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能力

2024-10-14

习作能力(精选12篇)

习作能力 篇1

摘要: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通常可分为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环节。作文的课堂教学, 一般只有指导课和讲评课两类。指导课上, 教师是命题以后进行作文前的指导, 实际上包括命题和指导两个环节。讲评课放在作文批改以后, 既是对上一次作文的总结, 又是对下一次作文的指导。

关键词:习作指导,命题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

一、命题指导

命题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命题作文的关键。一个好的作文命题, 能够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它能够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 开拓学生的视野, 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 他们会运用学到的知识, 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知识连成串、扩成篇, 化知识为能力。因此, 教师命题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知识实际出发, 力求命题的科学、适度。具体来讲, 教师命题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因为读是写的基础, 写是读的升华;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作文题目要明确、新鲜、简洁。

二、命题作文指导

写一篇作文, 大体需要经过酝酿、写作、修改三个阶段。作文教学的指导应该贯穿作文的全过程, 在这三个阶段中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

1. 指导观察。

即写作之前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教师应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 教学生通过范文来学习他人观察和反映事物的方法, 并教他们注意观察的顺序, 如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点到面、由外到里, 保持观察点的同一性。同时要教学生把观察常态化, 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在观察中勤于思考, 发展认识事物的能力。

2. 指导审题。

审题关系着命题作文的成败, 在审题上的一字之差, 往往会造成万里之别, 因而必须认真对待。审题常用的方法是分析法和比较法。第一, 对题目作必要的语法分析, 准确地把握题意;第二, 通过分析, 掌握文章的重点、范围和确定观察点;第三, 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体裁和写作方法。

3. 指导选材。

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命题要求来广泛地选取题材。一要学生随时留心自己周围的生活, 记下那些似小实大、似浅实深、似偶然实必然的具有意义的写作材料;二要学生在写作前根据题目要求, 像回忆电影那样回忆生活, 可以在班里交流, 然后分析比较学生提供的素材, 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路。

4. 指导立意。

意是文章的灵魂。教师在指导作文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提炼主题, 要启发和帮助学生回忆与题目有关的且生活中学生深有感触的具体实例, 要求学生在做到主题正确、集中的基础上写出新意。

5. 指导谋篇。

在审题、选材、立意之后,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妥善地安排材料, 构思充分、准确体现主题的结构框架, 特别要注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编写提纲,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材料, 理清思路。

6. 指导修改。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不愿意去修改, 大多写成后一交了之。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修改的良好习惯:一要让学生认识到修改的必要性, 鼓励学生自写自改的积极性;二要让学生懂得应该改什么, 即从错别字、病句到调整段落的修改;三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

三、作文批改

批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入, 是作文讲评的基础。通过批改, 可以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细致辅导, 这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批改作文, 要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1. 热爱学生, 改文育人。

教师要带着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崇高感情去批改作文, 通过批改, 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2.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 就人论文, 既严格要求, 又不过分挑剔。

批改时, 要从学生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出发, 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批改方法。要就学生的特点来批改, 切忌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

3. 要重点突出, 讲究实效。

教师批改作文要根据每次作文命题的特定要求, 以及学生写作中的主要倾向或易犯的毛病来确定批改的重点, 以讲求实效。面面俱到反而影响批改作用的发挥。

教师批改作文要遵循科学的步骤, 采用合理的方法。作文批改的方法, 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要将普遍批改与重点批改相结合、书面批改与当面批改相结合、全班集体批改与学生自己批改相结合。

四、作文讲评

讲评是作文教学的总结和提高阶段。讲评的内容应根据作文教学的计划、写作的具体要求, 以及学生作文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讲评时要总结分析学生在每次写作实践中的共同问题, 使学生纠正错误, 得到提高。教师要上好讲评课,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教师始终要爱护、鼓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讲评时要实事求是地表扬一些好作文, 特别是平时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 如果其有进步, 更要着重表扬。对其作文中的缺点和问题, 应该结合正面表扬予以引导。

2. 要以集中学生的智慧为主。

把学生习作中的优点集中起来上升到理论, 再去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由于学生之间的水平相近, 以及年龄特征和生活经历大致相仿, 集中他们作文的优点进行讲评, 可让他们深感亲切。

3. 正误对比, 具体指导。

不要抽象地讲应该如何写, 而要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具体地说明应该怎么写, 不应该怎么写。

4. 交流心得, 注意启发。

讲评课上要使学生勤于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教师的讲评外, 可以安排作文有较大进步的学生现身说法, 也可以讨论几篇有争议的作文, 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最后总结。此外, 还可以布置各种练习, 如让学生阅读批改后的作文, 写作文后记。

习作能力 篇2

摘要从加强课外阅读,教给读书方法;指导观察生活,丰富习作素材;培养想象能力,提高习作能力;指导反复练习,掌握习作技巧四方面入手,长抓不懈,定有成效。

关键词务工子女习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04-0006-02

我们学校地处厦门海沧区的生活区,成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让子女上学的首选学校。如何让外来务工子女在新的学校尽快地适应学习生活,成了我们学校所有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笔者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实践。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实施建议,强调:“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外来务工子女的地域不同,之前所受的教育不同,到新的城市后所面临的环境不同,促使我从中摸索出习作从抓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练”入手,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的规律。

