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2024-07-11

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精选9篇)

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1

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网络自身的优势给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网络教育中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等特点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天地。下面是我对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几点具体实施措施。

一、加强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努力减少对学生的“信息污染”。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从技术上加强对网络的监控,限制对某些有害信息资源网站的访问。此外,要加大德育在网上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质量,营造浓厚的正面宣传氛围,形成强有力的正确舆论态势,对上网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引导。同时,我们德育工作者要善于从网上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监控,及时发现上网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网上网下两个德育阵地切实运用好、建设好,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

二、培养一支业务精湛、通晓网络应用的新型德育工作队伍。在网络时代,培养一支既懂德育艺术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学校要对德育工作者进行包括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在内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德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直接关系到德育水平的提高,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信息意识和能力,才能了解网络环境,并从网络上获取德育信息资源,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应用于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去。

三、坚持正面教育,确保舆论导向。

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德育应当如何摆正位置、做好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每一所学校更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

四、运用现代化手段,开拓德育工作的新途径。1、建立完善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构建新型校内德育阵地。

建立校园信息网是学校进入互联网的重要标志。校园网络包括通讯主干网、学校办公网、电子图书馆、各实验室和学生宿舍网络。建立完善的校园信息网,双向互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德育教育,构建校园网络文明。学校利用网上信息交流不受时空限制、内容更新周期短、覆盖面广的优势,开设青年党校、学生团校、学生会基地等二级网站,向学生宣传党团知识,展示优秀团员的风采,介绍团队动态,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比如我们学校选取富有地方特色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在网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受学生喜爱。

2、微观研究,开展网上咨询。

网络技术使人与人之间消除了时空距离,可是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他们对于身边的事情无动于衷,却热衷于网上交友、网上冲浪,自我封闭意识更强了。因此,学生中有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迷惘和困惑,如网上情绪、上网综合症等。如果仅靠以往的谈心、电话心理咨询已远远不够,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开展网上咨询,如建立“心理电子信箱”、“知心话聊天室”等,引导学生展开思想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3、成立网上论坛。

班主任利用互联网建立班级网页,成立网上论坛,把班级情况、学生情况定期上传到网页上,家长可以及时掌握。在论坛上家长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教子经验,也可以与班主任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这种方式还可以设定定期的交流时间,如果双方时间不能吻合,可以把帖子发到论坛上,其他家长或班主任则不定期地回帖子,进行交流。同时,自己班级网页的建设过程还是激发学生关心集体,形成班级集体观念的过程。

4、QQ交流 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都喜欢上网,有些学生甚至还逃课去网吧。所以,一些班主任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要求学生一律不准上网。其实,堵不如疏,要建立良好的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感受一下网络对他们的诱惑。实际上,只要我们能正确引导,网络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甚至还可以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帮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学生都觉得QQ交流的方式比平常进老师办公室谈话的方式要亲切得多,自然得多,老师在QQ上就与自己平等了,可以跟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留言、说心事,没什么顾虑,因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师讲的道理听起来比平时也要悦耳一些,容易让人接受。

5、制作和使用优秀的德育课件

班主任制作和使用优秀的德育课件,可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德育网站不断登载教师优秀的德育课件,并开放通道,让德育工作者把自己的课件上传到资源库。现在,我校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专题教育方面广泛使用课件,甚至还将自制的德育课件放到网上交流。

6、大力推荐优秀网站

学生最初上网大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我大力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一些优秀网站,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如我校每个科组的网站上都向学生推荐学科专业网站,在校网站的“学生天地”中,十分重视推荐面向学生的热门网站。

7、建设有学校特色的网络主流文化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积极倡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主流文化的建设中,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历史、办学特色,营造真、善、美的校园网络氛围,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学校通过举办学生网页制作大赛,评选健康优秀的网页,FLASH动漫制作大赛,网络道德问题辩论,网络红歌比赛、网上论坛,对重大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等,都成为学校网上的主流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1、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自律意识

人文素质对德育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此强化其道德修养的人文底蕴。人文底蕴是学生素质的基础性成因,其具有深层次的“辅德”作用。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及专业知识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对学生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内心对自我的自觉要求。网络空间是一个交流知识的场所,这种交流更多地需要人们靠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需要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所以,应当在学生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注重个人修养,以增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2、加强道德责任感教育,塑造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 首先,要重视学生网络素质培养,增强其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其次,要加强道德责任感教育,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网上自律能力。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大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实中道德观念的变化。因此在网络社会里要加强对学生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使其有效地在网上生活中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区别,逐步提高自律能力,真正做到在互联网上的“慎独”,从而塑造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总之,只有大力开发网络德育资源,丰富德育工作内涵,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主动,傲立潮头。作为班主任应正视网络发展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搭上“网络快车”,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健康、文明的使用网络。精心寻找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有效策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打造平安、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2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环境给学生的思想文化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这些冲击是学校在政教工作上面临的挑战, 另外学校网络文明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缺陷, 以及现阶段学校政教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素质的缺失也给学校政教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如何驾驭、使用网络环境这把“双刃剑”?如何创新在网络环境下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 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模式, 既是当务之急, 也成为学校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理想。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经济悄然而来。网络环境的出现使德育形式更具新颖性、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教育方法更具综合性, 这一切都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带来了新契机。但是也使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学生政教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所带来的大量良莠不齐信息必然使得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产生冲击、融合, 激发矛盾、碰撞进而形成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的思想体系和思考方式,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和语言的优势在网络的世界中称王称霸。以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开始了全球化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扩张。其各种思想通过网络隐蔽地向新时期的学生骨子里注入,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盲目的自由观冲击着五千年形成的独特的华夏文明体系。学生在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下, 开始对华夏的传统文化产生质疑, 并且盲目地认为西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时尚和潮流。这种思想瘟疫一般地在学校扩散和蔓延。网络教育和引导已经成为学校政教工作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思想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教育, 它是一种难以量化和通过考核可以认定的学科, 这种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 是对一种文化和思想方式内心的认可。如何做到这种渗透好获得学生的认可的方式是学校政教工作的重要环节。事物对人的影响存在许多不可控制的作用, 容易产生许多难以预料的结果。因此, 如果学生一直在接触不正确的、不符合华夏传统和现行价值观的信息, 就必然使多少年来形成的优秀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毁于一旦;使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产生偏移。从而出现道德的流逝和心灵的沙化, 不能担当起一个年代所应担负起的责任。

