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胰腺区域性微创治疗(精选4篇)
围胰腺区域性微创治疗 篇1
慢性胰腺炎 (chronic pancreatitis, CP) 是一种多种病因导致的进行性、纤维化性、不可逆转的炎性疾病, 以胰腺实质的广泛纤维化、主胰管或小胰管内钙化灶或结石形成、弥漫性或节段性的改变为特征, 随着病程的延长可继发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丧失[1]。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黄疸、脂肪泻、营养不良等症状, 中晚期可出现胰腺假性囊肿、糖尿病、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胰腺恶性肿瘤等各种并发症[2,3]。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3月对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行胰腺次全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术, 通过对该患者围手术期实行标准化的护理流程, 个体化的健康宣教, 术后随访6个月, 均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1.1 一般资料
患者, 男, 51岁, 因“反复上腹部疼痛伴皮肤黄染10余年复发加重3 d”入院。患者发病以来, 精神差, 睡眠差, 食欲差, 体重减轻约10 kg。入院后需肌注哌替啶0.2~0.3 g/d缓解腹痛症状。自诉既往长期饮白酒约500 g/d×20年。查体:中度营养不良, 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上腹部压痛, 以剑突下为主, 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提示糖尿病, 胰岛细胞功能基本正常。入院诊断: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乙醇性肝硬变、梗阻性黄疸、胰源性门静脉高压、中度营养不良。
1.2 手术方式
行胆囊切除、胰腺次全切除、胆总管探查、胰头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及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术。胰岛细胞经胃网膜右静脉插管至门静脉主干移植入肝内。
1.3 胰岛细胞的制备、纯化与鉴定
胰腺组织取出后在冰浴下修剪去除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后进行主胰管插管, 用UW液灌洗并保存送至笔者所在医院胰岛细胞分离GMP实验室, 在超净台内以高纯度胶原酶 (德国, Sava胶原酶) 消化胰腺后, Ricordi自动消化系统 (美国, COBE2991细胞分离机) 进行消化分离, 最后将收集到的胰岛细胞重新悬浮在300 ml胰岛细胞培养液 (美国, CMRL 1066supplemanted) 中制成胰岛细胞悬液, 并从悬液中取标本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符合标准等待移植[4]。
1.4 胰岛细胞移植
经胃网膜右静脉插管至门静脉主干行胰岛细胞移植, 30 min内移植完毕。移植中监测门静脉压力均小于20 cm H2O。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常规护理
术前收集患者一般资料, 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状况, 提出护理问题, 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5]。
2.1.2 心理护理
手术前患者及家属难免存在焦虑和恐惧情绪, 医护针对性地给予讲解国外该手术实施现状, 而医院该手术实施团队实力雄厚、准备充分, 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提问;保持稳定的情绪, 积极应对患者疼痛, 不严格限制使用止痛药。
2.1.3专科护理
监测血糖;肠外营养支持及肠道准备;术前练习深呼吸、咳嗽、翻身及床上排尿等, 术前晚常规禁食禁饮、沐浴, 术晨安置胃管尿管[6]。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患者术后入重症监护室, 术后第1天生命体征平稳转回病房, 给予半卧位, 雾化吸入, 定时协助翻身拍背, 防止肺不张;给予输液抑酸、抑酶、补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指导床上活动, 促进肠蠕动, 术后5 d过渡到肠内营养。
2.2.2 各引流管护理
手术后患者安置胃肠减压管、鼻空肠管、T管、血浆引流管和尿管, 保持各引流管通畅, 防止扭曲、打折, 定时挤压防止堵塞, 同时观察和记录各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定期更换引流装置, 注意无菌操作, 防止逆行感染。术后3 d拔除尿管, 并鼓励下床活动, 术后5 d拔除血浆引流管、胃管。
2.2.3 饮食指导及血糖控制
患者术后5 d开始进食流质饮食, 并逐渐过渡到低脂普食;每天监测空腹、三餐前、三餐后及夜间2点血糖, 并应用长效胰岛素1个月, 严格控制血糖在7.8 mmol/L以下, 尽可能减少移植胰岛分泌胰岛素量, 从而避免移植胰岛细胞“过度疲劳”[7]。
2.2.4 健康宣教
注意休息保持乐观情绪及良好睡眠;糖尿病饮食, 按时监测血糖并记录;随身准备糖果、点心, 防止低血糖昏迷发生。
