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新能源利用现状

2024-10-08

国内外新能源利用现状(精选8篇)

国内外新能源利用现状 篇1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加剧,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我国来说,新能源汽车是国家迈向世界汽车强国的重要路径,国务院将新能源汽车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受到了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体系,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部分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但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同国外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1]。

为了在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各主要汽车强国都为本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出台了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程度也由此愈演愈烈。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怎样的差异,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对策才能确保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提升自身的整体竞争力,并在新的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中抢占先机,形成独有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我国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更成为了我国进一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利作为科研创新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包含着丰富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法律信息。通过对专利文献进行全面地分析,可以揭示相关产业或企业的技术研发实力、研发方向、研发重点、市场发展策略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等重要信息[2]。本文旨在通过国际电动汽专利信息的研究,从发展趋势、研究重点和热点、研究机构的实力等角度综合明确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趋势,聚焦国内外电动汽车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差异。通过对国际及国内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进行检索,运用专利计量方法和深度挖掘,对比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及其与国际上的差距,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制定战略提供专利信息支撑服务。

1 相关研究基础

近年来,专利分析技术已经被国内外研究人员广泛用来进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衍变趋势分析。Holger Br在德国教育科研部的支持下进行了电动汽车的领先市场–中国和德国的策略比较研究[2]。报告中对比了中国和德国IPC分类为B60L(电动车辆动力装置;车辆辅助装备的供电;电动车辆的监控操作变量;电动车辆的电气安全装置)的专利数量,分析了两国的技术实力。他认为:中国是由政府主导,通过大量公共支出刺激市场发展从而拉动电动车技术跨越发展。德国非政府主导,而是政府、企业界、科技界与其他众多电动车国家平台的股东之间的协调的产物。文章认为中国在锂离子电池领域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但对电池成组和电池管理系统方面技术表示怀疑。

清华大学陈腾对丰田、本田、日产电动汽车进行了专利计量分析[3],认为三家汽车生产厂商各自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丰田的混合动力专利一直处于公司的中心地位且技术涉及面较广;本田的混合动力专利相对狭小,且主要集中于并联技术,数量远不及丰田公司;日产公司则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和纯电动汽车这三种汽车技术专利研发上的投入较为均匀,而后期逐步转向电动汽车技术。三家公司都非常注重汽车微处理器的开发,专利类别排名均居于首位,表明相关技术均被视为电动汽车或汽车技术的核心,并且三家公司仍然保持着对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投入,其中以本田尤为突出。中科大杨利锋从跨国专利的视角对中国电动汽车技术国际化水平进行了分析[4],认为中国电动汽车技术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力表现出下降趋势。张慧卿等应用专利分析工具Innography,对世界范围内电池成组领域技术专利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对专利强度的分析挖掘核心专利[5]。艾娟等分析了有关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及其安全性能研究的专利申请量、专利申请人分布情况,阐述了国内专利申请书中载明的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关键材料和部件的改进方法[6]。总之,运用专利情报分析技术来指导实践中的技术路线制定、技术方案选择等已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举措。

2 国际新能源汽车专利分析

本文分析所用的专利数据来源于Thomson Innovation专利数据库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数据库。通过采用关键词、IPC分类号、德温特手工代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专利数据检索[7],检索时间为2015年10月22日,共检索得到纯电动汽车专利36 487件、混合动力汽车专利12 410件、燃料电池汽车专利5 559件。采集的数据为已经公开的专利数据,并且已经进行了数据失真处理。应用Thomson公司的TDA和Thomson Innovation以及Excel软件等工具对检索得到的专利信息进行处理、分析。

2.1 国际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的年度趋势分析

图1为国际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年度申请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纯电动汽车从1968年至1991年每年的专利申请量都不超过100件,1992年以来,纯电动汽车的专利申请量开始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尤其是2008年以来开始快速增加。这说明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的热点,主要汽车发达国家和厂商都将纯电动车技术作为重点突破的方向。从技术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可以将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定义为技术孕育期,1992年开始进入技术成长期,尤其是2008年以后,专利数量和申请人数量大幅度攀升,技术进入快速成长期。

混合动力汽车专利与纯电动汽车专利基本呈现出相同的发展趋势,目前都呈高速增长的态势,但专利数量远低于纯电动汽车的专利数量。混合动力汽车1992年开始有专利申请,1992年至1999年每年的专利申请量都不超过100件,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的第一阶段技术孕育期,在2006年开始进入第二阶段技术成长期。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起步较晚,1999年申请3件专利,截至2010年,每年的申请人数量和专利数量都相对较少,厂商进入意愿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处于第一阶段技术孕育期;2011年以后,申请人数量和专利数量开始稳步增加,呈现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但仍然没有显著的变化,表明国际上对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投入仍在继续,但仍未形成规模,可以判断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仍处于技术孕育期。

2.2 专利优先权国家分析

专利优先权是指专利申请人就其发明创造第一次在某国提出专利申请后,在法定期限内,又就相同主题的发明创造提出专利申请的,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其在后申请以第一次专利申请的日期作为其申请日,专利申请人依法享有的这种权利。通常发明人会在本国就其发明创造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所以优先权专利申请的地域分布可以反映各个国家的技术实力。

纯电动汽车技术优先权专利地域分布如图2所示。可见日本在纯电动汽车技术国际优先权专利的申请量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专利申请量超过纯电动汽车技术所有优先权专利的一半,高达55.3%。中国排名第二,所占比例为18.4%,与日本相比尚有很大的距离,排名第三、第四的是美国与德国,韩国紧随其后,位居第五位。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优先权专利地域分布如图3所示。可见日本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国际优先权专利的申请量上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占专利总数的36.11%。韩国和美国在该技术领域的优势也不容忽视,专利数量排名第二与第三位,所占比例分别为26.27%和26.09%。从全球来看基本呈现三分天下的态势。我国混合动力汽车研究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这也与我国传统燃油汽车的技术实力相对较弱有关。

图4为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优先权专利地域分布,可以看出,日本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国际优先权专利的申请量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占专利总数的68.18%。这也源于日本对该技术的重视,持续加强研发。为了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日本先后在业内成立了三大联盟,极大的促进了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研发。韩国以占总数14.67%的专利数量排名第二。此外,美国、德国的专利数量相差不大,专利数量相继排在第三、四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

2.3 国际新能源汽车专利专利权人与技术领域分析

2.3.1 纯电动汽车

图5为纯电动汽车专利排名前10专利权人,从图中可以看出,纯电动汽车领域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本、德国、韩国、美国的几家大汽车公司手里,其中日本的公司占绝大多数,位列前10位的专利权人中有8家是日本的公司,其中丰田汽车公司专利数量位列第一,达4 168件,远远多于其他公司。日产汽车公司申请专利数量为1 835件,位列第二。本田汽车公司、松下电器产业公司、日本电装公司分别位列第三、四、五位,专利数量分别是1 099件、1 039件、897件。德国罗伯特·博世集团和韩国三星SDI公司是除日本以外两家专利数量进入前10的公司,分别位列第六和第八。

图6为纯电动汽车主要专利权人技术分布图。纯电动汽车领域申请技术领域排前五位的依次是H01M(直接转变化学能为电能的方法或装置,例如电池组;)、B60L、H02J(供电或配电的电路装置或系统;电能存储系统;)、B60K(车辆动力装置或传动装置的布置或安装;两个以上不同的原动机的布置或安装;辅助驱动装置;车辆用仪表或仪表板;与车辆动力装置的冷却、进气、排气或燃料供给结合的布置)、H02P(电容器;电解型的电容器、整流器、检波器、开关器件、光敏器件或热敏器件)。对专利数量排名前五位的丰田、日立、松下、日产、日本电装的技术分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丰田公司在技术实力上遥遥领先,尤其在H01M、B60L领域占绝对优势。

