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支评价

2024-07-29

收支评价(共10篇)

收支评价 篇1

一、引言

(一) 公立医院收支综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 目前公立医院亟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 鼓励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形式,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第一需要发挥医疗保险补偿和控制作用, 第二需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第三需要规范药品采购供应, 第四需要落实和完善政府投入政策。基于以上要求, 综合评价具有必要性。目前基本药物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正进一步完善, 推进了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的改善和革新。

(二) 公立医院收支综合评价体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及不足

目前从公立医院收支综合评价体系的主要研究来看, 许多地区学者正积极从经济学评价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国外主要从实践方面展开探讨, 例如, 英国建立了医院星级评审制度, 根据各个单元服务质量制定相应奖惩措施, 这些措施对于改进医院服务质量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综合来看, 国内对于公立医院收支综合评价体系的主要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理论探讨阶段, 亟需深入开展实践, 应通过合理的绩效评价与考核手段发挥经济杠杆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充分调动公立医院全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公立医院收支的主要组成部分及评价机制

(一) 公立医院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及评价

1. 主要组成

公立医院收入是指医院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取得的业务收入和从事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以及从财政与主管部门取得的补助经费, 包括医疗收入、药品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

2. 考核指标

科室考核指标有科室收入、平均处方费、平均床日费、平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病床使用率、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等。

(二) 公立医院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

1. 组成部分

从公立医院的具体运行状况来看, 支出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部分, 即: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

2. 评价机制

部分公立医院在进行支出综合评价时, 选取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常规方法以及多元统计方法等, 比如, 医院临床科室支出评价, 如果所选支出指标较多或者指标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部分公立医院会考虑用主成分的评价方法或因子分析的方法。

三、公立医院收支评价现状描述

(一) 现有的医院收支评价办法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医院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 我国公立医院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均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迄今尚未有一套完整、科学、行之有效的医院收支评价体系, 以致于人们难以用一个比较统一的指标和办法去评估医院收支平衡的优劣好坏。

(二) 现行评价体系概念、依据、指标和方法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现状

从现行公立医院评价体系的实践来看, 医院绩效评价在概念、依据、指标和绩效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部分弊端, 主要表现在:1.评价标准不统一;2.评价指标和方法不匹配;3.未实现从模糊定性概念水平向客观量化指标的转变。另外, 部分公立医院工作评价指标繁多, 不能客观地反映医院绩效。

四、公立医院收支综合评价体系分析

(一) 有针对性地选择评级标准进行评价

目前公立医院综合评价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法、秩和比法等。

(二) 要制定严格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

1. 科学核定各类收入、各项收支的范围与界限

要根据不同医院级别, 正确制定医院收入、支出目标计划。应以业务收支为重点, 充分考虑影响因素, 按照职工人均工作量、检查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 支出方面重点控制人员支出、材料支出、医疗仪器设备支出和管理费用成本。

2. 通过成本结构分析, 找出成本控制的关键点

主要方式是通过对公立医院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成本项目的分析, 找出各个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点。支出评价完善方面, 主要通过控制行政、后勤等类型的管理费用, 最大程度上降低非经营性支出, 从而通过完善评价机制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三)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部分重点介绍了医院收支风险评价以及财务内部控制方面的具体措施, 本部分将阐述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的特点, 有利于全面、动态考核医院的发展情况, 以及时发现医院的不足之处。

1. 预算管理指标

预算收入执行率=本期实际收入总额÷本期预算收入总额×l00%

预算支出执行率=本期实际支出总额÷本期预算支出总额×l00%

2. 结余和风险管理指标

业务收支结余率=业务收支结余÷ (医疗收入+财政基本支出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100%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3. 成本管理指标

门诊收入成本率=每门诊人次支出÷每门诊人次收入×100%

百元收入药品、卫生材料消耗=药品、卫生材料消耗÷ (医疗收入+其他收入) ×100

鉴于目前公立医院综合评价标准及相应体系不尽完善, 下一步将在深入分析医院经营实践的基础上, 完善综合评价方式及考核方法。借鉴平衡记分卡法 (BSC) 绩效管理理论从医疗服务效率管理类指标、财务类指标、医院发展类指标和满意度指标等方面建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结合投入、结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 经二轮专家咨询建立基于医院内外考核和医院等级评审相结合的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公立医院自我补偿压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经营成本出现不断增大的现象, 造成医院出现增收不增效益, 且结余率偏低的结果。目前实施的医院收支评价办法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医院发展的需要。文章基于综合评价体系完善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从公立医院收支的主要组成部分、收支评价现状描述以及对公立医院收支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 阐述公立医院收支综合评价模式。

关键词:公立医院,收入,支出,综合评价

京郊农民收支再升级 篇2

收入增速超越城镇、超越GDP

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3000户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北京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16476元,同比提高11.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呈现出超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越GDP增速的可喜局面。

农民增收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中心环节。2012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469元,同比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6476元,同比增长11.8%。尽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已是连续第4个年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平均领先1.7个百分点(见上图)。2012年,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2.32下降到2.21,相对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从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来看,初步统计2012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为17801亿元,增长7.7%。这也意味着,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首次在物价上涨时期超越GDP的增速。回顾2004年以来北京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2004~2007年为第一阶段,农民纯收入无论名义增速还是实际增速都远远低于GDP的增速,与GDP增速的差距分别为3.3个和4.9个百分点。2008~2011年为第二阶段,农民纯收入在经济增速回调趋稳阶段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名义增速始终高于GDP的实际增速,平均高出2.6个百分点,但实际增速仅在物价水平同比回落的2009年超过了GDP的增速。2012年为第三阶段,农民纯收入增长呈现出实质性转变,在全年物价水平同期增长3.3%的情况下,首次实现了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对GDP增速的全面超越。上述三个阶段中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同特点说明了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从保增长、促发展向重民生的过渡与转变。

收入结构趋向城镇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北京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生产经营活动日渐收缩,剩余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工资性收入占据了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首要位置;同时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保障水平日益提升也使得农村居民获得的转移性收入不断增长,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超越家庭经营收入成为拉动收入增长的第二主力。2012年,北京农民纯收入的四项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为65.8%,增长13.2%;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为15.8%,增长15.1%。二者合计对纯收入的贡献率为92.2%,拉动收入增长10.9%(见下表)。

劳动力稳定就业与劳务工资上涨促进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据3000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北京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0843元,同比增加1264元,增长13.2%,拉动纯收入增长8.6个百分点。2012年北京市小时工资和月工资最低标准分别增长7.5%和8.6%、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工资平均增长13.3%,这些利好因素构成了农村住户工资增长的宏观基础。各级政府出台政策及资金支持、鼓励企业优先聘用本地农民工、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和竞争力、加强企业与农户的用工信息对接等,是保障农民就业的有力抓手。据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统计,2012年北京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人数达66562人,农民就业形势稳定,带动了农民增收。

