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胰腺炎

2024-10-09

小儿胰腺炎(精选8篇)

小儿胰腺炎 篇1

小儿急性胰腺炎较成人少见, 临床表现及不典型, 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 故误诊率高。小儿急性胰腺炎发病与胰液外溢入胰腺之间质及周围组织有关, 现多认为与病毒感染、药物、胰分泌管阻塞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或爆饮、暴食有关, 至少半数以上由腮腺炎或上腹部钝伤引起, 仍有30%病例无法查明病因。现就我院于2008~2009年收治的12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 男8例, 女4例;年龄5~8岁之间, 平均6岁。

1.2 临床表现

2例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10例为发热、头痛、耳部疼痛, 腮腺肿大3d, 恶心、呕吐腹部胀痛1d。

1.3 误诊病例

误诊为急性胃肠炎2例, 流行性腮腺炎10例。

1.4 确诊情况

12例初诊误诊后治疗无效。后检查12例血清淀粉酶均在500u/L以上 (苏式法) , 尿淀粉酶1000u/L以上 (苏式法) ;2例血钙降低;彩色超声提示:10例胰腺体积增大, 回声低。

1.5治疗方法

均保守治疗。给予禁食, 胃肠减压, 补液纠酸, 抑肽酶等治疗, 均治愈出院。

2 讨论

综上所述, 导致小儿急性胰腺炎误诊的主要原因为 (1) 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 对病情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2) 小儿患者疾病发作时, 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对症状表述不清。 (3) 小儿急性胰腺炎临床缺乏典型表现, 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为减少或避免对小儿急性胰腺炎的误诊, 有以下几点体会: (1) 无明显诱因的急性腹痛患儿, 在排除肠梗阻、肠扭转、阑尾炎等常见病后要考虑本病; (2) 淀粉酶测定常为诊断主要依据, 当血清淀粉酶高达500或更高时 (苏式法) , 应考虑本病, 且血清淀粉酶在发病3h后达高峰, 并逐渐上升; (3) 血清脂肪酶测定在发病24h后开始升高, 持续高值时间长; (4) 腹腔穿刺 (严重病例有腹膜炎者) , 难与其他原因所致腹膜炎相鉴别; (5) 彩色超声检查时, 对水肿型胰腺炎及后期并发胰腺囊肿者有诊断价值; (6) 抑肽酶应用7~9d可减轻休克, 在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后, 易在给药2~3d。

摘要:目的 总结小儿急性胰腺炎误诊原因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小儿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 及治疗经验。结果 全组12例患者均保守治疗, 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小儿急性胰腺炎应认真分析病情, 避免误诊。

关键词:小儿急性胰腺炎,误诊分析,体会

小儿胰腺炎 篇2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重症胰腺炎;分析

【中国分类号】 R71.1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138-01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因腮腺导管阻塞,使唾液淀粉酶不能正常排出,经淋巴管进入血液,使血、尿淀粉酶升高,常无胰腺炎临床表现,即使合并胰腺炎也以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较多见,合并重症胰腺炎较少,临床医师容易忽略。一旦合并重症胰腺炎则病情凶险,发展快,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而引起严重后果。现将1996年至2011年本院收治和外院转入的12例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重症胰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防止漏诊和误诊引起的严重后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資料 12例中男9例,女3例,男:女=3:1, 2~3岁1例(8.3%),4~5岁2例16.7%),6~10岁6例(50%),11~13岁3例(25%)。发病季节:全年散发,但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发病时间最短3天,最长14天,平均发病时间5~7天,6例病前均有高脂、高蛋白食糜刺激史,1例有胆囊和肾脏泥沙型结石病史但无胆道梗阻,既往均无胰腺炎病史,全部病例除腮腺炎表现外均有发热及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

1.2 诊断依据 发热、腮腺肿大或颌下腺肿大并伴有流行病史者临床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急性重症胰腺炎主要诊断依据:(1)持续性中上腹疼痛和发热,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和腹胀;(2)血、尿淀粉酶升高;(3)血脂肪酶升高;(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5)B超、CT检查胰腺体积增大;(6)除外其他急腹症;(7)严重度评估均达到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②。

1.3 临床表现 单纯中上腹疼痛8例(75%),腹痛伴恶心、呕吐6例(50%),腹痛伴腹胀5例(41.7%),发热12例(100%),其中80%为高热,单纯腮腺肿大4例(33.3%),腮腺伴颌下腺肿大5例(41.7%),颌下腺肿大3例(25%)。

