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专科治疗技术

2024-05-21

微创专科治疗技术(精选9篇)

微创专科治疗技术 篇1

我院于2011年5月设立“椎间盘微创专科”, 以全新的治疗颈腰椎间盘病的模式———“椎间盘超市”的形式将各种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作为专科治疗内容, 从最简单的康复治疗到传统手术治疗, 加上世界盛行的微创技术等近30余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秀治疗技术组成强大的技术平台, 在“能简单不复杂, 能保守不手术”原则下为患者选择最简单、疗效最大化、安全、廉价为优点的个性化设计、量身定制多种治疗方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颈腰椎间盘病患者200例, 年龄20~78岁, 中位年龄49岁;颈椎病65例, 腰椎病135例。根据患者不同症状、经济条件为其制定系统治疗方案, 康复训练计划。

2 专科治疗技术

2.1 治疗范围

(1) 各型颈椎病、颈部软组织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术后硬膜外腔粘连。 (2) 脊柱及关节退变性疾病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增生性脊柱炎) 。 (3) 腰椎术后综合征。 (4) 风湿、类风湿性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 [1]。

2.2 技术方法

2.2.1 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术:

原理是通过内窥镜设备系统, 在电视监控下观察椎管内椎间盘的大小、位置、压迫神经程度、骨质增生、黄韧带钙化等引起腰腿痛的病理因素。在窥镜工作套管中完成操作, 摘除突出的髓核及充分减压。切口仅长1.5cm, 可不缝合, 术后1~3d就可下床活动。

2.2.2 颈腰椎间盘切吸技术:

通过X线透视定位, 局部注射少量局麻药, 将微型髓核钳通过4mm的工作通道夹取盘内的髓核组织, 此项技术是一种局限于椎间盘切除的治疗。

2.2.3 臭氧消融术:

此法适用于无手术指征而疼痛麻木症状较重的病例, 应用臭氧发生器, 在CT或“C”型臂指导下, 将微创介入治疗针直接穿刺入突出的椎间盘髓核内, 注入治疗量的臭氧。氧化髓核使其变小, 间盘内压力变小, 从而消除了突出物对周围神经、脊髓等组织的压迫, 达到根治的目的。

2.2.4 小针刀松解术:

针刀疗法是在小针刀疗法的基础上创立的中西医结合新技术, 多数疾病一两次即可治愈。

2.2.5 射频热凝消融技术:

射频靶点热凝治疗术是根据射频高能加热的原理, 将套管针穿刺到椎间盘突出的髓核部位, 使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凝固、变性、体积缩小, 从而减轻对神经的压迫, 迅速改善症状[2]。

2.2.6 椎体成形技术:

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主要适应证是骨质疏松相关椎体压缩性骨折及椎体的良、恶性肿瘤所造成的顽固的剧烈背部疼痛, 疼痛导致运动能力丧失并发生并发症。手术是在X光的引导下, 在局麻下从背部向椎体插入一根细针, 向破坏或疏松的椎体中注入一种叫做羟基磷灰石的骨水泥, 具有缓解疼痛和重建骨骼生物机械强度的作用。治疗后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的比例达95%, 并发症比例只有1.5%。术后卧床4h后即可下床活动。

2.2.7 胶原酶溶解术:

始创于美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休斯曼教授, 作用机理是通过非血管介入治疗在颈、腰椎间盘突出部位注入注射用胶原蛋白酶, 溶解椎间盘突出部分, 解除对神经的压迫, 远期疗效佳。

2.2.8 银质针导热疗法:

该技术严格按照人体软组织外科解剖和软组织压痛分布规律, 用精确的银质针针刺治疗, 导入所需的最佳温度, 消除无菌性炎性反应, 松解肌肉痉挛, 增强局部供血, 促进组织修复和肌细胞的再生, 解除软组织疼痛的一种治疗方法。

2.2.9 经皮穿刺椎间盘融合术:

微创切除病变椎间盘, 并置入人工椎间盘, 以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2.2.1 0 激光椎间盘消融术:

其原理是使突出的髓核气化, 降低椎间盘内压力。

2.2.1 1 电超导:

为靶向给药治疗技术, 使药物通过皮肤屏障, 定向、定量、定速、定位地进入病理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 达到局部和全身治疗的目的。

2.2.1 2 三维液体疗法:

是结合多功能三维正脊技术与硬膜外填充技术治疗为特点。

2.2.1 3 颈疏松疗法:

该疗法利用经前筋膜的特点, 将特制的药物注射至颈前筋膜内, 利用“液体解剖”的原理和小针刀对关节囊及皮神经的松解特点, 对颈椎周围的病变组织广泛侵润, 对激惹失衡状态的神经、血管、软组织, 达到粘连的软组织松解、炎性水肿的消除、舒筋活血、重新平衡失稳的颈椎。利用软松解和硬松解相结合的方法在解除颈椎病引起的颈性眩晕、肩臂疼痛、手麻、心悸等症状方面有独特疗效, 尤其是喉炎引起的颈椎病疗效更佳[3]。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体现人文关怀、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措施。向患者讲解有关知识, 了解疾病, 解除患者的顾虑, 取得患者的信任, 多与患者交流, 从而获取实施治疗方法的效果和相关反馈, 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3.2 中医护理

中医辩证施护采取常用的中医护理特色疗法, 如中药熏蒸、中药透覆疗法、红外线疗法、耳穴压豆疗法、牵引疗法、穴位按摩等。

3.3 围术期护理

做好相关术前准备, 调节手术治疗环境温度, 检查治疗仪器运行是否正常, 完善应用药物, 做好患者术区皮肤准备。术中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保暖, 严格无菌操作, 认真执行三查七对, 注意核对药物名称及剂量;保护针刺或切口部位, 防止感染。术后密切观察病情, 嘱患者注意休息, 询问症状是否改善, 有无特殊感受, 耐心解释不适症状的原因, 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4 健康宣教

教授自我功能锻炼方法, 告知患者避免过度劳累, 日常生活和劳动要保持正确姿势, 以避免脊柱和腰椎间盘承受过大压力而突出。我科每天安排住院患者及家属和科室医护人员做功能保健操。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普及颈腰椎保护知识等一系列宣教工作。

3.5 功能保健操

(1) 腰部功能锻炼操:1踝泵:双脚同时, 单脚交替;2直腿抬高45°~80°, 单侧 (前、后、侧) 抬腿;双侧3曲膝:双腿收缩, 屈曲锻炼;4吸腹5双飞燕, 6五点支撑。 (2) 颈部功能锻炼操:1耸肩2提肩收缩3前俯后仰4左右旋转5左右摆动;6绕肩:前绕、后绕;7摸耳朵8隔墙看戏, 9投手对抗:前、后、左、右对抗;10旱地划船11十点十分12空中取物13大飞燕14举臂转身。锻炼原则: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不适为宜、急性期不做锻炼。

4 小结

我科医护人员开展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疗与护理措施,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与患者共商最佳治疗方案。改变了过去不分病情轻重一律保守或统统开刀的治疗过度或治疗缺失的弊端, 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错误的检查治疗, 保护了患者的劳动能力,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腰椎间盘病,微创专科治疗技术,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 何文宇, 甄鹰, 段丽娜.健康教育在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封闭治疗中的作用[J].现代护理, 2007, 13 (14) :1370-1371.

