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得

2024-05-21

学得(共12篇)

学得 篇1

本学期, 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本教学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活动。我也不甘示弱, 努力探究并实践着。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之前, 我认真地做了学情分析, 我断定我班的孩子对小艇的样子及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感到好奇, 在教学时, 我充分挖掘并保持学生的这份好奇, 让学生充分体会威尼斯的独特风情。

在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运用了生本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 先学后教。首先让学生查找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威尼斯, 如此课堂上学生才有话可说。其次, 我布置了四道前置性作业: (1) 通读课文, 看看本课含什么偏旁的字最多?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舟”字旁的字?本课最容易写错的字是哪几个?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2) 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读给你的学习小伙伴, 评出读书小明星。 (3) 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点?它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4) 你还知道哪些异域风情?我自己也查找了许多有关威尼斯的资料和其他一些异域风情的资料, 以备上课时用。在上课前, 我认真指导学生作好前置性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 我首先提出质疑:关于威尼斯你知道多少?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自己查找的资料。我记得当时学生回答的很简短, 基本上都是一句话, 有个学生说:“威尼斯是座水城。”有个学生说:“它们横跨在117条水道上, 连接着118个小岛。”还有个学生说:“威尼斯有‘水城’‘百岛城’之称。”这就够了, 这足以说明学生是有自学能力的。再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 此时, 学生的心里一定乐开了花。所以, 学生自己找到的答案远比教师告诉他要来得快乐。

接着我让学生拿出前置性作业, 并提出要求:现在我们四人一小组来交流第一题, 一人交流时, 其他同学认真听, 说得不对或不全时要及时指出。尤其是小组长, 一定要认真听, 还要组织好本组的纪律和汇报交流时的分配工作。交流一题, 汇报一题, 这样条理清晰, 易于操作。在学生汇报交流时, 教师也要认真听, 才能抓住学生的思路, 做好引导和点拨。这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生四人合作交流时, 教师要注意巡视, 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在小组汇报第一题时, 有很多精彩之处, 很多学生喜欢用猜字谜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这符合了孩子的年龄特点,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充满了幻想, 天真烂漫。在教学第二题时, 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 争强好胜, 谁都想当读书小明星, 孩子们读得可认真了, 听的同学也很认真, 读错的地方一一指出, 先在组内评出读书小明星, 再在班里评出班级读书小明星。学习第3题时, 引导学生通过组内交流、说体会、想象, 体会作者运用比喻表现特点的独到之处。教学课文“小艇作用大”部分时, 让学生组内交流, 注重情境的创设,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商人沿河做生意, 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 保姆伴着孩子到郊外去散步, 庄严的老人夹了圣经去教堂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人们坐小艇回家外, 还有哪些人也乘坐小艇去做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猜一猜还会看到什么人, 照着书上的句式说说还看到谁也来了, 激活学生思维, 训练口语交际。

在感悟威尼斯白天的喧闹后, 提示学生:威尼斯的夜晚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结合着对该问题的交流讨论, 观看威尼斯夜景照片, 让学生体会这一部分的每句话都在表现威尼斯月夜的“静”, 之后再追本求源, 引导联系上下文思考这“静”与小艇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说说欣赏着这样的风景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情感朗读, 品味作者的精彩描述, 并引导启发孩子阅读《威尼斯之夜》。

上完课后, 我话锋一转, 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向世界各国的异域风情。我首先播放了一组异域风情的图片, 孩子们看了都发出惊叹的叫声。接着我让孩子们把他们收集的异域风情的图片、资料在组内交流, 最后再在全班交流。孩子们收集了很多资料:有古巴的狂欢节、印度舞蹈、埃及金字塔、美国的大峡谷、荷兰的郁金香、印度鼻环等。可见, 孩子的收集能力也很强。

教学成功之处:

(1) 能以学生为本, 先学后教,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知道了小艇的样子及作用。

(2) 能对学生渗透习作指导。在引导学习“小艇的样子”的段落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了习作指导, 作者是怎样把小艇的样子写出来的?学生立刻就会发现用了三个比喻句。给学生留下作者运用比喻表现特点的独到之处的写作印象。

(3) 注重情境的创设。在教学第五、六自然段时, 注重情境的创设,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商人沿河做生意, 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 保姆伴着孩子到郊外去散步, 庄严的老人夹了圣经去教堂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人们坐小艇回家外, 还有哪些人也乘坐小艇去做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体会小艇对威尼斯人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

(1) 在感悟威尼斯白天的喧闹后, 本来预设提示学生:威尼斯的夜晚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结合着对该问题的交流讨论, 观看威尼斯夜景照片, 让学生体会到这一部分的每句话都在表现威尼斯月夜的“静”, 之后再追本求源, 引导联系上下文思考这“静”与小艇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在实际教学时, 因顾及时间, 没有落实, 感觉学生体会小艇的作用不够深刻。

(2) 虽然落实了训练点, 即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但学生只有感受, 一部分学生并不能自觉地把这种方法内化, 从课后部分孩子的仿写可以看出, 依然有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 学生的倾听力不够, 有个别学生自控能力较差, 做小动作。有部分学生表现欲望强烈, 不能用心倾听别人的感悟。

学得 篇2

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会懂得。一如情感,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会懂得这时的坚持和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地认识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些无谓的执着,没有什么就真的不能割舍。学会放弃,生活会更容易...学会放弃,在落泪之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身影;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的回忆;学会放弃,让彼此都有个更轻松的开始,遍體鱗傷的愛并不一定刻骨銘心。這一段情深緣淺,走到今天,已經不容易,輕輕地抽出手,說聲再見,真的很感謝,這一路上有你,曾說過愛你的,今天任然愛你。只是爱你,却不能与你在一起。一如爱那原野的火百合,爱他却不能携他归去。

