。

4.2.6 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变化, 如血压低于12/8 kPa或伴有大汗、呕吐者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 一般6 h~8 h内饮水1 000 mL~2 000 mL或每日输液3 000 mL左右, 以利于体内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

4.2.7 术后健康指导

动脉灌注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2月到2008年1月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的21例宫颈癌患者, 年龄31~66岁, 平均44岁, 其中60岁以上3例, 50~60岁3例, 40~50岁6例, 40岁以下9例。阴道流血20例, 阴道排液12例, 白带异味14例, 腰骶酸痛18例。ⅠB2期3例, ⅡA期6例, ⅡB期9例, ⅢA期3例 (这3例患者年龄均低于38岁, 要求手术治疗) 。大体分型:外生型19例, 颈管型2例。所有病例均经术前宫颈活检、术后病理证实, 其中鳞癌16例, 腺癌4例, 腺鳞癌1例。

1.2 方法

介入化疗前完善相关检查, 排除化疗及动脉穿刺禁忌证, 由介入科医师采用Seldinger技术, 经右侧股动脉穿刺, 透视下分别选择性插管至双侧子宫动脉。灌注结束行子宫动脉栓塞, 栓塞物我院均采用明胶海绵。化疗方案采用以铂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21例患者采用BIP方案:即顺铂+博来霉素+异环磷酰胺, 顺铂50mg/m2、异环磷酰胺1g/m2给予动脉灌注化疗。动脉灌注异环磷酰胺后, 分别于当时、4小时、8小时给予美思钠预防出血性膀胱炎。术后患者术侧下肢制动24小时, 给予水化3天, 博来霉素用量30mg于介入化疗后24小时静脉滴注, 24小时内滴完。介入化疗后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形成。同时,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下肢温度、色泽、触觉有无改变等, 观察有无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化疗副反应, 1周后复查血常规了解有无骨髓抑制, 2周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等, 并根据情况对症处理。2~3周后行妇科检查, 了解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后宫颈病灶变化及盆腔情况, 决定是否行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清扫术。

1.3 化疗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根据1998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 (NCI) 提出抗肿瘤药对实体肿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定。以最大长径测量肿瘤的变化, 完全缓解:肿瘤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最大长径缩小≥30%;稳定:肿瘤无明显变化;进展: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病例经过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后, 阴道流血由原来的如月经量减少至点滴状;阴道流液减少, 臭味减轻, 下腹痛、腰骶部酸痛明显缓解, 宫颈肿块缩小甚至消失, 宫旁变松软。其中阴道流血有效20例 (20/20) , 阴道排液有效10例 (10/12) , 白带异味有效13例 (13/14) , 腰骶酸痛有效16例 (16/18) 。

2.2 肿瘤评价分析

化疗后均无新病灶出现。根据实体肿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 第一次介入化疗后完全缓解5例 (23.8%) ;部分缓解14例 (66.7%) ;无明显变化2例, 于第一次介入化疗后3周行第二次子宫动脉灌注化疗, 重新进行评价。不同分期肿块最长径变化见表1。

2.3 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2.5~4小时, 出血量400~800ml。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残端、切缘均未见肿瘤侵及, 7例 (31.8%) 盆腔淋巴结有不同程度转移。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均少于15天。

2.4 副反应及并发症

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后24小时内, 所有患者均出现程度不等的下腹痛, 16例 (76.2%) 轻度腹痛, 疼痛可以忍受, 未做特殊处理, 患者2~3日后自行缓解;3例 (14.3%) 中度腹痛, 疼痛比较明显, 给予氯酚双氢可待因片口服后缓解;2例 (9.5%) 重度腹痛, 疼痛剧烈, 睡眠严重受影响, 给予肌注盐酸哌替啶 (杜冷丁) 后缓解。14例 (66.7%) 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术后尿潴留、下肢静脉血栓各1例 (4.8%) 。6例 (28.6%) 体温升高, 均低于38.5℃。3例 (14.3%) 出现白细胞下降, 均低于4×109/L;未见血小板降低;6例 (28.6%) 出现轻度肝损害, 主要表现为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未见肌肉缺血坏死及坐骨神经损伤病例。所见副反应及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3 讨论