再分配环节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民受益面广。2012年北京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598元,同比增加341元,增长15.1%,拉动纯收入增长2.3个百分点。其中增长较快的有人均离退休金,为1740元,比上年增加277元,增长18.9%;主要由政府推动的各种政策性补贴收入为721元,增加92元,增长14.6%。从全市情况分析,2012年各项涉老福利全面增长,占农村地区总人口17%的老年人口从中受益。其中,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福利养老金标准均增长10%左右,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约1.7个百分点。另外,随着农村低保最低标准上调40元,每月对相关补助家庭的补贴增长了11.8%,这让占农村地区总人数1.3%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得到了实惠,拉动全市农民收入增长0.2个百分点。

除以上因素外,2012年房租上涨与平原造林土地流转也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但天气原因及土地流转对农民的生产经营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消费趋向高端、时尚和信息化

受新生代群体消费需求旺盛,城乡统一社保、医疗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等因素影响,京郊农民消费支出快速增加,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12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879元,比上年增加了801元,增长了7.2%。八大类消费支出中,除居住支出同比负增长以外,其余增速均在8%以上。居住支出下降主要受部分区县土地储备放缓、农民新建房数量下降、建筑材料支出大幅下降所致。从各领域拉动情况分析,食品支出、交通和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对消费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大。

新生代消费群体是指以80后、90后及其子女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人群。2012年京郊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7.2%的增幅中,有5.7个百分点由新生代成员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人年龄在30岁及以下)贡献,农村居民生活开支中的新生代群体消费特征明显。比如,年轻一代带动北京市农村居民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用燃料支出持续快速上涨。这两项支出同比分别增长了15.5%和21.3%,其中,新生代家庭的贡献率分别为128.9%和88.3%;通讯工具支出对农户交通和通讯类消费的支撑作用明显,拉动6.6个点,其中5.8个点由新生代家庭带动;新生代家庭每百户家用计算机拥有量为79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为68台,是传统家庭的2.2倍,新生代家庭对网络的利用率明显高于传统家庭。

近年来,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手中有了更多的余钱可以用来安排医疗保健等自身需求。同时,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快捷便利的报销实时结算制度,农民由“怕看病”转变为“敢看病”,医疗保健需求进一步释放。2012年北京市农村户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7万人,比上年增长2.1%;户籍人口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维持在97%左右;9类重大疾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60%提高到70%,部分区县视具体情况还有适当提高。综合各种因素,2012年北京市农民购买药品和用于医疗费的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7.8%和5.2%,推动居民医疗保健类消费支出提高5.5个和3.4个百分点。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编辑:王许松 / 邮箱:wxs@bjstats.gov.cn

收支评价 篇3

居民收支数据是国家政策决策、企业生产决策和居民生活决策的重要依据,其数据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管控也已成为我国相关统计部门工作的重点。然而,目前关于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评估的研究和实践仍存在些许不足:一是,关于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评估的研究有限,且局限于准确性分析和定性分析,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待拓展;二是,在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评估的实践中,主要采用统计部门内部自我评估的方式,公众参与不足,社会公信力差。因此,居民收支数据质量也难以获得广泛一致的认可。

随着统计数据质量概念逐渐从一维扩展到多维,各国际组织和各国统计机构尤为重视统计数据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开始以用户视角评估统计数据质量。这也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发展趋势。目前,很多国家的统计机构已经在数据质量管理框架下开展了用户满意度调查,来获取用户感知的统计数据质量信息,为有效管控统计数据质量提供重要参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欧洲统计系统(European Statistical System,ESS)的用户满意度调查。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采用用户满意度调查的方法,研究用户视角下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分析政府统计数据的整体质量;二是分析具体政府统计指标的数据质量。本文拟运用用户满意度调查的方法,从多维度对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进行评估。本文的研究目标有:一是在界定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维度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二是通过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对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进行用户视角下的定量分析。以期了解用户感知的居民收支数据总体质量及各维度质量的水平,为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信息。

二、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一)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的维度确定

对于“质量”而言,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其制定的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0:2015)[1]中强调,质量不仅包括其预期的功能和性能、而且包括顾客感知的价值和效益。与此相应,对于“统计数据质量”而言,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统计机构也非常重视统计数据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将统计数据质量内涵逐渐扩展,由仅包含准确性特征的单一维度发展为包含准确性、可比性、适用性、时效性、可获得性等特征的多维度,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统计数据质量概念体系。本文对三大国际组织以及我国部分学者设计的统计数据质量概念体系进行梳理,如表1所示。

表1中的10个统计数据质量维度可以归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为环境质量,指统计数据生产过程中的制度和方法保障,包括制度规范性、方法健全性、客观性三个质量维度;第二方面为产品质量,指统计数据产品自身的特征,包括准确性、可比性、适用性三个质量维度;第三方面为服务质量,指统计数据发布过程中服务用户的情况,包括时效性、完整性、可获得性三个质量维度;第四方面为经济质量,指统计数据生产和服务全过程的成本效益特征,包括成本效益性一个质量维度。在四个质量方面中,从国际组织和我国学者的公认度出发,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认可度较高,而环境质量、经济质量认可度相对较低;从用户感知的难易出发,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最易感知,环境质量其次,经济质量最难感知。基于此,本文将环境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三个质量方面纳入居民收支数据质量概念体系。在具体的质量维度界定时,将居民收支数据自身的特点纳入其中。

注:依据各组织和学者对于统计数据质量概念的界定,将意义相近的质量维度予以合并或拆分。

综上所述,本文将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确定为9个质量维度:制度规范性、方法健全性、客观性、准确性、可比性、适用性、时效性、完整性、可获得性。其中,制度规范性反映法律、道德、制度的规范效力,方法健全性反映统计调查方法的科学合理程度,客观性反映统计数据生产过程的公开、透明、专业程度,准确性反映统计数据与真实情况的接近水平,可比性反映统计数据在时间、空间、项目间的一致性,适用性反映统计数据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时效性反映统计数据发布的实时性与准时性,完整性反映统计数据发布信息的充分程度,可获得性反映用户取得统计数据的难易。

(二)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参照IMF数据质量评估框架、OECD统计活动质量框架与导则、ESS统计质量保证框架,将9个质量维度进一步细化为具体指标,最终形成1个质量总体、3个质量方面、9个质量维度、27个质量指标,从而构成用户视角的四级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文中一级到四级指标即质量总体、质量方面、质量维度和质量指标,分别用W、Xi(i=1,2,3)、Yj(j=1,2,…,9)和Zk(k=1,2,…,27)表示。其中,四级指标即质量指标,构成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用户满意度调查的具体问项。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熵权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定量分析用户视角下的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组合评价方法,它将主观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客观的熵权法相结合。其中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确保用户视角下居民收支数据质量定量分析的可能性;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根据指标数据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小确定权重,避免了赋权时的主观性,使得分析更为客观、真实。由此看来,与常用的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相比,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更为客观,具有一定优势。