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都令人心醉。是不能拥有的遗憾让我们更感到缱眷,是夜半无眠的思念让我们更感到留念。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追寻并不能让生活更圆满。也许一点遗憾,一丝伤感,会让这份答卷更久远。

收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她我才遇到你,继续走吧,你终将收获自己的美丽。爱情没有永久保证书,一个永远不想失去的人,未必是爱你的人。

谁说喜欢一样东西,就一定要得到他,有些人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会不择手段,以致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他所喜欢的东西,但是他在追逐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无法计算。他付出的代价是其得到的东西无法弥补的。也许代价是沉重的到最后还不会被他发现。

学得精彩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选修课;分层教学;策略

在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授课制中,要么就是行政班教学,要么就是男女分班教学。笔者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健美操,工作后,发现初中阶段体育教学不是选项教学,面对有男生有女生的自然班,班级数也较多,教同一个年级的老师,大多不是和我同一个专业的,健美操教材想要进入学期计划,成为其中的一个教学单元,教授并且考核,难度较大。于是,想到了开设健美操校本选修课程。从2006年开设校本选修课程,选择的课程名称是健美操(2011年之前开设的是啦啦操)。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很明确,一个是为了不荒废自己的专业,能够学以致用,另一个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第三个是为校健美操队(2009年改名为校啦啦操队)培养后备人才,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

从06年开课至今,应该说,对于这门课程我是胸有成竹,在其他人看来,我上起来游刃有余,其实,各中滋味只有我自己知道。几次萌发了放弃开设这门课程的冲动,但是这么多年下来了,怎么样都是有感情的,内心舍不得。于是开始思考,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我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好地理解校本选修课程的概念,没有找到自己在这门课程中真正扮演的角色,在制定课程目标的时候就将自己的需要放在了首位,完全忽略了学生才是课程的主体。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初中阶段的选修课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在理清了概念之后,我重新为这门课程定位,目的是为了让帮助学生在他们现有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重新确定了目标,明确了主体,顿时就让我的课程重生,也让我在上选修课的时候获得了重生的感觉。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我开始在选修课上尝试分层教学。

首先,先教给全部的20名学生一套全国啦啦操等级套路《花球》动作。然后对他们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更具学生考核的情况进行分层。A层次共有5名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舞蹈功底,动作掌握快,动作到位,有一定的力度,表现力佳。其余的学生全部归为B层次,他们没有基础和功底,动作掌握较慢,到位情况较差,无力度和表现力。

接下来,A层次的同学开始学习新的套路动作《街舞》。由于他们有功底,我决定使用教学视频,让他们先跟着视频进行自学,学得同时可以互相探讨动作,有不清楚的地方,我再给他们做指导。B层次的同学继续复习《花球》动作,由我帮他们纠正错误动作,一遍一遍复习,直到真正掌握动作。

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A层次的学生,提高他们看视频学动作的能力。教学视频有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镜面示范和背面示范、需要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明确动作的线路和方向,比起老师教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这套动作的视频学习,教会他们如何欣赏电视、电脑上的舞蹈视频,并且能够根据视频学会动作。对于B层次的学生,通过反复的动作教学,希望能够为他们打开啦啦操的大门,让他们对于啦啦操有一定的了解和领悟,培养他们对身体动作的控制能力和表现力。

随后,将B层次的同学根据学生之间的熟悉程度,让他们自由分组,每组三名同学,分为5个小组。然后,各个小组分别从A层次的5名同学中选择一个成为他们小组的组长。B层次的同学在完全掌握了《花球》套路之后,跟着自己的小组,有组长进行教授,学习《街舞》动作。我作为协助和指导,随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组是自己分的,组长是自己选的,小组的整体凝聚力就有了,组长的地位也突出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培养A层次学生教动作的能力,自己会跳,还要会教,怎么样才能把自己会的东西,教给B层次的同学,对他们来说需要非常熟悉各个动作,知道每个动作的用力顺序、发力部位、动作节奏。而B层次的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可以不用顾忌老师的身份,不用怕耽误全体人的进度,不懂的地方随时停下来,随时提问,还可以要求组长手把手的教,直至学会为止。

分组开始学习《街舞》动作,每次课上又规定学完的内容,每次课都要展示,展示暨考核。A组的各位组长编排一个4人的小队形,每次要求不同的队形变换一次。展示的时候A组的各位组长带着自己的B组成员一起跳,其他小组要认真观看,并且指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展示完成后,让学生自己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名次。最后,留一些时间,我集体进行纠正和指导,让学生们改进动作、巩固所学的动作。

这样做的目的是教会A层次的同学队形编排,同时给所有的同学一定的压力,让各个小组之间产生良性竞争,促进他们的成长。谁也不愿成为最后一名,谁也不愿拖小组的后腿。你追我赶,大家都憋足了一股劲。同时,在一次又一次的展示中,培养学生的表现力。还有,培养他们对套路动作的理解和品赏能力,能够区分动作的优劣,指出问题的同时,不让自己重复犯错误。

两套动作全部学完后,A层次和B层次的同学暂时分开。A层次的同学进行套路动作的创编,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音乐,根据音乐编动作,5个人各自编4—8个八拍的动作,互相学习对方编的动作。我作为指导老师,负责帮他们做音乐。B层次的同学在熟练《街舞》动作的基础上,对指定的一段动作,进行队形编排。分小组讨论,并且画图确定队形,然后,所有的5个队形都进行尝试,体验,A层次的组长可以对自己的小组进行指导。

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A层次的同学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对节奏的把握能力和培养他们创编动作的能力。同时,教会B层次的同学队形编排。然后,我同A层次的同学一起,挑选创编的美的动作,加入队形的编排,合成一个完整的套路,我也同B层次的同学挑选出他们觉得美的队形变化,配上《街舞》的动作,然后加入4个八拍他们自己创编的动作,最后合上我做好的音乐,成为课程展示的表演节目。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全体同学都知道,既然选择了啦啦操这门课程,大家就是一个整体,我们不允许这个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掉队,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每个人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果然,每个学生都非常努力,学期末的汇报演出上,《舞动新城》节目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这是我开设选修课以来,第一次让所有的学生都登上了新城的舞台,第一次让所有的学生不仅学会了规定套路,还能够自己创编队形和动作,第一次让我自己感觉我的校本课程开设是非常成功的。

“穷则思变”。

当我作为一名老师,感觉到在我的课堂上黔驴技穷的时候,就是我应该改变的时候了。很庆幸,在适当的时候,我选对了合适的方法,让我得到了成功的体验,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说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选修课程中尝试分层教学的方法,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精彩!

