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利用状况分析

2024-10-15

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共8篇)

能源利用状况分析 篇1

坚持科学发展、节能降耗、求真务实,建设节约型企业

2006-2008年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回顾和总结三年来的节能工作情况,明确了十一五节能目标和工作重点,安排部署了节能工作任务,动员和带领全体员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节能降耗为第一要务,以搞好环境保护为第一使命,以创造安全、平稳、和谐为第一责任,以提高全员素质为第一目标。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为实现恒昌持续有效协调发展而努力奋斗,为创造恒昌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拼搏,为实现社会发展,公司、个人双赢而努力。

2006-2008年,在节能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公司认真分析节能形势,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圆满完成了三年的节能目标任务。

一、狠抓产品质量,减少加工能耗损失,确保节能目标的实现。

三年来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通过职工培训、岗位大比武、岗位竞赛、班与班之间赛产量、赛质量,并且对产量、质量第一的班组进行了奖励,而且月月兑现,对个人技能操作比赛获得名次的进行了奖励。通过比赛,赛出了质量,赛出了势气,赛出了好的作风,人人都苦练本领,学技术,熟料28天强度平均52.2MPa,fCaO合格率增加,水泥掺合材最高达到26.06%,年平均达到21.77%,而且强度符合国家标准,创历史最高。通过分质堆放,入库搭配使用我们生产的32.5级及42.5级水泥 1

深受客户青睐。在质量上我们严格过程质量管理,提高每一道工序质量又是我们一项措施。我们在使用电石灰、电石渣时,因每天的吨位不一样,给我们工艺配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我们采取勤检测、多观察,工艺加强监督,确保了产品质量,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人定胜天,每道工序都必须确保质量,上道工序保下道工序的原则。生料车间年在确保下一道工序质量方面做得非常好,真正做到了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工艺上及时分析化验判定各半成品质量,并分质堆放管理,有效地防止因上道工序质量波动,影响下道工序质量。同时工艺上对违反工艺纪律的进行了严肃查处和批评,有效地防止了质量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尔宾”牌水泥在宜宾的地位。

二、狠抓原料进厂管理,确保能源消耗目标得到有效控制。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我们从源头入手,狠抓原燃材料进厂质量,实行按质论价,对不合格品坚决拒收,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三年共拒收石灰石50车,共扣250车次357.5吨;煤20车,共扣80车次217.3吨;页岩40车次25吨,煤渣200车次70吨。为寻求合格、合适、合理的原材料、废渣,我们跑遍了宜宾所有厂矿取样、检测、实验,最后用到生产中去。

三、狠抓生产管理,确保能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

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节能降耗不动摇,牢固树立科学才能发展生产力,管理才能出效益的原则来指导生产。针对固定成本费用增加,零配件、电价、原材料等上涨实际情况,我们

着重放在了优选掺合材、综合利用工业废渣上。

在优化成本、节能降耗方面,严格按照以人为本,严细管理,突出重点,依靠科学实验,寻找适用的、优质的、具有活性的掺合材降低生产成本。

1、利用废渣配制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在2007年7月份经公司管委研究成立了攻关组,采用炉渣作原料,利用其活性取消晶种并且利用其热值,在一线成功使用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降低配煤3-5%,每吨生料原料成本节约10元/吨以上。随后在二、三线也成功使用,每月节约20-30万元。2007年生料二、三线坚持使用电石灰和一线使用炉渣。全年煤耗下降

1.27%。

2、加强对进厂煤的管理,实行车车检验,经过多人取样破碎,有效杜绝了人情样。严格控制了进厂煤质量,有效地杜绝了掺假煤入厂。对发现掺假煤我们一是拒收,二是没收,三是罚款,有效地控制了以次充好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化验室全年共安排科研实验150组,探索出利用矿渣、铁粉、电石渣、粉煤灰、黑渣、墨石匹配生产32.5级水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掺合材的掺量,提高了水泥的比表面积和出磨安定性合格率。仅掺合材就节约上百万元。

4、为了节约成本,各车间机修自己制作提升机挖斗、链扳机斗。水泥车间自己制作提升机一台,皮运机一台。生料车间自己制作回转筛一台。立窑自己制作单管一台,收尘两台。

2006-2008年大的技改50项,小的技改15项。

5.2008年通过各种试验,生料车间采用掺入节煤剂使立窑车间的热值由原来的650大卡降为630大卡的配比.6.2008年还投入了200多万元对水泥车间进行了大的改造,增加了台直径2.6*13M的管磨机,使水泥的生产总量有了增加,而且实行了错峰用电,仅这一项每年为公司节约上百万元.四、通过加强机电设备管理来实现节能降耗

“攻于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我们抓生产搞设备管理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否则将事倍功半,也可能劳而无功。

3年机电计划检修电器66项,机修278项,大小技改63项,大修70项。有的设备老化磨损严重,突发故障较多,而且大修增加,我们除每月26号检修外,还对存在问题较多的设备进行了大修更换。

在生产过程中根据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尽量安排在高峰时段检修,在整个检修过程中,生料组织抢修比较好,领导始终在现场,检修时间短,组织得力。水泥车间最差,时间拖得最长,主要是领导思想观念不对头,指挥不得力,管理不到位,职工办事推三阻四,拖拉现象严重。机修管理差,配件废铁随处可见,管理力度不够,会议内容传达不畅,执行力不够。机电车间检查监督不到位,只知道一起抢修而忘了自己的身份,自己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在这里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生料车间机修、电工团结协作,团队精神好,师傅带徒弟带得好,该

车间只要停机,机、电人员都在检查保养设备。在运行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报告,设备故障低,电器设备事故少,电机烧坏最少,特别是电工班对工作认真负责,在班组挖潜增效,在三大车间收入最高,节约最多,班组团结可靠。

节能工作存在的不足

公司对节能工作非常重视,能源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比较完善,利用效率较高。但是,由于节能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机构和制度尚未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尚不够细化,仍在着节约潜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定额考核不够细化,需进一步完善节能管理的体系建设,使企业能源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2、尽快完善对各工序及主要耗能设备的二级和三级计量仪表的配置,建立并完善细化产品能耗考核指标体系,实施分级考核,强化能源统计工作,完善各种能源消耗统计报表,细化对工序及产品的能耗考核。

3、加快对配电系统的电效改造,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对重负荷运行的破碎机、风机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以降低电力消耗。

4、按照绿色照明的要求,对照明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以降低电力消耗。

5、车间自动化水平较低,大都采用人工操作,人工调节相关设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成本增加,效率低下,对车间进行相关自动控制改造。

6、进一步提高职工节能意识,完善能源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加强对职工进行节能宣传与培训。

7、继续改进生产工艺,采用一些先进技术。

8、规定、细化公司的节能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保障规划落实,以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9、进一步研究生产工艺配方加大矿化剂使用效率。

节能工作经验与体会

1、领导重视,科学决策

节能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公司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公司制定了节能方针、节能目标,而且重大节能措施都是领导亲自抓,确保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2、注重培训、全员参与

节能管理培训是增强员工节能意识,提高节能技术的有效途径,公司对车间副主任以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节能法律法规培训,并进行考核。对重点耗能岗位员工和班组长进行节能知识培训,组织重点节能岗位员工进行节能比赛,对优胜者进行奖励,激发了全员参与节能的热情。

恒昌建材公司将在国家各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努力借鉴各同行单位先进经验,结合公司实际,坚定不移地走节能减排之路,致力于提高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生产技术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以期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构建节约型社会而努力奋斗。

四川省宜宾恒昌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二OO九年五月

能源利用状况分析 篇2

苏州市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区, 经济发达, 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但由于长三角地区能源资源匮乏, 对能源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 能源消费极易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2]。

