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德育

2024-08-13

浅谈家庭教育德育(共12篇)

浅谈家庭教育德育 篇1

“教书育人”, 教书首先要育人。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即德育工作, 它在教育工作中尤为重要。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 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了首位。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四有”新人目标, 首先要求的是“有道德”;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 进一步强调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最近国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把加强对青少年, 主要是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联系在一起, 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面对当今学校、学生的现状, 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非常重要, 德育的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手段。在新的社会环境、社会形势下,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德育方法显得力不从心, 这应该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学校的德育方法, 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必要及时的改革, 以便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进而达到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方法和策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疏导教育为主, 避免单纯、简单的灌输

由于社会的发展, 学生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 他们和外界接触增多, 对外界的观察、分析能力也在增强, 这既是好事又是坏事。所以传统的简单说教已不能使他们轻易接受, 因此, 要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克服不良思想,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 使他们懂得美与丑、荣与辱、是与非、好与坏、真与假的区别。学生有错误, 应该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 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使学生心悦诚服。如果只是灌输式说教, 我说你听, 或者采取粗暴的体罚手段, 不但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使事态扩大, 甚至造成心理畸变毁其终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成长背景来开设心理健康专题指导, 使学生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关注个别差异, 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育, 出现问题时及时疏导, 调整心态, 教育工作应该力争使学生主动自觉、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避免被动、强迫接受的现象。

二、改变封闭式教育, 采取开放式教育

在新的环境下, 学生的思想在改变, 他们的思想天地也在不断地扩大, 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育已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落后性。因此, 应该让学生多方面接触社会, 如:听先进人物作报告, 参观历史博物馆, 参加升旗仪式、演讲比赛以及社区活动等, 甚至到教养所以及监狱参观调查, 扩大其信息量, 开阔其视野。同时开展“环保小卫士”实践活动, 举办“古建筑的调查研究”活动, 组织“河水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了解社会, 成为社会的主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以及集体观念, 进而增强其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的道德观念, 才能锻炼他们在社会的大熔炉中辨别是非, 区分好坏、美丑的能力, 才能使他们自觉地抵御那些腐朽的、不健康的、危害社会的思想。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开放式的教育基础上, 学生们能够获得许多在学校不能得到的信息, 此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时机, 及时帮助他们分析、总结, 切不可搞“家长制”, 处处包办代替, 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师的帮助下, 所有活动的开展必须明确一个宗旨:在活动中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缺点, 克服自己的不足, 自己教育自己, 达到养成良好品行的目的。这一宗旨能够使学生充分地自理、自制、自主, 达到思想内化, 在自我实践中, 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以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需求。

四、德育工作的序列化、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灵活多样是制胜法宝

传统的德育教育有很大的随意性, 今天进行这项教育, 明天又进行那项教育,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纲可循, 无目标可达。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所有教育者的注意并加以改进, 学校应健全德育管理体制, 健全德育内容, 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心协力实现德育的系统化、网络化。当然, 德育教育还应注意灵活性、多样化, 除科学渗透外, 还应该采取多种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

1. 每新学年开始都要搞好入学教育。

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意识。

2. 组织好一周一次的主题班会。

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为主题,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行为教育。

3. 组织学生学习班训、校训、校歌, 培养学生爱校品质。

4. 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

5. 举办校园“艺术节”, 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爱国热情。

6. 开展法制讲座, 强化学生道德观念。

7. 利用升旗仪式进行思想教育。

8.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树立道德榜样。

如:开设“名师风采”、“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等专刊。评选“文明教室”、“文明班集体”、“优秀少先队”、“先进团支部”等。

9. 丰富校园文化, 拓宽德育内涵。

教室内布置名人、名画, 营造育人环境;班级内一月一次墙报;校园内两月一次专刊;校园中要经常更换标语, 提出各种文化建设的主题。

1 0. 组织各种读书活动, 提高学生德育品质。

通过各种读书与实践活动, 查阅各种资料, 丰富文化知识, 真正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

五、实行学校、家庭、社会联网教育

德育教育是多方位的, 影响学生思想的原因更多来自家庭和社会, 但学校教育担负着主要责任。因此, 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渠道不能只局限于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 有时家长的语言具有教师无法代替的作用, 所以教育工作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首先应当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 使德育双向进行, 做到目标的一致性, 方法的系统性, 工作的有针对性;其次我们还应该同社会有关机构取得联系, 使德育工作社会化, 比如:军民共建单位, 请革命老前辈讲革命史等。

现在的网吧、电子游戏机等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可学校又必须开设微机课程, 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为了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掌握电脑知识, 首先应该与公安局、司法局、文化局、教委等部门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净化网络内容;其次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脑, 用电脑来辅助学习、丰富课外知识;再次是强化管理, 规范学生行为, 使学生不沉迷于网吧, 做到“准上网、有节制、防沉坠”, 使电脑网络服务于学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避免学校教育的孤立性, 才能使德育社会化全方位进行, 才能真正做到全社会关心教育、重视教育, 进而实现我们提出的提高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伟大目标。

总之, 德育工作极具艰巨性和复杂性, 同时又是极其重要的工作。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 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转变观念, 研究和更新其教育内容、方法与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形势, 胜任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摘要:德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占重要地位, 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 并且要讲究教育方法。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方法和策略主要有: (1) 以疏导教育为主, 避免单纯、简单的灌输; (2) 改变封闭式教育, 采取开放式教育;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德育工作的序列化、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灵活多样是制胜法宝; (5) 实行学校、家庭、社会联网教育。只有做好这些, 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疏导,开放,主体,灵活多样,联网教育

浅谈家庭教育德育 篇2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随着素质教育在幼儿园的深入实施,能歌善舞,能描绘画己不是幼儿教育的全部,只有直接影响幼儿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能力才是幼儿教育的核心,所以对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培养都不可忽视,更不可能偏重一方面。幼儿期间,除了培养儿童健康的身体和良好行为习惯外,还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想象力,良好品质和坚强意志,使他们自立、自信、自强、自控。

随着幼教工作的不断发展,幼教的德育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为了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引导幼儿知识德育的一些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因为幼儿是初步接触群体,引导他们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品德待业,德育工作的加强,从根本上说就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人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德育为首,在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事,我更深地领会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之茁壮成长。