一、从加强课外阅读入手,教给读书方法——多读

有的来自农村的务工子女文化生活相对缺乏,导致见识狭窄,词汇量小。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丰富词汇,学习语言,领悟表达,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获得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汲取习作的材料。

1.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由于小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以致于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品质和价值观念等等。作为语文老师,我尊重他们各自个性的独特性,针对各类学生的个性特征,个别化地因势利导,介绍他们阅读相关读物,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开展各种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有关材料阅读,让他们在比赛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培养阅读兴趣。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阅读的方法上,我予以适当的指导。如阅读一份报纸,我指导学生采用“快速游览——捕捉感兴趣的文章——精读”的方法。当然,学生在读中必然会碰到读不懂的字词,我就引导他们借助工具书来阅读并养成习惯。(语文教学论文 )学生不断增加词汇量,当中所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少。为此,我建议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我还要求他们在读书过程中随读随记,不仅摘录好词好句,还要写下读后感。这样不但使学生真正将一本书读懂读透,还为习作积累了素材。

二、从指导观察生活入手,丰富习作素材——多看

1.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习作教学中的观察,是学生认识生活、获取习作材料的方法。外来务工子女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任何事物都很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教师更要抓准这个契机,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平时我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从而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我在指导写《我们的学校》这篇习作时,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我们的学校,在熟悉校园的同时,有意识地按观察顺序引导,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他们的头脑里留下鲜明的印象。

2.引导实践,体验生活

教过习作的老师应该有体会,每次写学生有切身体验的习作,其习作的生活气息就特别浓,叙述也详细具体,语言也特别丰富、生动。而写没有切身体验内容的习作,就显得空洞,语言贫乏。所以学生只有亲自实践,才能对活动的过程、细节和感受了如指掌。比如说写《一次家务劳动》,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瞎编乱造。因此,我要求学生学做家务,让其亲自实践,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但能得到素材,而且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从培养想象能力入手,提高习作能力——多想

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习作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语第五册开始,几乎每学期都安排了想像习作。如人教版语第六册第六单元:你想过吗?将来人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像,写一写。这一类想像习作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以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为想像的起点,结合心中的憧憬进行想像。比如让学生想像未来住的房子,先让他们说说现在自己的住房子是怎样的?有哪些优点?你希望你的房子还具备哪些优点?让学生充分想像。在想像的过程中,因为老师把憧憬想像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所以学生能自由想像,如:有的学生写到“我想发明一个收放自如房子,爱搬到哪儿住就搬到哪儿……”有的学生写到我想发明一个会飞的房间,像一只小鸟一样可以在蓝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着,带着我周游列国……”。

四、从指导反复练习入手,掌握习作技巧—

—多练

1.加强口头习作的训练

“说好是为了写好。”口头习作练习,使学生又动脑又动口,能提高学生审题立意、表达、评析文章等能力,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逐步从惧怕习作转变到兴味盎然地练文。为了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我让学生模仿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发生在学校里最感兴趣的人和事,评论学生眼里的热门话题,要求把话说得通顺,把事说得清楚就可以。学生有了说话的兴趣,再提高要求,让学生说说平时的日记,要求讲得有条理,围绕着一个意思说。最后,可让学生根据要求,用一定的时间思考,进行构思,然后试说片断习作,要求做到说话内容具体、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这样学生写起习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2.通过小练笔习作,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

传统习作,无论是学生的写或是老师的批改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学生就很难品尝到习作成功的快乐。而小练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如利用节日进行小练笔:六一节到了,学生在小练笔中写到了在学校的传统项目文艺汇演,哪个节目如何精彩。秋游时,学生在小练笔中描写了学生的模拟长征的过程,其间的艰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还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抒发了情感。

总之,习作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要想让务工子女们爱上习作且会习作绝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抓住且落实好从“多读、多看、多想、多练”四个环节,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习作,在习作中成长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初探 篇3

一、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习作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目中有人”,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

习和思考的时间。作为教者,一方面要“下放”学习权,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问题,让习作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从而激发起他们的习作兴趣。

二、指导学会观察,丰富习作语言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以往习作训练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观察的指导与重视。因此,习作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扩大知识面,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丰富自己语言的能力。另外,学生只有观察能力还不够,还要养成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以及把观察所得以日记的形式及时记录下来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做起文章来应该是“随取随用”“信手拈来”了。

三、创设不同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习作训练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反之,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有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1.训练思维,发展想象

除了观察时激发学生想象,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更要注重想象力培养。把想象的内容具体地讲出来,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使想象更充实、更完善,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自由描绘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

2.培养想象,训练能力

新大纲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说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激发想象的情境,启发学生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作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怀说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宇航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科学家;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探险家……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构思。学生用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说出了真情实感。正如彼得·克莱思所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有效。”

四、尝试成功体验,保持习作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如果学生能品嘗到习作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习作中去,并能长久地保持这种积极主动的习作动力,变以往的“要我写”为今天的“我要写”。

习作能力 篇4

在一年级上学期, 长期的拼音、识字教学, 会使学生在入学前就已发展的语言表达能力陷于停顿状态。为了不错过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我发给每人一本适合他们看的课外读物, 让他们尝试着进行课外阅读。要求两周读完一本书, 自己让爸爸妈妈帮着计划一天该读多少内容, 主要以篇章为单位分。由于初次使用汉语拼音进行阅读, 所以我就先请家长帮助, 让他们和孩子一起阅读, 并把好的词、句记在心里。最后, 让学生慢慢脱离家长自己进行阅读。