为了响应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 本文以制造业为切入点, 深入苏州市制造类企业中开展能源利用状况调研;通过调研对苏州市制造业当前的能源利用现状进行了解, 查找问题, 挖掘潜力,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本文可为苏州市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参考, 通过在制造类企业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使其向低碳生产方向过渡转型, 从而推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

1 调研对象及过程

苏州市制造工业规模庞大, 企业密集度高, 对苏州市及周边地区形成了较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根据统计, 苏州市有300余家企业被国家列入“十二五”期间“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企业名单, 并下达了相应的节能量指标。

1.1 调研对象

按制造类行业对苏州市工业总产值的贡献排序[2], 苏州市制造业支柱产业依次为:通信电子、纺织业、电气机械、化学原料等。本文选取其中比较典型的12家制造类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各企业名称、所属行业分类以及各行业总产值在全国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情况如表1所示。

1.2 调研过程

本文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美国ASHERA (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 详细审计 (Detailed Energy Audit) 方法以及要求对样本中的十二家制造企业进行了能源调研与审计[3]。调研流程主要包括:准备会议、数据采集、与专工访谈交流、现场调研、关键设备测试、调研分析及结果反馈、完成调研报告[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5]。

2 调研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对调研企业的能耗数据进行整理计算, 分别从企业总体能耗状况、能源结构、产值能耗等多个角度, 对苏州市制造业能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2.1 制造业总体能耗状况

本次调研的12家制造类企业总体的单位工业产值综合能耗, 从2007年的0.53 tce/万元降至2011年的0.41 tce/万元, 下降幅度为23.29%, 基本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6]。

由图1可见, 企业单位工业产值能耗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能源资源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 市场竞争激烈, 导致企业综合能耗水平异常增加。

2.2 企业能源消费结构概况

12家调研企业消费能源种类主要包括电力、煤、天然气、蒸汽、柴油、汽油、燃料油, 以及少量其它能源品种;其中, 12家企业均使用外购电力, 8家企业使用天然气, 5家企业自产或者使用外购蒸汽, 其能源消费结构如图2所示。

能源消费结构图中, 煤炭占29.08%, 电力占45.60%, 天然气仅占8.88%。考虑到长三角地区电力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 因此该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实际占比约为74.68%。苏州市制造业能源消费仍以传统性能源煤炭为主, 并且石油、天然气和燃煤三者比重差距悬殊。而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 石油、天然气和煤是三种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 三者所占比重基本相当。苏州市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

2.3 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分析

本文将企业近五年的能耗数据分成前三年 (2007~2009年) 和后两年 (2010、2011年) 共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由图3可以发现, 总体来看企业后两年能耗水平较前三年有所下降;其中8家企业能耗水平下降明显, 下降幅度超过10%, 其余4家企业下降幅度较小或基本持平;12家调研企业平均能耗下降幅度约为12.6%。制造类企业能耗水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这表明苏州市近年来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中低耗能企业平均下降幅度为19.10%, 高耗能企业平均下降幅度为12.61%。比较可以发现, 12家调研企业总体平均能耗下降幅度与高耗能企业的平均能耗下降幅度基本持平;可见, 高耗能行业由于能源消费总量较大、能耗水平普遍偏低, 已经成为制造业总体能耗水平的决定因素。因此, 制造业能耗水平的降低需要依靠高耗能企业不断的技术改造和管理优化。高耗能企业应该被列为政府“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7]。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 目前苏州市制造类企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在企业实地调研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许多企业仍然存在余热不加利用、变频改造不彻底、能源管理不到位等通性问题。此外, 本文还指出了苏州市制造类企业在节能改造、项目融资、产业结构层次以及外部发展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并简要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3.1 企业的通性问题及节能潜力

通过深入企业走访、调研、访谈, 我们发现并总结了以下几点企业生产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通性问题:

(1) 废热、散热等余热损失大

调研发现, 部分企业没有对生产设备 (如空压机、锅炉、窑炉、熔解炉、导热油炉、热处理炉、空调冷凝机组等) 产生的废热余热进行回收利用, 或余热利用效率低下, 造成能源的浪费;有些企业对蒸汽热利用的方式不够合理, 没有遵循“热能梯级利用”的原则, 造成部分热量的损失;还有部分企业的热处理设备 (如熔解炉) 和管道保温性能差, 散热损失偏大, 不仅造成了热量损失, 也使得生产车间空调系统温控负荷增加。

(2) 用能设备存在变频改造空间

调研发现, 部分生产车间中使用的风机、水泵等设备存在“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有必要对风机的风量、水泵的流量进行调整。

建议企业采用交流变频控制技术对风机、水泵、磨机、冷冻机和空压机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不仅可以节约10%~40%的电能, 还可以实现生产设备软启动的功能, 减少机械震动冲击, 降低噪音,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表2为某抽风机变频改造后的节能效果计算, 每年该抽风机可以节约16 200 k W·h, 回收期仅为5个月。

(3) 部分生产设备老化, 生产工艺有待改进

调研发现, 在传统行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中, 落后的设备、技术、工艺比较多。有些生产车间使用的旧式风机、电机、水泵等设备, 耗能高, 效率低, 属于国家淘汰设备。此外, 还存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节能改造不彻底导致新旧设备运行不协调的现象, 使得总体生产效率偏低。

建议企业加速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 新项目需采用新型节能设备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例如, 空压设备建议采用新型离心式空压机, 并配上相应变频设备;压缩空气输送管道需进行优化设计, 实现对压缩空气的梯级利用, 减少压力损失造成的浪费。

(4) 能源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调研发现, 企业普遍存在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齐全, 或计量仪表精确度不高的问题;大部分企业没有设立单独的部门或聘任专业的能源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

建议企业逐步完备计量器具并淘汰低精度的计量仪表;同时应完善企业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置, 强化能源定额管理, 全面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除此之外, 企业还可通过配备企业能耗监测及控制系统、优化生产管理、加强员工节能意识等方式实现节能降耗[8]。

3.2 企业节能技改投入不足

节能改造是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措施, 然而在调研中发现, 企业在节能改造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以2011年为例, 12家调研企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 174万元, 仅占企业当年工业增长值的1.22%, 所占比重极小。

企业之所以在节能技改方面投入不足, 主要原因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 节能改造需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带来影响;

(2) 节能改造可能需要投入大笔资金, 而融资渠道不畅[9], 企业难以承受;

(3) 节能技改所带来的效果, 短期内可能难以显现。

为解决企业节能技改投入不足困境, 一方面, 政府需要强化能效指标考核, 完善相关法规, 通过奖惩政策强制并鼓励企业进行必要的节能改造工作。

另一方面, 企业及节能服务市场需要引进新的融资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 值得进一步大力推广[10]。在该模式中, 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约定节能目标, 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 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 并获得合理利润;这种合作机制既能给企业减少人力、物力上的负担, 又能让企业切实感受到节能改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11]。

3.3 产业结构层次总体不高

苏州市制造类企业的产业规模虽然庞大, 但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比重不高, 产业结构层次有待提升。部分传统行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限制了企业能源利用水平的提升。

为了提升制造产业结构的层次, 建议政府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为了促进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需在税收、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 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通过给予重大科研项目支持, 增强企业研发实力;通过专项基金或财政补贴等方式给予技术创新资金支持, 帮助企业加强技术改造[12];

(3) 注重引进大型高新技术项目。通过吸引跨国大企业及发展前景广阔的大项目, 带动周边地区产业链发展, 从而吸引大批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主动前来落户[13]。

4 结论

本文选取苏州市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多家制造类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 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能源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并给企业及政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对策。