“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则又是人生第一生活环境,这两个第一人生发展的基础,让父母更深地领会到引导孩子的重要性。如果你细心观察,认真去调查研究,或者去家访,就会发现,父母、家庭和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有多大!如:我班有一幼儿,在父母来接孩子时,都要做一些恶作剧,有时叫小朋友藏起来,就对其父母说你的孩子不见了,或者被别人打了等,给家长制造紧张气氛,让老师为难。经过多次与家长了解情况,才知是单亲家庭,据他妈妈说孩子以前很乖、听话。自从父母离婚后,孩子渐渐变了,经常讲假话。由此可见,父母的离异、家庭破裂后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父母要正确地对待。所以,父母必须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是很重要的。

2、为儿童创设优良的、科学的教育环境,使之健康成长。

幼儿在学语、学走、动脑发育阶段,其模仿能力特别强,父母、教师以及经常和他们相处的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善于模仿,所以会社会的成年人在未成年人面前,一定要树立表率,以身作则,让孩子们既要对你崇敬,又要对你亲热。作为教师更是要为人师表,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首先要全社会的成人们做榜样,在孩子面前,去掉一切不良习惯。育人环境要整洁、美观、幽静,教学设施要适合儿童发育成长的要求。当然乡村校园远不如城市,但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活动课,要尽量选择一些对儿童身心健康有益的游戏。从常规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幼儿爱劳动、做事认真、有条理的习惯,自由活动中培养幼儿与同伴友好往来的能力,细心地观察幼儿园的一草一木,关心幼儿园里的人和事,爱护环境卫生。利用多种游戏活动,开展德育方面的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培养幼儿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懂得能和小朋友们和睦相处,不打人、不骂人、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从各种活动中,慢慢提起幼儿对德育方面的兴趣。如:我班有一位刚入园的小朋友,老师和他谈话时不理睬老师、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时目中无人,爱打人、骂人、总以自己为中心,引起很多小朋友的不满,大家不喜欢和他在一起玩,每天独自一人玩,我通过讲故事,对他进行耐心地开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有了很大地进步。现在看见老师彬彬有礼,别时主动与老师再见,也能与小朋友们和平共处。虽然是些微不足道的事,孩子的进步却不少,多次对他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连孩子的父母都对我说,我的孩子在家里对大人也很有礼貌了,不像以前那样无法无天,有时还会说别人不懂礼貌。

3、正确认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随着素质教育在幼儿园的深入实施,能歌善舞,能描绘画己不是幼儿教育的全部,只有直接影响幼儿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能力才是幼儿教育的核心,所以对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培养都不可忽视,更不可能偏重一方面。幼儿期间,除了培养儿童健康的身体和良好行为习惯外,还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想象力,良好品质和坚强意志,使他们自立、自信、自强、自控。因此教师、家长及社会要遵照“对孩子一生负责”的宗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浅谈幼儿德育教育 篇3

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多年的幼教实践告诉我,要想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抓好幼儿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当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人才、人力资本决定一切的阶段,人的素质,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人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并将培养年轻一代良好的思想品德放在首位,从而大大提高国民的素质,增强国势。“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我认为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

一、纠正错误方法,树立正确观念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使他健康成长,避免出现心理畸形。

二、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成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多种渗透,促幼儿德育发展

幼儿德育内容的确立,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必须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与幼儿相适应的德育。

1.将德育渗透于“同龄”和“混龄”的活动之中。

在幼儿园中不难发现同龄儿童中,通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粗暴打人”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劝解指导,而在“混龄”活动中,则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现象,大班的孩子往往会很自然地把中小班的孩子当成弟弟妹妹来护着,和他们共同游戏、玩耍,一般不太会出现矛盾冲突。混龄儿童在一起活动,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对年长的儿童来说,能扩大交往的技能,形成责任心。

2.将德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

每个孩子都有着他们不同的特点,当他们出现无理要求、粗暴打人时,我都适时适度地介入指导,及时调整幼儿的行为。根据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如,给幼儿讲讲《三只蝴蝶》的故事,渗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教育,唱唱《让座》这首欢快的歌曲,使孩子们懂得尊重老人的道理……

3.将德育渗透于“爱”的教育之中。

当幼儿之间出现冲突时,单纯的严厉训斥,往往不能奏效。相反,采用榜样法和情感陶冶法循循善诱,以爱熏陶,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从而使其彻底领悟悔改。对幼儿来说,当然不可能形成什么“信念”,但要使幼儿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情感同样起着这种作用。同时,也由于幼儿道德情感和生理发展的某些特点,应更多采用这些方法,要把这些方法当作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所以我们的家长对待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千万不能大声训斥或一顿毒打,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或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而应以理说服。

浅谈家庭教育德育 篇4

2l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的构成中, 思想道德素质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有文化的人, 更要培养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 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才能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在当前, 我国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片面追求智育而忽视德育、片面追求西方文化而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 当今中国社会迎来了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期。西方及各种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 给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并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道德实践, 同时也影响到以社会道德实践为基础的学校德育工作。

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尚未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外界的导向对观念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忽视对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 将使他们受到更多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 从而失去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 进而影响到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 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德育方法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手段, 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条件。我国传统的德育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教育方法, 但是在目前功利化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高职院校的德育方法无暇顾及道德效果, 德育方法服从于学校的应试教育体制, 形成了恶性循环。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方法与内容、目标、评价一样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 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 为了奖学金、毕业证而去拿分数。高校“两课”是德育的主要途径, 但“两课”教学又脱离社会实际, 脱离学生实际, 导致德育实效被削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德育缺乏新意, 只注重强调理论知识, 没有把理论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 课内课外“两层皮”;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德育目标一刀切, 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目前这些问题在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中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近年来, 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恢复传统文化教育, 他们认为:大学生应该学习传统文化, 以加强道德素养;应守护中华传统文化, 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教育、保护和普及, 为中华文明留住根;应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 有关教育部门已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教材, 部分学校已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开设《论语》选修课的学校也不少。但在高职院校, 尤其是工科院校,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似乎断层, 更不用说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教育。

