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支影响

2024-08-21

收支影响(精选12篇)

收支影响 篇1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7日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产业结构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服务业在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国际服务贸易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以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经济的迅速崛起, 成为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服务业在一国经济贸易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并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80年的3, 600亿美元扩大到2011年的80, 150亿美元, 扩大了22倍多。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表现突出, 参与世界经济贸易份额持续增大, 在服务贸易领域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 服务贸易总体发展很快, 但逆差持续扩大。

1997年以来, 我国服务贸易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虽然还处于逆差状态, 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服务贸易总额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46亿美元至2011年突破4, 000亿美元, 翻了87倍多, 年度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8%, 高于同期的货物贸易增长速度, 也高于全球的服务贸易平均增长速度。2011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继续位居世界第四位 (前三位依次为美国、德国、英国) , 出口居世界第四位 (前三位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 , 进口居世界第三位 (前二位依次为美国、德国) 。出口额由1997年的245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 821亿美元, 进口额由277.3亿美元上升到2, 370亿美元。在我国服务贸易总额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却出现了连续十几年的逆差。

(二) 服务贸易出口增幅回落, 进口保持较快增长。

我国服务贸易, 长期以来的出口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且2000年后服务贸易出口上升的年平均速度达到21.4%, 超过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增长速度8%, 在2000~2004年间, 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增长率基本保持同步增长水平;自2005年汇改之后至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 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进口增长率;受2008年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增速都有明显下降, 出口增速低于进口增速;2011年中国服务进口增长明显快于出口, 服务出口由上年的增长32.4%转为增长7%;服务进口增幅由上年的21.5%上升至23.3%。

(三) 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仍比较低。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但是世界服务贸易总体增幅也较快, 所以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市场占有率仍然不高, 至2011年仍然只有5.2%的占有率, 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还比较弱。

二、汇率对我国服务贸易收支的影响途径

我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1994年的1美元兑换8.62元人民币到2011年的6.46元人民币, 17年间升值达25%, 本文从汇率变化对服务贸易收支的角度分析汇率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一) 汇率变动引起的贸易商品价格变化 (国内外相对价格) 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可通过引起国内和国际市场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来影响进出口和贸易收支。在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时, 本币贬值可降低本国产品相对价格, 提高国外产品相对价格, 这样出口商品价格的竞争力增强, 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有利于扩大出口量, 限制进口量, 从而改善贸易收支。但是, 贸易收支对汇率变动的这种价格传递和竞争效果, 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从汇率变动到进出口商品价格的调整是否存在时滞, 以及时滞的长短。在国际市场中, 汇率变动引导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可在瞬间完成, 但是其所引导的进出口价格的变动相对迟缓, 因此本币贬值可能导致本国贸易收支先恶化后再逐步改善, 存在J曲线效应,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 由于金融体系相对软弱、经济运行相对封闭等原因, 往往会使得J曲线弱化和变形;另一方面汇率变动引起的进出商品的价格变动程度。事实上, 大部分国际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 大部分贸易品也不是同质产品。在这种情况下, 进出口价格变动幅度就有可能并不等于汇率变动的幅度。但是, 由于出口商有一定的决定价格和产量的权利, 而且商品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需求弹性的变动, 使得本国货币贬值并不一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例上升, 一般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要小于汇率贬值的幅度, 这就是不完全汇率传递。

具体到我国的服务贸易来说, 由于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市场占有率低, 国际竞争力不强, 所以汇率的传递系数会上升, 即服务商品出口价格上涨幅度要大于汇率升值的幅度。

(二) 汇率变动引起的国内收入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可以通过影响国内产出来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若贬值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 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贬值的这种支出转换效应会改善自主性贸易余额, 自主性贸易余额的改善会通过凯恩斯乘数的作用, 提高一国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的增加会相应提高国内支出。如果贬值引起的自主贸易余额改善超过因国民收入增加而带来的进口增幅, 即满足罗宾逊-梅茨勒条件, 则货币贬值的主要影响仍然是改善贸易收支;另一方面贬值通常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 出口商品价格下降, 从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在国内货币贬值后, 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 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 (包括国内商品和国外商品) , 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贬值国支出的下降, 从而改善贸易收支。

(三) 汇率变动引起的国内价格水平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除了影响贸易品相对价格外, 还会影响本国一般价格水平, 进而影响贸易收支。在货币贬值后,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影响国内物价水平。成本推动型, 贬值使得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上涨, 一方面直接影响进口原料与半成品的价格, 进而使得本国商品成本提高, 比如当前的能源价格;另一方面由于进口消费品价格上涨, 必然会推动本国工资水平上升, 间接影响本国商品成本。这两方面影响共同推动了本国国内价格水平上升。需求拉动型, 若贬值在短期内促进了贸易收支的改善, 则引起贬值国的出口需求增加, 从而总需求增加。在充分就业条件下, 在出口大于进口时, 意味着该国总收入水平大于供给国内需求的产品和劳务。在此条件下, 国内会由于过度出口造成国内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通货膨胀。相反, 在国内需求不足时, 出口会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促进经济发展。如果一国尚未实现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只会使资源利用程度提高, 更接近充分就业程度。国内价格上升, 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反映在两方面:第一, 在名义货币供应量不变时, 价格上涨使得公众所持有真实现金余额下降。为让真实现金余额恢复到意愿持有水平, 公众一方面会出卖有价证券, 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 投资下降;另一方面会减少消费支出, 两方面作用结果是国内总支出下降。这样必然影响贸易收支的变动。第二, 国内价格上涨幅度超过本币名义汇率贬值幅度, 同时假定国外价格水平不变, 则名义贬值不但不会引起货币实际贬值, 反而会导致实际汇率上升, 最终会恶化贸易收支。我国人民币汇率现在就处于对外升值, 对内贬值的状态, 这种状态也是导致我国服务贸易处于长期逆差的一个原因。

(四) 汇率变动带来国际收入的变动从而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

该点实际是从上述第二点内容引申而来, 即汇率变动会造成国内名义收入的增加或减少, 从而影响消费品的购买 (国内和国外的商品) , 进而影响贸易进出口。同样的观点, 汇率的变动会造成国际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动, 以本币贬值为例, 本币币值下降, 则国际收入在不变的情况下, 相对购买力上升, 相同的付出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商品, 这必然会带来贬值国商品在国际上需求的上升, 出口增加。

三、政策建议

(一) 提高自身发展, 降低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既可反映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 又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同时, 我国经济是一个大进大出的经济。因此, 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剧烈的情况下,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将会受到很大的不确定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降低外贸依存度, 在确定的币值范围内将汇率波动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

调整我国产业结构, 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提高服务贸易水平和附加值。外贸结构取决于生产结构, 服务于消费结构, 外贸结构需要产业结构来支撑, 产业结构又需要外贸结构来带动, 二者取得协调才能促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显然,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缺乏弹性, 其实这并不是个缺陷, 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暂时的特征, 抓住人民币波动升值的机会,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快速提高我国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贸易出口的质量。

(三) 以商品贸易带动服务贸易。

政府要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 促进服务贸易创新, 深化商品贸易的配套服务出口。虽然币值上升对我国初级产品影响很大, 但是对工业制成品的影响不大, 可以在WTO允许范围内深化与商品贸易同步的配套服务,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出口担保、国际市场调查、投资环境分析等服务, 与商品贸易出口相互协作, 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以及我国服务贸易现状的分析, 分析在中国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人民币汇率和汇率水平变动对中国服务贸易收支方面产生的影响, 分析我国汇率在哪些方面如何影响我国服务贸易收支, 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汇率,服务贸易收支,对策

参考文献

[1]宋兆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J].世界经济情况, 2008.5.

[2]卢向前, 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5.5.

[3]费瑶瑶.人民币汇率波动与贸易收支的协整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6.3.

收支影响 篇2

2019云南楚雄银行招聘考试:一张图看懂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2018银行校园招聘笔试正在进行中,在银行笔试专业知识部分的考试中,越来越重视对《国际金融学》的考察,但广大考生在复习时往往对这部分知识掌握不是很到位。总的来说,对于《国际金融学》大家的复习难点有四部分内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控措施、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之所以对这几部分内容的复习感到吃力,一方面由于考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欠缺,从而很难做到举一反三应对多变的题目;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此部分内容的考点维度较广,可考察的范围较宽泛,使得大家复习起来摸不到头脑。所以,接下来,中公金融人将以“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这个考点为例,让大家通过一张图完全掌握这个考点涉及的高频考察维度,进而分享下对于《国际金融学》的备考技巧。

说到“国际收支失衡”,无非两种表现形式——顺差和逆差。而我们在记忆时,只需记住其中一个即可,另一个的结论相反。我们以贸易顺差为例,看看顺差给本国带来哪些影响。

结合历年银行和农信社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这个考点的考察,主要就是从以上这六个方面出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结论呢?我们用通俗的语言来顺序分析下:

1.无论顺差还是逆差,说直白点就是一个国家长期赚钱另一个国家长期亏损,长此以往一定会造成国家间的贸易摩擦;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chuxiong.offcn.com

2.顺差出口多,卖了东西赚来的是外汇,外汇在本国国内无法花,需要将大量的外币兑换成本币。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所以此时对本币的追逐会造成本币升值;3.本币升/贬值等价于本币汇率上升/下降,所以顺差带来本币升值,即本币汇率上升;外币贬值,即外币汇率下降;4.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所以,出口增加使得本国经济发展向好,未来有通胀的压力;5.同理,出口拉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必然拉动就业以生产产品、创造产值,故失业率下降;6.要想实现出口的增加,很可能对本国资源过度开发以满足生产要素投入的需求,所以顺差往往造成本国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

而这六个维度最常考的还是“对本币币值/汇率的影响”。所以,接下来我们来做一道交行之前的真题,学以致用。

【例题】在不考虑干预因素的情况下,某国连续5年处于国际收支顺差的状态,那么,该国会出现的情况是()。

A.外汇储备减少,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增大 B.外汇储备减少,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减少 C.外汇储备增加,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增大 D.外汇储备增加,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减少

【答案】C。解析:国际收支顺差表明出口多于进口,因此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增多,外汇相对于本币贬值,从而导致本币升值压力增大。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chuxiong.offcn.com

由这一个考点大家可以看到,在学习《国际金融学》时,虽然很多内容看似我们日常生活不一定经常接触,考点维度也较广,但只要多进行总结,直击考点,《国际金融学》的复习同样可以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在银行笔试的复习过程中,有的放矢,以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笔试。更多云南银行招聘考试关注楚雄中公教育信息网

收支影响 篇3

摘 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持续发展,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进一步融合,货币供应已不仅是单纯的国内问题,国外因素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在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的背景下,以相关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为依托,分析了国际收支对我国货币供应影响的具体路径、机制。研究表明,国际收支顺差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国内货币供应的增加,形成了一种变相的“外币替代”,可能对国内金融系统的稳定带来不利的冲击。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减少货币吞吐对国际收支的依赖,增强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际收支 货币供应 影响机制

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并且呈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的局面。国际收支的顺差使外汇净流入国内,推动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根据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结合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两者合并而形成的存款性公司概览,国际收支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机制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分析:一方面,净流入的外汇在我国境内不外乎以存款性公司持有的净国外资产以及存放于其它存款性公司的外汇存款这两种形式存在,前者或增加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后者实质上也构成货币供应的一部分,都对货币的创造与派生产生了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外汇的净流入将通过不同路径的传导提高国内货币需求,进而间接地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加。

