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优化选择

2024-10-24

路径优化选择(共12篇)

路径优化选择 篇1

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与环境密不可分。人才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成才率、人才作用的发挥程度以及人才在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才环境作为造就人才、吸纳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客观条件,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优化人才环境不仅需要从政策、制度的层面进行, 还需要关心人才的生活, 从各个方面保证人才的利益,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从而使人才可以安心工作, 放心地开展科研活动。

一、优化政策和制度环境, 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很多方面,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政策和制度。政治制度作为社会政治环境的实体形态, 是国家为了确定社会政治关系、约束社会政治行为而设定的一系列政治规则和机构, 它是规范人才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行为的强制力量。社会政治制度一方面运用一定的规则和机构对偏离社会“公共秩序”的思想和行为实行干预, 以维护统治阶级主导的政治活动的有序、良性运转, 另一方面保证统治阶级合法地运用政治资源控制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决策权, 从而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例如, 统治阶级利用立法权、组织人事权、国家公职录用政策等规定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 从而影响人才的成长方向。加强制度建设是人才建设和发展中的必要因素, 是人们更新观念、改革人才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政策和制度对人才成长具有导向和保证作用, 要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邓小平同志讲过,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全局性。他还说, 我们说资本主义不好, 但它在用人问题上比我们先进, 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才,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们党一直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发展的需要, 一直致力于人事制度改革。改革的目标是革除以往人事制度的弊端, 增强人事队伍的吐故纳新功能, 从体制和制度上保证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从我国目前来看, 优化政策和制度环境, 主要是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 例如竞争上岗制度、双向选择制度、分配激励制度、监督制约机制等。

除了优化制度环境外还要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在人才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保证作用。要用最具吸引力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要用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潜能和热情。引得进人才, 留得住人才, 用得好人才, 是制定和优化人才政策的目标和指针。创造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 对于培养、引进、使用人才至关重要。用庸人必然排斥能人, 用奴才肯定挤走人才, 因此, 出台优良的政策才能留得住才华出众的人才。

在目前就是要结合党的几次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制定系统的、完整的、切合实际的开发人才资源的政策规定, 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发挥政策对人才成长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才辈出的局面, 通过宽松的政策,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迸发出来。以深圳为例, 深圳刚被划为经济特区的时候, 一无技术, 二无资金, 但是深圳有全国最优惠的政策, 深圳就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来此兴业、创业, 短短三十年, 深圳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从全国来看, 人才政策的激发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挥, 人才政策的环境建设还有待于加强。

二、优化经济环境, 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在影响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中, 经济环境具有优先的地位, 经济环境是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 进行物质生产的, 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人才也是一样, 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开展创造性活动。社会经济环境是指对人才成长产生影响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相应的制度等一切外部经济因素的总和。

1. 理顺分配关系。

理顺分配关系, 主要是公平地分配物质成果, 免除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后顾之忧, 同时在科研经费等项目的支出上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人才取得报酬主要是通过专利、发明、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 因此要让这些要素积极参与分配, 并按贡献大小确定不同的分配比例, 实行一流人才, 一流贡献, 一流报酬。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问题, 它的性质制约社会成员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 从而影响人才所享有的物质成果的公平性。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件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因此, 一定的分配关系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我国的分配制度基本上能为人才成长公平地提供物质条件,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技术、知识、管理、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如何平衡分配关系就显得很必要了。理顺分配关系, 就是要通过国家在调整分配关系上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平衡分配关系, 保证人才能够公平合理地占有生产和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

2. 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

优化人才经济环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就是改善人才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工作情绪、学习精力和身体健康等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文化层次和素质不断提高, 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解决好人才面临的诸如住房、医疗、工资福利待遇以及其他困难, 更要通过种种措施, 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唯有如此, 才能留得住人才。国内不乏成功引进人才的例子:如苏州市规定, 引进一名院士, 给予35万元安家费和百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宁波市对引进的副高级专家或博士给予15万元的安家费;上海市为鼓励较大规模的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人才聚集上海, 退出了购房退税政策, 等等。又如, 在社会保障政策上, 上海市规定, 留学回国人员出国前的工龄与回国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 在落户问题上, 上海市规定留学人员凭市人事局出具的证明和本人护照影印件即可办理, 这给留学回国人员带来了不少便利。上海市把生活上的事情通过政策的方式明确加以规定和解决, 成功地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落户上海发展创业。

三、优化人文环境, 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人才是具有创造性思维, 并通过创造性劳动不断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的人。人才产生于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里, 成长于公众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境中。营造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 就是要塑造一种先进的人才文化, 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真正从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培养人的角度出发,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重视对人的无限关怀, 营造“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

1.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 首先要尊重人, 尊重人的权利、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 特别是要尊重人才的自主权。科学发现、自主创新, 主体是发明家、科技人才, 如果不能保证主体的尊严及其自主权, 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 那么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 人才的获得主要是靠培养, 即便是引进人才, 也存在一个如何才能留住人才的关键问题。因此, 培育和优化具有特色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人文环境就势在必行了。首先是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化成管理者的日常行为, 在实践中塑造以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培养人为核心的文化。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要做到知之以心、纳之以诚、待之以礼、动之以情、用之以长。其次是要加强沟通和联系, 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和谐人际关系, 只有这样, 人才才能心情愉悦地开展工作,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

2. 大力倡导勇于创新, 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

优化人文环境的目的在于:鼓励竞争, 包容失败, 支持人们干事创业。首先要提倡创新, 应当给人才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个包容的氛围, 尊重人才的探索, 尊重人才的首创精神, 支持他们打破常规、积极探索, 这样才能培养出勇担风险、勇攀高峰的人才队伍。要激发人才的创造热情,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企业内部, 在人才中间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竞相创新的浓厚氛围, 让创新意识竞相迸发, 让创造活力充分涌流。其次要允许失败, 失败的机会大于成功, 人人都是如此。毛泽东同志讲过, 挫折和失败教育了我们, 使我们变得比较聪明起来。因此, 失败并不可怕, 通过失败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为成功打下基础。更何况人才进行的是创造性的活动, 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是向旧观念和旧事物发起的挑战, 必然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我们要对人才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持包容的态度, 不可吹毛求疵, 要帮助他们, 关心他们, 让他们重新焕发出斗志和活力。

四、优化激励环境, 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 与人们发生直接联系的、对人们的活动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激励环境也和其他环境一样对人才的影响是客观存在、不可否认的。激励具有特殊的作用, 激励对人才积极性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 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 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 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 同样的人却可以发挥出80%~90%的潜能, 由此可见, 激励环境对人才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激发是至关重要的, 它在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主要起着加强、激发和推动的作用。

优化激励环境, 离不开激励机制的完善。有效稳定的激励机制, 能够使人才按照组织的意愿和自己的热情, 不断强化自己的创造性活动, 取得创造性成果。激励主要是通过物质的或精神的某些刺激, 促使人产生内在的工作动机。要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激励环境,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 完善人才奖励机制。

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机制。对人才的创造性活动进行公开公正的评价和考核, 根据其贡献大小予以奖励。奖励要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尤其是高级人才要特别重视精神奖励。奖励是对人才工作的肯定, 是对其社会价值的承认, 可以更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造热情和动力。例如, 佛山市就设立了“佛山市优秀人才奖”, 每三年评选一次, 每次奖励10至20名优秀人才。评选对象主要是获得省 (部) 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奖项的人员, 在引进技术、智力和培养人才、推进科技进步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 等等。这些奖励措施, 大大激发了佛山市各级各类人才的工作热情, 佛山市的社会经济各项工作也走在了广东的前列。

2. 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竞争选拔优秀人才。

人才激励机制除了物质和精神激励外, 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直接聘任、招标聘任、委任等多种形式的聘任制。事业单位要全面推行以聘用制为主的用人制度和人才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的人事代理制度, 打破专业技术职称终身化, 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要充分估计竞争机制的重要性, 在人才的产生、管理和使用的各个环节都要引入竞争机制, 有了竞争就可以跳出狭窄视野的束缚, 可以广泛地选拔人才, 通过竞争性的选拔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路径优化选择 篇2

一、甘肃产业结构现状概述

(一)产业结构现状

1.产值结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可以反映出工业化的演进阶段。本文借鉴该学者的研究对甘肃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从开始,甘肃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开始低于20%,往后逐年下降;从20到,第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均在逐步扩大,且第二产业的比重和增速一直大于服务。2014年甘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2:42.8:44,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服务业比重继续上升。

2.就业结构分析

就业结构是衡量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配第―克拉克定理通过就业结构来判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随经济发展转移的方向为: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服务业转移,与库滋涅茨的产值变动趋势一致。根据《甘肃发展年鉴》的数据,甘肃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构成从1991年的69.1:15.17:15.72转变为20的58.02:16.10:25.88,甘肃就业人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结合三次产业的比重,当前甘肃工业化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第二阶段。

(二)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三次产业的占比,可以将其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0年)是服务业迅速发展时期,第一产业和服务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二阶段(1990-年),甘肃第一、第二产业占比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第三阶段(2000-)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后第二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服务业稳中略降;第四阶段(-年)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的占比不断减少,2014年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三)甘肃产业结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少。甘肃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速在-20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快发展,GDP年均增长率为10.7%,比全国同期高1.2个百分点。但经济总量偏少,2015年甘肃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左右。

