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环境

2024-06-05

家庭德育环境(精选10篇)

家庭德育环境 篇1

国家为了鼓励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技能教育, 在中职学校中实行了助学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一部分学生上职业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可是我们在职业学校仍然看到一部分同学上课迟到、早退、睡觉、旷课、打架、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等种种德育问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在教育上存在缺失, 父母没有很好履行自己的责任, 尽到应尽的义务, 中职生成长缺乏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那么家庭环境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有哪些影响呢?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首先, 家庭环境是学生德育的基础。经济是他们成长的物质基础, 情感上的依赖是他们成长的精神基础。而无论经济和情感上的纽带关系都对学生品德形成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恋感。失去这些正是许多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构成对青少年道德成长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

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个同学叫张虎, 思维活跃, 记忆力强, 知识面广。时常旷课, 借了同学的钱不归还。我还发现这个孩子爱吹牛、撒谎等坏习惯, 同时班里的其他同学也都很反感他。原来这个孩子的父母, 在他初中时离异, 他和父亲生活。他以前一直和妈妈的关系好, 感情也深。父母离婚后, 父亲经常打他, 对他的要求也很严格。这样长时间压抑, 又不能和妈妈联系, 再加上青春期的逆反。他就不想回家, 经常呆在网吧里彻夜不回。完全不在乎父亲的打骂, 也没心思学习。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情感上的依赖, 心里缺乏安全感, 依赖感导致成绩直线下滑, 最主要的是造成这个孩子在品质上出了问题。

其次,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性。家长和子女间对彼此的了解都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是家长的榜样作用。所以这种榜样作用的能量、深度远胜于其他环境作用。这种理解对学生德育影响具有深刻性。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父母由于长期和孩子的接触, 孩子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是非观、价值观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德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对他们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最初就是家庭, 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家庭中哪些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呢?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父母离异

离婚, 对成人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折磨过程, 对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则是一次心理上的煎熬过程, 孩子心灵受到的创伤, 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生王文文, 父母离异后判给母亲, 由于母亲忙于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情, 对她的学习、生活极少关心, 在上小学时如果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是做错了别的事情。妈妈对她是非打即骂, 为此造成她背叛、孤独、心情抑郁。无论上什么课, 从来都不举手发言, 对学习没有兴趣。在同学面前为了显示她的其他方面的优越, 她就经常请同学吃点零食。家庭情况又不是非常好, 于是她就经常借同学的钱, 借后又找种种借口不还, 或者是拆东墙不西墙, 反过来加深了同学对她的反感。每次放假回家, 她总是到我办公室里来借钱。我就借机和她谈心, 关心她的学习生活和家庭。虽然我做了大量的工作, 可是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 这显然是父母离婚对她的影响太大了。

2.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生活矛盾不仅会导致家长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同时影响着子女的健康。试想, 一个孩子经常处在一个喧哗紧张、充满火药味的环境中, 能够做到平心静和、无忧无虑地进行生活和学习吗?日积月累, 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势必受到伤害。

学生张肖, 小孩非常聪明。在上初中时曾经是班里的尖子生, 后来就因为父母经常吵架学习一落千丈。他爸爸经常不回家, 回来就跟他妈妈吵架, 吵完架就走。他就给我说, 有时一个月都见不到父亲一次。做母亲的只好拿他来出气, 用打骂来对待他出现的各种问题, 或者干脆不管他, 经常自己去打麻将。他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 又不愿意跟家长沟通, 觉得学习好坏都没关系, 来学校只是打发日子。对于学习没有任何兴趣, 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连最起码的五笔打字都不会。由此可见,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大。

三、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养成的影响

我们常说, 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与个人的性格息息相关。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 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胡东, 曾经向我请教过这样一个问题, 他说同学让他去做某件事情, 明明心里非常不情愿, 可总是不能拒绝。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和纠纷, 明明是对方的错误, 却不敢据理力争, 而是听凭对方的指责, 逆来顺受, 久之便成了孤独的人。为了改变的这种懦弱的性格, 他开始学抽烟。想在同学们面前表现得很酷, 那样同学们就不会欺负他了。可是他错了, 性格依然没有改变。同学们照样瞧不起他。

对此我进行了分析,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 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与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关。他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度要求孩子听话, 对孩子过分严厉, 久之就形成了逆来顺受的懦弱性格。

其二, 家庭心理环境不良是导致孩子性格懦弱和吸烟的另一原因。他的父亲过分严厉, 与其母亲的交流方式也较粗暴, 导致孩子对父亲很恐惧, 从来不敢在父亲面前说个“不”字, 久而久之, 便形成了自卑、懦弱的性格特点。

四、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个学生处于一个何种家庭, 对于他的学习起着至关紧要的影响。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 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 而专制的家庭氛围, 使学生感到压抑、管束,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如我们班的郭天, 性格比较内向, 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看课外书, 我就找他谈话。从谈话中得知他很少和父母沟通。后来经过家访也证实了这一事实。他父亲说这孩子有时一天都不跟他和他妈妈说一句话, 吃完饭就往自己的屋里一钻, 关上门, 就不再出来。对于这种性格, 我把我的观点和他的父母沟通了一下。沟通才是心灵的钥匙, 只有沟通, 才能让孩子的性格逐步开朗, 才能促进孩子的学习。为此我在班里还倡导每天和父母说上十分钟的话, 来了解父母, 也让父母了解你。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主要的影响, 也就是通过精神氛围的熏陶与父母无言之教的感化来影响子女。

总而言之, 职业学校学生由于特殊的原因, 使得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其中部分学生存在各种形式的学习障碍甚至是品质障碍, 究其原因离不开他的家庭。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性格的养成, 优秀品质的确立, 心理的健康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要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将来充满信心, 对专业课的学习增加兴趣, 离不开家庭的配合, 为此对学生家庭环境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我们搞好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拓展学生德育 融入家庭角色 篇2

