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安全问题(精选12篇)
进口食品安全问题 篇1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合称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我国食品贸易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国虽是农产品与食品贸易大国,但出口市场较为集中,且因非关税贸易壁垒因素,对我国食品贸易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笔者从当前我国食品贸易的扩大、市场结构的完善等机遇着手,分析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通存在的食品进口法律问题,以期解决这类法律问题促进双边、多边食品贸易的发展。
1“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食品贸易的现状
1.1 出口增长后劲不足,贸易逆差扩大
近年来我国食品贸易额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贸易逆差却不断扩大。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出口的食品优势在于低成本、低价格。然而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土地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我国食品的出口优势逐渐削弱。比如水果出口波动较大,出口量甚至有所下降,蔬菜出口附加值较低,这些都表明我国食品出口优势逐渐降低,出口增长后劲不足。
1.2 食品市场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食品贸易增长较快,整体上高于我国食品贸易的增产额,这得益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密切友好往来。我国食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等国家,进口市场主要来源于欧盟、美国等。随着我国与东盟、新西兰等国家签订了自贸协定后,自贸区经济效益凸显,食品贸易乃至农产品贸易都得到了很大的增长,虽然食品贸易市场逐渐多元化,但整体上出口货进口市场仍较为集中。若食品乃至农产品进口市场集中,则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诸多不稳定因素。
1.3 食品出口遭受贸易壁垒
食品安全关乎一个国家的民生,各国对进口食品的安全性都十分重视,特别关注农药残留等监测指标,测试标准也非常严格。我国每年出口的大量食品、农产品都因绿色壁垒遭禁。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各国在食品安全上增设了更多的贸易壁垒类型,譬如食品检验标准、基因工程作物等。这些新设的监测标准发展成了食品贸易新的壁垒,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
1.4 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大
长期以来,基于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造”已成为我国对外的一张名片,然而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食品竞争越来越大。以海湾阿拉伯合作委员会为例(简称海合会六国),其市场上大约有100多个国家的食品,通常而言,海合会六国的国际贸易对象先是成员国,后是阿拉伯国家,其他国家靠后。但近年来,印度因其食品价格偏低,后来者居上,成为了海合会六国食品贸易的主要合作伙伴,我国虽也与海合会六国进行自贸区谈判,但至今仍无结果。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食品进口的法律问题
2.1 政治风险的预防缺乏法律保障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情况复杂,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均衡,有些国家经济较为落后,有些国家或地区政局动荡,比如阿富汗、伊拉克、、乌克兰、斯里兰卡等国,长期陷入战乱中,个别国家或地区还存有恐怖主义、宗教主义等威胁,政权稳定度极低。这些政治因素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具有重大影响,因而对这些国家的食品贸易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对于个别地区发生的食品贸易纠纷,缺乏有效的双边、多边国际公约的约束和保护。
2.2 存在食品贸易障碍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食品贸易交往,必然会受到这些国家国情及过往我国与其交往密切程度的影响。此前,我国与沿线国家在国际贸易方面必然会存在亲疏有别,交往密切的国家之间制定或参与的双方协定或多边条约也较多,经济贸易自然就比较顺畅,而相互之间参与的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较少的国家或地区,自然会存在诸多贸易障碍,这其中也包含了食品贸易。这些障碍主要包含有进口许可、进口配额、进口禁令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性壁垒。比如,菲律宾国家对我国就存在配额限制,菲律宾国家对谷物、蔬菜等农产品实施高关税,对这些食品进口设置配额限制。
2.3 在食品贸易纠纷处理上,缺乏法律保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又存在诸多的食品贸易障碍,但一旦发生食品贸易纠纷,在当前缺乏有效沟通和缺乏双边协定的情况下,纠纷很难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在这些沿线国家的食品出口贸易就遭受到多次的反倾销诉讼,特别是在东欧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当食品贸易纠纷发生时,缺乏固定的解决机制和服务体系,从而导致食品贸易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甚至还有可能发生更为严重的贸易摩擦。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食品进口法律问题对策
3.1 加强国家条约缔结
一方面我国应积极完善国内食品相关法律,使国内食品法律适用国际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积极同沿线国家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订立双边、多边国际条约,为食品贸易往来确定往来规则。在制定贸易规则时,除了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利益外,也要充分考虑沿线国家之间的差异,在各国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协商,更要注意各国的一些敏感问题,比如安全问题,宗教问题等。
3.2 加强食品产业产能合作,建立互惠机制
通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我国与沿线国家应加强食品产业的产能合作,特别是农产品的产能合作,通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合作、投资等方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形成一条农业食品供应链,推动食品产业升级,在符合我国利益的同时,也要符合沿线国家的利益。同时,建立食品产业市场互惠机制,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建立高水平的自贸区网络,使得各国都能分享食品市场带来的利益。
3.3 建立有效协作及争端处理机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都大为不同,因而需要建立防范政治风险,解决食品贸易争端的良好机制,这也是建立国际规则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本质上也是一种创建国际新秩序的过程,在国际秩序创建过程中,需要有合适的贸易运行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同时也需要有专业的法律服务机构,一旦出现食品贸易纠纷或障碍,法律服务机构更好地去解决好这些纠纷,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结语
“一带一路”沿线范围辐射六大板块,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这条“现代丝绸之路”对世界各国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带来了更多的经济贸易机会,而食品贸易关系到国计民生,更为各国所重视。沿线各国必须携手共进,朝着互惠互利目标努力,积极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食品贸易。
摘要:“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已被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产品特别是食品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食品贸易的现状及沿线国家食品进口的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食品进口法律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食品贸易,法律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5).