【参考文献】

[1]周俊平.体育课“分层”教学模式探讨[J].体育科研.2002(01)

[2]郭秋荣,王伟,陈志坚.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排球选项课中的运用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9(02)

[3] 鲁兵.分层教学法在高校足球选项课中的运用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1)

[4]叶建中.中学体育课分层教学的设想与实践[J].体育师友.1999(06)

[5]宋元平.对“班内层次调整”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07)

问得好,才能学得好 篇4

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状况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思考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及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方法。问得好, 学生会积极思考并努力完成, 进而成就感, 对学习产生信心, 师生关系也会更加融洽。但是问题设计得不好, 学生不易理解、模糊不清, 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 对学习失去信心。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问得好, 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问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那么怎样才能问得好呢?

一、问题要有针对性

教师只有精心备课, 吃透教材, 才能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从而精心设计问题。这样的问题才会针对性强, 涉及文章的中心, 击中学生迷惑的地方,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Comic strips (8A Unit 5) 时, 老师可先问两个问题:1.Where are they going tomorrow?2.What does Eiddie like?Does he really like it?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 只要学生能回答出来, 就表明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 那么老师就没必要再去翻译。再如在学习Reading时, 大部分学生都害怕复述课文, 如果先让学生完成几个能统领全文的问题, 或完成一个由故事发展脉络变成的表格, 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或表格来复述课文, 再给予充足的时间准备, 最后让他们复述课文, 他们就会积极准备, 踊跃发言。

二、问题要难易适中

问题不能太难, 也不能太易。太难了容易给学生造成畏难心理, 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丧失信心。太易了学生不感兴趣, 容易走神。问题的难易度最好能达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上面的案例中, (7) 班之所以课堂如此沉闷, 无人敢发言, 原因就是我的问题太难了, 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把问题变得简单之后, (8) 班的学生就非常活跃, 个个都能踊跃发言。

三、问题要具体明确, 不要太笼统

如有些老师在学完Main task (8B Unit 2) 一课后常常直接给一个题目“My Favorite Trip”, 就让学生写作文, 这就让那些没有旅游过的学生和中等生及中等偏下生无从下手。这时, 我就给学生一些文字提示:“去年暑假, 我跟随父母去徐州旅游。第一天, 我们攀爬了云龙山, 参观了云龙公园;第二天, 我们泛舟于美丽的云龙湖, 并观看了美人鱼表演 (the Beauty Fish) ;第三天, 我们漫步于彭城广场 (Pengcheng Square) , 然后去市中心购物。这三天, 我们玩得很累但很快乐。”因为是本市的旅游, 学生很感兴趣, 所以他们最后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四、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要涉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或涉及学生周围可触及的事情,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其中, 并迸发出高度的热情。有人说:“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 而是待燃的火把。”我们的问题最好能够及时地点燃这些火把, 让他们激情燃烧。在学习Reading (8B Unit 3) 时, 我就在导入时问道:

“Do you like travelling?”

“Yes.”

“Do you have enough money for tavelling?”

“No.”

“If you have have a CD-ROM like this, you can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without much money.”

“What is it?”

“It’s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called‘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Do you want to know how to play with it?”

“Yes.”

结果, 学生非常认真而又饶有兴趣地上了这一节课。

由此可见,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充分利用课堂,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问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使之有针对性, 难易适中, 具体明确, 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海底捞你学得会,读后感 篇5

如果将《海底捞你学不会》视为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派武功,那么《海底捞你学得会》就应该是破解这套武功的九阴真经。看完此书后使海底捞的经营秘密不再神秘,能为我们公司提供参考并提升竞争能力。这里总结8点我们可以学会的地方:

1、海底捞创新模式学得会

海底捞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优秀的商业模式上,海底捞优秀的商业模式是本,而发展战略和“变态”服务是末,这个逻辑关系不可倒置。企业经营最难捉摸的是商业模式如何与顾客的需求对接,其他的都是浮云,没什么学不会。2.找准服务对象学得会

市场细分的任务,主要是分清企业服务对象的类别。我们要知道商品和服务卖给谁,卖多少钱,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卖,服务对象是否喜欢。无差异化的经营方法,在现今的市场竞争中已少有生存空间。3.制造特色方法学得会

海底捞的过人之处,是在菜品的色、香、味、型、器的设计上十分用心,将一个普通的火锅菜品,卖出不一般的感觉。学习海底捞,是学习用心做事的理念,而不是照抄照搬海底捞的菜品种类和盘式风格。因为用心,所以专业。4.商品定价法则学得会

价格是决定商品销量的重要因素。既要把价格定得高,同时又能使销量得到保证,这一直是国外营销高手的绝活。海底捞彻底打破了这个神话,它用超值服务和免费赠送塑造价值,用高定价获取利润,成功的建立起餐饮经营的良性循环,为门店的经营创新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5.海底捞精神学得会