[2] 张云霞.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护理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3, 26 (8) :263-264.

[3] 唐翠英, 李淑兰, 钟元河, 等.阶段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 2009, 7 (34) :3107-3108.

微创专科治疗技术 篇2

没有原因的三叉神经痛是不存在的

由于病因认识上存在误区或技术力量限制,当前很多地方仍采用传统的神经破坏性手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如:封闭、撕脱、切断、射频、γ-刀等,会给患者带来永久性伤害性并发症,如麻木、肌肉萎缩等,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没有原因的三叉神经痛是不存在的,血管压迫神经根是造成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经过20余年的潜心研究,通过上万例临床病例证实,威海光华医院、济南脑科医院院长李光华教授提出了这一新概念。

微创功能性新术式

在手术疗法中,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常规术式,需要有相对大的骨窗,用力牵拉脑组织以扩大手术视野,副损伤相对较大,并且镜下视野局限、失真,容易遗漏责任血管,影响治疗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李光华院长在国内首创了“微创功能性新术式”,它针对患者病因做治疗,彰显内窥镜下手术的优越性,其多角度、放大功能的展现,使术中创伤更微小,神经根区观察不留死角,不宜遗漏责任血管,避免滋养血管损伤,术后保留神经功能,具有安全、可靠、无复发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2000年,李光华独自代表中国参加了柏林国际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大会,他在会上做的《微创功能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报告受到了各国医学专家的高度评价:“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手术,能从根本上为患者解除痛苦,保留神经功能,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属于‘中国首创、国际领先水平’。” 随后,他又将该技术应用于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手术中,取得了根治病症的可喜效果。

微创功能性手术开展以来,李光华院长已经为全国各地3000多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彻底解除了病痛;目前国内年龄最大的三叉神经痛患者97岁,最小的仅有6岁,均受益于李院长。现在,李光华已指导了上海交大九院等多家国家级、省部级医院开展此项微创功能性手术。

大型特色脑科医院落户济南

在风景秀丽的济南市千佛山风景区,由李光华院长发起成立的全省首座以开展内窥镜下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小儿脑瘫和成人瘫痪康复治疗为特色的大型专科医院——济南脑科医院重音落户!

医院位于济南市二环东路南端,依山而建,占地总面积11000m2,开设微创功能性脑神经外科和脑瘫、脑血管病康复医学两个特色专科,设有床位近300张,拥有小儿及成人康复项目60多个,斥资近千万引进国际先进康复设备,是目前山东省规模最大、最规范的脑神经康复专业机构。

医院聘请中国康复事业的创始人于兑生教授和中国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恽晓平教授担任常年技术顾问,在硬件配套、技术力量、管理理念等方面与国际同行业多角度接轨、全方位看齐,立足山东,打造精品特色专科,为全国各地三叉神经痛患者和残疾人康复开辟了一条真正的出路。

威海光华医院(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滨南路29号

康复热线:0631-59806665991666)

济南脑科医院(济南市二环东路南端7879号

康复热线:0531-8696332681186111)

微创技术治疗儿童漏斗胸疗效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例均为我院收治的漏斗胸的患儿,Haller指数3.3~6.0,均>3.25的手术指标,其中男22例,女6例,年龄4~12岁,平均(5.5±1.2)岁,32例患儿有临床表现,如活动后心悸、反复的呼吸道感染、脊柱稍侧弯等。基本对称77例,不对称23例。手术指征包括以下2个或2个以上标准:(1)Hailer指数>3.25;(2)肺功能提示阻塞性或限制性气道病变;(3)EKG、超声心动检查:二尖瓣脱垂、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等;(4)外观的畸形使患儿、家长不能忍受;(5)畸形进展且合并明显症状。将该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Haller指数、临床表现、手术指证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测量Hailer指数,均行胸片、CT及EKG检查,评估漏斗胸畸形情况和严重程度、有无心肺受压和先心病等、胸骨扭曲和肋软骨骨化情况等。(1)对照组:采用传统改良Ravitch手术治疗,行胸壁凹陷处的纵或横行切口,将多余的肋软骨切除,然后缝合,矫平凹陷,放置克氏针或钢板,固定。(2)观察组:采用微创Nuss手术治疗,选择合适长度的支架,调整支架的弯曲度;双侧腋前线至腋中线之间横切口,长2cm,切开皮肤,在胸腔镜直视下,将扩展钳沿预先选定的肋间隙缓慢向前通过胸骨下陷处,最后经皮下隧道达对侧切口,然后将支撑板弓形向后穿过隧道。到位后,将其翻转180°,使胸骨和前胸壁突起成期望形状。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反复膨肺,以排尽胸腔内气体,退出胸腔镜,术后第1~3天拔除防止气胸的胸腔闭式引流并下地活动,不要过于剧烈,以防支撑架移位。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气胸、皮下气肿、疼痛、积液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结果以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术后出现皮下气肿1例,1例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0%;对照组术后出现气胸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均无致命性,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预后良好。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漏斗胸分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在影像学检查中,CT可以较好地进行漏斗胸漏斗对称性估计。对称性的漏斗胸,尤其合并扁平胸,是Nuss手术的最佳适应证,因为广泛对称的漏斗胸不论年龄大小,胸骨与肋软骨之间没有非常大的角度,便于支架将其撑起,扁平的胸廓会变得饱满。非对称性漏斗胸通常右侧凹陷较深、较陡,同时伴胸骨向右前旋转,随着病情的加重,整个胸廓失去正常形态。严重的非对称性漏斗胸及局部凹陷非常重的漏斗胸,尤其大年龄组文献报道行Nuss手术效果仍然欠佳。在支撑架预塑性时,一定要结合患儿畸形特点,对凹陷较大处,特别是合并有扁平胸者,适当给予过枉矫正,也可从非对称肋间穿出,术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小儿漏斗胸是最常见的胸壁畸形,手术是治疗漏斗胸唯一有效的方法,Nuss手术是由美国Nuss博士与Walter Lorenz Surgieai公司合作开发的一种新技术,目前使用最广泛。Nuss手术不需游离皮肌瓣,出血少,不切除肋软骨,保持胸廓完整性,呼吸功能稳定,胸前壁无手术瘢痕,外形美观,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2]。绝大多数专家认为,6~12岁是Nuss手术的最佳时机,因为年龄>12周岁的年长儿胸壁的伸展性、柔韧性降低,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出血量,并且对心肺功能的恢复帮助偏小。但国内不少医院把手术年龄扩大到了3~15岁,甚至成人,手术效果良好[3]。且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并发症的发生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预后良好。这表明微创Nuss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治疗小儿漏斗胸疗效满意,且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技术治疗儿童漏斗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28例漏斗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微创Nuss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改良Ravitch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预后良好。结果 微创Nuss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且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微创技术,儿童,漏斗胸,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新让,侯广军,姚满叶,等.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46例[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9,8(1):72-74.