2 德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一、述古而非复古;二、尊君而不主独裁;三、信天而怀疑鬼神;四、言天命而超脱生死;五、标仁智以统礼乐;六、道中庸而疾必固;七、悬未知而重闻见;八、宣正名以不苟言;九、重德教而卑农稼;十、综旧典而开新风。[1]

从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可知, 儒家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体现在德育的目标上。《大学》中提出道德学习的“八条目”,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中心, 以道德认识为起点, 以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为根本要求, 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孔子把培养“圣人”作为最高目标, 圣人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同在,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的道德目标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因为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但是大家针对自己不同的社会角色, 都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德追求的目标, 获得道德发展的动力, 这是孔子德育体系的特点。

其次, 体现在道德的内容上。儒家提出了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原则。“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所以, 儒家提倡人不能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损失他人与国家的利益, 认为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最高的, 追求道德的境界才是更高的境界, 道德人格是第一位的。儒家的这种价值取向对批判今天的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具有现实意义, 对引起大学生对道德的反思具有积极作用。同时, 儒家德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重视人格修养。对人进行“礼”的教育, 让人成为“仁人”, 进一步修养达到“慎独”的境界, 成为圣人。“仁”协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建立“爱人”的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再次, 体现在德育的过程上。孔子提出的德育过程是“学、思、习、行”四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是知识学习的过程, 后两个阶段是知识运用的过程, 是道德践行的过程。“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 “讷于言而敏于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必信, 行必果”以及“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是提醒我们要重视道德体验与实践。同时, 在德育的方法上, 儒家注重学思并重、因材施教、身教示范等方法。主张学与思应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周, 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提倡自省、自讼、自戒、自责。“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2]

3 在高职德育中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甘泉, 儒家文化从它产生就穿上了一件具有“道德化”特征的外衣。这是中国德育思想的主要源泉, 中国的德育思想深深植根于此并持续不断地发展着。儒家思想, 也称为儒教或儒学, 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 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1 儒家思想为高职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儒家思想内容丰富, 博大精深,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汇聚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 化为民族的血肉, 铸造伟大的民族精神, 也为我们今天的高职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1) 儒家思想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于中国儒家传统道德的一条主线。孔子曰:“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由此造就了历史上无数为国家为民族勇于献身的仁人志士。从汉朝苏武的“持节牧羊”到宋朝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明朝张居正的“苟利社稷, 生死以之”到近代梁启超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等等, 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情感。把儒家思想的这些内容运用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之中, 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人生观, 立志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2) 儒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谐有序、和谐统一是儒家追求的目标。《中庸》说:“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意思是:如果达到中和的境界, 天下万物各得其所、生化不已, 就能实现自己、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儒家思想以“仁”为本, 仁的根本精神是爱人利他, 通过爱人而达到社会和谐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 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一致。儒家的和谐思想具有跨越时代的积极意义, 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灵魂, 也成为了现在高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我们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的校园文化指明了方向。

(3) 儒家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儒家认为诚信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是个人实现其修齐治平理想人格的基本前提。孔子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孟子认为“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宋代理学大师程颐说“相比之道, 以诚信为本”。儒家把诚信看作是正常的社会次序赖以建立、维持的根本, 儒家讲求诚信的美德对为人、为政和交友具有积极意义, 它是任何一个社会、民族和国家都不可缺少的。儒家的这些思想为我们当前加强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儒家的人本思想。人本思想是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 儒家对人的地位非常重视, 它既肯定了人的可塑性、人的性本善, 也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天地之间人为贵”“天生万物, 唯人为贵, 吾既得为人, 是一乐也”, 把人的地位上升到了与天、地合一的高度。儒家重视人的发展和完善, 强调人的价值, 发挥人的潜能, 发展人的个性, 提倡“德行优先”,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治理国家应“富民为本”。儒家思想对人的本质以及对人的地位的肯定, 对我们在德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做到以人为本, 才能尊重人、培养人、塑造人, 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新人, 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5) 儒家荣辱观。荣辱观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曰:“君子之耻, 莫过于言而无实, 事而无理。”孟子指出:“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 无耻矣”;“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荀子提出“好荣恶辱, 好利恶害, 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而“争饮食, 无廉耻, 不知是非, 不辟死伤, 不畏众强, 牟牟然惟利饮食之见, 是狗彘之勇也”。当代“荣辱观”的提出, 既有当务之急的社会背景, 也有传统文化中荣辱观的深厚基础。学习儒家荣辱观对当代大学生深入理解“八荣八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 儒家的道德气节对唤醒我们的时代精神, 稳固我们的道德根基具有积极的作用。“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与道德意志;“乐民之乐也, 民也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也忧其忧,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的社会责任;“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言,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问”[2]的处世原则;“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的气节操守;“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君子风范;“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3]的修养实践等等, 都是儒家道德传统中优秀的部分, 在今天的社会中更显得珍贵。

当前, 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 同时在网络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刺激下, 文化呈现出浮躁气息, 一些腐朽残次的文化产品不断出现并获得了一些80、90后的追捧。主流的道德思想被忽视与批评, 德育灌输给学生的知识没有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准则, 同时也没有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在多元化的道德观点面前, 年轻一代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差, 无法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 我们更需要加强对儒家道德思想精华的弘扬。

3.2 儒家的德育方法为高职德育教学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儒家主张把道德主体自身的修养作为实现道德的唯一途径。孔子讲“修身”, 就是为了“成己”, 就是指主体自身的道德完善与发展。“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修身”不是别人的强迫, 而是主体的自觉行动, 突出了主体的独立性、内在性, 强调道德发展是一种主体道德内在的提高与完善的过程。在孔子看来, 实践是实现道德的必然途径。子曰:“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 “讷于言而敏于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必信, 行必果”都是提醒人们要重视道德体验与实践。儒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德育方法。如: (1) 灌输法,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等书的普及读本, 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伦理思想。由于这些读本以生活故事为背景, 人们印象深刻, 容易背诵, 因而至今在民间大量流传, 达到了普及伦理思想的目的。 (2) 启发法,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论语》通篇都是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答问录, 循循善诱, 是启发式教育的经典教材。 (3) 自省法, “吾日三省乎吾身”。儒家强调“慎独”, 认为这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4) 示范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5) 美育法,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 (6) 实践法, 儒家强调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这些方法仍是值得我们今天的高职德育借鉴的重要方法。