(1) 调研分析发现, 近五年来苏州市制造类企业能源消耗量呈现下降趋势, 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发现, 苏州市制造类企业能源消费仍以传统性能源煤炭为主, 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非常小, 整体能源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

(2) 调研结果显示, 苏州市高耗能企业的能耗水平是影响制造业总体能耗水平重要因素之一。高耗能企业能源消费量较大、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使得制造业总体能耗被拉高;此外, 由于高耗能企业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较高, 在能源日益紧缺和环保要求不断严格的双重约束下, 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发展风险。

(3) 调研还发现, 在生产运行过程中, 制造类企业普遍存在余热浪费、变频改造不彻底、部分设备老化等通性问题, 同时企业的能源管理也存在改进空间。

(4) 此外, 本文还指出苏州市制造类企业存在节能技改投入不足、节能技改项目融资不畅等问题, 分析了企业不愿积极主动地进行节能改造的深层次原因, 并从企业、政府、融资渠道等角度提出解决措施和思路, 鼓励“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EPC) 的进一步拓展。

(5) 建议政府节能减排工作从高耗能企业抓起, 限制高耗能产业规模;加强政策扶持, 优先发展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制造业产业结构层次[14]。

能源利用状况分析 篇3

关键词:生活能源 能源消耗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09)05-059-03

能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效应日益显现。北京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能源供应以外地调入为主,能源供需问题尤为突出。北京是发展中的特大消费城市,1998年至2007年北京人口年均增长3.05%,同期能源消耗总量年均增长5.73%,而生活能耗占能耗总量的比重由1998年的12%上升到2007年的16%。本文以北京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分析为切入点,针对生活能耗增长的现状,分析影响北京生活能耗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减少北京生活能源消费提出建议。

一、北京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随着广大居民居住条件和舒适度的较大改善、文化娱乐活动的极大丰富,北京生活能源的消费也越来越大。

(一)北京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分析

有数据显示,近10年来,北京生活能源消费以年均9.24%的速度递增,略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见表1)。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生活能源消费自1998年以来一直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北京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由1998年的455万吨标准煤增至2007年的1005.26万吨标准煤,生活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为9.24%,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总量由1998年的3808万吨标准煤增至2007年的6285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为5.73%。由此看出,生活能源消费增长的幅度已经超过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幅度。同时,生活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12.2%持续攀升至2007年的16%,生活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北京能源供需紧张的矛盾。

(二)北京生活能源消费品种构成

北京市能源消费品种繁多,包括煤炭、焦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电力、热力、油品等不可再生能源及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2007年,全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1005.26万吨标准煤。从消耗能源品种来看,电力和热力等是生活用能的主要消费种类。若与其他各产业能耗品种进行比较,可以更具体说明生活用能的品种构成。现仅选择几种能源进行比较(见表2)。

表2显示,在原煤消费中,第二产业占据了主要地位,虽然生活消费量所占比重不及第三和第二产业,但生活消费量占总原煤消费量的比重仍然达到了20%。在汽油和液化石油气消费中,生活消费量所占的比重都是最大的,前者达到了总量的50%,消费量为163.21万吨,后者所占比重为41%,消费量为27.57万吨。在天然气的消费方面,第三产业占到了总量消费的59%,而排在第二位的生活消费也占据了总消费的25%。在热力和电力两个方面,生活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都不及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前四个方面稍有减少,所占比重分别为16%和17%。显然,在汽油、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这三个方面,生活消耗占据了很大比例。除了观察静态构成外,笔者还将分析能耗品种的动态变动情况。

(三)北京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分析

生活用能一方面与生活质量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与人口数量的增长有密切的联系。图1显示了北京市1998-2007年间人均生活用能的变动情况。

图1显示,北京市人均生活用能消耗量逐年增长,2007年人均生活用能消耗量达到了625.5千克标准煤/人,比1998年416.8千克标准煤/人增长了50%,9年期间年均增长达到了4.61%。

由过去10年北京市生活用能源消费状态看出其人均生活能源消费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居民生活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的地位。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十五”到“十一五”期间,生活用能的总量和比例都有所增长,这也给我们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改善能源结构,提高煤、电、油、气等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挑战。

二、北京生活用能源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生活用能源增减变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居民经济整体实力水平的提升、居住方式和生活行为的改变、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能源供应结构的调整、各种生活用能设备社会保有量变化和新型节能技术在各种生活用能设备中的推广应用等等。在本文中主要从能源结构变化因素、能源政策与环境因素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北京市生活能源消费情况进行分析。

(一)能源结构变化因素的影响

能源商品之间存在很大的替代性,不同的能源消费组合直接影响到能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中国由于资源储备是以煤炭为主,因此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始终处于绝对领导地位,但生活用能消费结构却呈现不同的消费趋势。北京市煤炭的消费比例由1998年的47.47%下降到2007年的18.96%,而电力、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的比例逐年上升。目前北京逐步建立起以电为主,煤、气、油为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补充,多元互补、多方供应、协调发展的优质化能源结构。因此,未来北京市居民的生活用能源结构的变化对整个居民生活用能效率的提高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政策环境导向因素的影响

统计资料显示,北京每年消耗的能源中,平均有20%来自煤炭,10%来自天然气,而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仅仅占到1%。而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并且使用起来更清洁安全,是最理想的可再生能源。但是,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北京市目前还没有充分利用这种理想的能源。再以电器为例,我们现在所用的家用电器,例如电冰箱、空调器等,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均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强化节能管理,使产品能效有了较大的提高,许多产品达到了发达国家的产品能效水平。然而,近几年来,国外在家用电器的能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节能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北京市家电的能耗水平多少还有一些差距,如今后不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今后如果能够把重点放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上,生活用能源状况将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三)生活质量改善因素的影响

人民生活水平决定和影响着对能源的物质基础的需求。生活水平越高,对能源的依赖性越大。能源为生活提高创造了日益增多的物质产品,民用能源既包括炊事、取暖等家庭用能,也包括交通、商业和饮食服务等公共事业用能。所以,民用能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反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会越大。生活能源消费与人口数量有直接的关系,并且还受到家用电器、人均居住面积以及私家车数量变动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变动与生活能源消费的关系

数据显示,北京生活能源消费从1998年的455万吨标煤上升到2007年的1005.26万吨标煤,年平均增长9.2%。从构成上看,生活能源消费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从1998年的12.2%上升到2007年的16%。限于户籍制度和对外来人口规模的控制,人口同期年平均增长2.83%(见图2),导致人均生活能耗同期年平均增长幅度为4.63%。

经测算,人口增长与生活能源消费之间线性相关系数为0.958,人口规模显著影响生活能源消费量。

2.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动与生活能源消费的关系

从居民居住水平角度看,住宅建筑面积不仅是城市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间接反映生活能源消费。1998—2007年,北京市人均居住面积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79%,低于同期生活能源消费增长速度9.2%,但二者变动趋势相同。测算结果,皮尔逊线性相关系数为0.93,显示为高度正相关。人均居住面积的增加,成为生活能源消费增长的促进因素。

显而易见,伴随着北京向国际大都市的迈进和城市聚集效应对人口的吸引,北京生活能源消费量愈加不容忽视,而人口和城市规模是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3.民用机动车数量的变动与生活能源消费的关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汽车拥有量的迅猛增长成为北京汽车拥有量增长的主要贡献者。1998—2007年间,北京市私人汽车增长势头明显快于非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势头。

有数据分析,生活能源消费与民用机动车增长数量之间相关系数为0.96,存在高度的正相关。这种相关关系通过图3显示。

从全国情况看,我国国产汽车近几十年来油耗水平变化不大,与国外水平相比,目前我国车辆除部分车型的标牌油耗接近国际同类型产品水平外,绝大部分产品的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因此,民用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同样成为北京生活用能增加的影响因素。