2.产值结构亟待调整。从起,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率的拉动一直低于1%,第二产业、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和我国经济结构大致相同,但服务业的拉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服务业GDP增长首次超过工业,而甘肃是在2014年,产值结构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就业结构不合理。根据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对比分析可知,甘肃就业结构不合理性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力不断下降,农村滞留大量劳动力;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产值占比不断提升,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两大产业仍存在较大的就业空间;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快于就业结构,不对称程度不断加大。4.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总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和转化,高层次服务业的发展成为衡量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指标。批发、零售、餐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等传统部门仍是甘肃服务业的中坚力量;生产型服务业及与知识生产、传播、消费相关的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还没有成为服务业增长的主体。甘肃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服务业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二、甘肃产业结构实证研究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因素的基本方法。分析过程如下:选择参考区域,一般是国家或者省份,经济总规模用总产值或者就业人数表示;计算参考区和被研究对象的经济规模增量和增长率;将被研究区域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两个方面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

(二)甘肃产业结构分析本文将甘肃三次产业与全国进行对比,比较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量和增长率。从总偏离程度来看,除了-甘肃与全国的总偏离为87.66,其他各个时期均为负值,从绝对量来看这种偏离近年在增大,这表明1991年以来甘肃产业结构相对于全国相比逐渐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劣势还在扩大。横向来看,“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3.35、11.15、-7.59,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处于劣势,第二产业的结构优于全国平均值,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均低于全国;“九五”时期(-2000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0.55、-9.16、6.98,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二产业的结构处于劣势,而服务业的结构要优于全国平均值;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处于优势,第二产业的.结构与竞争力均比较低,总偏离较小;“十五”时期(2001-20),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0.99、-73.3、65.3,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处于优势,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低于全国平均值;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均高于全国,且服务业竞争力偏离的优势比较明显;“十一五”时期(2006-20),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32.39、-2.04、-17.25,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三产业的结构处于劣势,第二产业的结构高于全国平均值,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偏量和竞争力偏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得总偏离较低;“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53.68、-404.24、380.96,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服务业的结构具有优势,第一、二产业处于劣势,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处于优势,第二产业低于全国平均值;服务业的结构偏量和竞争力偏量均高于全国,使得总偏离较高。纵向来看,甘肃第一产业除1996-2000年间结构偏离为较小正值外,其余阶段均为负,表明近年来第一产业比重略高于全国;第二产业除1991-1995年间结构偏离为正值外,其余阶段均为负值,而服务业恰恰与其相反,这表明1991年以来,甘肃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服务业的扩张,而导致甘肃产业结构在全国处于劣势的原因在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过低;竞争力偏离分量在2006-年阶段转为正值,且各个产业竞争力分量均为正值,表明甘肃产业近年来竞争力有所提高,增长主要来源于服务业比重的竞争优势。

三、甘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学划分服务业发展阶段,是正确制定政策建议的依据和基础。长期研究实践表明,产业系统的发展趋势与Logistic增长模型描述的规律一致:在有限性资源约束作用下整体呈“S”型。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离不开政府。政府要通过政策和战略制定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加强政府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能力和动力,创造良好的产业结构调整外部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指导和监管能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完善科技、财税、金融等相关体制。

(三)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经济结构调整要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经济发展之路。甘肃拥有丰富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矿产等资源,工业经济发展具有优势,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力开发特色生物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推进重点项目、产业联动项目的建设,实现产业一体化,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近年来,国际社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产业生态化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甘肃是典型的高碳经济和高碳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就要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资源的单一开发向非资源和资源双向开发;重点发展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煤转油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等,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减少生态脆弱地区的占用,以生态化经济模式推进资源―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

(五)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环节。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产生,在危机的倒逼机制作用下,全球将进入创新密集的时代。甘肃要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轻对低成本资源和高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加强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引进人才等多项措施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发展新型制造业,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3-65.

[2]崔玉采,王儒智,孙建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3).

[3]刘小辉,张航天.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学术交流,2006(04):89-93.

[4]崔玉采,王儒智,孙建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3).

[5]夏青.现代服务业演化机制与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97-98.

路径优化选择 篇3

关键词 幼儿教师 家长 幼儿 沟通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122-02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对幼儿的影响必须同方向、同步调才能达到成倍的效果。不少家长说:“孩子在幼儿园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回家后就另一样了。”这种现象表明,家园在教育上存在着不一致,孩子若在家和幼儿园表现不一致,就不能算成功。为了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家园双方要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让家长了解具体教育目标及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与幼儿园取得共识,从而使家园同步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

角色意识影响沟通行为,幼儿教师与家长是关系平等、相互信任、配合默契的合作者,幼儿教师不仅应明确与家长沟通的目的和意义,在沟通中树立自我正确的角色意识,另外,幼儿教师还扮演着沟通主导者的角色,幼儿教师该如如何引导家长树立角色意识呢?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对被期望行为的概念,因为把角色赋予某人便意味着一种期望,即某种类型和某种范围的反应将随之出现。首先可以通过向家长解释的方法,利用集体交流的时机,如家长会,向家长解释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应当是怎样的关系,介绍教师将会怎样开展工作,并具体地指出希望家长做出怎样的行动;其次,根据社会角色理论,如果角色能够得到高度评价,人们可以很好地扮演这些角色,角色能为个人提供他们所希望的利益,那么人们就很可能把自我置于这些角色之中。因此,对于家长做出的支持性、合作性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比如一个微笑、一句肯定或感谢的话,或者教师做出相应的合作性行为使幼儿获益,这些都会加强家长所扮演的角色。同样,家长的角色定位、对于教师沟通的认识等也对沟通产生着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长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与教师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家长与教师应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主动参与教师的工作。家长若对沟通重要性缺乏认识,不明确沟通的角色定位,会成为影响与教师沟通的阻碍因素。因此,家长应积极参与教师的交流活动,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明确自身的责任义务,消除各种顾虑。

二、掌握沟通技巧

(一)预防和化解矛盾的技巧。幼儿教师和家长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交往、合作时不可避免存在矛盾,矛盾不仅需要解决,也要注重预防,这些都要通过沟通才能实现。对于矛盾的预防,幼儿教师一方面要利用集体沟通的时机,向家长解释教师与家长之间有哪些常见的误解,原因是什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还应使家长知道采取怎样的方法解决才是恰当的;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平时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多了解教师的工作和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当发现家长有所不满的表现时要及时主动沟通,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对于矛盾的化解,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态度面对家长的抱怨,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化解矛盾。

(二)促进家长支持配合的技巧。家长的支持配合建立在对教师的信任基础之上,教师要尽可能使家长了解教师的工作,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根据参照群体理论,个人的价值观和行动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群体沟通的时机,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等,对一些支持幼儿园工作的家长的具体做法给予肯定表示感谢,让全体长了解“好家长”的做法,加强支持合作的意识,促进家长对共同目标的认同感,做出一致行动。

(三)增进相互理解的技巧。增进教师与家长的相互理解,教师要向家长展示工作,让家长了解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等,家长才能多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由此带来的对教师工作的肯定也会使教师感受到成就感,从而利于形成良性互动。教师也要尽可能了解家长,在各种活动中观察家长的言行,了解性格、教育观念和方法,家长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视,同样利于相互关系,增进沟通。

三、丰富和完善沟通方式

(一)利用便条。便条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它的内容自然真诚而有意义,虽然只有教师的寥寥数语,却可以把孩子的情况传达给家长。如某某小朋友今天很能干,能帮老师主动收拾玩具,而且饭吃的很好等都可以成为便条的内容。这样可以密切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增强孩子的学习和家长的教育信心,也可避免教师与家长同步上班没有时间交流的尴尬。

(二)组织家长开放活动。通过家长会,使家长了解我园的工作情况,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的喜好,兴趣及家长希望对孩子某方面的帮助。介绍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使家长与幼儿园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师定期的家访。家访有助于更详细地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及幼儿各方面表现通过家访,教师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孩子的家庭状况以及孩子的健康状况、智力水平、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还可以了解到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从而进行恰当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李飞.教师和家长沟通的策略[J].中国教师,2006,(8).

路径优化选择 篇4

关键词:酒店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路径

预算管理这个概念对现代企业来讲并不陌生,全面预算管理是由预算管理演变而来的,是以企业战略为立足点,通过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管理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和市场有效对接,以市场为中心;二是和企业内部所有运营活动对接。目前学术界对这种管理机制非常推崇,认为其不但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预算管理效率,还能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预算管理问题,帮助企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本文分析了我国酒店企业当前存在的预算管理问题,给出了优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酒店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预算管理定位

调研发现,虽然当前部分酒店企业实行了预算管理,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规范,但预算管理仍然侧重于财务管理,没有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纳入预算管理范围之内,预算管理定位不具全面性。部分酒店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也不认为预算管理对酒店运营会有多大帮助。主要表现在:一是预算编制工作马虎,并没有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与运营规划,只是财务部简单地按照上年的实际业务数据调整编制下年的预算,导致编制出的预算与企业的运营实际严重脱节;二是预算指标设置虚高,部分管理者没有认识到预算管理对运营的指导性,盲目的为了争取更多费用而提升预算指标,导致预算完全失去了控制企业成本与费用支出、实现企业运营目标的作用;三是部分酒店管理者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淡薄,认为预算是财务部的工作,只要交给财务部就可以了,完全忽略了其它业务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没有健全的预算组织体系

部分酒店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每年都是临时抽调各部门负责人以及财务部相关人员负责预算编制以及管理等。假设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的话,那么酒店企业的这种做法确实是非常经济的;但如果从预算管理执行的角度考虑的话,酒店企业的这种做法就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其相当于将预算管理局限在了管理层,基层员工很有可能无法得到相关的预算管理目标信息。另外,因为没有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酒店企业对预算管理的具体执行也就缺乏有效的监督,而且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无法直接确定责任主体,不但大大降低了预算执行效率,也为运营活动正常开展设置了障碍。