[2]张建平.“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状况及相关措施需求[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1).
[3]张雪松.“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丝路美食文化[J].美食研究,2015(4).
[4]李先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生产现状及前景[J].世界农业,2015(12).
[5]张卫.河南:出新政促食品农产品出口[J].中国食品,2015(12).
进口食品安全问题 篇2
1、标签备案
标签备案需要提供以下资料:
原标签样张4份及翻译文1份(盖章)/中文标签样张4份/经销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盖 章)/,10--15工作日标签备案
2、单据审理
货物到港前提供以下单证正本:
(1).进口invoice(盖章)
(2).装箱单(盖章)
(3).进口合同(盖章)
(4).国外原产地证(国外官方正本)
(5).国外卫生证(国外官方正本)
(6).灌装日期证明(供货方盖章,收货人盖章),产品成分配比表(供货方盖章,收货人 盖章)
(7).中文标签备案表/原标签样张各4份及翻译文1份(盖章)/中文标签样张各4份/经销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盖章)
(8).报关单证:报关/报检委托书(盖章),海运提单正本(盖章),保险单复印件,换 单保函(电放)
注意:如果包装货物为木质包装必须有“IPPC”标志
3、进口报关
货物到港后我们马上安排到船公司办理换单手续并提前申请报检预审核。换单完毕马上办理 报关手续:5-7天内出具进口海关税单交给收货人缴税。
4、海关查验
凭完税税单缴款确认书到海关核实无误后,3--7工作日完成海关查验手续,海关放行。海关放行后安排运输到指定商检局监管库,申请商检抽验。
5、法定商检
货物入监管仓后安排商检人员到现场抽检(每款拿6瓶),同时办理中文标签备案,14工作 日内化验并通知货主是否化验合格(通知是否出卫生证)。
6.印中文标签,贴中文标签。
7、费用结算
我们公司代客户先垫进口货物产生的报关拖车码头杂费,待进口手续完成后出具 费用结算清单向客户实报实销。结算后退回正本单据。
8.拖车配送上门。
进口食品安全问题 篇3
白皮书显示,多年来,我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总体情况一直保持稳定,没有发生过重大进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2015年上半年,不合格进口食品共涉及19类不合格原因,列前10位的分别为: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污染物超标、货证不符、包装不合格、非食用添加物、转基因成分,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97.4%。在安全卫生问题中,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标较为突出,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8.0%;非安全卫生问题中,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较为突出,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3.6%。
不同种类进口食品的不合格原因有所不同,饮料类、糕点饼干类和糖类等进口食品不合格主要原因是酸性红、苯甲酸、硅铝酸钠等食品添加剂超标或超范围使用,酒类和粮谷制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铜、铁等重金属超标,进口水产及制品不合格主要原因是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污染。
另据白皮书显示,2015年上半年,不合格批次列前10位的进口食品种类分别为:饮料类、糕点饼干类、粮谷及制品类、糖类、其他加工食品类、水产及制品类、酒类、乳制品类、调味品类、干坚果类,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90.1%。而从来源地来看,欧盟、中国台湾、东盟、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挪威、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则成为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数的前10名,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91.5%。
进口食品安全问题 篇4
一、中国在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转基因标识管理的范围太窄。
农业部于2002年1月5日签发了三个农业法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 凡在中国境内销售列入标识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 必须实行标识。
尽管中国对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实施了强制标识制度, 但实际上实行的情况很不乐观。主要体现在要求标识的目录范围太窄, 并非所有的转基因农产品都必须进行标识, 而只是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中的才必须遵守标识。目前列入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中的只有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种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棉花种子;番茄种子、鲜番茄、番茄酱等五类十七种产品。
现在, 没有制定出对进口转基因食品成分含量进行标明的标准, 也没有转基因食品清单, 对于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非转基因农产品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对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相应的非转基因农产品, 不用加贴标识。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中国消费者“一头雾水”的现象, 不知道所选商品的“身份”究竟是非转基因商品, 还是转基因商品而未按要求加贴标签[1]。
2. 转基因农产品检验检测水平落后。
中国虽然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检测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如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毒性、过敏反应、抗药性、有益成分的破坏等方面的检测等大部分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目前, 转基因监督主管部门尚未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程序和方法, 对转基因农产品中的转基因成分的检测缺乏系统完整的检验技术。在这种情况下, 若出口国利用中国检测技术落后这一情况, 向中国大量出口中国无法检测出的转基因农产品, 即使中国对转基因农产品实施严厉的进口管制, 检测技术的落后会使进口管制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3. 政府对转基因农产品进口限制政策作用弱化。
