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基础

2024-08-13

习作基础(共6篇)

习作基础 篇1

关键词:习作,积累,语言,生活,课堂教学,课外阅读,观察,思考

学生总是感到作文难写,胸中纵有思绪万千,下笔却只有片言只语,不知道应该如何状物写景、写人叙事,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究其原因,主要是语言积累太少,生活积累不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是习作的基础,只有语言和生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写出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要使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例,加上自己的认识,向学生传授语言积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汲取他人文章的精华为己所用。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挑万选出来的佳作,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方面,无不独具匠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熟读、背诵课文,向学生传授积累之要义,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有一定感悟的基础上,将课文中形象逼真的精彩之处,情真意切的感人之处,美不胜收的动人之处,一一摘录下来,熟读成诵。如此日积月累,消化吸收,学生在写作时,那些适宜的篇章结构,生动的语言词汇就会蹦跳出来,汇聚脑际,供选择、任驱使,习作练习也将由完全的模仿到有选择的运用。

二、拓宽课外阅读中的语言积累

仅靠课本中的阅读量,要使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堂里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猎各种题材的课外读物。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经验不足,面对浩瀚无边的书海,对于哪些书籍适合自己阅读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做好他们遨游书海的向导。推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推荐读物,课内讲读作品的一部分,课外阅读全篇;课内讲读阅读方法,课外运用阅读方法去学习提高。如,在学习《赤壁之战》一文后,推荐学生阅读儿童版的《三国演义》;学习《祖父的园子》一文后,推荐他们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经典名著之精妙,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总之,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还要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喜欢的读物,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结合课文阅读课外读物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以教材学习带动课外阅读,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在观察和思考中提高生活积累

要写出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仅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要去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酸甜苦辣、人间百味。为此,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多彩的生活,从生活中采集、积累写作素材。首先,学会观察和体味。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体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及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等,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有条理的观察,全面认识和了解事物。比如,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视觉了解它的形状、颜色、姿态,通过嗅觉了解它的气味,通过触觉了解它的实体,通过味觉品尝它的滋味。其次,学会思考和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思考提炼,加工整理,挖掘捕捉其生动的瞬间,这样才能笔下生花,人物鲜活,写出真实感人的好文章来。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在教学中就必须认真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把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作为习作教学的重点工作,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大胆使用平常积累的语言。只有坚持下去,学生的习作恐惧症才会不治而愈,写作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对作文才会产生深厚的兴趣。

活用教材 夯实习作基础 篇2

【关键词】活用教材 仿写 悟情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3-02

一、句式仿写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习作水平虽然有限,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强,仿写成了有效的练笔方式。仿写是传统写作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从仿写逐步走向创造。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从文章结构到遣词造句各个方面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在教学本学期第一篇课文《大地的话》时,就被这一首诗歌深深吸引。教学中带着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想象。在些基础上,我再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还有谁也是大地妈妈的孩子?大地妈妈会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也写一段诗。因为有了前面诵读悟情的基础,大多数学生思路开阔,写起来不觉得费力,信心满满地当起了小诗人。

二、构段仿写

构段仿写有利于学生把握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范例的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学会写通顺、有条理的句段。《三月桃花水》一文中的三、四、五、六这四个段是按照“总分”的方法来构段的。第三自然段先写“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第四自然段再来具体描写春天的水声。第五自然段先写“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第六自然段再来具体描写春天的景色。针对这一鲜明的特点,教学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观察校园,在回家的路上观察田野。再来仿照这四个段,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写下来。学生们在习作中有模有样仿写着:“春天的花坛是美丽的。几何状的花坛美观大方。花坛里的花各种各样,品种可多着呢: 有玫瑰、月季,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的花。各色花朵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白的似霜,黄的似金,粉的似霞……有的全开了,像孩子们的笑脸,准备迎接新的太阳;有的半开半闭, 像害羞的小姑娘,不敢露出脸来;还有的含苞待放,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还有的学生用这一段式写春天的田野,写春天的河边等等。这一仿写的落实,既切合单元主题,又训练学生连句成段的能力,更为“语文天地”中的“笔下生花”准备了习作的材料。