2.3.2 混合动力汽车

图7为混合动力汽车专利排名前10专利权人,混合动力汽车领域核心技术掌握在韩国、美国、日本的几家大汽车公司手里。位列前10位的专利权人中有3家是韩国的公司,现代专利数量位列第一。排名第二的LG和排名第五的起亚公司都是韩国的企业。美国有福特(排名第三)和通用(排名第八)2家企业排名前十,日本有5家企业排名靠前。

图8为混合动力汽车主要专利权人技术分布,申请技术领域前五位依次是H01M、B60L、B60K(车辆动力装置或传动装置的布置或安装;两个以上不同的原动机的布置或安装;辅助驱动装置;车辆用仪表或仪表板;与车辆动力装置的冷却、进气、排气或燃料供给结合的布置)、B60W(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车辆子系统的联合控制;专门适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系统;不与某一特定子系统的控制相关联的道路车辆驾驶控制系统)、H02J(供电或配电的电路装置或系统;电能存储系统)。通过对专利数量排前五位的现代、LG、福特、日产、起亚进行技术布局分析可以得出,丰田在H01M技术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福特在B60W技术领域占优势地位。

2.3.3 燃料电池汽车

图9为燃料电池汽车专利排名前10专利权人,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本、韩国、美国的几家大汽车公司手里。排名前三位的都是日本企业,其中,丰田以1 506件专利排名第一。韩国现代公司排名第四。排名前四的企业的燃料电池专利数量远超后面的公司。

图10为燃料电池汽车主要专利权人技术分布图。申请技术领域前五位依次是H01M、B60L、B60K、H02J、H02M(用于交流和交流之间、交流和直流之间、或直流和直流之间的转换以及用于与电源或类似的供电系统一起使用的设备;直流或交流输入功率至浪涌输出功率的转换;以及它们的控制或调节)。通过对专利数量排前五位的丰田、本田、日产、现代、日本电装进行专利技术布局分析,可以看出丰田公司在H01M、B60L、B60K领域占绝对优势。

3 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分析

3.1 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年度发展趋势

图11—图13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专利年度发展趋势。由图可见,我国在三种主要新能源车型的研究基本是是同步开始的,并且起点都比较接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九五”到“十二五”等几个五年规划的发展,现在研发已初见成效,这从逐年增加的专利申请数量可以得到验证。但仔细研读年代趋势曲线可以看出,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后,在2008年开始出现分化,燃料电池车在随后几年的专利申请数量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燃料电池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燃料电池的技术瓶颈,突破技术瓶颈尚需时间,短期内很难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研发重点。混合动力车虽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主要技术领域均被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掌握,并且专利布局完备。我国因为在传统汽车上的技术劣势,导致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很难突围,因此,我国主要整车生产厂家都对混合动力技术采取了引进的态度,真正投入研发的厂家并不多。

与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纯电动汽车在2008年以后专利年申请量逐年快速攀升,说明纯电动汽车在我国尚处于市场成长期,从专利申请的绝对数量上看,纯电动汽车的专利申请数量比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专利申请数量多出4~10倍,说明目前纯电动汽车是我国的主攻方向,也是其它国家在我国专利布局的重点,这主要归功于国家对纯电动汽车发展的大力扶持与国内厂家对纯电动汽车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3.2 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权人与技术领域分析

3.2.1 纯电动汽车

对国内排名前10的专利权人进行技术布局分析,可以看到,国家电网在H02J技术领域优势明显,比亚迪在H01M技术领域技术优势明显,在B60L领域也占有相对优势地位。福田和奇瑞公司在B60L占有优势。在国内排名前十的专利权人中,进入纯电动汽车技术领域较早的为比亚迪和清华大学,国家电网进入纯电动汽车领域较晚,但发展迅速,其申请的专利近三年比率为81%。

3.2.2 混合动力汽车

奇瑞公司在B60W领域技术优势明显,在其他技术领域皆有布局;东风汽车公司专利布局主要集中在B60K领域;江森自控能源动力专利布局在H01M和B60L领域;比亚迪在各技术领域皆有布局。

国内的机构混合动力汽车专利申请相对较少。奇瑞公司专利申请数量虽然排名第一,但是近三年都没有相关专利的申请。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江森自控帅福得先进能源动力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近三年也没有相关专利申请。

3.2.3 燃料电池汽车

我国各机构专利技术布局在不同领域,中国一汽在B60K、B60R(不包含在其他类目中的车辆、车辆配件或车辆部件)技术领域优势明显。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排名靠前的专利权人概况可以看到,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在近三年都没有专利申请,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时间区间为2010到2012年,清华大学专利申请时间区间为2005到2008年。同济大学的专利有71%是近三年申请,其在该技术领域有持续的研究。

4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对比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布局偏重纯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领域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领域实力较弱,尤其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领域,与国际专利申请量稳步上升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的技术专利最多,技术实力最强,具有领导地位,近年来,日本同时也在加大在其他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领域,日本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另外,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尚没有出现行业领导企业,各企业的实力差距不大,其中民营车企如比亚迪、奇瑞和吉利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传统的国有大型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发展与其资本实力不协调(参考图14、图16、图18),而国外主要都是各国的大型车企(参考图5、图7、图9)。其中,韩国虽然在专利的总数上并不占优,但是应该看到,韩国的专利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现代汽车手中,所以就单个企业的技术实力而言,现代汽车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正有强势崛起的趋势,其实力不容小觑。

即使在相对具有技术优势的纯电动汽车领域,通过进一步分析核心组织的专利申请来看,我国的企业或机构与日本相比还相差甚远,丰田的相关专利数量为3743件,而我国专利数量最多的奇瑞公司其专利数量仅为134件,即使与专利申请数量排在我国之后的美国、德国、韩国的核心组织相比,我国的机构仍不占优势。

总之,通过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专利分析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纯电动汽车相关技术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优势,需要通过各种措施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但在其他领域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在不断增大。本文较为全面地对比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及其与国际上的差距,所得结论可为相关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战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摘要:通过对国际及国内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进行检索,运用专利计量方法和深度挖掘,对国际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比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及其与国际上的差距,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制定战略提供专利信息支撑服务。

关键词:专利分析,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参考文献

[1]杨雯.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能力比较[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2]HOLGER BR.Lead Markets for electric vehicles-China’s and Germany’s strategies compared[R].Working Paper No.12 Within the Project:Lead Markets.Berlin,2013:1-26.

[3]陈腾,曾国屏,杨君游.丰田、本田、日产电动汽车专利计量分析[J].科学与管理,2013,34(2):26-31.

[4]杨利锋,陈凯华.中国电动汽车技术水平国际比较研究——基于跨国专利的视角[J].科研管理,2013,34(3):128-136.

[5]张慧卿,郭倩玲,张杰.电池成组技术国际专利情报分析[J].现代情报,2014(11):131-137.

[6]艾娟,张瑞雪,徐国祥,等.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专利分析研究[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3(16):46-50.

[7]栾春娟.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专利计量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2(3):114-116.

[8]国际专利分类号(IPC)检索工具[EB/OL].[2016-03-15].http://www.soopat.com/IPC/Index.