4 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

4.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儒家思想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个人、民族、国家的积极意义以及继承和发展的必要性, 也就是要解决学生对儒家思想的态度问题。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与渠道营造一定的氛围, 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 通过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我国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原因,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社会、个人存在的道德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对解决个体道德问题的积极意义;通过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潮的对比分析, 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学生能够从儒家思想中发现其积极的成分, 意识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其现代意义的时候, 他们才能对儒家思想产生积极的态度。高职院校可通过开设儒家道德思想的选修课、儒家国学论坛, 引导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等方式, 逐步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儒家思想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中的思想体系,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也有一些糟粕存在。同时, 即使是一些精华的部分, 如果不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 不去解决时代问题, 这些精华对于社会来讲也是无意义的。所以, 要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儒家思想, 吸取儒家的精华, 在批评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要在学习中把儒家思想与外来的文化相互对比吸收, 要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市场经济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结合起来, 融合起来进行, 才能做到古为今用。

4.2 改进对儒家优秀文化传统思想的宣传教育方法

儒家思想的传播, 要用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这个现成的平台。通过德育课堂、德育活动等形式, 渗透儒家思想。例如, 可以把《论语》等作为选修课程纳入教材体系中, 或者在课程讲授中渗透儒家思想的内容。在德育活动中,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国学研究与讨论活动, 例如:国学著作阅读活动、参观儒家历史遗迹活动、关注一些儒家学说的论坛活动等等。凭借儒家道德思想的博大精深, 一般参与的学生都会被儒家思想吸引与震撼, 这样的效果是不错的。另外, 学生自治社团的建设中, 可以让一些对儒家思想有兴趣的学生组织社团, 在校园开展社团活动与展示, 营造学校的儒家学说氛围和国学氛围等。

4.3 注重儒家优秀文化传统思想的运用与实践

高职院校要注重养成教育。学习儒家优秀道德思想的目的不是为了形成一些对儒家的基本看法, 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改变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表现, 所以, 德育工作者要学会把儒家的优秀道德思想转化为道德的具体行为标准,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渗透进去, 让学生形成道德践行的习惯。例如举行“帮父母洗一次脚”活动, 让学生践行儒家家庭美德中的“孝”。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德育体验活动、讨论活动等, 让学生去践行儒家道德思想, 进行道德剖析与辩论, 澄清道德迷茫问题。

4.4 注重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

孔子特别重视道德践行, 他常用道德行动来衡量道德水准, 同时强调心灵与行动的一致。《说苑·尊贤记》中说:“夫取人之术也, 观其言而察其行, 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发其情者也, 能行之士必能言之, 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夫以言揆其行, 虽有奸轨之人, 无以逃其情矣。”孟子的“诚”就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 如果只有行为而内心并不情愿, 是不“诚”, 但是没有道德的行动则根本上就没有道德可言, 更是不“诚”。从现状可以看出:今天的大学生已经具有道德的正确判断, 也有道德的行为动机, 但是在道德事件面前, 大多数学生竟不能实施道德的行动, 而在道德事件结束后具有不同的懊恼感。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动的能力, 关键是要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体验与训练。例如“挺身而出”的行为能力。很多学生在现实面前难以“挺身而出”的原因, 要么是“观望”, 缺少主体独立意识以及足够的思想动力, 这需要进一步感化与训练;要么是缺少道德习惯, 这也需要加强训练。在德育中,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从小处开始, 逐步展开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 (5)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2]黄怀信.论语汇编集释[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德育论文—浅谈习惯养成教育 篇5

陈淑红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班主任是一个教学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工作,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一生的生活道路。我作为众多班主任中的一员,既感到自豪又感到任务的艰巨。为加强班级德育工作,本学期我班德育工作认真按计划进行。开学初,利用班会,晨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认真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法制,思想品德,环境文明礼貌等教育,使学生从开学起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除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我还对学生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如:

一、抓常规训练

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二、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

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有的学生不注重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学后窗户没关就走了,大白天六个管灯全开着却不以为然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开展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班会,会上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了辩论,还列举同学身边发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实践证明: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我们这个班,后进生的人数挺多。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不要紧紧盯着优等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 篇6

【关键词】德育工作 爱国主义 日常 班主任 规范

小学作为孩子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孩子们的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自觉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本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和从小胸怀大志的理想教育

让学生从小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只有从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长大后才能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自己的勉励和期望。坚持周一升国旗仪式,让学生从庄严的国歌声中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的鼓舞下增添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课余聘请老红军和校外辅导员讲述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体会祖国创业的艰辛不易,让学生从小自觉地崇敬英雄,自觉地向英雄人物靠拢,时刻不忘长大后立志报效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平时让学生阅读张衡、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爱迪生等古今中外名人的书籍画册,从名人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力量、感受心灵、时刻对比,从而使自己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得到勉励和启示,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可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应如何去做。教育学生只有真正实现了远大理想,才能更多、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那才是真正的英雄。瓦特从茶壶盖上受到启示发明的蒸汽机。张衡因翻遍了无数的书籍才探索出救国救民的真谛。告知学生:远大的目标,伟大的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只有从小事做起,从自己感兴趣的那点事做起,你懂得持之以恒,你下决心去踏踏实实的做了,那么你一定能成功。

二、对学生进行日常道德教育

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并利用《素质报告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日常生活中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如:上课了,还有同学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对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课堂中的德育。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比如说,在学习“I'm sorry!”一句话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在平时一定要使用礼貌用语,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在学习《董存瑞》一课,要向学生渗透我们要热爱祖国。珍惜生活。体育课,我们可以学习奥运健儿刻苦训练的拼搏精神,忍着伤痛为国争光的伟大;学习自然课,我们要提升环保意识;军训中让学生体味集体的力量和集体荣誉感……