1.4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10例淀粉酶碘-淀粉比色法血淀粉酶210~813U/L(80~160U/L),12例尿淀粉酶1289~4200U/L(100~1200U/L),血12例脂肪酶1.8~6.2U/L(1.0~1.5U/L),6例白细胞总数>15×10 9 /L,8例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3例肌酐、尿素氮升高;12例B超均提示胰腺实质改变,胰腺局部或弥漫增大;1例B超检查中发现伴胆囊、肾脏泥沙型结石;3例B超提示伴少量腹水;6例CT除提示胰腺实质及周围炎症改变、胰周轻度渗出外,胰周渗出显著,胰腺实质内或胰周单个液体积聚;12例均有呼吸、心率增快及四肢循环差表现; 7例30%胰腺组织出现血液灌注不良;12例CT均未发现胰腺坏死。

1.5 治疗和转归 12例全部常规禁食禁饮10-14天,用阿昔洛韦粉针、双黄连注射液抗病毒,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抑制胰腺外分泌,液体复苏、补充电解质、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腹腔感染、营养支持(先施行肠外营养,肠道功能稍恢复后早期考虑实施肠内营养)、请外科会诊等综合治疗。在治疗中动态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动态观察腹部体征和肠鸣音改变、记录24 h尿量和出入量变化,动态测血常规、尿常规、粪便隐血、肾功能、肝功能、血糖、血气分析、血清电解质、胸片。12例中除2例转入广元市中心医院治疗外余下10例经治疗有效,尿淀粉酶和血脂肪酶均在1~3周内恢复正常,胰腺体积均在2~4周内B超复查恢复正常,12例中无一例死亡。

2 讨论

2.1 流行性腮腺炎因其病毒可扩散到全身多系统、多器官,以并发脑膜脑炎最常见,合并急性胰腺炎比较少见,合并重症胰腺炎据国内资料报更少,加上胰腺炎往往在腮腺炎发病后3-4天以后甚至2周以后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不容易引起医务人员及家长重视,在饮食控制方面只重视不吃酸、辣、甜味过浓的饮食,忽略了对高脂、高蛋白食糜的控制,忽略了患儿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筛查和腹部体征的动态观察,使部分轻症胰腺炎向重症转化,增加了病情的危险程度、花费了更多医疗资源。

2.2 合并重症胰腺炎主要临床病因除腮腺炎病毒外,高脂、高蛋白食糜的刺激,发热多汗及循环障碍致使胰腺组织血液灌注不良,患儿基础性疾病等都为诱发胰腺炎加重的重要因素。

2.3 在流行性腮腺炎治疗中除药物及控制酸、辣、甜味饮食外,高脂、高蛋白食糜的控制也应重视;发病第4~7天出现持续性中上腹疼痛,有或无其他胰腺炎伴随症状,临床医师都应警惕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可能,及时做基础疾病检查、血脂肪酶的测定、B超检查胰腺体积大小,必要时CT检查,以便早明确诊断与治疗,阻断其向重症胰腺炎发展。

综上资料分析,流行性腮腺炎并发急性重症胰腺炎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儿科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第1版209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 7-117-06894-9/R.6895

[2]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分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华外科杂志,2007年6月第45卷第11期

小儿急性胰腺炎17例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 男10例, 女7例, 年龄3~13岁, 平均8岁。暴饮暴食3例, 腹泻3例, 腮腺炎6例, 胆道蛔虫症2例, 水痘1例, 无明显诱因2例。

1.2 临床特点

本病发病快, 迅速进展, 腹痛为其主要症状, 可伴其他症状, 8例呕吐, 4例腹胀, 3例少尿, 2例肠麻痹, 2例腹泻, 1例呼吸困难, 1例发热, 1例抽搐, 1例休克。17例上腹部压痛, 10例肠鸣音减弱, 7例腹水, 5例移动性浊音阳性, 2例腹膜刺激征阳性者, 因本病临床表现多变且进展快, 容易误诊, 误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例, 肠梗阻1例。

1.3 辅助检查

入院患儿进行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均升高, 12例WBC1.3~2.0×109/L, 5例WBC2.0×109/L以上。血生化检查:血尿淀粉酶升高, 13例血尿淀粉酶超过正常2倍以上, 10例血清游离钙下降, 10例肝功能转氨酶升高, 5例乳酸脱氢酶升高, 10例C反应蛋白增高, 5例<50mg/L, 2例<100mg/L, 2例<150mg/L, 1例>150mg/L, 8例降钙素原增高。腹部彩超:15例胰腺增大、增厚, 回声低, 3例可见液性暗区, 7例腹水, 2例胆道蛔虫。胰腺增强CT:15例胰腺弥漫性增大, 7例散在低密度影, 3例轮廓模糊, 胰周渗液。