(一)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以隶属度理论为基础,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在本文中,用户感知的居民收支数据质量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其影响因素也具有模糊性,因此本文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由于本文用户视角下的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四个层次,模糊综合评价需依次由第四层次到第三层次,再由第三层次到第二层次,最终由第二层次到第一层次。这里以第四层次的模糊综合变换为例予以阐述,第三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模糊综合变换与此相似。

因素论域和评语论域是模糊综合评价中的两类基本要素。其中,因素论域由描述被评价对象的p种因素构成,表示为U={u1,u2,…,up},本文指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27个质量指标;评语论域由描述每一因素所处状况或表现水平的q种评判组成,表示为V={v1,v2,…,vq},本文指“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5种评语。

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包括:(1)确定因素论域U上的模糊权重向量W=(w1,w2,…,wp);(2)确定从因素论域U到评语论域V的模糊关系矩阵R=(rij)p×q;(3)通过模糊变换W°R确定被评价对象在评语论域V上的表现S=(s1,s2,…,sq)。

作为一个模糊概念,被评价对象“用户感知的居民收支数据特定质量指标的质量水平”是因素论域U的一个模糊子集,其表现以模糊向量W=(w1,w2,…,wp)来表示,其中wi(i=1,2,…,p)表示质量指标ui(i=1,2,…,p)相对于所属上级质量维度的重要程度(权重系数)。模糊向量W中的数值通过问卷调查、采用下节所述的熵权法计算取得。模糊关系R=(rij)p×q刻画了U与V的笛卡尔乘积U×V上的模糊子集“单一质量指标用户感知质量”,其中rij(i=1,2,…,p;j=1,2,…,q)表示用户将质量指标ui(i=1,2,…,p)的质量感知水平评定为vj(j=1,2,…,q)的可能性。模糊关系R中的数值通过问卷调查、采用模糊统计法计算取得。对于模糊变换模型S=W°R=(s1,s2,…,sq),其中sj=pi=∨1i*(w∧*rij)(j=1,2,…,q)表示被评价对象“用户感知的居民收支数据特定质量维度的质量水平”可以被评定为vj(j=1,2,…,q)的程度。令最大隶属度为sj*=max{s1,s2,…,sq},则以相应的评语等级vj*作为对被评价对象表现水平的最终评定结果。模糊算子对(∧*,∨*)采用“普通实数乘法(·)与加法(+)”算子对,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

(二)熵权法

熵权法来源于信息论,是一种根据各评价指标数据所包含信息量的大小确定权重的方法。

在熵权法中,衡量各评价指标数据信息量大小的工具为信息熵。当某个评价指标信息熵较小时,表明该指标数据的变异程度较大,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也较大,应赋予较大的权重;而当某个评价指标信息熵较大时,则与之相反。

设有m个指标,n个样本,其所形成的原始数据矩阵为X'=(x'ij)m×n,则熵权的计算步骤如下:(1)对X'中m个指标的数据归一化处理,得到矩阵X=(xij)m×n,计算第i项指标下第j个样本指标值权重:;(2)计算第i项指标的熵值:

,其中,k=1/lnn,并假定当pij=0时,pijlnpij=0;(3)计算第i项指标的差异性因数:gi=1-ei(i=1,2,…,m);(4)确定第i项指标的熵权值:。

四、实证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以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四级指标,构成测评量表的问项,作为调查问卷的主体部分;此外,加入背景问题、总体评价、改进建议等,作为调查问卷的辅助部分。由此构成《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用户满意度调查问卷》,用于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发放问卷共计320份,回收300份,剔除受访者回答“在过去的12个月中未搜集和使用居民收支数据”的问卷36份,得到有效问卷264份,有效回收率为82.5%。在有效样本中,高校及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及社会团体的受访者比重分别为43.94%、28.79%、27.27%;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受访者比重分别为16.67%、50.38%、31.44%、1.52%;认为居民收支数据在学习和工作中可有可无、不太重要、比较重要、非常重要的受访者比重分别为2.27%、22.73%、56.44%、18.56%;在过去12个月中使用居民收支数据次数为1-5次、6-10次、11次及以上的受访者比重分别为46.59%、38.64%、14.77%。总体看来,可以认为调查样本具有较高代表性。

(二)测评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作为调查问卷的核心,居民收支数据用户满意度测评量表应该具有足够的信度和效度,才能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信度(Reliability)是指测评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常用的信度检验指标是Cronbach’sα系数,它通过计算测评项目的平均相关系数来衡量测评量表的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介于0和1之间,数值越高,信度越好。一般认为,当Cronbach’sα系数大于0.7时,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效度(Validity)是指测评量表能够测量期望主题的程度,通常有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内容效度也称逻辑效度,指测评量表内容的适合性和相符性,主要考察测评量表内容能否有效反映调查主题,实现调查目的。对内容效度的评定常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由专家或研究者做出评判。本文借鉴国际组织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构建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形成本文的测评量表,测评项目能够充分反映研究主题,可以认为其具有内容效度。

结构效度也称建构效度,反映调查结果与所要测量主题概念的同构程度。常用的结构效度检验指标有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p值。一般情况下,当测量变量的KMO值接近或超过0.7且Bartlett球形检验p值小于0.01时,可认为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应用SPSS20.0对测评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无论是从各个质量维度、还是从总体而言,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表明测评量表的信度良好;KMO值均大于0.7且Bartlett球形检验p值小于0.01,表明测评量表的效度良好。综合以上信度效度分析结果,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合理的,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可信的,可用于进一步定量分析。

(三)熵权模糊综合评价

调查问卷采用10级李克特量表来获取用户对居民收支数据质量指标的感知,分数越高、感知质量越好。在分析中,与评语论域相对应,受访者评分为1分和2分为“非常不满意”、评分为3分和4分为“比较不满意”、评分为5分和6分为“一般”、评分为7分和8分为“比较满意”、9分和10分为“非常满意”。根据调查问卷结果,采用模糊统计的方法,将受访者对五种评语的选择比重作为各评语对模糊子集“单一质量指标用户感知质量”的隶属度,从而得到对隶属矩阵R的近似估计,如表4所示。

根据熵权系数法分别计算四级、三级、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5所示。

以表4和表5为基础,分别依次进行第四层次、第三层次、第二层次模糊综合变换,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按照最大隶属度的原则,不论是就各个质量维度、还是就各个质量方面、或是质量总体而言,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用户感知都为“一般”的水平。

为了使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评估结果更加直观,将“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赋值2、4、6、8、10,结合各层次模糊变换结果S=(s1,s2,s3,s4,s5),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转换为10分制的综合得分E=2×s1+4×s2+6×s3+8×s4+10×s5,结果见表6最后一列。