国内外新能源利用现状 篇2

我国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利用率尚不足5%,建筑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暂存堆放和填埋处置。对旧混凝土的回收利用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我国建筑垃圾数量的急剧增长,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已迫在眉睫。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和一些远见卓识的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建筑垃圾的科学处置和综合利用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继开始对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进行探索性研究和一些有益的实践。自1997年以来中国建筑材料学研究总院先后承担完成了“再生混凝土集料和再生混凝土的性能与应用”、“城市建设垃圾在建材工业资源化技术研究”、“固体废料物在水泥混凝土工业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和“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等。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单位也先后从事过建筑垃圾的再生资源化利用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国内专家学者们在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方面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研究。如邢振贤[1]等在配合比一样的情况下,全部采用废弃混凝土再生集料配制再生混凝土,同基准混凝土相比,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降低9%,抗拉强度降低7%,抗弯强度约为基准混凝土强度的75%-90%,对混凝土的强度降低不是很显著。同时建筑垃圾对混凝土的物理性能[2]、耐久性能[3.4]等的研究也已有相应的研究。梅迎军、郑建华[5]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再生集料研究的不足,对再生粗集料的生产工艺、分级方法与标准、基本性能指标、界面改性处理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总结。随着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的呼声越来越高,全国各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工程试点。例如合宁高速公路采用再生水泥混凝土集料作为新拌混凝土的集料来浇注混凝土路面。再生水泥混凝土的利用率为80%,每年的维修工程量为9万-10万平方米,节约集料的运输费用为117万-130万元;同时,节省了废料占用的土地费用约67万-75万元[6.7]。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大量房屋倒塌,桥梁、公路损毁,经震后初步估计,产生的建筑垃圾可达6亿吨,堆积体积可达4亿立方米[8],大量建筑垃圾急需处置,加速了我国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制定和研究步伐。2008年5月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并发布的《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试行)提出,对四川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可进行资源化利用。导则提出,建筑垃圾中的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渣土、废砖瓦、废混凝土、废木材、废钢筋、废金属构件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应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利用、经济合理、性能可靠。

为保证短时间内消纳大量建筑垃圾,灾区建筑垃圾利用应优先考虑就近回填利用以及简单、实用的再生利用方式。适用于灾后重建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主要有:

(1)利用废弃建筑混凝土和废弃砖石生产粗细骨料,可用于生产相应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砂浆或制备诸如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粗细骨料添加固化类材料后,也可用于公路路面基层。

(2)利用废砖瓦生产骨料,可用于生产再生砖、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3)渣土可用于筑路施工、桩基填料、地基基础等。

(4)对于废弃木材类建筑垃圾,尚未明显破坏的木材可以直接再用于重建建筑,破损严重的木质构件可作为木质再生板材的原材料或造纸等。

能源利用现状与对策 篇3

关键词:能源利用,现状分析,应对策略,能源利用率

从原始到现代, 人类的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改观, 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能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 还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类支配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能源在为人类提供光和热的同时还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 能源在现代社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 所以在这科技不断完善的社会, 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已逐渐成为人们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能源开发及利用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能源的利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但是对能源进行无节制的开采, 用于满足自身利益, 最终将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目前, 能源短缺问题在许多国家中已经十分严重,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 可将我国能源开发及利用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总结为六个方面, 分别为:

(一) 大能耗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以往的十五年里, 我国注重培养第三产业, 目的是减少产业的耗能, 但在实际情况中, 第三产业并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 反而是第二产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极大程度增加了产业的能源消耗。相关数据显示, 在十年前, 我国大能耗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0%。

(二) 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实际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不及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 与发达国家相比, 更是相差甚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我国人口基数过大, 我国实际的能源总量还是非常可观的。

(三) 依赖传统的煤炭资源

相关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每年消耗的煤炭总量达到了世界总消耗量的四成以上。过分依赖传统的煤炭资源, 不仅使我国各产业的能源利用率停滞不前, 还对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污染。

(四) 能源的实际利用率较低

造成我国能源的实际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是技术, 通过优化和改进, 我国大型产业的能源总消耗量得到了显著的下降,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能源的实际利用率仍然过低;其二是对于能源需求较大的产业而言, 我国能耗的实际水平高出国际平均值的50%左右, 不会超过60%。

(五) 环境污染

从环境容量的角度考虑, 我国每一年就需要在大气中排放高达1200万吨的SO2。实际排放量更是超过这一数值。如今, 我国多地区面临着酸雨天气的影响, 全国范围仅三成城市会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 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六) 能源供应远远不够

虽然我国煤炭能源的实际消耗总量在世界中居首位, 但如果没有充足的能源供应, 我国也不会达到如此高度。尽管如此, 从总体角度而言, 我国的一次能源供应还远远不够。

二、改善我国能源利用现状的有效措施

(一) 加大新型能源的研究力度

虽然我国的总体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也接踵而至, 使我国能源工业等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此, 还需加大新型能源的研究力度, 提出更为环保、高效的新型能源。电力作为主要的二次能源, 在发电的过程中, 需要消耗大量的一次能源, 因此对发电方式进行研究, 在确保电力资源持续供应的前提下, 促进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发电方面的研究和建设, 可以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 从而改善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提高能源利用率。

(1) 水力发电

在以往的六年中, 我国的水力发电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凭借5633×108KW·h的年总发电量, 在世界水力发电中占据领导位置。根据相关统计得知, 我国水力发电量占我国发电总量的16%左右, 逐渐成为我国电力的主要来源。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 我国水力发电相关的技术水平及设备配置都已经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 在可再生资源中, 水力发电作为稳定性高、建设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的新能源应在合理的情况下得到优先开发和利用。

(2) 风力发电

数据表明, 我国可开发的风力发电资源将超过3000GW大关, 但由于开发技术的不完善, 我国实际开发的风力发电资源仅为理想值的一半, 可见我国风力发电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风力发电对供电网络具有较高的要求, 如果电力行业想要运用风力发电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装, 经济代价较大。在风力发电方面, 我国仍需加大研究力度, 尤其在电能的存储和直接使用等方面。

(3) 太阳能发电

我国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 总发电量在世界中排名第三。在2010年, 我国的太阳能发电总量已经超过了1000MW。虽然成绩显著, 但在实际情况中, 太阳能发电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 其水平与前几年相比并没有得到提升,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过高, 许多太阳能发电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有很多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出了十分先进的太阳能发电技术, 也起到了一定推动的作用, 但我国对该领域投入不足的现状已经持续多年, 仅靠技术的更新还无法使其发生质的变化。因此, 我国相关领域应提高对太阳能发电的重视程度, 从而建设一个完整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从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的角度讲, 有效减少单晶硅的研究成本是推动太阳能发电的重要前提, 通过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强, 促使相关部门具备自主开发单晶硅材料的能力, 从而使太阳能发电得到全方位的推广和应用。

(二)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随着环境污染的越发严重, 及能源紧缺问题的不断普及, 世界各个国家均对可再生资源的研发和应用引起了高度重视, 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过去的时间里, 世界上几乎所有地区都将化石类能源作为主体。数据显示, 在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 世界总化石能源将占到总量的八成。因此, 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实际上就是实现与化石能源的有效配合, 根据能源的特点进行分类和归纳, 从而形成一种科学的能源利用环境。另外, 应对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引起高度的重视, 将我国日趋成熟的电力行业与化工类行业进行充分的配合, 从而为我国能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持。可再生资源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在使用之前必须要对其特点进行充分了解, 从而将其使用在适宜的位置, 形成完善的能源供应系统, 使可再生能源发挥出最佳效果。因此, 可再生能源的合理运用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 为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应根据可再生能源的实际情况将其与合适的产业一一对应。

三、总结

总之, 能源作为人们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 其利用率也是衡量我国发展发水平的重要指标。对我国能源利用的当前形势进行研究得知, 我国能源的利用及储备并不乐观, 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相关领域应加大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力度, 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能源利用方面的问题, 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国欣.世界炼化一体化的新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 2011, 17 (5) :11-19.

[2]乔明, 石华信.世界原油供应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预测[J].国际石油经济, 2011, 17 (5) :20-27.

[3]刘显法.劣质重油改质、加工技术进展及展望[C]//第三届北京国际炼油技术进展交流会论文集, 2011, (11) :91-100.