三、随文缩写

缩写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文章的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语言的简洁。缩写训练的前提是充分阅读,掌握文章中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知晓人物间的关系。本册教材《草帽计》一文的课后习题中要求“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贺龙的草帽计”。我依据教材特点,相机进行缩写训练。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出这一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这样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都能愉快地完成。接下来是重点,也是难点的说事情经过的部分。我设计了降低梯度的练习:贺龙看到 ,心想 。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贺龙是根据哪些情况设计“草帽计”的。这一教学环节结束后,本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再让学生进行缩写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阅读与缩写相结合书越读越薄,对学生而言更是一举两得的好机会。

四、学诗描画

古诗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个生动的故事。再加上教材中古诗都配有彩色插图。所以在教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我只是在黑板上给出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注释,如:蹊、留连等,让学生根据注释和插图一句一句地猜诗歌的意思。接下来,我再让学生把自己猜出来的零散句子加上想象写成通顺的话。并指导学生可以想象春天鲜花盛开的美景,也可以想象杜甫在赏花时遇到了谁,后来怎么样了?一节课下来,学生充分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的把这首诗想象成了一篇描写春天的写景美文,有的描写了杜甫向花农黄四娘请教怎样培育花朵。我班谢玉蓉还在习作中想象杜甫遇到了李白,两人展开了一场春天的赛诗会。当然,习作中关于春天的诗歌很多都不是李白或杜甫所作,但我仍为她的的巧妙构思赞赏不已。学诗描画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的书面语言也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

五、悟情拓展

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堂,更多的是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和感知。本册的课文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回归”主题。编者的立意是比较高远的,两篇课文选择了澳门回归祖国和珍稀动物朱擐回归大自然的内容。但我希望让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更密切地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生活的“回归”是什么。所以尽管本单元的“笔下生花”写的是个人学期总结,但我还是把习作的主题换成了“回家”。在教学《七子之歌》后,带着情感体验写“回家”这篇作文。并指导学生:可以写写自己在外面遇到高兴或不高兴的事,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些什么,家人是怎么样帮助你的?外地生还可以写写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心情怎样?家乡有哪些变化等。将文本的学习与习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形式上或是情感体验上。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唯一资源,但仍是主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是学生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和凭借——既可以取之法,还可以用其材。如果将习作教学有机融入课文教学,让学生依托教材进行仿作,就能有效达成习作与阅读的互补。

参考文献:

有效阅读 打牢习作基础 篇3

关键词:阅读,实效,习作教学

课外阅读究竟对小学生的习作有什么帮助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 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表达,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 让大家知道, 或者用嘴说, 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 就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 吸收越充分表达就越贴切, 详尽。”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通过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 我深刻认识到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理说, 学生读书多了对写作会有好处, 但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读了很多书, 但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并不强, 一到写作文时仍然是无从下笔, 内容枯燥。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思索: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从阅读中汲取写作营养, 从而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一、激发读书兴趣, 让学生爱上阅读

传统的中国语文教育讲究“阅读要早, 开笔要迟”。曾国藩不让儿子过早地作文, 他认为儿童的精力应花在读书和背诵上。书读多了, 需要表达的时候, 自然会表达的。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也一直奉行这样的理念, 实践证明大量阅读是基础, 诵读的文章多了, 学生有了满腹经纶的积累, 自然“胸藏万卷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歙张”, 学生那些优秀的文章不是我“教”出来的, 而是他们自己“读”出来的。因此, 我们作教师的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让孩子们领略到阅读的乐趣, 进而爱上阅读。

二、课外阅读的内容应丰富化、经典化

周国平在《一定要读真正的好书》一文中写道:“要读好书, 一定要避免读坏书。所谓坏书, 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书。读坏书, 不但没有收获, 而且损害莫大。一个人平时读什么书, 会在内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 当他写作的时候, 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韵律走。因此, 大体而论, 读书的档次决定了写作的档次。”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后, 我开始引导学生读经典名著, 陶冶情操, 汲取营养。

1. 自我品读, 建立文学家偶像库。

学生在阅读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时,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进而了解作家, 作为自己心中的偶像仔细研究, 学习他们的文学风格, 并定期开展“我心中的偶像”辩论会, 激发兴趣, 受到熏陶。

2. 师生共读, 编辑“文学小报”。

组建一个“新芽”编辑部, 组员向几个实验班公开招聘, 以“手抄报”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 内容可以设“新书介绍”“佳作欣赏”“作家轶事”“小小文学家”等栏目。编辑部的组员承担选稿、编辑、展出等全部工作, 教师只做适当地指导。稿件由组员向全校师生征集, 小报一个月出一期。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 在编辑“文学小报”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习作水平。