根据这一工作精神,我们在邯郸、邢台、石家庄地区开展了为期7天的学生实地家访工作,先后穿越3个市、8个县、10个村,行程近1500公里,共家访了10户学生家庭。通过活动,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拓宽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家访目的

1.深入了解家访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向家长如实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促进学生与家庭、辅导员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的强大合力。

3.与家长共同研究,统一思想,找出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在未来的教育中有的放矢。

4.促进辅导员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提升自身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

二、家访准备工作

我认真分析了11级护理1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倾向性、普遍性问题,选择和确定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学生作为我们四人家访小组的家访对象。重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严重或思想行为偏激的学生、孤儿或单亲家庭学生等重点人群进行家访。放假前提前与学生及其家长电话沟通,讲明家访目的,并预约家访时间。

三、家访纪实

1.孤儿代表张婷婷。在采访张婷婷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家庭是塑造学生性格、品德、意志、情感的重要场所。张婷婷是我带的2011级理工护理1班的一名学生。她从小就失去父母,一直寄住在姑姑家,由姑姑和姑父照顾她的生活和学习。虽然张婷婷从小就失去双亲,但是她各方面都没有受到影响,性格活泼开朗,待人热情,并且学习成绩优秀,有较强的上进心,在班里还担任团支书的职务,能够为班级分担各项事务,是我的得力助手,在班里得到同学的一致好评。张婷婷同学虽然家境比较特殊,但是她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在学习和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是一名活泼、快乐的学生。家长对我们的到来很热情,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加深了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使其把握了学生的在校表现,更增加了培养孩子的信心。

2.贫困生代表黄丽丽。她没有被家庭的困难吓到,而是保持着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要强、生活坚强,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典型。黄丽丽家房子是80年代盖的青砖瓦房,四周的墙壁干的都掉了皮,地面还是土地面,屋子里空荡荡的,除了一台21寸的电视机,再也找不到一样家用电器。父亲45岁,正是年富力强能干活的时候,可他却腿上缠着绷带打着石膏,坐在床上一脸的无奈。原来,父亲28岁的时候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一干活就骨折,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姐姐也在上大学,弟弟在高一时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去年黄丽丽拿到大学通知书时还偷偷地哭了,因为交不起学费。后来听说有绿色通道,就先报到入了学。入学后我了解到黄丽丽的情况,给予了国家困难补助。家长对学校的照顾表示非常感谢,感动得热泪盈眶。黄丽丽就是在贫寒的环境中长大,而家庭的贫困以及父亲的疾病没有吓到她,反而变成一种激励她上学、摆脱困境的动力。她在班级担任班干部,责任心强,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乐观开朗,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黄丽丽的父亲对孩子将来的就业问题表示担忧,希望学校能给予指导和帮助。

3.“问题生”代表王晓阳,性格内向,不与别人交流,有较强的自卑心理。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家庭环境严重影响学生的性格形成。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刚40出头,看上去却像50多岁的人,母亲常年吃药,不会干活,智商存在问题。房子很旧,多年没有修过,屋子的西墙与房顶脱节,露着很大的缝隙,甚至都不能遮风挡雨。地面是多年前砌过的洋灰地,现都坑坑洼洼了。妹妹正上中学,家里很是困难,孩子上学的钱都是亲戚那里借来的。家庭的贫穷、母亲的病是王晓阳不爱说话、自卑的根源。结合王晓阳的在校表现,我建议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王晓阳本人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让自己开朗起来,学会与人交流,用知识武装头脑,让自己自信起来。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鉴于王晓阳家里的情况我们会如实向学校汇报,有困补政策时优先考虑。我们今后也会更多地关注王晓阳。王晓阳一直沉默的脸上闪着感激的泪花……家长对我们的答复很满意,并说:“老师们关心爱护的周到,把孩子放到医科大学放心。”刚刚做完王晓阳的工作,就有了成果,出门时,我们已经走了一段路程,突然听到王晓阳在身后大声说:“老师您辛苦了,路上小心……”

四、家访感想

我们这次家访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家长的热烈欢迎和接待,他们一方面了解了孩子的在校表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教育方面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家访活动进一步拉近了学校、教师、家庭的距离。这次家访共计7天。每天除了在学生家里家访的一个多小时,和中午吃饭的40多分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加上村里的公路条件有限,一路颠簸,天气炎热,每天都汗流浃背。家访的路上,我感到那么疲劳,可每当我们来到学生家中,体会到家长对我们到来的那种热情和期待,想到家访为学生和家长带去了学校、部系领导及老师对学生和家长的问候,想到家长和学生更加了解了学校,热爱西山校区,感受家长对学校、老师的信任,与家长促膝交谈,对学生的教育问题达成共识时,都感到很欣慰!

家庭德育环境 篇3

本文就学校通过家庭教育干预促进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谈几点看法。

一、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现状, 以家庭教育干预为突破口分解德育任务

目前, 学校德育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德育工作的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 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但是, 德育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多干扰和塑造学生对人和物的态度和认识, 过多干预学生的交往环境。二是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忽略了学生人格与能力的培养。三是缩小了学生的成长空间, 剥夺了学生在锻炼中成长的环境。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内容,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直接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家庭教育干预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对各年段德育目标进行细化分解, 分年段确定德育内容, 有针对性地安排德育活动, 从而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家庭教育干预在德育工作中的基本支点, 兼顾德育目标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基础和操作效能。

二、明确德育工作基本目标, 多维度增强家庭教育干预的实效性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 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优良的家庭育人环境, 家庭育人环境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 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家庭中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如民主、平等、互助与互信等。同时家长德行统一、以身作则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

在家庭教育中, 要动员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要拓展文体活动的内容、形式, 不管是在合唱演出、器乐表演、运动场上, 还是精致的航模、书画作品上, 都要为每个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位置。学校要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 搭建发展的平台。