能源利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4

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 也是一个国家面向未来发展的支撑。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 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当前, 能源消耗大、结构不合理、污染大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 本文立足于我国能源生产及利用现状, 就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优化能源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我国能源生产及利用现状

1.1 能源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一次能源自给率超9成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显示, 我国2013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34.0亿t标准煤, 消费总量为37.5亿t标准煤。也就是说, 我国在一次能源自给率上超过了9成。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 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与消耗国。此外, 在能源产量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之下, 我国的原煤产量、天能气产量等增速均较为明显。

1.2 能源结构不断改善, 清洁能源比重不断上升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能源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善, 特别是清洁能源, 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 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但原煤仍是主要能源, 其在能源利用中占比高达70%。图1是2011—2014年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图,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2011—2014年, 我国清洁能源所占的比重从4.6%提高至9.2%, 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这一比重仍将进一步提高。这说明, 在能源利用方面, 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在环境保护思想不断深化的前提下, 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1.3 电力供应总体偏紧, 电网调度压力大

近年来,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年均用电量增幅都在15个百分点以上, 这一方面说明电能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能利用的合理化是充分发挥其能源价值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 电力供应总体偏紧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尤其是在夏季、冬季, 电网调度压力巨大, 在电能利用方面仍缺乏科学合理性。此外, 我国用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上居民用电量的增加, 致使电网峰谷差逐渐加大, 季节性调峰问题十分突出。

1.4 以石油、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现状, 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毋庸置疑, 石油、煤炭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在某些省份, 其消费比高达90%以上, 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图2反映了2011—2014年我国煤炭、石油的消耗情况。由图可知, 我国煤炭、石油年消耗量逐渐增加, 但增幅明显放缓, 由2012年12.8%的增幅下降至2014年的不到9个百分点。虽然如此, 但在新的历史时期, 深化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逐步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仍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以江苏为例, 仅2014年, 全面的烟尘排放量就达50万t以上, 并呈现增长趋势。因此, 我国要强化清洁能源的生产及利用, 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 引导能源结构转型。

2 新时期优化能源利用的策略

在笔者看来, 我国能源利用总体正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但其中仍存在根深蒂固的问题, 如能源利用结构中煤炭、石油所占比重过大;虽然清洁能源所占比重上升空间大, 但上升的速度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 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从本质上优化我国的能源利用情况。

2.1 立足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走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之上加入了“生态文明”, 使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这表明, 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是优化我国能源利用的必然需求。首先, 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做到不偏不离, 契合国家当前的战略发展需求, 实现能源生产及利用的科学发展。其次, 要大力推广清洁、高效资源, 将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落到实处。当前, 大幅度减少煤炭资源在现实中的使用是不可能的, 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特别是新一代清洁煤炭资源的推广, 其是契合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再次, 要强化宣传教育工作, 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使民众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认识到煤炭、石油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进而更好地规范和引导自身行为, 为清洁、高效能源的推广及利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2 着力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合理控制高能耗行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下, 我国着力于产业结构调整, 既是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 也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下, 实现产业能源消耗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体现。一方面, 我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其在GDP中的比重也日益提高。在发展高新技术的进程中, 要合理调控高能耗行业的发展, 抓好工业节能工作。另一方面, 要强化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 切实做好污染治理工作。当前, 我国能源消耗日益增长, 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 且能源利用不合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环境治理。因此, 我国应引导能源利用的合理化, 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

2.3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节约能源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 但同时也是消耗大国, 在能源供需失衡的当前,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首先, 在深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大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节约能源是当前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重要课题, 也是我国在深化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方面, 我国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让社会上下形成节约能源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 要在相关领域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 强化节能新技术的研发, 以期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 在能源生产及供应中一直处于供需失衡的状态。虽然我国能源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但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能源生产及供应的前景不容乐观。因此, 在能源生产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之下, 我国优化能源利用的关键在于:立足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着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从本质上优化能源利用。

摘要: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 但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国, 强化能源利用的科学化发展, 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鉴于此, 分析了我国能源生产及利用现状, 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新时期优化能源利用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能源,利用,现状,优化

参考文献

[1]宋吉民.沈阳工业锅炉现状及能源利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 (18) .

[2]张学功.畜牧业能源利用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养殖与饲料, 2010 (6) .

浅析铝型材企业能源利用现状 篇5

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是我国闻名的铝型材产业基地, 近年来, 铝型材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能耗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实现节能降耗已成为铝型材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结合目前名牌产品战略的相关要求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 铝型材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已成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经之路。

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 我单位受政府委托, 对大沥镇的26家铝型材企业进行了用能情况监测。旨在帮助企业加强能源管理, 了解自身能源管理水平及用能状况, 调查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寻找节能方向, 挖掘节能潜力, 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 铝型材企业能源消耗分析

1.1 铝型材企业能源消耗情况

目前, 铝型材企业耗能种类主要包括电力、原煤、柴油、燃料油、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从统计的26家铝型材企业2008年能耗数据来看, 消耗最大的是电力, 占总能耗的31.57%;其次是原煤, 占总能耗的23.95%;柴油消耗量占总能耗的22.2%;燃料油消耗量占总能耗的16.18%;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在26家企业当中, 年耗能10000 t以上的企业为6家, 年耗能大于5000 t小于10000 t的企业为4家, 年耗能大于2000 t小于5000 t的企业为10家, 年耗能小于2000 t的企业为6家。

1.2 铝型材企业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情况

铝型材企业主要生产工艺为熔铸、挤压、氧化、电泳和喷涂。主要耗能设备包括熔铸炉、铝棒加热炉、挤压机、时效炉、整流和冰机, 这些设备的耗能量几乎占到了一个企业总能耗的80%以上。其中, 熔铸炉的耗能量占到总能耗的40%左右, 有的高达55%;铝棒加热炉的耗能量占总能耗的比例在10%~20%;下面对这些设备的能效情况进行分析。

(1) 熔铸炉

本次统计的26家铝型材企业熔铸炉使用燃料以油和煤为主。对比其热效率最低为11.55%, 最高为39.16%。燃料油熔铸炉中, 热效率平均值为25.07%, 而煤熔铸炉热效率平均值为17.22%, 最高值为25.48%, 和燃油熔铸炉热效率平均值基本持平, 从统计的11台煤熔铸炉和15台油熔铸炉来看, 燃油熔铸炉热效率普遍高于煤熔铸炉, 如图1所示。

从单耗来看, 燃料油熔铸炉出1 kg铝水耗油基本在0.07~0.1 kg之间, 平均值为0.07 kg, 折合100 kgce/t铝水;而燃煤熔铸炉出1 kg铝水耗煤基本在0.07~0.22 kg之间, 平均值为0.17 kg, 折合121 kgce/t铝水。

(2) 铝棒加热炉

铝棒加热炉以燃气为燃料, 热效率相对较高, 最高为55.64%, 最低也能达到40.02%;以燃油为燃料, 热效率次之, 最高为36.28%, 最低为22.01%;以煤为燃料, 热效率相对较低, 普遍在20%左右, 最低为11.75%。统计的4台燃油铝棒加热炉、3台燃气铝棒加热炉和19台燃煤铝棒加热炉的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从单耗来看, 燃气铝棒加热炉的单位产品标准煤耗为33.47 kgce/t, 燃油铝棒加热炉的单位产品标准煤耗为52 kgce/t, 燃煤铝棒加热炉的单位产品标准煤耗为68.24 kgce/t。

(3) 时效炉

铝型材企业时效炉主要以燃油和燃气为燃料, 燃气时效炉的热效率相对较高, 最高达到52.99%, 平均值也能达到40.48%;燃油时效炉热效率最高为40.29%, 平均值为29.21%;统计数据中, 只有一家企业时效炉烧煤, 热效率为27.17%。

