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论文(精选10篇)
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论文 篇1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是人类三大致死疾病之一。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 在CT应用于临床之前, 内科保守治疗的病死率高达70%~80%, 100年来人们不断探索治疗脑出血的办法, 近20年~30年来病死率虽有所下降, 但仍较高。自从应用微创清除术后病死率明显下降, 一般可降至20%以下, 致残率、重残率也有所减少, 并且减轻了费用, 缩短了住院天数, 而且方法简便易行、便于掌握, 因此全国许多医院、科室都纷纷开展了此项技术。
1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法的演变与发展
1.1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或残疾程度取决于颅内血肿的大小 (出血量) 、出血部位和血肿存在或持续的时间, 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也取决于此。非手术治疗即所谓内科保守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护血肿周围脑组织, 预防和治疗脑水肿和颅内高压, 防止再出血, 促进血肿吸收, 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促进脑功能恢复。但内科保守治疗只对出血量较少且非要害部位出血的轻症患者有效, 而且大剂量脱水剂的使用, 使得很多老年人或心、肾功能不好的患者不能耐受, 对于出血量较多或要害部位出血或体质较差的脑出血患者, 显得保守而消极, 此时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及时清除血肿, 以挽救生命。
1.2 1903年Cushing最早对1例43岁, 突发昏迷, 右侧偏瘫的女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展手术治疗, 术后3 d死于肺炎。之后Russel对1例54岁女性患者在病后11 d开颅清除血肿, 术后9个月症状改善, 成为世界上第1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成功的病例。上世纪50年代, 脑血管造影应用于临床, 但手术病死率平均在50%左右。到了60年代, 一方面Mckissock180例手术治疗的病死率高达65%, 而对照组内科保守治疗的病死率为51%, 否定了外科手术治疗的优越性;另一方面Lussenhop Paillas和Alliez报道手术病死率分别为32%和46.7%,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因此, 对手术治疗存在较大的争议。传统的开颅清除血肿的方法, 一般在颞部去大骨瓣开颅, 经颞上、中回前部交界处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 或者再加上去骨瓣减压术。这种手术方法能彻底清除血肿, 但对危重患者手术创伤大, 对年老体弱者难以耐受这种全麻大开颅手术, 术后也很容易引起或加重脑水肿、脑损伤以及感染等并发症, 即使在严格限制适应证的情况下也难以提高疗效。
1.3上世纪80年代后, 我国一些单位开展了应用CT定位, 单纯钻孔或锥孔穿刺抽吸血肿的方法, 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978年Bocklund首先设计成功立体定向血肿排空器, 称之为阿基米德型螺旋器, 其外径为4 mm, 前端开两个侧孔, 利用负压将凝血块吸入侧孔, 旋转阿基米德螺旋针使其粉碎后排出体外, 首次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成功。我国大连医科大学的陈牺光教授也是根据以上原理设计出简易碎吸技术, 但由于手锥锥颅较为困难、负压吸引有时损伤脑组织、器械故障率高等因素, 目前使用单位逐渐减少。
1.4远滕等报道超声波体层诊断装置指导下的血肿清除术, 其方法为:全麻下钻孔, 咬除4.0 cm×2.5 cm的骨窗, 将超声波探头放在硬膜下测量脑内血肿的范围, 然后将探头固定在血肿最大层面的方向, 从穿刺处放入外径3 mm、内径2 mm的穿刺针, 拔除针芯后用注射器抽吸血肿。血肿的动态及血肿腔的缩小能从超声波屏幕上观察, 吸除血肿的80%~90%后插入引流管固定后结束手术。此外内窥镜清除颅内血肿也在国内一些单位应用。但以上方法由于止血困难、费用高, 不易推广使用。
1.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是由贾保样教授于1967年-1994年间研究完成的, 他设计的YL-l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针钻一体, 设计合理, 操作简便, 固定及密闭性好, 由于具有正压液流血肿粉碎技术和由尿激酶和肝素组成的血肿液化剂能通过血肿粉碎针均匀地分布到血肿内, 引流效果明显, 安全有效, 适合有CT的单位开展。特别是可以在保持颅内压平稳的情况下对血肿进行连续引流、置换, 并可通过有效的止血技术对再出血进行防治, 该种方法极大地减化了治疗颅内血肿的步骤, 在治疗上突破了对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的限制 (最大成功病例为98岁, 最小的成功病例为35 d的婴儿) 。通过之后几年全国10万多例的临床实践, 证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较, 该种方法是目前治疗颅内血肿特别是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理想方法。
2各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2.1内科保守治疗仅适用于小血肿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对大于40 ml的颅内血肿患者病死率接近100%。
2.2开颅手术 (包括小骨窗清除术) 适用于创伤性脑出血及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但需全麻, 创伤大, 费用高, 对患者打击大, 对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有严格要求, 手术也会带来一定损伤, 对于较深部出血清除困难, 并对相关医院人员条件及设备也有严格要求。受我国医疗状况的限制, 即使如此, 此种治疗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病死率仍高达40%~60%, 但对创伤硬膜外、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有确定的疗效。
2.3神经内窥镜技术主要用于神经功能介入治疗, 也有人用于血肿治疗, 但治疗血肿疗效有限, 且过程操作复杂。此种设备非常昂贵, 目前我国仅有少数医院拥有, 患者治疗费高, 很少用于脑出血的治疗。
2.4单纯抽吸及简易碎吸技术适用于颅内血肿治疗, 但血肿清除不彻底, 操作中不易控制, 极易引起再出血, 并有神经二次损伤, 故疗效不佳, 此两种方法正被广大医院弃用。
2.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主要由配套专利器械、血肿液化技术及临床治疗方法组成。2000年4月,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24个省对144家医院做了随机抽样调查, 统计结果如下:全国24个省144家医院共治疗了4 912例患者, 其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 986例, 平均出血量57.69 ml, 总病死率仅为12.83%, 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为15.18%;总致残率为22.5%, 其中重残率 (指卧床等) 仅为6.75%, 只占总致残率的30%。2002年底在长春召开的全国第二届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研讨会上制定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规范化治疗指南》是该技术的又一里程碑。
3微创手术的优势
高血压脑出血常被界定为“内科急危重症”。所以临床首诊或接诊科室常为内科、急诊科, 而外科被放到了“二线”位置, 这就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失去最佳治疗手段。
3.1微创术由于避免了大剂量脱水剂的使用, 而减轻了患者心、肾负担, 更适合于平素体质差、心肾功能不好的老年和儿童患者;还解除了水、电平衡紊乱之虑。
3.2由于血肿清除早而彻底, 出血囊出现时间早, 患者脑水肿、脑损伤机会小, 持续时间短, 意识恢复快,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脑功能, 减少了并发症, 降低了病死率、重残率, 提高了生活质量, 更早地进入康复期。
3.3脑出血后, 新鲜血液释放活性物质, 如氧合血红蛋白、5-羟色胺、血栓烷A2、组织胺等刺激血管和脑膜, 引起脑血管痉挛和蛛网膜颗粒粘连, 可致脑梗死和脑积液;血液可刺激和诱发下丘脑功能紊乱, 致高血糖、心率紊乱及诱发再出血;血液凝固, 导致脑脊液回流受阻, 而致急性阻塞性脑积液。微创术直接引流血性脑脊液, 解除梗阻, 减少不良刺激, 有效地解决了上述损害因素。
3.4由于手术相对于开颅而言创伤小, 本身几乎不会带来直接危害, 其直接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更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
3.5因为避免了全身性止血药物的运用, 而无因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发新的并发症之忧。
3.6微创术简单易操作、便于推广, 且费用相对便宜, 适用于基层医院。