由于供求关系的作用, 2003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2 074万吨, 比2002年增长83.3%, 创历年进口之最。进口金额达到54亿美元, 同比增长118.2%。虽然中国转基因大豆进口不少, 但毕竟有一个利用转基因安全证书和进口检疫证书的发放这样一个限制性的政策倾向, 使得计划出口中国的转基因农产品生产商多少有些后顾之忧, 在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出口时不得不综合考虑多方条件, 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出口成本, 降低了出口优势。自2002年1月份中国农业部和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新的转基因农产品进口规定以来, 中国转基因农产品大门向世界打开。庞大的市场购买力, 必然使中国成为各转基因产品争相逐鹿的竞技场。当然, 政府依然可以通过控制安全证书的发放速度来调剂进口, 但这种手段的限制能力显然已经大大降低。
二、加强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安全管理的措施
1. 完善转基因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
标签管理制度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基础,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已经成为国际惯例。《生物安全议定书》规定, 消费者拥有对转基因产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转基因产品在越境转移时应当明确标识, 应进一步完善转基因农产品的标识制度。首先, 通过各种传媒发布有关转基因原料、生产企业、食品等清单, 可以按照企业是否已获准进口转基因原料或者根据食品转基因成分的含量为标准进行分类。比如, 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5%的列入黑名单, 1%以上5%以下的列为黄名单, 1%以下的列为绿名单, 让消费者自主选择。其次, 在公布转基因食品名单和检测结果的基础上, 明确规定标签标识的内容。比如, 转基因成分的来源、可能存在的过敏性、不同于传统食品的地方、效果、营养价值等。再次, 拓宽标签制度的适用范围。除了第一批列入标签范围的十七种转基因农产品外, 适当适时地列出第二、第三批, 或者将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中调整的范围 (包括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直接用过来, 必要时, 再加以修改。最后, 加贴转基因特殊标签。设定一个转基因产品标签, 标签以中英文印上警告语。在所有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产品上加贴, 让消费者自己决定是否购买转基因产品。
2. 建立进口预防性管理措施。
可以利用相关的国际协议来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政策法规, 建立进口预防性管理措施。2000年1月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 130个国家提出签订了《国际生物安全协议书》。该协议书是有关转基因农产品在国际贸易的第一个国际性协议, 它提出了管理转基因作物的国际框架原则, 是转基因作物支持和反对派通过争议后取得平衡的产物。中国可依据该协议中的“预警原则”和WTO农业协议中关于“允许各成员方政府采取正当的以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命安全为目的”的措施的规定, 建立进口预防性管理措施[2]。
3. 提高转基因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水平。
中国应加大对检测技术研究的投资力度, 设立专项经费, 提高转基因农产品的检测检验水平。全面追踪国际上关于转基因农产品检测技术的最新信息;按照国际标准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改造, 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 加强对人员的培训, 积极开展与国际权威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研究新品种转基因作物的检测方法;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的检验检测方法, 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与国际相接轨的检验检测技术, 为中国实施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监测系统和监督报告制度提供技术支持。
4.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扶持国内农业生产。
中国成为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大国,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农产品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因此, 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 提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通过税收等政策优惠, 加快科技成果向商业应用转化以及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用我们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 填补国内缺口, 减少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量, 保护中国的食品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摘要:为了缓解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 中国转基因产品进口量近年来迅速增加, 中国成为转基因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然而, 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 加强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的安全性管理, 对于保护中国农产品市场, 加强农产品安全性保障, 提高食品安全,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食品安全,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段晓丽.中国转基因农产品标识制度的问题及完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8, (11) :14.