2 治疗及转归

2.1 治疗

17例急性胰腺炎患儿均禁水、禁食, 监测生命体征, 给予静脉补液和静脉营养, 稳定内环境, 腹胀者给予肛管排气, 必要时给予胃肠减压。静脉使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控制感染, 合并病毒感染者加用阿糖腺苷或更昔洛韦抗病毒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 预防应激性溃疡, 奥曲肽、胰升血糖素、降钙素和生长抑素抑制胰腺外分泌。3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情进展, 转外科手术, 2例术中发现胆总管扩张明显, 行胆总管探察术, 发现蛔虫阻塞胆总管末端, 取出寄生虫后放置T形管引流, 1例手术中发现主胰管断裂, 胰周渗液多, 给予主胰管缝合, 胰腺组织缝合。

2.2 转归

1 4 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治愈, 3例行手术治疗治愈。

3 讨论

小儿急性胰腺炎不是儿科常见病, 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小儿与成人胰腺炎的病因不尽相同, 有多方面的病因, 现代研究表明暴饮暴食、病毒感染、某些药物、外伤、遗传代谢病、胰胆管系统的寄生虫病和先天性畸形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可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 多数病例由腮腺炎病毒或上腹部外伤引起, 但有一部分病例无明确病因[1]。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胰酶提前激活导致自身消化和过度炎性反应的连锁反应, 引起多脏器损害。水肿型胰腺炎症状和体征轻, 预后良好。坏死性胰腺炎病情重, 发展迅速, 可伴腹膜炎、休克等并发症, 病死率高[2]。

典型的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有剧烈的上腹痛、恶心、顽固的呕吐, 可伴随烦躁、腹泻和发热, 体温多38.5℃以下, 体征脐周上腹压痛, 结合辅助检查胰酶增高、影像学检查阳性, 较容易确诊。但该病临床表现多样, 某些病例仅表现为脐周痛及血便, 成人急性胰腺炎常见的一些临床表现如: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腹胀、肠鸣音减弱、黄疸等, 在小儿较少见。且小年龄患儿症状往往更不典型, 不能准确说明腹痛性状, 且定位多不准确, 尤其是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 多以哭闹为主, 不配合查体, 儿科医师普遍对该病不重视, 认识不足, 且小儿急性胰腺炎发病快, 迅速进展, 故不易早期确诊。

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儿, 尤其是婴幼儿, 详细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资料对于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情尤为重要。为避免误诊, 降低病死率, 对有腮腺炎、水痘、胆道蛔虫症及胆道先天性畸形伴腹痛的患儿, 应考虑急性胰腺炎的可能, 进行相关检查。血尿淀粉酶、彩超、胰腺增强CT, 对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血尿淀粉酶超过正常2倍以上具有诊断价值, 其中胰淀粉酶的升高最具有价值, 其特异性更高, 但少数患儿淀粉酶无明显升高。腹部彩超是一种较好的非损伤性检查方法, 同时可诊断并发症, 并可多次复查, 动态了解病情变化。其弊端在于, 患儿拒绝探头加压检查, 因其可增加腹痛, 且该病常伴肠道胀气, 影响超声扫描效果, 致使彩超显像率降低。而增强CT扫描可避免上述缺点, 急性胰腺炎增强CT可见:胰腺肿大、腺体轮廓不规则、胰腺坏死、胰内和胰周积液、假性动脉瘤和出血及腹水等影像, 其在小儿急性胰腺炎和并发症的诊断检出率比彩超更高[3]。

小儿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治疗措施为保守治疗, 治疗原则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及酶抑制剂减少胰腺酶外分泌停止胰腺的自身性消化, 同时监测生命体征、抗感染、静脉补液、静脉营养、缓解疼痛。保守治疗中出现坏死感染者应转外科手术治疗[4]。

综上所述, 小儿急性胰腺炎病因多样, 发病快, 迅速进展, 误诊率高, 延误诊断后果严重, 儿科医师应提高认识, 重视该病, 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提高小儿急性胰腺炎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Sakai Y, Abo W, Fukushi M, et al.Two cases of acute pancreatitis in infants less than one year old[J].JPGN, 2000, 30 (1) :99-101.[1]Sakai Y, Abo W, Fukushi M, et al.Two cases of acute pancreatitis in infants less than one year old[J].JPGN, 2000, 30 (1) :99-101.

[2]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指南与规范编委会.急性胰腺炎与临床营养支持[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7, 15 (6) :340-341.[2]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指南与规范编委会.急性胰腺炎与临床营养支持[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7, 15 (6) :340-341.

[3]武庆斌.小儿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 (11) :884-886.[3]武庆斌.小儿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 (11) :884-886.