三、营造学校德育氛围,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参与的德育环境

1. 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水出于山而走于海”, 学校德育工作更是如此。因此, 学校要积极构建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学校发展、学校规划、德育教育的管理模式, 并且将其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家长、学生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 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德育工作,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格局,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渠道主动与家长联系, 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并参与学校德育工作。

同时, 学校要与社会团体紧密配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加强和社区的沟通与合作,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教育活动, 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德育环境, 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 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良好情商与乐观心态。

作为学校来讲, 就要为家长提供正确和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 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方法、内容和目标, 动员更多的家长参与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和知识学习实践活动中来, 积极创新活动载体, 增强家长的参与度, 家校合力,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此, 学校把每年9月定为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 倡导家长围绕不同主题, 突出重点, 因“家”制宜, 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以吸引家长和孩子积极参与。

农村家庭教育的学校德育支持 篇4

【关键词】 农村;家庭教育;学校;德育;支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现代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是“人生教育”、“灵魂教育”。英国教育家洛克有一句名言: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就家庭教育涵义而言,一般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长(主要指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及影响。从广义上来讲,家庭教育主要是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的工作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我国已经把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学校的工作职责,学校不仅要搞好家校联系,而且要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估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目前学校对家庭教育帮助的效果也因师而异、因校而异,具有不规范、不系统的特点。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开展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村教育正受到广泛关注。由于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越来越多出现单亲家庭子女,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独生子女,不良家庭子女等现象。这些农村家庭子女大多缺少家庭的亲情和关爱,性格古怪,不喜与人交往,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直接影响其健康成长。

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真空现象,家长与学校沟通少,孩子与父母沟通少,造成教育责任缺失,家庭教育名存实亡。农村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认识消极,对子女不合理期望或教育方法不正确等原因严重阻碍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言行不一、不符合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忽视子女权益、歧视、重智育轻德育等方面。不少农村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娇惯型” “控制型” “放任型” “过急型”和“功利型”等情况,或几种情况交叉出现,兼而有之。

二、学校德育支持的途径

1.家长学校

《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幼儿园、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家长学校成为学校对家庭教育提供支持的重要途径。然而大部分农村家长学校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没有系统地对家长进行培训,举办的活动仅限于有限的几次家教知识讲座。针对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家长学校应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吸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建设,还要邀请部分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经验,推动农村家长素质的提升。

2.家长会

每学期一至两次的家长会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和学校办学情况的主要渠道。目前家长会的形式以学校讲、家长听为主要模式,由校领导讲话、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讲话、学生或家长代表讲话三个环节组成。家长会的主角是学校,配角是家长,教师是“演员”,家长是“观众”。这样的家长会仅仅发挥了教育信息传递功能,很难平衡家庭教育指导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使指导工作停留于表面而无法深入,也难以对家庭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家校联系手册

家校联系手册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书面的家校联系方式。其优点在于老师和家长都可以比较客观地交流孩子的教育信息,因为双方不是面对面交流,所以信息的提供比较全面、真实,而较少顾虑对方尴尬难堪。然而不足之处在于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使老师不堪重负,从而造成工作敷衍塞责的现象,表现为在家校联系手册上写套话,没有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真实描述和分析,失去了家校联系手册的实际效用,也无法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指导。

4.校讯通等信息平台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家校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教育信息平台的使用推动了家庭教育信息的普及和宣传。以我校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校讯通向家长发布通知、传递消息。家长还可以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和学校网站及时了解学校的活动,有利于家校及时沟通。但是,目前校讯通仅被用于发送通知信息,存在着传递信息的单向性问题,家庭教育信息量较小,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作用有限。

5.家访

家访是指老师到学生家里去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给家长提一些解决孩子学习、品德等方面问题的建议,也了解一下家长对学校和班级工作的看法。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地加快,老师的工作量增多,家长缺少空闲时间,家访成了难得一见的现象。家访往往涉及到家庭隐私,与现代人的家庭观念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很多家长和老师更愿意选择学校作为沟通交流的场所。虽然家访所反映的家庭状况更加真实准确,有利于老师为家长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建议,但目前看来这种工作方式实施难度比较大。

6.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我校的德育工作注重学生感恩教育、梦想教育,以绿色低碳生活、家庭美德建设为主题举办各项实践活动,并邀请家长参加,教育成效显著。

三、学校德育支持的意义与不足

1.改善农村家校关系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农村家校关系日益紧张,农村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支持,不仅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而且能有效改善农村家校关系,促进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使农村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态度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减少家长对农村学校工作能力与责任心的指责;其次让农村家长对教育的规律有更深的理解,避免家长盲目用成绩、排名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再次使农村家长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帮助和支持,缓解个别事件在家长中引发的对立情绪,改善农村家校关系。

2.増加农村家庭教育的资源供给

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提升农村家长教育素养。学校要积极争取各种资源来保证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学校带动家长,家长培养好人才的效果。充分发挥家庭本身的互助能力。不同家庭之间的生活水平存在着差异,在经济、知识、技能等多个方面取长补短,发挥热心家长的家庭教育能量,从而弥补农村学校在家庭教育资金和师资等方面的不足,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支持的水平与能力。

3.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水平

关系密切、持续时间较长的家校联系才能达到较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老师较为详细地掌握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态度,从而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建议。这种深层次的沟通和分享可以使家庭教育指导由简单的信息传递与方法介绍变成家庭教育个案分析与讨论,这既有利于家长教育素养的提升,也提高了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水平能力。

4.学校德育支持的不足

学校对家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虽然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有自己的理解与期待,但在实践中往往无法抗拒学校注重学业成绩的工作取向,把提高成绩作为家庭教育的努力方向,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丧失了家庭教育的精神内核,这也可能带来弊端,因此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明确各自的界限。

尽管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学校担负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但现实反映农村学校缺少支持家庭教育的相关资源。虽然学校拥有大量的教育工作者,但他们熟悉的领域是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并不擅长,尤其是针对家长的指导,老师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支持家庭教育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农村学校在资金上比较匮乏,很难在现有的条件下提高家庭教育的支持质量,这导致很多农村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没有深入开展,无法获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杨文静.近三年来农村家庭教育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3,25(4):120~125.