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招聘在构建团队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选择合适的人员加入企业,既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又可以很好的杜绝“跳槽”行为,实在是两全其美的一个办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员工个人条件稍差,对工作的选择面较窄,更容易心无旁骛踏实做事。比如,年龄稍大的“服务嫂”一般要比年轻的服务员更加爱岗敬业。6.企业文化“五要”学得会 企业文化建立要虚实结合。虚的是形式,是纸上功夫;实的是回报,是内心感受。员工愿意遵循企业文化,必须要让他们认识企业文化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并且能在工作中感同身受,享受到这种好处。我们要让员工感动,员工也就懂得了感动的重要,学会了让顾客感动。7.提升服务员素质学得会

没有哪个人刚参加工作就会当服务员。服务员是练出来的。气质、能力、形象、人际关系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训练出来。企业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领导有病,员工吃药”,明明是指挥不力导致问题成堆,但却要大会小会指责员工。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做一名好教练。8.品牌打造学得会

品牌是一种承诺,企业坚守承诺,为消费者提供放心商品;品牌是一种信用,企业与消费者相互信任,相互依存;品牌是一种荣耀,消费商品就等于拥有品牌;品牌还是一种寄托,萌生希望,营造梦想,把生活渲染成五彩斑斓。

培训部 张智德

“问得好”才能“学得好” 篇6

课堂提问要能发挥好作用,课堂教学就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

一、拟问提问法

教师自问自答,宛如和学生进行娓娓动听的谈话,使学生在思考中听课。如讲地球的形状时,老师边讲边问:“地球的形状像什么?”“怎样才能看清地球的形状呢?”

二、推理提问法

教师在讲课或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通过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提出问题。如讲外流河汛期时,先讲明外流河的水量变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然后请学生回忆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并提问,各地区河流的汛期分别都在几月份,根据推理,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发现和掌握这些新知识。

三、课题提问法

把地理问题研究的课题当成问题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联系实际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如讲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时,可以谈移民月球的可能性,就可以使用问题研究的课题“月球基地该是什么样子”。讲地壳演化时,谈恐龙灭绝,我国第四纪冰川分布之谜等。

四、故事提问法

通过讲故事提问,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加深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直布罗陀海峡两岸都在英国军队控制之下,但德国潜艇却能平安地通过海峡而不被英军发现,到底用了什么绝招呢?然后讲解密度流的知识和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的特点,最后揭开其中奥秘——德军潜艇潜入浅水中关闭发动机随密度流通过海峡进入地中海。

五、图象提问法

利用课本插图、图表和各种图片中所含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提问,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可以将教材中的图象系统都设计各种练习题型,翻印后叫学生进行阅图练习,效果很好。或者可以用好三本必修课本配套的地理填充图册,地图与习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情景提问法

通过小品、诗歌、歌曲、录像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制造一定的环境氛围,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从雪山中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在《长江之歌》那动人旋律的回荡声中,向学生提问从歌词中可以找到哪些水体?各种水体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

七、假设提问法

提出某些不存在的地理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现象存在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如讲平流层中的臭氧时,结合环保知识向学生提出,假设臭氧层继续遭到破坏而消失,会产生什么后果?

八、综合提问法

在复习时,采用综合设疑的方法,能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如在夏至这一天,我们假设全班同学享受了一次周游世界的旅游,要求学生采用日记的形式,把世界各地夏至这一天具有明显特色的地理景观都写出来,这个题目涉及天文、气候、自然带河流、水文、洋流等多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有效地把握知识脉络、理順思路、发展思维。

再者,课堂提问还要把握几个“度”:

一、适宜的难度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以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为检验标准,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缩短现有发展水平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使思维强度达到“临界状态”,经过认真地思考和回答才能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问题。“一问三不知、三答无一对”、“一呼百应”是无效提问的表现。

二、合理的梯度

一般来说,教师的提问既要有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梯度。所谓梯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杂,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入台阶。《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教师提问时,应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然后砍木材的关节处。

三、凸现亮度

所谓亮度是指提问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提问境界,起到耳目一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巧用诗词、漫画、成语、时事政要、典故、战争等。学生的记忆力容易集中在新鲜事物上,在问题提出前创设一个情景,可以增加提问的新颖性,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如在海洋资源的教学中,以“冲之鸟岛、春晓油田、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为背景,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

四、适中的密度

课堂提问虽无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准则。随着年级升高,教师提问的密度应逐步降低,保留思维深度的提问。提问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注意提问的密度和节奏,力求做到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要想密度适中,就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提问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才是学生“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在一次地理课堂上,一位教师在短短两分钟内连续提了10个问题,其中“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重述性问题占了6个,“为什么”等论述性问题1个,另外3个问题是自问自答,不难看出,教师把学生丢在了一边,忙得只顾了自己。

五、从“质问式”问答行为到“对话式”问答行为

在“质问式”问答行为中,教师几乎控制着问答过程和方向,教师可以提问而学生则不能。“对话式”问答行为的特征是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原观点的基础上再提出新问题,学生也可向教师提出质疑,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学生对问答进程和方向有较多的支配机会。问题是学习心理需要和知识水平之间产生的困惑。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困惑把握得不充分,就会使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互换发问、答问对象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克服“两满”,即满堂灌输、满堂空话。教师讲课必须防止照本宣讲、唱独角戏的现象。避免满堂灌,同时必须防止无的放矢随意联系的现象,避免满堂空。唯有如此,才能搞好“问答式”教学,实现常教常新。

“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 篇7

一、“学得充分”意味着内容要“瘦”

“完整”的课堂往往内容庞杂, 需要“瘦身”, 以便目标更加集中, 内容更加简要。比如识字, 要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花在那些真正难识、难记、难理解的字词上。比如《青蛙看海》一文中有14个生字, 学生凭借已有的语文积累和课文注音, 都能正确认读, 不必逐个拼读。唯有“登”的“癶”字部, 需要教“癶”的本义及部首演变, 需要指导书写的笔顺。如此, 学生对“登”及“癶”的关系就有了完整的认识, 识记就深刻。毛泽东主席曾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打仗如此, 教学亦如此。