4方法
4.1简而言之, 在CT机下定位并选取微创针, 以电钻将微创针钻至硬膜下, 钝性插入到血肿中心, 抽吸并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溶栓药物使用, 悬吊引流管, 引流脑脊液, 直至大部分血肿溶解、冲洗及引流, 拔除微创针, 缝合创面, 一般需引流5 d~7 d。
4.2严格依照颅内血肿微创技术规范操作。
5在“技术规范”基础上我们又作出一些改进和拓展
5.1手术进针靶点选择。通常选用废旧心导管垂直CT扫描平面贴耳屏前0.5 cm用胶布固定作为标记物行CT检查, 从而了解血肿与标记物的位置关系, 并调整进针位置, 优点是同一层面便于前后调整, 但有时进针位置或高或低, 不能从出血最大层面进针。我们改进并选用直径6 mm螺钉作为标记物, 解决了这一问题, CT片显示有螺钉层面与血肿关系更直接, 易于前后、上下调整进针点。
5.2微创术主要针对大量出血患者, 血肿极易破入脑室, 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虽然大部分血肿被引流, 少量出血进入脑脊液循环, 导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患者在发病第10~14天常出现意识障碍加深, 复查CT除外新发出血后, 可给予尼莫地平口服或静点, 意识往往迅速改善。
5.3少数患者不能耐受哪怕是很少生理盐水的颅内冲洗, 有时可诱发癫痫, 只需在置入微创针后抽吸部分出血并打入溶栓药并引流即可。
5.4对于Hunt分级Ⅲ~Ⅴ级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 我们采取微创脑室引流术, 取得较好疗效。
5.5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进, 在救治生命的同时, 应考虑早期康复, 以减轻残疾, 减少并发症, 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论文 篇2
方法 将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41例,行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手术组46例,在内科治疗的同时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7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效果和两组存活者21 d,30 d评定Barthel指数。结果 微创手术组治疗7 d神经功能缺损得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 ;微创治疗组显效率为56.5%,总有效率为82.6%,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微创治疗组治疗21 d,30 d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性脑出血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404-02
中图分类号:R 743.34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12
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其病死率高,且幸存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因此人们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结合内科手段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较好方法。我院神经内科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出血量≥30 ml)的患者87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确诊为幕上出血,排除出血性梗死、混合性卒中及脑炎出血。分成微创手术组和常规治疗组。微创手术组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43~81岁;常规治疗组41例,男30例,女11例,年龄45~78岁。两组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Glasgow评分、并发疾病以及既往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单纯给予降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治各种并发症等常规内科治疗。微创手术组除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外,均在发病后7~24 h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所有病例均采用头颅CT定位法,根据血肿部位及深度确定穿刺部位及穿刺针长度,常规备皮,头皮消毒。穿刺点利多卡因局麻后用电钻驱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Il型)颅内血肿穿刺针。穿透头皮、颅骨、硬膜下腔后去电钻,接塑料针芯垂直进针到血肿中心。接引流管,去针芯,盖帽。用5 ml注射器轻抽陈旧血15~20 ml,接针形粉碎器。予等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然后将尿激酶3~5万u配5 ml生理盐水通过粉碎针快速注入血肿中心后夹管并连接引流袋,3~4 h后松管,用针形粉碎器冲洗,又重新注入尿激酶闭管。每天1~2次重复冲洗、液化、引流,定时复查头颅CT至血肿清除80%以上。无颅压增高表现则拔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适量脱水剂及对症、支持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同。
3.疗效评定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2]于入院时、术后7 d时进行判定。显效率指基本痊愈及显效者所占比例;总有效率是指基本痊愈、显效及有效者所占的比例。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存活患者于治疗21 d,30 d时进行判定。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治疗7 d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微创手术组显效率为56.5%,总有效率为82.6%;常规治疗组显效率为19.5%,总有效率为39.0%。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χ2分别为12.47和17.49,P均<0.01,微创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死亡率比较,χ2=8.10,P<0.01,微创手术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见表1。
表1 治疗7 d时两组疗效比较(n,%)
分组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变化死亡显效率总有效率
微创手术组 46 7(15.2) 19(41.3) 12(26.1) 3(6.5) 5(10.9) 26(56.5) 38(82.6)
常规治疗组 41 1(2.4) 7(17.1) 8(19.5) 10(22.4) 15(36.6) 8(19.5)16(39.0)
2.治疗前、治疗7 d时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微创手术组治疗前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减少,经统计学处理t=18.735,P<0.01;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微创手术组神经功能缺损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的低。见表2。
表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7 d时
微创手术组4639.40±5.5916.32±6.21※
常规治疗组4137.57±5.4330.12±7.41
t-1.5479.352
P值->0.05<0.01
注:※微创手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
3.治疗21 d,30d时两组存活者Barthel指数比较 微创手术组Barthel指数均较常规治疗组高。表明前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明显优于后者。见表3。
表3 治疗21 d,30 d时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21 d时治疗后30d时
微创手术组4169.20±26.6074.32±24.32
常规治疗组2642.89±28.9652.43±23.23
t值-3.7393.691