近年来, 宫颈癌越来越强调手术、化疗、放疗联合的综合治疗, 尤其是部分年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着新化疗药物的出现及化疗方法的应用, 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也从术后的补充化疗、姑息性化疗发展到术前化疗[2]。Shirai等研究认为静脉化疗时, 90%的药物在血中与血浆蛋白结合, 且药物较均匀的分布全身各脏器, 使到达靶器官的游离药物浓度不高;还证实术前介入化疗后, 盆腔淋巴结内的铂浓度随子宫动脉给予顺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与子宫组织的顺铂浓度成正比[3]。动脉灌注化疗是指导管在X线引导下直接插至肿瘤周围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 使局部药物浓度增高, 提高抗癌效果, 减少毒性反应, 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使肿瘤坏死缩小甚至消失[4]。盆腔区肿瘤血供大多来自髂内动脉, 但髂内动脉具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和动脉吻合支, 虽然行髂内动脉主干栓塞不会导致盆腔脏器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 但由于侧支循环很快建立而使肿瘤组织在短期内重新获得血供, 导致疗效降低, 甚至失败。而宫颈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两侧子宫动脉, 子宫动脉来自髂内动脉前干支。行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并栓塞, 有助于减少肿瘤的血供, 可使子宫、阴道、宫旁组织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 争取了手术机会, 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灌注化疗避免了药物先经肝肾组织代谢, 从而减轻对肝肾功能的损害[5]。

与术前放疗相比, 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可缩短手术前准备时间, 放疗常需4~6周, 而介入化疗后2~3周即可施行手术。国外有研究发现介入治疗后白细胞下降时间一般在4~7天, 血小板下降时间一般在用药后10天左右, 而损伤修复时间需1周。栓塞物明胶海绵除机械栓塞外, 还可引起血小板凝集, 形成血栓, 使血管闭塞, 栓后2周左右被吸收。因此, 手术时间选择在化疗后2~3周, 且此时行手术治疗, 患者一般情况已恢复, 可耐受手术创伤及应急反应, 组织无明显水肿, 纤维组织增生未形成, 子宫动脉被栓塞, 术中出血量400~800ml, 未增加手术难度及并发症。

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副反应较全身静脉化疗轻, 经对症处理后, 不影响化疗后的手术治疗, 大大提高了宫颈癌的手术切除率, 提高存活率。术前化疗没有绝对禁忌证, 除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 白细胞低下 (<4×109/L) 者除外, 几乎所有病例均可行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本组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24小时内均出现不同程度腹痛, 考虑系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后血管栓塞致子宫缺血所致。

总之, 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后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对保留卵巢功能和阴道功能的作用无可取代, 尤其是对部分年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 既增加了手术机会, 又保留了卵巢功能, 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短期效果已经达到预期目的。笔者认为, 首选新辅助化疗后再手术治疗已成为年轻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方案的发展趋势。但由于此次观察时间较短, 对患者5年存活率及长期生存率的影响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张国楠.子宫颈癌的术前动脉化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2 (4) :199.

[2]陈春林, 梁立怡, 刘佩鸣, 等.介入治疗在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中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11) :667.

[3]魏丽惠, 孙秀丽.动脉灌注化疗的应用及前景[J].中华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3, 4 (3) :163.

[4]陈心秋.子宫颈癌治疗进展[J].广西医学, 2004, 26 (10) :1407-1408.

动脉灌注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2月—2015年7月我科收治膀胱癌经动脉灌注化疗118例,其中男107例,女11例;年龄33岁~82岁,平均57.5岁;左腹股沟动脉药盒3例,右腹股沟动脉药盒115例。

1.2 方法

介入科医生采用Seldinger’s技术经股动脉穿刺[2],顺导丝插入5F导管,先行动脉造影了解肿瘤供血情况。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导管端口位置,导管连接药盒并埋于股部皮下,选择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化疗方案[3],化疗前给予地塞米松和昂丹司琼防止呕吐。将吉西他滨和顺铂分别溶于40mL~60mL生理盐水中,地塞米松和昂丹司琼分别溶于10 mL~20mL生理盐水中。经皮下药盒直接注入动脉内,推注总时间20min~30min。

1.3 结果

118例病人顺利接受治疗,102例推注地塞米松过程中出现肛周瘙痒感,38例推注吉西他滨过程中出现腹部发热,1例推注吉西他滨过程中出现腹部及左腰部持续疼痛,通过减慢此药推注速度均能缓解症状,推注结束。

2 护理

2.1 化疗前准备

为保护病人隐私,选择单独的治疗室。针对动脉灌注的特殊性,操作过程中要求无菌技术,操作前应做好充足的物品准备。护士应耐心细致地向病人做好解释,讲解动脉灌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其从思想上消除疑虑,取得配合。病人过于紧张时让其做深呼吸。治疗前嘱病人排空尿液,防止推注过程中排尿导致穿刺针移位,动脉灌注过程中嘱病人保持平卧位,不可突然坐起以防压力改变。