[2]曾骐,段贤伦,张娜,等.大年龄组漏斗胸的微创Nuss手术[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7,23(3):193-195.

微创专科治疗技术 篇4

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O3臭氧和大针疗法,本刊记者专访了河南省辉县市颈肩腰腿痛康复中心的张国强医生,让他给广大读者朋友详细解答O3臭氧和大针疗法的神奇功效。

记者:该项技术跟传统治疗颈肩腰腿疼病的方法相比,有哪些优势?

张医师:O3臭氧能消除椎管内及椎周无菌性炎症,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消除炎性水肿;而且O3臭氧能分离软组织粘连或防止再粘连,增加局部供血供氧,有镇痛作用,是目前任何疗法无法比拟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创技术,O3臭氧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面已经得到临床应用并取得了满意疗效。

记者:大针疗法与普通针灸有什么区别?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张医师:大针疗法不同于普通的针灸,主要治疗椎管外及肌筋膜之间粘连。它的针头是圆形的,不会伤害肌肉、神经和血管。不吃药,不开刀,不按摩,一般症状治疗1至3次就可治愈,安全系数非常高。

在颈肩腰腿痛康复中心,记者看到了大量治愈患者的资料,在征得张医生的同意后,记者随机抽取了两份。病例1:患者刘小明,男性,37岁。经CT检查L4、5向右突出,是腰椎间盘突出带椎管狭窄,压迫坐骨神经痛导致右下肢剧烈疼痛,主诉有症状,检查没症状,明确病情后,采用O3臭氧微创技术+大针疗法,治疗一次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病例2:患者刘素香,女性,50岁。膝关节骨质增生、肿大、有积液,上下楼有困难,无法行走,疼痛难忍,采用03臭氧创微技术治疗了3次后痊愈。

该中心面向全国各地招收学员。该法操作简单,无风险,随到随学,包教包会,学员学习都在门诊实习,边学习边实践,直到学会为止。另外还传授正骨技术、古溪针刀、全息埋线。风湿骨病秘方,学习费用6800元。

河南省辉县市稻香路南段颈肩腰腿痛康复中心

联系电话:

13072696758 张国强医师

18637311646 李萍针灸师

QQ:505501126

肾结石微创技术治疗的进展综述 篇5

1体外冲击波碎石

1.1 ESWL的发展:自ESWL出现以来, 泌尿外科史便发生了重大的改革, 从此便开创了尿路结石非开放手术治疗的新时期[3]。这种技术以其体表无创伤和治疗费用低以及不需要住院等优势得到了国内外泌尿外科医师以及患者的重视和使用[4]。有学者通过对国产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机与德国电磁式碎石机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对比, 可知治疗4个礼拜的成功率为74%、92%, 但是2个月以后两组的成功率均是100%[5]。国产的碎石机与德国电磁式的碎石机效率约为0.80与0.92, 这可以看出二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ESWL的禁忌:①孕妇禁忌。②严重肥胖的患者和骨骼畸形的患者。③出身出血性的疾病并无法得到改善的患者。④患有传染病且正处于活动期的患者。⑤糖尿病患者。⑥心肺功能不全且严重的患者。2 URL

相对女性患者来说,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更方便的进入肾盂, 加之激光强大的碎石效果, 能够更好地碎石。而这种治疗方式对男性来说不易, 软性输尿管镜的临床更适合男性肾结石患者。因为输尿管镜需要进入全段输尿管, 会引起输尿管黏膜撕脱或断裂的可能, 这边需要技术熟练的医师操作。

3 PCNL的研究进展

3.1 PCNL的发展:PCNL手术在微创方面, 达到了通道口径较小、创伤小、出血量小、并发症少等标准。在尿路结石治疗方面PCNL成为当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并且同时改变了开放性手术治疗尿路结石传统治疗方式, 成为了肾结石治疗的首选术式。

3.2 PCNL的禁忌:①严重肥胖的患者和骨骼畸形的患者。②出身出血性的疾病并无法得到改善的患者。③心肺功能不全且严重的患者。④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⑤肾部下垂的患者。

4碎石取石设备的研究进展

4.1液电碎石设备:20世纪80年代液电碎石被临床广泛运用到临床治疗, 这种技术是靠电极尖端产生火花热能经过空化形成球形冲击波粉碎各种密度的碎石, 此操作简单且碎石效率高。但是这种设备的缺点是有非接触靶点电极热量不定向播, 很容易导致患者肾组织损伤与穿孔或是出血, 并且电极产生的电火花会破坏内镜圆锥形晶状头。可见此设备尚不可作为肾结石治疗的一般技术。

4.2超声碎石设备:此设备是通过超声探头高频振荡的超声波, 超声探头接触结石并粉碎结石[6]。通过工作通道将碎石取出。传统超声设备碎石效果不是很好, 功率也偏低, 特别是对肾铸型结石和巨大结石, 其碎石时间长且速度慢, 因而临床使用的不多。

4.3气压弹道碎石设备:该设备广泛应用于20世纪90年代, 当时该设备碎石效率较高, 也是到目前为止最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肾结石的设备之一。但是由于该设备撞击结石使其击碎, 较大推力才能使结石移动, 这便使得碎石时间和清理时间拉长。

4.4激光碎石设备:该设备主要包括钬激光和激光 (U-100双频双脉冲激光) 两种设备。前者是通过200~1000μm光纤传送, 可以击碎任何部位和任何密度以及化学成分的碎石。后者则是主要为两种波长分别是1064 nm的红光以及532 nm的绿光, 又被叫做双频激光频。

4.5联合式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设备:此技术主要是利用高效能超声碎石系统以及强力气压弹道碎石系统的联合作用。不但可以一起使用气压弹道和负压吸附以及超声, 还能够单独使用某一功能。联合式碎石清石拥有较大的优点,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结石大小和形状以及硬度等等, 有选择性的碎石, 这边提高了碎石的效率和清理的效率, 是的治疗疗程减短。这种设备还可以使得复杂性肾结石体内碎石治疗在效能和效率达到临床治疗的满意度。

3结语

随着现代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不断地积累, 肾结石微创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 同时并发症也在减少, 很多泌尿外科医师也越来越重视这一技术的发展, 并且被许多肾结石临床治疗广泛采用, 使得肾结石临床治疗水平越来越高和不断的改善。近几年联合式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设备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这种技术在吸附的时候可以完成超声和弹道同时碎石, 这对靶器官腔内高压和软组织损伤以及器官破裂等一系列并发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从而进一步使得肾结石微创治疗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艳芳.尿路结石症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 2011, 40 (18) :1847-1849.