一年级下学期, 我除了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课外书外, 还要求他们摘抄好的词句, 让很多新知慢慢地输入到了孩子们空白的大脑里。这些知识的获取为孩子词汇的积累、语意的准确表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现在我的这群孩子已进入二年级了, 我依然坚持抓学生的阅读与写作, 因为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二年级我主要从读写方法、阅读积累、读写习惯等方面培养孩子的能力。

首先是学生自己阅读, 指导写读书笔记。和去年一样, 每人依然拿一本书, 并给出具体规定。坚持每天都要读, 两周读完一本书 (自己计划好一天读多少内容才能保证两周将这本书读完) , 每天写读书笔记。这里除了上学期常用的摘抄优美词句外, 还可以写段、写感想体会 (就是学生在读书中把自己深切感受到的写下来) , 要真实, 有多写多, 有少写少。这样, 能慢慢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总结能力、思考能力等。

其次就是集体阅读, 指导写阅读感想和体会。集体读的形式我主要放在阅读课上。教师先领着学生去试着欣赏中长篇故事性读物。然后教师读、生听, 听的过程中要从老师声情并茂的读中去理解文字的意思, 感悟文字背后所含的情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读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还学会了怎样去阅读较长的文章、怎样理解较长文章中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情感。读后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听后的收获, 写写自己听后的感想和体会等。

三是让学生独立阅读, 独立写读书笔记, 培养他们的读写习惯。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意识地阅读路标名、店铺名、宣传栏上的文字信息, 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汉字, 又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对阅读内容而言, 不作硬性规定, 除完成教师规定的基本阅读内容外, 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在强调课堂读写习惯培养的同时,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外读写的习惯。

总之,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与习作要紧扣“起步”, 着眼“发展”, 在认真抓好“说话、写话”的基础上, 通过大量课内外阅读、课内外练笔把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习作兴趣得到增强, 能力得到提高, 由要我写到我要写, 真正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样, 学生的习作能力会稳步上升, 怕作文、厌作文的情绪也会得到改观。

自改、互改习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篇5

自改、互改习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江苏 海安 ●章士兵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也就是说,文章写好了,需要再三斟酌,反复推敲,才能使文章内容具体、主题鲜明,引起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的心灵。然而怎样进行修改呢?我认为学生的习作还是自改、互改比较好。

一、自改、互改能减少教师“承包”的负担,培养学生动脑的好习惯

学生的习作教师改,几乎是教学的“传统”,对于一篇习作,教师呕心沥血、反复修改,而学生拿到教师修改的习作仅仅看看等第和评语,然后就丢到一边去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苦心修改全部付之东流。这种多年来的教师把学生作文批改全部“承包”的做法,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动脑、不思考的不良习惯。有的学生甚至作文写完之后,看都不看就交给老师,算是完成了任务。如我班以前有一位学生,写一篇习作只用了十几分钟,便洋洋自得地交给我,我一看差点气掉大牙,文章写得语无伦次,标点符号一逗到底,白字、错别字连篇,内容空洞。我就把这位学生叫到我的身边,让他读自己写的习作。他吞吞吐吐连不成句。他说:“我是匆匆忙忙地写了一遍,写完之后没有读,更没有修改。”这个同学的话让我不禁深思,是呀,好多学生都是这样,教师布置的作文匆匆写完了事,他们认为修改是教师的事情,长期这样下去的话,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不到提高不说,还有可能养成依赖别人、不动脑思考的习惯。于是我就以这位学生的习作为例制作成课件。当我把习作放出来之后,学生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这篇文章的立意很好,就是内容不够具体,有的说错别字、白字太多,有的说语句不通,还有的说习作层次太乱,没有逻辑性。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我让学生提出怎样进行修改,并尝试着让学生进行具体的修改,最后进行交流。通过修改交流,学生们修改出来的习作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我告诉他们,文章在写之前要先进行构思,写好之后还要进行反复地修改,使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尽量达到完美统一。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能是一次完成的,写文章也是这样,总要有一个不断修改、加工、完善的过程。通过那次抛砖引玉的过程,我班有学生们慢慢地懂得了习作写好之后要进行自我修改、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并能提出修改的意见。这样,教师的负担减轻了,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作修改能力。

二、自改、互改习作能提高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是帮我们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我们说话有时感情强烈,有时意志消沉,有时吞吞吐吐,有时断断续续。学生们要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必须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对自己所写的习作反复修改、互相批改。这样,无意中就加强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从而使习作增强了感情色彩。

三、自改、互改习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能激发人的求知欲,给人以求知探索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一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观察这一事物,并对这一事物进行思考、研究,从而在这方面取得成就;当学生失去了兴趣,无论耗费多大精力,也会事倍功半,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对学生要注意各方面兴趣的培养。小学生内心单纯,易于引导,逞强好胜,肯发言,最容易对事物发生兴趣。让他们自改、互改习作,当“老师”,他们兴致很高,加之教师的`引导鼓励,他们为了当好“老师”,修改的可认真了,一遍不成,两遍三遍,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这样一来,既对习作进行了修改,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

四、自改、互改习作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话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知识再渊博、本领再高,如果口才不行,那就成了“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习作修改上让他们自改、互改、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认真阅读自己或他人的习作,通过阅读、修改、口头评价、提出修改意见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能提高了。