3 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 无出血、吻合口漏、严重低血糖等并发症发生, 腹痛缓解。术后9 d腹部切口拆线痊愈出院。术后1、3、6个月随访,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腹痛完全缓解, 食欲增加, 体重增加5 kg, 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术后1个月开始停止使用长效胰岛素。术后3、6个月复查胰岛素释放实验结果提示胰岛素及C-肽分泌均在正常水平, 空腹及餐后血糖较稳定, 腹部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
4 讨论
慢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引起胰腺组织和功能不可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基本病理特征包括胰腺实质慢性炎症损害和间质纤维化、胰腺实质钙化、胰管扩张及胰管结石等改变。研究发现酗酒是慢性胰腺炎常见病因之一。与胆道疾病经常引起胰头局部改变或胰管结石不同, 酗酒引起的慢性胰腺炎常导致胰腺实质弥漫性病变, 可使胰腺整体质地变硬, 最终出现顽固性腹痛及内外分泌功能异常。本例患者就属于这种情况。对于胰腺整体实质弥漫性病变者, 最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的手术方式是胰腺次全切除, 但术后由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完全丧失, 特别是内分泌功能的丧失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自体胰岛移植既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胰岛功能, 又避免了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 是此类患者的较好选择。但同时也应该注意术前证实患者未合并严重糖尿病, 且胰岛C肽储备良好才是自体胰岛细胞移植的指征[2,3,4]。
该手术有效缓解疼痛并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同时最大限度地预防了外科性糖尿病的发生, 笔者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可见标准化的护理和专业的护理团队是保证围手术期护理顺利实施的关键。出院时的健康宣教和术后按时随访能为患者院外自护和远期的治疗效果提供保障。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次全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胰腺炎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行胰腺次全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术, 术前术后应用标准化的护理方案, 配置移植专科护士进行护理, 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患者术后恢复顺利, 无出血、吻合口漏、严重低血糖等并发症发生, 腹痛完全缓解, 术后未使用任何镇痛药。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对胰腺次全切联合胰岛细胞移植全过程的护理质量保证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慢性胰腺炎,自体胰岛细胞移植,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杨尹默, 马永蔌, 高红桥, 等.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及术式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 (9) :788-791.
[2]刘永锋, 程颖.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自体胰岛移植现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 (9) :767-769.
[3]苗毅, 吴峻立.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5, 20 (6) :464-467.
[4]姚豫桐, 罗兰云, 薛华, 等.我国首例胰腺炎次全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胰腺炎临床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2013, 20 (10) :1155-1158.
[5]胡燕, 赵慧华, 郑业伟, 等.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14) :1306-1308.
[6]马予洁, 陈津, 王庆华, 等.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4) :286-287.
[7]郭君其, 周晓丹, 杨晓玲, 等.我国首例成人胰岛细胞肝内移植术的观察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4) :92-94.