[2]南晓松.超声引导经皮肾镜取石治疗肾结石[J].实用医药杂志, 2014, 31 (7) :609-610.

[3]王玉宝.开放性手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28例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3) :86-87.

[4]钟辉, 赵双印.肾结石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3) :58-59.

[5]隆平霞.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20) :2555-2557.

微创专科治疗技术 篇6

1 胸腔镜辅助外科手术

1. 1概述及适应证胸腔镜辅助外科手术 (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 是一种利用电视技术和内镜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微创外科技术。20世纪初,瑞典医生Jacobaeus开始使用内窥镜来诊断和治疗肺结核胸膜黏连并得到推广[6]。1996年Rosenthal等[7]首次将VATS用于胸椎转移癌患者的前路减压内固定,减少开胸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腔镜手术主要有以下优点: a) 手术瘢痕明显减小,外表美观; b) 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对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功能干扰相对较小,并发症少; c) 手术视野佳,可观察胸腔全貌,并且具有放大效果,使术野较肉眼更清楚,便于分离操作; d) 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可以使患者早期恢复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等[5,8,9]。

其适应证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当,即适用于侵犯脊椎前中柱、局限于椎体内的病灶,部分不能耐受传统开胸手术的转移瘤患者亦可选用。其绝对禁忌证包括: 不能耐受单肺通气或者对侧全肺切除者; 1秒用力呼吸容积小于50% ; 严重的胸膜黏连或者肥厚性胸膜炎患者; 呼吸功能不全或呼衰的患者; 胸腔内积脓或严重感染者; 既往开胸手术失败者; 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者等[10,11,12]。

1. 2手术操作患者取侧卧位,椎体破坏严重或有软组织包块的一侧向上。根据椎体病变位置不同,所做的操作切口、光源切口和吸引切口有所不同。a) 操作切口: T1 ~ 5选在相对应的病椎或高于病椎一个肋间隙的腋中线( 腋窝内) 处, T6 ~ 12选在比病椎高一个或两个肋间隙的腋后线。传统的切口为1 ~ 2 cm的小切口。b) 光源切口: T1 ~ 5选在比操作切口高一个肋间隙的腋前线处,T6 ~ 12选在比操作切口高两个肋间隙的腋中线处做1 cm皮肤切口。c) 吸引切口: T1 ~ 5选在比操作切口低两个肋间隙的腋中线处; T6 ~ 12选在比操作切口低一个或两个肋间隙的腋后线处做1 cm的皮肤切口。术者可在电视胸腔镜下探查病椎及其上下椎体和椎间盘,并通过操作切口可完成患椎的活检、切除、脊髓减压、植骨、内固定等操作[11]。

1. 3临床应用胸腔镜能够在屏幕上清晰地显露整个胸椎,并可纯腔镜下完成患椎的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和重建等技术,从而达到微创治疗的目的。Sasani等[13]报道了对6例T5 ~ 11胸椎转移瘤的患者采用腔镜进行肿瘤切除、脊髓减压、椎体重建内固定,手术平均时间185 min,平均出血330 m L,平均住院时间6. 5 d,术后VAS疼痛及Oswestry评分均明显改善。Le Huec等[14]改良了胸腔镜工作通道入路,通过胸骨柄上方和第二肋下缘入路,充分暴露T1 ~ 3椎体,对2例颈胸椎交界处转移瘤的患者采用改良的方法切除病变椎体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1. 4并发症胸腔镜手术的并发症类似于开胸手术,常见有: 暂时性肋间神经痛、术中术后大出血( 大于2 000 m L) 、肺不张、气胸、血胸、乳糜胸、胸腔或内脏结构损伤( 如膈肌或肺损伤) 、神经并发症、脑脊液漏、脊柱不稳等[11,15,16]。术者应严格把握手术指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可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围手术期并发症,使并发症的发生及危害降到最低。

2 小切口脊柱手术

2. 1概念及适应证由于腔镜手术器械昂贵、技术含量高、 操作难度大、学习曲线陡峭导致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并发症难以处理等制约因素,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克服上述缺点,脊柱外科医生改良了传统的腔镜手术,将切口稍微延长成为微创入路脊柱手术,并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17,18]。 其适用于经胸腔、腹腔进行椎体前路手术的病例,如椎体病灶或脊髓受压( 包括结核、肿瘤、骨折等) 的病灶清除、减压以及脊柱前路稳定性的重建。曾接受过开胸、开腹手术导致胸膜、腹膜重度黏连者,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及完全不能耐受手术者是该手术的禁忌证[18]。

2. 2手术操作患者取侧卧位,上胸段右侧开胸,胸腰段则从左侧,对侧单肺通气,打开胸腔,将肺向内侧牵拉,暴露胸椎病变。肿瘤位于胸腰段时可切开膈肌,胸腹联合小切口完成或在胸腔和腹腔外完成手术。L3 ~ 4病变从左侧进入腹膜后,皮肤切口4 ~ 6 cm,切开腹肌,推开腹膜进入腹膜后,宽拉钩牵开充分暴露腰大肌起点,保护输尿管、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切开部分腰大肌起点,暴露腰椎,首先结扎和切断椎体横动脉,在切除椎体肿瘤前先切除椎体上下椎间盘直至终板,然后切除椎体肿瘤,进行前路钢板或钉棒系统固定重建稳定性[17,18,19]。

2. 3临床应用Payer等[17]报道了37例前路小切口脊柱微创手术,其中11例为椎体肿瘤( 包括8例椎体转移瘤、2例多发性骨髓瘤和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 ,11例肿瘤患者平均出血711 m L,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术后效果较为满意。Massicotte等[18]对10例脊柱转移癌患者采小切口脊柱微创手术进行脊柱减压和内固定,术中平均出血335 m L, 术后给予脊柱立体定向放疗7 d左右,术后患者疼痛、生活质量、神经功能均显著改善。

2. 4并发症微创入路脊柱手术虽有切口小、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微创优势,其并发症类型与开放手术基本相同,常见有: 术中损伤椎前血管和神经、手术损伤脊髓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截瘫脊柱不稳、硬脑膜或脑脊液漏、肿瘤复发、术后伤口感染不愈、金属材料相关并发症等[19,20]。根据手术的部位存在特定的并发症,如胸椎手术时可见术后暂时性肋间神经痛、气胸、血胸、乳糜胸、肺炎、肺不张、膈肌及纵膈损伤等并发症[20],腰椎手术则可能出现腹外疝、腹膜炎、腹膜黏连、腹腔血肿、肠梗阻、脏器损伤( 如胃肠道、输尿管、膀胱等) 、尿潴留、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3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ere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和 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