小儿胰腺炎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8例中男33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9.0±3.6) 岁。所有病例均有腮腺肿大, 伴颌下腺肿大48例 (82.7%) ;有明确腮腺炎患者接触史40例 (69.0%) 。发热43例 (74.1%) , 其中高热13例 (30.2%) ;恶心、呕吐15例 (25.9%) ;所有病例腹膜刺激征均阴性。腹痛、腹胀30例 (51.7%) , 其中中上腹痛17例 (56.7%) , 脐周痛8例 (26.7%) , 全腹痛3例 (10.0%) , 心前区痛2例 (6.7%) ;发生于腮腺肿大前5例 (16.7%) , 腮腺肿大后25例 (83.3%) 。并发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 (1) 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 (2) 急性上腹部疼痛伴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3) 血清或尿淀粉酶高于正常值; (4) 血脂肪酶高于正常值; (5) 影像学检查。我们将单纯流行性腮腺炎32例设为单纯腮腺炎组 (男16例, 女16例) , 并发胰腺炎26例设为并发胰腺炎组 (男17例, 女9例) 。

1.2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表1)

由表1可见, 发热症状两组发生率接近, 腹痛、呕吐的发生率并发胰腺炎组明显高于单纯腮腺炎组。

1.3 两组淀粉酶与脂肪酶水平比较

单纯腮腺炎组血淀粉酶 (312.0±35.4) U/L, 血脂肪酶 (205.0±18.3) U/L。并发胰腺炎组血淀粉酶 (323.5±63.7) U/L, 血脂肪酶 (503.1±22.3) U/L。两组淀粉酶与脂肪酶异常情况详见表2。

由表2可见, 血淀粉酶异常率两组水平接近, 并发胰腺炎组的尿淀粉酶与血脂肪酶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单纯腮腺炎组, 尤其是血脂肪酶。

1.4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5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单纯腮腺炎组住院时间 (5.3±2.8) d, 并发胰腺炎组住院时间 (1 2.6±6.1) d。

2 讨论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病毒, 感染人体时, 先进入呼吸道细胞中繁殖, 然后经血流传播到其他组织, 该病毒具有嗜腺体特性, 唾液腺和其他腺体最易感染。除了腺体外, 该病毒还容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由于其对机体各脏器的亲和力和侵袭力不同, 加之机体免疫状态的差异, 感染后可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对于单纯腮腺炎, 本组并发胰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有: (1) 腹痛、腹胀、呕吐、发热更明显, 这与刘春河等[1]的报道一致。 (2) 血淀粉酶异常率并不太明显, 但尿淀粉酶与血脂肪酶异常率明显高于单纯腮腺炎患儿。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时脂肪酶活力增高程度大于淀粉酶, 可高出正常上限10倍以上, 血脂肪酶比淀粉酶出现时间晚, 但持续时间长, 特异性高, 对迅速、准确诊断腮腺炎并发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意义[2]。 (3) 胰腺的CT检查多表现为胰腺弥漫性增大, 胰腺密度正常或轻度下降, 密度均匀, 伴有胰管轻度扩张、胰头增大或胰体尾饱满肿大[3]。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病情相对较重, 住院时间较长, 在腮腺炎流行季节特别要注意是否有腮腺炎并发胰腺炎的可能, 尤其对出现腹痛、呕吐的, 要尽早做血脂肪酶、胰腺CT检查。

参考文献

[1]刘春河, 杨锡梅, 赵洪海.流行性腮腺炎992例[J].中外医疗, 2010, 29 (2) :70.

[2]孙海丰, 程磊.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血清脂肪酶增高的临床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8) :7.

小儿胰腺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70 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儿童,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5 例。观察组中, 男18 例, 女17 例, 年龄4 个月~5 岁, 平均 (2.50±1.21) 岁;对照组中, 男16 例, 女19 例, 年龄4 个月~5 岁, 平均 (2.10±1.12) 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2003 年《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诊断标准[4]。通过查体得知, BP:117/66 mm Hg, RR:26 次/min, HR:115 次/min, 患儿面色苍灰, 较烦躁, 神志欠清, 心音律齐、有力, 全腹有压痛。经腹部CT检查得知, 胰腺体积边缘模糊不清, 增大明显, 周围肝周、脾周均见液性密度影。经胸片检查得知, 胸腔积液, 患儿血淀粉酶高, 剧烈腹痛, 血性腹水。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 对照组:患儿入院后给予胃肠减压并禁食, 同时给予头孢哌酮钠注射液 (塞浦路斯麦道甘美大药厂, 批号:H20100494) 50~200 mg/ (kg·d) , 分2~3次静脉滴注及甲硝唑40 mg, 口服1次/d (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批号:H22020615) 等抗感染药物维持内环境稳定, 再给予奥曲肽0.1 mg皮下注射, 1次/d (国药一心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H20041557) 抑制胰酶分泌, 奥美拉唑0.5~0.7 mg静滴, 1次/d (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H43021416) 抗酸等治疗。同时给予鼻饲生大黄35 mg, 1次/d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批号:1108312200302) 和静脉营养调节患儿肠道功能。由于患儿胸腹腔积液、电解质絮乱、血淀粉酶进行性升高且伴有神志改变加重, 入院第2天可进行静脉血液透析滤过, 透析液速度600 m L/h, 血流速度60 m L/min, 8~10 h/d, 上述疗程均为7~10 d。 (2)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相同的抗感染、胃肠减压、禁食、血液净化、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 之后在其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 (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H19990132) 30万单位静脉滴注, 1次/d, 共7~10 d。 (3) IL-6、IL-10检测:所有患儿入院后从肘正中静脉抽血5 mL后注入肝素抗凝无菌瓶中, 4000 r/min离心10 min。入院8 d内每2天复查1次IL-6、IL-10,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IL-6、IL-10。

