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2024-06-02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意义(精选12篇)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篇1

一、美术教具在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1. 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源泉, 值得引导挖掘。

在幼儿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孩子好奇的天性来激发其兴趣, 从兴趣培养孩子的爱好, 使其能具有创新的思维理念。将所有能运用的工具像有生命般地展现, 比如我们生活中日常见到的东西, 例如颜色各异的塑料袋、各种各样的树叶、碎布条、甚至是头发、鸟类的羽毛等, 都可以作为美术教具使用, 使这些看似零碎的物品通过一定的方法创新结合, 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及关注, 培养孩子的想像力、思维发散能力和创造力等等。

2. 美术教具实际上是启发幼儿思维的一个支架。

就目前而言, 开展幼儿美术的教育意义的本身也是为了能激发孩子对美的感受及创造力的培养, 在这种基础下, 教师能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具, 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适当适时的指导, 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孩子的潜在创新及想象力。

3. 美术教具的使用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较为分散, 孩子们只有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上才会加以关注。所以, 使用各式各样、颜色丰富、图案鲜明的美术教学用具, 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用美术教具来吸引孩子, 使其不容易产生乏味感, 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美术教具的简介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美术教学的用具包含种类丰富, 但也要明确其选择性, 所选用的美术教具必要具有安全性、目的性及特定性。所选用的美术教具要能明确教学的目的, 最恰当地得以使用才能使美术教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1]

1. 手工类的美术教具

手工类的美术教具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以及以自然形象为基础的各式各样的器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及规则, 对一些纸张、碎布、各类绳线等, 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 例如手工折纸、剪缉、粘贴等进行有规划的塑造形象, 这样处理后可以简单地表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姿态。使用手工类美术教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展现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 这些美术的作品可以是简单立体或半立体的, 也可以通过各种材料的混合使用做出较为复杂且创造力十足的作品, 使孩子的感观直接表现在作品中, 激发其兴趣及创造的想像力, 启发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

手工类的美术教具应该具有色彩多而不繁, 形式上多样变化的特点, 在材料上的选择也应该注意要丰富, 但不能失去其原有的协调美。

1) 实体图片的美术教具

实体的图片应该是在美术教具中使用最广泛且最多的教具, 主要是使用现有的实体图片和通过教师的指导提供具有可仿塑性的图画, 欣赏经典的图画名作或各种的优秀美术作品, 让孩子在接触美术的第一时间里感觉到美的存在。这种教具使用不但方便而且制作起来不复杂, 也不会受时间等综合条件的限制, 一次制作可以长期保存使用。

实体图片的美术教具要求画面清析且颜色分明鲜艳, 可以通过丰富的颜色来刺激孩子的感观, 启发孩子的兴趣。

2) 电脑多媒体类的美术教具

计算机对孩子而言也是非常不错的美术教具。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 无论是在学期中的学生还是学前期的孩子而言, 它都是不可少的教具之一,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了课堂必备的用具。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 结合多媒体的功能, 制作图像及声[2音]并存的有趣内容, 提供给孩子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

三、美术教具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

1. 传统的讲解教学与美术教具使用教学的相对比

以往的幼儿美术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出一个题目让孩子们去观察去绘画, 例如画花, 这是用的最多的一个题目, 有些孩子, 特别是男孩子对这种画花的题目是非常不感兴趣的, 甚至部分教师都已规定好了花的标准画法, 这样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不能激发孩子的自身想像力。在这种时候, 教师应该使用美术教具, 通过实际物品的一种探讨来引起孩子的兴趣, 让孩子自己发挥想像的空间, 完成美术作品。

2、适合运用美术教具, 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

使用各种各样的、生活中常见到的物品来做为教具, 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上面所提到的树叶。在自然界中, 树木的品种各式各样, 每种树的叶子又都不相同, 让孩子自己收集各式各样的树叶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制作不同的作品。这样运用美术教具, 可以达到启发孩子的想像力及动手制作能力。

综上所述, 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中, 适时恰当且频繁的使用美术教具, 可以启发孩子好奇的天性,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让其对美术产生真正的兴趣, 培养爱好, 由美术来引发孩子的创造及想象力, 这对将来的教育无疑是最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齐献民, 王海景, 浅谈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仪器与实验》1993年第S2期

[2]杨冬梅, 美术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改实践, 《教育艺术》2011年第11期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篇2

一、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生长发育比较旺盛的末期,这一阶段,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接近于成人,但又没有完全定型,正处在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终形成、生理上的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稳定的重要时期。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生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业、升学、感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极易造成他们在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如果不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缺少及时的引导和调节,极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障碍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学校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适应社会且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有肢体运动的参与,学生内在的心理表现会通过其行为不同程度地反映到肢体运动中,理论课的学习没有较多的肢体运动,而心理的表现更难以通过静态的身体去观察,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中将其心理表现出来,便于观察。同时,体育锻炼在身体活动的同时,还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强化自信心,体验体育运动中独有的应激过程,使学生提高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偏差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在调适大学生心里偏差中要发挥主战场作用

学校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根据地,学校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多种渠道来教育和引导那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走出心理的阴霾。因此,学校必须起到心理健康工作主战场的作用。要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为了做好上述工作,诸多学校不仅成立了心理协会,还把它推广到各个系部,最后再扩展到各个班级内部,使心理协会能够走近全校师生的身边,这样,可以尽早尽快地发现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也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调控作用,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及其家庭,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完成学业。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教育孩子要从父母开始。在有关调查中发现,一定比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问题产生的,当大学生心理产生问题时,家长要通过对孩子的了解,积极主动地开导孩子,让他们远离疯狂和绝望的边缘,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

(三)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培养健康的心理

首先,应该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格品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提高受挫承受能力,对挫折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再次,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丰富人生经验,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最后,要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行为偏离的案件不断增多,众多诱因导致当代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我们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大学们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使其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律、自爱、自强的优秀品格,这样,大学生才具备了必要条件,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选途径,我们要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观测和收集,重视体育教学中科学方法的运用,把心理健康教育同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篇3

【关键词】有效 初中 体育教学 学生发展 意义

当前素质教育正在各个学校全面推行,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各学科之间协调发展,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并且由于体育活動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体育教学已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各学校都在大张旗鼓的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目的就是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本文中,笔者就以初中体育的有效教学为例,探究了有效教学对初中生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初中有效的体育教学,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对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有效的体育活动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能胜任复杂的工作环境。

一、开展有效体育教学,课题提升学生的体质发展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健康人们是无法实现长久发展的,为此,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运动意识,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和增加他们适当的运动量。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体育课已经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为此,实现有效的体育课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如果我们的初中体育课形同虚设,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话,那我们的学生身心状况将很堪忧,学生就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在巨大的中考压力面前,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是不可能获得中考胜利的,学习的过程除了是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比拼外,还有就是学生的体质之比,繁重的学习任务,超高的学习强度都需要良好的身体作为保障,初中生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这就完全的依靠于体育课的教学了。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体质的重要保障,而在体育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会更显成效,能提高锻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由于教师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平等、自由的参与到活动中,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学生开展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对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后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开展体育教学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由于经常与学生接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有些学生性格开朗,乐于交流,喜欢探讨,有的学生有却沉默寡言较为性格内向。虽然说这有可能是先天使然,或者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也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的,只是心生胆怯而已。为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就可以时常组织一些互助的活动,如双人垫球比赛,篮球分组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自己的搭档互相交流。刚开始时,那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在老师的威信下,不得不参加,但随着参加的次数增多,久而久之他们的心态也自然了,不但不会再感到有压力,相反却很乐在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参加活动次数的增加,他们就会慢慢的喜欢上体育课,喜欢上他人,也乐于与他人交流,渐渐地他们的性格也会变得活泼开朗。所以说,初中体育教学,除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愉快的生活态度,增强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积极乐观的品质,比如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遵规守纪意识、荣誉感与归属感等,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和健康的心态,让他们以平常心去看待社会,处理问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在体育精神的熏陶下,改变并塑造自己的个性,树立崇高的人格精神。