(三)预算编制严重脱离企业战略

(1)编制方法落后,编制内容片面。很多酒店企业都还在以固定预算法编制预算,也就是在设定基数的前提下,根据酒店对下年运营的预期提升那些想要拓展业务的预算额度、降低那些想要收缩业务的预算额度。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简单方便,但却有其致命的缺点--缺乏科学性,这主要是因为酒店企业的运营活动总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没有结合业务的具体开展情况编制预算,很容易导致编制出来的预算与企业运营脱节,令预算沦为一纸空文。

此外,酒店企业编制的预算内容也非常片面,基本上就是财务预算,尽管也会提到关于资产、负债等方面的预算,但都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而已。财务预算是以准确的会计核算为前提的,因此,很容易导致部分人为了完成预算任务而人为篡改利润等数据,表面上看企业好像实现了预算目标,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数字游戏而已,企业的利润远远没有达到报表中数字所反映的水平,决策者如果以这样的数据为参考制定决策,那么很有可能将企业引入危机。

(2)编制基础不扎实。酒店企业想要编制的预算对经营起到引导与推动的作用,就必须打造坚实的预算编制基础,也就是要广泛收集对预算编制有指导和参考作用的信息。虽然有些酒店企业确实收集了外部市场环境以及自身运营情况的信息,但却并没有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只是简单做了定性分析,并没有深入分析这些信息数据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以及对企业运营会产生何种影响等。当前,很多酒店都将预算编制的资料分析重点放在了会计核算数据方面,认为只要做好了会计数据的分析,就一定能够编制出科学合理的预算。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会计核算数据不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其对企业真实业务的反映能力还有待商榷,如果仅仅以这些数据作为企业运营的指引来编制预算,就很容易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脱离。

(四)未做好预算执行控制工作

很多酒店企业虽然编制了预算,也下达了预算任务,但却没有做好预算执行的控制工作,导致实际工作中职能部门以及岗位员工虽然清楚自己需要完成的预算任务,但对于如何具体执行没有明确的指引,因此,很多时候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展具体的业务,等到出现了问题才发现原来自己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即使能够对问题作出补救,但企业的损失可能已经形成,无法挽回了。另外,由于权责设置方面的问题,在缺乏预算执行控制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渎职或者舞弊的情况,令酒店企业蒙受经济以及声誉损失。

(五)未建立科学的预算考核与激励体系

预算考核是为了检验预算执行结果以及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设的,因此,考核的内容应该与企业的预算管理内容保持一致。但实际上,很多酒店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在预算编制中涉及到了资产、负债、费用、利润等,但考核的时候却只关注费用与利润;二是仅仅将管理层人员作为预算考核的对象,而忽略了基层员工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对他们进行绩效考评的时候没有将预算考核纳入其中;三是预算考核之后,酒店会根据考核结果对表现优秀的管理人员进行奖励,但对那些表现相对较差的管理人员却没有相应的处罚。很显然,这种不科学的预算考核与激励体系极大挫伤了企业员工执行预算的积极性,误导他们认为预算只是为管理层人员增加福利的一种手段而已,否定了预算管理对企业运营的导向与辅助作用。

二、酒店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优化建议

(一)改善预算管理组织

(1)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酒店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运营实际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保证体系完整性的同时,也要保证体系的功能性。结合我国酒店企业的运营特点,为其构建如图1所示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第一层:战略层。这一层包括两个机构:

预算决策机构:酒店企业应组建预算管理委员会,并由董事会直接领导。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重要职能就是制定企业的预算决策,具体包括:确定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解决企业面对的预算编制问题;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预算冲突;监控预算的执行过程;考核预算执行结果;及时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质询机构:该机构并不履行管理或者监控职能,是由外聘专家以及酒店企业预算管理人员组成的机构,主要职能就是分析企业当前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酒店自身条件的变化是否已经影响到了预算管理,如果有,则需要将其汇总为预算管理变动报告提交至董事会。

第三层:操作层。一是预算执行机构。这些机构就是酒店企业的预算执行责任中心,负责完成下达的预算管理目标。二是预算监督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监督企业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及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最后将监督结果汇总为预算监督报告提交至预算管理委员会。

(2)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酒店企业的管理者应转变预算管理理念,将预算管理由原来的财务管理提升至酒店管理的高度。酒店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以保证各项预算管理活动都有明确的操作指引与规范。优化后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结构与内容见表1。

(3)优化预算管理流程。参考他人研究成果以及酒店企业预算管理相关理论,以预算编制与审批流程为例,说明酒店企业应如何优化预算管理流程,具体见表2。

(二)完善预算编制机制

(1)选择科学的编制方法。酒店企业想要保证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就必须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在编制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支出项目的预算,还应重视收入项目的预算,尤其应该做好现金流预算。基于此,建议酒店企业可以有效结合多种预算编制法,充分发挥各编制法的优势,避开它们的不足,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2)规范预算编制程序。酒店企业应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预算责任中心明确自身需要承担的预算管理责任。结合酒店的业务特点,其可以采取以下的预算编制程序:确定预算指标———开展市场调研———编制预算责任中心的预算———编制企业总体预算———讨论并审核预算方案———分解并落实预算目标。

(三)完善预算执行与监督机制

(1)严格执行预算。酒店企业在落实了预算管理任务之后,还应要求各预算责任中心严格执行预算。实际工作中,酒店企业应做好全面预算执行控制,尤其对大额资金使用应设置严格的申请与审批流程,以避免发生滥用资金的现象。此外,酒店企业还应认真分析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整改,借此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2)完善信息反馈与预警系统。信息反馈是企业了解预算执行真实情况的最有效手段,因此,酒店企业必须完善自身的信息反馈系统。建议酒店企业建立双向预算信息反馈系统,既保证管理层的预算执行信息能够迅速传递至预算责任中心,也保证预算责任中心的预算执行信息能够迅速传递至管理层。预算管理预警系统能够帮助酒店企业提前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整改,从而避免出现难以控制的预算执行问题,因此,建议各酒店企业都应建立该系统。

(四)完善预算执行考核与激励机制

酒店企业应完善预算执行考核机制,针对不同预算责任主体设置针对性的考核指标与方法,通过科学地考核了解其预算执行收效并找出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相应的整改。此外,酒店企业还应根据预算执行考核结果对责任主体进行相应的激励:如果预算责任主体出色完成了下达的预算目标,就应该受到相应的奖励;如果预算责任主体没能完成下达的预算目标,就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这样不但能提升企业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同感,还能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预算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蔡世凤:《我国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月刊》2012年第2期。

[2]肖凯:《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初探》,《时代经贸(下旬)》2013年第10期。

[3]沈国英:《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探讨》,《会计师》2012年第8期。

新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篇5

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摘要:文章从新疆“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规划和文化旅游特征进行分析,充分挖掘新疆文化旅游的内涵。文本以新疆独特的地缘、人文优势为基础,研究了当前新疆文化旅游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并建构新疆文化旅游发展具体路径,实现新疆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疆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服务。

关键词: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新疆;规划;路径

一、新疆旅游发展目标及文化旅游资源

(一)新疆旅游发展目标205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会议总结新疆“十一五”旅游发展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旅游发展工作,使旅游业成为“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推动新疆旅游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旅游胜地和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I”。

“十一五”期间,新疆旅游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旅游品牌效应已经显现,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旅游环境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同时,新疆旅游资源开发挖掘得还不够,旅游精品少、产业规模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旅长游短问题还比较突出。“十二五”时期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立足新疆实际,刻不容缓地推进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张春贤要求,新疆旅游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大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建设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精品名牌,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十二五”期间新疆旅游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接待国内游客8000万人次、入境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50亿,力争达到1000亿,占新疆GDP的比重在8%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在20%左右,旅游从业人员力争达到50万人以上,带动200万人就业。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问,新疆旅游业各项指标基本上至少翻一番。

“十二五”开局之年,新疆的旅游业发展目标:接待国内游客3500万人次,入境游客130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5%、22.5%,旅游总收入达到350亿元[21。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界定

郭来喜认为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科研以及人们之间友好往来的课题和劳务的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圈。

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开发司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无论是旅游资源还是旅游资源文化学术界没有给出确切的概念,笔者认为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等同的,因为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存在的而被人类发现并利用起来的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资源都是被人们用于旅游所需,而在自然资源被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就已经赋予其文化的内涵。而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所以说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界定不是很明显。从本质上来说,则是“文明达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文化已成为了新疆现代旅游业的一种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化的内涵,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学者们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主要是以旅游资源为中心,介绍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文化属性、文化构成等嗍。

新疆旅游资源更具有独特性、完整性、丰富性和人文性。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合,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屯垦文化交相辉映。要把旅游业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步伐已刻不容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灵魂的旅游是苍白的。因此,在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特别是深挖文化内涵方面新疆还需做多方面的探索,通过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新疆应当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着力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把旅游业作为新疆战略条件形成了与内地迥异的旅游资源。

二、新疆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及优势

新疆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天池自然保护区、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西天山库尔德宁自然保护区和梭梭林自然保护区等,具有别具一格的景观。近年来,新疆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2010年,新疆旅游实现了三个突破:接待国内游客突破了3000万,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2010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疆GDP的5.6%、服务业增加值的17%。全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00万人。

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新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完全具备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条件翻o(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从此表可以看出新疆文化旅游资源的自然资源中生物类占绝对优势,在人文资源中风情胜地类资源占有优势,而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无不反映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各种类型中,成为这里独特的潜在的和正在开发的旅游产品。旅游业是—个脆弱的产业,受经济以及政治等大环境影响严重,所以要根据当年的国家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大背景及时有效地调整旅游政策,发展当地游,促进国内游,扩大内需。薪疆旅游正处在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新疆在新时期的战略定位,将加快推进形成国内外游客通过新疆“西进东出”和“东进西出”的新格局。新疆作为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旅游通道、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的地位正在加速形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树立新疆理念、创造新疆效率将成为新疆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新疆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逐步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五区三线”为重点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打造了喀纳斯、喀什、天池、葡萄沟、那拉提、赛里木湖等一批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旅游景区,已经成为新疆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新疆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一种文化现象可直接导致一种旅游资源的生成,而天然的旅游资源也会因为有文化的修饰润色而更具可观性。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的“心物交融”的结果。