1.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经治疗5 d, 临床症状基本缓解, 肝功能、血、尿淀粉酶、血常规恢复正常, 中上腹压痛, 腹肌紧张及反跳痛消失。显效:经治疗7 d, 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无效:经治疗无任何改善, 甚至有加重病情现象[5]。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5.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0.05

2.2 两组的IL-6、IL-10 含量情况比较观察组的IL-6 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IL-10 升高速度也显著快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2。

ng/L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都有胃肠减压、禁食、止痛、静脉输液维持电解质、水、酸碱平衡及抑酸等基础治疗, 本文研究则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乌司他丁, 该药是一种从人尿中分离纯化的单链多态糖蛋白, 由143 个氨基酸组成, 相对分子质量约67 000[4,5,6,7]。本品属蛋白酶抑制剂, 对胰蛋白酶、α- 糜蛋白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及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巯基酶、纤溶酶等多种酶有抑制作用。另具有稳定溶酶体膜, 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 抑制心肌抑制因子 (MDF) 产生, 同时具有抑制胰蛋白酶等多种胰酶的作用, 还可稳定溶酶体膜, 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抑制心肌抑制因子的产生, 改善休克时的循环状态[8,9,10]。早期使用乌司他丁可广泛抑制淀粉酶、胰蛋白酶等脂类水解酶和糖类, 起到降低内毒素吸收和减轻自身消化及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研究结果也显示使用该药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患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本文所研究的IL-6、IL-10 是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和炎症抑制因子, 其中IL-6 具有诱导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 在某种程度上IL-6 的含量水平代表了机体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IL-10 能降低单核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 同时具有抑制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作用。重症胰腺炎患儿在应用乌司他丁后能阻断炎性因子的释放和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与白细胞之间的恶性循环。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经治疗观察组的IL-6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IL-10 升高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参考文献

[1]芦波, 钱家鸣.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 (7) :590.

[2]胡小荣, 张映梅乌司他汀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8) :1509-1510.

[3]朱利微, 徐淑云, 赵庆伟, 等.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J].当代医学, 2011, 17 (7) :101.

[4]曹锋, 李非.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现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 (7) :593-595.

[5]马健, 陆国平, 陆铸今, 等.小儿重症胰腺炎的治疗[J].临床儿科杂志, 2007, 25 (11) :911-913.

[6]蔡庄伟.超声在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8, 14 (4) :59.

[7]姚强.胰腺炎的CT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5) :102-103.

[8]游洁玉, 罗艳红, 杨娟, 等.小儿重症胰腺炎临床特征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2007, 24 (8) :1376-1377.

[9]孙毅.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2015.

小儿胰腺炎 篇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2例, 其中男性101例, 女性51例, 男女之比为2 ∶ 1;年龄1~4岁36例, 5~8岁102例, 9~12岁12例, 14岁2例;春季发病92例, 冬季发病45例, 其它季节发病15例。

1.2 临床表现

1.2.1 发热

患儿起病均有发热, 多数为中度发热或微热。仅少数病例呈现高热。

1.2.2 腮腺肿大

腮腺肿大是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的体征。本组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腮腺肿大, 其中双侧腮腺肿大比单侧腮腺肿大更多见, 腮腺肿大情况, 见表1。

1.2.3 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较多, 近年来, 越来越多被临床工作者所重视。脑膜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次是心肌炎、睾丸炎、胰腺炎等并发症情况, 见表2。