三、开展体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目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家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很多的家长都十分的疼爱甚至溺爱自己的孩子,只要父母能够承担就最大限度的去满足子女的需求,造成孩子们唯我独尊,自我意识比较强,缺乏相应的大爱无疆、乐于奉献、共享共乐等全局意识或者说是集体主义精神。这也会导致孩子们缺乏一定的独立性,降低忧患意识和缩减吃苦精神,在体育课上就表现为不参加、不主动和不积极。这些局面的扭转都需要体育教师做好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接受艰苦的磨炼,及时疲惫也要坚持。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以便培养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从而做到在失败时学会不气馁,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同时初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黄金时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是他们的主要特征。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我国大多数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按较少。所以,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时间中,为了获得放松,许多学生都乐于参加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而这些活动不仅对学生的身体有益,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从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和培养,培养他们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12(18)

[2]赵云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探究[J].学周刊,2013(2)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篇4

在模仿中练笔是“内化练笔”最重要的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加强阅读,并从阅读中获得写作文的方法,把课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用的表达技能,掌握一定的语言规律和写作规范,再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

1. 仿句式

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低段学生的仿写要低起点、写具体、练扎实。可从低年级的四素句到比喻句、排比句、总分句等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2. 仿顺序

课标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加以引导和训练。

3. 仿结构

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在教材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

二、想象练笔

学生的想象能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1. 画中想象

《新课标》明确指出:“低年级习作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乐于表达。”画中想象的练笔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消除其对写作的惧怕心理,真正做到“用我手写我心”。例如,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语句简练、生动、特别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后,便问学生:“秋天来了,除了山野是一幅美丽的画,还有哪些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很快,学生就说出了他们眼中诗情画意的秋天,有的说菜园,有的说果园……此时,相继要求:“能将你看到的美丽画面画下来后写一写吗?”十分钟后,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优美的小诗就跃然纸上。诗情画意不是天生的,后天的培养更重要。

2. 看文中插图想象

通过看图展开想象,进行说写训练,既能拓展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执教《可贵的沉默》一课时,课文中有“孩子们高兴地举手发言”与“孩子们沉思”两幅插图,文中只对第一幅图的内容进行了详写,而“孩子们沉思”一图却没有详细地叙述。借此,教师因势利导,将文中两幅图进行对比观察指导,抓住孩子们前后的动作表情,揣摩人物心理,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进行练笔。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懂得了怎样感受爱,还懂得了回报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 创造想象

对文章进行创造性想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小猴子下山》等课文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创新思维训练:学文之后,引发学生思考:“如果种葫芦的人再种葫芦,他会怎么做?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又会怎么做?”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极“删改”课文,并讲述“改文”后的主要内容。这个时候,学生创编的新故事以课文人物为“原型”,内容却是“旧瓶装新酒”,十分有趣。

4. 补白想象

补白想象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是课文精彩处,还可以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扩写等等。补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灵动性。

三、缩写练笔

缩写就是压缩长文,写成短文章。缩写要求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能改变原文本来的意思。如《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都是约千字的长文,“小夜莺”与“雨来”机智、勇敢,不怕牺牲、舍身救国救人、誓死保卫国家的小英雄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抓住主要故事情节,把原文缩写成300字的短文。通过缩写课文这一训练形式,使学生的聚敛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

总之,随文练笔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这条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情感扭转的和谐性,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摘要:加强小学语文的练笔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有重大意义。作为教师,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开展模仿练笔、想象练笔和缩写练笔,多管齐下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就如何开展有效的练笔教学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写作能力,练笔

参考文献

[1]苏照吉.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12)

[2]卢天淑.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7)

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意义何在 篇5

答:学业评价是指收集相关的学生学业方面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所反映出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并提出如何帮助学生发展的过程。学业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的效率;评价是学校教育的动力和源泉,让学校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评价应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从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出发,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学业评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众多的评价要素中,有关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探索和研究更显得重要和迫切。“评什么,怎样评”,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因此积极打破技能测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学业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学业评价的新理念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学生评价的新理念:

1.音乐学业评价要立足于发展。

学生学业评价不仅应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还要有利于教师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发扬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找出其中的不足,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促进音乐教学改革,加强音乐教学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2.音乐学业评价要注重过程。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要充分体现出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使其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评价必须全面全程,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评价学生,都应从整体着眼,突出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学习的效率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评价指标,并涵盖课程目标的各层面和教学各领域。

3.音乐学业评价要提倡多元化。

对学生的音乐评价要根据音乐学科的教学特点,遵循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及多样化的原则,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如期末考试就是最常见的评价方法,它的优点是能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练习;不足之处是形式单一,不能顾及因先天条件、兴趣爱好等不同而产生差异的学生。由于培养学生爱好音乐,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均是体现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的,因此,新的评价要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观察、提问、交流、阶段抽测等形式实施评价。首先,要关注特长生评价;其次,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和参与意识;第三,要肯定地评价。这种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能很好地把评价融进教学的全过程,使自评、互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评价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与评价过程中享受快乐并且体验成功。

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统一性原则

评价的统一性是指评价的要求要与课程标准相统一。课程标准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而制定的在教学上的总要求,它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的依据。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学生评价要求遵循与课程标准相统一的原则,就是通过评价应达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目的。

2.评价的科学性原则

评价的科学性强调要有科学的评价观。评价不是对学生做简单的定性鉴定、定性审判,而是学习的中介,是师生共同体内部的平等对话与协商的过程。评价学生学业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要遵循科学规律,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从而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在这一原则下,学业评价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规律,注重多方面的过程评价,在确定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和手段时都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3.评价的激励性原则

学业评价必须重视以激励为主的原则,任何可能带来负作用的评价都应予以排除。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证明:仅仅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一部分学生就会比另外的学生取得更大进步。在学生的评价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然后,给予适当的激励,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业评价成为解放学生的起点,使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信心,得到全面健康的有个性的主动的发展。

4.评价的可操作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学业评价时,其内容和标准应明确、具体,不能含糊,要有统一的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要有可测性,评价程序要简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业评价不仅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方式,也需要教师的恒心和毅力。所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必须快速、简洁、易操作,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评价效果。

3、你在音乐课中常用的评价技巧有哪些?对你的教学有何促进作用?请举例说明。

答:我在音乐课中常用的评价技巧有:分层评价法、情景评价法、代表作评价法、语言评价法、过程评价法、幽默式评价法、延缓评价技巧等。在教学中运用这些评价技巧可使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合理适当的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可以更好的开展。如:在音乐课上我经常用这样的语言来夸奖学生:“同学们你们的音乐素质真好 , 这首歌这么快就学会了,并且唱的很准确。”“老师明白了你表演的内容。”“你的舞姿真优美。”“他是这样表演的,你呢?”“还能想出别的与众不同的方法吗?”对于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讲述,进行由衷地赞赏,送上掌声。对于有独特发现的学生,教师甚至可以运用无声语言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无言地给他力量,给他加油。

4、《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你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做的?