P值-<0.01<0.01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具有死亡率、致残率高及并发症多等特点。大量脑出血的血肿占位效应可很快导致瘫痪以及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受压坏死等,同时血肿崩解产物铁离子、血红素等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血脑屏障被破坏、脑组织受损后释放出的血管活性物质导致的超出血肿本身数倍体积的脑水肿,严重者可因脑疝而死亡[3,4]。因此,Wagner等[5]认为脑出血后尽快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压、加强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的保护,是挽救生命、恢复神经功能的关键。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使用贾保祥[6]教授研制的穿刺针外径仅3 mm,为硬通道固定于颅骨上,稳定性及密闭性均较好,感染机会少、再出血少。针型血肿粉碎器可将液化剂均匀地喷射到血肿各部位,以利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生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的出现。众多临床研究均已证实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能提高有效率、降低病死率,加快神经功能恢复。
本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微创手术组显效率为56.5%,总有效率为82.6%, 高于常规治疗组,而死亡率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7d时神经功能缺损得分低于常规治疗组,说明高血压脑出血早期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有效减轻血肿周围脑水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打破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改变所致恶性循环,减少并发症;从而减轻脑水肿等脑损害程度,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与文献[7]报道一致。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治疗21 d、30 d时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有显著差异,说明微创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因此,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有微创手术适应征者,应尽早行微创手术清除血肿,以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总之,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以快速清除血肿,迅速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由于创伤轻微,术后患者意识恢复快,功能缺损少,治疗有效率高,病死率低,并且操作简便,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临床疗放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主编.脑血管病临床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7.[3]Wagner KR,Xi G,Hua Y,et al.Ultra-early clot aspiration after lysis with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a porcine model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edema reduction and blood-brain barrier protection[J].J Neurosurg, 1999,90:491-8.
[4]Polidori MC,Cherubini A,Senin U,et al.Peripheral nonenzymatic antioxidant changes with human aging: a selective status report[J].Biogerontology,2001,2:99-104.
[5]Cherubini A,Polidori MC,Bregnocchi M,et al.Antioxidant profile and early outcome in stroke patients[J].Stroke,2000,31:2295-300.
[6]贾保祥,孙仁泉,顾 征,等.穿刺射流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1996,22(4);223.
[7]柯东风,何云光,胡 文,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4,13(1):18-21.
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论文 篇3
我院脑外科自2008年1月到2011年3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90例, 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70例, 用微创治疗40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病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选择
病例选自2008年1月到2011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90例, 微创组40例;其中男性24, 女性16例, 年龄38-63岁, 平均50.5岁, 其中选择单纯基底节出血20例, 单纯脑叶出血11例, 原发性脑室出血及脑实质出血9例, 后者出血者出血量为28ml~65ml, 平均57.5ml。对照组是同期入院的患者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41岁~67岁, 平均54.6岁。其中单纯基底节出血者16例, 单纯脑叶出血者12例, 原发性脑室出血及脑实质出血破人脑室者2例。脑实质出血者出血量25ml~66ml, 平均56.4ml。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具体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微创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常规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等保守治疗。对于微创治疗组的患者我们使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具体方法是1.定位:在CT显示中, 以其中心为靶点, 避开脑主要功能区及重要血管区, 采用直角定位尺在头颅表面进行定位, 并做出标记。选用碎吸针, 以电钻驱动钻透颅骨, 到达硬脑膜下血肿边缘, 同时抽吸并转动针尖, 从侧孔边进针, 从侧管抽出液态血肿后, 再以血肿粉碎器进行抽吸、碎吸, 同时冲洗, 以抽出的液体颜色浅淡为标准, 将引流管夹闭, 进行引渡。复查CT, 进一步了解清除血肿的效果。对于破入脑室的患者, 则需要在进行脑室外引流术后, 还要再进行颅内血肿碎吸术。
1.3 临床指标及评判标准
我们对两组的临床效果、术后生活能力 (ADL) 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打分比较。 (1) ADL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 总分>60分为良; (2) 采用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3) 治疗效果在两组疗程结束后, 依据原积分减少百分比评定临床疗效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病残程度、无变化、恶化或死亡。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采用χ2检验, 计量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临床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统计, 微创组和对照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上, 分别是78.87%和66.15%,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神经功能缺损
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表明, 治疗2周与4周后,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具统计学意义, P<0.01。
2.3 ADL评分指数
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ADL进行比较, 微创组治疗后的生活能力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差异明显。
3 讨论
脑出血的发生率率近年来不断升高, 它是一种原发的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疾病, 其病死率很高, 可达50%左右, 脑出血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患者, 大多在50岁~70岁之间。。脑出血后的损伤对脑组织极具破坏作用, 由于血肿的压迫, 可导致脑水肿和颅内高压, 从而导致全脑血液量减少, 加重脑细胞损伤。所以在急性期, 采用微创手术法清除脑血肿, 及时治疗脑出血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治疗措施。快速采用手术治疗, 不仅能够及时去除血肿、预防进一步脑出血, 还能在脑出血的早期, 避免脑组织大面积的直接的损伤。
