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支平衡

2024-09-14

财政收支平衡(精选11篇)

财政收支平衡 篇1

一、引言

传统上, 纵向财政平衡指的是在一个多层级政府体制里, 每一个层级的政府的支出都有其足够独立自主的收入来源, 如果每一层级政府的独立自主收入刚好可以满足其支出, 一般就认为这个国家是处于纵向财政平衡状态, 反之, 则认为是纵向财政不平衡 (vertical fiscal imbalance, 也称纵向财政失衡, 以下简称VFI) 。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 中央与地方通过划分税种初步确立了收入划分模式, 但由于彼此在支出责任上并没有进行明确划分, 加上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滞后, 致使目前我国财政体制形成这样的局面:一方面上级政府层层集中财力, 另一方面事权又不断下移, 结果导致我国县乡财政困难和农民负担过重, 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财政失衡由此产生。

经济学界普遍认同目前我们国家存在严重的纵向财政不平衡现象, 但由于对纵向财政不平衡概念存在模糊认识 (即使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对这一概念也存在诸多争议) , 学界尚未从实证上去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财政不平衡现象。此外, 由于我们国家正处于转型期, 不仅统计数据不完整, 且各种体制因素也都使得我们国家的情况更为复杂, 诚如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黄佩华等所言:“中国的纵向财政不平衡问题, 因预算外资金的普遍存在, 以及上级政府怀疑下级政府为满足一些必须支出可能隐藏了预算外资金, 变得更加复杂。”因此, 在分析我国纵向财政失衡时, 学者多是从抽样调查和案例分析来取得相关结论。基于此, 本文对纵向财政不平衡传统定义和新近理论发展进行阐述, 并根据其传统定义对1978~2006年我国中央与地方纵向财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文献综述:传统定义与新近理论发展

(一) 传统定义

Wagner (1973) 认为, 当中央政府有着过多的收入供给, 而州和地方政府有着过多的资金需求时便存在纵向财政不平衡。Hunter (1977) 通过区分中央政府“控制”的收入和地方政府“控制”的收入来解释纵向财政不平衡。B r e t o n (1996) 认为, 纵向财政不平衡指的是不同层级辖区自身收入与支出的不匹配, 使得资金在政府之间产生了流动。尽管上述定义表述上各不相同, 但都是基于预算平衡, 也就是说, 在一个理想的多层级政府架构里, 每一层级政府的支出都有其足够独立的自主的收入来源而不必求助于政府间转移支付。此后, 有学者在福利经济学框架里, 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最优税收理论以及博弈论对其进行了分析和发展。

(二) 公共选择模型中的VFI

Hettich和Winter (1986) 在福利经济学理论框架下, 引入林达尔均衡式资源分配作为理想参照标构建了简单公共选择模型。在资源制约情况下, 各种考虑了公共产品的配置和所有可能的税收分担公式的支出提案交由全国范围内决定, 联邦、省、私人三部门产出的份额是由多数选民通过公共选择过程决定的。在边际成本不变的情况下, 林达尔式的公共服务和税收价格的组合具有帕累托效率。VFI从长期来看是一个结构问题, 因为任何民主联邦制国家本身有着长期的偏离财政集权化的机制。在多数票规则下, 中位选民认识到有机会将联邦提供服务的成本转嫁到其他纳税人, 而由于省区之间流动成本的存在, 使得在省级区域不容易获得这种转嫁机会。因此, “财政不平衡问题通过某一层级政府的预算政策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 除非对税收转嫁施加政治限制, 或者在宪法里对两个层级政府的预算作补偿矫正。”

(三) 最优税收理论下VFI

Dahlby (2005)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财政平衡并不意味着其在某个时间点的预算平衡) , 而应该是比较政府增加支出的边际收益与提高税率的边际成本的大小, 政府提高税率筹集公共资金的边际成本可以通过税收效率损失进行衡量。

Dahlby和Wilson (1994) 从最优税收角度出发, 认为当一个国家各辖区之间和各层级政府筹集公共资金的边际成本不相等时就是纵向财政不平衡。因此, 每个层级政府筹集公共资金的边际成本相等就意味着纵向财政平衡。

(四) VFI的博弈论解读

Boadway和Tremblay (2005) 首次通过博弈论刻画了不同层级政府的连续决策如何导致VFI。作者分别分析了两级政府在合作和非合作, 以及联邦政府在信守承诺和不信守承诺下是如何致使VFI的产生, 认为VFI的产生是由于纵向财政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地方政府相互释放财政外部效应, 而地方政府不能通过协调它们之间的政策来消除这种外部性, 联邦政府由于自身政策工具的局限性也不能抵消这种外部性, 这样就导致了VFI。对于联邦政府而言, VFI的产生反而是对地方政府协调失灵的最优反应。

三、对我国纵向财政不平衡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构建

纵向财政不平衡的根源主要在于财政制度上的不平衡,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每一级政府收入与支出来分析这种结构上的不平衡是如何导致纵向财政失衡的。在我国目前财政制度框架下, 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包括中央政府本级财政收入和地方上解收入,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包括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和中央政府的补助 (转移支付) 收入。根据纵向财政不平衡的传统定义和我国预算科目的设置情况, 分别将中央与地方的本级财政收入作为其自有收入, 中央与地方的本级财政支出作为其自身支出。根据财政不平衡度的传统定义, 可以不考虑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地方上解收入 (可以看作是一种由下向上的转移支付) 。

因此, 我们可以如此定义理想上的纵向财政平衡:当中央政府的本级财政收入与支出完全相等, 同时, 地方政府的本级财政收入与支出完全相等时, 纵向财政处于平衡状态, 反之则认为处于纵向财政不平衡状态。由此, 简单模型构建如下:

(1) FGC=RC—EC, FGC表示中央财政本级收支缺口, RC、EC分别表示中央财政本级收入与支出。

(2) FG1=R1—E1, FG1表示地方财政本级收支缺口, R1、E1分别表示地方财政本级收入与支出。

如果FGC=FG1=0, 表明中央与地方政府处于完全意义上的纵向财政平衡。当然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很难发生, 因此, 只要FGC和FG1对理想上的平衡偏离幅度不太大, 都可认为是纵向财政平衡。我们可以FGC/ (RC+E1) 和FG1/ (EC+E1) 来衡量这种偏离幅度, 如果两者的比值绝对值同时在 (0, 5%) , 我们就认定财政处于纵向平衡状态, 反之则认为处于不平衡状态。

(二) 实证分析

比较F GC与F G1的大小和发展趋势, 将1978-2006年的样本数据整理如表1。

1、中央财政本级收支对比分析。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分水岭, 1978到1994年中央政府本级财政收入一直小于支出, 而改革以后中央政府的本级收入就开始大于支出, 1994年达到1152.07亿元, 2006年增加到10458.21亿元。此外, 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本级财政收支呈扩大趋势, 收入增长速度要大于其支出, 两者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 (参见图1) 。

2、地方财政本级收支对比分析。除个别年份外, 分税制改革以前地方财政本级收入一直大于支出。改革后, 地方政府的本级支出就开始大幅度大于收入, 2006年已经扩大为-11940.75亿元。此外, 分税制改革后, 地方本级财政收支逐渐呈扩大趋势, 地方本级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其收入增长速度, 两者之间的缺口也呈现增大趋势 (参见图2) 。

3、两级财政缺口对比分析。从中央与地方两级财政收支的缺口 (如图3所示) 比较, 可以发现分税制改革以后, 中央政府本级财政正的收支差额不足以弥补地方政府本级财政负的差额, 而且呈扩大趋势, 若中央将所有正的盈余都转移给地方, 1994年地方政府有574.52亿元的资金缺口, 而在2002年缺口扩大到3149.51亿元, 2006年也达到1482.54亿元。地方政府面对如此巨大的缺口, 只有两种弥补途径可以选择:一是举债, 二是扩大预算外收入。在地方政府举债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不断扩大其预算外收入是其唯一途径。