(4) 挤压机

目前, 铝型材企业挤压机的机组效率最高为82.03%, 最低为30.92%;电机负载率最高为86.71%, 最低为27.46%;产品单耗最高为0.34 kWh/kg, 最低为0.05 kWh/kg。根据GB/T3485-1998 《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的要求, 机组效率≥60%为合格, 电机负载率≥40%为合格, 机组效率合格企业占45.45%, 电机负载率合格企业占95.45%。

(5) 整流设备及冰机

整流设备的机组效率最高为99.82%, 最低为75.22%。根据GB/T3485-1998 《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的要求, 整流效率≥90%为合格, 合格企业占61.11%。冷水机组单位输入功率制冷量最高为3.98 kW/kW, 最低为0.65 kW/kW, 根据GB/T 15912-1995 《活塞式单级制冷机组及其供冷系统节能监测方法》的要求, 单位输入功率制冷量≥1.6为合格, 合格企业占90%。

1.3 铝型材企业能源有效利用率情况

企业能源有效利用率是指企业有效利用能量占企业总综合能耗量的百分比。据统计的企业能源有效利用率来看, 大多数企业都处于40%~60%, 占到了企业总数的62.5%。12.5%的企业能源有效利用率处于40%以下, 25%的企业能源有效利用率在60%以上。

1.4 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与国家标准的比较

根据GB 21351-2008《铝合金建筑型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中的要求,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考核分工序进行。从铝锭、电解铝液等原料经过熔铸炉生产出圆铝棒的过程为工序1, 由圆铝棒经过铝棒加热炉、挤压机和时效炉生产出没有经过表面处理和复合处理的型材为工序2, 由型材经过氧化、电泳等表面处理或者复合处理, 然后通过固化炉处理后最终得到铝合金建筑型材成品为工序3。企业的能耗数据对照国家标准的结果如表2所示。

注:[1]统计能够计算工艺能耗限额的企业共22家[2]在监测过程中, 工序3由于测试条件所限, 部分企业的型材经过氧化、电泳等表面处理或者复合处理, 然后通过固化炉处理后的单位产品工艺能耗存在一定的误差, 有可能少测试其中的一部分项目, 造成累加数值偏小。

2 铝型材企业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26家铝型材企业的能耗状况、用能设备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 可以把目前铝型材行业存在的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1) 部分企业节能意识不强, 对节能技改存在收效少、可能会影响生产等看法。许多企业不愿意冒险尝试节能技改, 保证生产正常和随大流是一部分企业的想法。一些大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使用先进设备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示范, 但因为商业秘密也不愿意宣传和公开。

(2) 铝材行业普遍存在熔铸炉、加热炉能耗相对较高的现象, 由于生产工艺和炉型结构等原因, 加热火焰经过极短的行程就排走, 甚至炉门本身就是烟道, 不能密封, 火苗喷出炉门外一米多长, 排烟温度可到480℃, 排烟热损失极为严重, 有些熔铸炉的排烟热损失占到总输入热量的50%左右。有些加热炉没有安装炉门, 尾部火焰外冒, 排烟温度高, 或者炉顶循环风机没有保温, 散热较大, 加热炉的排烟热损失也普遍达到30%左右。

(3) 挤压机运行时是间歇挤压的, 负载过程和空载过程机组的电机负荷循环变化, 而且在挤压不同的铝型材时, 机组效率及电机负载率变化更大, 但是有很多企业的挤压机都没有安装节电器, 导致空载损耗较大。

(4) 余热没有进行回收利用, 事实上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较大的余热利用空间, 据监测过程中统计的数据来看, 有余热利用空间的企业中, 熔铸炉和加热炉的余热可利用率普遍达到45%以上, 但是这部分热能基本上都白白地浪费掉了。

(5) 在能源计量统计和考核管理方面, 除了个别大中型企业计量工作做得比较好之外, 大部分企业计量统计不到位, 多台设备共用一个电表、燃油表、燃气表的现象普遍存在, 甚至有些企业除了少量的电表之外, 根本就没有能耗的计量。不重视能源的计量管理, 实际上是对投资很少的能源计量和统计、考核能够节能认识不足, 觉得生产过程单台设备能耗考核困难。相当数量企业的能源成本核算只停留在某车间和每个月的核算上, 知道产品耗能的大约成本, 不知道设备的耗能比例与如何改进。

3 改进措施及建议

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 我们提出以下节能技改及节能管理方面的建议:

(1) 加大宣传, 提高铝材企业的节能意识。通过政府引导, 协会牵头, 宣传一些节能降耗做得较好的企业。

(2) 通过清洁生产促进节能降耗工作。从我们对26家企业的现场情况初步诊断来看, 发现大多数企业存在极大的清洁生产空间, 如通过计量统计管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通过节能技改利用余热余压、开展氧化车间的废水循环利用、原材料和能源的源头控制、工业炉燃烧产生烟气烟尘的除尘和脱硫、电机的节电分析和改进、落后设备的更新、工艺配比的合理化、员工操作的规范化等都属于可以改进的清洁生产范畴, 建议这些企业尽快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削减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减少排放, 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3) 熔铸炉是铝型材生产的耗能重点, 每个企业重复熔铸是对能源的极大浪费, 热效率和排放控制也参差不齐, 发展的趋势应该是集中熔铸成型。熔铸炉运行期间要控制好炉门口开启度, 避免过大的开口造成火焰的大量外冒, 增大热能的损失。对燃油熔铸炉, 采用再生球式蓄热器的燃烧系统利用余热加热助燃风, 节能效果据资料介绍可提高20%以上。对燃煤熔铸炉, 由于燃烧采用手烧方式, 合理调节助燃风量和燃料量, 改善燃烧状况, 避免煤炭燃烧不完全的热损失或助燃风过量导致的排烟热损失。

(4) 改造铝棒加热炉, 合理布置燃烧室让高温区处于出料口附近, 利用循环风机将出料口的高温烟气送往入料口预热棒料, 可以节约能源提高热效率约10%。若铝棒加热炉炉顶循环风机没有保温, 会造成加热炉表面保温不足, 散热严重, 应做好维修保温工作。

(5) 在用的燃煤、燃油时效炉都是间接加热铝材时效, 有条件时, 采用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直接加热可明显提高热效率, 降低能源消耗。排烟口可考虑采用可控开闭式, 使排烟与燃烧同步, 在纯热风循环过程关闭排烟。与燃气铝棒加热炉配套的模具炉可以考虑利用加热炉的排烟余热作为模具炉的加热源, 通过改造模具炉减少或取消模具炉的电耗。

(6) 通过节能技改, 利用余热提高助燃空气温度来提高熔铸炉、加热炉的能源利用率。

(7) 提高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 在生产中做好能源的计量、统计和考核, 加强计量管理, 按要求为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配备相应数量的计量器具, 建立健全能源计量器具档案, 并按时进行检定或校准。制定主要耗能设备能耗定额, 采取能耗与车间、个人奖金挂钩, 这种定额管理制度能激发各车间的节能潜力, 降低能耗。做好熔铸炉、加热炉的保温工作, 注意控制好炉门的开启度, 合理调节助燃风量和燃料量, 改善燃烧状况, 避免燃烧不完全的热损失或助燃风过量导致的排烟热损失。

4 小结

以节能为中心进行改造, 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来节约能源, 是企业节能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时, 通过加强企业能源管理进行节能, 也是一条花费少、收益快的重要途径。我国的铝型材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 必须高度重视节能工作, 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我单位通过对佛山市26家铝型材企业的主要耗能设备进行监测、效率计算、资料搜集等工作的开展, 集中分析了铝型材企业的能源利用现状, 并提出了如何开展节能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铝型材,设备,能耗,节能

参考文献

[1]赫崇富, 王祝堂.对中国发展工业铝挤压材的探讨[J].轻合金加工技术, 2007 (2) .