围胰腺区域性微创治疗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例胰腺癌患者均为未能根治性切除患者, 其中胰头癌5例, 胰体尾癌4例。男性4例, 女性5例, 年龄43~81岁, 中位年龄60.55岁。
1.2 放射源的选择
选用美国欣科公司生产的125I粒子作为放射源。放射性粒子为长4.5mm, 直径0.8mm, 内有3.0mm×0.5mm银柱吸附125I的圆柱柱状钛合金封装体。125I粒子平均能量27~35Ke V, 半衰期59.6d, 半价层为0.025mm铅。组织穿透能力1.7cm, 初始剂量率7c Gy/hr。单个粒子活性0.63~0.81m Ci。粒子出厂前经检漏实验, 活度测量后, 合格者按A型包装寄至医院。其特点是半衰期较长, 应用方便, 能量较低, 易于防护, 植人后不易产生过热点而避免损伤主要脏器。
1.3 粒子置入数量及部位
植入粒子前, 根据患者CT图像, 应用计算机立体TPS系统进行治疗计划设计。根据肿瘤靶体积3个互相垂直的直径, 计算出肿瘤匹配周缘剂量, 即模拟实体肿瘤在处方剂量下的近似剂量分布, 由此确定植入肿瘤的导针位置, 方向及植入粒子的数目。粒子植入采用模板法或缝扎法, 术中根据术前制定的治疗计划, 在直视下经粒子植入枪和专用施源器植入。全组患者于植入手术次日, 常规拍摄治疗部位X线平片, 核对植入粒子数目。9例患者共植入125I粒子287枚, 最少18枚, 最多47枚, 平均31.88枚。
2 术前护理
2.1 病人准备
按胰腺癌手术前护理常规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重点做好患者心理护理。讲解胰腺癌手术相关知识, 介绍术中粒子植入的目的、疗效及术后防护相关知识。介绍医生诊疗技术, 护士的护理水平, 以及我科以往治疗的经验与成果, 让患者对治疗的软硬件充满信心。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 尽量提供较多有益于治疗的信息, 如饮食、休息、锻炼、注意事项等, 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做到心中有数, 可有效的缓解心理紧张。本组有2例患者心理压力大, 经过管床护士的有效沟通, 减轻了心理压力, 积极地配合治疗, 效果满意。
2.2 器械准备
器械常规消毒, 125I粒子先高压灭菌, 使用时用75%酒精浸泡30min。
2.3 防护物品的准备
放射防护检测可防护99.9%的防射线, 粒子植入系统经高压灭菌消毒。
3 术中配合
3.1 术中配合方法
巡回护士建立静脉通路、摆放体位, 并确保机器与插头的正常接驳及操作, 严密观察心电监护, 确保术中安全。手术护士配合手术医生将已消毒的粒子移入旋转植入器, 用植入针经转盘上的小孔将粒子推入针管远端直达肿瘤组织, 后退针管1cm, 再同法植入第2粒, 如此重复, 在肿瘤组织内, 粒子之间间隔1cm左右, 植入针拔离肿瘤时, 注意出针伤口有无出血, 若有出血即按压3~5min。种植完毕于肿瘤下缘放置胶管引流, 缝合关闭切口。粒子种植过程中及完成后注意清点粒子数目, 严防粒子丢失和泄漏, 以免引起放射性污染。
3.2 术中防护方法
手术医生和器械护士术中均穿铅衣, 近距离操作者戴铅手套。控制人员出入及数量, 禁止参观手术。植入时医生与放射源距离约为30cm, 操作中轻柔准确, 避免损坏粒子外壳致放射泄漏。器械护士在接取植入针时禁止徒手, 采用血管钳夹取。按照放射防护原则[2]: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我们的护理人员经过专门放射培训, 注意提高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 尽量缩短接触放射线时间, 减少受照剂量。开瓶及分装源时穿铅衣, 戴铅手套, 防护眼镜操作, 并用长镊子夹取, 术后要用辐射测量仪检查手术操作周围是否有放射性粒子遗留, 防止放射源丢失。放射性粒子尽量一次性使用完, 如遇特殊情况, 一次未用完, 要与主管人员交接好剩余粒子的数量并登记, 医护技三方人员核对签名后交专管人员放入特定位置保管。
4 术后护理
4.1 常规护理
术后将患者置入监护室, 常规心电监护, 动态血压监测BP、P、HR、Sa O2及心电图的变化。观察碘籽植入后情况: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四肢活动、末梢血液循环的变化, 以便及时发现碘“籽”脱落游走致肢体及脑栓塞等并发症。测体温q4h, 并告知患者碘籽植入后局部出现热烘感及1周左右的低热属正常反应, 经消炎痛纳肛等对症处理后, 症状即消失;术后第2天, 常规床边摄X线片, 以确定碘籽的位置是否正常。继续做好心理护理, 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紧张情绪。
4.2 放射防护
放射防护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辐射。通过采取增加距离、缩短接触时间及简易屏蔽防护的方法减少辐射剂量。
4.2.1 距离防护
进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住单一病房内或集中在同一病室统一管理, 病室内病床与病床之间应相隔1m以上, 保持病室通风, 空气清新。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护理时尽可能与患者保持约1m以上的距离, 为患者留置PICC管或颈内静脉导管留置行静脉输液。陪护家属与患者距离1m以上, 孕妇、儿童与患者保持2m以上距离。