4、从FGC/ (EC+E1) 和FG1/ (EC+E1) 的比值可以看出, 以1985年和1994年为分界线, 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4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缺口占同期总支出比重在 (10%, 33.1%) 之间, 表明中央和地方财政处于正向的纵向不平衡状态, 此时中央财政需要自下而上的转移支付才能满足其支出;1985-1993年两比值的绝对值都没有同时超过5%, 表明中央和地方纵向财政处于基本平衡, 此时财政本级收入基本能满足支出;1 9 9 4-2006年这段时期两比值的绝对值显著上升, 维持在 (9%, 3 0%) , 此时情形与1978-1984年间恰好相反, 意味着中央和地方财政处于反向的纵向不平衡, 此时地方财政需要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才能满足其支出需要。

四、结论

目前我国纵向财政不平衡是由我国现行财政制度不平衡所决定的, 在既定的财政制度安排下, 中央与地方两级财政收支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动。通过对1978-2006年中央与地方两级财政收支的对比分析, 我们发现分税制后中央本级财政收支正缺口呈扩大趋势, 而地方本级财政收支负缺口也呈扩大趋势, 而且中央财政的正缺口不足以弥补地方财政的负缺口, 在地方举债受到严格限制的条件下, 为弥补缺口, 地方政府扩大预算外收入是其唯一途径。

基于纵向财政不平衡的传统定义, 通过对1978-2006年的实证分析, 我们发现:1978-1984年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处于正向的纵向不平衡状态;1985-1993年中央和地方纵向财政处于基本平衡状态;1994-2006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基本处于反向的纵向不平衡状态。

按照传统定义去理解纵向财政平衡, 地方政府的支出必须完全利用其自主收入来满足而不能借助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 这样才意味着财政平衡, 但这种平衡并不具有规范意义, 也就是说这种结论本身并不能表明它是好或者坏, 除非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这种不平衡到底多大程度上扭曲了资源配置。在我国财政不平衡一般带有贬义, 在西方经济学文献里, 它本身只是描述财政的一种状态, 是个中性词。一个国家财政预算上的平衡, 并不意味着这种平衡就是具有经济效率, 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和收入权力划分的有效率也不一定就会产生财政平衡, 因为有效率的支出责任的划分不一定就与有效率的税收分配相匹配。纵向财政不平衡新近发展的理论文献可以加深我们对纵向财政平衡的认识, 因此, 我们有必要根据新近发展的相关方法进一步深入探讨。

摘要:本文对纵向财政不平衡的传统理论与新近发展进行了回顾, 根据其传统定义, 对1978-2006年我国中央与地方纵向财政进行实证分析, 结论表明分税制后中央本级财政收支正缺口和地方负的财政缺口均呈扩大趋势, 而且中央财政的正缺口并不足以弥补地方财政的负缺口。在地方举债受到严格限制的条件下, 为弥补缺口, 地方政府扩大预算外收入是其唯一途径。

关键词:纵向财政不平衡,分税制,财政平衡

参考文献

[1]、黄佩华, 迪帕克等 中国:国家发展和地方财政[M]中信出版社 2003年版

[2]、贾康, 白景明, 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3 (2) 。

[3]、政府间财政关系课题组 政府间财政关系比较研究[M]2004年,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BIRD R. 2003. F iscal flows,  fis-cal balance,  and fiscal sustainability[E B/OB]. International Studies Prog ram.Andrew Y oung School of Policy Studies, G eorg ia State University.

[5]、BRE TON A. 1996. Com petitive g overnments[M].Cambridg e:Cam bridg e University Press.Canadian Journal of E conomics,  19:745--765.

[6]、BOADWAY R,  TRE MBL AY J. 2005.A theory of vertical fiscal imbalance[E B/OB].

[7]、DAHL BY B G. 2005. Dealing with the fiscal imbalances: vertical horizontal and structural [E B/OB]. C.D. Howe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财政收支平衡 篇2

一、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和平区残疾人联合会,隶属于和平区委,于1989年成立,为全额拨款的直属残疾人事业团体,2008年底在职职工10人。内设三个科室:办公室、审传文体科、组织联络科。下设两个事业单位:残疾人劳动服务所、残疾人福利企业公司。

2008,和平区残疾人联合会收入总计6,304,889.55元,其中:财政拨入经费1,244,039.70元,财政拨入残保金5,060,849.85元。事业支出总计6,304,889.55元。当年收支平衡。

二、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

2009年2月10日,和平区残疾人联合会对其提供的与审计相关的会计资料以及其他的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了承诺,并对其负责。

三、审计实施的基本情况

本次审计,我们采取抽查与重点详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和平区残疾人联合会2008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本次审计得到了和平区残疾人联合会领导和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的积极配合。

四、审计评价

审计结果表明:和平区残疾人联合会账务处理基本符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地反映了有关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但在财务收支方面存在一定的违规行为。

五、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1、发放奖金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008年10月,发放奥运安保奖52,334元,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31号)第五十二条关于“责令限期缴纳、上缴应当缴纳或者上交的财政收入”的规定,要求该单位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2616.7元。

2、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超范围

全年超范围支出4,506,013.04元,主要用于购买活动中心办公楼、残疾人医疗康复、残疾人扶贫救助等,不符合《辽宁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缴和使用管理办法》第十四条“保障金的使用范围:

(一)补贴残疾人职业培训费用;

(二)奖励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及为安排残疾就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

(三)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个体经营;

(四)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适当补助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经费开支;

(五)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保障金必须按照上述规定用途使用,任何部门不得平调或挪作他用”之规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四)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之规定,要求该单位将超范围支出的资金追回,归还原渠道,今后要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乡镇财政收支管理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乡镇;财政;收支问题;解决对策

1、引言

乡镇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的根基和基础环节,由于其位置与作用的特殊性无论是在收入的管理还是预算的支出方面都属于最为薄弱的环节。随着我国财政与税费改革的深入,乡镇财政在这两方面的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使得乡镇财政的运行难度进一步加大,下面就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进一步具体的分析。

2、乡镇财政收支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2.1 乡镇财政收入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乡镇财政收入的普遍现状是依赖于农民的收入,但是随着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阻断了这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虽然造成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从税源角度来讲税源单一和税费不足是加剧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国家对于乡镇财政的税费改革无论是从政策还是体制上都限制了其对农民收取费用的种类和数量,这就使得乡镇财政在保持自身事权的同时陷入到财权的危机中,同时也导致乡镇财政的债务数额进一步加大。此外缺乏稳定可靠的税源也是制约乡镇财政的重要方面,财政体制的改革将一些征收容易和收入多的税种进行了上划,而另外一些数额低且征收难度大的税源又很难作为地方财政支持,调整乡镇财政收入结构和增加稳定可靠税源是缓解乡镇政府财政压力以及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方面。

2.2 乡镇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乡镇财政中除了收入来源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方面,在支出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首先是占乡镇支出比例最大的采购工作。最初推行乡镇政府采购的最初目的是要在提高乡镇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节约财政资金,可在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而是出现了较多的薄弱环节。其中主要的问题有缺乏长期多元化的采购目标,采购计划编制和执行的随意性以及采购过程不合理和透明度较低等。此外政府要求采购信息要进行公开来显示其透明性,乡镇政府很难做到及时、准确的公开发布且多存在着不够规范的现象。如在发布采购招标信息时只公开参与的单位和竞标的流程,而对最终的中标信息却不做介绍和说明,这就导致了外部监管很难实现。

其次是组织机构膨胀,对于人财物的使用不合理,公款吃喝以及大建形象工程和领导型消费也已经是造成乡镇政府财政收支平衡恶化的重要因素,这无疑使得原本收入不足的乡镇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3、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乡镇财政收入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于乡镇财政收入问题的解决最根本的就是解决税源问题,首先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协查和监管车辆使用税及其他的非农业税收,在乡镇税收体制的改革中还可以围绕“旅游、牲畜、水果、药材、茶叶、矿产”等六大支柱产业来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税收的增加以缓解困难乡镇的财政负债和经济困境。其次优化乡镇财政的支持手段和发展县域经济,努力培植稳定税源也是改善困难乡镇财政状况的重要方面,要实现这一目的不仅要为企业提供优良的财税环境同时还要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使得财政税收进入良性循环。最后是加大税收管理力度和开展综合治税,依法加强税收的征管力度是指在重点解决漏征、漏管以及逃税等问题的同时突出对重点税种、企业及行业的增收管理。而开展综合治税是指在完善相关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实行画片包干和责任到人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和协调相关税收人员的工作,切实做到综合治理和实时高效。