手术所使用的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在治疗过程中只, 创伤微小, 可以避免脑组织进一步损伤, 也可防止再出血, 同时也能减少感染机率。通过此术式, 能快速提出脑内血肿部位的积液, 以及半固体状的肿块, 因而能快速降低颅内压力, 如果同时加入血肿液化配方, 再采用血肿粉碎器进行进一步的碎化, 则能使血块快速液化从脑中排出。
通过临床观察, 结果显示采用微创治疗脑出血脑血肿, 不仅存活率高, 致死率低, 并且方法安全有效, 提高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年龄大、各脏器功能较弱的患者, 这一方法的优越性更加明显。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有利于患者创伤脑组织功能的快速恢复, 并且由于该术式操作简便, 费用低, 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减轻了经济与精神的负担, 这一术式尤其适用于市县级等基层医院开展, 它对于快速清除血肿, 使患者尽早清醒, 减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都非常有效,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70例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和对照组, 微创组36例, 对照组34例, 微创组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碎吸针进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 对照组进行常规脱水降低颅内压等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arthel指数) 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微创组总有效率 (77.78%) 优于对照组 (64.7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w和4w, 微创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能提高临床疗效,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微创清除术,脑出血,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论文 篇4
【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51-01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由脑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的自发性脑血管疾病,并具有高血压的性征,因此也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长期以来,国内外多以开颅清除血肿的外科手术方法作为常规的治疗方法,但是多存在手术并发症较多,预后效果较差的弊端。近年来,国内进行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研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临床证实,其操作简便,定位精准,创伤小,费用低,无明显禁忌症,并发症及后遗症较少,取得了优良的临床效果[1]。现将护理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已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其中男性41例,女性23例;年龄在44~83岁之间,平均年龄61.7岁;意识清醒者49例,昏迷者15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23例,脑叶出血18例,脑室出血10例,丘脑出血13例;出血量:<50ml 26例,50~100ml 25例,>100ml 13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根据可能潜在的并发症行预防性的全面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随后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比较具有实际意义。
1.2 术前护理方法 安排患者住院后,及时进行CT检查,确定颅内血肿的位置及大小。遵医嘱使用脱水药,及时降低颅内高压,预防脑疝的发生。针对患者的血压水平,采取适当的降压药物,维持血压稳定,防止血压大幅波动造成二次出血。对于焦虑烦躁的患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依照手术医嘱,做好术前检查、备皮、交叉配血及留置导尿管等工作,为手术及时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1.3 术后护理方法
1.3.1 昏迷中护理 意识状态是评价患者病情和预后情况的关键指标。将患者头部垫高或将床头摇高大约30°,以有助于静脉回流,有效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症状。如果患者出现昏迷程度加深或再次昏迷的情况,有可能出现再出血,应及时汇报医生并配合处理[2]。
1.3.2 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 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会发生明显变化,其直接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因此护理人员在监测颅内压的同时,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以及体温等指标,每10~15min测量一次,待平稳后可适当延长测量时间。准确记录,并且及时对记录的资料综合分析。颅内压增高时常伴有血压的升高,因此,若血压增高,应及时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如果还无效,再采用降压药。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患者体温的变化,保证体温在38℃以下,如有患者体温超过39℃,应及时在大动脉处用大量冰块冷敷或使用冰帽持续降温,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及耗氧量,达到对脑组织的保护[3]。
1.3.3 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常规会在头部放置引流管,而引流管的护理是预防感染、防止颅内积气的关键。引流管要在无菌条件下安装,固定于脑平面上10~15cm,以防低颅压的发生[4]。引流袋常规每日更换,更换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严密观察和记录引流液量、颜色、性质。引流液一般呈淡红色,若有新鲜血液流出,此时有可能是二次出血,应迅速通知医生。若血量减少并突然有无色液体流出,此时有可能是脑脊液溢出,应马上报告主治医生并协助处理。
1.4 心理支持 患者术后入住ICU后,在1~3天内,所有活动都依赖护理人员,此时患者最主要的精神支持因素是护理人员,因此护理人员应在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应合理安排治疗和护理实践,并注意轻声走路、说话、操作,以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助于患者增加安全感和心情平和。护理人员还应主动勤于巡视,体察患者细微的眼神、神态、动作,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传递关心和照顾,减轻患者的忧虑和恐惧。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呈现明显差别,实验组患者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残疾和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出血是原发性脑实质出血,是一种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其直接诱因为高血压。伴随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其发病率也显著提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医治,很容易造成残疾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5]。目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该法可及时清除血肿,避免长期压迫造成的脑损害,打破了出血后一系列生理改变造成的恶性循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临床手术方式。在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时,需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积极的预后效果,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控制致残甚至致死的几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本研究中实验组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后,辅以科学全面的护理措施,均取得了令患者满意的临床疗效。由此可见,对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通过系统的临床护理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晓兰.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8):86.