网络的非理性容易导致学生对非理性的自由的追求。我们知道, 没有理想化的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处处都充满着有限性与制约性, 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受到法律、责任、舆论等社会规范的严格约束, 行为受到多方面限制, 所有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 这使得一些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深渊, 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候, 往往夸大自己的意志自由度, 任意地放纵自己, 失去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网络上的各种善恶信息和自身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评判, 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甚至沦丧。

二、针对网络冲击的应对措施

提高学校政教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建立一支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网络环境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基础, 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多为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同志, 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应对网络环境的工作中常常力不从心, 其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因此建立一支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势在必行。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使得学生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充分地认识到网络上的信息对自身的发展、学习、身体健康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同时也要通过网络来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学习技巧和技能, 其积极作用已为学生们所广泛称赞。作为我国知识水平高、思想敏锐、对知识接受力最强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学生在思想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上以及是非判断独立性, 他们都比过去时代的青年人更加成熟, 更加理性, 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要加以正确辅助和引导, 及时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 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做好学校道德教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者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指导课, 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 使网络时代的学生能健康地成长, 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总之,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政教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它不能单靠某些方面的付出就会取得好的效果, 我们必须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建设, 才能改变学校传统落后的德育现状, 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安全、有序、充满活力而又没有污染的绿色网络环境, 创设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与学生的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正确的引导会使学生从网络上获取正面的信息, 而这些正面积极的信息又给政教工作带来莫大的益处。网络环境下的学生道德教育迈入21世纪的轨道, 以更好的姿态面对社会快速发展。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 正在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 运用信息技术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 已成为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下, 要提高学校政教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 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快速的发展。

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德育教学;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250.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82-01

在无“网”不胜的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一方面使人类的个性更加解放,更有利于人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网络在人类解放自身创造力的同时也解放了人的约束力、控制力。凡事皆应有其度,当失去对其度的正确把握时,则可能物极必反。对自我的过度放纵必将招致放任自流的危险。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这种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的网络环境必将对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次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新考验。而这一点恰恰是德育面临的挑战。随着有关网络引发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各种问题的报导频频见诸于媒体,家长和老师们对网络的担忧程度也在与日俱增,甚至到了“论网色变”的程度。因此,有人指出,网络己经成为“家长操心、教师烦心、学校忧心”的新“亮点”,很多家长和老师已经开始采用强制或者软式的办法禁止学生上网。

一、基于网络环境,重新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1.1学校德育目标应以培养道德主体为核心。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白己的道德选择。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而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选择权利,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

1.2要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道德培养。学校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同时,必须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增强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室主任披露的一组最新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北京市青少年大约每4人拥有一台电脑,这一数据己经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教师中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技术的人数却不到在职教师总数的1.7%。两者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提示人们,最紧要的是让教师尽快跟上网络时代,加快实现现代化教育的目标。

1.3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校德育途径。学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才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

二、创建且重视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场所

学生为什么一上网就玩游戏和聊天?因为没有高雅的内容吸引他。作为高雅内容的德育网站首先考虑的问题是点击率,因为点击率是网站的生命线。凭什么让学生乐于访问德育网站?就在于网站能满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因此,德育网站要放弃传统德育中“生、冷、硬”的面孔,用活泼的形式、吸引人的内容主动“抓”学生。

怎样建设德育网站呢?要由学校组织精干教师在校园网上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德育网站,并不断创新,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设置以下不同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

家乡巨变:进入这个栏目,就可以领略到家乡的美丽、神奇,可以看到家乡未来的发展、壮大,置身其中,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之情,从而更加热爱白己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并会立志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理论学习:进入这个栏目,就可以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思想,看到名人名家的精辟论述等,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模拟实验: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入其中活动,活动者在不同道德观念支配下的不同行为反应将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如“毒品的危害”、“竞争与合作”、“知法守法”、“道德警戒线”等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去感受某种做人的道理,把青少年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还有网上团校、网上党校、世界之窗、知识竞赛、时事追踪、自我测试等栏目。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就可以直接学习有关团、党的基础知识,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并且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把枯躁的理论学习变成了感性知识,克服了理论学习的僵化状态,学生由原来被动地不得不学变为主动地要求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净化了心灵,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自我测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监控,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通过BBS和E-MAIL,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论坛”上互相讨论学习体会,剖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理解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关系,从而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以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重要思想;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国内外某一重大事件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的研讨,达到求同存异之效;可以对学校工作进行讨论,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网上讨论有其特有的优势: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也就摆脱了“随人流”的状态,有利于敞开思想、讲真话,因此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的思想问题。在闲暇时,学生也可以进入聊天室,海阔天空,谈未来、谈理想、谈人生、谈社会,广结朋友,广纳善言,在消谴娱乐中坚定自己的信念。