3. 1概述及适应证PVP是采用经皮穿刺经椎弓根途径的方法将骨水泥直接注射到病变椎体内,利用骨水泥重塑椎体形态,增强椎体的强度,使病变椎体维持或恢复稳定性,重塑椎体的生理功能。1987年Galibert等[21]首次报道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C2椎体侵袭性血管瘤案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自此PVP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脊柱转移瘤引发的脊柱压缩性骨折[22,23]。但该术的缺点是不能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脊柱后凸畸形及较高的骨水泥渗漏率,文献报道约为30% ~ 67%[24]。1994年Reiley等在PVP的基础上采用球囊扩张来纠正后凸畸形的方法,称为PKP,于1998年正式应用于临床。该手术比PVP能较大程度地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利用经皮穿刺将一种可膨胀球囊置入塌陷的椎体,通过球囊的扩张抬升终板,恢复椎体的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在椎体内形成一个四周为骨壳的空腔,在较低压力下灌注高粘滞的骨水泥,降低了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文献报道约为8. 6%[25]。 PVP及PKP主要适用于转移瘤破坏椎体引起局部剧烈疼痛和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但对多发的脊椎转移癌引起的疼痛则效果较差。患有凝血功能障碍、椎体感染、显影剂过敏、椎体骨折或病变压迫脊髓导致截瘫等为其禁忌证。

3. 2手术操作PVP操作与PKP基本相似,患者取俯卧位, 手术在C型臂机或CT监视下,经皮穿刺经椎弓根或椎弓根旁途径将可膨胀球囊置入塌陷的椎体,通过球囊的扩张抬升终板,恢复椎体的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在椎体内形成一个空腔,在较低压力下灌注高粘滞的骨水泥,充填固定并强化椎体。在T5 ~ 12常采用经椎弓根旁途径,即经椎弓根与肋骨头间途径置人球囊,进针点位于横突和上关节突交界处,在肋横关节间稍高于椎弓根外侧壁; 在T10L5可采用经椎弓根途径, 进针点位于椎弓根影外上方,左侧10点钟,右侧2点钟位置, 可有效地避免血管神经损伤,防止填充剂向椎旁渗漏。

3. 3临床应用PVP和PKP在治疗脊柱转移瘤引起的疼痛方面疗效显著,其安全性也被临床医生所认可,因此这两种手段亦被作为脊柱转移瘤的姑息治疗方案被广泛应用[26]。 Fourney等[27]对顽固性腰背痛的21例多发性骨髓瘤和3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97个椎体进行了椎体成形术( PVP65个,PKP 32个) ,结果表明84% 的患者疼痛显著缓解或消失, 止痛效果超过1年。Sun等[28]报道了32名脊柱转移瘤的患者接受PVP治疗,97% ( 31/32) 的患者在治疗后1 d、1周时疼痛缓解,86. 7% ( 26/30) 的在治疗后1个月疼痛缓解,82. 3% ( 24 /29) 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疼痛缓解,76. 9% ( 20 /26) 在治疗后半年内疼痛缓解。由于这两种方法属姑息疗法,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有限,亦不能同时治疗椎体周围的组织病变, 因而,有学者试将PVP或PKP与125Ⅰ粒子植入联合应用,在缓解疼痛及提高脊柱稳定性的同时,尚可以对病变椎体及周围病灶进行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并取得一定的效果[29]。

3. 4并发症PVP及PKP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骨水泥漏。椎体转移瘤的骨水泥渗漏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见的渗漏部位有椎管内硬膜外、神经根管、椎旁软组织、相邻椎间盘内及椎旁静脉丛。大多数情况下,少量骨水泥渗漏多无严重不良后果,但较多渗漏可导致神经根痛、椎管受压及肺栓塞等较严重并发症。除此之外,其他并发症还包括肋骨和椎体附件骨折、 骨水泥植入综合征、感染、出血和穿刺部位血肿形成等[30]。

4 射频消融术

4. 1概述及适应证射频消融术是近年开展的肿瘤微创治疗新技术,已逐步用于治疗脊柱椎体肿瘤。射频消融能明显缓解脊柱转移瘤引起的疼痛,其作用机制在于热破坏了骨膜、骨皮质和肿瘤组织内神经末梢,另外肿瘤细胞坏死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 和白介素,抑制了破骨细胞活性[31]。射频消融的适应证是对脊柱转移癌患者引起的疼痛进行姑息治疗,肿瘤距离脊髓1 cm以内的患者为其禁忌。

4. 2临床疗效射频消融对脊柱转移癌患者有显著疗效, 尤其在减轻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方面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证实[32,33]。目前有许 多研究者 将目光转 向射频消 融与PVP、PKP联合治疗的治疗效果上。胡继红等[34,35]分别对12例和8例无法手术切除的椎体转移瘤患者进行RFA术和PVP,术后患者VAS评分明显降低,效果较为满意。王卫国等[36]对2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RFA联合PVP 105例,行单纯PVP 121例,比较发现,术后患者疼痛均缓解明显,两组术后疗效对比分析无统计学差异,但射频清融术联合PVP组骨水泥外漏发病率明显低于少于单纯射频消融术组。

5 其他微创技术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SSPF) 作为新兴的脊柱内固定微创技术,目前亦应用于椎体转移癌的治疗上,主要适用于体质差、无法耐受常规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且没有脊髓和神经根压迫但存在严重脊柱不稳的患者。Kim等[37]对16例脊柱转移瘤引起病理性骨折的患者行经SSPF术,术后4 ~ 7 d所有患者均可站立行走,术后VAS评分从( 8. 2 ± 1. 8) 分降到( 3. 8 ± 2. 0) 分,步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Gasbarrini等[38]对187例患者 ( 其中54例脊柱肿瘤中包含22例脊柱转移瘤) 采用微创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肿瘤组患者术后疼痛得以显著改善,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近年来影像学和更细的探针及氩气、氦气冻融技术的结合应用和发展,经皮冷冻消融术也成为一种治疗脊柱转移癌的微创技术。Masala等[39]报告1例胆管癌多发转移至肝脏及L2椎体的患者,行化疗及放疗后仍有持续背痛,使用经皮冷冻消融术及椎体成形术治疗L2椎体转移灶,术后VAS评分由8分降至3分,取得满意效果。Callstrom等[40]报道了应用经皮冷冻治疗61例不愿接受放疗、手术等传统治疗或其疗效不满意的有严重疼痛的骨转移瘤,其中6例脊柱转移癌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