3.2 乡镇财政支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首先从乡镇政府采购工作的改进来讲,第一要加强相关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建立采购人员资格制度和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关系到采购制度推行与发展的重要方面,此外将采购监管部门从政府财务部门中脱离也是实现权力制衡的重要方面。第二是实现政府采购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也就是说在明确和制定长期采购目标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其对短期目标的导向作用,从根本上避免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长期目标未能达成的现象。完善采购计划和实行采购项目目录管理以及建立集中支付和设立采购资金专户都是实现政府采购规范化的重要手段。最后是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检查及信息化建设,由于乡镇采购活动中涉及到的商品交易种类和方面繁多,在实际的监督中除了借助社会各方的力量外最主要的方面便是针对采购中心编制的采购预算和计划进行审核,从源头杜绝违规操作现象的出现。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乡镇采购的信息化也成为其提高提高采购效率、公平性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方面。

其次是对于乡镇财政日常支出的控制,要全面加强日常财务支出的管理和监管力度,严格遵守和按照国家建立节约型社会和机关的要求来进行控制。其中包括加强车輛、水电以及日常公费接待的支出管理,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或者不花钱就办事的程度,切实保证每一项资金都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真正将铺张浪费以及公款吃喝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控制在源头上。

4、结语

财政收支平衡 篇4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分税制,财政体制

一、我国乡镇财政现状

乡镇政府是我国农村政权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领导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果乡镇财政不稳定, 那么农村经济发展肯定也跟不上, 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隐患。而且乡镇财政财务收支的不恰当管理会导致我国农村经济下降, 人均生活水平下降, 严重影响着农民人民的日常生活。

(一) 乡镇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速度直接影响着乡镇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目前很多乡镇部门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 根本没有多少二、三产业的税收, 这样就导致财源结构较为单一, 人民收入较低, 地方经济难以发展。同时乡镇部门的工作人员较多, 经常会出现一岗多人的现象, 大多数都是闲人, 这样就导致乡镇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财政压力较大, 根本不堪重负。其次国家近些年正在号召开展公共设施建设, 乡镇政府在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保障方面投入的资金过多, 政府又没有什么收入来源, 久而久之乡镇财政财务就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状, 有些乡镇政府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法正常发放, 政府工作人员没有积极性, 这样就导致工作人员根本没有心思去谋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案。

(二)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财政包袱日趋沉重

随着我国政府对新农村的建设, 各项政策已经开始实行, 但是中央财政部门并没有给予农村乡镇政府充足的资金, 这样就导致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 只有借债实施政府建设新农村的各项方案, 这样长此以往, 乡镇政府的财政财务收支出现严重亏空, 根本再无力去建设社会公共事业, 很多公共卫生设施或公益设施无法正常运行。根据调查显示, 农村乡镇政府财政收入逐年在下降, 而乡镇财政支出正在逐年上升, 这已经成为我国农村乡镇政府的普遍问题, 已经直接威胁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 乡镇政府无力提供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自建国以来, 我国加大了对城镇化建设的速度, 财政资源配置也逐渐倾向于城市和工业, 这就使得我国乡镇政府的财政能力更为脆弱,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政府没有过多的税收, 只能是任由财政支出比例逐渐增大。而且很多乡镇政府都无法按期给工作人员开支, 这样就导致很多乡镇政府抱着“保工资”的心态, 根本无力去对农村公共设施进行建设, 而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不全、农村义务教育执行不彻底、农村基础保障不足, 这就导致乡镇政府的财政困难加剧, 乡镇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二、产生的原因

(一) 乡镇政府干部思想觉悟低

随着政府对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各地都在大搞工程建设, 这就给一些乡镇干部提供了机会, 在乡镇建设中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置国家法制而不顾, 贪污受贿问题严重, 在乡镇财政方面基本都是一人说了算, 没有完善的财政管理政府, 总是一些小集体在掌握着乡镇实权, 缺乏约束力。

(二) 政出多头, 管理不善

近些年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建设新农村的法律法规, 也给予了大量的资金补助, 但是有些乡镇政府也抓住了政策上的一些漏洞, 从上至下形成贪污产业链, 即使有专门的监察部门也是走个形式而已, 乡镇领导的会议精神就决定了整个事件的结局, 这样乡镇政府干部的阻挠就导致乡镇财政审计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而且在监督审查体制方面也不健全, 很多情况下乡镇领导可以对财政资金随意支配, 不需要受到他人管制, 这就更加滋长了贪污受贿问题的, 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但是乡镇政府干部却至若惘然, 依然我行我素。

三、乡镇财政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 完善现行分税制, 减少财政级次

国家必须要实行彻底的分税制, 要对农村地区的税收体系进行完善, 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地方税种的制定, 要对我国农村税务体系合理建设。同时还要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税收事务权进行划分, 对各地的税收进行统一分配, 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要建立相应的监管部门, 强化地方财政职能, 加快农村乡镇财政建设。

(二) 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政府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 要加大对地方财力性的支付力度, 要能对地方税务进行合理分配, 要尽量将税收还给乡镇使用, 这样乡镇政府才有更多的能力去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三) 要按照财力、事权相统一的原则, 合理界定地方各级收支范围

对于乡镇财政管理权力进行合理划分, 要尽量将财力和事权进行统一, 要有效降低财政税负, 要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理财的积极性, 要对上级的财政权力进行分化, 要合理使用乡镇政府的支出责任, 尽量减少专款规模。

(四) 加大对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作为乡镇政府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部门, 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税源的培植, 要对税务种类进行创新,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对当地的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进行招商引资, 这样不仅可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 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乡镇政府的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冯宗容, 杨明洪编.财政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2]张玉海.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的困境及出路[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010年财政收支情况 篇5

2010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一、全国财政收入情况

1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6340亿元,比上年同月增加1215亿元,增长23.7%。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230亿元,增长20.5%;地方本级收入4110亿元,增长25.5%。

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42470亿元,比上年增加6554亿元,增长18.3%;地方本级收入40610亿元,比上年增加8008亿元,增长24.6%。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长23%;非税收入9878亿元,增长9.8%。

全国财政收入主要项目情况如下:

1.国内增值税21092亿元,比上年增加2611亿元,增长14.1%。主要是受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带动。

2.国内消费税6072亿元,比上年增加1310亿元,增长27.5%。增长较快,主要是2009年成品油税费改革和提高烟产品消费税税率,2010年前几个月有翘尾增收因素,以及汽车销量大幅增长带动消费税增加。

3.营业税11158亿元,比上年增加2144亿元,增长23.8%。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等因素带动相关行业营业税增长。1

4.企业所得税12843亿元,比上年增加1306亿元,增长11.3%。主要是受企业利润恢复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5.个人所得税4837亿元,比上年增加888亿元,增长22.5%。主要是受居民收入增加以及加强征管等因素的影响。

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0487亿元,比上年增加2758亿元,增长35.7%;关税2027亿元,比上年增加544亿元,增长36.6%。增幅高,主要受2009年一般贸易进口基数较低(下降6.7%),2010年一般贸易进口快速恢复(增长43.7%)的影响。

7.出口退税7327亿元,比上年多退841亿元,增长13%,账务上相应冲减财政收入。

8.车辆购置税1792亿元,比上年增加628亿元,增长54%。增幅高,主要是受全年汽车销量大幅增长32.4%,以及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由减按5%调至减按7.5%征收车辆购置税的影响。

9.非税收入9878亿元,比上年增加881亿元,增长9.8%。主要是按有关规定,将部分原实行预算外专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

全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较快增长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税源基础。特别是与税收关联度较高的经济指标增长较快,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4%、进出口总额增长34.7%。二是价格水平上涨。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3.3%和5.5%,带动以现价计算的相关税收增长。三是全

年汽车旺销带动车辆购置税、汽车消费税等大幅增长。四是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1.7%,基数相对较低,相应抬高了2010年收入增幅。从全年走势看,全国财政收入呈前高后低走势:上半年增长27.6%,下半年增长15%。其中,中央本级收入上半年增长28.6%,下半年增长8.2%。全年财政收入与2008年相比增长35.5%(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增长30%),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16.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年均增长14%)。