二、“学得充分”意味着时间要“够”

一项语文学习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 尤其是静思默想的时候, 就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切莫一提问就希望“小手直举”, 一讨论就立刻“踊跃发言”。比如《鞋匠的儿子》一文中, 林肯说的三段话, 言在此而意在彼, 不潜心阅读就难以准确领会其说话意图、说话艺术以及折射出的伟大人格。这时就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静心阅读、用心揣摩, 有足够的时间相互讨论, 有足够的时间交流点评, 直至领会林肯“人人平等”的伟大思想、“引以为荣”的真诚情感及“直话曲说”的说话艺术。没有足够的时间, 学生只能停留在语言的表面, 而难以深入话语潜藏的含义。所谓“学得充分”, 就是要读到文本的深处, 尽得语言的个中“滋味”。

三、“学得充分”意味着过程要“透”

教学中我们常常因“教得完整”而设计了过多的环节, 有些教学环节就难以充分展开, 让人有种“不解渴”的感觉, 假如老师再给学生点一点, 就到位了, 解渴了。这就是“学得充分”的一种境界:通透, 即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豁然开朗、了然于胸。不但意会, 还能言传;不但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凡是说不清或者说不透的时候, 正是需要再教、需要再学的契机。如《金子》一课中关于“真金”的理解, 学生认为是“种花”“种花得到的财富”, 或者“勤劳致富”的道理。显然, 这样的理解有点“隔”, 尚未真正理解“真金”的含义所指。此时不妨让学生回读课文:挖地, 一无所获;种花, 实现梦想。同样一块土地, 同样付出辛劳, 为何有天壤之别?这样一比较, 就会发现一“挖”一“种”是方式的改变, 也是致富思路的转变: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要学会转弯, 选择走另一条路。那么, 另一条路是怎么想到的?再读课文, 彼得“发现”土地肥沃, 才“悟到”种花的办法。所谓的“真金”, 就是发现了“致富之路”, 就是悟到了“改变思路才有出路”的生活道理。抓住“发现—若有所悟”及“挖—种”这两对关键词语间的关联, 才能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 准确领会文本的主旨含义。当然, “透”是相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能理解的深度与高度, 而非教师所理解的那个预设的“度”;一堂课真正要达到“通透”的境界, 是需要教学智慧和学习智慧的。

四、“学得充分”意味着所得要“厚”

照理说, 教得“完整”才能学得“厚实”。比如“奴仆”一词, 教师教认读、书写, 还教了在文本中的含义, 甚至教了“奴”“仆”两个字的本源、本义。这样“完整”的教无疑丰厚了“奴仆”一词的内涵, 学生不但识了字、懂了词, 还触摸到了词语的情感色彩, 学得自然“丰厚”而饶有情趣。这样的“完整”是很有价值的教, 然而事实上“完整”并非一定要“厚实”, 有时恰恰因“完整”而“浅薄”了。比如对于一个比喻句, 教师常常这样教:“这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能这样作比?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看似教得很“完整”, 然而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关于比喻的一些常识:本体、喻体、相似点、表达作用。学这些常识对于学生运用比喻, 特别是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运用比喻表达自己的意图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学生的语言水平仍旧在原有水平上重复。学生需要的是运用比喻句的实践规则, 即可以促使学生化知为能、转能为智的“核心的知识”, 只要集中教这一点知识, 学生就会有看得见的变化, 获得实实在在的长进。教得不完整了, 学生却学有所得, 这便是“厚”, 在学生已有水平上的“增厚”。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非低水平的重复。

学得轻松用得自如 篇8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数学知识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其中的本质是数学课堂中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拓展想象、发散思维,构建学生记忆的平台

一部分学生感到数学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对数学概念的模糊,数学概念在头脑中的印象不深。

有这样一个记圆周率的故事:“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这样比死记硬背要方便得多,而且有趣得多,并且记得很牢固。在日常数学教学中适时地采用类似的方法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锐角三角函数一节时,可这样设计:在△ABC中,∠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正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比叫作锐角A的正弦函数,记作sin A;把余下的直角边与斜边的比叫作锐角A的余弦函数,记作cos A。而在引导学生记忆时可这样表述:正弦就是正比弦,余弦即为余比弦(正指正对的,余指余下的,弦即斜边)。这样一来,学生在非常轻松的情况下便能够将三角函数的定义了然于胸了。

又如,课本中有对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情况的探究性习题。可在学生探究后进行归纳:由于正弦函数值和正切函数值都是随着角度的增加而增加,我们可简明扼要地记成:正─增。这样的话,学生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并为将来三角函数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简洁明快、提炼精华,搭建学生应用的阶梯

数学学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而有的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困难,对模仿性练习尚能够处理,但一遇到变式的运用便缺乏灵活性。因此,教师在某些方法的教学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当注重在教学中渗透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对相关的技巧加以点拨,让学生体会到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例如,对于“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直角所对的弦是直径”这一规律,我们便可简洁地说成“直角对直径,直径对直角”。

又如,正方形ABCD中,E为CB延长线上一点,F为DC上一点,且AE⊥AF,EF交AB于G。求证:DF·FC=BG·EC。

三、灵活新颖、勇于创新,激发学生探索的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当建立在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营造出自主探索的氛围。

例如,学生在学完二次函数的图象后,知道二次函数y=ax2+bx+c(a≠0)可由y=ax2(a≠0)的图象平移而来。那么能不能总结出平移的规律呢?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如下探索:

将y=x2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是_____________;

将y=x2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是___________;

将y=x2的图象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是__________;

将y=x2的图象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是_______________。

积极引导学生提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提问教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现成问题的能力,更在于通过提问的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实现科学创新能力的潜在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启发式提问:同样是平移2个单位,谁能找出平移后表达式的不同呢?(从加上2还是减去2,括号内还是括号外上去分析)