新疆旅游发展要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突出打好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这几张牌;继续重点建设好喀纳斯、天池、吐鲁番、喀什、那拉提等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景点;建设好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克拉玛依、石河子等一批特色旅游城市;不断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建设冰雪旅游基地;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推进特色旅游基地建设。

1.浓郁的民族特色

新疆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55个民族,各民族不断融合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风俗,同时民俗文化旅游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而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同时新疆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开展民族风情游上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地域文化特色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锡伯族素有“好骑善射”的美誉,据了解我国许多优秀的射箭手大多来自查县,同时在新疆锡伯族又被称为“天生的翻译家”,他们大多都会说维、哈、汉、锡伯语等。

传统的哈萨克族是一个以游牧为主要生计的民族,与游牧相关的物质非物质民族文化是其文化的一大特色。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生活习惯等共同构成了哈萨克族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成为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宝库。

3.冰雪风情

新疆具有丰富冰雪旅游条件,新疆已形成天山北坡滑雪旅游区、阿勒泰滑雪旅游区及塔城、克拉玛依滑雪旅游区三大滑雪片区。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底,各大滑雪场已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冰雪旅游的收入也在旅游整个收入中基本占到了六分之一。全疆已经拥有滑雪场一二百家,其中上等级的滑雪场23家。乌市周边已经形成了丝绸之路、白云、天山天池、雪莲山、维斯特为龙头,五棵松、阳光运动等滑雪场为递进的连线成片态势。

20,为整合新疆冬季旅游资源,自治区旅游局联合民航新疆管理局、体育局等,在全区各地州市支持下,成功举办了首届冬季旅游产业博览会。如今,中国新疆冰雪旅游节暨冬季旅游产业博览会已由新疆地方性节庆展会升格为国家级节庆活动,成为中国西部冬季最大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专业展会。现在冬博会成为一个标志,每年举办时即表明新疆冬季旅游揭开序幕,随即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天池冰雪旅游节,哈密冰雪旅游节、阿勒泰冰雪旅游节、阿勒泰国际滑雪节、福海冬捕节、喀纳斯冰雪风情摄影节等一系列紧扣冬季旅游主题的地州冬季旅游节庆活动陆续在各地展开。新疆冰雪旅游十年磨一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I8]。

4.军垦文化特色

军垦是指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奔赴新疆的多个地区进行的开荒生产和建设。而“军垦旅游”一般是指游客在军垦景点参观军垦遗迹和了解军垦文化的旅游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红色旅游类型。实际上,军垦旅游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就是“兵团军垦文化”。其精髓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三、新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旅游资源优势还未充分挖掘目前传统的观光旅游仍是新疆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产品,看草原、森林、雪山、骑马、逛纪念馆,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这种旅游方式与真正领略、了解新疆文化相距甚远。一些旅游经营企业因受到资金及技术的影响,不能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内涵,新疆的冬季旅游资源还未充分挖掘,没有显现出具有鲜明西域特色的冬季旅游,同时大多基础设施落后,安全设施较差不具备吸纳区外和国外游客的能力。

(二)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和谐新疆各旅游景点大多路途较远而且又分散。接待景点的道路状况比较差;旅游景区内住宿接待设施普遍落后,宾馆数量少,级别低,此外近几年涌现出一大批农家乐形势的餐馆,虽然符合旅游者乐于体验农家生活的愿望,但普遍存在设施简陋,清洁卫生不过关,服务不规范现象。其次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生态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三)旅游产品开发种类不丰富,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和新意众多客人抱怨能买的只有小花帽、葡萄干等。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挖掘不深不透。目前仅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等少数几个民族开发了一些民俗产品,围绕其他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的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十分稀少。

(四)旅游产业的整体营销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目前新疆旅游业发展中,品牌经营意识不强,宣传促销力度较弱。许多旅游产品的推广是依靠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促销活动,官方投人为主。众多旅游企业宣传意识不强,缺乏积极性,往往依靠和等待官方组织,坐享其成。此外针对不同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有针对性的形象策划水平低,宣传形式少,现代通讯手段利用不多。

(五)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低,专业旅游人才匮乏目前缺乏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制约旅游业提升层次的关键因素。由于大部分旅游景点,宾馆饭店的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只是凭着一些实践经验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经营管理的水平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的质量。

四、新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建构

新疆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先决条件,重要的是如何开发好、挖掘好现有的旅游产品,如何将区内外的众多游客吸引来,使人们一听到“新疆”,就能联想到新疆的美景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在游客的心目中留下鲜明良好的印象。

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33亿人次,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出入境旅游人数将逾2亿人次,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正加速形成。新疆旅游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具备区位优势明显,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处于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机遇期,区内外交通极大改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等有利条件。中央“十二五”期间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将逾2万亿元,今年将完成6200多亿元,将使新疆成为旅游投资的热点地区191。

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一是围绕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业的组织领导,进一步用好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政策,在区内逐步建立统一无障碍的旅游大市场。二是围绕建设我国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连通重点旅游区的断头路和连接线、旅游安全救援设施和项目、游客集散中心和游客咨询中心、旅游知识标识系统等设施,增加各支线机场至国内主要客源地航线。三是围绕西部旅游胜地建设,进一步打造新疆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四是进一步加强旅游发展软环境建设,保护挖掘和开发新疆各地、各民族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发展水平。

(一)充分利用中国亚欧博览会平台,发挥新疆现代文化优势,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于2011年9月1日至5日在中国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设国际板块、国内板块、新疆板块、专业板块,以及高新技术园区和开发区板块等“4+2”个展示板块。中国亚欧博览会是乌洽会的继承和升华,将连续举办十九届的乌洽会升格为中国亚欧博览会,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进一步扩大我国沿边开放和向西开放步伐,加快将新疆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桥头堡,确保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站在新的起点上,办好中国亚欧博览会能够更有效地搭建新疆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促进新疆与我国东部以及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国家的长期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加强新疆与国家各相关部门、相关省区的合作交流,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沿边开放、向西开放,努力把新疆打造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基地的有效载体【蝴。

新疆有5600公里边境线、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新疆是我国西部的战略屏障,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地区,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举办亚欧博览会,发挥新疆东引西出、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将其打造成区域的国际交流平台,对拓展与中、西、南亚和欧洲各国全方位、多领域的经贸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推动形成我国“陆上开放”和“沿海开放”并进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发挥新疆在向西开放过程中的桥头堡和枢纽作用。

新疆旅游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挖掘新疆旅游特色资源,新疆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应当突出当地的自然特色、民族民俗特点、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特色,以自身所独有的风格去吸引游客,从而在竞争中取胜。在开发旅游时,政府的作用应充分发挥。

做好旅游规划和对外宣传,从而改变新疆文化旅游形象。

路径优化选择 篇6

关键词:甘孜州;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转变;优化

目前,甘孜州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粗放开发、物质资本投资和政府政策支持,而内部制度创新、科技应用、人力资本等相对不足,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又导致州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循环相对封闭;同时,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消费对经济带动力量薄弱,城镇体系有待完善,州内各区域间的发展层次不太均衡。这些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全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入推进甘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对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一、基本思路

1.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五大转型:(1)从开发向发展转型。甘孜州州以往在森林、矿产、水等优势资源的开发上综合效益较低,未形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兼顾的良性局面,因此要变资源单纯性开发为资源集约型经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各系统要素协调并进的整体发展。(2)从重视物质资本向重视人力资本转型。要改变甘孜州经济发展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本投入的状况,改变人力资本投入明显不足的状况,走出以物质资本为核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的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上。(3)从依靠政策扶持向依靠制度创新转型。改变以往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政策扶持的局面,将制度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营造制度创新环境,创造符合全州实际情况的制度体系。(4)从依靠外向发展向依靠内生增长转型。降低经济发展的外向依赖性,转向依靠作为经济发展原动力的内生增长,发掘州内消费,启动州内投资,借助自我增长的力量带动全州经济发展。(5)从相对封闭向全方位开放转型。努力扩大本州对外开放的范围、层次和力度,打破经济社会封闭循环机制,建立开放性的社会结构。

2.经济结构实现三大优化:(1)优化产业结构。2009年,甘孜州三次产业结構为24.7;33.9;41.4,相对国际三次产业优化标准而言,第一产业比例偏高,第二、三产业占比较低。因此,在进行产业升级调整时,要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2)优化城镇体系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县城和旅游集镇配套功能。走特色的高原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加快城镇化与新农村(牧区)建设有机结合,建设西部特色小镇、藏区民族小镇、康巴风情小镇,加快形成以州府为中心、以县城建设和特色集镇打造为重点的藏区城镇体系。(3)优化消费结构。2009年甘孜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18亿元,占全州GDP的29.85%,低于全国水平36.81%近7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量略显不足。因此要扩大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别是通过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增强农牧民的消费水平。同时,结合藏区居民的特殊文化风俗背景,推动特色需求,实现消费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二、基本原则

1.明确功能定位。甘孜州位于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生态脆弱区,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限制开发区,同时,又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民族背景,决定了经济社会工作必须严格围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这三大主体功能定位开展。