各项收入中,增长较快、比预算超收较多的主要是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国内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等。与年初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相比,中央财政收入超过预算数4410亿元,主要是年初收入预算安排是根据相关经济预期指标测算的,执行中一些指标超过预期较多,相应地收入超过预算。主要体现在:一是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超收2865亿元,主要是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4.7%(其中进口增长38.7%),远超年初8%的增长预期。二是国内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超收1285亿元,主要是2010年汽车销售量增长32.4%超过年初预计较多等因素的影响。这两方面的超收数合计占超收额的94.1%。其他各项收入略有超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中央财政超收收入除按法定增长要求增加教育、科学等支出,按现行财政体制增加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以及适当用于削减中央财政赤字等外,其余部分都转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以后经全国人大批准后再安排使用。

二、全国财政支出情况

12月份,全国财政支出17982亿元,比上年同月减少2081亿元,下降10.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706亿元,下降49%;地方本级支出16276亿元,下降2.6%。主要是狠抓预算执行工作,提高了预算支出的均衡性和效率,相应地12月份财政支出同比减少。

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比上年增加13275亿元,增长17.4%。分中央地方看,中央财政支出48323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973亿元,比上年增加717亿元,增长4.7%;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2350亿元,比上年增加3786亿元,增长13.3%。地方财政用地方本级收入以及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的地方本级支出73602亿元,比上年增加12558亿元,增长20.6%。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重点支持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主要支出项目情况如下:教育支出12450亿元,比上年增加2012亿元,增长19.3%;医疗卫生支出4745亿元,比上年增加751亿元,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081亿元,比上年增加1475亿元,增长19.4%;住房保障支出2358亿元,比上年增加553亿元,增长30.7%;农林水事务支出8052亿元,比上年增加1331亿元,增长19.8%;交通运输支出5488亿元,比上年增加840亿元,增长18.1%;环境保护支出2426亿元,比上年增加492亿元,增长25.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980亿元,比上年增加1046亿元,增长21.2%;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3497亿元,比上年增加617亿元,增长21.4%;公共安全支出5486亿元,比上年增

加742亿元,增长15.6%;科学技术支出3227亿元,比上年增加482亿元,增长17.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353亿元,比上年增加1191亿元,增长14.6%;国债付息支出1845亿元,比上年增加354亿元,增长23.7%。

财政收支平衡 篇6

经济责任审计立项依据是组织、人事和纪检部门的提请和委托,其审计服务对象主要是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而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立项除了审计法规外,可以根据审计机关自身的判断,确定审计项目。

二、监督性质不同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属于党内的监督,属于政治范畴。主要是对党政班子及主要成员的监督,而财务收支的审计属于业务管理和行政监督。

三、审计目的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目的是核实家底、查清问题、明确责任、加强行政监督和权力监督。其目标是通过对被审计对象在履职期间的经济管理行为和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效益性的审计,来认定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应负的经济责任,衡量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评价领导干部个人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等行为。其作用是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正确规范用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审计,揭露其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四、工作着重点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的是人,通过监督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的各项工作,包括过程和结果,再回过头来对其进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在于审计被审计对象任期内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经济指标情况,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情况,重大经济决策及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其保值增值情况,执行和遵守廉政纪律情况。同时,还要对惠民工程建设、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审计。而财务收支审计针对的是事,即业务或财务工作做的如何,如果其中存在问题,再回过头来追查具体的责任人和决策人。并界定各自应负的责任。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审计财政财务收入来源的合法性、入账的完整性,财务支出范围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性等。

五、工作方式方法不同

经济责任以听和查相结合,主要与单位领导及群众座谈,听取情况汇报和反映,再对一些问题线索进一步调查核实,出具审计结果报告。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则是以看为主,通过调阅大量的报表辅之以适当的延伸调查和座谈了解,出具审计报告。

六、工作报告的风格不同

经济责任结果报告是向其派出机构的工作报告,属于内部语气,一般比较缓和,如:比较注重实效、注意完善管理机制等,应对问题的提出一般留有余地,如哪方面做的还不够,哪方面还有待加强。对建议更是比较谦和,一般用“有如下几点意见和建议,仅供领导参考。”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报告则是一种对外的公文,是站在执法者、第三人的角度叙说,即面对被审计单位,也是面对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在语言上比较直截了当。

七、对工作的评价面不同

经济责任评价面比较宽,即对一把手和集体的,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政绩、民主集中制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评价,对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和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的评价。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行为,内部控制及相关经济活动与管理的情况,考察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的真实、合法及效益问题。其中也包括管理工作、业务、财务工作方面的评价。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一般只涉及到被审计单位业务和财务方面的工作,如有重大问题时才会涉及到领导的决策等方面,但总体上讲评价的面相对较窄。

八、责任认定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认定,是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全面了解和具体分析,并对其责任进行划分: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是集体责任还是个人责任、是主要责任还是主管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是以权谋私还是决策失误等等。只有通过分析和评价,才能准确界定被审计对象应负的经济责任,为党委政府管理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对责任认定。

九、指出成绩和问题侧重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个人和单位各方面工作的整体评价,是一次全面体检,因此对其成绩和问题一般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做的好的方面实事求是提出加以肯定,存在的不足认真提出加以提醒,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由于是从发现问题的角度去做,因而一般是讲成绩少,有时一带而过,讲问题多,问题说得一般都非常详尽。

十、最終处理方式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后,应向委托的组织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提交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只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不能直接处理。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要抄送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则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如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直接处理,业务方面的交给相关监管部门处理,而涉及到违规违纪行为的责任人员或交给其上级机关和同级监察机关进行行政处理,涉嫌犯罪的则移交给司法机关去处理。

十一、解决争议途径不同

按照规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30日内向出具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申诉,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仍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审计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为最终决定)。由于审计机关出具审计结果报告属组织作为,是上行文,不送达被审计对象,仅供组织部门、干部监督部门和党政主要领导参考使用,不存在争议和司法救济问题。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对所在单位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所在单位对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可依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五十三条之规定提请政府裁决和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加强财政收支规范化管理的探索 篇7

一、加强财政收入的规范化管理

(一)树立税收规范化管理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指示灯,要将税收规范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财政部门和财政人员必须首先树立税收规范化管理的观念。由于税收本身具有的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点,要求一切税收活动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否则,让本身就处在弱势地位的纳税人产生一种被剥夺的感觉,加上税收活动涉及面广、涉及人员多,不严格规范操作,在社会上极易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二)建立税收规范化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

推进税收规范化管理,根本在于建立科学有效的税收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目前,在税务系统内部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并且多是事后监督,这种游离于税收执法过程之外的监督,从机制上讲很不健全,从实践中看效果也不十分明显。为此,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必须深入到税收执法权行使过程中与其同步运行,抓好对税收执法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三)营造税收规范化管理的环境

全面推进税收规范化管理,必须注重营造良好的税收规范化管理的环境。目前,在税收规范化管理的环境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涉税违法案件时有发生,行政干预税收执法现象依然存在,有关部门配合不得力。首先要规范政府管税;其次要加强部门配合;第三是要搞好税法宣传。

(四)加大税收规范化管理的具体落实措施

一是完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建立独立的司法保障组织,建立健全税务司法程序,通过明确公、检、法之间的相互分工协作和制约关系,有效地利用司法权力保证税收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实施,保障税务人员依法征税的安全;设立独立司法权。

二是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认真落实执法岗位培训制度,定期举办时间较长的轮训班,不断优化执法队伍的素质结构。逐步推行执法能级考核,分级办证,持证上岗;继续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深入落实,特别要在严格过错追究上下大功夫,积极探索强化税收执法的有效手段;加强内部执法监督制约,增强税务机关的自我纠错能力,防范和制止各种税收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三是提高执法科技水平。尽快开发和使用全国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推进税收征管电子化进程,从税收预测、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源监控等环节广泛运用计算机,充分利用计算机完善办税服务厅功能,满足纳税人办理各种纳税事项需要。提高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实施计算机税收监控、统计、分析及考核,并加快实现与工商、银行、审计等部门的联网,促使信息共享,提高征管效率,制约随意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科技手段,加快税收征管电子化进程,增强对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监控和管理能力,当前特别要加快各种税控机的推广和运用,逐步建立电话报税、网上报税、银行网点报税的电子申报纳税系统,彻底改变传统的执法手段。