一、国际收支对我国货币供应的直接影响

1994年,国家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取消了1979年以来实施的外汇留成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银行对客户的结售汇市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这一外汇管理体制下,净流入国内的外汇资金,在不同的结汇①阶段,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分别是:(1)尚未结汇的外汇资金,主要以其所有人在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形式存在,表现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外汇存款”项;(2)外汇持有人向外汇业务指定银行结汇后,在允许保留的头寸额度内由商业银行持有的、未向中央银行结汇的外汇资金,主要以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外汇资产的形式存在,表现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国外资产”项;(3)通过以上两次结汇最终由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资金,以中央银行国外资产的形式存在,表现为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国外资产”项。若将后两种形态的外汇资产归并并抵减相应的国外负债,则形成存款性公司概览中的“国外净资产”项,它与存款型公司概览中的“货币与准货币”项构成对偶关系,根据资产负债平衡原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内信贷不变),国外净资产与货币供应同向变化。总之,这三者都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一)外汇存款是货币供应的一部分

外汇存款又称“外币存款”,是指以可兑换货币表示的在我国商业银行账户里的各种存款,它的形成包括原始形成与派生形成。外汇存款的原始形成是指在国际收支中,通过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流入国内,还未对外支付且尚未结汇的外汇资金,这些外汇资金以外汇存款的形式存在于国内金融体系内。当前,外汇存款的原始形成主要源于:(1)企业出口贸易带来的外汇收入。这些外汇收入中未结汇部分就成为企业在商业银行外汇存款②;(2)境外汇入的外汇资金。主要是劳务收入和各种境外转移性支付,这部分外汇除已结汇的部分以外,主要形成居民的外汇储蓄存款;(3)国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资金。这些资金主要以被投资企业的外汇存款的形式存在;(4)国内不同类型的机构、法人在境外通过获取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所带来的外汇资金。这部分外汇最终也表现为企业的外汇存款;(5)外国机构投资者通过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QFⅡ)汇入国内的外汇资金,这些外汇也形成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③。与外汇存款的原始形成相对应的是外汇存款的派生形成,指境内商业银行向境内机构发放的,存放于境内机构的外汇账户上,尚未境外支付或结汇的外汇贷款资金。外汇存款在我国境内也有和人民币存款类似的派生机制:商业银行获得外汇存款后,在保证其流动性以满足日常的支取、售匯要求的前提下,可将外汇存款用于发放外汇贷款、同业外汇拆借、发行(或代理)非股票的外汇有价证券等业务。同时,商业银行的外汇存、贷款也必须按照规定上缴法定外汇存款准备金,及面临监管机构的各种监管要求,如外汇流动性比例控制、外汇存贷比例控制、外汇贷款的不良率控制等。因此,尽管外汇存款的原始创造过程是在境外完成的,但当外汇进入境内后,国内银行系统便也参与了外汇存款的派生与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与人民币存款货币的派生机制并无本质差异。

外汇存款虽然没有国内购买力,不能直接用于国内的消费、投资,但它通过结汇兑换,可以方便地转化为人民币现钞或存款,从而增加了国内的货币供应,是一种流动性很强的金融资产。从货币创造的角度看,外汇存款与人民币存款一样,都能通过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派生出新的存款。同时,外汇存款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负债,其持有人主要是国内企业、个人等非金融部门,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广义货币定义中对持有部门和发行部门的限定。在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实践中,国外主要经济体如欧盟、日本、加拿大等④均将外汇存款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标准组成部分。因此,外汇存款本身实质上也是国内货币供应的一部分。

(二)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外资产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企业或个人向商业银行结汇后,商业银行按规定允许留存的、或尚未向中央银行结汇的外汇资金就构成了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外资产。这部分外汇净流入对国内货币供应的影响比较显而易见:假设全社会只有一家商业银行甲、一个非金融部门乙,社会没有现金漏损。乙将其所持有的外汇向甲结汇,兑换外汇后所得的本币资金仍存于银行甲,则银行甲的资产负债表上,本币存款与国外资产等额(汇率换算)增加,国内的货币供应也就相应增加。放松以上假设,结论仍是成立的:非金融部门(企业或个人)向商业银行结汇,在相应外汇尚未向中央银行结汇而仍留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时,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外汇资产增加、本币存款也相应增加(不论结汇人将所得的本币资金存放于哪家银行,只要现金漏损率不等于1),国内货币供应增加。因此,也就是说,社会公众向商业银行结汇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国内本币供应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深入考察,这一过程的实质仍是基础货币的投放:结汇时,商业银行以其超额准备金兑换客户的外汇,其超额准备减少、国外资产增加;而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是基础货币的标准组成部分,因此其形成货币供应的机制亦等同于基础货币的投放。

(三)央行持有的国外资产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外资产中,除为保证国际支付、清算转移及抵御金融危机而购买持有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IMF的储备头寸等国外资产以外,绝大部分国外资产来源于国内企业(包括商业银行)与个人对其外汇资产的结汇行为。在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企业、个人将其外汇收入汇回国内后,向外汇业务指定银行结汇,换取等值人民币货币;外汇业务指定银行每日结汇、售汇所形成的差额(头寸),除按限额管理规定允许保留少量头寸外,其余头寸需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及时平盘(即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买入短缺头寸或卖出盈余头寸);中央银行作为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做市商,为保证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以及防止汇率频繁波动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害,必须以自有资金参与外汇市场的盈缺头寸调剂。当外汇资金大量净流入,商业银行的外汇头寸普遍盈余,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本币面临升值压力时,中央银行为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防止人民币过快升值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就必须以自有的人民币资金购买盈余的外汇。由于央行的人民币资金是基础货币,因此这一行为就表现为央行国外资产增加、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因此,单位、个人的结汇行为使大量净流入的外汇最终集中于中央银行,形成中央银行的国外资产,从而直接导致了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货币供应量增加。

从具体实践看,近几年,促使国内单位和个人对其外汇收入进行结汇的推动力既有法律的强制因素,又有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主观意愿。1994年颁布的外汇管理条例规定,境内企业的外汇收入必须汇回国内,除允许少数企业经批准后开立外汇账户,且账户内只可保留上年进出口额15%的外汇外,其余外汇必须及时到外汇业务指定银行办理结汇;个人所得的外汇,可自行持有、存放银行或到外汇业务指定银行办理结汇;商业银行结售汇的头寸,除少量允许保留外,必须向中央银行结汇。在这种规定下,企业结汇行为受法律强制推动,可称为“强制结汇”。“强制结汇”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央行的外汇占款不断增加,被迫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尽管央行采取了收回再贷款,提高贴现率、在债券公开市场上发行央行票据等手段对冲流动性,但仍无法完全地冲销外汇占款增长所带来的货币投放,导致社会流动性过剩、通胀苗头显现、资产价格不断上涨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央行逐步取消了企业开立外汇账户的限制,逐步放松了企业外汇账户限额及商业银行外汇头寸限额的管理,允许企业、个人、商业银行自主保留外汇。以2008年修订实施的外汇管理条例为标志,外汇结售汇制度由“强制结售汇”转变为“意愿结售汇”。在这之后,推动企业、商业银行、个人结汇的动力不再是法律的强制规定,而是其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主观意愿。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现实和还将进一步升值的心理预期下,企业、商业银行、个人的理性决策就是尽快结汇,以规避外汇资产的减值损失。因此,在“意愿结售汇”下,只要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仍在,企业、商业银行、个人结汇的热情将持续升温,“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趋势仍将延续,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仍将增加,由此,货币供应量也将不断增长。

二、国际收支对我国货币供应的间接影响

国际收支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外汇资金的流入增加了我国的货币需求,从而促使了货币供应的增加。

一方面,经常账户的顺差将带来更大的本币需求。经常账户的顺差表明国内产品在国外市场上有比较优势,国内企业必将谋求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促进出口量的不断增加,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出口产品生产的持续、以及扩大再生产,贸易的组织、周转和扩大等,都将带来更大的本币需求。

另一方面,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将诱导本币货币需求增加。目前,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仍未完全开放,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国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按照我国引进外资政策,外资流入后要有国内资金与之配套运用。如外国资本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需要国内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原材料资源等,这些国内资源最终仍以货币形式投入,从而使国内货币需求增加。同时,外国资本流入时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促使国内企业更新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诱导国内资本的投资,也带来更多的货币需求。

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应保持均衡,这是货币理论的核心。在不存在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时,货币需求增加必然带来货币供应的增长。由此,国际收支便通过影响货币需求而间接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三、结论与建议

分析表明,国际收支顺差必然带来外汇净流入,净流入的外汇不论是以何种形态存在,都直接或间接增加了国内的货币供应。当前,我国对外开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日益融合,货币供应已不仅是单纯的“国内问题”,国外因素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影响已经显著增大,从这个意义上,国际收支所带来的外币供应在很大程度上排挤了传统的本币货币供应,形成了一种变相的“外币替代”,可能对国内金融系统的稳定带来冲击:由于国际收支的平衡状况不能由某个部门独立控制,尽管央行采取了减少对其它存款性公司债权、减少对其它金融性公司债权、提高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等缩减自身资产规模的政策手段,以及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被冻结的负债——法定存款准备金;降低超额准备金付息率及增加央行票据发行等减少具有很强货币派生功能的负债——超额存款准备金等手段,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抵减外汇净流入对货币供应的“增发”压力。但只要国际收支顺差的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变,长期看,这些手段的实施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如央行对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存量不大,通过收回再贷款等方式进行进一步压缩的空间有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历史高位,进一步上调的空间有限;超额准备金付息率已达到0.72%的低点,再降低的空间和效应也有效;央行票据发行受本利偿还限制,滚动发行的容量有限等。同时,这些冲抵手段的持续实施,可能给国内金融系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剧货币供应对国外因素的依赖。

因此,改变这一局面还得从源头抓起,即加强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减少货币吞吐对国际收支的依赖,增强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力。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是涉及方方面面的一揽子系统工程,应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大棋局里,把握好产业政策、贸易政策、财税政策、汇率政策等“落子”的布局、分工与配合,逐步淘汰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型的出口产业;应把好外汇资金借经常项目渠道流入国内的关口,防范和控制投机性“热钱”的涌入;应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良性的汇率预期机制和“藏汇于民、用汇于民”的良好局面;应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步伐,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国际支付结算领域的主要货币,改变国际收支对美元外汇的依赖;应探索和创新外汇使用方式,鼓励对国外的投资和并购。同时,也应做好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为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因售汇对货币供应的作用、过程与结汇的作用过程本质相同,方向相反,且近年来我国结售汇持续呈现结汇顺差.为简化起见,本文仅以结汇来来说明国际收支对国内货币供给的作用.

②2008年以前,我国实行强制的外汇结售汇制度,除某些企业可留存部分外汇收入外,其余必须及时办理结汇;2008年以后,我国实行意愿结售汇制,不强制企业和个人办理结汇.

③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课题组.关于外汇存款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的研究.中国金融.2000(1).

④由于美元是國际货币,因此美国的外币存款规模不大,没有将其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

参考文献:

[1]杜金富.货币与金融统计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杜金富.国际金融统计制度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杜金富等.货币供应量统计应该修订.中国金融家.2003(2).

[4]黄瑞玲,黄忠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理论解析与政策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4).

[5]杨丽.中国国际收支的发展变化及现实策略选择.南方金融.2007(7).