4.2.2 屏蔽防护
护理人员需要近距离护理操作时, 戴铅制防护围裙、防护颈围、防护眼镜;或采用自制铅防护小中单, 遮盖住患者的粒子植入部位。
4.2.3 时间防护
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及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提高操作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 在保证完成护理工作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与放射源接触的时间。限制患者家属的探访时间。
4.3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粒子植入的并发症为胰瘘、胃肠出血、感染、粒子移位和肺栓塞, 其中胰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3]。为了避免粒子植入术后发生胰瘘, 应在术中仔细操作, 动作轻柔, 注意无菌技术;穿刺时要避开血管及胰管, 如遇出血则略改变穿刺方向, 按压出血点止血;植入的粒子距胰腺表面要超过0.15cm以上;做好创口处理, 用大网膜覆盖;将双套管置于胰腺下缘, 腹壁戳孔引出。术后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检查腹部外科体征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是早期发现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本组病例发生胃肠道反应6例, 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发生胰瘘1例, 经过反复换药后局部瘘口愈合, 但延迟15d出院。
5 讨论
由于125 I为放射性物质, 所有工作流程均应遵循我国《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及有关放射物管理法规。
5.1 患者放射防护
125 I放射距离短, 距被植入患者1m之内有放射线, 应将患者隔离于单间病房, 保持室内空气流动, 清新洁净, 温湿度适宜, 尽量减少较热空气与散在射线结合污染环境。所用放射源为全封闭, 与患者体液无沟通, 故其排泄物及分泌物等均无放射污染, 无须特殊处理[4]。告知家属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限制探视时间及人员, 孕妇及未成年儿童不得探视, 植入术后2周内探视者与患者维持2m距离。
5.2 医护人员放射防护
手术过程中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因此, 护士在准备物品时要齐全, 摆放要合理以便快速的供应手术需要, 在保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 派经验丰富、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进行集中治疗与护理, 以减少与放射线接触的时间。医护人员需近距离操作时尽量站在粒子植入的对侧, 必要时使用铅制防护围裙与屏罩, 参与手术的护士还要不断学习粒子植入知识, 加强防护意识。
5.3 康复指导
(1) 因125 I放射粒子的半衰期为50~60d, 放射性活度半年后消失。故粒子植入后半年内, 家属及探视者需采取防护措施, 与配偶宜分床睡, 孕妇及儿童不得与患者同住一个房间, 并避免近距离接触。 (2) 嘱患者出院后定期检查, 以确定粒子的位置及数量, 如在口鼻腔分泌物、大便内发现粒子, 用镊子夹起放入带盖铅罐中, 立即送交医护人员, 不可随意丢放。 (3) 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为主。尽量不要让患者外出活动。
摘要:介绍对施行姑息性手术的胰腺癌病人术中同时行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 进行内放射治疗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125I粒子,胰腺癌,护理
参考文献
[1]赵维勇, 王洪芬, 张丽伟, 等.彩超导航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胰腺癌疗效观察[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7 (6) :570~573.
[2]杜志航, 袁林秀.浅谈临床核医学的放射防护[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 (25) :12~13.
[3]吴汉青, 吴河水, 杨智勇, 等.125I粒子植入在胰腺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 (28) :2951~2954.