[2] 张家盆,张晓龙.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3):105~107.
[3] 牛宇潔,赵建会,焦明雅.3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5):57.
[4] 刘云霞.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12):12.
[5] 何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2010,13(6):25.
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论文 篇5
1.1 一般资料
1999年7月—2007年7月, 我院对32例脑室出血的病人进行YL-1型血肿微创清除术, 其中男20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60岁。30例处于昏迷状态, 4例已发生脑疝, 2例处于意识模糊状态。脑室出血全脑室系统形成铸型6例, 一侧脑室伴中线脑室系统形成铸型7例, 一侧脑室形成铸型8例, 脑室后半部形成铸型6例。
1.2 器械
根据血肿深度选择相应规格的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针钻一体化) , 钻头、钻盖、三通体、无孔盖帽、圆钝头塑料针芯、密封环引流管、连接器、粉碎器、无菌引流袋、手枪式充电钻、一次性5 mL注射器2个、血肿手术包, 包括治疗巾、4块或5块敷料、弯盘、量杯、剪刀、限位、血管钳等。
1.3 手术方法
脑室出血手术前根据头部CT检查或CT片确定出血的性质和出血量, 立体定位选择穿刺点及相应规格的穿刺针。选择因优先穿刺非优势侧脑室额角, 依次对侧额角、三角部等处。如果脑室未变形移位的可按常规脑室穿刺定位, 如果脑室变形移位, 根据CT片定位可先选择侧脑室额角内血肿最多一层定位穿刺。在局部麻醉下, 正对侧脑室额角方向钻入, 钻入颅骨内板突破硬脑膜后去除限位器, 剪断针托塑料卡环后, 拔出针芯, 插入圆钝头塑料针芯, 缓慢均匀左右旋转15°, 三通针达侧脑室额角, 拔出针芯, 盖无孔盖帽, 经侧管连接引流管, 用5 mL注射器轻柔抽吸液态血肿, 如果抽不出, 应拧下无孔盖帽, 经针腔放置针形血肿粉碎器, 经密封环插入三通体内拧紧, 用少于2 mL生理盐水溶解5 000 U~10 000 U尿激酶, 快速推入。完毕后拔出针形粉碎器, 盖无孔盖帽, 进行血肿液化和引流, 每4 h~6 h 1次, 配合腰椎穿刺。
2 结果
本组死亡2例, 生存30例, 其中良好21例, 不良9例。
3 讨论
脑室出血多为继发性, 偶见原发性。常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和梗阻型脑室铸型, 病死率高, 继发性多为邻近脑室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所致, 原发性多为脉络丛、室管膜及室管膜下组织出血引起。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室出血不仅简便易行, 而且疗效好。要求手术选择最佳时机, 确定合格的穿刺定位, 严格掌握操作程序和合理应用血肿液化剂[1]。一般穿刺应选择在发病6 h内, 此时清除血肿可使周围的脑实质的继发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这对降低病人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选择单侧脑室穿刺和双侧脑室穿刺需根据脑室出血量大小和脑室铸型的类型而定, 必要时配合腰椎穿刺。手枪式充电钻钻速应≤700 r/min, 转动速度均匀, 钻头固定应稳, 突破颅骨内板及硬脑膜时, 应放置圆钝头塑料针芯, 缓慢旋转三通体推入脑室。选针的长度应酌情增加1.0 cm~1.5 cm, 否则脑室复位后深度可能不够。吸取血肿时切忌过快过猛, 否则形成负压导致再次出血。应用血肿冲洗剂或液化剂和融碎时要求等量置换, 置换速度缓慢、均匀, 液化剂要求单一 (尿激酶1×104 U~5×104 U+生理盐水3 mL~5 mL) , 切勿使空气进入脑室, 否则可能引起颅内压升高等。术后引流充分, 置管一般不超过1周, 否则可能引起脑室内感染。引流过程中, 病情稳定后应做多次腰椎穿刺, 加快血性脑脊液排出, 减少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拔针前先提高脑室引流瓶高度, 离颅脑15 cm~20 cm处, 继之关闭, 观察病情无恶化即可拔管, 拔管后穿刺部位加压包扎, 抬高头位, 防止发生脑脊液漏。如有脑脊漏时可缝合头皮。
参考文献
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所收治的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0~82岁, 平均年龄为61岁。经CT检查证实, 40例脑出血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其中, 脑叶出血8例, 基底节内侧区出血14例, 基底节外侧区出血16例, 小脑出血12例。
1.2 方法
对照组20例患者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 手术后实施综合治疗。观察组20例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 首先根据患者的血肿部位让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 以作为穿刺点局部麻醉, 然后采用CT扫描定位, 进而确定穿刺的方向、平面和穿刺针所需长度[1]。以电钻驱动YL-1型穿刺针钻穿颅骨和硬脑膜后, 对钝圆头塑料针芯进行更换, 然后缓慢推入到患者的血肿表层, 将针芯拔除, 引流管与测孔接入, 以此将患者血肿表层的液态部分吸出[2]。此时, 对钝圆头塑料针再次进行更换, 并推至到血肿的中心部位, 缓慢抽取血肿的同时采用肝素生理盐水对血肿部位进行多次清洗, 在血肿清除后将穿刺针拔去, 伤口部位局部缝合包扎[3]。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NIHSS) 的标准进行评价, 基本痊愈:患者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效:患者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减少46%~90%;好转:患者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任何变化, 甚至出现了恶化的情况。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 对照组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 手术时间在90 min左右, 术中出血量为 (287.4±71.3) ml;观察组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手术时间在45 min左右完成, 术中出血量为 (112.3±32.4) ml, 两组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 通过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对照组20例患者, 基本痊愈2例, 显效8例, 好转3例, 总有效率为65.00%, 观察组20例患者, 基本痊愈6例, 显效10例, 好转2例, 总有效率为90.00%, 两组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两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急性脑血管疾病中, 导致人体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一种自发性脑出血, 其病症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高血压伴脑小动脉瘤, 或血压骤升所导致动脉破裂而引起的[5]。临床研究表明, 严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病情的进展上都比较迅速, 并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脑疝、颅内高压, 进而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 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 及时有效的将血肿清除是抢救患者生命和恢复神经功能缺损的关键。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中, 从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分析, 这一方法需将全身麻醉, 因此, 对患者所造成的损伤是非常严重的, 同时手术实施的时间还比较长, 术中的危险性和术后患者的适应性都会受到一定限制。在微创技术与临床医学的不断推广中,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被应用到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 同时, 因这一技术所具备的疗效高、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创伤小等多方面的优势, 其逐渐的成为了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在本文对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对照组患者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 经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较, 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不仅能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迅速清除, 还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对患者意识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永, 孙辉, 姚凯华, 等.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的疗效分析.重庆医学, 2013, 10 (21) :2534-2536.