首先,从质量维度的层次进行分析,各个质量维度的综合得分均为5.5分到6.5分之间,从高到低依次为可比性(6.2672)、方法健全性(6.2466)、可获得性(6.1874)、制度规范性(6.1430)、时效性(6.1157)、准确性(6.0810)、客观性(5.9439)、完整性(5.8500)、适用性(5.7463)。从整体看,用户感知的居民收支数据质量一般;从各个质量维度的比较看,适用性、完整性、客观性是影响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用户感知的关键因素,是居民收支数据质量改进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的维度。其次,从质量方面的层次进行分析,各个质量方面的综合得分较为均衡,从高到低依次为环境质量(6.1165)、服务质量(6.0202)、产品质量(5.9736)。由此可见,产品质量是三个质量方面中表现较差的,需要加强改进。再次,从质量总体的层面进行分析,质量总体的综合得分为6.0358,处于一般水平,仍有改善空间。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借鉴三大国际组织和我国学者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定义,结合居民收支数据的特点,确立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的概念体系,并借鉴三大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框架,构建居民收支数据数据质量评估的四级指标体系。通过用户满意度调查,获取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的用户感知数据,运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不论是就各个质量维度、还是各个质量方面、或是质量总体而言,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的用户感知均为“一般”水平。用户对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的感知,呈现出单峰对称分布的特征,“一般”评价的比例较高,而“不满意”和“满意”评价的比例较低。由此看来,用户对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的认可度较为一般,居民收支数据质量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第二,适用性、完整性、客观性是影响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用户感知的关键。其中,居民收支数据适用性质量维度的用户感知水平最低,说明相关统计部门需要加强与用户的交互,在居民收支数据生产的过程中应提升服务用户的意识,加强统计部门与用户交互渠道的建设。而完整性质量维度的用户感知水平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居民收支数据发布环节,要细化关于其概念、统计范围、调查方法以及处理修正的说明,以便用户科学合理使用数据。客观性质量维度从属于环境质量这一质量方面,其用户感知水平也较低,表明机构独立性、统计透明度、方法客观性也相对欠缺,为此在居民收支数据的生产过程中,统计部门要做到独立与客观、公开与透明,从而进一步提高居民收支数据的公信力。

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调查样本量有限导致研究结论的代表性不足、数据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不够完善、对居民收支数据质量整体进行研究而无法将收入数据质量和支出数据质量进行横向对比等,这些都是今后研究可以拓展的方向。

摘要:本文借鉴国际组织和我国学者对统计数据质量定义,结合我国居民收支数据特点确定居民收支数据质量概念体系、构建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采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用户视角下的居民收支数据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就各个质量维度、还是各个质量方面、或是质量总体而言,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的用户感知水平都为“一般”;在各个质量维度中,适用性、完整性、客观性是居民收支数据质量改进应予以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居民收支,数据质量,用户满意度调查,熵权模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Fundamentals and Vocabulary[EB/OL].[2015-09-15].https://www.iso.org/obp/ui/#iso:std:45481:en.

[2]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Data Quality Assessment Framework-Generic Framework[EB/OL].[2012-05].http://dsbb.imf.org/images/pdfs/dqrs_Genframework.pdf.

[3]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Quality Framework and Guidelines for OECD Statistical Activities[EB/OL].[2012-01-17].http://www.oecd.org/officialdocuments/publicdisplaydocumentpdf/?cote=std/qfs(2011)1&doclanguage=en.

[4]ESS(European Statistical System).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 of the European Statistical System[EB/OL].[2012-06-01].http://ec.europa.eu/eurostat/documents/64157/4392716/qaf_2012-en.pdf/8bcff303-68da-43d9-aa7d-325a5bf7fb42.

[5]赵乐东.也谈统计产品的质量问题[J].统计研究,2000(6):57-59.

[6]余芳东.外国统计数据质量的涵义、管理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统计研究,2002(2):26-29.

[7]邱东,宋旭光.中国统计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京城收支表情:微笑与平静 篇4

居民收入:迎难而上,图景更加浓墨重彩

2011年,国内外各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增强,面对居高不下的物价,工薪阶层更加关注“薪情”的变化,“晒奖金”、“晒福利”日益流行;而收入微薄、积蓄不多的低收入弱势群体更多的是在默默承受着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购买力的下降,以及原本就相对较少的财富的再次受损,急需改善生活质量。这两个群体构成了社会的主体,前者的收入主要来自工资,后者的收入则主要来自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帮扶。

目前,工资性收入仍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其在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占比达到67.8%。由于涉及面大,往往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2011年,北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960元提高至1160元,提高幅度超过20%;而个税调整方案几经周折终于尘埃落定,起征点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对广大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无疑是重大利好消息。行业工资的调整也是可圈可点,铁路、公交、教育、社会组织等行业一线职工的工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受多种有利因素提振的影响,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5161元,同比增长8.9%。转移性收入在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占比27.1%,是居民家庭收入的第二大来源。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基础养老金等标准的上调、社会保障待遇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临时生活补贴的发放等政策的落实,对于主要依靠转移收入生活的居民家庭来说都是雪中送炭。在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推动下,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同比增长19.4%,达到10075元。

就这样,民众诉求与政策组合纵横交错,将2011年居民收入的图景浓墨重彩地演绎出来。可以说,上述各项政策都是在近年来“民生为本”的主旋律上奏响的一个个强音。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03元,同比增长13.2%,增速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高调结束了年度乐章。

居民消费:波澜不惊,信息与服务消费风景独好

如果说2010年的居民消费以突出的热点表现出明显的抑扬顿挫,那么2011年的居民消费则似乎更有一种波澜不惊的味道。受宏观调控、通货膨胀、刺激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21984元,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从全年的情况看,消费增速总体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年底受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即将到期、两节临近、物价涨幅回落等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有所回暖。受机动车“摇号”限购政策的影响,前两年一直领军居民家庭消费的家用汽车消费在2011年明显减少,带动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速放缓,在八大类消费中从2010年的增速最高降至增速最低,仅为2.9%。占居民消费支出40%以上的吃和穿类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仅为8.0%和8.5%。八大类消费中增长最快的属居住支出,22%的同比增幅也主要由房租价格上涨所推动。

短期内的价格上升对即期消费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2011年物价的上涨让许多家庭不得不收紧腰包。然而看似平静的背后,却萌动着新兴的力量,与传统消费项目热度不高相反,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消费形态却“风景这边独好”。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深度植入,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方式正悄然转型,信息消费、服务消费、时尚奢侈品消费表现不俗。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同比增长13.8%,比消费支出增速高3.5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29.0%,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2011年,与信息相关的消费增势强劲: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移动电话的支出同比增长24.5%,购机档次明显提升;人均购买家用电脑支出同比增长15.7%。此外,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催化大众消费模式加快转变,网上购物逐步兴起。2011年,北京市有19.7%的城镇居民家庭通过互联网购买了商品和服务,这个比例较2010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支出同比增幅则高达62.2%。

