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及对策(共12篇)
思路及对策 篇1
前言
我国的经济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高,但是生态环境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以往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我国的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还破坏了生态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植树造林的工作是造福于后代的工作,是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可以预防沙尘暴,能减少一些人们的呼吸道疾病。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要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
1 我国目前的林业生态
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也较大。我国的林业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不错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林业生态建设扶持力度显著增大。为了保护林业生态,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比如: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三北”为主的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党重要和国务院也是注意到了建设林业生态的重要性,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要求,是林业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森林资源增长缓慢和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形成了矛盾。由于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关系着我国的生态安全,所以要着手解决林业生态工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我国生态建设的不足之处
2.1 原有种植的桉树不符合当地的条件
桉树原产地是澳大利亚,又称为尤加利树,生长于阳光充足的平原、山坡和路旁,被引进许多国家种植。桉树是一种经济作物,因为其成材快质量好,成为了板材、造纸加工业的优选原料。但是桉树种植会消耗大量的水分,容易导致其他的树木受到生长的水分限制,已造成水源枯竭。桉树的生长还很迅速,养分吸收太快会造成土地养分贫瘠,其他的植物就无法生长。种植树木要考虑是否与当地的情况相适宜,桉树的种植不符合当地的条件就要适当地改种,比如种植适合当地条件的乡土阔叶树种。
2.2 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林业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这些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疆和东南部的山地,而在中部的经济发达地区和东南沿海分布稀缺。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西南是我国第2大天然林区,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的人工林区。城区与郊区相比也是城区的森林覆盖率极低,而偏远的村落则覆盖率较高。西南林区的每年自然枯死损害量大,森林资源管理水平低,但是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南方的森林资源分布要相对均匀一些。
2.3 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经济发展迅速,对于林业也是有多方面的需求,而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形成了矛盾,不相适应。一些地方片面注重发展经济,目光短浅,进行各种毁林活动,以破坏林业生态为代价来换取其他的利益,这是不明智的选择。比如大量砍伐树木、占用林地等,这都只能获得经济上的短期收益,但是会使得林业生态受到破坏,破坏的是长期的利益。经济发展要寻求能长期持续发展的项目,不能仅仅限于去攫取基本资源为谋取利益的途径,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生态林业中的科技含量
为了保证生态林业的持续稳进发展,就要对生态林业建设不断进行改革和科技研究,对相关科学技术进行不断的钻研。科技是促进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生态林业加入更多科技含量,会有效地促进生态建设。生态林业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长期性相结合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健全林业技术推广网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积极推进林业技术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强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致力于研发新技术。
3.2 走规模化经营路子
发展林业需要集约化经营,才能充分发挥林业技术优势,而林地的分散经营会制约着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集体林权制度的主体改革已经结束了,林权的落实为农民发展提供充足保障,所以要探索走股份制或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规模化路子。要积极引进工商资本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林业全产业链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构建新型林业经营体系。要遵循依法自愿的原则,在不改变林地的用途之下,积极引导林农采取股份合作、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的林权流转,推进林业合作化、规模化经营。
3.3 合理采伐利用树木
森林是可再生的资源,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各种效益,就要合理地采伐利用树木。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会使得我国本来就不多的森林资源造成破坏,面对森林的严重不足和破坏,保护森林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森林资源是属于国家所有,除了法律规定的所属集体。所以砍伐重点林区的树木要向上级部门申请,给予证明才可以砍伐。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是我国《森林法》规定的一项法律制度,是森林采伐的重要内容,是为了控制采伐的数量从而来保证森林的蓄积量。为了改善完善林木采伐管理,要材积表重新编制,人工育林基金取消,明确并且拓宽“房前屋后”的范围,进行林木采伐分类管理。分类管理就是针对非林业用地和林业用地、商品林、中电公益林、一把公益林等进行区分。
3.4 种植适宜当地环境的树木
种植树木要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环境、土壤等的,不能只是一味的为了盲目跟随市场或者只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选择并不适宜当地生长的树木。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不因地制宜会导致树苗的浪费,树苗无法存活,甚至会导致当地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
3.5 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力度,促进林业建设步伐,为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业务性都很强。要深入宣传林业的公益性、基础性、多功能性,深刻阐述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自然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要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到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大力宣传林业建设成就与典范示范,宣传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加强林业报刊的征订和张贴,通过报刊来宣传思想。要安排专人进行当地群众的宣传工作,加强对宣传工作的考核。
4 总结
林业肩负着以生产生态产品和物质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任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部分。林业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是对过去林业破坏的弥补,也是为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建设了一些林业生态工程,旨在逐步提高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虽然目前在林业生态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前景是可观的。
摘要:森林是“地球之肺”,是维持着氧气和CO2平衡的重要之地,也是林业经济的重点。造林工程对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有着关键性的意义,造林质量的提升也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民生事业。林业生态对于社会环境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要重视推动我国生态林业的发展。本研究主要是从我国目前的生态林业情况出发,阐述了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策略思路等,旨在为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思路与对策,工作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景波.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米红广.鄂托克前旗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内蒙古林业,2010(11):12-13.
[3]周利君,方胜刚.长株潭两型社会林业生态建设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5-67.
思路及对策 篇2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镇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品种相对较少,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一些低质农产品销售不畅,本地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农产品“卖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而且不同程度的造成一些社会浪费,影响我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一)种植业。要坚持质量、产量、结构、效益的统一,改良优质品种,提高质量。特别要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优质作物品种,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1、粮食作物要着力优化品种结构,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和品质差的品种,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在稳定冬小麦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面条、蔬菜饼干、专用面粉等精深加工产业,今后几年将在北齐路、皇马路沿线两侧建成千亩优质小麦基地;要提高玉米品质,重点发展优质饲料加工,并配合加工需要发展高淀粉、高含油等玉米副产品生产。
2、蔬菜种植。将在××、××、××等6处蔬菜示范园的基础上,再建3处占地约一千亩的优质蔬菜基地。重点引进白丽、F-189等新品种,使用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雄蜂授粉等高新技术,改进栽培管理方式,大力发展绿色蔬菜食品生产。在“翠竹”5个绿色蔬菜品种获得认证的基础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强蔬菜优质、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今年力争再有2-3个
品牌通过国家“绿色蔬菜”认证。
(二)畜牧业。以兴办畜牧养殖小区为突破口,发展适度规模饲养,重点发展以牛、羊、鸭为主的食草节粮型动物。大力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完善畜牧兽医体系,提高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治水平。适当发展饲料加工业,方便养殖户购买使用。调整畜牧业品种结构,加快生猪品种的改良速度;引进蛋鸡新品种,提高蛋鸡产蛋量,加快其出栏周期。同时,积极推广南蓬联户饲养肉食鸭的典型经验,力争形成“百万只”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一)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认真抓好种植业“种子工程”和养殖业“良种工程”建设,开发一批种养优良品种,推广一批能够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进实用生产技术。今年以来,全镇已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6项,引进应用名优粮菜新品种12个,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及示范推广项目 20多个,培训农民2万人次,推广秸秆还田和配方施肥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和4.5万亩,大宗作物优良品种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今年按照科技人员到户,成果推广到田,技术传授到人的要求,着重提高技术措施到位率、应用率,全镇5.6万亩小麦丰收有望,4万亩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粮菜亩收入预计平均增长800元。全镇奶牛、肉牛良种覆盖率平均在90%以上,生猪、家禽基本全部实现良种化。
(二)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一方面,加快于家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类包装及信息服务建设,争取将其建设成为以蔬菜批发为主,农副产品销售为辅的综合性批发市场。另一方面,将今明两年确定为农资市场建设年,着力把北羊农资市场发展成为全市规模最大、辐射面最广的农资市场。今年以来,自西南羊至南卧石规划设计了13000平方米的营业楼房,目前已竣工6000平方米。将在每年3月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农资交流会,市场辐射至益寿临广四地,高峰期农资交易量最高可达300吨/日。截至目前,以北羊村为中心,长约6公里的农资市场内经营业户已发展到200多家,年营销额可达5亿元。
(三)加快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近年来,该镇围绕绿色蔬菜、腌菜佐料、肉制品等特色农业,鼓励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群众成立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今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农民科技协会、水利协会、林路管护协会等5个农民协会,全镇已有10余个经济合作组织,入会人员达1600余人,每年带领农民致富近千人。去年,西红柿协会内部人均增收500元,蔬菜运销协会会员的蔬菜售价比批发价高出0.4-0.6元,实现增收400元,西上村水利协会经过多方努力,修建PVC防渗渠12000米,新打机井15眼。
草原畜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路 篇3