二、加强财政支出的规范化管理

(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统领财政支出规范化管理工作

和谐社会是法治的追求。现代社会,人们盼望法治,根本上还是渴望社会和谐,人们可以在和平、和睦的环境下生活、发展。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财政支出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作为政府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财政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服从、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尤为重要。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财政支出规范化管理工作。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财政支出的规范化管理工作,要在立法、执法监督和法制宣传各个方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财政支出立法方面,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努力做到制度设计科学化、立法过程民主化。在立法过程中,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扩大财政支出立法的社会参与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执法监督中,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公正执法、规范执法。要敢于纠正财政部门自身在执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完善执法,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在法制宣传教育方面,要积极传播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宣传财政法律知识,使人民群众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财政法律制度,遵守法律,理解和支持财政工作。

2.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指导财政支出规范化管理工作。财政支出要有法可依,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支持经济发展也要照章办事。财政支出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是全局性工作、基础性工作,也是服务性工作,必须紧密围绕经济发展、财政发展的大局,服务于财政中心工作。各项制度建设要坚决贯彻科学发展的原则,把握全局,服务大局。

3.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指导财政支出规范化管理工作。财政改革是推进财政支出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加强财政支出制度建设是推进财政改革的基本保障。两者互为目的、互为手段,密不可分。财政支出的规范化建设同样要服从、服务财政改革的大局,紧跟改革的步伐,适时废止失效或修订完善旧的、制约改革进程的制度。同时,要以改革的精神指导规范化财政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各项工作机制,使财政支出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4.坚持民主法治的原则指导财政支出规范化管理工作。在财政支出的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具体的、技术性的法律制度,即财政支出规范化建设的“硬件”系统,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引进或构建的,但要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则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意识和观念,以财政支出规范化建设的“软件”系统作为奠基和支撑。立法者、执法者要制造“硬件”,必须首先开发自身的“软件”。“先法义、后法条”,只有立法者树立了正确的法治意识,才可能制定出符合民主法治精神的法律规范,才能在执法中贯彻民主法治精神,实现真正的规范化管理。

5.坚持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原则指导财政支出规范化管理工作。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财政支出法律体系,是当前财政支出规范化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强财政支出制度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十分迫切,但要有总体规划,逐步推进,不能贪多求快、盲目崇外、食而不化,要努力做到适时、适度,在稳定中求发展,在改革中保稳定。

(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强化部门预算约束。要严格掌握部门预算的编制标准:人员经费实行完全的零基预算,按照人事部门核定的人数和人员经费的标准逐人核定;维持机构正常运行的公用经费,结合自身的财力和测算的定额标准直接计算编制;专项工作任务经费,根据各单位对本年度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计算实际成本编制预算;要加大项目预算编制力度,逐步规范项目库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单位编制项目预算的意识,只有意识提高了,项目预算的编制才能更趋于实际,才能更科学、更准确、更严肃;提早安排,使项目预算有充足的测算、论证、审核时间,各单位从全局出发,科学论证,结合当年实际财力,按照轻重缓急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和可行的项目;加强对大额项目支出资金的审核,建立专项资金全过程监督反馈机制。

二是推进财政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门应按照全面考核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用性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按照指标科学、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要求,确定财政绩效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围绕财政支出项目、部门财政支出和财政支出综合绩效等层次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要以财政外部评价为主、财政内部评价为辅,注重发挥专家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提高财政绩效评价工作质量。要强化评价结果在财政资金管理中的作用,将其作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金分配和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同时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财政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完善财政管理制度。

三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度,节约财政资金。政府采购又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所属单位为了日常政务的开展或者为公众提供服务,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建立和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可节约政府性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建立和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可增强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实现政府的调控目标;建立和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可增加采购中的透明度,消除分散采购中的腐败现象,促进我国的廉政建设。

四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库集中支付,就是改变现行的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的程序,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由财政国库支付中心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财政资金直接拨付到收款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有利于提高政府对财政资金的调控能力;有利于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监督;有利于国库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廉政建设。财政部门掌握了财政资金支付的最终环节,对不符合预算管理规定的单位支出申请可以拒绝支付,减少单位支出的随意性。做到“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见钱”。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有利于财政部门及时、全面地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情况,以便为预算执行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

摘要:财政部门作为国家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是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杠杆,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近年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财政收支规模迅速膨胀,财政对国家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但也出现一些问题:有的税收政策执行不到位,擅自越权提供税收优惠,还存在漏征漏管现象,税收收入没有得到充分反映;有的为了完成财政收入指标,收“过头税”,“寅吃卯粮”,甚至虚收空转,“转税引税”,严重破坏了税收秩序;虽然财政收入增幅很高,增长额很大,但收不抵支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特别是县乡财政的日子非常难过。分析以上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财政管理不规范是主要原因。因此,加强财政收支的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财政收支平衡 篇8

关键词:财政收支,审计救济,策略研究

在现实的审计工作中, 相同的经济项目和活动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就会属于不同的收支领域, 所以我们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差异并不是很明确。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审计和审计救济工作的进行。因此我们要从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差异着手研究现行审计救济工作的基本情况从而完善审计监督制度、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一、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差异

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虽然都是收入与支出的统称, 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 我们要明确认识这些差异从而对审计救济的策略进行研究。

首先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主体不同。财政收支的主体是政府, 财务收支的主体则是国有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其他有关单位。

其次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内容不同。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内容, 财政收入是政府相关部门通过税收等形式获得相关收入;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科学技术、教育等的发展职能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分配。财务收支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财务收入和财务支出。财务收入是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经济活动获得的相关收入, 而财务支出则是他们为维持正常的经济活动而支出的相关费用。

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涉及的范围不同。财政收支的范围相对于财务收支来说范围要小一些。因为财政收支只是针对政府而言的, 他以政府为中心对财政资金进行再分配;财务收支则是针对整个国家而言的, 所有应当接受审计的相关单位都有财务上的收入和支出。

二、审计救济及我国现行审计救济工作的基本情况

审计救济是在审计机关出现审计差错时为保护其合法利益而进行的, 所以说审计救济也是对审计工作的一项有效监督和调整的途径。审计救济工作的进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审计工作。我们国家也开展了相关审计救济的工作。

目前, 我国审计救济以《审计法》等相关法律为依托规定了审计救济的相关途径。具体为: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做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做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 可以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定。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现行的审计救济已经明确的将财务收支与财政收支分开, 他们分别选择不同的途径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及调整。整体来说, 我们的审计救济工作开展的还算顺利、合理, 而且相对审计救济开展初期来说, 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些合理的改革。

三、我国审计救济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 任何一项工作的发展都不可能不存在任何问题。我国审计救济工作的发展也不例外。虽然他有《审计法》的保障, 开展过程也很顺利, 但是我们依然能从现在的审计救济中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 审计救济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差异区分还不够重视

虽然我们的《审计法》中对财务收支与财政收支的救济途径做了一定的说明, 但是对于这些途径的选择与实施还是不够严格, 这就说明了我们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差异不够重视。所以说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基本性的问题。

(二) 审计救济中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差异还不能明确区分, 也就是说我们从事审计救济的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与审计救济的要求不匹配

我们对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区别还是很模糊,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 审计工作人员可能只从收支的性质、主体等方面来判断它的类型。但是我们知道经济活动都是相当复杂的, 相同经济活动在不同时间、地点及空间等背景下可能归属与不同的类别。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也就不容易区分从而找不到合适的审计救济途径。所以说怎样提高审计救济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是一个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三) 我国的审计救济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全面具体, 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

目前, 审计救济工作是以《审计法》为依托的。我国的经济起步较晚, 所以审计及审计救济工作的发展也相对滞后, 所以维持审计及审计救济正常进行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我们要多方面考虑建立起全面的法律体系并逐渐发展完善它从而为我们的审计及审计救济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我国审计救济的发展建议

审计救济的发展关系到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进而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我们要对他提出一些关键性的建议促进审计救济的健康发展。