[3]郁琴芳,林存华.家庭教育近三十年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上海教育科研,2008(10):20~23.

德育:始于幼儿,始于家庭 篇5

一、现在幼儿德育教育存在的误区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 久而久之, 使得孩子只知享受, 不知分享和付出, 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同时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 缺乏艰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

某些家长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认为孩子不需要教育, 长大自然就懂事了。事实真是如此吗? 现在不能善待父母, 不知道感念老一辈恩情的孩子大有人在, 对孩子小时候的纵容, 只会酿成苦酒。

二、进行幼儿德育教育的途径

1.明 确 教 育的 主 体

(1) 家庭具有重要作用。

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 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可见, 家庭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主体, 其他教育形式则是家庭的补充。所以, 在品德培养方面, 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父母首先必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2) 幼儿园肩负着重要责任。

幼儿园教育有家庭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家庭教育是松散的、生活化的, 非系统化的。在家庭中, 由于家庭成员的人数所限, 成员之间特殊的关系, 难以锻炼幼儿和他人接触的能力;在家庭中, 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 绝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幼儿教育训练, 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凭借经验。

幼儿园可以对幼儿开展系统的各种知识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 为幼儿提供和其他同龄人接触的场所, 更有利于在和同龄人的接触中相互学习, 学会做人。纲要对幼儿道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幼儿园要使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其中, 德占首位。

所以, 只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 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 社会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幼儿的成长, 幼儿开始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特别是影视和网络的负面作用, 都会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 全社会有责任为幼儿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有责任帮助幼儿建立是非观念远离不良环境。

2.调 整 教育的 理 念

“师道尊严”, “养不教 , 父之过”, 把教育者摆在中心位置这种思想导致教师和家长习惯把幼儿看做被动接受的个体而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忽视对幼儿的要求;强调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 而很少顾及幼儿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这种方式从根本上说是对幼儿个人需要与潜能及人格的不尊重,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 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 才能搞好幼儿道德教育。

(1) 理解和尊重孩子 , 变教导为引导。

家长和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 理解和尊重孩子, 平等地看待孩子, 加强与幼儿的情感沟通, 关注幼儿的感受, 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另外, 引导孩子学会沟通和交流, 帮助孩子健康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培养孩子的能力。教师和家长缺少与幼儿的情感沟通, 是不利于幼儿能力培养的。幼儿很少甚至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则容易产生任性、固执、胆小、害羞、逆反、紧张、焦虑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2) 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道德的本质就是规则。所以, 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不仅要教给幼儿正确的规则,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最基本的规则意识。但是, 由于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接受能力所限, 很难明白这些规则的含义, 家长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善于模仿的天性, 使其在模仿中掌握道德规范, 树立道德意识。

3.寻 找 教育的 方法

(1) 道德教育日常化。

要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中, 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 随时随地地开展教育。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影响, 并且为幼儿提供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捕捉各种教育契机, 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日常生活中, 使孩子形成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例如, 早晨入园时, 注意培养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自由活动时, 注意培养幼儿团结合作、友爱、谦让的精神;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不扰乱公共秩序等, 培养幼儿从小就有较好的社会公德。在生活上, 要求幼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2) 道德教育系统化。

把德育贯穿各种教育活动中, 在实施品德教育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 不可割裂。如进行爱国主义系列化教育时, 使幼儿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向幼儿介绍世界冠军的光荣;语言课时引导幼儿欣赏儿歌《天安门》、《国旗、国旗我爱你》等。

教师“寓理于情、寓教于乐”, 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整体化、形象化, 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观念,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 道德教育游戏化。

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可以说,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能培养幼儿相互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 同时还能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 要依据幼儿品德形成的发展特点, 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培养幼儿对待周围人和事的正确态度, 从而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比如, 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 心灵上引起共鸣, 产生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 幼儿体验到付出爱的快乐情绪。

(4) 道德教育社会化。

幼儿的生活环境一般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 因此, 三者教育要相互一致, 否则容易造成幼儿思想混乱, 无所适从, 难以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要保证德育教育的全面和一致, 就必须加强家园联系, 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园联系册等, 及时传递信息, 相互沟通, 在品德培养上统一教育思想。同时, 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 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 由此开展尊老、敬老教育。

拓展学生德育 融入家庭角色 篇6

根据这一工作精神, 我们在邯郸、邢台、石家庄地区开展了为期7天的学生实地家访工作, 先后穿越3个市、8个县、10个村, 行程近1500公里, 共家访了10户学生家庭。通过活动, 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拓宽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家访目的

1. 深入了解家访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 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 向家长如实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 促进学生与家庭、辅导员与家长的联系, 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的强大合力。

3. 与家长共同研究, 统一思想, 找出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 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在未来的教育中有的放矢。

4. 促进辅导员深入了解社会实际, 提升自身工作能力, 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

二、家访准备工作

我认真分析了11级护理1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倾向性、普遍性问题, 选择和确定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学生作为我们四人家访小组的家访对象。重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严重或思想行为偏激的学生、孤儿或单亲家庭学生等重点人群进行家访。放假前提前与学生及其家长电话沟通, 讲明家访目的, 并预约家访时间。

三、家访纪实

1. 孤儿代表张婷婷。

在采访张婷婷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家庭是塑造学生性格、品德、意志、情感的重要场所。张婷婷是我带的2011级理工护理1班的一名学生。她从小就失去父母, 一直寄住在姑姑家, 由姑姑和姑父照顾她的生活和学习。虽然张婷婷从小就失去双亲, 但是她各方面都没有受到影响, 性格活泼开朗, 待人热情, 并且学习成绩优秀, 有较强的上进心, 在班里还担任团支书的职务, 能够为班级分担各项事务, 是我的得力助手, 在班里得到同学的一致好评。张婷婷同学虽然家境比较特殊, 但是她能够变被动为主动, 在学习和生活上, 严格要求自己, 是一名活泼、快乐的学生。家长对我们的到来很热情,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 加深了家长对学校的了解, 使其把握了学生的在校表现, 更增加了培养孩子的信心。