收支分布:上小下大,“金字塔”型格局明显

与多数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产阶级比例超过60%的“橄榄型”结构不同,我国居民的收入分布依然整体偏下。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主要群体依然集中在中低水平,分布均呈现出“底座庞大,塔尖细小”的“金字塔”形状(见左图)。从收入上看,分布最集中的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3万元的家庭,占总调查户数的30.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万元以下的家庭占比76.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家庭比例较小,仅为12.9%;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0万元以上家庭占比仅为1.1%。从消费上看,分布最集中的是年人均消费在1~2万元的家庭,占比达到44.0%;年人均消费在3万元以下的家庭占比高达82.5%。

以人均32903元平均收入水平和人均21984元的平均消费水平为标准,2011年北京市有63%的城镇居民家庭其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有66%的居民家庭其消费达不到平均水平。“平均数”具有“削峰平谷”的效应,“中位数”或许更能代表中等阶层的水平,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中位数”分别为29609元和18616元,也就是说有半数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低于这个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中位数”分别同比增长12.1%和8.0%。收入和消费的“中位数”绝对值和增幅都低于“平均数”,但却更加贴合普通民众的实际感受。从绝对值看,“平均数”高出“中位数”的部分主要由极值所致,二者的偏差幅度越大,层次分化越明显。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比“中位数”高3294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人均消费支出平均数比“中位数”高3368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5.3%。在八大类消费中,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等发展享受型消费的“中位数”比平均数偏低幅度较大,而食品、衣着等生存型消费的偏低幅度较小。从增幅看,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中位数”增幅低于“平均数”,主要由于中间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相对较慢所致。将居民家庭按照相对收入等距分成五组,其中中间2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4%,比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

从经济发展来说,中间阶层有利于形成稳定而持续的消费市场,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石。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强调民生导向,在调节收入分配和促进消费上进行了许多积极尝试。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依然任重而道远。

今后只有继续为中低收入阶层的上行道路寻找突破口,大部分老百姓的日子才会更加殷实,经济社会发展也才会更有动力。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财务收支审批模式探究 篇5

会计法的基本要求是在各单位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更应该得到各单位的重视。然而,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还很不完善,一些单位内部管理不严、控制环节薄弱,从而为滋生舞弊、腐败行为创造了条件,实际工作中暴露的财务收支审批方面的问题也较为严重,严重造成了单位资产的流失,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自从我国加入世贸之后,为适应其客观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

良好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规定,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考核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一)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单位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控制。一是对包括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涉及支出类业务的审批和收入类业务审批的控制;二是对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所有职工全员的控制;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办公费、投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外,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应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二)不相容职责划分原则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三)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

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和事前的预算审批,尤其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四)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理论上的完善性;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如果重视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设计的制度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如果重视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设计的制度虽然简单易行但却同时存在很多漏洞,同样也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一)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

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二)财务收支审批程序

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账或报账。但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三)财务收支审批内容

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企业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哪一款财务收支审批模式,只有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财务收支审批模式,才能真正起到内部监督之效。各企业可以选择采用以下几种财务收支审批模式:

(一)“一支笔”审批模式

这是指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一人审批,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原则。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没有形成相互制约机制,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以约束。所以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具体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二)分级审批模式

这种审批模式根据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单位副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收支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收支,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收支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同时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

(三)多重审批模式

这是指所有财务收支均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制度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分管领导后审,有的甚至还需要单位负责人最终审批;也有的单位实行分管领导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等等。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原则,能够提高审批质量。但是该审批程序相对较为繁琐,比较适合于大型集团单位采用。

(四)混合审批模式

混合审批模式实际上是上述三种模式的结合运用。它规定在一定的业务范围和金额范围内由一人审批,超过一定范围和一定金额的财务收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这种模式针对不同的财务收支业务采取不同审批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序上简化审批程序,也加强了对重要财务收支项目的控制。

城乡居民收支差距分析 篇6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一直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但这个差距并没有因此缩小, 而是不断扩大。总体来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但二者的绝对差却不断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大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 2009年已经达到17174.65元, 2009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50.01倍;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 2009年达到5153.17元, 200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38.57倍;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2000年的2.79开始不断扩大, 到2009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33倍。

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 比上年增长14.86%;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 增长11.26%。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的3.33:1缩小为3.23:1。但是,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仍在以9.7%的速度增长, 达到了13190元, 而2009年的数字为12021.48元。2009年~2010年, 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766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934元, 虽然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小于农民, 可他们的基数远远不在同一个档次。从绝对额来看, 城乡收入的差距仍然是扩大的。

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消费的来源是收入, 收入差距必然带来消费差距。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走势与收入大体相近, 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这放慢了我国扩大内需的步伐, 也阻碍经济的快速增长。

1.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从宏观的角度考察, 消费水平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平均享用的生活消费的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按农村人口平均计算的农村居民消费额, 称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按城镇人口平均计算的城镇居民消费额, 称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2009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绝对差扩大到11004元, 是1978年267元的41.21倍, 是2000年4990元的2.21倍, 由图1可以看出这个差距在迅速变大。1978~1985年,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不断缩小, 1986~1995年又不断扩大, 达到历史最大值3.8:1, 2000年以后一直在3.7左右波动。

2.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呈现增长态势, 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明显大于农村居民, 而且城乡绝对差逐年增大。数据显示, 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264.55元是1985年的18.22倍,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993.45元是1985年的12.58倍, 可见消费支出都有很大提高。但是1985年城乡人均消费绝对差为355.78元, 2009年已经增加到8271.10元, 是1985年的23.25倍。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由1985年的2.12∶1扩大到2009年的3.07∶1, 所以扩大内需首先要打开农村市场, 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

3. 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都有所下降, 但两者的差距还很明显。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 2000年已经降至40%以下, 从小康型过渡到富裕型;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直到2000年才降至50%以下, 刚刚解决温饱问题, 逐渐向小康型过渡。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镇高出10个百分点, 到了2009年, 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52% (仍为富裕型) , 而农村为40.97% (仍为小康型) , 农村比城市要高出4.5个百分点。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支差距的建议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产业特性、工农业产品价格、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各种因素作用下, 城乡居民的收支差距不可能被消除, 但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其缩小, 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平。

1. 改革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二元户籍制, 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有代表性的典型制度, 它使得城乡居民机会资源不等, 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如果能够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 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没有地位差别, 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 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差距。

2. 政府应该通过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资源的逐利性导致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优惠政策主要就是国家经济政策的偏向性。政府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税收、教育、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医疗社保和其他福利待遇等方面支持农村发展, 保障农民利益。改革开放后我国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 现在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 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另一部分人也富起来。

参考文献

[1]杨红梅.浅谈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和原因[J].商场现代化, 2010 (4) :188.

[2]闫真.浅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3) :18-19.

[3]郭伟.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 2010, 24 (1) :63-65.