五、自改、互改习作能取长补短,评优改差,提高写作水平

挖掘语文教材,提高习作能力 篇6

【关键词】过渡;比喻;点面结合;习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有自己的童真世界,有自己的真实感受,习作有许多内容可写,可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表达不具体,不知道谋篇布局,文章显得没有条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呢?其实,我们小学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可以作为范文,挖掘教材资源,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巧妙过渡,使文章有条理

学生习作时,过渡得好,写出的文章就会给人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感觉;过渡得不好,读起来会觉得生硬、别扭。那么,怎样才能够写好文章的过渡呢?我们从现行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很多例子。

1.时间过渡

有些文章,时间跨度比较大,需要时间的推移来记叙,我们可以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把内容衔接起来。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課,用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顺序自然过渡,使文章显得层次清楚,有条理。

2.空间过渡

有些文章地点变化比较频繁,可以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表示地点的语句放在各段之间,用来衔接上下文。

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中“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出门外去了。”

这里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分别从颐和园、知春亭畔、湖边湖面、玉澜堂等处写出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3.转折过渡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要在内容和意思上做较大的转折,这就要使用转折式的过渡句。

如《理想的风筝》中“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就是一个表转折的过渡句,用转折词“然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递进过渡

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心,文章同时记叙了两件事,但为了突出后者。常用前者来陪衬。这就需要进行递进过渡。

如《伟大的友谊》中有一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个过渡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是总结上文,讲了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后一层是提示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讲了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

5.总分过渡

当所写的内容由总述到分述,或由分述到总述的时候,需要通过过渡,使思路顺利展开或自然收拢。

如《万里长城》一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来介绍万里长城的特点,中间分述部分就用“长城气魄雄伟”、“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和“长城工程好大,施工艰难”来过渡,系统地介绍万里长城,使文章前后连贯,易于理解。

6.自然过渡

这种过渡不用过渡词、过渡句或过渡段,只是用一句话来表明叙述内容的转移即可,如《麋鹿》一文,前四段讲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到第五自然段用“麋鹿的经历也充满传奇色彩”一句话,把读者自然的引到麋鹿那传奇而惊险的生命轨迹。

二、巧用比喻,使文章生动

比喻就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恰当的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比喻句:

1.“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百上千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这句中用“大魔术匣子”来比喻颐和园,突出了颐和园内涵的丰富,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用“小天使”来比喻孩子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少女和小孩,因此常用来比喻天真可爱的女人和小孩。一个“飞”字,既让我们联想到天使的翅膀,更让人看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

2.“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这句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突出了海棠花开得多、密、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海棠花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更让人感觉到春光的饱满与烂漫。

三、点面结合,使主题突出

写人记事(包括写活动)的文章,都是由一个、几个或若干个场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画面)缀合而成的。点,指的是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面,指的是全场情景的总的描绘。如《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法”描写鸟儿活动的场面。“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可作者为什么只具体写一只画眉鸟呢?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这只画眉鸟就是这里的点,许许多多的鸟就形成了面。以一只画眉鸟展示鸟儿们的自由快乐,让我们感受到了群鸟欢腾的壮观景象,这又叫动态描写。那么前面的大榕树就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本文的又一表达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

当然,教材中的习作方法还有很多,我这里例举的仅仅是这三种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教给学生习作方法,让课本中范文为学生引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学生习作能力培养探究 篇7

一、激发写作情趣

对所有学生来说, 写作与其他作业相比较的确是一件难事, 即使是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要完成一篇短小的日记, 往往也需花上不少时间和精力。究其原因, 除了学生生活内容单调、缺少能激发情感的活动等原因外, 学生害怕写作、丧失写好作文的信心、把写作当成一件苦事也是导致学生不爱写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要让学生从情趣入手, 建立写作的信心。具体做法是:发现作文闪光点, 赏识学生点滴进步。

1.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如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写得准确、生动, 都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一旦发现学生作文中的毛病, 不宜在课堂上公开批评, 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 心平气和地跟学生交流, 让他们明白错在什么地方, 应怎样改会更好, 或在批语中加上几句鼓励安慰的话, 这样学生的热情将会提高。

2.扩大学生生活面, 在生活的感知过程中激发写作欲望, 扫除为难情绪。社会是一本硕大的“无字书”, 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投身五彩的生活, 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 参加各类比赛、社会调查、假期外出旅游等都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因此,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不仅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而且可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事物, 学生有了亲历和感受, 写作时自然就有了信心。

3.借助多媒体展现情境, 诱发写作动机。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由于直观的刺激作用, 使学生提高对所学问题的兴趣, 激发起能够战胜疲劳的新力量。”作文教学亦然。教师借助电教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 利用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刺激学生感官,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的智力活动保持在最佳状态。教学时, 教师根据作文要求, 把特定的情境和气氛运用电教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声、行、景拨动学生心弦, 诱发学生习作动机。

二、抓好课内外阅读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能吟”。可见, 阅读量对写作的影响是直接的, 阅读量越多, 对写作的影响也越大。没有大量的阅读, 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想象也无从进行。

1.抓好课堂教学“主战场”, 在课内教积累方法。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 掌握运用的方法, 指导多读多背, 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名篇名段, 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 直到熟读成诵, 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语句, 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 指导学生把课文中好词好句摘录到本子里, 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 在讲解课文后的练习题中, 列出需要掌握的词语, 或精美的语句, 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