2.2 穿刺方法

病人取平卧位,使药盒部位充分暴露,屏风遮挡保护病人隐私。用右手手指指腹轻轻触摸按压药盒周围皮肤,评估药盒位置及周围皮肤是否正常(若有红肿、有淤血淤斑暂停化疗),以药盒为中心消毒药盒及其周围皮肤3遍,直径范围大于20cm,铺无菌孔巾,戴无菌手套,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触摸并固定药盒,右手持专用穿刺针(贝朗24G无损伤蝶翼针),对准药盒中心部位将针头垂直刺入,当感觉到有突破感且落空感明显时使用肝素生理盐水冲管,有动脉回血或回抽见新鲜血液后固定针头。然后依次缓慢注射地塞米松、止吐药、吉西他滨以及顺铂等药物。

2.3 注射速度

注射时间控制在20min~30min,避免注射过快(维持在200mL/h),期间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注射创面是否有药物渗漏。如有化疗药物渗漏予以紧急抽取渗液。更换药物时应夹闭导管,以防血液回流造成大出血。根据病人的反应调整各种药物的注射时间,注射地塞米松和吉西他滨时适当减慢注射速度,可减轻肛门瘙痒感和腹部发热情况。

2.4 拔针方法

药物注射完毕用肝素生理盐水10mL~20mL进行脉冲及正压封管,以防止血液反流堵塞动脉药盒。拔针时取无菌纱块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药盒,右手拔出穿刺针,两手力度平衡。拔针后予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并按压10min,嘱病人24h内避免穿刺点湿水。

2.5 出院指导

由于顺铂对肾毒性大,嘱病人化疗后大量饮水,每天饮水量>3 0 0 0mL,使每天尿量>3 000mL[4],以保护肾脏,嘱病人定期按医嘱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动脉化疗结束后嘱病人如大于15d未使用动脉药盒灌注药物即回院用肝素盐水20 mL冲洗导管药盒1次[4],防止导管堵塞。日常生活中避免用硬物撞击药盒,一旦发现药盒植入部位及周围红、肿、痛等情况及时回院就诊。

3 小结

Kubota等[5]用髂内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由于肿瘤局部血药浓度较高,毒副反应小,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静脉化疗,其疗效是静脉给药的2倍~10倍[6]。既往需要多次经髂内动脉插管的方法,给病人带来不少痛苦和麻烦,近年来开展化疗泵植入术,每次给药不再经髂内动脉插管,可以直接从化疗泵给药,操作十分方便[7]。护理上注重心理护理,解除病人对治疗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其主动配合治疗,灌注时注意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注射过程中严格控制速度,尤其在有不良反应时适当减慢速度可有效缓解症状。膀胱癌动脉灌注化疗是我科新开展的一项业务,我科在此项技术开展的同时注意到异常情况的变化,及时邀请相关泌尿科专家亲临指导,及时处理因动脉药盒移位、堵塞等情况,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顺利完成全程化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春莲,卢爱金,赵素君.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加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77.

[2]宋丽艳,安兵.应用导管药盒系统动脉化疗的方法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62.

[3]李永红,刘卓炜,周芳坚,等.保留膀胱手术联合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J].癌症进展,2007,5(2):127.

[4]李杏萍,徐兴东.动脉化疗配合舌癌根治手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6):43-44.

[5]Kubota Y,Kakizaki H,Numasawa K,et al.Preoperative intra-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t[J].Eur Urol,1989,16:189-194.

[6]Belliveau JF,Posner MR,Ferrari L,et al.Cisplatin administered as a continuous 5-day infusion:plasma platinuous leveis and urine pla-tinum excretiont[J].Cancer Treat Rep,1986,70:1215-1217.

动脉灌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5月~2011年12月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单侧慢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57.9岁。临床上6例表现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3例表现为偏侧肢体轻度瘫痪,2例表现为长期头晕、头痛。

1.2 扫描方法

1.2.1 常规扫描

采用单排螺旋CT机(美国GE Prospeed X/i),仰卧位,头先进。自颅底区向上扫描至颅顶,层厚为10 mm,层距为10 mm,距阵为512×512,显示野为24 cm×24 cm,管电压为120 kV,电流为300 mA。经肘前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50 mL(碘必乐,300 mg/mL),注射流率为3 mL/s,选取基底节为扫描层面,注射开始后7 s行电影扫描,连续扫描45 s,1层/s,扫描层厚10 mm,管电压80 kV,管电流120 mA,重建距阵为512×512。