[2]我国工业用铝型材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C].铝型材技术 (国际) 论坛, 2007.

[3]韩巧荣.对我国工业用铝型材生产发展的几点建议[J].有色金属加工, 2007 (5) .

云南省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篇6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能源资源。云南能源资源品种多,门类齐全,拥有水能、煤炭、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多种资源。全省地跨六大水系,正常年水资源总量2 222亿m3,水资源可开发量居全国第2位;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届全国第8位[1]。全省能源林木、能源作物、水生植物、各种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非常丰富,人均森林蓄积量为33.96m3,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倍[2]。

随着云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云南省对能源的需求也日夜增加。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云南省能源输入总量一直大于能源输出总量,又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缺乏以及能源利用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农村能源仍然是依靠薪柴为主的不良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云南省农村能源统计数据[3],2005年云南省农业人口3 211多万人,农户840万户,农村年消耗能源为2 575万t标准煤,其中薪柴消费占41%,秸秆直接燃烧占16%,煤炭占31%,电力、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仅为11%(如图1所示)。生活用能是农村能源消费中的大部分,占农村能源消费的70%,生活用能的80%来源于薪柴。云南农村80%~90%的人口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薪柴,60%的人口主要依靠薪柴做饭取暖,41%的人口完全使用薪柴为生[4]。

云南省地处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红河等流域的上游和发源地,生态系统脆弱,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差。森林一经破坏,极易引起水土流失,乃至滑坡和泥石流。据云南省林业厅调查,目前全省农民每年生活用柴要采伐森林3 253万m3,而全省森林能源合理提供量仅1 421万m3[5]。过量的采伐造成了森林资源过度消耗,森林生态功能削弱,生态环境恶化,结果不仅严重影响云南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危害各江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可见,保护云南省的生态环境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用能的关键问题。

1 云南省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直以来,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建设,自2002年以来,连续9年将农村能源建设列入省政府“民心工程”之一。“十一五”以来,总计投入建设经费10.67亿元,先后在云南推广户用省柴节能灶、小水电、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等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此外,云南省还努力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能源作物的开发和利用等新兴技术,如:非粮燃料乙醇开发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和生物柴油开发技术等(如图2所示),对保护云南生态环境,优化云南省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

1.1 节能灶技术

云南广大农村生活用的传统炉灶被称“老虎灶”“地火塘”,结构简单,耗柴量大,热效率仅为10%~15%。20世纪80年代末,云南省政府就把大规模开展农民容易接受、投资小、见效快的改灶节柴作为保护森林资源的突破口来抓,节能灶改造工程成为“八五”期间云南省能源建设的重点工程。新型节能灶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制造,热效率可达30%以上,可以燃烧柴、煤、果壳、锯末、农作物秸秆(玉米秆、麦秆、棉秆、烟秆)等各种农村废弃物,节能效果显著。以峨山县节柴改灶实验结果表明,4口之家改灶前煮一顿饭需薪柴6~7kg,改灶后只需薪柴4~5kg;改灶前煮一顿饭需70~80min,改灶后只需40~50min,既节能又省力;改灶前烧开水需17min,需薪柴1.2kg,改灶后只需10min,比原来提前了7min,需柴0.72kg,比原来减少0.48kg,改灶后比改灶前省柴32%,省时41%[2]。到2009年,云南省累计630万户农户使用上了新型节能灶,推广率达75%。,每年可少烧薪柴700万m3,相当于保护了11.33万hm2中幼薪柴林[6]。

1.2 农村沼气

云南省沼气资源十分丰富。首先从生产原料方面看,农村可以收集的禽畜和人粪便加上部分秸秆资源就使云南省农村每年每户拥有100m3左右的沼气产量,能满足农户生活用能之需。云南省年户均沼气潜力可达1 430m3,高于全国1 184m3的水平[7]。再从沼气生产的气候条件来看,云南省近130个县市中的91个县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适宜沼气生产。全省除了迪庆州、怒江州和昭通地区部分气温偏低的县,大部分地区均能常年使用沼气,解决农村的生活用能。

在1990年以前,云南省农村能源建设的重点放在节能灶的改造上,沼气工程的基础薄弱,沼气池只有7.79万口,只占同期全省农户总数1.72%[7]。2000年根据农业部提出“生态家园建设思路”,沼气工程才成为云南省改变农村用能的主要切入点,特别是2001年以来云南省财政和中央财政都加大了对农村能源的支持经费,建池速度大大加快。通过20年的不断努力,云南省的农村沼气建设初见成效,逐步形成了“三结合”即沼气池与畜、厕所的改造结合;“五配套”即沼气池、畜、厕所、太阳能热水器、洗澡间的建设配套;“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沼气池、一个节能灶、间畜、一个厕所、一间太阳能洗澡间、一亩开展沼气综合利用的菜园的生态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十一五”期间,云南农村沼气每年以年新建20万户的速度稳步发展(如图3所示),到2009年,全省超过254万户农户使用沼气,占全省总农户数的约30%左右,按每户沼气池年节约和替代薪柴2.5t计算,每年可节约薪柴625万t[8],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在云南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省第一家秸秆气化站于2000年建于晋宁县上蒜乡宝兴办事处,先后在晋宁县、翠云区、安宁市、禄劝县建立了7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每年利用秸秆近千吨,产气量182m3,为1 768户农户输气[10]。采用生物质气化其中供气技术,使秸秆变成使用方便而又清洁的可燃气体,既可解决农村剩余秸秆废物利用问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村能源短缺的需要。但是由于该项目投资较大,技术要求高,加上云南省经济条件差,导致大部分农户难于接受,严重限制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在云南省的推广和使用。预计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发展,在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该项目将来在云南省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4 生物燃料技术

云南省既无油田,又无炼油厂,是成品油净输入省份。日前,国际原油价格节节攀升,这给云南成品油供应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也催生了云南另一新型产业—生物燃料的快速发展。云南省发展的生物燃料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发展以木薯为主要原料的非粮燃料乙醇;二是发展以膏桐为主要原料的生物柴油。截至2008年云南省膏桐种植面积已达6.84万hm2,在种植面积和投资规模上居全国第一。云南省发展非淀粉燃料乙醇原料充足,有甘蔗、木薯、红薯、马铃薯、巴蕉芋等l0多种非淀粉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有10家非粮燃料乙醇加工企业和6家备选企业,生产实力雄厚。2010年,云南省燃料乙醇产量达200万t,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87.2亿元;2015年产量可达到300万t,实现销售收入345.4亿元;2020年达到400万t,实现销售收入463.5亿元[11]。

1.5 太阳能利用

云南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为太阳能的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云南省94%是高原山区,年平均日照时数超过2 000h的县就达94个,占全省总数的74.6%。

云南省是全国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最早的省份之一,1971年就开始了太阳能的利用与研究工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太阳能开始产业化发展,80年代末,太阳能技术产品的销售和应用已居全国第一,昆明市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已经接近30%。但是在2000年之后,云南的整个太阳能行业陷入了长达五六年的持续下滑期,云南的太阳能行业也从全国“老大”的位置逐渐跌出前五之外。2009年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被列为家电下乡产品后,云南的太阳能产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云南省太阳能热水器年销售量达40万台左右,销售量比往年同期增长了1倍以上[12]。