跨境外汇收支对安徽经济影响研究 篇4

2008年10月17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安徽省通过突破原有的机制和体制,积极探索创新理念自主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路子。2009年11月15日,合肥经济圈亮相,未来十年合肥等六市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所有的迹象显示,安徽省经济迎来了史上难得的发展良机。

涉外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近年来安徽省跨境外汇收支逐年成倍攀升,尤其是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项下。充分研究跨境收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才能更加有效的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其服务。一直以来,货物贸易收支和外商直接投资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法从理论的高度揭示货物贸易出口、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的关系,并与邻省江苏省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加之SWOT前景分析法,得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实行反梯度的地区政策、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强产业集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和加快境外直接投资步伐等,给正在崛起的安徽经济发展谏言献策。

2 理论动态与文献回顾

2.1 理论基础

2.1.1 货物贸易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基础理论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重商主义时代就有了关于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约翰·海尔斯(John Hales)曾经如是说,“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从别人那里买进的不超过我们出售给他们的,否则,我们自己将陷于贫困而他们将日趋富足”。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侧重于从贸易利益角度来说明出口贸易问题,认为“奖出限入”的出口贸易可以增加国家财富。

其后,斯密通过社会性劳动分工把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对出口贸易理论做出了相当杰出的贡献,主要包括了国际分工和绝对成本说、出口贸易的利益影响、自由贸易与独占、关税和输出入奖励政策、贸易差额等。其中,国际分工和绝对成本说影响较大。另外,英妮斯(Innis,1935)的“大宗商品”学说和凯恩斯(Keynes,1936)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等从需求的角度阐述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课题;库登(Cooden,1960)的“供给启动”论从供给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李嘉图(Ricard,1817)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俄林(Heckscher Ohlin,1933)模型等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分工并进行国际贸易可以进行资源配置优化,从而同时增加各国产出;罗伯特森(Robertson)和纳克斯(Nurkse)(1953)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认为对外贸易不仅能带来直接的如资源配置优化等静态利益,而且能带来间接的动态利益,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克鲁格曼(Krugman,1979)的“新贸易”理论和罗默(Romer,1985)的“内生增长”理论则从动态的角度说明了对外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2.1.2 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经济增长的基础理论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完全或部分获得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控制权的投资。一般来说,FDI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一是与东道国本地企业创办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企业。二是单独以股金参与东道国资源的开发,如合作开发等。三是在国外创办新的公司,包括开办新工厂或设立分公司、子公司等,即所谓独资经营。四是参与或控制外国企业的股权,即取得外国企业的股票并达到一定的比例。美国早在在1937年和1950年即对流入和流出美国的直接投资数据进行了全面统计,是最早对外国直接投资进行统计的国家之一,当时就根据“控制权”归属情况这一指标来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属于外资企业。

随着FDI的产生和不断发展,经济学家对FDI形成的动因、行为、作用的探讨与研究也不断增多。在五六十年代发展经济学开始兴盛之际,FDI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就成为重要研究对象。麦克杜格尔(MacDougall)早在1960年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他的模型已经成为许多研究直接投资的重要参考。之后,发展经济学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利用FDI提出了诸多理论,多方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较为著名的是“双缺口理论”,由经济学家钱纳里(Chenery)等人提出,它认为一国经济增长受到该国国内储蓄制约。如果国内储蓄不足以支撑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投资,就存在“储蓄缺口”。另外一个缺口来自于本国不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增长所需的外国资源(如设备、技术等)。如果投资中需要一定的外国资源,那么就存在一个“外汇缺口”。FDI可以软化这两个约束,在解决“外汇缺口”约束方面尤为有效。接着,以罗默(Romer)和卢卡斯(Lucas)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等对外开放可以产生一种外溢效应,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同时欠发达国家可以在开放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形成一个“赶超效应”。

2.2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跨国(地区)横截面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如Balassa(1978,1984)、Tyler (1981)、Moschos (1989)等;二是利用单个国家(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因果关系分析等;三是利用跨国(地区)的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国外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因此这类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3 安徽省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情况的现状及特点

1952年,安徽全省经济总量仅为22.88亿元。1978年,安徽省实现GDP共计113.96亿元,较1952年增长5倍。2009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2.90亿元,为1952年的439倍,1978年的88倍。安徽省经济总体向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逐年增加,但贸易方式的单一和引进外商投资的质量等问题仍需要加以关注。

3.1 安徽省对外贸易的现状及特点

1978年之前,安徽省没有进出口经营权,外贸发展非常缓慢。其中,1978年进出口额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06%。在1957—1978年的21年中,进出口总额仅增加不到400万美元。

2008年安徽外贸增长尤为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当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同比上升28.31%,连续六年实现20%以上增幅,显示出安徽外贸发展的巨大潜力。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安徽省进出口有所放缓,全年实现156.4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值排名全国第14位,中部第二。(如下图一)

单位:亿美元

安徽主要出口大类商品一直主要有机电、纺织服装、农产品等。2009年,机电类产品出口34亿美元,比重为38.13%;纺织服装类出口16.6亿美元,占18.67%;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出口6.6亿美元,占7.42%;农产品出口5.1亿美元,占5.74%。这四大类产品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0%,出口合计62亿美元。

安徽省的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比例不大。在改革开放初期,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形式基本没有。之后,在国家鼓励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政策指导思想下,在东部沿海城市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安徽省加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1998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曾一度达到28.5%,但之后加工贸易的发展逐步缓慢下来,贸易额虽然仍有增加,但比重却有较大的下降。2009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额分别为65.9亿元和17.7亿元,比重分别为74.13%和19.91%。

3.2 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单位:亿美元,%

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呈增长态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和2009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虽然有所下滑,但总量仍分别增长16.33%和11.17%(如图二)。

2009年,新核准的外商直接投资(FDI)项目三次产业比例为9.1:82.3:8.6。流向安徽的FDI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其中,FDI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住宿及餐饮业,而对生产服务性行业,如交通运输、软件业等投资较少;在安徽第二产业中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地区)来源主要为中国香港。2009年,来皖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香港123637.1万美元,占65%;新加坡19973万美元、中国台湾16493.5万美元、美国6735.1万美元、爱尔兰3853.8万美元、印度尼西亚3171.5万美元、加拿大2300万美元、意大利1931.8万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1514.3万美元、日本1289万美元、圣其茨-尼维斯1198万美元、澳大利亚1102.9万美元,开曼群岛1101万美元。

4 实证分析

4.1 安徽省GDP、跨境收支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4.1.1 数据提取和处理

4.1.1. 1

本文的GDP数据来自安徽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货物贸易出口和FDI的数据来源于安徽省外汇收支统计月报、江苏省外汇收支统计月报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结售汇及跨境资金流动统计数据月报(电子版);

4.1.1. 2

实证过程采用的是Eveiws5.0版本;

4.1.1. 3

经济的发展程度以GDP来表示,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以EX和FDI来表示。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GDP、EX和FDI分别取对数,得到LNGDP、LNEX和LNFDI。

单位:亿美元

4.2 实证分析

4.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根据计量经济学中时间序列理论,由于“虚假回归”问题的存在,那么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有必要检验变量是否具有平稳性。因此,首先运用ADF方法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如下表2所示,LNGDP、LNEX和LNFDI是非平稳变量,不能直接运用OLS分析;但其二阶差分变量存在平稳性,即变量均为二阶平稳变量。由于LNGDP、LNEX和LNFDI都是I (2)的,变量之间符合存在协整关系的条件,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可运用回归分析。下面就对二者之间的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注:c、t、n分别表示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表示一阶差分,△△表示二阶差分

4.2.2 变量协整关系检验

目前,协整关系的检验方法主要有两种:两变量的EG检验法和多变量的J-J检验法。由于本文含有3个变量,故采用J-J检验法。通过检验分析,得出结果见表3:

Trace test indicates 1 cointegrating eqn (s) at the 0.05 level*denotes rejection of the hypothesis at the 0.05 level**MacKinnon-Haug-Michelis (1999) p-values Unrestricted Cointegration Rank Test (Maximum Eigenvalue)

通过表3可以看出,迹统计量检验的第一列“None”表示检验原假设是:“存在零个协整关系”,该假设下的迹统计量等于52.60159,5%的临界值等于35.0109,迹统计量大于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从而表明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再考察“At most”,其表示“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该假设下的迹统计量小于5%的临界值,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从而迹统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水平上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同理,通过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总之,在5%显著水平上,不管是迹统计量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均表明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得出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且分别通过T检验和F检验,回归方程可以通过。

4.2.3 Granger因果检验

为进一步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变动关系,本文对变量进行滞后两期的Granger检验(表五)。

4.3 江苏省实证分析

同理,对江苏省1993-2009年的GDP、出口和直接投资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结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接受不存在单位根检验,故可确定其均服从1 (2)为平稳序列。上述结果表明:LNGDP、LNEX和LNFD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写出回归方程:

Lngdp=3.5222+0.4167lnex+0.2715lnfdi+U

R2=0.9664 Ad.R2=0.9616DW=1.9958;T检验和F检验均显著,回归方程可以成立。另外,通过格兰杰检验之后的各解释变量的因果关系如下图:

4.4 实证小结

4.4.1

从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可以知道,虽然GDP、出口和直接投资三者之间不平稳,但其组合具有平稳性,且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安徽省和江苏省同时具备这一特点,这也和学者专家对全国经济、出口和直接投资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研究成果,通过不断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来加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不断向好之际,为出口和直接投资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4.4.2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安徽省出口和直接投资每增加一个百百分点,安徽省GDP分别增加0.4176个和0.2204个百分点;而江苏省出口和直接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江苏省GDP可分别增加0.4167个百分点和0.2715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知道,安徽省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略大于江苏省,但直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度却比江苏省小0.0511个百分点。

4.4.3

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出口是GDP增长的原因,GDP是直接投资增长的原因,直接投资是出口增长的原因。但出口和GDP、直接投资和GDP、出口和直接投资直接均不互为因果关系。GDP对出口和直接投资、出口对直接投资均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从江苏省的检验结果来看,出口和GDP互为因果关系,出口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的增长也能起到扩大出口的作用。直接投资是GDP增长的原因,出口是直接投资的原因;但GDP对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并不显著。

5 安徽省涉外经济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

为更好的分析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前景,我们使用SWOT分析法进行全面分析。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代表strength (优势),W代表weakness (弱势),O代表opportunity (机会),T代表threat (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通过对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分析,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组织自身的实力和缺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本着力争让实力和机会最大化、使弱点和威胁最小化的大原则,分析出发展前景。基于此,我们对安徽省涉外经济的发展前景探索如下:

5.1 优势strengths

2009年安徽省GDP达到10052.9亿元,实现了万亿元大关的历史性突破。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高级化趋势。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78年的47.2:35.6:17.2调整为2009年的14.9:48.8:36.3,工业超过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工业化率达到40.4%,工业经济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现代加工制造业格局转变,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29.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9%。在城乡结构中,城镇人口比例由1978年的13%大幅提高到2009年的42.1%,年均提高0.95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加速,2009年,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2.1%。经济结构高级化趋势增强,必将助推涉外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5.2 劣势weakness

从经济发展的现状看,内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重工业比例偏大、传统行业比重偏高、制造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偏弱、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缺乏独有的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效应,低成本竞争优势在不断被削弱。具体到涉外经济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虽然安徽省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较大,但出口和经济发展并不互为因果,且经过32年的发展,经济的总量仍然较小。通过与江苏省比较得出,安徽省的出口产品结构、贸易方式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或改进。经过多年的发展,但安徽省的外贸企业对诸如贸易的结算方式的选择、国际市场未来行情的基本判断等,也处于初级阶段。第二,对于直接投资来讲,安徽的总量更小,且作用不显著。这与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以及投资的领域有关,外资不能真正发挥优化资本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等作用。第三,出口和直接投资之间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安徽省直接投资对出口有促进作用,但出口对直接投资的积极作用并不显著。根据钱纳里(Chenery)的“双缺口理论”,出口扩展在缓解“外汇缺口”的同时,使一些较为重要的资本品或中间产品的进口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资本形成;并且出口扩张被认为是最好的投资机会,对促进资本形成有重要作用。