在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便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左右平移在括号内进行加或减,上下平移在括号后面进行加或减。时机成熟后教师便可总结成:先左右,后上下,并作如下解释:所谓先后,指运算顺序的先后,因为括号内的要先算,括号外的要后算。然后便如同表达三角形的全等一样,先对后,左对上,后对下。而向上是加,向下是减,自然向左是加,向右便是减了。这样一来,较为复杂的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平移便蕴含在短短的六个字当中了。学生由此能够体会到数学原来还可以这么轻松地学,一节探究课便独辟蹊径地进行了创新,在深入浅出中得到了提高。

教育思想的改革,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必将为数学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一线教师应积极地投入教学,在不断总结中丰富自己,在不断创新中提高自己,为新一轮的教改“添砖加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摘要: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厌倦,不得章法,而后失去学习的动力。文章作者根据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总结,探索如何帮助学生解开记忆的枷锁,轻松地寻找解题思路,运用适当的解题技巧,简洁明快地答题,并从中锻炼思维、创新发展、激发潜能。教师对解题思路的引导,有利于学生轻松获取知识,自如解题,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思维,轻松

参考文献

[1]郭捧.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看法[J].新课程学习,2009,(11).

让学生数学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篇9

一、教师做学生, 了解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尊重学生, 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 这样才有利于了解学生。每学年接到新班, 我首先的自我介绍是这样说的, 我是你们的新同学, 我叫朱艳艳, 是班级的多少号, (排班级学生数最后一号) 在班级的最后也摆上一张我的位置, 并且学生的课堂作业和课外练习我也都工工整整地写上我的名字, 我的作业也由班级学生批改。这样的作法不仅取得了教学知识的第一手资料, 能及时发现教材中的知识难点, 了解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容易出现混淆。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我和他们是平等的。现在一提转变教师的角色, 大家都听腻了, 可落实起来并不容易, 所以我用这个方法, 真正和学生走到了一起。

二、学生做老师, 参与备课组织活动

高效课堂要求要精讲多练, 而精讲多练的前提是要让班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特别是预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在十来年前就注意到这个问题, 当时只是要求学生去预习, 具体如何去操作, 学生也不懂, 效果不好, 后来我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

(1) 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前两个单元、提前一个单元、提前一课时的知识量, 让学生自己选择, 一般在教学一本书之前我首先是把全册书的知识重难点先简单介绍, 每一个单元教学前也总是把这一单元的内容先进行总的介绍。

(2) 让学生先进行自学作业的试练, 在研究中我发现苏教版教材在新一轮的实验中比较适合教师的组织教学, 但是让学生自学就非常不适合, 所以有些学生就会去参考一些辅导书如《课课通》一类的, 我就对学生说, 可以利用这些书和课本联系起来自学, 再做一些做为自学作业。

(3) 每天上课前5分钟可以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基础题小练习, 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对自学效果差的学生不做评价, 激励学生去自学。

(4) 课后针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班级实施小老师申请上课制度, 由申请的学生备课, 第二天上课, 我坐在台下, 小老师来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一些组织方面的能力, 在重难点突破上如果有什么不到位的地方, 多数由学生来讨论, 我也在里面以学生的角色对小老师发问来质疑问难, 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三、加强教材研究, 找准知识的脉络

(1) 创造性地“用教材”, 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 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 能根据学生的实际, 或根据教学的需要, 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2) 加强学生基础运算能力的培养。读写算是教学的重要基石, 但新教材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降低, 时间安排少, 计算教学在一册书中也没有连续性, 因此许多老师会因教材的变化忽略计算能力的培养, 这样做会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因此, 计算题要坚持做, 每天要安排3~5分钟的计算, 对计算能力差的学生要找准知识断链处, 进行重新续结。

(3) 数学中的实践应用题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我把握题目的关键词让学生像语文的分析段落一样进行分析标注, 学生由一开始的教师引导标关键词, 到学期末能很好地分析题目找准题目的关键点。形成一定的能力以后我还特别关注让学生去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怎样变化, 和以前学过的哪一类题目相似, 容易和什么题混淆?这样的思维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深层的提高。

四、开展争优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 在集体的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和小组为单位的争优活动一直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对课堂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贴小星星、小红花等一类手段常在低年级实施, 但到了中高年级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 到了高年级在班级主要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一些争优活动。

低年级的计算评优活动, 由给三个数起的加法慢慢升级的计算练习评比活动。类似的计算评优在每个知识关键处进行过关性评比活动。

(2) 积分争优活动。教育局搞的教师积分让我想到了给学生进行积分活动, 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积分, 特别是全对的时候, 积分最高, 通过积分, 学生在作业等方面的质量显著提高。

(3) 知识过关盖章手册。游过上海世博会的人大都记得每个馆最热闹的就是盖章处了, 受到这个事例的启发, 我将在班级实施知识过关争章活动, 每到一个单元结束我将过关的学生进行知识过关盖章,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得 篇10

学得与习得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理清它们的关系, 摆正它们的位置, 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甄别哪个时间段是学得, 哪个时间段是习得, 哪部分是学得所得, 哪部分是习得所得。因为学生主要集中的学习时间是在语文课堂上。课外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是语言学习与实践的另一条渠道。但不能说语文课是学得, 另外就是习得。要提醒教师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的学习人为地分为学得与习得两个过程。它们是无法分开的, 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关系。教学中要努力整合学得与习得在母语学习——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因素, 改造语文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学得与习得的有机整合