由于经济基础差,长期以来太阳能在云南省农村的运用并不广泛。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昆明地区,城市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已经达到70%以上,但农村却只有30%左右,在边远山区普及率就更低了。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推广的市场潜力仍然很大。2005年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农民节能意识的提高,太阳能热水器在云南农村的推广速度显著加快(如图4所示),到2009年,云南农村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面积高于180万m2。目前云南省城乡太阳能累计使用面积共为800万m2多,预计2012年达到1 000万m2,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2 问题及发展对策

在云南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云南省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薪柴在云南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小。但是云南省农村能源以薪柴为主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云南省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之处,其主要原因有:

2.1 资金不足

能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项目,不仅需要前期建设资金投入,还需要后期维修、运转资金的保障。云南省农村能源建设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单一的省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少,农户自筹资金困难,而政府资金投入主要应用于新建项目,对于已建项目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及运转所需资金就无法保障,出现“只建不养”的现象,导致很多项目不能正常运行。针对资金不足的状况,省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情况,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集资和个人投资,扩大资金筹集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和建全资金监管制度。对于大中型项目投资,投资前要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评估,根据项目需求确定不同的投资期限,确保每一个新建项目都能走向正常运转的轨道,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户是农村能源工程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在云南农村,广大农户受教育水平不高,以文盲和半文盲文化水平为主。如果农户没有得到有效的、系统的技术指导和帮助,农村能源工程就不能顺利开展下去。以沼气工程为例,农户如果缺乏正确地使用和维护沼气发酵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降低沼气池的使用寿命,甚至导致大量沼气池闲置,严重影响农户使用沼气的积极性。所以,从农村能源工程的长期目标考虑,建全和完善的农户技术服务体系是保证能源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2.3 开发技术单一

目前,云南省对农村能源开发仅限于沼气、秸秆气化、节能灶等方面,开发技术比较单一、落后,对云南省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质能方面开发力度还不够。以云南省的生物质能开发为例,尽管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和秸秆气化技术,但是每年在云南农村仍有大量的秸秆未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被大量丢弃或田间焚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生物燃料的开发中,由于生产技术落后造成生产成本太高,降低了生物燃料的市场竞争力,严重阻碍了生物燃料推广和运用,影响了农户种植能源作物的积极性。所以,积极引进新技术,合理而综合开发云南省可持续能源,是实现云南农村能源因地制宜,多能互补,自给自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元岐.云南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2]颜梅,苏宇芳.云南农村地区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概况[R].北京:世界混农林业中心,2009.

[3]农业部科技教育司.2005年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资料[Z].北京:2005.

[4]刘静,张无敌,李建昌.云南省农村能源发展现状评述[J].现代农业技,2010(6):273-278.

[5]阮建雯,蔡宗寿,张霞.云南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状况及对策[J].中国沼气,2008,26(2):48-51.

[6]李树生,周世金,安丽华.云南省“十一五"农村能源建设成效显著[J].云南林业,2010,31(5):1.

[7]张霞,阮建雯,蔡宗寿.云南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7):48-52.

[8]胡向军.云南农村沼气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沼气,2003(21):28-33.

[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008.

[10]胡向军.云南秸秆气化发展初探[J].云南林业,2001,22(3):4-5.

[11]胡强,刘振环,罗红,等.云南生物能源作物资源概述[J].云南农业科技,2006(3):59-63.

国内外新能源利用现状 篇7

稻谷是中国第一大粮食品种, 年产量约1.85亿吨左右, 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2%。米糠是稻谷脱壳后精碾糙米的副产物, 占整个稻谷产量的5%~8%, 即我国年产米糠1 000多万吨, 资源非常丰富[1]。米糠包括糙米的果皮层、种皮层、外胚乳层、糊粉层及部分胚乳细胞、大部分胚芽和少量碎米等。它含有稻米中64%的重要营养成分以及90%以上的人体必需元素。世界各国对米糠的开发利用程度有较大的差异,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米糠开发利用现状, 分析了米糠开发的潜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结果表明:米糠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我国米糠开发利用状况

我国年产米糠约1 000万吨, 尽管我国米糠产量居世界之首, 但米糠的深度开发应用及相应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较低水平。就我国米糠的利用而言, 大部分都被用作畜禽饲料, 只有10%~15%的米糠用来榨油或进一步提取植酸钙、肌醇、谷维素等价值较高的产品, 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是与发达国家对米糠的综合利用深度和技术难度以及因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相比差距很大。为了赶上米糠基础理论及开发利用的世界先进水平, 填补国内研究和生产米糠健康食品的空白,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米糠的稳定技术、米糠健康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自1993年起, 不断研制出了米糠脂多糖、米糠营养素和米糠营养纤维、米糠蛋白等产品, 这些产品可使米糠的附加值提高10~20倍, 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重要的社会价值[2]。另外, 利用米糖蛋白的衍生物 (乙酰化多肽钾盐) 制备具有生理活性的功能肽, 已成为食品、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

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已将米糠开发成功能性保健食品, 如上海莱仕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利脂灵”和“润畅舒”保健品, 莱仕牌天然“利脂灵”是利用高质量的稳定米糠通过物理方法和生物技术方法相结合的提取工艺, 经分离浓缩干燥获得的可溶性萃取物, 其中保留并富集了米糠中的γ-谷维醇标志性功能成分, 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通便、减肥、防止结肠癌等多种功能。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部分食品企业都相继开展了米糠深加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米糠的开发及综合利用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课题。

二、国外米糠开发利用状况

美国和日本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开发米糠资源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利普曼公司、美国稻谷创新公司在米糠稳定化技术、米糠营养素、米糠营养纤维、米糠蛋白、米糠多糖方面的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以全脂米糠或脱脂米糠为原料生产的各种米糠健康食品, 如可溶性米糠营养素、米糠纤维、米糠蛋白、米糠多糖等产品具有明确功能因子和确切保健作用, 以它们为原料生产的降血脂、降血糖及具有明显免疫功能的健康食品已经上市, 并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 美国利普曼公司的米糠稳定化技术及米糠健康产品已有进军中国市场的意向。美国利普曼米糠营养素的出口价格为2 800美元/吨, 至少相当于中国米糠价格的20倍[3]。日本筑野辅美食品工业公司的RICEO产品RICEO米糠功能制品是以脱脂米糠为原料, 经萃取、浓缩、干燥而成的水溶性粉末。该制品最明显特点是植酸含量高, 将近30%。米糠中含有较丰富的植酸, 加之在萃取过程中采用植酸水溶液萃取, 使制品植酸含量增高。植酸因具有螯合作用, 会阻碍小肠对无机质的吸收, 故在营养学上被视为抗营养因子。但近年研究表明, 植酸具有抗氧化、抗癌症、抗脂肪肝、抗炎症、降血脂、防肾结石等诸多生理活性作用。而且, 在食品添加剂目录中已列为可作“酸味剂”、“制造用剂”等。因此可以认为, 若不极端大量摄取, 植酸对人体有一定有益生理作用。除了植酸, 日本还将米糠中其他的功效成分如IP6、肌醇、γ谷维素等种种功效作为卖点, 开始进行商品的销售。

总之, 国外对米糠的开发及综合利用水平较高, 特别是在功能性成分提取及分离纯化, 以及米糠保健食品开发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并相继开发出了系列米糠食品, 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米糠潜在的市场经济价值分析

米糠原料丰富廉价, 其潜在经济价值很高。鉴于米糠用途和产品的多样性, 无法详细分析各种产品的经济效益, 本文仅以米糠粉中间产品为评价对象, 进行基于成本会计的简单经济评价[4]。

按目前米糠市售最高价格1 500元/吨, 而改性加工的米糠粉按面粉价格计算3 500元/吨 (由于改性米糠粉的营养及保健功能, 其价格将高于面粉价格) , 扣除加工过程中人工费、水电费、设备使用维修及折旧费、物流费、管理费等各项费用, 以单位产品最高成本1 000元/吨算, 则可获纯利润1 000元/吨。如企业年加工米糠粉10 000吨, 即可为企业带来1 000万元的巨大经济效益。如果以米糠粉为原料加工米糠保健食品, 由于采用了相对廉价的米糠原料, 成本会相应降低;同时, 由于米糠保健食品的特殊营养和保健效果, 其经济效益必然会高于普通的同类食品, 也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社会效益是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能预防和控制多种疾病, 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这种潜在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无法替代的。

基于上述米糠及米糠产品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可见, 米糠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结语

尽管我国米糠资源丰富, 产量居世界之首, 但我国对米糠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还相对较为落后。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米糠开发利用现状的介绍, 分析了米糠开发的潜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结果表明, 米糠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摘要:我国米糠资源丰富, 但对米糠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相对比较落后。因此, 综述了国内外米糠开发利用现状, 分析了米糠开发的潜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表明米糠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婴幼儿米粉,市场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梁少华, 赵西周, 胡前.米糠深加工技术的分析与评价[J].中国油脂, 2005, 30 (10) :41-44.