2.以阅读教学为“主阵地”, 丰富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 特别是解放学生的读, 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 倡导阅读方式的选择, 引发思想情感的选择, 允许合作伙伴的选择等等, 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只有在自主、宽松的环境里, 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 阅读才有兴趣。这里所说的广泛阅读并不是放任学生去“乱”读, 更不可为求单纯阅读的数量逼迫学生“硬”读, 而是应该尽量通过丰富的阅读实践, 促使学生的“整体阅读经历”趋于平衡, 趋于丰富, 逐步提高“品味”。

3.拓展“阅读空间”,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知识。从一年级开始, 我就鼓励学生读课外书, 先从拼音读物开始, 从读一句话到一段话, 从读一首儿歌到读一篇童话故事。慢慢地, 通过读书学生结识了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科普读物和散文精品中, 他们了解了风花雪夜的产生, 也知道了春花秋实的美丽。在大量的读书活动中, 学生的见识增长了, 视野开阔了, 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也增强了。同时, 教师要注意将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在教学课文时, 我经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能增加他们的语言积累。相信学生, 给他们自由阅读的空间,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才可能文思泉涌, 笔下生花。

三、重视读写结合

重视阅读和写作的相辅相成是新课标一个较鲜明的特点。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 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 学生读得好, 才写得好。”如何才能落实新课标要求, 将阅读与写作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呢?

1.开展课堂小练笔活动, 促进语言积累和运用的的写作实践。在阅读教学中, 注重“写”的训练, 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 我引导学生自主读书, 读中体会构段、用字、用词、标点使用等方面的特点, 把“写”挤进课堂, 不惜花费较多时间, 挖掘文中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的内容进行续写训练。为了保证训练效果, 我提供说写句式, 而且提出练写要求:启发想象, 根据原文想象续写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会发生些什么事;个人独立写;在小组内说改;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从语言训练的角度, 语言形式源于课文, 说写材料却来自于大胆想象, 想象既有助于语言的续写和迁移运用, 又便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是形式与内容的兼顾。

2.在阅读的基础上加强随文的仿写训练。朱熹说: “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二作文, 盖学文下无久, 自然纯熟。”小学生擅长模仿, 通过模仿, 不论是句还是段, 都可以从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 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仿写可以对全篇课文进行, 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片段练习, 包括对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方面的仿写。仿写时, 先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如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中对兵马俑各种神态的描写, 在构段方式上从整体到部分, 在写法上运用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学文后, 我适时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与写作方法来写一处景物,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编故事, 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创造条件。想象是创新的基础,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刘勰说:“文之思也, 其种远也。寂然凝思, 四接千载, 悄然动容, 就通万里。”驰骋想象, 心骛入极, 心游万仞是想象的最高境界。小学阶段是培养想象力的黄金时期, 用想象思维来观察和解释周围的世界是孩子的天性, 学习编故事可为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创造最好的条件, 同时也将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后, 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说出小壁虎怎样向松鼠、猴子、啄木鸟等动物借尾巴, 然后写出他们之间的对话。学生情绪高涨, 兴趣盎然。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不仅让学生通过模仿进行了说话训练, 还通过想象和夸张完成了编写故事, 这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让学生尝试大胆编写故事, 他们定会兴致高、劲头足。在编故事的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点滴的见解和创新形式加以肯定和鼓励, 对学生的一家之言多加赞赏, 这样能使学生受到激励, 从而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热情。

学生习作能力训练初探 篇8

一、启蒙阶段 (1—2年级)

这一阶段的习作训练, 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能力, 发展他们的有意观察能力。训练形式:用词造句, 看图写话, 听故事写话, 观察事物写话……

二、过渡阶段 (3年级)

这一阶段的习作训练, 主要任务继续培养习作兴趣,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三、综合训练阶段 (4—5年级)

这一阶段习作训练的任务是, 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见闻, 积累习作素材,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训练形式:生活作文, 实用作文, 自由作文, 作文自批自改。

我所带的班级, 是从一年级带上来的, 三年来, 在《小学生习作阶段性训练》这一课题上进行了探索、研究和实验, 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在, 我就自己在过渡阶段习作训练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各位老师进行交流和探讨。

三年级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转折点, 是由片段练习、看图写话向书面作文过渡的阶段, 这一阶段训练的主要任务是留心周围事物, 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像写出来。那么, 怎样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呢?本人就此谈一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多读

多读书是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又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可见多读的好处。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小学生大量阅读文质兼美且适合他们口味的佳作名篇,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作为小学生, 教师要引导他们多读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如:《小学生优秀作文》《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幻想小说》《儿童寓言故事》等书籍。学生阅读面宽了, 知识面也就广了, 习作时也就有话可说了。从读中学写, 以读促写。

二、多背

在背诵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是我找到的又一条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注重了语言积累。多背是增加小学生语言积累的好途径。在班级, 我经常引导和鼓励学生背诵一些名人名言、诗歌、歇后语、成语、古诗及好词佳句等等。这样不但可以积累语言, 提高阅读能力, 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背诵的内容多了, 头脑里的词汇自然也就丰富了, 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只有多方涉猎、博文强记, 才可能使思维敏捷, 文思泉涌。