(一) 首先我们要对《审计法》进行全面的审查与完善

《审计法》是调整审计与被审计关系的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条文, 规定了审计工作的基本准则, 所以我们必须完善这些条文。在制定这些法律条文时我们要做到最基本的客观公正。我们现行的《审计法》包括总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机关职责、权限、审计程序、法律责任及附则。我们可以在这个整体框架上对他进行完善。

(二) 加强对从事审计救济工作人员的常规知识教育

由于经济活动涉及的范围较广, 所以他具有复杂化、多样化的特性, 因此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那么的明确, 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会出现交叉重叠。因此我们如果对从事审计救济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 他们就会对这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性质等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我们的财政财务差异的区分工作也就相对较容易, 审计救济的策略选择也就更加轻松准确。

(三) 我们要对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差异进行条文性的说明

在对从事审计救济工作的人员进行统一定期的教育之前, 我们要对影响审计策略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即财政财务收支差异进行条文性的说明解释。这样更好的改善了教育工作的最终效果, 给审计救济工作带来了便利。

(四) 提升财政财务收支差异在审计救济中的重要性地位

一方面, 我们可以在对从事审计救济工作的人员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明财政财务收支差异的重要性, 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改变他们的地位;另一方面, 我们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差异的宣传, 这样被审计单位也可以了解审计救济途径选择的正确性, 在对审计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合理选择审计救济途径和策略。

五、结语

在新的经济时代背景下, 我们对起着监督经济活动作用的审计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的审计救济的工作也就有了更重要的地位。他可以更好的维护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然而决定审计救济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是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之间的差异, 因此我们要理清财政财务收支的差异, 从而选择合理的审计救济策略, 促进审计救济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财政收支平衡 篇9

一、乡镇财政收支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一) 建设乡镇财政收支管理的意义

当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越来越高, 随着公共服务型财政模式的建立, 乡镇财政管理模式也在逐渐转变。财政管理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需要内控制度的辅助, 乡镇财政改革必然要选择建立收支管理和内控制度。因此, 建立乡镇财政收支管理和内控制度的意义重大, 主要表现在:第一, 在完善乡镇财政收支管理内控制度的同时能够有效的进行财政管理, 使财政资产安全保存, 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财政管理的风险得到规避和化解;第二, 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离不开乡镇财政提供的资金保障。要想实现财政资金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运行, 就必须要完善内控制度。乡镇财政内控制度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方面, 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与完善有效地乡镇财政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第三, 财政资金的稳定与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乡镇财政内控制度能够有效地保护财政资金;第四, 只有风险意识提高了, 监督体系健全了, 那么财政风险和贪污腐败现象也会随之越来越少, 强化乡镇财政内控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强有力措施, 最终能够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得财政管理。

(二) 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建立的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乡镇财政管理的各项业务都应该包含在财政内控制度中, 在决策、监督、执行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始终, 最终能够实现全员性控制。

2. 重要性。

在实现全员控制的基础上, 在涉及到权利运行和重要岗位的重要环节中, 应该使内控程序的制定和相关规则的建设更加严格, 在内部权利结构在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的基础之上, 能够促进廉政党风建设。

3. 制衡性。

内部机构、岗位设置和业务流程等方面应该按照内控制度进行合理划分, 要使不相容的职位分离开来, 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制衡的机构或岗位机制。

4. 效率与合法、合理并存。

建立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应首先考虑到国家的法律法律和各方面的文件精神, 其次是考虑到所应用的到的业务特点和实际操作所需要的一些条件, 在综上考虑这些需求后还应该兼顾到成本效率的原则。

二、乡镇财政收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需要广泛的管理, 难度较大

乡镇单位从多种渠道获取资金, 造成的结果是, 一部分资金由乡镇财政部门管理, 剩下部分的资金虽然不由乡镇财政部门管理, 但监管职能仍需由乡镇财政部门负责。各种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最终都汇如乡镇, 就会造成乡镇的管理难度较大。

(二) 没有深入的认识到乡镇财政内控制度

相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乡镇经济发展是比较滞后的, 上级下达的命令或者各项规章制度往往无法落实到位, 乡镇财政领导人员的内控意识仍处在初级阶段, 没有深入的认识到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重要性, 从而造成了乡镇财政的内控制度建设的步伐较缓慢。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财政资金流通路径上下交错, 另一方面, 领导人员的不重视会使财政部门工作人员没有强烈的岗位职责意识, 造成内控制度建设进程不能顺利进行, 部分财会人员在财会知识积累不足, 专业性不强, 进而使会计工作的质量不高。

(三) 内控制度仍需完善

乡镇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财政内控制度,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有可能使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受到影响。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不能有效地控制费用支出, 没有指定定额管理制度。乡镇政府在经费支出方面往往没有采取严格的控制标准, 就算是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的标准, 实报实销的制度仍然是最广为使用的。只要有相应的审批人员签字同意, 会计人员就会予以核准报销, 这样就会普遍存在挤占或挪用经费的现象。

(四) 未能明确约束内控制度

保障内控制度完善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能够岗位分离, 专人专岗。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却不能明确的划分资产管理责任, 不能清晰明确的定位分工, 从而不能科学的设置岗位, 甚至会出现人员兼任职位的现象。内控制度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的配合才能够有效地执行, 因此, 实现内控制度的全面实施需要加强监督管理。

三、建设完善乡镇财政收支管理的建议

(一) 对收支管理加强监督,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一是对乡镇财政现有的收支渠道要调查清楚, 建立起完善的收支管理体系, 使乡镇财政部门能够就近管理资金的优势凸显出来, 乡镇财政部门要集中管理乡镇所纳入的所有资金, 这样就能够使乡镇财政部门全面监管单位内控措施, 使内控制度得以完善。第二是对单位收支进行加强管理, 重点加强管理票据和印鉴, 使票据管理制度得到完善, 对票据管理、登记、使用和检查的责任要明确认识;执行单位借款和支出的报销流程时, 要对相关业务进行对账和监管, 进而明确其责任。

(二) 对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认识要加强

内控制度是否健全、能否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财政部门领导对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认识。因此, 应该加强乡镇财政领导人员对财政内控制度的认识, 首先是乡镇财政部门领导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向他们介绍在乡镇财政的发展中内控制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即内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并能够预防资金的流失。要想使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得到全面建设需要有乡镇领导人员的支撑。

(三) 对财会人员素质的要求要提高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乡镇财会人员队伍, 对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首当其冲的, 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对岗位职责有较全面的认识, 在进行实际工作中, 就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能够保证整理出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资料。同时, 会计工作是不断变化的, 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内容也要随着会计工作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使会计人员能够适应新的财务管理法规, 深刻认识到财政内控制度, 最终才能够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

(四) 建立全面有效地内控制度体系

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包括多种层次的内容, 主要有预算、人员、监督和政策等方面, 实现内控制度建设的完善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内控制度体系的建设。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起一个机制能够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能够相互监督并且相互制约, 监控的范围要涉及到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第二要使建立的内控制度实现人员的完善管理。岗位职责不同所需人员也就不同, 理应为其配备对应的工作人员, 使岗位的分工明确, 责任明确;对不同岗位的人员要定期组织相应的知识培训, 使工作人员能够源源不断的接触到新知识, 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是促进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对工作人员有奖有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四、结束语

综上看出, 乡镇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乡镇财政收支的合理管理和内控制度的建设, 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也与此息息相关, 内控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使会计信息报告质量得到提高, 有效率的进行财政管理工作, 尽量避免在财政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同时使财政资金的运行安全、完整和规范。因此, 加强完善乡镇财政收支和内控制度的建设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这就要求, 明确责任, 详细分工, 预防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因此, 在今后规划乡镇工作的时候,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乡镇财政收支和内控建设, 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财政管理, 安全的保存财政资产, 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和化解财政管理的风险, 维护人民群主的基本利益。

摘要:分税制和取消农业税等税费改革造成了基层乡镇主体税的缺失, 乡镇财政的收支矛盾从而变得较为尖锐。乡镇政府顺利的履行各项社会经济职能必须以乡镇财政作为其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而内控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使会计信息报告质量得到提高, 有效率的进行财政管理工作, 尽量避免在财政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同时使财政资金的运行安全、完整和规范。内控制度是有效地进行现代管理的一种模式或方法, 建立乡镇财政内控制度是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要求的必然趋势。因此, 笔者对乡镇财政内控制度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其建设的基本原则, 找出若干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乡镇财政,内控制度,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段喜峰, 王虎.乡镇财政财务内控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财会, 2015, 01:42-45.