2近百余年来,对内蒙古草原进行不合理开发的结果,草原生态环境现在已经严重恶化了,很多农牧民因之而贫困,因之而成为生态难民。说起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其中人为因素又可分为人的行为因素和制度因素两个方面。
行为因素中包括滥垦、滥挖、滥砍、滥采、滥牧等行为。权威人士认为,在我国草地退化的人为成因中,过度放牧占283%,过度农垦占254%,过度樵采占318%。但就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三个成因的内在联系来看,过度农垦是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的原因。因为,滥垦草原直接导致草场面积的缩小而加剧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并造成过度放牧;涌入草原的大批农民为解决他们的取暖烧饭问题,必然大量樵采。而人的行为受制于制度,所以草原退化沙化的人的行为原因,实际上就是制度原因的表现形式。
制度因素中包括政策导向、法律制度、产权制度、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
(1)从政策导向的影响看,1958年的“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和20世纪90年代的“粮食自给”等政策的实施,对于内蒙古草原来讲,是一场灾难。据不完全统计,在“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和“牧区粮食自给”的指导思想下,从1958年到1976年的18年间,开垦内蒙古大草原共4500万亩,导致了草原的严重退化沙化。根据实验,开垦1公顷土地就会使3公顷土地沙化。按这一比例计算,从1958年到1976年的18年间,已使13500万亩土地沙化。
(2)从法律制度方面看,虽然早在1985年就已经颁布和实施《草原法》,但《草原法》在保护草原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再加上草场承包经营权的债权性质,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草原照旧退化沙化,没有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在草场承包经营权债权化的情况下,常常发生发包方通过调整合同来损害草场承包人利益的现象和草原的开垦、流失、污染等现象。如目前在牧区普遍存在的上级领导干部、离退休干部、外乡人,利用草场承包经营权的债权性质,或通过各种人际关系,或通过有偿流转制度,租到或承包到集体经济组织的机动草原进行掠夺性经营而导致草原的退化沙化。
(3)从草场产权制度方面看,首先,“畜草双承包”进程的不同步性造成了草场的退化沙化。1983年起,牧区全面推行“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生产责任制,从1984年开始内蒙古牧区全面推行“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应该说草场承包和牧畜承包的时间起点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在实践中,其进程却不同步的,家畜“作价归户”工作于1985年就基本结束了,而草场承包却时隔15年到2000年才基本结束。在这期间,草场处于无人管理的“公共草场”状态,牧户随意使用他人草场,一味追求牧畜头数。其结果,牧畜头数激增,草场严重退化沙化。其次,草场有偿流转制度造成了草原的退化沙化。从理论上讲,草场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有两种形式: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流转和不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流转。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流转,是指由承包人将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他人,承包人自己完全退出承包合同关系,由受让人取代承包人地位的状况;不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流转,是指由承包人通过转包、出租、互换、合作入股的方式将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他人而承包人仍为原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状况。根据我们的调查,在牧区只存在不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流转形式,而这种流转形式对草原最具破坏性。最后,在无准备无投资的情况下,对草场进行的划分造成了草场的退化沙化。在进行草场承包时,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的情况下,匆忙地对草场进行了划分。牧民没有能力全部围栏自己所分到的草场,国家又没有能力替牧民围栏草场的情况下,牧民就有一种趁机尽可能地多利用草场的心理,使劲增加牧畜头数,结果,草场退化沙化了。
(4)从传统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看,首先,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世间最好的东西就是“好”字本身即“女”和“子”,而且“女”和“子”越多越好,叫做“多子多富”。这种价值观和生育观念的影响下,人口出现了绝对过剩现象,对我国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压力,并致使有的地方的生态系统濒临崩溃。其次,“内蒙古地广人稀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的人地关系观念影响下,大量的人口涌入内蒙古,给这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最后,在唯农是种、见地就开的小农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下,涌入内蒙古的流民开垦了大量优良天然草场,导致草场的严重退化沙化。
总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就是人的因素即人口数量过多、素质过低。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规模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在这方面,有很多历史实例和现实例子,现在人们也普遍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过低的人口素质又如何破坏生态环境呢?过多人口的形成本身就是人口素质过低的一个表现,在人的素质过低的情况下,人一到生育年龄就会自然繁殖,只知道生育,而不考虑如何养活;人的素质过低了,人就难以对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规律进行正确认识,只顾向大自然索取而不思回报大自然;人的素质过低了,人就变得保守落后而形不成先进的意识形态,更形不成高效率的制度,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3在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一方面,一部分牧民和开垦草原农民本身贫穷了,成了生态难民。截止2000年底,我区还有80万绝对贫困人口和300万未稳定脱贫人口。除这一部分人以外,还有一部分农牧民则正在失去他们生产生活条件,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他们也很快成为贫民或生态难民。另一方面,草原植被的退化和裸露化,在每年的冬春季节里产生着严重的生态外部性——沙尘天气,影响着京津唐地区民众之福利。从长远看,也有可能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影响,使其朝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生变化。因此,进行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势在必行。那么,如何进行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呢?进行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我以为,我们应该从生产力的两个源泉方面入手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丝毫不能松动。这一政策在中国农村已经开始松动,允许农民生育第二胎。这样做的考虑之一可能就是国家无力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其实,人口激增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巨额损失,国家同样不能承受。因此,我们不仅要求自治区严格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而且也要求内地及发达地区严格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从理论上讲,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越高,他们对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物品和服务的人均消费量就越大,换句话说,发达地区的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物品和服务的人均消费量大大高于欠发达地区人均消费量。因此,他们人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我们生态环境压力的增加,反之,则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发达地区的人比欠发达地区的人负有更大的责任,城市人比乡村人负有更大的责任。
(2)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首先,明确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主体。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部生态屏障,如果它退化殆尽而变成沙漠化土地之后,不仅会危及我国生态安全,而且也会危及我国政治—经济安全。1986年,布伦特兰曾意味深长地说道:“在不久的将来,穷人中的环境问题,通过政治不稳定和动乱的传播,也会影响富人。”因此,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是属于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应由中央政府投资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京津唐上风口。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损害者对受损者进行赔偿的观点,我们内蒙古应该对京津唐地区民众进行赔偿。这种理论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可能有效,但在生态建设方面显然具有局限性。实际中,我们也像庇古所主张的那样做的话,必然要犯错误。
其次,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经济学角度讲,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第一产业应按照以牧为主的方向并依“草、林、牧、农”的顺序进行调整。第二产业应以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为突破口,加紧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食品工业,以促进我区工业化的实现。工业化的动力源是能源工业,因此,培育和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工业又是能源工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工业化的实现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先导,因此,应该优先发展那些投资少、发展快、具有未来前途的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中应该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业,在此基础上再发展旅游业,蒙药制药,蒙文信息处理等产业。
思路及对策 篇4
1 确权发证工作的意义
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 依法确认农民土地权利, 强化农民特别是全社会的土地物权意识, 从而有利于解决农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 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 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经济社会的发展, 土地资源的制约, 决定了只有保护与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 统筹考虑吃饭和建设、生存和发展问题, 明晰每块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利归属, 查清每块土地的面积、空间位置、利用状况等并登记造册, 确认农民集体、农民与土地的长期稳定的产权关系,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依法处理违法违规占用的土地资源, 才能真正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农村土地利用粗放浪费现象还大量存在, 节地挖潜的空间较大, 为加快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必须以农村土地确权和登记为基础;只有通过深化改革, 还权赋能, 才能最终形成产权清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 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4]。
2 确权发证工作的依据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均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包括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2章第10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2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乡 (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第11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 核发证书, 确认所有权。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 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 核发证书, 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登记办法》明确指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应当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明材料, 申请集体土地所有权初始登记”。“依法使用本集体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 当事人应当持农用地使用合同, 申请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把城乡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内, 统一管理, 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 确保维护农民利益。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和工作意见, 要求本着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的原则, 确保有利于生产和生活,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以及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基础上, 依法有序开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3 确权发证的原则