浅谈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研究 篇4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和发展的日益深入财务信息化系统向财务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虽然扩大了用户的通信范围和资源共享的程度,但却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使网络更易于受到别有用心者的攻击和破坏。网络会计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会计的核算、监督并对外报告,为整个社会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资源做出重要的贡献由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研究数据安全性问题愈来愈突出,这篇文章将进一步详细分析如何解决电子数据风险,避免人为的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与计算机软硬件故障造成的数据破坏,是每一位从事财会信息化建设者目前所必然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安全;网络环境

1 综述

1.1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在企业的信息管理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利用掌握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计算机已经作为对日常事务进行处理的一个依据。部分企业已步入到基于网络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时代,但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一套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匹配的安全管理系统,也没有建立并执行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导致了安全信息的犯罪。会计信息安全问题从未脱离过网络环境和信息系统的脆弱性等技术问题,但也开始关注会计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未来对于会计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势必脱离不了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网络会计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会计的核算、监督并对外报告,为整个社会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资源做出重要的贡献。

1.2国内研究现状

1.2.1我国的研究现状

曾爱民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中指出,广义会计信息系统主要由四个子系统构成,它们分别是规则制定子系统、规则执行子系统、鉴证子系统以及监管 与惩戒子系统。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内部环境,必然会使会计规则得到不同程度的遵循,生产出不同质量的会计管理会计信息几乎包含企业的一切信息,并且无法与企业的其他信息明确的区分开来。

蔡立新教授在《IT企业的信息管理》中指出:IT时代现代管理的集成化正在使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边界模糊化,这一趋势无法避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定义研究的视角与观点,亦是见仁见智、各执一端。环境下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与重构研究提出在 IT 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做出变革构建基于公司语义理论的信息系统,将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全面融成到业务与管理之中。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Trent()在《Assessment of self-concept in Early Adolescence》中指出:要杜绝、减少博客侵犯他人的个人信息安全事件,首先,应该在立法中明确博客中禁止涉及的事项,用法律来约束其发展。其次,加强博客行业自律,由博客网站负起对博客内容进行监管的责任。网站可以在网民申请博客之时,实行博客实名制、审定制、许可制等,而在博客写手们上传内容时,网站可以通过搜索关键字来进行内容控制,如搜索到有相关受限的关键字,就可以拒绝上载。若网站未尽到监管之职责,致使博客内容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网站应承担连带责任。

2.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2.1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概述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目标是防止非法侵入和篡改计算机系统数据,维护会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保持系统持续正常运行广义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则包含了整个企业内联网系统,它们都是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模型数据采集的范围和对象。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是指系统保持正常稳定运行状态的能力。即在网络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纰漏的活动,以及财务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既包括操作这个系统的人和作为系统处理对象的那些数据,也包括系统所处的环境。

2.2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组成要素不仅包括有组成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硬件、数据文件、功能完备的会计软件、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程,还包括网络。硬件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会计实现计算机化处理的前提条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还要有必要的计算机房设施等,例如工作台、档案柜、空调器等,还有安全设施、防灾设施等。

3.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分析

3.1 会计信息失真

开放性的网络会计环境下,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尽管信息传递的无纸化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会计失真的现象,但仍不能排除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可能被恶意修改的可能。由于缺乏有效的确认标识,信息接受方有理由怀疑所获取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同样作为信息发送方也担心传递的信息能否被接受方正确识别并下载。

3.2 重要的财会数据泄密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在财务管理中变得尤为重要,它已经成为记载并保存财务数据一项重要依据,而财务数据属重大机密,在网络传递过程中,有可能被非法截取,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狭义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只剩下会计账务报表系统,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方式信息质量要求高会计本身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

3.3 会计信息被篡改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论文 篇5

【摘要】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新需要。广大教师要积极面对,勇于挑战,更新观念,善于利用网络及资源进行教学。专题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网络思想,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本文从专题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网络环境下专题探究学习教学实例,网络环境下专题探究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三个方面,谈谈网络环境下进行专题研究学习的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

网络环境、专题探究学习、教学实例、注意问题

【正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利用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专题探究学习作为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型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新型的学习环境。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学习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

一、专题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

专题探究学习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是以主题学习的组织者的角色出现的。专题探究学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确定探究主题阶段:专题探究学习主题的确立一般是以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特点为确定依据,在确立时要保证前后知识的探究主题不重复,要使探究成果多样化,要起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效果。在这个阶段要注重让学生体验问题情景,自主形成探究主题。

2、主题验证阶段:在主题验证阶段要确定小组成员探究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分配探究任务,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提供网络支持系统及查询工具,指导学生查找相应的网络资源,指导解决探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自主专题探究完成探究任务。

3、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展示自己的成果报告,并进行成果评价。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完善探究成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这种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便于发展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4、成果发布阶段:将自己完整的探究成果在课堂展示交流或在网上发布。