2.坚持科学规划。甘孜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周密科学的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目前,要抓住“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机遇,通过科学考察、多方研讨,充分考虑全州所处的内外部形势,制定出高层次、高水平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3.加强政府领导。各级职能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围绕分工负责的工作要求,积极配合和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有重点、分步走、高质量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明确服务性政府定位,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正向调节能力。

三、战略途径

1.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相协调,狠抓以交通、电网、水利、城镇、信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着力推动石渠洛须、打火沟引水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的进展,在基础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充分完善网络、健全功能、提高效益,全面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

2.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加快优势资源科学开发,将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的强势,发展壮大生态农牧药产业、生态能源产业、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和优势矿产业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同时,要扩大关联产业面,延长下游产业链,加强产业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强化产业合理布局和综合配套,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

3.加强人力投资。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实施第二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提高州内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同时,还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具有创新意识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路径选择 篇7

一、产业价值路径

根据价值链分析的专业化、一体化和多元化趋势, 可以将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产业价值路径形象地归纳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利润优势→福利优势。

上述路径中, 前一种优势是后一种优势的基础, 并逐渐深化, 深化过程也意味着价值的增殖与提升。

其中:

区域政府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区域公共福利的最大化。从归纳出的产业价值路径可以看出, 区域政府所希望达到的福利优势上, 最终要建立在区域产业的前三个优势, 特别是利润优势的基础之上。

但区域产业的利润优势并非一个孤立的个体, 是一时间 (t) 等综合要素所决定的函数。至于这个优势形成的速度和质量, 则要取决于区域经济系统的组织化学习能力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在市场竞争中, 利润优势表层下体现的是技术、成本、文化、营销、管理、质量、速度、效率、规模和知识等多种“背景优势”。

二、产业进化路径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可以视作一个产业进化过程。我们知道, 和特定企业与特定产品类似, 任何一个特定产业都有其相应的生命周期。因之, 一个区域要取得竞争优势, 就需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导产业。据此, 才有可能持续扩大区域的利润优势和福利优势。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路径应为一个保持适度稳定的动态平衡的时间序列:第一主导产业→第二主导产业→第三主导产业→……→第N主导产业。

随着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的提高, 具有现实成本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也要适时、适度地调整升级, 以维持其利润优势的增长潜力, 并反过来锁定竞争优势。从微观角度来看, 企业要有产品更新换代意识, 即销售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经营风险, 原因就在于基于产品差异化的企业更容易在相应的主导产业进化序列上获取竞争优势, 为后续发展提供动力。

三、产业结构路径

产业结构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会逐渐发生演变, 这一演变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区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一般地, 随着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就会呈现出高次化、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等趋势。[1]不同区域, 演变进程也不同, 无论长短, 其产业结构路径演变的趋势却是基本一致的, 即:以第一主产业为主→以第二产业为主→以第三产业为主, 最终发展成为成熟的市场经济。

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区域, 其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内容和方式自然存在差异。但其基本出发点是近似的:首先根据其产业发展现状确定该区域所处的阶段, 然后围绕各自阶段对应的相应主导产业优势来发展区域经济。实践证明, 滞后或者超越阶段性的区域主导产业优势来发展区域经济是不足取, 甚至危险的。

四、当前我国产业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行之有效的战略应该是一种复合战略。这种复合战略包括如下要点:一是通过多种途径推动外向型产业的发展, 这是促进和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是积极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逐步推进出口产品的多样化和出口结构的升级;三是着眼于加强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联系, 并为出口结构升级奠定基础, 需要有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方面一向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但是, 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从而导致我国某些传统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有所下降。加入W T O是保持和扩大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世界出口市场份额的最有效办法。实践也证明了, 加入W T O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性政策将会减弱, 国外市场环境将得到改善, 我国企业能够更自由地进行国际性生产和销售, 因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获得了快于以前的增长速度和幅度。

从长期目标看, 扩大出口需求的根本措施应该是调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 发挥我国机电工业相对发达的优势, 不断提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 逐步推进出口结构的升级。根据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 出口结构升级通常需要经过以下步骤:最初主要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从事面向出口的加工组装活动, 进而承接发达国家制造商的零部件分包合同, 然后根据合同和加工说明生产具有发达国家品牌的最终产品, 最后进入到自行负责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和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当然, 出口结构升级既有赖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也需要得到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支持。

进口替代不仅是对一国静态比较优势的回应, 也是一种继续寻求动态比较优势的过程。也就是说, 进口替代不应只被看作是简单意义上的贸易替代, 而应被视为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发展利益的手段。从促进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角度看, 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势在必行。另一方面, 我国制造业进入第二阶段进口替代的条件也已经具备, 具体表现在:第一, 出口的不断增长显著地扩大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内市场:第二, 资本严重匮乏的局面已经得到很大缓解;第三, 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有了一定的积累。

在第二阶段进口替代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稳定的模式, 也即最终产品的进口替代一般要领先于中间投入产品的进口替代。目前我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最终产品的进口替代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未来的发展重点应该更多地放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中间投入产品的进口替代上。

摘要:本文阐述了产业价值路径、产业进化路径与产业结构路径的理论内涵、内在关系, 以及三者对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意义。文章也指出了, 应从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需求和强化进口替代三个方面来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产业结构,价值路径,进化路径,结构路径,调整与优化

参考文献

[1]胡川: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探究产业组织演进[J].商业时代, 2006, (5) :4-5

[2]盛世豪朱家良:产业结构演变模式与专业化竞争优势—兼论粤苏浙三省产业结构演变特点[J].浙江社会科学, 2003 (3) :47-51, 46

河南旅游产业链优化路径选择 篇8

一、旅游产业链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

(一) 旅游产业链界定

旅游产业链是多元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服务经济关联, 并依据特定的角色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系。旅游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不同产业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 着眼发挥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 借助市场调节行业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 自发的或有目的形成以不同显性相关产业与隐性相关产业合作。

(二) 旅游产业链的构成特点

1. 产业链的各个产业环交叉多界定不明显, 但是其关联度却非常高, 各个环节的上下游替代关系弱于协同关系, 客观上要求的是合作大于竞争。

2. 旅游产业链的维系上并不单单依靠价值链、供需链等经济元素来维系, 而更多是以服务、文化、政策等无形的元素关联在一起, 体现了其复合性。

3. 旅游产业链空间分布上没有明显的指向性, 即产业链形成中各个环节很多无法被单一化作旅游产业内部因素, 如交通、医疗、卫生等行业本身就是一条产业链、旅游产业链是分散式的。

4. 旅游产业链中脱节风险要高于其他产业链结构, 因为旅游产品的特殊性, 服务在产业链中要求很高, 但是, 很多旅游产业链的环节并没有直接面对顾客, 其容易忽视服务这一理念, 单纯考虑经济利益等因素, 产生脱节现象。

通过上述分析, 要想谋求产业链的优化必须注意: (1) 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配合; (2) 旅游产业链的复合性要求建立一种发散性的产业链状结构而非单一的产业链结构; (3) 重视文化、服务、政策等无形因素的影响建立信息回馈机制; (4) 提高旅游行业本身的优势和吸引力, 而不是硬性要求其他行业在产业链中支持, 提高本身抗脱节抵抗力; (5) 明确分配和监督机制, 使利润或收益明晰合理化, 使牵扯进来的各个产业环达到合理利益最大化。

二、河南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河南旅游产业链市场调节度低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 但开发力度不够, 产业相关跨度大但是合作深度低, 没有突出优势, 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没有将原本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有效发挥, 产业网络建设重复度高, 在全国的宣传力度不高, 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旅游集团, 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师承调节度低, 相关产业环不能根据信息进行整体调控达到优化, 没有龙头型的旅游集团发挥杠杆效应。

(二) 旅游产业链各环节轻视合作

缺乏充分认识各个环节的作用, 各个环节难以摆脱经济利益这个单一的联系方式, 无法放远眼光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在产业链内部运作上水平不高, 无法建立区域性的绝对竞争实力。

(三) 旅游产品开发单一

旅游产品的开发时, 没有考虑到整个行业产业链各个元素之间的利益与联系, 产品开发单一、重复。再好的产品也只能在单一环节中供需, 但我们认为, 产业链分析是产品开发重点, 只有进行好产品相关产业链分析, 制定出当前满足各个产业链元素的产品, 使各个元素之间的合作与利益最大化, 才能更好的促进整体行业的发展。

(四) 利益分配不均匀, 没有明确的机制规范

从本质来看, 产业链是上下游各个元素之间的价值交换。任何合作存在着利益链的流通与分配, 如何更好的提升合作, 提升整体竞争力, 关键在于产业链中利益的合理分配, 而目前下游产业链往往是在牺牲了自身利益的条件下, 根本不被重视, 或给予补偿, 产业与产业之间, 地区与政府之间, 城市与周边县城之间, 景区与管理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分配机制, 研究不够充分, 所以导致个别环节脱节, 整个旅游链式结构发展缓慢。

总体来讲, 河南的旅游产业发展是政府主导型的, 针对旅游业体制机制相对滞后入境游比例偏低、旅游市场主体弱小、旅游业链条延伸度较低等问题,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河南必须实施一系列的发展措施是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开拓新的旅游市场。政府应支持各个形势的投资进入旅游市场, 拉长产业链结构。

三、相关产业关联系数确立方法

当前国内学者分别从价值链、供应链、战略联盟、核心竞争力、实地游览流程等几个角度给出了旅游产业链定义。本文主要从旅游产业关联角度, 研究旅游产业链的区域效率评价以及整体优化路径选择, 要求内在价值链、服务链联系形成的环环相扣、首尾相接的产业链条关系.根据旅游产业链的含义, 要确定旅游产业链的基本类型, 需要确立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系数.在经济学中投入产出分析中, 完全消耗系数指某一单一产业增加单位产品可拉动其他各个产业的总产量, 可以反映核心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完全分配系数指某一产业增加单位产品可推动其他各产业的总产量。基本方法如下:

(1) 旅游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bij和dij, 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Lij定义为Lij=bij+dij (i, j=1, 2, ?, n) 。

(2) 煤炭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Lij的均值, 高于均值的为紧密关联产业, 低于均值的为松散关联产业。旅游产业作为服务行业, 与各个国名经济产业都有很大的相关性, 但是松散关联的产业对于旅游产业的影响不显著, 所以本文在确定旅游产业链时仅仅考虑与紧密关联产业之间的链接关系。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旅游产业与关联产业的链接关系, 列出了几个典型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系数, 如下表:

四、河南旅游产业链优化路径选择

(一) 确立强势旅游产业核心

以核心旅游产业向周围相关企业辐射, 针对河南旅游产业管理散、乱、慢的瓶颈问题, 可以考察国内外知名旅游集团 (香港港中旅, 深圳华侨城等) , 的发展模式, 建立一种内外循环的产业链状模式, 而不是单一的旅行社业务, 单一的景点门票业务。

(二) 政策指引, 逐步走向正规发展途径

2009年11月2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河南政府更因该抓住这个政策机遇, 制定符合中部地区定位的旅游发展模式, 切实加快构建旅游产业链, 不仅能加快经济增长, 更能解决就业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三) 加大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

旅游产业的高乘数效应因该是河南旅游产业链优化选择的路径之一, 要做好高乘数效应, 加大相关产业投入输出比, 有效的办法是, 以龙头产业为导向, 大力加强旅游与其的结合度, (如交通, 地产业等) 规范投资环境, 建立有效地管理分配机制, 逐渐提高乘数效应。

(四) 建立信息回馈体制

统计部门要统计好每个相关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 做好信息统计与回馈, 成立相关的机构长期监控各个产业的统计数据, 建立信息回馈、分析、预测, 使旅游产业链条化, 而且通过信息回馈体制, 使旅游产业链立体化。

(五) 加快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旅游业现今已进入从观光游向休闲游、度假游转型之期。政府应在加强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 着重考虑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河南文化自然旅游发展的方向要更好的与休闲度假旅游有效地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与相关各个产业有效配合, 加快经济发展, 完善服务质量, 提升河南省整体的旅游层次。

(六)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近年来, 媒体导向在旅游的作用中日益显现, 从互联网到电视传播, 大型的会展报道宣传等都带来了很好的旅游刺激作用, 河南本身可开发的历史文化很多, 但缺乏强有力的宣传手段, (例如没有央视一套大型电视剧) 在产业链条中, 媒体宣传这一块能够带来很好的旅游宣传效应, 应该极度重视媒体宣传的结合, 切实加大链条的“可见”性, 改进河南形象, 加大旅游吸引力度。

参考文献

[1]孙艳红.河南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2) :86-87

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优化路径选择 篇9

(一) 改革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路径

改革前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农民供给。在人民公社里, 农村基本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基础设施的供给和使用统一由集体组织安排。但是, 通过税收等财政手段从农业中筹集到的公共资源极为有限, 人民公社所需的基础设施不得不依靠制度外供给, 实际上更多以廉价的劳动力代替资本。

(二) 改革后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路径

这时期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仍以制度外供给为主, 农民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主体而承担各种税费为农村基础设施筹集资金。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 由村组织直接向农民筹集基础设施供给转变为财政直接向村级组织供给。由于与农村税费改革相联系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 如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地方政府与省级以上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等政策改革未能及时跟进, 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 难以弥补县乡财政因农村税费改革出现的财政资金缺口, 从而减少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2006年中央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这意味着政府将大幅度减少来自农业的收入, 财政需要通过收入和资源的再分配, 将非农产业创造的资源向农业大规模转移, 以满足农村公共产品的需要。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将进一步依赖于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

二、我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路径现状

(一) 投融资路径现状

目前,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以国家财政为主, 在发达地区可相对依靠贷款和自筹资金, 虽然某些农村基础设施垄断性质已逐渐弱化, 但民间资金参与度仍不是很大。如下表: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6年) 》, 中国统计局网, www.stats.gov.cn。

从上表可看出, 国家预算内资金逐年递增, 从1995年的52.1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516.4亿元, 翻了9倍多。对于其他资金来说, 自筹资金相对增幅快些, 从1995年的2707.1亿元增到2005年的10951.3亿元, 翻了近4倍。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应构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 可两者在这10年都没有太大变动。

(二) 存在问题分析

1. 资本市场不健全。

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 不仅难以吸收国内民间资金, 而且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集中统一模式, 加之社会团体的参与缺乏成熟的项目法人运行机制, 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有效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2. 资金来源渠道少, 投融资渠道不畅。

近年来, 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保持稳定, 非财政性资金逐年上升, 但仍未能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来源单一的格局。因此, 现有资金来源结构仍以国有资本为主, 政府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和中介。农村基础设施直接投融资渠道过于狭窄, 很少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是通过直接投融资渠道获得的, 项目所需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

3. 产权界定不明。

目前,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产权不明的局面。首先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仍是政企不分。作为投资主体, 政府既是投资者, 又是经营者。其次, 在许多已明确规定竞争性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 所需贷款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自负盈亏时, 政府仍按照行政指令决定, 企业没有自主权。这是造成民间资金难以进入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路径选择

农村基础设施按公共物品理论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对于不同特性的农村基础设施, 其投融资主体也不同。为了扩大基础设施投融资规模, 提高投融资效率, 以政府投资为主要向市场融资为主转变, 明确不同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各司其职, 保证各自领域内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以吸引更多的私人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领域。

(一) 农村纯公共物品

对于农村纯公共物品, 由于既没有竞争性也没有排他性, 人人都可消费, 所以, 必须由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来承担投资主体, 资金来源主要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 配之以国内外贷款、债券和基金等。按照政府投资运作模式进行, 即政府部门承担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和维护等责任, 并负责还贷。当然, 其权益归政府所有。但在投资的运作过程中, 也要引进竞争机制, 按照招投标制度进行操作, 并尽量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 提高投资效益, 要遵循“公平优先, 兼顾成效”的原则。

(二) 农村准公共物品

农村准公共物品, 兼有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一些特征, 可由政府和私人混合投资。对于具有公益性的部分, 由于市场调节不能发挥作用, 不可避免存在资金缺口, 这要通过政府实施优惠政策或贴息来维持运营。投资主体可以是政府, 也可以是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政府适当介入, 通过项目贴息、税收返还等补偿形式来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对于私人特征的部分, 由企业充当建设主体, 引入民间资金, 通过市场竞争,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可采取BOT模式、PPP模式等, 关键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做到“谁投资、谁拥有、谁收益、谁负责”。

(三) 农村私人物品

路径优化选择 篇10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毒害和放射性等危险特性的化学物质。划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过氧化物、毒害品和腐蚀品等类别。在公路运输中,由于受到汽车驾驶员和管理的人为因素;道路、天气状况的客观因素;运输工具和容器的车辆因素等综合影响,安全运输的质量要求高, 且常常需要采用低温、承压的公路罐车运输。在运输过程中, 一旦因故受损, 出现泄漏、毒害、腐蚀、火灾和爆炸等事故, 可能对沿线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危害公共安全并污染区域环境。因此,如何对危险化学品运输径路的合理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目前对于与危险化学品运输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类:(1) 基于最优化模型的优化路径选择。Erhan Erkut等[1,2,3,4,5,6,7]以最小化风险为目标构建了危险化学品运输网络构建优化问题,并以意大利的拉韦那地区作为背景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其进行求解; Lucio Bianco等[8]采用双层规划研究了公路危险化学品运输网络的构建问题, 该文将双层规划模型转化为单层混合整数规划问题, 用商业软件进行求解; 吴宗之等[9,10]基于危险品道路运输过程风险分析,系统地研究了路径优化选线问题,提出了危险品道路运输路径优化的一般程序,构建了优化选线评价指标体系和决策框架。(2) 基于评价模型的优化路径比选。沈小燕等[1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构建路径比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危险运输路径的优化选择。王海星等[12]则在此基础上,根据铁路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特点,实现了对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的路径选择问题。

以上许多学者的研究极大丰富了危险化学品运输理论,给实际危险化学品运输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最优化模型模式,虽然有较高精度,但存在基础参数难以确定,实际应用困难等缺陷。而综合评价模式则存在评价指标量化困难,权重系数确定主观干扰性大等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格序决策理论[13,14]引入到危险化学品运输路径选择评价中来。决策者对不同决策方案的偏好元素构成一个格,格序比全序可更真实地反映决策者的偏好结构,因而基于格序的决策推理和方案选择就更加合理和科学。望能以方案的格序化来代替方案的全序化,同时通过综合权重的计算,实现权重确定客观化,以期使整个决策过程更加理性化与合理化。

2 优化选择指标的确定与量化处理

2.1 危险化学品运输路径比选指标体系

结合指标选取的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结合已有资料分析,可从6个方面构建危险化学品运输路径比选指标体系。影响区域水源保护性(p1)、影响区域途径区域名胜古迹保护性(p2)、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性(p3)、影响区域人口规模(p4)、影响区域厂矿规模(p5)、运输路径综合运输效益(p6)。具体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2 评价指标值的量化确定

2.2.1 影响区域水源保护性(p1)

该指标用以衡量,如运输的危险化学品遭遇事故损害发生泄漏污染水源后,造成影响的程度。其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p1=(Smax-Smin-S)/(Smax-Smin) (1)

式中,S为评定线路危险化学品泄漏后,造成的水源影响面积;Smax为m条径路方案中危险化学品泄漏后,造成的水源影响面积最大值。Smin为m条径路方案中危险物泄漏后,造成的水源影响面积最小值。