3. 亲子共读, 举行“读书报告会”。

根据阅读教学的进程, 在每两周一次的口语交际课上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 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欣赏经典名著的感受。我向家长推荐许多优秀小学生课外读物, 如《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新课标经典阅读系列》等书, 倡导家长和学生一起买书, 一起看课外书, 节假日可以一起到市图书馆、新华书店看书, 并写好相应的读书笔记。通过“家长会”, 交流孩子读书的心得, 建立“亲子小书房”, 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形式应多样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现在家长都给孩子买了许多课外书, 教师也总是告诉学生要多读书, 但是实际上, 学生不仅课外阅读量不容乐观, 而且课外阅读的内容也良莠不齐, 学生对于快餐式的阅读很感兴趣, 学生的课外阅读对于写作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基于这种现状, 我在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上下足功夫, 首先对名师韩兴娥的《把学生引上阅读快车道》进行了认真的拜读、学习, 汲取名师的智慧精华, 结合所教学生实际情况,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细致的指导。

1. 每周一节的阅读赏析课。

学生阅读教师推荐的优秀作品, 教师进行解读和学生共同赏析。让学生在求奇、求趣、求乐中进入阅读状态, 感悟语言的美、韵律的美、意境的美,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每次的阅读赏析课上我都和学生打成一片, 精心准备录音带, 让学生感受名家的朗诵和名文的魅力, 带着学生一起沉浸在动听的乐曲中, 沉浸在优美的语言中, 把学生带进了美文美境中。

2. 开设每周两次有教师指导的课外阅读积累课。

采用“阅读、摘抄、交流、评选、仿写、展示”或“看、画、摘、读、想、忆”六部指导法,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 前者重运用, 后者重积累。我班的学生, 只要一读书学生就会自觉拿起笔圈圈画画, 在文章中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所看过的每一本书, 封面崭新, 但是你翻开书就会发现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都是学生读书时进行的勾画点评, 这也成了本班的一大特点。

四、引导学生读思结合, 让阅读更有实效

古人读书讲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审问、慎思、明辨”都是读与思的结合。阅读方法有很多, 核心点却只有一个, 那就是读思要结合。学生的文学素养才会越来越丰厚, 写起文章来就会越来越出色。

习作基础 篇4

关键字:习作;实践;体验生活;习作素材

习作是学生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习作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的过程,也是学生接触社会,学会做人的过程。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除了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写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走近自然,融入社会,积累习作素材,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可见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那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需要进行哪些实践呢?

一、阅读积累

作文的内容及思想都是靠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语言是习作的关键要素。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课内外读物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而且跨过了地域的界限,让学生继承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受到熏陶,在读中充实自我,积淀和丰富自己的语言,领悟写作的技能。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内外读物,把平时学习中看到的优美的段落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都记录下来,形成良好的习作素材。

二、体验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习作的基础,学生习作离不开他们生活的天地。因此,我们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触动他们的写作灵感,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让他们在生活中经历风雨,感受人生的苦涩与甜美。习作教学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感受生命的崇高。

1.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

2.积极开展访问社区、智力竞赛、讲故事、表演小品等各种各样的班队活动。

3.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收集材料,获取知识,积累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活动中的经历和感受。

三、亲近自然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馨香的花朵、可爱的动物,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见识,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因此,我们应支持学生融入自然,寄情于山水,积累习作素材。比如,在教学生写春天之前,可让学生到田野、村庄、小河旁,去触摸春天,感受春天里万物的变化,可以用摄影记录春天的美丽,鼓励学生交流活动中的发现和体会。这样,学生在习作时就不再无话可说了。

四、参与活动

习作离不开活动,只要学生玩得开心、觉得尽兴,就会写得轻松、写得愉快。在活动中,学生热心观察,积极参与,用心体验。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作为选择的素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活动中获取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外,我还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从中感受快乐。这样,他们在习作时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享受了童年的乐趣,还积累了多彩的作文素材。

五、搜集信息

高度发达的网络世界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网上冲浪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互联网上蕴藏着不计其数的习作资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绿色上网,搜集知识,了解世界。教师要给学生安排浏览任务,让学生有选择地收集资料,拓宽知识面,充实信息量。然后将信息进行筛选、整理,结合想象,大胆表达,让习作内容更充实、更有创意。我们可以在习作课的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或几个月,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练习的周期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是一个月或一个学期。