在这四个阶段中,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即确定主题探究的资源环境、信息收集协作环境、成果发布和交流的环境。不同环境下小组学习者的任务不同,在确定专题探究的资源环境中,学习者要针对教师提出专题进行讨论并确定探究主题;在信息收集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习者要开展专题验证,即查阅书籍或在网上收集处理资料并整理探究成果得出初步论证;在成果发布和交流的环境中,学习者之间要开展发布交流,展示探究成果报告并交流探究成果,形成最终的专题评价。

二、利用网络环境专题探究学习教学实例

1、探究专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对人类的影响及对策。(课后要拓展的知识)

2、专题意义:以地球气候变化为主线,树立我们爱护地球,保护地球资源,关心我们生存环境的意义。学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要求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搜索相关的资料,学会相应的成果发布软件Word、FrontPage等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施阶段

(1)、体验专题情景,形成探究主题

以小组形式,用上网浏览信息、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世界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策。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初步确立几个分专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可行性对策等)

(2)、收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专题

这一阶段,小组成员要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各自的任务。如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搜索引擎及关键字的使用方法,学会文字处理软件Word、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的使用方法。其次,分工协作,有的在网上查询相关的图片与文章,有的进行文字编辑和网页设计制作,有的负责超链接的技术处理,有的负责编写小组观点。通过相互协作,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表达了一个探究专题。教师则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完善探究成果。

(3)、成果表达与交流评价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探究成果,以网页、电子报刊等形式展现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点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同时应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感。

三、利用网络环境专题探究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基于网络的专题探究学习体现了浓厚的探究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但要实施好专题探究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探究专题的确立要与课本知识和学生实际相结合,要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关心的热点话题。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协作学习

小组协作是专题探究学习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3---6人一组,各组成员按照自己对确立的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工,在探究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共同完成一个专题,这样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但不要过于依赖网络。

网络为专题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学生要善于根据专题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和媒体手段加工、处理网络资源,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学会控制自己网上漫游的好奇心,保证主题内容的发展。

4、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可提供部分书籍和部分相关的网址供学生参考,避免查找资源的盲目性,延迟了课题进展。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直播 篇6

摘 要: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4G、5G、VR等技术也在飞速得到普及和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也在不断进步和壮大。传媒产业作为我国一项以信息服务为主体的产业,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更应走在时代前列、科技前沿。如今“直播”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信息传播当中。多年来,随着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新闻直播样态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仅以央视新闻微博直播为例,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直播,以供研究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直播;央视新闻;微博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21-03

刚刚过去的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也是新媒体产业蓬勃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当中,映客、花椒、易直播等网络视频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APP也是层出不穷,但视频直播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2005年。2005年,9158以陌生人视频社交的形式最早进入市场,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移动直播领域。随后,从2008年至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也正式实施了新闻直播策略,且颇具成效,以新鲜、及时、真切的传播特点赢得了广泛的受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直播已不再仅限于初期的电视新闻直播,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新闻直播已经扩展到了互联网平台,发展为网络新闻直播,以更加便捷、自主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一、传统媒体时代常态化新闻直播

电视新闻直播是指利用微波及卫星信号传输系统,将设置在现场的多个拍摄角度不同的拍摄机位摄录到的画面、音响、综合背景资料,通过现场记者与演播室主持人的采访、串联与评述,现场切换、剪辑,实时播出争取在第一时间传达给观众,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1]。我国的电视界早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尝试现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90年代趋于成熟,1997年被称为我国的“电视直播年”。从1997年至今,历经二十年的时间,电视直播也已经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活跃期。

“新闻”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等特点,所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时间就是新闻的生命。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直播最能体现新闻传播的优势,这一形式也被多次应用于对重、特大以及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当中,发挥着巨大的信息传播作用。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2013年“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特别报道、2015年的“十一”国庆阅兵、2017年的直播两会等都体现出了电视直播的突出地位,逐渐使电视直播也丰富了新闻报道的信息传播形式。

但一直以来在我国电视传媒界,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因素的制约,直播的内容和质量都受到了一定得影响[1]。且常态化的新闻直播模式依然仅限于演播室模式,简单的线性传播、单向传播,互动性差、缺乏用户体验,只能达到从传者到受者简单的信息输出而缺乏受者的及时反馈,无法实现双向交流,所以这也成为了传统媒体新闻直播发展的又一瓶颈。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直播

近年来,大数据、VR(虚拟现实)等技术逐渐成熟,并且开始进入新闻传播领域,网络新闻直播便成为了新媒体时代技术进步的产物。各大新闻媒体也纷纷借助新媒体平台传递新闻信息,扩大自身影响力。早在2012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在新浪网正式上线,利用自身强大的新闻采集力和影响力报道热点新闻事件、发表深度时事评论,并借助投票调查、网络征集、视频直播等活动增强互动,拉近与网民的距离[6]。

网络新闻直播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形式已经日渐深入人心,央视新闻新媒体新闻部主任杨继红就提出“得媒体者得天下”将传统媒体比作“鹰”,将新兴媒体比作“鸽”,“鹰”的时代或许已经一去不复返,一家媒体、传统媒体雄踞一片高地的绝对优势正在丧失,而如今是“鸽”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活跃和发展完善了传媒生态。2017年是视频、微视频广泛发布的时代,媒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受众传递碎片化简单的图文,受众借助留言向媒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新闻事件的观察以此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