小学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包含三项内容, 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的课程理念, “以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为本”的操作理念。落实“三个为本”理念, 关键是教学中做好学得与习得的有机整合。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全面发展主要有三个要点:发展人的智慧能力, 发展人的个性和发展人的社会适应力。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研究教法的多, 研究学法的少;研究“学得”的多, 研究“习得”的少;研究练习的多, 研究实践的少。这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不足所造成的研究偏差, 从而导致重“学”轻“习”的发生。如过度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 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习围着课堂转;过度强调教师的主导, 忽视学生的主体, 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 自主空间很少;学校过度强调统一大型活动, 忽视学生自主组织的活动, 学生仅有的课余时间多数是在应付征文、准备竞赛和为大型活动做准备。学生的个性需求是千差万别的, 这种过于单一、封闭的教学要求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都不能健康发展, 智慧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这种“批发式”的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

2.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

如果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是所有学科的共性任务, 那么,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本分的要求。语文素养, 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语文素养的外延与内涵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但基本的要素早已形成共识。主要包含:语言素养、文化素养、心智素养、情感素养和审美素养。

语言素养, 主要是指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词汇量, 并在准确掌握的情况下能灵活运用;学生必须具有遣词造句的能力, 能用准确、生动、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阅读和鉴赏时, 能体会和感受到别人语言的精妙之处, 并能透视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写作时, 随心所欲地调动你的语言储备, 并尽可能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意味;不断地积累, 不断地分析比较, 不断地借鉴吸收, 不断地加以实践运用。

文化素养, 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一切重要文化典籍, 一些重要的器物文明, 一些文化的价值体系, 一些民族的审美心理等, 都要在教师视野之内。该详则详, 该略则略, 但必须完整、准确, 不能只言片语, 不能断章取义, 更不能妄下断语。

心智素养, 在语文的指导和评价过程中, 必须启迪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对感知的过程充满兴趣和热情;必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发现中获得更高更深的感悟;必须注意学生的认知方法, 让他们以一种理性而科学的态度面对未知的领域;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积极而健康的人生态度, 让他们在不断深化的阅读、鉴赏、审美过程中形成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必须让他们具备一种认知能力, 在不断分析、归纳、比较、综合中, 形成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情感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社会人生应有的积极健康的态度;体现在学生对社会生活充满热情的关注;体现在学生感知和领悟文本对象, 情感的正确导向。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有效教学, 积极引导, 努力使学生形成健康而丰富的情感, 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生活, 看待人生, 正确地把握和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正确地处理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下, 形成健

康而丰富的情感世界。要让学生思辨, 要让学生借鉴, 要让学生取舍, 要教导学生获得健康情感的途径。

审美素养, 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 集中而鲜明地汇集着人类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昭示着人类丰富而细腻的审美经验。在语文指导过程中,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读中学写, 艺术地去感知, 艺术地去发掘, 艺术地去审美。老师必须做具体而恰当的分析, 学生才能掌握艺术审美的个性;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 学生才能领略其中的独特之美;师生在对形象的结构对比中, 完成审美的超越和升华, 必须不断地归纳与总结, 才能掌握其中的共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评判、鉴赏能力, 学生的艺术阅读才会变得富有兴趣,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练习才会充满愉悦。

“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 实施的关键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语文练习的过程和练习方式, 重心是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习得,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主要途径。

3. 指导学生练习运用的操作理念

提高语文能力不是单单老师“教”出来的, 是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练”出来的, “悟”出来的。在操作层面,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为本。练习运用的重点是“习得”。一是有效指导, 科学调控。“以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为本”的基本要求是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 关注边缘群体, 实现和谐课堂,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二是高效课堂, 全面丰收。语文教学应讲究效率。提倡面向学生, 倡导学生人人能读会写, 人人会读会写, 人人乐读乐写。语文课是全面丰收的语文, 教师人人会教, 学生人人会学。三是以练为本, 开启心窍。“以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为本”的高效指导应能开启心窍, 举一反三地创新练习, 是培养语言的“建筑师”而不是“泥水匠”。其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使学生通过对语文情景 (教学、生活) 的充分体验, 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 以达到学生在认识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目标。要更关注学生的心路历程, 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 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 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景中参与的程度, 而不是结果的正误。

二、习得时机与空间的拓展

目前语文教学主要弊端是重学得轻习得。具体表现为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不少, 理解、思维、情感、方法过于一致, 课外知识比较少, 个性理解、思维、情感、方法更少。这种失衡状况是与培养目标相悖的。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就是为学生习得创设更多的时机, 拓展更大的空间和搭建更多的平台。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色语文, 简约课堂”已提出多年, 教师也欢迎, 但现实并非如此。语文课堂还是过于严谨、严密, 尤其是公开教学, 表演的气氛太浓, 表演的成分太重, 过于唯美, 过于理想。“目标太高, 内容太多, 节奏太快, 掌控时间太严”是公开课的主要特征。公开课是教学导向的晴雨表, 课上教师和学生都高度焦虑, 生怕表演不成功, 甚至听课教师也常常为学生和上课教师捏一把汗。习得, 需要的是自然、宽松、和谐的环境。为什么语文就不能花一节课把课文读读熟, 把一个问题讨论透, 把一种句式练到位, 并从中“悟”出道道, 为迁移做准备。“简单”“简约”的目的是为“习得”腾时间、搭平台。

基于语文课堂教学下的学生习得, 有别于幼儿与成人语言的习得。它与学得的关系更紧密, 这也是学生习得的特点。这里的习得, 包含学生自选内容和教师指定内容与要求两部分。因此, 只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都可纳入习得的范畴。课堂既是教师指导下的“学得场”, 也是学生的“习得场”。改进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为学生习得创设更多的时机, 如先学后教, 教后再学, 教学合一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在学习内容中增添了“综合性学习”, 这是以往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所未关注的。其用意是很清楚的, 目的是为了鼓励和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 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 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 也有学生全体的讨论切磋。这是为学生习得搭建的专门平台, 只可惜还没有引起教研部门和广大教师的普遍重视, 还没有领略到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所以, 一定研究好、组织好、利用好、发挥好这个专设平台, 把综合性学习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 让习得在综合性学习中扎根。