开展确权发证工作一定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以便民、高效、因地制宜、急需优先和全面覆盖的原则推进, 始终要把便民、利民、护民的宗旨贯穿到整个确权发证工作的全过程, 同时要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 在确保农民土地权益不受损害的前提条件下, 制订出适合当地的实施细则;对需开展综合整治和流转的农村土地, 要优先进行确权登记、发证;对综合改革实验区、农村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地区、城乡结合部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 要满足改革发展和稳定需要。全面覆盖原则即确权登记发证应覆盖到全部农村集体土地, 包括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等。
4 确权发证工作思路
4.1 工作方法
在确权发证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中形成的集体土地权属调查资料、图件, 以及《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等各种资料, 以大比例尺地籍调查成果为基础, 摸清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 按统一的宗地编码模式, 完善地籍调查成果, 为集体土地的确权发证提供依据。
4.2 工作步骤
4.2.1 前期准备阶段。
在该阶段要做好以下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编制工作方案;前期调查准备;培训有关人员;做好舆论宣传等。
4.2.2 具体实施阶段。
在该阶段要做好以下工作:调查确定辖区内土地所有权主体权属界线、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界址;绘制界线走向图, 完成指界人确认盖章及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地籍调查等有关的测量工作;建立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绘制宗地图、生成权属调查表;申请确权登记;申请审核;进行公告;签署审核意见, 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发放证书;对有争议的地块、插花地、飞地、无权源土地做好调处。
4.2.3 总结、整理、检查阶段。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要对辖区内确权发证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和检查, 确保每宗土地的测量和登记准确、合法、有效;同时对整个确权发证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将好的工作做法、经验、体会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及时整理总结成检查报告并逐级上报。
5 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本着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稳定和谐。对工作中遇到难题, 要采取切实的措施。
5.1 历史遗留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土地的权属存在争议和权属证明材料不全。确权发证涉及到各村、组、乡镇之间土地权属界线划分, 有的界线不清, 权属不明, 存在权属纠纷, 可供利用的证明材料又由于人员的变动不完整;有的地方存在少批多建、未批先建等违规用地问题;有的地方还存在“小产权房”和城镇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没有到土地登记机构办理相关变更登记手续等问题, 给确权发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策:针对确权中出现的权属争议和证明材料不全的问题, 依照《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处理办法》, 采取因地制宜、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的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的证明材料。对于复杂疑难的权属问题,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 做好调查处理, 以免引起新的土地权属纠纷;对于违法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和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规划以及有关用地政策的, 必须由县局土地执法部门依法依规处理后方可登记;对于“小产权房”建设, 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进行处理。
5.2 群众和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确权发证工作中, 存在很大一部分群众和少数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 对开展确权发证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够, 特别是对宅基地确权登记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 致使在指界签字盖章时不积极配合, 有的甚至直接影响本宗地与相邻宗地界址的界定, 对确权发证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动。
对策:广泛发动确权发证, 做好舆论宣传。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的重要性、法律依据和意义进行宣传发动, 通过广播、明白纸、宣传车、报纸、网络和电视等新闻媒体, 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 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 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5.3 确权发证工作秩序混乱
在确权发证工作中存在极少数人员不按规程办事、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填报表格不全面、土地所有权人员盖章不完全、证书没有发放或发放不到位等问题, 扰乱了确权发证工作的正常秩序。
对策: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不按规程办事的情况, 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 填制国土部门统一印制的土地登记表格, 按照确权发证工作的具体流程办事, 确保资料的全面、完整和规范, 不得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胡乱发证。同时要以制度制约每位工作人员, 要求国土、财政、农业部门加强协调配合,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将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总统计情况等按时向领导小组汇报, 领导小组要定期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通报,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
5.4 工作经费落实不到位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 需要大笔的经费用于完成此项工作, 没有足够的经费是无法按时保质完成该项工作的。目前仍有个别地方存在经费拨付不到位的问题, 严重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策:针对经费拨付不到位的问题, 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确保工作经费的落实到位。按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严格执行财经纪律,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收费标准, 严禁借机乱收费, 加码收费, 要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管理和监督, 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阳光透明。
摘要:农村集体土地界址不清、面积不准确与产属模糊不合法是当前我国重要的土地问题, 对土地规划利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根据多年从事农业基层工作的经验, 从维护农村土地财产权和农民利益角度阐述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的意义、依据、原则、思路以及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确权发证,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丁关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和行使主体的探讨[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4) :1-6.
[2]吴晗.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1996 (3) :32.
[3]龚介民.农村宅基地房地产立确权为农民私有权[J].上海农村经济, 2005 (5) :12-13.
思路及对策 篇5
一、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文山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北纬23º6ˊ--23º44ˊ,东经103º43ˊ--104º27ˊ之间,最高海拔2991.2米,最低海拔680米,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雨量10589.9毫米,无霜期339天,年日照时数为1988.1小时。总面积2972.12平方公里。全县辖16个乡(镇)133个村(社区)委会、1145个村民小组,有汉、壮、苗、彝、回、傣等11种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山区贫困农业县。全县43.5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2.540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4.4%。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贫困县。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形成了一个既保持了各民族特色,又使多民族文化凝于一体的文化景观。
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包括的民族乡有:柳井彝族乡、秉烈彝族乡、坝心彝族乡、东山彝族乡、红甸回族乡、追栗街镇。区乡体制改革前的民族小乡有:喜古小寨彝族乡、古那冲彝族乡、车期彝族乡、攀枝花塘子寨彝族乡、大以古彝族乡、高登彝族乡、高末彝族乡、迷洒彝族乡、攀枝花彝族乡、牛克彝族乡、热水彝族乡、干塘子彝族乡。总的土地面积为:1219.064平方公里,有64个村委会,113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43544户,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90%。人均耕地面积为1.5亩,人均粮食产量为500公斤,农民纯收入为800元。这些地区多为丘陵,属山区和半山区地带,自然资源丰富,民族众多。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解放初期,这些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生产力十分低下,民族内部社会分工很不明显,人们习惯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封闭圈中蹒跚而行,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民族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投入力度,不仅加强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还在资金上扶持有经济发展条件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及所处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散杂居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还是相对缓慢。
(二)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主要优势和成就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大部分民族地区不仅形成了以烤烟生产为支柱的产业,而且,综合开发的路子正在逐步开通,丰富的土地资源逐步得到利用,畜牧业、林果业的潜在优势逐步得到发挥。资源优势主要包括——农业资源: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兼有亚热带南温带气候,具有立体气候的特点,有发展农、林、牧、渔及多种经济作物的优势条件。农业粮食作物主要以稻谷、玉米、小麦等为主;经济作物以三
七、甘蔗、烤烟、油菜、蔬菜为主。矿产资源:目前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达24种,矿床和矿工91个,钨、银、锰、铝、锌、花岗石、石灰岩为文山县优势矿种。如:乐诗冲乡牛克村委会有较为丰富的铁、煤、玄武岩,贮量大,质量好,是建设等级公路必需的石料之一,有着极高的开采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水能资源:我县本部散杂居地区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缓流纵横,水系发达,湖泊库塘星棋罗布。水能开发的主要河流是盘龙河与那么果河。除此以外,还有生物资源、植物资源等等。近年来,我县加大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利用优势,努力发展散杂居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1、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九五”以来,县委、政府抓住中央对西部大开发这一政策及难得的扶贫攻坚机遇,以“三通”(通水、通电、通路)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全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把重点放在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现已基本实现了散杂居民族地区村村吃上自来水、村村通路、村村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村电视收视率达80%的目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并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2、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取得效益
发展全县经济,散杂居民族地区是重点和难点。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散杂居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主要做法是根据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区域优势,依托市场,择优布局,在坝区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和生猪联户养殖。在山区重点实施辣椒基地、优质烤烟基地和山羊养殖基地等工程。种养殖业逐步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由传统农业逐步转向现代农业,在推进散杂居民族村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发展。如:秉烈彝族乡就地区优势,建成优质水稻基地,大力发展粮食产业。追栗街镇以彝族聚居村大兴寨为烤烟基地,发展烤烟种植业,该村2002年被州政府确认为州长烤烟示范样板地。全镇2003年烤烟种植面积为5800亩,烟叶收购1.16万担,大兴寨的烤烟种植面积就为3240亩,为当
班子建设,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那些有知识、有文化、有一定特长的少数民族青年,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人才,这样他们就能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走科学致富的路子。坚决杜绝那种长期以抓阄轮流担任村小组长的现象发生。
思路及对策 篇6
关键词:个性化服务;缺陷;思路
