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动脉

2024-12-06

上肢动脉(共4篇)

上肢动脉 篇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具有活动不受限、局部血管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易于止血等优点。已成为近年来我国部分心脏中介入和冠状动脉造影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中护理是比较重要的环节[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经桡动脉穿刺行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患者89例, 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9例, 均有1-10年冠心病病史。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32例, 稳定性心绞痛40例, ST段抬高心肌梗死17例。将患者右上肢用托架托住, 选用右上肢桡动脉, 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44例, 其中男22例, 女23例, 年龄在57-7l岁之间, 平均59岁;观察组45例, 其中男23例, 女22例, 年龄在60-67岁间, 平均61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针对笥护理干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方法缺乏相应了解, 加之对远期疗效的担心, 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临床护理人员就疾病和手术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及时给予, 缓解疼痛不适,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其明白桡动脉会因精神紧张而出现痉挛, 给予情感上的安慰, 必要时可应用镇静剂, 使患者紧张、焦虑心理消除,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2,3]; (2) 术前准备:给予75mg氯比格雷术前2d口服, 做碘过敏试验, 常规备比, 若Allen试验呈阳性反应, 说明桡、尺动脉间侧支循环良好。用双手同时对患者一侧桡、尺动脉同时按压, 手变苍白, 将尺动脉压迫放开后, 若颜色未在10s内恢复正常, 即“Allen”试验呈阳性反应, 术前4h嘱患者禁食, 进导管室前需将大小便排空。

1.2.2 术中护理

术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持续血压、心电监护, 特别是心率、心律、神志、心率、血压、神志等情况, 对患者有无不适感和心前区疼痛进行询问了解, 若伴心律失常或血压出现下降, 则及时向医生报告并行处理[3]。

1.2.3 术后处理 (1) 常规护理:

术后持续心电监护, 对有无T波抬高或倒置、ST段下移进行观察, 持续1-2L/min持续吸气, 鼓励患者多饮水, 禁食, 当时给予1000-1500mL静脉输液, 以使造影剂加快排泄。后应用3d抗生素, 采用5000U低分子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 12/次, 连用5-7d, 同时需保持环境安静舒适; (2) 穿刺部位护理:就患者右上肢桡动脉的搏动, 皮肤温度、颜色进行观察, 避免敷料有无渗血反应。对患者有无手指胀、痛、麻的感觉进行询问, 如手指和手掌浮肿, 可能因过大包扎压力导致, 使静脉回流出现不畅, 应将绷带及时松解, 进行再次包扎。如有出血发生, 应行30min重新压迫止血, 将鞘管6h后拔除, 行30min的压迫后, 包扎好穿刺部位, 对感染进行预防, 每日行1次换药。1.2.4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6个月告知不能负重, 对感冒进行预防, 避免情绪过出现波动, 给予抗凝药物坚持服用, 定期对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进行测定, 并行血脂、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等。需低脂、低盐、易消化饮食, 少量多餐, 不宜过饱, 戒烟, 3个月后回院复查, 若有气短、胸闷、心前区疼痛等需立即来院就诊。

1.3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就以下三方面展开: (1) 并发症:淤斑、水疱; (2) 不舒适感:肿胀麻木、疼痛; (3) 止血效果:将24 h内有无血迹产生视为止血成功。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上述5项临床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χ2检验, 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44例采用一般护理, 发生上肢血肿的患者经护理后, 止血成功37例, 成功率84.10%;观察组45例采用针对性治疗, 止血成功42例, 成功率93.33%。差异显著 (P<0.05) ;两组不舒适感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附表。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通常经股动脉穿刺, 患者术后需制动8-24h, 长时间的卧床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 同时采取股动脉穿刺时, 局部易出现血肿、出血、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等, 患者中部分因股动脉弯曲狭窄较为严重而不宜行股动脉穿刺。近年来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新血管途径, 其优势与解剖特点有一定相关性[4]。桡动脉位于前臂表浅部位, 穿过旋后肌, 由肱动脉分出, 正中神经于前臂后部独立行走, 桡动脉无重要静脉伴行。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相比, 穿刺部位更易压迫止血, 并发症相对较少, 术后不需被动体位和平卧[5], 可早期行下床活动, 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腰背部肌肉酸痛和尿潴留, 使患者舒适感增加, 减少了医疗费用, 使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易被患者接受并利于病情观察。

另一方面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结果比对可以看出, 相对于一般护理, 针对性的穿刺部位护理、桡动脉狭窄、闭塞的护理及健康指导等对于血肿的恢复都更具积极意义, 且能够加强止血效果, 缩短治疗时间。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44例采用一般护理, 发生上肢血肿的患者经护理后, 止血成功37例, 成功率84.10%;观察组45例采用针对性治疗, 止血成功42例, 成功率93.33%。差异显著 (P<0.05) ;两组不舒适感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这种现象的主要是由于当下护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优良的护理条件下, 患者经过细致全方位的照料后, 使并上肢血肿发症发病率本身全面降低造成的, 临床护理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怀丽, 龚群焕, 廖少琴, 等.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8) :17-18.