[2]吕莹果, 季慧, 张晖, 等.米糠资源的综合利用[J].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9, (4) :19-22.

[3]王仲礼.国外对米糠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应用[J].中国稻米, 2005, (3) :49-51.

国内外新能源利用现状 篇8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清洁且可持续利用的能源,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是改善我国能源结构, 增加能源供应, 保障能源安全, 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政策的基础。安徽省也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已经建成一批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项目, 成果显著, 但目前安徽省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现状究竟如何, 还有多大潜力可以挖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2.安徽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

随着国家节约能源法的深入贯彻以及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安徽在强化节能的前提下, 积极开发新能源, 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以达到降低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及节能减排的目标, 目前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主要如下:

2.1水能的利用现状

水能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两个渠道, 一是通过修建水电站利用地表水资源发电, 另一个是利用地热能发电及直接利用地热能冬季取暖。据调查, 2007年我安徽省水电装机容量为75万kw, 2008年则突破90万kw, 年均增长20%。2007年水力发电全年实现15.08亿kwh, 2008年达18.10亿kwh。而在浅层地热能利用方面, 由于安徽省地热水温在150℃以下, 根据现有技术用于发电成本很高, 因而主要以利用地热能取暖为主, 且仅在一些新建建筑中零星采用, 要获得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在既有建筑中大规模应用难度很大。

2.2风能的利用现状

在可再生能源中, 风能是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种能源。2007年全国风电机组安装近6500台, 装机容量为604万kw, 而据估算2008年可达11600台和1200万kw, 累计装机增长率达近100%。与安徽相邻的江苏、浙江、湖南等省份均有所开发, 而安徽在这一方面则为空白。

2.3太阳能的利用现状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形式主要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太阳能热水系统, 目前以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最为广泛。据调查, 安徽共有约240万户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安装总面积超过500万平米, 其中以农村为主约300万m2。仅考虑城镇用户, 按城镇居民每户热水器年平均节能1000kwh计算 (为方便统计, 此处将燃气、煤等其他能源形式均折成电, 下同) , 年即可节能10亿kwh。目前, 安徽省的太阳能热水器拥有率仅为全省总户数的11.4%, 利用潜力很大。而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 目前仅有蚌埠、巢湖和滁州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机组, 年发电能力不足15万kwh。

2.4生物质能的利用现状

安徽省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主要以畜粪生产沼气为主, 据调查, 目前安徽农村沼气池保有量达60万户, 总池容为480万立方米, 年可产沼气5.495亿m3。而秸杆资源、林木生物资源和城市垃圾发电利用我省基本为空白, 仅有少数地方开展城市垃圾发电项目, 发电能力较小。

3.安徽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分析

近年来, 安徽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很快, 取得丰硕成果, 但相对于安徽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而言, 利用水平仍很低, 利用潜力很大, 具体开发利用潜力分析如下:

3.1水能的开发潜力

据测算, 安徽省年平均降雨量为800-1800毫米, 全省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16.23亿m3, 按年平均1300毫米, 参照冰岛的水资源利用潜力折算, 安徽实际发电潜力在26.4亿kwh, 相对于2008年18.10亿kwh, 仍有31.4%的潜力亟待开发。而安徽省浅层地热资源丰富, 特别是中低温地热资源。据调查, 皖中盆地、皖西北地区、大别山及皖南地区分布着30处水温高于25℃的地热田, 理论开采量可达877万m3/年[1]。由于技术限制, 目前虽不适宜于发电, 但可用于取暖, 节约一次性能源资源, 据测算, 若安徽有十分之一的城镇家庭及公共建筑改用地热能取暖, 则年可节约取暖用电达7.54亿kwh, 节能潜力很大。

3.2风能的开发潜力

安徽为丘陵地区, 风能密度在50-100w/m2之间, 可利用风能为30-40%, 大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累计在2000-4000h, 大于、等于6m/s的风速全年累计在1000小时, 特别是在黄山等海拔较高地区风能较大。据测算, 安徽风能技术可开发量在250万kw, 按年均累计时间3000h, 实际采用10%计算, 年发电能力约7.5亿kwh。

3.3太阳能的开发潜力

按当前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技术及新建建筑太阳能一体化要求, 理论上可实现90%以上的住户安装, 即使只有30%的用户安装, 在现有基础上, 年也可多节约能源近40亿kwh。而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 据预测2030年全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能力在1300亿kwh[2], 安徽地处中部, 根据面积简单计算, 近期安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潜力至少在16.9亿kwh, 而目前利用率很低。

3.4生物质能的开发潜力

根据安徽牲畜饲养量及牲畜年均产粪量计算, 安徽年均畜粪资源在17000万t以上, 应用沼气池加以利用, 实际开发潜力可使沼气池保有量扩大到270万户, 总池容可达2200万m3, 可解决农村20.0%的家庭的炊事用能。按农村居民每户年使用15kg液化石油气3瓶计算, 如果充分开发, 较当前可多节能13.18亿kwh。根据农作物谷草比及安徽农作物产量扣除15%造肥还田及收集损失后计算, 安徽秸杆资源实际可开发利用量在3300万t以上, 以我国晋州秸秆生物质发电项目为例计算每吨秸杆可发电880kwh, 应用秸杆发电年均可达290.4亿kwh。根据安徽林木覆盖面积及单位面积落叶、枯枝产量估算, 安徽林木生物资源实际可开发利用量为500万吨以上, 按每吨可发电880kwh计算, 年可发电44亿kwh。按城镇人口数及人均垃圾产生量计算, 安徽城市垃圾资源每年实际可开发利用量在450万吨以上, 按广州市2005年投入运营的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发电能力折算, 安徽城市垃圾充分利用年可发电15.4亿kwh。

4.结论

综上所述, 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还很低, 尚有382.5亿kwh发电潜力有待开发, 仍有60.72亿kwh节能潜力有待利用, 两项合计安徽省年实际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潜力高达443.22亿kwh。其中利用生物质能发电潜力最大达349.8亿kwh, 占总利用潜力的78.9%, 其次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太阳能热水系统。因而, 安徽在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小水电建设及风电场建设的同时, 应优先重点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及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进一步普及太阳能热水系统, 这些项目如能有效开发利用, 既可有效改善安徽省能源结构, 增加能源供应, 保障能源安全, 保护环境, 又可有效增加就业岗位, 促进农民增收,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在对安徽省可再生能源资源拥有情况及利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安徽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现状, 定量分析了安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大小, 指明了安徽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开发潜力

参考文献

[1]安徽中低温地热资源丰富[EB/OL]:http://www.caeg.org/ReadNews.asp?NewsID=15971.

上一篇:如何平衡论文下一篇:特点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