中图分类号:F8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3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86-02
个性化服务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根据用户的设定来实现,依据各种渠道对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向用户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原来单纯技术层面的竞争,发展到服务方面的竞争。保险公司也不例外,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的日趋成熟,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目前国内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个性化服务,市场上各类保险个性化服务咨询扑面而来,从产险到寿险,几乎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范围之广,令人应接不暇。由此可见,个性化服务已经成为保险公司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保险公司的客户多种多样,客户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保险产品及其服务就是要尽可能地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客户的需求点,了解客户需求的多样化,提供适合客户需求的服务,建立与客户良好的信任关系,搭建一条公司和客户之间友谊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从这个角度看,提供个性化的保险服务,恰好满足了高端客户的各种需求。首先,客户可以及时反映对保险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从保险营销人员那里得到及时、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获得了预期利益的满足或使不合理的预期利益得到了纠正,降低了购买风险,提升了客户价值。其次,客户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及时地与保险营销人员进行沟通,节省了寻找、挑选、购买产品时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最后,个性化服务可以使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会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创造固定客户群体。
保险公司在经营自身业务时要充分考虑企业效益,根据20/80法则,公司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而剩余80%的客户只能给公司带来20%的利润。这20%的高端客户应该成为保险公司重点经营和发展的对象,因此,对这类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就显得很有必要。可以预见,提供个性化服务将成为未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一、个性化服务存在的缺陷
保险公司应谨慎开展个性化服务。现阶段保险公司大肆推行个性化服务,在提高企业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增加了公司成本
目前保险公司推行的个性化服务尚处在发展初期,很多条件还不具备。保险公司要推行个性化服务,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让公司进行额外的投入提供新服务,必然增加了公司成本,影响保险公司经营的效益。
(二)增大工作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
对每位客户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无形之中增加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难度。对保险公司来说,要满足每一位客户的需求,对保险营销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保险公司如果要兼顾所有的客户,必然会使管理工作变得非常复杂,整个营销服务网络都将经历严峻的考验。
(三)受消费者隐私保护的制约
由于保险公司在提供服务之前会要求客户填写完善的个人信息,所以很可能让客户产生对公司不信任,在顾客了解复杂的产品信息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二、对策思路
(一)更好地体现个性化服务
很多保险企业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过程中的做法很具有共性化,请客吃饭、中秋节送月饼、生日送蛋糕等,但是效果往往不太好,例如如果礼物太轻,不仅不会打动客户还会遭到客户的斥责,而礼物太重,会让客户认为保险公司获得了高额的利润。笔者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保险公司应该考虑如何利用个性化服务打动客户,与客户时常沟通思想和情感比单纯的礼物更好。个性化的服务,是创造价值的服务;共性化的服务不仅不创造价值,而且有可能创造负价值。例如,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可以经常走访客户,以短信形式提醒客户天气变化,更注重与客户的情感交流,另外,营销员还可以把公司的最新产品信息及时告诉客户,让他们把握最新的产品动态,表明营销员是时常站在客户角度尽心尽力地着想。实际上,多关心一下客户的情况,聊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时常去拜访一下,会让客户在情感上把营销员提升到朋友或家人的位置,营销员与客户之间不再只谈保险,营销员把客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关注,在赢得客户的信赖,也能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二)健全信息,建立客户档案
健全的客户信息是个性化服务的基础。保险公司要把顾客当作一项资产来管理,对每一位客户都必须设定直接的营销员,营销员应建立自己的客户档案。首先,档案的资料应有助于全面描绘客户的情况,不仅要反映客户的基本信息,最好还包括习惯、爱好、消费能力、消费档次等等。其次,档案必须是及时更新,每一次与客户接触后,保险公司应及时将这些信息输入到档案中,在顾客未注意到的情况下,送上贴心的服务和建议。最后,客户档案的信息应在公司内各部门之间得到充分的共享,例如产险部门和寿险部门可以建立统一的客户档案,全面了解客户的动态,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服务,提高保险公司的效率和客户的价值。
(三)扩大客户范围
如今的高端保险客户在选择保险产品时,除了看重其保障功能外,更看重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优质服务。保险公司应根据客户的价值和吸引及保持客户所需成本进行成本收益权衡,确定级别,例如高端客户和一般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初期,保险公司应首先对能给自己带来丰厚收益的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逐渐扩大客户的服务范围。要扩大客户群,首先,保险公司要建立良好的公司形象,树立健康的企业文化;其次,加强业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特别是针对高端客户群的营销员的培养;最后,将保险服务融入到客户的生活圈中,尝试在各种场合吸引客户。
(四)完善公司内部制度创新
个性化服务要求保险公司对顾客需求的反应灵活快捷,这对公司的组织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个性化服务与传统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不同,保险公司必须在制度设计上进行改革。要提供完善、可行的个性化服务,保险公司当前的业务流程要做出根本性的思考和改进,以求在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各项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保险公司应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削减内部层次,才能降低工作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提高客户信息传递与沟通效率,真正发挥公司内部员工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付全宏.浅谈保险延伸服务[J].中国保险,2011, (08).
思路及对策 篇7
21世纪以来,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各种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并日益普及。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无疑给我国传统广播广告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谋求生存和发展成为当今广播广告经营相关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广播广告及其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我国广播广告行业发展的第一阶段, 电台内部广告经营地位显著提升是该阶段的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我国广播广告行业发展的第二阶段, 其显著特征是广播电台的专业化经营和战略扩张凸显。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我国广播广告行业发展的第三阶段, 广播广告业务难度与日俱增是该阶段的重要特征。近年来, 新兴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给广播广告行业造成较大冲击。在这种形势下, 各大电台开始主动出击, 积极举办各种活动来活跃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努力留住客户。
三、广播广告经营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一) 当前广播广告经营的状况
目前, 我国广播广告经营发展势头良好, 多元化经营特征日益凸显, 成为广告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多元化经营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行业代理。第二, 时段代理。第三, 整频率代理。第四, 品牌代理。第五, 指标代理。第六, 总台集约经营等。各种经营模式百花齐放, 有利于推动我国广播广告经营的快速发展,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广播广告的发展水平。
(二) 广播广告经营中的不足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广播广告经营仍然存在大量的缺点与不足。例如, 广播广告创意相对缺乏、经营创新意识欠缺、经营空间有限等。
(1) 广播广告创意相对缺乏。目前, 我国广播广告大多形式陈旧, 创意相对缺乏, 吸引力显著降低, 不能给听众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 (2) 经营创新意识欠缺。我国广播广告经营忽略了广播与资源、广告形式与广告内容、广告与广播节目、广告形态与客户服务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因此, 不能将有效资源有机联系, 不利于广播事业健康、长足发展。 (3) 经营空间有限。广播媒体本土化趋势日益明显, 覆盖范围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严重制约了广播广告的经营空间, 不利于广播事业规模化经营的实现。
四、分析广播广告经营的思路和创新对策
(一) 打造品牌特色形象
品牌是企业发展质量重要标志。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对广播而言, 打造优质的品牌效应, 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广告收益, 促进电台可持续发展, 还能够为社会大众传递正能量。例如, 法国著名的“欧洲一台”, 它以“请饮用欧洲一台”为口号, 配以简单有趣的户外广告, 将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成为当时法国时尚音乐广播电台的杰出代表。
差异化战略也是打造品牌特色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各个广播电台打造具备该台特征的个性品牌形象, 集中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提高自身竞争实力, 凭借自己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在竞争激烈的广告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例如, 北京音乐台之所以能够在北京十几个广播电台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前国内原创流行歌曲的发源地, 关键在于其独特的流行音乐品牌形象, 该电台的《中国歌曲排行榜》更是位列我国流行歌曲排行榜之首。
(二) 重视广播广告创意
广播广告创意具有以下几点明确要求:第一, 内容简单明了。第二, 信息准确。第三, 风格独特。目前, 我国广播广告创意还相对空洞和单调, 不能与听众需求相适应, 这就要求广播广告策划相关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 加强与听众的交流与沟通, 及时捕捉目标听众的心理变化, 挖掘能够深入听众内心的广告创意。
(三) 打造创新性、个性化的产品
节目内容是广播广告的重心, 也是电台经营的根基。良好的节目能够成功吸引听众, 甚至固定观众收听节目的时间, 然后电台可以把听众时间有效转移给广告公司, 促使广告公司购买该广播节目的广告时段, 接着将所得收益投入节目开发、制作中, 提高节目质量, 从而吸引更多的听众。这种通过提高节目质量提升广告时段价值的良性循环, 有利于打造创新性、个性化的品牌形象, 促进电台健康、快速发展。
(四) 拓展适合市场发展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 广播行业要想取得发展, 必须努力开拓市场, 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发展途径。具体而言, 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 立足市场, 加强市场竞争意识,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第二, 狠抓广播电台体制改革, 促进科学、合理运行机制的建立。第三, 建立并完善广播电台运作机制, 确保广播电台运作机制科学、有效运行。
(五) 经营模式的创新改进
广播广告经营模式创新是广播广告发展的必经之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广告创新。广告应当具备简明、生动、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特征;第二, 广播节目创新。广播节目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立足于听众需求, 不断创新广播节目的形式与内容, 从而提高广播节目的吸引力, 为广告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 建立并完善激励体制。对于优秀的广告代理公司给予适当奖励, 充分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结论
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与努力, 我国广播广告事业日趋成熟。但是, 经营空间有限、经营缺乏创新意识、创意不足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广播广告的发展。这就要求相关工作者必须立足于市场需求, 从狠抓广播广告创意、打造个性化的产品、树立品牌特色形象、创新并改进经营模式、拓展适合市场发展的途径等方面入手, 全面提高我国广播广告经营水平, 促进我国广播广告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本文立足于广播广告的发展历史, 分析了我国广播广告的经营现状和存在不足, 结合笔者多年相关工作经验, 提出了打造品牌特色形象、打造个性化产品、拓展适合市场发展途径等广播广告经营的思路和创新对策。希望能为探究广播广告经营发展的思路及对策提供部分理论支撑。
关键词:广播广告经营,发展,思路,对策
参考文献
[1]牛文.广播广告经营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2]张金辉.现代广播媒体经营管理的内容、特征及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 2012.