六、激发想象

学生的想象天真、丰富,不受现实的束缚,我们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表达他们的心情、愿望,步入他们自己的奇妙世界,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扩展他们的习作思维。

七、学会观察

生活给予了学生创作的广阔空间;生活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和情感;生活充实了学生习作内涵。然而学生如果对身边的人与事,景与物无动于衷,熟视无睹,其习作素养是得不到有效培养的。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亲近自然。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在生活中观察发现,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思考、乐于表达的习惯。

八、丰富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情感体验,深化感受,学生的习作内容才会真实生动。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一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二是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最后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让生活走进作文,使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让作文走进创造,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才会使每个学生在习作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习作的资源,藏在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里,藏在学生的心里,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生活经验与感受,习得丰富的知识,领悟人生精髓,带着他们走入语文习作的课堂,又带着习作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

习作基础 篇5

那么, 如何进行有的放矢的造句训练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 避免误区

造句不能只看句子通不通顺, 还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词语的意思, 是不是对句型有了正确的认识。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 内容空洞。

以用“愉快”造句为例, 学生往往会说:“我很愉快”, 或“今天我很愉快。”尽管这样的句子一开始便于学生模仿, 也不容易出错, 但这样的句子不具体不丰满, 没有美感, 长此以往, 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很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如果引导学生说明产生愉快情绪的原因, 改为:“今天我帮妈妈扫地, 妈妈表扬了我, 我很愉快”这样一来, 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 融进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拓展了造句空间, 句子不再是干巴巴的, 而是显得生动有趣味。

2. 生硬模仿。

学生造句很容易受课文例句的影响, 如《丰碑》中有“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一句, 学生用“湿润”一词造句时多写“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的眼睛湿润了”之类, 其实, “湿润”这个词, 除了能当动词, 还可以当形容词, 如“春雨绵绵的三月, 我一来到西湖, 就觉得那里的空气清新湿润, 令人神清气爽。”“湿润的土地上, 农民伯伯在辛勤耕耘、播种”等。因此, 教师指导学生造句时一定要动一番脑筋, 指导学生造出多姿多彩的句子来, 而不是一味的模仿课文中的例句。

3. 千篇一律。

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造的句子少出错, 少减分, 经常给出标准答案, 甚至规定, 考试时必须要按照这个答案做。试想当造句成了记忆默写活动时, 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机何在?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造句时多方调动学生思维,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课内外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培养学生语感, 发展语言。

4. 重文轻道。

造句不但要符合语法逻辑的要求。而且要注意思想健康, 不能重文轻道。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阅历短, 认识浅, 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 这些影响也反映在造句教学中。如用“只要……就……”造句, 有的学生造“只要吃好穿好, 我就感到幸福”, “只要我好好读书, 我要什么, 爸爸就给我买什么。”这些句子, 虽然在语法上没有什么错, 但反映了学生认识上的片面, 观点上的错误。因此, 在指导学生造句时, 一定要注意学生所造句子的思想性, 准确地把握学生思维的脉膊, 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以达到练句育人的目的。

二、注意梯度, 把握层次

造句训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在进行, 但各年级的要求不同, 低年级造句以说为主, 要求比较低, 只要能正确运用词语, 达到句子完整, 意思明确就行;中年级造句, 不仅要正确, 而且还要注意语气连贯, 结构完整, 补充有关事实, 把意思表达清楚;高年级造句则要在中年级的基础上, 逐步做到准确, 生动有条理, 要有一定的表现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指导学生造句训练应注意把握造句过程的层次性,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想像能力, 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讲究方法, 多元训练

小学阶段“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指导学生造句时, 不能仅让学生会写一个句子就满足了, 应该教会学生采用变换角度、灵活多样的句式来造句,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强化造句效果, 还可以加强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打开学生造句的思路。

1. 判断正误

指导学生造句时, 针对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容易造错和预测学生可能造错的词进行指导。如:要求用“唯一”造句前, 我就有意识地出示了“张大娘把他唯一的一个儿子送往部队。”这样的错句让学生判断。学生纷纷回答“错了”, 我问错在哪里?学生说:因为“唯一”就是讲只有一个, 而句子里还有“一个”, 就重复了。这样的例句给学生打了预防针, 学生印象深刻, 造句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了。