1.从TV端、PC端到移动终端

2016年1月22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的上网工具不断向手机终端靠拢。截至2015年12月,据统计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亿,也就意味着我国90.1%的网民用手机上网。由此也产生了中央电视台由传统媒体的电视新闻直播向网络新闻直播转型的情况。同时,网络移动终端可以不受空间的的局限随处观看新闻,更符合当前接收的接受信息需求,也使央视新闻赢得了更多的受众群体。

除此之外,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方式也由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体说受众听”变为如今受众按需获取新闻资讯,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更具自主性。根据受众自身的兴趣、需求选择时政、军事、体育、人文等新闻直播视频,注重用户体验。如今“微博+直播”的产品组合正在成为媒体报道的新趋势。从直播两会到里约奥运会,从英国脱欧到美国大选,再到G20杭州峰会,可以说网络视频直播不断与媒体报道深度融合,直播范围遍及全球。有数据显示,G20杭州峰会期间央视新闻微博48小时不间断视频直播,观看人数达到2139万人次,同时八家央媒和浙江本地媒体共计直播45场,网络新闻直播的影响力和受众普及范围可见一斑。

2.持续性、即时性

直播新闻往往是重、特大或突发性的新闻事件,需要为受众提供实时、准确、完整的新闻直播,但是传统媒体也许只能保证新闻直播的一般时效性。由于受到播出时间、电视栏目安排的限制,无法做完整的实时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场报道的新闻传播效果,也仅能使受众在较短时间内简单了解新闻现场的部分情况,而不能做全面、深入报道,所以这也就成为传统媒体新闻直播的缺陷之一。但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直播,正因为有播出时长不受限的特点[3],利用自身优势弥补了传统媒体新闻直播的不足,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完整性和感染力。

以2017年两会直播为例,传统媒体的电视新闻直播将栏目的有限时间全部投入于对“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的新闻直播中,而央视新闻的移动视频直播客户端则对两会的台前和幕后做了全方位的直播、采访和解读,甚至对近几年央视直播工具的更新向受众做了展示,笔者认为从整体的直播内容上来看更有新鲜感,更接地气,远比传统的新闻直播更具吸引力,观看人数也一度飙升至千万。

3.互动性和参与感

电视的单向传播模式决定了观众的参与度弱互动性差,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无法真正参与到新闻讨论,新闻直播活动的过程中[2]。50年代美国的传播学者施拉姆就曾提出了著名的施拉姆模式,强调传播是一个由讯息和讯息反馈组成的双向循环的过程。而网络新闻直播正是符合了施拉姆的传播学理论,使受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评论、个人观点实时互动,有着极强的参与性,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直播较为被动、封闭的状态。

这种直播方式可以满足传者与受者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反馈,网络直播的弹幕和留言功能也更加人性化,更加真实的体现着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态度,从而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有效避免了单向传播的舆论失衡。

三、网络新闻直播的发展策略及方向

“直播”是一种时效性、互动性强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以视频的形式将受众与信息内容交互在一起,也可以说它是以视频信息内容为媒介将传者与受者联系在一起。最初的直播是以社交和娱乐吸引受众的眼球,大致可分为传统秀场直播、游戏直播和泛娱乐直播三大类[3],但随着直播主体的多样化、直播影响的扩大化,它也渐渐被新闻媒体所接受,并成为新闻信息公开和速递的新平台,正改变着传统新闻的传播样态,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未来网络新闻直播必定方兴未艾。

1.规范市场、规范主播

网络新闻直播在吸取互联网快速、便捷优势的同时,也显出了网络传播的一些弊端。部分新闻媒体为了博受众眼球谋得最大利益,在内容上放松监管放宽限制将一些鱼龙混杂的内容植入新闻中,甚至曝出一些不真不实的假新闻破坏了整个网络新闻的传播环境,严重影响新闻信息传播的严肃性[4],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为此,2016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重申广电总局的有关规定,即直播平台必须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以此规范网络直播平台的准入门槛。

在媒体内部,新闻直播也并非那么容易,并不是简单的纸媒记者撑起自拍杆就摇身一变成为网络新闻直播记者[5],以2017年3月12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微博直播韩国前总统朴槿惠搬出青瓦台为例,在直播的3~5分钟里直播记者重复同一个信息点数次,除此之外并未传递给受众更多的有效信息,播报不成体系也使得留言弹幕区的网民们唏嘘一片,所以对于网络新闻直播人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规范了直播市场环境,规范了主播才能不断提高新闻直播的质量和水平。

2.鼓励舆论、引导舆论

传统媒体受众的主体意识、个人意识在不断的提升,对新闻信息的交流度、分享度要求越来越高[5]。网络新闻直播的优势就在于其的双向传播性,每条新闻准确、即时现场直播,借助互联网平台实时倾听民声、感受民意,和网友互动交流成为网民们发表舆论的公共平台,给予受众更多的言论自由和舆论分享自由。媒体在给予受众舆论自由鼓励舆论的同时,更要适时树立媒体权威引导舆论,要保持一贯的公信力和正确的导向性,不能任由错误的舆论导向篡改和颠覆原有的新闻价值。以2015年的安庆枪击事件为例,新闻一出立刻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质疑和猜测,甚至怀疑媒体的权威。为此,央视新闻针对网友们的谣言和猜测立即展开新闻调查,从各个细节进行考察报道,还原事件真相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3.媒介融合、创新发展