5.3 机会opportunity

从发展机遇看,在安徽省获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以及省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大环境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重要机遇,这为塑造新增长源奠定了平台基础。当今经济增长正处在全新的、多元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之中:合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芜湖全国动漫基地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特别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实施,加快推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被确立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这些都为安徽发展崛起增添了强大引擎,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有利于安徽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多方位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些必能推动涉外经济的全面蓬勃发展。

5.4 威胁threat

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经济曲折缓慢复苏,我国对外贸易也出现恢复性增长,但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很多,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复杂的局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等。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只有认清局面,转变观念,积极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才能化危为机,处乱世而不惊。

6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实行反梯度的地区政策增强外资的吸引力

总体来说,我国的对外开放策略和步骤是分区域渐进推开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这种东部地区政策激励的先发优势形成了很大程度上的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的“梯度地区政策时间差”,而这种“梯度地区政策时间差”以及随之而来的后续累积效应直接形成了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的聚集。当前,安徽省为进一步扩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建议实施优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反梯度”的引资激励政策,出台相对特殊的有吸引力外资激励政策措施,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梯度地区政策空间差”。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优于东部地区的国内市场开放政策梯度差、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梯度差等,这些特殊的“政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消安徽固有的引资劣势,增强对各外资的吸引力。

6.2 进一步开放市场努力加快市场化发展程度

造成安徽省与东部地区引资规模巨大差异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市场化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众所周知,市场化程度越是高的地区,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市场机制则更加完善,外商企业更熟悉和更容易接受。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都来自于市场化程度孕育较成熟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者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更明显倾向于投资到我国市场化发展程度更高些的省市。因此,安徽要加大优化政府服务职能,充分利用国际产业加快转移和东部地区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大对一些长期受到保护的行业和部门的开放程度,加快市场化发展。

6.3 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产业集聚进一步增强引资优势

一要加强产业集聚,创造集聚优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对外资区位选择的作用日益明显,而推进产业集聚同时也为本地企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如确定地区比较优势和主导产业,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比较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某一行业的关联企业群;结合地区经济特点,有意识地通过政策导引,尽可能将同产业的外资引入同一地区,形成外资产业集聚;建立与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物流仓储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社会服务体系,不断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促进集聚产业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引资环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泛长三角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推进能源、环保、物流、通讯等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相关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6.4 发挥地区特色优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促发展

从总体来看,安徽经济、科技发展落后,但劳动力价格成本相对较低、自然资源丰富且资源潜力巨大,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有38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煤、铁、铜、硫、石灰石等1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常年粮食产量2500万吨以上,油料250万吨以上,粮、棉、油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到“十一五”末,安徽可向华东地区供应750万亿千瓦电。建议应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战略的政策机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和扩大开放,立足合肥、芜湖等区域科研资源,适当引进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外资项目。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外资项目,促进产业向皖江城市带转移。

6.5 加快产业转型、推动产业升级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主动实施自有产业转型。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推动重化工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打造加工制造业基地。二是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立足安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肥服务外包试点市、芜湖全国动漫基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平台,加大承接技术转移的力度,逐步实现“以市场换技术”向“以竞争求技术”的转变。三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选择几个主要行业,整合相关企业创新需求,建立由若干优势企业牵头、同行企业和专家共同参与的自主创新平台,以企业合作开展的技术研发联盟形式,加大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从而形成安徽特色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6.6 引进外资的同时注意促进内资流入

一是疏通投融资渠道,完善投资机制,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强化资本市场吸纳闲散资金的能力,激励投资者将闲散资金用于地区经济建设;二是破除行政障碍,大力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促进内资内流顺畅;三是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储蓄投入企业研发,促进国内资金的再循环,加快国内企业的改组改造,培育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资金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四是鼓励民营资金参与地区经济开发,给与投资到安徽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同等待遇,降低民营经济的投融资门槛,减少民营企业投融资的障碍。

6.7 继续扩大对外经贸加大境外直接投资步伐

财务收支自查报告 篇5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按照《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财务收支检查工作方案》的有关规定,现将我项目部2015财务自查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自纠工作组织开展情况

徐州地铁项目部自接到公司文件通知后,认真组织学习,依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公司有限公司财务收支检查工作方案》有关规定,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财务人员为成员的自查小组,在会计基础、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固定资产、资产管理、税务管理、“小金库”治理、社保金提取等方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二、财务自查分析总结

(一)财务基础工作自查:项目部根据会计业务需要及公司相关规定设立了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组并建立了会计机构、配备了会计人员和专职出纳员,由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职工出任并遵循了直系亲属回避制度,岗位人员职责清晰、符合规定,会计凭证的粘贴、装订、报账手续及流程基本符合此次检查的工作要求,部分零星发票正在整

改中,会计报表根据公司要求上报,上报数据及时准确无遗漏。

(二)会计核算自查:切实规范徐州地铁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规范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结合徐州地铁2号线09标一工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公司《会计核算办法》及集团公司有关规定,编制了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政策选择上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和集团公司统一的会计政策办法,项目部建立了责任成本管理及核算实施办法并按公司规定及时编制上报。

(三)资金管理工作自查:项目部银行账户管理使用及票据管理情况严格根据公司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操作、按照公司规定定期进行库存现金盘点、抽检和银行存款对账调节,不存在白条抵库、不存在个人大额备用金长期挂账及大额备用金整借整还情况;我项目部2015年9月进场,由于合同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公户一直未能开设,经考量,垫资款打到个人卡上作为前期资金周转费用一次取出留作工程施工用。项目资金的支付审批手续及程序符合公司规定。

(四)固定资产管理自查:因新上项目,无固定资产购置的情况。一旦产生必定按公司规定进行确认和计提并定期盘点,确保账实相符;临时设施、周转材料按规定摊销,做到账务处理依据充分、手续齐全。

(五)资产管理工作自查:项目部资产的购置已经严格按照公司规定进行了审批并组资;不存在与业主签订租车协议且车辆等购置申请报告不存在“给业主使用”等字样,不存在经营费用购置车,不

存在有车辆实力,没有车辆保险费,维修等费用开支情况;不存在安排亲属人员机械设备之类的参与其中,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及公司的规章制度执行。

(六)税务管理工作自查:财务人员有较强的税务防范意识,做到无发票不审核不支付,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个人所得税足额扣缴。

(七)“小金库”治理工作自查:项目部建立和完善了长期有效的“小金库”防范机制,杜绝“小金库”现象。

(八)社保金提取自查:社保基金、工会经费等已足额计提,不存在少提或多提的情况。

三、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情况

(一)劳务队录用、合同签定自查:项目部在劳务队录用方面严格按照公司规定的劳务队伍录用审批流程进行,欲在我项目部进行劳务分包的队伍,先提供资质项目部检查是否符合要求,对符合资质要求的劳务队,上报公司进行审批,审批合格后再请公司成本部门派专人来项目部协助项目部计划人员进行合同谈判,以保证所签定的合同单价符合公司指导价规定,未出现实际支付单价高于合同单价的情况。

(二)劳务合同执行自查:我项目部不存无合同施工、无合同付款、超计价、超付款及大额现金支付劳务款等情况,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禁止劳务队进行资质更换、二次分包或转包,禁止对劳务队进行合同外补偿,劳务队施工完成后及时签定结算协议。

(三)劳务台账自查:在日常工作中,按照工作内容,及时登记更新各种台帐,如《劳务合同管理台帐》、《劳务计价流水台帐》、《单项工程计价台帐》、《劳务队结算台帐》等。

(四)物资设备采购自查:本项目暂未大宗采购物资。如工程后续开展后,需采购,则严格按招投标管理办法执行。项目部自购材料采购时也会按照三比一择的方式进行询价比采购且采购发票与合同签订和收款单位相一致,没有亲属之类的人员参与其中。

(五)安全质量自查:我项目部自开工以来,未发生任何质量安全事故,不存在任何处理费用;在徐州市政府、业主、监理、指挥部等单位组织的质量安全大检查中发现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问题,均已按要求完成整改并及时以书面形式予以回复,整套程序闭合。

(六)公用文书自查:集团公司、工程公司的项目任职和成立文件尚未发至项目,上报申请的人员任命符合业主的要求。其他会议记录、工作总结、汇报材料等无潜在风险。

四、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重大经济决策自查:项目部“三重一大”事项严格按公司党组[2015]60号文要求,重大检查事项,重要设备购置、大宗物资采购及人事的任用都严格召开党工委会议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决定,无违法违规问题。大额资金的支付都需要项目经理和党政主管共同会审签字后进行支付,严格执行公司规定。

五、企业领导人员遵守廉洁自律规定情况

我项目部严格遵守集团公司下发的《四项基本制度》,不存在领

导人员滥用职权安插亲属包工队、机械设备为本人及亲属谋取利益的行为,所有劳务队、材料供应商、设备租赁单位的选用、单价谈判等要经常项目部党委、领导班子集团上会讨论,然后按照会议结果录用劳务队、材料供应商、设备租赁单位。

六、通过本次自查,发现项目部平时存在的业务不够规范问题,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严格自己,在公司领导的监督指挥下更好的完成公司赋予的工作,为迎接国家审计署审计做好准备!

项目负责人:

中铁十二局徐州地铁项目部

收支影响 篇6

摘 要 为了说明我国武汉市居民家庭收支结构对全民健身的影响,本文采用《武汉市统计年鉴2010》和十一运会上武汉代表队所取得的成绩及积分进行建模。

关键词 收支结构 全民健身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一、前言

本文选取是以武汉代表队在十一运会上的积分,并将其与武汉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建模。分析城镇居民收支结构对十一运会积分的影响,从而也可以得知城镇居民收支结构对群众体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发展群众体育。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文以《武汉市统计年鉴2010》上武汉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指标、支出状况指标;十一运会各个武汉代表队的积分(以下简称十一运会积分)为研究对象,共计13项指标。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经济与群众体育方面的资料,获得了大量重要信息,使本论文有充足的资料保障。并从《武汉市统计年鉴2010》、《中国体育年鉴》以及各网站上获取各主要指标的官方统计数据。2.数理统计法。本文对所获取的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自动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分析

为了找出城镇居民收支结构方面各个指标与十一运会积分的关系,了解他们之间的相关性,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居民收入结构与十一运会积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

1.城镇居民纯收入与十一运会积分。根据统计年鉴上定义:城镇居民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由表我们可以看出,全国31个省市十一运会积分与当地的工资性收入(r=0.659,p=0.000)、家庭经营性收入(r=0.248,p=0.178)、财产性收入(r=0.560,p=0.001)、转移性收入(r=0.485,p=0.006),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十一运会积分不呈显著性(p=0.178>0.005)。2010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1年中,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虽然有上升趋势,但是在居民纯收入增加中的作用不明显。2006年城镇居民年纯收入为2936.40元,但是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却只有192.15元。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在二次分配中的收入较低,政府在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救助体系等方面投入过低,导致居民转移性收入低。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十一运会积分。据调查可知,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中,所有的消费支出指标均与十一运会积分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5),资料显示:在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年消费所占百分比统计中,衣、食、居住分别为10.32%、41.10%、17.20%,而在2009年统计中所占比例下降为6.81%、35.90%、16.94%。从“九五”到“十五”,从2006到2009年,伴随着小康的进程加快,城镇居民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快步伐,城镇居民消费由生理数量消费需求开始向生理质量消费需求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衣食需求而是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即武汉地区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优化、升级。