血管栓塞术也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应用于脊柱转移瘤患者,其可以经动脉插管亦也可经皮穿刺进行操作。起初其主要应用于脊柱转移癌在外科开放手术前进行栓塞,从而减少术中出血。Truumees等[41]认为60% 的脊柱转移瘤富含血供,经动脉插管的栓塞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的风险。目前对于部分无法耐受手术的脊柱转移癌患者,血管栓塞术尝试作为一种局 部控制肿 瘤、缓解疼痛 症状的姑 息治疗手 段。 Koike等[42]对脊柱转移癌的患者进行动脉插管化疗及血管栓塞术,75% 的肿瘤血供得以阻断,发现血供阻断的程度与疼痛的缓解呈正相关性,从而认为血管栓塞术也是一种缓解脊柱转移癌疼痛的姑息治疗手段。

6 展望

微创专科治疗技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此次研究中的66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于2014年2月~2015年7月接收的乳牙龋齿患儿,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33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3例, 年龄最大10岁、最小7岁, 平均年龄 (8.1±1.2) 岁;观察组中男18例、女15例, 年龄最大11岁、最小6岁, 平均年龄 (9.2±1.4) 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治疗方法, 通过高速车针对患儿龋齿中的损坏组织进行消除, 同时对其进行扩展, 制备洞型。观察组患儿采用微创去腐技术, 手术前需要对龋洞进行隔湿, 通过伢典凝胶在龋齿洞的表面位置处予以涂抹, 随后将药物放置30 s, 当龋洞中的龋坏组织经过软化之后, 通过相关专业工具将其消除, 在对患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动作不应用力。在开始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凝胶处在干净的状态中, 在治疗后期如果残渣对凝胶造成污染, 可以通过棉签将残渣予以清除, 并将伢典凝胶进行重新涂抹。

两组患儿治疗后需要利用尖锐的探针对其去腐是否彻底予以判定, 其探针如果未刺入到牙的本质, 同时未呈现反弹感, 则说明去腐较为彻底, 可以将凝胶冲洗干净。去腐后医务人员应对龋洞进行干燥处理, 并通过聚羧酸锌水门汀进行垫底, 通过光固化瓷化树脂进行填充。

1.3疗效判定标准[2]治疗后, 无痛:患儿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并未产生疼痛感, 同时患儿可以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轻度疼痛:患儿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出现轻微疼痛感, 但是可以进行治疗;重度疼痛:患儿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产生显著的疼痛感, 需要终止治疗。

2结果

2.1两组患儿疼痛程度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后, 21例患儿为无痛, 占63.64%, 10例患儿为轻度疼痛, 占30.30%, 2例患儿为重度疼痛, 占6.06%;对照组患儿治疗后, 12例患儿为无痛, 占36.36%, 12例患儿为轻度疼痛, 占36.36%, 9例患儿为重度疼痛, 占27.27%,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疼痛程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治疗用时为 (6.5±1.2) min, 手术完成后1例患儿出现填充物脱落现象, 占3.03%, 3例患儿出现继发性龋齿, 占9.09%;对照组治疗用时为 (12.9±1.6) min, 手术完成后4例患儿出现填充物脱落现象, 占12.12%, 6例患儿出现继发性龋齿, 占18.18%;两组患儿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生 (P<0.05) 。

3讨论

龋齿在临床口腔中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而传统治疗方法则是通过牙钻机械对患儿进行去腐, 随后对其进行填充, 此方法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然而因为在进行钻牙时, 患儿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感, 大部分患儿因无法忍受其疼痛感而终止治疗, 因此患儿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大大影响了治疗效果[3,4]。伴随医学水平的不断完善以及发展, 微创去腐逐渐应用到龋齿的临床治疗中, 此治疗方法则是利用凝胶对龋齿中的坏死组织进行软化, 随后通过手工方法对坏死组织进行消除。和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较而言, 微创方法的选择性较强, 同时可以充分将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在对其进行治疗时, 患儿并不会感受到强烈的疼痛感, 因此大多数患儿均选择此方法予以治疗[5]。

临床中传统治疗方法会对牙体组织形成一定的伤害, 在实行预扩展时能够将健康的牙体组织进行消除, 使得牙体极易产生破碎现象, 大大降低了牙齿的抵抗能力[6]。而微创去腐则选择凝胶予以治疗, 能够在不损伤健康牙的基础上将坏死组织进行消除。其伢典凝胶具备良好的润滑效果, 同时在对患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其压力存在相应的限制, 而持续上升的p H值能够将碎屑及时进行清除, 从而降低玷污层的发生率, 在电镜进行扫描的过程中常见开放性的牙本质小管, 同时无管栓现象发生。在此研究中, 观察组患儿经过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后其疼痛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同时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时间、继发性龋齿以及填充物脱落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 由此能够看出微创技术在对乳牙龋齿进行治疗后, 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对于乳牙龋齿患儿而言, 应选择微创技术治疗, 此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并未出现粉尘或者噪音, 且安全可靠, 患儿容易接受, 此外, 微创技术有助于患儿的预后,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以及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微创技术治疗乳牙龋齿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乳牙龋齿患儿,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33例。两组患儿分别采用微创去腐技术以及传统方法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的疼痛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治疗用时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乳牙龋齿患儿的临床治疗应选择微创技术, 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技术,乳牙,龋齿,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笋, 陈涛, 葛立宏, 等.应用Er:YAG激光治疗儿童龋齿的效果评价.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45 (1) :87-91.

[2]常平, 闫黎津, 李锐, 等.化学-机械祛腐法与传统车针祛腐法在乳牙活髓保存治疗中的效果分析.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 (2) :322-324.

[3]杨建国, 蒲佳欣.玻璃离子、光固化材料充填乳牙龋齿疗效的临床对比观察.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 (12) :2349-2350.

[4]田维彦.无创伤性修复技术治疗儿童乳牙龋齿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0) :56-57.

[5]王雯, 尚永一.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在儿童乳牙龋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 (6) :111-112.