三、学得助推习得有效提升

学得主要是学习、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训练前人总结的技能技巧, 而习得不同, 主要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揣摩、思索、探究, “悟”出语言的含义, 提出自己的见解, 掌握语言规律, 并力求创新表达。但习得不是空穴来风, 学得是其基础, 反过来, 习得又促进学得效率的提高。

习得与学得是交替推进学生学习成长。自学是习得的准备, 课堂教学是习得的深化场, 汇报是习得成果的展示, 交流使习得进一步完善, 评价是习得的深化与导向。习得的整个推进过程与学得相伴, 没有学得的基础, 习得就失去了提升与发展的助推器。

习得, 是一种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 也是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之一, 习得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形成是与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理念一脉相承。“学得”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一个人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储备, 习得也就无从谈起, 但更主要的是为了促使学生习得的方法掌握, 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形成。

“玩”出水平 学得专心 篇11

欧内斯特·卢瑟福的童年是艰苦的。他有6个兄弟和5个姐妹,就靠做木工的父亲挣钱维持生活,能不困难吗?

但欧内斯特的家乡可美了,有小河、有小山,也有广阔的田野。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玩耍,充满幻想地向往着未来。未来是什么样的呢?他说不清,但他想,一定会像天边的彩霞一样美。

欧内斯特5岁上了乡村小学,他非常用功,成绩也像脚踏楼梯——步步高。到了15岁,他还得了奖学金。

欧内斯特最喜欢的游戏,是玩“波拉球”。什么是波拉球呢?这种球,有点像我国的流星锤。在一根绳子的两头,各拴一个重球,玩的时候,先将绳子一头的球,围绕着头部旋转,越转越快,猛地一撒手,球就飞出去了。欧内斯特扔波拉球是把好手,他扔得又高又远,真像掷出去的炮弹。有一次,他玩着玩着,突然想到,如果能制出一种可发射“远程炮弹”的大炮来,那该多好啊!不久,他真的做了一种玩具大炮,还真的能发射弹丸呢!他为了能使弹丸射得远,又想出了增加炮击距离的方法。同学们见了都吃惊地说:“欧内斯特真行,将来一定能成为大发明家。”

但是,欧内斯特知道,要想成为大发明家,就要有渊博的知识。这时,好像有一道闪电划过他的脑海,心里一下子亮了起来,对呀,知识就是他苦想了多年的骏马的蹄子、雄鹰的翅膀啊!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就要靠丰富的知识;要想在理想的天空中飞得高,就要靠知识做翅膀。

从这以后,他学习更自觉、更刻苦了。他在学习中逐渐锻炼出一种惊人的自制能力,即使在非常嘈杂喧哗的环境里,他也能旁若无人、专心致志地读书。有时,调皮的同学用书本敲他的头,他都没有觉察。你说,他学习起来多专心呀!

学得 篇12

一、以问题教学作为基地研修的切入点

研究数学问题能促进教师通过对数学问题能产生的作用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去认识数学教学本质。基地主持人要求学员总结平时的数学解题,反思哪些是好的数学问题,在基地活动中要求学员把事先准备好的数学问题拿出来进行互相评析。

通过交流评述,学员改变了原来参加培训学习活动时以听为主,认为专家的报告曲高和寡的现象。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也从原来问题质量不高、问题研究不够深入改变为数学问题丰富了、精彩了、深刻了。他们从单纯的解数学题和偏重解题技巧研究转向对解题背后的教学本质的认识。

数学问题研究使基地学员在学习研修时有了共同语言,人人有话讲,人人都能站在某一个问题研究的角度上行使话语权,真正成为教师教育的主人。

问题的交流拓展了对数学问题研究的思路,大家认识到数学问题的研究并不只是难题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有教育价值的问题时时处处存在。教师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发现和诠释,特别是针对学生在问题学习中的困惑进行策略研究,从而进一步明白了教学的内涵,并加深了对数学教学本质的理解。

二、让基地学员在校本培训中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基地学员由基层选拔而出,其成长仍然离不开基层。基地活动注重了培训方法的自然回归,把在校本培训中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用作为回归的价值追求,主持人要求每位学员完整地组织一次校本培训活动,承担策划、组织、实施、评价等全部工作。

基地学员胡迎霞组织了以激励青年教师成长为主题的备课及教学活动,从试听教材到解析教材,再到展示研讨,全程进行参与和引领工作。学员王玉萍组织了以呈现东昌中学课改特色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把如何让学生主动学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学员阮瑾怡组织了复习课、概念课、序言课等不同主题的教学研讨课,对校本教研如何向纵深发展具有启迪作用等。

学员们在开展校本培训的实践中再次感悟到名师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发挥专业引领的责任,也深感要能把课程理念转变为教师自觉行为任重而道远。

三、让他们会教、会讲、会写全面提高素养

自基地成立后,主持人通过和学员的接触,发现他们专业状况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善教学,弱研究善语言表达,弱文字描述善求新,弱反思;善求异,欠精化;善举例,欠概括。总之,他们在专业成长中还没有完全摆脱经验的束缚,只有让他们反思成功的经验,不断去提练、概括去芜存菁,才能在名师成长的阶梯上登上高峰。针对他们的特点,主持人作“学会研究、学会学习”的专题报告,解剖自己从教以来所发表的教学论文,谈述论文是在什么背景下思考的,如何将教学困惑转化为研究的主题,如何搭建论文框架,如何将教学实践概括为教学理论等。同时,主持人也对每位学员所撰写的论文进行面批,提出修改意见。除此以外,主持人要求学员在基地每一个项目活动后,写好教学心得、教学活动记载表,养成勤思、勤写的习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员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和学术演讲能力,我们还鼓励学员进行借班教学锤炼和跨区域作学术报告。

【学得】推荐阅读:

上一篇:微创专科治疗技术下一篇:进口食品安全问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