2. 转换句型

如:让学生用不同句型的句子对“可爱”一词造句, 学生们造了“你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吗?”、“我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我的那只小白兔真可爱啊!”等句子, 有疑问句, 有陈述句, 有感叹句。不同句型的句子, 拓展学生的造句范围, 使造句训练变得非常有趣。

3. 补充句子

由老师先说前面一个分句或者后一个分句, 再让学生根据这一个分句的内容去补充另一个分句, 在师生相互补充的基础上, 再由学生与学生相互补充。如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时, 可先安排师生互补。老师说“因为他上课不专心听讲”, 学生有的补充“所以不会做作业”, 有的补充“所以被老师批评”, 还有的补充“所以学习成绩下降了”。这样一来, 学生补充的内容各异, 丰富多彩, 通过这样的训练, 激发了兴趣, 学生对造句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4. 拓展延伸

词语造句, 可以打破常规, 不必拘泥于课文要求, 从实际需要出发, 扩大造句练习范围, 以丰富学生词汇,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可多提取一些常用词语让学生口头造句, 还可以用上一些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来造句。

以教材为依托打好习作基础 篇6

一.小学生产生写作畏难情绪的主要原因

1. 教师的原因

很多教师违背新课标精神, 急功近利, 拔苗助长, 把写作起始阶段的要求定得过高, 好像什么都得创新, 结果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 欲速则不达, 挫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另外, 很多教师缺少有效的指导写作的方法, 教师命题多, 学生自主命题少,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脱节, 没有很好地为学生铺设学习写作的台阶。

2.学生的原因

一是没素材, 不知道写些什么。面对题目思维空白一片, 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万事开头难”, 一个开头就难倒了他们, 关键还是肚中没货。可见, 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很重要。而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 主要还要靠教师正确的引导。

二是有素材, 不知道怎么表达。班级中不乏这样的孩子, 他们活泼好动, 思维开阔、敏捷, 在作文课上,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频频举手, 回答也很精彩。让课堂气氛活跃不少, 也似乎能打开大家的想象, 可说完了, 落笔写时, 却词句空洞, 结构错乱, 描写概括, 甚至只用自己回答问题时的三言两语就写完了。他们是肚中有货却倒不出来, 自己掌握的写作方法很少, 说来说去也就是自己想到的几个词, 几句话。可见, 教师写作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写作方法指导的理论依据

2006年教师节前夕, 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西城区的一所小学, 听了一节高年级的语文课:《新型玻璃》。课毕, 他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 更要学会表达。”这里的“学会表达”, 就是依托教材学习一些表达方法, 即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的学习, 并不仅是每单元一次的写作课上, 而应贯穿于平时的每节阅读课中。写作课应是把教材中学过的写作方法加以总结, 选择出适合的写作方法, 并加以运用。新课标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因此, 阅读课教学中对文本仿写价值的挖掘, 对指导学生打好写话、习作的基础就显得很重要。

1. 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

仿写, 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 仿照一句、一段、一篇的写作方法来练习写作的一种方法。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创新的时候, 仿写在小学生作文起步阶段, 仍是非常重要的帮助。胡适先生曾说过:“凡善于创造的人必善于模仿, 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会创造。创造是一个最误人的名词, 其实创造之似乎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和儿童最初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作文教学中的仿写训练是符合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对此虽然有些教师并不认同, 但在实际教学中, 每个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在运用。有的教师甚至把仿写当成了一种常规的写作教学方法。

对于语言学习中的模仿问题, 心理学界的研究由来已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就非常强调社会语言模式和模仿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学习语言, 获得语言能力, 大部分是通过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社会语言范型对儿童语言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语言范型, 儿童就不可能获得词汇和语法结构。

2. 儿童作文教学的图式理论

对于儿童作文困难问题的研究, 有学者指出, 面对作文题, 作文困难儿童缺少的是关于这篇文章写完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知识, 因为没有知识, 所以不知如何行文。运用图式理论来分析, 也就是说作文困难儿童头脑中缺少了某篇作文完成后是“什么样子”的图式表征, 故无法按图索骥, 形成作文困难。而作文仿写教学, 通过范文的学习分析, 学生可从中获得写作某一类文章的基本规律和知识。形成写作某类文章的写作图式, 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的顺利进行。