(二)回归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对我国城镇居民收支状况各指标做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多元回归模型,并且对该模型进行t检验,t值为0.000,显著性检验值P=0.000<0.01,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上,该模型的显著性非常高,我国城镇居民收支结构多元回归模型:Y=394.208+1.090*工资性收入+0.217*家庭经营性收入+2.795*财产性收入–2.048*转移性收入-0.355*食品消费–1.414*衣着消费-0.475*居住消费-12.927*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0.346*医疗保健消费+1.400*交通和通讯消费–2.042*文教娱乐服务消费+20.675其他商品消费。Y:表示各地区十一运会积分,其他指标为各地区农民收支结构指标。多元回归模型的常数为394.208,其标准误差为0.000,t检验值都是0.000,显著性水平p=0.000〈0.01,说明该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可根据各地区城镇居民收支状况对十一运会积分进行预测。

四、结论

(一)通过城镇居民收支结构与十一运会积分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在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中,对十一运会积分影响最大是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其次分别是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由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城镇居民的纯收入贡献很小,所以他对群众体育的贡献也不明显(p>0.05);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所有的消费支出与十一运会积分有相关显著性(p<0.01),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都影响着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除了受经济发展制约外,还受到政治、文化、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武汉地区。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受城镇居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经济的发展是影响竞技体育发展最大的因素。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两极分化特别严重,主要体现在地区、城乡等方面。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就是地区、城乡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市级课题。项目编号:2010101。

参考文献:

[1] 李莉,柏慧萍.新城镇居民建设中城镇居民体育的制约性及对策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

[2] 2005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统计局.2005.

[3] 任丽丽.中国城镇居民不同年度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

[4]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7-8).

[5]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十五”时期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EB/OL].(2006-03-20)[2007-03-17]http://www.stats.gov.cn.

收支影响 篇7

一、国库收入增长特征

近四年该县国库收入增长幅度显著提高, 全县累计入库财政收入50.4亿元, 从2006年的9.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5亿元。从全县国库收入增长的情况看, 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一) 国库收入增速超经济增长特征非常明显。

2006—2009年, 该县GDP分别增长15.1%、16.7%、16.1%和16.1%, 年均增长16%。2009年, 剔除区划调整的乡镇后全县GDP仍达194亿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 该县国库收入大幅增长。四年来, 全县国库收入年均递增31.5%, 比全县GDP平均增幅高出15个百分点 (见图1:2006--2009年该县GDP增长与国库收入增速对比)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 国库收入增长中还有许多非经济因素, 如税收体制、政策等因素, 对国库收入增长的影响较大。而国库收入主要由税收和非税收入等收入构成, 税收增长主要由税率、税基和税收征管情况共同决定, 经济增长则主要是通过对税基的作用来影响税收增长, 经济增长与国库收入增长之间虽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 但县域经济增长是拉动国库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 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对国库收入增长十分突出。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投资的规模、增速及结构变动, 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各产业、行业的发展, 进而对国库收入产生多重影响。据调查, 2006年到2009年该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49亿元, 年均投资总额137亿元, 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源于投资的不断增长。投资可以带动生产要素集聚, 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增强资金投向行业的综合实力, 进而带动其税收收入增加。首先, 从财政收入总量上看, 随着全县投资问题的不断扩大、增长幅度的逐年攀升, 财政收入的基数不断壮大, 长的投资拉动特征更加突出。以房地产行业税收为例, 2009年建筑业营业税和房地产营业税两项收入总额为2.1亿元, 比2006年增长91%, 两项税收当年新增额为4000万元, 占当年新增税收总量的61%, 税收增幅高居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首, 是投资增长推动行业税收增长的一个典型例证, 成为该县财政收入跨越式增长的重要支撑。增长加快。2006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0.2亿元, 财政总收入9.3亿元, 到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77.5亿元, 财政总收入达到15亿元 (见图2:2006—2009年财政收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比) 。其次, 从具体税种看, 税收增长的投资拉动特征更加突出。以房地产行业税收为例, 2009年建筑业营业税和房地产营业税两项收入总额为2.1亿元, 比2006年增长91%, 两项税收当年新增额为4000万元, 占当年新增税收总量的61%, 税收增幅高居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首, 是投资增长推动行业税收增长的一个典型例证, 成为该县财政收入跨越式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 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力量。

在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中, 各产业所创税收收入不同, 目前我国税收主要来源于第二、三产业。因此,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变动对税收收入总量及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该县2006年到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数据显示, 由2006年的16.7:57.1:26.2调整到2009年的10.2:65.4:24.4 (见图3:某县2006—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表) 。四年中, 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6.5和1.8个百分点, 二产业比重上升8.3个百分点, 在“工业兴县、园区兴工”发展方针的指导下,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6—2009年, 全县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6.9%、42%、35.7%和23.8%, 年均增长33.9%。2009年, 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02亿元, 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16.6亿元。目前, 该县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医药、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印刷包装、电力能源为主导的优势产业, 2009年其产值分别为37.15、16.18、47.55、6.88和17.94亿元, 几大支柱产业共实现财政收入为7.5亿元, 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力量。

(四) 经济增长对增值税的稳定增长非常明显。

增值税是该县的第一大税种, 在税收总量中占比高达35%以上。增值税的税基大体相当于工业增加值和批发零售业增加值, 增值税的税基与GDP直接相关, 因此经济增长对增值税的影响最为明显和直接。在2006年到2009年的四年时间中, 从调查中数据显示, 该县工业持续稳定地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壮大, 增值税税收逐年不断增加, 既壮大了地方财政, 又增大了地方经济发展对国家的贡献率。增值税收入规模从2006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9年划出五个乡镇后的3.3亿元, 按照分税制, 四年来县级所得增值税分别为0.6、0.8、0.9、0.8亿元, 上划增值税分别为1.9、2.3、2.6、2.5亿元, 贡献率逐年增大, 四年累计为国家贡献9.3亿元。因此, 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拉动增值税增长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四年来该县虽然二、三产业比例逐年提高, 但仍以二产业为主导,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低于GDP平均增速) , 鉴于三产业大部分行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增收潜力, 对扩大税源、增加税收、提高税收增长率意义重大, 政府财政应积极扩大对三产业的投资,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迈向新一轮的经济大发展。

(一) 优化产业结构, 明确投资导向。

重点加强对食品、机械制造、印刷包装等主导产业、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扶持力度, 着力优化完善财税扶持政策, 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激发企业意愿, 提高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与一二产业关联紧密、功能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和商贸、旅游、住宿餐饮业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全面提升金融保险服务业地位, 充分发挥融资、租赁、理财、创业投资等各种综合性金融服务资源, 大力开展金融创新, 为地方经济提供广泛的金融支持, 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

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力度,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国库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 充分利用支付系统平台, 积极开辟农业直补“绿色通道”, 重点扶持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特色农业发展。完善农副产品加工和批发环节的建设, 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力度, 根据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 按照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 促进自主承担市场风险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带动农民增收。

(三)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石。政府相关工作部门要引导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 从直接优惠为主转变为直接和间接优惠的综合运用, 积极探索设立财政支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 出台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办法, 充分利用财政担保和贷款贴息等有效手段, 加大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节水节能以及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投入, 积极推进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加快科技和专利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成果转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 转变招商引资思路,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和影响 篇8

一、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一, 我国消费不足, 相对储蓄过剩。由国民经济账户核算原理, C+S+T=C+I+G+NX此公式可以变形为: (S-I) + (T-G) =NX (私人部门储蓄S-I, 政府部门储蓄T-G, NX净出口也可表示为经常项目CA) , 当国内储蓄为正的情况下, 净出口必然为正。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 而高储蓄带来的则是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 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品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 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而90年代以来, 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这既与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不高、预防性储蓄增加有关, 又与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文化等因素有关。1990年到2004年间, 我国年均储蓄率仅次于新加坡, 居世界第二, 高于日本经济起飞时的国内储蓄率, 远高于拉美等发展中国家。

第二, 外商直接投资 (FDI) 。由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远远小于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的规模, 即在此项目下, 我国一直是资本的净流入国, 两者之间巨大差额就形成了资本项目的顺差。外资企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大多选择加工贸易, 并且为了确保竞争优势, 减少技术扩散和溢出, 以此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来完成简单的装配, 由于加工贸易条件下的出口额必然大于进口额, 贸易顺差即为加工生产带来了增加值, 这必然带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外商直接投资既能通过经常项目也能通过资本项目使得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

第三, 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在制度安排上, 明显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鼓励外资流入, 限制资本流出。从跨境资金流入和流出看, 流入管理较松, 流出管理较严。1998年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2001年底,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 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 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 出口高速增长。

第四、国际投机资本。近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刺激了国际资本向我国的流动, 大规模投机性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 导致国际收支的资本账户顺差。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不断扩大的同时,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进一步加强, 更多的投机性资本随之涌入我国, 国际收支顺差与投机性资本相互推进, 形成了一个循环过程。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不良影响

首先, 不断增加的国际收支顺差加剧了通货膨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明显加大带来了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而央行为了稳定汇率, 被迫发行本币而收回外币, 这就加大了中央银行通过冲销方式维持国内货币供给稳定的成本和难度。基础货币的增加就意味着增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其次, 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迅速增加带来了经常账户的顺差, 而出口的迅猛增长会加剧全球出口市场的竞争, 对其它国的出口构成威胁, 很容易招致世界一些国家的不满和报复, 国际贸易摩擦接踵而至。我国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 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受到更大制约, 在贸易谈判中需付出更多代价,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中国威胁论”的抬头。

最后, 国际收支双顺差成为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 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值得关注。巨额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通过结汇转换成人民币资金进入商业银行, 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大规模投放在货币乘数作用机制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 使市场流动性急剧膨胀。

参考文献

[1]刘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8/1[1]刘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8/1

[2]唐建伟:《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现状、原因及影响》[J]国际贸易2007/5[2]唐建伟:《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现状、原因及影响》[J]国际贸易2007/5

[3]王军:《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纠正措施》[J]海南金融2007/1[3]王军:《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纠正措施》[J]海南金融2007/1

收支影响 篇9

一、历史因素

我国养老金历史隐性债务沉重。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7]26号) 的出台为标志, 我国最终确立了“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模式。《决定》规定, 制度改革前已经离退休的“老人”, 按照原制度下的待遇领取养老金;在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而在制度改革后退休的“中人”, 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确定过度性养老金;在制度改革后参加工作的“新人”, 退休后领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在制度改革前, “老人”和“中人”缴费支付当时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并积累了相应的养老金权益;在制度改革后, 虽然“老人”的养老金, “中人”的基础养老金和过度性养老金, “新人”的基础养老金都由社会统筹支付, 即仍采用现收现付制, 但“老人”的养老金和“中人”的部分基础养老金 (制度改革前视同缴费年限对应的养老金权益) 、过度性养老金, 与他们根据新制度规定的缴费积累形成的权益并不对等, 这是因为“老人”工作期间并没有养老金积累, “中人”在制度改革前也没有养老金积累。因此, 这两部分养老金应该由政府筹资解决, 而不应该由“新人”和“中人”供应, 即对于政府而言, 这部分养老金权益对应着一种债务。但在改革实践中, 这两部分养老金都是由“新人”和“中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企业缴纳) 支付。