2. 贫困生代表黄丽丽。

她没有被家庭的困难吓到, 而是保持着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 学习要强、生活坚强, 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典型。黄丽丽家房子是80年代盖的青砖瓦房, 四周的墙壁干的都掉了皮, 地面还是土地面, 屋子里空荡荡的, 除了一台21寸的电视机, 再也找不到一样家用电器。父亲45岁, 正是年富力强能干活的时候, 可他却腿上缠着绷带打着石膏, 坐在床上一脸的无奈。原来, 父亲28岁的时候得了一种奇怪的病, 一干活就骨折, 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姐姐也在上大学, 弟弟在高一时放弃学业, 外出打工, 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去年黄丽丽拿到大学通知书时还偷偷地哭了, 因为交不起学费。后来听说有绿色通道, 就先报到入了学。入学后我了解到黄丽丽的情况, 给予了国家困难补助。家长对学校的照顾表示非常感谢, 感动得热泪盈眶。黄丽丽就是在贫寒的环境中长大, 而家庭的贫困以及父亲的疾病没有吓到她, 反而变成一种激励她上学、摆脱困境的动力。她在班级担任班干部, 责任心强, 学习刻苦, 成绩优异, 乐观开朗, 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黄丽丽的父亲对孩子将来的就业问题表示担忧, 希望学校能给予指导和帮助。

3.“问题生”代表王晓阳, 性格内向, 不与别人交流, 有较强的自卑心理。

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家庭环境严重影响学生的性格形成。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虽然刚40出头, 看上去却像50多岁的人, 母亲常年吃药, 不会干活, 智商存在问题。房子很旧, 多年没有修过, 屋子的西墙与房顶脱节, 露着很大的缝隙, 甚至都不能遮风挡雨。地面是多年前砌过的洋灰地, 现都坑坑洼洼了。妹妹正上中学, 家里很是困难, 孩子上学的钱都是亲戚那里借来的。家庭的贫穷、母亲的病是王晓阳不爱说话、自卑的根源。结合王晓阳的在校表现, 我建议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 王晓阳本人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 让自己开朗起来, 学会与人交流, 用知识武装头脑, 让自己自信起来。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 但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鉴于王晓阳家里的情况我们会如实向学校汇报, 有困补政策时优先考虑。我们今后也会更多地关注王晓阳。王晓阳一直沉默的脸上闪着感激的泪花……家长对我们的答复很满意, 并说:“老师们关心爱护的周到, 把孩子放到医科大学放心。”刚刚做完王晓阳的工作, 就有了成果, 出门时, 我们已经走了一段路程, 突然听到王晓阳在身后大声说:“老师您辛苦了, 路上小心……”

四、家访感想

我们这次家访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家长的热烈欢迎和接待, 他们一方面了解了孩子的在校表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教育方面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家访活动进一步拉近了学校、教师、家庭的距离。这次家访共计7天。每天除了在学生家里家访的一个多小时, 和中午吃饭的40多分钟, 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 加上村里的公路条件有限, 一路颠簸, 天气炎热, 每天都汗流浃背。家访的路上, 我感到那么疲劳, 可每当我们来到学生家中, 体会到家长对我们到来的那种热情和期待, 想到家访为学生和家长带去了学校、部系领导及老师对学生和家长的问候, 想到家长和学生更加了解了学校, 热爱西山校区, 感受家长对学校、老师的信任, 与家长促膝交谈, 对学生的教育问题达成共识时, 都感到很欣慰!

构建和谐家庭德育的路径探索 篇7

一、家庭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品德养成中的作用

1. 家长自身的品德对青少年学生的耳濡目染

家长是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最早的偶像, 是第一任启蒙教师。父母的思想、品德、性格、兴趣甚至生活习惯, 都对子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具有模仿的天性,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成为子女的模仿对象。

2. 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学生的潜移默化

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摇篮, 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灵起着陶冶和净化作用。在和谐家庭人际关系的陶冶下, 青少年学生会形成良好的心境、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而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则会造成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压力, 产生消极悲观情绪, 对家庭失去信赖, 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理疾病。

3. 家庭环境氛围对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净化陶冶

青少年学生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 但辨别是非能力差, 意识较为单纯, 行为习惯尚未确定, 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父母的兴趣爱好、品性修养、言行举止, 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成为他们注意的中心, 同时也构成了无意识示范和暗示的家庭氛围。

二、当前我国家庭德育面临的困境

1. 德育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青少年学生产生价值观迷茫和个人主义盛行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 新旧价值观念激烈地交织、冲突着, 德育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变化更加剧了青

筅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张丽萍

少年学生价值观念的混乱, 加之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迎合了他们猎奇的心态, 由此导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加剧。

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小社会”, 父母在这个“小社会”中具有最高权威。青少年学生除了由于血缘关系而对父母在情感方面产生特殊依赖之外,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给一些家庭带来深刻的影响, 有的学生的父母更多地关注“小社会”建设, 忽视了家庭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事实, 只注重对社会的索取, 很少奉献于社会。这种思想和言行在青少年身上潜移默化为个人主义、自私自利。

2. 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导致家庭关系呈对立化倾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不同主体间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尊重,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 日益产生尊重意识并渴望得到尊重。然而这一要求在传统家庭关系中却得不到满足, 部分子女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 由此家庭关系呈对立化倾向。家庭关系的对立化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尊重和理解, 缺乏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3. 家庭教育的重智轻德制约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养成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 许多家长把是否学习好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把辅导、辅助孩子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 忽视了对孩子如何做人的引导。许多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一技之长, 就能立足于社会。在这特定的背景之下, 部分家长偏重于子女的文化学习和智力提高, 往往忽视对子女优良的道德品质、完善的个性、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等的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普遍存在着生活上关心过多、学习上标准过高、思想上要求过低的倾向。