三、建议

“十五”以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能源消费总量扩大,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节能潜力巨大。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要保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解决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笔者建议:

(一)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优质能源和替代能源的比例

按照北京“十一五”能源发展目标,在能源总量基本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能源结构调整要取得明显进展。北京市在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时应突出强调能源结构优化的目标,降低煤炭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煤炭直接进入终端消费,提高电力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快完成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的过程。一般认为,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和海洋能等。从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政策的基础。国际能源署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力鼓励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的条件下,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总的比例将达30%,新的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0%。目前,北京市优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1%,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为缓解能源消费的紧张状况,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优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把节约放在首位

制定严格的硬件设施标准。与居民生活耗能息息相关的是一系列的硬件设施,住房,家用电器,取暖设备及能源传输系统。这些硬件设施在以往不是较少考虑节能需求,就是节能技术过于落后,从而导致在使用过程中无谓地消耗能源。因此制定新的建筑规范,多考虑节能需求;严格家用电器、燃气、取暖设备的生产节能标准;合理规划城市供能方式,统筹供能系统,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同时,伴随着《节能法》的出台,政府部门在统筹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时候,一定要以《节能法》为依据,形成调整用能单位节能行为的外部强制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节能法》配套法规、标准体系,恢复和壮大节能检测队伍,将能耗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标价和年度考核体系。尽快制定节能项目和节能产品的税收减免政策、节能投资的优惠政策,支持节能基建、节能技术改革以及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示范推广。

(三)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

当前,北京市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的需求量也呈上升态势。要摆脱能源“瓶颈”的束缚,除了要加强生产领域的节能降耗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节能降耗的重要战略意义,不断提高全民的节能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要在广大市民中倡导一种与能源发展相协调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把节约能源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上海市算过一笔账,如果夏天把空调设定温度调高1摄氏度,全市480万户家庭每天可减少24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如果每天将白天不用的电器插头全部拔掉,全市可再减少7.5万千万左右的用电负荷。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公众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倡导建康文明的节约文化,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

■ 参考文献:

1. 北京历年统计年鉴 。

2. 陈迅《中国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消费经济2008.5。

3. 李艳梅《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资源科学2008.6 。

我国东北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篇4

我国东北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能源利用效率是衡量能源与经济互动的.重要指标.东北地区常规能源利用效率和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参数显示,造成东北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煤炭对经济贡献率较低和第二产业的高能低效.改善东北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应提高煤炭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降低第二产业能耗,减少煤炭利用比例、加大第三产业的投入,构建东北地区的循环经济体制.

作 者:陈英姿 段海燕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英文刊名: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年,卷(期): “”(2) 分类号:X2 F062.1 关键词:东北地区   能源消费   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利用状况分析 篇5

—“蓝色能源”之海洋能源

学院:汽车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学号:2205080107 姓名:赵志新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可以说没有能源就没有人类的文明。在当前的世界能源结构中,人类所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这些燃料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化石能源的大量利用使其日渐枯竭,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有关专家预言: 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本世纪将是人类进入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的新时代。在世界各国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推动及资金的扶持下, 经过多年的科研与试验、开发与利用, 海洋能源发电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基础, 但仍存在着投资大、规模小, 获益能力低等问题, 还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词:海洋能源;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一、海洋能源的简述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以海平面计,全部陆地的平均海拔约为840米,而海洋的平均深度却为380米,整个海水的容积多达1.37×10的8次方平方千米。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不仅为人类提供航运、水产和丰富的矿藏,而且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浩瀚的大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有真正意义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能源。它既不同于海底所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海底能源资源,也不同于溶于水中的铀、镁、锂、重水等化学能源资源。它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形态,就是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度差、盐度差等方式表达的动能、势能、热能、物理化学能等能源。直接地说就是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海流能及盐度差能等。这是一种“再生性能源”,永远不会枯竭,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二、海洋能源的特点

(1)可再生性, 由于海水潮汐、海流和波浪等运动周而复始, 永不休止, 所以,海洋能是可再生能源;

(2)属于一种洁净能源;

(3)能量多变, 具有不稳定性, 运用起来比较困难;

(4)总量巨大, 但分布分散、不均, 能流密度低, 利用效率不高, 经济性差。

三、海洋能源的具体内容及在我国的分布

(一)海流能

海流亦称洋流, 是海洋中的海水朝一个方向不断流动, 尤如河流具有固定流动路线一样, 会产生一种不易觉察的海流动力。海流主要分布在大西洋的西部边界, 那里有强大的黑潮海流、墨西哥海流, 此外, 世界上还有日本海流、北太平洋海流、南极环海流等。海流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发电,其原理和风力发电相似,几乎任何一个风力发电装置都可以改造成为海流发电装置。美国设计了一个最宏伟的海流能利用装置,就放在佛罗里达半岛外侧的墨西哥海流上,还将一艘

海流发电船长年停泊在强劲的海流上发电。

我国沿岸潮流资源根据对130个水道的计算统计,理论平均功率为13948.52万kW。这些资源在全国沿岸的分布,以浙江为最多,有37个水道,理论平均功率为7090MW,约占全国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是台湾、福建、辽宁等省份的沿岸也较多,约占全国总量的42%,其它省区较少。

(二)盐差能

盐差能是指海水和淡水之间或两种含盐浓度不同的海水之间的化学电位差能。主要存在于河海交接处。同时,淡水丰富地区的盐湖和地下盐矿也可以利用盐差能。盐差能是海洋能中能量密度最大的一种可再生能源。盐差能的利用主要是发电。其基本方式是将不同盐浓度的海水之间的化学电位差能转换成水的势能,再利用水轮机发电,具体主要有渗透压式、蒸汽压式和机械—化学式等,其中渗透压式方案最受重视。盐差能发电是美国人在1939年首先提出来的。目前,世界上只有以色列建了一座150kW的盐差能发电的实验装置,实用性盐差能发电站还未问世。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入海的江河众多,入海的径流量巨大,在沿岸各江河入海口附近蕴藏着丰富的盐差能资源。据统计我国沿岸全部江河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约为1.7-1.8×1012立方米,各主要江河的年入海径流量约1.5-1.6×1012立方米,据计算,我国沿岸盐差能资源蕴藏量约为3.9×1015千焦耳,理论功率约为1.25×108kW。

(三)波浪能

波浪能发电是继潮汐发电之后发展最快的一种海洋能源利用措施。波浪能是由大气层和海洋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由于在风和海水重力作用下形成永不停息、周期性上下波动的波浪,这种波浪具有一定的动能和势能。波浪的能量与波高的平方、波浪的运动周期以及迎波面的宽度成正比。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稳定的一种能源。波浪发电是波浪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此外,波浪能还可以用于抽水、供热、海水淡化以及制氢等。

我国沿岸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1285.22万kW,这些资源在沿岸的分布很不均匀。以台湾省沿岸为最多,为429万kW,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沿岸也较多,在160-205万kW之间,约为706万kW,约占全国总量的55%,其它省市沿岸则很少,仅在143-56万kW之间。广西沿岸最少,仅8.1万kW。

(四)温差能

温差能是指海洋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水温之差的热能。海洋的表面把太阳的辐射能的大部分转化成为热水并储存在海洋的上层。另一方面,接近冰点的海水大面积地在不到1000m的深度从极地缓慢地流向赤道。这样,就在许多热带或亚热带海域终年形成20℃以上的垂直海水温差。利用这一温差可以实现热力循环并发电。

除了发电之外,海洋温差能利用装置还可以同时获得淡水、深层海水、进行空调并可以与深海采矿系统中的扬矿系统相结合。因此,基于温差能装置可以建立海上独立生存空间并作为海上发电厂、海水淡化厂或海洋采矿、海上城市或海洋牧场的支持系统。总之,温差能的开发应以综合利用为主。