二、社会因素

1. 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6.96%, 标志我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 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0055万人, 占总人口的7.7%;到200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309万人, 占总人口的8.5%。我国人口老龄化导致:第一, 退休人员急剧增长, 使得养老金支出与日俱增, 潜伏着养老金支付危机;第二, 养老金支出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使养老金的主要缴费者——企业无力承受过高的缴费率, 另一方面使财政不可能为养老保险提供太多的资助。这两个结果势必会影响我国养老金的收支平衡。

2. 诚信危机

养老金的参与主体有政府、企业和职工个人, 这里着重讨论企业和职工个人的诚信意识。首先, 企业的诚信意识。养老保险“统账制度”要求企业负担一定的缴费比例, 这种费用对企业是一项附加成本, 是资金的流出, 对企业财务具有短期负效应。为了获取即期收益, 企业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行为:人为少报、瞒报企业工资总额;人为少报、漏报企业职工总人数;拖欠、拒缴养老保险费;逃避制度约束, 理性逆选择等。其次, 职工个人的诚信意识。职工个人的诚信意识不强, 也会构成破坏养老金收支平衡的风险。有三种情况会使职工个人的诚信意识降低:第一, 减少个人缴费时, 个人的效用会增大。如果劳动者认为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是国家, 在已有示范中, 预期在少缴费或不缴费时会有额外的收入增加 (比如政府补贴) , 其无差异曲线位置会提升, 同时其未来消费与即时消费的组合也会发生变化。第二, 如果劳动者通过对个人账户养老金运行机制的观察并得出结论, 个人账户仅是名义账户。劳动者就会产生理性预期, 名义账户既缺乏安全性, 又缺少流动性, 那还不如不缴费, 用自愿储蓄的形式来增加流动性, 至少不会减少个人效用。表现在实际操作上, 个人主动与企业合谋, 愿意降低名义核定工资总额, 并将工资差额转变为个人可支配财富。第三, 在领取养老金给付时, 由于劳动者个人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退休劳动者及其代理人也会有道德风险倾向。

三、制度因素

1. 参保率及基金征缴率不高

我国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 基金征缴率不高。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已达到98%, 但是参保率仍不高, 尤其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自由职业者。以江苏为例, 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参保比例高达86.47%, 而个体工商户只有19.16%, 私营企业只有36.11%, 两者合计也只有39.68%。这说明我国养老保险参保率仍有较大的提高余地。在基金征缴方面, 我国除部分企业经济效益滑坡, 无力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缴费能力的企业故意拖欠养老保险费用、故意压低职工缴费基数, 严重影响了养老金的积累, 更有甚者借改革、改制、重组之机, 将下岗职工、老弱病残人员当作包袱甩给原企业, 使其变为“空壳”, 进而导致养老金的征缴无着落。

2.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混账”管理

在制度转轨之初, 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应该如何结合, 从而导致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边界模糊不清, 成了“混账”管理。这就在制度安排上为挪用个人账户基金留下了余地, 给社会统筹基金不断透支个人账户资金提供了方便。由于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管理者都是社会保障机构, 于是就出现了统筹账户的钱不够, 就用个人账户的钱来弥补的状况。再加之, 随着老龄化加剧, 各地社会统筹基金出现了收不抵支的状况。为了保证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发放, 养老保险经办部门利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便利, 直接挪用在岗职工个人账户中的资金, 直接导致在职人员的个人账户基金被挪用, 从而产生了个人账户“空账”现象。

四、经济因素

1.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养老金收支状况有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养老保险范围, 在我国就有城镇和农村之别;第二,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养老保险的项目和内容,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第三,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养老保险的保障程度, 东部地区的给付金数额高于中部、西部地区。就养老金而言, 经济增长与养老金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是受经济财力的限制, 我国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财政资金来补偿当期应负担的历史债务, 只好从个人账户基金透支, 进而影响到养老金的即期平衡;另一方面是整个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影响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增长和财政积累能力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效益, 进而影响到养老金的远期平衡。

2. 基金收益率低

基金收益率低是养老金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对于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账户, 基金几乎没有结余, 因而基金收益率对其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完全积累制的个人账户, 基金需要经历一个长时期的积累过程, 因而基金收益率就成为影响个人账户基金的重要变量。在我国, 个人账户个人缴纳部分按照一年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由于我国养老金投资的限制还未充分放开, 且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 养老金绝大部分仍以储蓄和购买国债为主。但是, 目前存款利率水平较低, 甚至一度低于通货膨胀率。当养老金支付水平相同时, 较低的基金收益率则要求较高的缴费率。因此, 较低的基金收益率直接加重了制度的现行负担并直接减少了个人账户的积累额。如果基金一旦出现贬值, 则意味基金实际是在“缩水”, 按照目前规定确定的养老金标准则无法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届时为了保证退休职工的生活, 必须提高养老金标准, 那么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更大。

摘要:我国养老金收支平衡面临风险有诸多原因, 本文仅从历史、社会、制度、经济等四个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养老金,收支平衡,原因

参考文献

[1]罗建新: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制度环境风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25) :13

收支影响 篇10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收支,影响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招商引资政策的引导下,外商直接投资(FDI)大量涌入中国。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UNCTAD)统计,截至2008年末,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已达到3780.8亿美元,是1980年的350多倍。中国目前已成为拥有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也居于前列。从国际收支角度讲,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一个统计项目,对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某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流出量记录在当期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金融项目下,当期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就会受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的影响。除此之外,外商直接投资对经常账户也具有影响作用。姚枝仲和何帆(2004)概括了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国际收支的9种渠道,其中影响经常账户的主要渠道有:(1)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2)外商直接投资引发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支出;(3)进口设备;(4)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5)与外商直接投资相联系的货物出口;(6)因进口替代效应减少的货物进口。

显然,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整体影响是复杂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的特征。中国在由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始终是决策者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在中国国际收支总体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国际收支呈现出以“资本和经常项目双顺差”为特征的不平衡性,而这种不平衡性在多大程度上与外商直接投资相联系呢?本文旨在研究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中,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产生的综合影响。

二、文献综述

有关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问题,国外的文献鲜有专门的论述,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多集中在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家福利、外商直接投资与金融危机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三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从某一角度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收支的关系。Chenery&Strout(1966)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弥补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双缺口”理论意味着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Kalecki&Sachs(1993)证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汇出迟早会造成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换言之,外商直接投资在长期中会对国际收支产生负面效应,甚至会引发东道国的金融危机。当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时,在一定条件下,利润汇出的负面效应很可能被外商直接投资引发的贸易顺差所弥补。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也是决定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综合影响的重要因素。在Heckscher-Ohlin贸易理论的基础上,Mundell(1957)证明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是完全替代的关系,即贸易壁垒可刺激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而对跨国投资的限制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Mundell的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和需求环境在各国之间具有同质性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如果放弃这一假设,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也可以是互补的关系(Schmitz&Helmberger,1970;Purvis,1972)。Kojima(1975)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是投入到东道国的资本、管理和技术的综合体,而不仅是货币资本,它与国际贸易可以是替代关系(以美国的对外投资为代表),也可以是互补关系(以日本的对外投资为代表)。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国内许多学者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影响问题进行了更为综合性的研究。姚枝仲和何帆(2004)拓展了Kalecki&Sachs的模型,综合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国际收支的所有可能渠道,计算出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净效应,并求出了长期内决定外商直接投资净效应的各种条件。这种方法推导严密,但是事先需要设定较多的假设条件,包括估计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值、再投资率、撤资率,量化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的具体影响等。黄志勇(2007)通过建立VEC模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指出随着投资收益的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将对国际收支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经验研究

为分析、比较改革开放后各时期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本文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利用1982-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构建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影响的贡献率指标,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国际收支净效应进行科学评估。

(一)理论框架

外商直接投资作用于国际收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按其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净流入会直接影响到当期的资本和金融账户,在短期内引起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的变动;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会对经常账户中的进口、出口、投资收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项目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间接的、积累效应,只能在长期内发挥作用。理解外商直接投资的间接效应对于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综合影响至关重要,以下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分别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投资收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相当迅速,尤其是近10年来,对外贸易规模迅猛增长,进口和出口呈现出同步快速增长趋势。许多证据表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扩张密切相关(Chen,1997),最具说明性的指标是外商投资企业外贸进出口在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引入之初,外商投资企业外贸占比相当低,1982年仅为0.79%,直到1988年也不足10%。随着在华外资的逐步积累,外商投资企业外贸进出口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到2000年已增长到近半成。此后,外商投资企业外贸占比呈现出稳中有升趋势,并始终保持在55%以上。

显然,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是一种互补关系。通过文献回顾可以总结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或者抑制国际贸易取决于一国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运输成本、贸易政策、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等多种因素。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中国进出口的原因在于,相当大一部分外商投资企业致力于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特点的加工制造企业在生产中需进口设备和零部件进行装配,再出口产成品,这是一种典型的“垂直型”外商直接投资,即跨国公司利用各国间要素禀赋的不平衡性,将生产分布于不同国家,以降低生产要素成本,与贸易形成互补(Helpman,1984)。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中国的对外贸易就以加工贸易为主导,加工贸易所占份额在40%以上,个别年份超过了50%。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外商投资企业自身的进出口优势上,而且其产生的“溢出效应”会进一步促进内资企业的对外贸易(Aitken,Hanson,&Harrison,1997;Zhang&Song,2000)。首先,外商投资企业对加工贸易模式的成功运作为内资企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许多内资企业也认识到,加工贸易在中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量对外贸进出口的贡献也很大;其次,外商投资企业的国际背景有利于其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外商投资企业在全球所拥有的运输、信息、银行结算服务等资源可以被内资企业所共享,便利其对外贸易;第三,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对内资企业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内资企业通过逐步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而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扩大了其产品出口。

然而,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和出口的相对影响对于本文的研究主题更为重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贸易差额如图1所示,显然,自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顺差急剧增长,2005-2009年形成贸易顺差共计5616.5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总额的56.2%,对国际收支产生正面效应。事实上,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货物中有一部分为生产设备等资本品,这部分货物价值借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货物项下,相同金额贷记在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项下,不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因此,即使外商投资企业产生了贸易逆差,也不一定对国际收支产生负面影响。90年代初期至中期,很多外商投资企业正处于初始投资阶段,对资本品的进口需求量较大,而出口量相对较小,导致了这一时期贸易逆差的形成。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外商直接投资与投资收益

根据《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投资收益指居民实体因拥有国外金融资产而获得的收益。外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产生的收益均记录在投资收益的借方项下。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自1992年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后,投资收益借方余额开始呈逐年大幅增长趋势,由1992年的53.5亿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632.0亿美元,增长近12倍。在各类外商投资中,直接投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投资收益的影响也最大,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投资收益的快速增长。

然而,投资收益的增长并不一定会有大规模的利润汇出发生,因为部分投资收益会被用来在东道国进行再投资。当收益再投资发生时,被留存的收益借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投资收益项下,相同金额贷记在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项下。因此,收益再投资不对国际收支平衡造成影响,仅当直接投资收益汇出时,才会对国际收支产生负面影响。投资收益以再投资的形式留存在东道国或是汇出东道国取决于多种因素,通常有以下六项因素:(1)东道国内影响投资机会的宏观经济情况;(2)直接投资收益率;(3)汇率;(4)公司治理环境;(5)利润汇出的税收政策;(6)作为公司管理手段的股利政策(Lundan,2006)。