[2]周秀荣.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0例疗效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 35 (02) :132-134.
[3]余宇星, 罗飚, 陈唯实, 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2, 09 (21) :41-43.
[4]叶路敏.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评价.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01) :72-73.
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再出血病例共8例,男5例,女3例,年龄48~73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5例,颞叶2例,枕顶叶1例;再出血发生时间:术中2例,术后第1次碎吸时出血2例,术后第2次碎吸时出血3例,术后第3次碎吸时出血1例;出血量:50~500 ml。
1.2 处理方法
术中或术后碎吸时,发现引出的血液呈鲜红色,且凝固成块状时即可确定为新鲜出血。此时应敞开引流管,置入碎吸针用4℃的冰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用“生理盐水200 ml+肾上腺素1 mg”、“生理盐水100 ml+肾上腺素1 mg”、“生理盐水50 ml+肾上腺素1 mg”反复冲洗,直至引流液无新鲜血液为止[2]。
2 结果
本组8例再出血患者都得到及时控制,复查头颅CT原血肿灶未见增大。除出血最较多的患者出现出汗、烦躁等现象外,其他患者无何特殊不适。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术中或术后再出血,与原发出血灶血管破口附近的凝血块被清除或松动有直接关系。为了预防再出血,应注意以下几点:(1)当首次手术清除血肿量超过总量70%左右时,应停止碎吸,且不必立即注入“尿激酶”;(2)再次碎吸时,应尽量避免抽吸,应以冲洗及注入尿激酶溶解残余血肿为主;(3)当残余血肿量在10 ml以下时,不必再行碎吸术,让血肿自行吸收更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处理。方法 用4℃冰生理盐水加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溶液反复冲洗颅内血肿腔。结果 8例颅内再出血患者出血情况都得到及时控制。结论 用4℃冰生理盐水加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溶液反复冲洗颅内血肿腔,止血效果好,患者无特殊不适。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技术,再出血
参考文献
[1]薛庆澄.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岀版社.1990:349.
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论文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38例, 女26例, 年龄55岁~86岁, 平均年龄69岁。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及头颅CT结果诊断和评分, 本组患者均有意识障碍, 其中嗜睡31例, 浅昏迷14例, 中昏迷10例, 深昏迷9例, 病灶侧瞳孔散大合并脑疝者15例。均有原发性高血压史, 入院时血压150~280/90~14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头颅CT表现:额叶出血12例, 颞叶出血10例, 基底节区出血32例, 丘脑出血10例;出血量30~110 ml;血肿破入脑室者18例;发病时间6 h~4 d。
1.2 方法CT定位后, 应用YL—Ⅰ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
碎穿刺针, 在手电钻动力驱动下经皮穿刺颅内血肿, 抽出血肿的液态部分, 反复用0.9%生理盐水冲洗, 冲洗液从穿刺针套管侧管接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排出颅外, 待冲洗液变清后注入血肿液化剂, 夹闭2 h后开放引流。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向家属交待病情的危害性及手术的目的、方法、优点, 消除家属的心理负担, 取得其信任与配合, 以利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护理工作。
2.1.2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大小, 并准确记录在护理单上。
对血压过高且有颅内压增高表现或脑疝先兆时按医嘱给予脱水, 以有效适度地降压。躁动者应予适当的镇静治疗, 以免诱发血压升高。使用降压药物应严密监测血压, 避免血压过低使脑灌注量不足, 加重脑出血。
2.1.3 尽快做好一切术前准备, 包括剃头、配血、药敏试验、相关实验室检查, 同时留置尿管, 以便准确记录出入量。
根据病情静脉滴注抗生素, 预防颅内感染。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可将患者头部垫高或将床头摇高30°, 以利
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对于躁动患者为严防坠床及其手抓引流管, 应加床挡及保护带约束其双手。
2.2.2 严密监测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 每30 min 1次, 意识状态是判断病情及生命预后的重要指标。
术后应有效控制血压, 一般维持收缩压128~158 mm Hg、舒张压75~90 mm Hg, 必要时根据医嘱静脉滴注降压药。对昏迷患者血压高者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一条补充血容量, 一条静滴降压药, 应注意静注其他药物时切勿从静滴降压药的输液管道静推, 以免引起血压骤降。患者常规给氧, 以改善脑缺氧。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如持续头置冰帽, 以降低脑细胞代谢水平, 减少耗氧量, 保护脑组织。脑出血患者多为中枢性高热, 药物降温效果差, 经常更换部位, 防止冻伤, 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冬眠疗法以有效地降低机体代谢, 特别是脑组织的代谢,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抽搐躁动者, 适当给予镇静止痉, 防止脑水肿发展及颅内压增高而再出血。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取平卧位, 头部抬高15°~30°, 并保持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及时翻身叩背, 有利于痰液的咳出, 及时吸出堵塞呼吸道的痰液或分泌物, 避免引起吸入性肺炎, 减少肺部感染。一般不用安定类的药物, 以免抑制呼吸、咳嗽反射。给氧, 2~4 L/min, 视病情调节给氧时间。已经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室内定时空气消毒, 预防感染。本组气管切开9例, 无1例发生并发症。