对于传统媒体,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为“落后、淘汰”的代名词,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在传统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信息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著不可磨灭的贡献。新媒体作为科技和时代发展的产物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所以对于新旧媒体而言,它们并非水火不相容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媒介融合也是全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媒体由于出现时间早、存在时间长,它有着极其广泛而忠实的受众和属于自己的品牌力量,而这也恰恰是新媒体的不足和缺陷。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受众可信度远不及传统媒体,若要取得发展第一要务就是要提高自身媒体公信力,若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平台作为新媒体的宣传和引导受众转型渠道,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定能够扬长避短促进新闻信息的传播和发展。

总书记在2013年“8.19”讲话中提出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新思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也是对新闻发布工作的“十年再出发”,开展制度、实践层面的创新作出的一个重要指示。随着世界全球化大格局的逐渐形成,传媒行业新闻行业更要立足“全球、全媒、全民”的发展总基调不断创新,利用新兴的网络新闻直播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媒体的对外信息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全力打造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一流媒体。

四、结语

2014年2月27日,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同年年底,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互联网+”的新思路新理念;2016年成为“网络直播元年”;2017年2月19日,央视新闻移动网正式上线,为广大记者打造了移动直播系统――“正直播”。这些都标志着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媒体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和转型,这将是传媒史上一次对新闻直播技术的革新,也将成为新闻直播样态的一次革命性创举。

参考文献:

[1] 马为公,罗青.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2] 王子龙.直播APP下的全民网络主编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6(4).[3] 马紫涵.从网络直播看新媒体发展趋势[J].参花(下半月),2015(4).[4] 黄艺.泛娱乐化时代网络直播平台热潮下的冷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2).[5] 中央电视台研究处课题组.现场直播:显示电视新闻魅力[N].中华新闻报,2003(4).[6] 百度百科“央视新闻”词条[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

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7

一、重视管理人员的数字管理系统培训,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一) 传统图书管理的不足

传统图书资料管理, 过于重视对图书保存, 而忽视对图书的高效使用。不同时期的图书按照分类摆放在一起, 图书管理可以提供的信息目录和内容提示也不丰富, 图书货架摆放式的利用空间小, 在这种图书管理的过程中, 读者可以选取的范围小, 图书使用效率不高的弊端就呈现出来。传统的图书登记和借阅过程, 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图书管理效率低, 工作量大。

(二) 重视图书管理人员对先进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力培训

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具有高效、快捷的特点, 利用该系统的自动化网络管理, 可以进行图书管理的信息交互式处理。可以加快图书管理的采集信息, 检索管理使用和存储调配等业务操作流程。现代图书管理要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 大量的图书情报信息要高效率的检索利用, 就必须借助网络资源的技术优势, 借助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才能加强图书管理的科学规范化。图书管理人员对于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 要加强业务培训和管理能力培养, 才能真正的提高图书管理的服务质量。图书管理系统通过网络资源, 利用电脑软件系统处理图书管理信息, 可以省去图书管理上很多繁琐的手工记账业务, 进而能够提高图书管理的科学、高效、快速的发展, 培训图书管理人员对软件系统的熟练使用, 可以推动图书管理真正的辅助图书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科学利用丰富网络信息资源, 推动图书管理的科学高效发展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图书管理工作要重视信息数字化建设, 网络信息资源丰富, 图书管理应用的信息量加大, 通过信息网络资源和先进的图书管理软件的支持, 读者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查询自己需要的图书资料信息, 数字化的图书管理工作可以在读者和图书管理之间架起高速信息传递的平台。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发展的条件下, 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推动图书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发展。

图书管理采用先进的图书管理软件, 符合当前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信息建设的要求,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现代的图书管理过程中, 向读者提供的图书资料不再是单纯的纸质资料, 而且也实现了一个转变, 即纸质图书资料向电子稿图书资料的转变, 这种信息传递过程, 信息依附的载体发生了变化, 但是, 网路资源的丰富, 快速传播, 让人们更看重这种检索信息和查阅信息的高效便利的优点。读者的要求就是对改革图书管理模式的客观要求的体现。

三、完善图书管理的服务和管理特色

当前, 我国处于网络时代快速发展期, 丰富的网络资源发展, 数字化建设的推进, 图书管理要打破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 由原来各地图书孤立状态走向资源共享和网络交互式的图书管理网络发展模式。

网路数字图书馆的建立, 通过这个虚拟的信息平台, 可以让读者方便快捷的使用软件获取图书信息和参考资料, 这种网络服务器的安装和使用, 弥补了传统图书馆的不足, 提高了图书管理的信息提供能力。网络数字图书馆, 简化了图书管理的程序, 一些繁琐的图书管理工作。开展数字化图书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四、改革图书管理的网络特色发展

(一) 突出藏书的地方特色

在图书资源网络化, 实现资源共享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要增强本地图书管理特色的优势, 才能在图书管理竞争中增强竞争力。为此, 各地图书改革的重点就是增强图书管理的本地特色;重视本地区资金的整合, 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地位。建立本地特色图书的数据库, 增强图书馆藏特色, 在图书资源共享、自动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 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用户。