3、外商直接投资与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

伴随着资本的跨境流动,外商投资企业与其母公司之间经常会发生技术交易。在“垂直型”外商直接投资中,外商投资企业一般从事加工制造生产活动,而知识产权等核心技术由母公司控制。外商投资企业在使用专利、版权、商标、特许权等无形资产时需向母公司支付费用,这部分支出记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下。目前可以获得1997-2009年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统计数据,在短短的13年中,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支出由1997年的5.4亿美元稳步增长至2009年的111.0亿美元,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趋势一致。

表1列示了2001-2006年期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支出与外商投资企业专有权利使用费支出。如表1所示,该期间,外商投资企业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支出在该项总支出中的平均占比超过87%,最低占比为2006年的83.28%,最高占比为2002年的92.74%,对国际收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FEE_FIE:外商投资企业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支出

FEE: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年支出

数据来源:FEE_FIE来自《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7》,商务部;FEE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

(二)外商直接投资净效应指标的构建

如果用BOP_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那么这一指标可以分解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常账户的影响,记作CA_FDI,以及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影响,记作KA_FDI,这一关系可以用方程(1)来表示: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又可以分解为对出口、进口、投资收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四个项目的影响,可以量化表示为方程(2):

其中:

EX_FIE=外商投资企业年出口额;

IM_FIE=外商投资企业年进口额;

INCOME=投资收益年支出;

FEE=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年支出;

|CA|=年度经常账户余额绝对值。

同理,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影响也可以用方程(3)来表示:

其中:

FDI=外商直接投资年净流入;

|KA|=年度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绝对值。

方程(1)至(3)中,FDI、INCOME、FEE、CA和KA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1982-20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FDI、CA和KA分别为平衡表中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项目、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净余额;INCOME和FEE分别为投资收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目的借方余额。EX_FIE和IM_FIE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理论上讲,BOP_FDI指标的计算结果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情况1:如果CA_FDI>0且KA_FDI>0,则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具有正面效应,并且BOP_FDI指标数值越大,正面效应越大;

情况2:如果CA_FDI<0且KA_FDI<0,则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具有负面效应,并且BOP_FDI指标数值越小,负面效应越大;

情况3:如果CA_FDI和KA_FDI的符号相反,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对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影响具有相互抵消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净效应则有待进一步讨论。

事实上,年度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为负意味着发生了大规模的外商撤资,这种情况相当罕见。数据显示,自1982年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每年净流入额一直为正值,因此可认为KA_FDI>0保持恒定,当CA_FDI>0时,可以得出结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具有正面效应;当CA_FDI<0时,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常账户具有负面影响,而CA_FDI和KA_FDI之间的抵消作用需进一步分析。

(三)结果分析

表2列示了各年度CA_FDI指标的计算结果(“EX_FIE–IM_FIE–INCOME–FEE”在表2中记作“X”)。可以看出,在2004年之前,外商直接投资对经常账户的影响是负面的,但是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对经常账户的正面影响日益增大,CA_FDI由2005年的15.5%持续增长到2008年的24.2%(如果考虑到CA_FDI被低估的因素,这种正面效应实际上会更大)。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减少,国内企业出口受挫,CA_FDI下降至18.9%。

表3列示了各年度KA_FDI指标的计算结果。毫无疑问,自1982年至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和金融账户具有正面效应。在某些年,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正面效应相当巨大。如1992年,KA_FDI为4,464.0%,为28年中的最大值。邓小平在1992年发表的南巡讲话极大地鼓舞了投资者信心,掀起了改革开放后首次引资高潮,当年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增长了155.4%。此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稳步增长时期,2005-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增速加快,至2008年达到峰值,为1,477.9亿美元。但同样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企业资金短缺,投资热情大为降低,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有所下降,KA_FDI下降至54.0%,为2005年以来最低点。

最后,BOP_FDI指标的计算结果列示在表4中。从中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在改革开放早期,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和金融账户具有负面效应,而对经常账户具有正面效应,二者的抵消作用很强,以BOP_FDI指标衡量的净效应具有很强的波动性,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交错出现,国际收支保持着动态平衡;第二,在近10年左右的时间里,外商直接投资自身对国际收支的正面影响以及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进口等负面效应的抵消作用逐渐趋弱。2005-2009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对经常账户一直具有较高的正面影响,主导着对国际收支状况的整体影响,成为导致近年来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重要因素;第三,2009年,金融危机对外商直接投资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从直接效应角度看,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减少、撤资流出量增加,导致净流入量同比下降47.1%;从间接效应角度看,在投资收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同比下降了15.0%,比进口降幅多3个百分点。尽管目前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仍具有很强的正面影响力,但遇到外部冲击时,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就会显现,增加了国际收支的潜在风险。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同时具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当两种效应不能很好地相互抵消时,就可能造成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失衡的极端情况之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等负面效应占主导地位,导致外汇大量流失,进而引发国际收支危机;另一种极端情况是外商直接投资刺激了出口快速增长,使正面效应居于主导地位,为国际收支积累了大量顺差。近年来,中国陷入了以“双顺差”为特征的国际收支失衡困局,经验分析证明,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大规模的流入是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由于撤资、利润汇出等因素而形成的国际收支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经济环境恶化时期。

基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国际收支的重要影响,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一方面要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管理政策,解决当前“顺差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防范与外商直接投资相联系的国际收支风险,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提高引资质量,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外商直接投资比较集中的加工制造业属于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吸纳就业、促进出口以拉动经济增长,但过度依赖加工制造业在长期内并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应“重质轻量”,严格区分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外商投资项目,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转移,鼓励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高新技术领域,使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达到最大化。

第二,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外方利润的监管。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赚取的利润是引发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源头,即使在当前“顺差过剩”的形势下,也要重视对其的监管,而监管的关键应在于对外方利润真实性的审核。应建立起外汇管理部门、税务机关、海关、外汇指定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掌握外商投资利润的汇出、留存及再投资情况,严防投资资金转化为热钱以及外方投资者假借利润汇出名义抽逃资金等现象。

美国小康家庭收支几何 篇11

家庭生活上的“三座大山”

由美国女性发展机会和乔治-华盛顿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家庭依据婚姻和人口状况的不同,如果想要过小康生活,年收入需要在30000至70000美元之间,当然这是过小康生活的最低要求。具体划分,单身汉过小康生活最低的年收入要在30000美元;单亲母亲或父亲带一个孩子生活,年收入要在46000美元以上;单亲母亲或父亲带两个孩子生活,年收入不能低于57000美元。如果是没有孩子的夫妻共同生活,过上小康日子的年收入不能低于42000美元。一对夫妇带两个孩子这样的四口之家是美国最标准的家庭形态,这样的家庭过小康日子年收入不能太低,最低也要67000美元。这样的收入才能过小康生活,标准高不高呢?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因为美国家庭年中位收入多年来一直在50000美元上下打晃,这表明美国有一半的家庭年收入在50000美元以下,所以要想过小康生活也不见得是一件容易的事。

过小康生活有多项指标,这包括财务稳定、要有日常和退休储蓄、住房、就业和教育、福利等。财务稳定是生活的基本,在美国食品的支出是最基本的支出,但吃上的花销占家庭生活总支出的比例并不是特别大。住房、汽车和儿童照顾是美国家庭支出中的大份,也是一个家庭能否维持稳定生活质量的关键,这也是不少美国家庭在生活上面临的“三座大山”。美国的房价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算是低位的,但仍有许多家庭无力购买住房。本文中所涉及的家庭在住所上的支出专指租房上的花费,而不是购买住房的花费,因为购房对家庭收入水平的要求更高。

美国人的汽车拥有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而带来的问题是,民众在汽车及汽油上的花费大幅增加。通常一个家庭会拥有两辆汽车,夫妻上下班各开各的车,这当然方便,但支出也随之上升。在美国买辆汽车很容易,只要交了头款,剩下的钱按5年分期付款来支付即可。有了车挺方便也挺开心,但购买汽车却不是能投资赚钱的事,相反汽车折旧率高,所以美国最流行的汽车不是高档车,而是2万美元多一点的车。买了车,相关的花费也随之而来,这包括汽油、保养和维修、汽车保险、汽车牌照费等等。

美国家庭孩子的照料也成了一笔免不了的开销。在美国养孩子成本高倒不是吃得贵,而是高质量的儿童照料费用高,这对不少家庭的财务构成不小的压力。所以孩子多的家庭宁肯让母亲辞去工作在家带孩子,也不愿意这边赚钱,那边去付托儿费。

单身一人小康生活的最低标准

美国年轻人在生活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学毕业后会离开父母自己独立居住,二是不会马上买房,而是租房子来住。好的专业毕业生年薪在50000至60000美元之间,一般专业毕业生年薪约在30000至40000美元之间。如果是一个人生活,年轻单身汉的日子应当是很潇洒。但美国大学生多是靠借贷来缴纳学费,所以尽管收入不低,但毕业后前几年为了还债,也得艰苦奋斗。

如果是单身汉,在美国要过上小康生活每年的最低收入需要多少呢?下面按照最基本的生活开支来观察一下。按照全美的平均水平,一个人每月的租房费用需要688美元,水电煤气等费用149美元,吃的花销差不多244美元。假如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每个月花销不大。但如果是自己开车上下班,每月在汽车上的平均支出约为495美元。一个人干干净净没有拖累自然也不会有养孩子的负担。家庭生活离不开家居和日常用品这类花销,每个月在291美元左右。医疗保险是免不了的,每个月支出约136美元。过日子总得攒点应急钱,美国人在这方面挺吝啬,每个月攒75美元好了,意思意思。但美国人喜欢未雨绸缪,养老钱不能缺,一个月在退休金上投入73美元算是小Case。

最后,“山姆大叔”还有一笔账,个人所得税一个月要分摊上384美元。在课税扣除上,单身汉每个月可得到34美元的实惠,不算多。这样算起来,就这些最基本的开销每个月需要2501美元,一年下来就是30012美元。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单身汉过小康生活如果没有30000美元的年收入,日子会过得紧巴巴。因为以上的支出还不包括如果是买房子,攒头款、每月分期付款,这比租房子住需要更多的钱才行。像一些度假、娱乐上的花销还未算在内,所以单身汉真正要过过小康生活,年收入40000美元还算靠谱。

无负担夫妇易过上小康生活

单身汉是最简单的家庭形态,没有孩子的夫妇家庭属于不复杂的家庭形态,在大的花销上,这类家庭与单身汉家庭差异不会太大。如租房子的开销,每月租金688美元也就够了,通常租个2卧房的住所不太费力。反正一张床是一个人睡还是两个人睡,分不出差别。当然两个人的花销比一个人还是要大一些,比如在食品上,两个人每月花销约在447美元。如果是一人一辆车上下班,在汽车上的支出就会明显提高,这样一个月需要977美元。家庭用品的支出会多一些,每个月需要346美元,但这只比单身汉每月在这方面的支出多出55美元。在纳税上,两个人上班赚钱通常要比一个人要多,缴税的金额自然多一些。

如果做对比,单身汉要过上真正的小康生活,每个月的收入不能低于2500美元,年收入要在40000美元左右。如果是没有孩子的夫妇一起生活,过小康日子每个人月收入只要1771美元即可,因为夫妇两人月收入合计可以达到3500多美元,年收入在42000美元以上。从总收入来看,没有孩子的夫妇家庭单个人年收入要比单身汉低8000多美元,但两个人合计的年收入却要比单身汉高出10000多美元。仅从收入上看,单身汉需要较高的收入才能过上小康生活,而夫妇家庭即使双方都属于低收入,但合力却使家庭也可以过上小康生活。