三、多抄

勤动手作摘记, 建立习作“小仓库”。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所谓“积之愈厚, 发之愈佳”这就说明了素材对习作的重要性。我们平时看书、读报、看电视、听广播、听别人说话时的典型事例, 名言警句, 趣闻, 优美词句, 好的开头、结尾, 景物描写, 人物肖像、心理活动描写等, 随手摘抄、摘记下来。在我们班, 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好词佳句”摘抄本, 我要求学生随时记下或抄下自己觉得优美的词句、片段, 按写人、记事、写景、抒情分门别类地记下来。有时在课前3分钟说话训练中让学生朗诵, 有时在语文活动课中进行“好词佳句”大比拼。

这样, 大大激发了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 在习作中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日积月累, 天长日久, 改变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学生的习作语言优美了, 充满了色彩。

四、多写

多写, 就是提倡多动笔。本学期, 我在指导学生写日记、大量的小练笔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 日记做经常性指导。

每周一篇或两篇的日记, 我都进行细致的指导, 这种指导不是划几道红道道, 写几行批语, 而是本质性的指导, 是根据了解和掌握的学生的情况, 对他们的日记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指导。

2. 搞好仿写小练笔。

每学完一课, 针对本课的写作方法或结合本课课文内容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富于创意的小练笔, 这样大大增加了小练笔量。

总之, 多读、多背、多抄、多写是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相信只要坚持抓下去, 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摘要:怎样进行小学生习作能力的训练呢?怎样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本人就此谈一谈自己肤浅的看法。多年来, 我摸索出了习作训练中的“六大法宝”:多读;多背;多抄;多观;多说;多写。使用好这“六个法宝”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快速习作能力训练探讨 篇9

一、训练多看快看

看———观察,是人们摄取外界信息的一扇窗户。在人类摄取的信息中,有80%是靠“看”得来的。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也是如此,观察是小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

多看。不仅要对经常接触到的人、事、景、物要全面细致地进行观察,还要对不经常接触到的人、事、景物进行专门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看”的容量,扩大视野。

快看。快看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方法,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由易到难等。快看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全神贯注。快看要能够迅速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与本质。快看如抓不住特征与本质,是毫无意义的。

看了之后,能够迅速说出或写出观察所得,有条件的可边看边说边写,以巩固看的成果,积累写作素材。只看不写,印象不深,收获不大。

二、训练多听会听

听话习惯的好坏和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摄取、理解各种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多听。不仅要好好听课,还要多听其他人说话,听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美妙的声音及各种优秀的录音剪辑。

会听。听话时,眼睛看着说话人,思想集中,听得仔细认真,清楚明白。要能听懂说话人说话的意图和抓住说话中的关键词句,听后还要能判断出好和坏,对和错。

学会边听边记边想。听后能迅速说出或写出所听的内容及个人的思考和心得体会。没有个人思考和心得体会,意义也是不大的。

三、训练多读快读

多读快读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发展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多读。不光喜欢读课本,还喜欢阅读大量有益的课外书籍报刊,以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受到美的熏陶。新课标中规定的篇目要读,没有规定的也要读一些;文学类的文章要读,科普类的文章也要读一些。

快读。要学会快读,默读是快读方法之一。默读时,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这样才不会因为分心而造成漏读。要学会跳读的方法,养成限时阅读和有目的阅读的习惯,并能迅速作“尝试回忆。”

能迅速说出或写出读的内容,能积极参加各种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故事会,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检查自己阅读的质量。

四、训练多想快想

想———思考,是快速习作的关键。写作前,对看、听、读到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想”———感受和理解,这样积累的材料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在写作中,从审题、选材、构思,到组织语言各个环节,必须通过“想”才能完成。

多想。无论课内还是课外,要善于对看到、听到、读到的东西进行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有感想就迅速记下。写作时要围绕题目作上下左右、古今中外的联想和想象。想得多,想得全,方能写得多,写得全。

快想。想得要快,要活,要准。要能沿着一条思路迅速想下去;不合适,迅速改换思路;要围绕题目想,不胡思乱想。只有想得快,才能写得快。这是快速写作最重要的环节。

多想、快想还不行,还要能够迅速地将想好的东西说出来或写出来。

五、训练多说会说

多说快说是多写快写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写作其实就是用笔来说话,用笔来跟别人进行交流。

多说。养成多说、爱说的习惯。无论课内课外,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如课内积极回答问题、朗读课文,课外多参加新闻发布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专题讲演会、演课本剧、小辩论会等。

会说。说话要力求准确、简洁、流利,有头有尾,详略得当,并且重点突出,生动形象,能吸引人、感染人。

习作要养成先说(不出声)后写的习惯,要能将写的话快速地说出来。这样,写起来也就快多了。

六、训练多写快写

写,是快速习作的终结,快写能力是从训练中得来的。

多写。平时养成将自己看的、听的、读的、想的、说的迅速记下来的习惯。写日记是个好办法。日记的内容要丰富而广泛,不要光记“流水账”,还要会在日记中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学会描写片断,抒发感受,发表议论。

养成快写的习惯。要学会计时写作———写日记不光要定时,还要限时。习作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审题、构思、开头、中间、结尾的程式和时间限制,严格要求自己。

在老师指导下,快速和同学互评(同桌或小组)习作,评后迅速修改抄写,交给老师快速批改。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10