[2]周玉杰, 马长生, 霍勇, 等.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70.

[3]Louvard Y, Lefevre T, Allain A, et al.Coronary angiography though the Radial or the femoral approach:the CARAFE study[J].Catheter Cardiovase Interv, 2001, 52:181-187.

[4]马丽华, 周长玲, 穆兴国.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 2005, 24 (12) :784-786.

[5]韩雅玲, 荆全民.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断与治疗冠心病的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 2004, 24 (1) :6-7.

上肢动脉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患者20例, 所有患儿均与上肢动脉栓塞诊断标准相符合, 确诊手段为彩超检查, 其临床表现为上肢患侧血流缓慢、异常的皮肤颜色 (发紫、青灰、苍白) 、栓塞位置的皮肤发凉、温度降低、栓塞位置有淤斑、淤点出现、动脉搏动微弱或者消失。20例患者中有12例男性患儿和8例女性患儿, 出生最短时间为2 d, 最长时间为20 d, 平均出生天数为 (8.5±1.5) d, 最大体质量为4.2 kg, 最轻体质量为2.0 kg, 平均体质量为 (3.0±0.6) kg。所有患儿在入院时有出生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肺透明膜病等疾病。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20例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患儿均进行溶栓治疗, 将抗生素给予有明确感染指征的患儿;给予患儿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静脉滴注, 10亳升/次, 1次/天;给予患儿肝素钠进行静脉滴注, 20~25 U/次, 1次/天;给予患儿稀释液和尿激酶进行静脉注射, 4400U/次, 每12 h输入1次。进行5~7 d的连续治疗[2]。

1.2.2护理方法:在溶栓治疗期间给予所有患儿护理干预模式, 其主要护理方法如下:①常规护理方法, 对患儿体温进行维持, 避免新血栓形成。患儿被放置在适宜湿度和温度的暖箱中, 维持其体温在36~37℃, 避免发热脱水造成患儿血液黏稠度提升。尽量促进患儿保持安静, 将患肢活动和躁动减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尽量避免对患肢进行触碰, 必要时也需要用轻柔的动作;使患儿体位处于舒适的状态, 对局部动脉血流发挥促进作用, 将其头部进行15°~20°抬高, 心脏高于患肢;根据医嘱进行给药, 静脉通道保持通畅, 对微循环进行改善[3]。②溶栓护理干预方法, 在给予患儿肝素钠及尿激酶等药物进行静脉滴注之前, 对患儿PT、PLT及凝血机制进行严密监测, 防止因为过量用药造成自发性出血, 并且要准备好硫酸鱼精蛋白, 针对异常情况;在患儿溶栓治疗中, 对其患儿上肢的温度及颜色进行密切的观察, 一旦有温度下降、颜色呈现苍白色的现象, 要将静脉滴注的药物立即停止;如果患儿皮肤颜色不正常, 上肢动脉搏动微弱, 给予患儿尿激酶、肝素钠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进行适量静脉滴注, 对皮肤颜色进行改善, 使其动脉搏动和体温得以恢复;在应用溶栓药物时, 护理人员要将巡视加强, 防止药液外渗的情况, 对治疗效果有影响, 避免并发症产生。在治疗后, 对患儿皮肤温度、颜色、动脉搏动强弱进行密切观察, 一旦有异常产生, 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对患儿生命体征及用药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监测红细胞压积、凝血指标, 防止穿刺点血肿形成, 在对患儿进行抽血时要及时进行按压[4]。患儿患肢的周径要每日进行测量, 将两肢体长度进行对比, 并对用药后患儿的体温进行详细的观察。根据医嘱对患儿进行适当的补液。注意患儿的患肢不要被灯照和热敷, 防止患肢组织过大消耗氧气, 导致缺氧情况。对穿刺患肢禁止按摩, 避免栓子脱落, 造成患儿肺栓塞, 危害患儿的身体健康。

2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 20例患儿中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患儿19例 (95.00%) , 且完全恢复其上肢功能, 剩余1例患儿手指指尖组织产生坏死, 但是经过治疗, 痊愈出院。同时对患儿家属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其中有15例患儿家属非常满意, 5例为满意, 无不满意例数, 护理满意度为100.00%。