答: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我摒弃教师主宰课堂的旧观念,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传统的欣赏模式,鼓励自由欣赏,给学生以充分的听觉冲击;改变对赏析的要求,关注个体差异,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其次,激发学生的独特见解与感受。当学生听完一段音乐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听音乐进行个性描述,如 :画面描述法,故事描述法,情绪描述法,演奏描述法,动作描述法等。

5、让学生获得完整的音乐体验需要聆听具体的音乐作品并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实际教学中你是通过对哪些音乐表现要素的学习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

答: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以下要素: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的感受与体验;对人声(童声、女声、男声等)和乐器声(常见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等)的感受与听辨;对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及和声等音乐要素的聆听与体验;对音乐结构的感知。

(一)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的感受与体验。对学生的评价要侧重于他们对生活与自然界中声音的观察力、模仿力及想象力 , 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关注其创造力。

(二)对人声和乐器声的感受与听辨。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侧重于他们对不同人声的辨别方法及对声音特点的准确概括。以此类推,对不同乐器声音的聆听与感受也应当如此。

(三)对音乐要素的聆听与体验。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及音色等。构成音乐的形成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

对学生的评价应侧重于全体学生对游戏的积极参与性,对基本节奏的掌握及对游戏过程中碰到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对音乐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还要注重他们的个性化的表演。

(四)对音乐结构的感知。对音乐结构的感知是引导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去思维和探索乐曲内部的基本结构及外部形式,而且从不同的音乐形式中提炼出某些共同的音乐表现规律,这是一种融听觉、视觉、言语觉和运动觉于一体的综合协同活动。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侧重于聆听习惯的好坏,思维发散维度,与众不同的记录方式,对音乐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还要关注他们对音乐结构的敏感程度。

6、你认为对学生音乐创造的评价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答:对音乐创造的评价应从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活动,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这三方面着手。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声音作为音乐素材融入音乐课堂,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作潜能。

不要把创作看得很神秘,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相信作曲能成为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活动。“音乐创造”这一要求是《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不是几节课或者几个活动就能成功培养的,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引导创编活动时要体现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训练过程有梯度、有台阶,让学生可拾级而上。二是学生对音乐的不同感知能力会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多面向、多层次的音乐创编活动,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学生,使其个性得到张扬。三是欲速则不达,对于音乐创造的学习,需要教师耐心、用心去设计学习过程,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音乐教学审美规律,采用图画再现情景、扮演角色体会情景、语言描述、音乐渲染等方法激发兴趣,提高热情。四是遵循培养学生兴趣的原则,由于学生年龄小,音乐经验不丰富,创编成果不可能完美,教师则更需要注重过程的表现,注重积极性、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发挥,作品水平高低不能作为评价创编质量的唯一标准。

教师在评价时要注重求异思维,要善于捕捉学生在思维中创造性因素的闪光点,要鼓励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过程,敢于去尝试从未经过的新鲜事物,关注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重视他们的音乐体验感受。

7、中学音乐课堂学习过程评价中,课堂及时观察评价的三种不良倾向是什么?课堂问答评价中存在的误区是什么?

答:三种不良倾向:

不给评价,让学生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的发言、行为是对还是错; 乱戴高帽,“真棒”之类不着边际的评价等于没有评价,甚至会产生逆反效果 严厉批评,这样对学生的杀伤力更大,冷处理则是好办法。

存在的误区:

(一)含糊不清型。有的教师在对学生作答后的评价语言含糊其辞、敷衍应付,有的甚至对学生的回答不作任何的评价,使学生无法及时了解自己回答得正确与否,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无法体现。

(二)简单粗暴型。有的教师习惯用“好的”、“错了”、“不对”等对学生的回答做评价,这种简单性的肯定或否定评价,会让其他学生不知回答者好在哪、错在哪。长久下去,简单的肯定评价会让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让学生体会不到成就感;粗暴的否定评价则会减弱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死气沉沉。

(三)冷若冰霜型。有许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评价都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当学生回答完提问后,他会冷冷地说“坐下”或者用头示意,有的甚至没有示意,长此下去,受到教师“冷遇”的学生肯定不愿再回答。用这种漠然的情感对待学生,师生间在情感上便会难以沟通。

(四)一锤定音型。有的教师很少提供学生相互评价及自我评价的机会,认为教师永远是评价的主宰,以致忽视了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盲目夸张型。有的教师走入了评价的误区,对学生的评价不切合实际,什么都给予表扬,从而滋长了一部分学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当教师的评价不能产生正面效应时,将严重影响教师的尊严和威信。

8、命题是音乐测试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音乐命题时有哪些注意事项?试卷分析主要包括几方面内容?

答:命题是音乐测试的重要环节,必须依据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来执行,命题内容需要覆盖课标所涉及的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四大领域。命题应该注意难易搭配、规范命题,一般是由易到难,比重适当。测试比重标准为:感受与鉴赏领域(听辨)相对较简单占 40% ;表现领域(唱、奏、读谱、听后分析等)相对较难占 40% ;创作领域属于难题占 10% ~ 15% ;相关文化领域占 5% ~ 10%,其中较易题占 60%,较难题占 40%。

命题的要求是:要力求做到试题设计与课程评价目标相一致,体现学科价值,避免科学性错误;紧扣教材、又联系实际,既有广度和深度,又能如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地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尽力做到试题设计与评价目标相一致,使试题的解答过程反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思维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的三维目标;试题设计突出新情境、新材料、新设计,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应尽力考虑城乡学生差异,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命题要有利于组织考试和阅卷工作的实施,尽量降低考试成本,努力实现试题的结构和容量的科学、合理、适度。命题的类型要多样化,通过听辨题、创作题、读谱题、简答题、论述题、综合题等形式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识谱能力、分析作品能力。还包括音乐听辨题、划线题、默写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等。试卷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命题的策略分析。主要分析这份试卷引导学生重视什么知识和能力,告诉学生哪些是重点的教学板块,哪些问题是容易出差错的,同时也是教学成败的验证标志。

(二)试卷考查的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主要分析本学段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试卷是如何覆盖这些内容的,与上一学段是如何衔接的,巩固性内容有哪些试题。

(三)试题的分数权重分析。主要是分析全卷题分的比例分配、感受与鉴赏领域、表现领域、创造领域和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是如何安排的。

(四)命题的难度、信度和效度分析。主要是分析难度是按什么比例分配的,考试结果和设想是否一致,试题区分度高不高,即是否出现优生得高分,差生得低分的情况。信度方面要除了要分析成绩的真实性之外,还要说明题目涉及的内容与教学的相关程度。另外试题是否有较好的效度,如一道题 100% 的考生都对或都错,该试题应视为无效,尤其是都错的题,应视为废题。