2.2.2 影响区域途径区域名胜古迹保护性(p2)

该指标用以衡量,如运输的危险化学品遭遇事故损害发生泄漏后,对线路沿途文物保护区域的影响性,对于一级文物保护古籍设定p2=1、对于二级文物保护古籍设定p2=0.6、对于三级文物保护古籍设定p2=0.3。若沿途并无文物古籍则设定p2=0。

2.2.3 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性(p3)

该指标用以衡量,如运输的危险化学品遭遇事故损害发生泄漏后对沿途生态保护区的影响性。其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p3=1-(Emax-E)/(Emax-Emin) (2)

式中,E为评定路线被污染生态区,重新恢复生态需花费的费用额;Emax、Emin则为备选路线方案中的最大恢复生态区投资额与最小恢复生态区投资额。

2.2.4 影响区域人口规模

该指标用以衡量,如运输的危险化学品遭遇事故损害发生泄漏后可能对周边居民的损害程度,其计算公式如式(3)所示:

p4=(Rmax-Rmin-R)/(Rmax-Rmin) (3)

式中, R为评定线路危险物泄漏后,受到影响的人口数量;Rmax为m条径路方案中危险物泄漏后,最大影响人口数量。Rmin为m条径路方案中危险物泄漏后,最小影响人口数量。

2.2.5 影响区域厂矿规模

该指标用以衡量,如运输的危险化学品遭遇事故损害发生泄漏后可能对周边厂矿企业造成的影响,其计算公式如式(4)所示:

p4=F/(Fmax-Fmin)) (4)

式中,F为评定线路危险化学品泄漏后,造成线路周边企业的损失额;Fmax为m条径路方案中危险化学品泄漏后,造成线路周边企业的最大损失额。Fmin为m条径路方案中危险化学品泄漏后,造成线路周边企业的最小损失额。

2.2.6 影响区域厂矿规模

该指标用以衡量,所选运输路径的综合出行费用,其计算公式如式(5)所示:

p6=1-C/(Cmax-Cmin) (5)

C=c1+tps (6)

式中,C为评定线路的综合出行费用;c1为所选路径运输成本;t为所选路径出行时长;ps为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Cmax为m条径路方案中,最大综合出行费用;Cmin为m条径路方案中,最小综合出行费用。

3 优化选择评价模型

3.1 测评指标矩阵的建立

设当危险化学品运输有m条径路方案,其评价指标数为n。则各方案指标评测矩阵为:

D1D2 … Dn

Ρ=G1G2Gm[p11p12p1np21p22p2npm1pm2pmn](7)

式中,pij为方案Gi相对指标Dj的评价值。

3.2 权重的确定

目前国内外计算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判断与客观分析两类。主观判断法是专家根据自身经验对客体进行分析,实现定性向定量的转换,其缺点是过度依赖于专家经验。因此本文拟采用熵值法[15,16]对各指标权重系数予以确定。信息工程学中的熵值法能够客观地确定各测评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为,计算j第项指标下,第i项评价方案的特征比重

zij=piji=1mpij(8)

则第j项指标的熵值

ej=-ki=1mpijln(pij) ⑼

对于给定的第j项指标,pij的差异越小,则ej越大, 当全部pij相等时,ej=,此时对于被评价对象而言,指标pj毫无作用;当pij的差异越大,ej越小,则指标对系统的比较作用越大。因此对于j第项指标而言,其权重系数为

wj=(1-ej)i=1n(1-ej)(10)

3.3 决策阵的计算

定义算子dij=wj·pij则决策矩阵可写为:

D=[d11d12d1nd21d22d2ndm1dm2dmn](11)

式中,dij=wj·pij

3.4 方案排序

依据格序相关理论,进行方案排序。

正理想解:

Μ+=(maxi=1mdi1,maxi=1mdi2,...,maxi=1mdin)(12)

负理想解:

Μ-=(mini=1mdi1,mini=1mdi2,...,mini=1mdin)(13)

正负理想解间欧氏距离:

L=j=1n(maxi=1mdij-mini=1mdij)2(14)

方案i与正负理想解间欧氏距离为:

Li+=j=1n(maxk=1mdkj-dij)2(15)

Li-=j=1n(dij-mink=1mdkj)2(16)

定义方案i的综合差异值为:

Li=qLi-L+(1-q)Li+L(17)

其中q为乐观系数(0<q<1),可由专家给出,依据方案贴近度Li(i=1,2,...,m)的大小,可对方案予以优劣排序。

4 算例

在虚拟现实仿真模拟平台上,建立危险化学品运输测试场景。现有一罐装巨毒品二氯硅烷,欲从城市内S点运输至E点,其备选有三条运输路径,具体路径走向如图2所示。

现分别从区域水源保护性、区域名胜古迹保护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性、区域人口规模、区域厂矿规模、运输路径综合运输效益6个方面出发,采用2.2中所述方法对各指标值予以处理,其指标计算结果值如表1。

依据表1中数据采用3.2中所述方法,计算权重向量ω,经过计算可知w1=0.22、w2=0.11、w3=0.19、w4=0.14、w5=0.22、w6=0.14。

将上述数据代入式14解得正负理想解间欧氏距离L=0.00715214。同理求得各方案与正负理想解间欧氏距离。并设乐观系数q取0.5代入式17计算各方案综合差异值,其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基于综合差异值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路径方案予以排序,其结果为:方案1>方案2>方案3。即应选择方案1为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路径。

5 结论

本文将格序理论引入到危险化学品运输路径方案比选评价中来,并对其评价方法与流程结合实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主要成果为:

(1) 构建了危险化学品运输路径优化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体系中各指标值给出了量化计算方法。

(2) 依据数据的熵值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保证了整个评价过程的客观性。

(3) 基于格序理论通过对各方案综合差异的求解,实现了方案的优劣性排序。

本文研究结果可广泛应用于危险化学品运输路径优化比选中,今后可针对危险评价指标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及权重确定中主客观权系数的综合合成做进一步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该方法。

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 篇11

有的新闻媒体把开放民营银行的争论归纳为“改造派”和“新建派”之争。他们说,“改造派”强调“新建的风险”,“新建派”则大谈“改造的难度”。这些报道大致勾画出了争论的基本轮廓,却未必十分准确。需要补充的是,主张开放民营银行的一方并不排斥对原有金融机构的改造,而另一方则恨不能全面封杀民营银行。例如,某些金融从业人员说:“我们当前的任务应是研究如何对现有银行进行改革,以真正改变银行的经营行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不是考虑设立一批民营银行”。

不少学者为现有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出谋划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的学者们调查了国有商业银行和许多基层金融机构的状况,提出了改革建议。长城金融研究所的报告建议在原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创建民营银行。还有一些报告认为:某些基层金融机构已经病入膏肓,无法改造。除了让他们有序地退出金融领域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办法。总之,能改造就改造,不能改造就新建,一切交给市场竞争来决定。

当前,金融机构总数并不少。开放金融领域并不是为了简单地增加几家金融机构,而是要通过民营银行试点来实现金融制度创新。当前要解决的任务就是通过试点来建立、健全银行的准入、监管和退出法规,为今后全面开放金融领域创造条件。正如周小川在2003年3月的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就是完善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以及建立金融市场准入规则。他非常明确地阐明:“组织形式方面需要不断的探索。这跟准入政策有关,准入方面的政策之所以比较谨慎,是由于过去造成了大量的亏损,使得政府以及监管者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担忧。”

作为金融改革的政策研究应当允许各种尝试。允许民营银行在一定范围内试点,并不会天下大乱。尽管民营银行的资本金来自于民间,但是并不能说他们就先天具有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也不能说他们必定拥有高效率。之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民营银行能够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是因为民营银行必然要在市场竞争中接受选择,必须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寻找生存空间。在这个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受到了太多的行政约束,政企不分,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灵活性。人们在总结民营企业的优点时常说,民营企业船小好掉头,在竞争中表现了很高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管理机制问题。如果单纯是企业规模大小的问题,那么把大型国有企业划小不就解决问题了?

民营银行和民营企业一样,在他们头上始终悬着一把剑,那就是市场竞争。竞争的失败者将被淘汰出局。有些金融从业人员一听到淘汰银行如同谈虎色变,好像让银行破产、关门就会引起超级地震一样。实际上,只要有一套良好的金融法规和监管体制,让某家银行关门破产并不比企业破产更为严重。近年来,美国每年都有300多家中小银行被停业、关门、兼并或破产。只要遵循一条简单的规则,在任何时候不允许银行的不良资产接近或超过其自有资本,那么勒令那些经营不善的银行退出金融业,亏损的是银行的股东,而不会对储户造成什么影响,更不会冲击整个金融体系。倘若一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只有5%,不良贷款超过了20%,事情就难办了。一旦让这样的银行或信用社关门破产,上哪儿找钱来补这个窟窿?如果让民营银行问世的话,一上来就要坚持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万万不能因监管失误而重蹈覆辙。从这个角度来讲,民营银行适应于市场竞争机制,而要让现存的金融机构适合市场竞争机制,非要准备好一大笔钱来弥补窟窿不可。对于那些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来说,虱多不痒,债多不愁,你拿他们有什么办法?

开放民营银行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战役,风险很大,但是却非改不可。古今中外,任何改革都会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都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没有人反对的改革,根本就不是改革。创新的对立面就是“守旧”。守旧者都有两手,一方面为旧事物、旧制度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新生事物大泼冷水。反对民营银行的人说什么“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不能寄希望于民营银行”,“民营银行不可避免道德风险”,“民营银行的效率不一定高”等等。民营银行尚未诞生,连试点都没有开始,不知道这些判断的根据从何而来?如此气急败坏,何苦呢!倘若民营银行真的那么没用,大了不关掉就是了。只要这些银行的不良贷款没有超过他们自有资金,怎么处理都好说。连试试都不让,是否有点太没有气度了?