三、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一直纪律不好,教室里总是不静,干什么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不高,仍然有同学桌面空空的发呆、哪怕一块橡皮也能默默地玩一个早晨,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教育理论书籍,每天早晨,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生语言传。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而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四、结束语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 篇7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同属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系统。长期以来, 在各级教育实践中, 德育一直备受重视, 也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 开放的深入, 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已发生巨大变化, 传统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适应现实的需要, 所以德育理念的与时俱进, 大胆创新在所难免。

1、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现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思想积极健康向上, 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大事;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强自强、自立、自信意识;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种意识形态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 享乐、拜金等各种不良思潮侵蚀校园, 而学校在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方面, 虽然也很重视, 但缺乏家庭参与和社会参与的协同教育环境。上述种种现象对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艰巨任务。

2、邓小平的德育教育理论

2.1 德育教育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科学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层次性特点。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 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 并且仿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 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前进。”因此, 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不能千篇一律, 承认现阶段存在着不同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 存在着品德的差异性, 所以,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德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2.2 德育教育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根据我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实际, 按照新时期德育战略目标的规定,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育内容的重要思想, 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德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层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纪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学校应根据这四个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 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 合理确定相应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 加以教育和引导。

2.3 德育教育的方法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方法。在谈到如何处理中西德育的结合时, 他强调指出:在继承传统, 引进吸收国外文化中, 要弘扬优秀,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吸收, 不能盲目照搬, 全盘西化。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个方面时, 他说:“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 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树立大德育观念, 创建全员育人工作的新格局, 全面实施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领导, 思想政治工作决策与管理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渠道的一体化”。“为了实现安定团结, 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 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 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 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3、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通过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德育理论, 对于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构建德育教育的系统工程, 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3.1 构建德育教育的管理机制

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管理机制, 是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保证。

3.1.1 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体系

要建立德育教育目标管理、德育内容管理、德育方法管理、德育策略管理体系, 形成多层次、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 将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联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由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组成的德育组织系统, 明确职责范围, 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 以适合新形势下德育教育新情况的要求。

3.1.2 常规德育管理法规化

教书育人, 德育为先。在日常的德育教育管理中, 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等, 都应当作为日常管理学生品德行为的标准。

3.1.3 建立多种形式的德育管理方法

一是自我管理方法。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设计自我计划, 自我组织, 自我控制, 自我调节, 自我评价, 逐步形成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二是活动激励法。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各种游戏和活动, 达到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三是行政法规管理方法。可积极采取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 直接调节德育管理对象, 通过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

3.2 构建系统性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德育应该是由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要提高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 就要将这六个分系统进行合理的配置, 构建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 能够产生整体效应的学校现代德育有机体系。

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 行为习惯, 道德品质, 法律意识, 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思想信念是通过人的一生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不断学习培养, 实践改造逐步形成的, 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在确定德育的内容时学校既要考虑到德育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总要求, 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德性与认识基础。

3.2.1 要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如尖子生和落后生, 同样是心理教育, 德育的内容既有共性, 又有其个性;对尖子生重点是注意矫正学生过分看重荣誉和成绩的心理上, 防止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疾患的发生;而对落后生更要注意引导他们克服自卑与懒惰心理, 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 升腾起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与希冀。

3.2.2 要坚持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既要对传统的教育内容予以保留, 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增加教育内容。

3.2.3 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既保持比较稳定的内容体系, 又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的变化, 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热点, 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总之, 学校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特点和青少年发育规律, 依据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 来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目标体系;把德育的要素结构, 层次结构划分出来, 根据不同年级或不同年龄阶段, 学生的身心特点, 知识水平, 由低到高, 由浅入深, 由校内到校外, 从具体到抽象, 分层递进。这样既保证德育目标的一贯性和完整性, 又保证德育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 使德育工作走向规范化, 从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当前, 不少的地方应试教育的思想还没有彻底根除, 一些地方政府、家庭和社会仍主要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 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 不少学校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都以教学成绩为标准, 紧紧围绕升学率。比如教师竞聘岗位、评定职称、晋级等都依据教学成绩。在师资培训方面, 德育教师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外出参加学习或进行德育调研;教学工作会议一年组织好几次, 从上到下非常重视, 而德育工作会议几年开不了一次;在教师奖励方面, 每年只评选教学优秀与骨干教师, 而没有德育优秀或骨干教师, 专业技术职称晋级, 教学优秀, 骨干教师分值很重, 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德育基地、设施、活动等专项经费没有投入, 不能不说是德育工作者的一种悲哀。由于在政策的导向上缺乏对德育工作者的鼓励, 严重影响了人们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为此,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领导, 要下大力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力克教学成绩与分数的“一元制”。当前, 特别要加强对德育评价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 校长对班主任,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各级的评价体系, 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奖励政策, 职称评定与人事编制制度, 使之放到与教学同等的地位。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保障与激励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3.3 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3.3.1 建立校园德育教育网络

当前各校均有较完整的校园网络, 学校要利用网络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作用, 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开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结合各学科的特点, 合适时宜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内在德育因素, 将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

3.3.2 建立校园、社会、家庭德育教育网络

成立校园、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只有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德育教育集于一网, 相互合作, 密切配合, 构建德育教育一体化网络, 才能争取到最佳的教育合力效果。

3.4 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作为教育者, 规范自己的行为, 做到为人师表, 利用“身正”的模范效应来教育学生就显得特别重要。要组织好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从理论上明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明确为师的首要职责是以育人为理想, 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要特别强调树立远大理想, 敬业爱岗, 为教育事业多做奉献。努力克服个人主义,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不良思想的影响。“师者, 人之模范”。教师的言传身教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因素。教师教学生做人, 首先自身得会做人。教师除学识渊博, 教学得法外, 在学校里要有师德, 在家庭要有美德, 而且在社会领域也应该成为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模范。

在新形势下, 教师要与时俱进, 大胆创新, 特别要倡导并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深化对职业崇高感的认识, 提高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同度, 有效地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用自己的高尚品行、健全人格的精神感染学生, 使他们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结语:新时期加强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 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影响, 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创新, 大胆探索, 不断总结, 深入实际, 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 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 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摘要: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邓小平的德育教育理论为指导, 提出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邓小平德育理论,策略与措施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6, 314;