围胰腺区域性微创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52例, 预期生存时间均≥3个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中男16例, 女10例;年龄42~73 (54.2±5.7) 岁;病灶部位:胰头13例, 胰体8例, 胰尾5例;肿瘤最长径3~8 (5.4±1.3) cm。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1例;年龄41~73 (54.4±5.6) 岁;病灶部位:胰头12例, 胰体9例, 胰尾5例;肿瘤最长径3~8 (5.2±1.5) cm。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灶部位、肿瘤最长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 即1 000mg/m2吉西他滨 (哈尔滨誉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40958) 第1、8天+75mg/m2顺铂 (济南益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50269) 第1~3天行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局部区域热疗, 即于化疗第4~7天采用SR1000肿瘤射频热疗仪对肿瘤病灶进行局部加热, 使其核心模拟温度达到43.5℃, 每次持续1h。2组患者均以21d为1个疗程, 持续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疗程结束后, 比较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疾病控制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观察2年, 比较2组患者半年、1年、1年半、2年内的生存率。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评定采用实体瘤RECIST标准进行评价, 依据肿瘤病情进展情况依次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和进展 (PD) , 治疗有效率= (CR+PR) /总例数×100%, 疾病控制率= (CR+PR+SD) /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42.3%, 疾病控制率为76.9%, 均高于对照组的15.4%和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年内生存率
2组患者半年、1年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患者1年半、2年内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2组患者恶心呕吐、厌食、腹泻、肝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热疗是结合现代生物、物理与医学科技交叉衍生的新兴学科, 是继放疗、手术、化疗之后治疗肿瘤的又一种先进手段,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其临床应用逐渐广泛, 并显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6,7]。通过高频电磁场作用, 肿瘤病灶吸收电磁场能量转化而来的热能, 内部温度达到42.5℃~43.5℃, 持续60min以上, 可有效杀灭肿瘤细胞, 具有无外部创伤、不损伤正常组织、无疼痛、无不良反应的特点, 受到广大患者的普遍认可与欢迎[8,9]。但单纯的热疗作用也十分有限, 应当取长补短结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案, 以更大程度地提高疗效, 使患者受到最大的利益[10]。在本研究中, 局部区域热疗配合化疗治疗胰腺癌, 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在常规吉西他滨+顺铂全身静脉化疗方案的基础上, 联合实施局部区域热疗, 可有效提高胰腺癌治疗有效率与疾病控制率, 疗效显著。同时, 观察组患者1年半、2年内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进一步提示采用局部区域热疗配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胰腺癌远期效果更佳, 可以大幅提高患者1年半、2年内生存率, 这无疑是广大胰腺癌患者与家属抗争肿瘤的福音, 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 2组患者恶心呕吐、厌食、腹泻、肝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充分说明增加局部区域热疗的临床应用, 并不会增加消化系统、肝肾功能、血清等方面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高,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臣, 姜永晓, 刘曙正, 等.中国胰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和预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3, 34 (2) :160-163.
[2]胡伟泽, 李志水, 冯江华, 等.三种原位种植入胰腺癌裸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血清代谢组学[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6, 22 (3) :188-192.
[3]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胰腺癌专家委员会.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014年版) [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4, 19 (4) :358-370.
[4]董凤齐.胰腺癌患者疼痛状况与疾病不确定感和希望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17) :20-23.
[5]丁雷, 张平.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8) :2298-2300.
[6]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胰腺癌诊治指南 (2014版) [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4, 13 (11) :831-837.
[7]许娟娟, 刘诗, 易粹琼, 等.胰腺癌的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2, 24 (2) :117-120.
[8]李小平, 郑磊贞, 王雅杰, 等.热疗增强盐酸吉西他滨对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增殖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 2014, 24 (11) :871-873.
[9]张克勤, 魏红梅, 陆月香, 等.吉西他滨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2, 33 (5) :343-346.