求的主要精神, 就是倡导学生作文的个性化。◎

一、在校内活动中引导杨文

学校、班级中常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教师静也会让学生在活动之后写写日记。可是学生写出来

的日记却以“流水账”为多, 效果欠理想。难道说学生参加的活动是同样的, 写出的作文也必然是同样的吗?当然不是, 教师若能细心引导, 活动日记也可以写得千变万化、有声有色。因为, 就同一件事来说, 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有一次, 学校组织学生搞大扫除。在活动过程中, 老师抓住契机, 在三三两两的学生之间巡回, 有意识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你觉得现在我们大扫除的情形像什么?”“你是班里唱歌最好

的, 现在唱支什么歌最合适?”“咦, 你刷的地面不如小芳多呀, 怎么办?”“这个活动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最开心?”再安排几个性格外向、敢说敢问的学生充当小记者, 而性格内向、平时写作也一般的学生充当记录员, 对平行班的同学进行了关于此活动的即兴采访。后来交上来的习作中, 作文个性便丰富了, 有的学生把搞大扫除比作一场攻坚战, 有的把自己比作“南泥湾开荒者”, 达观的学生在习作中更多地描写自己愉快的心情, 争强好胜的人则为了擦的窗户不如别人的干净而耿耿于怀。平时写作一般的学生因为经历了一次采访, 从他人处得到启发, 也写得比较灵活。

二、在班级交流中引导

交流的一种方式是讨论。讨论是学生在团体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时又听取他人的意见, 以促进学生对事物感悟的活动。为了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两个平台, 即书面平台“班级日记”和口头平台“每日回顾”。

“班级日记”是一本硬面抄, 每天由值日班长记载班级或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每天放学前, 老师根据“班级日记”中的记载提出一个主题, 供每个小组成员参与讨论, 在学生手中相互传阅, 轮流发言。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鼓励图文并茂, 提倡关注别人的看法, 并在“空间”里体现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

“每日回顾”则是利用作业活动中的几分钟时间, 让学生说说今天在自己身上或同学、老师身上发生过的事,

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听众们如有不同意见也

可以讨论讨论。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小活动, 觉得如这样的小活动轻松有趣, 不容易厌倦。

何三、在师生谈话中引导这里的谈话, 主要是指师与生之间的谈话。教提对一的谈话师有丰富的, 能在朋友人生经历, 般的气氛中挖掘出学生内心学生有无拘无束的灵感, 一高时又防止了教师因沟通不到位而轻易否定学生刚刚深处最富个性的想法, 从而引导学生记录成文, 同学产生的想法与感受。

生有一次, 在春游途中看到了一头带着牛犊的老水牛, 班上一个女孩子兴奋地指给大家看。笔者觉的犊情深得这是一”这个词马上跳个很好的题材, 进了脑中因为一看。于是抓住这到这个场景, 个时“舔习机问:“你想到了什么?”出乎意料的是, 她说:“我作刚想把“舔犊情深想起了电视上经常放”这个词的斗牛。语”告诉她笔者觉, 话到口边又得有点好笑, 能是两种不咽了下去, 同的牛改口问, :但是牛性格“为什么?”却不同女孩子, 其说:实是因为“因为这力它们有不同性格的主人。”笔者暗暗惊讶于学生的想

法, 连忙点头赞同, 继续顺着学生的想法问:“你以

前跟牛打过交道吗?你最喜欢哪一种牛?”过了几天, 这个女孩交上来一篇习作, 她先写斗牛:“那是一种威风凛凛、让人敬畏的牛——斗牛。它们和它们的主人——斗牛士一样, 一生都是在观众们的喝彩中度过的。它们性格暴烈, 眼神锐利。”又将旅途中看到的老水牛和牛犊写得活灵活现:“到了河边, 母牛低下头, 先用舌头微微触碰一下水面, 再用肚皮试一试水温, 然后才慢吞吞地趟进水里。急性子的小牛则不等母牛, 嘴里还嚼着草呢, 就趟进水里舒舒服服地享受开了。那头母牛用一种温和的眼神看着小牛犊, 又看着周围的景致。”还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坐在牛背上的经历:“不知害怕的我总爱去逗逗大公牛, 扯扯牛尾巴, 抱抱牛后腿, 它也不恼。外公见我如此喜欢它, 就将我一把抱起放在牛背上。而那头被我骑在胯下的, 不知比我大多少倍的大公牛, 眼睛里仍是温顺的、和气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其实, 正确地说来, 牛的一生都掌握在人的手里, 水牛的平淡一生也好, 斗牛的威风一生也罢, 看的都是它们主人的心。”

在这样的评价中, 教师的身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 而是放低姿态, 作为一名参与者加入学生的讨论。他们不再对句法和用词过度挑剔, 不再板起脸来对学生进行说教, 不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而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采取包容的态度。

搭建习作平台提升表达能力 篇11

1.组建自由作文小组

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数量有一定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分大、小作文。小作文一般是布置一个题日,让学生带回家写,而学生却很不喜欢。

针对这些情况,我做了些改变,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命题,自由撰写,使习作成为学生运用知识、调动储备、记录生活、自由表达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五人一组,周一到周五轮流写,周末休息,这一改变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的自由习作记录了欣赏云淡风轻、拥抱阳光心情的惬意,也记录了天真无邪、童真童趣的童年,还记录了彩虹的绚丽、叶落归根的壮美、皑皑白雪的纯洁……