3讨论

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作为一种儿科疾病, 在临床上受到极大的重视, 同时也对患儿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新生儿一旦心血管内膜受到损伤, 造成上肢血流涡流或者流速减慢, 并且血液在高凝状态下, 很可能造成上肢动脉血栓形成。同时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为低氧、低温及脱水等, 也会加大上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概率, 为将患儿的痛苦减轻, 在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治疗中一般采用溶栓治疗方式, 尽快溶解和移除血栓, 促进血管再通, 将其血供恢复, 挽救缺血组织细胞, 防止组织产生坏死[5]。溶栓治疗就是给予患儿肝素钠、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等进行静脉滴注, 但是在其溶栓治疗中很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产生, 比如发热、呕血、皮肤黏膜有出血点出现等, 因此在其治疗中必须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本研究主要从常规护理、溶栓前、中、后的护理干预出发, 给予患儿全面的护理干预, 从研究结果中显示:经过护理干预, 20例患儿中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患儿19例 (95.00%) , 且完全恢复其上肢功能, 剩余1例患儿手指指尖组织产生坏死, 但是经过治疗, 痊愈出院。护理满意度为100.00%。可见其护理效果明显, 将患儿不良反应减少。

综上所述, 为探究在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采用溶栓治疗的效果及有效的护理措施, 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其治疗和护理效果较为显著, 可将栓塞症状改善, 对上肢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值得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在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采用溶栓治疗的效果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患者20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儿均给予溶栓方法进行治疗, 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 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 20例患儿中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患儿19例 (95.00%) , 且完全恢复其上肢功能, 剩余1例患儿手指指尖组织产生坏死, 但是经过治疗, 痊愈出院。护理满意度为100.00%。结论 在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治疗中采用溶栓方式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同时给予护理干预方法, 可将栓塞症状改善, 对上肢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正珊, 郭晓萍.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25) :49-50.

[2]朱雪梅.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5 (1) :71-73.

[3]王利, 钟富珍, 林蔓彬, 等.桡动脉采血前局部抚触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 :16-18.

[4]刘奕霞, 黄俊辉.口服不同剂量西地那非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探讨[J].当代医学, 2013, 19 (33) :140-141.

上肢动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2012年本院收治的老年患者92例进行了上肢动脉的CDFI检查,其中男58例,女34例,年龄60~93岁,平均(73±4.6)岁。其中高血压76例,糖尿病50例,高血脂48例;30例有1种基础疾病,42例有2种基础疾病,20例有≥3种基础疾病;9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除3例患者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硬化, 13例患者有上肢无力、发凉、疼痛,脉弱或无脉,8例患者一侧肢体血压较低。

1.2 检查方法

采用HP iU22及HP iE33彩色多普勒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5~12 MHz,检查锁骨下动脉近心端及无名动脉时,使用相控阵探头2~5 MHz,患者仰卧位,上肢外展外旋。自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腋窝、上肢由近心端向远心端顺序检查锁骨下动脉、右侧无名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二维超声显示血管走行,有无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闭塞等,CDFI及脉冲多普勒(PW)显示血流充盈情况、血流方向及速度。声束与血流向夹角<60°。

2 结果

经CDFI检查,92例老年患者上肢动脉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表现,其中仅表现单纯的上肢动脉硬化,血管壁内膜回声不平滑、粗糙、增厚,部分回声增强者共26例,伴血管扭曲者8例,表现为内膜增厚伴斑块形成未造成管腔狭窄者28例,伴上肢动脉狭窄者20例,上肢动脉硬化闭塞者5例,急性动脉栓塞3例,动脉瘤1例,胸廓出口综合征1例。后经手术证实3例,造影证实6例,CT证实8例,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4例。

3 讨论

3.1 有症状的上肢动脉疾病是不常见的,在所有肢体缺血性疾病中仅占5%[1];上肢动脉位置浅表,走行位置相对恒定,较下肢动脉容易检查。无创且简单易行,无严格的禁忌证,可观察动脉病变和周围组织的结构及血流情况,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患者是动脉硬化常见的基础病变,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在进行颈部动脉血管及下肢动脉检查的同时,不应忽略上肢动脉血管的检查。

