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支状况分析

2024-07-04

收支状况分析(精选3篇)

收支状况分析 篇1

1 引言

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 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一方面, 表现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 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翻阅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发展史, 我们发现城镇化建设更是与人类工业化进程齐肩并步, 这是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总体特点。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 我国基层群众的边际消费效应相对较高, 因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做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中的突出环节。

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一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逐步地推进, 城镇化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活跃农村消费市场, 满足基层群众市场需求多样性等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河南省是一个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大省, 一方面,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出相应地增加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 从而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 并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也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 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引起了农村传统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的转变。同时, 分析河南省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对于有针对性地拓宽基层消费市场, 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国外经典文献的理论研究

早在1776年, 斯密就在《国富论》中就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作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 工商业都市的增加与富裕, 为农村的产品提供巨大而便利的市场, 促进农村土地的开发, 并使农村突破传统关系的制约, 变得更有秩序、有好的政府和有个人的安全和自由。

而由配第———克拉克定理可知,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 劳动力人口会逐渐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中,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最终会转移到第三产业中去。从而劳动力人口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份额逐渐减少, 而第二、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将不断增加。它实际上是反映了劳动力在一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的变化规律, 产业的调整结构将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发展, 而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最终将影响一国城镇化水平的进度。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将相对落后的国家经济划分为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两部分, 他认为在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而用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工业部门发展的有效选择, 这样可促进城市工业的发展并完全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从而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 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Todaro (1969) 通过建立劳动力转移模型阐述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距, 而消除“二元经济”不能仅仅依靠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是要依靠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 改善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如果处于社会底层的消费群体收入不提高, 那么市场这棵大树就从根基上缺乏消费的营养输入。久之, 城镇就业机会的增加只能导致城市失业人口的增加, 其认为增加农民收入则是解决城镇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假设, 在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中, 收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收入的变化将决定消费的变化, 随着收入的提高, 消费会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长程度远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可以依据收入和消费两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消费函数, 如果以C代表消费, y代表收入, 则C (y) =α+βy, α为自发性消费部分, β为边际消费倾向, 由公式可知, 居民财富的增加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约翰逊 (2002) 也认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要严格受限于非农收入的增长情况;若要实质性地缩小城乡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差距和消费水平差距, 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更快地流向工业部门。尤其在目前农产品价格波动日益加剧的情况下, 必须把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在实践上, 增加工资性收入就是把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情况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发展现状来看,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改革之声逐渐高亢,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关于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因研究方法, 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导致研究结论也各不相同。

辜胜阻 (2000) 认为实施千座小城镇工程有利于推动乡镇工业聚集发展和结构升级, 缓解了城乡双重就业矛盾带来的巨大压力, 同时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收入、打破原有的城乡隔绝局面, 对农民、工作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素质, 改善了农民的消费理念, 更有利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

薛立刚 (2006) 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 对不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实地调研, 结合计量经济模型得出了城镇化建设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较大的贡献率, 建议通过市场自发机制和政府调节相结合的措施, 来加速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 从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张宝荣 (2009) 通过对我国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地位的论述, 在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并揭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 指出了繁荣农村市场经济的实现途径。

赖文燕 (2010) 通过从城乡居民分项收入来源的视角下进行分析, 指出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我们应该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点放在走城镇化道路, 增加农民收入上。

孙虹乔 (2011) 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 投资规模的扩大, 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等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也呈现为正向影响。

林瑶瑶 (2013年) 通过实证分析, 较为量化地看到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影响及其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研究结论发现城镇化的推进未能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这主要是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水平还不够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未完成转移所引起的。

张伟哲 (2013年) 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 采用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 对河南省城镇化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有着很强的正向交互响应作用, 而且其长期的响应作用更显著。

基于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 本文在搜集整理数据的基础上, 对十年来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支出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 深刻认识到城镇化建设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繁荣基层经济的重要作用, 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4 城镇化对人口规模以及家庭组织结构的影响

城镇化带来的劳动力转移直接影响流出省份人口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通过这二者的变化又会引起农村消费群体的变化, 从而进一步引起农村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省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出现逐年减少的现象, 2002年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133万人, 占全省常住人口的74.2%, 到2011年底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234万人, 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9.4%。而家庭结构的变化主要通过家庭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等方面体现出来。2012年全省外出一年以上的务工人员中, 男性占58.81%, 女性占据52.11%, 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青壮年占外出总人口的79.32%。因此滞留于家庭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儿童, 截止到2011年底, 全省常住人口9388万, 而0-14岁人口数量是1985万,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是808万, 分别占常住人口比重的21.1%、8.6%。而且现在的家庭人口规模也逐渐缩小。由于年轻劳动力外移, 而由于受传统“多储蓄, 少消费, 勤俭持家”等消费观念的影响, 我省农村剩余人口的消费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农村平均消费水平。