[2]、邓小平.《邓小平论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第66-6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 48, 63, 110, 111, 144, 305, 371, 38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 10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 151, 254, 255, 262, 369, 408;

浅谈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 篇8

一、加强教材的编撰

无论是普通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 一项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教育和相应的思想的教育, 音乐是倾注了浓重情感和鲜明意向的艺术, 音乐课本中优美动听的歌曲也好, 器乐独奏曲也好, 还是大型的交响曲, 都是具有思想倾向的作品。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形成高尚情操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和道德等的教育。所以, 作为音乐课的教材, 必须遵循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原则, 所选的歌曲或乐曲不但要体现音乐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还要以其明朗的格调和高尚的情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健康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食量。

二、加强教师队伍优化

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根本。在我国各学校的音乐教师队伍中, 还有很多地方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 有的地方并不是很重视音乐教育, 用一些喜欢音乐多少懂点音乐知识的非音乐专业的教师上音乐课, 或者直接把音乐课的时间改为别的文化课, 这是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 专业的音乐教师和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是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另外, 应重视对现有专业师资的思想教育。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影响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要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 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 确立现代教育观念, 明确素质教育的任务, 积极投身素质教育的实践, 并重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不断学习新知识, 提高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 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业务基础。因此我们要在音乐教师中提倡自尊、自重、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用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来达到音乐教师队伍优化的目标。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优化

音乐课, 一般分大课和小课两种方式。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专业课一般是小课, 一对一或一对二的上课方式, 除非是音乐理论课是用上大课的方式。而中小学的音乐课一般都是大课的方式。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上课, 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 由表及里, 旁引博证, 讲一些必要的音乐故事, 扩大知识范围, 迎合各种不同的兴趣面。如中外音乐家轶事、趣闻、名人与音乐、音乐与智力等。这样的方式能避免学生纯学音乐的专业只是而感觉到有些枯燥。从而使学生感受美的熏陶,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

举个例子, 在声乐作品中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叫《幸福在哪里》, 歌曲琅琅上口, 通俗易懂, 但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学会了节奏和音准, 背诵过了歌词。但歌曲的内涵很容易忽视。在这首歌的教学中, 应该顺势举一些相关的例子, 使学生在心灵中播下“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种子。又如:儿童歌曲《我的好妈妈》和《小鼓响咚咚》, 简单、生动的歌词和欢快、流畅的旋律给学生们语言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感染, 使人们充分感到孩子对妈妈的关怀、体贴, 对“小娃娃”的关心、照顾的良好感情。学生在愉快、活泼的音乐中, 接受了品德和情感的教育。歌曲教学的全过程应始终伴随着情感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怀着真挚丰富的感情去引导学生, 不能单纯的机械的教学, 也不能用对学生无任何感染力的语言, 这样既不能使学生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还将使学生失去对歌唱甚者一切音乐课的兴趣。再如, 乐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歌表演《小海军》, 学生们在感受威武、雄壮的旋律和坚定的节奏的同时, 体会到解放军坚定不屈的英雄气概, 激发出勇敢、坚强和热爱解放军的情感。

音乐是含蓄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 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教师在音乐教学中, 要以巧妙的语言, 真挚的情感进行音乐各方面知识的教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很关键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争取课堂活跃、松紧适度、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使学生在充满愉悦的气氛中得到音乐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

四、加强音乐课外活动的优化

音乐作为学科类课程应在课程中增设文艺活动方面的内容。所以除音乐课堂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 更有必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发挥德育的效力。例如歌咏比赛、合唱比赛、乐器比赛等。这一工作应该纳入音乐课的工作计划, 并且认真研究, 努力做好, 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 组织、管理、协调和落实好活动的时间安排, 让学生得到书本之外的知识, 增强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增强思想纪律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参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时, 一起活动, 共同体验, 表达一种愉悦的情绪, 易产生共鸣, 形成友好、愉快、协调的集体。它有利用培养学生互助互爱、关心他人、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 使音乐成为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之一。高素质人才, 音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古人曾说:“夫声乐之人人之深, 其化人也速”。可见音乐对人的发展影响之大。如学生通过歌唱和欣赏乐曲或者弹琴来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从而提高音乐文化修养, 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通过音乐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开发学生动手、动脑筋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通过音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 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音乐教育不一定非要培养音乐家, 首先音乐教育是培养人, 通过言传身教是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 是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达到的目标。

五、加强音乐环境的优化

创造优美和谐的氛围, 设置舒心愉悦的音乐环境, 对加强德育渗透也相当重要。学校应设置音乐教室、活动排练室等, 而且布置的要整洁舒适, 色彩鲜明。在各个音乐活动的场所悬挂某些合适的音乐家头像、音乐家名言、乐器挂图等, 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把音乐悟性不同的学生都能引进艺术殿堂, 使他们得到心灵的升华、陶冶。

浅谈体验式德育教育 篇9

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 敢想敢说、求新立异, 不崇拜权威, 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点。他们希望拥有一切, 但不懂要为他人作奉献, 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 但不懂得体谅他人。在整个青少年群体中, 尤其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因为道德的缺失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不尊重父母、侮辱顶撞老师、缺少集体主义观、打架斗殴等等。在这些问题面前, 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传统式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

而体验式德育进入到了我们的视线之中。“体验”的“体”, 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 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通过躬身践行的体验达到自我的完善。“荀子·儒效”里有:“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 明也。”荀子把“行”作为检验“知”的标准和“知”的最终目的, 只有把道德认识付诸实践, 才是对道德真正认识。

体验式德育教育含义是: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德育体验状态, 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求感悟, 在活动之余有所反思, 使学生主动的接受德育教育。我校是一所技工类院校, 因为学生的特殊性, 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为了寻求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 我校在今年开展了“体验式德育教育实验班”活动, 从各系共选出10个班进行各种活动来探索体验式德育教育, 并且举办了“蓝鹰”训练营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下面是我对体验式德育教育的一些认知。