(五)得失分情况分析及学业掌握、教学成败分析。这是具体对每一个题的得分与失分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得失分原因,了解学生的学业掌握规律,反思自己教学过程的成败。成功的地方如何继续发扬,失败的地方如何改进和完善,并制定相应措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篇6

摘 要 体育课程教学在提高大学生整体身心素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田径类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主体,高等院校理应注重田径教学的发展与完善,以此为基础促进高校大学生及整体教学水平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田径教学 身心健康 创新对策

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人本教学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高校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项目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其中,田径体育项目作为高校大学生必选课程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笔者发现就当前高校的田径教學而言,依旧存在着不足之处,田径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高等院校田径教学的重要性

(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等院校田径运动项目的目的在于健身,通过田径运动切实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养,田径运动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健身价值,为高校大学生所喜爱。此外,田径项目中跑、跳以及投掷等规范动作要求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协调学习者的神经系统同各个肢体器官的联系,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显著提高呼吸系统、血液循环以及其他身体系统的机能,从而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田径项目具有极高的健身价值

同其他竞技类体育项目相比较而言,田径项目大多数动作比较简单易学,并且田径运动的受众人群范围极为广泛,无论是儿童还是大学生、中老年都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更是不受地域以及场地空间的限制。因此,可以说田径运动成为大众健身最理想、最基本的选择形式,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田径运动项目能够强健学生体魄,为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柔韧性,为后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高校体育教师通过田径教学提升学生身体素养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田径教学

高等院校的教学主管部门以及领导应当意识到田径教学对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以及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因此,相关部门以及教学领导理应重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建立同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体系,多方位开发田径教学的优势,对于田径教学项目中那些高难度、竞技性的内容要适当取舍,教学内容要同大众学习兴趣相契合,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校田径教学同健身娱乐等运用价值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田径教学对于大学生身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作用。

(二)切实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田径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课程的组织者与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体的教学质量。时代是不断进步的,田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完善,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愈发多元化,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才能够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此外,高校也可以通过对体育教师定期开展培训、演讲等形式加强优秀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交流,指导教师课程教学的开展。

(三)科学安排田径教学,制定计划

首先,在新学期开始的选课时段,科学设置田径教学课程的时长,主要是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预计的教学计划,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选课的班级、人数等等,保证科学有序完成教学目标;其次,根据入学测试结果科学安排田径学生群体,分学段进行管控,只有那些体能需要加强锻炼的学生必须选报田径项目课程,特别是体质检测成绩低于75分的学生更是需要加强健身,不能够选择其他体育项目,这种采取强制性干预的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最后,也可以对于所有新入学的大学生在新学期统一安排田径课程,后期根据学生体能需要予以科学调整。

(四)创新并优化田径教学模式

田径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主要分为田赛项目与径赛项目,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田径项目属于竞技类项目,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同时也不太适合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淡化竞技难度,选择易于大学生接受的田径项目进行学习,也可以开展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将不同体育项目进行优化组合,一方面能够极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提高高校田径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也是现实所需,教师大胆优化田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身心素养的提升,才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

综上所述,高校田径体育课程教学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有赖于田径教学的发展与推动,本文对于田径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创新路径,以便为实现高校田径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 孙凌云.高校田径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探讨[J].品牌(下半月).2014.11.

[2] 刘武.高校田径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5.1.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篇7

关键词:高校,田径教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意义

田径被称作运动之母, 历来是广受社会大众所喜爱的一项运动, 因此田径教学便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体育教育尤其是田径教学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以至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田径教学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 实际中仍然有许多学校或教育工作者未认清这一现状, 在开展体育教学时颇有偏失之处,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探讨高校田径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1高校田径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分析

1.1加快学生身心代谢速度,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田径运动中有很大一部分为有氧运动, 而有氧运动可以加快细胞的繁殖, 从而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 最终使得人体内各器官、系统出现适应性的变化, 在提高个人运动技能的同时, 推动个体生理的发展。同时, 田径运动能够促进人体骨骼的生长, 进而改变人体的形态, 使得学生的体型更加健美, 这对于改善学生的人际交往,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 调查还发现, 经常参加田径等体育运动的学生, 其出现感冒、发烧等疾病的几率大幅度减少, 其体重、身高等都处于标准状态, 体质明显优于不爱运动的学生。因此, 田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质,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2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高校学生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学习、考试以及找工作等压力, 因此学生群体中常见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来说十分不利。而通过田径教学, 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体验到竞技体育的乐趣, 能够在激烈的竞争比赛中忘记各种压力, 排解不良情绪, 从而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样有调查发现, 经常参加田径等体育锻炼的学生对待生活常以乐观的心态, 较少出现情绪持续低沉的情况, 而且这部分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几率极小。因此, 可以说, 田径教育给了高校学生更多排解不良情绪的渠道, 有助于学生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对待挫折更加积极, 心理承受力增强, 学生的未来发展受益无穷。

2当前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问题

2.1高校田径教学被公共体育教学忽视

随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田径教学排除在公共体育教学之外, 田径课在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属于不被重视的内容。究其原因在于, 高校中仅有少部分学生会选修田径课, 进一步了解发现, 之所以学生很少选修田径课, 是因为当前高校田径课缺乏创新、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师对田径课教学态度冷淡

研究发现, 高校体育教师对田径课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 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认清高校田径教学的重要性, 都能够充分肯定高校田径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对田径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忽略田径教学的教育功能、健身价值等。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田径教学不适合对公共体育课的学生进行教学。

2.3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不高

为了解学生对田径课的认识, 通过对573名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 超过96.0%的学生并不喜欢田径课, 超过85%的学生认为田径课的价值可以被其他课所代替。通过数据分析发现,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对田径课完全没有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田径课的价值认识度较低, 不了解田径运动对自身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以上是当前高校田径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3.1重视田径教学的开展

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且鉴于田径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 有必要在政策方面进行变革, 使开设田径课成为一项政策。当前虽然部分高校有体育选项课, 并且田径运动也是自选对象之一, 但是由于田径课过于枯燥,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而很少有学生选择田径课, 学校也不愿意开设田径课教学。学校要提高对田径教学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田径教学的改革, 吸引学生投入到田径教学中来。

3.2加强理论教学, 提高高校学生认识

以往田径教学中, 教师往往过于关注技术教学, 而相对忽略理论教学, 导致学生并不能全面地把握田径运动的意义。因此, 在今后的高校田径教育中, 教师要加强理论教育, 系统地让学生掌握田径运动基础知识, 深入地了解田径锻炼身体的健康原理, 从而使得学生对田径运动产生一个透彻的认识, 进而提高学生对田径教学的重视程度。一旦学生对田径运动的重要性产生准确的认识, 那么学生便能够自觉参加田径运动, 自觉养成长期参加运动的习惯, 进而达到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

3.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正如前文调查所示, 高校学生之所以对田径运动缺乏兴趣, 很多是因为学生感觉田径运动缺乏趣味性, 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模式单一。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高校应该在改革方法模式方面入手。例如:适当将健身操、健身跑、健身跳等新兴锻炼方式引入到教学中以增加教学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田径运动的魅力, 唤起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积极性;还可以结合学校传统田径教学构建田径精品课程, 使得校内田径教学取得质的发展。

3.4高校要优化田径教学的内容, 最大程度地增加田径课程的吸引力

课程内容重复一直是高校田径教学为学生所诟病的原因之一, 因此高校教师要努力改革教学内容, 使其更加富有层次性, 教学之间的搭配更加合理。例如:引进户外定性或者野外生存等受当下社会喜爱的项目, 进而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

3.5兼顾个体差异, 建立多元考评标准

摒弃当前单一的考试的教学评价模式, 按照客观及主观结合的原则, 建立多元化综合评定体系, 从而能够兼顾定量与定性、静态与动态、单项与综合等等, 进而使评价模式真正能够达到对学生积极性进行激励和发展的功能。通常来说, 综合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对田径运动的态度、考核学生的努力程度、考核学生对田径技术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情况、考核学生日常表现等等。

4结语

田径教学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体验到竞技体育的乐趣, 能够在激烈的竞争比赛中忘记各种压力, 排解不良情绪, 从而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且鉴于田径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 因此有必要在政策方面进行变革, 促进田径教学的发展, 借助田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妮.高校田径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 (4) :74-77.