[3]张玲.中国广播媒体市场化经营研究[D].武汉大学, 2013.
[4]毛一玲.地区广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11.
思路及对策 篇8
1 生产现状
绥德县地处210和307两条国道交汇处, 地理位置东经110°04′-110°41′, 北纬300°04′-37°45′, 辖11镇9乡, 661个行政村, 总人口3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0.4万人。全县有农耕地153万亩, 其中梯田51.7万亩。坝地3.6万亩, 水地4.9万亩。其自然条件, 年平均气温9.7℃, 无霜期165天, 年日照总数2615小时, 年辐射总能量132.49千卡/cm2, 积温3300-3500℃, 年降雨量486mm, 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花生是绥德县农业区域优势产业, 近年来保持着较快的发展态势。绥德的花生产业现主要分布于无定河和大理河区域的川水地, 该区域土壤肥沃灌溉设施齐全, 交通条件便利, 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2007年全县花生总播种面积2万亩, 平均亩产280公斤, 总产5600吨, 产值3080万元。2008年全县花生面积2.5亩, 总产9000吨, 平均亩产5600吨, 产值3080万元。2008年全县花生面积2.5亩, 总产9000吨, 平均亩产360公斤。同年绥德县农业局在薛家茆的川水地建立了地膜花生高产示范田100亩, 在花生收获期, 榆林市农业局组织市农技中心有关专家和科技局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了田间测产验收, 平均亩产达606.52公斤, 较周围同类田块增产65.1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果。百亩花生连片单产和整体技术均居全国领先水平。本项目成绩荣获陕西省政府和榆林市政府的嘉奖。
2 存在问题
2.1 地方财政困难, 产业配套资金严重短缺。
2.2 产业技术, 新品种推广速度较慢。
2.3 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料使用太少, 甚至部分农户根本不使用该类肥料, 严重影响花生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
2.4 政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产前, 产中和产后服务不协调。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 花生商品销售渠道阻隔, 价格大幅下滑, 部分农民的花生产品至今积压在家, 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
3 展思路
立足本县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科技进步为依托, 调整布局, 优化结构, 提高单产, 保证品质, 培育品牌。实行区域化布局, 规范化栽培, 产业化经营。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全力推广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大力发展绥德县花生产业。
4 发展目标
到2013年, 全县花生种植面积由2.5万亩发展到5万亩, 其中水浇地3万亩, 平均亩产400公斤, 旱地花生2万亩, 平均亩产250公斤, 年总产量17000吨, 总产值1.02亿元, 实现产业纯收入6936万元。
5 主要对策
5.1 落实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绥德县花生产业已具备由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跨越的基础条件, 但地方财政十分困难, 无法拿出足够的资金实现产业跨越, 现急需国家及省市财政的资金扶持。
5.2 尽快建立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当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条件下, 要实现区域化布局。规范化栽培, 全面提升花生生产水平, 就必须建立由政府组织各职能部门和部分农民能于参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统一指挥, 部门配合, 整合资金, 各尽所能, 对全县花生生产实行产前, 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同时组建区域性专业合作社, 并全力支持其开展服务工作。为尽快解决因国际性经融危机而造成的花生销售渠道隔阻问题, 着力加强对花生产业和产后服务, 落实人员, 落实责任, 建立激励机制, 全力打通花生销售渠道。
5.3 依靠科技进步, 实现高产高效。
绥德县在花生生育期内太阳每日总辐射量为438.1卡/cm2每日有效辐射总量为225卡/cm2, 花生光含潜力2556.65公斤/亩, 光照资源较国内花生主产区具有明显优势。绥德县是国内花生权威专家公认的花生优生高产区域。2008年百亩花生亩产606.52公斤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但要实现花生高产优质, 必须依托科技成长, 实行规范栽培。
推广关键技术:1、选用优良品种。以海花1号为主载品种;2、选择田快。以土层深后.土质黄绵或沙壤.土壤肥沃的川水地和宽条梯田前作以禾谷类, 薯类和瓜类作物为宜;3、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依据土壤各养分含量和目标产量确定具体的各钟肥料的使用量;4、适宜播期:4月25-5月3日;5、地膜覆盖规范种植。以垄距90厘米起垄, 垄面60厘米, 垄高10厘米, 每垄种两行, 垄上小行距35厘米, 垄间大行距55厘米, 每穴种2粒, 穴距16.5厘米, 亩种植密度为16160株;6、子叶节引升出土栽培技术。
在花生顶土出苗时, 及时破膜, 每穴覆盖5厘米厚的馒头状小土壤, 促进子叶节引升出土。在播后12天左右, 当大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部分幼苗2片真叶展开时, 及时把埋在土壤中的两片肥大子叶清出, 使子叶节暴露于阳光下, 促进第一、二对侧枝的早发快长, 实现多花多果及高产的目的。
摘要:绥德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 在花生生育期内每日有效辐射总能量225卡/cm2, 花生光合潜力 (以CH2o计) 2556.65公斤/亩, 光照资源较国内花生主产区有明显优势。2008年度, 绥德县农业局建立了地膜花生示范田100亩, 平均亩产达606.52公斤。百亩连片单产和整体技术均居全国领先水平。为实现绥德县花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落实专项资金, 加大扶持力度, 推广关键技术,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禄丰县彩云镇沼气发展思路及对策 篇9
关键词:彩云镇,沼气发展,思路,对策
1 彩云镇、沼气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彩云镇辖总人口20601多人, 其中农业人口19121人, 农村经济收入主要是种植业, 全镇国土总面积302km2, 林业用地24603.4hm2, 森林覆盖率68%, 全镇煤炭储量少, 农村能源主要为木柴[1]。
1.2 农村沼气建设的回顾
发展农村沼气是一项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我镇农村沼气建设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1985~1997年为我镇沼气池建设的初放型阶段:第二阶段1997~2005年, 为彩云镇农村沼气建设的急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06~2008年的3年, 为稳步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是2011年至今, 农村沼气池建设处于低落期。
1.3 沼气发展、建设现状
2003年利用全国第三批生态环境建设和2006、2007年新型沼气池建设的大规模的推广, 彩云镇新增新型沼气池1000口, 建成1个示范村, 完成“三位一体”示范户72户, 取得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2 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机构不健全, 后续服务差
一是机构不健全, 技术力量薄弱。全镇9个村委会只有2个沼气池施工技术员, 全镇沼气推广林业仅林业站1人兼职, 工作开展困难, 对新型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差:二是沼气灶具及配件市场混乱, 监管乏力:三是后续服务差, 利用率低。全镇1269口沼气池, 能正常使用的只有约1000口, 大量存在重建轻管情况[2]。
2.2 投入不足, 发展受限
建一座8m3的曲流布料户用沼气池约需建设资金3500元左右, 加上三位一体的改建, 总投资20000元左右。彩云镇为农业乡 (镇) , 财政收入低, 农民较为贫困, 部分农户在投资上困难:由于地方财力不足, 上级建池补助资金又相对偏低, 影响了建设速度, 沼气的发展受到限制。
2.3 技术落后, 综合利率低下
一是技师少, 技术等级低。全镇只有2个沼气池施工技术员, 由于近年来该镇沼气项目建设任务少, 待遇低, 导致施工技术员进城务工和外出打工, 部分沼气池建设由当地未经培训的人员施工, 形成漏水、漏气等病池:二综合利率低下, 经济效益不凸现。大多数农户只局限于做饭和沼渣施肥, 只有少数用沼液喷农作物、水果、喂猪和养鱼等。
2.4“三结合”及综合利用率低
三结合 (即畜圈、厕所和沼气池结合) 程度仍然不高, 其主要原因是: (1) 政府给予农户的补助资金难以做到按标准建池。该县给予建设沼气的农户补助额从当初的300元/口至现在的2000元/口, 而建1口“三结合”的沼气池的成本需20000元左右。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子要建成标准规范, 完全达到“三结合”要求的沼气池是困难的。 (2) 农户原来的畜圈、厕所在建沼气池以前就已经建好, 要把它改造与沼气完全结合, 不仅受费用的限制, 而且受宅基地面积的限制。 (3) 部份村子房屋密度大, 没有足够的土地按“三结合”的标准建池。
3 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发展农村沼气, 要与多层次开发利用资源,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四个结合”:一是与发展高效农业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相结合:二是与农村改水改厕、环境卫生建设相结合:三是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结合:四是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中心工作, 把发展沼气与当地主导产业相结合, 将沼气建设与开展综合利用和现代农业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结合起来,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3.1 形成合力, 综合推进