围胰腺区域性微创治疗 篇4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卡培他滨,胰腺癌,护理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由于其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 约80%的胰腺癌患者因发现时已远处转移或局部进展而失去手术机会, 因此治疗效果及预后极差。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 技术是通过聚焦形成高能量的焦域从而达到破坏靶区内组织的目的[1]。这种热疗技术的优点是无需采用侵入手段即可用于治疗体内深部肿瘤, 对于晚期胰腺癌患者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方式[2]。卡培他滨是胰腺癌单药口服化疗的一线药物[3]。本院2009年7月-2011年12月对23例晚期胰腺癌患者实施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口服卡培他滨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11年12月入住本院的23例晚期胰腺癌患者, 其中, 男16例, 女7例;年龄51~78岁, 平均59.3岁。本组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或影像学明确诊断, 其中胰腺头部肿瘤17例, 胰体尾部肿瘤6例。14例患者合并肝脏转移, 7例患者接受吉西他滨为主的化疗失败, 5例患者曾行姑息性手术切除。本组23例患者治疗后随访2~13个月不等, 至随访结束, 死亡16例, 中位生存期8.4个月。
1.2 治疗方法
1.2.1 HIFU治疗
仪器为北京源德公司生产的FEP-BY02型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机, HIFU治疗先行超声做体表十字定位, 根据肿块的大小按先深后浅的原则分次进行治疗, 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20~40 min。每个肿块治疗次数:直径3~5 cm肿块每厘米行2次HIFU治疗。直径超过5 cm的肿块治疗次数按肿块直径 (单位厘米) 减2后乘以3后治疗, 即治疗次数n=[ (肿块直径-2) ×3], 每天1次, 所有肿瘤部位均完全覆盖治疗。
1.2.2 化疗方法
患者在HIFU治疗的基础上同步口服卡培他滨1000 mg/m2, 2次/d, HIFU治疗的第一天开始, 连续口服14 d, 每21天为一周期。完成HIFU治疗后继续口服卡培他滨2~3个周期。
1.3 护理措施
1.3.1 治疗前护理
心理护理:接受治疗的患者均为胰腺癌晚期的患者, 多数接受过其他治疗方式, 或有失败, 往往是其最后的希望所在, 因此, 心理护理尤其需要重视。患者首次接受HIFU治疗时会因为对治疗不了解而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 故治疗前需主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治疗的知识和治疗的必要性, 使患者了解治疗过程及风险。同时告知患者卡培他滨单药口服作为一线用药, 仅需口服, 副作用小。
胃肠道的准备:治疗前2~3 d避免进食含有高纤维素和产气食物。治疗当日晨禁食, 既往有消化不良者遵医嘱服用助消化、增加胃动力的药物, 以减少肠道气体对超声波的影响。
完善评估:治疗前一天常规用彩超检查胰腺, 确定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超声影像特点及血供状况, 精确定位。并签署治疗同意书。
1.3.2 治疗中护理
合理体位:患者取平卧位, 充分暴露治疗区域, 使病灶部位垂直于超声治疗探头下, 并尽可能接近, 并使入射面皮肤完全于装脱气水皮囊紧密接触, 在皮肤与皮囊之间均匀涂满超声耦合剂以减少皮肤与皮囊之间的缝隙。在保证治疗部位准确的基础上, 尽可能使患者感舒适, 保证安全性, 注意保暖。
协助完成治疗:治疗过程中嘱患者全身放松, 不要随意移动体位, 以确保治疗部位的精准。治疗时密切观察、询问患者, 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 当疼痛加时随时微调超声功率, 以免烫伤造成不良后果。
1.3.3 治疗后护理
一般护理:治疗结束后, 安排患者小心离开治疗床, 在治疗室休息片刻, 注意观察有无疼痛、恶心呕吐、胸闷等反应, 然后返回病房, 常规监测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同时遵医嘱按时给卡培他滨口服药。
疼痛护理:上腹部持续性疼痛, 尤其腰背部放射痛且难以缓解是本组患者的共同特点。应根据患者既往使用镇痛药物情况、目前疼痛部位、性质的不同, 分别予适当的处理:加强心理护理, 与患者的家属一起耐心与患者交流, 分散其注意力, 给予精神上的支持。遵医嘱按肿瘤镇痛原则予药物镇痛, 常用的有美洛昔康、吗啡缓释片、布桂嗪、哌替啶等。局部疼痛可予冷敷, 或局部药物运用, 如复方南星止痛膏、芬太尼透皮贴剂等。
并发症的护理:皮肤灼伤是HIFU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通过治疗中水温的监控、治疗后听取患者主诉、观察治疗处皮肤状况来预防和及时发现患者有无皮肤灼伤。治疗中有1例治疗后第3天局部皮肤出现水泡, 局部处理及短暂暂停后完成治疗。HIFU治疗后可能使胰腺水肿、充血、结构破坏, 因此除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外, 还要注意腹部症状体征的观察, 以及有无恶心呕吐、发热等情况, 常规检查血、尿淀粉酶, 本组患者未有急性胰腺炎发生。