[2]孙凌云.高校田径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探讨[J].品牌:下半月, 2014 (11) :228-229.

[3]刘武.高校田径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 :60, 62.

[4]韩冰楠.高校田径教学与学生健康发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S3) :481.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篇8

1 大学生性教育的变迁与发展

世界性科学的发展虽然历史悠久, 但真正的形成系统科学的发展也就是最近100多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 瑞典的大学生性教育一直是走在全世界前列的, 他们在学校建立了完整的性教育课程体系, 而且性教育的多种渠道已深入到社区以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瑞典通过从1933年以来的近70年的性教育, 不仅使全国性病的患病率极低, 而且几乎没有20岁以下女孩子怀孕生育的情况[4]。这些经验是值得国内大学借鉴和学习的, 长期以来, 落后的传统观念严重阻碍着性教育的发展。彭明芳等[5]认为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缺失是我国教育界公认的事实, 高校对大学生性教育未引起高度重视, 大学生对性知识的迫切需求和高校不能提供系统性教育的矛盾无法解开。20世纪初, 我国的性医学教育才算刚刚起步, 但由于各种原因, 直到1982年我国著名泌尿外科奠基人吴阶平主持编译的《性医学》一书的问世才真正揭开了中国现代意义上性科学研究和性健康教育的新篇章, 《中国性科学》杂志在1992年的出版也标志着我国性医学更高级别的学术交流进入正常轨道, 从此, 国内的性医学教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家对性医学的教育思想发生转变的同时, 我国大学生对性医学教育的接受程度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从一开始的谈性色变到现在企盼正常途径的性教育, 希望能把性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国家和学生本身观念的转变对性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性医学教育也将走向世界的前列。

2 医学院校开设《性医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医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特点, 有机会学习人体科学, 对性的理解趋于科学化, 但由于长期的性神秘化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医学生性健康教育依然滞后[6]。郑亚楠等[7]调查结果表明, 少数医学生将正常的生理现象误认为不正常。因此, 对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 由于具有其专业的特殊性, 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性健康教育和性医学知识普及是建立他们完整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2.1 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内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指出, 性教育本来应该从中小学就开始进行,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现在大学成了性教育的第一站也是最后一站。可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此普遍并不重视,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 性教育课程在高校教学计划中, 几乎是一片空白[8]。大学生性教育是大学教育和社会化过程的必要环节。医学生在5年的大学生活期间, 除了需要接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 还要接受观念、文化和人格的培养, 特别是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的确立, 为将来更好的完成社会的过渡和角色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现代的大学生性生理已经完全成熟, 但性心理的发育远远落后于性生理的发育, 这必定会形成一个严重的不适应期, 此时期大学生有迫切的性需求, 但缺乏正确的性认知, 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性医学教育和引导, 有些同学可能就会形成错误的性观念, 出现意外怀孕、感染性病等行为, 甚至还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性影响。

国内资料显示有性生活史的大学生达10.31%~30%”[9,10]。国外资料显示被调查大学生平均初次性交年龄是17±1.4岁[11]。张二红等[12]调查发现男女同学均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包容, 仅有3.7%反对婚前性行为, 首次性生活年龄在15~2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18.5±1.75岁, 每次都避孕的仅为10例 (62.5%) 。国内统计报告指出每年大学生的人流次数越来越多, 甚至有学生多次人流。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性安全教育还需加强。因此, 在大学生中开设《性医学》课程, 特别是医学大学生, 加强大学生性医学教育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2.2 医疗临床的需要

目前在临床上由于一些医生缺乏相应的性医学专业知识, 诊断、治疗不明确, 甚至闹出笑话的案例时有发生[13]。因此, 对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 由于具有其医疗临床专业的特殊性, 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性健康教育和性医学知识普及是建立他们完整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在此期间不能够相对系统、全面的掌握性医学知识, 将会是他们今后从事医疗事业中关于涉性问题处理能力的一个缺陷, 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更不能适应社会和医疗行业的需求, 为了医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 我们必须要加强医学大学生的性医学知识普及和教育。

魏莎莉等[14]曾在医学生中开展了对性行为态度及生殖健康知识的调查, 结果显示:约20%的学生对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全面, 且相关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是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以及朋友, 而从父母、学校处获得这些知识, 尤其是性与避孕知识的比例甚少。对避孕知识和无保护性性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 往往是造成未婚先孕、人工流产和性病感染等的潜在因素。有的学生对一些正常生理现象和已经引起全世界广泛注意的问题, 如手淫、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模糊, 甚至错误, 医学生如此, 其它学科或领域的青少年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就更不容乐观。

3 展望

目前各个高校性医学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 教材不统一、授课方式多样化, 有的主要以讲座为主、有的是选修课、有的是限选课等等[15]。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把《性医学》课程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 所以很多高校都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课时太少, 虽然有很多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但让学生真正能系统掌握性医学知识, 特别是和性有关的临床应用方面还是有很大难度, 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值得《性医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摘要:《性医学》是医学教学中的一个全新领域, 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规划的教材, 但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该课程的重要性, 特别是医学院校, 针对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医疗临床的需求, 在医学院校开设《性医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初步探讨了大学生性教育的变迁和发展, 以及开设《性医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篇9

1. 情景教学, 改善课堂。

情景教学是教师改善课堂、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置贴合实际生活的情景来进行教学,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较高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设置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相吻合的情景模式, 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发挥所学知识,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 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思考的意识, 鼓励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生动教学, 反对枯燥。

最能激发人类学习动力的是兴趣, 这是无数教育心理学家都曾指出的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应当注意要生动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 反对枯燥的强迫式教学。通过改进教学方式,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让学生养成多动脑, 多思考, 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因此各学校及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除了要严谨的完成教学任务, 还要充分考虑教学的生动性, 不拘泥于枯燥的教学, 这样才能使学生享受到知识的乐趣, 从而使学生能够把“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3. 营造氛围, 提高热情。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体, 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但是实际上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 所以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导, 而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提高了主体的学习热情, 则教学的目的才能轻松的达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 这样的方式只会破坏学生的学习欲望, 为学生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 才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正确方法。通过营造学习氛围, 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 避免生疏的师生关系, 使老师对学生的性格更为了解, 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 课堂教学才能更加和谐, 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挖掘和培养。