进口食品准备工作 篇5
进口食品收货人在进口前应准备好货物的品质证书、产地证、安全卫生证书、农药及熏蒸剂、添加剂使用证明等单据,在货物入境申报时,须将这些单据与其它货运单据及商业单据一同提供给检验检疫机关。进口预包装食品时,应提前印制中文标签,其内容应符合《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7718-94)的规定。
进口动植物产品的单位或个人在签定进口动植物产品合同前必须事先办理检疫审批手续,获批准后,输入动植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方可对外签定合同,并在签定合同时将我国的法定检疫要求列入合同。
对于保健食品、无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新品种在进口前,收货人还应向有关部门提请审批。根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进口保健食品前,进口商或代理人必须向卫生部提出申请,其对审查合格的进口保健食品发放《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进口时,口岸检验检疫机关凭该证书对货物进行检验检疫,合格的方准进口。
首次进口的新资源食品应符合食品的基本条件,即无毒、无害,具备应当有的营养及相应的色、香、味,在进口前必须向检验检疫机关预申报,由检验检疫机关审查检验并报卫生部批准。申报时,应提供新资源食品的样品和输出国(地区)出具的卫生评价资料,卫生评价资料一般包括该品种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毒性毒理学评价资料、质量标准、生产工艺、使用效果、使用量、检验方法、有关国际标准和资料等。检验检疫机关审查后提出该品种食品的国家卫生标准草案,提请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委员会讨论,经专家讨论和修改通过后的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编号并由卫生部批准发布。此后该食品方准进口。
你认为进口食品安全吗? 篇6
食品安全大如天。进口食品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如何,人们更青睐哪个地区的进口食品,会由于什么原因对其产生隔阂?据搜狐网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成网友表示信任进口产品,但这种信任可能会因为负面新闻而荡然无存。
欧盟食品最受信任
在调查中,选择对进口食品“一般信任”和“非常信任”的网友分别有50.5%和22.52%,而选择“不太信任”和“完全不信任”的网友加起来没有超过1/4。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建仙表示,整体来说,反映在消费者的口碑上,会使进口食品的可信度相对较高,特别是消费者更青睐在外国本土生产的食品。
进口食品在中国的市场不容小觑。调查显示,会“有选择地购买进口食品”的消费者达到64.26%,而“从来不买进口食品”的消费者为2成左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籍保平认为这个现象比较正常,也反映了消费者的心态。
在“你更信任哪个国家的食品安全”问卷调查中,消费者并没有将票集中在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反倒是欧盟国家获得了更多的信任,有44.74%的网友把票投给了欧盟,大大高于投给美国的29.3%和日本的18.23%。
郑建仙解释说:“相对而言,欧洲和澳大利亚的食品安全控制得比较好,而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其食品监督政策良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监管,因此人们对其信任不足为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则认为,消费者对特定国家食品的认同更多地是出于一种情感而不是科学判 断,美国和日本的食品未必就比欧盟的食品安全性要差。同时,产品原产地和出口地不一定是一样的,即便是同样的原产地,也有可能会出问题。“消费者应更加客观地看待来自不同国家和产地的进口食品。”
籍保平认为,来自日本的进口食品在中国消费者中口碑降低,与一年前的核泄漏事件相关,民众对食品新闻的消息往往更加敏感,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大幅降低信任度。
进口食品鱼龙混杂
在调查中,人们对于部分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进品食品的安全标准表示了一定的担心。有48.43%的网友认为(标准)“可能有所降低”,选择“会有严重降低”的网友占到36.06%,选择“与其他产地国家标准相同”的网友仅占6.23%。
陈君石指出,“国与国之间的食品安全标准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中国对一些食品的标准也同样高于国外标准,目前来讲,我国现在通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基本上是适用的。”
他同时表示,进口食品并非人们心中所想的铁板一块,可以全面超越国内食品。“进口食品有很多来源,像汪洋大海,鱼龙混杂,国外知名品牌的大公司与不知名的小公司都会进入目前开放的中国,途径也是各种各样。”他介绍说,目前中国的进口食品检查十分严格,但是检测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没有问题。食品安全建立在生产之中,监督和检测并非根本。“进口食品的汪洋大海就和我们自己的1亿多农户,50多万个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一样的,要更安全,也可以选择国内的大品牌,比较有保障。”
“消费者之所以对进口食品转到国内生产会有所担心,除了对本国一些食品生产企业缺乏信任感之外,环境污染问题也给消费者的信心带来了影响。”郑建仙表示。他认为,人们在多个途径和媒体上都能看到环境污染的消息,切身感受到环境污染给生活带来的影响,而联想起食品若在这些环境之中生产的,很难不产生质疑。
监管必不可少
影响消费者对于食品信心的因素有很多,但作用最直接的莫过于负面新闻。在调查中,面对问题“如果媒体对某一进口食品大品牌进行了负面报道,你还会选择这个品牌吗?”有近5成民众选择了“今后一直不会”,有21.2%的网友把票投给“报道集中的时候不会”,而选择“偶尔会”和“依然会”的网友加起来没有超过1/3。可见负面新闻对消费者信心杀伤力巨大。
消费者给出的建议则集中在“国家应该加强监管(70.25%)上。
對此,籍保平认为,保护公民的身心健康,是每一级政府都要承担的责任。
陈君石则表示,民众也要尽可能避免在食品问题上冒险。一般来讲,规模化生产的食品会更为安全。“但人们可能会因为口味的关系,去寻找风险更大的食品来大快朵颐,这就是一种风险选择。人们选择进口食品也是同样。”
在维护消费者利益问题上,郑建仙表示,当前个人维权难度太大,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
“个人与企业很难耗得起,想要根本解决问题,还要从大处入手。国家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应当要制定正确的游戏规则,也就是相关法律法规,有了法律法规还必须要‘依’,有法必依,国家是行政权力机关,对食品安全要负起责任。同时,企业更要自律,特别是大企业,要有安全意识,搞不好安全的企业难以长久发展。”他说。(王宁)
进口食品安全问题 篇7