4.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导致青少年学生感恩意识缺失

传统观念中家长是家庭的主宰, 家长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协调现象:重智轻德、只顾眼前利益;对孩子过分溺爱纵容;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等等。由于家庭教育中过度功利化, 很少提及感恩意识、感恩心理, 从而导致了青少年学生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漠视。

5. 家庭教育不当导致青少年学生规则意识缺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 也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家长缺乏良好修养和自律精神, 只重视子女的智育发展, 忽视了其品德教育, 自由放纵或者错误地传递违反规则意识, 由此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规则意识, 撒谎、骄横、破坏公物等行为时有发生。

三、努力构建和谐家庭德育的路径

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相互补充, 但不能彼此代替。只有以学校德育为主题, 家庭、社会德育为两翼, 形成德育合力, 才能发挥整体优化的德育效果。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 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只有家庭细胞的和谐、幸福才会带动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针对当前家庭德育面临的困境, 有必要积极构建和谐家庭德育, 提升家庭德育效果。

和谐家庭德育是指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 调控家庭德育场中各教育要素的关系, 使家庭教育的节奏符合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 进而使家长与子女间的互动产生谐振效应, 促进青少年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家庭德育。和谐家庭德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和谐的个性, 促进其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通, 促使其内在个性与外在关系的和谐契合, 实现其道德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和谐家庭德育应该讲究科学性, 注重可持续性, 彰显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家庭德育的和谐性, 凸显家庭德育的全面性。

1. 树立科学的和谐家庭德育观念

和谐的家庭德育观念应包括:科学的子女观、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父母观、科学的方法观。科学的子女观是和谐家庭德育观念形成、发展的基础性观念。只有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 家长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子女发展中应起到的作用, 从而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同时, 科学的发展观的确立, 有助于家长对子女进一步全面正确地认识。家长要正确对待自己在子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树立科学的父母观。此外家长在对子女发展与自身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要了解子女心理、掌握教育方法, 形成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观。

2. 家庭德育要注重可持续性

家庭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 形成完美的知情意及行为习惯, 而这些必须经过长期、连续不断的教育训练。家庭教育天然的连续性为其提供了重要保证。由于受教育者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每一次前进都有一个衔接和过渡的问题。其中每一次的过渡, 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 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的改变, 都给师生的重新适应带来了难度。而家庭教育则一般不存在着生活环境与教育者的变更问题。从出生到长大成人, 开始独立生活, 子女一般都生活在比较稳定的家庭环境中, 教育者总是父母, 因而, 长期连续的家庭德育对子女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持久的。

3. 家庭教育要彰显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

家庭德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外部引导、塑造, 而是一种源于精神的内部活动, 任何外部的作用只有通过子女的内部精神活动才能转化为教育。由于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导致家庭关系呈对立化倾向, 因此, 子女在德育过程中应该处于主体地位, 而不应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受体地位。在家庭的一切德育活动中, 应积极引导子女, 激励和启发他们主动参与, 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教益和发展。

4. 家庭德育既要体现和谐性又要凸显全面性

家庭德育要注重孩子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使他们多方面的素质实现和谐联接、融为一体;要注重德育活动各要素的和谐统一, 使一切德育活动的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实施育人目标;注重孩子与自身所处环境包括他人、自然、社会等的和谐和共存, 把孩子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认识、实践与提高自身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同时要围绕孩子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的总体目标, 统一协调地组织实施家庭教育, 坚持把德育活动贯穿于家庭各种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坚持德育在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把高尚的道德视为个性发展的基础, 把健全的体魄视为力量的源泉, 把审美修养视为个性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失重的家教——试论家庭教育相关因素的嬗变及家庭教育的困境.当代青年研究, 2002 (3) .

我国当代家庭德育的现状研究 篇8

关键词:问题,因素,对策

一、当前家教观念存在的问题

(一) 人才观倾斜

人才观倾斜是进入商品社会后所普遍发生的人的世界观危机最为明显的体现。人才观, 是指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 这里我们主要指家长在子女成才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当前社会受声频经济运作规律的制约, 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学习方向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 具体表现为什么东西“奇货可居”, 具有未来的“卖点”, 就对什么东西趋之若鹜, 此等选择的背后隐藏了多少不愿示人的商业动机。从整体情况来看, “崇尚”知识和技能性人才的家长数量与日俱增, 但这些家长中又有多少是真正出于对科学本身的热爱, 仅仅是出于因为某职业有发迹成为未来“卖点”的可能, 于是不断地激励子女在此领域拼一短长。持此观念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在理性思维方面有特异的发展, 而忽视了对道德情怀的培养。同时, 在这种人才观影响下, 往往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使孩子出现强烈的学习抵触, 甚至身心大受摧残。

(二) 儿童观与亲子观的偏颇

家长的儿童观和亲子观突出表现在家长对孩子所处地位及对孩子自身发展的态度上。当今社会, 正确的儿童观已经越来越被家长所接受, 正在形成普遍共识, 但仍然存在一些偏颇倾向。

二、当代家庭德育面临的问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西方文化冲击着我国几千年来的封闭心态和文化氛围, 文化和经济碰撞极大地丰富了家庭德育的内涵, 同时也使我国的家庭德育面临更多新问题。

(一) 社会道德取向发生的新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深化, 人们的思想分化也越来越表现出多形式。从整体上看, 人们的道德面貌从封闭到开放、单一到多元、依赖顺从到独立性转变。然而, 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 西方的各种伦理思想与我国的传统思想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传统道德的一些积极因素正在逐渐被淡忘, 各种不正常的道德现象显现出来, 比如,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这些道德问题很大程度影响着正处于道德社会化关键期的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 家长一方面带着自身对得失、是非等基本道德观念的困惑面对子女教育, 往往权威性大大减弱;另一方面, 对德育内容真理性心存疑虑, 也难免将相互矛盾的思想皮革灌输于子女。