1.3.4 健康教育
在充分与家属沟通的基础上, 向患者介绍相关的知识, 告知出现疼痛后缓解疼痛的方法。本组患者多有黄疸, 多有皮肤瘙痒, 应介绍黄疸及皮肤瘙痒的病因, 嘱患者勿用力抓挠避免皮肤感染。饮食应少量多餐, 可给予高蛋白、低脂、丰富维生素饮食。加强营养, 注意充分休息。定期复查, 发现异常及时门诊复诊。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由胰腺癌引起的中上腹部疼痛及腰背部疼痛, 同时52.2% (12/23) 患者术前已应用口服镇痛药物。治疗前疼痛评分为 (7.8±2.5) 分, 经过HIFU治疗, 在未有患者增加镇痛药物用量的情况下, 82.6% (19/23) 患者疼痛减轻, 疼痛评分为 (4.5±1.8) 分, 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 治疗中有1例治疗后第3天局部皮肤出现水泡, 局部处理及短暂暂停后完成治疗, 无护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胰腺癌是常见的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 WHO的治疗指南认为, 对于局部晚期和远处转移胰腺癌, 姑息治疗的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减轻疼痛等不适症状[4]。本研究结果提示, 高强度超声聚焦联合口服卡培他滨, 23例患者中82.6%治疗后疼痛评分明显减轻, 且镇痛药物用量也较前较少。结果表明治疗对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 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显著临床受益。本组患者治疗前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提示HIFU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有良好的耐受性及依从性。
因此, 对于晚期胰腺癌的患者, 在不能耐受或拒绝静脉化疗、放疗等治疗的情况下, 选择临床不良反应小、多数患者能够耐受的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口服卡培他滨治疗仍能取得相对较好的临床受益[5,6], 尤其是对疼痛的改善和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状态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在治疗过程中, 贯穿全程的心理护理、术后并发症的细致观察和护理及全面的健康教育, 对晚期胰腺癌HIFU治疗的顺利完成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Sung H Y, Jung S E, Cho S H, et al.Long-term outcome of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in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J].Pancreas, 2011, 40 (7) :1080-1086.
[2]王琨, 孟志强, 陈震, 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晚期胰腺癌128例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 17 (10) :871-872.
[3]Tempero M A, Arnoletti J P, Behrman S W, et al.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Version2.2012:Featured Updates to the NCCN Guidelines[J].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2, 10 (6) :703-713.
[4]Cooperman A M.Pancreatic cancer:the bigger picture[J].Surg Clin North Am, 2001, 81 (3) :557-574.
[5]Hess V, Salzberg M, Borner M, et al.Combining capecitabine and gemcitabin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carcinoma:a phase I/II trial[J].J Clin Oncol, 2003, 21 (1) :66-68.
【围胰腺区域性微创治疗】推荐阅读:
按摩治疗急性胰腺炎10-14
放射治疗胰腺癌研究08-08
急性胰腺炎的内科治疗10-13
急性胰腺炎治疗新进展01-19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体会05-24
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11-10
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治疗11-15
胰腺癌的中西医治疗11-19
胆石性胰腺炎的治疗01-07
胰腺功能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