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概述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是政府及国家各级食品行政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国家制定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的行为。在我国,负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有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质量技术监督检验部门(国家质检总局和地方各级质检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局等行政主体。对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主要包括研究、拟定进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组织进口食品的检疫和监督管理、实施进口食品风险评估、预防突发紧急事件的预防措施和处置已发的进口食品安全事故。
我国进口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完善监管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的数目和种类越来越丰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商、微商、购物软件的不断出现,使人们更容易购买到进口食品,但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事件发生率越来越高,完善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国家质检总局表示,2015年全国检验检疫机构共计检验进口食品10.8万批、货值6.7亿美元,批次同比增加35.7%、货值下降9.8%。检出不合格8 331批,批次不合格率为7.71%。进口食品的不合格率日渐增加,且不断发生的由进口食品引发的安全问题事件也反映了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的监管不当,因此专业、高效、公正、规范的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意义重大。
对美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借鉴及感触
美国的食品供应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这主要在于它具有保护公众健康的联邦强制执法机构,一系列强有力的、灵活的、以科学为依据的法律法规,全面、有效的机构协同监管体系,先进的HACCP管理技术和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主导下进行的缺陷食品召回制度。对于进口食品的管理,美国采取以安全认证为主的控制制度,同时实行进口商问责制,规定进口商有明确的责任保证国外供应商拥有足够的控制措施,保证其生产的食品绝对安全并对所有进口的供人与动物食用的产品采取预先通知书制度。美国从进口食品的源头开始,对进入境内的食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售后进行监管,国内各机构进行协同管理,有效避免了某一机构权利过大的弊端,从而为消费者营造出一个安全放心的进口食品市场,这种做法在国内也可效仿施行。
改进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具体方法
严格监管产品源头
采取第三方认证制,实行进口商问责制,加强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提高抽检数目。
建立安全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
调整监管体制,理顺和明晰各部门监管职能,压缩监管部门数量,合并监管职能,避免某一部门权利过大和各个部门职责不清、监管重叠、出事后相互推诿等问题。
完善进口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参照国际标准,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尽快制订出一套全国统一施行的食品卫生、质量和安全标准及检验检疫合格标线的标准,并尽快制定出一部专门的《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法》及条例,对进口食品涉及的疫情管理、质量安全评估、卫生注册、口岸检验放行、追溯和召回等一系列制度和程序作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
明确处罚条例,加大惩罚力度
相关部门应严格依法办事,对问题食品产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格执法、重拳出击、对一切违法行为严惩不贷。
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加大知识宣传力度
党中央及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进口食品安全的关注,为严格执法做强大的后盾;普及进口食品相关知识,为群众的消费提供自我鉴别依据,提高居民防范意识。
建立健全完整的进口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进口食品也有“月缺”时 篇8
小心“洋食品”过保质期
镜头一:
7月3日上午, 记者走进太原市桃园北路某超市, 在超市二层记者找到了进口食品专柜, 进口食品专柜并没有设置在顾客最多的1层让记者感到有点意外。在商场营业员的指引下, 记者找到了设在2层的进口食品专柜, 货架前因长时间无顾客光顾, 显得很是落陌。走到货架前, 记者眼前的“洋货”没有一丝鲜亮, 原因是很多食品都已临近保质期。标示为“比利时路客杏二奶油薄脆饼”已在货架“睡”了快1年, 8月23日即将下架。它身边的标示为“美国蓝钻烟熏杏仁”, 1盒近139元, 今年9月也到了保质期。事实上, 对于“临界食品”, 国家有关部门曾明确提出:商家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集中陈列或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
在选购进口食品时一定要特别留意产品的保质期。由于进口食品从国外运输过来, 在购买进口食品时一定要注意查看保质期, 以免买到过期食品。
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监督处史宏弟:
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必须加贴有中文标签, 同时随商品携带有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卫生证书”。消费者在选购进口食品时除应仔细查看中文标签的内容外, 还应向销售商家索取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卫生证书”, 核对所购买食品的相关信息。“卫生证书”相当于进口食品的身份证, 证书内容包括品名、包装种类及数量、产地、规格、生产日期、到货地点、到货日期、启运地、卸毕日期、运输工具、检验日期等内容。
同时, 消费者也可通过产品包装上的条形码识别产品加工所在地是否和证书的产地一致, 比如, 在中国境内生产的食品条形码是690-693开头;美国、加拿大是00-09开头;以色列是729开头;日本是45-49开头。凡是条形码是“690-693”开头的都不是进口食品, 消费者在购买进口食品前, 可先上网搜索了解一下世界各地条形码, 以便购买到放心的进口食品。
“进口食品”产地在国内?