金融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是不是相信民间有极大的制度创新能力,是赞成开放民营银行和反对者的重要区别。在金融改革的研讨中,反对开放民营银行的人势孤力单,形影相吊,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他们似乎很委屈地问道,为什么就不相信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有创新的能力呢?我们主张公平竞争,最重要的是在竞争机会上的平等。现有金融机构有没有实现制度创新的机会?如果从来没有给他们机会,显然不公平,应当让他们有机会试一试。事实上,现有金融机构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试了十几年,可惜效果不彰。上级三番五次要求各级金融机构加快改革步伐,大胆制度创新。有些银行改革得比较好,可是许多金融机构摇摇晃晃,步履蹒跚,直到今天在制度创新上依然乏善可陈。一个药方开下去,如果吃上一段时间不见效,人们就会换个药方试试。没有理由非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可。既然现有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这么困难,为什么不给民营银行一个试试的机会?

有些人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路上。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计划途径来推进改革。尽管在原则上同意开放民营银行,但是他们认为民营银行只不过是国有银行的补充而已,等把国有银行改革搞好了之后再开放民营银行。有些人认为国有银行改革的风险很大,光应付国有银行改革就已经非常吃力了,再加上一个开放民营银行的题目,风险更大,只怕忙不过来。还是先考虑国有银行的改革,以后再讨论民营银行为妙。可是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国有银行才能改好。如果国有银行十年改不好,难道民营银行开放也要等上十年吗?

这些都涉及到对金融改革态势的判断。如果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金融风险不是在减少而是越来越大,那么推迟开放民营银行就是一个战略错误。

当前关于民营银行的争论并不是“改造”和“新建”之争,也不存在最先谁后的问题,更不必花费那么多精力去讨论什么“民营”、“私营”等定义问题。金融改革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推动金融制度创新。现在已经到了完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建立金融市场准入规则的时刻。应当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民间资本以选择的空间。愿意入股原有金融机构的就让他们入股。如果他们不愿意入股原有的金融机构,也尊重他们的选择。想申请创建新的民营银行的就去申请。只要符合《商业银行法》和有关金融管理条例,就批准他们组建。在开放初期,要严格把关,不符合条件者坚决不批。即使批准了,也要严格监管。并且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通过竞争提高金融体系整体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点,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金融准入、监管和退出法规,并且在试点中检验、完善这些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例可循”,这些正是当前我们金融改革必须抓紧的工作。

路径优化选择 篇12

1 蜜桔产业面临着挑战

1.1 产能过剩初露端倪

一方面, 2008年我国柑桔栽培面积已达206.7万hm2, 总产达2200万t, 已超过美国和巴西, 面积与总产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且发展势头强劲, 前5年的面积与产量分别以6.6%和11.25%的速度递增。即使柑桔面积不再扩大, 但因每年以33.33多万hm2规模的投产面积递增, 总产仍处于增长态势。目前国内人均柑桔占有量已达16.3kg, 2007年人均柑桔鲜果消费量13.8kg, 比世界人均消费水平18.7kg少3.9kg。诸多学者据此认为我国鲜桔消费潜力仍非常巨大。其实不然, 一个国家消费能力的大小, 必然受人均收入水平所制约。若从我国人均GDP与世界人均GDP比较来考量, 则情况大不一样。目前世界人均GDP逾9300美元, 而我国仅为3200美元, 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因此, 笔者认为国内鲜桔消费能力难于有大的提高, 事实上市场已经饱和, 产能过剩已初端倪。另一方面, 外贸出口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一个副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愈来愈严重, “绿色壁垒”更加森严。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对柑桔产品采取诸如提高反倾销税和更为苛刻的农药残留检验标准等措施限制进口, 随着出口果园注册制度的实施, 柑桔出口的门槛会越来越高。

如此看来, 我国柑桔产量不仅仅是结构性过剩, 总体产能过剩也已经初露端倪。在此状态下, 优胜劣汰法则最能得到充分显现。果实品质的优劣与应市能力的大小, 就成了蜜桔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1.2 南丰蜜桔比较优势呈下降态势

值得重视的是, 就果实品质与市场适应能力而言, 南丰蜜桔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几年来, 广东沙糖桔以其含糖量高和极其化渣等特点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而深受市场追捧, 并受此刺激而呈强劲发展态势, 面积与产量均远超过南丰蜜桔。不幸的是, 南丰蜜桔正好在含糖量和化渣程度方面逊于沙糖桔, 从而使得有着1300多年悠久历史、素以“贡桔”闻名、一向以独特的风味占尽风头的南丰蜜桔产业面临着强势竞争对手的严峻挑战, 比较优势呈下降态势。与沙糖桔比较, 南丰蜜桔比较优势仅在于上市较早。

1.3 现有品种 (品系) 结构滞后市场发展

抚州市蜜桔产业, 目前处于南丰蜜桔一花独放的状态, 但也存在中晚熟品系偏多、早熟品系偏少的弊端, 优良单株的纯品系南丰蜜桔栽培面积比例不是很大。这在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无论是品种结构还是品系结构, 与市场发展的需求均不相适应。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 必须以提高果实品质、增强应市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为切入点, 在通过提高栽培管理水平以力求提高南丰蜜桔品质的同时, 着力调优品种 (品系) 结构, 对于增强抚州市蜜桔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致从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它事关“双百工程”的成败。

2 优化蜜桔品种 (品系) 结构的可能途径

2.1 数量扩张型结构调整

在不对现有栽培品种 (品系) 施行改造的前提下, 通过扩大优良品种 (品系) 的栽培面积来改善现有整体品种 (品系) 结构比例, 是蜜桔产业处于初始阶段, 且效果最为理想的优化品种 (品系) 结构的方式。但是, 蜜桔产业通过3年来“双百工程”的实施, 就数量规模而言, 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 都基本实现了“双百”预期目标, 再实行面积上的扩张, 可供开发的山地资源已难于承载。而且, 就蜜桔产业的现状而言, 其瓶颈不是规模不够大, 而是品质方面的市场竞争力 (直接反应在经济效益方面) 有赖于进一步提高。

2.2 自然淘汰型结构调整

即使不扩大栽培面积, 因其市场竞争原因, 在政府不干预的情况下, 蜜桔生产者对于那些不适应市场需求、售价低、种植经济效益差的品种 (品系) , 自然会抛荒弃管, 或者由于自然灾害原因 (比如冻害) , 淘汰劣质品种 (品系) , 减少总体栽培面积, 提高优良品种 (品系) 的结构比例, 从而自然实现整个蜜桔产业的品种 (品系) 结构的优化。事实上, 那些多年生农作物品种 (品系) 结构, 往往是通过此种方式而自然实现优化的。但这种方式, 不仅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 对于蜜桔产业而言, 势必造成现有资源的巨大浪费, 导致非常不利的社会影响, 甚至于会动摇抚州市蜜桔产业的根基。尽管这种情形的出现, 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于避免的, 但作为政府, 任其自然淘汰总不是一种积极态度。

2.3 改造型结构调整

即在不扩大或基本不扩大现有栽培面积的情形下, 进行高接换种, 扩大优良品种 (品系) 栽植比例, 从而实现品种 (品系) 结构的优化。

当然, 在现实的蜜桔产业发展过程中, 其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往往上述3种方式兼而有之。但在某一个阶段上, 又往往是以其中的一种方式为主导。在通过提高栽培管理水平从而增进果实品质的同时, 选择第3种方式优化品种 (品系) 结构, 是比较优选的路径。但此种路径选择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必须解决优良品种 (品系) 的接穗资源问题。

3 自然芽变选种、高接换种实现途径

在具体实施自然芽变选种、高接换种调优品种 (品系) 结构时, 需要着力考虑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确立选种目标

针对市场需求和南丰蜜桔竞争对手——沙糖桔的优、劣势考虑, 确立选种目标, 最为关键。这些目标指标包括: (1) 早熟性能好。可以定位在10月中旬以前上市, 愈早愈好。 (2) 果实化渣程度高, 果肉质地细嫩。这是南丰蜜桔的最大不足之处, 也恰好是沙糖桔的最大优势所在。 (3) 味浓甜而纯正。这是沙糖桔又一大优势。对于早熟品种而言, 我们没有必要强调一定要达到沙糖桔的水平, 可以考虑固形物含量以不低于12%为标准, 且应力求味浓甜而纯正, 有香味, 无异味。 (4) 果实外观。要求果实扁圆形且整齐度高, 果实大小与南丰蜜桔大果型相当或稍大, 皮色橙黄且富有光泽、果皮细嫩 (沙糖桔外观最大的弱点就是果皮粗糙) 。 (5) 无核或少核。平均每个柑桔不宜超过2粒种籽。 (6) 丰产、稳产性能好, 抗逆性、尤其是抗寒性强。

3.2 把柑桔选种、鉴评纳入基地县 (区) 考核目标

“双百工程”基地县 (区) , 应将柑桔选种、鉴评、高接换种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纳入考核范围, 进行目标管理。通过基地县 (区) 和重点乡 (镇) 的果业局 (办) , 发动群众, 报种、选种, 市、县 (区) 二级逐级组织擂台赛, 对于优胜单株予以重奖。

3.3 建立柑桔良种选育发展基金, 纳入市、县 (区) 财政预算

此发展基金, 主要用于柑桔良种选育的研发和高接换种大户的补贴。

3.4 创建品种选育和品种审定地方性法规机制

上一篇:国外研究生教育下一篇:ADS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