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探析 篇7

一、现代企业开展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应确立正确的目标

1、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应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重要的组织制度之一, 只有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内控制度, 才能对发展与监督的关系准确处理, 保障企业始终保持安全稳健运营的关键环节。企业要取得持续的功,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前提;反之,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各种费用支出控制不力, 潜在损失增加, 以及出现各类违纪违法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归因为企业内控制度的缺失或失效。为确保企业内控制度发挥应有作用, 并取得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就应当对内控制度的执行予以检查、考核, 特别是对于企业内部财务收支环节更要加大检查、考核力度。而企业内部审计恰恰是掌握企业制度、程序贯彻与否, 规章、标准执行是否到位, 极为有效的措施, 其对于充分合理利用企业既有资源, 结合奖罚措施, 推动企业内控制度不断完善是很有帮助的。

2、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应当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经济效益是现代企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根本归宿, 通过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的加强, 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财务收支审计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极大关注。只有结合管理实践, 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意见现建议, 使企业经营过程中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财、物的浪费, 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3、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应当有助于促进企业资金的合理调配与使用

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及大额资金的审查是十分重视的。因此, 通过有效的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可以有效防止不合理或是非法的资金流动, 控制非理性投资。同时, 通过财务收支审计, 可以使企业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 这对于降低企业生产经济营成本, 维护资金正常周转及资金链的有效运行, 以及促进企业财务收支体系进一步健全都是很有帮助的。

4、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应当有助于维护财经纪律、保障资本运作

企业资本是具有时间价值的, 良好的企业资本运作可以实现价值增值, 是提升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之一。同时, 企业资本运作必然存在不确定风险,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 可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合理评价, 使之不断改进, 从而实现资本运作风险的有效控制、治理和管理, 确保企业财务收支的合法性、效益性和真实性, 最终实现企业财经纪律的维护。

二、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质量的有效措施探析

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质量, 对于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实践表明, 要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质量应从以下环节着手:

1、做好审前调查工作

审前调查作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要环节之一, 对财务数据的原始性、主向性具有较大的影响, 事关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能否正确进行, 因此, 必须做好审前调查。通常情况下, 审前调查应采取走访相关人员、张贴审计公示和现场勘查、查询相关资料等形式进行。通过审前调查, 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资料、会计数据有一个基本认识, 再辅助以必要的对企业历史审计情况分析和了解, 就能掌握到更加详尽的资料, 能够更有利于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高质高效实施。

2、对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与合法性要准确评审

企业财务的收支真实性与合法性是审计工作重要内容之一。财务收支真实性指的是:企业财务报告是否能够如实地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其审计的重点是资产和损益项目, 目的在于查明是否存在隐瞒资产、搞虚盈、算假帐等, 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构成潜在隐患的情况。而财务收支合法性指的是:通过内部审计, 明确企业经营是否符合相关财经法规、纪律的要求, 是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制定出科学管理制度、规章, 并有效地加以实施。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应围绕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开展, 通过会计信息质量的审计评审, 辩明企业经营管理是否真实、合法, 这是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中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

3、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必须重视分析会计凭证

财务会计凭证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业务实际, 是财务收支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因此, 在开展审计工作时, 应对财务会计凭证这一重要数据的规律加以掌握, 并通过会计凭证的分析, 来判断和评审企业财务收支状况。

首先, 各类经济业务针对特定对象, 其发生额在特定时间段内均存在一个正常的界限, 此界限可以业务余额正负的反映, 也可能是绝对值的大小。审计过程中, 应对些客观性质充分了解, 这样再进行相关会计凭证的审核就可有效避免审计的盲目性, 此外, 当会计凭证数量极多时, 也可从宏观角度强化抽凭的针对性, 进而提升抽凭的效率。

其次, 在分析会计凭证时, 不能只关注重企业财务处理方式是否合理, 还应始终保持怀疑态度, 对资金流转、往来款实质等环节的财务处理进行分析, 以尽可能通过审计发现这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与弊病。

结语:企业内部审计是评价和监督企业财务收入和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与否, 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行为,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工作, 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提升经营效益, 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均有很大帮助, 是现代企业适应日益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摘要:现代企业若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优势, 取得长足的进步, 就必须更新观念, 从各个角度和环节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而企业财务收支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大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的力度, 对于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 促进经济效益提升, 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财务收支审计,目标,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郭文静《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违规问题的表现形式》[J]审计与理财2013 (5) ;

医院会计收支配比问题研究 篇8

所谓配比原则又称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 是指医院的支出 (费用) 与取得的收入应当相互配比, 以求得合理的损益 (结余) 。其基本涵义实质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因果配比。医院某项经济活动发生的成本、费用是因, 取得的收入是果, 收入必须与取得时付出的成本、费用相配比, 才能确定取得的某类收入是否可抵偿其耗费, 即某一因果进行配比以确定某项经济活动的损益。二是期间配比。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必须与该期间的耗费相配比, 即本会计期间内的总收入应与总的成本、费用相配比, 从而确定出本期医院的净收益。三是部门配比。某一部门的收入必须与该部门的成本、费用相配比, 从而确定该部门的净收益。它可以衡量和考核某一部门的业绩, 是部门绩效考核的基础。

2. 探讨医院会计收支配比问题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所规范的配比原则在财务会计准则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而对于医院来说。配比原则的重要性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和重视。随着当前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入, 医院管理者对经济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 全成本核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以及重大经济决策控制管理等管理模式为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推崇。在管理模式改变的过程中, 人们这才发现了配比原则的重要性。例如进行某项经济活动决策时, 最基本的分析是成本效益分析。而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是正确计算收入、费用;遵循配比原则是计算收入和确定费用正确性的保证。收支配比是一切经济活动管理决策的基础, 也就是说, 要实行全成本核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以及重大经济决策控制管理等管理模式。科学的收支配比是必不可少的。

3. 当前医院会计收支配比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现行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是1999年开始执行的, 收支核算虽然要求符合配比原则, 但毕竟是“粗放型”的, 收入和支出的确认都明显存在收付实现制的痕迹, 没有真正地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实现收支配比。收支不配比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医院收支因果不配比

按照《医院财务制度》规定, “医院收入是指医院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目前医院的日常业务中。收入是由基层的财务部门—门诊收费处和住院处按照每日的实际收入情况或月末的汇总情况报送的, 而“支出是指医院在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中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它的数据来源则是按照当月实际的各项业务支出、实际采购以及月末仓库报表的出库数等来确定的。这些支出项目并不完全是该月牧入所带来的相应的耗费。按照收支因果配比的要求, “收入必须与取得时付出的成本、费用相配比”来看, 目前对医院收支的核算存在着收支因果不配比的状况。