微创专科治疗技术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8例骨折患者, 根据患者治疗的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 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42例, 年龄39~84岁, 平均年龄48.4岁。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41例, 女性患者43例, 年龄38~82岁, 平均年龄47.8岁。患者入院后, 医师对患者均进行入院检查, 患者检查结果均符合乙肝等相关标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患者住院后, 医师对患者进行常规术前检查, 对于高龄或患有其他内科疾病的患者, 进行必要的肺功能、CT、彩超等检查进行诊断, 并请相关科室会诊, 协助治疗内科疾病, 且待内科疾病稳定后, 尽快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入院后, 医师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对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麻醉起效后, 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以骨折部位为中心, 在骨折处做10 cm左右长的纵形切口, 逐层进行分离, 直达骨折部;将骨折处进行复位, 后用持骨器对骨折部位进行暂时固定, 复位理想后用钢板并进行固定。观察组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利用近年来使用较多的微创接骨板技术[2], 具体方法如下:对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在胫骨远端内侧, 以骨折部位为中心, 做长约5 cm左右的纵形切口, 逐层进行分离, 直达骨折部, 将骨折进行复位;如为粉碎性骨折, 必要时可用1~2枚克氏针固定粉碎骨折块;用胫骨远端内侧解剖型接骨板插入皮下组织隧道, 并用螺钉固定 (一般采用4枚螺钉进行固定) 。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并发症等。

1.4 统计学分析

患者来我骨科住院进行手术治疗时, 对患者手术时的相关数据, 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方法,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现临床并发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在临床上诱因较多, 主要表现为患者的骨结构出现完全或部分断裂, 造成患者出现骨骼和软组织损伤。如果患者一旦发生骨折, 将会导致出现骨折部位出血, 患肢出现肿胀等症状, 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进一步引起限制患者的四肢活动。

目前, 对于此病的治疗不仅是进行简单的骨折复位和愈合, 更重要的是在治疗的过程中, 能恢复患者的四肢功能。因此, 对于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成为了其治疗的首要方法。虽然常规的接骨手术能够缓解患者病情, 有效的改善患者四肢功能, 但是采用这种接骨方法时也会存在一些并发症, 会使出现骨血运遭到严重破坏, 严重者会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给其日常生活带来困难[3]。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医疗技术也随之发展速度, 微创接骨板技术孕育而生, 并在四肢骨科疾病中广泛使用。这种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接骨方法, 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骨折局部血运, 降低接骨后的并发症, 且患者骨折处放入钢板后不会压迫骨面, 这样能够避免对骨血运的破坏, 降低了骨质疏松等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 四肢骨折患者采用这种手术后只要把螺钉和钢板之间固定后就行, 并且手术后稳定性也较好, 不会影响骨折的愈合[4]。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手术过程中的优势较多, 手术时间要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仅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且低于对照组。可见, 微创接骨技术在四肢骨科疾病中的效果和优势。

综上所述, 临床上对于四肢骨折患者, 采用微创接骨技术效果最好,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观察组采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 (56.2±5.6) 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 (60.5±4.8) m L、手术后住院时间 (8.9±2.7) d, 对照组手术时间 (91.2±1.9) 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 (200.6±4.7) m L、手术后住院时间 (8.9±2.7) d,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现临床并发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临床上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治疗方法较多, 但是微创接骨技术效果较好,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微创接骨板技术,四肢骨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明, 韦智乐.微创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吉林医学, 2013, 34 (6) :1108.

[2]乔金环, 董巍, 吴建伟, 等.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技术治疗四肢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9 (3) :218-220.

[3]刘玉芬, 黄志嫦.四肢骨折肢体肿胀的原因分析及中医护理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3) :380-381.

微创专科治疗技术 篇9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目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激素)治疗、刮宫治疗、子宫切除治疗和子宫内膜电切术[1]。药物治疗对调整月经周期和促进排卵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对止血没有什么实际疗效,而且因吃药过多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头痛、眩晕等副作用。刮宫经常与药物治疗同时使用,或当药物治疗无效时选择刮宫,尽管刮宫可以减少几个周期的月经出血量,但多次做这种手术对子宫损害大,易引发宫腔粘连感染、子宫穿孔,同时手术不彻底术后复发率较高。在药物治疗和刮宫无效时,患者多数只有选择子宫切除。虽然子宫切除术彻底消除了功血过多的危险,但是子宫毕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脏器,很多患者除非情不得已的情况下都不愿意切除子宫。

宫颈子宫内膜电切术和烧灼子宫内膜[2]等方法,虽然手术时间缩短(约为30min),但由于应用时技术要求很高,难以把握[3],术后仍然会不同程度地引发脏器热损伤、血管液体栓塞[4],甚至因双侧宫角内膜切除深度难于掌握也易导致子宫穿孔,风险大、推广难。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基于微创技术的热球子宫内膜治疗术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和患者的欢迎,为治疗功血和子宫内膜异常出血病变拓展了一种安全、便捷、经济、有效的新途径,能够在功血获得治疗的同时保留子宫体,维持患者正常的器官功能,且在可视下实行,创伤小,恢复快。

1 原理与结构

子宫内膜热治疗设备采用球囊式脉冲热烫治疗方式:通过把加热后的介质液体注进置入宫腔的球囊,使球囊膨胀至与子宫内膜接触,在高温的作用下使子宫内膜组织细胞的蛋白凝固、坏死,继而剥脱或纤维化,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5]。治疗过程全自动精确控制,时间短(约2min),快捷方便,安全副作用小,术后即可自由活动,无并发症,相比传统的子宫切除手术风险小,易被患者接受[6]。

设备由微处理控制系统、加热装置、加压进液装置、球囊导管、球囊和电源模块等组成(图1)。将导管和球囊置入子宫内后,只需按下治疗按钮,治疗过程全自动化,操作人员只需监控治疗和在治疗结束时将热球导管从宫腔内撤出即可。

(1)微处理控制系统

采用8位单片机系统,包括128K的SRAM和128K的快速EPPROM、RS232和调试端口、39个可编程序数字I/O通道、多个定时器或中断源。具有数字信号处理(DSP)和控制功能,如脉冲计算、高速输入输出、脉宽调制(PWM)和8通道中速12位模数(A/D)转换等,同时建有一个后台调试系统[7]。

(2)储液加热装置

发热部件在微处理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能够将储液囊的介质加热到设置温度。

(3)加压进液装置

微处理控制系统控制气泵、电磁阀、过滤器等的工作,通过往装满液体的储液囊隔膜腔里压入气体,将液体推进置入患者子宫的球囊中。通过多次动作和抽吸,提供有效均匀的治疗。

(4)球囊导管

设备的治疗部分,软性设计避免子宫穿孔,安全有效。治疗时,在加热介质的作用下膨胀,其独特的形状可以保证与子宫壁的充分接触,实现热烫治疗。(5)球囊

耐高温导热性能好,膨胀后与子宫内膜充分接触,(6)电源模块

将交流220V电源电压转换为直流24V,供系统、装置和部件使用。

2 方法与路线

2.1 控制信号的采集

控制信号的采集由二种共四个传感器完成,包括一个压力传感器、一个温度传感器芯片和二个热电偶[8]。

压力传感器通过气路接收压力信号并转换成一个模拟电压信号输出,经低通滤波、放大处理和模数转换后被微处理系统解析,用作加压进液装置的控制依据。

温度传感器芯片输出一个周围环境温度的电压信号,经低通滤波、放大处理和模数转换后被输入到微处理系统,用作加热装置的控制依据。其电压-温度基准为当温度25˚C时输出电压为2.98V,温度每升高一摄氏度输出电压增加10mV。