一是真正把沼气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来抓:二是建立相关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三是强化技术培训, 尽快建立一支有市场意识进步型的建池技术队伍:四是按照三位一体理念建设集实用、美观、经济一体的进步型沼气池:五是促进该镇农业结构合理化, 技术生态化, 过程清洁化, 产品无害化,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3.2 政策扶持, 加大投入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一些有利于促进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的惠农政策, 鼓励农民发展沼气:二是加大农村小额信贷的投入, 推广, 搞好资金监管, 保障沼气建设快速发展:三是要做好沼气建设宣传、培训工作。从而提高沼气池建设的成功率、使用巩固率和综合利用率等, 以发挥沼气池的长期、综合效益。
3.3 提高建池的标准化, 规范化管理
严格执行标准, 建池中一定要做到: (1) 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施工人员必须经过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沼气生产职业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上岗证, 两证齐全才能从事沼气建设施工。 (2)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新修订的国家标准执行, 并加大督促、指导等力度。 (3) 严把检查验收关。在沼气池竣工时, 严格按国家颁布的质量验收规范检查验收, 不合格的沼气池绝不验收。 (4) 实行质量追究制。明确职责, 坚持谁建池谁负责的原则, 并且实行追究制。
3.4 探索沼气产业化发展新思路, 努力提高沼气综合效益
一是新一轮沼气建设, 必须克服以往重建轻管、缺乏后续服务的弊端;二是要加大沼气技术的培训力度, 壮大我镇沼气池施工技术队伍, 提高建池质量;三是做到科学合理设计, 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便于日常管理, 从而提高“三结合”率;四是提高社会关注度, 使之成为“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3]。
5 结语
发展沼气, 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美化家园、减少污染, 能推动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发展农村沼气建设事业:一是要与多层次开发利用资源, 依靠科技进步,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二是要坚持统筹规划, 典型示范, 辐射推广, 综合推进的原则。三是抓实规范化、标准化建池技术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是“保护生态, 改善环境, 农民受益, 利国利民”之举,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塔莉, 高辉煌, 李想.农村沼气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1 (3) .
[2]高志春.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发展的思路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 2011 (9) .
思路及对策 篇10
1 概述
医疗器械现行的行政法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调整对象是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的单位或者个人, 因此医疗器械的监管应包含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1]。为了对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现状情况进行摸底, 我省监管部门分地区逐步对医疗机构部分在用仪器设备作为评价性监督抽验进行了检查。在具体实施中, 对在用仪器设备部分检验项目的要求和试验方法上仍按照相关设备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
2011~2013年间共进行了注射泵、输液泵、激光治疗仪、除颤器、婴儿培养箱、婴儿光治疗仪、电动病床、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验光仪等10个品种在用仪器设备的评价性抽验共584台 (件) , 遍及浙江省内8个地市的三甲、三乙、二甲、二乙医院和尚未获得等级评定的55家综合、专科或是国营、民营医疗机构。从统计意义上讲, 这样的样本量不足够充分、典型, 但从获得的数据和相关信息中仍可了解一些目前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现状, 并据此对监管对策思路进行了思考, 欲以此投石问路、抛砖引玉, 以期引起相关方的关注、重视和集思广益。
2 数据统计和现状分析
经过检查, 在584台受检在用医疗仪器设备中, 有159台含有各种不符合项, 占受检总数的27.2%;8个受检地区的受检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均存在不符合项, 其中存在不符合项的在用仪器设备占受检仪器设备比例最高的地区达到了47.0%;55家受检医疗机构中有38家医疗机构受检的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存在不符合项, 在用仪器设备存在不符合的受检医疗机构占受检医疗机构总数的69.1%, 仅有17家医疗机构在用仪器设备检验品种未见存在不符合项, 见图1。
在10种受检样品中, 除心电图机外, 其余在用仪器设备就设定的检验项目而言均发现了有各种不合格项;而就品种而言, 含有不合格项的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占所有被检查在用仪器设备的90%。其中含有不合格项在用仪器设备比例最高的是婴儿光治疗仪, 为81.8%, 其他含有不合格项在用仪器设备比例较高的品种是激光治疗仪、电动病床和验光仪, 含有不合格项在用仪器设备比例分别占到了其受检总数的77.4%、73.9%和50.0%, 见图2。
本集合数据中检查项目是按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检查的, 虽然这些项目的设定尚可探讨和商榷, 但通过检查发现的问题, 归纳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售后服务不足, 定期调校、更换部件不充分。部分在用仪器设备, 如激光治疗机虽然也进行调校, 但通常只对激光输出的最大值进行校准, 没有对使用中功率或能量的整个范围进行校准, 还有一些使用中的激光治疗仪是未经现场安装和调校的, 不得而知这样的调校活动或不调校是否经过了风险评估, 使用方是否明确知晓其风险程度。
(2) 对产品标签、标识不够重视或对标准中要求的标签、标识内容理解有偏差致产品标签、标识错误或不规范。检查中发现一些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缺少符合标准要求的适当标记, 或者标记形式、位置、内容的错误或者使用后标记发生脱落等现象。而产品的标记有时与安全使用密切相关, 有些产品风险是靠有效的产品标记提醒、说明得以降低的, 因为产品标签、标识错误、不规范或脱落增加了产品的使用风险。
(3) 医疗仪器设备本身未能标识预期使用年限或寿命。一般是视使用单位的经费情况考虑对医疗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 制造商也未能针对不同使用频次和使用环境给出详细的维护保养频次和维护保养项目、步骤、评价等内容的建议和说明, 一些医疗机构对此也未予以充分的重视, 缺乏全面、有效的维护保养制度、规范及从事医疗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的专业人员。
(4) 使用时间长, 维护不足或部件更新不及时。部分受检在用仪器设备使用年代久远, 维护不足或部件更新不及时, 导致部分受检项目表征的性能降低。如:仪器设备中的接地端子由于长期的电化学反应, 载流能力下降导致保护接地阻抗增加;除颤器的核心元件高压储能电容出现了老化或者缺少日常维护, 锂电池因长久未充放电而致充电时间过长;激光管老化而致的控制器件和仪表的准确性下降。
(5) 有些医疗机构的使用环境和条件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检查中还发现部分医疗机构仪器设备使用场所老旧, 建筑物本身未提供有效接地, 以致在此环境下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接地不良;部分在用的进口医疗仪器设备仍使用欧标的电源线插头。
(6) 医疗机构保障在用医疗仪器设备正常、有效、安全运行和使用的制度机制缺乏。在一些医疗机构, 很多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几近饱和, 难以想象正常有序维护保养的开展和进行能得以保障;而一些小型但使用量较大的医疗设备, 如注射泵、输液泵等的日常维护保养几近空白, 通常是只要能开机运行, 就一直使用着;一些有安全隐患的场所, 如激光工作场所的进入和操作人员未受制度或规定的限制, 在部分激光治疗机的安全连锁装置失效或遥控连锁装置未按要求使用时, 人身伤害的风险较大。
从检查过程中获得的本集合数据及相关信息看, 相较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产品的监管而言, 对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监管, 无论是法规还是具体形式和内容上都要薄弱得多, 显示出监管上的极不平衡, 故而存在风险隐患较多。目前与《条例》相配套的部门规章不多, 且大部分是规范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产品的, 对获证医疗器械投入使用后的部门规章仅有2011年出台的《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 (试行) 》[2]以及安徽、辽宁、浙江省以及济南市发布的关于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的地方法规和规章[3,4,5,6]。在现有的千余项医疗器械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中, 绝大部分都是对刚生产完成, 尚未使用的医疗器械的规范, 涉及在用医疗仪器设备 (已使用) 相关内容的仅有行业标准YY/T 0841-2011《医用电气设备医用电气设备周期性测试和修理后测试》 (IEC 62353:2007, IDT) , 但此标准是针对在用医用电气设备的一个原则性通用要求, 无法据此对某一个具体产品的测试数据作为判定的依据, 更无法给出最后的综合判定结论。法规的缺失和技术层面上标准的不足导致了与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相关的各方, 都没有统一、协调、全面、完善的依据和指导, 监管乏力。如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对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服务和保障完全视其本身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开展, 各种制度从数量和覆盖面上参差不齐, 总体是既不完整, 也不全面;技术支撑的评估检测机构依据不充分, 无法开展全面检查, 检测获得的数据没有充分的判定依据。