(二) 道德社会化环境的新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多媒体作为教育者进入广大家庭。少年儿童不断地从电视, 收音机, 网络中获取信息和知识, 同时多媒体也向他们传播着社会价值观。再者, 多媒体还是孩子社会学习中的无形指导教师, 多媒体的广泛介入, 削弱了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亲子关系疏远。

(三) 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念及方法对家庭德育的

影响

首先, 家长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三大作用:认同作用、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家长思想道德的品质直接决定家庭德育的方向, 但目前家长们对自身在家庭德育中的重要位置以及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等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其次, 家长的教育观念 (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教子观等) 在家庭教育中, 直接制约和指导着整个培养计划的方向以及家长的教育行为, 也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再次, 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家庭德育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状况与教育调查”资料进行因子分析, 把家庭教育分为六类: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干涉型。此等教育方式中, 民主型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 其他类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最后,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使孩子从小打好成才的基础, 不良的家庭环境则有相反的效果。不管是居住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等客观因素, 还是家庭成员的品德情操、行为习惯等, 都会对孩子产生无形的影响。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权利

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民主型的, 亲子之间相亲相爱、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我国家庭教育意识中, 蕴含的意识比较多, 家长专制武断的意识比较强烈。因此, 家长们应该从人性出发, 把孩子作为一个跟成人具有相同人格尊严的人来看待, 帮助孩子成长成熟, 实现他们的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无论教师还是父母都没有特权凌驾于孩子头上去“管制”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情感世界也逐渐丰富, 自我意识和自尊意识不断增强, 在这时期, 父母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尊重孩子,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二) 孩子应孝敬父母

孝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 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 是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持久、最为深渊的传统道德之一, 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首属群体”,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构成孩子最初的社会经验和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初概念与感情。从家庭开始, 教育他们孝敬父母, 建设新型的良好亲子关系, 对培养他们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具有基础性工程的意义。

(三) 培养孩子学会自立

“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一般来说, 我国孩子的独立性较差, 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 这反映了我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的特点和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至今, 许多家庭衡量好孩子的首要标准仍是强调孩子听家长的话, 而不是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与能力。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家庭德育更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在家庭德育中, 我们提倡独立自主, 摒弃相互依赖, 保障人的平等、自由与人权, 反对权力崇拜与权威崇拜, 强调信守诺言, 尊重个人, 强调为信念而生存, 为理想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冯林, 《中国家长批判》[M],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

[2].孙云晓,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 新华出版社, 2002

[3].孟育群, 《中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M], 教育科学出版社

[4].罗晓云, 《成都铁中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5].高德胜, 《生活德育论》[M], 人民出版社, 2005

浅谈小学特殊家庭孩子的德育策略 篇9

【关键词】特殊家庭;德育;教育策略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特殊家庭也越来越多。特殊家庭包括父母离异家庭、父母或其中一方过早去世的缺损家庭、有继父(母)及收养关系的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的家庭。这些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容易自暴自弃,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低下,对生活缺少信心,没有远大理想和长远打算,纪律意识差,存在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势必造成极大的损失。

一、家庭特殊学生往往存在的问题

1.存在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由于家庭原因,他们自感不如人,矮人一等,害怕别人谈及家庭之事,生怕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因而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

(2)孤独心理。组合家庭的家长常要扮演双重角色,而这种双重角色的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孩子心理缺少一个理解自己的人。这些学生往往不愿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交往,而喜欢和同类型家庭的孩子交往,在他们身上有较强的同病相怜的倾向。

(3)逆反心理。由于家长本身一些令人不能原谅的错误,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消极的对抗情绪。这种对抗情绪常常在学校中、班级里表现出来,让老师、同学难以应对。

(4)报复心理。离异家庭的子女在经历了家庭解体前后的家庭矛盾,心理成熟比较早。当看到别的同学在双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心中有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自卑、自怜、压抑、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消极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很容易发生滋事生非、打架斗殴等过激行为。

2.不良的行为习惯

表现为不诚实,爱说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爱搞破坏;不顾及集体利益,我行我素;有一部分存在小偷小盗现象;有一部分抽烟、喝酒,甚至打架斗殴,称王称霸。

3.缺乏爱心和责任心

一部分特殊家庭的孩子,由于自身的经历和父母的原因,造成了心中缺少爱心和责任心心,不愿意付出,害怕受到伤害,不相信别人。

二、特殊家庭学生的班级德育策略

在对待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上,班主任要動脑筋想策略、花功夫,走进学生心理,了解的心灵世界,找准学生的心理病灶,用爱心为学生疗伤,用耐心点燃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班集体温暖的怀抱中健康成长。

1.为孩子克服心灵的病因

特殊家庭学生性格上的缺陷、不良的行为、学习上的落后,更多的由于心灵的创伤而滋生的。班主任只要找准孩子心灵中的病灶,用爱心去温暖,用爱心去疗伤,就会收获这些孩子的心灵健康。一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真诚沟通,需要讲究艺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去引导,学生才会信任你,才会给你实话,才会向你倾诉。二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很多特殊家庭的家长对孩子教育也苦于无奈,业非常迫切了解孩子,转变孩子。当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问题以后,要与家长坦诚的交流,指导家长教育工作,以利于缓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三要切除学生的心灵病灶。教师要做好孩子心灵的疗伤工作,引导孩子换个角度思考,引导孩子学会理解自己的父母,引导孩子体验班集体的温暖和收获的喜悦,慢慢地这些孩子就会走出心理障碍,走出心理阴影。针对有的孩子经常表现为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时做时停,课后抽烟、喝酒等等。在于其继母、本人、同学的交谈中,我发现该生厌烦其继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心烦意乱,不思上进。为此,我采用双管齐下的策略,为其疗伤。一是暗中指导其家长,要求只发现孩子优点,大为赞赏,对孩子的问题一概不提。二是我与本人谈心,帮助孩子分析家长的心情,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学习困难。这样孩子心灵的创伤慢慢恢复了,笑容又一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