二个热电偶分别用于监测加热装置和储液囊的温度,其输出电压随摄氏温度线性变化,确保加热周期的温度不超过工作设定值。热电偶有不同金属组成的两根金属丝,用塑料鞘隔离绝缘,与其中一根焊在一起。当热电偶一端的温度与另一端不同时,通过分开的金属丝产生一个电压,温度梯度越大,电势差越大。

热电偶随着温度梯度产生的电压(mV)变化很小(例如,200˚C的温差产生大约10 mV的信号)。微控制系统模-数(A/D)输入端只能识别0~5V的电压信号,因而,毫伏级的信号变化将不会明显地影响A/D输入端的读入。对于小信号放大的明智做法是除去公共模式,这样周围环境产生的噪声(通常50Hz)将不会对A/D转换产生负面影响。

2.2 电子线路

电路由数字模块和模拟模块组成[9],其中数字模块包括微处理器CPU、AD转换电路、LCD显示电路、参考电压电路、时钟电路和继电器等。工作过程是从模拟模块传递过来的温度、压力、环境温度参数经过AD转换电路处理成数字信号后输入到CPU,CPU根据接收到的参数,经过IO接口控制继电器工作来控制加热器、进液泵和电磁阀等的动作,以完成整个治疗过程。CPU内部带有RAM,用来存储治疗参数和状态数据,LCD用来显示治疗温度、治疗状态和时间等。数字模块输出参考电压供模拟模块和AD转换电路使用。同时数字模块提供复位控制功能,当程序出错时用来保护治疗的安全。

模拟模块主要由模拟信号开关电路、信号放大电路、二阶低通滤波电路组成,主要功能是完成加热筒液体温度的检测和放大以及气压、环境温度的检测。信号开关电路完成信号的选择,其中一路接地用于信号放大器的调零。信号放大电路用来放大热电偶输出的电压信号和压力传感器输出的压力信号,由于热电偶输出的电压信号很小,所以信号放大电路需应用精度较高的放大器(如AD627)来实现,同时利用二阶滤波电路滤掉高频信号,以获得真实的信号信息。

其他电压发生源产生的噪声和干扰与传感器、热电偶产生的信号并存,且同时被放大,必须在到达微处理系统输入端前除去或过滤掉。因此,应具有一个能够提供公共模式以除去噪声和干扰的放大电路。

由于微处理系统输出的信号不能直接驱动气泵、加热器或电磁阀工作,所以采用继电器控制电源的方式来进行驱动。

2.3 机械部件

机械部件包括发热体、储液囊、球囊导管、球囊、导管鞘、止位器和气泵、电磁阀、过滤器以及壳体等。(1)加热器:采用直流加热方式,加热器为欧姆电阻,长度12英寸,安装在控制单元的末端,禁止使用任何粘结剂。

(2)储液囊:由医用硅树脂制作,适合在200˚C的温度下使用;容积28~30ml,为适合控制单元的气室形状。

(3)球囊导管:PEI材料制成,包括刚硬和软性展开两部分。刚硬部分,从体外的控制单元进入子宫颈口的部分,长度约为17cm,直径约为6.5mm;软性展开部分,从子宫颈口到子宫内膜部分,长度约为4.5cm,直径约为6.5mm(包括缩小的球囊部分)。

(4)球囊:由医用硅树脂制作,适合在200˚C的温度下使用,体积在膨胀20倍的情况下不破裂。体积能够在200mmHg压力和173˚C温度下膨胀至28ml,与子宫内膜内壁相贴,无破裂危险;球囊和导管的粘接大于5.87N,避免在使用中用正常力量拉的时候脱落。

(5)导管鞘:包裹球囊的刚硬部分,直径不大于6.5mm,起保护作用;在治疗时,导管鞘的表面温度小于90˚C。

(6)止位器:位于距导管顶部约12cm的部分,防止插入部分超过探刺深度的最高上限。

机械部件通过往装满液体的储液囊隔膜腔注入气体,增大腔内压力,从而将导热液体推进置入患者子宫的球囊内。治疗开始后,直接放置在泵出口的一个两位三通排气阀关闭,加热器启动,液体被加热,在升温的过程中隔膜腔将被抽成真空。一旦温度达到某一设定点温度,二位四通电磁阀转换向隔膜腔内推进空气到大约180mmHg的压力。二位三通排气阀周期性地切断,形成正负压交替,球囊中的液体进入循环状态,以保持球囊中液体的温度均衡。

2.4 导热液体

选用99.96%高纯度的甘油作为导热液体,其沸点达到290˚,加热到至少173˚C超过70min而无特性改变,生物相容性符合要求。装载甘油的材料同样也是耐高温的特种硅胶制成,这种硅胶材料的化学性能、生物相容性都符合医疗器械相关标准。

2.5 软件编程

在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完成抽真空、加热液体、加压、压力保持、液体/空气再循环、温度/压力/时间监控等,同时伴有LED指示灯和声音信号(图2)[10]。

3 性能和特色

设备与当前临床应用较多的GYNECARE THERMACHOICE TMIII(适温清)和CAVATRM TM(宫血清)相对照(表1),有其独特的性能和特色,主要体现在:

(1)安全:采用球囊外加热和脉冲式治疗模式,自动检测球囊和系统工作状态,出现异常时能自动回抽导热液体,并中止治疗。

(2)高效:经临床观察表明,治疗深度可达4~5mm,疗效显著,有效率高达96%~98%。

(3)低损伤:治疗时间短,对患者的刺激弱,副作用小,术后即可自由活动无需住院,无复发。

(4)简便:球囊和导管置入子宫的方法与放置宫内节育器相似,无需扩宫;一键式全自动控制。

4 结语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安全有效、低损伤、无副作用将得以更好地实现。本文通过体外加热液体和循环脉冲式灌注的方法,使置入子宫的球囊膨胀直至与子宫内膜吻合,进而将高温液体的能量传递到子宫内膜中,构建了一种子宫内膜热治疗技术与设备,为子宫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的保留提供了新的途径。但由于涉及的技术较多,难度较大,且尚处开发应用前期,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德慧.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47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5,(04).

[2]张亚红.射频热凝固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8,(08).

[3]张翠枝,张霞.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顽固性功血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27).

[4]鲍升学,童建成,袁建国等.体外循环全身热疗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4,(04).

[5]范雪梅,唐家龄,薛素华等.子宫热球仪治疗月经过多30例临床分析[J]广州医药,2006,(06).

[6]黄少女,李玲.热球仪治疗功血引起的月经过多40例疗效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0).

[7]胡汉才.高档AVR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30-250.

[8]武晓明.基于模糊控制方法的子宫内膜热疗仪温度控制系统[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4,(01).

[9]解相吾,解文博.电子产品开发设计与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05-280.

上一篇:生动渗透数学思想下一篇: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