3.2 上肢动脉超声检查的技巧 上肢动脉中腋动脉、肱动脉两动脉段走行恒定,位置浅表,超声图像显示最理想;肱动脉延续于腋动脉,向前臂走行分出尺、桡动脉两终支,三者构成一分叉结构,其中尺动脉走向深部偏内侧,桡动脉走向浅部偏外侧。尺、桡动脉近端超声显示理想,但远端管径细、搏动弱,在检查桡尺动脉远侧段时,探头应轻放,以免动脉被压迫变窄显示不出[2]。所有上肢动脉中,锁骨下动脉相对最难显示,该动脉位置较深,在某些肥胖患者中,彩色血流显示尤不理想,检测时应将探头放在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锁骨下方来探查,检查锁骨下动脉近心端及无名动脉时,使用相控阵探头2~4 MHz更有利于探查。超声检查锁骨下动脉时,还常可发现一侧肩脚区出现两条锁骨下动脉,这是因为锁骨下动脉段走行与体表平行,声束血流向夹角较大,该动脉邻近又有大的强反射界面——肺胸膜,导致“镜面伪像”出现的结果[2],应注意辨别。

3.3 老年人上肢动脉CDFI检查的常见疾病及声像图特点 上肢动脉硬化、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我国>6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达8%。好发于大中型动脉,尤其是锁骨上动脉及无名动脉的起始部[3]。特别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造成动脉硬化病变的常见基础病变的老年人,上肢动脉硬化发病率更高。

3.3.1 上肢动脉硬化:主要表现为动脉内膜回声不平滑、粗糙、增厚,部分回声增强,内膜上可见强或等回声斑块。CDFI:斑块局部可见充盈缺损,大多未见异常血流流速曲线。本研究中92例患上述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动脉硬化,其中仅表现单纯的上肢动脉硬化,血管壁内膜回声不平滑、粗糙、增厚,部分回声增强者共26例,占28.3%。

3.3.2 上肢动脉狭窄:可见血管内壁不同程度向心性增厚,不光滑,管腔狭窄。CDFI:狭窄处可见血流充盈缺损,血流束不规则变细,呈五彩镶嵌样,血流速度增快,远端动脉内血流信号色彩暗淡,为低速、单向血流频谱,血管闭塞时,管腔内未能探及血流信号;当锁骨下动脉硬化斑块所致的明显狭窄并出现盗血综合征表现时还检测出患侧椎动脉的反向血流。

本组硬化伴斑块形成未造成狭窄的占30.4%,狭窄占21.7%,闭塞占5.4%。

3.3.3 急性动脉栓塞:超声表现为动脉内较规则的实质性条状或椭圆形块物,与动脉壁分界尚清晰,动脉壁结构清楚,多引起完全性阻塞,近端可见血流淤滞,彩色血流于栓子处突然中断,远端管腔内无或少血流信号显示。本组急性动脉栓塞3例,占3.3%,急性上肢动脉栓塞好发于高龄、长期卧床、有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4]。本研究中3例均为老年房颤患者,突发左上肢剧烈疼痛,麻木、肢体颜色发白,桡动脉搏动消失。超声表现为肱动脉内可见低回声及中等回声,与管壁界限欠清晰,其远端血管腔内可见不规则的絮状回声,彩色血流信号中断或消失。

3.3.4 上肢动脉扭曲:超声表现为上肢动脉过度弯曲形成盘绕、扭结的“C”、“Z”、“0”字形。常见于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及肱动脉,部分管壁内膜粗糙甚至斑块形成;CDFI:可见血流方向改变,色彩明亮,扭曲点出现五彩血流,血流速度增高。伴血管扭曲的8例,占8.7%,高血压是上肢动脉扭曲的重要原因,考虑为异常高速的血流对动脉壁的冲击,超过周围组织而形成折叠、扭曲。

3.3.5 真性动脉瘤:上肢病变处动脉局部梭形增宽,动脉壁各层结构清楚,为近段正常管径2倍以上,瘤壁常可见内膜增厚及斑块。CDFI:内见涡流样血流信号,局部流速曲线形态正常,窗口增宽。真性动脉瘤多由动脉硬化所致,有完整的血管壁,局部动脉管径增宽,假性动脉瘤多有明确的外伤,瘤壁与动脉壁不延续,正常的动脉壁各层结构消失,血流紊乱,有时可见进、出动脉瘤的血流信号。本组病例发现真性动脉瘤1例。

3.3.6 胸廓出口综合征:在患侧肩关节过度外展位的情况下,锁骨下动脉外1/3处见受压处管腔变细,管径显示欠清晰。CDFI:局部见五彩血流信号,血流速度较对侧明显增高,收缩期加速度时间减少,窗口充填,远段动脉舒张期反向血流消失,可同时伴静脉和神经受压表现,正常体位时血流恢复正常。胸廓出口综合征是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5],一般女性多于男性,青壮年多见,但也可发生于>60岁的老年人[6],本研究中有1例66岁患者发生胸廓出口综合征。

上肢动脉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有些上肢动脉疾病临床症状不明显,特别是老年人,不易及时发现病变,延误诊断及治疗,CDFI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进行上肢动脉检查,方便、快捷、无创,是诊断上肢动脉疾病的可靠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737.