另外,要求学生每次在动笔之前先认真阅读前面的习作,学会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可以要求组内的学生采用“跟帖”的形式对习作进行点评;还可以进行最佳创作小组的评比、最具人气作品等评比。

2.创办《习作周报》

有限的作文评讲课不能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求,同时习作一般的学生也需要一个表现平台,于是《习作周报》诞生了。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我参与,我习作,我交流,我快乐”,为了实现作文的平等对话,我们《习作周报》在教室内成立了流动编辑部,让所有的孩子轮流参与选稿,对于落选的习作,学生编辑必须负责写信,帮助其修改,并告之其落选的原因。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我们的“周报”上发表习作,我们还在班级里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让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拜师学艺,努力提高其习作水平。

“周报”刊出以后,为了扩大阅读对象,同时也为了促使学生将“周报”的质量不断提高,孩子们还成立了《习作周报》销售部,开始推销自己的作品了。

3.习作课程与生活接轨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写作与现实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

怎么让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如四年级学习倡议书,我们将习作课程与生活整合起来。学校门前的一条马路,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马路上就特别拥堵,虽然有值日老师维持秩序,但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开始思考让学生写一写倡议书,倡议其他家长尽量到指定地点接送,尽量不要把孩子送到校门口。教师不是纯粹地教倡议书的写作,而是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首先是调查、观察、采访、统计,得出结论。接着研究对策,形成了多种解决方案。其中与写作关联的是:(1)写一封信给家长;(2)写一封信给交管部门;(3)学习范例,学习有关书信、倡议书的范文,了解怎么书写;(4)具体实施。

通过习作课程设计,最后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习得了作文的方法,提升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搭建习作平台需要依据的原则

1.尊重儿童的原则

习作教学应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发展的规律,逐步从以教师传递和控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走向以师生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应与每名学生建立信任、合作、共学的平等关系。

2.依据课标的原则

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写人物,任何人都可以写。同样,只要是自己真实的经历、真切的情感就都可以写,都可以成为表达的对象。这是给学生搭建习作平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3.依据生活的原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带着情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甚至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何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12

一、从“说”到“写”的发展

“说”和 “写”是表达的两种方式。 “说”是口头语言而 “写”是书面语言。 也就是说, 书面的“写”要以口头的“说”作为发展基础。 因此, 教学应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开始。 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学生的语言发展看, 口头语文先于书面语言, 是书面语言的先导和基础。 学生在入学前, 就已经掌握两千个左右的口头词汇, 这为书面写话提供词汇的基础。 但是, 要让学生连续地、有条理地、有中心地表达, 做到说写一致, 还需经过一番训练才可以达到。

2.从思维与语言关系的角度看,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说”得清楚, 思维是清晰有条理的。 “ 说” 可以检查思考的结果, 起到组织语言的作用;“说”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 同时又能促进积极思考, 有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用连续性语言表达的习惯, 让他们先有条理地想, 然后有次序地表达。 但要注意的是:“说”和“写”不能截然分开, 它们是相互促进、交叉进行的。

二、从模仿到创作的发展

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表明, 读写结合、片段训练, 是培养学生从模仿到创作过程中的主要措施, 有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 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它符合记忆的规律。 把 “说”和 “写”结合起来进行片段训练, 对课文中好词句、好写法、好意境, 通过仿写、缩写、改写等方式进行练笔, 起到及时巩固和运用知识的作用, 不至于成为过眼烟云。

2.它符合学生善于模仿的认知特点。 学生从说一句话到布局谋篇, 许多写得好的地方都是依傍范文、脱胎范文的。

3.片段仿写从部分到整体, 它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有人把片段训练称为“小习作”, 其特点就在于它侧重局部的、部分的练习。 部分练熟了, 就为谋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 因为片段练习只写零星的一点, 不求全面, 大大降低了难度, 学生易学易写, 所以容易引起兴趣, 而不会把习作当做一件“苦差事”。

三、在联想到想象的创新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 ”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较早, 他们常借联想和想象的方式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

1.联想与想象既是开启写作的一把钥匙, 又是拓展作文思路的羽翼。 学生不是没有生活, 是他们不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教师不是不会教作文, 而是没有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教。 所以, 应该通过联想与想象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师的教学联系起来。 教师要创造想象条件,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选材,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 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学生才得以充分发展。

2.联想与想象应防止天马行空的乱想、空想。 因为只有想象合理, 才有意义。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想象合理的要求。 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 教师的作用, 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 让学生立足现实, 合理想象。 同时在非想象作文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展开描写、叙述等时, 不可脱离中心越扯越远。 在纪实文章中, 不可混淆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 且联想与想象毕竟是文章的“枝”, 不能喧宾夺主, 要适度、恰当地为突出主题服务, 不可滥用。

四、在养成习惯的修改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 》在 “教学建议”中说:“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评价建议”中说“要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 也要关注学生的修改作文态度、过程和方法”。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古往今来, 有多少好文章都是在修改中诞生的。 贾岛因“推敲”冲撞了韩愈而进行切磋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 早已耳熟能详。 文章不厌百回改, 璞玉雕琢可成器。 所以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如果每位学生都像他们那样不厌其烦地修改, 同样能写出好文章来。

总之, 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既不是一日之功, 又不是高不可瞻, 关键在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 努力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课程设计研究下一篇:电力市场与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