镜头二:
7月4日, 记者在太原亲贤街的某商场地下超市发现, 虽然一些食品起了“洋名”, 但食品产地却在中国。货架上一种标识为“泰国菠萝干”凉果类食品与多数进口食品清一色英文标识不同的是, 这一产品的标签内容大多用中文标示。在产品的正面包装上醒目地标示着“泰国菠萝干”字样。然而, 记者在该产品外包装上看到, 产品产地为北京大兴。不过, 为了与所谓的“泰国菠萝干”扯上关系, 该产品包装上特别强调产品“原料产地:泰国”。
除了“泰国菠萝干”外, 记者还发现多种品名标识为美国、加拿大的“山寨”食品。这些打着“进口”旗号的产品, 价格比普通食品贵很多。如同样重量的西梅, “美国西梅”在15元以上, 而普通西梅只要8元。太原市民柳云说, 内地生产的产品和进口食品摆放在一起, 目的无非是迎合部分消费者“外国的月亮圆”的心理, 便于抬高产品价格。
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监督处史宏弟:
所谓“进口食品”是指由境外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加工, 进境时经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检验符合我国相关标准的食品。新修订的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 食品标签应真实准确, 不得以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 也不得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误导消费者;应在标签的醒目位置, 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
进口食品未必都安全
镜头三:
一些消费者因何青睐进口食品?安全成为最大卖点, 但事实并非如此。国家质检总局2012年年初曝光234批次问题进口产品, 其中就有12批次洋巧克力不合格。黑名单中, 从奥地利进口的4批佐特巧克力, 产自德国的R ausch牌75%、80%可可黑巧克力均检测出铜超标。时下, 一些宝爸宝妈很青睐国外食品, 婴幼儿食品上了黑名单, 更令人焦虑。质检总局通报显示, 从瑞士进口的孩地婴幼儿谷物米粉, 钙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克罗地亚的喜宝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喜宝香蕉燕麦晚安营养米粉、喜宝婴儿营养米粉, 违规使用化学物质维生素K1。
专家表示, 进口食品不一定等同于高品质食品, 市场上很多所谓“进口食品”可能是“山寨”食品, 消费者应该注意辨别。
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监督处史宏弟:
进口食品小店倒闭潮来袭 篇9
市场现状
在杭州某弄堂里一家不足20 平方米的小店, 今年的店面租金高达14万元, 而在去年则只要9 万元, 仅租金涨幅就超过了50%。对于在这儿做了六七年进口食品生意的老板赵小红而言, 房租的每一波上涨对她而言都是一次成本挑战。即便这样, 赵小红也不敢轻易上调产品价格, 因为同行竞争厉害, 价格都很透明, 如今的利润已是越来越薄。
而在6 年之前, 即便是初入这个行当, 赵小红也觉得做生意相对轻松。“我们一开始加盟了某品牌, 交了几千元加盟费, 他们可以给我们供货, 小店就顺利开出来了。那时街头这种店还很少, 我们的东西又都很新鲜, 大家都喜欢来买。”作为杭州最早一批进入这个行业的创业者之一, 赵小红有一定的优势。即便是两三年之后同类小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她经过前两年的积累已经拥有了一批相对固定的老客户, 生意经营得比较平稳。
进口食品小店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这个行业好不好赚钱?赵小红回答得有些保守, 她说这个行业的利润空间已经明显下降, 他们夫妻二人守着这家店多年, 所赚的钱也只够全家人日常开销。“我有两个孩子, 都在读书, 你说一年要花多少钱?”赵小红没有透露具体的数字, 不过专业的商业地产人士认为, 在武林广场这样的核心地段开一家这样的小店, 如果产品利润低于30%, 商家没有足够坚持下去的理由。
位于建国北路的虎牙尝品负责人姜先生说, 现在千万不能再相信“40%—50%”这个数字, 进口食品的价格如今已走下高价的神坛, 网店、代购等各模式已让其价格日渐平民化。“很多人以为这个行业的利润空间很大, 一头扎了进来, 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人会失望出局。”作为一年之前才进入这个行业的新人, 姜先生称当初看中的并不是这个行业的利润空间, 而是认为进口休闲零食是眼下的消费热点, 加上自身有一定的进货渠道优势才介入的。“我现在采取的是实体店和网店同步运作的模式。”姜先生称, 实体店的成本在这儿, 很难降低, 现在网络发达, 价格对比也方便, 价格也不能抬高。该如何突破呢?姜先生准备通过网店和实体店互补的方式, 摸索一种可盈利的加盟模式, 并期待能通过复制这种加盟连锁模式来拓展新的盈利空间。
其实, 除了售价因素外, 进口食品本身的损耗量也很大, 这同样也给经营者带来了营运成本上升的压力。优の良品的一位负责人苏女士举了个例子, 有些进口食品没有添加防腐剂, 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到中国之后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导致食品变质, 这样的产品只有报废。此外, 一些产品的保质期只有三至六个月, 如果在此期间不能迅速地将其销售出去, 会直接产生积压成本。此外, 食品的包装在运输中受损或是引发质量变化, 最后的损失也是由经营者买单。“它不像衣服, 今年卖不出去明年还能卖, 时间到了, 它只能下架作废。”苏女士称, 对做进口食品生意的人来说, 如何管理损耗成本直接关系到其经营利润。
某经营者包明胜坦言, 在进口食品小店里, 越是好卖的进口产品, 利润越少, 普遍只有10%—20%。“受欢迎的热门食品, 很多小店都会想办法进货, 价格自然比较透明。”包明胜称, 相反一些冷门的进口产品其利润会相对客观一些, 有些小店的一块售价高达300元的高档进口巧克力, 进价可能只有150 元, 这样算起来其利润就能达到100%, 但是, 如今信息越来越对称, 这样的冷门食品越来越少, 进口小店的利润空间明显受到挤压。
进口食品风险管理措施探析 篇10
进口食品风险管理的内容
进口食品的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置和风险监督管理等环节。通过分析进口食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并加大重点部门的监管力度。具体内容如下。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进口食品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需要对进口食品的一系列活动展开详细全面的调查,并进行分类总结,找出风险的潜在因素,进而进行风险的识别。