5 城镇化对农村家庭居民收支状况的影响

首先城镇化带来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河南省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2215.74元增长到2012年的7524.94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近3.39倍, 农民增收也促使农村居民转变了消费观念。一方面表现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总量的增加。由表1看出, 2002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1815元, 到2012年增加到5032.14元, 消费支出是十年前的2.78倍。从城镇化率与农村居民收支的散点图看出, 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居民的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加, 但是人均收入增加的幅度高于人均消费支出水平, 这也是符合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相关的收入理论。

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十年来河南省城镇化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能够在大体上掌握在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的关系。

由表1和图2知, 我省城镇化率从2002年的25.80%增加到2012年的42.1%,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2年的48%减少到2012年的34.13%。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低到40%以下, 而河南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食物支出在日常基本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 农村家庭粮食 (包括小麦、稻谷、玉米、豆类、薯类) 消耗量2000年为257.63㎏/人, 到2011年底下降为144.32㎏/人, 蔬菜及菜制品消耗量从2000年的146.54㎏/人下降到2011年底的68.63㎏/人, 而信息通信、医疗卫生保健、科教娱乐等所占的消费比重持续上升, 服饰类以及家庭日常生活设备两大消费产品变化不显著。由此可以看出, 十年来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 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加快, 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6 城镇化对消费市场与居民消费观念的影响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 城乡接合部得到了快速发展, 同时围绕中心乡镇出现了村村合并的现象, 因而造成农村数目与基层消费市场经营规模逐渐萎缩, 从基层组织单位中的乡镇来看, 河南省乡镇数目从2000年的2129个减少到2011年底的1863个, 村民委员会从2000年的48206个减少到2011年底的47347个, 而农村消费品市场销售网点数目减少, 且分散大多乡镇中心。河南省的农村消费品市场数目从2002年的2745个锐减为2011年底的798个, 农村销售市场的构成比例从72.1%下降到58.9%。河南省农村市场的销售占比从2002年的32.3%下降到2012年的18.1%。

此外, 消费理念除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价格, 收入等因素影响外, 还会受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及劳动人口就业迁移影响。一方面, 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剩余人口向三次产业的转移过程中, 农民的人均收入得到了较大提高, 而收入最终又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 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同样是“村民”逐步“市民化”的过程, 由经济学家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可知, 人们购买新产品的消费倾向会受到其周围消费环境的影响。因而市民消费的“示范效应”必然会对农村居民的传统消费理念起到导向作用, 使得农村居民更加偏好科技、文化、健康保健等相关的服务性消费支出。从表2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数据可以看出, 从2000年到2011年底, 洗衣机从24.52台增加到91.14台, 电冰箱从6.9台增加到63.31台, 空调从0.6台增加到33.24台, 生活用汽车从0.16台增加到4.62台, 而有线电视和移动手机的消费量也是逐年增加。

资料来源:河南省《2012年统计年鉴》

总之, 城镇一体化进程直接通过改变农民传统的家庭人口规模与组织结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影响农民的收入, 而这些因素又间接地改变着当地基层群众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7 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建立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市场机制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河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长期处于较低状态, 2012年, 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仅为42.1%, 全国的城镇化率是52.6%, 与全国城镇化率相比约差10个百分点, 比起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率差距更大。因而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必须完善劳动力市场自发调节与政府参与调控相结合市场机制, 积极创办规范劳动力就业的中介组织, 减少进城务工农民寻找工作的盲目性, 同时做好劳动力就业转移前的相关指导与培训以及劳动力需求的信息发布工作, 从而共享城乡劳动力就业指导信息, 相关部门应在用工时节及时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统计调查工作, 切实掌握用人单位需求以及劳动力资源的供应状况, 逐渐完善劳动力供需的预测体制, 提高城镇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此外, 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承接产业转移、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三者的关系, 提高基层一线职工工资水平, 健全基层劳动力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持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增加农民群众的工资性收入, 全面落实涉农种植补贴,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 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完善政策扶持机制, 提高农民在土地报酬中的分配比例, 增加乡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以此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7.2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要注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 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以及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的模范带动作用, 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化体系。