2讨论

从本组病例看,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好发年龄组为1~8岁, 其中1~4岁36例 (23.7%) ;5~8岁102例 (67.1%) , 两者共占90.8%。其发病季节春冬为主, 本组春季发病92例 (60.1%) , 冬季发病45例 (29.4%) , 符合以往规律[1]。可见, 冬春季节加强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十分重要。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大部分病例临床表现较轻, 或呈亚临床型, 仅有少数病例中毒症状较重, 表现为持续高热, 明显食欲不振、乏力, 严重者, 特别是低年龄组小儿常有精神萎糜、嗜睡或烦躁不安。大年龄组患儿以微热居多。腮腺的非化脓性炎性反应、肿大是诊断流行性腮腺炎最可靠的依据。本组病例腮腺双侧肿大占56.5%, 左单侧腮腺肿大占19.1%, 右单侧腮腺肿大占24.3%。两侧腮腺肿大不均衡性原因不清。流行性腮腺炎出现并发症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通常需住院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侵犯脑膜或脑实质[2], 并发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这是最多见的并发症。此并发症可发生在患儿发热, 腮腺肿大不明显期, 也可发生在腮腺明显肿大期。前者诊断比较困难, 需要仔细询问病史, 注意腮腺是否有轻微肿胀, 不断陈诉的小儿或有频繁呕吐, 应高度警惕有并发脑膜炎的可能, 宜密切观察和进一步检查, 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否则, 会危及生命, 并发心肌炎者常有心电图改变, 故每个患儿都应常规做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下移, T波低平或倒置, 右束支不完全传导阻滞, 低电压和窦性心动过速等。并发胰腺炎者虽然较少, 但临床表现凶险, 故应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并发睾丸炎仅见于大年龄组患儿。本组男患儿101例, 并发睾丸炎2例, 仅占男患的1.9%。并发睾丸炎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随着腮腺炎的好转可很快恢复。值得注意的是肝脏损害, 本组做肝功能检查者23例均有血清GPT轻度或中度升高, 其中1例高达150 μ/L, 这提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引起肝脏损害, 故每例患儿都应常规做肝功能检测, 治疗时也应注意保护肝脏, 促进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少数病例还可并发颌下腺, 舌下腺炎, 表现为腺体肿大, 预后均良好。

总之,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脑膜炎、心肌炎、胰腺炎、睾丸炎、肝脏损害等。其中以并发脑膜炎、心肌炎最多见, 以并发胰腺炎病情最重, 并发睾丸炎易恢复正常预后良好。治疗时应针对主要并发症,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干扰素、胸腺肽、阿糖腺苷及某些中草药, 如板兰根、蒲公英、大青叶、黄芩、双花、连翘等具有抗病毒作用, 但需要早期使用, 其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3-76.

小儿胰腺炎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5月收治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40例, 其中男28例, 女12例, 患儿年龄5~12岁, 平均年龄8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传染病学第6版关于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其中29例患儿曾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11例患儿未接种;3例患儿有高热惊厥史,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腮腺肿胀和高热, 其中双侧腮腺肿胀27例, 单侧肿胀13例;患儿中29例以腮腺肿胀为首发症状, 11例以为高热首发症状, 大部分患儿伴有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入院时并发脑膜炎者6例, 并发睾丸炎者2例。

1.2 治疗与转归

患儿入院后给予抗病毒、抗细菌感染、补液营养支持治疗。患儿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 症状明显好转, 腮腺肿痛基本消失, 住院期间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未出现院内感染的现象, 均治愈出院。

2护理

2.1 体温的护理

2.1.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脉搏、心率及面色、精神状态, 特别应重点观察患儿体温的变化情况, 注意发热过程、热型、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一般每4h测量1次, 如有高热或高热惊厥趋势的应0.5~1h测量1次, 并于退热处理0.5~1h后予以测体温, 评价降温效果, 并观察降温过程中有无虚脱、心悸、大汗、体温骤降等现象。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同时密切观察有无惊厥先兆如易激惹现象, 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通知医生, 以便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2.1.2 采取有效地降温措施。