二、考核方式创新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1. 创新考核方式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因此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的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还无法满足这一人才培养目的, 这主要是因为,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现行的考核方式, 在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上, 都只注重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考核, 而忽略了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也势必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生硬学习, 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长此以往,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很不利。而且由于传统考核方式对实践能力考察不足, 还容易造成老师教学上的懈怠, 老师教学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会学生知识, 而仅仅是为了考试的分数, 所以在学校中常会出现一些考前划重点的现象, 殊不知很多学科不只是单单几道题的重点可以概述的, 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乃至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是高考中成绩相对落后的, 这是不争的事实, 正因为这些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 如果单纯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很可能造成学生及格率较低的局面, 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创新考核方式就显得势在必行。

2. 采取过程考核方式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目前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考核方式往往是“一考定期末”的形式, 然后再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往往是一个不断重建, 不断优化的过程, 需要学习者根据自身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新的思考、新的判断, 重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同的学习者因为所拥有的知识背景的不同对新问题, 新知识的认识和判断也截然不同, 如果采取这样“一考定期末”的考试形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极为不利。采取过程考核方式则可以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定, 反馈, 对于预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及时激励学生有很大的益处, 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采取过程考核还具有以下的优势:过程考核可以充分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培养其职业的实践能力很有帮助。以往传统考核方式中, 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视远远高于对实验及实践课程的重视, 通过过程考核可以极大的改善这样的情况。通过过程考核还可以使学生重视自己的学习, 学生能够时刻关注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根据自身情况强化自己的学习成效。过程考核的教师也可以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教学与时俱进。可以说过程考核方式是对传统考核方式的极大改进, 通过过程考核可以加大对实践内容的考核, 过程考核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利于老师及时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 就需要教师能够很好的将课本上的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 才能发挥过程考核的优势, 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过程考核的成效与讨论。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通过对考核方式改革的试点班和普通班的教学结果今次对比, 过程考核试点班学生, 在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通过班级及格率方面的数据显示, 从原有的10%提高到了现如今的20%, 很大程度下扭转了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下的不及格率高的问题, 实现了高职院校培养实践能力的高科技人才的目标。下面以实际例子进行说明:在进行过程考核改革试点的班级的“多媒体设计”课程中, 学校将该科目的实践课的学时调高, 占该科总课时的48%左右, 在期末的考核方式上, 期末考试卷纸成绩所占比重下滑至40%, 其余上课提问及上级作业所占比例为20%, 平时做媒体作品所占比例调整至40%, 并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向学生说明本科目的教学特点和最终的考核方式的改革, 然后对学生提出了关于本科可能的实际操作方面的要求, 具体强调内容如下:平时的多媒体作品必须由本人原创完成, 但可以参考其他成品, 决不可大面积雷同;由于此科目的特点,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将会贯穿整个课程, 为了方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要求学生在平时应当对多媒体的素材进行有意识的收集。在过程改革实施以后, 该科目学生大部分都认为与从前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相比, 更加切实的掌握了该科目的设计技巧, 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有不少课程需要进行试验和实践操作的内容较多, 这样的课程可以采取过程考核成绩与试验实践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三者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或者仅仅是过程考核成绩和实验实践成绩二者合一来进行考核, 这样的创新式的考核方式, 不但可以促进教师对其教学内容的调整, 也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有极大的促进意义。学校的培养模式也从原来的单纯注重理论考试变为对理论和实际同等重视, 如此一来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考察, 还可以很好的完成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教育计划。这样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所在, 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摘要:我们应当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 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拥有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积极探讨研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方法, 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这两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提高积极性,改善课堂,创新

参考文献

[1]叶澜, 陈玉琨, 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2]戴恩湘.关于高职高专教学质量问题的几点对策[J].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刊) , 2006, (12) .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篇10

一、基于经验, 理解等价交换

商品买卖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等价交换, 即“付出的钱”与“物品的价钱”应该是等价的。如果“付出的钱”少于“物品的价钱”, 则不能进行交换 ;如果“付出的钱”多于“物品的价钱”, 则需要用“物品的价钱”再添上缺少的一部分钱, 才能够进行交换。所以, 要解决购物情境中的问题, 前提是让学生理解等价交换, 建立等价交换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 安排了这样的学习过程:

首先让学生学习教材第69页第3题 (如图1)

师 :老师这里有1张5元的人民币, 你能够拿出同样多的钱和我交换吗?

生 :我拿2张2元和1张1元的, 一共是5元。

师 :拿出钱的面值可以不一样, 但是两个人的总钱数一定要一样, 这样的交换才公平。根据这样的想法, 还可以怎么换?

生 :可以拿5张1元的, 也可以拿1张2元的和3张1元的, 这两种方法合起来都是5元。

……

师 :我有3张10元的, 你拿50元和我交换, 可以怎么交换?

生 :3张10元, 也就是30元, 这样的交换不公平。

师 :我还有20元的文具盒、10元的削笔器, 现在能不能想到办法?

生 :可以先拿3张10元的, 再拿1个20元的文具盒, 这样一共是50元。

生 :可以拿1个20元的文具盒, 再拿1个10元的削笔器, 最后拿2张10元的, 这样也一共是50元。

师 :我要保证物品的钱和我身边的钱合起来一共是50元, 这样的交换才是公平的。现在, 我身边没有钱了, 只有20元的文具盒、10元的削笔器、30元的玩具熊、40元的书包, 如果你用50元和我换, 可以怎么换?

生 :可以换20元的文具盒和30元的玩具熊, 一共是50元。

生 :可以换10元的削笔器和40元的书包, 这样也一共是50元。

生 :只要用50元换回50元的东西, 这样的交换就是公平的。

师 :不管是哪种方法, 两个人交换的总钱数一定要相同, 这样才是公平交换。

上述学习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公平意义理解等价交换 :虽然交换过程中人民币的面值发生了变化, 但面值的总数是相等的。接着通过不对等的交换, 让学生基于等价交换的观念想到, 可以合理运用人民币与物品组合的方式解决不对等交换的问题, 进一步理解等价交换的意义。最后再通过人民币与物品的交换, 让学生理解虽然交换的物品不同, 只要价格的总数与人民币的面值总数相等, 就可以进行交换, 进一步拓宽等价交换的内涵。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学习, 让学生建立等价交换的观念, 为找到购物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二、运用几何直观, 深度理解关系

学生在分析“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以及“找回的钱”这三个数量之间关系的时候, 常常只关注这三个数量, 而忽视这里隐藏着的另一个数量——“物品的价钱”与“找回的钱”的总量, 这个总量与“付出的钱”是相等的, 这样才能够进行等价交换。“物品的价钱”与“找回的钱”是与它们两个的总量直接发生关系的, 而它们两个的总量又与“付出的钱”直接发生关系, “付出的钱”与“物品的价钱”、“找回的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是间接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忽视了“物品的价钱”与“找回的钱”的总量, 学生就难以找到“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以及“找回的钱”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安排了如下学习过程, 让学生理解购物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师 (出示图2) :明明付了55元买一个足球, 够吗?

生:不能确定, 因为不知道足球的价钱。

生 :有可能够, 也有可能不够。如果足球的价钱比55元多, 就买不到了 ;如果足球的价钱正好是55元, 就正好够 ;如果足球的价钱比55元少, 就有钱多。

师 :有钱多, 怎么办?