一、转变了传统德育教育的模式

传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讲大道理, 是一种偏重知识的道德教育, 把道德和生活分开, 作为一种知识来教, 是一种知识性道德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以道德知识和各种行为规范为主体, 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们对于各种道德规范都很了解, 但是付诸于行动的却很少, 出现了知行反差, 效果甚微。我们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所下的功夫很多, 每周一、周三开设专门的德育晨会并且设置了很多课题, 周四还有歌咏晨会, 以此来激励同学们的“士气”。在德育晨会上由老师进行讲解, 学生们进行讨论, 感觉效果非常好。但是在课下学生们我行我素, 说脏话、上课不认真听讲、顶撞老师、打架等等的问题依然存在。可见传统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成效并不显著。而体验式德育教育注重”体验”, 在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中强化道德认知, 用道德认知来指导道德行为。在体验式德育教育的模式下把一堂堂德育课变成了游戏课、活动课。老师由原来的说教者变成了组织者和引导者, 让学生们做为主体自己去体验, 自己去用心感悟,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效果非常好。因此体验式德育教育以“学”为主, 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为主体, 教师通过适当引导使学生自己体会, 所以在德育教育方面是要优于传统的德育教育。

二、改变了学生的厌学行为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流, 而创造型人才也是各单位急需的人才。我们技工类院校主要是培养各工厂里的技术工人。但是技工类学校因为生源问题, 很多学生有厌学行为, 还有很多学生认为我们是技校生, 是高中淘汰下来的自暴自弃不愿学习, 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我们学校专门组织了“蓝鹰”训练营, 每一批60人, 学生们轮换进行训练。培训科目主要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训练中为学生设置一些困难, 让学生在经历过后发现自己还有这方面的潜能, 从而增强自信心。有一个科目是“驿站传书”, 每一组20个学生, 我们不设置任何方法, 由学生们自己想办法把信息从最后一名学生传到第一名学生。期间难度越来越大, 但是学生们还是完成了任务。可见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是很强, 只不过需要我们来引导他们。所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活动来告诉学生这样一个道理:要勇敢地尝试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潜能就是在不断大胆的尝试中被发掘出来的。我们虽然在中学时学习不好, 但是通过努力我们还是会成功的。

三、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彼此之间缺乏沟通, 在班级里会因为地域性的原因而分成很多不同的“小圈子”。学生们之间遇到问题缺乏沟通, 不能“和平解决”而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暴力”来解决问题。通过体验式德育教育, 打破了他们的小圈子, 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他们进行交流来凝聚“集体主义”这个观念。我们班级的第一堂集体主义教育课是这样的:我把我们班级分成了8个组, 并且每组都不是“小圈子”里的人, 让他们全组都站在一张报纸上, 看哪一组所用的报纸面积更小。同学们打破了界限想了各种办法都想争这个第一。就连我们班公认的一个有“洁癖”的孩子都能和其他同学紧紧的挨在一起, 就是为了自己这一组获得成功。通过这样一个小游戏让他们每一个人共同体验成功、失败, 在这种氛围下彼此敞开心扉, 建立信任, 让他们懂得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以后我又通过了一些小游戏和活动, 使我们班的同学之间变得更加融洽了。可见只是一个小游戏就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 这要比传统的说教效果好很多。

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不能接受失败, 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为他们设置各种困难和障碍, 能否及时调整心态将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能够拥有冷静、果断、自信的心理素质是他们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财富。

五、教师在体验式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不管是传统的德育教育还是体验式德育教育教师都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在体验式德育教育当中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只不过教师从传统的说教变成了组织和引导。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 却又是十分脆弱, 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创造心灵, 就如同露珠, 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倍加呵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就是说我们要用心去爱护每一个学生, 这对他们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浅谈体育课堂的德育教育 篇10

人们常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那么他就可能是个次品;而没有良好的身体可能是个废品;但是如果没有好的道德品质, 那他就是一个危险品。”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社会面貌在改变,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 需要我们警醒的是, 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体系出现了缺失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部分人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择手段;亲情观念淡化, 人际关系冷漠……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 问题也不小, 由于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父母和老人出于对孩子的爱, 在物质生活方面投入的精力可能更多, 孩子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家长们在孩子上学上也舍得投资, 各种教辅资料、课外辅导班、兴趣班都在加入孩子们的生活;但是, 很多家长在满足孩子物质生活, 追求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思想引导, 导致很多孩子在中学阶段就表现出了很多的问题, 如没有理想和人生追求, 缺乏责任意识, 自私、任性, 缺乏对于父母的感恩和对于同学的关爱。

青少年出现这些问题, 一方面, 与我国正在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交错, 这对于处于年少阶段涉世未深、明辨是非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来说, 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很难得;另一方面,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学生尤其喜欢这一新生事物, 但是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如暴力、色情等内容的影响使很多学生逐渐走入了歧途。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充分说明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引导的重要性。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所以,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 可以说是刻不容缓, 且责任重大。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 课堂是对学生教育的主阵地。作为学校来说, 德育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且要常抓不懈。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说:“人之初, 性本善。”所以我们学校各学科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重视对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意味着, 我们各学科教师要立足于自己的课堂和学科特点, 在向学生传递知识, 提升学生能力的过程中, 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我们体育学科也不例外。中学体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虽然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为基本目标, 但是德育建设在体育课堂上也同样重要。那么, 在体育课堂上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来完成体育课堂的德育教学任务呢?结合教学实践, 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抓好细节, 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 因此, 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就非常重要。因为家庭教育的忽略, 很多学生自我意识太强了往往忽略纪律的约束, 所以, 作为体育教师要注意从体育课上的小事做起, 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

如从上课铃响, 就要求学生迅速集合、整队, 并保持安静, 进而形成良好的队列纪律;在做准备活动过程中, 要求体委口令清晰, 学生动作到位, 防止因为活动不开导致学生意外伤害;同时在体育课上课过程中, 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教师的要求, 规范体育动作, 要严格遵守活动流程;在其他方面, 如体育课的着装要求、请假制度等方面都力争作出具体的规定, 从而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玩是孩子的天性, 体育课学生喜欢上, 是因为他们可以多玩, 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体育游戏, 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体育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 它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 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而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培养集体主义、同学友谊、自觉遵守纪律、勇敢、果断的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 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在体育竞技中增强科学的竞争意识