患儿体温持续不退, 除了密切观察病情外, 应积极采取有效地降温措施, 体温低于38.5℃, 暂不使用退热药, 密切观察体温波动, 温度达38.5℃以上时采取物理降温或根据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首选物理降温, 必要时辅以药物降温。 (1) 物理降温:用冰帽、冰袋冷敷头部或大动脉走行处, 可有效降低头部温度, 冷敷时避免持续长时间冰敷同一部位, 以防局部冻伤;也可采用32~35℃温水或40~43℃的30%~50%的酒精擦浴, 用纱布或小毛巾在颈部两侧、腋窝、肘内侧、腹股沟、腘窝等体表大血管处进行擦浴, 擦至皮肤发红, 一般15~20min, 忌擦后颈和前胸腹部, 因为这些部位对冷的刺激敏感, 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及腹泻。温水擦浴后皮肤表面毛孔张开, 天气寒冷, 室温较低, 很容易使毛孔收缩, 反而不利于散热, 所以应适当保暖, 且擦浴力度适中, 动作轻柔, 防止皮肤擦伤。擦浴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寒战、神色、脉搏、呼吸异常, 如出现应立即停止擦浴并及时报告医生。四肢冰凉, 全身发冷者禁用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 应采用药物降温, 并予手足保暖, 促进末梢血液循环[2]。 (2) 药物降温:遵医嘱给予安乃近5~10mg/kg肌肉注射或滴鼻, 由于安乃近退热作用较其他解热镇痛药强, 一般患儿肌肉注射后局部剧烈疼痛, 且解热镇痛作用很强, 短时间内大量出汗, 易出现脱水、虚脱等现象, 而使用安乃近稀释后滴鼻, 比肌肉注射刺激性小, 有效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且退热效果较之缓和一些。也可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 作用与安乃近相似, 且持续时间更长。应用药物降温时不可在短时间内将体温降的过低, 以免大汗导致虚脱, 同时应注意退热药使用间隔时间不少于4h, 避免因重复用药而增加药物毒性, 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

2.1.3 一般护理。

患儿注意休息, 持续高热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以减少耗氧量。保持病室安静、舒适、环境优良, 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清新流通,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室温宜22~24℃, 湿度宜50%~60%, 适当降低室温, 可使患儿体温降至正常。患儿不可包裹过紧, 应松解衣物, 以免影响散热, 患儿大量出汗后及时更换衣裤、床单、被褥, 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使患儿舒适。同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 因为患儿退热时会大量出汗, 丢失很多液体, 特别是使用退热药后往往会大量出汗, 为防止虚脱, 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3]。

2.2 心理护理

由于护理的对象是儿童, 且因疾病的原因被单独隔离, 因此在工作中, 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心理特点和不同的心理反应, 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护理, 其目的在于缓解患儿的焦虑、不安、焦躁情绪。要和患儿做知心朋友, 以真诚的微笑、亲切的问候、温柔的爱抚, 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在给患儿进行医疗操作时动作应尽量做到轻、准、稳、快, 并多给予赞扬、鼓励的语言, 使其心情愉快, 减少紧张情绪。既要做好患儿的沟通与交流, 又要照顾到家属的情绪,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发现患儿的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 患儿的年龄越小, 父母的关注度越多, 所以焦虑情绪越明显[4]。应帮助他们了解腮腺炎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案及发热的观察和护理要点, 告知家属所采取降温措施的原理及显效时间, 并强调体温骤降的不利方面, 以安抚其焦虑情绪, 减低其心理应激程度, 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3 腮腺肿痛的护理

患儿腮腺肿胀疼痛, 忌食酸、辣、硬等刺激性而干燥的食物, 以免引起唾液分泌增多, 加剧疼痛, 可喝一些海带绿豆汤或金银花茶, 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采用局部冷敷收缩血管, 减轻炎症充血程度及疼痛。患儿肿大腮腺处用食醋、如意黄金散或仙人掌捣成泥状外敷, 同时保持局部清洁, 并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瘙痒等过敏现象。

2.4 饮食及口腔护理

患儿张口困难, 咀嚼食物可导致局部疼痛加重, 影响进食, 应鼓励患儿进食, 少食多餐, 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富有营养的半流质或软食。腮腺肿痛, 影响了吞咽功能, 口腔内残留食物易导致细菌繁殖, 进食后用温盐水漱口或多饮水, 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感染的发生, 不会漱口的患儿应帮助其多饮水, 并发胰腺炎的患儿需立即禁食并给予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2.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5.1 脑膜炎:

脑膜脑炎多于腮腺肿大后3~10d发生, 应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意识的改变,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患儿出现喷射性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时, 及时根据医嘱给予糖皮质激素和20%甘露醇脱水治疗, 以降低颅内压。保持病室安静, 避免强烈光线, 各项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动作轻柔, 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防止抽搐的发生。对昏迷患儿专人陪护, 定时翻身、拍背, 防止坠床和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5.2 睾丸炎:

多发生于青春期的男孩, 注意观察睾丸有无红、肿、触痛, 有无睾丸鞘膜积液和阴囊皮肤水肿等, 患儿需卧床休息, 用丁字带托起阴囊, 或局部冷敷止痛, 一般3~5min为宜, 但禁用冰敷, 以免引起睾丸萎缩。

2.5.3 心肌炎:

主要有胸闷, 乏力、气急、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心电图检查有心律失常后ST段的改变。对心脏损害, 特别是心动过缓并心肌严重缺血者,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以防阿-斯综合征及心源性休克[5]。给予抗病毒、营养心肌、抗心律失常等治疗, 密切监测心率、心律的变化, 患儿卧床休息, 降低心肌耗氧量, 减轻心脏负担, 做好基础护理。

2.5.4 胰腺炎:

常与腮腺炎同时发生, 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压痛, 伴发热、寒战、呕吐等, 血清淀粉酶升高。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禁食禁水, 必要时胃肠减压, 观察并记录液体出入量, 禁食期间给予周围静脉营养输入, 病情缓解后可逐渐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6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腮腺炎是经飞沫传播的, 腮腺肿前6d至后9d具有高度传染性, 患儿应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后3d为止, 勤开窗通风, 同病种患儿同居一室。对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应进行煮沸消毒或暴晒消毒, 室内每天紫外线消毒1次, 各种用物及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护理人员在操作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保证无菌原则, 预防疾病在病区内传播。对腮腺炎无免疫力的家长也要注意做好呼吸道隔离, 与患儿接触时应注意保持一定距离, 戴口罩, 勤洗手, 以免被患儿传染。易感患儿接种减毒腮腺炎活疫苗, 在好发季节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3体会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有一个自愈的过程,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应注重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病情观察和对症护理, 护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的护理技术, 将护理措施落实到实处, 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 并及时处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解除患儿的焦虑、恐惧心理, 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增强患儿及家长的安全感,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做好消毒隔离, 积极宣传腮腺炎疫苗的预防接种, 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方法, 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40例流行性腮腺炎的患儿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实施有效的对症护理措施。结果:40例患儿经治疗和护理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均治愈出院。结论:正确及时的病情观察与对症护理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患儿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护理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2.

[2]周芳.循证护理在儿科发热患者中的应用 (J)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7, 2 (4) :336-337.

[3]陈怀琴.发热患儿的护理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 :44-45.

[4]周天文, 徐莹, 朱伟彬.发热患儿父母焦虑状况调查 (J) .河北医药, 2012, 34 (1) :119-120.

小儿胰腺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 在我科住院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64例, 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1~3岁9例、4~6岁39例、7~13岁26例,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6例;平均年龄 (6.8±2.1) 岁。对照组30例,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14例;平均年龄 (6.9±2.2) 岁。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发病日程及病情相近,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所选病历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符合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1]: (1) 有明显流腮接触史; (2) 有单侧或双侧腮腺或颌下腺肿大, 触痛明显; (3)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在正常范围, 血、尿、淀粉酶增高。并排除不合作, 不完成疗程者, 有原发病需加用其他药物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7岁胸腺肽10mg, >7岁胸腺肽20mg, 静脉滴注, 1d1次, 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 (kg.d) , 静脉滴注1d1次。对照组单纯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 (kg.d) , 静脉滴注1d1次。均连续7d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痊愈:7d内体温恢复正常, 肿大腮腺消退, 疼痛消失;显效:7d内体温恢复正常, 腮腺明显缩小, 疼痛明显减轻;有效:体温控制在38℃左右, 腮腺有所缩小, 疼痛有所减轻;有效:介于显效与无效;无效:7d后仍发热, 腮腺无缩小, 疼痛无减轻。痊愈+显效例数的百分比合计为总效率。

2 结果 (表1)

不良反应:两种药物治疗期间均无发热、皮疹、消化道及全身

表1治疗后总有效率情况[n (%) ]

不良反应。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腮腺急性非化脓性疾病[2], 利巴韦林是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物, 其主要通过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 阻断肌苷酸变为鸟苷酸而抑制病毒的核酸合成, 对核糖核酸 (RNA) 及脱氧核糖核酸 (DNA) 病毒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特别对RNA病毒作用显著[3]。腮腺炎病毒属RNA病毒中的副粘病毒[1], 利巴韦林对其有明显的作用。胸腺肽是由健康小牛胸腺提取, 内含胸腺肽α1等多种活性多肽, 能增加T细胞在激活后IFN-γ等多种淋巴因子的分泌, 增加T细胞上淋巴因子受体的水平, 同时通过对T辅助细胞的激活作用来增强淋巴细胞的反应[4], 从而有效调节免疫功能, 增强抗病毒效果。本实验结果显示, 用胸腺肽、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64例,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故笔者认为, 胸腺肽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作用迅速, 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无明显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绍基, 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9~82.

[2]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01~205.

[3]王百龄, 谢树莲, 卢顺华, 等.病毒唑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18例综合报道[J].临床儿科杂志, 1991, 9 (1) :57~58.

上一篇:初中物理学困生脱困下一篇:电梯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