(二) 图书管理网络流程简化

在网络信息图书管理过程中, 要规范借还书的流程, 理顺借阅和流通的全过程。图书馆要对所有的藏书进行详细登记管理:1.借书还书登记。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办理针对性比较强的一对一的借阅证, 和一对一的号码详细登记, 打印一张包含借书时间、归还时间、借阅数量等内容信息提示如果读者的借阅时间已到, 可以通过图书管理系统提醒读者, 让读者一目了然, 并提醒读者及时归还图书, 避免借阅过期情况的出现。2.未还图书查询情况。通过图书在软件登记的过程中, 通过使用记录查询, 在网络环境下, 使用图书管理软件。可以查询未登记方, 查询全部未还记录生活, 通过这种网络交易时间, 可以体现两点:一方而提醒读者按时还书, 另一方为图书馆藏提供准确数据。3.读者通过图书管理软件客户端, 进行自主借阅查询。通过网络管理平台上的提示得出借阅图书的是否未还情况, 根据系统提醒, 明确图书是否是未还的, 未还图书有哪些;读者的借阅日期、归还日期、图书识别条、书的名字等等信息。4.借阅图书的时间段查询。根据系统提醒, 归纳总结出流通率高的图书有哪些, 以及流通率最高的是哪类书, 读者喜欢在什么时段来借书, 什么时段的借阅最大等信息, 这些信息的统计, 可以更好的进行图书管理, 为读者借阅图书进行相关的准备。5.根据系统提示, 归纳图书借阅的发展趋势。从图书的库存和借出来看, 哪些读者喜欢哪些书, 某个时间段, 哪些书被借出, 哪个时间段图书馆剩余哪些书, 找到软件查询, 通过检索发展, 查出所需要的资料, 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总之, 在网络环境下, 要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 重视图书管理软件的发展和应用。千方百计的努力, 利用网络环境的先进图书管理软件系统, 推动图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碧娟.现代图书管理之研究[J].考试周刊, 2007 (23) .

[2]尹春霞.网络信息时代图书管理之研究[J].利一技创业, 2008 (2) .

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 医院统计 工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21—01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极大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并逐渐成为医院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一项重要工具。医院的统计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管理和医疗活动中进行的工作量管理及联机操作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了行政管理信息和患者诊疗信息。可见,医院统计工作实现网络信息化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深入,参保人员增加,结报比例增大,医院病人日益增多,而在医院产生的诊断、治疗、消费、药品信息都必须记录在案。建立电子病例,可以使专业术语应用更科学,诊断更规范,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管理的微机化,网络化,可大大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较好的满足医院的人力资源需求,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医疗队伍。同时,有利于搜集临床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完成医院的科研任务,增加新项目、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由于医疗业务及其各个辅助科室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对病人的诊断、治疗、评价、复诊等有重要作用,必须储存,而统一的数字化采集,存储,查询,统计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在网络环境下医院统计工作的特点

1、转变了统计信息的模式

传统医院统计工作主要靠手工完成。然而,网络信息环境的出现,导致了统计手段的根本变化。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审时度势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取消不必要的统计台帐和纸质报表,改变信息的发布方式。日常统计工作已由信息系统自动完成,越来越多的信息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就自动采集,传统的数据整理过程,也被计算机代替,统计报表的产生也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数据的采集、传输、整理、加工和分析的速度和效率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会因为中间环节的减少和自动校核措施而大大增加,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计算和汇总,计算精度和分类精度大为提高。既打破了传统模式,又能让信息高度共享。从而把人力从繁重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而有时间来及时利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大量历史数据和变动数据进行分析,使之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实行动态管理,量化指标

实行医改后,引入了竞争机制,医院对每个科室要完成的业务指标和经济指标以及德、能、勤、绩等进行量化,三级医师和新的护理单元组合后,实行动态管理。一是实行院科两级核算,以科室为独立核算单位,把成本支出的内容计算到科室的经济活动中。二是责、权、利到科室,对科室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医疗收费进行监控,而科室对本科人员有一定的工作使用权和分配权,使中层干部发挥管理作用,打破平均主义,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综合目标管理,以科室为单位,建立起高风险、高责任、高报酬的分配激励机制。同时,还要平衡经济活动指标的发展,一个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包括各种业务、经济指标完成的情况,每个环节都需要统计人员出具统计数据、信息,使院长有明确的投资方向,并对各科室的动态有所了解。这样不仅能克服医院的短期行为,还能有效地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做到既有短期计划又有长期目标,使医院能真正沿着惯性轨道正常持续发展。

3、统计工作要参与决策

传统的医院统计,大多数仍以搜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搞单纯的事后统计,只当“马后炮”,统计分析也只是单纯的数字说明,缺乏对外部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加工分析,以致许多医院尽管信息系统运行多年,但医院统计工作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大量宝贵的信息被闲置,医院管理决策并不能从中受益。新医改政策出台后,医院统计必须调整视角,变单纯的事后反映为事前的预测与咨询、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信息与评价为一体,促进统计信息整体功能的发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医院领导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服务。除了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外,医院统计人员还要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临床人员确定研究课题设计,进行数据处理。同时,满足医院各部门的信息咨询,慎重、准确而明智地应用目前所能获得的最佳证据,进而佐证、修补或充实循证医学的内容,为探讨和摸索适合医院实情的医疗决策提供依据。

二、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医院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在医院的统计工作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网络时代医院统计工作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变现如下:

在医院统计工作中过分依赖网络技术,网络是医院进行统计工作的主要数据来源,医疗信息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用途,但医院统计工作人员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网络数据方面,没有严格对网络传输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及时严格的审查,经常出现月底才发现数据有误,但此时确定出错点需要花费极大人力和时间,修改的难度也比较大;此外,统计工作人员对网络信息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将网络资源予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当前医院统计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关注网络系统中与报表关系不大的资料的统计和分析,不少极具价值的信息资源被浪费。