三.以教材为依托, 打好写话习作基础

学校图式课题开展以来, 随着一次次培训, 听了一节节精心设计的课, 面对每篇课文, 教什么, 学生从中学到什么知识, 学到什么阅读方法, 就日益清晰起来。让认识更深的是, 结合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 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将说话、写作的方法传递给孩子。

笔者深刻体会到, 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 特别是低年级, 每篇课文, 并不仅仅是学会字词, 理解课文, 读好课文, 而是要从课文中学习说话、写作的范例, 并且能转化为自己的说话本领。如果在此打好基础, 就为写作起步做了很好的准备。下面以《蝴蝶谷》《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为例, 作一说明。

1.《蝴蝶谷》的教学

教师在分析课文中, 指导学生充分体会黄蝶谷和花蝶谷的美丽, 边读边想象, 用朗读展开想象, 用想象提高朗读, 学生入情入境, 朗读有声有色。

学完后, 教师要求孩子仿照课文中的开头“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说说蝴蝶的颜色、飞舞时的姿态, 可以用上比喻, 再用上这样的句式。课件出示:有的山谷里

(怎么样) , 有的山谷里 (怎么样) , 还有的山谷里 (怎么样) 。

教师提出的要求其实这就是仿照课文学会介绍其他的蝴蝶谷。如果教师在教完这一自然段再带着孩子总结一下, 课文是怎样把这两种蝴蝶谷写得那么生动的, 再引出这些写作方法, 孩子就在脑中形成了些此类事物的图式, 即在描写景物时, 可以写颜色, 写动态, 还可以用上比喻修辞。今后再有写景的练习, 学生就能仿效了。学生缺少的并不是好词好句, 在描绘蝴蝶时, 学生口中一些“五彩斑斓”、“漫天飞舞”等四字成语信手拈来, 他们缺少的是如何把这些词语恰当地填写在这一写作模式中, 写成规范、流畅的一个段落。

2.《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

在对于骆驼妈妈对小骆驼的教导, 其实是一个说服的过程, 笔者很巧妙地抓住这一说话技巧, 让孩子得到了训练。

“骆驼妈妈真有办法, 先用‘多亏’说出了自己脚掌的特点, 再用‘如果’与小红马进行比较, 最后用反问句说出脚掌的用途, 这样就更加突出了脚掌的作用很大, 更有说服力。”教师这样的点睛之说, 让学生意识到, 在和人说话时, 要想说服别人, 除了事实, 还要用一些说话的技巧, 即摆事实、作假设、做比较、设反问的方法。有了这一图式, 学生在说服别人时就可以仿照这样的模式来。

教师又利用后来的“驼峰”“睫毛”情境, 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掌握这一方法。如:“多亏我们背上有两个肉疙瘩能贮存养料, 如果我们也像小红马那样, 怎么能贮存养料呢?”“多亏我睫毛有两层, 如果我们的睫毛和小红马一样, 怎么能抵挡风沙呢?”

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不仅能按照这个模式一句句有条有理地说出来, 而且还灵活地将反问改成了一个疑问句“如果饿了怎么办呢?”看来, 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个说服别人的模式, 用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只要明确自己说服的对象和道理, 就能灵活运用, 并不会因为刻意模仿而抑制孩子的创造性。

在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中, 笔者深深地感到, 在每一篇课文中, 教什么需要我们用心思考, 挖掘该年段的孩子可以用来学习的语文知识、语言技巧的内容, 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同时, 学会更多可运用的习作方法。

作文仿写教学的具体模式, 是丰富多彩的。在其基本模式的每个环节, 教师都可以结合特定的教学情景进行灵活地补充和调整。常言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据此, 我们也可以说, 教中有模仿, 模仿无常规, 适时运用,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文仿写, 既是作文学习的一种传统经验, 也是被实践和理论证实了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南宋大学者朱熹说:“古人写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 盖学文既久, 自然纯熟。”在儿童习作的起步阶段, 仿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它是儿童进行更好创造的阶梯。中低年级的教师, 一定要挖掘课程标准教材中一些可仿写的范文价值,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既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文字的场所, 又能成为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主要场所,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打好写话习作的基础。

摘要:该文结合小学语文新课程实践案例, 从小学生产生写作畏难情绪的主要原因;加强写作方法指导的理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 打好写话习作基础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生习作训练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仿写,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重大危险源管理下一篇:浅谈家庭教育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