3.2 医院收支期间不配比

医院支出数据是按照当月实际的各项业务支出、实际采购以及月末仓库报表的出库数等来确定的, 按照实际的操作情况也存在收支期间不配比的状况。以“医用耗材出库”这一业务为例, 科室在领用医用耗材时。并不能按照实际用量来领用, 也许当月的领用量是几个月甚至是大半年的耗用量, 而月末时把它一次性列支了。这就出现了一个月的收入对应了几个月支出的状况, 即医院收支期间不配比。会计报表是以会计分期为基础来编报的, 由于收支期间不配比, 会计报表也不能真实反映会计期间的经营状况。

3.3 医院收支部门不配比

现行医院会计报表中收支是按项目来归集和编报的, 由于内部管理的需要。还必须按部门来反映收支情况。在部门收支归集的过程中, 由于部门之间合作和业务交叉的情况普遍存在, 收支的归集就存在着分配和分摊的必然。这不仅涉及收支归集的问题, 更多地还涉及了成本核算的问题。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和分摊部门收支, 就容易造成部门收支的不配比现象。部门收支不配比不仅影响部门绩效考评的效果, 而且对部门预算的制定和执行都存在不利的影响。

4. 对医院会计执行收支配比原则的改进建议

4.1 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 实现收支数据按需归集

医院的业务量越来越大。要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因此,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收支实现配比的基础, 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4.2 按照收支配比的原则, 统一规划收支计量的原则和核算路径

收支配比原则要求因果配比、期间配比、部门配比, 在规划收支核算程序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这三方面的要求。核算路径的设计也应该按照这三方面的要求来设计。首先, 把收支的核算单位放到最基础的部门, 通过电脑核算程序设置。使发生收入的同时, 所产生的耗费也能同时反映出来, 并以此耗费数据作为支出核算。这样, 收入与支出的数据归集就完全按照互为因果的关系来归集。其次, 收支数据在系统中取数要严格按照会计核算分期的期间取数, 以解决当前会计核算期间不配比的问题。最后, 通过统一的核算单位划分, 按科室实际发生的收支取数, 以避免出现部门收支不配比的情况。

4.3 结合全成本核算工作的实施, 精心设计部门收支的核算程序

全成本核算工作与部门收支核算关系密切, 要设计好部门收支的核算程序, 必须结合部门全成本核算。由于科室和核算单元之间的业务交叉和技术合作比较频繁, 因此首先应该按照成本核算的有关原则和核算办法, 将混合成本进行分摊和细分;然后根据每一个科室的具体情况规划和设计收支归集的具体程序和核算口径;最后由技术部门将该程序集中固定在电脑核算系统中。这样能够更好地解决部门收支配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武萍.应用配比原则提高医院成本核算水平[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6 (18) :82—84

加强公立医院现金收支管理 篇9

由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公立医院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现金管理对于医院的盈利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现金的收和支两方面对医院的现金管理现状进行梳理,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能够提高公立医院的现金运营水平,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

现金收支;公立医院;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14001

1 前言

医院的现金来源主要有开展医疗活动收到的现金、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医院的现金支出主要有开展医疗活动支付的现金、人员经费支出、日常报销支出。但是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和药品零差价政策,医院的医疗服务收入逐年下降。医院作为非盈利事业单位,治病救人本是其基本职责,但同时拥有一定的现金流也是支撑其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保障。所以,现金管理应该越来越受到公立医院各级领导的重视。

2 公立医院现金管理的现状

2.1 领导对现金管理不够重视

当前大部分公立医院的领导层往往侧重于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财务部门主管则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日常的业务上,对现金的收支和持有量并不是十分关注。这种从领导层到员工对现金管理的不够重视使医院现金管理工作远落后于企业,由此给医院造成了损失,削弱了医院的竞争力。

2.2 财政对医院补助资金不足

财政每年都会向各个医院拨付一定的资金,放在“零余额用款额度”账户中,用于支付医院离退休职工的工资及购买设备等使用,但是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推进,卫生事业单位承担了政府一部分的福利职能,财政对医院的补助也越来越少。财政对医院的补助资金占医院收入比例逐年下降,差额补助效果已不复存在。

2.3 缺乏对应收医疗款和存货的管理

首先,医疗欠费是公立医院与生俱来的问题,由于公立医院的公立性,对于某些贫困家庭因无法承担巨额医疗费,通过媒体宣传募捐和好心人赞助后,还无法交足医疗费的情况,医院往往只能减免剩下的医疗欠费,对于一两例这种情况,医院还能应付,如果每年有好几起这种情况,公立医院的资金压力就会非常大。

其次,公立医院对药品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药品对医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医院往往要备足一两个月的药品存货,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存货占用医院流动资金的量就会非常大。这么多的药品库存量会使存货储存成本大大提高,同时这么一大笔现金停滞在存货中无形中增加了现金的机会成本。

2.4 医保垫付资金逐年增加

随着医疗保险覆盖率的提高,医保看病比例也逐步提高,但现行的医保政策实行医院先行垫付应由医疗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费,每月医院再向各医保中心托收。由于结算的滞后性,这就导致医保基金无形中占用了医院资金。同时由于各种医保报销政策的限制,使医院被各医保中心审核剔除一部分金额,由医院垫资的资金无法如数收回,这就使医院的账面应收数与实际的现金流入数存在差异。例如,杭州市省级子女和省级职工医保政策为每月按托收金额的92%返还给各医院,预留8%放在省医保中心,待年底时减去审核剔除的部分后再返还给各医院。

3 加强公立医院现金管理的建议

3.1 提高现金管理意识

首先公立医院的院领导和财务主管应充分认识到现金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组织学习等方式对涉及资金使用量比较大的部门进行宣传,让他们能够增强现金管理意识。每个部門每年都要编制现金预算,按预算执行,并对大额、异常现金支付提前告知财务,以便财务部门提前做好现金安排。

3.2 做好现金规划,选择最佳现金持有量

朱俊利对我国B地区的171家二级和三级医院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三级医院现金持有水平为总资产的19.1%,平均维持运营天数95天。而美国的非盈利医院平均现金运营天数为50天。但是考虑到我国公立医院的药品和卫生材料都是延迟2-3个月付款的,所以也不能完全说我国公立医院的现金持有量就过高。每家医院都要根据自身的历史数据和实际情况,对每个月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做出预测,对什么时期现金支付量比较大提前进行规划,综合平衡,合理安排。

3.3 优化医院存货和应收医疗款管理模式

在应收医疗款方面,可以采用每日清单模式。每日打印出前一日的费用清单给住院病人,对于已经欠费的患者可以告知其去住院收费处缴纳医药费,这样可以让患者了解费用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商量解决的办法,使医药费控制在自己能够承担的范围内,降低赖账的可能性。

对于存货的管理,可以借鉴企业的做法。按照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当订货成本与储存成本之和最小时,存货的总成本最小,据此可以确定最佳订货量:

各医院可以根据每年的药品需求量,每次的变动订货成本和变动储存成本确定药品的储存量,在满足日常需要的情况下使药品占用的资金达到最小,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率。