2.让孩子体验班级的温馨

一个温馨的班集体将会是特殊家庭的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为此,在对待特殊家庭的学生上,我们多给予帮助和关心。一要在生活上多关心。每天见面时一个鼓励的微笑,节假日一个简单的问候,生日时一份小小的礼物,都足以让这些孩子感到班级的温馨,他们自然会投桃报李,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同学的关怀。二要在学习上多帮助。班主任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班干部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三要在心理上多温暖。及时了解他们心中的苦闷,为他们提供正视现实的方法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增强他们的耐挫能力和自理、自立能力。

3.为孩子插上自信的翅膀

家庭德育环境 篇10

一、家庭

家庭是个体教育的起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启蒙教育对孩子十分重要, 一定要把握好度, 管得过多孩子缺少自理能力, 过少则缺乏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在还未踏入学堂, 年龄小认知水平低下时, 父母要采用说理的方式, 用奖惩的方式引导孩子掌握基本的礼义廉耻。当孩子岁数渐长,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注意孩子的言行, 采用沟通的方式, 不能过分强加自己的意见, 再一贯采用严厉奖惩的方式, 则会出现孩子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现象。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身体力行树立榜样, 让孩子自己学会实践, 家长在作出一个行为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考虑到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不只是一个“生物人”, 更是一个有思想的“社会人”。

当代, 受中国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 绝大多数家长过重关注孩子学习课本知识的能力即智商, 而忽略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性格品格特征即情商。家长的“偏见”固然影响着学校的教学重心, 因此要彻底变革就需要家长首先转变这种“功利”观念, 中国自古重视德育:“为人子, 方少时。亲师友, 习礼仪。香九龄, 能温席。孝于亲, 所当执。融四岁, 能让梨。弟于长, 宜先知。”“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君则敬, 臣则忠。”由此可见, 德育换言之就是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掌握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尤为重要。

当孩子步入学堂成为学生, 家长需转换德育方式。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要充分相信学校、教师, 主动了解学校有关德育的活动及方式。把握学校开展家长会、交流会的时机, 及时与教师、学校领导沟通自己有关德育的意见与感想。同时, 还可以向教师提供学生在家里的表现, 结合学生学校表现, 客观分析评价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与学生沟通, 疏导问题, 解决问退, 使学生健康发展。

社区就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 每一个家庭都要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中。家长要与社区成员建立友好的邻里关系, 鼓励孩子融入其中, 在与别家孩子的玩耍中懂得合作、有爱、互助;与长者的接触中懂得礼貌、尊敬;与弱者的交流中懂得体谅、同情与关心。让孩子自主地与社区这一小社会中的各类人群接触, 在切实的生活交流中获取到道德认知。同时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 为建设社区和谐友好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校

学校身为教育活动最主要的场所, 必须充满责任心, 挑起育人的担子。当今德育活动的低劣效果与学校的态度有着深深的联系, 学校不能仅仅为了执行国家政策、完成下达的任务而开展德育活动;也不是天天挂着大而全的口号, 不加思索过好估计德育效果。而要去思考切实有效的、适合学校自身情况的德育活动范式。要对学生进行德育, 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师德, 每个深爱自己孩子的家长将孩子送入校园, 学校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 我深受一句话的触动:“每个人都身怀天赋, 但如果用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只鱼, 它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身为教师, 不能简单地以学习能力来评判一个学生, 自身道德修养能力更可贵。孔子几千年前都懂得因材施教, 重视青少年个性的培养、自身人格的形成。要求每个学生都取得高分都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能因学习能力而过分表现对学生的“喜恶”, 这只会拉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让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无法实现。

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主要的德育方式: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要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景体验中, 开展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多种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切身感受行为带给自身及他人的感受, 从而理解其中的该与不该。德育活动中对话交流尤为重要, 实现良好效果的对话, 必须搭建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 即学生要敢说、愿意说。人是情感动物, 只要教师真切地关怀, 发自内心地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的想法, 就一定能搭好这一平台。

学校和家长都是为学生利益而考虑的, 站在同一利益出发点上, 家长是愿意与学校沟通的, 因此学校为了做好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 可以多多开展交流活动, 有家长会、座谈会、单独的家长约见、家访、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 对于家长不满或有疑惑的地方给予及时回应。

三、社区

社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并越来越重要的社会组织形态, 良好的社区环境对青少年品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必须发挥出其广大的社区服务功能, 从大的方面说, 开展德育活动, 有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服务居民”的原则, 德育不仅仅有关青少年, 还与社区的和谐与其成员的道德修养有着直接联系, 而社区环境也深深影响着成员的感受与感悟。

2.充分调动社区的组织资源:居委会、业主委员会、文化体育类社团、志愿者协会等等;合理调配社区的人力资源, 社区工作人员要完善多元的协商与沟通渠道, 增进不同认识主体之间的交流, 为德育活动营造健康和谐友好的氛围。

3.积极发展社区教育, 重视道德教育, 关心社区成员心理健康, 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

改善工作人员服务的态度以及工作服务质量, 与社区各成员家庭构建融洽的互动关系, 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根据社区的特征及成员的需要开展德育活动积极宣传德育的重要性, 大力邀请各家庭成员的参与, 提升社区公众的德育认识水平, 为青少年的成长创建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为学生开辟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及家长融入到社区志愿者协会, 让青少年置身于各种公益活动中, 为其提高自身感知、理解、分析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总而言之, 社区开展德育活动就要针对社区成员的需要、争取到社区成员的广泛认识与参与。

上一篇:电力设备维护管理系统下一篇:CT机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