生 :就要找钱。

生 :就和刚才我们换东西一样, 明明给了55元, 必须要拿回55元的东西, 这样才公平。足球的价钱如果没有55元, 那么售货员就需要添点儿钱, 正好和足球的价钱凑成55元。

生 :售货员阿姨添上去的钱就是找回的钱。

师 : (出示图3) 现在阿姨找回了2元, 明明付了55元, 从图上你还能够找到另一个55元吗?

生 :明明付了55元, 售货员阿姨和他交换的也是55元, 足球的价钱和阿姨手里拿的2元, 一共也是55元。

师 :刚才的过程,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示意图表示 (动态演示图4) 。

师 :从图上看, 你知道足球是多少元吗?

生 :足球的价钱和2元钱合起来一共是55元, 所以用55元减去2元就等于足球的价钱。

上述过程中, 通过只给出“付出的钱”判断够不够买到足球的问题, 激起学生的思维冲突, 根据前面等价交换的观念找到了隐藏于购物情境中的另一个数量——“物品的价钱”与“找回的钱”的总数, 并且判断出“物品的价钱”与“找回的钱”的总数就等于“付出的钱”。运用动态示意图演示交换情境, 把问题里的数量关系通过直观图表示出来, 让学生从图上发现数量与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形成结构, 对接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作为抽象思维的产物, 是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建立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套用, 不能够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与模型中的数量进行合理对接, 则会大大降低模型的使用效率。教学中, 通过以下过程, 让学生把购物情境中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构化, 并且与“总量模型”以及相应的减法模型进行对接:

(教师出示图5,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生 :明明付的钱要和阿姨的总钱数是一样的, 这样的交换才公平。

生 :篮球是45元, 阿姨又拿了5元, 这样一共拿了50元和明明交换, 明明肯定付了50元。

(教师配合学生的解释, 动态演示图6。)

师 :我们在思考的时候, 能不能把这个图变得更加简单一些。

生 :明明付出的钱和阿姨的总钱数是相同的, 所以只要看右边的图就行了。

师 :也就是把这个图进行这样的合并 (如图7) 。

师 (出示图8) :现在你知道售货员阿姨要找给明明多少钱吗?

生 :还可以借助刚才这种图来想 :付出了70元, 网球拍没有70元, 阿姨就要添上一些钱正好凑到70元和明明交换, 用70元减去网球拍的60元, 就等于要找回10元。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 动态演示出图9。)

师 :真会动脑筋!刚才的三个问题看上去不同, 但你能够找到其中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是借助于同一种图来思考的。

生 :这一个大的长方形就是付出的钱, 物品的价钱和找回的钱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生 :付出的钱就是我们以前学习的总数, 物品的价钱与找回的钱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两个部分加起来就是总数, 用物品的价钱加上找回的钱就等于付出的钱。

生 :物品的价钱与找回的钱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所以要算物品的价钱和找回的钱, 都用总数去掉一部分等于另一部分。

师 (动态演示图10) :大家真是爱思考的孩子, 虽然这里说的是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和找回的钱之间的关系, 但是和我们以前研究的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相同, 都可以借助于前面研究出的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来思考。

上述学习过程中, 通过把两幅图向一幅图合并, 把中间量 (“物品的价钱”与“找回的钱”的总数) 与“付出的钱”进行整合, 并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理解“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与“找回的钱”三者之间的关系,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三个问题比较的过程中, 学生再借助示意图把三个数量之间关系进一步结构化、系统化, 并且主动与前面研究的“总量=部分量+部分量”以及“部分量=总量-部分量”的模型进行对接。在主动对接的过程中, 一方面拓宽模型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让学生基于数学模型的意义再次重新认识购物情境的数量关系, 加深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基于实际意义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运用的过程中, 不能让学生机械套用模型, 而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问题里面的关系。在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关系后与数学模型进行意义对接, 一方面丰富了模型的意义, 另一方面也能够真正压缩学生的思维过程,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挥数学模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2:7.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42.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篇11

【关键词】教学中;音乐专业学生;自主管理;培养

一、音乐专业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表现

1、积极方面。音乐专业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一面最先体现在了对自己形象的关注上。笔者设计了一个“你是否主动打理自己的个人形象?”的问题,在调查中,完全不在意自己个人形象的学生为0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经常自觉打理。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类比赛、综艺节目、时尚杂志非常关注,为了今后能够在专业上有更大的造诣,他们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形象,且这种现象越来越趋于低年级化。比如,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经历来解释了这一问题,这位学生是学习声乐表演专业的,他曾在暑假期间在某电视台实习,自己能够感觉到导演在选拔艺人时,颜值和个人形象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不一定是最重要,但会是进入艺术圈的一个敲门砖。

笔者就他们对自主管理或者自律是否认同进行了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同自主管理的,在“如果让你选择被管理和自主管理,你会更侧重哪一个?”的问题中,被访谈学生的回答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种回答是:我们在刚入学的时候比较贪玩,到发现自己所学的基本功较差的时候已经晚了,因此我觉得老师的严格管理可能会对我们的训练效果更好一些。第二种回答是:认为自主管理有它好的一面,但也要有所区分,不能一概而论,过于注重自我管理。第三种回答是:在平常专业训练中可以靠自主管理,因为他们有很大的兴趣,而在文化理论学习中则更需要老师的监督。

2、消极方面。在关于“你是否能够自觉且积极有效的完成专业学习任务?”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意识,其中,认为自己有时能自主完成的学生在被调查中比例最多;其次是认为自己基本不能完成的;比例最少的是选择自己能够,且经常能够做到的。在关于“你在课堂上会主动积极回应老师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上,选择能,且经常的很少;选择有时能和基本不能的却很多。从这些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多音乐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自我指导能力不足,不能够较好地主动进行思考和学习。

此外,笔者在访谈中也了解到了音乐专业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职业发展上的规划意识也不强,在关于“你是否规划过自己的学习与职业”的问题上,学生给出了如下回答:学生A:我知道个人规划很重要,但是父母已经给我规划好了,他们告诉我,等我以后毕业了就去他们的单位上班,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我没有考虑太多,曾经想过去做销售或者做一些与经济有关的职业,但是后来觉得不太现实,就没有坚持了。学生B:个人规划是很重要的,但是我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未来,也没有规划过自己的学习,因为我觉得学习很无聊,有的时候想过要好好地学习、认真地学习,但是总坚持不下来。学生C:我对学习没有兴趣,我选择了音乐,我也知道老师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我在训练的时候总觉得很乏味,因为一直在重复练习,这样让我感觉与心理所想象的专业学习有落差,所以提不起精神。从上述访谈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知道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一个明确的个人发展规划,同时也缺少对专业学习的坚定毅力,这些都是學生自我行为约束意识不强、自主管理意志不够坚定。