我国南海海域辽阔,水深大于800米的海域约140-150万平方公里,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太阳辐强烈,是典型的热带海洋。表层水温均在25℃以上。500-800米以下的深层水温在5℃以下,表深层水温度在20℃-24℃,蕴藏着丰富的温差

能资源,据初步计算,南海温差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1.19-1.33×1019千焦耳,技术上可开发利用的能量(热效率取7%)约为8.33-9.31×1017千焦耳,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潜力(工作时间取50%,利用资源10%)装机容量达13.21-14.76亿kW。

(五)潮汐能

潮汐能是海水受到月球、太阳等天体引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周期性海水自然涨落现象,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最早的一种海洋能,其利用原理和水力发电相似。潮汐能的能量与潮量和潮差成正比。或者说,与潮差的平方和水库的面积成正比。和水力发电相比,潮汐能的能量密度很低,相当于微水头发电的水平。世界上潮差的较大值约为13—15m,我国的最大值(杭州湾澉浦)为8.9m。一般说来,平均潮差在3m以上就有实际应用价值。

根据我国潮汐能资源调查统计,对可开发装机容量大于500kW的坝址和可开发装机容量200-1000kW的坝址共有424处港湾、河口,可开发装机容量200kW以上的潮汐资源,总装机容量为2179万kW,年发电量约624亿kWh。这些资源在沿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以福建和浙江为最多,站址分别为88处和73处,装机容量分别是1033万kW和891万kW,两省合计装机容量占全国总量的88.3%。其次是长江口北支(属上海和江苏)和辽宁、广东装机容量分别为70.4万kW和59.4万kW和57.3万kW,其它省区则较少,江苏沿海(长江口除外)最少,装机容量仅0.11万kW。

四、我国海洋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还存在不小差距, 主要原因如下:

(1)我国海洋能源总量巨大, 但分布分散、不均, 能流密度低, 能量变化大, 利用效率不高;

(2)海洋能利用技术是海洋、蓄能、土工、水利、机械、材料、发电、输电、可靠性等技术的集成, 目前尚不成熟, 致使一次性投资大, 与常规能源利用相比, 经济性不好, 影响海洋能利用的推广;

(3)开发政策不明确, 类似江厦潮汐电站的试验性电站较少, 科技创新投资力度小;

(4)科研人员的人才结构不合理, 科技队伍高龄化, 学科带头人少。

五、我国海洋能源发展战略

海洋能源发电在世界各国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推动及资金的扶持下, 经过多年的科研与试验、开发与利用, 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基础, 但仍存在着投资大、规小, 获益能力低等问题, 还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根据海洋能源的发展现状, 为促进我国海洋能的产业化开发, 未来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海洋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具有持续开发价值, 需进行各类海洋能资源储量、分布的调查和评价;

(2)对于在技术上已经成熟的潮汐发电站, 要考虑建潮汐大坝的环境问题和它的经济性,特别要考虑发电与围垦、养殖与交通的综合利用;

(3)对于技术上还不成熟的波浪电站、潮流电站和海水温差电站, 进行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多能互补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的研究等;

(4)对已建的实验潮汐电站开展优化运行研究, 提高其经济效益, 以促进潮汐电站的大规模发展。

六、参考文献

(一)马平《能源纵横》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魏双燕、谢刚《能源概论》东北大学出版社

(三)沈祖诒《潮汐电站》中国电力出版社

(四)刘双燕《21世纪初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前瞻》

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篇6

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煤炭利用过程的节能减排潜力研究

绪论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共同面临的挑战。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气体的排放,会加重雾霾天气的形成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6.6%,说明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国家,并且据有关部门预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仍将继续存在[1]。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煤炭产量逐年增加,从1978到2012年,煤炭的生产总量从44127.31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53863.72万吨标准煤,煤炭工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煤炭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矿井水等工业废水,矿井水排出会破坏周围的生活环境和污染河流;煤炭开采后,如果不及时填充采空区,会造成地表沉陷,损害矿区的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煤炭在生产和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煤矸石、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煤矸石含碳量低,平均每采10吨煤,就会产生1.5吨的煤矸石,长期堆积会引起自燃。另外,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细小颗粒物,加速雾霾天气的出现次数,直接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早在2012年底我国政府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解决PM2.5污染问题,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并提出与2010年相比,到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PM2.5浓度下降6%的目标。2013年9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正式发布,更是明确了通过5年改善全国空气质量、较大幅度减少重污染天气的目标。这些充分显示了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变得严重,尤其是2013年入冬以来,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当前,煤炭燃烧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我国能源总碳排放的8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占我国二氧化硫总排放量的90%以上,氮氧化物约为50%,对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2]。

201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应对气候变化正式纳入了中长期规划。该《纲要》将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单位GDP二氧化碳分别降低16%、17%,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其中SO2、NOX排放分别减少8%、10%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并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合作等任务。2012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鼓励发展大型煤化工和煤炭转化技术,煤层气抽采综合利用,煤气共采、煤矸石综合利用等,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因此,如何实现我国的碳减排承诺,改善环境污染,是我国政府和煤炭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本文从煤炭利用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我国的煤炭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对废气、二氧化硫、烟尘粉尘造成的影响程度和因果关系,并且提出改善环境问题的实现路径是节能减排,研究了煤炭利用节能减排的潜力。因此,研究煤炭利用的环境影响和节能减排潜力,对于实现我国的碳减排承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积极发展煤炭技术和碳减排技术,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环境概论

原理:

本文是煤炭利用的节能减排潜力研究,文中以火电行业为例介绍我国燃煤行业煤炭利用环节的能耗现状,通过燃煤发电能耗指标、燃煤供电能耗指标分析火电行业的国内外能耗差距,并推算我国燃煤行业在煤炭利用环节可以节约多少标准煤,减少多少CO2、SO2以及烟尘粉尘,分析我国燃煤行业的节能减排潜力,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实现路径;

煤炭利用的节能减排潜力研究:以火电行业和钢铁行业为例

火电行业的能耗现状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速,电力装机容量增长很快,在表4.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火电装机容量占整个装机容量的70%以上,虽然近几年有所下降,但是2012年仍然达到71.55%。在表4.2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直到2012年才下降到78.57%。2013年我国发电量为53975.9亿千瓦小时,火电为42358.7亿千瓦时,占我国发电量的78.48%。与此同时我国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达到124738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86238万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69.14%。因此,了解我国火力发电的能耗处于什么水平,节能减排潜力有多大,是火力发电节能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3],也是煤炭高效利用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代百乾等通过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我国火电煤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前景进行预测,发现我国火力发电行业有巨大的减排潜力[4]。汤庆合认为煤电的能源消耗高、单位电力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最大,由于不需要消耗化石燃料,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受到欢迎。而黄毅诚指出通过改变电源结构,发展核电、水电、风电等,降低燃煤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考虑到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特点,燃煤发电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占主力地位,因此当前应该降低发电煤耗,实现用现有的煤多发电。当前我国的电源结构包括水电、火电、核电、风电,以火电为主,而在火电中包括燃煤发电、燃油发电、燃气发电,以燃煤发电为主。但是燃煤电厂的大量存在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适应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各地针对小火电纷纷实施有计划的关停政策,监管部门鼓励建设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容量、高效能燃煤机组,同时鼓励电厂脱硫等环保项目。