1.进行风险信息的采集
第一,根据进口食品的相关规定以及监管依据进行信息采集;第二,根据进口食品的各类检测结果以及执法部门的评估结果等获取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第三,收集包括国内外发布的各类预警通报在内的风险预警信息;第四,通过网络、媒体、杂志等途径获取有关进口食品的相关信息;第五,通过查询进口食品的退换货信息、不合格产品的查处情况、在生产场地查处的补发企业等情况进行信息采集。
2.进口食品风险因素的分析
第一,进口食品的特性。由于食品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加工工艺不同,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进口食品的用途不同其监管风险也不相同。例如,作为原料的进口食品在后续生产中还会进行杀菌处理,这类食品的微生物风险就比预包装食品的风险小很多。第二,通过建立GMP和HACCP等安全卫生质量体系可有效保障进口食品安全,也可有效降低进口食品风险。进口食品的采购企业通过加大采购和验收的控制力度也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进口食品风险。第三,进口食品生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情况越严厉,进口食品的风险越低,反之风险越高。第四,进口食品的种类繁多,所涉及的道德法律法规较多。执法者的专业知识、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进口食品风险管理的水平。第五,国家相关法律标准是否健全,检验检疫结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是否完善均是影响进口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部分,检验检疫等相关机构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
风险评价
在风险识别后应进行风险的评价。根据现有的资料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并确定各类潜在风险可能导致的影响。进口食品在进口时涉及到的强制性标准包含多个指标,在进行风险的全过程管理时对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风险因素的划分时可根据产品的分类(A类、B类、C类)、生产企业的分类(A类、B类、C类)来进行。依据进口食品使用企业的检验情况、进口食品的用途、生产国家与我国标准的差异性和进口商遵纪守法的情况等因素进行风险因素的划分,根据风险因素划分的结果进行风险评价得分的计算。
风险处置
在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后,结合各类影响因素、本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和资源情况,对各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和选择,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降低进口食品风险。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进口食品进行分级管理。风险评价得分大于等于95分,关键因素的评价结果在A级以下不超过一项的进行一类管理,全年进行抽检的比例为10%~20%。风险评价得分在85~95分,关键因素的评价结果在A级以下不超过两项的进行二类管理,全年进行抽检的比例为20%~50%。其他的进行三类管理,每一批进口产品都应进行检验。
风险监督管理
风险监督管理的目的是保证风险管理各阶段都符合管理目标,该过程是一个动态连续的闭环系统。随着风险管理的实施,风险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应根据这些变化进行及时地反馈和调整,以保持动态性管理,进而提高进口食品风险管理水平。
提高进口食品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责任清晰明确
由于进口食品风险管理涉及到产品的加工商、进口商、出口商、分销商、消费者、种植商、养殖商和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为保证风险管理质量,应明确各方的责任。如进口食品的经营者应保证进口食品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进行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等。
覆盖全程
进口食品的风险管理应覆盖全程,应从源头上进行管理,从进口产品的生产、入境、再加工、运转、存储和销售等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
预防为主
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应加强预防管理。第一,损害预防,即针对危险明确的因素进行全程控制;第二,针对风险不确定因子的预防措施。
产品可溯
产品可溯包括产品的来源可溯和流向可溯。在进口食品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让消费者清楚食品的来源和流通过程,一旦出现问题可及时查找事故原因并将损失最小化。
结语
进口不合格食品 篇11
应 对: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项目是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指示性微生物指标,用以指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受污染程度,其中大肠菌群是用于判断食品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指示菌超出相关标准限量,虽不具有致病性,但可以间接反映出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环节卫生状况的优劣。
此外,多批进口饼干检出超范围使用营养强化剂维生素E,而在消费者眼里看来,维生素E是一种营养补充剂,即使超标也是对身体有益。对此,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云无心解释道,维生素E确实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但作为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维生素E有很严格的适用范围限制和用量的限制。