2.2.4 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 引流颜色正常时, 呈暗红色, 比血液稍稠。
如引流量多与血肿不成正比, 颜色呈淡血水样, 说明出血已破入脑室, 引流液中混有大量脑脊液。如引流液突然变红且外流速度加快, 则提示有再出血可能, 应及时汇报医生。每4 h记录1次引流量及性质, 以了解是否有继续出血倾向。
2.2.5 保持头部引流管通畅, 引流管避免受压、扭曲及高于头部。
(1) 穿刺针与穿刺部位原则上呈水平位, 引流器低于穿刺部位20 cm~30 cm。如为脑室引流, 引流器液面应高于脑室15 cm左右。更换引流器和调节引流器高度时应避免大幅度升降。 (2) 头部制动, 头下垫无菌巾, 保持引流管周围清洁、干燥, 减少污染机会。翻身及护理操作时, 避免牵拉引流管。昏迷患者用约束带固定健侧肢体, 以防抓脱引流管。 (3) 防止管腔阻塞, 如出现引流不畅, 检查有无管道扭曲受压及血凝块阻塞等, 可由上而下轻轻挤压引流管, 2~4次/d, 或按无菌操作原则用生理盐水500 ml加肾上腺素2 mg冲洗, 1~2次/d, 每次200~300 ml。如阻塞仍未解除, 可在严格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或遵医嘱注入液化剂, 适当调整穿刺针以利引流。本组有14例因血凝块阻塞针管出现引流不畅, 立即注入尿激酶2万U, 夹闭引流管2h后血凝块液化, 引流通畅。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激活物, 有较强的溶解血块作用, 还可以清除抑制因子对纤溶酶的抑制作用, 无抗原性及毒性。小剂量应用短时间内可达到分解血凝块的作用, 体外血凝块分解实验证明, 4 h对血凝块的分解作用可接近完全[2]。 (4) 搬运时夹闭引流管, 避免引流液回流。
2.2.6 当引流量与血肿的比例基本相符时, 一般在置管2 d内如无引流液即可拔管。
拔管时间一般为3 d~7 d, 拔管时, 钻孔处用碘伏消毒, 纱布覆盖, 加压包扎。对有脑脊液流出者, 要随时观察敷料是否干燥, 如湿润后, 要立即更换纱布, 如发现纱布湿润并呈鲜红色, 可能有再出血, 应立即通知医生。
2.2.7 并发症的护理:
(1) 泌尿系感染。本组发生1例,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并用0.02%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 2次/d;外阴及尿道口用0.5%碘伏棉球擦拭消毒, 每天3次, 1周后感染控制。 (2) 肺部感染。本组发生2例, 经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静脉应用抗生素, 用庆大霉素8万U、α-糜蛋白酶4 000 U、地塞米松5 mg加生理盐水20 ml行雾化吸入, 3次/d, 连续1周好转。 (3) 肠道感染。本组发生1例, 经调整饮食配方及鼻饲抗生素, 4 d后好转。本组未发生穿刺处及颅内感染。
2.2.8 加强基础护理:
(1) 限制探视人员, 定时开窗通风和行空气消毒。 (2) 用复方氯已定行口腔护理, 3次/d, 预防口腔炎及霉菌感染。 (3) 加强皮肤护理, 如卧气垫床、温水擦洗、定时翻身、局部按摩等;搬动患者时避免推、拖、拉, 动作要轻柔。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预防褥疮发生。翻身时注意头部不宜过屈、过伸或过度转动, 以免影响脑血液供应。 (4) 昏迷者以鼻饲流质供给营养, 宜现配现用, 少量多次。鼻饲前吸痰, 鼻饲后30min内避免吸痰, 防止恶心、呕吐。
参考文献
[1]刘安玲.急性脑出血血肿穿刺引流术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9) :855
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论文 篇9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资料与方法
我科自2004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51~77岁(平均64岁)。
临床表现:本组脑出血25例中,起病后头痛18例,头晕9例,呕吐24例,意识不清8例,体温38.5℃以上6例,一侧瞳孔散大5例,双侧瞳孔缩小3例。
影像学检查:25例均行头部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颞叶5例,枕叶3例,额叶4例,壳核13例,出血量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30~103ml。
出血到手术时间:7小时内4例,8小时~1周21例。
治疗方法: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YL-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利针,应用CT定位微创清除术,破入脑,患者配合腰穿脑脊液置接[1]。
结 果
血肿清除时间:4天5例,7天16例,死亡4例。其中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3例死于脑癌。
治疗神经功能缺陷评论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基本全愈8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2例,死亡4例。
讨 论
颅内血肿微创术简便可行,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较为理想的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应用液流正压粉碎血肿代替机械性碎吸血肿,其工作区还严格控制在血肿范围内,且可全方位、无盲区、高效能的碎吸血肿、液化血肿,使血肿清除率大大提高,损伤少,避免了脑组织的再损伤和出血,降低颅内感染[2]。手术只需局麻,30分钟即可完成。
把握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高血压脑出血7~24小时手术最佳,在脑组织受压致缺血、脑水肿进一步发展以前,尽快清除血肿,对于减少死残率,促进脑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但6小时内手术,由于破裂血管闭塞不全,易引起再出血(若6小时内即出现脑疝等急症,则应立即手术以挽救生命)。
手术原则:①血肿量较大(30ml以上)。②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病情进行性加重。③出血部位不限,以血肿浅表者效果好。④出现脑疝前期症状或已有脑疝者,需立即手术治疗[3]。
预后判断:①颅内血肿量大于90ml者预后差。②出血部位:原发性或继发性脑室出血形成全脑室铸型,以及颞叶出血预后差,前者可能与血块堵塞脑脊液循环致使颅内压增高有关,后者与易引起颞叶沟回疝有关。③血压过高者预后差,平时血压大于180/120mmHg者,预后较差。血压持续大于200/120mmHg,用降压药疗效不佳者,预后更差。④年龄越轻,脑水肿越重,预后越差。⑤手术前已有脑疝或脑疝前期病患者,预后差。
参考文献
1 刘宗惠,李士月,田增民,等.立体定位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10(3):159-161.