火电行业的能耗比较

从1990年以来,随着大容量机组的持续增加、小火电机组的关停和节能管理技术的实施,我国的火力发电煤耗水平正在逐年下降,图4.2可以看出二十几年来我国6000kw及以上火电厂发电供电煤耗在大幅度下降,1990年发电煤耗为392克标准煤/千瓦时,2012年发电煤耗为305克标准煤/千瓦时,降低幅度为87克标准煤/千瓦时,降低率为22.19%。同样供电煤耗也从1990年的427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26克标准煤/千瓦时,降低幅度为101克标准煤/千瓦时,降低率为23.65%。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2013年我国火电机组供电煤耗将达到321克标准煤/千瓦小时。这与我国的节能降耗政策分不开,与我国电力企业燃煤发电技术的改进分不开。

尽管我国的燃煤发电能耗在降低,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尤

环境概论

其是与日本的发电煤耗相比,2012年我国的发电煤耗为305克标准煤/千瓦时,在表4.3中可以看到,日本的发电煤耗为295克标准煤/千瓦时,相差10克标准煤/千瓦时,这说明我国与日本在发电煤耗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煤炭利用率比较低。

图 1 1990-2012年我国的发电供电煤耗率

表 1 日本发电供电煤耗

火电行业的节能潜力 发电煤耗是指发电厂每生产1kwh的电能所消耗的标准煤量。发电厂生产的电能,自身需要消耗掉一部分,剩余的才供给用户。为此,供电煤耗是指发电厂每供出1kwh电能所消耗的标准煤量。根据原电力工业部《火力发电厂按入炉煤量正平衡计算发供电煤耗的方法》规定:煤耗是考核机组运行性能最主要的指标之一,火电厂发供电煤耗统一以入炉煤计算煤量和入炉煤机械取样分析低位发热量为基础,按正平衡计算。反平衡计算煤耗的结果,可以用来分析机组运行的不足,为机组性能改善提供依据。以下为发电煤耗和供电煤耗的公式:

第一种:正平衡煤耗的计算

式中:

表示发电标准煤耗,单位为克每千瓦时(g/kwh); b f 表示统计期内耗用标准煤量,单位为吨(t); B b 表示统计期内发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W f

由于火力发电燃料主要是煤、油和气等,因此火力发电供电煤耗率又可按以

环境概论

下公式计算:

式中:

b f表示发电标准煤耗,单位为克每千瓦时(g/kwh);

c表示电厂效率,单位为百分数(%)

在我国,发电煤耗是指6000kw及以上的火力发电煤耗,2012年我国6000kw及以上的火电发电量为39160.03亿千瓦时,其中各个部分的发电量见表4.4,发电煤耗为305克标准煤/千瓦时,所以火电消耗的煤炭为119438.09万吨标准煤,而2012年燃煤发电消耗的煤炭是114770万吨标准煤,占全部火电标准煤的96.09%。《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与能耗考核》书中提到2010年我国火电厂的供电标准限额为389克标准煤/千瓦时,供电标准定额为330克标准煤/千瓦时,按照2010年6000kw及以上火力发电的厂用电率6.33%计算得到发电限额为364.38克标准煤/千瓦时,发电定额为309.11克标准煤/千瓦时。千瓦时。为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2012年我国的发电煤耗未超过我国2010年的发电限额和发电定额,而2010年我国的发电煤耗为312克标准煤/千瓦时,超过了我国的发电定额,这说明我国的发电煤耗水平和发电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同时说明我国火电厂“上大压小”的政策实施效果明显,为此,我国政府应该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制定我国各年的发电标准煤限额。

(2)我国的发电煤耗与日本相比,二者相差10克标准煤/千瓦小时,这说明我国与日本的燃煤发电技术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节能潜力较大。在发电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按照2012年日本的先进水平进行测算,那么我国可以节约3916万吨标准煤,其中在燃煤发电环节可以节约3762.89万吨标准煤。

表 2

2011和2012年我国6000千瓦以上的火电发电量

环境概论

火电行业的减排潜力

根据王佳在博士论文《中国地区碳不平等:测度及影响因素》提到的对CO2的估计方法,本文估计了由于煤炭消费所产生的CO2。主要考虑了《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型煤,由于“我国能源平衡表(实物量)”中,“终端能源消费量”没有包括火力发电、供热等环节的能源消费,而“可供本地区消费的能源消费量”会重复计算一次能源生产加工的产品,因此,本文采取了“终端能源消费量”“火力发电”“供热”及“平衡差额”的加总。二氧化碳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CE为煤炭消费的CO2排放总量; 为第j种煤炭的消费量。A j 煤炭的CO2排放系数见下表:

表 3 煤炭的CO2排放系数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2012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582384.2万吨。同时2012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2117.63万吨,烟粉尘排放量为1235.77万吨,煤炭消费量为240913.51万吨标准煤,为此,在发电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按照2012年日本的先进水平进行测算,那么可以减少9096.4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3.0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9.30万吨烟粉尘排放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容量的发电机组燃煤能耗的水平不同,发电机组容量越大,发电煤耗越低,为此火电行业要鼓励建立大容量机组,关停小容量机组。而且根据反平衡计算公式(4-4),提高电厂效率可以降低发电煤耗率。电力是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如果燃煤发电的比例过大,一方面会受制于煤炭资源,影响电力供应安全;另一方面不利于我国减排工作的展开。所以,在电力工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要合理优化电源结构,逐步降低燃煤发电在电力工业的比例。

结论

通过燃煤发电能耗指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本文为日本)相差10克标准煤/千瓦小时,在2012年发电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我国火电行业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那么我国在燃煤发电环节可以节约3762.89万吨标准煤,减少9096.4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3.0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9.30万吨烟粉尘排放量。

因此,通过本章的分析说明,我国煤炭利用环节的节能减排潜力较大,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如果将我国燃煤行业的煤炭利用效率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有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环境概论

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1)通过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煤炭利用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关系,发现我国煤炭消费每增加1单位,废气增加0.52单位、二氧化硫增加0.09单位、烟粉尘增加0.90单位,煤炭利用对环境存在较大的影响关系。

(2)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高耗能产业的节能空间。本文以火电行业为例,发现我国能耗与国外先进能耗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仅分析了差距有多大,而且按照国际先进标准测算出我国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按国外标准可以有效节约的煤炭消耗量和减少的排放量。

(3)提出了通过能源技术创新,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和提高煤炭利用率双管齐下的能源政策。本文分析了煤炭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和煤炭利用的节能减排潜力,发现煤炭利用对环境存在较大的影响,为此需要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结论(可行性)

本文研究了煤炭利用的环境影响以及节能减排潜力,得到如下结论:

(1)煤炭利用对我国的环境污染造成了影响,尤其体现在大气污染方面。通过分析表明:我国煤炭消费与废气、煤炭消费与二氧化硫、煤炭消费与烟粉尘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面板模型估计发现,我国煤炭消费每增加1单位,废气增加0.52单位,二氧化硫增加0.09单位,烟粉尘增加0.90单位,虽然煤炭消费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系数并不大,但是每年的煤炭消费量基数比较大,所以累积的环境影响也会增加。在因果关系中,我国存在煤炭消费到废气的单向因果关系,存在煤炭消费与二氧化硫的双向因果关系。因此,说明煤炭利用对环境存在较大的影响和存在因果关系,煤炭的不合理利用对大气污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加重了雾霾天气。

(2)通过煤炭利用环节的能源技术创新,可以实现节能减排,进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本文以火电行业为例,参考这行业的国外先进能耗标准,测算出我国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按照国外标准可以有效节约的煤炭消耗量,进而可以实现减少排放的目的。说明我国在煤炭利用环节还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3)改善我国环境污染的出路在于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两方面。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煤炭利用对环境污染存在因果关系,通过火电行业和钢铁行业为例对燃煤行业进行能耗分析发现如果将我国燃煤行业的煤炭利用效率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样可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的目的。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空气质量以及兑现2020年的碳减排承诺,我国在逐步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利用的同时,可以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