在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要落实移民扶持政策, 创新人口迁移的社会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的经济规模作用, 依托具备条件的规模化粮食生产单元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综合运用政策引导、项目开发扶持、农业科技支撑、种植奖励补助等手段, 积极扶持基层联户经营、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的发展, 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着力挖掘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7.3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促进城乡资金合理流动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并不彻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 使得资本要素市场畸形发展, 而当前与“三农”有关的金融手段主要集中在支农贷款方面。在城乡改造过程中, 具有经济优势的村镇银行可以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 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别化的信贷利率, 促进城乡资金合理流动, 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扩大其消费能力。

相关研究指出, 3000元是市场中人均收入消费的临界点, 在全国范围内, 当农民的收入水平达到3000元时, 农民将其可支配收入的50%左右用于服务性项目消费上, 在临界点之上, 农村消费水平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由表1看出, 2009年, 河南省农村人均收入为4806.95元,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2505.40元;2012年, 河南省农村人均收入为7524.94元,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5032.14元。

在城乡一体化的资本要素市场中, 金融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市场的消费水平, 因此要积极发挥金融支农的杠杆作用, 通过完善存贷款、汇款、转账以及信用卡非现金支付结算等日常金融服务, 给基层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7.4 加强农民科技教育, 全面开发人力资本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 要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 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逐步实现县县有图书馆, 乡乡有文化站, 村村通广播有线电视、有农家书屋, 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外, 加强城市新区、中小城市、城乡接合部学校的建设, 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及子女入学问题, 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改造计划。

在城镇化进程中, 社会对职业技能类人才尤其是建筑技术类、园艺管理类以及营销服务类的人才需求增加, 而当地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工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和城镇化发展水平, 因此要结合当地实际, 逐步建立覆盖城乡一体化全面的基层服务创业培训体系, 并鼓励大中专以及职业技术类学校开设实用型培训课程, 定期对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举办创业技能培训活动, 同时利用学校教学教育资源对进城创业的农民以及返乡农民工进行二次技能培训等, 为当地城镇化建设提供技术智力支持, 合理有效地开发当地的人力资本。

8 结论

新型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其建设过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生态自然环境等都会产生影响。本文则研究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 城镇化率与农村居民收支间的关系, 分析结果认为加速城镇化进程与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 统筹城乡发展, 实现“两个同步”经济目标的关键选择, 更是河南省未来较长时期内扩大基层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同时这一过程必须服务于繁荣农村市场经济,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辜胜阻.农村城镇化是西部重大战略性选择[J].经济界, 2000, (6) .

[2]薛立刚.城镇化战略对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消费北京:北方工业大学, 2006.

[3]王瑞.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 2007, (3) .

[4]张宝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农村城镇[J].改革与战略, 2009, (3) .

[5]赖文燕.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必然选择[J].金融经济, 2010, (3) .

[6]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7]林秀清.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 2011, (3) .

[8]孙虹乔.城镇化对扩大城镇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11, (30) .

[9]杨振宁.统筹城乡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5) .

[10]张伟哲.河南省城镇化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分析[J].中国商贸, 2013, (9) .

收支状况分析 篇2

作会议召开

2012年XX月XX日,国家统计局XX调查队在XX会议室召开XX、XX区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专题会议,全队干部职工、两区统计局主要领导、各抽中乡镇(办事处)专职统计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市调查队XX副队长主持并传达国统字[2012]22号文件精神,市调查队XX队长作动员讲话,XX调查队XX队长对一体化改革工作作了细致全面的介绍和讲解,有关科室负责人对与会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XX队长从现行城镇住户、农村住户调查分开进行的现状出发,结合住户调查工作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强调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XX队长表示,我们今后住户调查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将转移到各抽中乡镇(办事处),大量工作需要依靠基层统计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和广大记账家庭的全力配合,用真实可信的数据来全面客观地反映XX、XX两区城乡居民收支和生活状况,希望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做好此次改革工作。

XX队长从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对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工作进行了详尽全面的论述,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样本的抽选和确定、各个阶段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做好一体化改革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XX队长从当前城乡住户分开调查实施的局限性出发,再一次强调通过一体化改革工作建立城乡可比、规范统一的城乡居民收支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更加优质可靠的统计服务,充分发挥统计参谋决策的重要作用。