1.2.2 灌注图像的处理

将电影扫描后得到的轴位图像传送到独立工作站(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2)进行处理。应用CT perfusion软件使用精确方法分别计算出下列参数图: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 blood flow,CBF)及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测量并比较患侧与健侧各灌注参数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1例大脑中动脉病变患者中,7例为右侧,4例为左侧;重度狭窄8例,完全闭塞3例;患侧均无大面积梗塞(3例脑实质无异常,8例腔隙性脑梗塞)。与患侧比较,健侧CBF升高,CBV降低,MTT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图A~E。

注:与患侧比较,*P<0.05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原因,发病机制除了由溃疡或不稳定斑块破裂、栓子脱落引起之外,常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受累区域脑缺血。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范围广泛,最常受累,MCA狭窄TIA的发生率为20%,目前有研究认为,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而栓子脱落则为其次[3]。

CT灌注成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及中心容积定律。碘对比剂基本符合非弥散型示踪剂的要求,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层面通过连续多次同层扫描,获得靶器官该层面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s,TDC),其曲线反映的是对比剂在靶器官中的浓度变化,间接反映器官灌注量的变化。利用TDC根据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等参数,以此来评价靶器官的血流灌注。普通CT、MR、超声等成像手段主要观察解剖,而CT灌注成像能反映器官生理功能的变化,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4]。本研究中普通CT显示患者脑实质正常或仅存在腔隙性梗塞灶,但是CT灌注成像却显示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范围低灌注区,体现出功能成像的优越性。

CT灌注成像可计算出多个灌注参数,包括CBF、CBV、MTT。CBF是指单位时间流经一定量脑组织(通常指100 g脑组织)血管结构的血流量;CBV是指一定量脑组织内的血管床容积;MTT是指血液流经血管结构的时间,主要反映的是对比剂通过毛细血管床的平均时间。临床证明CT灌注成像对慢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评估具有重要。颅内动脉慢性狭窄或闭塞时,其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后启动神经及体液调节机制,引起缺血区域脑组织血管反应性扩张、循环阻力下降,以代偿由于血管狭窄造成的血流量减低,当血管代偿性扩张达到极限时,脑血流量才开始下降,因此,血管狭窄早期,CBV轻度升高,CBF不会明显下降,MTT由于CBV的升高或侧枝循环的影响而延长,这时脑灌注可以维持于“灌注贫乏”状态,静息状态下可能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当血管严重狭窄侧枝循环代偿不足时,CBF开始下降,临床开始出现缺血症状或分水岭梗塞[5,6,7]。本研究中1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CT灌注结果显示除了患侧脑组织CBV升高、MTT延长之外,CBF也低于健侧,说明患侧脑组织均处于低灌注失代偿状态,出现缺血性梗死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组11例患者临床均出现明显的缺血症状,MRA显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都能印证患侧脑组织灌注减低。然而临床工作中遇到另外一些大脑中动脉狭窄病例,临床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偶然发现,这类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处于何种状态,以及与本组患者有何不同尚不得而知。当然这正是笔者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摘要: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慢性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特征。方法 搜集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单侧慢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1例,行CT灌注成像及磁共振(MRI及MRA)检查。结果 慢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CT灌注特征是患侧脑血流量(CBF)降低,脑血容量(CBV)升高,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反映慢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特征,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CT灌注成像

参考文献

[1]Derdeyn CP,Powers WJ,Grubb RL.Hemodynamic effects of middle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and occlusion[J].Am J Neuroradiol,1998,19(8):1463-1469.

[2]许凡勇,刘志勤,肖家和,等.慢性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分水岭脑梗死的CT灌注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7):869-872.

[3]Sacco RL,Kargman DE,Gu Q,et al.Race-ethnicity and determinants of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the Northern ManhattanStroke Study[J].Stroke,1995,26:14-20.

[4]张敬,张云亭.CT灌注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0):803-806.

[5]Kajimoto K,Moriwaki H,Yamada N,et al.Cerebral hemodynamic eval-uation using per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mpari-son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values in chronic occlusivecarotid disease[J].Stroke,2003,34(7):1662-1666.

[6]Mukherjee P,Kang HC,Videen TO,et al.Measurement of cerebralblood flow in chronic carotid occlusive disease:comparison of dynamicsusceptibility contrast perfusion MR imaging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J].Am J Neuroradiol,2003,24(5):862-871.

上一篇:基层党建工作提升下一篇:技改项目施工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