政策建议(意义)

结合本文的结论,为我国政府制定环境措施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1)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利用总量。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大约为70%,然而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污染周围的河流,煤炭燃烧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而且本文分析也证明了我国煤炭消费与废气、煤炭消费与二氧化硫、煤炭消费与烟粉尘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煤炭消费数量越多,环境概论

环境污染越严重,甚至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想要减轻和改善环境问题,需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使用量,提高水电、风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的比重。清洁能源的特点在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政府需要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引导企业贯彻实施清洁能源开发政策,提高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从而降低煤炭利用的总量。

(2)加强技术开发,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针对我国的煤炭行业,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的研发模式,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通过退税或补贴政策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积极研发新的技术,通过技术开发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同时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大力攻克燃煤技术的难点,不定期学习、引进、借鉴日本等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如洁净煤技术、整体煤气联合气化技术、超超临界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煤炭消费过程中的能耗水平,以较少的投入实现较高的产出、较低的碳排放。

(3)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煤炭单耗水平。2012年我国的煤炭消费量为352647.07万吨,高耗煤行业煤炭消费量为292033.97万吨,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82.81%,然而我国的高耗煤行业的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存在能源消耗较高,浪费现象严重的问题,为了满足高耗煤行业的需求,尤其是电力、钢铁行业的需求,除了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政府还需要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改进脱硫脱硝技术,加快智能电厂的推广和应用,降低我国燃煤行业的煤炭单耗水平,实施优胜劣汰制度。通过提高燃煤行业的发电效率,鼓励低热值煤发电,逐步减少碳排放。

参考文献

能源利用状况分析 篇7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北京地区农村的发展对全国农村的发展有示范作用, 同样北京地区农村能源的发展状况对全国农村的能源发展也有示范作用。为详细了解北京农村的能源利用状况, 笔者深入北京农村进行调研。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刁千营村的农村能源利用状况具有一定代表性, 通过反复调查, 我们得到了当地大量的数据, 我们将据此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1 调查地概况及其能源利用状况

延庆县位于北京的西北角, 康庄镇刁千营村位于延庆西南, 其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发达, 附近有京包铁路等铁路线, 距八达岭高速仅1.5km。当地以发展旅游业为主, 产业以农业为主, 人均实际收入6000元左右。

为了详细了解当地的能源使用状况, 我们采用了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 调查范围覆盖当地的100多户居民, 其主要能源的使用情况介绍如下:

1.1 煤的使用状况

专用散煤的农户占总农户的40.76%, 专用型煤的农户占比33.12%, 散煤和型煤共用的农户占比26.12%。煤的单价因为散煤和型煤的不同和购买厂商的不同, 也有所区别, 但总体上还是每1t大致在1000元左右。对于煤的年总消费, 大部分农户的用煤都在2000元以上, 其中38.85%的农户是3000~4000元, 36.31%的农户是2000~3000元。通过调查得知, 当地煤的主要用途是采暖、炊事和洗浴。

1.2 电能的使用状况

当地电的单价是0.485元/度。年总消费情况是:38.2%的农户用电是0~300元之间, 20.3%的农户用电在300~600元之间, 22.9%的农户用电在600~900元之间, 还有18.6%的农户用电在900元以上。从电能的使用用途来看, 主要是用于照明、采暖、洗浴和炊事。

1.3 石油液化气的使用状况

所有参与调查的农户的液化气都是用于炊事做饭所用, 一罐液化气在北京农村的价格是100元左右。但是各农户的用量差别很大。其中56.31%的农户年消费在300元以下, 35.92%年消费在600元以上, 而年消费在300~600元之间的只有7.76%。

1.4 太阳能使用状况

目前在对太阳的利用方面当地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太阳能路灯, 二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都是有政府出资建设, 价格也比较统一, 6000元每盏。在刁千营村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达到了82%, 其他没有安装的也都表示有安装的意愿, 可见太阳能的利用状况还是比较理想的。当地已经开始开发新的太阳能利用方式, 比如建太阳能浴池, 由政府出资建立, 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当然太阳能的利用主要还是在夏季, 由于北京的纬度偏高, 冬季的阳光照射很难充分利用。

1.5 秸秆和薪柴利用状况

当地运用最多的秸秆是玉米秸秆, 同时包括一些玉米梆子。农户们对玉米的主要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用作饲料, 用于养牛;二是用于冬季取暖。现在很多村已经开始积极的采取措施以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资源, 如当地已经开始准备兴办秸秆压块企业。

1.6 能源利用环保状况调查

在问及自家使用能源是否考虑环保时, 当地90%的农户的回答是肯定考虑, 从这里可以看出, 农民朋友还是有心环保, 爱护环境的。但是在问及认为自己家现使用的能源是否环保时, 结果却和人们的愿望不一样。没有人认为自家使用的能源是完全环保的, 认为一般环保的也占少数, 大部分人对自己能源的环保状况不认可。对于能源建设的环保工作任重道远。

2 当地能源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以煤为主体的能源结构, 在能源清洁化上不合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在整个农村能源结构上, 煤以及其衍生品的比重仍然十分高, 清洁能源虽然在当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利用 (最主要的表现为太阳能的利用上) , 但是, 整个农村能源没有实现清洁、高效的结构。

2.2 乡镇、村、农户对能源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大家十分重视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在选择使用那种能源时, 最关注的还是经济问题, 对于能源的高效、清洁、环保在没有经济优势时都会被忽略。大部分村民对农村新能源建设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省柴节煤、点灯烧饭”的层次上, 甚至很多村干部也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在生态环境建设、农民增收致富和促进农村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大部分人对秸秆、粪便等能源开发利用功效还缺乏正确的了解。这些思想认识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发展。

2.3 当地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 同时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单一

一方面在使用煤炭采暖和炊事的过程中, 有近41%的农户只使用散煤, 只有近67%的农户在使用型煤, 散煤的燃烧率比型煤 (蜂窝煤) 要低很多, 远没有达到理想的充分利用能源的阶段;另一方面对可再生资源利用不充分, 如玉米秸秆、人畜粪便, 在对其的处理上除部分用于饲料和取暖用外, 其余大部分都直接在田地里烧掉。这样的处理方式是能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另外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上, 形式很单一。对于农户来说, 太阳能只能用于洗浴、秸秆只用于直接燃烧做饭。要使农村能源建设有重大进步, 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2.4 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后续服务没有落实, 服务体系亟待加强

在进行能源项目建设时政府各部门的配合协调不够, 一项工程的责权不明;项目建成后的设施维护难度很大, 比如太阳能路灯, 在建成后企业只给予3年的维护, 那3年后, 维护工作由谁来完成?这些能源建设项目的后续服务问题使得当地对于很多能源建设项目望而却步, 同时另一个难题是, 当地能源建设服务体系很不完善, 突出的问题是基层服务组织力量薄弱, 人员素质不高。

3 对策及建议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的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情况, 在保证农民的生产生活用能的同时使广大农民用上适合现代文明要求的清洁能源。为此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 要把能源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农村能源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大事, 是一件让农民得实惠的实事。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 要把农村能源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发挥效益。

3.2 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 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要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务必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不仅可以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 清洁环境, 而且可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 应重点开发利用太阳能、加快生物质能源的利用。

3.3 应要求政府制定政策措施, 加大扶持力度

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加大财政对农村能源建设的支持力度, 尽政府的最大努力解决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问题。二要制定鼓励农村能源发展的政策, 政策的关键是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公平, 并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保障农民的交易权力、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三要实行积极的投融资政策, 拓宽融资渠道, 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新能源建设投入机制, 逐步形成农村新能源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3.4 建立市场化的服务网络, 满足农村能源建设的管理服务要求

农村能源建设是基础, 管理服务是关键。农村能源发展积极探索以专业化、市场化、物业化为主的各种有效管理服务形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建议尝试建立市场化的服务网络满足管理服务的需求。如建设和完善乡镇级能源技术服务站, 村级能源技术协会, 技术服务示范户一体的服务网络, 对农户进行建管一条龙服务。通过推行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试点, 增强服务功能, 保障能源设备设施发挥长期效益。

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不断扎实推进。发展农村能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文明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提高生活质量, 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经济繁荣的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有利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马卫华、王伟, 北京农村能源发展需要研究[J].前线, 2008, (04) .