另外,进口食品的中文标签应符合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相关要求,标明食品名称、配料、原料、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方法、食用方法、食用风险等。中文标签还起着“食品风险警示”的重要作用。在没有中文标签标示的情况下,糖尿病等特定人群很有可能因为误食进口食品而出现健康危险。
消费者应注重进口食品的标签作用,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进口食品,做理性的消费者。
进口食品鉴别挑选之我见 篇12
关键词:进口食品,鉴别,挑选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近年来, 由于国内食品安全问题不断, 再加上商品流通的国际化、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影响, 预包装食品进口呈现种类繁多、进口量逐年上升的趋势, 引发了人们对进口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如何鉴别和挑选进口食品?进口食品的购买到底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鉴别和挑选。
一、重视进口食品的标签, 尤其是中文标签
进口食品标签都有中文翻译件,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中文标签的内容需与外文内容一致, 还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食品名称, 配料成分, 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 原产国家或地区, 制造、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地址, 商品生产日期, 保质期, 贮藏指南, 在中国国内的总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等。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出口国厂家就已经贴好, 一种是入关后由国内总经销商贴好。如果买到所谓的进口食品没有中文标签, 则是未经检验检疫合格的, 这些在原材料使用、加工过程、储存、运输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常见的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中的不合格项有几类:1.品名不能反映食品的真实属性。如马来西亚进口的“白摩卡”, 很难让人理解为是一种咖啡, “金翡翠”更难让人联想到是月饼。2.中外文未一一对应。如外文标示每日3-4片, 中文标签标示每日3次, 每次4粒。另外, 在中文的配料清单中省略了外文中的大部分配料也是标签中外文不对应的常见问题。3.外来音译的不规范。诸如“维他命”、“XO”等, 而非标注“维生素”、“白兰地XO”等规范性用语。4.字体不符合要求。如标签使用繁字体、外文字体大于中文字体等。5.配料标识不合格。①标题不规范。在进口食品标签的配料清单中, 常检验出配料的标题五花八门, 有的标题为“材料”、“成分”等, 而不用标准要求中的“配料”、“配料表”作标题。②配料表未按照加入量的递减顺序进行排列。我国食品标签要求配料按照加入量的递减顺序进行排列, 而很多的进口食品标签仅将配料罗列出来, 未进行递减顺序的排列。如饼干制品, 一般使用最多的配料是“小麦粉”而非“植物油”等。6.日期标示不合格。日期标示顺序不符合“年、月、日”的顺序要求是常见的不合格项, 主要原因是国外日期标示顺序与我国不同。国外食品的日期标示有两种方式, 一是“日、月、年”, 另一种是按每年365天的第几天进行标示, 如2007049表示2007年第49天进行生产的。中文标签未按照要求换写为“年、月、日”格式。此外, 常见的还有年份只标两位的不符合项, 如标示08年而非2008年。7.原产国未标示。在进口食品标签检验中, 偶尔也会发现中文标签未标示原产国, 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进口企业认为标示了进口经销商即可, 忽视了原产国的标示。
二、查看产品条形码
编码具有唯一性, 它要求一个商品项目、一家厂商或一个国家 (地区) 只有一个代码, 当商品项目、厂商、国家 (地区) 一经确定, 就永不改变。而且商品条码中的一组数字还要组合国家 (地区) 、厂商和商品, 这种商品项目代码就可保证商品的代码标识在一个国家 (地区) 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特定和唯一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条形码是由13个数字组成, 前三位是前缀部分, 也叫国别 (地区) 代码, 不同的前缀码代表不同国家 (地区) 生产。例如, 前缀码为“471”是中国台湾生产的, “84”的是西班牙生产, “000-019、030-039、060-139”的是美国生产, “690-695”的为中国大陆生产, “94”是新西兰生产的、“45-49”是日本生产的等等。产品条形码的第一位数字代表不同国家, 如“9”代表澳洲, “8”代表美国。后面5位数字是制造厂商代码、再后面的4位是产品项目代码, 也就是商品代码, 最后一位是校验码。仅从条形码来辨别是否为进口食品也不是绝对准确。因为在中国申请条码的价格相对国外要便宜, 所以也有很多国外的企业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拿到中国来注册条码, 因此这样的商品即便是进口商品但是条形码的前缀码仍然是“690-695”开头。相反, 在国内的企业到国外去注册条形码, 那生产出来的产品前缀码就会是国外的代码。
三、可向经销商索要查看进口食品的卫生证书。该证书是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合格后签发的, 证书上注明生产批号、进口商等在内的详细信息。如果货证相符, 就说明该食品是正规渠道进口的食品。该证书的原件应该在国内进口商处, 其他分销商持有证书复印件。
四、购买时, 最好选择大型正规商场。因为有购物发票, 可以作为后续维权的证据。
参考文献
[1]李巧苹、蒋德源、洪哲生.应重视进口食品标签的标注要点[J].中国检验检疫, 2010, (10) :27-28
[2]崔庚宇.如何用商品条码鉴别进口食品[J].信息与电脑, 2013, (5) :195-196
【进口食品安全问题】推荐阅读:
进口食品一般报检要求09-30
进口食品进出口商备案08-14
进口食品添加剂应有中文标签08-29
进口跨境电商的税收问题09-06
进口旧机电产品备案常见问题解答07-17
用广告证明进口转基因大豆安全?05-27
进口石油10-19
进口猪肉05-18
贸易进口08-29
外贸进口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