所以家庭不仅仅是社会的细胞,而且从经济角度看也是摆脱贫困的一种最现实的方式。2011年美国有一份婚姻报告,说美国的家庭与婚姻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不结婚,二是不离婚。不结婚的人不是都当单身汉,而是同居。男女双方住在一起,不生孩子,两人的钱一定比一个人的钱多,而且没有养孩子的负担。不结婚而同居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等哪天经济基础壮大了,再结婚生子也不晚。不离婚就更有说道了,富人的致富秘诀有一条,一生只结一次婚。经常离婚的人,家产是一次次被分割,富人可以这么折腾,小户人家受不了这些,所以不离婚就成了流行语。

单亲家庭过小康生活不易

上面反反复复谈到家庭对于国小康生活的重要性,这倒不是一种说教,而是美国社会发展上百年来最珍贵的社会遗产和价值观念。美国什么样家庭最容易成为贫困家庭,答案很简单:带着孩子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普遍和特殊的家庭类型,在美国这么多年也没搞懂,为什么美国的单亲家庭这么多。家庭有了孩子,生活成本自然会加速上升,特别是单亲家庭,这一养孩子,福没享到,出溜一下就成了贫困家庭。

经合组织2011年初的一份报告指出,在27个工业化国家中美国的单亲家庭比例最高,约四分之一的儿童是生活在单亲家庭。而美国自己的统计数据显示单亲家庭数量为1370万,2180万儿童是生活在单亲家庭。单亲母亲独自抚养孩子的情形在美国相当普遍,在单亲家庭中,84%的家庭是单亲母亲家庭,其中45%的单亲母亲为离婚,34%的单亲母亲从未结过婚。约80%的单亲母亲是全职工作,一个人支撑着家天下,46%的单亲母亲要抚养两个以上孩子。

没孩子的夫妇两人一年收入42000美元就可以过上个小康生活,而单亲家庭只养一个孩子过上好点的日子年收入至少也得46000美元,看起来养孩子比养大人还费钱。下面看一下一个单亲母亲带着一个5岁以下孩子过日子最基本的生活开支要多少。每月的租房费用需要821美元,水电煤气等费用178美元,吃上的支出差不多351美元。单亲母亲大多为全职工作,开车上下班还要接送孩子上幼儿园,每月在汽车上的支出约为536美元。全职妈妈上班,孩子的照料就是一笔大开销,单亲母亲每个月在这方面的支出高达610美元。个人和家庭用品因为有孩子花销也会大一些,每个月在364美元左右。医疗保险大人孩子全得有,每个月支出要267美元。应急钱攒一点,每月116美元。退休金上投入按正常标准,每个月73美元。在缴纳所得税上有孩子会得到一些减税上的优惠,但税还是免不了,每个月平均要720美元。课税扣除每个月可得到172美元的实惠。这样算起来,维持一个小康生活水平,带一个孩子的单亲家庭每月最基本的开销需要3864美元,一年下来就是46368美元。而一个单亲家庭要是抚养两个孩子,每年收入要在57756美元才能维持一个小康的生活水平。坦率地说,这样的收入在美国是中等收入,女性年收入能达到这种水平的通常需要大学毕业而且还要从事不错的职业。

四口之家过小康日子难不难?

美国家庭最基本的结构是一对夫妇两个孩,也就是两个大人打工养活两个孩子。与单身汉、单亲家庭不同的是,标准的四口之家的生活最稳定,而且贫困家庭的比例也较低。只要夫妇双方接受过高等教育、并有不错的职业,这样的家庭较容易进入中产阶级行列。所以美国人倡导的家庭价值在这类家庭最容易得到体现,也能发扬光大。

住房的花销是各类家庭最主要的开支之一,四口之家基本上需要3卧室的住所,按照美国的习惯,一个家庭的成年人与孩子要分别拥有自己的卧室,两个孩子也分别各有自己的卧房。因此四口之家在住房开支、水电煤气和孩子的照料费用与单亲家庭带两个孩子生活的支出大致差不多,但由于夫妇两人赚钱,这比单亲家庭靠一个人养家糊口就要占有很大优势。如果单亲母亲的年薪为50000美元,养两个孩子在经济上压力还是较大。相反,夫妇两人上班,即使每个人只是30000美元的年收入,两人合计年收入也可达到60000美元。尽管单亲母亲的50000美元收入属于中等收入,四口之家的主男和主妇的个人收入属于低收入,但众人捧柴火焰高,1+1就有了等于2的优势,这种合力显示方显示出正常家庭在奔向小康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口之家夫妇如果都工作的话,每月在汽车上的支出会高一些,大约为1019美元。个人和家庭用品花销也会多点,每个月在460美元左右。医疗保险每个月支出要443美元。应急钱每月攒上170美元,退休金先少存点,每个月56美元。在缴纳个人所得税上,四口之家算是纳税大户,每个月平均要1060美元。有孩子会有好处,课税扣除每个月可得到334美元的实惠。将以上的各类支出核算,四口之家要过上小康日子,每个月最基本的开销需要5660美元,一年下来就是67920美元。如果日子想过的宽松一些,或是购买住房、再考虑为孩子上大学攒些 学费,四口之家的年收入在8万美元上下才能应付过去。

照料孩子和住房花费比例大

虽然人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几件事,但是单身汉家庭和有孩子的家庭在生活中的支出还是存在差异,而各类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单身汉在生活上最大的开销为住房,约占总支出的28%。其次是汽车上的花费,占总支出的20%。第三位缴税,约占总支出的14%。单身汉在家庭用品上的支出占总支出12%,食品上的支出占总支出10%。而积攒应急钱、养老钱和医疗保险支出合计占总支出的11%,水电煤气的支出占总支出的6%。而在有两个孩子的单亲家庭,生活上最大的开销为照料孩子,约占总支出的22%。其次是住房上的花费,占总支出的17%。第三位是缴税,这与单身汉同病相怜,约占总支出的13%。接下来是汽车和食品上的支出,各占总支出的11%,在家庭用品上的支出占总支出9%,有孩子的单亲家庭医疗保险上的支出占总支出8%,高于单身汉的5%。而积攒应急钱、养老钱支出合计占总支出的4%,水电煤气的支出占总支出的4%。

要过小康生活,老婆孩子齐全的家庭就更有优越性了。美国四口之家贫困县的标准是年收入22050美元,如果夫妇两人都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赚钱,两人一年的收入总和为30624美元,也能高过贫困线,算不上是穷人。但这种收入距离过小康生活差距就太大了。不过美国四口之家的收入大多处于中等或是中上收入水平,这类家庭的年中位收入为78554美元,比过小康生活的收入水平高出10634美元。这表明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四口之家生活在小康生活水平没问题,而且他们也是有能力购买住房和为孩子高等教育积攒资金的一族。

收支影响 篇12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国家审计的影响

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较为规范合理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创造有利条件。其对国家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的障碍。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管理、部门内部的预算、核算、决算存在两套体系的现象,分类口径的不一致导致了一系列财务管理问题。目前大力推进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改革,已经为预算、核算和决算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从制度上彻底地消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的障碍,使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成为可能。

(二)为推进政务公开透明、强化审计监督奠定了基础。

现行预算收支科目体系由于沿袭以前建设型财政管理体制的理念,特别是支出分类还是按照经费性质来划分,已经成为预算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的瓶颈。而推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则能更清楚地说明政府财政资金的运行体系和运作方式,为政务公开透明奠定基础,为依法理财提供科学依据,为加强财政监督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关注政府收支预算监督形成前提保障。

(三)有利于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收支活动。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能够合理把握财政调控力度,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运行效率,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同时有利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效实用的财政统计分析体系,不断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四)为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监督制度做好铺垫。

在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中,预算外支出也被涵盖到政府预算体系中,淡化了“预算外资金”概念,硬化了预算约束,使得企图通过预算外资金来进行权力寻租的行为受到限制,有利于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这与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监督制度的基础性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为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监督制度做好了铺垫。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下完善国家审计的措施

随着经济管理模式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部门、单位的自主权逐步扩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自有收支特别是行政事业性收费不断增加,政府收支活动范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此情况下,单纯以财政预算内收支为分类对象的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科目,已很难满足全面准确反映政府收支活动的要求。从收入科目看,现行预算收入科目只包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资金成为财政的灰色地带。预算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不能对单位全部资金作统筹安排。从支出科目看,现行预算支出科目不包括预算支出,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对部门的预算外支出无法按预算内科目列示,预算外支出预算不容易核定,这就不利于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监督,容易造成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流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国家审计的职能:

(一)创新思想观念。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更多地是对政府行为提出了要求,因此,国家审计必须具备前瞻意识,主动地实现观念的更新,以便适应未来的挑战。国家审计的思想观念应该包括:一是廉政观念。各级政府审计首先要树立廉政观,因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规则要求政府应该首先是廉政的,那么作为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自己的廉政行为必然体现政府的廉政形象。目前国家审计署提出的“八不准”要求实质上是实践着自己的廉政观。二是独立观念。独立观念要求各级审计组织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坚持独立依法审计、独立监督、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等,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观念,那么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的职业特征就无法显现出来。三是公正观念。依法审计最重要的是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只有实现了政府审计依法执行的公正性,被审计单位才会尊重法律和服从法律。四是敬业观念。敬业观念包括忠于职守、一丝不苟和遵守职业道德等方面,体现在工作中就是严谨的工作态度、称职的技术能力和认真的工作行为。这体现着国家审计人员的精神风貌。

(二)建立独立的审计工作体制。

审计工作的灵魂性标准就是独立性,这既是职业的需要,也是审计客观和公信力的基础。从国家审计来讲,目前国外有两种主要的、能够体现审计工作独立性的体制形式,一种是英美式立法审计体制,另一种是法、德等国的司法审计体制。相对而言,政府隶属关系的转制成本较大(比如,修宪成本、修法成本、制度设计成本、办调成本、运行成本等)。但从审计执法角度看,它能够保证执法程序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从审计制度创新和制度进步的方面观察,不失为一种高转制成本、低运行成本的方式。具体设想是在检察院系统中增加平行设置的审计院,原政府审计人员和行政经费同时划拨。审计院按司法组织设立规则,分设财政分院、行政分院、金融分院、贸易分院、教育分院、外交分院等分支机构。从权力制衡原理出发,审计院拥有司法权但必须受到法院审判权的约束。审计院每季度向全国入大和各级人大报告审计工作并接受质询和听证。

(三)创新审计方法。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策性和综合性强,业务范围广,工作量大,涉及面多,要求质量高,是一项牵动全局性的工作任务。为此审计部门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要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整合审计资源,积极创新审计方法。一是要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针对县级财政、税务、国库部门已全部运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和管理,审计部门也应该加强计算机审计的开发和应用。二是加强审计网络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建立公共领域外部审计机制。

要想真正充分发挥审计的民主监督作用,不能仅限于国家审计的范围,要建立更广泛的“公共领域外部审计机制”。建立“公共领域外部审计机制”是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当人民作为国家的纳税人,用一只手义务地将税费交给国家,人民就有权利用另一只手监督国家使用税费”,这只监督之手就是“公共领域外部审计”。立法是实现“公共领域外部审计”的唯一途径。法律应当规定那些使用公共资金的单位有义务主动聘请审计机关对自己使用公共资金的情况进行审计,并授权审计机关将审计结果以恰当的形式报告给人民,实现社会公众的民主监督。

总之,政府收支分类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审计监督与服务的透明度、科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逐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

上一篇:企业功能定位下一篇:油气储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