[2]聂艳艳.加强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思考[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3, 23:30-31.

财政收支平衡 篇10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与完善:一是完善了收入内容, 在预算内收入的基础上, 增加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二是充分考虑政府职能特点, 改革支出功能分类体系。三是根据政府支出的具体用途, 规范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具体意义表现如下。

(一) 有利于财政资金运转效率的提高和财政监督工作的开展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 更有利于其各项收支活动的全面反映, 不但能够使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而且还能使财政调控力度的把握更加合理, 对财政资金运转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还为财政监督、统计分析、预算管理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透明的经济信息, 有利于政府采购及部门预算等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为社会各界监督政府预算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使腐败问题的发生得到了有效遏制。

(二) 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 构建起了更加完善且能够与国际接轨的财政统计分析体系, 这为与其他国家在财政管理上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政府收支分类尚未改革以前, 我国的政府收支体系与国际惯例不相适应, 这不仅不利于国家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工作的开展, 而且也无法实现与其他国家的交流, 合作更是无从谈起。而随着改革的实施, 新收支分类体系较之以往更加科学、规范, 过去的种种不足之处都得到了弥补和解决, 这对于我国在宏观财政管理上更好地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有助于政治体制的完善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深化, 政府的职能及财政收支结构与以往相比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其基于透明的原则, 以公共财政的要求为依据, 对各级科目进行设置, 使收支分类更加科学、全面、细致。通过改革之后的科目编制出来的预算可以更为清晰地反映出政府收支的具体方向, 从而使政府各项职能活动的开展更加透明, 这为政治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负债核算问题

在财政负债核算方面, “暂存款”、“借入款”、“与上级往来”是财政负债会计核算的主要科目。对于“借入款”会计科目而言, 主要核算政府向社会举债的债务, 而无法反映政府欠发工资、担保借款、国有企业潜亏、社会保障支出缺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导致披露的财政负债规模与实际负债规模严重不符, 低估了政府的负债压力。

(二) 财政资产核算问题

在财政资产核算方面, 根据相关规定将发放贷款和收回贷款的本息分别确认为“一般预算支出”、“一般预算收入”, 这种核算方式无法如实反映政府债权在贷款发放与收回中的变动情况, 导致公共财政资源被虚减;政府资产核算中没有涉及政府对外投资形成的国有资本金, 以及缴存国际金融组织的股本, 只将对外投资确认为预算支出, 而没有对投资活动中的产权变动进行如实反映;在转让、出售国有资产时, 只将其取得的款项确认为预算收入, 在核算信息中无法反映资产的减少情况。由于财政资产核算内容不全面, 从而造成国有股权的运营状况无法得到全面反映, 难以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可靠依据。

(三) 预算外资金核算问题

在对预算外资金核算问题进行分析前, 必须明确其具体范围, 即未包含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范围内的资金均为预算外资金, 由于这部分资金是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外的, 所以对它的规范都是由《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来进行。现阶段, 预算外资金已经被纳入到了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当中, 它与一般预算资金在预算编制上基本趋同, 在这一前提下, 财政资金仍以体外的方式进行循环, 不仅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 而且还会导致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与各预算单位的会计报表所反映出来的资金口径存在差异。除此之外, 对社保基金的核算不统一, 使得财政部门无法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出社保基金的运作情况及增值, 这极不利于社保基金的规范管理。

三、改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背景下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 改进资产类会计核算

在资产类核算中, 要进一步扩大核算内容, 增设“政府股权投资”、“贷款”科目, 以反映政府在股权投资、发放贷款中的股权与债权变动情况;将原本的“待处理财政周转金”替换为“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用于核算政府无法收回的贷款、周转金等。

(二) 改进负债类会计核算

在负债类核算中, 增设“应付款”, 用以对财政部门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个别事项而确认的当期支出;在财务报告中重点披露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的相关信息, 包括债务担保、行政赔偿未决诉讼、国有企业潜亏等。

(三) 改进净资产类会计核算

在净资产会计核算中, 增设“预算外结余”、“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科目, 对预算外资金和社会保险基金的结余进行核算。同时, 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预算、基金预算、专用基金、预算外以及社会保险基金这五项结余的期初数栏;增设“政府投资基金”, 在政府以产权的形式投资股权时, 既要遵循收付实现制按照原有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核算, 同时还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用“政府投资基金”科目进行核算;增设“政府贷款基金”和“政府偿债基金”, 用于核算贷款、借入款、应付款等内容。当无法收回政府贷款时, 要按照无法收回的贷款金额对“政府贷款基金”中的金额进行冲减。

(四) 改进收入类会计核算

由于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对收支科目的划分不详细, 从而使得由此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不够具体。因此, 应对收入类会计核算进行改进。具体内容如下:增设“债务预算收入”, 用以对政府在境内和境外举借债务所得的收入进行核算, 如政府向社会借款时, 根据收付实现制, 借“国库存款”, 贷“债务预算收入”;增设“预算外收入”, 用以对政府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核算;增设“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用以对与社保相关的收入进行核算。此外, 对“调入资金”的核算范围进行扩大, 用以对各类财政资金间的调拨进行核算, 具体包括政府性基金转移、财力性转移支付、返还性以及预算外转移等收入。

(五) 改进支出类会计核算

在支出类核算中, 增设以下科目:“债务预算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以及“预算外支出”, 并对“调出资金”的核算范围进行扩大, 将现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中的“政府调剂支出”取消。“调出资金”应当能够对各类财政资金之间的调拨进行核算。如从财政预算外资金中调入一般预算内资金时, 可借“调出资金”, 贷“财政专户存款”。

四、结语

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背景下, 财政总预算的会计核算体系必须进行相应改进, 在解决原会计核算体系问题的同时, 使财政总预算会计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各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 为政府收支分类方案的实施提供基础数据, 从而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职能。

摘要:新政府收支分类方案的实施, 对于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 有效开展财政监督工作, 建立财政信息管理系统有着重要意义。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应顺利这一改革趋势, 对自身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完善, 从而为财政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本文对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内容和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并分析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政府,收支分类,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武东, 王建中, 王振宇.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模拟试点工作总结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06, (5) .

财政收支平衡 篇11

关键词:出口退税,财政收支,财政风险,财政管理体制

一、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历史演变

1985年到1993年是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形成阶段。我国于1950年开始对出口退税做出了相应规定, 1987年出台了《关于出口产品退税若干问题的规定》, 1989年颁发了《出口产品退税审批管理办法》, 1992年初步形成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色的出口产品退税管理机制。1994年到2003年是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发展阶段。1994年我国确立了增值税的主体地位, 出口退税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其间中央政府不断对出口退税税率进行调整。例如,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 我国的出口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因此先后多次小幅度提高退税率。2003年底国务院对出口退税机制做出了重大调整。2004年至今是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阶段。2005年我国对出口退税进行了结构性调整, 限制“两高一低”产品的大量生产出口。在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巨大推动下, 我国的对外经济快速发展。

二、企业出口退税对财政收支的积极影响

1. 对财政收支管理体制的影响。

第一, 中央财政的压力大大减轻。据统计, 2013年地方政府分担了全国出口退税总额的20%, 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央财政的压力。第二, 加强了地方政府在出口退税管理方面的积极性。考虑到出口退税对自身利益的影响, 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会积极加强对自身出口退税的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第三, 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不同区域间的财力分配。2013年我国广东、上海、北京、天津等各外贸强省出口占全国的95%, 财力十分雄厚, 为了避免这些出口强省从中央财政中获得过多的隐性补贴和政策支持, 出口退税体制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有效的约束, 在不影响强省正常财政能力的条件下, 合理的对全国各省的财力进行分配, 有效的平衡了不同实力地区的财政情况。