3.4 加强医保垫付资金管理

首先,要充分利用医保中心的信息系统。医保垫付资金是每家医保结算医院都面临的问题,由于医保中心和各医院的计算机网络没有进行联网,数据不能整合,导致其审核时间过长,进而导致医保资金回款期过长。针对这种情况,医院的信息科可以加强医院的数据信息与医保中心的整合,充分利用医保中心详尽的数据、精确的计算,对医院的医保结算系统进行改进。对医生开出的不符合医保政策的药品和检查进行自动提醒和拦截,这样可以减少医保中心工作人员的审核压力,进而缩短回款时间。

其次,加强宣传,减少审核剔除款。很多审核剔除款都是由于医护人员不了解医保政策,比如:医保对某些药品限定了使用范围,而医生未按规定范围执行;患者持规定病历来就诊,而医生将非规定病种的药品、检查录入到规定病种费用中;很多老病号患者经常同时拿几本病历本配药,医生可能没有仔细查看上次的诊疗记录,而没有对药品用量进行控制,导致超量用药等等。这就需要医院的医保办及时了解医保政策的变化并将这些新内容传递给相关医护人员,以降低拒付的比例,减少医院的损失。

最后,医保资金的结算可以参照POS机结算的方式,采用每日结算,并按一定比例支付给医院。每月对于违规用药和检查的经医保中心审核,医院相关人员确认后可以从预留在医保中心的资金中扣除,剩余部分返还给医院。这种每月清算的模式,可以大大缓解医院的资金压力,但是,这需要政府部门、各医保中心以及医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杜颖.最佳现金持有量在医院资金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

[2]刘立清.试论公立医院现金管理[J].现代商业,2010,(14).

[3]陈惠慧.医院现金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5).

[4]朱俊利.公立医院现金持有量水平评价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12).

非营利组织的收支管理 篇10

非营利组织, 也称为非政府组织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简称NGO) , 是独立于政府体系和市场体系之外, 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国家事务管理职能, 主要以精神产品或各种服务形式向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 资产供应者不图回报, 其剩余资产不存在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的单位。常见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组织、科技组织、文体组织、医疗卫生组织、照顾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团体、非企业单位、宗教组织、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

二、非营利组织收入的管理

(一) 非营利组织收入的内容

非营利组织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这是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广泛, 按收入来源区分为非自创收入与自创收入。

1. 非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接受的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

这是非营利组织收入的重要来源。非自创收入的管理需要做好与政府合作、寻找企业合作伙伴、面向社会公众募捐。非营利组织的非自创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各级政府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 (我国一部分非营利组织) 、社会公众的捐赠收入。捐赠收入有各种不同形式, 有现金捐赠、非现金捐赠、捐赠承诺、劳务捐赠等。有些捐赠可能设立条件, 按照捐赠收入是否设立条件, 捐赠又分为永久性限定捐赠收入、暂时性限定捐赠收入和非限定性捐赠收入等。

2. 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向消费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而从受资方取得的收益。

扩大自创收入并加强其管理, 应当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方向。

非营利组织的自创收入主要包括业务收入、经营收入和投资收益。业务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这是自创收入的基本形式。

(二) 非营利组织收入的特点

1. 收入来源比较广泛, 包括自创收入和非自创收入。

有人认为非营利组织不应该有经营收入, 其资金应全部来自于外部援助, 尤其民间捐赠应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实, 这是社会观念对非营利组织的误解。实际上,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非常广泛, 非营利组织收入有一部分是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 但其主要来源还是自创收入。在香港, 非营利组织收入中自己创收约占40%多。在经济发达的美国, 1995年民间捐赠 (包括个人、公司和基金) 也只占非营利组织总收入的12.9%, 而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自创服务收入, 服务收入约占收入的56.6%。

2. 非自创收入不纳税。

非自创收入一部分来自于政府补助, 一部分来自于社会公众捐赠。这些收入将有利于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开展, 替代政府无法进行专职或部分专职的公益活动的开展。一般情况下, 各国政府对于这部分非营利组织取得的非自创收入是不征税或减免税赋的。

3. 政府资助或接受捐赠收入属于非偿还性资金。

非营利组织取得的各项收入, 是不需要偿还的, 甚至也没有相应的成本支出, 因而这些收入可以安排用于开展组织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而非营利组织取得的需要偿还的资金, 一般应该作为“负债”处理, 不能作为单位收入处理。

(三) 非营利组织收入的管理

1. 依法安排收入,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当前, 我国多数非营利组织靠政府完全资助或部分资助, 而这些单位的资金管理采取收支两条线模式。对于非营利组织取得的, 不论是预算内政府资助收入, 还是自创的预算外收入, 都必须统收统管, 上缴同级财政专户, 而支出则由同级财政监督, 按照预算内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 从财政专户中拨付。

2.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积极开拓财源、组织收入。

各非营利组织除了政府给予支持外, 还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充分利用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 拓宽服务范围, 开拓财源, 组织自创收入,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 保证收入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在非营利组织收入管理中, 要特别强调收入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所谓合法性, 就是要依法办事, 依法组织收入, 严格遵守国家收费政策和管理制度。所谓合理性, 就是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取之得当, 用之合理。

三、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管理

(一) 非营利组织支出的内容

非营利组织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为组织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这里的支出与企业的投资不同, 投资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投资的管理必须从经济效益出发, 而非营利组织支出所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管理, 应当按支出的用途分为项目及活动支出与行政支出分别进行管理。项目及活动支出是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支出。项目及活动支出的管理应当从社会效益出发, 通过规划与监督, 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行政支出是非营利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发生的支出。行政支出的管理应当厉行节约尽可能控制行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当然, 也并非行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越低越好。

(二) 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特点

1. 非营利组织支出注重社会效益, 营利组织核算注重利润。

如前所述, 任何一个组织开展活动都会有一定的行政开支, 并且非营利组织也应当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 包括对员工的培训。只有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得到提高, 资金才能被更为有效地使用。

2. 除了经营性支出外,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一般不讲究投入与产出比较。

即非营利组织支出成本效益原则中的效益是社会效益而不完全是经济效益。比如, 慈善总会善款的拨付或支出, 大学支付学术资助费、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各种支出。

(三) 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管理

1. 在财务活动中, 非营利组织, 尤其是政府资助的非营利组织应

该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 办理各种拨款支出必须以预算为准;其他非营利组织在搞好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及内控目标的前提下, 经常核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保证本单位各项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

2. 完善财务预算编制责任制, 强化预算约束刚性, 实行支出的分类管理。

在不影响组织活动的前提下严格遵守支出计划, 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同时, 在支出管理中, 要精打细算, 厉行节约, 决不大手大脚地花钱。应教育本单位全体同仁尽最大努力采取措施, 挖掘财力,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本单位有自创收入的非营利组织在进行支出核算过程中, 应该

上一篇:学生英语水平下一篇:真空排水预压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