住户科、综合科负责人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简介,培训了一体化摸底调查方案,解释了有关指标概念和指标体系,解答了培训测试题重点难点。会议讨论阶段,与会人员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就一体化摸底调查阶段密切关心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最后,市调查队XXX副队长进行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与会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感谢两区统计局领导、各乡镇(办事处)专职统计员对我队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希望有关人员会后认真学习体会、仔细研读方案、吃透重点难点,为摸底调查工作全面开展做好充分准备,保质保量完成各阶段任务工作。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篇3

国际收支状况集中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状况。因此,国际收支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高低。分析有关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于正确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保持国际收支的均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我国面对严重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结构调整的困难下,我国的对外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的状态,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2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状况,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顺差,并且“双顺差”的趋势一直在扩大。为了便于分析,列出了我国2002年~2011年的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见表1(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

下面从项目这个角度具体对这几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经常账户收支方面:这10年中,经常账户收支与货物贸易收支均处于顺差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经常项目的顺差与货物贸易的顺差有高度的相关性。并且经常项目顺差规模由逐年增长趋于平稳。

根据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来看,2002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5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出口为3875亿美元,进口为3521亿美元。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增加到了1324亿美元,出口也增加到了9039亿美元,进口增为7715亿美元。到了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则为4206亿美元,而出口和进口也分别增加为17462亿美元和13256亿美元。但是到了2009年以后,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降了35%,这是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所致。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为2433亿美元,出口和进口分别是14842亿美元和12409亿美元。到了2010年和2011年,顺差幅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是很大,趋于一个平稳状态。货物贸易收支在这10年中,货物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并且2002年~2008年一直是在往上升。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微有下降,09年到11年保持着一个平衡。这十年的出口实现高速的增长得益于我国宏d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出口政策的调整。而且,我国国内需求旺盛,关税水平逐步降低,使进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增长,逆差有所扩大。随着我国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及人员、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2002年我国服务项下的收入与支出分别达到397亿美元和465亿美元,到了2011年,服务项目逆差呈现扩大趋势,达到552亿美元。

收益项目收支规模不稳定,2003年~2006年收益项目为逆差,在03年,我国收益项下收入161亿美元,收益支出263亿美元。03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以境外的资本金汇入和设备为主,境内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规模上升较缓,收益项下支出增长较小。而2007年和2008年的收益项目为顺差,分别是80亿美元和286亿美元。

经常转移顺差有较大的增幅。2002年,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130亿美元,2008年达到432亿美元,大大高于往年水平。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方面: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时增时减。虽然这10年中,都是顺差,但是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顺差是有三个阶段的,2002年~2004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三年的顺差趋势在增大,04年的增幅最为明显;05年~08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顺差趋势呈现一个倒“S”形;09年~11年为第三个阶段,相对于08年,09年顺差的趋势变大,10年和11年逐渐平稳,没有很大的波动。

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增加。我国2002年实际吸引外商来华直接投资493亿美元,2006年达到1041亿美元。我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增长表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情况下,我国经济结

构的不断改善和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仍吸引了世界各国大量的新增资金。

证券投资项下由逆差转为顺差。证券投资项下在2002年逆差103亿美元,2003年转为顺差114亿美元。2003年,我国金融机构改变了近年来不断增持境外证券的做法,纷纷将资金调回国内,满足国内日增的贷款需求。金融机构这种减持境外证券,调整境内外资产匹配的行为,改变了我国证券投资项下自1998年以来持续较大逆差的状况。同时,我国企业境外筹资和我国吸引外资来华进行证券投资步伐加快,也是证券投资项下顺差的重要原因。

其它投资项目有四年为逆差,六年为顺差。2009年其它投资项下顺差803亿美元,上年该项下为逆差1126亿美元。08年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在减少拆放境外资产的同时,增持了其它类型的外汇资产,导致整个其它投资项目呈现逆差。

(三)、直接投资方面:由于我国实行开放的政策,我国这十年的外资流入逐年增加,并且在2002年~2007年间,顺差趋势一直在增大。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都新兴国家的资金大量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因此,2009年我国的直接投资方面大幅下降,但是很快,2010年及2011年又有大幅的增加。(四)、国际收支方面:我国的国际收支在这10年中均为顺差。储备资产增长较大,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国际储备快速增长,其中,2008年外汇储备增加到4783亿美元,增加额创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848亿美元。

(五)、净误差与遗漏:净误差与遗漏由贷方变为借方。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方法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02年~2008年的净误差与遗漏均出现在贷方,但是2009年~2011年转变为出现在借方。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来看,出现在贷方的原因是贸易、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项下保持多年顺差,并成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整体顺差的主要因素;而后几年由于服务和收益项下均呈现逆差,并且规模开始大于贸易、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项下的顺差规模,导致了出现在借方。