当学生被问及为什么要自己监督自己,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做能够得到更多的奖励,如来自学校的奖状、老师的表扬以及来自家长的各种物质奖励等,还有部分学生给出了如了以下回答:学生A:我希望通过自我监督能够获得来自同学与老师的认同,希望自己的独立能力更强一些,自我监督的过程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学生B:我认为自我监督就是一种老师推卸责任的做法,虽然我比较认同这一管理方法,但是我感觉老师对我们的监督比我们自己监督更重要,自己管自己和被老师管,我觉得你如果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会比你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更容易获得肯定,更容易被老师表扬。学生C:我主动遵守纪律、主动学习、自我监督,最终的目标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老师的肯定,包含物质和精神上的,这对我都很重要。学生D:在刚入学的时候,在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我主动学习,但是从来没有因为我自觉而获得老师的表扬,所以有的时候,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没有像刚入学的时候那样高了。学生E:我希望通过自我监督来促进我的成长,自我监督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要求。

通过访谈,可以从一定层面反映出很多学生不明白自我监督的实际意义和作用,往往把自我监督看作是从老师、学校、家长手中获得奖励的一种工具,贬低了自我监督的实际价值,没有把自我监控能力作为一个人的发展与习惯来看待,这样的自我监控的方向与效果都偏离了开展自我监控应有的本意。

二、教学中培养音乐专业学生自主管理的意义

1、音乐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导致自主管理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在心理上,音乐专业学生艺术气息更加浓厚,多具有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由于他们在学习专业过程中需要以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作为专业学习的基础,因此,他们在艺术表达、创造、创新等方面更注重感性与情感注入,个人情感更为丰富,想象力更为对象化,对外界刺激很敏感,比较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情绪波动幅度较大。笔者有这样一名学生,上课点名不喜欢答到,就算有回应,也会答得和别人不一样,后来了解到,他有自己的苦衷,原来他进过少管所,答到让他想起了那里天天的点名,心里难受。在素质上,作风比较自由松散、组织纪律性较差、欠缺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一心只想为艺术而艺术,对于文化修养的学习不够。有过这样一个案例,有名学生专业成绩特别好,但是对文化课并不重视,很多课程都不及格,上课就爱抱着他的吉他,课间休息或下课后马上就会弹唱起来。

2、针对音乐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义。学生自主管理教育制度或与之相关的内容通常只是被涵盖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之中,没有形成体系。虽然学校也会利用主题班会、社团组织等载体开展学生的自主管理教育,但实际却收效甚微。此外,在管理理念上仍然停留在对学生的约束和规范上,缺乏革新。所以,在针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上,必须要创立符合他们特点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内容,在教学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管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活力和主动性。教育者还必须抓住音乐专业学生普遍都将希望寄托在了专业修养上,希望通过过硬的专业素质获得成功的心理,尤其要通过营造良好的专业教学氛围和设置与他们专业紧密联系的各种多样、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且能够让学生全程参与,将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这样才有可能提高他们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三、教学中对音乐专业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建议

在教学中,教育者既要遵守学校的教学制度,执行正常的教学计划,同时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有助于培育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课程环节,实现由简单的被动接受管理向主动寻求自主管理的转变。比如针对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通过技能的控制训练、小组的团体训练等,在学生长时间的训练中发现问题之后加以引导,让他们自行提出解决方案,再将方案实施,从而在这种提问—引导—自己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主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再者,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比如,创新一系列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设计的校园活动,或者抓住机会创设平台组织一些富有特色的班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全程参与中获得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笔者曾尝试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出谋划策,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意识。比如,学生军训最后的歌咏大赛,笔者鼓励学生自己选歌曲并让有指挥能力的学生进行排练,同学们排练都很积极主动,最后比赛拿到了第一的好成绩。还有,笔者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开班级音乐会,让他们自己设计节目,自己排练并邀请老师和其他班同学来观摩,他们既增进了参与意识,又增强了合作意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自我指导能力。

《圣经》阅读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篇12

1.《圣经》通行版本介绍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前者39卷,后者27卷。《旧约》本是犹太教经典,其原文为希伯来文,公元前285年至公元前249年被翻译成希腊文。《新约》是早期基督教经典,于公元一、二世纪时陆续写成,原文是希腊文。

《圣经》的英译本始于8世纪,第一部全英译本出现于1382年;最权威的英译本《詹姆士王圣经》即《Holy Bible (King James Version)》出现于1611年,因其是在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命令下翻译的,所以也被称为“钦定圣经”,该版本神学术语较多。现行比较通俗易懂的英语版本有《Holy Bible (New Living Translation) 》即实用版《圣经》,此版本的特点是用词浅显易懂,句子朗朗上口,适合诵读,培养英文语感;此外还有《Holy Bible (Today’s English Version)》即现代英文版《圣经》,适合做泛读材料。

《圣经》比较权威的中文译本为1919年出版的《官话和合本圣经》,此版本神学术语较多,但用字简练,文笔优美。1979年在香港出版的《现代中文译本》主要面向非基督徒读者,神学术语较少,流畅易懂。

2.《圣经》对西方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

中世纪以来,《圣经》在欧洲盛行开来,并渗透到了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等各个领域,逐步构成了西方人文意识形态的核心,制约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各种形式的精神活动。《圣经》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比比皆是:但丁的叙事长诗《神曲》直接采用《圣经》题材为题———《地狱》、《炼狱》、《天堂》,但它却突破了教会的道德樊篱,表现了新世纪的思想曙光即人文主义;莎士比亚的戏剧平均每剧援引《圣经》达14次之多,使人物形象更加形神兼备,产生了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达·芬奇的画作《最后的晚餐》也是圣经题材,堪称永恒的经典;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用寓言和梦境的形式,刻画了基督徒为了实现对自己和他人的救赎勇敢而艰难的朝圣历程。阅读《圣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学艺术作品。

3.《圣经》意象分析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背后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它们一旦在作品中出现,往往就将其寓意带了进去,甚至成为统领整部作品的中心意象。

《圣经》中的诸多意象,例如:伊甸园、蛇、鸽子、橄榄枝、羔羊、十字架等,常常出现在作家作品中。作家在使用《圣经》典故时,就已经把它所涉及的《圣经》文本带进了作品,从而使貌似简单的文本变得复杂且内涵丰富。

例如“蛇”这个意象,作家赋予它的可能是一个意义系统:原罪、欲望、堕落等。小说《紫色》使用“蛇”来比喻新的黑人女性梅丽迪安;电影《黑蛇呻吟》也把蛇和邪恶、诱惑、堕落联系起来。很明显,所有这些蛇意象都源自《圣经》。阅读圣经,了解这些典故的意蕴,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并欣赏西方文学艺术作品。

4.《圣经》的教育意义

《圣经》宣扬了丰富的宗教道德观念,但其中一些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并不冲突。例如,《论语》中所提倡的“克己复礼为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等思想和《圣经》中所表达出来的“爱人如己”[3]的博爱和宽容精神不谋而合。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应该践行的准则。

《圣经》中的“智慧文学”即哲理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比如《传道书》和《约伯记》等堪称世界文学的杰作。其中《传道书》和老子的《道德经》遥相呼应,是哲理诗的中西双璧。这都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宝贵源泉。

综上所述,大学生阅读《圣经》这部文学经典,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不仅能了解圣经丰富多彩的文学内容,而且能帮助他们丰富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更好地解读西方文学艺术,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

摘要:《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典籍, 而且是一部西方文学经典, 是西方文学艺术发展的源头。当代大学生阅读《圣经》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理解西方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还能提升自身精神道德素养。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圣经》阅读,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维之.《圣经》文学十二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上一篇:生物学教学三优化下一篇:生命力护理干预