[2]韩红,王文平,丁红.正常成人上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12(9):528-530.

[3]李冰.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超声定量检查[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4):323-325.

[4]冯军,沈晓文,吴曙军,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上肢动脉栓塞的价值探讨[J].山东医药,2008,48(48):79-80.

[5]陈柏楠,侯玉芬,周涛,等.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86-299.

上肢动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278例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86例女92例年龄40岁~71岁平均平均年龄53.4岁,其中单纯冠脉造影174例,冠脉造影加支架植入者104例,所选患者依从性好,有12例发生上肢血肿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0岁~71岁。平均年龄53.4岁±6.3岁,平均发生血肿时间为术后24h内皮下血肿的发生率为1.9%,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将278例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术后1小时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进行上肢胀痛情况观察。观察组男93例,女46例;年龄40岁~71岁;其中单纯冠脉造影86例,冠脉造影加支架植入53例;对照组男93例,女46例;年龄42岁~69岁;其中单纯冠脉造影88例,冠脉造影加支架植入5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病人平卧,穿刺侧手臂自然外伸置于臂托上,手掌心向上,将腕部垫起以利于穿刺,常规消毒手掌至肘关节的手臂;铺无菌巾,桡动脉穿刺局部用1%利多卡因麻醉后于桡骨茎突近端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为穿刺点,均一次穿刺成功;术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以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肌缺血。应用桡动脉针做桡动脉穿刺置GFr鞘,常规经鞘内予硝酸甘油200 g及肝素钠3000U注入。在完成冠脉造影检查后行PCI前肝素钠追加至3000U或10000U,急诊行PCI时用替罗非班。根据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导丝、球囊或支架术后立即拔除动脉鞘管,用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或用8字型绷带包扎止血4h~6h。

1.3 护理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术前手术区皮肤准备,饮食指导及注意事项等术前准备。术后为患者选择合适体位,常规给与氧气吸入(2~3/L)24h,定时监测生命体征,指导病人术侧肢体抬高40°~60°限制手腕活动6h。严密观察病情及穿刺部位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首先告知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术后由于压迫止血,术后短期内会出现术侧上肢胀痛。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恐惧,焦虑心理,从而提高患者对不适的预见性;使病人心理得到安抚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2]。另外进行护理干预措施:(1)术后回病房每30min观察手掌颜色有无苍白、青紫、疼痛、麻木等异样感觉;如有异样提示加压过紧,可适当减压,以既不引起穿刺点渗血,又不影响手部血液循环障碍为宜。(2)不在术侧测血压和输液,以免加重手部肿胀和压力;(3)术侧手部降温(5℃—15℃)低温可使血管收缩引起毛细血管渗透性降低局部代谢减慢需氧量减少肌紧张减弱等生理效应从而减轻胀痛;[3](4)护士指导病人穿刺侧肢体限制腕关节活动,每小时督促指导病人前臂抬高,垂直于地面,同时活动手指关节10min,休息放松时肢体可平放于床上或用绷带绑住腕部吊于胸前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4,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组间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侧上肢胀痛明显少于对照组,1例发生上肢轻度血肿病人3d内恢复正常,4例诉红肿痛在2d内恢复正常;肢体胀痛不适发生率为3.6%;对照组5例发生上肢血肿,11例诉红肿痛在4d内恢复正常;肢体胀痛不适发生率为11.5%;两组均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出现。对照组胀痛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

3 讨论

随着介入手术的不断发展,经桡动脉介入手术在临床广泛应用,技术水平得到较快提高,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被大家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发生率高的术侧肢体胀痛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案通过对经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主要通过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合理运用肢体功能运动等干预措施,使患者术后胀痛发生率明显降低,确保了患者术后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常芸,茅文辉,黄天熠,等.弹力带压力止血器临床应用380例护理体会[J].现代医学,2008,36():298—299

[2]宋丽芸,王超,黄乐,等急性心肌梗死经挠动脉行急诊PIC的全程介入护理[J]郾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C);8—9..

[3]李清玉吕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 1819.

[4]王丽姿潘晓华.冠脉介入术后穿刺口血肿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5 670 671.

上一篇:广告助力品牌发展下一篇:协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