[2]江泽民,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 (03) .

能源利用状况分析 篇8

关键词:东莞 松山湖 土地利用 土地调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244-02

1 松山湖高新区概况

1.1 历史回顾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1994年成立,2001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通过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审核,核准规划面积10km2。2001年9月,东莞市人民政府颁布《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若干规定》,为松山湖开发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提供了政策依据。2001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东莞篁村科技产业园区并入松山湖高新区。

松山湖高新区是东莞“四位一体”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山、水、园于一体”的生态型、高科技、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是广东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产业升级的引领区,目标是发展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的研发设计中心、人才教育中心和企业总部中心。

1.2 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情况

2009年度,松山湖高新区的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达780.1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为699.49亿元,占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的89.66%,基本形成了以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40)、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39)为主的产业集群,吸引了如聚信科技有限公司、漫步者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宇龙科技有限公司在内一系列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松山湖高新区不仅重视大中型企业的集聚,而且重视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孵化、培育。截至2009年底,留学人员创业园已孵化、吸引多家高科技创业企业,对培育东莞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截至评价时点2009年12月31日,松山湖高新区内“三通一平”的土地已达到809.11公顷,其中90.42%已被供应。从土地利用结构看,截至评价时点,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593.87hm2,较2008年12月31日增加37.85hm2;未建成土地面积为382.02hm2,较上一轮评价时点减少37.85hm2;不可建设土地面积为24.10hm2,较上一轮评价无变化。总体上,松山湖高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在已建成土地中,土地的利用结构比较简单,主要为工矿仓储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

在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318.71hm2,达到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53.67%,其中一类高新技术产业占地314.30hm2,二类高新技术产业占地4.41hm2。从用地上体现了松山湖高新区大力推动高新产业的發展理念。

2 调查步骤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是对松山湖高新区2009年12月31日的土地利用状况,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搜集、访谈问卷、遥感影像判识等多种调查方法,力求全面了解掌握松山湖高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和潜力测算提供详实、准确的基础资料的过程。调查步骤主要如图1所示:

3 调查要点及结果

根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需要,按照调查步骤,调查工作的开展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我们针对各个调查要点,进行资料搜集、实地调查工作。具体调查要点及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3.1 基础信息调查

松山湖高新区基本信息调查包括松山湖高新区名称、类型、成立时间、审批单位、地址、管理机构、土地总面积及经济社会和相关规划资料等。所搜集的资料清单如下:

(1)《开发区基本信息调查表》;(2)《开发区用地审批及调整情况调查表》;(3)2001-2009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及AutoCAD格式图件;(5)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及AutoCAD格式图件(2007-2020);(6)东莞市统计年鉴.松山湖卷(2003-2009);(7)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四至坐标文件及AutoCAD格式四至范围图。

3.2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主要是指依据《规程》规定的分类方式,对松山湖高新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供应方式、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等三方面内容进行调查。

(1)土地利用类型

松山湖高新区土地利用类型调查是指依据《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对松山湖高新区已建成土地、未建成土地和不可建设土地的用地情况开展调查。具体而言,已建成土地即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故在调查中,我们采取到相关部门收集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及遥感影像判识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位置、范围、土地面积、权属、土地用途等。松山湖高新区的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没有其他城镇建设用地。整个城镇建设用地占松山湖高新区总面积的59.39%。对于未建成土地,则明确其位置、范围、土地面积、供地状况、规划用途和开发状况等,以及应收回闲置土地的位置范围和土地面积。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82.02hm2,占松山湖高新区总面积的38.20%。对于不可建设土地,则明确它的确认依据、用地范围和土地面积。依据《东莞市松山湖高新产业区总体规划》(1997-2010)及其说明书,经用地建设适用性评价,不可建设用地主要为其他不可建设土地,面积为24.10hm2,占松山湖高新区总面积的2.41%。

通过对各土地类型进行界定后,组织各部门单位进行表格填写、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列出清单如下:1)《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统计表(I)——按建设状况划分》;2)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宗地红线图;3)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图斑图件;4)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筑方案图、批地图及路网图;5)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遥感影像图。

(2)土地供应方式

松山湖高新区土地供应方式调查是指依据《规程》对土地供应方式的分类,对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尚可供应土地和不可供应土地的用地情况开展调查。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分为划拨土地和有偿使用土地,在调查中,我们明确它的土地位置、范围、土地面积、权属、供地时间、土地用途等,以及其中已到期但未处置的有偿使用土地的相关情况。对于尚可供应土地,明确其用地位置、范围、土地面积和规划用途等。不可供应土地对应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中的不可建设用地土地,明确内容如上。根据以上调查内容,我们所搜集的资料清单如下:1)《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统计表(II)——按土地供应方式划分》;2)《开发区闲置土地统计表》;3)《开发区有偿使用且已到期土地处置情况统计表》;4)《开发区有偿使用土地到期及处置情况调查表》。

(3)高新技术产业用地

根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需要,针对松山湖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展开调查,主要查清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用地位置、范围、规模及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等,资料清单如下:1)《高新技术企业名录》;2)《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统计表》。

3.3 用地效益调查

用地效益调查主要针对松山湖高新区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工矿仓储用地的投入产出情况开展调查,调查所涉及的工业企业要求其注册和生产均在评价范围内。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松山湖高新区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对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列出资料清单如下:

1)《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企业统计表》;2)《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7年全年经济运行分析》;3)《开发区典型企业情况调查表》。

4 关键数据处理方法

4.1 经济数据的剥离

2009年松山湖高新区的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为1705.85亿元较2008年度增加200个多亿。该收入值是以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管辖的72km2来统计的,包含了本次评价范围内的10km2。因为保证数据统计的一致性,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需按科学的技术方法进行剥离。根据常规的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剥离可按照用地面积或建筑总面积比例进行分摊。但结合实际情况,松山湖高新区的用地面积小,由于历史发展短,建筑总面积不大,而松山湖高新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主,工业的投入产出比值高,工业产值的贡献率大。故采用用地面积比例或建筑总面积比例进行剥离是不合理的,同时考虑到总部经济的情况存在,采用专家咨询法对松山湖高新区的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进行剥离。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各部门同志及专家经商讨一致认同,对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进行数据处理时,按照45.73%的修正系数剥离原数据,得本次评价范围的工業(物流)企业总收入为780.12亿元。本报告中计算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即采用经以上方法进行剥离后的数据。

4.2 二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面积的计算

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是指高新技术企业用地及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用地之和。它分为一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和二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一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是指宗地完全为高新技术企业使用的用地,二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是指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或非产业用途混合使用的土地。通过咨询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并辅之以实地调查,得出结论,松山湖高新区的二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为企业孵化器。截至2009年12月31日,企业孵化器中有25家企业,其中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经计算,企业孵化器内部高新技术产业租赁厂房建筑面积为2.70hm2,总厂房建筑面积为4.57hm2,则二类高新技术产业分摊面积比例为59.01%。

参考文献

[1]付丽,李钢.卫星影像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J].科技资讯.2005,5.

上一篇:企业管理与发展下一篇:我和柳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