3 监管对策思路的探讨和建议
本集合数据及反映的问题虽不足够充分、全面, 但就上述分析而论, 我们认为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监管涉及面较为广泛, 内容颇为丰富, 应该从法规、标准、检测、评估以及制造商、医疗机构保障等方面考虑一个系统、全面、整体、协同的体系, 来保证在用医疗仪器设备正常、有效、安全运行和使用, 其内涵是以政府层面的法规建设、在用医疗仪器设备标准体系建设、监测评估技术体系建设为核心, 促进制造商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医疗机构的使用保障体系建设, 最终以保障医疗机构中在用医疗器设备正常、有效、安全运行和使用为落脚点的系统建设, 如图3所示。
3.1 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
行政监管依据的是法规, 因此法规建设是实施行政监管的前提和条件。医疗器械的监管在现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框架下, 对于医疗机构及在用仪器设备的监管法规和制度相较对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未经使用产品的监管法规, 更为缺乏和薄弱。建议在医疗器械监管的国家层面上开展在用仪器设备情况的调研, 探索研究在我国现行体制制度下医疗机构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监管思路和模式, 逐步建立和健全适应我国国情及未来发展需要、能够满足在用医疗仪器设备正常、有效、安全运行和使用的监管法规制度。在医疗仪器生产、经营、使用、维护保养以及监管等环节对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有效明确要求、责任及必要的惩罚规则, 从法规和机制上保证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具体内容可包含:对于技术层面在用医疗仪器设备标准体系的要求;明确制造商在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服务保障责任和义务;明确医疗机构保障在用仪器设备正常、有效、安全运行和使用的责任和义务;明确监测评估部门对于最终保证在用仪器设备正常、有效、安全运行和使用的职责;对于不能履行职责、责任和义务的罚则。
可尝试推行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周期检验及状态标识制度, 并对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正常、有效运行进行考核和监督, 其结果作为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或等级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
3.2 在用医疗仪器设备标准体系建设
强化在用医疗仪器设备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围绕YY/T 0841-2011《医用电气设备医用电气设备周期性测试和修理后测试》 (IEC 62353:2007, IDT) 基础标准, 在充分积累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现有数据基础上, 结合风险分析, 逐步建立完整的、系统的、层次清晰的、相互配套、互相协调的以在用医疗仪器设备为调整和规范对象的标准体系。在此标准体系基本框架内, 推出不同种类, 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安全等级的在用医疗仪器设备规范或检测标准以及评估标准, 具体内容可涉及:
(1) 用以规范和指导制造商结合产品的预期用途、风险分析及实际产品质量管控情况, 以适当方式给出产品预期寿命或使用年限以及日常维护保养频次、项目、步骤等内容的建议或给予产品生命周期内, 产品正常、有效、安全运行的服务保障和承诺;
(2) 用以规范和指导医疗机构为保证在用医疗仪器设备正常、有效、安全运行和使用的维修保养制度, 明确职责、任务、目标以及考核、评价等;
(3) 用以指导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监测评估的要求、内容、方法、步骤等, 统一规范监测和评估工作的具体实施;
也可采用与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建设同步的方式, 即在一些医疗仪器设备的标准中体现其投入使用后的规范要求。另外, 在建设在用医疗仪器设备标准体系过程中, 必须加强和重视对这些标准的宣贯。其意义在于, 对制造商而言, 是对标准要求的正确理解, 把握和执行, 按要求提供服务承诺;对医疗机构而言, 是对其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所涉及标准的了解, 以及正确保养和维护在用的仪器设备;对监测评估机构而言, 则是对标准的正确使用和判定。
3.3 在用仪器设备监测评估体系建设
通过法规、制度和标准要求, 逐步建立医疗机构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监测、评估和跟踪机制, 这种机制既可以是监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技术机构实施的监测评估和跟踪, 也可以是医疗机构本身的执行和实施。具体内容可涉及:根据不同临床科室类别、不同安全应用等级, 对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实施监测评估;按制度和规定进行的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的活动;按标准和规范对在用医疗仪器设备进行检测的活动;评估在用医疗仪器设备正常、有效、安全运行和使用的保障能力;对维护、维修 (包括更换部件) 、保养后或定期监测获得的某些性能下降的在用医疗仪器设备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继续使用的限定或强行更换、报废处理规定等;对于已发现问题, 进行整改后的在用医疗仪器设备进行跟踪的监测评估。
这样的监测评估和跟踪体系应该是制度化的、长效的、有效运行并有接口可以对其不断进行优化的, 尤其是医疗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监测机制, 其是否有效运行应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内容之一。
3.4 医疗机构在用仪器设备安全使用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法规、制度和标准要求,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在用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的保障体系, 其包含的内容可以涉及:明确职责、任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要求;全面详尽的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及实施记录;全面详尽的、明确间隔周期的监测评估计划及实施记录;符合实际需要的包括在用现场在用仪器设备状态标识等内容在内的管理控制制度;可便利操作的检查监督制度。
医疗机构在用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的保障体系可以借力于制造商提供的定期调校或维护保养服务和第三方监测评估机构提供的技术服务。
3.5 制造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法规、制度和标准要求, 建立制造商服务保障体系, 这种保障体系涉及的内容可以是:对于产品生命周期或使用寿命的预期或建议;对于产品维护保养的内容、方式、步骤、频次的建议以及易损部件更换标准;为用户定期调校的承诺及实施方式;维修后限定或降级使用的建议以及报废、更换的建议条件。
这种保障体系既可以是制造商本身实施, 也可通过企业联盟或协会组建第三方的服务保障机构具体操作和实施。
3.6 其他监管手段和措施建议
通过调研对实际现状和监管需求的分析, 不断丰富对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监管手段和措施。一是在全面建立和运行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监测评估体系、制造商服务保障体系和医疗机构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保障体系基础上,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在用仪器设备安全使用信用等级评定机制, 以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安全、有效使用的信用等级作为评估医疗机构等级评定和工作目标的考核内容之一, 提高医疗机构对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视程度, 促进和保障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二是进一步强化对现有注册产品的审评要求, 对现有注册产品的审评更为全面, 不仅关注产品性能参数的实际检测结果, 更要强化对医疗仪器设备产品说明书、用户手册、附加信息、标签、标记等内容执行标准程度的评估以及具体产品的维护保养周期、项目内容的要求。
4 结束语
医疗器械关乎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安全、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对于医疗器械依赖程度的日益提高, 使用环节安全、有效的重要性应等同于生产环节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希望有识之士共同进行更多的研究探讨, 推动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安全、有效使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令第276号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EB/OL].[2000-01-04].http://www.sda.gov.cn/WS01/CL0063/16570.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令第82号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 (试行) [EB/OL].[2011-05-20].http://www.sda.gov.cn/WS01/CL0053/63138.html.