三、网络环境下医院统计工作发展建议

1、统计分析工作要及时灵活

统计分析以当前数字为依据,简明扼要的反映近期发现的突出问题。经常性的观察网上数据的变化,有波动时对网上数据选择不同时段进行分析,以一周、一月或长假几天的医疗指标为基数,灵活的从门诊工作量、床位使用率、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等众多指标中选择变化明显的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当前医疗工作的重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以书面形式及时反映给领导,为全院医疗工作正常有序的运行提供服务。

2、不定期针对性的做好专题统计分析报告

专题统计分析报告就是选择一些对医院发展有特别影响力的问题,随时进行单独深入的分析,研究解决的方法。例如:全院床位使用率的分析,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途径研究,某种设备工作量变化的因素分析等,通过观察具体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以数据波动为依据,分析人员、设备、周边环境、医保改革、不同疾病本身的发展变化等因素,揭示事物变化的特征、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为领导解决某个专项问题提供依据。

3、定期全面性的做好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以季或年为时间单位,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全院医疗工作进行分析总结。首先对计算机网络中汇总的数据与医院的计划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有多少科室完成了计划目标,有多少科室没有完成计划目标;再对实际完成数与过去同期进行对比,分析哪些指标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哪些指标出现滑坡现象,然后把过去完成情况、计划完成情况和目前实际完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各种指标优劣的相互影响因素,发挥优势,找出差距,为制订新的医院发展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9

【摘要】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自行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自学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增长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解决了科学教学中创设情境难以实现和再现的难题,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运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关键词】网络环境 科学 教学模式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并逐渐进入课堂,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说等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其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能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探究情境。

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入门的先导。要教给学生知识,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为使学生对科学感兴趣,必须在课前认真准备,设计制作一些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的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集中到探求知识的境界中去。如:在教学《春夏星座》时,我事先用电脑制作好了几张模拟星空的动画图片。上课时,我把学生带到电教室。在教室里面我把灯全部关掉了,然后我通过投影机把准备好的几张图片投在了天花板上,整个天花板就好象一个漫漫星空,而且有的星星还会一闪一闪的。顿时,整个教室沸腾起来,学生们也特别激动。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很轻松地讲授完了这一课的知识内容,学生听得也特别有味。在课堂上,我还指导学生们抬头在“天上”寻找„北斗七星‟„牛郎星‟„织女星‟„银河‟,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因此对这一课的内容掌握的特别好。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侓,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在科学教学中,有很多课文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如《无限宇宙》等一系列天文知识类课文,《生物群落》等表现多种生物之间联系类课文,《人体肌肉》等讲叙人体生理类课文,这些课文内容都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观看。

三、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如大到宏观世界的自然规侓,小到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等,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学得朦胧迷茫。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如教学《种子》一课,学生对种子里面的胚看不清楚,对胚的生长发育过程更是不甚了解。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使学生不仅清楚地看到种子的构造,还能利用其连续播放画面的技术,使学生看到种子发芽的全过程。而这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如制氧实验的操作教材中所述:①在试管里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塞上有气管的橡皮塞用铁夹夹住试管口1/3处,合管口略往下倾斜,②把心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③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把导管放在水槽里;④待氧气把水排出后,用玻璃片要水中盖住口,把瓶移出水槽。⑤收售氧气完毕,必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灯火,不然水吸时试管内使试悉炸裂。这一操作技能,光靠课堂演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因此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由选择实验所需仪器药品、二次错误选择后,计算机给予正确提示,然后由学生自主地用所选的仪器搭建关验装置,整个装置宛成后,由计算机给出评价,并对不正确的装置给出实验后可能产生后果的模拟,像试管口未向下倾斜产生水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展地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有得学生的主动参与,激了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五、运用多媒体,将大自然带进教室。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把大自然带进教室,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课中我就制作了一个有关相对运动的课件,前进中的车与车里的人和车外的树、山等,车内的人与车的运动是静止的,车内的人与车外的树和山是运动的。由此课件让学生来理解地球的自转。再用制作的模拟昼夜形成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了解到是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的变化。最后用制作的模拟地球公转的课件来理解四季的形成,使学生知道是地球在自己不停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如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地球转到北极的地轴偏向太阳的时候,太阳的高度大,北半球就进入了夏天,当地球转到北极的地轴远离太阳的时候,太阳的高度小,北半球就进入了冬天。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自身在大自然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运用多媒体,是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许多内容可用演示或分组实验来验证和说明白,但内容中的虚拟、假设、想象和空间思维,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这时就必须借助电教媒体的优势来辅助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如第十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的成因》、《日食和月食》、《太阳系》、《无限宇宙》,前三课通过讨论,推测和三球仪的实物演示,学生弄懂了三个天体的运行方向、运行周期和运行轨迹。并将:“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的概念深深地留在脑海里。也能阐述清楚三球的相互运动带来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月相、日食与月食等自然现象,但后两课却无法用实验演示将众多星体和广阔宇宙讲述清楚,用教学挂图也不尽人意。这时,我便借助电教的优势,安排一节相应内容的录像观摩课。在远与近,虚与实的教学过程,电教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并拓宽了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解说向学生进一步传递着宇宙空间的信息与知识,学生被电脑合成的画面和展示的宇宙奥秘惊叹不已,激发了极大的兴趣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心。

上一篇:明细账会计岗位职责下一篇:咏柳宋曾巩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