教学比赛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动作技术、技能, 以及在复杂的比赛条件下, 合理运用技术动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坚毅、勇敢、果断、克服困难、自制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品质。如进行蓝球教学比赛时, 安排学生当裁判, 学生裁判水平不高, 难免出现判罚不准确的时候, 这时我就要求队员必须服从裁判的判决,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同时在激烈的比赛中, 学生通过在掩护、策应、传切等战术配合最后精彩得分的喜悦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也能明白“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的真谛, 还能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品质。

四、在课程管理细节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课前整理场地, 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 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前, 教师要求学生搬运器械 (如垫子) 时, 告诉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 (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等) 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等, 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 对于那些热心协助教师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学生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 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 而且使学生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中学教育德育渗透浅谈 篇11

那么,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自身工作中不失时机,不遗余力地展开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呢,下面,在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基础上,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首先,德育教育重在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最活生生的人格榜样,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生活者,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比如,禁止学生抽烟而教师却在教室、在公共场合、在学生面前毫不避讳地抽着;严禁学生上课迟到,而教师确常有迟到早退现象。试问这样的德育教育会收到什么效果呢?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的。

其次,德育教育重在实实在在。学校对德育最为强调的就是要“实实在在”——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人们生活在“生活世界”中,任何离开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如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一种道德教育信念从小予以熏陶,也未尚不可,但要作为一种道德内容或行为去予以贯彻或训练,这就未必会有成效。因为一个人若没有经历过远离祖国或亲友的切身体验,他就很难真正领悟“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正涵义。因此,把一些成人世界中都难以理解或做到的道德理念,却叫一些没有任何生活体验的未成年孩子去理解,其起到的只能是事倍功半的作用。

为此,对中学生的道德要求而言,其内容应更多地限于行为举止的训练、是非善恶的辨别等,这样一种水平的道德内容才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容易触摸并善于理解和做到的。

第三,学校德育教育追求的效果应是“时时刻刻”——时时刻刻地进行渗透。学校要创建一流的校园环境,用一流的环境氛围熏陶学生的公德意识。任何道德光靠说教是教不出来的,只有让学生通过生活的实例,来进行善恶对比,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科技活动、文娱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定期请校外辅导员、党政干部、先进模范人物、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改革形势、革命传统等方面进行教育;也可以建立校内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基地劳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接触社会,受到教育。这些各式各样的活动、教学、实践,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了课内课外、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所有环节、所有时刻。这样德育就不再是以前那副呆板的说教面孔,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

面对学生的德育现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想想我们为学生做了什么,做了多少。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要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不仅能温暖学生,而且能点燃学生的生命。除去传授基本的书本知识之外,德育教育将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浅谈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篇12

一、从师生现实情况做好准备

1.学生心理条件的准备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在认识方面有如下表现:感知觉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他们已能较为全面深刻地观察事物并剖析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情感与意志的发展上, 他们情感日渐丰富, 容易感染和接受影响, 其社会情操初步形成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友谊等, 另外好奇心很强。教师是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其情感意志加以培养和锻炼, 并对于各方面的缺憾加以纠正调节。

2.教师教材、教法等的准备

(1) 备课。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备课前应充分钻研教材, 注明在哪样活动中具体表现, 并在教案中有所体现, 切实把育人的目标落实到每节教学中。

(2) 课堂常规。

每节体育课都有一定制度化了的教学常规。例如, 课前场地器材的布置, 教师可充分挖掘学生在教师面前的表现欲和荣誉感, 让学生取送器材,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为集体、为他人做好事的好品质, 而且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 教学过程。

根据教案中教材教法的安排和要求,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 例如, 小组长带队, 整队、分组练习, 同学们积极响应, 如此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的精神。又如在支撑跳跃着已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教学内容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对其动作加以肯定, 从而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

(4) 基础知识课。

在基础知识教学时, 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为振兴祖国的体育事业而学习、而锻炼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责任感。如在教授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时, 阐明体育与军事的关系, 加强国防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的强身作用防御作用, 从而使学生明白, 只有强壮的体魄才能保卫祖国, 才能甩掉“东亚病夫”帽子。又如通过“乒乓外交”“五连冠”“亚洲飞人刘翔”等体坛佳话,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积极的为祖国而学习, 学好知识加强锻炼的意志品质。

二、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1.更新观念, 加强素质教育

“思之于行前”只有头脑中有了一个目标、计划, 行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不偏离主题。对学生增加素质教育的教材, 并对完成效果的评估提高到非应试教育的评估水平上来。

2.利用教师的“光环效应”

教师是德育教育的传播者, 也是德育教育的表现者。在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过程中, 通过生动简明的讲解, 正确优美的示范, 和良好的品德修养、言谈举止,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使学生有敬佩而信服,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服从教师的领导、指挥, 逐步培养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的好品质。

3.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

在体育教材, 各项目的要求不同,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不尽相同。例如, 队列队形的教学, 就应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 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并行成坐、立、行的良好姿态。在篮球等球类项目比赛中, 不仅要求队员个人技术良好, 而且需要队员的良好配合, 才能取得良好成绩, 这有助于提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观念。同时, 可用反面的打“英雄球”难以取胜, 从而对正确的加以肯定, 强调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又如, 在长跑、超长跑项目教学中, 周期性的重复运动, 毫无兴趣可言, 可适当讲解“马家军”在训练时, 磨掉脚趾甲的事例,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同时鼓励学生坚持下去, 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毅不拔的意志品质。

4.教学过程中的随机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些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教师应把握契机, 随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 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如课上某位同学做错了动作, 部分学生起哄嘲笑他, 抓住这一事例, 向学生讲些同学之间有错时应该当互相鼓励帮助, 而不是冷嘲热讽, 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真诚待人的良好品质。又如, 在使用实心球时, 某个同学用脚踩球, 针对这一点, 教师应马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 保护学校财产, 珍惜体育器材爱护公物的教育。

三、领导重视纳入评估内容

由于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分, 造成学校比较重视仅有的几项考试项目, 其评估时, 也仅看升学学生的体育成绩满分率等,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成绩这一硬件教育, 而忽视了思想品质教育,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评估中, 应安排适当的德育教育内容, 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上一篇:习作基础下一篇:班级活动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