2. 对财政收支运行风险的影响。

出口退税体制自2004年1月1日改革以来, 对财政运行风险产生了很大影响。改革以前, 我国的出口总额以37%的年均速度不断增长, 到2003年已经达到4438亿美元, 但是同期中央财政的实际收入增长率只有19%, 这充分说明了外贸出口退税额的增长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 造成政府对企业的拖欠退税严重的问题, 2002年中央财政对企业的欠退税金额为2500亿元, 2003年为3270亿元, 但是2003年中央安排的出口退税金额只有1439亿元。近年来我国预算支出刚性较强, 企业的外贸出口额不断攀升, 给中央财政带来了巨额的欠退税款, 使得其对财力安排和支出运行承担了较大的风险。新的出口退税体制规定了科学的还款方案, 保证了中央财政的稳定性, 通过对出口退税体制的改革和实施,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央财政运行的风险。

另外, 近年来为了缓解欠退税给企业带来的一系列麻烦, 很多地方政府采取由商业银行对企业出口退税账户进行托管的办法, 把出口退税的应收款项作为担保, 企业能够获得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 避免了因此造成的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把国家财政信用风险与金融机构风险相挂钩, 虽然有利于企业获得贷款, 却不能保证贷款到期能够收回, 这种风险的转嫁不利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中提出政府全额贴息等实施办法, 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财政和金融风险。

3. 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

2004年我国在稳健的财政政策下进行了新一轮的税制改革, 而出口退税作为税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三驾马车之一, 出口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 由2000年的40%增长到2012年的78%, 并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这充分说明了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之大。据统计, 以往出口退税额与贸易出口额的相关程度达到0.89, 中央对企业欠退税的情况较严重, 93%的企业超过一年没有得到款项, 金额的积累使得很多企业都无法扩大经营规模, 严重影响企业发展。近年来, 由于财政政策的改变, 把以往“拉动为主”的政策手段转变为“需求与供给并重”的方式, 对出口退税产生了积极影响, 有效弥补了企业的资金缺口、优化了企业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 税制的下调在一定程度上对贸易出口产生了抑制作用, 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影响, 由于中国出口企业的特点是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本场低廉, 所以从长远来看抑制作用有限, 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的交易额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也能够说明这一点。同时, 随着我国的出口结构逐渐合理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政策改革的长期效益。所以, 新的出口退税制度对财政政策有积极的影响。

4. 对财政征管制度的影响。

企业出口退税政策对财政征管制度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主要表现在:第一, 出口退税政策规定各级部门和地区都要端正对退税政策的认识, 提高防范和打击骗税行为的思想意识, 认真实施出口退税改革工作, 对工作的进展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对出口退税骗税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财政管理, 增加了打击骗税的力度。第二, 政策要求各级部门和地区及时沟通交流、积极协调配合, 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 合力对出口退税行为进行执法监督, 大大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行动统一性, 进一步完善了执法体系。第三, 中央推出了关于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审核的规定, 对出口退税进行电子信息审核管理符合现代科技网络的发展, 推进了财税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未来的“金财工程”、“金税工程”和“金关工程”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企业出口退税对财政收支的不利影响

1. 中央财政的短期负担将十分沉重。

如上所述, 新的出口退税机制能够在长期的发展中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 但是在短期内还是会给中央带来一定程度的财政负担, 这是难以避免的。根据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新账不欠, 老账不还”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 2002年之前的欠退税账款要在2004年之前还清, 如果老账没有还清, 中央财政将担负利息。在新制度实行以前, 中央累计欠企业退税金额已经超过3924亿元。考虑到全部由中央还款的压力, 2004年实行老账按3:1的比例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分摊, 由此中央支出为2943亿元, 地方出资为981亿元。根据全额贴息的规定这批欠退税还要按照3%的年利率计算利息费用, 约为118亿元。如何合理安排这些增长的财政支出是中央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是在近几年不断积极实行财政政策的过程中, 中央鼓励净出口, 因此进口环节税收收入增量不会过大, 中央继续拉动需求的钢性支出和税制改革的减税倾向都为当时的中央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支出困境。

2. 地方财政面临财政支出的挑战。

我国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产品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 产品结构单一, 但是出口退税政策为了缓解中央压力, 规定了取消或降低部分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 这对西部地区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同时间接地降低了西部地区的税收水平。另外, 老账按3:1的比例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分摊给西部地区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不同于西部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出口产品结构多元化, 地方财政实力雄厚, 关于退税率的调整没有给东部地区带来过度的影响。但是老账按3:1的比例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分摊的政策缺乏灵活性, 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之间负担的不平等性, 例如, 如果内地企业选择在沿海地区出口, 出口退税则会由沿海地区承担, 而内地企业会向中央缴纳25%的增值税, 因此沿海地区因为出口企业多、出口量大, 其财力会慢慢转移到内地地区, 造成了财富转移的不平等。

3. 新措施给财税管理带来了新难题。

(1) 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中关于“老账不欠”的规定给出口企业带来了福音, 中央提出累计欠退款由中央和地区按比例归还, 所以, 企业需要及时整理好以往的专用发票、报关单、外汇核销单等单据才能顺利申报退税。但是, 改革前的出口退税的办理手续并不规范, 纸质单据容易损坏和丢失, 不易保管, 另外, 当时的信息化还不发达, 采用初级数据网络传输的形式, 存在一些漏洞, 庞大的欠退税金额给数据、单据的整理带来了困难, 增加了出错的几率。当时这些不规范的管理方式为出口企业制造了骗税的机会。

(2) 企业出口退税政策规定对以往年限出口退税实际退税指标为基数, 超过基数的部分全额退款, 这会促使很多不法企业千方百计的做大基数, 来获得更多的退税金额, 扩大该地区的财力, 类似的情况在以往的税制改革中就曾发生过。

另外, 该规定也有可能引起地方政府的某些寻租行为。所谓寻租行为就是指借助政府保护而谋取财富的行为。简单的按照比例在中央和出口地政府之间分担出口退税金额的行为可能会促使该地区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进而做出减少出口的规定。例如, A地区的企业在B地区采购了一批原材料, 在A地区出口, 这样一来B地区取得了25%的增值税, 而A地区却负担了出口退税。长此以往, B地区为了保证自己的财力, 就会限制产品出口, 导致国内市场的隐性分割, 这不仅不利于对地方和中央的财政收入, 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的财政对策

1. 尝试推行“证券化”的方案。

所谓“证券化”方案就是指, 把中央对出口企业的欠退税款转化为等额的证券, 在公开市场上流通转让, 通过变现的方式使企业获得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政府面临的巨额欠退税款的支出困境, 也避免了宏观经济环境下以增税的形式弥补欠款的不合理性, 同时这种方法还能使投资民众对财政应退未退余额的本息偿还形成巨大的硬约束。所以, 推行“证券化”方案是大有裨益的财政对策。

2. 采用“代理制”合理分担退税款负担。

所谓“代理制”是指由生产企业直接和国外进口商签订采购合约。针对出口退税政策造成的财力在地区之间的转移, 推行“代理制”能够字啊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在代理制下, 外贸公司只承担具体出口业务流程, 使得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不再统一地区而造成的财力转移得到了基本的解决。但是这种方式在实行起来存在一定困难, 一方面因为我国目前的代理制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很小, 另一方面我国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之间已经建立了广泛而深厚的联系。

3.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

分担退税机制为西部地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中央政府因此支付一定的成本来弥补西部地区的财力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 采取低息贷款等措施。

4. 财政部门应做好出口退税改革的落实工作。

第一,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把以往税制中与新出口退税政策相违背的部分加以修改,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用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 将出口退税规定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 完善政策细则。第二,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各地区各级部门要正确理解企业出口退税政策的重要意义, 积极主动完成自己的职责, 对其他部门的工作给与配合与支持, 共同推动出口退税政策的落实工作。第三, 地方政府要及时还款。地方政府要以身作则, 努力增收节支, 对中央政府欠款的分担部分及时到位, 不要出现拖欠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金红.出口退税对出口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的影响[J].中国统计, 2012 (8) .

[2]陈宇涛, 易风.试述我国出口退税的改革与现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3]杨金亮.关于出口退税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税务纵横, 2010 (2) .

[4]晓溢.“证券化”解出口退税积压症结[J].税务征管, 2012 (9) .

上一篇:金融公平下一篇:电视新闻语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