[3]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EB/OL].[2007-12-18].http://www.sda.gov.cn/WS01/CL0877/64488.html.
[4]济南市人民政府.济南市医疗器械使用管理若干规定[EB/OL].[2008-11-14].http://www.sda.gov.cn/WS01/CL0877/64522.html
[5]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EB/OL].[2006-11-30].http://www.lnfda.gov.cn/CL0016/867.html.
思路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存问题;对策思路
当今的文化产业是公认的二十一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未来取向产业”或者“朝阳产业”,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提升综合国力与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特殊意义。山东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当务之急是怎样实现现阶段的文化资源大省转向文化产业强省的跨越,是摆在全省全体人民面前的新问题。为了大力推进山东
“文化大省”的建设进程,以增强文化产业在山东的竞争能力与整体实力,山东省已经把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作为发展山东新优势的最重要推动力量,并将其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与“十一五”的规划中更是对山东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做出了最具有战略性的规划部署。所有这些都将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文化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的中后期,大批量的出现了“文化”热。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当时的文学界对传统文化已经引起了关注。学术界注重的是上层文化,而文学界比较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陕甘文化、巴蜀文化、关东文化、江淮文化、沂蒙文化等等。如此一来,文化产业作为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随之文化产业与发展就很自然的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
在产业文化的知识浪潮中,经济与文化相渗透从而形成了新兴产业。业内人士对这种文化是按照工业的标准来界定的。而国家统计局将“文化以及与其相关的产业”界定为: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与娱乐产品的活动。根据部门的管理需要、对文化产业链与活动特点明细分为:出版发行、新闻服务和版权服务,电视、广播及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文化艺术服务等等。
文化产业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很多地区和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在我国,山东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有数不胜数的文物古迹、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典籍都是山东的囊中之物与文化资源。山东有取之不尽,而又用之不竭的历史文化源泉,有宏伟壮观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改革开放所创造的辉煌成就、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文化,这些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巨大价值。
二、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山东是礼仪之邦,又是孔孟之乡,同时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是文化传统、文化创新资源和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大省。同时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与文化遗产还有历史名人与文化典籍都是本省特有的丰富文化资源。改革开放带来的辉煌成就、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都是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都为现代经济的创造了巨大价值。山东省还被文化部称为“中国的民间艺术之乡”。目前,山东省的人口总数位居全国第二,本省拥有广阔的市场资源,为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另外,山东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山东省拥有的不可估量的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各种优势中已经逐步的被释放出来了。
(二)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产业,但都是以文化为主,然而彼此的目标、策略、方式与性质都各有不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中通过各种产业方式的运作而能够被生产出的那一部分,就是文化的盈利性。而公益性文化是公共性质的,而偏重于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它的目的不是盈利,就不能被纳入到产业的轨道当中。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却常常搅在一起,这样既影响文化产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和企业化的进程,也会使得文化事业赶不上公众与社会日趋增长的公共文化的需要。其次,思想观念的陈旧,根本不适应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中国虽然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文化,但也有落后与守旧的一面。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属于产业问题,即市场问题,而不是传统事业问题。因此,很多传统文化的观念和现代产业的发展理念是彼此冲突的,这也是产业发展障碍。而功利观与伦理观念就是相冲突的,另外,法治与人治的观念也是相冲突的。再次就是文化运行机制不灵活,管理体制不顺畅。此外,现行的融资体制与文化产业的投资都严重的滞后,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与文化产业投资严重不畅,这样就使得急需资金来扶持的产业文化项目也只能是望梅止渴了。第四就是区域有明显差异,结构分布也不均衡。东部的沿海地区比较发达,而中、西部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规模小、总量少、产业聚集力弱,严重的落后于东部的沿海发达地区。最后就是开放的程度不高,投资的渠道也比较单一;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的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后续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
对于山东省的文化发展产业中的现存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用以加快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应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树立文化产业发展的远期经营与战略意识。二是要着重的解决机制与体制的问题,并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体制的改革。三是要完善与落实文化产业的政策,创造有益的社会环境能够有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要大力发展山东省的文化要素市场,促进居民的文化消费。五是要调整与优化有关文化产业的结构,拓展融资渠道。
四、结语
文化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中的重要行业。随着世界各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文化也在快速发展,并且已经成为了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在力量。正确地认识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深入地研究其发展的对策与方向,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这是实现山东经济飞跃发展的一大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存福.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思路[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2).
[2]韩 英.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前沿报告,2008(5).
思路及对策 篇12
1 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墨江县在核桃产业发展上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核桃、野生菌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 不是很好, 产品质量不过关, 经济增长不明显, 群众积极性不高, 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产业结构单一, 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
从1996年到2012年, 核桃产业连年受灾, 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 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 导致核桃管理投入减少, 效益下滑, 最终走入不投资, 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核桃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 果树多为老式核桃树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种, 矮化等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核桃树苗比较缺乏, 果园管理水平低下, 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 从而导致产量低, 病虫害现象严重
1.2 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
2005年至今, 玉米、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 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 经济效益甚微, 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 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 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1.3 核桃、野生菌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 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 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 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 以前的香菇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
1.4 肉猪养殖技术落后, 规模较小
全县的养猪产业历史悠久, 但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大多是散养户, 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 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 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 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
2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2.1 加大全县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
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 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 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 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 科学规划, 分类指导, 逐步落实
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 立足本村实际, 突出本地特色, 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 统一布局, 协调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突出生态环境, 对于新农村建设, 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进行和安排。
2.3 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 着力调整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经营
全县农村加大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进程步伐, 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在大力推广“两杂两化”、烤烟和核桃的种植;同时, 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搞好规划, 保护好耕地。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 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 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 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
2.4 以核桃为核心, 抓好产业发展, 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 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 也是最后一次机遇, 切实加强核桃产业在全县农业产业中的比重,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统一思想, 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 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 深刻认识到发展核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将核桃发展定位为村支部、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 将核桃发展做为全县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
2) 大力扶持核桃产业致富能手, 真正感受核桃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外地学习参观通过核桃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 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核桃是个“金蛋蛋”, 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 是今后发展的好产业;
3) 加大政策引导, 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 制订优惠政策:对核桃建园示范户以及核桃产量大户进行奖励, 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 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
4) 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推广品种化栽培, 嫁接改良, 提高坚果品质, 加强病虫测报, 及时防治病虫害, 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 涂白等管理。
2.5 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开展好“推动科学发展, 党员争当创业先锋”, 深化党员承诺制度, 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 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 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扶持培养致富能手, 带动全县的产业, 形成了家家户户都能发展核桃产业的局面。实施阳光村务, 广泛汇集民意。在全县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 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 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 提高会业务水平, 及时规范的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 将职权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 积极接受新事物, 大胆创新。
3 结束语
总之, 必须通过产业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 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建设, 才能把全县农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本人相信墨江全县农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 (1978—2005) [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年8月第1版.
【思路及对策】推荐阅读:
高三英语复习工作的思路及对策12-03
对策思路08-16
创新思路和对策07-18
改革思路与对策10-13
环境分析与对策思路07-18
企业绩效考核的思路与对策研究06-18
贫困村扶贫发展对策与思路06-19
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06-28
浅析残疾人就业对策与思路11-09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发展思路与对策论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