2 贾保祥,孙仁泉,顾征,等.穿刺引流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22(4):233.
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80例, 男40例, 女40例, 年龄37~75岁, 平均年龄56岁, 合并高血压62例, 糖尿病10例, 脑出血量在20~35ml, 基底节出血60例, 枕叶出血12例, 颞叶出血8例, 全部病例符合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8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入选患者均为自愿选择治疗方法。
1.2 辅助检查
起病12~48h后经脑CT发现颅内出血灶。
1.3治疗方法
(1)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内科治疗组:用CT片定位确定靶区重点及穿刺点和穿刺针长度, 应用北京万特福科技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在电钻驱动下钻进颅骨, 拔除针体, 放入圆钝头针芯, 推至血肿腔, 拔除针芯, 即见暗红血液流出, 拧上帽盖, 连接侧管, 并用注射器缓慢抽吸血肿液态部分, 一般第一次清除血肿量为20%~50%, 之后拧紧帽盖, 插入针型粉碎器, 用生理盐水冲洗并进行等量置换, 至引流液清亮后注入尿激酶2万U+生理盐水2ml, 夹闭引流管, 4h后开放引流。之后1~2次/d的液化冲洗及引流。约2~7d后根据复查CT片, 血肿基本清除后予以拔除穿刺针。同时予脱水降颅压、调压、护脑、预防应激性溃疡、对症支持等。 (2) 单纯内科治疗组:予脱水降颅压、调压、护脑、预防应激性溃疡、对症支持等。
1.4 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21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并判断疗效。预后判断标准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分标准并结合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 (评定时的病残程度0~7级) : (1)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90%或以上, 病残程度0级; (2) 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1~3级; (3) 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45%; (4) 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增减不足18%; (5) 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增加18%或更多; (6) 死亡。将临床疗效分为四级: (1) 显效:包括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 (2) 有效:指进步; (3) 效差:包括无变化和恶化; (4) 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 统计软件处理。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 治疗21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差异, 见表1 (P<0.05) 。治疗21d后疗效比较见表2, 两组疗效评定差异明显 (P<0.01) 。
3 讨论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 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 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内科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 以挽救生命, 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差异明显, 微创+内科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改善较多 (P<0.05)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内科治疗组有效率75% (显效+有效) , 无效25% (效差+死亡) ;单纯内科治疗组有效率40% (显效+有效) , 无效60% (效差+死亡) , 两组差异明显 (P<0.01) 。说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较大量脑出血治疗效果较好。
脑出血特别是较大量脑出血后血肿压迫脑组织, 容易形成脑疝, 药物保守治疗病死率高[2]。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无需特殊麻醉, 仅使用局麻, 穿刺针直径约3.0mm, 对组织损伤小, 且操作简单, 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3]。手术时机宜选出血后7~24h[4]。手术对象排除高龄 (超过75岁) 、脏器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配合内科治疗较大量脑出血在基层医院有一定推广和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较大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较大量脑出血 (2035ml)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予内科治疗, 一组予微创血肿清除+内科治疗, 每组疗程共21d, 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 经统计学处理后进行对比。结果:单纯内科治疗组治疗前NIHSS评分48±2.10, 治疗后40±1.92。微创+内科治疗组治疗前NIHSS评分49±1.86, 治疗后28±1.67。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差异明显, 微创+内科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改善较多 (P<0.05)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内科治疗组有效率75% (显效+有效) , 无效25% (效差+死亡) , 单纯内科治疗组有效率40% (显效+有效) , 无效60% (效差+死亡) , 两组差异明显 (P<0.01) 。结论:微创+内科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内科治疗。
关键词:微创血肿清除术,内科治疗,脑出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王新德, 谭铭勋, 郭玉璞.脑血管疾病[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90-201.
[3]翟思田.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附80例报道) [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2) :11-12.
【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论文】推荐阅读: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技术09-16
微创血肿碎吸08-25
微创钻孔血肿引流术08-19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07-05
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08-08
开颅血肿清除术护理论文10-12
联合清除血肿05-08
血肿清除术11-02
开颅血肿清除术08-15
早期开颅血肿清除术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