二、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

从这十年的时间来看,我国的国际收支最明显的特征是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特征仍然是“双顺差”。

近年来,出现了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十年中国国际收支保持着持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而且这十年中,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在“双顺差”的格局中,经常账户顺差为主。并且伴随着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从2002 年至2011年,储备资产变动账户一直为负值。而净误差与遗漏账户则由正值变为负值,这意味着我国存在着资本外逃的现象。

一般说来,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在一定时期的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一国国际收入大于其国际支出,表示一国所持有的国外资产的增加,是一国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的表现。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处于成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持续顺差反映出了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及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但是,持续的顺差同时也会给我国带来不利的一面。持续顺差会破坏我国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而且持续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有大量的外汇供应,这就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

就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来看,“双顺差”带来了外汇储备的巨额累积,储备资产机会成本巨大。到2011 年年底中国国家外汇储备达3848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双顺差”下以高成本流入的资金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或是在美国银行增加美元存款等外汇储备资产经营的方式将实际资源“返还”给外国。同时,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新增顺差只能通过增加

外汇储备来消化,这便给中央银行带来巨额的外汇占款压力。为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央行采取冲销干预,外汇占款由此挤占了国内信贷的投放,这对国内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丧失了独立性。

表1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年~2011年)

单位:亿美元

项目 一.经常帐户差额贷方借方 A.货物和服务差额 a.货物差额贷方借方 b.服务差额贷方借方 B.收益差额贷方借方 C.经常转移差额贷方借方 二.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贷方借方 A.资本帐户差额贷方借方 B.金融帐户差额贷方

20022003354

431

3,8755,1963,5214,766374

358

442444

3,2574,3832,8153,939-68-85397468465553-149-***30

174

***3

549

1,2832,4329601,8830

0000323

549

1,283

2,43220042005

689

1,3247,0329,0396,3427,715512

1,246590

1,3425,9347,6255,3446,283-78-96649744727840-51-***229

239

24327714391,082

953

3,9844,8512,9033,897-1

042111,082

912

3,984

4,8092006

20072,318

3,532

11,47814,6849,16011,1522,089

3,080

2,177

3,159

9,69712,2017,5199,041-88-799201,2221,0081,301-5***7754281

371

3164263555493

942

7,3469,9366,8538,99440

413312453

911

7,305

9,903

200820094,206

2,433

17,46214,84213,25612,4093,488

2,201

3,606

2,495

14,34712,03810,7419,543-118-2941,4711,2951,5891,589286-851,1181,0838321,168432

317

52642694110401

1,985

9,8458,6349,4446,64931

334233371

1,945

9,812

8,592201020112,378

2,017

19,35522,86816,97720,8512,230

1,883

2,542

2,435

15,81419,03813,27216,603-312-5521,6221,8281,9332,381-259-1191,4241,4461,6831,565407

253

495556883032,869

2,211

11,66713,9828,79811,77246

4856222,822

2,156

11,61813,926

借方 1.直接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1.1我国在外直96046853163-251,8832,***68180-203,8976,852904

1,001

8,9921,3911,694303-1729,4411,1481,868720-5676,6478721,671799-4398,79611,7701,8572,730872-5801,7042,7171,012-4971,1121,333208-137331-239接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1.2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2.证券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2.1资产差额贷方借方 2.2负债差额贷方借方 3.其它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三.净误差与遗漏

四.储备资产变动额

外汇储备差额贷方借方

***75593464-***9-12***1884259379-41-60

7301,6807711,73978

-755-1,061-742-1,06000742

1,060

3623143

6211,0416781,1065765197-47347261150308

65-26221039***4***

2,9563,4372,6723,381130

229

-1,901-2,506-1,904-2,5260

1,9042,526719246

1911,2411,5621,3261,67585112-6841644977711,181

606-1,113-45695581,***042921303136

-6445,4757,4395,3408,08336

133

-2,848-4,607-2,853-4,6090

2,8534,609

22425894811,7151,3111,8461,629***18721,102524831252-2577278***6101320424-1,1268037,0725,8208,1985,017188

-414

-4,795-4,003-4,783-3,821004,783

3,821

761746566712,4372,2012,6542,5432***636519395323-***23***51131724

255

8,25310,6907,52810,435-529

-350

-4,717-3,878-4,696-3,848004,696

上一篇:桥梁工程桥面施工技术下一篇:脱硫站除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